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1 檢驗及品保雜誌 Journal of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投稿須知 本雜誌為社團法人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Taiwan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Society, TTQAS) 會內刊物,名稱為檢驗及品保雜誌(Journal of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英文縮 寫為 JTQA) ,主要刊載民生用品、生技產品與臨床檢驗相關之技術、研究、設計及學術評論等 專題。本雜誌為季刊,每年的三、六、九和十二月各發行一期。投稿須知如下: 一、邀稿對象:歡迎食品廠、藥廠、化妝品廠、醫療器材廠、生技廠等之品保單位與臨床檢驗 相關研究或其它論述文章以及學術研究或檢測單位之研發相關論文,來稿以未曾刊登其它 雜誌或期刊者為限,且投稿作者群中至少有一位具社團法人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會員資 格,每篇投稿文章篇幅上限為 8 頁或 6,000 字內。 二、文稿內容:本雜誌內容包括:品管新知、檢驗新技術、研究新發現、特別報導、經驗分 享、回顧論文等類別,但編輯委員會有權按文稿性質,更改其分類。 三、版面設定:上:4.5 cm、下:2.5 cm、左:3 cm、右:3 cm、頁尾:2.3 cm四、文章格式:本雜誌以會員互相溝通獲取新知為主,來稿以中文撰寫為原則,但另外附標 題、作者及摘要之英文。中文字體以新細明體、英文以 Times New Roman 字型大小 11標題字體、字型大小不拘,大綱的中文字體以標楷體、英文以 Times New Roman 字型大 14。行距為單行間距。 五、專有名詞:專有名詞、菌名、化學品、或翻譯名詞等應於首次提及時以英文全名呈現,形 式為英文在前,然後括弧內附上中文,第二次始得以縮寫表示。常見縮寫名詞為例外, 如:PCRDNARNAUV 等。SI 單位應於文中全程以縮寫表示。 六、圖表:圖表應附於稿件內容之後,一頁一個圖或表,以便編輯與排版。圖表應註明其標題 與次序,圖標題請標示於圖下方,表標題請標示於表上方。因雜誌內容以黑白稿方式呈 現,故所附圖片、圖表請力求清晰,圖表備註說明以中文方式撰寫;原版影印、相片翻拍 引用,需附原著者同意書;圖片(例如:細胞、細菌型態、電泳圖片等)請附相片,以利 製版作業。若文稿超頁或內容圖片以彩色印刷呈現,需自付相關費用七、參考資料:引用他人資料需註明出處附於文後;參考資料以文內引用者為限,並按引用 (參考)先後順序表列。參考資料的書寫方式,依照 CBE (Council of Biological Editors) 手冊原則。四位作者以上時可僅列出前三位作者,後加上 et al . (斜體字)。作者人數在 三位以內者,則全部列出。參考書目之期刊名稱採用縮寫,可查閱 CBE 手冊,另外,亦 可參考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期刊之格式。 期刊:請按(a) 作者姓名。(b) 篇名。(c) 期刊名稱。(d) 發表年份及卷數及起訖頁數,不包 括號數,依序撰寫。 書籍:請按(a) 作者姓名。(b) 題目。(c) 書名與版數。(d) 出版年度及起訖頁數。(e) 出版商 (發行所)與出版地,依序撰寫。 網路:請按(a) 作者姓名。(b) 題目。(c) 網站名稱及摘自網址(d) 西元年、月、日,依序撰 寫。

檢驗及品保雜誌 · 2018-01-26 · 163 檢驗及品保雜誌(J Testing Qual Assur) 2017; 9:163~171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可降低偵測 分枝桿菌的MGIT汙染率 歐柏廷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檢驗及品保雜誌

Journal of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投稿須知

本雜誌為社團法人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Taiwan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Society,

TTQAS)會內刊物,名稱為檢驗及品保雜誌(Journal of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英文縮

寫為 JTQA),主要刊載民生用品、生技產品與臨床檢驗相關之技術、研究、設計及學術評論等

專題。本雜誌為季刊,每年的三、六、九和十二月各發行一期。投稿須知如下:

一、邀稿對象:歡迎食品廠、藥廠、化妝品廠、醫療器材廠、生技廠等之品保單位與臨床檢驗

相關研究或其它論述文章以及學術研究或檢測單位之研發相關論文,來稿以未曾刊登其它

雜誌或期刊者為限,且投稿作者群中至少有一位具社團法人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會員資

格,每篇投稿文章篇幅上限為 8 頁或 6,000 字內。

二、文稿內容:本雜誌內容包括:品管新知、檢驗新技術、研究新發現、特別報導、經驗分

享、回顧論文等類別,但編輯委員會有權按文稿性質,更改其分類。

三、版面設定:上:4.5 cm、下:2.5 cm、左:3 cm、右:3 cm、頁尾:2.3 cm。

四、文章格式:本雜誌以會員互相溝通獲取新知為主,來稿以中文撰寫為原則,但另外附標

題、作者及摘要之英文。中文字體以新細明體、英文以 Times New Roman 字型大小 11,

標題字體、字型大小不拘,大綱的中文字體以標楷體、英文以 Times New Roman 字型大

小 14。行距為單行間距。

五、專有名詞:專有名詞、菌名、化學品、或翻譯名詞等應於首次提及時以英文全名呈現,形

式為英文在前,然後括弧內附上中文,第二次始得以縮寫表示。常見縮寫名詞為例外,

如:PCR、DNA、RNA、UV 等。SI 單位應於文中全程以縮寫表示。

六、圖表:圖表應附於稿件內容之後,一頁一個圖或表,以便編輯與排版。圖表應註明其標題

與次序,圖標題請標示於圖下方,表標題請標示於表上方。因雜誌內容以黑白稿方式呈

現,故所附圖片、圖表請力求清晰,圖表備註說明以中文方式撰寫;原版影印、相片翻拍

引用,需附原著者同意書;圖片(例如:細胞、細菌型態、電泳圖片等)請附相片,以利

製版作業。若文稿超頁或內容圖片以彩色印刷呈現,需自付相關費用。

七、參考資料:引用他人資料需註明出處附於文後;參考資料以文內引用者為限,並按引用

(參考)先後順序表列。參考資料的書寫方式,依照 CBE (Council of Biological Editors)

手冊原則。四位作者以上時可僅列出前三位作者,後加上 et al.(斜體字)。作者人數在

三位以內者,則全部列出。參考書目之期刊名稱採用縮寫,可查閱 CBE 手冊,另外,亦

可參考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期刊之格式。

期刊:請按(a)作者姓名。(b)篇名。(c)期刊名稱。(d)發表年份及卷數及起訖頁數,不包

括號數,依序撰寫。

書籍:請按(a)作者姓名。(b)題目。(c)書名與版數。(d)出版年度及起訖頁數。(e)出版商

(發行所)與出版地,依序撰寫。

網路:請按(a)作者姓名。(b)題目。(c)網站名稱及摘自網址(d)西元年、月、日,依序撰

寫。

2

範例:

期刊文章:

Lee S, Romero R, Lee KA et al. The 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of funisitis and histologic

chorioamnionitis in pregnant women at term who delivered after the spontaneous onset

of labor.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1; 24:37-42.

書籍:

蔡文城,蔡岳廷。尿液培養。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第十版。2011:215-38。九州圖

書文物有限公司,台北。

書籍內章節:

Carroll KC, Patel R. Systems for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and fungi. In Jorgensen JH,

Pfaller MA, Carroll KC, Funke G, Landry ML, Richter SS, Warnock DW (eds).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1th ed., 2015:29-43. ASM press, Washington DC, USA.

政府公告方法: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中分離退伍軍人菌方法。2010。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台灣。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署。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乳酸菌檢驗。部授食字第

1021950329 號公告修正。2013。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

機構出版: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Reference method for broth dilution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yeasts-Third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M27-S3.

2008. CLSI, Wayne, PA, USA.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乳酸菌檢驗。2010:

GB 4789.35。

國家藥典委員會。微生態活菌制品總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第三部。2015:44-50。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中國。

U.S. Pharmacopeia National Formulary. <1113>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train typing. USP 38. 2015:1180-5. USP.

八、投稿形式:請將稿件及所需的圖片(300 dpi)電子檔 E-mail 至編輯處,若未被接受刊登,

則原件退回並附上編輯小組退件原由。

九、授權及文責:本會雜誌編輯委員對來稿有刪修權及刊載決定權;一經投稿,即視同授權刊

載(包括電子檔);來稿需自行創作或改寫,並請註明參考資料,若係直接翻譯或直接複

製圖表,需取得著作權所有人同意,並附原文,來稿如有著作權爭議,由作者自行負責。

十、稿件投遞:電子檔請 Email 至『[email protected]』,作者必須附上聯絡電話、傳真或

網址以及投稿聲明書(須含全部作者之簽名)。

學會地址:24890 新北市新莊區新北產業園區五工五路 21 號。

十一、其他未盡詳細之投稿相關事宜,將再行修正。

1

目 錄

2017 年 第六卷 第四期

原 著

163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可降低偵測分枝桿菌的 MGIT 汙染率

歐柏廷,吳曉萍,蔡岳廷,蔡文城

172 常見生殖道定植菌在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中的消長評估

黃玉霞,蔡文城

178 某區域醫院護理之家的住民、看護與照服員 A 型流感群聚之疫情控制

蔡勝國,周明淵,孫吉珍,張秉宜,尤克玲,劉佳惠,李亞璇

張智華,呂汶紋,莊穎瑩,翟恆煒,莊玉綉,呂旭峯

186 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於 CCl4 誘導大鼠肝炎模式中的護肝功能評估

徐瑞霞,陳勁初

198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基因毒性評估試驗

石仰慈,林詩偉,蔡岳廷,陳勁初

210 品管培養基的調菌技術

黃玉霞,鄒杏杏,孫麗,蔡文城

2

Contents

Volume 6 No. 4, 2017

Original Articles

163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Reduces the Contamination Rate of MGIT Used inthe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a

Po-Ting Ou, Hsiao-Ping Wu, Yueh-Ting Tsai, Wen-cherng Tsai

172 Evaluation of Growth of Commonly Encountered Colonizing Bacteria of theGenitourinary Tract in the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Yuxia Huang, Wen-cherng Tsai

178 Control of Recent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Caretakers and Caregivers in a Regional Hospital

Shen-Kou Tsai, Ming-Yuan Chou, Chi-Chen Sun, Bieng-Yi Chang, Keh-Ling Yu,Chia-Hui Liu, Ya-Hsuan Li, Chi-Hwar Chang, Wen-Wen Lu, Ying-Ying Chuang,Herng-Woei Jair, Chuang Yu-Shiu, Hsu-Feng Lu

186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a Specialized Formulation Containing Novel Antioxidantson CCl4-Induced Rat Chronic Liver Damage Model

Jui-Hsia Hsu, Chin-Chu Chen

198 Genotoxicity Analysis of an Antrodiacinnamomea Mycelia, Natto Extractand Red Yeast Rice-containing Health Product

Yang-Tzu Shih, Shin-Wei Lin, Yueh-Ting Tsai, Chin-Chu Chen

210 Microbial Concentration-Adjustment Technique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diaYuxia Huang, Xinxin Zou, Li Sun, Wen-cherng Tsai

163

檢驗及品保雜誌 (J Testing Qual Assur) 2017; 9:163~171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可降低偵測

分枝桿菌的 MGIT 汙染率

歐柏廷 1,吳曉萍 1,蔡岳廷 1,蔡文城 1,2

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新北市 1;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臺北市 2,台灣

摘 要

目前台灣的分枝桿菌實驗室均使用Mycobacteria Growth Indicator Tubes (MGIT)搭配自動化的BACTEC

MGIT 960 system進行分枝桿菌的偵測,以便快速發出報告。雖然接種MGIT時,會添加五種抗微生物劑

(polymyxin B, amphotericin B, nalidixic acid, trimethoprim及azlocillin,PANTA)以降低檢體中的汙染菌,

讓分枝桿菌選擇性地增菌,雖如此,檢驗室仍發現MGIT呈現高汙染率(1.9~30%),除了降低分枝桿菌的分

離率外,也將增加實驗上的人力、物力以及延遲報告,因此,尋求降低污染率的方法將有其必要性及重要

性。有鑑於此,本研究設計將接種痰檢體的 MGIT分成兩組進行偵測,第一組(共 536個)所加入的抗微

生物劑為廠家建議的 PANTA,而第二組(共 537個)除了添加 PANTA外,另額外加入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抗污染添加劑)。將偵測的各種過程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檢體直接抹片陽性率第一組為

11.8% (63/536);第二組為 11.7% (63/537),整體培養陽性率在第一組與第二組分別為 16.4%(88/536)與

15.1% (81/537);21天培養陽性率則分別為 51.1% (45/88)與 61.7% (50/81)。另外,亦發現MGIT在BACTEC

MGIT 960 system平均警示天數第一組為 15.8天,而第二組為 15.4天。此說明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並不會影響MGI T內分枝桿菌的生長,也不影響 BACTEC MGIT 960 system的偵測能力。進一步分析比

較兩組的污染率(MGIT 發出警示,但抹片觀察為抗酸性菌陰性視為汙染),第一組為 13.4% (72/536),

而第二組為 7.8% (42/537)。其中,第一組汙染菌種類中嗜氧性革蘭氏陽性球菌、陽性桿菌、陰性桿菌與真

菌類的檢出比例分別為 40.3% (29/72)、8.3% (6/72)、50.0% (36/72)與 1.4% (1/72),而第二組則分別為

11.9%(5/42)、4.8% (2/42)、83.3% (35/42)與 0% (0/42)。另外,第一組的MTBC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與M. gordonae分離率分別為 23.8% (21/88)與 18.1% (16/88),而第二組則為 39.5% (32/81)與 4.9%

(4/81)。綜合上述的發現,吾等認為添加 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ment的MGIT,除了不會影響

分枝桿菌的平均生長天數、提升 M. tuberculosis與降低 M. gordonae的分離率外,並可透過抑制MGIT內

的革蘭氏陽性球菌與桿菌,達到降低污染率、人力、物力與成本的目標。

關鍵字:MGIT、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ment、分枝桿菌、M. tuberculosis complex (MTBC)、

M. gordonae、污染率

前 言

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pp.)包含了結

核分枝桿菌複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MTBC)以及非結核分枝桿菌(Non-

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而在MTBC

中又以 M. tuberculosis(結核分枝桿菌)最

受到關注,是由於 M. tuberculosis 能夠引發

人類以及哺乳類之肺結核疾病。根據 WHO

在 2016 年的統計,M. tuberculosis 在 2015

年共造成 140 萬人死亡以及 1,040 萬人的新

感染[1]。根據統計,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人口

通訊地址: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

24890 新北市新莊區五工五路 21 號 蔡文城

電話:886-(02)2298-1887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可降低偵測分枝桿菌的 MGIT 汙染率164

164

具有潛伏的 M. tuberculosis 感染,並且此菌

約有 10%再活化的機率[1]。因此,建立一套

快速、準確的偵測分枝桿菌系統,有其必要

性及重要性。

近年來,使用 Mycobacteria Growth

Indicator Tube (MGIT)搭配 BACTEC MGIT

960 全自動系統可以較快速地從臨床檢體中

分離出分枝桿菌[2],BACTEC MGIT 960 系

統是利用螢光的方式每 60 分鐘就會偵測一次

MGIT 內的氧氣消耗,藉此來判定 MGIT 內

分枝桿菌的生長[2-5]。目前在台灣的檢驗單位

皆是使用 BACTEC MGIT 960 系統來檢測分

枝桿菌。操作前,必須先將痰液檢體進行消

化-去汙染-濃縮處理後[6]接種在已添加PANTA

(50 g/mL polymyxin B、5 g/mL amphotericin

B、20 g/mL nalidixic acid、5 g/mL

trimeyhoprim及 10 g/mL azlocillin)的MGIT

培養管中,然後置於 BACTEC MGIT 960 儀

器進行培養[7]。

雖然 MGIT 搭配 BACTEC MGIT 960 系

統可以快速的偵測分枝桿菌,不過其最大缺

點為汙染過高,導致在鑑定的過程中增加許

多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也延遲最終報告的

提出。根據先前的文獻統計,在含有PANTA

抗生素的 MGIT 中,汙染率達到 1.9%~30%[8-11]。洪等[12]以及陳等[13]先前的研究發現,

在 MGIT 內的汙染菌種類中,革蘭氏陽性菌

占整體的污染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由

2014年間的 27%[12]一直到 2016年的 53%[13],

此結果顯示在 PANTA 中用於抑制陽性菌的

抗微生物劑濃度已經不足以抑制這類菌在

MGIT 內的生長。

陳等[13]的研究發現,10 g/ml的vancom-

ycin 可以抑制多數的革蘭氏陽性菌,不過對

於分枝桿菌也會造成些微的影響。因此,吾

等以先前研究做為基礎,在 PANTA 抗微生

物劑中額外加入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以便評估其效能(降低 MGIT 的汙染率、增

加分枝桿菌分離率以及提早發出報告)。

材料與方法

檢體來源及處理

收集新北市某醫事檢驗所由 2017 年 5 月

29 日至 6 月 3 日共 536 個痰液檢體做為第一

組,以及同年 6 月 8 日至 6 月 15 日共 537 個

痰液檢體做為第二組。兩組檢體首先以含

3.5% NaOH 的 N-acetyl-L-cysteine (NALC)

溶液進行消化-去污染-濃縮處理,第一組檢

體接種在含有 PANTA 的 7 mL MGIT(BD

BACTECTM MGITTM,美國)以及一支 Low-

enstein-Jensen (L-J) medium中;第二組檢體

則接種在含有 PANTA +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7 mL MGIT 以及一支 L-J

medium 中。MGIT 培養在 BACTEC MGIT

960 system,而L-J medium則培養在 35℃的

CO2 培養箱中。

PANTA及PANTA+ CMPTM Anti-CON Supple-

ment 配製

配製 PANTA 時,將 BD BACTECTM

MGITTM 960 Supplement Kit 中的 15 mL

OADC 溶液加至 PANTA 粉末瓶中,均勻混

合後,每7 mL之MGIT加入0.8 mL之PANTA

溶液。

配製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

ment 時,首先取特定重量之 CMPTM Anti-

CON Supplement回溶至 15 mL OADC液(與

回溶 PANTA 的溶液相同),均勻混合後,

每 14.5 mL 之 PANTA 加入 0.5 mL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溶液,同樣地,每 7

mL 之 MGIT 同樣加入 0.8 mL 之 PANTA+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溶液。

MGIT 陽性率(抹片陽性率、培養陽性率與

21 天陽性率)的計算

抹片陽性率:將培養在 BACTEC MGIT

歐柏廷 吳曉萍 蔡岳廷 蔡文城 165

165

960 system 中出現警報訊號的 MGIT、抗酸

性染色(acid-fast stain, AFS)陽性數加以登記

及統計後,並根據兩組個別的檢體總數(做

為分母)計算出兩組的抹片陽性率。

培養陽性率:計算已發出報告,並且鑑

定為分枝桿菌的檢體數目,並根據兩組個別

的檢體總數(做為分母)計算出兩組的整體

檢體陽性率。

21天陽性率:計算在 21天內發出陽性,

並且確認為分枝桿菌的檢體數目加以統計,

並根據兩組的陽性檢體總數計算出兩組在 21

天內的陽性率。

MGIT 培養天數計算

計算培養在BACTEC MGIT 960 system

中出現警報訊號,並且在抗酸性染色也檢出

的檢體數目。從檢體接種到 MGIT 的當天視

為第一天,而將 MGIT 發出警報的當天視為

最後一天,統計所有的陽性檢體出現警報的

天數,平均後算出平均天數。

抗酸性染色

採用Ziehl-Neelsen法(熱染法)。先將

抹片先以 carbolfuchsin(石碳酸復紅)覆蓋

抹片,以酒精棉球點火置於抹片下,緩慢移

動加熱抹片至冒出少許蒸氣後停止,並讓染

劑停留在抹片上 5 分鐘,接著以 3% HCl-acid

alcohol(酸性酒精)作用至沒有紅色出現為

止,之後用清水沖洗乾淨。最後以methylene

blue(甲基藍)復染一分鐘後水洗,風乾後

用 1,000x 顯微鏡觀察。

MGIT 污染率計算

當BACTEC MGIT 960 system中出現警

示訊號,但抗酸性染色 (AFS)卻呈陰性的

MGIT,則視為汙染管。統計第一組以及第

二組的污染檢體數目,並分別用兩組的檢體

總數做為分母計算出兩組的污染率。

快速革蘭氏染色

吸取一滴菌液後滴在乾淨的玻片上,待

菌液風乾後利用過火的方式將細菌固定在玻

片上。接著以 crystal violet(結晶紫)染色

5-10秒後,用清水輕輕沖洗,再以 iodine sol-

ution(碘液)染色 5-10 秒後,以清水沖洗,

接著利用 95% ethanol(酒精)脫色至玻片上

沒有藍紫色出現為止,最後以 safranin(番

紅)染色 5-10 秒後,用清水沖洗。將玻片風

乾後在 1,000x 顯微鏡上觀察細菌形態。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加至含MGIT

w/PANTA 之前及後有關分枝桿菌分離率及汙

染率的比較

統計並比較檢驗室 2016 整年度未加入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至 MGIT w/

PANTA 的 54,565 個痰檢體以及 2017 年加入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後的 1,753 個

檢體有關分枝桿菌陽性率以及汙染率。

結 果

含 PANTA 或 PANTA +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之MGIT的直接抹片陽性率及生

長天數

研究結果(圖 1A及表 1)顯示,單純加

入PANTA(第一組)與額外加入CMPTM Anti-

CON Supplement 的 PANTA 組別(第二組)

的直接抹片陽性率分別為 11.6%以及 11.7%。

另外,觀察兩組 MGIT 的整體陽性率以及從

上機到警報(alarm)的時間,結果發現僅單純

加入 PANTA 的 MGIT 與加入 CMPTM Anti-

CON Supplement + PANTA 者的整體陽性率

分別為 16.4%及 15.1%(圖 1B 及表 1),而

平均出現警報時間分別為 15.8 天及 15.4 天

(圖 1C 及表 1)。再者,21 天的報告陽性

率,第一組為 51.1%,而第二組為 61.7%(圖

1D 及表 1)。此說明加入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PANTA 組別不會影響分枝桿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可降低偵測分枝桿菌的 MGIT 汙染率166

166

菌的生長以及 BACTEC MGIT 960 全自動系

統偵測分枝桿菌的能力。

MGIT 污染率的比較

MGIT 在 BACTEC MGIT 960 全自動系

統發出警示,取出後製作的抗酸性染色抹片

卻未發現抗酸性菌,兩組的直接抹片汙染率

(圖 1A 及表 2)分別為 13.4% (72/536)以及

7.8% (42/537)。此結果指出,PANTA 加入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可以降低MGIT

之總污染率達 5.6%(圖 1A及表 2)。以MGIT

而言,降低污染數目達 41.8%。

PANTA含或不含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MGIT 中的污染菌類別及所佔的比例

圖 2A及表 2 顯示加入CMPTM Anti-CON

Supplement可以顯著性的下降革蘭氏陽性球

菌及桿菌在 MGIT 內的生長效率。若仔細觀

察兩組間的汙染菌比例,圖 2B及表 2 顯示,

MGIT加入 PANTA(第一組)之管內汙染菌

來源主要為革蘭氏陽性球菌(29/72;40.3%)

及革蘭氏陰性桿菌(36/72;50.0%),而其它

汙染菌種的比例分別是革蘭氏陽性桿菌(6/72;

8.3%)以及真菌(1/72;1.4%)。利用革蘭氏染

色的方式觀察額外加入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MGIT 所降低的污染菌種,結

果顯示(圖 2C及表 2)所有污染菌類別分別

為革蘭氏陰性桿菌(35/42;83.3%)、革蘭氏

陽性球菌(5/42;11.9%)以及革蘭氏陽性桿菌

(2/42;4.8%)。

PANTA加入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對 MTBC 與M. gordonae分離率的影響

分析兩組所分離出的分枝桿菌可發現,

加入 PANTA 不含與含有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的MGIT有關MTBC的分離率分

別為 23.8%以及 39.5%,而M. gordonae則為

18.1%以及 4.9%(圖 3 及表 2)。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加至含MGIT

w/PANTA 之前及後有關分枝桿菌分離率及汙

染率的比較

統計 2016 年共 54,565 個臨床檢體,結

果發現在加入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之MGIT w/PANTA前,整體分枝桿菌陽性率

為 12.4%(6,748/54,565),污染率為 16.1%

(8,766/54,565)。分枝桿菌中,MTBC的分離

率為 28.3%(1,907/6,708),M. gordonae的分

離率為 8.7%(568/6,748)。接著以CMPTM Anti-

CON Supplement分別加至 1,753 個接種痰檢

體之MGIT w/PANTA,結果發現整體分枝桿

菌陽性率增加至 12.9%(226/1,753),而污染

率則顯著下低至 7.0%(123/1,753)。其中,

MTBC 的分離率增加至 38.0%(85/226),M.

gordonae 的分離率則降低至 4.9%(11/226)。

討 論

洪等 [12]於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7 月發

現 MGIT 汙染菌在革蘭氏陽性、陰性菌的比

例為 27.0%:72.9%,其中陽性球菌與桿菌又

分別為 11.2%與 15.8%[12]。另外,陳等[13]於

2016 年 4 月的研究中發現 MGIT 汙染菌在革

蘭氏陽性、陰性菌的比例為 53%與 45%,而

本研究發現 MGIT 汙染菌的革蘭氏陽性與陰

性菌的比例為 48.6%:50.0%,其中陽性球菌

與桿菌又分別為 40.3%與 8.3%,此結果指出

由 2014 年到 2017 年間,嗜氧性革蘭氏陽性

菌的污染比率大幅提升,尤其以革蘭氏陽性

球菌最為顯著,此結果指出 PANTA 五種抗

微生物劑中對抗革蘭氏陽性菌的nalidixic acid

及 azlocillin已經不足以抑制MGIT中的革蘭

氏陽性菌[13]。

陳等 [13]曾於 2016 年測試過各種濃度的

vancomycin對於抑制MGIT汙染管中的陽性

菌以及對各種分枝桿菌的生長影響,結果發

現當 vancomycin 的濃度為 10 g/ml 時,可

以抑制革蘭氏陽性菌,但會影響分枝桿菌的

歐柏廷 吳曉萍 蔡岳廷 蔡文城 167

167

生長。本研究將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PANTA加入MGIT中,結果發現在汙染菌

中,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汙染率由 40.3%降低

至 11.9%,而革蘭氏陽性桿菌的汙染率也由

8.3%降低至 4.8%。整體的抹片汙染率則由

13.4%降至 7.8% (圖 2B及 2C)。上述結果

顯示,Anti-CON Supplement 可藉由抑制

MGIT 內的革蘭氏陽性菌(尤其是陽性球

菌),達到降低汙染率的效果。

再進一步探討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是否會影響 MGIT 內的分枝桿菌生長。由結果

可看到,只加入 PANTA 以及額外加入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MGIT 直接抹片陽

性率分別為 11.8%、11.7%;兩組平均警示的

天數分別為 15.8、15.4 天;整體的陽性率分

別為 16.4%、15.1%以及 21 天陽性率也分別

為 51.1%、61.7% (圖 1 及表 1)。此結果與

陳等[13]先前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經過計算,加入CMPTM Anti-CON Supple-

ment可降低 41.8%的汙染率,此對於檢驗單

位而言,將可降低額外的人力與物力成本,

對於一些可能因為污染而需要再一次消化-去

汙染-濃縮並進一步二次培養的檢體,也可縮

短檢驗報告時間。此外,加入 CMPTM Anti-

CON Supplement也能夠增加M. tuberculosis

的分離率(由 23.8%上升至 39.5%)以及降

15.8 15.4

0

5

10

15

20

16.4%15.1%

0.0%

5.0%

10.0%

15.0%

20.0%

11.8%

13.4%

11.7%

7.8%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Days

51.1%

61.7%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A) (B)

(C) (D)

PANTA PANTA+Anti-CON Supplement

PANTA PANTA+Anti-CON Supplement

PANTA PANTA+Anti-CON Supplement

圖 1. 比較 PANTA 以及 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至 MGIT 的培養結果:(A)抹片

陽性率與汙染率;(B)整體陽性率;(C)平均警示天數;(D) 21 天報告陽性率及酵母菌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可降低偵測分枝桿菌的 MGIT 汙染率168

168

GPC40.28%

GPB8.33%

GNB50.00%

Yeast1.39%

GPC11.90%

GPB4.76%

GNB83.3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GPC GPB GNB Yeast

圖 2. 比較 PANTA 以及 PANTA +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分別加至 MGIT 的污染菌。消

長情形:(A)汙染菌種類分佈;(B)僅含 PANTA的MGIT組汙染菌的比例;(C)含 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MGIT 組汙染菌的比例

*GPC:革蘭氏陽性球菌;GPB:革蘭氏陽性桿菌;GNB:革蘭氏陰性桿菌及 Yeast:真菌

中的酵母菌

23.8%

18.1%

39.5%

4.9%

0.0%5.0%

10.0%15.0%20.0%25.0%30.0%35.0%40.0%45.0%

M. tuberculosis M. gordonae

圖 3. 比較 PANTA 及 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MGIT 組分離出 MTBC 以及 M.gordonae 的比例

歐柏廷 吳曉萍 蔡岳廷 蔡文城 169

169

低被視為水中汙染菌 M. gordonae 的分離率

(由 18.1%降低至 4.9%)(圖 3 及表 2)。

此更指出應用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於 MGIT 將有助於真正病原菌的檢出以及可

抑制水中常見的污染分枝桿菌。

參考文獻

1. WHO.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16. 2016;WHO/

HTM/TB/2016.13.

2. Hanna BA, Ebrahimzadeh A, Elliott LB et al. 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the BACTEC MGIT 960 system for recovery

of mycobacteria. J Clin Microbiol 1991; 37:748-52.

3. Ogwang S, Mubiri P, Bark CM, Joloba ML, Boom WH,

Johnson JL. Incubation tim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sputum cultures in BACTEC MGIT 960: 4

weeks of negative culture is enough for physicians to

consider alternative diagnoses.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5; 83:162-4.

4. Chien HP, Yu MC, Wu MH, Lin TP, Luh KT. Comparison

of the BACTEC MGIT 960 with Lowenstein-Jensen

medium for recovery of mycobacteria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Internat J Tubercul Lung Dis 2000; 4:866-70.

5. Lee JJ, Suo J, Lin CB, Wang JD, Lin TY, Tsai YC. Com-

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BACTEC MGIT 960 system

with solid medium for isolation of mycobacteria. Internat

J Tubercul Lung Dis 2003; 7:569-74.

6. 蔡文城,蔡岳廷。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第十一

版。2017。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臺北,台灣。

表 1. 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加至 MGIT 之培養結果的各種專案分析

僅含 PANTA 的 MGIT 組含PANTA +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MGIT 組

檢體總數 536 537

抹片陽性數 63 (11.8%) 63 (11.7%)

整體陽性率 88 (16.4%) 81 (15.1%)

21 天陽性率 45 (51.1%) 50 (61.7%)

平均警示天數 15.8(天) 15.4(天)

分析項目

表 2. PANTA+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加至 MGIT 對污染菌(率)

及特定分枝桿菌消長的影響分析

僅含 PANTA 的 MGIT 組含PANTA +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的 MGIT 組

汙染數 72 (13.4%) 42 (7.8%)

汙染菌種類

GPC 29 (40.3%) 5 (11.9%)

GPB 6 (8.3%) 2 (4.8%)

GNB 36 (50.0%) 35 (83.3%)

Yeast 1 (1.4%) 0 (-)

MTBC 分離率 21 (23.8%) 32 (39.5%)

M. gordonae 分離率 16 (18.1%) 4 (4.9%)

分析項目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可降低偵測分枝桿菌的 MGIT 汙染率170

170

7. Conville PS, Andrews JWB, Witbsky FG. Effect of

PANTA on growth of BACTEC 12B medium. J Clin

Microbiol 2004; 33:2012-5.

8. Leitritz L, Schubert S, Bucherl B, Masch A, Heesemann

J, Roggenkamp A. Evaluation of BACTEC MGIT 960

and BACTEC 460 TB systems for recovery of mycobacteria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with

low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J Clin Microbiol 2001;

39:3764-7.

9. Pfyffer GE. Mycobacterium: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detection, and staining procedures. In Jorgensen

JH, Pfaller MA, Carroll KC, Funke G, Landry ML,

Richter SS,Warnock DW (eds).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1th ed., 2015:536-69. ASM press,

Washington DC, USA.

10. Pfyffer GE. Welscher HM, Kissling P, Cieslak C, Casal

MJ, Gutierrez J, Rusch-Gerdes S.Comparison of the

Mycobacteria Growth Indicator Tube (MGIT) with

radiometric and solid culture for recovery of acid-fast

bacilli. J Clin Microbiol 2001; 39:651-7.

11. Whyte T, Cormican M, Hanahoe B, Doran G, Collins

T, Corbett-Feeney G. Comparison of BACTEC MGIT

960 and BACTEC 460 for culture of mycobacteria.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0; 38:123-6.

12. 洪婷,蔡偉勳,吳佩真,蔡岳廷,蔡文城。Mycoba-

cteria Growth Indicator Tube (MGIT)的污染率及汙染

菌的類別與藥敏型式。檢驗及品保雜誌 2015; 4:

165-71。

13. 陳韋靜,蔡岳廷,蔡文城。一些常見分枝桿菌MGIT

管內汙染菌對 Polymyxin B 及 Vancomycin 的藥敏型

式。檢驗及品保雜誌 2016; 5:139-46。

歐柏廷 吳曉萍 蔡岳廷 蔡文城 171

171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Reduces the Contamination Rate of MGITUsed in the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a

Po-Ting Ou1, Hsiao-Ping Wu1, Yueh-Ting Tsai1, Wen-cherng Tsai1,2

1Super Laboratory Lta, New Taipei City;2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Abstract

For isolation of 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

laboratories in Taiwan are currently use

Mycobacteria Growth Indicator Tube (MGIT)

with automated BACTEC MGIT 960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a in order to quickly

report. Although in the MGIT will add five

kinds of antimicrobials (PANTA, including pol-

ymyxin B, amphotericin B, nalidixic acid, tri-

methoprim and azlocillin) to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of bacteria in the sample and facilitate the growth

of mycobacteria, but the general tuberculosis

laboratory still found MGIT showed high con-

tamination rate (1.9~30%). In addition to reducing

the isolation rate of mycobacteria, the high rate

of contamination of MGIT also increase the

manpower, material and delay in reporting time,

so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seek to reduce

the contamination rate. In this study, MGIT were

separate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536

samples) was given the PANTA, the second

group (537 samples) was PANTA with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the positive rate of direct smear was 11.8%

(63/536) in the first group and 11.7% (63/537)

in the second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whole

culture was 16.4% (88/536) and 15.1% (81/537)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oups,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21 days culture-positive was 51.1% (45/88)

and 61.7% (50/81)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oups.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number of alarming

days is 15.8 days for the first group and 15.4

days for the second group. Therefore,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will not affect the growth

of mycobacteria present in MGIT and the function

of mycobacterial detection by BACTEC MGIT

960 system. (ii) MGIT was alarmed, but the

smear was negative (considered as contamination)

in the first group was 13.4% (72/536) and the

second group was 7.8% (42/537). Among each

group, contaminants present in the first group

was 40.3% (29/72) of Gram-positive cocci

(GPC), 8.3%(6/72) of Gram-positive bacilli

(GPB), 50.0% (36/7) of Gram-negative bacilli

(GNB), 1.4% (1/72) of yeast and the second

group was 11.9%(5/42) of GPC, 4.8%(2/42) of

GPB, 83.3%(35/42) of GNB, 0%(0/42) of yeast.

(iii) the isolation rat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M. gordonae were 23.8% (21/88)

and 18.1% (16/88) in the first group, 39.5%

(32/81) and 4.9% (4/81) in the second group.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we believe that

the addition of PANTA + CMPTM Anti-CON

Supplement to MGIT, in addition to the average

growth days of mycobacteria, increased the

isolation rate of MTBC and decreased M.

gordonae, can achieve the low contamination

rate, reduce the laboratory's manpower, material

and cost targets.

Keywords: MGIT、PANTA + CMPTM Anti-

CON Supplement、mycobacteria、

MTBC、M. gordonae、contamination

rate

172

檢驗及品保雜誌 (J Testing Qual Assur) 2017; 9:172~177

常見生殖道定植菌在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中的消長評估

黃玉霞 1,蔡文城 2,3*

啟新(蘇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市 1,江蘇;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新北市 2;

國立陽明大學微免科所,台北市 3,台灣

摘 要

CMPTM GBS運送增菌培養管(CMPTM GBS TransCultSwab)系針對B群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Streptococcus agalactiae,B 族鏈球菌)檢驗檢體的採檢、輸送、增菌與輔助鑑別的創新裝置,以

此裝置中的棉拭從懷孕 35-37周孕婦的生殖道及/或直腸取得檢體後,插入裝置中含有特殊成分運送培養

基的塑膠管,經 35℃培養箱培養或室溫放置 5小時(h)後,即可移種至適當的培養基,如 GBS carrot agar/

/ detection agar、血平板(BAP)、CNA、PEA或CHROMagar Strept. B。由於生殖道及/或直腸棉拭檢體

常含有定植(棲息、常在)該部位的各種微生物,有關定植菌在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初期的消長

狀況尚無相關調查,因此本研究以五種常見的生殖道及/或直腸的定植菌進行評估,測試菌包括GBS、糞腸

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與棒狀

桿菌(Corynebacterium sp.)五種菌。GBS 與糞腸球菌分別接種棉拭約 103 CFU,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

球菌與棒狀桿菌分別接種棉拭約 106 CFU,再插入 CMPTM GBS TransCultSwab,然後置入 35 ℃ 的一般培

養箱,分別於 0、1、2、3、4與 5小時進行菌落總數計數(total viable counts),結果指出隨著培養時間的延

長,GBS與糞腸球菌的菌量隨著增加,培養 5小時後,菌量分別增加約 154倍及 86倍;相反地,大腸桿菌

菌量則降低約 36倍。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棒狀桿菌的菌數則無顯著變化。基於上述的發現,吾等認為

CMPTM GBS TransCultSwab可即時讓 GBS增菌,降低其它定植菌的菌量,從而提高 GBS分離率,值得臨

床醫師及檢驗人員的應用。

關鍵字:B群鏈球菌、CMPTM GBS運送增菌培養管、定植菌的消長

前 言

B 群鏈球菌 (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種革蘭

氏陽性菌,其感染常導致不良妊娠、死胎、

絨毛膜羊膜炎與早產,並且是新生兒敗血症

和腦膜炎的主要原因[1,2]。GBS在孕婦的直腸

和陰道定植率大約 10~30%,約 40%~70%會

傳染給胎兒,導致每年 1,000 名新生兒中有

1.8 名感染GBS[3]。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建議懷孕 35~37 周的婦女需進行GBS篩查,

使GBS陽性的婦女在分娩前接受預防性抗生

素治療,避免傳染給胎兒[4],降低胎兒發病

率,因此孕產婦篩查GBS具有重要意義。臺

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在 2014 年也將GBS

篩查納入健保給付[5]。

臨床檢驗檢體,特別是病原微生物數量

很低的檢體,為了達到分離的效果,需使用

運送增菌培養基[6]。常見用於GBS增菌的培

聯絡地址: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

24890 新北市新莊區五工五路 21 號 蔡文城

電話:886-(02)2298-1887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黃玉霞 蔡文城 173

173

養基有Lim Broth、Hardy Strep B carrot broth

等,用 Lim Broth 增菌方法操作繁瑣[7],而

Hardy Strep B carrot broth 移種嗜氧運送管

的棉拭後需加入顯色紙條[8],費時又費力。

啟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 CMPTM GBS 運送

增菌培養管(CMPTM GBS TransCultSwab)系

針對 B 群鏈球菌檢驗檢體的採檢、輸送、增

菌與輔助鑒別合為一體的設計,移種所需時

間約為 15 秒/檢體[9],大幅度的節約了時間

及成本。培養基所含的成分適合 GBS 的生

長,一些特殊成分可抑制其他非鏈球菌生長。

CMPTM GBS TransCultSwab的裝置由 1 支棉

拭子和 1 個含增菌培養基的塑膠管組成,操

作時,將棉拭採檢孕婦足量產道分泌物,然

後插入CMPTM GBS TransCultSwab,置於 35

℃ 的 5% CO2 或一般培養箱培養至少 5 h,

再以三區劃線法移種至 CMPTM GBS carrot

agar/ / GBS detection agar之二分格平板(bi-

plate),置於 35 ℃ 的 5% CO2 或一般培養箱

培養 18-24 h即可判讀並發出結果報告,GBS

檢出率達 24.32%[9]。

孕婦宮內定植有多種微生物,常見的有

GB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金黃色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糞腸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10]、棒狀桿菌 (Cor-

ynebacterium sp.),所以當用棉拭採檢陰道

分泌物時,檢體常同時含有多種微生物。但

各種微生物在CMPTM GBS TransCultSwab初

期的消長狀況尚無相關調查,因此本研究以

上述 5 種常見的宮內感染菌作為測試菌,以

瞭解各種微生物在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

養管初期的消長狀況。

材料與方法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CMPTM

GBS TransCultSwab;圖 1)由啟新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蘇州,中國)生產,備案號:蘇

蘇械備 20152095 號。

培養基及稀釋液配製

Blood agar plate (BAP)培養基配製:稱

取 40 g TrypticaseTM Soy Agar (TSA Ⅱ)(BD

公司,USA)溶於含有 1 L純水的錐形瓶中,

均勻混合後,置於 90℃水浴 30 (min) 分鐘,

再以 121℃滅菌 15 分鐘,然後置於 47℃水浴

冷卻,加入 50 mL 綿羊血(sheep blood)(新

銳生物科技公司,杭州,中國)混合均勻後

注入 90 mm塑膠培養皿,製成血平板培養基

(blood agar plate,BAP)。

氯化鈉(NaCl)稀釋液(0.85%)配製:稱取

0.85 g NaCl 固體(國藥集團,中國)溶於

100 mL純化水中,均勻混合後,分裝於試管

中,121℃滅菌 15 分鐘。

試驗菌株

本研究使用的菌株為GBS (S. agalactiae

ATCC12386)、 糞 腸 球 菌 (E. faecal is

ATCC29212)、大腸桿菌(E. coli ATCC 25922)、

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 ATCC 25923)、棒

狀桿菌(Croynebacterium sp. ATCC 43995),

五種菌係保存在-70℃的GermBank菌種保存

管 [由江蘇省啟新(蘇州)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生產,備案號:蘇蘇械備 20152103],試

驗前將其取出接種於 BAP,於 36±1 ℃一般

的培養箱培養 18-24 h,共活化兩次。

菌懸液配製

用無菌接種環分別挑取少量GBS、糞腸

球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棒狀桿

菌至 0.85% NaCl稀釋液,渦旋振盪混勻後製

成菌懸液,調節菌液濃度至相當於McFarland

No. 0.5 標準液濃度,此時菌液濃度約為

1.5×108 CFU/mL。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

球菌、棒狀桿菌三種細菌 10倍稀釋至 1.5×107

CFU/mL,而GBS、糞腸球菌稀釋至 1.5×104

常見生殖道定植菌在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中的消長評估174

174

CFU/mL。

試驗菌株稀釋液接種CMPTM GBS TransCult

Swab 的初期在不同時間進行計數

用移液器分別吸取 0.1 mL濃度為 1.5×107

CFU/mL 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棒

狀桿菌稀釋液至棉拭,即接種量約 1.5×106

CFU;另外 用移液器分別吸取 0.1 mL 濃度

為 1.5×104 CFU/mL的GBS與糞腸球菌稀釋

液至棉拭,接種量約 1.5×103 CFU,然後將

棉拭子插入CMPTM GBS TransCultSwab,置

於 35 ℃ 的一般培養箱培養。每種菌各接種

12 支 CMPTM GBS TransCultSwab,分別在

培養 0、1、2、3、4 與 5 h取 2 支培養管,將

棉拭在 45 mL 無菌 0.85% NaCl 溶液振盪 15

秒,然後將培養管中的培養基約 4.8 mL全部

加入其中,均勻混合後稀釋適當倍數,分別

取 0.2 mL 最終稀釋菌液至 BAP,用無菌玻

璃塗抹棒塗抹均勻,每個樣品稀釋液塗抹 2

個 BAP,倒置於 35 ℃ 的一般培養箱培養。

GBS、糞腸球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

菌培養 18-24 h後計數,而棒狀桿菌培養 36-48

h 後計數,然後計算 4 個 BAP 生長菌落的平

均數,根據稀釋倍數換算出每種菌在CMPTM

GBS TransCultSwab培養初期不同時間的菌數。

結 果

分別接種GBS、糞腸球菌、大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五種試驗菌的稀

釋液至CMPTM GBS TransCultSwab,置於 35

℃ 的一般培養箱培養 0、1、2、3、4 及 5 h

後,在該設定時段將菌液從培養管取出並稀

釋後取 0.2 mL 塗抹於 BAP 上,每個培養管

的稀釋菌液塗抹 2 個 BAP,在 35 ℃ 的一般

培養箱培養適當時間後計數,五種試驗菌分

別在CMPTM GBS TransCultSwab培養 0、1、

2、3、4 及 5 h後的各個時間點菌量如表 1,

結果指出 GBS 及糞腸球菌在 GBS Tran-

sCultSwab 明顯增菌,分別增加 154 倍及 86

倍;而大腸桿菌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隨著

培養時間延長,菌量逐漸減少,降低了 36

倍;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棒狀桿菌也受到抑

制,但菌數總體變化不明顯(圖 2)。

討 論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是一種採

檢、運送增菌培養基,且對 GBS 具有選擇

性,若移種前呈胡蘿蔔色,則直接判讀GBS

陽性,而非 B 群鏈球菌者均不會顯現胡蘿蔔

色,特異性高達 100%。一般的嗜氧運送管

(如 Amies medium)不含營養成分,微生

物不能增殖只能保持原本的狀態[6],而CMPTM GBS運送增菌培養管含營養成分,能促進

GBS 生長,培養 5 h 後即可增菌移種。蔡等[11]比較了不同增菌培養基檢測GBS的效能,

認為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配合 GBS

carrot agar/ / GBS detection agar之bi-plate

最為簡易快捷,且可縮短發出報告的時間。

林等[12]研究比較了CMPTM GBS TransCultSwab

裝置培養法與PCR DNA法檢測GBS的檢出

率,分別為 14.43%與 14.13%,此指出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對 GBS 的檢出優於

PCR DNA 檢查法。

本研究將五種試驗菌GBS、糞腸球菌、

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棒狀桿菌菌懸

液調整至相當於McFarland No. 0.5 標準液濃

度,理論值約 1.5×108,雖這種比濁法調菌

液濃度受限於個人肉眼的觀察而有誤差[13],

但每種試驗菌的稀釋液各接種 12 支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的菌量相同。培養 0、

1、2、3、4 及 5 h 後分別將菌液全部取出後

棉棒在 0.85% NaCl溶液中振盪洗滌,雖然棉

棒中可能仍會有少量菌殘留,因每支CMPTM

GBS TransCultSwab 都進行相同操作,因此

本研究中棉棒上殘留的菌量均忽略不計。

本研究將五種試驗菌接種於CMPTM GBS

黃玉霞 蔡文城 175

175

TransCultSwab培養 5 h後,發現大腸桿菌生

長受到抑制,隨著培養時間延長,菌數逐漸

減少,由 105 CFU/mL降至 103 CFU/mL,降

低了 36 倍,主要是因為運送培養基中含特殊

成分可以抑制大部分革蘭氏陰性菌生長,而

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棒狀桿菌生長也受到抑制,

但菌數無明顯變化(圖 2);表明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可以降低定植菌對 GBS

生長的影響,與預期的結果一致。

蔡等研究認為多種測試菌與GBS等量存

在時對 GBS 在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的顯色無影響,但生理特性相近的糞腸球菌

圖 1.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的外觀:上為 GBS 的陽性反應;下為未接種的對照管

表 1. 五種不同試驗菌接種於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

後培養 0~5 h 的菌量(CFU/mL)消長情形

培養時間 GBS 糞腸球菌 大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棒狀桿菌

0 h 3.3×103 2.3×103 3.7×105 1.16×105 3.8×105

1 h 5.5×103 4.3×103 2.5×105 1.05×105 4.0×105

2 h 2.6×104 2.6×104 2.0×105 1.41×105 6.5×105

3 h 5.9×104 2.9×104 6.6×104 7.38×104 4.5×105

4 h 4.1×105 1.3×105 2.6×104 1.13×105 5.8×105

5 h 5.1×105 2.0×105 1.0×104 1.28×105 5.3×105

5 h 培養的增加/降低倍數

+154 倍 +86 倍 -36 倍 +0.1 倍 +0.4 倍

-60

-3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0h 1h 2h 3h 4h 5h

GBS

圖 2. 五種不同試驗菌接種於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後培養 0~5 h 的菌量增減倍數

常見生殖道定植菌在 CMPTM GBS 運送增菌培養管中的消長評估176

176

仍會干擾GBS顯色程度,而當糞腸球菌高於

GBS 10 倍或以上菌量時即會出現偽陰性的結

果[14]。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GBS與糞腸

球菌在 GBS TransCultSwab 的生長狀況相

似,菌量在培養 5 h後均由 103 CFU/mL增至

105 CFU/mL,二者增菌明顯,分別各增加分

別各增加約 154 倍及 86 倍,但 GBS 的生長

速度快於糞腸球菌(圖 2),因此若檢體中

同時存在GBS及糞腸球菌時,糞腸球菌將可

能生長而抑制並干擾GBS顯色。若要避免糞

腸球菌干擾,可在接種檢體後初期 5 h 以後

的任何時間將CMPTM GBS TransCultSwab培

養物移種 GBS carrot agar/ / GBS detection

agar之bi-plate,培養後,可將兩者區分開,

GBS在GBS carrot agar顯胡蘿蔔色, / GBS

detection agar 上出現 -溶血型菌落,相反地

糞腸球菌則分別為不顯色及無 -溶血型。CMPTM GBS TransCultSwab 搭配 CMPTM GBS

carrot agar 使用可提高 GBS 的分離效率,並

且可提早一日操作藥敏試驗,節約成本及人

力與物力[15]。另一方面,還可通過CAMP試

驗、血清分群試驗、MALDI-TOF MS 等檢

測方法鑑定出 GBS( 溶血型)。

綜上所述,GBS 在 CMPTM GBS Tran-

sCultSwab 裝置中培養於 35 ℃ 的一般培養

箱培養 5 h 後可快速增菌,同時可降低其他

定植菌菌量。又CMPTM GBS TransCultSwab

的最低偵測極限為 10 CFU[11],即使檢體中

菌量很少也能藉由CMPTM GBS TransCultSwab

增菌而被檢測出來,因此,其與 GBS carrot

agar/ / GBS detection agar 之 bi-plate 的配

合應用將可提高GBS的檢出率,值得檢驗醫

師及實驗室檢驗人員的採用。

參考文獻

1. Patras KA, Wescombe PA, Rosler B, et al.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K12 limits group B Streptococcus vaginal

colonization. Infect Immun 2015; 83:3438-44.

2. Kothary V, Doster RS, Rogers et al. Group B Streptococcus

induces neutrophil recruitment to gestational tissues and

elaboration of extracellular traps and nutritional immunity.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17; 7:19. http://www.ncbi.

nlm.nih.gov/pubmed/28217556.

3. El Aila NA, Tency I, Claeys G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ampling techniques and of different culture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group B Streptococcus carriage

in pregnant women. BMC Infect Dis 2010; 10:285.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920213.

4.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revised guidelines from CDC. MMWR Recom Rep 2010;

59:1-36.

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 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mammy.

hpa.gov.tw/ kbcontent.asp? cid=502。

6. 蔡文城,蔡岳廷。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第十一

版。2017:61-2。九州書文物有限公司,台北,台灣。

7. Jones DE, Friedl EM, Kanarek KS et al.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regnant women heavily colonized with group B

streptococci. J Clin Microbiol 1983; 18:558-60.

8. Hardy diagnosticshttps://catalog.hardydiagnostics.com/

cp_prod/Content/hugo/strepBCarrotBrothKit.htmL.

9. 蔡文城,洪晟峰,陳詩涵。圍產期孕婦產前檢查 B

群鏈球菌的簡易高效快檢技術。2017:161-2。第九屆

圍產醫學新進展高峰論壇論文彙編, 杭州,浙江。

10. 孫瑜,陳倩,邊旭明等。北京市七家三級甲等醫院

宮內感染病例分析。中華圍產醫學雜誌 2009; 12:

342-5。

11. 蔡偉勳,何承蓉,洪晟峰,蔡文城。孕婦產前檢查

乙型鏈球菌 CMPTM GBS carrot broth 與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的效能評估。檢驗及品保雜誌 2016;

5:1-10。

12. 林新祝,吳健甯,張雪芹等。晚孕期陰道 B 族鏈球

菌定植與新生兒感染的關係。中華圍產醫學雜誌 2016;

19:491-6。

13. 朱豔靜,李宇。 測定菌體濃度的簡便方法。工業微

生物 2006; 36:47-9。

14. 邱彥昕,黃玉君,洪晟峰等。快速篩檢 B 群鏈球菌

之簡易創新設計-GBS檢體運送培養管。檢驗及品保

雜誌 2013; 2:49-59。

15. 蔡文城,蔡偉勳,呂旭峰等。CMPTM GBS 檢體運送

管配合 GBS carrot agar 的移種可提升產前檢查 B 群

鏈球菌的分離率及效率。檢驗及品保雜誌 2014; 4:

51-7。

黃玉霞 蔡文城 177

177

Evaluation of Growth of Commonly Encountered Colonizing Bacteria ofthe Genitourinary Tract in the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Yuxia Huang1, Wen-cherng Tsai2,3*

1Creative Microbiologicals, Ltd., Suzhou, China;2Super Laboratory, Ltd., New Taipei City;3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Immunology,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Abstract

The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is an in-

novative device used for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 as well as for the enrichment and

preliminary detection of 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The swab con-

tained in the device is applied to collect

genitourinary or rectal specimens between weeks

of 35 and 37 of pregnancy, after which it is

inserted into a plastic tube containing the special

ingredients of a GBS enrichment medium and

then transported to the laboratory. After 5 hours

of incubation either at 35°C or room temperature,

the swab is then inoculated in an appropriate

isolation medium, e.g. carrot agar/ / detection

agar (bi-plate), blood agar, Columbia colistin

nalidixic acid agar, phenylethyl agar or CHROMagar

Strept. B. There are several commonly encountered

colonizing microorganisms in the genitourinary

tract and/or the rectum; however, their initial

growth conditions in the GBS TransCultSwab

have not yet been studied.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growth o f the 5 most commonly

found colonizing microorganisms, namely, GBS,

Enterococcus faecalis, Escherichia coli, Sta-

phylococcus aureus and Corynebacterium sp.,

when they were present in the GBS TransCultSwab.

Among them, GBS and E. faecalis were separately

inoculated with 103 CFU on the swab, whereas

E. coli, S. aureus, and Corynebacterium sp.

were separately inoculated with 106 CFU. The

swabs were then inserted into a GBS TransCultSwab

individually and incubated at a 35℃ in an

ambient incubator. After 0, 1, 2, 3, 4 and 5

hours, total viable counts for each of the swabs

were performed in trypticase soy aga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onger the incubation

time, the greater the growth of GBS and E.

faecalis. Their bacteria counts were increased

by 154x and 86x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he

growth of E. coli decreased by 36x, whereas

the growth of S. aureus and Corynebacterium

sp.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ltered.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we concluded that the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can induce GBS growth,

reduce the bacteria counts of other colonized

bacteria. Therefore, the device can increase the

isolation (detection) rate of GBS, and thus it is

worthy of being integrated into the routine work

of obstetricians and laboratory technologists.

Keywords: CMPTM GBS TransCultSwab, Strep-

tococcus agalactiae, GBS, growth

of colonizing microorganisms in the

genitourinary tract and/or the rectum

178

檢驗及品保雜誌 (J Testing Qual Assur) 2017; 9:178~185

某區域醫院護理之家的住民、看護與照服員

A 型流感群聚之疫情控制

蔡勝國 1*,周明淵 2*,孫吉珍 3,張秉宜 3,尤克玲 3,劉佳惠 4,李亞璇 4,張智華 4,

呂汶紋 5,莊穎瑩 5,翟恆煒 5,莊玉綉 4**,呂旭峯 5**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麻醉部 1、內科部 2、護理部 3、感染管制室 4、臨床病理科 5,臺北市,台灣

摘 要

A 型流感被公認是唯一造成不可預測的流感大流行的主因,不僅導致致命的人畜共通疫情,並且佔人

類每年流感大流行幾近一半的案例數。台灣臺北市某區域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於 2017年 6月 3日至 6月 13日

間,爆發小規模 A 型流感群聚感染,包括 13位住民、6位外籍看護、2位照服員、1位清潔工罹患上呼吸

道疾病。期間以咽喉拭子採檢所有相關 157位人員,以免疫螢光原理之 Sofia流感 A型+B型偵測儀進行病

毒核蛋白抗原流感快篩,或另外以Alere儀器進行分子醫學方法確認。結果發現,72位住民中有 16位、50

位外籍看護有 11位、18位照服員中有 3位、3位清潔工中有 1位、行政人員 1位中有 0位與 10位護理人員

中有 0位快篩陽性。推測此種免疫螢光法之敏感性為 86.4% (19/22),特異性 100%,陽性預測值為 100%,

陰性預測值為 97.8% (135/138)。醫院立即同步進行流病疫調與防堵疫情蔓延,包括病患症狀調查、體溫監

控、住民與看護近距離接觸時佩戴外科口罩、服用克流感、將病患轉至隔離病房、取消任何康樂活動、所

有房間經常打開窗戶通風且每日消毒,啟動上述對策之後,在第 5天後病例漸減,第 10天後未新增個案。

本研究實證當護理之家爆發流感的群聚感染時,應儘早預防性投藥,以及隔離病患。

關鍵字:人畜共通、免疫螢光、預防性投藥

前 言

美國每年流感盛行於秋、冬,但於隔年

4-5 月進入高峰期,1980-2000 年美國每年平

均 226,000 人需住院治療,每年平均 36,000

致命[1]。加拿大 FluWatch監視系統亦公佈每

週平均病例最少為 1267例(2000-2001年),

每週平均最多病例為 38995例(2009-2010)[2]。

幼童雖然較易罹患流感,但年齡超過 65

歲長者、12-24 個月大的嬰兒、囊腫纖維變

性的幼童、肺阻塞成人、免疫不全或HIV病

患、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如類風溼性關節炎、

血紅蛋白疾病、慢性腎病、癌症等病患較易

導致併發症、住院,甚至死亡[3]。克流感治

療時機若在症狀發生的 48 小時內服用,病程

可由 5-7 天減為 3-5 天[4]。儘管許多研究認為

疫苗可預防季節流感,但為數不少大型研究

卻提出相反觀點[5-6]。

儘管美國流感於五月中旬高峰已過,然

而台灣仍處於高峰狀態[7]。臺北市聯合醫院

* 具有相同貢獻度**通訊地址 1: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感染管制室

112 臺北市北投區振興街 45 號 莊玉綉

電話:886-(02)28264400 轉 2570

E-mail address:[email protected]**通訊地址 2: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臨床病理科

112 臺北市北投區振興街 45 號 呂旭峯

電話:886-(02)28264400 轉 5850

E-mail address:[email protected]

蔡勝國 周明淵 孫吉珍 張秉宜 尤克玲 劉佳惠 李亞璇 張智華 呂汶紋 莊穎瑩 翟恆煒莊玉綉 呂旭峯

179

179

仁愛院區於 2017 年 5 月曾爆發群聚感染,由

於醫院流感群聚感染常是社區大流行的早期

症候,疫情隨著季節起伏,為無法避免的現

象,但並不代表醫院管控失當,而可作為監

測指標。臺灣疾管署日前擴大開放公費克流

感適用的治療範圍,就是為了預防因應這一

波可能再度來襲的社區流行。依據疾管署監

測資料顯示,2017 年 5 月 28 日至 6 月 3 日國

內類流感門急診的就診總數高達 72,153 人

次,其中以醫院及人口密集機構各 9 起(各

佔 37.5%)為多,該週新增 39 例流感併發重

症確定病例[8]。另外報導於 2017/6/4 – 6/17

期間共累計 677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9]。

本研究將就臺北某區域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於

2017/6/3 – 6/13 期間爆發的流感群聚感染病

例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材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

於 2017 年 6 月 3 日至 6 月 13 日,台灣臺

北市某區域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爆發小規模 A

型流感群聚感染,期間以咽喉拭子採檢所有

相關 157 位人員,包括 72 位住民、50 位外籍

看護、18 位照服員、3 位清潔工、1 位行政

人員與 10 位護理人員。此疫情之研究對象年

齡分佈、症狀呈現與疫苗追蹤列於表 1。並

以免疫螢光原理之 Sofia 流感 A 型+B 型偵測

儀(Quidel 公司,美國)進行病毒核蛋白抗

原流感快篩,或採檢鼻腔拭子以分子醫學Al-

ereTM i 儀器(Alere Scarborough, Inc.,美

國)檢測。

Sofia 流感 A 型+B 型快篩檢驗方法(參照廠

家試劑說明書)

以病毒專用採檢拭子採取咽喉部位且盡

可能採集到真正患部,在室溫下立即送至臨

床病理科,將密閉定量包裝的生理食鹽水注

入含萃取試劑的反應管中,輕輕搖動反應管,

使萃取試劑充分溶解。將病患的拭子樣本放

入反應管。將拭子樣本的頂部緊靠萃取試劑

管的底部和側面,轉動至少 3 次,將拭子放

在萃取反應管至少 1 分鐘。取出拭子時,沿

著萃取反應管側轉動取出,並丟棄拭子,病

毒顆粒存留於萃取反應管中,之後以移液管

吸取留存於萃取反應管中含病毒顆粒之液體,

再將定量移液管中的液體擠入Sofia Influenza

A+B FIA 試劑測試盒樣本槽中,並在 Walk

Away(離開)模式下,立即將測試盒插入分

析儀,經過 15 分鐘反應,完成結果測試之

後,Sofia分析器螢幕上將會顯示結果。如果

程式控制結果為「無效」,需重新採取病患

樣本進行重測。

AlereTM i 分子醫學檢驗方法(參照廠家試劑

說明書)

以病毒專用採檢拭子採取鼻腔部位且盡

可能採集到真正患部,在室溫下立即送至臨

床病理科。將外包裝標示為 1 的橘色檢測座

(Test Base),內含兩支反應試管的橘色塑膠

容器,試管內含有冷凍乾燥試劑,用於擴增

欲偵測的A型、B型流感病毒RNA。將此橘

色檢測座插入 AlereTM i 檢測儀上的橘色位

置。再將外包裝標示為 2 的藍色檢體接收槽

(Sample Receiver),內含 2.5 mL洗滌緩衝溶

液,放入檢測儀上的藍色位置,並開始自動

加熱至設定的溫度。撕開藍色檢體接收槽的

錫箔封口,加入檢體拭子並攪拌 10 秒鐘後再

取出檢體拭子。將外包裝標示為 2 的白色檢

體導入管(Transfer Cartridge),用力壓入藍

色檢體接收槽中,之後將檢體導入管(Transfer

Cartridge)從藍色檢體接收槽移出,並用力壓

入橘色檢測座,使檢體被壓入橘色塑膠容器

並與試管內含有的冷凍乾燥試劑進行作用,

之後 30 秒內關閉上蓋,檢測時間約為 10 分

鐘。擴增反應與偵測完成後,儀器畫面會顯

示此次檢測結果。倘若顯示結果無效,則使

某區域醫院護理之家的住民、看護與照服員 A 型流感群聚之疫情控制180

180

用同檢體重新檢測,如依然為無效結果,需

重新採集檢體後再測試。

結 果

快篩結果發現,72 位住民中有 16 位、

50 位外籍看護有 11 位、18 位照服員中有 3

位、3 位清潔工中有 1 位、行政人員 1 位中有

0 位與 10 位護理人員中有 0 位快篩陽性(表

1)。按疾病管制署規範,流感快篩陽性且有

臨床症狀例如發熱、肌痛、頭痛、不適、乾

咳無痰、喉嚨痛與鼻炎才須通報,因此通報

13 位住民、6 位外籍看護、2 位照服員、1 位

清潔工。因此本群聚共通報 22 位。22 位有

症狀病患皆有發燒,1 位具咳嗽症狀,2 位肌

肉酸痛,1 位嘔吐與 1 位易喘。16 位感染住

民中有症狀比率占 81.3% (13/16),11 位感染

外籍看護中有症狀比率占 54.5% (6/11)。

當檢驗室採購快篩試劑的時候,很少實

驗室會驗證廠商所提供之篩檢試劑的敏感性,

本次群聚感染的調查剛好可執行該試劑產品

的驗證程序。將已具有臨床症狀的罹患者為

分母(22 位),當該病患已具有臨床症狀但

當天快篩結果卻呈陰性為分子,結果共 3 位

住民偽陰性。其中第一位病人發病當天快篩

陰性,隔天才轉陽性。第二位病人的檢測當

天出現症狀,但遲至第三天即第四天仍為陰

性,但在一星期後的分子醫學檢測呈現陽性。

第三位病人雖然當天有症狀,但快篩呈現陰

性,隔天才轉為陽性。因此快篩敏感性為

86.4% (19/22),特異性 100%,陽性預測值

為 100%,陰性預測值為 97.8% (135/138),

與試劑說明書所提敏感性 84-94%相符合,試

劑說明書亦提及倘若檢體為鼻咽拭子,其敏

感性高達 91-99%,不過一般病患畏懼於採鼻

咽拭子之不舒服。本次調查尚有 4 位住民與

1 位清潔員具臨床症狀之可能病例但在第一

時間只快篩結果陰性卻未操作分子醫學檢測,

皆等到治療超過 7天以上再以分子醫學檢測,

已經無法確定是否為流感病患。若併入計算,

則快篩試劑陽性率降為 70.4% (19/27),特異

表 1. 總共 157 位研究對象之年齡分佈、篩檢結果、症狀呈現與疫苗追蹤

住民看護

(包括家屬)照服員 清潔員

護理與行政人員

研究對象人數 72 53 18 3 11

年齡層(歲) 研究物件年齡的分佈

<24 0 0 0 0 0

25-49 2 49 10 1 8

50-64 9 2 8 1 3

>=65 61 2 0 1 0

篩檢結果、症狀呈現與疫苗追蹤

確認病例且有症狀(曾施打疫苗/無疫苗/不知道)

13(10/3/0)

6(0/6/0)

2(0/1/1)

1(0/1/0)

0

確認病例且無症狀(曾施打疫苗/無疫苗/不知道)

3(0/0/3)

5(0/0/5)

1(0/0/1)

0 0

篩檢陰性之可能病例 4 0 0 1 0

篩檢正常且無症狀 52 42 15 1 11

蔡勝國 周明淵 孫吉珍 張秉宜 尤克玲 劉佳惠 李亞璇 張智華 呂汶紋 莊穎瑩 翟恆煒莊玉綉 呂旭峯

181

181

性 100%,陽性預測值為 100%,陰性預測值

為 94.2% (130/138)。

討 論

本次群聚有兩位重症住民,其中一位已

有症狀,卻未做快篩,直至第三天執行篩陽

性才當天投藥,延後 3 天才治療,後來成為

重症,倘若能提早快篩且提早治療,或許不

會成為重症,所以疑似群聚感染且已經有數

位住民感染時,有症狀者應該一律快篩才對。

另一位重症患者已有症狀,但並未進行快篩,

第三天與第四天的快篩卻仍呈陰性,雖然第

五天與陰性者一起投藥,但仍然變成重症,

於第八天時以分子醫學檢測確定呈陽性,此

代表快篩試劑的敏感性不足,因此,吾等建

議若已經有爆發院內感染的高度懷疑病例,

當快篩陰性時,可加做分子醫學檢測,或許

病患可提早用藥,以避免變成重症。

在此重症病患的同一個房間的另外 3 位

原住民,亦全部出現感染症狀,其中 2 位也

是於第二天開始發病,但其中 1 位快篩為陰

性,隔天再次快篩而轉呈陽性,立即服藥治

療,而延遲 1 天治療,再次證明快篩試劑的

敏感性不佳。另一位同室發病者遲至第三天

才呈現篩檢陽性,因此,吾等建議當已經有

數位住民出現疑似群聚感染時,出現症狀者

應該一律進行快篩,若快篩陰性,應加驗分

子醫學,才能避免延遲才治療。該重症患者

的第 3 位室友第三天快篩呈陰性,但在第四

天出現症狀,當天再次篩檢而轉呈陽性,而

立即投藥,此再次顯現出快篩試劑的敏感性

不佳外,也指出當同寢室所有其他室友皆已

感染,尚未出現病徵的室友應該立即預防性

投藥,不論快篩是否陽性,第一時間進行治

療對預防轉為重症相當重要。

另外 1 個疏忽的案例是外籍看護群聚第

四天快篩陽性,但卻延遲 1 天才治療,主因

外籍看護無症狀之外,她所照顧的住民亦無

症狀,且該住民的快篩結果一直是陰性,因

此而被忽略,且直到第 10 天,其所照顧之住

民的分子醫學檢測呈陽性,因此醫護人員經

常會因為雇主為陰性,而忽略治療無症狀的

陽性外籍看護。此住民快篩結果一直呈現陰

性,有可能是真陰性,只是後來被有篩檢陽

性的外籍看護感染所致,因此即使無症狀的

篩檢陽性看護,或許不該繼續照顧住民。於

本群聚感染的調查共發現 6 例無症狀的外籍

看護,顯示調查時應關注外籍看護的病況與

及時治療,否則可能造成外籍看護傳染給住

民。調查結果發現外籍看護與其所照顧的住

民互相傳染並不多,50 組外籍看護與住民中

只有 4 組為兩者皆感染,推測爆發流行病非

外籍與其所照顧者互相傳染,而是交誼廳互

相交流、外籍看護互相代班或過度交流所造

成。另外,在第一時間發現 3 位照服員與 1

位清潔員罹病,因此亦不排除群聚感染係由

照服員與清潔員傳播所致,因此當有群聚感

染發生的可能時,護理之家的住民最好少至

交誼廳。另外要求照服員與清潔員戴口罩,

且具有疑似症狀者,立即快篩,甚至服藥。

至於流感發病前多少天可感知病毒之存

在,甚難計算,也難獲得定論。例如某位外

籍看護第 3 天快篩結果陽性,卻於第 10 天才

出現症狀,代表發病前 6天已經偵測到病毒,

雖如此,但其為特例,另外,有 3 位病患,

甚至在發病的前一天的快篩結果仍然為陰性。

雖然考慮預防克流感抗藥性的產生,理

論上必須立即隔離病患,其他未感染者僅須

配戴口罩但不需服用克流感,已感染者若需

離開隔離室需配戴口罩[10]。不過本次群聚在

5 天內已經有 15 位住民感染(圖 1),考慮

到護理之家住民皆年事已高,不僅臥病在床

且免疫力差,唯恐無法掌握疫情,因此相關

157 位人員無論篩檢結果如何,大部分人皆

分別於第 5 天與第 9 天分兩批投藥。流感潛

伏期 1-4 天(平均 2 天),於受到感染產生

某區域醫院護理之家的住民、看護與照服員 A 型流感群聚之疫情控制182

182

臨床症狀的前一天之潛伏期即可透過咳嗽或

打噴嚏將病毒傳播給近距離(不到一公尺)

的接觸者[1],代表症狀期的前一天即可透過

快篩檢測出病毒,病患發病約持續 5-7 天症

狀期,幼兒或免疫力不佳的族群例如年長者,

可持續較長時間傳播給其他人[1],可能是因

為疾病需較長的治療時程,因此安養中心較

易爆發流感群聚,而免疫力較強的外籍看護

亦難以倖免於本次群聚。

在 31 位病患中有 20 位快篩結果陽性之

後,當天立即治療。經快篩或分子醫學檢測

且具臨床症狀共 22 位,其中 1 位外籍看護提

早 6 天投藥,1 位住民則提早 1 天投藥,3 位

住民、1 位外籍看護與 1 位照服員各晚 1 天治

療,2 位重症住民皆在有症狀之後晚 3-4 天才

治療,1 位清潔員從具臨床表現之後晚 3 天

治療,此必須進一步檢討改進。其他篩檢陽

性者皆在篩檢陽性當天立即服藥治療。

服藥治療理論上一定有效,然而一位外

籍看護於第 4 天快篩陽性,但無臨床症狀,

雖然在當天立即發藥,但直到第 10 天才出現

症狀,發藥給病患 6 天之後仍然發病,是否

代表一開始陽性馬上服藥不一定會將病情壓

制,亦或外籍看護可能認為自己無症狀,根

本未按時服藥。不過該外籍看護後來服用兩

次克流感療程才治癒。另外有一位住民在第

5 天快篩陽性立即服藥治療,但經過一個療

程之後,分子醫學檢測仍然陽性,雖然死菌

也可能陽性,但因病患仍發燒,保守起見,

再服用第二個療程。衛福部聲稱未發現抗藥

性病毒株但是本次群聚共有 3 位住民與 1 位

外籍看護服用兩次克流感療程才治癒,雖可

能因為住民皆為年長者,所以需較長療程,

不過外籍看護身強體壯卻需要兩次克流感療

程才治癒卻難以解釋。但此結果代表抗藥性

病株隨時會來臨,發明新藥乃刻不容緩。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認為預防流感最有效

的方式為疫苗接種[11]。16 位陽性住民中,10

圖 1. 臺北市某區域醫院護理之家在 2017 年 6 月 3 日-13 日間的流感群聚感染趨勢圖

蔡勝國 周明淵 孫吉珍 張秉宜 尤克玲 劉佳惠 李亞璇 張智華 呂汶紋 莊穎瑩 翟恆煒莊玉綉 呂旭峯

183

183

位曾施打疫苗卻有症狀,3 位未曾施打疫苗

亦有症狀,反而在其他不清楚自己去年是否

曾施打疫苗的 3 位住民中,皆無症狀。11 位

外籍看護有 6 位未曾施打疫苗亦有症狀,反

而在其他不知道的 5 位外籍看護中,皆無症

狀。3 位照服員中有 1 位未曾施打疫苗但有

症狀,其他不知道的 2 位照服員中,1 位無

症狀,另 1 位有症狀。另外 1 位清潔員未曾

施打疫苗但有症狀。即是住民、外籍看護、

服務員與清潔員共 31位被篩檢出陽性,10位

曾施打疫苗與 11 位未曾施打疫苗皆發病,10

位不清楚族群只有 1 位照服員發病。2 位重

症皆為住民,1 位有施打疫苗,另 1 位則否

(表 1)。因此就篩檢出陽性的病患進行探

討,很明顯今年度施打流感疫苗是無效的。

不過此結論有點以偏概全,因為高達 78%住

民並未感染,未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免疫力佳

或即時投藥,亦或曾施打疫苗,不過此次疫

苗篩檢調查僅針對流感篩檢陽性病患,並未

調查篩檢陰性的住民與看護是否有施打疫苗,

另外未調查疫苗為國光還是瑞士諾華。

本次群聚感染,並未外送檢體至CDC,

但推測可能為社區感染的 H3N2 型,此型屬

於最常見的病毒株,與本流感季施打的疫苗

株吻合 [8],但自 2016 年 7 月 1 日起仍累計

1,249 例重症病例,其中 135 例死亡,衛生主

管單位有必要進行探討。

本研究所探討的護理之家共分成三區,

針對疫情調查之疾病傳播方向而論,由於第

1 天第一區有 2 位女性住民發病,第 2 天在相

隔甚遠的第二區卻有 3 位男性住民發病,雖

然不同區域的住民較不會接觸,但可能會至

交誼廳,而發生互相感染,再加上照服員與

清潔員屬於免疫力較強的一群,皆在第一時

間發病,其等在潛伏期間已經與許多病患接

觸,傳染給住民們將難以避免,假使照服員

與清潔員不會如此早感染,就可規範照服員

與清潔員的防疫導入,甚至限制外勞之間的

過度交流。因此次群聚感染的蔓延速度甚快,

代表第一位病患具臨床症狀時,其他許多病

患已經在潛伏期。當流感蔓延時,應立即規

範外籍看護只能與自己所看護的住民交流,

不能任意代為照顧或不受約束的任意互相交

流,甚至連照服員與清潔員都得被掌控,應

以分子醫學全面快篩,並評估蔓延區域全部

住民與外籍看護於第一時間全部投藥治療的

可行性。

防疫概念不是防止它出現,而是出現時

該如何應變。平常本院護理之家經常執行流

感等新興傳染症演習,但終究只是演習,此

次群聚大部分疫情雖獲控制,但也提醒未來

需將本次群聚成為教案,尤其過程中建立發

病個案疫調名冊及發病個案健康管理追蹤,

另外分析環境配置圖及人員位置關係圖,進

行防疫動線規劃,包括區分有症狀及健康人

員活動區域,進行動線管制,停止相關共同

生活區域活動,如限制訪客並告知訪客來院

探視之相關的風險,暫停康樂活動,追蹤疫

情後續發展。當確認群聚時,首先淨空消毒,

尤其空調設備,之後每日 1 次以 0.06% (600

ppm)漂白水做護理之家環境及公共活動區之

消毒,所有窗戶打開以增加空氣之流通量。

社區之流行不可避免將衝擊醫院之群聚

感染,疾管署雖然建議醫院嚴格定義用藥時

機及住院標準,原則符合流感重症才需住院,

且病人可不必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不過因

為護理之家住民除年齡普遍偏高之外,大都

罹患慢性疾病,且瞬間爆發群聚,所以本院

採高標準將有症狀住民搬離護理之家,安置

於醫院獨立空間或單人病房,甚至隔離病房,

由醫護人員接手親自照護,直至痊癒,以免

傳染他人或造成不幸。

加強群聚個案(住民與看護)之衛教宣

導,亦列入本次防疫重要對策,尤其希望外

籍看護能夠施打疫苗。此外本次還發現無症

狀外籍看護並不一定按時服用克流感,人力

某區域醫院護理之家的住民、看護與照服員 A 型流感群聚之疫情控制184

184

許可下最好以肺結核都治計畫之模式親自見

證病患服藥。另外也對於接觸者進行健康管

理追蹤。已發病個案和曝觸者(同寢室未發

病者)及所有工作人員都需配戴外科口罩,

而所有工作人員進出護理之家時需測量體溫

及乾洗手,醫護人員在照護病人之前後也皆

須洗手或乾洗手。感控師及護理人員每日將

觀察病人之症狀及發燒情形紀錄於病人護理

單中,而病房中所有感染病人之治療統一由

感染科醫師負責。

本次群聚因考慮住民年事已高,有些甚

至長期臥病在床,再加上群聚速度太快,只

能將相關人員迅速投藥,事實證明確實能迅

速控制疫情。未來針對無症狀住民與外籍看

護需秉持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的

新觀念。不過光靠投藥之外,還必須導入防

疫、動線管制、停止相關共同生活區域活動、

避免與病患直接接觸,若無法避免,需配戴

外科口罩。另外定期量測住民、看護、照服

員、醫護人員之體溫,甚至必須對接觸者進

行健康管理追蹤。值得注意的是疑似群聚感

染且已經有數位住民感染時,有症狀者應該

一律快篩才對,快篩敏感性非 100%,因此

若已經有爆發院內感染的高度懷疑病例,但

快篩卻陰性,應該加做分子醫學檢測。此外

當同寢室 3 位室友皆已感染,剩下 1 位室友

應該立即預防性投藥,尤其勿因雇主篩檢陰

性,而忽略治療陽性但無症狀的外籍看護。

經過此群聚,不論住民或看護儘可能接受流

感疫苗接種,當看護篩檢出陽性時,雖然無

症狀仍不應該繼續照顧病患。

本次群聚經過 10 天之後無新增案例,與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以 7 天作為疫調、感染源

之追蹤多 3天,惟因流感病毒可能不斷變異,

潛伏期資訊可能因之變動,不過經過此次群

聚,相信對具有相同傳染途徑的群聚管控將

更得心應手,奠定與各大醫院經驗交流之防

疫基礎。

參考文獻

1. https://www.cdc.gov/flu/professionals/acip/clinical.htm.

2. Thommes EW, Kruse M, Kohli M, Sharma R, Noorduyn

SG. Review of seasonal influenza in Canada: Burden

of disease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quadrivalent

inactivated influenza vaccines.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7; 13:867-76.

3. Moghadami M. A narrative review of influenza: aseasonal

and pandemic disease. Iran J Med Sci 2017; 42:2-13.

4. Fielding JE, Kelly HA, Mercer GN, Glass K. Systematic

review of influenza A (H1N1)pdm09 virus shedding:

duration is affected by severity, but not age.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 2014; 8:142-50.

5. Yin JK, Chow MYK, Khandaker G, King C, Richmond

P, Heron L et al. Impacts on influenza A(H1N1)pdm09

infection from cross-protection of seasonal t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s and A (H1N1) pdm09 vaccin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Vaccine 2012; 30:

3209-22.

6. Li ZY, Chen JY, Zhang YL, Fu WM. Partial protection

against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of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ation and related regional factors: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Human

Vaccines Immunother 2015; 11:1337-44.

7. https://www.cdc.gov/flu/weekly/summary.htm.

8. 疫情報導。2017; 33 (11): 205-209. http://www.cdc.gov.

tw/list.aspx?treeid=075874dc882a5bfd&nowtreeid=

370957396efbde20

9. 疫情報導。2017; 33 (12): 226-231. http://www.cdc.

gov.tw/list.aspx?treeid=075874dc882a5bfd&now-

treeid=370957396efbde20

10.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 cdc.gov/h1n1flu/guidance/exclusion.htm.

Subject to updates. Accessed October 20, 2009.

11. https://www.cdc.gov/flu/consumer/prevention.htm

蔡勝國 周明淵 孫吉珍 張秉宜 尤克玲 劉佳惠 李亞璇 張智華 呂汶紋 莊穎瑩 翟恆煒莊玉綉 呂旭峯

185

185

Control of Recent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Caretakers and Caregivers in a Regional Hospital

Shen-Kou Tsai1, Ming-Yuan Chou2, Chi-Chen Sun3, Bieng-Yi Chang3, Keh-Ling Yu3,Chia-Hui Liu4, Ya-Hsuan Li4, Chi-Hwar Chang4, Wen-Wen Lu5, Ying-Ying Chuang5,

Herng-Woei Jair5, Chuang Yu-Shiu4, Hsu-Feng Lu5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2DepartmentofInternal Medicine:3Department of Nursing;4Department of Infection Control;5Department of Clinical Pathology, Cheng-Hsin General Hospital, Taipei112, Taiwan

Abstracts

Influenza A virus is the sole cause of the

unpredictable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deadly

zoonotic outbreaks and constitutes at least half

of the cause of regular annual influenza epidemics

in humans. Between June 3 and 13, 2017, thirteen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living in a regional

hospital in Taipei City, Taiwan, developed upper

respiratory illnesses. Throat swabs for the total

related residents, caretakers, caregivers, janitors

and nurses were sent for Sofia influenza A+B

to detect nucleoprotein antigens by the principle

of immunofluorescence. If the results of Sofia

influenza A+B were indeterminate, they will be

confirmed by the Alere molecula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6 of 72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11 of 50 caretakers, 3 of 18

caregivers and 1 of 3 janitors were positiv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PV) and

negative (NPV) predictive values of immunof-

luorescence method were 86.4% (19/22), 100%,

100% and 97.8% (135/138). We took subsequent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ve

actions to stop the spread of germs, inclusive

of symptom surveillance, temperature recorded,

wearing a surgical mask during any gatherings,

taking flu antiviral drugs, transferring possible

cases to isolation wards, cancelling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data collection. In addition, all

rooms were ventilated and disinfected daily.

After initiation of the combined interventions,

the number of new-onset possible cases gradually

decreased by June 8 and ended on June 13. In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outbreak in this study, we provided the evidence

that earlier prophylatic therapies and isolation

precautions are effective to control an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elderly nursing home.

Keywords: Zoonotic, immunofluorescence, pro-

phylatic therapies

186

檢驗及品保雜誌 (J Testing Qual Assur) 2017; 9:186~197

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於 CCl4 誘導大鼠肝炎模式中

的護肝功能評估

徐瑞霞 1,陳勁初 1~4*

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桃園市 1;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台北市 2;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物學系,台北市 3;

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新竹市 4,台灣

摘 要

本試驗探討由紫丁香蘑(Lapista nuda)菌絲體萃取物、金針菇(Flammulin avelutipes)萃取物、N-乙醯

基-D-葡萄糖胺、蔓越莓萃取物、洛神花萼萃取物、穀胱甘肽、米胚芽萃取物(含神經醯胺)及維生素C等

組成之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以下簡稱組合物, BD)對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的保護功效。四氯化

碳(20%;0.2 mL/100 g body weight)每星期投予兩次,共八星期。大鼠於四氯化碳投予前一天,每日經口

投予組合物一次,直至實驗終了。組合物對第 1、3、6及 8週四氯化碳所升高的血漿alanine aminotransferas

(ALT)及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AST)值有明顯降低作用。此外,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於第 8週血

漿白蛋白值下降,組合物可增加血漿白蛋白含量。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明顯增加肝臟、脾臟重量,

組合物可以減輕肝臟、脾臟重量。四氯化碳誘發慢性肝炎會減少肝臟蛋白質及 glutathione含量、增加肝臟

含水量、脂質過氧化程度及膠原蛋白含量,組合物明顯增加肝臟蛋白質及 glutathione含量,及降低肝臟含

水量、脂質過氧化程度和膠原蛋白含量。而投予組合物亦明顯增加肝臟抗氧化酵素 SOD 及 GSH-Px 的活

性。更重要地,肝臟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組合物能減輕四氯化碳所誘發的肝臟損傷及纖維化程度。由這些結

果明確顯示,此配方組合物可以減輕四氯化碳所誘發的大鼠慢性肝炎。

關鍵字:液態發酵、慢性肝病、護肝、抗氧化、紫丁香蘑菌絲體萃取物

前 言

藥物性肝炎往往不易診斷,在日常生活

中,可能會服用一些不明成分的藥物使毒性

累積在肝臟中,然而臺灣人有喜歡吃藥的習

慣,藥物性肝炎之報告並非罕見,甚至有致

死之病例。根據國際臨床統計,藥物性肝炎

約佔藥物不良反應的 6%,是藥物下架最常見

的原因[1];四氯化碳本身具毒性,其所引起

的肝病屬於藥物及化學性損傷,致病機轉為

直接型的內因性毒性,可直接造成肝細胞壞

死。若肝臟長期累積四氯化碳可能造成慢性

肝傷害,引起肝硬化,甚至產生腫瘤[2]。除

了藥物,環境汙染亦可能是接觸四氯化碳的

來源之一[3],包括呼吸、飲水或接觸到含有

四氯化碳的土壤等暴露方式。接觸到高劑量

的四氯化碳會傷害肝臟、腎臟以及神經系統,

也會造成動物癌症。

氧化壓力會促使肝臟疾病發生,如酒精、

藥物、環境汙染及輻射等皆是使肝臟產生氧

化壓力的危險因子,進而造成嚴重的肝臟疾

病。而慢性肝病藥物的使用會使自由基在單

*通訊地址: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中壢區龍岡路三段 60 號 陳勁初

電話:(03)4572125 ext. 2993

Email:[email protected]

徐瑞霞 陳勁初 187

187

氧酵素(monooxygenase system)作用時產生,

其會影響組織的氧化狀態[4]。

許多文獻指出,提升體內抗氧化力與肝

臟保健有關係[5],且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

抗氧化劑對於肝病的治療有正面幫助[6]。而

不同病因形成的肝病,結合抗氧化劑治療法

比單一藥物治療法更能有較佳的療效[4]。因

此抗氧化劑應用在治療與預防氧化壓力造成

的傷害與病變有很重要的用途。

研究指出,菇類萃取物中含有豐富的抗

氧化物質,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力,對於疾病

的預防有很大的幫助[7]。其中所富含的麥角

硫因(ergothioneine)為一種天然胺基酸,是真

菌類產生的一種代謝物,為天然的抗氧化物

質。研究指出,麥角硫因具有保護細胞免受

紫外線輻射破壞、防止DNA斷裂和突變,及

維持生物體系氧化還原平衡等功能,更可預

防體內氧化壓力之傷害。具有可抑制脂質過

氧化、清除自由基及 peroxynitrite 等抗氧化

能力[8,9],且其抗氧化能力優於其他許多已知

的抗氧化劑如:glutathione(GSH)、uric acid、

trolox、idebenone及coenzyme Q10 等[10,11]。

Joy Dubost 等人在華盛頓舉行的第 230 屆美

國化學學會全國會議上指出菇類中的麥角硫

因高於小麥胚芽與小雞肝臟[12],且不因烹煮

而減少。而在紫丁香蘑(Lapista nuda)發酵液[13]及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萃取液中

即富含麥角硫因[14]。

研究顯示,N-乙醯基葡萄糖胺(N-Acetyl-

D-Glucosamine)可保護皮膚纖維母細胞,抑

制紫外線所造成之活性氧生成量,進而減少

自由基對人體的傷害[15]。

據美國農業食品化學期刊報導,蔓越莓

的總酚類抗氧化成分,是幾種常見水果中含

量最高的;實驗結果顯示蔓越莓每 100 公克

中有 527 mg的總酚類含量,遠超過第二名的

蘋果 296 mg含量,是抗氧化最佳的水果之一[16]。多酚是水果中常見的抗氧化成分,一般

而言,多酚含量越高表示抗氧化物含量多,

能中和體內產生的自由基,對於延緩老化、

維持生理機能有相當大的助益。

傳統的醫學上認為洛神花具清熱、解渴、

利尿、止咳、降血壓之效,可治中暑、咳嗽、

酒醉、高血壓。而國外研究也指出,洛神花

萃取物能提升抗氧化酶減少氧化性肝損傷[17,18]。

穀胱甘肽為一種特殊的胺基酸衍生物,

含硫氫基之三胜肽,在生物體內有著重要的

作用。穀胱甘肽在臨床上可作為抗氧化劑,

保護細胞膜,使之避免遭受氧化傷害。穀胱

甘肽對肝臟疾病所引起的不適具有緩解作用。

而穀胱甘肽在食品加工工業可做為肉製品及

乾酪等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抗氧化劑,強化食

品風味。此外,日本等國亦將穀胱甘肽作為

生物活性添加劑並積極開發作為保健食品[19]。

研究指出,米胚芽發酵抽出物具有清除

超氧自由基(O2-)及氫氧自由基的能力且能有

效抑制四氯化碳所產生的大白鼠急性肝損傷,

並能終止脂質自由基連鎖反應及清除過氧化

脂質[20]。

維生素 C 是高效抗氧化劑,可減輕抗壞

血酸過氧化酶 (ascorbate peroxidase)基底的

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並可直接與羥基

自由基作用,進而被代謝成草酸而排出體外。

同時,亦可幫助已與自由基作用之維生素 E

還原,恢復其抗氧化的功能[21]。

因此,本研究綜合上述眾多抗氧化素材

研製成抗氧化配方複合組成物,並與對照藥

物 silymarin 比對,參照衛生福利部公告之

「健康食品護肝功能評估方法」,利用四氯

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之動物試驗評估其護

肝功效。

材料與方法

測試樣品

試驗樣品為複合式組合物(以下簡稱組

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於 CCl4 誘導大鼠肝炎模式中的護肝功能評估188

188

合物,BD),其中具抗氧化活性成分包括菇

類萃取物〔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菌絲體萃

取物及金針菇 (Flammulina velutipes)萃取

物〕、N-乙醯基-D-葡萄糖胺、蔓越莓萃取

物、洛神花萼萃取物、穀胱甘肽、米胚芽萃

取物(含神經醯胺)及維生素 C 等。

實驗動物及飼養環境

試驗使用雄性 Wistar 大鼠(樂斯科生物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宜蘭,台灣)。動物室

設定溫度為 22 ± 2℃,恆定光照循環為 12 小

時。動物經 1 週適應後,篩選出欲進行實驗

之健康大鼠使用。所餵食之進口飼料為Prolab

RMH 2,500,飲水經逆滲透高壓滅菌處理。

在試驗物質投予第一天,大鼠依體重大小隨

機分組,正常控制組 10 隻大鼠,其餘 5 組每

組大鼠 12 隻。

劑量計算

試驗共分為 6 組,正常控制組及對照組

每日給予 10.0 mL/kg bw 去離子水;組合物

樣品組分為低、中、高劑量三組,每日分別

投予 2.1、4.2、10.0 mL/kg bw;藥物對照組

每日投予 silymarin (Sigma-aldrich, USA) 200

mg/kg bw。四氯化碳溶於橄欖油配製成 20%

溶液,投予至對照組、組合物樣品三劑量組

及藥物對照組,每次投予量為 0.2 mL/100 g

bw。

試驗設計

試驗物質於第一次四氯化碳溶液投予前

一天開始餵食,而後每日餵食至大鼠犧牲前

一天止。每週兩次經口投予四氯化碳溶液。

於四氯化碳投予後滿 1、3 及 6 週時,大鼠在

乙醚麻醉下由尾動脈抽血,供血漿生化值檢

定。第 8 週由腹動脈採血並犧牲,迅速取下

肝臟及脾臟,以冰冷生理食鹽水洗淨後,吸

乾水分並稱重。最大葉肝臟分成兩部分,相

同的部位分別浸於 10%中性福馬林溶液,供

病理切片使用及稱重後在 100℃完全烘乾供

膠原蛋白含量測定。其餘肝臟分裝 4 袋,儲

存於-80℃備用。每週稱量體重一次,做為當

週投予試驗物質的體重依據。

血漿生化學檢驗

血液以 4,700 rpm (HeraeusMegafuge 40

Centrifug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USA)

離心 15 分鐘,取血漿供生化檢驗用。第 1、

3 及 6 週進行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及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檢驗。第

8 週除ALT及AST外,增加albumin的測定,

使用市售檢驗試劑,以血清生化自動分析儀

測定(Cobasmira plus, Roche, Switzerland)。

肝臟組織 glutathione 含量測定

肝組織 GSH 的測定依據 Hissin and Hilf

(1976)[22]的方法,秤取肝臟組織 0.5 公克,

加入 5mL 的 1.15%KCl 溶液,以均質機均質

化後,取 1 mL 的均漿,加入 1 mL 10%tri-

chloroacetic acid,混合均勻後,以 3,000 rpm

(HeraeusMegafuge 40 Centrifug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USA),離心 15 分鐘。取

0.01 mL 上清液,加入 0.18 mL phosphate-

EDTA 緩衝液及新鮮配製的 0.01 mL –

phthaldehyde (1 mg/mL methanol) 溶液,混

合均勻後,以螢光 420 nm,激發波長 350 nm

偵測。以 mole/g weight 表示之。

肝臟組織脂質過氧化(lipid peroxidation)之測定

肝組織的脂質過氧化測定依據 Ohkawa

et al. (1979)[23]的方法,以 1.15% KCl 溶液

製備 10 % 肝組織均質液,經 4,000 rpm (Her-

aeusMegafuge 40 Centrifug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USA)、4℃離心 5 分鐘。取上清液

和 thiobarbituric acid 溶液加熱反應,以 n-

butanol、pyridine (15:1)混合液萃取,在 532

徐瑞霞 陳勁初 189

189

nm 測吸光度。脂質過氧化的程度以 nmol

malondialdehyde (MDA)/mg protein表示之。

肝臟組織蛋白質含量測定

肝臟蛋白質的測定使用脂質過氧化測定

的肝組織均質液之上清液,以市售蛋白質測

定試劑 Coomassie Blue ( Kenlor Indus. Inc.;

USA)呈色,於 540 nm波長之下檢測吸光值。

以牛血清白蛋白為標準品。蛋白質量以mg/g

tissue 表示之。

肝臟組織膠原蛋白(hydroxyproline)含量及肝

臟含水量之測定

Hydroxyproline的測定參照Neuman and

Logan (1950) [24]的方法。肝臟乾組織水解後

加H2O2氧化,再以p-dimethylaminobenzoalde-

hyde呈色,於540 nm測吸光值。Hydroxyproline

量以 g/g tissue表示之。測定hydroxyproline

的肝組織溼重減去肝燥後的肝臟重量即為肝

臟含水量。肝臟含水量以 g/g wet tissue表示

之。

肝臟組織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cata-

lase、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

測定

SOD:組織之前處理依據Xia et al. (1995)[25]的方法。活性的測定使用市售SOD活性檢

驗試劑 Ransod (RANDOX Lab. Ltd. UK)。

SOD 活性定義為抑制 2-(-iodophenyl)-3-(4-

nitrophenol)-5-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還

原反應速率 50 % 所需酵素的量為一個單位

(U),以 U/mg protein 表示之。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肝

組織之前處理依具 Xia et al. (1995) [25]的方

法。GSH-Px活性測定使用市售GSH-Px活性

檢驗試劑Ransel (RANDOX Lab. Ltd. UK),

其活性定義為每分鐘氧化 1 mol NADPH所

需酵素的量為為一個單位(U)。肝組織的GSH-

Px 活性以 mU/mg protein 表示之。

Catalase:Catalase 活性測定依具 Aebi

(1984)[26]的方法。其活性定義以 K(一級反

應之速率常數; min-1)為一個單位(U),以U/

mg protein表示之。K的計算方法為:K=(2.3/

t2-t1) (logA1/A2),其中A1 為 t1 = 0 秒時之

吸光值,A2 為 t2 = 25 秒時之吸光值。

病理檢驗

肝臟組織經福馬林固定後,進行石臘包

埋及切片製作,使用兩種染色法,一為一般

的H.E. stain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另一種為膠原蛋白的特殊染色 (Sirius red

stain)。病理學比較依照衛生署公告的護肝功

能評估辦法,將肝臟的損傷分為四個等級,

加以評分。肝臟纖維化使用影像分析系統(Im-

age-Pro Plus version 5.1; Media Cybernetics,

MD, USA)分析肝纖維化的比例,每個切片

以兩端分成兩個區塊以 20x照相,進行分析。

統計分析

實驗所得數據均以單尾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並進行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當p<0.05 時表示組間具

有顯著性差異。

結 果

體重變化

體重變化如圖 1 所示,大鼠投予四氯化

碳之後,第 1 至第 8 週平均體重較正常控制

組輕。組合物或 silymarin處理之大鼠體重與

四氯化碳組比較沒有明顯差異 (p>0.05)。

對血漿 AST、ALT 及 albumin 值的影響

如表 1 至表 3 所示。大鼠投予四氯化碳

之後,第 1、3、6 及 8 週的血漿 AST、ALT

值均顯著高於控制組。於第 1 及第 3 週,組

合物三個劑量組及 silymarin組的血漿AST及

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於 CCl4 誘導大鼠肝炎模式中的護肝功能評估190

190

ALT 值低於 CCl4 + H2O 組。於第 6 及第 8

週,組合物中、高劑量組的血漿AST及ALT

值低於CCl4 +H2O組。於第 8 週,組合物低

劑量組的血漿ALT值也低於CCl4 +H2O組,

但組合物低劑量組的血漿 AST 值與 CCl4 +

H2O組之間無統計上差異。Silymarin組於第

6 及第 8 週的 AST、ALT值與 CCl4 +H2O 組

比較沒有差異(表 1 及表 2)。

大鼠投予四氯化碳之後,第 8 週的血漿

albumin 值較控制組低。組合物三個劑量組

之第 8 週血漿 albumin 值皆較 CCl4 + H2O 組

高。Silymarin處理之大鼠對第 8 週的albumin

值沒有改善作用(表 3)。

對肝臟、脾臟重量及肝臟含水量的影響

如圖 2 所示,大鼠投予四氯化碳之後,

最後的肝臟重量CCl4 +H2O組較控制組高。

組合物三個劑量組之肝臟重量皆較 CCl4 +

H2O組低,但仍高於控制組,Silymarin處理

組的肝臟重量與 CCl4 + H2O 組比較沒有差

異。肝臟含水量百分比部分CCl4 +H2O組明

顯高於控制組,組合物三個劑量組的肝臟含

水量百分比較 CCl4 + H2O 組低。Silymarin

組的肝臟含水量百分比與CCl4 +H2O組比較

沒有差異。脾臟重量部分CCl4 +H2O組較控

制組高,組合物三個劑量組其脾臟重量明顯

低於 CCl4 + H2O 組,silymarin 處理組的脾

臟重量與 CCl4 + H2O 組比較沒有差異。

對肝臟 glutathione 含量、脂質過氧化程度

的影響

如圖 3 所示,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

炎其肝臟 glutathione 含量明顯下降。組合物

高劑量處理組能提升肝臟 glutathione 含量,

silymarin的投予對大鼠肝臟 glutathione含量

沒有影響。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肝

臟 malondialdehyde 含量增加,即脂質過氧

化程度明顯提升。組合物三個劑量組的肝臟

malondialdehyde 含量明顯低於 CCl4 + H2O

組。silymarin 組的肝臟 malondialdehyde 含

量與 CCl4 + H2O 組比較沒有差異。

對肝臟蛋白質和 hydroxyproline 含量的影響

如圖 3 所示,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

炎,使肝臟的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降低,組合

物三個劑量組肝臟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顯著高

於 CCl4 + H2O 組,silymarin 對四氯化碳引

起肝臟的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的減少沒有影響。

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明顯增加肝臟hy-

droxyproline 含量。組合物中、高劑量組的

肝臟 hydroxyproline 含量明顯較 CCl4 + H2O

組低。silymarin 對四氯化碳引起的 hydro-

xyproline 含量增加沒有影響。

對肝臟SOD、catalase及GSH-Px活性的影響

如圖 4 所示,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

炎,使三種肝臟的抗氧化酵素SOD、catalase

及 GSH-Px 的活性明顯低於控制組。組合物

中、高劑量組的肝臟 SOD、GSH-Px 的活性

高於CCl4 +H2O組。組合物三個劑量組對肝

臟 catalase 的活性沒有影響。Silymarin 的投

予對此三種酵素的活性皆沒有影響。

病理變化

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以H.E.染

色可以看出組織壞死的情形(表 4)。組合

物三個劑量組及 silymarin組對肝臟的組織壞

死與CCl4 +H2O組比較沒有影響。而如圖 4

所示,以 Sirius red 染色,CCl4 + H2O 組明

顯出現結節纖維化的情形,組合物三個劑量

組的纖維化情形較CCl4+H2O輕,而 silymarin

處理組對肝臟纖維化的程度沒有影響。

徐瑞霞 陳勁初 191

191

表 1.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 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之第 1 週至第 8 週大鼠 AST (U/L)的變化

劑量(mL/kg bw)

第一週 第三週 第六週 第八週

Control - 66.6±10.5a* 65.0±28.0a 70.6±16.8a 75.2±10.6a

CCl4+H2O - 458.4±153.4c 708.5±304.5c 2313.0±842.8d 3116.8±1228.1d

CCl4+BD 2.1 279.3±86.5b 403.0±184.4b 1770.0±649.7cd 2488.6±798.7bcd

CCl4+BD 4.2 264.3±80.8b 442.0±144.9b 1125.0±472.6b 2094.0±622.7bc

CCl4+BD 10.0 349.5±132.7b 420.5±175.6b 1191.0±771.4bc 1862.5±805.6b

CCl4+Silymarin

200 298.8±115.4b 427.5±219.7b 1932.0±947.2d 2779.7±1168.5cd

所有數據均以 Mean±SD (n=10)表示。*以英文字母 a、b 與 c 表示統計之結果,相同字母表示組間不具統計上差異 (p >0.05)。

表 2.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 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之第 1 週至第 8 週大鼠 ALT (U/L)的變化

劑量(mL/kg bw)

第一週 第三週 第六週 第八週

Control - 48.1±7.4a* 54.1±22.5a 55.3±7.9a 46.5±13.0a

CCl4+H2O - 204.3±56.4c 619.0±340.3c 1962.0±968.3c 2576.4±1171.0c

CCl4+BD 2.1 114.0±48.1b 306.5±189.9b 1594.0±447.0bc 1713.9±440.1b

CCl4+BD 4.2 100.8±55.8b 279.5±132.7b 1087.0±379.1b 1679.5±622.2b

CCl4+BD 10.0 108.0±38.3b 289.0±110.9b 1133.0±801.0b 1520.8±515.6b

CCl4+Silymarin

200 99.6±32.2b 346.5±166.5b 1853.0±1148.0c 2047.2±1138.0bc

所有數據均以 Mean ± SD (n=10)表示。*以英文字母 a、b 與 c 表示統計之結果,相同字母表示組間不具統計上差異 (p >0.05)。

圖 1.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 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第 1 週至第 8 週之大鼠體重變化

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於 CCl4 誘導大鼠肝炎模式中的護肝功能評估192

192

討 論

本試驗大鼠使用組合物低劑量 2.1

mL/kg,對前期(第 1及 3週)四氯化碳誘發

慢性肝炎所提升的血漿AST、ALT值有明顯

抑制作用。當組合物使用中及高劑量 4.2 及

10.5 mL/kg 時,對四氯化碳誘發慢性肝炎,

第 1、3、6 及 8 週所提升的血漿 AST、ALT

值有明顯抑制作用。

肝臟受到傷害,肝細胞內的AST和ALT

會漏出,使血漿中的AST和ALT活性上升,

是最常用的肝臟損傷生化指標[27]。其中ALT

較有專一性,AST也存在於心臟、腎臟、骨

骼肌、腦部[27]。在本試驗使用四氯化碳造成

肝損傷,血漿中 AST 和 ALT 的活性明顯上

升。組合物能降低血清中的 AST 和 ALT 活

性,顯示其能減輕四氯化碳對肝臟的傷害。

AST和ALT只能靜態的反應出肝臟最近

表 3.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 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之第 8 週大鼠血漿 Albumin (g/dL)的變化

劑量 (mL/kg bw) 8 週*

Control - 3.60±0.15e

CCl4+H2O - 2.41±0.36a

CCl4+BD 2.1 2.75±0.25bc

CCl4+BD 4.2 3.07±0.24d

CCl4+BD 10.0 2.93±0.18cd

CCl4+ Silymarin 200 2.57±0.30ab

所有數據均以 Mean ± SD (n=10)表示。*以英文字母 a、b 與 c 表示統計之結果,相同字母表示組間不具統計上差異 (p >0.05)。

表 4.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 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大鼠肝臟組織的影響

Drugs劑量

mL/kg

壞死等級*

0 1 2 3 4 平均**

Control - 10 0 0 0 0 0 ±0a

CCl4+H2O - 0 0 5 5 0 2.5±0.5b

CCl4+組合物 2.1 0 1 6 3 0 2.2±0.6b

CCl4+組合物 4.2 0 0 8 2 0 2.2±0.4b

CCl4+組合物 10.0 0 0 8 2 0 2.1±0.6b

CCl4+Silymarin 200 0 1 7 2 0 2.1±0.6b

*組織學檢查損傷等級:(0)正常 (1)極輕微 (2)輕微 (3)中等 (4)嚴重數值為各檢查等級的動物數量

**所有數據均以 Mean±SD (n=10) 表示。以英文字母 a、b 與 c 表示統計之結果,相同字母表示組間不具統計上差異 (p >0.05)。

徐瑞霞 陳勁初 193

193

圖 2.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 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之大鼠肝臟重量、肝臟含水量及脾

臟重量的變化情形。*代表組間具有統計上差異(p<0.05)

圖 3.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 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之 Glutathione, malondialdehyde,protein 及 hydroxyproline 的變化情形

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於 CCl4 誘導大鼠肝炎模式中的護肝功能評估194

194

受到的傷害,雖是肝臟所有傷害的指標,但

其無法估算肝臟還殘留多少能力[27]。血漿中

的白蛋白主要來自肝臟的合成,因此在慢性

肝炎引起肝臟纖維化時血清白蛋白含量下降[28]。在本試驗四氯化碳誘發大鼠慢性肝炎,

於第 8 週出現血漿白蛋白減少情形,最終肝

臟組織可溶性蛋白質含量也明顯下降。組合

物能提升血清中的白蛋白及肝臟組織可溶性

蛋白質含量,顯示組合物能改善四氯化碳所

引起的肝臟蛋白質合成功能減退。

肝臟纖維化,使血流進入肝臟受到阻力,

引起門脈高壓,連帶影響到脾臟的血流,會

使脾臟腫大[29]。在本試驗四氯化碳誘發慢性

肝炎,最後出現脾腫大的情形,組合物能改

善脾腫大的情形,顯示其有減緩肝臟纖維化

的作用。

肝臟受到損傷時會有發炎的情形,也會

啟動再生的功能[30],因此肝臟重量增加,但

若嚴重時肝臟會萎縮[31]。本實驗四氯化碳組

最後出現肝腫大及肝臟含水量增加的情形,

組合物對增加的肝臟重量及肝臟含水量有減

少作用,由此可知組合物的處理可使肝臟發

炎較輕。

慢性肝炎會引起肝臟纖維化,即結締組

織增生。結締組織主要由膠原蛋白構成,Hy-

droxyproline 是膠原蛋白特有的成分,測定

hydroxyproline的量可以反應膠原蛋白的量,

可用來表示纖維化的程度[32]。在本試驗四氯

化碳誘發慢性肝炎,其肝臟 hydroxyproline

含量明顯增加,組合物能使 hydroxyproline

含量減少,顯示其可以減輕肝纖維化的作用。

此作用在組織病理檢驗得到進一步證實。

已知四氯化碳造成肝臟纖維化,與自由

基的傷害造成脂質過氧化有關[33]。在本試驗

四氯化碳誘發慢性肝炎,肝臟組織的脂質過

氧化程度明顯上升,組合物能使脂質過氧化

程度減輕,顯示組合物可以減輕自自由基的

傷害。

圖 4. 不同劑量抗氧化複合組成物對CCl4 誘發大鼠慢性肝炎之SOD, Catalase, GSH-Px及 Fibrosisarea 的變化情形

徐瑞霞 陳勁初 195

195

Glutathione參與許多肝臟細胞功能,諸

如解毒、清除自由基及調節細胞週期[34,35] 。

在本試驗中,四氯化碳減少肝臟 glutathione

含量,組合物高劑量的處理能提升肝臟的

glutathione 含量。在本試驗四氯化碳誘發慢

性肝損傷,使肝臟中清除自由基的三種酵素

SOD、catalase和GSH-Px活性明顯下降,而

投予組合物對 SOD、GSH-Px 的活性有改善

作用。這些結果顯示組合物可以經由增加肝

臟 glutathione 含量,及提升肝臟抗氧化力來

減輕自由基的傷害。

綜合上述,經動物實驗結果顯示,組合

物對受到四氯化碳傷害的大鼠肝臟可降低其

血漿ALT和AST值,增加血漿白蛋白濃度,

減輕肝臟、脾臟腫大,降低肝臟含水量,增

加肝臟蛋白質含量,降低肝臟脂質過氧化程

度,提升肝臟 glutathione 含量及抗氧化酵素

SOD及GSH-PX的活性並降低肝臟纖維化程

度。此結果可作為日後開發成護肝保健食品

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藥物性肝炎簡介。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網

站 http://www.actld.org.tw/drug/. 2017.06.15

2. 李立柏,張文宇。藥物與化學物質之肝病治療。高

醫醫訊月刊網路版 2003;23http://www.kmuh.org.tw/

www/kmcj/data/9210/index.html

3. 張惠華。四氯化碳。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網站。

http://nehrc.nhri.org.tw/toxic/toxfaq_detail.php? id=15

4. Hagymási K, Blázovics A. Antioxidants in liver protection.

Orv Hetil 2004;145:1421-5.

5. Li S, Tan HY,Wang N et al.The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s in liver diseases. Int J Mol Sci 2015;

16:26087-124.

6. Bjelakovic G, Gluud LL, Nikolova D et al.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for liver diseas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Mar 16;(3):CD 007749.pub 2.

7. 林俊佑,林昀蓉,玉蓉敏等。食用菇類萃取物之抗

氧化能力的研究。加馬期刊 2012; 43:11-8。

8. Hartman PE. L-ergothioneine as antioxidant. Meth Enzy

1990; 186:310-8.

9. Aruoma oi, Whiteman M and England TG et al. Antioxidant

action of ergothioneine assessment of its ability to

scavenge peroxynitrite. BBRC 1997; 231:389-91.

10. Franzoni F, Colognato R, Galetta F et al. An in vitro

study on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of

ergothioneine: comparison with reduced glutathione,

uric acid and trolox. Biomed Pharmacol Ther 2006; 60:

453-7.

11. Dong KK, Damaghi N,Kibitel J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ve antioxidant potency of l-ergothioneine and

idebenone. J Cosmet Dermatol 2007; 6:183-8.

12. Dubost N, Beelman RB, Peterson D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ergothioneine in cultivated mushroom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Int J Med

Mushr 2006; 8:215-22.

13. 陳勁初,許勝傑,徐瑞霞等。一種製備具抗 UVA 活

性紫丁香蘑菌絲體發酵液之方法。中華民國專利第

I521059 號。2016。

14. Encarnacion AB, Fagutao F, Hirono I et al. Effects of

ergothioneine from mushrooms (Flammulin avelutipes)

on melanosis and lipid oxidation of kuruma shrimp (Ma-

rsupenaeus japonicus). 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2577-85.

15. Hwang YP, Kim HG, Han EH et al. N-acetylglucosamine

suppress collagenases activation in ultraviolet B-irradiated

human dermal fibroblasts: Involvement of calcium ions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J Dermatol Sci

2011; 63:93-103.

16. Vinson JA, Xuehui Su, Zubik Let al. Phenol antioxidant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foods: fruits. J Agric Food Chem

2001; 49:5315-21.

17. Wang CJ, Wang JM,Lin WL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Hibiscus anthocyanins against tert-butylhydroperoxide-

induced hepatic toxicity in rats. Food Chem Toxicol

2000; 38:411-6.

18. Liu JY, Chen CC, Wang WH et al.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Hibiscus sabdariffa extract on CCl4-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rats. Food Chem Toxicol 2006; 44:336-43.

19. 劉振裕。穀胱甘肽的研究與應用。生命的化學 1995;

15:19-20。

20. 歐錦綢,施俊宏,潘岳等。米糠水溶性成分之保溼

性研究。中華醫事科技大學九十七年度教師研究獎

助成果報告,2008。

21. JaneH. Vitamin C. Ph. D. Dissertation. Micronutrient

Information Cente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006.

Oregon, USA.

22. Hissin PJ, Hilf R. Afluoro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pf oxidized and reduced glutathionine in tissues. Anal

抗氧化複合組成物配方於 CCl4 誘導大鼠肝炎模式中的護肝功能評估196

196

Biochem 1976; 74:214-26.

23. Ohkawa H, Ohishi N, Yagi K. Assay for lipid peroxides

in animal tissues by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 Anal

Biochem 1979; 95:351-8.

24. Neuman RE, Logan MA. The determination of hydro-

xyproline. J Biol Chem1950; 184:299-306.

25. Xia E, Rao G, Remmen HV et al.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in varioustissues of male Fischer 344 rats are

altered by food restriction. J Nutr 1995; 125:195-201.

26. Aebi H. Catalase in vitro. Methods Enzymol 1984; 105:

121- 6.

27. Sturgill MG, Lambert GH. Xenobiotic-induced hepa-

totoxicity: mechanisms of liver injury and methods of

monitoring hepatic function. Clin Chem 1997; 43:

1512-26.

28. Vandenberghe J. Hepatotoxicology: mechanisms of liver

toxicity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In Niesink RJM,

De Vries J, Hollinger MA (eds). Toxi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1996:703-23.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9. Gill MA, Kircbain WR.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In Dipiro

JT, Talbert RL, Yee GC, Matzke GR, Wells BG, Poser

LM (eds).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3rd edition. 1997:785-800. Appleton& Lange, Stanford,

USA

30. Yamada Y, Fausto N. Deficient liver regeneration after

carbon tetrachloride injury in mice lacking type 1 but

not type 2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m J Pathol

1998; 152:1577-89.

31. Tamayo RP. Is cirrhosis of the liver experimentally

produced by CCl4 an adequate model of human cirrhosis?

Hepatol 1983:112-20. Volume.

32. Hanauske-Abel HM. Fibrosis: representative molecular

elements, a basic concept, and emerging targets for

suppressive treatment. In Zakim D, Boyer TD (eds).

Hepatology: A textbook of liver disease. 3rd edition.

1996:465-506. W.B. Saunders Company, Philadelphia,

USA.

33. Camps J, Bargallo L, GimenezA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c lipid peroxidation and fibrogenesis

in carbon tetrachloride-treated rats. Clin Sci 1992;

83:657-700.

34. Deleve L, kaplowitz N.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its

role in hepatoxicity. Pharmac Ther 1991; 52:287-305

35. Huang ZZ, Li H, Cai J et al. Changes in glutathione

homeostasis during liver regeneration in the rat. Hepatol

1998; 27:147-53.

徐瑞霞 陳勁初 197

197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a Specialized Formulation Containing NovelAntioxidants on CCl4-Induced Rat Chronic Liver Damage Model

Jui-Hsia Hsu1, Chin-Chu Chen1~4*

Bioengineering Center of Grape King Bio Ltd, Taoyuan City1;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Taipei2;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Nutrition, and Nutraceutical Biotechnology, Shin Chien University, Taipei3;Department of

Applied Science, National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sinchu City4, Taiwan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 specialized formulation containing novel

antioxidants (BD) on carbon tetrachloride-

induced chronic liver damage in rats.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 20%, 0.2 mL/100 g body

weight) was administered twice a week for eight

weeks. Rats were given the formulation daily

b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of CCl4, until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formul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evels of elevated plasma ALT and

AST values induced by CCl4 on the first, third,

sixth and eighth weeks. In addition, the CCl4-

induced decrease in plasma albumin concentration

was signicantly inhibited by administration of

the formulation at week 8. Moreover, the

formul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weight of

liver and spleen induced by CCl4. The formulation

could alsosignificantly elevatedthe CCl4-induced

decrease in liver protein and glutathione levels,

as well as reducingthe water content, lipid per-

oxidation and collagen content of the liver. Fur-

thermore, treatment wit h the formulation sig-

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SOD and GSH-Px in the liver. Last

but not least, the formulation reduced liver

damage and the amount of histologically detectable

fibrosis produced by CCl4. From these results,

it is clear that supplementation with this

formulation could alleviate the malfunctions of

liver among rat groups hepatic damaged with CCl4.

Keywords: Submerged liquid fermentati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liver protecting,

antioxidant activity, Lepista nuda

extract

198

檢驗及品保雜誌 (J Testing Qual Assur) 2017; 9:198~209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基因毒性評估試驗

石仰慈 1,林詩偉 1,蔡岳廷 2,陳勁初 1,3-5*

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桃園市 1;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新北市 2,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臺北市 3;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物學系,臺北市 4;彰化師範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彰化縣 5,台灣

摘 要

樟芝菌絲體、納豆及紅麴三種益生菌的代謝產物被認為屬於益生質,對人體具有各種保健功能,然

而,三種代謝物質的複合配方是否具有安全性,必須加以確認。本研究利用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

品(由臺灣桃園市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進行基因毒性評估試驗以便探討其安全性。結果顯示(i)

沙門桿菌回復突變測試中,在陽性對照組中,不論在有無S9酵素代謝活化條件下,在最高劑量 5 mg/plate

以下各劑量組,均與陰性對照組不具顯著差異,顯示其對沙門氏菌不具致突變性。(ii)體外哺乳類細胞染色

體結構異常試驗結果顯示,在 3小時處理(含或不含 S9酵素代謝活化混合物)以及 20小時處理(不含 S9

代謝活化混合物)組別,所觀察到具染色體變異之細胞數,相較於陰性對照組皆無顯著差異,均於在 0.625

mg/ml 及其以下各濃度對哺乳類細胞 CHO-K1不具有致染色體變異之基因毒性。(iii)體內哺乳類動物細胞

微核測試亦顯示在 5.0 g/kg b.w.及以下各濃度組,皆不具誘發小鼠週邊血球細胞產生微核之能力;以及(iv)

所有測試劑量組的週邊血液紅血球內之網狀紅血球數目(reticulocytes)及網狀紅血球中含微核(micronucleated)

數目,與陰性對照組相較下皆無明顯差異,指出試驗物質不會抑制小鼠之造血功能。綜合上述,樟芝菌絲

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將不具有基因毒性。

關鍵字:樟芝菌絲體、沙門氏桿菌回復突變試驗、體外哺乳類細胞染色體結構異常試驗、囓齒類週邊血液

微核試驗

前 言

2016 年國內十大死因第二名為心臟疾

病、第四位為腦血管疾病[1],導致心臟疾病、

腦血管疾病和週邊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動

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高膽固醇血症

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數之一[2]。現今國人

飲食型態趨向於高脂低纖,然而此種飲食型

態,容易增加血液中低密地之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濃度,

當 LDL-C 濃度超過 130 mg/dL 或 LDL-C/

HDL-D 的比值> 3.5 時,LDL-C 堆積在血管

內皮細胞上,使血管內皮細胞受到傷害,長

期堆積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成為心血管疾病

及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3],因此日常保健

與預防成為國人所重視。

本試驗物質為樟芝菌絲體納麴配方保健

品(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桃園市),其

中樟芝菌絲體為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

又名牛樟菇、樟菇、神明菇,多為孔菌科

(Polyporaceae) 薄孔菌屬(Antrodia)的一種藥

用真菌,生長在中、低海拔的常綠闊葉大喬

木的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e)上[4]。

牛樟芝富含三萜類化合物、超氧岐化酶、腺

*通訊地址: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中壢區龍岡路三段 60 號 陳勁初

電話:(03)4572125 ext. 2993

Email:[email protected]

石仰慈 林詩偉 蔡岳廷 陳勁初 199

199

苷、 -胺基丁酸( -aminobutyric acid, GABA)、

多醣體、 -D-葡聚醣,常用於保肝[5]、抗炎[6]、抗癌[7]、抗氧化[8]、抗疲勞[9]及調節免疫

系統[10]。 -胺基丁酸是一種降血壓的成分,

也是一個神經傳導物質,在紅麴中含有

GABA,含量約 300 ppm,而在樟芝菌絲體

中亦含有GABA成分,且含量高達 1,870 ppm[11]。 在傳統療法,牛樟芝被喻為是一種

補肝良藥[12]。由於樟芝只專門寄生於台灣特

有種的牛樟樹,真菌又生長速度緩慢,野生

子實體牛樟芝正面臨被滅絕的危險之中。除

了固態培養,深層液體培養也已經成功大規

模生產 [13]。深層發酵是一種快速、清潔衛

生、可控制品質的生產方式並可用從培養菌

絲體生產特定有效物質。功效性則有可預防

四氯化碳誘導肝纖維化[14]、特異性的殺死[15]

及抑制癌細胞生長[16]、防止血清缺乏的 PC12

神經細胞凋亡[17]、降低自發性高血壓[18]、舒

緩血管[19]及抗 B 型肝炎病毒生長[20]。目前

深層培養樟芝菌絲體作為一種功能性食品已

經在市場上銷售超過 10 年,並考慮正式作

為膳食補充劑。雖然樟芝的藥理作用已在體

外(in vitro) 和體內(in vivo)被證實。到目前

為止樟芝菌絲體的安全性在 Ames 試驗、體

外和體內染色體畸變試驗[21]、28 天亞急毒性

試驗、90 天亞慢毒性試驗[22]及二期生殖與發

育毒性試驗中[23],結果均未觀察到任何毒性

症狀。其中在致畸胎試驗,陳等人所使用的

最高劑量為 500 mg/kg/day,但未對胎鼠之內

臟及骨骼部分進行深入探討。

納豆是日本常見傳統食品,由黃豆通過

納豆菌發酵製成,含有大量人體所需且有利

於人體消化吸收的蛋白質、異黃酮、卵磷脂、

維生素 K2 等健康營養成分,因此在醫學上

被認為是高附加機能的營養食品。近年來有

許多科學研究數據顯示,納豆不僅可以維繫

人體消化道的健康,亦可以有效改善成年人

的許多生理病痛,如降低膽固醇與低密度脂

蛋白(LDL) 在血中濃度的含量,減少罹患心

血管疾病風險[24]。1987 年日本 Sumi 等人[25]

發現納豆菌會產生一種中性絲氨酸蛋白酶,

相對分子量約為 27,000 Da,由 275 個氨基酸

殘基組成,具有很強的纖維蛋白溶解能力,

及溶解血栓功效,因此將納豆菌食品中的融

解纖維蛋白酶,命名為納豆激酶 (nattokinase)[25]。

紅麴在中國傳統食品中時常可見用於各

種肉製品的醃製、酒類的發酵等傳統加工品,

本草綱目中記載紅麴具有活血的功效,元朝

飲膳正要認為,紅麴可以健脾、益氣、溫中。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告紅麴為具有改善

高血脂症功效成份[26],紅麴主要由Monascus

spp. 發酵而得,在發酵過程中會釋放出二級

代謝物 Monacolin K 和 GABA 成份。文獻指

出紅麴能降血壓[27]、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28]

及抗菌活性[29]。其中,Monacolin K 能抑制

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HMG-CoA) reductase,調節肝臟中膽固醇

的生合成[30]。GABA則具有調節生理功能之

效用,如;神經傳導、調節血壓、利尿等作

用[27, 31, 32]。為了瞭解樟芝菌絲體、納豆及紅

麴結合的複合保健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本研

究將進行三項基因毒性試驗來探討其安全性。

材料與方法

試驗物質

由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桃園市,

台灣)提供之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

品,含樟芝菌絲體、納豆及紅麴等複合配方。

實驗動物和飼養

嚙齒類週邊血液微核試驗使用 ICR 品系

雄性小鼠,體重約 27.3~30.7 g,購自於樂斯

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動物飼養於經國

際實驗動物管理評估及認證協會(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基因毒性評估試驗200

200

Animal Care, In-ternational, AAALAC)認證

之 SPF 等級動物房,提供通風良好之飼養環

境,溫度維持在 22±3℃,室內相對濕度

40~70%,每天恆定 12 小時光暗循環;每籠

飼養 5 隻小鼠,使用飼料為 MF-18(Oriental

Yeast Co., Ltd, Tokyo, Japan),飲水為經高

壓蒸氣滅菌處理之去離子(RO)水,並每天更

換墊料(Bate Chip, Northeastern Products Crop,

U.S.A)。

沙門氏桿菌回復突變測試

本試驗係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O) 之良好作業規範 Test No. 471 進行

操作,使用五株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ty-

phimurium TA97、TA98、TA100、TA102 及

TA1535,以沙門氏桿菌回復突變法評估樟芝

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是否對微生物具

有致突變性。

試驗物質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

品以 5、2.5、1.25、0.625 及 0.313 mg/plate

為測試劑量,利用沙門氏桿菌菌株進行測試。

試驗利用五株沙門氏桿菌,以平板混合測試

法(plate incorporation method),在有無大鼠

肝臟提取混合物S9 存在的條件下,進行沙門

氏桿菌回復突變測試。進行試驗時取 0.1 ml

試驗物質溶液與 0.1 ml 隔夜培養之沙門氏桿

菌菌液及 0.5 ml 之 0.2 M 磷酸緩衝溶液(經

活化處理組,則加 0.5 ml S9 混合液)混合均

勻後,再加入以融化且保存於 47 ± 1℃的含

histidine/biotin 之軟性瓊脂中,混合均勻後

倒於 MA plates 上,帶軟性瓊脂凝固後,倒

置培養皿於 35 ± 1℃定溫箱培養 48 ± 1 小時

候計算每個培養皿中突變菌落的數量。陰性

對照組使用無菌水;而每一種菌株皆用各自

不同種類及劑量的致變劑,並再添加及不添

加S9 混合物作用下處理,做為各項試驗知陽

性對照組,各菌株使用之致變劑及劑量如表

1。每組劑量做三重複,計算試驗物質、陰性

及陽性對照組之平均值及標準差和個別試驗

的變異係數。

哺乳類細胞染色變異試驗

體外染色體變異測試法乃依循經濟合作

暨發展組織之良好作業規範 Test No. 473 相

關規定執行,測試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

保健品是否具誘發哺乳類細胞染色體變異之

能力來評估其基因毒性。哺乳類細胞株選用

中國倉鼠卵巢細胞株(hamster ovary cells,

CHO-K1 line,BCRC 60006),其細胞型態

類似於上皮細胞,染色體數目為 20 ± 2。試

驗開始時,先以細胞培養液將樟芝菌絲體複

合納麴配方保健品之粉末進行測試,加入含

有 1 % DMSO 之 Ham’/F-12 medium 調整試

驗物質濃度。由於試驗物質濃度 5 mg/mL產

生過多沉澱物,連續稀釋至 0.625 mg/ mL時

產生較少沉澱物,因此劑量以 0.625 mg/Ml

為最高劑量,而其他劑量則經由最高劑量 2

倍連續稀釋,依序為 0.3125、0.1563、 0.0781

及 0.0391 mg/mL 五個測試劑量。代謝活化

物S9 為經由Aroclor 1254 處理之大白鼠肝臟

萃取液(Moltox, Boone, NC, USA)。CHO-K1

細胞株使用對數生長期之細胞進行試驗,試

驗前進行分盤,每孔植入 3 x 105 細胞/孔。

每組進行二重複試驗,培養 24 ± 3 小時候投

予試驗物質。試驗使用之陽性對照組為 80

M cyclophosphamide( 添 加 S9) 及 6

Mmitomycin C(未添加 S9)。陰性對照組

為細胞培養液(添加及未添加 S9) 。處理時

間為 3 小時(添加或不添加S9 代謝混合物)

及 20 小時(不添加 S9 代謝化合物)。細胞

毒性測試部分,以 0.625、0.3125、0.1563、

0.0781 及 0.0391 mg/mL等做五個測試劑量。

細胞加入新鮮配置之試驗物質、陰性或陽性

對照組後,在 37 ± 1 ℃,5 ± 1% CO2 之條

件依指定時間培養。每個試驗組進行三重複

試驗,並以MTT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石仰慈 林詩偉 蔡岳廷 陳勁初 201

201

比色法測量細胞存活率。在體外染色體變異

測試部分,以在毒性測試中細胞存活率大於

50 %之最高劑量做為體外染色體變異測試最

高測試劑量,並以兩倍稀釋依序往下取兩個

劑量進行染色體變異測試。試驗細胞經處理

後已染劑進行染色再以光學顯微鏡觀察染色

體的結構變異種類及變異細胞之頻率並加以

記錄與統計分析。

嚙齒類週邊血液微核試驗

嚙齒類週邊血液微核試驗依循經濟合作

暨發展組織之良好作業規範 Test No. 474 之

評估方法進行。測試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

方保健品是否具有誘發哺乳類動物周邊血球

細胞產生微核之能力及是否抑制造血功能以

評估其基因毒性。

以無菌水將試驗物質配置為懸浮液後經

口服途徑餵食 ICR 小鼠,試驗劑量分別為

1,250、2,500 及 5,000 mg/kg b.w。本試驗使

用口服無菌水為陰性對照組(20 mL/kg b.w),

腹腔注射cyclophosphamide為陽性對照組(10

mL/kg b.w)。單次投予試驗物質或對照物質

後每日觀察動物之臨床狀況,並於投予前及

投予後 72 小時測量動物體重。試驗物質投

予後 48 與 72 小時,由小鼠尾靜脈收集 3~4

L血液備置抹片標本。血液置於已預染acridine

orange 的載玻片上製作血液抹片,室溫靜置

至少 3~4 小時候以螢光顯微鏡觀察血液中網

狀紅血球之微核現象是否有增加的情形。在

每個採血時間點,以螢光顯微鏡觀察網狀紅

血球內會被染成橘紅色螢光,計算每 1,000

個紅血球網狀紅球數目及橘紅色螢光的網狀

紅血球中出現黃綠螢光之微核數目。

統計分析

在沙門氏桿菌回復突變試驗中,需進行

ANOVA分析,並作Dunnett’s test,若 p<0.05

則視為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需進一步進行

劑量-效應分析統計。在哺乳類細胞染色體變

異試驗中,使用 SPSS 統計軟體中 One-Way

ANOVA中Duncan檢定法分析試驗組、陽性

對照組和陰性對照組之染色體異常細胞數目

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當陽性對照

組之染色體異常細胞數目顯著高於陰性對照

組,且因性對照組之染色體異常細胞數目低

於 3 %時,試驗數據視為有效。當試驗組織

染色體異常細胞數目顯著高於因性對照組,

且染色體異常數目高於 3 %,並且出現濃度

趨勢反應時,試驗結果視為陽性反應。

表 1. 五種沙門氏菌菌株的各類陽性對照使用的致突變劑種類與劑量

試驗菌株 S9 酵素 致變劑(陽性對照組) 濃度 g/plate

TA97, TA98

4-nitroquinoline-N-oxide 0.5

TA100, TA1535 Sodium azide 0.4

TA102 Mitomycin C 0.5

TA1535

2-aminoanthracene 4.0

TA98, TA102 Benzo [a] pyrene 4.0

TA97, TA100 2-aminofluorence 4.0

a 陽性對照組之濃度以 DMSO 進行濃度調整。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基因毒性評估試驗202

202

結 果

沙門氏桿菌回復突變測試

於劑量範圍測試結果顯示,所有組別之

陰性對照組其自發性突變菌落平均數均落在

有效範圍內,而陽性對照組所引起的回復突

變菌落數也均符合試驗要求(表 2),本試

驗中最高濃度(5 mg/plate)之試驗物質於添加

S9 酵素活化處理後,於 TA 97、TA 98、TA

100、TA 102 及 TA 1535 五株試驗菌株所產

生的回復突變菌落平均及未添加S9 酵素活化

處理後之回復突變菌落數,均未達陰性對照

組 2 倍以上。

無料有無添加S9 代謝活化物的條件下,

所有測試劑量之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

健品回復突變菌落數,均未達陰性對照組菌

落數兩倍以上,顯示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

方保健品不具致突變效果。

哺乳類細胞染色體變異試驗

細胞毒性測定中,在有無添加 S9 酵素

處理 3 小時條件下,各劑量組之細胞存活率

皆為 100 %,且皆未觀察到細胞毒性。因此

表 2. 試驗物質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的沙門氏回復突變基因毒性分析結果

劑量(mg/plate)回復突變數/plate(不添加 S9 activator, Mean S.D., n=3)

TA 97 TA 98 TA 100 TA 102 TA 1535

Negative controla 173 ± 5 23 ± 3 232 ± 5 251 ± 11 15 ± 2

Positive controlb 644 ± 4 536 ± 7 1026 ±9 1035 ± 10 623 ± 11

5 143 ± 9 20 ± 2 222 ± 13 242 ± 10 16 ± 2

2.5 140 ± 6 22 ± 3 224 ± 12 246 ± 8 15 ± 2

1.25 143 ± 6 23 ± 3 232 ± 6 243 ± 4 12 ± 1

0.625 151 ± 6 23 ± 3 237 ± 5 249 ± 11 14 ± 2

0.3125 147 ± 10 22 ± 2 234 ± 13 258 ± 7 13 ± 2

劑量(mg/plate)回復突變數/plate(添加 S9 activator, Mean S.D., n=3)

TA 97 TA 98 TA 100 TA 102 TA 1535

Negative controla 175 ± 7 28 ± 3 229 ± 9 237 ± 8 15 ± 3

Positive controlb 511 ± 15 454 ± 9 898 ± 12 587 ± 10 76 ± 7

5 148 ± 5 26 ± 4 210 ± 9 225 ± 11 18 ± 2

2.5 156 ± 6 30 ± 2 224 ± 6 226 ± 9 16 ± 3

1.25 161 ± 3 30 ± 2 226 ± 11 231 ± 9 14 ± 2

0.625 169 ± 7 28 ± 2 224 ± 13 236 ± 8 15 ± 1

0.3125 174 ± 4 28 ± 3 224 ± 8 228 ± 12 17 ± 1

a 平均菌落數以 Mean ± S.D 表示,以為三重複之數據b 陽性對照組:添加 S9:Benzo [a] pyrene 未添加 S9:4-nitroquinoline-N-oxidec 菌株所產生的回復突變菌落比陰性對照組菌落數高兩倍以上

石仰慈 林詩偉 蔡岳廷 陳勁初 203

203

染色體變異測試依毒性測試結果,添加S9 酵

素處理 3 小時,陰性對照組之染色體細胞數

並未超過 3 個(每 100 個細胞),陽性對照

組 (cyclophosphamide)有 7%之細胞產生異

常,與陰性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表

3)。未添加S9 酵素分別處理 3 及 20 小時,

陰性對照組染色體異常細胞數皆未超過 3 個

(每 100 個細胞),陽性對照組(mitomycin

C)分別有 6.5 %、9 %之細胞產生變異,皆與

陰性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表 3),其

各試驗組之染色體異常細胞數,在統計上與

陰性對照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在染色體異常試驗結果顯示,陽性對照

組(mitomycin C 及 cyclophosphamide) 之染

色 體 變 異 細 胞 數 明 顯 高 於 陰 性 對 照 組

(p<0.05),且陰性對照組染色體異常樹圍 3 %

以下,表示試驗有效試驗。在添加S9 酵素處

理 3 小時、未添加S9 酵素處理 3 小時及 20 小

時的試驗中,各試驗組 3 個劑量之染色體異

常細胞數在統計上與陰性對照組之間無顯著

差異(p>0.05),不會引起 CHO-K1 細胞產生

染色體變異。

嚙齒類週邊血液微核試驗

以 ICR 品系雄性小鼠進行週邊血液微核

試驗,以管為方式餵食試驗物質,在投予試

驗物質後第 48 小時及第 72 小時,評估對小

鼠週邊血液網狀紅血球及網狀紅血球中微核

發生率之影響。結果顯示,試驗期間及組小

鼠均無顯現任何毒性症狀,各組小鼠間體重

均無顯著性差異(表 3)。將小鼠週邊血液

之網狀紅血球以 acridine orange 染色於螢光

顯微鏡下呈橘紅色,網狀紅血球內可見黃綠

色螢光之微核。投予後 48 小時,陰性對照組

表 3. 試驗物質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各試驗組小鼠週邊血液中的網狀紅血球及微核數目

組別/檢測時間 劑量(g/kg) RETs/1,000 RBCs* MN-RETs/1,000 RETs*

48 小時

陰性對照組 ─ 41.5 ± 1.5b 0.8 ± 0.8a

陽性對照組 0.05 13.8 ± 3.2a 23.6 ± 4.5b

低劑量組 1.25 43.4 ± 4.4b 0.0 ± 0.0a

中劑量組 2.50 40.4 ± 1.7b 0.0 ± 0.0a

高劑量組 5.00 41.0 ± 2.0b 0.4 ± 0.9a

72 小時

陰性對照組 ─ 41.8 ± 3.1b 0.6 ± 0.9a

陽性對照組 0.05 21.0 ± 1.2a 22.8 ± 3.3b

低劑量組 1.25 44.8 ± 2.9b 1.2 ± 0.8a

中劑量組 2.50 45.4 ± 3.8b 1.2 ± 0.8a

高劑量組 5.00 44.4 ± 3.0b 1.0 ± 0.7a

*RETs:reticulocytes; RBCs: erythrocytes; MN-RETs: micronucleated reticulocytes;所有數據以 mean ± SD 表示(n=5)。以 One-way ANOVA 及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比較各組間之差異,以英文字母 a、b 及 c 表示統計之結果,相同字母表示組肩部據統計上差異(p>0.05)。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基因毒性評估試驗204

204

小鼠網狀紅血球比率為 41.8 ± 1.5 %,陽性

對照組則為 13.8 ± 3.2 %,與陰性對照組比

較呈顯著性下降(p<0.05)。試驗組之低、中

及高劑量組之網狀紅血球數目分別為 43.3 ±

4.4、40.4 ± 1.7 及 41.0 ± 2.0 %,與陰性對

照組比較則無顯著差異。另外,網狀紅血球

中含微核數目,陰性對照組小鼠之微核比率

為 0.8 ± 0.8 %,而陽性對照組為 23.6 ± 4.5%,

與陰性對照組比較呈顯著性增加(p<0.05);

試驗組之低、中及高劑量組網狀紅血球中含

微核數目比率則分別為 0.0 ± 0.0、0.0 ± 0.0

及 0.4 ± 0.9 %,與陰性對照組比較並無明顯

差異(表 3、4、5)。投予後 72 小時,陰性

對照組小鼠網狀紅血球比率為 41.8 ± 31 %,

陽性對照組則為 21.0 ± 1.2 %,與陰性對照

組比較呈顯著性下降(p<0.05)。試驗組之低、

中及高劑量之網狀紅血球數目分別為 44.8 ±

2.9、45.4 ± 3.8 及 44.4 ± 3.0 %,與陰性對

照組比較並無明顯差異。網狀紅血球中含微

核數目,與陰性對照組小鼠之微核比率為 0.6

± 0.9 %,而陽性對照組為 22.8 ± 3.3 %,與

陰性對照組比較呈顯著性增加(p<0.05);試

驗組之低、中及高劑量組網狀紅血球中含微

核數目比率則分別為 1.2 ± 0.8、1.2 ± 0.8 及

1.0 ± 0.7 %,與陰性對照組比較均無明顯差

異(表 3、4、5)。本試驗各劑量組對小鼠

週邊血液之網狀紅血球和網狀紅血球中微核

數目均與陰性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故樟芝

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對嚙齒類動物之

週邊血液微核試驗於本試驗條件下為陰性反

應。

討 論

心血管疾病包含有高血脂症、高血壓、

中風、心臟疾病等,而高血脂症與血管功能

老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數。根

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

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 1,710 萬人死亡,占

全球總死亡人數 31 %,估計到 2030 年全球

死亡人數,將攀升至每年 2,300 萬人。而在

台灣,以保健資料分析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風

之發生率,則發現青壯族群發生率有上升的

現象。根據健保署公佈之 2016 年保健藥品申

報金額,前三名分別由降血脂藥、降血栓藥

及降血壓藥包辦。由統計結果可見高血脂和

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對國人健康之影響極大[33]。如何透過飲食、運動及營養補充來長期

維持正常的血脂肪,已成了預防心血管疾病

所重視,除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及日常的保

健,市場上也增加了許多調節血脂、預防及

改善心血管疾病等之保健食品。

本研究以改善心血管疾病之保健食品,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作為試驗物

質,其中樟芝菌絲體的安全性試驗皆被認可[21-23]。納豆菌食品在日本已食用千年以上,

無發現任何副作用,是一種安全無毒的血栓

預防食品,且經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可

為 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微

生物[34]。紅麴亦為傳統產品,被列為健康食

品法規中以二軌規範紅麴為健康食品[35]。在

台灣、日本等國家都已有規範,荷蘭學者莫

尼卡等人將市售紅麴產品,進行 Ames 微生

物誘變試驗,皆未發現紅麴產品有致變異性[36]。紅麴發酵產品應用於食品已有幾個世

紀,經食品加工技術及發酵方法的進步,未

曾有危害事件發生[37]。本試驗為樟芝菌絲體

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評估其急毒性之安全

性。利用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評估體外試

驗,結果顯示,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在

陽性對照組中,添加及未添加S9 皆可顯著誘

導沙門氏菌回突變,而試驗物質所有劑量組

之回復突變菌落數與陰性對照組相比較,皆

未達陽性判定標準,且所有試驗數據皆符合

有效數據範圍,在試驗所設計之條件下,無

論是否經過大鼠肝臟酵素代謝作用,皆不會

石仰慈 林詩偉 蔡岳廷 陳勁初 205

205

引發沙門氏菌回復突變。另外,進行體外哺

乳類染色體結構異常試驗及嚙齒類週邊血液

微核試驗,藉以評估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

方保健品在體外哺乳類細胞之基因毒性,試

驗結果顯示,體外哺乳類細胞染色體異常試

驗與嚙齒類動物之週邊血液微核試驗之結果

表 4. 各試驗組投予試驗物質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

於 48 及 72 小時後的個別小鼠週邊血液網狀紅血球數目

組 別 動物編號網狀紅血球數目 a

48 小時 72 小時

陰性對照組(0 g/kg)

60113F01-01 42 41

60113F01-02 40 42

60113F01-03 44 44

60113F01-04 42 37

60113F01-05 41 45

陽性對照組(CP0.05 g/kg)

60113F01-06 16 21

60113F01-07 12 23

60113F01-08 10 21

60113F01-09 13 20

60113F01-10 18 20

低劑量組(1.25 g/kg)

60113F01-11 38 41

60113F01-12 45 45

60113F01-13 40 48

60113F01-14 45 43

60113F01-15 49 47

中劑量組(2.5 g/kg)

60113F01-16 40 49

60113F01-17 41 48

60113F01-18 41 47

60113F01-19 39 43

60113F01-20 39 40

高劑量組(5.0 g/kg)

60113F01-21 40 49

60113F01-22 39 44

60113F01-23 42 45

60113F01-24 44 41

60113F01-25 40 43

a 每 1,000 個紅血球中網狀血球數目CP:Cyclophosphamide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基因毒性評估試驗206

206

皆為陰性反應。綜合上述,以試驗之結果顯

示,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保健品具有相當的

食用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105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16。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台灣。http://www.mohw.gov.tw/

cp-16-33598-1.html

表 5. 投予試驗物質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於 48 及 72 小時

後的個別小鼠週邊血液網狀紅血球中微核之數目

組 別 動物編號網狀紅血球數目 a

48 小時 72 小時

陰性對照組(0 g/kg)

60113F01-01 2 2

60113F01-02 1 0

60113F01-03 0 0

60113F01-04 1 0

60113F01-05 0 1

陽性對照組(CP0.05 g/kg)

60113F01-06 26 22

60113F01-07 20 19

60113F01-08 29 22

60113F01-09 18 28

60113F01-10 25 23

低劑量組(1.25 g/kg)

60113F01-11 0 2

60113F01-12 0 1

60113F01-13 0 2

60113F01-14 0 0

60113F01-15 0 1

中劑量組(2.5 g/kg)

60113F01-16 0 2

60113F01-17 0 1

60113F01-18 0 2

60113F01-19 0 0

60113F01-20 0 1

高劑量組(5.0 g/kg)

60113F01-21 0 0

60113F01-22 2 1

60113F01-23 0 2

60113F01-24 0 1

60113F01-25 0 1

a 每 1,000 個紅血球中出現微核數目CP:Cyclophosphamide

石仰慈 林詩偉 蔡岳廷 陳勁初 207

207

2. ATPIII.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JAMAM, 2001; 285:2486-97.

3. Lauer T, Kleinbongard P, Rath J, Schulz R, Kelm M,

Rasasf T. L-arginine perferentially dilates stenotic

segments of coronary arteries thereby increasing coronary

flow. J Intern Med 2008; 264:237-44.

4. Chang TT, Chou WN. Antrodia cinnamomea sp. nov.on

Cinnamomum kanehirai in Taiwan. Mycolog Res 1995;

99:756-8.

5. Ker YB, Peng CC, Chang WL, Chyau CC, Peng RY.

Hepatoprotective bioactivity of the glycoprotein, antrodan,

isolated from Antrodia cinnamomea mycelia. PloS One.

2014; 9:e93191.

6. Chen CC, Liu YW, Ker YB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ploysaccharides fractionated

from submerge-cultured Antrodia camphorata mycelia.

J Agrical Food Chem 2007; 55:5007-12.

7. Hsu YL, Kuo PL, Cho CY et al. Antrodia cinnamomea

furiting bodies extract suppresses the invasive potential

of human liver cancer cell line PLC/PRF/5 through

inhibit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pathway. Food Chem-

Toxicol 2007; 45:1249-57.

8. Hsiao G, Shen MY, Lin KH et al. Antioxidative and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Antrodia camphorate extract.

J Agricaul Food Chem 2003; 51-3302-8.

9. Huang CC, Hus MC, Huang WC, Yang HR, Hou CC.

Triterpenoid-rich extract from Antrodia camphorata

improves physical fatigue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mice.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eCAM

2012; 2012:36474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

articles/PMC3398672/

10. Cheng PC, Huang CC, Chiang PF et al. Radioprotective

effect of Antrodia cinnamomea are enhanced on immune

cells and inhibited on cancer cells. Internat J Radiat Bio

2014:1-12.

11. 陳勁初。樟芝為元氣之寶。元氣齋。2010 年。新北

市。

12. Ao ZH, Xu ZH, Lu ZH, Xu HY, Zhang XM, Dou WF.

Niuchangchih (Antrodia camphorata) and its potential

in treating liver diseases. J Ethnopharmacol 2009; 121:

194-212.

13. Liu DZ, Liang HJ, Chen CH et al. Comparative anti-

inflammatory characterization of wild fruiting body,

liquid-state fermentation, and solid-state culture of Ta-

iwanofungus camphoratus in microglia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action. J Ethnopharmacol 2007; 113:45-53.

14. Lin WC, Kuo SC, Lin WL, Fang HL, Wang BC. Filtrate

of fermented mycelia form Antrodia camphorata reduces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in rat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 12:2369-74.

15. Hseu YC, Chang WC, Hseu YT et al. Protection of

oxidative damage by aqueous extract from Antrodia

camphorata mycelia in normal human erythrocytes. Life

Sci 2002; 71:469-82.

16. Yang HL, Chen CS, Chang WH et al. Growth inhibi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

by Antrodia camphorata. Cancer Let 2006; 231:215-27.

17. Huang NK, Cheng JI, Lai WL, Lu MK. Antrodia

camphorata prevents rat pheochromocytoma cells from

serum deprivation-induced apoptosis. FEMS Microbiol

Let 2005; 224: 213-9.

18. Liu DZ, Liang YC, Lin SY et al. Antihypertensive

activities of a solid-state culture of Taiwanofungus cam-

phoratus (Chang-chih)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BiosciBiotechnolBiochem 2007; 71:23-30.

19. Wang GJ, Tseng HW, Chou CJ, Tsai TH, Chen CT, Lu

MK. The vasorelaxation of Antrodia camphorata mycelia:

involvement of endothelial Ca(2+)-NO-cGMP pathway.

Life Sci 2003; 73:2769-83.

20. Lee IH, Huang RL, Chen CT, Chen HC, Hsu WC, Lu

MK. Antrodia camphorata polysaccharides exhibit anti-

hepatitis B virus effects. FEMS Microbiol Let 2002;

209:63-7.

21. Wu MF, Peng FC, Chen YL et al. Evaluation of

genotoxicity of Antrodia cinnamomea in the Ames test

and the in vitro chromosomal aberration test. In Vivo

2011; 25:419-23.

22. Chen TI, Chen CC, Lin TW, Tsai YT, Nam MK. A 90-

day subchronic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 of Antrodia

cinnamomea in Spraque-Dawley rats. Food ChemToxicol

2011; 49:429-33.

23. Chen TI, Chen CW, Lin TW, Wang DS, Chen CC. De-

velopmental toxicity assessment of medicinal mushroom

Antrodia cinnamomea TT Chang et WN Chou (higher

Basidiomycetes) submerged culture mycelium in rats.

Internat J Med Mushrooms 2011; 13:505-11.

24. Yamashita T, Odaa E, Giddings JC, Yamamoto J. The

effect of dietary Bacillus natto productive protein on in

vivo endogenous thrombolysis .Pathophysiol Haemostasis

Thrombosis 2003; 33:138-43.

25. Sumi H, Hamada H, Tsushima H, Mihara H, Muraki H.

樟芝菌絲體複合納麴配方保健品基因毒性評估試驗208

208

A novel fibrinolytic enzyme (nattokinase) in the vegetable

cheese Natto; a typical and popular soybean food in the

Japanese diet. Experientia 1987; 43:1110-1.

26.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健康食品規格標準。2010

年。https://consumer.fda.gov.tw/Pages/detail.aspx?nod-

eID=272&pid=5194

27. Tsuji K, Ichikawa T, Tanabe N, Abe S, Tarui S, Nakagawa

Y. Effects of two kinds of koji on blood pressur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J Agricult Chem Soc

Japan 1992; 66:1241-6.

28. Endo A. Monacolin K, a new hypocholesterolemic agent

produced by a Monascus species. J Antibio 1979; 32: 852-4.

29. Wong HC, Bau YS. Pigment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fast neutron-and X-ray-induced strains of

Monascus purpureus Went. Plant physiol 1977; 60:578-81.

30. Ciero AFG, Brancaleoni M, Laghi L, Donati F, Mino

M. Antihyperlipidaemic effect of a Monascuspurpureus

brand dietary supplement on a large sample of subjects

at low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ilot study.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05; 13: 273-8.

31. Kohama Y, Matsumoto S, Mimura T, Tanabe N, Inada

A, Nakanish T.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ypotensive

principles in red-mold rice. Chem Pharmaceut Bulletin

1987; 35:2484-99.

32. Ueno Y, Hayakawa K, Takahashi S, Oda K.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lutamate decarboxylase from

Lactobacillus brevis IFO 12005.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1997; 61:1168-71.

33. 李盼,張羽萱,孫智麗。全球抗心血管疾病機。農

業生技產業季刊。2017; 49:1-10。台北市。

34. Priest FG. Extracellular enzyme synthesis in the genus

Bacillus, Bacteriol Rev 1977; 41:711-53.

35. 周珮如。健康食品雙軌制、二階段收費審查於未來

展望。農業生技產業季刊。2017; 49:29-32。台北市。

潘子明。真菌保健食品─紅麴製品介紹及國內研

究現況。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2005; 3:28-36。

37. 潘子明。創造古寶的新價值─紅麴。科學發展 2004;

441:20-9。

石仰慈 林詩偉 蔡岳廷 陳勁初 209

209

Genotoxicity Analysis of an Antrodiacinnamomea Mycelia, Natto Extractand Red Yeast Rice-containing Health Product

Yang-Tzu Shih1, Shin-Wei Lin1, Yueh-Ting Tsai2, Chin-Chu Chen1,3-5*

Bioengineering Center of Grape King Bio Ltd., Taoyuan City1;Food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SuperLaboratory, Ltd., New Taipei City2;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ity3;Departmentof Food Science, Nutrition and Nutraceutical Biotechnology, Shih Chien University Taipei City4;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5, Taiwan.

Abstract

The metabolites of Antrodia cinnamomea

mycelia, natto extract and red yeast have been

recognized to serve useful bi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cells and exert beneficial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The safety profiles of these ingredients,

however, have not been assessed. This study

therefor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geno-

toxicitiy of an Antrodia cinnamomea mycelia,

natto extract and red yeast rice-containing health

product (provided by Grape King BIO) using

three standard battery of tests as part of a safety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 in the

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verse mutation assay,

no positive criteria were observed in the test

sample at concentrations up to 5 mg/plate with

and without S9 activ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reverse mutation colonies of negative controls,

indicating that the test substance showed no

mutagenic activity. (ii) The results of the in

vitro mammalian 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after 3-hour (with and without S9

activation) and 20-hour (without S9 activation)

treatment with the test substan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est groups

and the negative in the abnormal cell counts of

chromosomes. This finding indicated that the

test substance preparation at test levels up to

0.625 mg/ml did not induce chromosomal

aberration using CHO-K1 cells. (iii) Similarly

in the mammalian in vivo micronucleus test, the

test substance at doses level up 5.0 g / kg b.w.

showed no induction of micronuclei in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iv) The micronucleated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and number of polychromatic er-

ythr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s in

the test substance-fed mice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in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that the test substance had no effect

on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Taken together,

the toxicity assessm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Antrodia cinnamomea mycelia, natto extract and

red yeast rice-containing health product does

not have mutagenic effects.

Keywords: Antrodia cinnamomea mycelia; Sal-

monella typhimurium reverse mutation

assay; in vitro mammalian 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mammalian in vivo

micronucleus test.

210

檢驗及品保雜誌 (J Testing Qual Assur) 2017; 9:210~216

品管培養基的調菌技術

黃玉霞 1,鄒杏杏 1,孫麗 1,蔡文城 2,3*

1 啟新(蘇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市,江蘇;2 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新北市;3 國立陽明大學微免科所,台北市,

台灣

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檢驗有關培養基和試劑的品質要求(GB 4789.28-2013)建

議操作培養基(如平板計數培養基)的品管試驗時,接種的工作菌懸液菌數為 20-200 CFU,而各國藥典也

建議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時需接種不大於 100 CFU的菌液進行滋養性培養基(如 trypticase soy agar,TSA)

生長效能及方法適用性試驗。雖然市場上有不大於 100 CFU的菌液販售,但是費用很高,況且菌落計數結

果受到品管人員的訓練程度、儀器設備、操作技巧等影響。為了能夠快速並準確地得到正確接種菌量,本

研究進行吾等設計的調菌技術評估。測試時挑菌以 0.85% NaCl調菌至約相當於麥氏濁度標準 No. 0.5,然

後用可見光光度計分別測定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與黑麯黴(Aspergillus brasiliensis)五種試

驗菌的數種 O.D. (optical density)值,菌液經稀釋後每個稀釋菌液分別取不同量塗抹於 TSA,結果指出接

種濃度之一皆能使測試細菌與酵母菌能準確獲得 50-99 CFU,而黴菌 40-80 CFU的接種菌量。本研究所應

用的調菌技術可作為工業廠家品管作業時快速調菌至適當濃度的參考。

關鍵字:培養基品管、調菌技術、分光光度計、OD值、麥氏濁度標準 No. 0.5

前 言

培養基是微生物實驗的基礎,其品質的

優劣直接影響微生物檢查的結果。近年來,

食品、藥品、衛生用品等微生物檢測實驗室

大多使用商品培養基[1],但是不同廠家的培

養基原料及工藝制法的差異導致培養基品質

參差不齊,甚至同一廠家不同批號的同種產

品也會有差異;另外,從乾粉培養基自製成

品培養基因配製的諸多環節,也影響其品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GB

4789.28-2013 公告有關培養基和試劑的品質

要求,對待測平板和參比平板接種適當容積

(如 0.1 ml)的合適稀釋度工作懸液(working

suspension),然後均勻塗布接種於平板 [2]。

另外,美國藥典(USP)第 61 章非無菌藥品的

微生物計數試驗(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3],第 62章的控制微生物檢查(test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test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4]與第 71 章無菌性試驗 (sterility tests)[5],

《歐洲藥典》(European pharmacopeia)的

2.6.1.無菌性試驗與 2.6.12.非無菌藥品的微生

物計數試驗[6],《中華藥典 2016年版》(7001)

無菌實驗法與(7007)非無菌藥品的微生物計

數試驗[7]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15 年

版》公告的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8],均要求

對無菌性試驗、計數或各種控制菌測試的培

養基進行生長促進試驗 (growth promotion

*通訊地址: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

24890 新北市新莊區五工五路 21 號 蔡文城

電話:886-(02)2298-1887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黃玉霞 鄒杏杏 孫麗 蔡文城 211

211

test;培力;生長效能試驗)。中華人民共和

國食品安全國標 GB 4789.28-2013 建議接種

的菌量為 20-200 CFU,而各國藥典規定接種

不大於 100 CFU 的菌液至測試培養基[3-8],

因此製備試驗菌的準確濃度有其重要性及必

要性。雖然目前市場上有不大於 100 CFU的

菌液售賣,除了費用高外,有時菌量偏低。

一般實驗室若自己調配菌液濃度,則可因操

作者訓練程度、儀器設備、操作技巧等因素

影響計數結果,如果僅選用稀釋液的一種濃

度接種培養基,常不能順利地完成生長效能

試驗。

常用測定菌液濃度的方法有:一為活菌

計數法[9](total viable counts),此技術能準確

的判斷菌液濃度,但有明顯的滯後性,無法

在第一時間內確定其實際濃度,必須等待獲

得確切菌數後,檢測才能得到生長效能的正

確性,若如此則菌的活性可能會所下降,給

檢驗室操作帶來諸多不便;二為比濁法,此

法能快速地判斷菌液濃度,但為粗略的估計

值,受限於各人肉眼的觀察,誤差較大,準

確性不高。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為樣

本在特定波長下的吸光度,測定 OD 值是檢

測培養基中微生物濃度的標準方法[10]。通常

以紫外線分光光度計測定 OD 值,其具有成

本低、檢驗簡便、準確度高、小樣本重複性

佳的優點[11]。有研究結果表明,細菌懸浮液

的吸光度與細菌濃度呈正相關[12],在一定範

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係[13]。

為了準確判定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

coccus aureus)、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cans)與黑麯黴(As-

pergillus brasiliensis)五種試驗菌稀釋液的菌

懸液濃度,本研究結合麥氏濁度標準No.0.5、

M6 Plus 可見光光度計及活菌計數生菌數法

的調菌技術,以確保計數培養基適用性檢查

時能準確地接種不大於 100 CFU的菌液。評

估的結果可作為廠家品管人員調菌的參考,

便於快速準確地完成培養基的生長效能試驗

或藥品微生物檢驗方法確效。

材料與方法

菌 株

本研究選擇的試驗菌株包括金黃色葡萄

球菌(S. aureus,ATCC 6538)代表革蘭氏陽

性菌,銅綠假單胞菌(P. aeruginosa,ATCC

9027)代表革蘭氏陰性菌,枯草芽孢桿菌(B.

subilis,ATCC 6633)代表常見的耐熱產芽孢

污染菌,白色念珠菌 (C. albicans,ATCC

10231)代表酵母菌,黑麯黴(A. brasiliensis,

ATCC 16404)代表黴菌[14]。

培養基及稀釋液配製

本研究採用的培養基為胰酪大豆腖瓊脂

培養基 (trypticase soy agar,TSA)(BD 公

司,USA),其配製法為:加入 40 g粉末至

1 L純水中,然後於 90℃水浴均勻混合 30 分

鐘,接著於 121 ℃滅菌 15 min,滅菌後於水

浴冷卻至 46 ℃後注入 90 mm 塑膠培養皿,

製成平板培養基。

本研究採用的稀釋液有二種,一為 0.85%

無菌氯化鈉溶液,配製時,取 0.85 g 氯化鈉

(NaCl)固體(國藥集團,中國)至 100 mL 純

化水中,充分溶解後,121℃滅菌 15 min,

即 0.85%無菌氯化鈉溶液,此適用於細菌及

酵母的稀釋。另一種為 0.05%吐溫 80(Tween

80)的 0.85%氯化鈉溶液,配製時,在 100 mL

的 0.85%氯化鈉溶液中加入 50 L Tween 80

(Sigma,USA),配製成含 0.05% Tween 80

的 0.85%氯化鈉溶液,此適用於黴菌孢子懸

浮液的稀釋。

儀 器

用於OD量測的儀器為M6 Plus可見光光

度計(啟新生物科技公司,新北市,臺灣)。

品管培養基的調菌技術212

212

菌液製備

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

芽孢桿菌與白色念珠菌、黑麯黴分別接種至

TSA 活化,三種細菌於 35 ℃一般的培養箱

培養 18-24 h,白色念珠菌培養 36-48 h,然

後以接種環挑取少量菌用 0.85%無菌氯化鈉

製成菌懸液;而黑麯黴則於 35℃的一般培養

箱培養 7天後,用含 0.05% Tween 80的 0.85%

氯化鈉溶液洗脫孢子,用移液器吸出孢子懸

液至無菌試管內。菌液製備時,首先,將菌

液濃度調至相當於麥氏濁度標準No. 0.5,然

後,再以 M6 Plus 可見光光度計將調整好的

菌懸液 OD 值調整至 0.08-0.1 間,此時,細

菌菌數約為 1.5×108 CFU/mL,而酵母菌及

黴菌的菌數約 1.5×107 CFU/mL。為了判定

能夠準確接種不大於 100 CFU 菌數的 OD 值

範圍,測試時將五種菌的菌懸液分別用 M6

Plus可見光光度計在波長 600 nm測定數個不

同 OD 值,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

單胞菌與枯草芽孢桿菌用 0.85%無菌氯化鈉

連續稀釋 1.25×105 倍(圖 1),而白色念珠

菌稀釋 1.25×104 倍;黑麯黴則用含 0.05%

Tween 80 的 0.85% 氯化鈉溶液連續稀釋

1.25×104 倍(圖 2)。

平板計數試驗

用移液器分別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銅

綠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白色念珠菌與

黑麯黴五種菌稀釋液的不同容積至 TSA,用

無菌的 L 型塗布玻璃棒將菌液塗抹均勻。為

了能夠獲得不大於 100 CFU的菌數,最後的

稀釋液分別取數個不同容積接種 TSA。金黃

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

白色念珠菌在 35℃培養箱倒置培養 24 h後分

別計數並記錄結果;黑麯黴則在 35 ℃培養箱

正置培養 3 d 後計數及記錄結果。

結 果

用 0.85%氯化鈉溶液配製金黃色葡萄球

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白色念

珠菌與黑麴黴懸液,用 6 Plus 分光光度計測

定OD值,三種細菌溶液各稀釋至約 1.25×105

倍及兩種真菌溶液稀釋 1.25×104倍後分別依

如下敘述取適當容量塗抹於TSA:(i)金黃色

葡萄球菌OD值為 0.087-0.098,接種菌量 0.2

與 0.3 mL,而 OD 值 0.102-0.164,接種量

0.15 與 0.2 mL(表 1);(ii)銅綠假單胞菌

OD 值為 0.066-0.099,接種菌量 0.15 與 0.2

mL,而 OD 值 0.101-0.143,接種菌量 0.1、

4.9 ml4.9 ml

50

0.1 ml

50

0.1 ml

4.9 ml

50

0.1 ml

圖 1. 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與枯草芽孢桿菌稀釋步驟示意圖

4.9 ml4.9 ml

50

0.1 ml

50

0.1 ml

4 ml

5

1 ml

圖 2. 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與黑麯黴(A. brasiliensis)稀釋步驟示意圖

黃玉霞 鄒杏杏 孫麗 蔡文城 213

213

0.15 與 0.2 mL(表 2);(iii)枯草芽孢桿菌

OD值為 0.086-0.101 時,接種菌量 0.2 與 0.3

mL,而 OD 值 0.113-0.181,接種量 0.15、

0.2 mL(表 3);(iv)白色念珠菌 OD 值為

0.067-0.097 時,接種菌量 0.2 與 0.3 mL,OD

值 0.115-0.124,接種量 0.1、0.15與 0.2 mL,

而OD值為 0.142-0.235,接種菌量 0.1 與 0.15

mL(表 4);與(v)當黑麯黴孢子懸液OD值

為 0.153-0.206 時,接種 0.3 mL 和 OD 值

0.263-0.329,接種 0.2 與 0.3 mL(表 5);

三種細菌及白色念珠菌接種後的TSA,在 35

℃培養箱培養 18-24 h均可獲得 50-99 CFU,

而黑麯黴培養 72-96 h均可獲得 40-80 CFU。

討 論

分光光度計的準確度直接影響微生物的

計數結果,例如儀器的波長比指標值低,即

使是同一廠家的產品,每一台分光光度計的

讀數可能有顯著差異,且一台儀器在幾周內

讀數也可能明顯變化,因此建議在使用前校

準分光光度計。用分光光度法測定細菌濃度

時,細菌光散射角度因細胞大小而不同,粒

徑大、入射波長短則散射量大[15],因此可直

接影響 OD 值大小[16],從而導致可能不同微

表 1. 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不同 OD 值菌液經適當稀釋後

取不同容積分別獲得的對應平板菌量

OD 值區間 稀釋倍數

平板的菌量

接種 0.1 mL 接種 0.15 mL 接種 0.2 mL 接種 0.3 mL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0.087-0.098 1.25×105 27±3.7 21-34 40 29-45 58 44-81 90 82-98

0.102-0.164 1.25×105 35 19-53 73 59-90 81 59-96 114 103-128

表 2. 銅綠假單胞菌(P. aeruginosa)不同 OD 值菌液經適當稀釋後

取不同容積分別獲得的對應平板菌量

OD 值區間 稀釋倍數

平板的菌量

接種 0.1 mL 接種 0.15 mL 接種 0.2 mL 接種 0.3 mL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0.066-0.099 1.25×105 36 23-46 63 46-90 78 53-95 104 91-121

0.101-0.143 1.25×105 59 48-71 60 52-73 73 55-88 102 86-129

表 3. 枯草芽孢桿菌(B. subilis)不同 OD 值菌液經適當稀釋後

取不同容積分別獲得的對應平板菌量

OD 值區間 稀釋倍數

平板的菌量

接種 0.1 mL 接種 0.15 mL 接種 0.2 mL 接種 0.3 mL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0.086-0.101 1.25×105 27 22-35 44 42-45 61 52-75 86 62-100

0.113-0.181 1.25×105 40 24-65 59 45-77 80 55-98 113 92-145

品管培養基的調菌技術214

214

生物在同一 OD 值下菌數呈現差異,影響最

終的計數結果,所以這只是一種粗略的換算。

馬等[17]用麥氏比濁法預估大腸桿菌菌懸液濃

度為 8×108 CFU/g,但平板計數實際測定濃

度為 1.2×107 CFU/g,且在波長為 600 nm處

對應的 OD 值為 0.1663;魏東等[18]用分光光

度法測定濃度為 1.0×109 CFU/mL 布氏疫

苗,在波長 600 nm處對應的OD值為 0.190;

這表明相同波長測定不同菌液濃度的 OD 值

明顯差異。劉等[19]認為可設定 OD600 可作為

追蹤液體培養物中微生物的測定方法。本研

究也採用了波長為 600 nm 的 6 Plus 分光光

度計測定菌液的吸光度。

用於計數實驗的菌株一定要新鮮以保證

菌種的活力,因死細胞對液體環境中的細菌

濃度測定有一定的影響[20],本研究所用菌株

都是新鮮接種活化以避免結果誤差。平板計

數時,為避免有時會有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

一起影響觀察,因此用玻璃棒塗抹平板培養

基時,要將菌液充分塗抹乾燥,若菌液未乾,

則會造成菌落堆積而計數不準確或無法計數。

因玻璃棒上殘留的菌數很少,幾乎可以忽略,

因此從菌數低的平板培養基至菌數高的平板

培養基塗抹時可不必再於酒精燈上灼燒玻璃

棒,可節約操作時間,提高效率。分光光度

計的測量結果是理論值,因此建議每菌的稀

釋液分別取不同容積至少接種至三個TSA培

養基,確保其中一個濃度能夠獲得 50-99 CFU

的菌數。另一方面移液器要定時校準,每次

移液器吸取的菌液多於或少於設定的吸取量,

會造成計數結果偏高或偏低;雖然生產相同

型號規格吸頭的廠家很多,但建議用品質有

保障的廠家的吸頭,避免移液器與吸頭不匹

配,吸頭的不匹配主要表現為對氣密性的影

響,會直接影響移液器的精確性,通常移液

操作會小於設定量[21]。每次稀釋後的菌液要

充分混勻。

根據比爾定律,溶液濃度過高或過低,

表 4. 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不同 OD 值菌液經適當稀釋後

取不同容積分別獲得的對應平板菌量

OD 值區間 稀釋倍數

平板的菌量

接種 0.1 mL 接種 0.15 mL 接種 0.2 mL 接種 0.3 mL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0.067-0.097 1.25×104 20 7-34 30 19-49 50 41-65 66 55-88

0.115-0.124 1.25×104 51 43-56 67 60-77 83 73-99 96 92-102

0.142-0.235 1.25×104 78 62-83 90 87-93 137 112-163 140 109-164

表 5. 黑麯黴(A. brasiliensis) 不同 OD 值菌液經適當稀釋後

取不同容積分別獲得的對應平板菌量

OD 值區間 稀釋倍數

平板計數結果

接種 0.1 mL 接種 0.15 mL 接種 0.2 mL 接種 0.3 mL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均值 區間

0.153-0.206 1.25×104 15 6-27 21 13-28 30 12-37 62 46-72

0.263-0.329 1.25×104 16 3-32 23 13-62 52 40-67 73 57-84

黃玉霞 鄒杏杏 孫麗 蔡文城 215

215

均會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12]。馬等[17]研究

大腸桿菌發現當菌落總數在 63-1.2×104 CFU/

mL時,菌懸液吸光度值變化很小。朱及李[9]

等認為大腸桿菌濃度為 107-108 CFU/mL時與

所測的吸光度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而 105-106

CFU/mL 與所測吸光度相關性較差。本研究

根據比濁法,以麥氏濁度標準No. 0.5 預估細

菌濃度約為 1.5×108 CFU/mL,再利用分光

光度計測量 OD 值,平板計數後的實際濃度

結果均在 107-108 CFU/mL之間,這與以往的

研究結果[9]一致,表明本研究吸光值與菌液

濃度相關性強,結果比較可靠。

本研究指出五種試驗菌在不同 OD 值時

菌液濃度不同。根據測試結果建議接種菌量

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否則均會影響細菌與

酵母菌其中一個取樣量獲得 50-100 CFU 以

及黴菌獲得 40-80 CFU 菌數的範圍。黴菌培

養時要隔一定時間觀察菌落生長情況,一般

在菌落長出後應立即計數,否則培養時間延

長會導致黴菌的菌絲蔓延而無法準確計數。

又黴菌的生長菌落細菌者大,因此其測試濃

度最好不要超過 80 CFU,以免造成參比時計

算菌數的困難。

本研究結合麥氏濁度標準 No. 0.5、M6

Plus可見光光度計及活菌計數三種方法,優

化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

孢桿菌、白色念珠菌與黑麯黴的生長效能試

驗,可為其他相關研究的調菌技術提供參考,

由於品管人員的的經驗及訓練程度會影響微

生物的計數結果,建議新進人員需經過適當

的培訓及考核才能開始調菌之操作。又工業

廠家檢驗室自己調菌的另外缺點為無法如同

其它預製小於 100 CFU 菌液或菌粉的廠家

(如美國 MicroBioLogicals, Ltd., MBL 公司

之產品)可提供接種菌種的溯源。

參考文獻

1. 李豔嫦,蔡芷荷,盧勉飛,田亮,吳清平,李興。

2010 年版《中國藥典》中 10 種培養基滅菌參數的研

究。中國藥房 2015; 26:437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

生物學檢驗:培養基和試劑的品質要求。2013:GB

4789.28。

3. U.S.Pharmacopeia National Formulary.<61> Microbio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USP 39. 2016:117-23. USP.

4. U.S.Pharmacopeia National Formulary.<62> Microbio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test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USP 39. 2016:123-30. USP.

5. U.S.Pharmacopeia National Formulary.<71> Sterility

tests. USP 39. 2016:136-42. USP.

6. European Pharmacopeia 7.0 Volumel 2.6.Biological test.

2011:163-71. EP.

7. 衛生福利部。特殊檢驗法。中華藥典,第八版

(上)。2016:289-306。中華民國。

8. 國家藥典委員會。微生物限度檢查。中華人民共和

國藥典,第三部。2015:140-4。中國醫藥科技出版

社,中國。

9. 朱豔靜,李宇。測定菌體濃度的簡便方法。工業微

生物 2006; 36:47-9。

10. McBirney SE, Trinh K, Wong-Beringer A, Armani AM.

Wavelength-normalize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Sta-

phylococcus aureu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growth

rates.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2016; 7:4034-42.

11. Ahmad Bhawani S, Fong SS, Mohamad Ibrahim MN.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of caffeine. NCBI. http://

www.ncbi.nlm.nih.gov/pubmed/26604926.2017/5/10.

12. 肖敏,楊峰,王旭榮,羅金印,李新圃,陳炅然,

李宏勝。分光光度法測定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液濃度

方法的建立。動物醫學進展 2014; 11:40-3。

13. 程驚秋。用分光光度計測定蘇雲金桿菌懸浮液的濃

度。植物保護 1985; 5:24-5。

14. 曹曉雲,郭豔娟。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驗證

試驗及其相關的技術問題。天津藥 2006; 18:49-51。

15. 王成樹,黃勃, 樊美珍,李增智。分光光度法測定

白僵菌孢子粉的含孢量。微生物學通報 1998; 3:

179-81。

16. Maia MR, Marques S, Cabrita AR et al. Simple and

versatile turbidimetric monitoring of bacterial growth

in liquid cultures using a customized 3D printed culture

tube holder and a miniaturized spectrophotometer:

application to facultative and strictly anaerobic bacteria.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7630632,2017/4/20.

17. 馬秀玲,陳蕊君,王飛,徐騰月。吸光度法快速確

定菌懸液濃度及其適用範圍。微生物學雜誌 2014; 4:

90-2。

品管培養基的調菌技術216

216

18. 魏東,尤明強,裴明玉,莊新海,翟雷,魏然,王

國治,李恪梅。鼠疫、布氏菌、炭疽活疫苗濃度測

定通用參考品的研製。中國醫藥生物技2015; 5:392-7。

19. 劉國紅,林營志,劉波,林乃銓。芽胞桿菌菌體濃

度的快速檢測方法研究。中國農學通報 2012; 24:

213-7。

20. 楊廣。液體培養條件下細菌濃度兩種測定方法比較。

微生物學雜誌 2005; 25:71-2。

21. 韓紅兵。移液器的使用技巧及維護保養。現代職業

教育 2016; 15:160。

Microbial Concentration-Adjustment Techniques for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dia

Yuxia Huang1, Xinxin Zou1, Li Sun1, Wen-cherng Tsai2,3*

1Creative Microbiologicals, Ltd., Suzhou, China;2Super Laboratory, Ltd., New Taipei City;3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Immunology,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Abstract

The“Performance testing of culture media

and reagents”(GB 4789.28-2013) regulations i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GB) of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promulgat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a working microbial suspension should be

20-200 CFU when performing quality control

testing of culture media (e.g. plate count agar,

PCA), whereas inoculating microbial counts of

not more than 100 CFU for enriched media (e.

g. trypticase soy agar, TSA) are recommended

by the pharmacopoeia published by other

countries. Although microbial suspensions of

“not more than 100 CFU” have been sold by

various companies on the market, these products

are expensive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m

are affected by the training provided to QC

personnel, as well as the equipment, facilities

and operation techniques used. This study

engaged in the evaluation of microbial concentration-

adjustment techniques established by our

laboratory. We first picked up a little quantities

of microbial c olonies of each species and

separately adjusted them to concentrations

equivalent to McFarland 0.5 standard, after

which the optical density (O.D.) of each was

individually determined using a visible light

spectrophotometer (600 nm wavelength).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in this evaluation included

Staphylococcus aureu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acillus subtilis, Candida albicans and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The adjusted microbial suspensions

were then individually diluted to a suitable con-

centration, different volumes of diluted suspensions

were then taken for each microorganism type

and applied to TSA, after which the spreading

method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t least one of the inoculating plates could

obtain 50-99 CFU accurately for bacteria and

yeast, whereas 40-89 CFU could be accurately

obtained for mold. The microbial concentration-

adjustment techniques established by our

laboratory may thus be used to rapidly adjust

microbial concentrations used in the quality co

ntrol of culture media in industries.

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testing of culture

media, microbial concentration-ad-

justment techniques, spectrometry,

optical density, McFarland No. 0.5

TTQAS 社團法人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第二屆理、監事

職別 姓名 現職 學歷 經歷

理事長 蔡文城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國立陽明大學微免科所兼任教授

美國南達克達州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美國德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教授、主任、館長及台北榮總臨床微生物科主任

副理事長 許萬枝國立陽明大學微免科所兼任教授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生理化學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生科院院長、藥物科學院院長、大學主任秘書、教務長、副校長

常務理事 李金木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美國賓州大學生物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寄生蟲科所主任及所長,中台科技大學生醫暨藥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常務理事 林錫斌元培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

日本東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元培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所)主任兼所長

常務理事 呂旭峯振興醫院 技術長及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紐約聖若望大學醫技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微生物組組長

常務理事 曾浩洋 弘光科技大學食科系教授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博士後研究;中興大學食科系教授、主任,弘光科技大學民生學院院長

常務理事 曾義雄 中台科技大學教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及博士後研究

慈濟大學講座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教授、所長、中心主任、院長;中台科技大學院長

理事 王惠民國立中興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工程研究所 博士

高雄醫學大學香粧品學系 教授

理事 王翔郁清華大學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美國普渡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理事 李筱萍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煉製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煉製研究所 研究員

理事 余家琛 醫信有限公司董事長國立成功大學 EMBA 高階管理專班

醫信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事 林函頤啟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理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生物工業化學組碩士

綠色四季研發部主任

理事 許勝傑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品保部經理

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博士

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工程中心品保部經理

理事 郭金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醫院區檢驗科組長

台北醫學大學生藥技術學系理學士

台北市立慢性病院檢驗科副主任;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檢驗科副主任

理事 郭瑛玉群翔企業顧問公司負責人;明生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台北醫學大學董事

台灣大學動物科技系學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動物科學碩士

新光醫院創院行政副院長;精益準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理事 郭建榮中國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發部經理

靜 宜 大 學 企 管 研 究 所(EMBA) 碩士及中興大學植物研究所碩士

中國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保部經理

理事 張谷昇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食科系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所博士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教授及系主任

理事 張勝祺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所兼任副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研究所碩士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所副教授

職別 姓名 現職 學歷 經歷

理事 蕭炎昆凱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逢甲大學水利系凱記及北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事 劉慶森 中籐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中興大學 EMBA第 14屆中區傑出經理人獎總經理類

常務監事 施宗雄

酪多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約克貝爾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東海大學榮譽教授

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應用微生物學博士

國立中興大學教授、主任;東海大學教授、主任、廠長;農學院院長

監事 林明輝麗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海洋大學 —

監事 江秀梅中國醫藥大學藥物化學研究所 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藥物化學研究所博士

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學系助理教授

監事 葉濬毅台灣生醫品質保證協會TSQA副理事長;驥展全球顧問有限公司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所博士

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副研究員;台北榮總婦產部副研究員;進階生物科技公司資深副理

監事 張耀南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

密蘇里大學 (哥倫比亞分校)農業工程研究所博士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

監事 陳志強台北榮總皮膚部皮膚診斷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及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助理教授 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監事 盧蘊澤杏輝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品保處協理及總經理特助

美國南卡 Clemson 大學環境系統工程系博士

杏輝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認證實驗室負責人、研發處資深經理、協理、品保處經理

理事 胡宏熙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所)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博士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所)助理教授

TTQAS 社團法人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

第二屆正、副祕書長名單

職別 姓名 現職 學歷 經歷

秘書長 林宜賢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治醫師/教師培育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台北榮民總醫院癌病中心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副秘書長 王紹鴻嘉義大學微生物免疫及生物藥學系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博士

義大醫院醫研部副研究員

副秘書長 蔡慶龍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CRO 協理

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碩士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綠色四季生物科技公司研發部經理、太景生物科技公司經理

檢驗及品保雜誌(Journal of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發行人:蔡 文 城

編 輯 委 員 會:

總 編 輯:呂旭峯編輯委員:許萬枝 李金木 林錫斌 曾義雄 曾浩洋

王惠民 王翔郁 李筱萍 余家琛 林函頤許勝傑 郭金龍 郭瑛玉 郭建榮 張谷昇張勝祺 胡宏熙 蕭炎昆 劉慶森 施宗雄林明輝 江秀梅 葉濬毅 張耀南 陳志強盧蘊澤

出 版 者:TTQAS 社團法人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地 址:新北市新莊區五工五路 21 號電 話:02-2298-9459傳 真:02-2290-2510E - m a i l:[email protected]網 站:http://www.ttqaa.org.twISSN 2227-815X承 印 者:瑞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地 址:新北市化成路 267 巷 13 號電 話:02-2991-7945傳 真:02-2991-9113E - m a i l:[email protected]中華郵政三重雜字第 84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