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4.20 中国经营报 CHINABUSINESSJOURNAL B4 编辑/朱紫云 美编/李琼 校对/陈丽 [email protected] 银行 多家银行辟谣“信息泄露”数据安全重要性凸显 本报记者 王柯瑾 郝亚娟 北京 上海报道 近日,一则多家银行客户数据 在境外黑客论坛售卖的网帖引起 广泛关注,多家银行牵涉其中。 《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到涉 及银行,其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 上海银行均回应“与行内真实客户 信息要素不匹配”;农行方面则表 示不存在客户信息泄露问题。 “每年都有银行大规模泄露信 息的谣言。”一名银行从业者无奈 道。不过,谣言的背后也反映出公 众对个人信息数据,尤其是个人金 融信息数据保护的重视。 商业银行手握大量的数据,这 对银行的数据保护工作提出高度 要求。记者了解到,数据分类筛选 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已有银行意识 到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在做好数据 防泄密的前提下,对行内前中后台 数据归类整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 数据价值。 涉及银行纷纷辟谣 一则“疑似数家银行上百万条 用户数据正在被贩卖”的网帖引起 较大风波。该网帖显示,被售卖的 客户信息涉及农业银行、上海银 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金 融机构;客户信息包括开户银行、 姓名、年龄、住址、电话号码、身份 证号等个人基本信息等。 消息一经传开,信息泄露是否 属实、个人账户安全是否受影响等 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过, 截至发稿日,网帖中涉及的多家金 融机构向记者做出回应。 其中,农行方面表示:“经认 真核查比对,我行不存在客户信 息泄露问题。我行已向监管部门 报告有关情况,并准备向公安机 关报案。” 兴业银行方面表示:“经过深 入核查比对,确认其中所谓的‘兴 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信息’与我行真 实的客户信息要素并不吻合,不排 除系不法分子伪造、售卖所谓银行 客户信息牟取不当利益。” 浦发银行方面表示:“经排查 比对,相关数据无我行账户信息, 且与我行客户信息要素不符。不 排除不法分子将不明来源数据冠 以金融机构名义兜售,以牟取非法 利益。” 上海银行方面表示:“我行对 所谓‘上海银行客户信息’进行了 详细比对,发现其所谓客户信息中 并无我行银行账户信息,且与我行 真实客户信息关键要素并不匹 配。可认定该贩卖信息非我行泄 露数据,不排除系不法分子为牟取 不当利益伪造、拼凑、出售所谓银 行的客户信息。” 同时,上述银行均表示,对于 伪冒其信息、损害其商誉的不法 行为,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权利。 此外,上海银行方面在回复记 者时补充道:“我行部署多层次网 络安全纵深防御措施,能够及时发 现、遏制网络攻击行为;制定了包 括网络、数据、终端、互联网出口层 面严格的管控措施。对于涉及客 户信息的生产网络,实施封闭式管 理;对开发、测试环境数据实施脱 敏处理;对涉及敏感信息的业务系 统,实施下载自动加密的技术;禁 止USB口等外设的数据输出;通过 技防和人防手段加强员工行为监 测、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网传信 息之所以受到关注,在于内容确有 一定“可信”之处。比如,此前本报 记者花费较低费用确实可以买到 诸如姓名、住址等个人基本信息 (详 见 本 报 2020 年 4 月 6 日 报 道 《暗网交易凶悍:信息失守正在拓 广金融“黑洞”》)。但有业内人士 认为,这也不排除是骗局的套路之 一,即花费较低价格买到部分正确 的基本信息,但涉及银行账户等专 业领域的信息则需要花费更高的 价格来购买,而买到的信息则不一 定是真实的。 “目前市场上倒卖的很多数据 都是不完整的,一些人花了大价钱 买的是假数据。”一位金融科技公 司人士推测,“不过每年都会有银 行客户信息泄露的消息传开,也可 能是安全厂商故意放消息为刺激 业务。” 个人信息安全受重视 虽然这一消息曝出后被涉及 银行迅速辟谣,但信息防泄密的重 要性再次被提上日程,而目前随着 金融业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个人 信息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 总师组专家李京春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表示,目前挑战主要包括:数 据开放促进数据利用与数据安全 保障个人信息协同发展方面的挑 战;保障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 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系统平 台安全方面存在新的挑战;智能手 机 App 治理方面也存在新问题和 挑战。 “金融等行业的互联网 WEB 网站系统(业务服务窗口)代码程 序存在命令注入、跨站脚本和信息 泄露等多种漏洞或脆弱性,如何发 现和修补这些漏洞、加强网站防护 是一贯的挑战。”李京春表示。 “信息系统最大的问题是程 序里存在 BUG(编程人员逻辑错 误留下的漏洞),以及人为蓄意埋 下的后门漏洞,有的漏洞已经成 为网络武器。这些漏洞一旦被黑 客发现和利用就会泄露个人信息 和重要数据。金融等行业长期委 托专业安全企业和机构开展网站 安全检测和漏洞修补工作,和黑 客赛跑,争取在黑客发现之前率 先发现网站漏洞并进行修补等应 急处理,会大大提高网站的安全 性。但也存在黑客得手的时候。 可以说网站安全问题是一个老大 难的问题,需要老病新治,从病根 上解决问题。”李京春表示。 个人金融信息一旦泄露,会造 成多方麻烦。一位国有大行科技 部人士告诉记者:“一旦个人信息 泄露,对客户来讲容易引起盗刷风 险致其资金丢失,甚至影响个人征 信;对银行来讲,盗刷风险也会带 来投诉,甚至是纠纷,且应诉流程 繁杂,银行的信誉也会受损。” 该国有大行科技部人士向记 者分析:“信息泄露的原因一般分 为内外两种,外部来讲,一是黑客 利用银行内部系统漏洞获取信息; 另一个是黑客从其他网站盗取用 户密码,采用拖库的方式将盗取的 用户密码在银行网站上试用,从而 造成客户信息泄露。内部来讲,主 要为银行内部人员作案。” 记者检索裁判文书网了解 到,在过去不乏有银行员工出卖 客户信息的事件发生,不过随着 科技的发展和嵌入,“内鬼事件” 逐渐减少。前述金融科技公司人 士向记者分析:“银行员工泄露客 户数据的概率大大降低,因为客 户数据进入银行内部经过‘在传 输过程中加密,落地后脱敏’的处 理过程,有效保证了信息安全,也 就是说银行工作人员也无法从后 台看到完整的信息。”由于商业银 行在内部办公、第三方数据交换 以及测试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 大量的数据交互,如果直接使用 未脱敏的数据,极有可能造成数 据泄露。某上市城商行信息科技 部负责人认为:“银行的数据安全 管理很严格,如果发生数据泄露 问题很可能出现在与第三方的业 务合作中。” 在大数据、多元场景搭建等 新业态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 有效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李京春表示:“一是金融业要 进一步完善IT治理体系,重点部 位、重点岗位实行双人制管理,做好 重点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落实相 关法规制度,提高安全意识。二是 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应 急处理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 系。提高威胁发现能力,提高查全 率和查准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技术快速溯源定位。金融业首 先要做到威胁情报数据的共享利 用,形成行业联防联动机制,最大程 度地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三 是创新安全防护技术,采用动态、拟 态、可信防护产品,改变网站防护的 被动局面。四是建立网络违法失 信人员黑名单,纳入金融网络安全 征信管理。违法黑客往往违法数 额不大,量刑定罪较轻,不好治理, 要进一步打击治理力度,完善治理 策略,形成威慑。五是提高App治 理水平,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机构的 合作,依据国家标准,开展数据安全 能力成熟度评估,开展网络安全风 险评估,做好等级保护工作。” 此外,银行基于自身客户资 源,天然有着丰富的信息数据,全 盘保护所有的数据势必对银行的 数据保护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前 述金融科技公司人员告诉记者: “银行已意识到数据治理的重要 性,一来通过重要性分类筛选关键 的重要信息;二来可挖掘数据价 值,银行的一手数据很有价值,之 前分散在前中后台并没有充分利 用起来,随着大数据在各项业务中 的应用加深,银行通过治理现有数 据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尤为重要。” 金融业要进一步完善IT治理体系,重 点部位、重点岗位实行双人制管理, 提高安全意识; 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应急 处理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创新安全防护技术,采用动态、拟态、 可信防护产品,改变网站防护的被动 局面; 建立网络违法失信人员黑名单,纳入 金融网络安全征信管理; 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依据 国家标准,开展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 评估。 金融机构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1 2 4 3 5

多家银行辟谣“信息泄露”数据安全重要性凸显dianzibao.cb.com.cn/images/2020-04/20/12/2352B04C.pdf · B4 银行 编辑/朱紫云 美编/李琼 校对/陈丽 [email protected]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多家银行辟谣“信息泄露”数据安全重要性凸显dianzibao.cb.com.cn/images/2020-04/20/12/2352B04C.pdf · B4 银行 编辑/朱紫云 美编/李琼 校对/陈丽 zhuziyun@cbnet.com.cn

2020.4.20 中国经营报CHINABUSINESSJOURNALB4 编辑/朱紫云 美编/李琼 校对/陈丽 [email protected]银行

多家银行辟谣“信息泄露”数据安全重要性凸显本报记者 王柯瑾 郝亚娟

北京 上海报道

近日,一则多家银行客户数据

在境外黑客论坛售卖的网帖引起

广泛关注,多家银行牵涉其中。

《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到涉

及银行,其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

上海银行均回应“与行内真实客户

信息要素不匹配”;农行方面则表

示不存在客户信息泄露问题。

“每年都有银行大规模泄露信

息的谣言。”一名银行从业者无奈

道。不过,谣言的背后也反映出公

众对个人信息数据,尤其是个人金

融信息数据保护的重视。

商业银行手握大量的数据,这

对银行的数据保护工作提出高度

要求。记者了解到,数据分类筛选

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已有银行意识

到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在做好数据

防泄密的前提下,对行内前中后台

数据归类整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

数据价值。

涉及银行纷纷辟谣

一则“疑似数家银行上百万条

用户数据正在被贩卖”的网帖引起

较大风波。该网帖显示,被售卖的

客户信息涉及农业银行、上海银

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金

融机构;客户信息包括开户银行、

姓名、年龄、住址、电话号码、身份

证号等个人基本信息等。

消息一经传开,信息泄露是否

属实、个人账户安全是否受影响等

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过,

截至发稿日,网帖中涉及的多家金

融机构向记者做出回应。

其中,农行方面表示:“经认

真核查比对,我行不存在客户信

息泄露问题。我行已向监管部门

报告有关情况,并准备向公安机

关报案。”

兴业银行方面表示:“经过深

入核查比对,确认其中所谓的‘兴

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信息’与我行真

实的客户信息要素并不吻合,不排

除系不法分子伪造、售卖所谓银行

客户信息牟取不当利益。”

浦发银行方面表示:“经排查

比对,相关数据无我行账户信息,

且与我行客户信息要素不符。不

排除不法分子将不明来源数据冠

以金融机构名义兜售,以牟取非法

利益。”

上海银行方面表示:“我行对

所谓‘上海银行客户信息’进行了

详细比对,发现其所谓客户信息中

并无我行银行账户信息,且与我行

真实客户信息关键要素并不匹

配。可认定该贩卖信息非我行泄

露数据,不排除系不法分子为牟取

不当利益伪造、拼凑、出售所谓银

行的客户信息。”

同时,上述银行均表示,对于

伪冒其信息、损害其商誉的不法

行为,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权利。

此外,上海银行方面在回复记

者时补充道:“我行部署多层次网

络安全纵深防御措施,能够及时发

现、遏制网络攻击行为;制定了包

括网络、数据、终端、互联网出口层

面严格的管控措施。对于涉及客

户信息的生产网络,实施封闭式管

理;对开发、测试环境数据实施脱

敏处理;对涉及敏感信息的业务系

统,实施下载自动加密的技术;禁

止USB口等外设的数据输出;通过

技防和人防手段加强员工行为监

测、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网传信

息之所以受到关注,在于内容确有

一定“可信”之处。比如,此前本报

记者花费较低费用确实可以买到

诸如姓名、住址等个人基本信息

(详见本报 2020 年 4 月 6 日报道

《暗网交易凶悍:信息失守正在拓

广金融“黑洞”》)。但有业内人士

认为,这也不排除是骗局的套路之

一,即花费较低价格买到部分正确

的基本信息,但涉及银行账户等专

业领域的信息则需要花费更高的

价格来购买,而买到的信息则不一

定是真实的。

“目前市场上倒卖的很多数据

都是不完整的,一些人花了大价钱

买的是假数据。”一位金融科技公

司人士推测,“不过每年都会有银

行客户信息泄露的消息传开,也可

能是安全厂商故意放消息为刺激

业务。”

个人信息安全受重视

虽然这一消息曝出后被涉及

银行迅速辟谣,但信息防泄密的重

要性再次被提上日程,而目前随着

金融业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个人

信息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

总师组专家李京春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表示,目前挑战主要包括:数

据开放促进数据利用与数据安全

保障个人信息协同发展方面的挑

战;保障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

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系统平

台安全方面存在新的挑战;智能手

机App治理方面也存在新问题和

挑战。“金融等行业的互联网WEB

网站系统(业务服务窗口)代码程

序存在命令注入、跨站脚本和信息

泄露等多种漏洞或脆弱性,如何发

现和修补这些漏洞、加强网站防护

是一贯的挑战。”李京春表示。

“信息系统最大的问题是程

序里存在BUG(编程人员逻辑错

误留下的漏洞),以及人为蓄意埋

下的后门漏洞,有的漏洞已经成

为网络武器。这些漏洞一旦被黑

客发现和利用就会泄露个人信息

和重要数据。金融等行业长期委

托专业安全企业和机构开展网站

安全检测和漏洞修补工作,和黑

客赛跑,争取在黑客发现之前率

先发现网站漏洞并进行修补等应

急处理,会大大提高网站的安全

性。但也存在黑客得手的时候。

可以说网站安全问题是一个老大

难的问题,需要老病新治,从病根

上解决问题。”李京春表示。

个人金融信息一旦泄露,会造

成多方麻烦。一位国有大行科技

部人士告诉记者:“一旦个人信息

泄露,对客户来讲容易引起盗刷风

险致其资金丢失,甚至影响个人征

信;对银行来讲,盗刷风险也会带

来投诉,甚至是纠纷,且应诉流程

繁杂,银行的信誉也会受损。”

该国有大行科技部人士向记

者分析:“信息泄露的原因一般分

为内外两种,外部来讲,一是黑客

利用银行内部系统漏洞获取信息;

另一个是黑客从其他网站盗取用

户密码,采用拖库的方式将盗取的

用户密码在银行网站上试用,从而

造成客户信息泄露。内部来讲,主

要为银行内部人员作案。”

记者检索裁判文书网了解

到,在过去不乏有银行员工出卖

客户信息的事件发生,不过随着

科技的发展和嵌入,“内鬼事件”

逐渐减少。前述金融科技公司人

士向记者分析:“银行员工泄露客

户数据的概率大大降低,因为客

户数据进入银行内部经过‘在传

输过程中加密,落地后脱敏’的处

理过程,有效保证了信息安全,也

就是说银行工作人员也无法从后

台看到完整的信息。”由于商业银

行在内部办公、第三方数据交换

以及测试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

大量的数据交互,如果直接使用

未脱敏的数据,极有可能造成数

据泄露。某上市城商行信息科技

部负责人认为:“银行的数据安全

管理很严格,如果发生数据泄露

问题很可能出现在与第三方的业

务合作中。”

在大数据、多元场景搭建等

新业态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

有效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李京春表示:“一是金融业要

进一步完善IT治理体系,重点部

位、重点岗位实行双人制管理,做好

重点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落实相

关法规制度,提高安全意识。二是

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应

急处理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

系。提高威胁发现能力,提高查全

率和查准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技术快速溯源定位。金融业首

先要做到威胁情报数据的共享利

用,形成行业联防联动机制,最大程

度地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三

是创新安全防护技术,采用动态、拟

态、可信防护产品,改变网站防护的

被动局面。四是建立网络违法失

信人员黑名单,纳入金融网络安全

征信管理。违法黑客往往违法数

额不大,量刑定罪较轻,不好治理,

要进一步打击治理力度,完善治理

策略,形成威慑。五是提高App治

理水平,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机构的

合作,依据国家标准,开展数据安全

能力成熟度评估,开展网络安全风

险评估,做好等级保护工作。”

此外,银行基于自身客户资

源,天然有着丰富的信息数据,全

盘保护所有的数据势必对银行的

数据保护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前

述金融科技公司人员告诉记者:

“银行已意识到数据治理的重要

性,一来通过重要性分类筛选关键

的重要信息;二来可挖掘数据价

值,银行的一手数据很有价值,之

前分散在前中后台并没有充分利

用起来,随着大数据在各项业务中

的应用加深,银行通过治理现有数

据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尤为重要。”

金融业要进一步完善IT治理体系,重

点部位、重点岗位实行双人制管理,

提高安全意识;

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应急

处理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创新安全防护技术,采用动态、拟态、

可信防护产品,改变网站防护的被动

局面;

建立网络违法失信人员黑名单,纳入

金融网络安全征信管理;

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依据

国家标准,开展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

评估。

金融机构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1

2

4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