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征稿 “城市记忆”设有传家宝、老照 片、史海回眸、地名掌故、江海风物、老 建筑、习俗杂谈等栏目,欢迎投稿或提 供采访线索。来稿尽量图文结合。 编辑:毛雨森 美编:刘玉容 校对:陈彻 组版:陆永健 2019 年 7 月 8 日 星期一 A7 城市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在江海平原有一 支特殊的部队驰骋在苏中抗日战场。 这支特殊的部队以“联抗”闻名,发起 人为传奇司令黄逸峰。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1906 年 7 月生于江苏东台,先后就读于南京东 南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公学、复旦大学 商学院等,1925年参加震惊中外的 “五卅运动”,在斗争中加入共青团,后 转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曾任上海闸 北区委委员,参加过周恩来领导的上 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30年因 “左”倾路线的排斥,曾流亡国外,领 导华侨进行革命斗争。 1934年回国,在铁路员工中从事 革命活动。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倡 议组织上海职业救国会。随着战局的 发展,他到桂林、长沙、重庆等地活动。 1939年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 地党政委员会决定成立各地分会,李 济深以蒋介石的名义晋升黄逸峰为鲁 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委员,令其回苏 北组建党政委员会鲁苏战区党政分 会,开展敌后抗战工作。黄逸峰凭借 自己在苏北地区的威望,利用盖着蒋 介石大印的委任状,单枪匹马活动于 韩、李、陈之间,很快打开了局面。 1940年4月下旬,黄逸峰回渝述 职,他通过梅龚彬找到周恩来,并受到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叶剑英的接见。他 详细汇报了苏北的情况和自己的打 算,并把有关国民党苏北部队情况的 秘密资料交给了叶剑英。叶剑英表示 以黄逸峰当时的身份对开展苏北地区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为有利,并要他 立即回到苏北,在陈毅的直接领导下 开展苏北国民党军政各界和地方士绅 的统战工作。 1940 年 10 月 6 日,新四军取得了 黄桥决战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新四军在 苏北的领导地位。黄桥大捷后第 4 天, “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 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 日司令部(简称‘联抗’)”在海安曲塘 宣告成立,黄逸峰出任司令员。这支特 殊部队以新四军和李、陈二部各一个连 队为基础,招募苏中各地爱国青年踊跃 参军,不到一个月,官兵已过千人。黄 逸峰担任联抗司令员后成了统一战线 工作的骁将,奔走呼号于各派政治力量 之间。同年11月15日,他被选为苏北 第一届参政会议长。 之后,黄逸峰在粟裕的直接领导 下,讨伐李长江、抗击保三旅、北上整 编,建立兴东泰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 活动,他和他的战友李俊民、周至堃、 彭柏山、贺敏学等叱咤风云,在苏中大 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抗战活 剧。1944 年 10 月,“联抗”完成了历 史任务,正式改编为新四军,黄逸峰又 走上了新四军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的 岗位。 1945年冬,黄逸峰因出色的统战 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被中央任命为 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少将交通处 长,与李克农、张经武、张宗逊、耿飚等 一起,在中共首席代表叶剑英的麾下, 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进行了多轮唇枪 舌剑的交锋。1946年底,中央任命黄 逸峰为山东(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协 助许世友工作,尚未到任又接到了新 的任务,组织上鉴于他熟悉铁路业务, 遂将他急调关外,担任东北铁路总局 副局长。1947年初,黄逸峰走上了东 北战场。他协助吕正操局长重点抓铁 路的修复工作,为此倾注了他全部的 智慧和精力,为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 年秋, 在辽沈战役前夕的关键时刻,黄逸峰 调任新组建的铁道纵队司令员,指挥 千军万马,战斗在千里铁道线上,成为 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 传奇司令黄逸峰一生追求信仰, 初心不变,留下了许多跌宕起伏、曲折 惊险的传奇故事。 智救周恩来 1927 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 “4·12”反革命政变,指使青红帮流氓 对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纠察队 奋起反抗,国民革命军第26军趁机以 “调解”之名收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枪 支,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捕 杀。当天早晨,黄逸峰正在闸北区委 守护机关,突然,接到江浙区委书记罗 亦农的电话,他焦急万分地说:周恩来 总指挥被26军第二师师长斯烈“请 去”,现在情况不明。要求黄逸峰立即 赶到 26 军,找党代表赵舒,要不惜一 切代价,救出周恩来。 赵舒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军官, 与黄逸峰早有联系。黄逸峰接电后, 当即找到赵舒,一起赶往宝山路天主 堂二师司令部。在司令部会客室,黄 逸峰见到周恩来正一手叉腰,一手指 着斯烈的鼻子训斥,曾为周恩来学生 的斯烈,无言以对,十分难堪,只是嗫 嚅着:我是奉命的。黄逸峰见状,马上 跑到周恩来旁边警卫,赵舒也拉走了 斯烈。黄逸峰告诉周恩来,我们已带 车来接你,周恩来满意地点点头。赵 舒对斯烈晓之以大义,动之以旧情,责 令斯烈将周恩来释放。由于赵舒的及 时劝阻和黄逸峰的机警护卫,周恩来 化险为夷。黄逸峰从虎口中智救被蒋 介石密令扣留的周恩来,深得党中央 的嘉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 曾为此专门接见了黄逸峰,表扬了他 的勇敢和机智。 七次坐牢 黄逸峰坐过七次牢,一次被捕在 上海,二次被捕在南京,三次被捕在故 乡,在泰国曼谷遭三次被捕,七次被捕 在从下关到上海的旅程中。 1927 年 3 月 21 日,上海工人第三 次武装起义的枪声打响后,年轻的黄 逸峰担任分管宣传和军事的中共闸北 区委委员,闸北市民代表会议主席。 起义中,他带领工人纠察队围攻闸北 区第五警察署,在他的组织指挥下,纠 察队佯攻正门,智破侧门,一举攻克伪 警署,活捉反动军警 30 多名,为起义 胜利作出了贡献。4月2日,他遭到了 平生第一次被捕。当时,蒋介石正紧 锣密鼓地准备镇压上海工人,收缴工 人纠察队的武器。黄逸峰以闸北区人 民代表会议主席的公开身份,召开群 众大会,发表慷慨激昂的宣传讲话,揭 露反动派的阴谋,被国民党二师师长 刘峙派短枪排押至二师司令部,上海 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得到消息后,发 动工人群众包围二师司令部,要求释 放黄逸峰。鉴于当时国共尚未公开破 裂,刘峙只得下令放人。 1927 年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21岁的黄逸峰受中共江苏省委的委 派,化名黄国材,任中共南京地委书 记,因叛徒出卖,刚刚工作一个多月即 被捕,入狱两个月被保释。 同年10月下旬,担任中共江苏省 委农委外埠工作部秘书长的黄逸峰, 根据省委指示,回家乡东台帮助创建 中共东台县委,开辟党的地下工作。 1928年1月底,中共东台县委诞生, 为东台革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928年3月下旬,时任南通特委书记 的黄逸峰再度回东台巡视工作,并帮 助组织农民暴动,不幸被捕。 黄逸峰在南洋孤军奋战三年多, 在人地生疏的环境里,宣传进步思想, 传播抗日火种,同中外反动势力进行 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次被捕,大义凛 然,不屈服,不妥协,证明了他是一个 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以自己的言行 影响和培育了一批进步华侨青年,不 少学生回国后参加革命,走上了党和 军队的各级领导岗位。 1934年夏,黄逸峰从泰国回到了 上海,寻找党组织未果,化名林敏考试 进入了京沪、沪杭甬铁路局。进入铁 路局后,黄逸峰的能力、水平得到了铁 路局车务处长肖卫国的赏识,利用这 有利条件,他倡议成立了车务学友会, 并当选为会长。1935年春,车务学友 会扩展成铁路青年社,在铁路局正式登 记备案,成为一个合法的群众团体,会员 发展到500多人,大多是两路中的青年 骨干。在黄逸峰的组织下,铁路青年社 创办了社刊《铁路青年》,建立了流动图 书馆,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组织社友聚 会,讨论时局,畅谈未来。特别是北平 “12·9”学生爱国运动后,铁路青年社成 员配合救亡团体,发动群众捐资捐物,以 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请愿团,投入到轰轰 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铁路青年社的 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在 拉拢、威胁、欺骗都达不到目的的情况 下,中统特务逮捕了黄逸峰。那是1936 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黄逸峰乘坐由下关 开往上海方向的列车,车在南京和平门 中途停靠,突然,事先埋伏在那儿的特务 一拥而上,将黄逸峰架下列车,塞进一辆 轿车里急速而去,轿车在黑暗中左拐右 绕,在南京城一处秘密监房里,黄逸峰接 受了审讯。经过一夜的折腾,审讯人一 无所获。在无理关押两天后,特工们将 黄逸峰带到下关车站,找到了保人才释 放了。 三次入党 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发生的“五 卅惨案”,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在这次惨 案中,黄逸峰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抗 议日本资本家的暴行,积极声援工人的 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黄逸峰在血 与火的斗争中,加入了党组织并担任了 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30年, “左”倾势力统治中央,给黄逸峰扣上“政 治动摇”的帽子,断绝了他与组织上的联 系,黄逸峰被迫脱党,流亡国外。 1941 年 3 月经陈毅等介绍,黄逸峰 重新加入党组织。黄逸峰是一名老资 格的共产党员,虽然经历坎坷,但锻就 了他倔强的性格。建国后的第2年,黄 逸峰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 党委书记,正当他以满腔的革命热忱, 投入火红的交通建设事业的时候,倔强 的性格和个性使他不当地处理了一封 人民来信,1953 年初,被开除党籍,撤 销本兼各职。也许这又是一次冶炼,又 是一次淬火。因为无论从当时还是从 事后来看,这次对黄逸峰的处分都失之 公允。 1956年,中央限令解决黄逸峰的组 织问题。1956 年的最后一天即 12 月 31 日,黄逸峰被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 党。“文革”中,他被扣上修正主义分子 的帽子,第三次被清除出党,直到 1980 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对黄逸峰历史的 全面复查,并报中央组织部批准,恢复 了黄逸峰的党籍。1987年,中央为黄逸 峰全面平反,同意恢复黄逸峰同志1941 年入党前的党籍,党龄从 1925 年 10 月 起计算。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8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0周年之际,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早期参加革命工作 时使用并珍藏至今的一面党旗。回忆往事,心潮澎湃,思绪 万千。 我珍藏的这面党旗 (上图) ,尺寸不大,只有 40×66cm 2 旗面左上角有一个直径19cm的金黄色五角星和镰刀锤头 的图案,右下方写有“中共”两个黄色大字。 1941年秋,中共海启县委派区委委员秦朝刚同志来六 匡乡秘密开展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并于 1942年6月成立农抗会和民兵游击队。我们一群十八、九 岁的青年人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参加了民兵游击队,从此走上 了革命队伍,开始了革命斗争。在这期间,秦朝刚同志找人 秘密缝制了这面党旗供游击队党支部使用。1944 年 6 月, 我因对敌斗争坚决勇敢,且各项表现突出,担任了乡民兵游 击队长,之后还参加了海启县委为期两个月培训班的学习。 培训结束后被党组织委任为乡农抗会主任和乡指导员,不久 又担任海南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时,秦朝刚同志把这面党 旗交给我使用并保管。 那时白色恐怖,环境艰苦,日伪军及后来的还乡团四处 搜捕党员干部和家属,我们不仅同他们斗争打游击,还深入 各村群众中开展工作。每当召开党的重要会议、党员活动、 发展党员等我们都把党旗拿出悬挂,民居茅草房、庄稼地、芦 苇丛都是我们的会场,甚至还包括坟地。保证这面党旗的安 全是一项细致艰巨的工作,我爱人黄雅珍同志毅然承担了这 项光荣任务。她1946年8月入党,不仅支持我的革命工作, 还为组织了解情况收集情报,平时以种地掩护自己。当需要 党旗的时候就拿出使用,用完后再把党旗卷起来放在玻璃瓶 里包装后埋在地下伪装好。由于保管妥当,在敌人的多次搜 查中都是有惊无险。 党组织和党旗的存在是人们心中的主心骨和一盏灯。 1944年底,日伪军大肆进攻根据地,我们当地的伪政权为了 抢夺农民的粮食,编制了一本各村的花名册,然后按照花名 册挨村挨户来催粮要钱,所以这个花名册也叫“钱粮簿”。为 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鼓舞人民群 众的志气,经过研究党组织决定,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并销 毁“钱粮簿”,打破敌人的抢粮计划。接受任务后,我在战友 掩护下多次深入麒麟镇,了解情况,查看地形,摸清敌人的兵 力部署。掌握了基本情况后,利用早上集镇人多混乱、乘敌 人戒备松懈之时,在战友的配合下冲进敌据点,俘虏了敌人, 缴获了“钱粮簿”。这次战斗干净、利索,使敌人的抢粮计划 落空。为此,我被东南县委授予模范民兵并被表彰。这件事 在海门南部地区影响很大,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看到了 党的力量,看到了党旗始终在飘扬。1945年8月,在党旗的 指引下我和母亲让年仅 15 岁的弟弟袁锡康报名参加东南警 卫团海南区队。之后,我们还组织宣传发动了一批青年踊跃 参军,为“新四军”补充了新生力量。 伴随我一起战斗的这面党旗我使用了六年,1948年又 制作了新的党旗。同时,我调新南区区大队工作,原有的这 面党旗就珍藏至今。 现在回想起来,为使党组织在群众中扎根,为使党旗 永远飘扬,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不畏艰辛,英 勇战斗,先后有梁启邦(乡武保主任)、唐士其(海南区委 宣传委员)、袁百奎(乡长)、顾云采(乡长)等许多战友在 战斗中牺牲。每当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的心情十分 沉重。 我参加革命在部队工作期间,有关部门给我爱人黄雅珍 颁发了三张军属证。一是 1949 年 3 月 19 日苏皖边区第九 行政公署颁发的军属证。二是 1950 年 12 月 27 日苏北军区 政治部颁发的军属证。三是 1951 年 8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 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军属证。因爱人黄雅珍对党忠诚,斗争 坚决,表现良好,乡党委领导秦茂林、黄育良代表党组织给她 颁发了《党员决心证》。党旗、三张军属证、一张“决心证”和 一张1950年10月苏北房地产所颁发的房产证,不仅记载了 一段历史,也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某日下乡,与几个老友小酌。满 桌的菜肴里有一道让发小们感到意 外: “酒糟鱼,久违了!” 这是老母亲特地为我们准备的拿 手菜—酒糟鱼。 夹上一块,细细地品味。但见枣 木红色的鱼肉,有酒香、酒甜、酒酸。 蒸煮时,搁上红椒,微辣,又有些淡淡 的咸味儿。鱼肉在口中,细腻滑爽,余 香缭绕。鱼肉经酒糟长时间浸润腌 制,味道开始升华,连带着吃那酒糟姜 丝红椒,伴随着几分酒意,平添了些许 离愁。 三年困难时期,我的几个初中同 窗,周末相互走动。母亲曾以酒糟鱼 款待过。时至今日,相隔半个多世纪 之后,还有人记住了这酒糟鱼的味道, 每每提及,念念不忘,难以释怀。 说到酒糟鱼,通东人情有独钟。 我上小学时,正赶上了劳苦大众翻身 得解放的好时光。尽管当年农耕水平 低下,经济欠发达,农户们偶尔买些海 鱼海虾解馋,并非难事。 “卖春鱼啰—”老家大园门口, 挑着竹编箩筐的汉子,正高声吆喝。 农妇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匆匆忙忙跑 过去,买上三五斤。手头没有现金的, 可用鸡蛋兑换,卖鱼的并不嫌弃。 春鱼肉质鲜嫩。农历三、四月,麦 收季节之前,是春鱼上市的旺季。每 斤一毛五左右,便宜得很。家庭煮妇 们纷纷动手做酒糟鱼,从做米酒、腌制 新鲜鱼开始,每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图 的是能做出一坛酒香四溢、下酒佐餐 开胃的特色美味来。 母亲,曾是乡邻中腌制酒糟鱼的 高手。我耳濡目染,也就略知一二。 操作程序并不复杂,为主的是原材料 春鱼风干和米酒糟制作。 新鲜的春鱼,去鳞去腮去肠之后 清洗,用绳子穿成一串,横挂起来风 干,八成干即可;其后用精制盐涂抹鱼 身,用量适中。这些均与经验相关。 制作米酒糟。把糯米或粳米浸 泡、洗净、蒸熟,冷却至适当温度(不冒 热气,不烫手)用凉开水拌一定量的酒 药,洒在蒸熟的糯米里,搅匀入缸封 存。秋冬季约历时20天即可出缸。 把米酒滤出,酒糟压榨后备用。酒糟 鱼是否浓香与米酒质量关系极大,自 制老米酒糟腌制鱼色香味更佳。农家 制作米酒大多在秋冬季。在春鱼上市 之前,酒糟早就备好。 准备器皿。小口坛子为佳,洗干 净,晾干。在其底部铺一层酒糟,然后 铺一层鱼(或鱼块),再在鱼(块)上铺 一层酒糟,再铺鱼(块),如此循环。最 上面一层必须是酒糟。 用黏土掺水和成烂泥团,达到一 定强度后封住坛口。腌制个把月,酒 糟鱼就算制成了。其时,靠近坛子口, 就可以闻到酒糟鱼那诱人的味道。 腌成的酒糟鱼,并不能直接上桌食 用。取出酒糟和鱼块装在碗里,放些熟 油和香油姜丝,喜欢吃辣椒的可以加点 辣酱,放在蒸锅里蒸一刻钟左右,即可 食用。 酒糟鱼,这个通东农家的传统菜, 随着环境时代的变化,也与时俱进,留 下了历史的痕迹。做酒糟鱼的重要原 材料 —鱼,未必就是春鱼。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之后,春鱼渐渐地销声匿 迹,代之以带鱼,口感也不错。割资本 主义尾巴那一阵子,通东粮食差进地 区农户口粮紧,不可能自酿米酒。做 酒糟鱼的米酒糟,只有去酒厂门市部 或供销社购买。 现如今,鱼米之乡的通东大地,五谷 丰登。老百姓再也不用为腌制酒糟鱼的 原材料发愁。只不过,人们的口味越来 越高雅,年轻人也不太愿意为腌制酒糟 鱼而费神劳力。家家户户腌制酒糟鱼的 场景,渐行渐远,但酒糟鱼特有的味道必 将在我们的记忆中永驻。 一面珍贵的游击队党旗 袁锡范 通东农家酒糟鱼 瞿光唐 传奇司令黄逸峰 何苏平 上图:黄逸峰 右图:位于海安市曲塘镇 的“联抗”部队成立纪念地

传奇司令黄逸峰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9-07/08/A07/20190708A07_pdf.pdf · 人为传奇司令黄逸峰。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1906年7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征 稿“城市记忆”设有传家宝、老照

片、史海回眸、地名掌故、江海风物、老建筑、习俗杂谈等栏目,欢迎投稿或提供采访线索。来稿尽量图文结合。

编辑:毛雨森 美编:刘玉容 校对:陈彻 组版:陆永健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A7 城市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在江海平原有一支特殊的部队驰骋在苏中抗日战场。这支特殊的部队以“联抗”闻名,发起人为传奇司令黄逸峰。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1906年 7月生于江苏东台,先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公学、复旦大学商学院等,1925年参加震惊中外的

“五卅运动”,在斗争中加入共青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曾任上海闸北区委委员,参加过周恩来领导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30 年因

“左”倾路线的排斥,曾流亡国外,领导华侨进行革命斗争。

1934年回国,在铁路员工中从事革命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倡议组织上海职业救国会。随着战局的发展,他到桂林、长沙、重庆等地活动。

1939年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决定成立各地分会,李济深以蒋介石的名义晋升黄逸峰为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委员,令其回苏北组建党政委员会鲁苏战区党政分会,开展敌后抗战工作。黄逸峰凭借自己在苏北地区的威望,利用盖着蒋介石大印的委任状,单枪匹马活动于韩、李、陈之间,很快打开了局面。

1940年4月下旬,黄逸峰回渝述职,他通过梅龚彬找到周恩来,并受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叶剑英的接见。他详细汇报了苏北的情况和自己的打算,并把有关国民党苏北部队情况的秘密资料交给了叶剑英。叶剑英表示以黄逸峰当时的身份对开展苏北地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为有利,并要他立即回到苏北,在陈毅的直接领导下开展苏北国民党军政各界和地方士绅的统战工作。

1940年10月6日,新四军取得了黄桥决战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新四军在苏北的领导地位。黄桥大捷后第4天,

“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在海安曲塘宣告成立,黄逸峰出任司令员。这支特殊部队以新四军和李、陈二部各一个连队为基础,招募苏中各地爱国青年踊跃参军,不到一个月,官兵已过千人。黄逸峰担任联抗司令员后成了统一战线工作的骁将,奔走呼号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同年11月15日,他被选为苏北第一届参政会议长。

之后,黄逸峰在粟裕的直接领导下,讨伐李长江、抗击保三旅、北上整编,建立兴东泰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

活动,他和他的战友李俊民、周至堃、彭柏山、贺敏学等叱咤风云,在苏中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抗战活剧。1944年10月,“联抗”完成了历史任务,正式改编为新四军,黄逸峰又走上了新四军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的岗位。

1945年冬,黄逸峰因出色的统战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被中央任命为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少将交通处长,与李克农、张经武、张宗逊、耿飚等一起,在中共首席代表叶剑英的麾下,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进行了多轮唇枪舌剑的交锋。1946年底,中央任命黄逸峰为山东(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许世友工作,尚未到任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组织上鉴于他熟悉铁路业务,遂将他急调关外,担任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1947年初,黄逸峰走上了东北战场。他协助吕正操局长重点抓铁路的修复工作,为此倾注了他全部的智慧和精力,为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前夕的关键时刻,黄逸峰调任新组建的铁道纵队司令员,指挥千军万马,战斗在千里铁道线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

传奇司令黄逸峰一生追求信仰,初心不变,留下了许多跌宕起伏、曲折惊险的传奇故事。

智救周恩来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指使青红帮流氓对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纠察队奋起反抗,国民革命军第26军趁机以

“调解”之名收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捕杀。当天早晨,黄逸峰正在闸北区委守护机关,突然,接到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的电话,他焦急万分地说:周恩来总指挥被26军第二师师长斯烈“请去”,现在情况不明。要求黄逸峰立即赶到26军,找党代表赵舒,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周恩来。

赵舒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军官,与黄逸峰早有联系。黄逸峰接电后,当即找到赵舒,一起赶往宝山路天主堂二师司令部。在司令部会客室,黄逸峰见到周恩来正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斯烈的鼻子训斥,曾为周恩来学生的斯烈,无言以对,十分难堪,只是嗫嚅着:我是奉命的。黄逸峰见状,马上跑到周恩来旁边警卫,赵舒也拉走了斯烈。黄逸峰告诉周恩来,我们已带车来接你,周恩来满意地点点头。赵舒对斯烈晓之以大义,动之以旧情,责令斯烈将周恩来释放。由于赵舒的及时劝阻和黄逸峰的机警护卫,周恩来化险为夷。黄逸峰从虎口中智救被蒋

介石密令扣留的周恩来,深得党中央的嘉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曾为此专门接见了黄逸峰,表扬了他的勇敢和机智。

七次坐牢

黄逸峰坐过七次牢,一次被捕在上海,二次被捕在南京,三次被捕在故乡,在泰国曼谷遭三次被捕,七次被捕在从下关到上海的旅程中。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枪声打响后,年轻的黄逸峰担任分管宣传和军事的中共闸北区委委员,闸北市民代表会议主席。起义中,他带领工人纠察队围攻闸北区第五警察署,在他的组织指挥下,纠察队佯攻正门,智破侧门,一举攻克伪警署,活捉反动军警30多名,为起义胜利作出了贡献。4月2日,他遭到了平生第一次被捕。当时,蒋介石正紧锣密鼓地准备镇压上海工人,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黄逸峰以闸北区人民代表会议主席的公开身份,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慷慨激昂的宣传讲话,揭露反动派的阴谋,被国民党二师师长刘峙派短枪排押至二师司令部,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得到消息后,发动工人群众包围二师司令部,要求释放黄逸峰。鉴于当时国共尚未公开破裂,刘峙只得下令放人。

1927年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21岁的黄逸峰受中共江苏省委的委派,化名黄国材,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因叛徒出卖,刚刚工作一个多月即被捕,入狱两个月被保释。

同年10月下旬,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农委外埠工作部秘书长的黄逸峰,根据省委指示,回家乡东台帮助创建中共东台县委,开辟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1月底,中共东台县委诞生,为东台革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1928年3月下旬,时任南通特委书记的黄逸峰再度回东台巡视工作,并帮助组织农民暴动,不幸被捕。

黄逸峰在南洋孤军奋战三年多,在人地生疏的环境里,宣传进步思想,传播抗日火种,同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次被捕,大义凛然,不屈服,不妥协,证明了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培育了一批进步华侨青年,不少学生回国后参加革命,走上了党和军队的各级领导岗位。

1934年夏,黄逸峰从泰国回到了上海,寻找党组织未果,化名林敏考试进入了京沪、沪杭甬铁路局。进入铁路局后,黄逸峰的能力、水平得到了铁路局车务处长肖卫国的赏识,利用这有利条件,他倡议成立了车务学友会,并当选为会长。1935年春,车务学友

会扩展成铁路青年社,在铁路局正式登记备案,成为一个合法的群众团体,会员发展到500多人,大多是两路中的青年骨干。在黄逸峰的组织下,铁路青年社创办了社刊《铁路青年》,建立了流动图书馆,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组织社友聚会,讨论时局,畅谈未来。特别是北平

“12·9”学生爱国运动后,铁路青年社成员配合救亡团体,发动群众捐资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请愿团,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铁路青年社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在拉拢、威胁、欺骗都达不到目的的情况下,中统特务逮捕了黄逸峰。那是1936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黄逸峰乘坐由下关开往上海方向的列车,车在南京和平门中途停靠,突然,事先埋伏在那儿的特务一拥而上,将黄逸峰架下列车,塞进一辆轿车里急速而去,轿车在黑暗中左拐右绕,在南京城一处秘密监房里,黄逸峰接受了审讯。经过一夜的折腾,审讯人一无所获。在无理关押两天后,特工们将黄逸峰带到下关车站,找到了保人才释放了。

三次入党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在这次惨案中,黄逸峰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抗议日本资本家的暴行,积极声援工人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黄逸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加入了党组织并担任了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30年,

“左”倾势力统治中央,给黄逸峰扣上“政治动摇”的帽子,断绝了他与组织上的联系,黄逸峰被迫脱党,流亡国外。

1941年3月经陈毅等介绍,黄逸峰重新加入党组织。黄逸峰是一名老资格的共产党员,虽然经历坎坷,但锻就了他倔强的性格。建国后的第2年,黄逸峰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党委书记,正当他以满腔的革命热忱,投入火红的交通建设事业的时候,倔强的性格和个性使他不当地处理了一封人民来信,1953年初,被开除党籍,撤销本兼各职。也许这又是一次冶炼,又是一次淬火。因为无论从当时还是从事后来看,这次对黄逸峰的处分都失之公允。

1956年,中央限令解决黄逸峰的组织问题。1956年的最后一天即12月31日,黄逸峰被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他被扣上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第三次被清除出党,直到1980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对黄逸峰历史的全面复查,并报中央组织部批准,恢复了黄逸峰的党籍。1987年,中央为黄逸峰全面平反,同意恢复黄逸峰同志1941年入党前的党籍,党龄从1925年10月起计算。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8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早期参加革命工作时使用并珍藏至今的一面党旗。回忆往事,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我珍藏的这面党旗(上图),尺寸不大,只有40×66cm2,旗面左上角有一个直径19cm的金黄色五角星和镰刀锤头的图案,右下方写有“中共”两个黄色大字。

1941年秋,中共海启县委派区委委员秦朝刚同志来六匡乡秘密开展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并于1942年6月成立农抗会和民兵游击队。我们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参加了民兵游击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队伍,开始了革命斗争。在这期间,秦朝刚同志找人秘密缝制了这面党旗供游击队党支部使用。1944年6月,我因对敌斗争坚决勇敢,且各项表现突出,担任了乡民兵游击队长,之后还参加了海启县委为期两个月培训班的学习。培训结束后被党组织委任为乡农抗会主任和乡指导员,不久又担任海南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时,秦朝刚同志把这面党旗交给我使用并保管。

那时白色恐怖,环境艰苦,日伪军及后来的还乡团四处搜捕党员干部和家属,我们不仅同他们斗争打游击,还深入各村群众中开展工作。每当召开党的重要会议、党员活动、发展党员等我们都把党旗拿出悬挂,民居茅草房、庄稼地、芦苇丛都是我们的会场,甚至还包括坟地。保证这面党旗的安全是一项细致艰巨的工作,我爱人黄雅珍同志毅然承担了这项光荣任务。她1946年8月入党,不仅支持我的革命工作,还为组织了解情况收集情报,平时以种地掩护自己。当需要党旗的时候就拿出使用,用完后再把党旗卷起来放在玻璃瓶里包装后埋在地下伪装好。由于保管妥当,在敌人的多次搜查中都是有惊无险。

党组织和党旗的存在是人们心中的主心骨和一盏灯。1944年底,日伪军大肆进攻根据地,我们当地的伪政权为了抢夺农民的粮食,编制了一本各村的花名册,然后按照花名册挨村挨户来催粮要钱,所以这个花名册也叫“钱粮簿”。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鼓舞人民群众的志气,经过研究党组织决定,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并销毁“钱粮簿”,打破敌人的抢粮计划。接受任务后,我在战友掩护下多次深入麒麟镇,了解情况,查看地形,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掌握了基本情况后,利用早上集镇人多混乱、乘敌人戒备松懈之时,在战友的配合下冲进敌据点,俘虏了敌人,缴获了“钱粮簿”。这次战斗干净、利索,使敌人的抢粮计划落空。为此,我被东南县委授予模范民兵并被表彰。这件事在海门南部地区影响很大,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党的力量,看到了党旗始终在飘扬。1945年8月,在党旗的指引下我和母亲让年仅15岁的弟弟袁锡康报名参加东南警卫团海南区队。之后,我们还组织宣传发动了一批青年踊跃参军,为“新四军”补充了新生力量。

伴随我一起战斗的这面党旗我使用了六年,1948年又制作了新的党旗。同时,我调新南区区大队工作,原有的这面党旗就珍藏至今。

现在回想起来,为使党组织在群众中扎根,为使党旗永远飘扬,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不畏艰辛,英勇战斗,先后有梁启邦(乡武保主任)、唐士其(海南区委宣传委员)、袁百奎(乡长)、顾云采(乡长)等许多战友在战斗中牺牲。每当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我参加革命在部队工作期间,有关部门给我爱人黄雅珍颁发了三张军属证。一是1949年3月19日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公署颁发的军属证。二是1950年12月27日苏北军区政治部颁发的军属证。三是1951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军属证。因爱人黄雅珍对党忠诚,斗争坚决,表现良好,乡党委领导秦茂林、黄育良代表党组织给她颁发了《党员决心证》。党旗、三张军属证、一张“决心证”和一张1950年10月苏北房地产所颁发的房产证,不仅记载了一段历史,也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某日下乡,与几个老友小酌。满桌的菜肴里有一道让发小们感到意外:“酒糟鱼,久违了!”

这是老母亲特地为我们准备的拿手菜——酒糟鱼。

夹上一块,细细地品味。但见枣木红色的鱼肉,有酒香、酒甜、酒酸。蒸煮时,搁上红椒,微辣,又有些淡淡的咸味儿。鱼肉在口中,细腻滑爽,余香缭绕。鱼肉经酒糟长时间浸润腌制,味道开始升华,连带着吃那酒糟姜丝红椒,伴随着几分酒意,平添了些许离愁。

三年困难时期,我的几个初中同窗,周末相互走动。母亲曾以酒糟鱼款待过。时至今日,相隔半个多世纪之后,还有人记住了这酒糟鱼的味道,每每提及,念念不忘,难以释怀。

说到酒糟鱼,通东人情有独钟。我上小学时,正赶上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好时光。尽管当年农耕水平低下,经济欠发达,农户们偶尔买些海鱼海虾解馋,并非难事。

“卖春鱼啰——”老家大园门口,挑着竹编箩筐的汉子,正高声吆喝。农妇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匆匆忙忙跑过去,买上三五斤。手头没有现金的,可用鸡蛋兑换,卖鱼的并不嫌弃。

春鱼肉质鲜嫩。农历三、四月,麦收季节之前,是春鱼上市的旺季。每斤一毛五左右,便宜得很。家庭煮妇们纷纷动手做酒糟鱼,从做米酒、腌制新鲜鱼开始,每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图的是能做出一坛酒香四溢、下酒佐餐开胃的特色美味来。

母亲,曾是乡邻中腌制酒糟鱼的高手。我耳濡目染,也就略知一二。操作程序并不复杂,为主的是原材料春鱼风干和米酒糟制作。

新鲜的春鱼,去鳞去腮去肠之后

清洗,用绳子穿成一串,横挂起来风干,八成干即可;其后用精制盐涂抹鱼身,用量适中。这些均与经验相关。

制作米酒糟。把糯米或粳米浸泡、洗净、蒸熟,冷却至适当温度(不冒热气,不烫手)用凉开水拌一定量的酒药,洒在蒸熟的糯米里,搅匀入缸封存。秋冬季约历时20天即可出缸。把米酒滤出,酒糟压榨后备用。酒糟鱼是否浓香与米酒质量关系极大,自制老米酒糟腌制鱼色香味更佳。农家制作米酒大多在秋冬季。在春鱼上市之前,酒糟早就备好。

准备器皿。小口坛子为佳,洗干净,晾干。在其底部铺一层酒糟,然后铺一层鱼(或鱼块),再在鱼(块)上铺一层酒糟,再铺鱼(块),如此循环。最上面一层必须是酒糟。

用黏土掺水和成烂泥团,达到一定强度后封住坛口。腌制个把月,酒糟鱼就算制成了。其时,靠近坛子口,就可以闻到酒糟鱼那诱人的味道。

腌成的酒糟鱼,并不能直接上桌食用。取出酒糟和鱼块装在碗里,放些熟油和香油姜丝,喜欢吃辣椒的可以加点辣酱,放在蒸锅里蒸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酒糟鱼,这个通东农家的传统菜,随着环境时代的变化,也与时俱进,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做酒糟鱼的重要原材料——鱼,未必就是春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春鱼渐渐地销声匿迹,代之以带鱼,口感也不错。割资本主义尾巴那一阵子,通东粮食差进地区农户口粮紧,不可能自酿米酒。做酒糟鱼的米酒糟,只有去酒厂门市部或供销社购买。

现如今,鱼米之乡的通东大地,五谷丰登。老百姓再也不用为腌制酒糟鱼的原材料发愁。只不过,人们的口味越来越高雅,年轻人也不太愿意为腌制酒糟鱼而费神劳力。家家户户腌制酒糟鱼的场景,渐行渐远,但酒糟鱼特有的味道必将在我们的记忆中永驻。

一面珍贵的游击队党旗□袁锡范

通东农家酒糟鱼□瞿光唐

传奇司令黄逸峰□何苏平

上图:黄逸峰右图:位于海安市曲塘镇

的“联抗”部队成立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