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家長教 育研討會於本年 5 21 日,在香港中 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及伍何曼原樓 舉行,是次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教 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主辦,香港 家長教育學會協辦。 一整天的研討會內容豐富,當天上午 進行主題演講,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副系主任林靜雯教授主講「家 長充權與家長教育」、香港中文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陶兆銘博士主講「風 險社會中的家長教育」及香港中文大 學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陳廷三博士主 講「家長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學理 與體驗」。三節主題演講後,設嘉賓回 應及答問,由本學會主席張韻儀女士 主持。 下午的論壇環節同步進 行,包括「『湊孫』與『湊 孫』以外」、「有濫藥行為 的母親之親職歷程和體會: 對家長教育的啟示」及「敘 事與充權故事人生在家 長小組中的運用」,分別由基 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監(長者 服務)劉翀先生、陶兆銘博士、家長教 育文學碩士課程畢業生關詠欣女士及 周綺霞女士主持;並由本學會代表郭 貞文女士、蘇育欣女士及陳碧茵女士 作回應。最後,陳廷三博士作總結及 交流,與會人士反應熱烈,彼此分享 對家長教育的體會與看法,期望各人 在各自的崗位繼續為推廣家長教育理 念而努力! 是次研討會自去年 9 月開始籌備,最 初陳廷三博士與香港教育研究所課程 發展主任楊健思女士(兩位均是香港家 長教育學會榮譽顧問)構思主題時,有 感現今社會急劇轉變,情況令許多父 母為家庭和子女感到憂慮,父母們在 心理上承受了不少壓力。有見及此, 兩位推動家長教育的學者期望研討會 的主題能回應此處境。陳博士說:「我 期望研討會不只是在純粹學理和理論 的層面,更重要是實際地回應社會狀 況。」現今父母的憂慮不單是在經濟 上,他們對生命的信念也被 動搖。當日,陳博士在演 講台上看到參加者被觸動 的眼神,感到他們的內 心掙扎;參加者與台 上講者熱烈交流,能一同反思家長教 育應怎樣回應社會狀況。陳博士喜見 許多修畢家長教育的學員出席,大家 成為同行者,互相支持。他認為研討 會好比投一石讓水面泛起漣漪,鼓勵 父母投放時間思考養育子女的意義, 以致能在逆轉的社會中,改頭換面, 找到自己做父母的方向,及堅持走下 去的理由。 對家長教育的展望,陳博士強調必須 堅守基本關注,他說:「我們推動家長 教育並不需要加入新的元素,重要的 是讓理念深化。做父母的動力是來自 父母本身能醒覺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就是那份骨肉情。我認為父母需要整 理自己的人生,避免將自己的不幸延 續到下一代;做父母不是只找方法, 更重要的是確定方向,就是要讓子女 能盡情發揮,主導他們自己的人生。」 陳博士指出對家庭的堅持,是做父母 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栽培生命,讓生 命成長,需要等待的耐性和毅力。 面對現今社會中許多荒謬的事情,陳 博士寄語父母:「我們應調整自己的思 維,清楚明白自己的動機和理念,避 免隨波逐流,特別是在培育孩子時, 讓我們好好思考:我們著緊的是甚麼 呢?」 研討會進行中 嘉賓、講者、主持及本會主席合照 續後頁…… 林靜雯教授 回應提問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訪問陳廷三博士 訪問陳廷三博士 陳廷三博士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家長教

育研討會於本年 5月21日,在香港中

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及伍何曼原樓

舉行,是次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教

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主辦,香港

家長教育學會協辦。

一整天的研討會內容豐富,當天上午

進行主題演講,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副系主任林靜雯教授主講「家

長充權與家長教育」、香港中文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陶兆銘博士主講「風

險社會中的家長教育」及香港中文大

學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陳廷三博士主

講「家長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學理

與體驗」。三節主題演講後,設嘉賓回

應及答問,由本學會主席張韻儀女士

主持。

下午的論壇環節同步進

行,包括「『湊孫』與『湊

孫』以外」、「有濫藥行為

的母親之親職歷程和體會:

對家長教育的啟示」及「敘

事與充權一故事人生在家

長小組中的運用」,分別由基

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監(長者

服務)劉翀先生、陶兆銘博士、家長教

育文學碩士課程畢業生關詠欣女士及

周綺霞女士主持;並由本學會代表郭

貞文女士、蘇育欣女士及陳碧茵女士

作回應。最後,陳廷三博士作總結及

交流,與會人士反應熱烈,彼此分享

對家長教育的體會與看法,期望各人

在各自的崗位繼續為推廣家長教育理

念而努力!

是次研討會自去年 9 月開始籌備,最

初陳廷三博士與香港教育研究所課程

發展主任楊健思女士(兩位均是香港家

長教育學會榮譽顧問)構思主題時,有

感現今社會急劇轉變,情況令許多父

母為家庭和子女感到憂慮,父母們在

心理上承受了不少壓力。有見及此,

兩位推動家長教育的學者期望研討會

的主題能回應此處境。陳博士說:「我

期望研討會不只是在純粹學理和理論

的層面,更重要是實際地回應社會狀

況。」現今父母的憂慮不單是在經濟

上,他們對生命的信念也被

動搖。當日,陳博士在演

講台上看到參加者被觸動

的眼神,感到他們的內

心掙扎;參加者與台

上講者熱烈交流,能一同反思家長教

育應怎樣回應社會狀況。陳博士喜見

許多修畢家長教育的學員出席,大家

成為同行者,互相支持。他認為研討

會好比投一石讓水面泛起漣漪,鼓勵

父母投放時間思考養育子女的意義,

以致能在逆轉的社會中,改頭換面,

找到自己做父母的方向,及堅持走下

去的理由。

對家長教育的展望,陳博士強調必須

堅守基本關注,他說:「我們推動家長

教育並不需要加入新的元素,重要的

是讓理念深化。做父母的動力是來自

父母本身能醒覺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就是那份骨肉情。我認為父母需要整

理自己的人生,避免將自己的不幸延

續到下一代;做父母不是只找方法,

更重要的是確定方向,就是要讓子女

能盡情發揮,主導他們自己的人生。」

陳博士指出對家庭的堅持,是做父母

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栽培生命,讓生

命成長,需要等待的耐性和毅力。

面對現今社會中許多荒謬的事情,陳

博士寄語父母:「我們應調整自己的思

維,清楚明白自己的動機和理念,避

免隨波逐流,特別是在培育孩子時,

讓我們好好思考:我們著緊的是甚麼

呢?」

研討會進行中

嘉賓、講者、主持及本會主席合照

續後頁……

林靜雯教授回應提問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訪問陳廷三博士訪問陳廷三博士

陳廷三博士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Page 2: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我早於坊間觀察到,多了祖父母負責日常照顧幼兒及兒童。長

者盡力滿足孫兒的需要,卻將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擱於一旁。我

常常想,家長教育的發展及研究,可延伸至跨代照顧。在論壇

一,劉翀先生分享了怎樣陪同長者重新成為新手祖父母的歷程。

他分享了當中的人情故事,另他在活動安排長者及孫兒一起互

相畫畫。透過此活動可幫助他們溝通,了解各自的需要,長者

往往可對換角度欣賞及了解他 / 她身邊的孫兒的所思所感,促

進雙方關係更密切。劉先生的分享,帶動了與會者紛紛分享大

家在日常工作及服務中的得著。

會後,我便會處理手上即將展開的「幼兒照顧訓練課程試驗計

劃」(編按:此計劃為社署今年3月起為本港祖父母而設的一項

試驗計劃,為期兩年。),即使在工作間並不如在校園裡,可與

我的好老師好同窗合作,但我知吾道不孤,我們有許多同行者。

這次研討會,與一班同道中人再次相聚,給我力量、給我勇氣在教養下一代的路上繼續掙扎,做一個如陳廷三博士所言的「邊緣人」( 編按:陳博士在演講中,提及美國學者薩依德 (Edward Said) 的《知識分子論》一書,「邊緣人」一詞出自此書。), 盡力逆流而上,重視為人父母者的福分,與孩子一起成長。

觸動我的,是學者重視人本的情懷,他們再一次強化我的信念,正如林靜雯教授所說,釐清自己養兒育女的目的和意義,享受做家長的歷程和親職生涯,協助子女找她們的路。人生不是馬拉松,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可能。我們必須守護這些重要信念,不隨俗,不把一個個孩子推入以競爭為本的現實,而是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重視他們自我實踐 (self-actualization) 的培育。

家庭,該重視骨肉情懷;學校,該重視師生情誼。今天香港的競爭文化,漸漸弱化家長們、老師們的育人心靈,過於關心孩子的成就,忽略回應每個孩子的獨特需要。讓我們 努 力 喚 醒 更 多 家 長、 師 長: 孩 子 的 成 長 路 不 是 要 贏 什 麼,而是需要每個「守門人」給孩子空間,給孩子鼓勵,給孩子豐富自己生命故事的機會。

中文大學的多位學者一直以來都在家長教育工作上努

力,我常常會把握參與講座和研討會的機會,從中學習

並作一些反思,今次也不例外。

我很認同幾位講者分享的家長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方法。

雖不是主流,但卻是最基本和最徹底的;當中強調「骨

肉情」,推動家長在培育子女的同時,整理自身的人生,

與子女一同成長。論壇三的兩位講者,作了家長教育工

作者的良好示範。她們在帶領家長小組時,能有效協助

組員處理糾纏已久的個人問題,令我感動。但願所有家

長教育工作能與這兩位講者一樣,將帶領小組的態度和

信念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出來,以致身邊的人也能受惠,

令這個家長教育理念能夠深入不同界別,造福社會。

服務 本會誠意與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籌辦家長講座、工作坊或家長小組,藉此誘發為人父母的動力和情懷。歡迎隨時致電本會查詢。

參加者會後分享

陶兆銘博士

關詠欣女士和周綺霞女士主講論壇環節

劉翀先生跟 與會者分享

梁曉詩女士 ( 導師 )

黃秀英女士 ( 中學教師 ) 唐力行先生 ( 家長教育義工 )

我作為家長、作為傳媒人,一直非常關注香港家長承受的壓力及因過分擔心孩子,而身不由己地作出拔苗助長的行為。當日,我聆聽了陶兆銘博士主講的「風險社會中的家長教育」,覺得他正正解答了我心中的多年疑問。陶博士說在這風險社會,由於資訊的泛濫,交流的迅速,大家的危險意識大大提高了,遠遠超越了真正的危險。我們做父母的,儼然成為了風險管理經理,策略就是標準化、比較、追求效率和多元能力,以為這樣就可以減少危機。

陶博士一針見血的分析,讓家長清楚明白我們莫名的緊張、有時異於常軌的舉動,原來只是想控制風險。我們實在不要懼怕於自己想像出來的危險,而被自以為高效用的策略牽著鼻子走,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家庭關係與需要。

我深信陶博士以平日接觸家長的機會,必定能再將他的訊息帶給更多爸爸媽媽,而我作為傳媒人,亦有責任把陶博士的看法傳揚開去,為的只是希望父母們放鬆心情,享受做父母的喜樂。

麥詠宜女士 ( 電台主持 )

修畢家長教育碩士課程後,我這個「邊緣人」,每天在「主流」

中掙扎,希望透過參與是次研討會與擁有同一信念的人士交流,

重新得力,從而回到「主流」中,幫助身邊的家長加深體會「骨

肉情」,整理自身的人生,並與子女一同成長。

在論壇三,兩位有心有力的講者,有系統地揀選有需要的家長

和帶領小組,成效顯著。我的工作雖與家長教育無關,但我認

同「家長教育碩士課程」的理念,而我和我的家人都是受惠者。

在日常生活裡,我會與面對教育子女問題上有掙扎的家長,分

享「邊緣人」教育孩子的信念,讓他們能享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

意義和樂趣。

許潔玲女士 ( 物流經理 )

參加者會後分享

……續前頁「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Page 3: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家長教育課程的學員都喜歡稱蔡冠華

先生為「蔡生」,認識他的人都會覺得

蔡生謙虛內歛。這次一小時的訪問中,

我們談天說地,聽他說自己的故事,真

是很難得的機會。談到退休後的生活,

他不禁展露了愉快的笑容,並道出心中

的計劃:「首先,我會學習普通話,我

一直在一些社福機構幫忙做義務工作,

有時需要到國內,若我能操一口流利的

普通話,可與當地人溝通得更好。」活

到老,學到老,蔡生身體力行,他自言

近年與太太熱愛行山和接觸大自然,現

在放下工作,計劃報讀相關的保育及行

山訓練課程,開開自己的眼界,學習欣

賞大自然,也不忘實踐環保生活。

人與人的相識,是緣份。蔡生在中文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及後在該系任

教,主要教授關於社會政策的科目,並

先後認識了陳廷三博士和陶兆銘博士,

他說:「當年認識陳博士,也曾邀請他

在自己任教的課堂中分享,我跟他和幾

位同事多接觸了,也感到彼此對某些事

情的看法很接近,特別是關於人性的看

法。」2000 年初,蔡生因希望減輕工作

的壓力,轉為半職教書,後來陶博士邀

請他參與家長教育相關的計劃,他謙虛

地說:「我是一邊幫忙一邊學習,讓我

加深認識家長教育的理念,並建立我對

這範疇的興趣。」及後蔡生也開始任教

家長教育碩士課程,主要單元包括「家

長教育研究」、「家長教育的專題研習」

香港家長教育學會榮譽顧問楊健思女士 (Denise) 和蔡冠華先生於8月初榮休,本學會於本年

6月25日為兩位顧問設榮休午宴,假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教職員會所舉行,40多位會員聚首一堂,

跟老師們談天說地,不亦樂乎。當日,本會委員會更準備了印上顧問肖像的圓形軟枕作禮物,

送給兩位顧問,感謝他們多年來對學會的支持和愛護,並祝福他們退休後生活愉快!

榮休午宴中,溫馨滿載,編輯小組抓緊機會,分別相約兩位顧問,聽聽他們

說自己與家長教育結緣的故事,也藉此讓讀者加深認識我們敬重的兩位老師。

談起家長教育,楊健思

女 士 (Denise) 非 常 認

同陳廷三博士對家長

教育的理念。2000 年

開始,香港教育研究所

已經舉辦家長教育證書課

程,又因著家長教育證書課

程畢業同學想繼續進修、研究家

長教育的訴求,於是教育研究所在2006 年開

始舉辦家長教育文學碩士課程。隨著第一屆

的家長教育碩士生畢業,在香港教育研究所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 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流,實踐所學,並作為其中一個有系統的途

徑,將所學到的家長教育理念推廣到社區及

學校,從而使更多家庭受惠,讓父母子女享

受溫馨的家庭生活,發揮生命的潛能,促進

關愛和諧的社會。

在訪問中,Denise 不時流露她對本學會的關

心和寄望。「自2000 年開始至今,家長教育

課程的畢業學生無數,我們都非常關心這些

學生,並希望學會能與他們保持緊密聯繫,

促使他們成為本會會員,這樣一來不只可以

壯大學會的人力資源,亦可讓這群同學繼續

發展及實踐所學。」Denise 再三提醒學會留

意,不要被「名、利、權」的主流文化「沖淡」

陳博士提倡的家長教育理念,在舉辦活動時,

小心不要墮入「掛羊頭,賣狗肉」的陷阱。

在教育研究所工作的歲月,Denise 娓娓道出

整個團隊時刻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她說:「能

與這既有心又有力的團隊一起工作,實令我

感到自豪,亦得到很大的滿足感。導師們每

每觀察到學生的表現有異,便會主動關心他

們,提供心理輔導,紓緩他們的壓力,『與之

共在』是導師們的宗旨。此外,陳博士亦有

應畢業生的要求,定期開設小組,繼續為他

們提供意見及支援。今年上半年本港學生自

殺數字增加,引起教育界關注,導師們即特

別關注學員的情緒,盡量提供協助。」聽到這

裡,我們實在難掩對導師們的感激之情。

問到Denise退休後的計劃時,她輕描淡寫,

悠然自得地表示沒有甚麼大的改變,因她依

舊在閒時畫畫和寫書法。另外,Denise 將於

今年7月31日離開現任的職位,但由於部分

由她負責的「工作」及「計劃」仍在進行中,

故她將繼續留在研究所協助完成這些事務。

因此,在隨後兩年,若大家在中大校園遇見

Denise,不要感到驚奇!

Denise 談到孫兒時,面上總是掛著甜絲絲的

笑容,可見她樂在其中。Denise 說她會繼續

如常探望孫兒,看著孫兒的成長,每次都有

出人意表的表現,不禁讚嘆生命的奇妙!

訪問中,Denise 一直表現得輕鬆自在,感覺

到她已能做到「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有如

順勢而流的清泉,不受外在環境的污染,卻

又能擁抱她在生命中遇上的一切。

在此祝願兩位本會的榮譽顧問悠然自在,享受每一天!

編輯小組 會訊主編:學術主任吳麗嬋 學術主任王可欣服務 本會誠意與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籌辦家長講座、工作坊或家長小組,藉此誘發為人父母的動力和情懷。歡迎隨時致電本會查詢。

緣起家長教育 情繫學會愛不減專訪楊健思女士、蔡冠華先生

緣起家長教育 情繫學會愛不減專訪楊健思女士、蔡冠華先生

楊健思女士

陳廷三博士

姚簡少薇女士

蔡冠華先生

楊健思女士

陶兆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研究所兼任講師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研究所兼任講師

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榮譽顧問名單榮譽顧問名單

Page 4: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及「 家 長 教 育 專

題研討」。當然他

更是本會的榮譽顧問。

談到學會,蔡生難忘首次參加學會的

活動,看到會員們深入分享個人的經

歷和體會,彼此支持;在推動家長教

育的計劃時,會員們投入參與,不計

較、互相鼓勵和支援,都令蔡生印象

深刻,他說:「我從未遇見過畢業生如

此熱心,大家志同道合,積極推展家

長教育的工作,我十分欣賞大家的無

私付出,這也給我很大的推動力,協

助和支持學會的工作。」

回顧在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和教育

學院執教鞭的歲月,從宏觀到微觀,

從社會政策到家長教育,層面雖不同,

但蔡生認為彼此關係密切,並且更確

信在思考社會政策和資源分配時,需

要著重照顧人和家庭的需要。數數手

指,蔡生任教家長教育課程已六年多,

他表示十分開心,而且感恩,他微

笑說:「於我而言,這些日子實在很豐

富!家長教育讓我思考更多關於人本

主義,如人的成長和經歷,對我也有

很多啟發,也為我人生的新階段作好

準備。」訪問中,蔡生不時流露出對學

會幹事和會員的關心,語重心長地說:

「我看到及讚賞大家為推展家長教育

理念很努力,但別忘了要平衡工作和

家庭生活,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老師的關心,實在讓我們很窩心。

本會十多位委員義工於2016 年 4月16日參加由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路德會青彩中心舉辦的義工培訓,當日該中心主任尹潔盈姑娘主講,並

詳細介紹「生命孕記:吸毒家長全人親職輔導、教育及支援計劃」,此三

年計劃由禁毒基金贊助,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與香港路德會社

會服務處合辦,合作伙伴包括基督教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和婦產科,

及醫院管理局九龍東聯網精神科。

尹姑娘除了簡介本港吸食危害精神毒品的現況及趨勢,更安排一位曾有

吸毒行為的母親作分享,讓義工們了解這些家長的感受和需要。義工們

均表示增進了對相關題目的認識,對吸毒家長多了一份同理心。

在此祝願兩位本會的榮譽顧問悠然自在,享受每一天!

編輯小組 會訊主編:學術主任吳麗嬋 學術主任王可欣

「生命孕記」義工培訓「生命孕記」義工培訓

蔡冠華先生

培訓當日,有十多位曾修讀香

港中文大學家長教育課程的同

學參加,而當中只有我一位男

同學。這次培訓,提醒家長們

需要提高警覺,預防子女墮入

吸毒的圈套,家長們可能需要

加多一點關懷,與其子女維持

良好及有效的溝通,或減輕他

們讀書和考試的壓力。我認

為身為父親,要有更高的警覺

性,不要以為賺了錢養家便完

成父親的責任,其實父親在家

庭中的角色,除了賺錢養家以

外,有更重要的責任、使命及

任務。

我根據以往在戒毒所工作的經

驗及觀察,懷孕的確是令吸毒

女士去戒除毒癮一個良好的契

機。我祝福這個計劃,希望擁

有家長教育知識及經驗的同學

們能與這些有吸毒行為的家長

同行,幫助她們面對懷孕、分

娩及育兒的挑戰,探索親職

對她們獨特的意義,繼而

重新檢視生命,並確立

人生的新方向,共同發

掘繼續成長的新動力。

學會會員 鄧沛賢孩子受傷、生病,會自責不安,媽媽照顧孩子時跟伴侶發生磨擦、感到煩躁……聽着分享者的故事時,心中很有同感。或許有人以為這些媽媽無力照顧兒女,但這位媽媽的分享卻讓我領悟到,子女真的令父母重拾生命成長的動力,正如她的經歷一女兒出世被送入深切治療病房,使她有切膚之痛,於是決心遠離毒海。

家長並肩同行,我們之間就是沒有分施予者與受惠者,我相信人有自我治癒的能力;我們分享為人父母的故事,確立親職的信心與意義。身為學員,有幸參與這個生命孕記計劃,是福份,感恩!

學會會員 黃詩韻

本會會員義工分享本會會員義工分享

Page 5: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今年 6月從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

金 傳 來 令 人 鼓 舞 的 喜 訊, 賽 馬 會

「心繫家庭」家長教育計劃 (Jockey Club "Family Embrace Life Journey"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me) 獲 基

金撥款近港幣三百五十萬元。此乃本

會繼 2011-2013 年後又一大型計劃,

亦為本會在推動親職意義的家長教育

寫上新的一章 !

賽馬會「心繫家庭」家長教育計劃源於

本會感受到現代父母的憂慮。在社會

瀰漫著競爭的氣氛下,父母都變得焦

慮和恐懼,以至在子女才牙牙學語時

已開始為子女報讀一連串的課程,為

求不落後於人。可是,揠苗助長,往

往會適得其反,甚至破壞親子關係。

此計劃為期三年共分三個階段,將結

合有多年舉辦家長教育課程經驗的志

願團體、專門研究與推動家長教育的

學者,以及願意積極參與家長教育的

學校,由 2016 年學年開始推行,將家

長教育的核心一親職及子女培育課

程、家長個人成長工作坊及校本家長

教育,為學校建立家長互助網絡。是

次計劃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撥款支持,讓家長及老師免費參與。

全港幼兒園、幼稚園和小學均為受惠

組別。

此計劃之推行實有賴會員的踴躍參

與,這不但能讓會員有學以至用和互

相學習的機會,亦可令以親職意義為

核心的家長教育能由學校擴展至社

區,讓更多家庭受惠,讓他們在親職

旅途上有更大的支援和承托。

最後,更要感謝五位顧問導師陳廷三

博士、陶兆銘教授、姚簡少薇女士、

蔡冠華先生和楊健思女士對本會的厚

愛, 及對計劃的支持和指導。

是項計劃為期三年共分三個階段。

本會邁入新里程

賽馬會「心繫家庭」 家長教育計劃簡介

第一階段 「齊心出發」

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

• 招募不同學校的家長及老

師,到指定地點參與由本

計劃團隊所提供的「親職及

子女培育」家長教育課程及

家長個人成長工作坊

• 本計劃培訓導師會到校提

供一次家長教育講座 第二階段「攜手成長」

2017年7月至2018 年6月

• 本計劃團隊及培訓導師提供

到校服務,協助第一階段的

家長和老師在所屬學校推廣

家長教育

• 讓學校的其他家長也能參與

「親職及子女培育」家長教育

課程及家長個人成長工作坊

計劃查詢請致電 3705 1294 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第三階段「並肩守望」

2018 年7月至2019 年6月

• 由參與第一及第二階段計

劃的家長與老師主力在所

屬學校推廣家長教育,並

建立家長互助網絡,讓互

相支持和彼此學習的支援

平台得以傳承

• 本計劃團隊會到部分學校

提供協助

捐助機構

首席統籌員陳碧茵女士

計劃簡介計劃簡介

賽馬會「心繫家庭」 家長教育計劃簡介

本會邁入新里程

Page 6: 家長教育研討會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 · 的支持下,家長教育學會這個專業學習平台 於2009年成立了,好讓各畢業生繼續互相交

本會自2009 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以

父母為中心的家長教育,藉以宣揚家長教育

要旨,讓家長增進親職效能感,享受為人父

母的歷程。

為進一步與各界人士分享作為子女、作為父

母的心路歷程,本會於去年一月及今年 6月

分別出版了《寫我情深一回望我的父親母

親,還看敍事人生》及《情牽三代

一我的爸爸媽媽》兩本文集。

於本年 6月25日,本會假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了新

書發佈會暨文畫共賞

頒獎典禮。是次活動

簡單而隆重,先由本

會顧問姚簡少薇女士

致勉勵辭,之後各顧問

便贈書給眾作者,以示謝

意。最後,其中四位作者作了

簡單分享,道出了其寫作過程和感

受,帶動會場氣氛,洋溢了感人及溫

馨場面。

《情牽三代一我的爸爸媽媽》一

書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情自上一

代」及「情至下一代」。第一部分是

本會二十位會員的深情文章,敍述

了其父母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本會

十位會員的子女,透過詩歌、畫作、

書信及散文等,表達了對父母

或祖父母的看法和感受。

三十位作者,雖身分、

學歷甚至年齡各異,但

均真摯及細膩地抒發內心的深情和感受,帶

出了一個人生道理一親情是永不磨滅、永

不止息的,它將一代承傳一代,帶給我們生

命力,鼓勵我們面對逆境和挑戰。

POSTAGE PAIDHONG KONG

POSTAGE PAIDHONG KONG

PermitNo. 5034

PermitNo. 5034

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何添樓G07

電話︰+852 8113 2320 電郵︰[email protected]︰+852 6611 9200 網址︰www.parenteducation.org.hk

會務日記

日期 地點 活動名稱及內容 負責人

2016-09 至

2019-08

香港中文大學、 參與的幼兒園、 幼稚園及小學

賽馬會「心繫家庭」家長教育計劃

Jockey Club "Family Embrace Life Journey"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me

陳碧茵女士 ( 首席統籌員 )

2016-08 至

2017-02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服務對象住所

「樂學在家」少數族裔學童與家庭學習支援計劃吳麗嬋女士 ( 學術主任 )何裕昌先生 ( 學術主任 )

2016-06-29 親子雜誌

M For Mother

雜誌訪問 題目:「身教孩子反思投訴文化」刊登於 2016 年 8-9 月號 ( 第 16 期 )

張韻儀女士 ( 主席 )

2016-06-25 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教職員會所

本會顧問蔡冠華先生及楊健思女士榮休歡送午宴 本會委員會

2016-06-25 香港中文大學《情牽三代:我的爸爸媽媽》新書發佈會及 「我的爸爸媽媽」文畫共賞頒獎禮

余慧賢女士 ( 副主席 )

2016-05-21 香港中文大學家長教育研討會 2016 「轉變中的家庭與家長教育」暨書展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香港教育研究所主辦,本會協辦

2015-12-11 學前 & 親子 雜誌訪問題目:「孩子講粗口有乜計?」刊登於 2016 年 4 月 ( 第 11 期 )

張韻儀女士 ( 主席 )

會務日記

《寫我情深一回望我的

父親母親,還看敍事人生》

二十位本會會員,曾修讀香港

中文大學「家長教育」碩士課

程,在文章中記述了其父母

的故事,或自身成長的經歷,

表達了真摯及深刻的感情。

如欲購買書籍,請電8113 2320 或電郵

[email protected]查詢

《情牽三代一我的爸爸媽媽》出版分享《情牽三代一我的爸爸媽媽》出版分享 副主席余慧賢女士

姚太致勉勵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