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歷史資料題 - Education Bureau · Web view漫畫家認為美國對西歐可能作出甚麼反應?試參考資料A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資料A能否充分反映1940年代末期美國對西歐經濟景況的反應?試參考資料A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5分)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歷史資料題

歷史資料題有助教師進行學與教活動、促進學習的評估以及對學習的評估。教師可按學生的不同需要調適題目及答案。

細閱資料A。

資料A

以下時事漫畫取材自1947年10月1日的一本英國雜誌。

(Western Europe 西歐 AMERICAN AID 美國援助 SELF HELP自救“Neighbours ‘Come on, Sam! It's up to us again.” 「鄰居說:『來吧,山姆!又輪到我們出力了。』)

資料來源:“Neighbours ‘Come on, Sam! It's up to us again.” - Punch magazine cartoons website”

(http://punch.photoshelter.com/image/I0000iA0JCbgMlYk)(瀏覽日期:2014年1月14日)

(a) 試述二次大戰後西歐的經濟景況,請從資料A中找出兩條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2分)

(b) 漫畫家認為美國對西歐可能作出甚麼反應?試參考資料A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資料A能否充分反映1940年代末期美國對西歐經濟景況的反應?試參考資料A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5分)

問題1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描述二次大戰後西歐的經濟景況。

(1+2分)

描述經濟景況:

· 歐洲各國經濟復甦的自救措施力度不足。

線索:

例:

· 貼有「西歐」字樣的牆壁快要倒塌。

· 貼有「自救」字樣的柱子過幼,無法支撐將要倒塌的房屋。

[1分]

[最多2分,

每條線索各1分]

(b)

就美國對西歐的可能反應,漫畫家的看法是:

(4分)

L1大致解釋漫畫家的看法,但未能恰當運用資料或個人知識。

L2恰當運用資料或個人知識,解釋漫畫家的看法。

就美國對西歐的可能反應,漫畫家的看法是:

· 透過馬歇爾計劃,向西歐各國提供財務支持。

· 線索:

例:

· 左邊的男人抬起較粗的支柱,上面寫著:「美國援助」;

· 資料來源的文字說明:「鄰居說:『來吧,山姆!又輪到我們出力了。』」,意指美國可能願意伸出援手。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資料A能否充分反映美國對西歐經濟景況的反應。

(5分)

L1答案片面,只側重於用處或局限。

L2答案詳盡,能兼論用處與局限。

用處:

例:

美國隨時可向西歐各國提供財務支持,因為美國的經濟比西歐各國穩健得多。

局限:

例:

· 資料A沒有描繪美國因杜魯門主義(1946年)而主動向希臘與土耳其提供財務援助。

· 資料A沒有描繪美國以何名義(馬歇爾計劃)向西歐提供財務援助、援助內容、援助金額(130億美元)、援助形式(現金發放、實物補貼等),以及各種補貼條件(例如歐洲須購買美國產品)等。

[最多2分]

[最多5分]

細閱資料B及C。

資料B

下文整理自1947年6月5日馬歇爾的「馬歇爾計劃」演說內容。

美國自當竭盡所能,協助恢復世界經濟回復健全,否則政治難言穩定,和平亦無法保證。我國政策並不針對任何國家或主義,而是要針對飢餓、貧窮、絕望與混亂。政策的目的應為復興全球經濟運作,締造可孕育自由機構存在的政治與社會環境。

資料來源:“The ‘Marshall Plan’ Spee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5 June 1947 – OECD website”

(http://www.oecd.org/general/themarshallplanspeechatharvarduniversity5june1947.htm)(瀏覽日期:2014年1月17日)

資料C

以下漫畫名為「他阻擋得了嗎?」,於1947年在美國出版。

(MARSHALL PLAN馬歇爾計劃 EUROPEAN RECOVERY 歐洲復甦)

資料來源:“Soviet Opposition to the Marshall Plan – Library of Congress website”

(http://www.loc.gov/exhibits/marshall/images/stalinbb.jpg)(瀏覽日期:2014年1月17日)

(a) 參考資料B,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的最終目標是甚麼?試從資料B找出一條線索,支持你的答案。(2分)

(b) 參考資料C,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應如何?試參考資料C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你在題(b)指出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應,蘇聯的反應對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歐洲經濟發展有何影響?試參考資料B及C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7分)。

問題2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的最終目標:

(2分)

最終目標:

· 加速歐洲經濟復甦

· 線索:

· 目標就在於把印有「馬歇爾計劃」字樣的籃球,投入印有「歐洲復興」的籃框內。

[1分]

[1分]

(b)

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應:

(4分)

L1大致能解釋蘇聯的反應,但未能恰當運用參考資料。

L2恰當運用參考資料及相關史實,解釋蘇聯的反應。

蘇聯的反應

· 拒絕承認馬歇爾計劃有助經濟復甦的功能。

· 線索:

· 史太林試圖攔住標有「馬歇爾計劃」的籃球,阻擋藍球投入標有「歐洲復甦」的籃框內。

個人知識

· 蘇聯開始宣傳攻擊馬歇爾計劃,指控其為「美元帝國主義」,也就是建立美國在全歐的經濟霸權。

· 蘇聯阻撓東歐共產國家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之後蘇聯更另行提出「莫洛托夫計劃」援助東歐各國。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1950年代至1960年代蘇聯對歐洲經濟發展的反應所帶來的影響

(7分)

L1一般答案,未能適當運用參考資料/個人知識。

L2答案詳盡,恰當運用參考資料及個人知識。

影響:

· 資料B中的美國發起馬歇爾計劃所宣聲的目的,導致資料C中的蘇聯產生強烈反彈,重點在於漫畫中的史太林能否攔住代表「馬歇爾計劃」的籃球,阻住對手投進代表「歐洲復甦」的籃框內(資料C)。

· (個人知識)蘇聯成功阻撓東歐各國接納馬歇爾計劃,剝奪東歐經濟蓬勃增長的機會。因此,東歐仍舊貧窮落後,整個1960年代的發展遠遠追不上西歐的步伐。

· (個人知識)然而,蘇聯仍無法阻撓西歐各國接納馬歇爾計劃,因此,西歐在1950年代經濟成功復甦,1960年代更大幅增長,經濟表現大大超越東歐各國。

[最多4分]

[最多7分]

細閱資料D及E。

資料D下文取材自1947年6月5日「馬歇爾計劃」演說。

事實上,歐洲在接下來的三、四年內亟需從外國─主要是美國─進口糧食及其他必需品。歐洲的需求遠超過其可以負擔的能力,因此必須大量外援,不然就要面對經濟、社會與政治上的嚴重倒退。

馬歇爾

1947年1月5日

資料來源:“The ‘Marshall Plan’ spee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5 June 1947 – OECD website”(http://www.oecd.org/general/themarshallplanspeechatharvarduniversity5june1947.htm)(瀏覽日期:2014年3月14日)

資料E

以下漫畫取材自1947年6月18日的一本英國雜誌。

(BALKAN & DISTRICT RAILWAY巴爾幹及地區鐡路LIBERTY HOTEL自由酒店PENSION RUSSE俄羅斯公寓AUSTRIA奧地利BULGARIA保加利亞HUNGARY匈牙利STALIN 史太林TRUMAN 杜魯門) (史太林) (杜魯門) (史太林)

資料來源:“The Rival Buses – Punch Cartoon Prints from Punch Magazine website”

(http://punch.photoshelter.com/image?&_bqG=3&_bqH=eJxtkFtPxCAQhX_N9mVfurq4SRMeKIPNuC2YAZr0iVRt9uJGE.sl8dcLzUYbdR6G75zhQGC13myvHj6FFZeUb3asfHbVY93n1H4U6.KC5cUqj1VgACu52w9LOrz3p2X5Ng5jhsGCcGrByqZZMOAzAyAZADOri5XMtEZb_Y6qv1H1f1Si66bLXBwnkMZrR11Aa5I0hErHGRqdJNpAqlbCKjjL27m2hhwnobfZ9MogNPDXyN4qCgjcpx843hwPjO6eTriLoxbJeVEHUSktu7QpC7IMGA.O0TP6b6TrH2wSCun4OPQv9_usndLV1GXqXymhc2A-&GI_ID(瀏覽日期:2014年3月12日)

(a) 試參考資料D,解釋美國為甚麼於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劃。(2分)

(b) 你在題(a)指出了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的原因,資料E是否提供相同原因?試參考資料E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資料D及E能否充分反映二次大戰後歐洲經濟合作的歷史背景?試參考資料D及E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3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美國於1947年提出馬歇爾計劃的原因

(2分)

L1大致指出原因,但未能恰當運用參考資料。

L2答題詳盡,恰當運用參考資料。

· 歐洲各國亟需外國提供額外糧食及其他必需品。如果美國不提供這些物資,歐洲各國可能陷入嚴重的經濟、社會與政治動盪。

[1分]

[2分]

(b)

資料E提供的原因是否與題(a)相同。

(4分)

L1大致指出原因,但未能恰當運用資料D及E。

L2答題詳盡,恰當運用資料D及E。

資料E提供的原因與題(a)並不相同:

· 資料D顯示的原因:為協助歐洲各國經濟復甦,並且解決經濟需要。

· 資料E顯示的原因:為遏止蘇聯在東歐擴張勢力(資料E中司機史太林硬將「匈牙利」與「保加利亞」兩位乘客推上開往「俄羅斯公寓」的巴士)。

解釋:

例:

· 資料D的含意:如美國不提供馬歇爾計劃,西歐各國的物質生活將陷入無望的境地。

· 資料E的含意:如美國不提供馬歇爾計劃,歐洲各國將徹底落入蘇聯霸權手中。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資料D及E能否充分反映二次大戰後歐洲經濟合作的歷史背景。

(6分)

L1答案片面,只側重用處或局限。

L2答案詳盡,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用處:

例:

· (資料D)有必要協助歐洲各國解決逼切的經濟問題及加速經濟增長。

· (資料E)有必要贏得歐洲各國的支持,以抗衡蘇聯勢力的擴張。

局限:

例:

· (個人知識)二次大戰後美國試圖擺脫戰前的孤立主義,提高本身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上的領導地位。

· (個人知識)美國領悟到必須協助經濟嚴重受挫的國家,如此可避免發生另一次世界大戰。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F及G。

資料F

以下漫畫名為「踩油吧,醫生!」取材自1947年的一份美國報章。

(COMMUNISM 共產主義CHAOS混亂 WESTERN EUROPE西歐DOCTOR U.S. CONGRESS 美國國會醫生“Step on it, Doc!”「踩油吧,醫生!」)

資料來源:History Tunes website” (http://www.historytunes.com/images/cartoons/43-1.png)(瀏覽日期:2014年1月17日)

資料G

下文摘錄自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於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的演說。

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支持自由人民對抗武裝少數民族或外部壓力的企圖征服行動。我相信,我們必須幫助自由人民運用自身力量創造自身命運。我相信,我們的幫助應以經濟和財政援助為主,因為兩者都是經濟穩定與有秩序的政治進程中必不可少的。

資料來源:“Student Activity: Harry Truman and the Truman Doctrine – Harry S. Truman Library & Museum website”(http://www.trumanlibrary.org/teacher/doctrine.htm)(瀏覽日期:2014年1月17日)

(a) 參考資料F,就蘇聯在西歐的角色,漫畫家有甚麼看法?從資料F找出一條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1分)

(b) 參考資料G,你認為杜魯門總統是否會同意你在題(a)所指漫畫家的看法?試參考資料G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關於美國於二次大戰後介入歐洲經濟發展的原因,資料F及G有何用處和局限?試參考資料F及G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4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漫畫家對蘇聯在西歐角色的看法。

(1分+1分)

漫畫家對蘇聯角色的看法:

· 蘇聯製造麻煩/挑起混亂。

線索:

· 身上寫著「共產主義」(代表蘇聯)的秃鷹,叼著布袋標有「混亂」的邪惡小孩,全速飛往西歐。

[1分]

[1分]

(b)

杜魯門總統是否同意漫畫家的看法。

(4分)

L1一般答案,但未能恰當運用資料F及G。

L2答題解釋詳盡,能恰當運用資料F及G。

杜魯門總統的看法:同意漫畫家的看法

· 杜魯門總統提到歐洲人民「抵抗武裝少數民族或外來壓力的企圖征服行動」(資料G)。這句話與資料F中的秃鷹叼著「混亂」之子飛往西歐所帶來的潛在威脅相互吻合。

· 杜魯門總統提到美國的政策是「幫助自由人民運用自身力量創造自身命運」,以及提供「經濟與財政援助」(資料G)。這句話與資料F中的醫生(美國國會)急赴西歐制止「混亂」相互呼應。

解釋:

例:

· 二次大戰後數年,共產主義的威脅日益嚴重,當時首要關心的經濟議題是促進經濟復甦,可是如果經濟問題無法解決,就會危及政治穩定。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就美國於二次大戰後介入歐洲經濟發展的原因,資料F及G的用處及局限各自為何。

(6分)

L1答案片面,只側重用處或局限。

L2答案詳盡,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用處,例:

· (資料F)有需要阻撓共產主義在歐洲經濟困難時期趁機崛起所產生的「混亂」。

· (資料G)有需要解放歐洲人民,以免他們屈服於共產主義,另亦有需要協助他們建立經濟穩定及建立政治秩序。

局限,例:

· 實行長久的孤立主義後,美國領悟到有需要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更積極的領導角色。

· 美國有意將自身成功的資本主義制度移植到歐洲各國,以免這些國家因不同共產黨派及其影響而演變為共產國家。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H及I。

資料H

下圖是1945年至1955年間的東歐地圖。

資料I

以下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地圖。

(a) 根據資料H,可以推論出 1945年至55年間東歐的經濟合作模式是怎樣的嗎?試從資料H找出一條線索支持你的答案。(2分)

(b) 試描述並解釋1952年至90年間西歐經濟合作的模式。參考資料I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資料H及I能否充分反映1945年至2000年間歐洲的經濟合作模式?試參考資料H及I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7分)

問題5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45年至55年間東歐經濟合作模式

(2分)

經濟合作模式:

· 受蘇聯的影響及控制。

線索:

· 東歐各國變成蘇聯的「衛星國」,象徵這些國家受蘇聯的影響及控制。

[1分]

[1分]

(b)

1952年至90年間西歐經濟合作模式

(4分)

L1一般道出答案,但未能恰當運用資料I。

L2答題詳盡,恰當運用資料I。

西歐經濟合作模式:

· 於40多年間陸續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而非同時加入。

線索:

· 1957年內六國(西德、法國等)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 1973年英國及愛爾蘭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 1980年代希臘、西班牙及葡萄牙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 1990年東德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資料H及I能否充分反映1945年至2000年間歐洲經濟合作模式。

(7分)

L1答案片面,只側重用處或局限。

L2答案詳盡,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用處:

例:

· 資料H顯示東歐共產國家單次納入蘇聯控制範圍的情況。

· 資料I顯示西歐資本國家逐步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局限:

例:

· 兩份資料皆未能反映共產國家及資本國家如何各自與陣營內的國家合作。

· 內六國在1950年代分享原材料(煤、鋼);

· 列舉不同的生產階段,當時東歐處於工業時期,而羅馬尼亞處於農業時期。

[最多4分]

[最多7分]

細閱資料J及K。

資料J

下文取材自一本有關歐洲經濟統合的書籍。

1950年5月9日,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工作正式邁出第一步,當天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一項與政經學家莫內共同草擬的計劃,希望法、德兩國可將煤鋼總生產集結起來,交付一個共同成立的高級公署掌管,在同一組織下開放給歐洲各國。這項建議背後有著雙重的現實考慮:一方面來看,對德國強加單邊限制並無意義,但另一方面來看,若德國完全獨立自主,又仍被視為對和平構成潛在威脅。舒曼認為,要擺脫這種困局,唯一出路是從政治、經濟兩個領域把德國與歐洲各國緊密結成一個團體。

資料來源:Klaus-Dieter Borchardt,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the European Union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95), p.9.

資料K

下文整理自1951年4月18日簽訂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ECSC條約)」。

(巴黎)條約的目標,一如內文第2條所載,在於透過煤鋼共同市場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率及提升生活水平。因此,各國機構須致力確保共同市場供應井然有序,方式包括保障生產資源的公平取用、建立最低價格制度及改善工作條件。前述種種,均須輔以國際貿易增長及生產現代化,方能達成。

資料來源:“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Treaty – EUROPA website”(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institutional_affairs/treaties/treaties_ecsc_en.htm) (瀏覽日期:2014年3月12日)

(a) 參考資料J,舒曼主張創立一個「開放給歐洲各國」的組織,背後動機是甚麼?請從資料J找出一條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1分)

(b) 參考資料K。根據資料K的正式表述,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創立目標是甚麼?試參考資料K,解釋你的答案。(3分)

(c) 哪一份資料反映出1950年代早期經濟合作的迫切需要?試參考資料J及K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6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舒曼提案背後的動機

(1分+1分)

動機:

· 藉著建立歐洲的勢力均衡,防止德國全面復甦成為政治及經濟強國。

線索:

· 「從政治、經濟兩個領域把德國與歐洲各國緊密結成一個團體」

[1分]

[1分]

(b)

創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目標:

(3分)

L1一般答案,但未能恰當運用參考資料。

L2答案詳盡,並恰當運用參考資料。

目標:

·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以及提升歐洲生活水平。

線索:

· 「在於……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率及提升生活水平」。

[最多1分]

[最多3分]

(c)

哪一份資料反映1950年代早期經濟合作的迫切需要

(6分)

L1答案片面,未能比較兩項動機,只運用參考資料或個人知識。

L2答案詳盡,能透徹比較並討論兩項動機,並運用參考資料及個人知識。

資料K較能反映1950年代早期經濟合作的迫切需要。

需要阻止德國對和平構成威脅:

· (資料J)舒曼希望歐洲各國能建立一個強大的經濟組織,從而阻止德國勢力擴張。

· (個人知識)德國1945年後已大抵被解除主要武裝,國土亦分裂,難以統一武力進犯鄰國。這時確應防止德國勢力擴張,以免錯失時機。

促進歐洲經濟及物質成長的必要:

· (資料K)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目的,是促進經濟及物質成長,創造較佳的生活水平。

· (個人知識)二次大戰後這項經濟需要顯得迫切,因為許多農場及工廠皆於戰時遭到摧毀,戰後尚未完全重建。當地無法生產足夠糧食及日常所需來供應戰後人口,乃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L。

資料L

以下政治漫畫由一位德國漫畫家繪畫,內容是有關1951年4月19日歐洲煤鋼共同體的簽署。

(西德) (法國) (意大利) (比利時) (荷蘭) (盧森堡)

(‘Six ministers board the same boat’『六國部長一同登船』EUROPA=Europe 歐洲SCHUMAN-PLAN 舒曼計劃WG=West Gemany 西德FR=France 法國ITA=Italy 意大利BE=Belgium 比利時NE=Netherlands 尼德蘭 (荷蘭)Lux=Luxembourg 盧森堡)

資料來源:“Cartoon by Wand on the signing of the ECSC Treaty (19 April 1951) – CVCE website”(http://www.cvce.eu/obj/cartoon_by_wand_on_the_signing_of_the_ecsc_treaty_19_april_1951-en-b3e362b0-c399-4e67-9202-b7f2caebc08e.html)(瀏覽日期:2014年3月12日)

(a) 對於歐洲煤鋼共同體最早期成員國的相對影響,漫畫家有甚麼看法?請從資料L,引用相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2分)

(b) 對於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後續發展,漫畫家持甚麼態度?請參考資料L,並運用1950年代相關史實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你在題(b)提到漫畫家的態度,這與1950年代至60年代的實際歷史發展是否吻合?請參考資料L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7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漫畫家對於歐洲煤鋼共同體最早期成員國的相對影響,漫畫家的看法:

(1分+2分)

L1一般答案,但未能恰當運用參考資料。

L2答案詳盡,恰當運用及詳述參考資料。

漫畫家的看法:

· 西德、法國及意大利擔任領導/重要角色,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的角色較為次要。

線索:

· 在漫畫裡,代表西德、法國及意大利的成年人走在隊伍前方,代表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的小孩子則跟在後方,暗示三位成年人是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先鋒。

· 漫畫家把西德、法國及意大利的代表畫得較大,把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的代表畫得較小,暗示後三者跟隨西德、法國及意大利的領導。

[1分]

[2分]

(b)

漫畫家對於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後續發展的態度:

(4分)

L1一般答案,只偏重參考資料或個人知識。

L2答案條理清晰,兼論參考資料並運用個人知識。

漫畫家的態度:正面/樂觀

線索(擇一):

· 六國部長在晴天啟航,天上有海鷗飛翔。

· 客輪體積龐大穩重,煙囪也在噴煙,代表船隻已準備就緒,可以啟航。

個人知識:

· 糧食短缺最嚴重的時期(1940年代末期)基本上已經渡過。1950年代初為進一步的重建時期。

· 從能源及科技層面來看,歐洲煤鋼共同體六個成員國各有相對優勢,因此六國可以互補長短,開展合作。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題(b)漫畫家的態度是否符合1950年代至60年代的實際歷史發展:

(6分)

L1答案片面,僅涵蓋部份指定年代(1950至60年代),未能恰當地運用個人知識解釋答案。

L2答案詳盡,涵蓋指定年代(1950至60年代),並恰當運用個人知識解釋答案。

答案:符合。

資料L

· 1950年代西德及法國在歐洲煤鋼共同體擔當領導角色。

· 1950年代內六國建立緊密夥伴關係。

個人知識:

· 1950年代至60年代西德及法國維持領導地位,西德經歷經濟奇蹟之後,成為歐洲經濟最強大的國家。戴高樂拒絕英國加盟的時期,法國領導地位尤其顯著。

· 歐洲煤鋼共同體(1952年)及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年)在加強歐洲經濟增長方面非常成功,1961年成立的歐洲共同體也是依照前述兩個組織的模式建立。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M及N。

資料M

以下漫畫於1948年11月19日刊登於一份英國晚報。

(艾德禮(英國首相)) (戴高樂(代表法國)) (杜魯門(美國總統))

「歐洲─就是我!」

資料來源:“Cartoon by Low on General de Gaulle’s European idea (19 November 1948) – Centre Virtuel de la Connaissance sur l'Europe website”

(http://www.cvce.eu/viewer/-/content/715e2d83-a903-4e5d-aca9-b171e5ad60ca/cdbf03c3-5fc3-4b85-b6d8-40fef7b312b1/en)(瀏覽日期:2014年2月12日)

資料N

以下荷蘭漫畫刊載於1961年11月17日。

(*Engeland:英國*Verenigde de Staten:美國)

(“America is seeking rapprochement with the European Community.”De Gaulle: “No, I can’t bring myself to swallow that yet!”「美國試圖與歐洲共同體重修舊好。」戴高樂表示:「不,那個我還未吞得下啊!」)

資料來源:“Cartoon by Wierengen on relations betwee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 November 1961) - Centre Virtuel de la Connaissance sur l'Europe website”

(http://www.cvce.eu/obj/en-482efda9-63b1-483c-a362-a584ece372d5)(瀏覽日期:2014年2月12日)

(a) 參考資料M,有關歐洲事務及英美兩國的角色,法國的看法是甚麼?試參考資料M解釋你的答案。(3分)

(b) 參考資料N,1960年代早期法國處理歐洲共同體事務所採用的看法,是否與你在題(a)所指出的看法相同?試參考資料N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在1948年至75年歐洲經濟統合期間,法國的外交態度被視為一大障礙,資料M及N在反映其態度方面有甚麼用處及局限?試參考資料M及N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8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法國對於歐洲事務及英美兩國角色的看法。

(3分)

L1一般答案,但未能恰當運用資料M。

L2答案詳盡,恰當運用資料M。

法國的看法:

· 法國獨攬歐洲事務,英美兩國無法插手。

線索:

· 戴高樂表示:「歐洲─就是我!」

· 美國(杜魯門)和英國(艾德禮)須在戴高樂面前屈膝,聽他說話,不得插手歐洲事務。

[最多1分]

[最多3分]

(b)

1960年代早期法國處理歐洲共同體事務所採用的看法是否相同。

(4分)

L1答案片面,偏向運用資料或個人知識。

L2答案詳盡,能兼論資料及個人知識。

1960年代早期法國的看法是否相同:

· 相同。法國不願英國影響歐洲共同體的事務,又斷然拒絕任何美國影響力。

線索:

· 戴高樂(代表法國)幾乎吞不下那塊標著「英國」字樣的麵包,又說:「那個我還未吞得下去!」

· 戴高樂推開那塊標著「美國」字樣的麵包。

個人知識

· 對於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法國仍抱持懷疑態度,尤其是涉英國與英聯邦及美國之間的商業利益,有可能在1950年代大幅削弱法國的領導地位及影響力。

· 另外,自1940年代開始,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施加文化、經濟及政治上的影響力,法國國內出現反美情緒。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在1948年至75年歐洲經濟統合期間,法國的外交態度被視為一大障礙,資料M及N在反映其態度方面有甚麼用處和局限?

(6分)

L1答案片面,只回答部份指定年代(1948年至75年間),並偏向運用資料或個人知識。

L2答案詳盡,全面涵蓋指定年代(1948年至75年間),恰當運用資料及個人知識。

用處:

例:

· (資料M)1940年代末期,法國的反美、反英的外交態度限制了歐洲經濟統合在歐洲大陸的進程,導致內六國只能相互進行經濟合作。

· (資料N)1960年代早期,法國遲遲不願接納英國,加上當時普及的反美主義,拖累了歐洲經濟統合的進程,也就是說,即使經濟合作的程度已日趨緊密, 1960年代末期除內六國外,還沒有新成員國加入。

局限:

例:

· 資料M及N沒有反映出法國對英美兩國態度的變化,也看不出歐洲經濟統合的後續進展。

· 1969年戴高樂任滿下台,法國的反英、反美立場開始軟化。經新一輪協商後,英國終於在1973年獲准加入歐洲共同體,歐洲經濟統合因而拓展至這個昔日的經濟大國,進一步加強了歐洲共同體的經濟地位。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O。

資料O

以下漫畫於1969年2月18日刊載於一份英國報章。

(EEC = 歐洲經濟共同體) (戴高樂(法國總統)) (哈洛‧韋爾遜(英國首相)) (WEU = 西歐聯盟)

資料來源:“Cartoon by Papas on WEU and the United Kingdom’s application for accession to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8 February 1969) - Centre Virtuel de la Connaissance sur l'Europe website”

(http://www.cvce.eu/viewer/-/content/5cba5816-45f3-416e-8355-0e20798053f7/04bd8684-60c1-46b6-9a45-6c7ed79c1f5b/en) (瀏覽日期:2014年2月12日)

(a) 1960年代末期,英國能否加入歐洲經濟合作?試引用資料O的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1分)

(b) 對於問題(a),你的答案所依據的主要原因是甚麼?請參考資料O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你在題(a)及(b)提到的歐洲經濟合作架構,在1970年代有否改變?請參考資料O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9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60年代末期英國能否加入歐洲經濟合作。

(1分+1分)

英國能否加入歐洲經濟合作:不能。

線索:

· 韋爾遜(英國首相)未能進入標有歐洲經濟共同體」字樣的屋內。

[1分]

[1分]

(b)

回答題(a)的主要原因。

(4分)

L1答案一般,只運用參考資料。

L2答案詳盡,能運用資料及個人知識。

主因:

· 法國主導歐洲經濟共同體,十分渴望鞏固其影響力。

· 線索:

· 戴高樂(法國總統)的鼻子長得擋住標有「歐洲經濟共同體」字樣的門口。

個人知識:

· 法國戴高樂總統在任期內嘗試維持法國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強大影響力,不但阻擋英國參與,而且還盡量遏制英國影響力,原因在於法國不願被經濟力較強的英國及來自英聯邦的各種商業利益所削弱。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題(a)及題(b)提到的歐洲經濟合作模式在1970年代有否改變。

(6分)

· L1一般答案,只運用資料或個人知識。

· L2答案詳盡,涵蓋資料及個人知識。

合作模式有否改變:

· 有改變

· (資料O)直至1969年初,英國一直不獲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原因在於法國反對英國加盟。

· 然而,1969年戴高樂下台後,情勢瞬間轉變,其主導的部分政策被終止。

個人知識:

· 戴高樂下台後,法國的反英立場告一段落。

· 與英國重新展開會談,商討是否接納英國加入,英國終於1973年獲准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P及Q。

資料P

下文整理自1977年出版的一本關於全歐經濟合作的書籍。

1955年至1970年間,東西方的整體貿易額上升近5.5倍,在這些貿易當中,已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出口至社會主義國家的金額由13億元攀升至84億元,而社會主義國家輸往資本主義國家的金額則由17億元增至78億元。為便於比較,同期已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總額上升3.7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總額上升3.5倍,而全球出口總額平均升幅則為3.3倍。

資料來源:János Szita, Perspectives for All-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1977), p.54.

資料Q

下文摘錄自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撰寫有關歐洲的文章。

共產黨員與社會民主黨員展開對話,絕不能消除彼此在意識形態上的差別。與此同時,我們卻不能因此斷定參與這場對話的任何一方丟了面子或受到對方擺弄……歐洲進程成功,可為全世界進步帶來更大貢獻。

資料來源:M. Gorbachev, Perestroika: New Thinking for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7), p.207 , 209.

(a) 參考資料P,1955年至70年間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的經濟關係如何發展?請從資料P引用相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2分)

(b) 參考資料Q,1980年代關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發展,戈爾巴喬夫抱持甚麼態度?試參考資料Q,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你是否同意這句話:「早在1991年冷戰結束之前,東西歐國家之間的經濟統合便已展開」?試參考資料P及Q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問題10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55至70年間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經濟關係的發展

(1分+2分)

關係:

· 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的貿易關係發展得愈來愈穩健,或

· 雙方在貿易關係上變得更加互相依賴。

線索:

· 東西方整體貿易額上升近5.5倍。

· 在這時期,全球出口貿易只上升了3.3倍,而已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總額卻上升了3.7倍,社會主義國家的則上升了3.5倍。

· 以上種種數據顯示,資本主義國家及社會主義國家彼此依賴這種雙邊貿易。

[1分]

[2分]

(b)

戈爾巴喬夫對於1980年代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所持的態度。

(4分)

L1一般答案,但未能詳加解釋。

L2答案詳盡,仔細解釋戈爾巴喬夫的態度。

戈爾巴喬夫的態度:

· 正面/同意/欣賞

· 線索:

例:

· 「我們卻不能因此斷定參與這場對話的任何一方丟了面子……」/「歐洲進程成功」/「可為全世界進步帶來更大貢獻」

解釋:

· 戈爾巴喬夫是1980年代的傑出政治家,重建兩大陣營的和諧關係。

· 戈爾巴喬夫沒有犧牲意識形態的原則,反而考慮促成兩大陣營建立友好合作關係,作為雙贏的外交策略。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你是否同意這句話:「早在1991年冷戰結束之前,東西歐國家之間的經濟統合便已展開」?

(6分)

L1只能根據兩份資料闡述答案,未能表達並解釋立場,只運用資料或個人知識。

L2清楚表達並解釋立場,充分運用兩份資料及個人知識。

立場,例:

同意

資料:

· 雖然資料Q顯示戈爾巴喬夫1980年代才開始歡迎兩大陣營往來,資料P卻顯示1955年至70年間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貿易額早已上升5.5倍。

· 由此可見,東西歐國家的經濟統合早在1950年代初期便已展開,而非1980年代才起步。

個人知識:

· 兩大陣營貿易互不往來的日子,由1940年代中期延續至1950年代中期。此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領悟到,要趕上西歐國家的經濟進程,必須與西歐進行貿易往來。因此,1950年代以後,雙方門戶大開,貿易量自此節節上升。

· 這一點意味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東西歐國家的經濟統合無非是長篇劇的最終一章。

[最多3分]

[最多6分]

細閱資料R及S。

資料R

下表關於1890年至1993年歐洲經濟增長(按年平均增長率)。

年代

實質國內

生產總值

人口

實質國內生產總值

人均

每小時

1890年-1913年

2.6

0.8

1.7

1.6

1913年-50年

1.4

0.5

1.0

1.9

1950年-73年

4.6

0.7

3.8

4.7

1973年-93年

2.0

0.3

1.7

2.7@

附註:@ 1973年-87年

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口數值為12國的總額 (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挪威、瑞典、瑞士、英國,全部已因應邊界變化作出調整。)

資料來源: 1870-1989, Maddison, Dynamic forces; 1989-93, OECD, Economic outlook, as cited in N.F.R. Crafts, ‘The Golden Age of Economic Growth in Western Europe, 1950-1973,’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8, no. 3 (1995), p.429.

資料S

以下兩幅地圖分別展示約於1986年及1995年的歐洲共同體及歐洲聯盟。

1986年

資料來源:“European Community – Wikipedia”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C12-1986_European_Community_map_enlargement.svg)

(瀏覽日期:2014年3月12日)

1995年

資料來源: “European Union – Wikipedia”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U15-1995_European_Union_map_enlargement.svg

(瀏覽日期:2014年3月14日)

(a) 參考資料R。對比20世紀的其他年代,1950年至73年間歐洲經濟表現如何?請從資料R找出相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2分)

(b) (i)請描述資料S所示歐洲的經濟統合的趨勢。(1分)

(ii)你在題(a)所述的歐洲經濟表現,以及題(b)(i)所述的趨勢,兩者有甚麼關連?試參考資料R及S,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對於反映直至20世紀末歐洲經濟統合的進程,資料S有甚麼用處及局限?試參考資料S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5分)

問題11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50年至73年歐洲經濟表現

(1分+2分)

歐洲經濟表現:

· 1950年至73年實質國內生產總額增長超越其他年代的總額,象徵經濟擴張更為快速。

線索,例:

· 1950年至73年的實質國內生產總額年平均增長4.6%,而上一次發展高峰(1890年至1913年)僅增長2.6%,前者數字高出許多。

· 1950年至73年的實質人均國內生產總額年平均增長3.8%,遠高於1950年至1973年前後的年平均增長1.7%。

[1分]

[2分]

(b)(i)

歐洲經濟統合的趨勢

(1分)

趨勢:

· 歐洲聯盟於1995年允許多國家加入,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及挪威。歐洲各國更見融合統一。

[1分]

(b)(ii)

歐洲經濟表現與歐洲經濟統合趨勢的關連。

(4分)

L1論點含糊或未將表現與趨勢的因果關係串連,只採用其中一項資料。

L2表現與趨勢的因果關係解釋條理清晰,並恰當運用兩份資料。

表現與趨勢的因果關係:

· 題(a)的表現為因,題(b)(i)的趨勢為果。

· (資料R)西歐各國的年度平均實質國內生產總額增長迅速,顯示西歐各國之間經濟統合的好處,因此,其他國家紛紛考慮加入歐洲共同體。

· (資料S)1980年代至1990年代多國加入歐洲共同體/聯盟,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典和芬蘭,這些國家都試圖仿效西歐部分國家從經濟合作獲得好處。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資料S在反映直至20世紀末歐洲經濟統合進程上的用處及局限

(5分)

L1答案片面,僅集中討論用處或局限。

L2答案詳盡,能兼論用處和局限。

用處,例:

· (資料R)西歐二戰後的經濟合作造就這些國家的實質國內生產總額明顯快速增長。

· (資料S)1980年代至199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典及芬蘭紛紛加入內六國,而內六國及英國已於較早前成立歐洲共同體。

局限,例:

兩份資料未能顯示下列歐洲經濟統合進程的事件:

· 1940年代經濟一體化的開端:比荷盧聯盟、歐洲煤鋼共同體及歐洲經濟共同體;

· 法國一直對英國及英國應否加盟抱持懷疑立場,有關問題直至1970年代始告一段落;

· 歐洲共同體轉型成為歐洲聯盟,及

· 1991年以後,東歐前共產國家提出加入歐盟的申請,以及由此產生這些國家是否適合加入歐盟的議題。

[最多3分]

[最多5分]

細閱資料T及U。

資料T

下文摘錄自1995年5月31日歐洲共同體委員會載發的官方文件。

歐洲經濟體的融合日趨緊密,隨著固定匯率制度消失,世界經濟邁向全球化,在這個背景下,貨幣整合範圍有需要擴大。

只有單一貨幣及其帶來的穩定環境,可為歐洲人民帶來以下多項實質優勢:

· 一旦實施單一貨幣,即可創造更有效率的單一市場;

· 刺激經濟增長與就業率;

· 免除目前數種歐洲貨幣並存的相關額外成本;

· 提升國際穩定度;

· 強化成員國對共同貨幣的主權。

資料來源:Green Paper: On the Practical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ingle Currency (Luxembourg: Office for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anham, Md.: UNIPUB, 1995), p.10.

資料U

下文取材自1999年1月出版有關歐元國際效應的文章。

只要有歐元存在,11國之間的貿易就不必以買賣外幣進行,簽約交易時也不必因未來利率變化而面對不明朗因素。再者,只要11國以統一貨幣(歐元)定價,歐元區內的企業會比較願意與區內企業進行貿易往來,消費者也會較願意購買其他歐元國家的產品。

在這樣的貿易環境之下,相對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易量,11國彼此之間的交易量可望增加。非歐洲貨幣同盟成員國的進、出口額升幅將不及以往那麼迅速。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Effects of the Euro (by Robert Solomon in January 1999)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ebsite”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papers/1999/01/01globaleconomics-solomon)(瀏覽日期:2014年1月17日)

(a) 參考資料T,請指出歐洲實施單一貨幣可能帶來的三項好處。(3分)

(b) 參考資料U,對於發展歐元成為歐洲11國的單一貨幣,作者有甚麼看法?請參考資料U,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在反映1990年代歐洲經濟統合發展方面,資料T及U有甚麼用處及局限?請參考兩份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7分)

問題12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歐洲實施單一貨幣的三項好處

(3分)

L1直接引用資料上的文字,未能用自己文字解說。

L2以自己的文字解釋所引用的資料。

好處(任何三項),例:

· 單一市場運作更為順暢;

· 經濟增長更快速,就業率上升更顯著;

· 可節省因兌換歐洲各種匯率所衍生的成本;

· 確保國際情勢穩定;以及

· 成員國透過單一新貨幣共享主權。

[最多2分]

[最多3分]

(b)

作者對於歐元發展的看法

(4分)

L1一般答案,只運用資料。

L2答案條理清晰,能兼論資料及個人知識。

看法:

· 使用歐元有利於歐元區內的貿易。

· 線索,例:

· 「……簽約交易時也不必因未來利率變化而面對不明朗因素」

· 「歐元區內的企業會比較願意與區內企業進行貿易往來」

· 「消費者也會較願意購買其他歐元國家的產品」

個人知識:

· 歐元區各國原有貨幣均以固定利率與新歐元掛鈎,故此,各國之間的貨幣匯率也變得固定。

· 採用歐元作為帳戶清算單位(1999年至2002年),可穩定各界企業的交易成本、利潤及虧損。雖然當時各國貨幣仍然通行,歐元區之間的貿易卻可望免受不明朗因素影響。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資料T及U在反映1990年歐洲經濟統合發展方面的用處及局限。

(7分)

L1答案片面,只偏重資料的用處或局限。

L2答案詳盡,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用處,例:

· (資料T及U)引入歐元作為歐元區的單一貨幣,是經濟統合的其中一步。

· (資料U)貿易不明朗因素因而減少,歐元區各國貿易可望增加。

局限,例:

資料T及U沒有反映以下各項:

· 從歐洲共同體轉型成為歐洲聯盟的過程(結構上及運作上的轉變)。

· 歐洲聯盟經濟統合的地理涵蓋範圍,也就是說,當時歐元區包含/尚未包含哪些國家。

· 採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的各種爭端及障礙。

[最多4分]

[最多7分]

細閱資料V。

資料V

下文取材自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1992年出版的一本書籍。

到底歐洲共同體及其他西歐機構夠不夠強大,足以團結一致,幫助東歐各國逐漸收窄鴻溝,融入西歐這一半的繁華,還是鴻溝已經濶得難以填平,屆時我們不能排除像夢魘般的可能性,就是西歐變得「東歐化」、「第三世界化」,甚至直接返回當年群雄競起的野蠻時代,興起新宗教,爆發新戰爭,出現新先知,產生新世代的凱撒大帝。

資料來源:P. Tsakaloyannis,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in East and South’ in A. Pijpers, ed.,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t the Crossroads (Dordrecht: M. Nijhoff, 1992), p.186.

(a) 請指出資料V所示1990年代歐洲共同體的一大責任。試從資料V引用一條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1分)

(b) 對於你在題(a)提到的責任,作者是否深信歐洲共同體能達成此項責任?請參考資料V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1991年至2000年間,歐洲變得較像前西歐還是前東歐?請參考資料V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7分)

問題13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90年代歐洲共同體的主要責任

(1+1分)

歐洲共同體的主要責任:

· 收窄東歐與西歐國家之間的財富鴻溝與繁榮差異。

線索:

· 「幫助東歐各國逐漸收窄鴻溝,融入西歐這一半的繁華」

[1分]

[1分]

(b)

作者是否深信歐洲共同體能達成題(a)提到的責任?

(4分)

L1只能闡述資料,未有明確指出作者立場。

L2能指出作者立場,並闡述資料暗含的意義。

作者是否深信歐洲共同體能達成責任?

· 不相信

· 線索,例:

· 資料以「到底……還是……」的句式寫成,暗示存在兩種可能性(樂觀和悲觀),而非只提及歐洲共同體持續發展的樂觀一面。

· 全文標題名為《東、南方的風險與機會》,暗示歐洲共同體除了取得多項成就外,還可能充斥種種風險。

個人知識:

· 1992年尚處於後冷戰時期的初期階段,當年相對貧窮的東歐各國仍努力融入相對發展蓬勃的西歐經濟體系。許多變數依然存在,不能保證發展必然樂觀。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1991年至2000年歐洲變得較像前西歐還是前東歐?

(7分)

L1答案粗略,只討論1990年代的大概發展。

L2答案片面,只集中單方面的比較。

L3答案全面,均衡比較兩方面。

像西歐多於東歐:

· (資料V)「融入西歐這一半的繁華」─部份東歐國家(如捷克、波蘭)確實朝工業化發展,並在歐洲工業發展方面擔當更重要角色。這些國家的財富水平和生活水準亦靠近西歐各國。

· (個人知識)大致上,1991年以後前東歐各國摒棄共產經濟模式,跟隨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例如市場經濟。東歐各國無一保留共產制度下的指令經濟。

像東歐多於像西歐:

· (資料V)「西歐變得『東歐化』、『第三世界化』」─1991年以後,較有競爭力的前東歐國家迎頭趕上部分西歐國家,這些份屬第一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被某些前東歐國家邊緣化。

· (個人知識)上述情形發生在部分西歐國家身上,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及希臘在工業與貿易方面遭受波蘭與捷克等前東歐國家的激烈競爭。1990年代,這些西歐國家的經濟制度能否繼續有效運作,國家財政能否保持穩健,一直受到公開質疑。

[最多2分]

[最多4分]

[最多7分]

細閱資料W。

資料W

下文取材自2010年出版的一部關於歐洲歷史的書籍。

無庸置疑,共產主義及蘇維埃超級大國瓦解,是促成全球巨變的首要因素。自1945年冷戰面世以來,歐洲以至世界由此分裂,影響了歷史進程,現在冷戰終於結束了,戰爭危機自此消失,歐洲自行重組,實現新秩序……這些改變伴隨另一項重大的歷史變化,也可說是歐洲歷史的里程碑,不論是地域擴張,還是激進的「深化」統合,都屬於歐洲共同體的轉型與提升。這些發展於冷戰期間已經根深蒂固,這種發展趨勢可讓歐洲晉身為超級大國。1980年以後成員國的增加速度更屬迅猛……新一輪的擴張階段始於1990年代中期……其後的擴張過程,加上刻意實施統合政策援助落後地區與國家,引發並且加速了以前歐洲周邊國家的發展進程。

資料來源:I. Berend, Europe Since 1980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42-43.

(a) 請指出資料W中1991年冷戰結束為歐洲帶來的兩項重大轉變。(2分)

(b) 資料W的作者認為及至2000年西歐會更強盛還是更衰弱?請參考資料W的兩項論點,解釋你的答案。(4分)

(c) 你是否同意這句話:「1990年代歐洲經濟統合,是將西歐的標準強加於前東歐各國」?請參考資料W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7分)

問題14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91年冷戰結束為歐洲帶來的兩大轉變

(2分)

L1答案僅直接引述資料,未能用自己的文字解說。

L2使用自己的文字解說。

兩大轉變:

· 造成歐洲分裂的冷戰終結,歐洲再次合而為一。(線索:「歐洲自行重組,實現新秩序」)

· 歐洲共同體在歐洲的規模及地位均告提升。(線索:「不論是地域擴張,還是激進的「深化」統合,都屬於歐洲共同體的轉型與提升)

[最多1分]

[最多2分]

(b)

資料W的作者認為及至2000年西歐會更強盛還是更衰弱。

(4分)

L1一般答案,但未能恰當運用相關資料。

L2答案條理清晰,並恰當運用相關資料。

作者認為西歐會更強盛還是更衰弱:

· 更強盛

· 線索,例:

· 「這種發展趨勢可讓歐洲晉身為強權。」

· 「……援助落後地區與國家,引發並且加速了以前歐洲周邊國家的發展進程」

解釋:

· 及至2000年,加入歐洲聯盟的國家愈來愈多,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力量由此得以鞏固。新的歐洲聯盟逐漸在國際事務上更顯強勢且更具影響力,甚至可協調歐洲內部各項發展(特別是經濟方面的發展)。

[最多2分]

[最多4分]

(c)

你是否同意這句話:「1990年代歐洲經濟一體化,是將西歐的標準強加於前東歐各國」?

(6分)

L1大致闡釋1990年代的歷史概略發展,但未能恰當論述該句話的立場。

L2答案粗略,未能充分將該句話與1990年代的歷史發展連結起來。

L3答案條理清晰,集中論述該句話的內容,並能與1990年代的歷史發展連結起來。

同意,例:

· (資料W)「……加上刻意實施統合政策援助落後地區與國家」/「引發並且加速了以前歐洲周邊國家的發展進程」─相對貧窮的前東歐各國一度被視為「周邊」國家,而當時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則被視為典範,因此,歐洲著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

· (個人所知)1990年代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的擴張,確實源自新成員國的加入,由此促成了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在架構及制度上的擴張,而這種架構及制度完全建基於二戰結束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經驗。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的架構及制度絕無仿傚共產國家的政經系統。

不同意,例:

· (資料W)「……加上刻意實施統合政策援助落後地區與國家」/「引發並且加速了以前歐洲周邊國家的發展進程」─試圖幫助前東歐各國有效融入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此舉意味西歐願意顧及東歐的情況,而非將西歐價值觀與標準強行全盤移植過去。

· (個人所知)前東歐各國得以加入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不僅意味東歐願意轉型奉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還代表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現有成員國願意回應前東歐的訴求及實質考慮,1990年代至2000年以後,這個過程經歷了多番聯繫和妥協。

[最多2分]

[最多4分]

[最多7分]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