1
刮光头: 即剃光头。过去渠县民间多见,剃头匠挑子一头 火炉一头脸盆杂件,走乡串户剃头。 21 拉猫猫: 渠县话,即捉猫猫。一人或几人躲,其余人找,又 称捉迷藏。 22 拉萤火虫: 夏夜萤光点点,觅光循迹,捉之装瓶,可照亮。 23 抬台盒: 婚娶民俗,迎亲送亲队伍中以桌柜床等家用做嫁 奁,请人抬之以壮喜庆。 24 (渠宣《渠县民俗百图》编委会 提供 渠县民俗百图 渠县民俗百图 6 6 记忆 记忆 巴渠群英谱 巴渠群英谱 2019 2019 5 5 31 31 星期五 星期五 7 新闻热线 新闻热线 2377721 2377721 18989179067 18989179067 文史 · 艺境 周刊 邮箱 邮箱 dzrbshzk@ dzrbshzk@126 126.com .com 主编 主编 蒲建国 蒲建国 编辑 编辑 张琴秋,在川陕苏区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 部主任、红江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 部主任、妇女独立团团长等职务,对川陕苏区的 妇女运动以及川陕苏区的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张琴秋,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1921 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受 新思潮,宣传倡导剪发并带头示范。1923年,在 桐乡县立石湾振华女子小学代课,深感广大妇女 受压迫深重。1924年春,考入上海大学,在学校 召开大会声援保定女子师范学生。同年11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冬,被中共派去莫斯科学 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5年间,她较为系统地 学习了马列主义、军事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 学等课程,同时,在休假期间,她积极参加劳动, 向工人、干部学习纺织技术和管理知识,这为她 回国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0年秋,张琴秋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担任 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委员,承担妇女工作。1931年 3月中旬,党中央派遣她前往鄂豫皖苏区,以加强 党对该地区的领导。5月上旬,到达苏区中心、特 委所在地金家寨后,被组织任命为中共中央鄂豫 皖分局彭杨军事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在反四 次“围剿”中,她被鄂豫皖中央分局派往黄陂以 北、红安以西五十里外的河口县任县委书记。 由于张国焘的“左”倾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 未能在内线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被迫西 征,实施战略大转移。小河口会议后不久,红四 方面军翻越大巴山,进入通南巴地区,并于1933 年2月建立川陕苏区。此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 苏区战斗两年多时间,中共实施多项巩固和发展 川陕苏区的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 张琴秋在宣传、组织群众,建立和巩固苏区 方面,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深得广大指战员和 群众的爱戴。她亲自组织宣传队,并给宣传队员 上课,教她们如何搞宣传,鼓励她们学文化;带领 宣传队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和老大娘拉家常、诉 穷人的苦情,讲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部 队,动员广大妇女参加革命、参加红军,争取实现 自己的解放。在重大纪念节日、党团大会、工农 兵代表大会时,她亲自上台表演节目,宣传动员 广大人民群众拥军,激励广大红军将士的斗争士 气。1933年纪念八一建军节时,她亲自上台演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最爱穷人家》《吃水不忘 挖井人》《革命就要革到底》等红军歌曲,博得红 军官兵阵阵掌声。 张琴秋知道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新剧团的 队员们对学习文化有畏难情绪时,便及时给他们 做思想工作。她给战士们讲话说道:“你们是以 文艺形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队伍,完全不同 于旧戏班子,不是为了糊口而蹦蹦跳跳;你们是 党的宣传战士,有无产阶级的远大理想。可是, 你们的文化程度都很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 求,演戏首先要能读台词。没有文化,台词的意 思你就理解不深,又怎能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 感情呢?所以,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才能完成 好党交给你们的光荣任务。”从此,剧团制定了严 格的学习制度,战士们认真刻苦地学文化、读台 词,互教互学。一年后,多数战士都能单独看剧 本了,演出水平大有提高。 1933 年 3 月,川陕省苏维埃编印了《怎样分配 土地?》的小册子,以指导土地革命。时任红江县 委书记的张琴秋首先响应号召,在红江发动和依 靠贫苦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同时, 开展春耕生产运动,组织代耕队帮助红军、游击 队战士代耕。 川陕省委为了加强后方警卫工作,在通江成 立妇女独立营,营长陶万荣,政治委员曾广澜。 最初,陶万荣从总政治部宣传队调任妇女独立营 时有些胆怯,怕担不起重担。张琴秋找她谈话, 鼓励她勇敢地担起担子。其后,妇女独立团成 立,张琴秋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带领女战士学政 治、学军事、学文化。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刚迁至王坪时,蔬菜缺 乏,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张琴秋带领总医 院各伤病连,利用一些闲散的荒地种粮、种菜,并 在贩卖部喂猪。她还和院部的同志一道,带领工 作人员到医院附近支农,帮助住地附近的群众背 水砍柴、放牛喂猪、管理菜园、打扫清洁。 1934年春天,王坪一带伤寒、痢疾和疟疾病 流行,总医院抽出医务人员给群众治病,还组织 卫生队给儿童种牛痘,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积 极帮助他们预防疾病。“反六路围攻”期间,总医 院伤病员增加到五千人以上,张琴秋和全院工作 人员一起,依靠群众,采取分散的办法解决住房 不足的问题。对于缺乏医药的情况,她和总医院 工作人员通过缴获、购买、采植、自制等办法战胜 困难。为了解决中药医生短缺的问题,她根据 《优待专门人才暂行条例》的规定,大量吸收当地 中医药人才,并给予特别的优待,并力排众议,毅 然重用中医妙手杨成元,极大改善了总医院医疗 人才紧缺的状况。张琴秋出色的工作,使总医院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 张琴秋在川陕苏区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大 义凛然、坚定信念,积极为革命事业鼓与呼,在宣 传动员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培养妇女干部、组织 妇女武装、抓总医院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先 锋骨干作用,不愧为一代巾帼英杰! 巾帼英杰张琴秋在川陕苏区 □何先成 唐虚谷又名唐毅、成瑞,笔名茂 德,化名刘本立,1908 年出生于渠县 拱市乡。其妻张静芳,原名江东琼,化 名吴蓉, 1912 年出生于渠县渠江镇。 1915 年 ,唐 虚 谷 就 学 清 溪 场 小 学,结业后赴县城学商。1927 年,考 入广安罗泽洲部“团练干训班”,毕业 后任渠县清溪场团练中队长。1928 年,赴成都尚智学院读书,次年转赴上 海大夏大学求学。在大学期间,他接 触了马列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 1932 年春,唐虚谷回到渠县,在 岩峰小学任教。他组织“革命行动 社”,发动进步青年阅读革命书籍,研 讨形势,抨击时政。这年夏天,唐虚谷 与张静芳结为伉俪。秋天,夫妇同到 岩峰小学任教,课余指导学生阅读《国 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唐虚 谷夫妇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年 11月7日,张静芳以渠县妇女会常务 理事名义,发动机关、团体、妇女及中 小学师生200余人,组成抗日救亡宣 传队,开展街头宣传。1938年上半 年,唐虚谷建立“爱知读书会”,吸引进 步青年学习《哲学讲话》《通俗唯物论》 《中国通史》《中国现代史》等书籍。同 年7月,唐虚谷夫妇到临巴小学任教, 团结进步教友,开办工农政治夜校,组 织附近群众学习文化政治,宣传抗日。 1945 年 初 ,当 地 官 吏 与 豪 绅 勾 结,抢购食盐外运,高价出售,牟取暴 利,造成食盐紧缺,盐价猛涨。唐虚谷 发动群众砸盐店。一日,300余众齐 奔盐店,捣铺面,分食盐。唐虚谷在 《万州日报》发表《淡食》一文,记述农 民淡食之苦,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同情 和支持,随之万县地区形成一股砸盐 店的风潮。 1948 年 2 月,唐虚谷任中共川东 南岸工委书记,领导当地武装斗争。 因叛徒冉益智、徐孝文出卖,唐虚谷夫 妇于 5 月 1 日被当局逮捕。当地群众 闻讯无不悲愤,学校教师自发募捐营 救。次日,押解万县途中,沙滩群众扶 老携幼送别。一时泣声四起,天暗人 悲,张静芳伺机暗示叫共产党员黄佐 英“速毁所有文件”。到万县后,被羁 押警察局,特务严刑拷打,夫妻二人沉 默以抗。 1948 年 6 月 20 日,夫妻二人被押 进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张静芳 入狱后,特务多次提审,施以酷刑。她 自称是一字不识的家庭妇女,并连声 喊冤枉。特务面面相觑,一筹莫展。 她曾为两名狱友接生,并细心照料,常 为男室狱友缝补衣衫,大家称她“好大 嫂”。 1949 年 11 月 14 日,国民党以转移 为名,将唐虚谷等30多名革命者押解 岚垭杀害。同月27日,张静芳亦被害 于“中美合作所”。 □蒋楠 渠县县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罗天琪/整理 红色伉俪 当诗歌走进灵魂和血液 —邵明诗集《八公里火车》序 诗歌文本也许很难物化或分析,若要 刻意解读一番,邵明从字里行间所流溢出 的自由、爱与欢愉,缘由无外乎三样:对现 代汉诗的单纯热爱、对生活的全面接纳、 对未知事物的急切探问。他写作之轻松 与神速,在大巴山诗坛出人意料地开拓了 一片自己的地盘。 诗歌写作是精神和语言上的探索与 发现。从诗集《八公里火车》可以看出,邵 明强化“八公里”这个象征精神的超越和 灵魂飞腾的向度,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拓 展,充满着热力、生机和力量。他以简洁 有力的笔墨、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创 作激情进行诗歌创作,其作品呈现纯正、 深情、敦厚、朴素的品质。 邵明擅长捕捉当下年轻人作为一个 群体的精神特征,其文本语言反映出来的 是个体生命对于时代语境的拒绝与接纳, 并在群体意识形态中完成自己的社会身 份辨认。 邵明的诗在意象选用与情感演绎上, 秉承了现代汉诗中对“当下”与“日常”的 沉思与抉择。在惯常生活中寻找“刺点”, 是诗人让情感达到兴发状态的关系场 域。看似碎片化的日常生活,赋予了现代 人多解而坚硬的意义内核,这正是现代汉 诗创作观念生成的重要基因。面对纷繁 的日常现实,写作者需要深度参与其中, 以便获得一种在场的感受,进而全面激活 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邵明的文本创作在某种程度强调个 体“在场”的姿态,通过心理场域的反复撕 扯、磨合与谈判,将人为组合的场景和日 常情感累积叠加。在不断唤醒词语、唤醒 现实的努力中,在唤醒与穿越中,不断超 越自我,寻找精神原乡。无论是用心追问 人生意义和超越虚无的勇气,并反躬自省 的《二十哭》,还是群体精神状态另类表达 的“隐秘心曲”《二十岁》,抑或是对日常生 活真正意义深远追寻的《天下》《像黄昏》 等,唯美的画面、浓浓的青春意绪以及淡 淡的疼痛感,都是邵明心灵意绪的瞬间曝 光,源自他切肤的个人感受。而隐藏于这 一行行文字背后的,是一代年轻人的人生 形态。 《其实我很渺小》这首诗的最成功之 处,是作者没有直接去揭示生命的终极意 义,而是排除臆造的夸张,以“蚂蚁”“尘 土”为参照物,完成对生命自身的认知,去 抵达那通脱之境。 莲花湖是邵明的故乡—达州市的 标志性景观。这样的景观,对他而言,不 仅是写作的对象,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现 场。他在生活之场与写作之场“对望”,并 将在内心中建构的“景观”,用言辞予以恰 当表达,这样质朴的语言和情感,没有切 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这让我再次感到 “场”的存在。 《遇见》和读者甫一照面,我们会感觉 到,诗人的情感已浓烈入血管,而不是浮 于表皮。在这样一个叙述结构和想象场 域中,诗人其实更有想象和言说的自由空 间。和同龄的诗歌写作者一样,邵明更加 注重表现技法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在语 言哺育下,写作者通过形式才能把最高程 度的抽象和最低程度的具象融为一体,简 单和复杂融为一体,并将许多紊乱的、支 离破碎的、互不关联的素材和原生态的生 活,浓缩到一个有机和谐的诗歌文本中, 将单向度演变为丰富性。 只有作为某种真实有力的见证,才会 为文本灌注一种强劲的生命力。像邵明 这样的新生代诗人,面对的是一个多元、 开放的文化情境,诗歌语言和文化范式的 多样化,既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余 地,也为他烙上了“影响的焦虑”。无可否 认,在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视野下,写作 的“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怀”,诗 人需要一种更宏阔的视野、更博大的情 怀、更深远的抱负、更奇崛的想象力,对时 代进行更敏锐的感知、理解和体察。 诚然,诗歌中的现实难以厘清,不能 和置身其中的现实相提并论,被诗人用文 本语境“适情适境”打磨过的现实,已成为 容纳更多意义、情趣、哲理的另一片精神 图景。邵明的难得之处在于:在具有实验 性的表达手法之中,创作语言的选择显得 极为从容洒脱。他试图融合多种诗歌创 作风格与核心元素,从最初的“简单”开始 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无法想象的丰 富境地,进而使天马行空的精神向度得以 平稳着陆。 文本是一个诗人精神版图的最真实 呈现,诗歌的力量总是比字面含义更加深 邃幽远。深层来看,邵明的文字平实质 朴,都是不疾不徐且清晰优美。他的诗语 调柔和、气息宽广,糅合着幻想、希望和对 生活的期许。 《从此》将抽象的抒情具体成一个个 物象或时间点,朴素空灵而又简短精悍。 这首诗旋律感极强,在极狭窄的“一张纸” 上蜿蜒,带着一个青年诗人特有的忧郁, 语感却异常明快、轻盈和超然,让读者在 情景的熟悉感和叙述语境的陌生感之间, 获得了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这是一种实 实在在的地域或时空上的空间。

巾帼英杰张琴秋在川陕苏区 红色伉俪 - dzrbs.com...词,互教互学。一年后,多数战士都能单独看剧 本了,演出水平大有提高。 1933年3月,川陕省苏维埃编印了《怎样分配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巾帼英杰张琴秋在川陕苏区 红色伉俪 - dzrbs.com...词,互教互学。一年后,多数战士都能单独看剧 本了,演出水平大有提高。 1933年3月,川陕省苏维埃编印了《怎样分配

刮光头:即剃光头。过去渠县民间多见,剃头匠挑子一头火炉一头脸盆杂件,走乡串户剃头。

21 拉猫猫:渠县话,即捉猫猫。一人或几人躲,其余人找,又称捉迷藏。

22

拉萤火虫:夏夜萤光点点,觅光循迹,捉之装瓶,可照亮。23 抬台盒:婚娶民俗,迎亲送亲队伍中以桌柜床等家用做嫁奁,请人抬之以壮喜庆。

24

(渠宣 《渠县民俗百图》编委会 提供)

渠县民俗百图渠县民俗百图((66))

记忆记忆巴渠群英谱巴渠群英谱

20192019年年55月月3131日日 星期五星期五 7版新闻热线新闻热线 23777212377721 1898917906718989179067 文史·艺境 周刊邮箱邮箱 dzrbshzk@[email protected]

主编主编 蒲建国蒲建国 编辑编辑 王 梅王 梅

张琴秋,在川陕苏区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江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团团长等职务,对川陕苏区的妇女运动以及川陕苏区的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琴秋,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思潮,宣传倡导剪发并带头示范。1923年,在桐乡县立石湾振华女子小学代课,深感广大妇女受压迫深重。1924年春,考入上海大学,在学校召开大会声援保定女子师范学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冬,被中共派去莫斯科学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5年间,她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军事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时,在休假期间,她积极参加劳动,向工人、干部学习纺织技术和管理知识,这为她回国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0 年秋,张琴秋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委员,承担妇女工作。1931年3月中旬,党中央派遣她前往鄂豫皖苏区,以加强党对该地区的领导。5月上旬,到达苏区中心、特委所在地金家寨后,被组织任命为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彭杨军事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在反四次“围剿”中,她被鄂豫皖中央分局派往黄陂以北、红安以西五十里外的河口县任县委书记。

由于张国焘的“左”倾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未能在内线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被迫西征,实施战略大转移。小河口会议后不久,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进入通南巴地区,并于1933年2月建立川陕苏区。此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

苏区战斗两年多时间,中共实施多项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的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

张琴秋在宣传、组织群众,建立和巩固苏区方面,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深得广大指战员和群众的爱戴。她亲自组织宣传队,并给宣传队员上课,教她们如何搞宣传,鼓励她们学文化;带领宣传队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和老大娘拉家常、诉穷人的苦情,讲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部队,动员广大妇女参加革命、参加红军,争取实现自己的解放。在重大纪念节日、党团大会、工农兵代表大会时,她亲自上台表演节目,宣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拥军,激励广大红军将士的斗争士气。1933年纪念八一建军节时,她亲自上台演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最爱穷人家》《吃水不忘挖井人》《革命就要革到底》等红军歌曲,博得红军官兵阵阵掌声。

张琴秋知道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新剧团的队员们对学习文化有畏难情绪时,便及时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她给战士们讲话说道:“你们是以文艺形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队伍,完全不同于旧戏班子,不是为了糊口而蹦蹦跳跳;你们是党的宣传战士,有无产阶级的远大理想。可是,你们的文化程度都很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演戏首先要能读台词。没有文化,台词的意思你就理解不深,又怎能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呢?所以,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才能完成好党交给你们的光荣任务。”从此,剧团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战士们认真刻苦地学文化、读台词,互教互学。一年后,多数战士都能单独看剧本了,演出水平大有提高。

1933年3月,川陕省苏维埃编印了《怎样分配土地?》的小册子,以指导土地革命。时任红江县委书记的张琴秋首先响应号召,在红江发动和依靠贫苦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同时,开展春耕生产运动,组织代耕队帮助红军、游击队战士代耕。

川陕省委为了加强后方警卫工作,在通江成立妇女独立营,营长陶万荣,政治委员曾广澜。

最初,陶万荣从总政治部宣传队调任妇女独立营时有些胆怯,怕担不起重担。张琴秋找她谈话,鼓励她勇敢地担起担子。其后,妇女独立团成立,张琴秋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带领女战士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刚迁至王坪时,蔬菜缺乏,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张琴秋带领总医院各伤病连,利用一些闲散的荒地种粮、种菜,并在贩卖部喂猪。她还和院部的同志一道,带领工作人员到医院附近支农,帮助住地附近的群众背水砍柴、放牛喂猪、管理菜园、打扫清洁。

1934 年春天,王坪一带伤寒、痢疾和疟疾病流行,总医院抽出医务人员给群众治病,还组织卫生队给儿童种牛痘,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积极帮助他们预防疾病。“反六路围攻”期间,总医院伤病员增加到五千人以上,张琴秋和全院工作人员一起,依靠群众,采取分散的办法解决住房不足的问题。对于缺乏医药的情况,她和总医院工作人员通过缴获、购买、采植、自制等办法战胜困难。为了解决中药医生短缺的问题,她根据

《优待专门人才暂行条例》的规定,大量吸收当地中医药人才,并给予特别的优待,并力排众议,毅然重用中医妙手杨成元,极大改善了总医院医疗人才紧缺的状况。张琴秋出色的工作,使总医院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

张琴秋在川陕苏区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大义凛然、坚定信念,积极为革命事业鼓与呼,在宣传动员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培养妇女干部、组织妇女武装、抓总医院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不愧为一代巾帼英杰!

巾帼英杰张琴秋在川陕苏区□何先成

唐虚谷又名唐毅、成瑞,笔名茂德,化名刘本立,1908 年出生于渠县拱市乡。其妻张静芳,原名江东琼,化名吴蓉,1912年出生于渠县渠江镇。

1915 年,唐虚谷就学清溪场小学,结业后赴县城学商。1927 年,考入广安罗泽洲部“团练干训班”,毕业后任渠县清溪场团练中队长。1928年,赴成都尚智学院读书,次年转赴上海大夏大学求学。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

1932 年春,唐虚谷回到渠县,在岩峰小学任教。他组织“革命行动社”,发动进步青年阅读革命书籍,研讨形势,抨击时政。这年夏天,唐虚谷与张静芳结为伉俪。秋天,夫妇同到岩峰小学任教,课余指导学生阅读《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唐虚谷夫妇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7日,张静芳以渠县妇女会常务理事名义,发动机关、团体、妇女及中小学师生 200 余人,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开展街头宣传。1938 年上半年,唐虚谷建立“爱知读书会”,吸引进步青年学习《哲学讲话》《通俗唯物论》

《中国通史》《中国现代史》等书籍。同年7月,唐虚谷夫妇到临巴小学任教,团结进步教友,开办工农政治夜校,组织附近群众学习文化政治,宣传抗日。

1945 年初,当地官吏与豪绅勾结,抢购食盐外运,高价出售,牟取暴利,造成食盐紧缺,盐价猛涨。唐虚谷发动群众砸盐店。一日,300 余众齐奔盐店,捣铺面,分食盐。唐虚谷在

《万州日报》发表《淡食》一文,记述农民淡食之苦,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同情和支持,随之万县地区形成一股砸盐店的风潮。

1948 年 2 月,唐虚谷任中共川东南岸工委书记,领导当地武装斗争。因叛徒冉益智、徐孝文出卖,唐虚谷夫妇于5月1日被当局逮捕。当地群众闻讯无不悲愤,学校教师自发募捐营救。次日,押解万县途中,沙滩群众扶老携幼送别。一时泣声四起,天暗人悲,张静芳伺机暗示叫共产党员黄佐英“速毁所有文件”。到万县后,被羁押警察局,特务严刑拷打,夫妻二人沉默以抗。

1948年6月20日,夫妻二人被押进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张静芳入狱后,特务多次提审,施以酷刑。她自称是一字不识的家庭妇女,并连声喊冤枉。特务面面相觑,一筹莫展。她曾为两名狱友接生,并细心照料,常为男室狱友缝补衣衫,大家称她“好大嫂”。

1949年11月14日,国民党以转移为名,将唐虚谷等30多名革命者押解岚垭杀害。同月27日,张静芳亦被害于“中美合作所”。

□蒋楠

□渠县县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罗天琪/整理

红色伉俪

当诗歌走进灵魂和血液——邵明诗集《八公里火车》序

诗歌文本也许很难物化或分析,若要刻意解读一番,邵明从字里行间所流溢出的自由、爱与欢愉,缘由无外乎三样:对现代汉诗的单纯热爱、对生活的全面接纳、对未知事物的急切探问。他写作之轻松与神速,在大巴山诗坛出人意料地开拓了一片自己的地盘。

诗歌写作是精神和语言上的探索与发现。从诗集《八公里火车》可以看出,邵明强化“八公里”这个象征精神的超越和灵魂飞腾的向度,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拓展,充满着热力、生机和力量。他以简洁有力的笔墨、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进行诗歌创作,其作品呈现纯正、深情、敦厚、朴素的品质。

邵明擅长捕捉当下年轻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特征,其文本语言反映出来的是个体生命对于时代语境的拒绝与接纳,并在群体意识形态中完成自己的社会身份辨认。

邵明的诗在意象选用与情感演绎上,秉承了现代汉诗中对“当下”与“日常”的沉思与抉择。在惯常生活中寻找“刺点”,是诗人让情感达到兴发状态的关系场域。看似碎片化的日常生活,赋予了现代人多解而坚硬的意义内核,这正是现代汉诗创作观念生成的重要基因。面对纷繁的日常现实,写作者需要深度参与其中,以便获得一种在场的感受,进而全面激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邵明的文本创作在某种程度强调个体“在场”的姿态,通过心理场域的反复撕扯、磨合与谈判,将人为组合的场景和日常情感累积叠加。在不断唤醒词语、唤醒现实的努力中,在唤醒与穿越中,不断超越自我,寻找精神原乡。无论是用心追问人生意义和超越虚无的勇气,并反躬自省的《二十哭》,还是群体精神状态另类表达的“隐秘心曲”《二十岁》,抑或是对日常生活真正意义深远追寻的《天下》《像黄昏》等,唯美的画面、浓浓的青春意绪以及淡淡的疼痛感,都是邵明心灵意绪的瞬间曝光,源自他切肤的个人感受。而隐藏于这一行行文字背后的,是一代年轻人的人生形态。

《其实我很渺小》这首诗的最成功之处,是作者没有直接去揭示生命的终极意义,而是排除臆造的夸张,以“蚂蚁”“尘土”为参照物,完成对生命自身的认知,去抵达那通脱之境。

莲花湖是邵明的故乡——达州市的标志性景观。这样的景观,对他而言,不仅是写作的对象,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现场。他在生活之场与写作之场“对望”,并将在内心中建构的“景观”,用言辞予以恰当表达,这样质朴的语言和情感,没有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这让我再次感到

“场”的存在。

《遇见》和读者甫一照面,我们会感觉到,诗人的情感已浓烈入血管,而不是浮于表皮。在这样一个叙述结构和想象场域中,诗人其实更有想象和言说的自由空间。和同龄的诗歌写作者一样,邵明更加注重表现技法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在语言哺育下,写作者通过形式才能把最高程度的抽象和最低程度的具象融为一体,简单和复杂融为一体,并将许多紊乱的、支离破碎的、互不关联的素材和原生态的生活,浓缩到一个有机和谐的诗歌文本中,将单向度演变为丰富性。

只有作为某种真实有力的见证,才会为文本灌注一种强劲的生命力。像邵明这样的新生代诗人,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情境,诗歌语言和文化范式的多样化,既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余地,也为他烙上了“影响的焦虑”。无可否认,在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视野下,写作的“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怀”,诗人需要一种更宏阔的视野、更博大的情怀、更深远的抱负、更奇崛的想象力,对时代进行更敏锐的感知、理解和体察。

诚然,诗歌中的现实难以厘清,不能和置身其中的现实相提并论,被诗人用文本语境“适情适境”打磨过的现实,已成为容纳更多意义、情趣、哲理的另一片精神图景。邵明的难得之处在于:在具有实验性的表达手法之中,创作语言的选择显得极为从容洒脱。他试图融合多种诗歌创作风格与核心元素,从最初的“简单”开始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无法想象的丰富境地,进而使天马行空的精神向度得以平稳着陆。

文本是一个诗人精神版图的最真实呈现,诗歌的力量总是比字面含义更加深邃幽远。深层来看,邵明的文字平实质朴,都是不疾不徐且清晰优美。他的诗语调柔和、气息宽广,糅合着幻想、希望和对生活的期许。

《从此》将抽象的抒情具体成一个个物象或时间点,朴素空灵而又简短精悍。这首诗旋律感极强,在极狭窄的“一张纸”上蜿蜒,带着一个青年诗人特有的忧郁,语感却异常明快、轻盈和超然,让读者在情景的熟悉感和叙述语境的陌生感之间,获得了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地域或时空上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