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 ()"* " +$,-./%$012//.34'$-5/%6.478-94:; ! '/:,-/%1<48.<8=>4:4$. " +/.& # ()"* ! 文章编号 "*?(@!(A" ()"* )"@))C?@)A !"# ")&"BACD E&<.F4&E 9.,&()"*&)"&!"" 收稿日期 ()"B@)B@)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R_(")")) 第一作者 李武斌 讲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与城市地理 =@5/4% %4U,V4.())) ! 94./&<$5 !2 通信作者 薛东前 教授 博士生导师 =@5/4% 3,8>b ! 9..,&8>,&<.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李武斌 薛东前 2 邱婴芝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A ! 基于 ()"( * ()"! 年西安市主城 * B! 街道常住人口居住条件的大型社会调查# 结合社 会经济指标及居住条件指标# 运用生态因子法) 聚类分析法等对西安市居住贫困空间分异及原因进 行定量和定性探究$结果显示& 西安市居住贫困可被解释为 ! 个居住贫困主因子# 其空间分布主要 呈圈层及圈层结合扇形的结构$根据 ! 个主因子) 各指标及居住贫困综合指数可划分出 B 个居住 贫困类型& 社会网络剥夺贫困区) 居住产权剥夺贫困区) 设施剥夺贫困区) 人均面积剥夺贫困区) 房类型剥夺贫困区# 其空间分异总体呈圈层与扇形结构的综合% 除三环外圈居住贫困类型较为单一 # 三环以内分异相对破碎$造成居住贫困的原因是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提出完善保障房建设) 改善贫困聚居区的环境) 综合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融合在内的反居住贫困建 议及居住贫困的动态监测方案$ 关键词西安市%居住贫困%空间分异%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SA"(&C" J6AC! ! 文献标志码 L M ' -,#-.!#++*(*%,#-,#"%-%!+"(&-,#"%&*41-%#3& "+(*3#!*%,#-. ' ")*(, 6 #%d#e-%4#, 6 QNe,V4. P6=M$.Hb4/. 2 fN6_4.HI24 1<2$$%$0J$,-495/.>=.74-$.58.:1<48.<89 12//.34'$-5/%6.478-94:; P4a/.?")""A 12//.34 S24./ $23,(-4, Y/98>$./%/-H89,-78;$0T8-5/.8.:T$T,%/:4$.-894>8.:4/%<$.>4:4$.4.P4a/.<4:;0-$5 ()"(:$()"! <$5V4.4.H9$<4/% 8<$.$54<4.>4</:$-9U4:2:284.>4</:$-9$0%474.H<$.>4:4$.9 /.> ,94.H:288<$%$H4</%0/<:$- 58:2$>/.><%,9:8-/./%;949 58:2$> :289T/:4/%>4008-8.:4/:4$.$0 -894>8.:4/%T$78-:;/.>4:9-8/9$.94.P4a/.<4:;U8-89:,>48>b,/%4:/:478%;/.>b,/.:4:/:478%;&J28 -89,%:992$U :2/::28-894>8.:4/%T$78-:;</.V883T%/4.8>V;0$,- 5/4.0/<:$-9 U24<2/-84. <4-<%8@%/;8-9:-,<:,-8/.>0/.9:-,<:,-8<$5V4.8> U4:2<4-<%8@%/;8-9:-,<:,-8&L<<$->4.H:$0$,- 5/4.0/<:$-9 4.>8389/.>-894>8.:4/%T$78-:;<$5T$94:84.>83 -894>8.:4/%T$78-:;</.V8>474>8> 4.:$0478:;T89 :2/:49 >8T-47/:4$. $09$<4/%.8:U$-F >8T-47/:4$.$0-894>8.:4/%T-$T8-:; >8T-47/:4$.$0-894>8.:4/%0/<4%4:489 >8T-47/:4$.$0:28T8-</T4:/-894>8.:4/%/-8/ >8T-47/:4$.$0 2$,94.H:;T89 U2$989T/:4/%>4008-8.:4/:4$.T/::8-.$78-/%%92$U9/<$5V4./:4$.$00/.9:-,<:,-8 /.><4-<%8@%/;8-9:-,<:,-8&Y894>8$,:8-9,V,-V9 :289T/:4/%98H-8H/:4$.$0-894>8.:4/%T$78-:; :;T849-8%/:478%;0-/H58.:4I8>&J28-894>8.:4/%T$78-:;49</,98>V;:28E$4.:$,:<$589$083:8-./% /.>4.:8-./% 58<2/.495& 1$ / >;./54< 5$.4:$-4.H T-$H-/5 $0-894>8.:4/%T$78-:; /.> 9,HH89:4$.9$0T-$74>4.H8.$,H298<,-4:; 2$,94.H 45T-$74.H :28 8.74-$.58.:4. :28 T$$- .84H2V$-2$$>9 /.>:/F4.H7/-4$,9/9T8<:94.:$<$.94>8-/:4$. 4.<%,>4.H8<$.$54<>878%$T58.: /.><,%:,-/%0,94$./-8T,:0$-U/->& 5*67"(!3 P4a/.<4:; -894>8.:4/%T$78-:; 9T/:4/%>4008-8.:4/:4$. 0/<:$-/./%;949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第!!

卷!

第"

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

!

()"*

年"

月+$,-./%$012//.34'$-5/%6.478-94:

;

!

'/:,-/%1<48.<8=>4:4$.

"

+/.&

#

()"*

!

文章编号!

"*?(@!(A"

"

()"*

#

)"@))C?@)A !"#

!

")&"BACD

"

E

&<.F4&

E

9.,&()"*&)"&!""

收稿日期!

()"B@)B@)B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R_(")"))

$

第一作者!李武斌%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与城市地理'

=@5/4%

!

%4U,V4.()))

!

94./&<$5

!2

通信作者!薛东前%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5/4%

!!

3,8>

b!

9..,&8>,&<.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李武斌!薛东前2

!邱婴芝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A

$

摘!

要!基于()"(

*

()"!

年西安市主城*

区B!

街道常住人口居住条件的大型社会调查#结合社

会经济指标及居住条件指标#运用生态因子法)聚类分析法等对西安市居住贫困空间分异及原因进

行定量和定性探究$结果显示&西安市居住贫困可被解释为!

个居住贫困主因子#其空间分布主要

呈圈层及圈层结合扇形的结构$根据!

个主因子)各指标及居住贫困综合指数可划分出B

个居住

贫困类型&社会网络剥夺贫困区)居住产权剥夺贫困区)设施剥夺贫困区)人均面积剥夺贫困区)住

房类型剥夺贫困区#其空间分异总体呈圈层与扇形结构的综合%除三环外圈居住贫困类型较为单一

外#三环以内分异相对破碎$造成居住贫困的原因是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提出完善保障房建设)改善贫困聚居区的环境)综合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融合在内的反居住贫困建

议及居住贫困的动态监测方案$

关键词!西安市%居住贫困%空间分异%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SA"(&C"

(

J6AC!

!

文献标志码!

L

M

'

-,#-.!#++*(*%,#-,#"%-%!+"(&-,#"%&*41-%#3&

"+(*3#!*%,#-.

'

")*(,

6

#%d#e-%4#,

6

QNe,V4.

%

P6=M$.

Hb

4/.

2

%

fN6_4.

H

I24

#

1<2$$%$0J$,-495/.>=.74-$.58.:1<48.<89

%

12//.34'$-5/%6.478-94:

;

%

P4a/.?")""A

%

12//.34

%

S24./

$

$23,(-4,

!

Y/98>$./%/-

H

89,-78

;

$0

T

8-5/.8.:

T

$

T

,%/:4$.-894>8.:4/%<$.>4:4$.4.P4a/.<4:

;

0-$5

()"(:$()"!

%

<$5V4.4.

H

9$<4/%

%

8<$.$54<4.>4</:$-9U4:2:284.>4</:$-9$0%474.

H

<$.>4:4$.9

%

/.>

,94.

H

:288<$%$

H

4</%0/<:$-58:2$>/.><%,9:8-/./%

;

94958:2$>

%

:289

T

/:4/%>4008-8.:4/:4$.$0

-894>8.:4/%

T

$78-:

;

/.>4:9-8/9$.94.P4a/.<4:

;

U8-89:,>48>

b

,/%4:/:478%

;

/.>

b

,/.:4:/:478%

;

&J28

-89,%:992$U:2/::28-894>8.:4/%

T

$78-:

;

</.V883

T

%/4.8>V

;

0$,-5/4.0/<:$-9

%

U24<2/-84.

<4-<%8@%/

;

8-9:-,<:,-8/.>0/.9:-,<:,-8<$5V4.8>U4:2<4-<%8@%/

;

8-9:-,<:,-8&L<<$->4.

H

:$0$,-

5/4.0/<:$-9

%

4.>8389/.>-894>8.:4/%

T

$78-:

;

<$5

T

$94:84.>83

%

-894>8.:4/%

T

$78-:

;

</.V8>474>8>

4.:$0478:

;T

89

%

:2/:49

%

>8

T

-47/:4$.$09$<4/%.8:U$-F

%

>8

T

-47/:4$.$0-894>8.:4/%

T

-$

T

8-:

;

%

>8

T

-47/:4$.$0-894>8.:4/%0/<4%4:489

%

>8

T

-47/:4$.$0:28

T

8-</

T

4:/-894>8.:4/%/-8/

%

>8

T

-47/:4$.$0

2$,94.

H

:

;T

89

%

U2$989

T

/:4/%>4008-8.:4/:4$.

T

/::8-.$78-/%%92$U9/<$5V4./:4$.$00/.9:-,<:,-8

/.><4-<%8@%/

;

8-9:-,<:,-8&Y894>8$,:8-9,V,-V9

%

:289

T

/:4/%98

H

-8

H

/:4$.$0-894>8.:4/%

T

$78-:

;

:

;T

849-8%/:478%

;

0-/

H

58.:4I8>&J28-894>8.:4/%

T

$78-:

;

49</,98>V

;

:28

E

$4.:$,:<$589$083:8-./%

/.>4.:8-./% 58<2/.495&1$

%

/ >

;

./54< 5$.4:$-4.

H T

-$

H

-/5 $0-894>8.:4/%

T

$78-:

;

/.>

9,

HH

89:4$.9$0

T

-$74>4.

H

8.$,

H

298<,-4:

;

2$,94.

H

%

45

T

-$74.

H

:288.74-$.58.:4.:28

T

$$-

.84

H

2V$-2$$>9

%

/.>:/F4.

H

7/-4$,9/9

T

8<:94.:$<$.94>8-/:4$.

%

4.<%,>4.

H

8<$.$54<>878%$

T

58.:

/.><,%:,-/%0,94$./-8

T

,:0$-U/->&

5*

6

7"(!3

!

P4a/.<4:

;

(

-894>8.:4/%

T

$78-:

;

(

9

T

/:4/%>4008-8.:4/:4$.

(

0/<:$-/./%

;

949

Page 2: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CC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

城市社会地理学家大卫.哈维提出社会空

间统一体%认为社会与空间之间通过交互作用&

依存而辩证统一)

"

*

%城市社会空间即社会关系在

城市空间上的投影)

(

*

'而居住作为城市四大功

能之首)

D

*

%其在地域空间的反映历来受到各界高

度关注'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企

业改革加速&劳动力大范围流动&收入差距增大%

城市社会阶层分化愈加显著)

!

*

%反映到城市社会

空间的突出表现为居住空间上的分化'作为社

会底层的城市贫困人口受限于居住选择能力%趋

向于在城市特定区域集中%形成城市居住贫困空

间)

B@*

*

%而这种空间的集中反过来会固化社会阶

层&拉大贫富差 距并造 成 贫 困 陷 阱 及 社 会 动

荡)

?@C

*

%引起了政府和各界学者的特别注意'

自"A

世纪末起%西方就开始了城市居住贫

困空间分异研究%经过百余年发展%在理论与实

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

A

*及其后人的修正

模型)

")@""

*划分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区(马克

思主义学派认为无产贫困阶层由于资本主义制

度的压迫%形成了体现在城市居住空间上的不平

等)

"(

*

(个体选择理论从个人的贫困原因及择居行

为角度进行解释)

"D

*等%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

化&方法尺度等多种视角'

国内学者对居住贫困空间的研究始于()

世纪

A)

年代%并逐渐为我国城市地理学所关注'对该问

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将居住贫困空间

研究纳入整体居住空间分异"隔离中'借鉴国外理论

与方法运用因子生态法划分社区)

"!@"*

*

(计算居住分

异"隔离指数)

"?@"A

*

(利用L-<ON1

地理统计方法)

()@("

*等

探讨中国大城市贫困阶层的居住区及贫富阶层的居

住分异"隔离程度%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A

*以及南

京)

((@(D

*

&西安)

()

*

&兰州)

("

*等城市(同时对居住空间结

构的时间序列变化)

"B

%

((

*

&形成机制)

(!@(B

*研究也逐步展

开'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大中城市中居住分异"隔离已

经出现%贫困居民普遍被限制在低档居住区'然而%

居住空间具有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双重属性)

((

*

%

研究多以居民社会属性分层出发%考察对应阶层的居

住空间及居住条件总体概况%而很少直接将居住物质

条件作为分异"隔离的指标%即使有%也多用单一或较

少的指标进行测算)

(*@(?

*

'二是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

居住空间研究'一般通过对贫困线及贫困指标的确

定划分贫困人群%考察其空间分异并研究分异机

制)

(C@D)

*

'随着对贫困概念的深入了解%贫困不仅是物

质上的贫困%而是社会&文化多方面权利的剥夺'学

界开始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向%即剥夺空间研

究%内容包括剥夺指标的探讨及剥夺空间&形成机制&

相应对策的分析)

D"@D(

*

'但国内对剥夺空间研究仍于

初始阶段%集中于对广州的研究%多采用0五普1人口

数据%可获得指标相对少%且很少将其量化为综合指

标%需要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

贫困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属性可以通过社

会经济特征及居住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综合反映'因

此%本文借鉴城市剥夺空间与居住空间分异"隔离的

研究方法%以西安市作为地理空间进行实证研究%通

过大型社会调查综合选取社会与居住指标%得出!

个主因子后计算综合居住贫困指数%划分居住贫困

空间类型%并尝试进行成因机制的分析%同时提出相

应建议及动态监测方案%为西安市政府&城市规划人

员制定反居住贫困策略提供参考'

;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已经成为度量城市

社会空间差异的普遍方法%用以分析各种社会&经

济&人口和住房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DD

*

'

聚类分析方法是定量研究地理事物分类问题和

地理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

D!

*

'本文运用该方法探

讨居住贫困在地理空间的分异'

;&<

!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处理

"&(&"

!

研究区概况!

研究范围为西安市主城新城&

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

个区B!

个街道#图

"

$%结合道路网分为!

个主要圈层!#

"

$内城区%明城

墙以内的街道(#

(

$外城区%明城墙以外至二环线的

街道(#

D

$近郊区%二环线以外至绕城高速的街道(

#

!

$远郊区%绕城高速以外的街道'西安处于城市建

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房产的供给趋于多样化%居民择

居更为自由%邢兰芹等)

DB

*预测高低收入阶层的居住

空间隔离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图;

!

西安市主城I

个区HA

个街道办地理位置图

=#

0

>;

!

Q"4-,#"%3"+I&-#%!#3,(#4,3-%!HA3,(**,3#%d#e-%4#,

6

Page 3: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

第"

期 李武斌 等&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CA

!!!

"&(&(

!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

/

()"!

对西安市常住人口居住条件的大型社会调查'以西

安市常住人口为对象%以西安市主城区B!

个街道办

为单元%每个街道办按总人口的千分之四比例发放

问卷%采用等距随机抽样进入社区调查'共发放问

卷BBA)

份%回收有效问卷B(!"

份%有效率达

AD&(?i

'问卷数据包括年龄&家庭人口&户籍&学

历&职业&收入等社会经济信息%住房产权&住房类

型&面积&缺乏的固定设施&周围配套设施等居住物

质条件%以及社区关系&主观感知上的购租房经济压

力等信息%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数据略$'

"&(&D

!

指标的选择!

黄怡认为对居住群体的社会

经济特征考察与住宅区物质景观的考察密不可

分)

D*

*

'本文选取的物质景观特征包括居住区位和

居住特征两方面'居住区位!由于钟楼是西安市唯

一主中心)

D?

*

%且市区中心与郊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占用比例差异很大%

因此用到钟楼的距离&景观环境设施&基础服务设施

来衡量居住区位'居住特征!居住类型)

(*

*

&产权拥

有率&户均住房面积以及住房设施)

(?

*的差别能凸显

各街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同时%考虑到许多刚毕

业的大学生及年轻人等拥有较高的学历及收入%却

由于高额的房价同样存在居住贫困%选取基于主观

感受的经济负担率作为指标'

社会经济特征包括住户的收入&教育&职业&户

籍'目前的社会分层多以收入及职业进行衡量%而

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收入及职业技能的高

低'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人口的贫困与

流动人口的贫困存在很大的不同)

?

*

'另外%社会集

聚理论认为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是社会阶层构成的

重要原因%但目前国内实证研究没有考虑社会阶层

之间的社会交往及融合程度%因此本文选取社会网

络指标以弥补此缺陷'根据剥夺空间的研究体系%

指标一般注重选取负面指标)

*

*

#见表"

$'

表;

!

居住贫困衡量指标

B-2>;

!

P%!*E*3&*-3/(#%

0

(*3#!*%,#-.

'

")*(,

6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意义

居住区位 到钟楼的距离 取各街道几何中心点%测量其到钟楼距离%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景观环境设施缺乏率 周围缺乏广场&公园绿地设施的比例

基础服务设施缺乏率 周围缺乏物理管理&警察城管&公共交通&超市集市&学校&医疗

机构&通信邮政&银行的比例

居住特征 社保房&农村住宅比例 居住类型为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农村住宅的比例

无产权房比例 租房比例

居住面积小于平均值比例 居住面积小于平均值比例

固定设施缺乏率 住房中缺少供水排水&天然气&暖气&独立卫生间的比例

租&购房经济负担率 对租房&购房的经济压力进行"

$

B

分的打分#分值越大%压力越

大$%得分为!

&

B

分的比例

住户特征 低收入比例 个人月收入小于"B))

元 的比例

低教育程度比例 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比例

低技术及无业比例 包括采掘&制造&建筑业&低端服务业&失业或无业的比例

外地户籍比例 外地户籍比例

邻里关系 不参与社区活动比例 不参与社区活动比例

"&(&!

!

主因子提取与解释!

应用1K11"A&)

软件

进行因子分析%对B!\"D

数据矩阵进行处理%为使

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更加显著%采用#/-45/3

正交

旋转%系统自动提取出!

个特征根大于"&B

的主因

子%累计解释方差达到*C&!A(i

#表(

$'主因子得

分越高%居住贫困状况越明显'

第一主因子!居住类型贫困'方差贡献率达

(!&D?!i

%主要反映了*

个指标的信息%并与到钟楼

距离%社保房&经适房&农村住宅比例#

)&?A?

最高$%

低收入比例%低教育程度比例%低技术及无业比例有

较高的正相关性(与居住面积低于平均值比例反相

关#表D

$'可见该群体收入较低&教育程度较低&从

事职业的技能需求较低%主要居住在离钟楼较远的

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农村住宅

等住房%可将此类群体定义为居住类型贫困'

表<

!

特征根及方差贡献

B-2><

!

Q-,*%,("",-%!)-(#-%4*4"%,(#2/,#"%

成分初始特征值

合计 方差"i

累积"i

正交旋转

合计 方差"i

累积"i

" D&*!? (C&)BC (C&)BC D&"*A (!&D?! (!&D?!

( (&"B( "*&BB" !!&*)C (&"(" "*&D"C !)&*A(

D "&C)( "D&C*D BC&!?" "&AB? "B&)B? BB&?!A

! "&D)D ")&)() *C&!A( "&*B? "(&?!D *C&!A(

Page 4: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A)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表@

!

主因子的载荷矩阵

B-2>@

!

8-#%+-4,"(."-!#%

0

&-,(#E

指标类型 指标成分

" ( D !

居住区位

居住特征

住户特征

邻里关系

到钟楼距离

景观环境设施缺乏率

基础服务设施缺乏率

社保房&经适房&农村住宅比例

无产权房比例

居住面积小于平均值比例

固定设施缺乏率

租&购房经济负担率

低收入比例

低教育程度比例

低技术及无业比例

外地户籍比例

不参与社区活动比例

)&*"! G)&)?* G)&!?C )&"!B

G)&)A) )&ADD G)&)!* )&)A"

)&)B) )&A*" G)&)DD G)&)DD

)&?A? )&"D? )&)DD )&D!D

)&"B? G)&")) )&CC* G)&)*)

)&*C! )&)"" G)&)"? )&D(C

)&DCB G)&""" G)&)!" )&BA)

)&)B" )&"?* G)&)?( )&?*)

)&**" G)&(!D G)&"?) )&!)"

)&??! G)&(!* G)&))* )&)AC

)&**" )&((* )&)B! )&)A"

G)&)A* )&"CC )&?"D G)&DC*

G)&"!B G)&()A )&*(? )&D?A

!!

注!由于多数地理学角度的因子分析研究以)&!))

作为选取标准)

*

*

%本

文界定具有重要性的因子荷载值为大于等于)&!))

'

第二主因子!居住配套设施贫困'这一主因子

的方差贡献率为"*&D"Ci

%主要反映了周围景观环

境设施缺乏&基础服务设施缺乏#

)&A*"

最高$这(

个指标%且都成较高的正相关#表!

$'表明这一群

体住房周围服务配套设施较差%因此定义为居住设

施贫困'

第三主因子!居住产权贫困'这一主因子的方

差贡献率为"B&)B?i

%主要反映了住房无产权比例

#

)&CB*

最高$&外地户籍比例&不参与社区活动比

例&到钟楼距离这!

项指标%与前三项成正相关%与

到钟楼距离成负相关#表!

$'表明此类群体多为外

来人口%与社区交流较少%居住在距钟楼较近的租赁

住房中%可将这类群体定义为居住产权贫困'

第四主因子!住房经济贫困'这一主因子的方

差贡献率为"(&?!Di

%主要反映租&购房经济负担

率#

)&?*)

最高$&固定设施缺乏率&低收入比例这D

项指标%并均成正相关#表!

$'此类群体收入较低%

租房&购房的压力较大%住房的固定配套设施缺乏%

因此将此类群体定义为住房经济贫困'

"&(&B

!

主因子值的计算!

利用1K11

导出!

个主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利用以下公式分别计算各街道

的!

个主因子!

*

"

Z)$"?!9

"

G)$"C9

(

[)$)BD9

D

[)$(!)9

!

[

)$")!9

B

G)$((A9

*

[)$)!"9

?

G

)$)AA9

C

[)$"*)9

A

[)$(B*9

")

[

)$(D!9

""

[)$)*B9

"(

G)$)A)9

"D

(

*

(

ZG)$)(?9

"

[)$!!"9

(

[)$!BC9

D

[)$)A?9

!

G

)$)()9

B

G)$)"D9

*

G)$)DD9

?

[

)$)A!9

C

G)$)AD9

A

G)$)A"9

")

[

)$"D(9

""

[)$)AA9

"(

G)$)CD9

"D

(

*

D

ZG)$("?9

"

[)$))(9

(

[)$))?9

D

[)$)C!9

!

[

)$!?(9

B

G)$)"B9

*

[)$)DC9

?

[

)$)(?9

C

G)$)D*9

A

[)$)DD9

")

[

)$)?(9

""

[)$DB)9

"(

[)$DB"9

"D

(

*

!

ZG)$)D!9

"

[)$)C?9

(

G)$)"A9

D

[)$""*9

!

[

)$DDD9

*

[)$D!D9

?

[)$B"!9

C

[)$"B*9

A

G

)$)BC9

")

G)$)DD9

""

G)$"AB9

"(

[)$DD)9

"D

'

<

!

西安市居住贫困空间分异

<&;

!

各因子空间分异

将各区!

个主因子的数值输入L-<ON1")&)

中%运用自然断点方式将各主因子分成B

个数量层%

探究!

个主因子投影在地理空间的分异#图(

$'

图<

!

A

个主因子的空间分异

=#

0

><

!

M

'

-,#-.!#++*(*%,#-,#"%"++"/(&-#%+-4,"(3

(&"&"

!

住房类型贫困空间分异!

图(/

中%颜色越

深的街道表示第一主因子的数值越大%即群体收入&

教育水平&从事职业的技术水平越低%居住在离钟楼

较远的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农

村住宅等住房比例越大%即居住类型贫困程度越大'

总体而言%居住类型贫困呈中心@

外围分布%中

心贫困较外围低%且低中心向南倾斜'结合路网而

言%二环内及二&三环之间的南部居住类型贫困程度

较小%其他地区相对较大%东部的居住类型贫困大于

西部'较小值主要分布在二环内的西一路&北关&太

华路&长乐西路&张家村&环城西路以及二环外的曲

江&韩森寨'较大值主要分布于城东北和东部的新

合&灞桥&红旗&狄寨'

(&"&(

!

居住设施贫困空间分异!

居住产权贫困的

地理空间投影结果见图(V

'颜色越深的街道表示

第二主因子的数值越大%表示缺乏周围景观环境设

Page 5: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

第"

期 李武斌 等&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A"

!!!

施&基础服务设施的比例越大%即居住配套设施贫困

程度越大'

居住配套设施贫困的空间分异同样呈现中心@

外围的分布%中心贫困较外围低%低重心向西南方倾

斜'结合路网整体而言%二环内及二&三环之间的西

南部%北部的张家堡居住设施贫困较低%但其内部依

然有较大的分异%并非均一偏低'外围的东部&西部

及北部的居住设施贫困较为严重%但东部的纺织城

街道居住设施贫困相对较低'较大值出现在北部的

草滩&东部新合&新筑&洪庆街道%较小值出现在张家

堡%一环内的北院门&中山门%一环以南的长安路&文

艺路&太乙路&小寨&大雁塔'

(&"&D

!

居住产权贫困空间分异!

第三主因子可视

化如图(<

'颜色越深的街道表示第三主因子的数

值越大%表示住房无产权比例&外地户籍比例&不参

与社区活动比例越大%到钟楼距离越短%即居住产权

贫困程度越大'

居住产权贫困的空间分异大致呈圈层结构与扇

形结构的结合'三环以外的北部及东部居住产权贫

困低'二环至三环居住产权贫困高%且分割为相对

高低交错的扇形区%较高值位于北部&西南部&东南

部'二环内居住产权贫困介于前两者之间%分异

破碎'

(&"&!

!

住房经济贫困空间分异!

第四主因子的空

间分异见图(>

'颜色越深的街道表示第四主因子

的数值越大%表示租&购房经济负担率%固定设施缺

乏率%低收入比例越大%即住房经济贫困程度越大'

住房经济贫困的空间分异同样大致呈圈层结构

与扇形结构的结合'三环以外的北部及东部地区住

房经济贫困程度较高'西部的扇形区住房经济贫困

程度稍高%二环到三环之间的北部和南部扇形区住

房经济贫困度较低'二环内的住房经济贫困不低%

分异较为破碎'

<&<

!

居住贫困综合指数及居住贫困聚类

(&(&"

!

居住贫困综合指数!

为了综合反映居住贫

困总体水平%本文按各主因子对应方差贡献率比例

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

;

$%将其命名为居住贫困综

合指数%其统计描述特征及可视化见表!

&图D

'

;Z)&DB**

"

[)$(DC*

(

G)$(()*

D

[)$"C**

!

'

西安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综合居住贫困%且程度

差异较大%极差达)&!AC

'根据居住贫困综合指数

从小到大%将综合居住贫困程度分为轻微居住贫困&

低度居住贫困&中等居住贫困&高度居住贫困%严重

居住贫困五层'综合居住贫困程度在空间上的分异

总体呈圈层与扇形结构的综合%可将其抽象为概念

图#图!

$'内城居住类型分异破碎%贫困程度不等(

城墙以南大部分及以北小部分扇形区为低度居住贫

困类型(外城作为第二圈层为中等居住贫困类型(紧

邻第二圈层以外的第三圈层为高度居住贫困类型(

最后位于远郊的北部&东部地区为严重居住贫困

类型'

图@

!

居住贫困综合指数空间分异

=#

0

>@

!

M

'

-,#-.!#++*(*%,#-,#"%"+(*3#!*%,#-.

'

")*(,

6

4"&

'

"3#,*#%!*E

图A

!

居住贫困程度空间分异概念图

=#

0

>A

!

?"%4*

'

,&-

'

"+3

'

-,#-.!#++*(*%,#-,#"%

"+(*3#!*%,#-.

'

")*(,

6

4.-33#+#4-,#"%3

从不同程度居住贫困的街道数量及面积而言%

轻微及低度居住贫困类型的街道数量比例占

!!&!!!i

%面积占(D&*?*i

(中等居住贫困类型街

道数量占((&(((i

%面积仅占"B&"?Di

(高度及严

重居 住 贫 困 的 街 道 数 量 占DD&DDDi

%面 积 占

*"&"B"i

'轻微及低度居住贫困类型的街道数量虽

然占到近一半%但面积仅占主城不到四分之一的面

积%中等居住贫困类型集中在面积较小的街道%居住

贫困街道的数量及面积均较大'

Page 6: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A(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表A

!

居住贫困综合指数及统计特征

B-2>A

!

9*3#!*%,#-.

'

")*(,

6

4"&

'

"3#,*#%!*E-%!3,-,#3,#4-.+*-,/(*3

街道办;

离差 街道办;

离差 街道办;

离差

太乙路)&"C* G)&"C!

电子城)&D)) G)&)?)

青年路)&!(B )&)BB

中山门)&("! G)&"B*

太华路)&D"" G)&)BA

三桥)&!D! )&)*!

韩森寨)&((B G)&"!B

汉城路)&D"( G)&)BC

十里铺)&!!) )&)?)

文艺路)&((* G)&"!!

东关南街)&D"B G)&)BB

桃园路)&!!D )&)?D

长乐中路)&(D) G)&"!)

西关)&D(* G)&)!!

鱼化寨)&!!C )&)?C

张家堡)&(DB G)&"DB

长延堡)&D(A G)&)!"

未央宫)&!!A )&)?A

大雁塔)&(!B G)&"(B

柏树林)&DB) G)&)()

长乐坊)&!BA )&)CA

小寨)&(!* G)&"(!

土门)&DBD G)&)"?

席王)&!?C )&")C

长乐西路)&(BB G)&""B

丈八沟)&DBA G)&)""

新筑)&!CB )&""B

长安路)&(*) G)&"")

胡家庙)&D*) G)&)")

谭家)&B)" )&"D"

西一路)&(*! G)&")*

六村堡)&D*( G)&))C

灞桥)&B"" )&"!"

曲江)&(*B G)&")B

大明宫)&D?( )&))(

未央湖)&B"! )&"!!

环城西路)&(*? G)&")D

自强路)&D?? )&))?

洪庆)&B"A )&"!A

北关)&(?! G)&)A*

徐家湾)&D?C )&))C

解放门)&B!( )&"?(

北院门)&(C) G)&)A)

纺织城)&DCD )&)"D

草滩)&B*" )&"A"

等驾坡)&(C( G)&)CC

枣园)&DC* )&)"*

红旗)&BC? )&("?

张家村)&(CA G)&)C"

辛家庙)&DA) )&)()

新合)&*"B )&(!B

红庙坡)&(A? G)&)?D

南院门)&!)A )&)DA

狄寨)&*C! )&D"!

!!

注!均值为)&D?)

(中值为)&DBA

(标准差为)&""B

(极小值为)&"C*

(极大值为)&*C!

(偏度

为)&*(!

'

(&(&(

!

居住贫困聚类!

将!

个主因子作为变量用

1K11"A&)

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便更明确地区分

居住贫困类型的差异'根据聚类树状图及各街道主

因子属性提取出B

个居住贫困街道类型%通过分析

对比各居住贫困类型的各指标均值&各因子均值以

及综合指数均值%将其分别命名为社会网络剥夺贫

困区&居住产权剥夺贫困区&设施剥夺贫困区&人均

面积剥夺贫困区&住房类型剥夺贫困区#表B

$'总

体而言%西安的居住贫困类型分异除三环外圈居住

贫困类型较为单一外%三环以内居住贫困类型的分

异相对破碎%空间结构同样呈圈层与扇形结构的综

合#图B

$'

表H

!

居住贫困类型及特征

B-2>H

!

?.-33#+#4-,#"%3-%!+*-,/(*3"+(*3#!*%,#-.

'

")*(,

6

居住贫困类型

#综合指数$

街道#数量$

特征

空间 住房 住户

社会网络剥夺贫

困区#

)&(!"

$

张家堡&西一路&大

雁塔&小寨&曲江&长

安路&太乙路&文艺

路#

C

$

一环以南及南偏

西的扇形区域%

张家堡位于一环

以北%西一路位

于内城中心

周围广场绿地&基础设施拥有率

高%高档住宅居住类型比例高&

居住面积大&住房固定设施配套

率高%购租房压力低

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外来人

口比例中等&从事职业技术

含量较高%参与邻里互动与

社区活动比例低

居住产权剥夺贫

困区#

)&D"?

$

汉城路&大明宫&北

院门&等驾坡&丈八

沟&电子城&东关南

街#

?

$

主要位于轻微居

住贫困类型空间

两侧

周围广场绿地&基础设施拥有率

较高%租房比例高&社保房占一

定比例%居住面积较大&住房固

定设施配套率较高&购租房压力

较低

收入较高&教育程度中等&外

来人口比例高&从事职业技

术含量中等

居住设施剥夺贫

困区#

)&D(C

$

徐家湾&辛家庙&自强

路&北关&太华路&红庙

坡&胡家庙&枣园&长乐

西路&环城西路&西关&

土门&韩森寨&长延堡&

张家村&南院门&柏树

林#

"?

$

主要位于外城

的中部&东北部

周围广场绿地&基础设施拥有

率低%中档住宅&保障房比例

稍大%居住面积较小&住房固

定设施配套率中等%购租房压

力大

中等收入&教育程度中等&

外来人口占一定比例&从

事职业技术含量中等

Page 7: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

第"

期 李武斌 等&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AD

!!!

!!

表H

"续#

居住贫困类型

#综合指数$

街道#数量$

特征

空间 住房 住户

居住面积剥夺

贫困区#

)&!(B

$

六村堡&谭家&三桥&

十里铺&桃园路&解

放门&青年路&纺织

城&中山门&鱼化寨&

未央宫&长乐坊#

"(

$

主要位于近郊西

部及东部&东北

部%外城内零散

分布

周围广场绿地&基础设施拥有率

较低%低档住宅&保障房比例较

大%居住面积小&住房固定设施

配套率较低%购租房压力大

中等较低&教育程度不高&外

来人口比例较高%从事职业

技术含量较低

住房类型剥夺贫

困区#

)&BB"

$

新合&新筑&灞桥&洪

庆&红 旗&席 王&狄

寨&草滩&未央湖&长

乐中路#

")

$

主要位于远郊的

北部及东部

周围广场绿地&基础设施拥有率

低%商品房&单位房比例低&社保

房比例低&自建房较多%居住面

积较大&住房固定设施配套率

低%购租房压力较大

收入&教育程度较高&本地户

籍居民比例较高%从事职业

技术含量较低

图H

!

居住贫困类型空间分异

=#

0

>H

!

M

'

-,#-.!#++*(*%,#-,#"%"+

(*3#!*%,#-.

'

")*(,

6

4.-33#+#4-,#"%3

@

!

西安市居住贫困空间分异的

形成机制

@&;

!

城市经济$政治制度变迁与居住贫困人口

D&"&"

!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失业!

从建国到改革

开放前%西安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主要分

布于大庆路电工城&韩森寨军工城及灞桥纺织城三

个传统工业区%部分地方工业在胡家庙地区&东北郊

地区集聚%其他工业企业则相对分散布局)

DA

*

'居住

区与工厂区相邻布局%配套建设服务设施与基础设

施%0单位制1开始显现且整体环境较差'改革开放

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大量国有企业改革%

造成大量结构性下岗或失业%下岗工人年龄相对偏

大&知识技能较低&再就业难%随着居住环境的恶化%

房屋质量的降低%并在空间上多集中于老工业分布

点附近%因而西郊&东郊以及内城的部分街道居住贫

困现象较严重'

D&"&(

!

人口流动!

西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

市之一%在关中城市群中始终保持一城独大的地位%

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涌入了省内外大量的流动人

口'根据0六普1数据%西安主城六区流动人口已超

过"C)

万)

!)

*

%其中农村人口及低技术工人所占比例

较多%且许多从事城市非正规行业%无法得到居住保

障%而居住于城中村&棚户以及远郊的农村住宅等居

住设施较差的区域'

D&"&D

!

住房制度改革与居住空间分异!

自"ACC

住房制度全面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人

们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资源及个人需求择居%开发

商则根据经验与居住需求进行房地产开发'一般而

言%中高档住宅占据了城市中较好的区位%而低档住

宅则被边缘化%主要位于近郊'同时%政府运用宏观

调控%提供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

保障性住房%这些住房通常建于离市中心较远&周围

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的地区%且准入门槛较高%供应

量少'另外%远郊区域因离主城区较远%建设力度相

对较低%仍有相当比例的自建住宅%住房设施&基础

服务设施较为缺乏'因此%部分低收入人群及无业

人群由于择居能力有限%被限制在低等商品住宅&保

障性住房及农村自建住宅中%多位于外城西北部及

近郊区'

@&<

!

历史文化影响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主城外围有大

量历史遗址%积聚了部分外来人口和城市化人口%城

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缓慢%形成城市外围贫困带'西

安在建设过程中历来重南轻北%南部为科教文化区%

居民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较高%居住贫困较为轻微'

同时%新的规划模式改变着城市贫困格局%西安市政

府北迁带动了城市重心开始北移%经济技术开发区&

港务区建立均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减轻了该

地区的贫困程度'

@&@

!

居住贫困的内向.固化/

本文调查了居民的贫富差距感知%发现严重居

Page 8: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A!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住贫困区的贫富差距感知并不大%从而避免了一定

程度的社会问题'城市贫困人群既存在物质上的生

活&居住压力%又面对文化心理上的歧视%从而容易

获得处于相同社会经济地位&拥有相似文化背景群

体的内部认同'他们更倾向于聚居在居住环境较差

的社区%通过家庭&亲友&社区支持%找寻强烈的归属

感'如西安的回民聚居区%发展已长达千年%形成了

稳定的社区网络'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社会

资源的可获得性受到限制%会减少贫困家庭子女向

上流动的机遇%固化贫困居住空间'

A

!

反居住贫困政策建议

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根源于城

市本身%包括城市经济制度改革而导致的结构性失

业以及城市的繁荣所吸引的大量流动人口%而他们

对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过并持续作着巨大的贡

献'爱德华.格莱泽认为评价一个地区的依据不应

该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应该是它在帮助贫困人

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做出的成

绩)

!"

*

'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改善城市居

住贫困问题'

A&;

!

完善保障房建设

一是根据居住贫困人数确定供房数量%使尽量

多的贫困人口能够0居有其所1(二是进行合理布局%

由于居住贫困发生在近郊东西部&东北部%远郊%内

城解放门&青年路%外城长乐坊等街道%建议就近布

局%避免仅分布在近郊&远郊基础设施匮乏处(三是

保证住房以及小区质量%完善基础&服务配套设施%

适当提倡混合居住模式%可先进行试验性尝试%若结

果理想再进行推广(四是统筹城市规划与保障房建

设%将保障房建设纳入到城市发展整体框架中%借助

第三方#如新闻媒介$监督其实施力度'

A&<

!

改善贫困聚居区的设施及环境

完善贫困聚居区的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严重缺乏的近郊及远郊%以及外城和内城的

解放路&胡家庙等街道(提高住房的固定设施配建比

例%包括外城及内城的桃园路&红庙坡&太华路&青年

路&解放门&中山门等街道(对旧城年久的居住设施

及环境进行整治%特别是综合贫困度高的街道如青

年路&解放门等'

A&@

!

进行多层次社会空间整合

贫困是经济社会与物质因素的共同反映%仅仅提

高物质居住质量难以解决根源性问题'建议通过各

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等多层次的

合作%提供就业培训指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平等贫

困子女儿童就学机会等%并将其与空间规划进行妥善

对接%从而促进社会及空间公平&减少贫困问题'

A&A

!

进行居住贫困动态监测

建议有关部门对各街道办居住贫困进行动态监

测'分析本文计算结果%拟设定三个区间%对值小于

)&D

的街道进行完善及提升%介于)&D

$

)&B

之间的

街道需要较大幅度整治%大于)&B

的街道为特别重

点治理区'同时%分析逐年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反映

反居住贫困化进度及问题%更好地为反居住贫困决

策的制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H

!

结论

结合社会经济指标及居住条件指标%运用生态

因子法提取西安市居住贫困主因子及其空间分布%

探究综合居住贫困指数及划分居住贫困空间类型%

分析成因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反居住贫困建议!

#

"

$西安市居住贫困四个主因子分别为居住类

型贫困&居住配套设施贫困&居住产权贫困及住房经

济贫困'前两者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分

布%且中心贫困度低%外围贫困度高%低中心向南倾

斜(后两者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圈层/扇形的结合'

#

(

$西安市B

个居住贫困类型为社会网络剥夺

贫困区&居住产权剥夺贫困区&设施剥夺贫困区&人

均面积剥夺贫困区&住房类型剥夺贫困区'总体而

言%西安的居住贫困类型分异除三环外圈居住贫困

类型较为单一外%三环以内居住贫困类型的分异相

对破碎%空间结构呈圈层与扇形结构的综合'

#

D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形成机制分为外部机制

及内部机制'外部机制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城市

失业&大量人口流动&住房制度改革与居住空间分

异&历史文化影响(内部机制为居住贫困社会文化心

理的内在认同%使得居住贫困内向0固化1'

#

!

$有关部门应从包含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融

合在内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完善保障房建设%改

善贫困聚居区环境%并对居住贫困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

"

*

dLW#=_M&1$<4/%

E

,9:4<8/.>:28<4:

;

)

`

*

&]30$->

!

Y/94%Y%/<FU8%%

%

"ACC

!

(D@(?&

)

(

*

Q=R=Y#W=d&J28

T

-$>,<:4$.$09

T

/<8

)

`

*

&]30$->

!

Y/94%Y%/<FU8%%

%

"AA"

!

DB(@D*)&

)

D

*

Q=S]WY61N=W&L:28.9<2/-:8-

)

`

*

&'8U _$-F

!

d/-

T

8-S$%%4.9K,V%4928-9

%

"A?D&

)

!

*刘欣&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研

究的问题)

+

*

&

中国社会科学%

())D

#

B

$!

")(@"")&

Page 9: 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SNNU证&现象与解释方面有较多成果’例如美国芝加 哥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A*及其后人的修正

!!

第"

期 李武斌 等&西安市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AB

!!!

)

B

*

L̂ LWNLML1S&J28:28$-

;

$0

T

$78-:

;

:-/

T

9

!

U2/:

2/78U8%8/-.8>

2 )

`

*""

Y]eQ=11

%

M6WQL6R1

%

d]RR X& K$78-:

;

:-/

T

9& '8U +8-98

;

!

K-4.<8:$.

6.478-94:

;

K-899

%

())!&

)

*

*袁媛&

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

`

*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

(@A"&

)

?

*

S6JQ=W `

%

OQL=1=W Q&

6

L-8

H

28::$9

H

$$>$-

V/>

27)

+

*

&f,/-:8-%

;

+$,-./%$0=<$.$54<9

%

"AA?

%

""(

#

D

$!

C(?@C?(&

)

C

*

X=̀ K='=J #&J28>,/%<4:

;

/.>:28

T

$$-

!

9$<4/%

T

$%/-4I/:4$.

%

9$<4/%98

H

-8

H

/:4$.

%

/.>%408<2/.<89

)

+

*

&

6-V/.1:,>489

%

"AA!

%

D"

!

AAB@")"B&

)

A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

`

*

&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

())A

!

(?!@(?C&

)

")

*

`L'' K&L./

TT

-$/<2:$ ,-V/.9$<4$%$

H;

)

`

*

&

Q$.>$.

!

W$,:%8>

H

8

%

"A*B&

)

""

*

S̀O==J&J289$,:28/9:/94/.<4:

;

)

`

*

&'8U_$-F

!

K-/8

H

8-

%

"A*?&

)

"(

*

Q=R=Y#W= d& J28 ,-V/. -87$%,:4$.

)

`

*

&

4̀..8/

T

$%49

!

6.478-94:

;

]0 4̀..89$:/K-899

%

())D&

)

"D

*

LQN6 N W

%

L+LQL L ]&N.:-/@<4:

; T

$%/-4I/:4$.

%

-894>8.:4/%:

;T

8/.>/::-4V,:845

T

$-:/.<8

!

/>49<-8:8

<2$4<89:,>

;

$0Q/

H

$9

)

+

*

&d/V4:/:N.:8-./:4$./%

%

()"!

#

!(

$!

""@()&

)

"!

*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

转型期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

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

*

&

城市规划%

())!

%

(C

#

*

$!

*)@*?&

)

"B

*冯建%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演化

#

"AC(

/

()))

$)

+

*

&

地理研究%

())D

%

((

#

!

$!

!*B@!CD&

)

"*

*郑静%许学强%陈浩光&

广州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再

分析)

+

*

&

地理研究%

"AAB

%

"!

#

(

$!

"B@(*&

)

"?

*冯健%周一星&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

+

*

&

地理

学报%

())C

%

*D

#

C

$!

CD"@C!!&

)

"C

*李倩%张文忠%余建辉%等&

北京不同收入家庭的居住隔

离状态研究)

+

*

&

地理科学进展%

()"(

%

D"

#

*

$!

*AD@?))&

)

"A

*袁媛%许学强&

广州市外来人口居住隔离及影响因素研

究)

+

*

&

人文地理%

())C

#

B

$!

*"@**&

)

()

*宋岚&

基于ON1

的西安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

M

*

&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

院%

()""&

)

("

*刘争光%张志斌&

兰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

*

&

干旱

区地理%

()""

%

D?

#

!

$!

C!*@CB*&

)

((

*

d=1+

%

QN6 _ J

%

e=Y1J=W S

%

8:/%&K$78-:

;

4.<4>8.<8/.><$.<8.:-/:4$.4.>4008-8.:9$<4/%

H

-$,

T

94.

,-V/.S24./

%

/</989:,>

;

$0'/.

E

4.

H

)

+

*

&S4:489

%

())C

#

(B

$!

"("@"D(&

)

(D

*宋伟轩%吴启焰%朱喜钢&

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

究)

+

*

&

地理学报%

()")

%

*B

#

*

$!

*CB@*A!&

)

(!

*刘望保%翁计传&

住房制度改革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

影响)

+

*

&

人文地理%

())?

#

"

$!

!A@B(&

)

(B

*徐菊芬%张京祥&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制度成因及其调

控!基于住房供给的视角)

+

*

&

城市问题%

())?

#

!

$!

AB@AA&

)

(*

*廖邦固%徐建刚%梅安新&"A!?

/

())?

年上海中心城区

居住空间分异变化!基于居住用地类型视角)

+

*

&

地理

研究%

()"(

%

D"

#

*

$!

")CA@"")(&

)

(?

*柯汉扬&

转型期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阶层分

化研究)

M

*

&

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C&

)

(C

*

=̀'O P

%

OW=O]W_ W

%

eL'O _ +&K$78-:

;

%

4.8

b

,/%4:

;

%

/.>

H

-$U:24.,-V/.S24./

%

"AC*@()))

)

+

*

&

+$,-./%$0 S$5

T

/-/:478 =<$.$54<9

%

())B

%

DD

#

!

$!

?")@?(A&

)

(A

*暴向平%薛东前%刘溪%等&

基于多尺度的西安市新城市

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

&

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

()"B

%

(A

#

"

$!

"A@(!&

)

D)

*袁媛%薛德升%许学强&

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

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

+

*

&

热带地理%

())*

%

(*

#

D

$!

(!C@

(BD&

)

D"

*

_6L'_

%

e6RQ&J28>878%$

T

58.:$0:284.>83$0

5,%:4

T

%8>8

T

-47/:4$.90-$595/%%@/-8/

T

$

T

,%/:4$.<8.9,9

4. :28 <4:

;

$0 O,/.

H

I2$,

%

KWS

)

+

*

& d/V4:/:

N.:8-./:4$./%

%

()"!

%

!"

!

"!(@"!A&

)

D(

*袁媛%王磊%许学强&

基于社会剥夺理论的城市贫困空

间研究体系)

S

*

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和谐城市规划!

())?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

!

B(A@BD!&

)

DD

*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

`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A

!

"))&

)

D!

*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

`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C"@AB&

)

DB

*邢兰芹%王慧%曹明明&"AA)

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

间重构与分异)

+

*

&

城市规划%

())!

%

(C

#

*

$!

*C@?D&

)

D*

*黄怡&

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

)

+

*

&

城市规划学刊%

())B

#

(

$!

D"@D?&

)

D?

*米瑞华%石英&

基于常住人口分布的城市主副中心识别

方法!以西安市为例)

+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

%

!(

#

D

$!

A?@")(&

)

DC

*王西京%陈洋%金鑫&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研究)

`

*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D@D!&

)

DA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

室&

陕西省()")

年人口普查资料)

`

*

&

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

()"(&

)

!)

*爱德华.格莱泽&

城市的胜利)

`

*

&

刘润泉%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A&

'责任编辑!

程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