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王雅玄 137 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五十九卷第四期 2014 年,594),137-164 doi:10.6209/JORIES.2014.59(4).05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王雅玄 * 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暨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 摘要 本研究問題意識起於科技性別化社會中,科技女性如何形塑性別氣質、或從其家庭、學 校、社會脈絡中獲致其性別化主體。茲以 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式、學校教育、社會文化因素對其科技學習心路歷程的影響,以探討成功論述與性別氣質之 關聯。結果發現,科技女性如魚得水的成功論述整合了陽剛個人、平權家庭、女校教育與融 入主流社會等四個優勢因素。其最基本的成功論述是以濃厚的科技興趣作為生涯發展的基 礎,進而能一路抵抗眾多父權體制下的性別不平等條件。科技女性具有陽剛特質,喜愛閱讀、 探索、操作與挑戰;享有平權家庭充足教育資源並受家族科技楷模啟發;在學校受女性科技 教師楷模影響並獲益於男女分校與高中文理分流制度;在社會得利於大學聯考分數決定熱門 科系並融入主流社會享有母校與同儕的社會資源。本研究呼應 Wells1980)陽剛女性在現代 社會中較具發展優勢,此提供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參照,然其科技專業發展仍受限於科研領 域的父權心態,反映出科技性別化的結構問題。科學教師宜批判察覺社會文化中的性別符碼 與規範,實踐性別平等教學,增加女性主體性以利科技領域中的性別平衡發展。 關鍵字:成功論述、科技女性、科技性別化、陽剛女性 通訊作者:王雅玄,E-mail: [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2013/10/16;修正日期:2014/06/03;接受日期:2014/10/31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37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五十九卷第四期

2014 年,59(4),137-164

doi:10.6209/JORIES.2014.59(4).05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王雅玄* 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暨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

摘要

本研究問題意識起於科技性別化社會中,科技女性如何形塑性別氣質、或從其家庭、學

校、社會脈絡中獲致其性別化主體。茲以 12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式、學校教育、社會文化因素對其科技學習心路歷程的影響,以探討成功論述與性別氣質之

關聯。結果發現,科技女性如魚得水的成功論述整合了陽剛個人、平權家庭、女校教育與融

入主流社會等四個優勢因素。其最基本的成功論述是以濃厚的科技興趣作為生涯發展的基

礎,進而能一路抵抗眾多父權體制下的性別不平等條件。科技女性具有陽剛特質,喜愛閱讀、

探索、操作與挑戰;享有平權家庭充足教育資源並受家族科技楷模啟發;在學校受女性科技

教師楷模影響並獲益於男女分校與高中文理分流制度;在社會得利於大學聯考分數決定熱門

科系並融入主流社會享有母校與同儕的社會資源。本研究呼應Wells(1980)陽剛女性在現代

社會中較具發展優勢,此提供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參照,然其科技專業發展仍受限於科研領

域的父權心態,反映出科技性別化的結構問題。科學教師宜批判察覺社會文化中的性別符碼

與規範,實踐性別平等教學,增加女性主體性以利科技領域中的性別平衡發展。

關鍵字:成功論述、科技女性、科技性別化、陽剛女性

通訊作者:王雅玄,E-mail: [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2013/10/16;修正日期:2014/06/03;接受日期:2014/10/31。

Page 2: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38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壹、緒論

「男理工、女人文」的說法暗指科學的非中立性。科學特質與形象經常與男性、陽剛特

質或男子氣概的建構密切相關。十七世紀西方開始發展科學時強調理性、客觀、獨立、抽象

思考,這些特質同時也是社會定義男性應有的陽剛特質,而等同於女性陰柔特質的感性等概

念則是科學極力排斥的,因此科學特質的發展一開始就不是性別平等的(蔡麗玲、王秀雲、

吳嘉苓,2007)。科學是陽剛的、科學比較適合男性、男性比較科學、科學頭腦是聰明優秀的,

這些論調不僅肯定科學的陽剛特性,也肯定男性在科學的價值,使得女性在性別認同壓力下

不敢也不願進入科技領域,科研領域最終成為男性主導的局面。與其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不如說科技始終來自於男性,因為不只科學家多為男人,高科技主管與從業人員通常也是男

性,呈現科技性別化現象(王雅玄,2012)。連日常生活中科技的使用也有著性別化關係,例

如,汽車廣告影像符號的父權意識形態凸顯了「汽車性別化」現象,放大男性掌握科技之權

力,而再現消費女性面向(劉盈秀,2007)。這顯示臺灣社會日常生活中存在於性別與科技之

間刻板的對應關係,提供我們重新省思科技設計與性別的關係。

儘管種種科技性別化的假設與現實,仍有不少女性活耀於科技領域中。臺灣有許多傑出

的女科學家突破了性別與科技使用的刻板對應關係,已獲國際各界肯定尊重。例如,國立臺

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林麗瓊教授在知名國際學術期刊擔任唯一的亞洲女性副總編輯,曾

任美國奇異公司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立中央大學郝玲妮教授是國內第一位女性太空研究所所

長,也是國內第一位自製酬載計畫的主持人,她對太空的嚮往並不因身為女性而有所遲疑。

趙乃賢是臺灣第一位進入水產試驗所工作的女性研究員,對亞洲女性的科學表現有獨到觀

察。蔡錦玲的吳郭魚相關研究獲得極高評價,對臺灣豐富的海洋資源更有極高的期許(大紀

元訊,2006)。這些女科學家有的突破傳統性別框架,展現巾幗不讓鬚眉的陽剛特色,有的發

揮女性堅韌特質,保有女性愛美的天賦權力,未揚棄女性氣質。令人好奇的是,科學與女性

角色之間究竟呈現何種拉扯關係?女性參與科技已經為社會與世界帶來了更豐富多元的發

展,性別與科技的關係是值得深究的領域。

關於科技女性的研究並不多,王文欽(1998)研究 1840-1940年間 23位中國傑出科技人

才的成長環境與學習歷程,其中 21位男性,只有 2位女性,多半出生於官宦書香世家,父母

多為思想開明接受新式教育,家庭多重視鼓勵學習,家庭氣氛近一半是溫馨和樂的。其啟蒙

時間多在 6 歲以前,母親擔任學前重要啟蒙角色。多數傑出科技人才提到教師是生命中的重

要他人,特別是名師作為學習楷模與指引職涯方向的明燈。吳淑敏(2009)以臺灣 7 位傑出

女科學家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生涯發展歷程與成功因素,發現她們具有靈敏的研究眼光與創

新見解,做事有計畫、有效率,善於時間管理,專業知能深入,興趣高昂、熱愛工作,有毅

Page 3: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39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力、堅持自己的目標,好勝不服輸,遇到阻力不輕言放棄的特質。其家庭中父母多半沒有重

男輕女的觀念,尊重、支持並鼓勵她們在科學上的發展;已婚者的另一半不論是否同在科學

領域工作,均能支持其專業領域發展,並以其成就為榮。其求學歷程中,數理成績表現優異,

受到良師、科學影片或科學傳記、科學實驗或研究之引導或啟發,在高中或大學時代就立志

以科學為職志。就業時受到教師或長官等重要他人賞識與提拔,工作場所有充分的學術自由

及互相切磋的同儕。Wang(2012)訪談 16位就讀理工學院的臺灣女大生發現,儘管她們仍可

知覺女性在科技社會普遍不受歡迎,但其就讀的大學普遍提供性別平等策略與友善的科技學

習環境。

從上述研究看來,科技成功者的個人特質、家庭資源與學校學習歷程都起了關鍵作用,

這四個層面的生命歷程是否有性別差異,是否攸關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都值得深究。本研

究所指的「成功」並非以資本主義標準界定,亦非主觀認定科技專業就等於成功,而是主張

任何行業者都有成功論述,也都有失敗論述。既有的成功典範可以被顛覆,故成功沒有固定

標準,因此,成功意味著個人在該行業「如魚得水」的感受。如魚得水,冷暖自知,因此,

成功是個人對自身成就的主觀知覺。「如魚得水」或「成功論述」都是指受訪者進駐科技領域

的正面能量與成就感來源。綜上所述,本研究進入處在高等教育科技女性的生命世界,藉由

檢視其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式、學校課程及社會結構文化脈絡,瞭解女性

在科技學習的心路歷程,同時探討成功論述與性別氣質之複雜關係。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關注科技中的性別問題,認為鉅觀與微觀脈絡中均透過多種論述傳達了特定性別

意識形態,故文獻聚焦於女性科技經驗的性別歷程。究竟女性在科技領域中的性別經驗如何

影響其科技生涯發展,有必要從社會、學校、家庭與個人層面分別探討科技學習過程中的性

別歷程。

近年來社會逐漸關注女性的科技領域發展。臺灣在 2008年同時舉行「全球女性科學家會

議」與「海洋科學與生物科技女性科學家學術暨職涯發展研討會」。兩大女性科學家會議都以

探討女性職場發展為主題,可見女科學家面臨的困境已漸漸被學術界所重視(史倩玲,2008)。

世界各國開始發展「唯女性訓練計畫」(women only training projects),1鼓勵女性參與非傳統

領域如科學、工程、營造、科技(Scienc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ECT),訓練

1 以英國為例有女性數學科學科技教育(Girls’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MSAT)、

女孩進入科學與科技(Girls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IST)、女孩與科技工程(Girls and Technical

Engineering, GATE)、女孩電腦俱樂部(Computer Clubs for Girls, CC4G)、科學與工程中的女性(Women int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SE)、性別科學科技(Gender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SAT)(詳見 Phipps,

2008)。

Page 4: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40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女性自信以重建女性,在唯女性的空間中創造另類文化。這些計畫關注社會變遷與弱勢團體

的社會運動,解除女性教育參與的個人限制,如提供免費報名、免費旅行和兒童照顧來對抗

結構障礙。不過,唯女性訓練計畫的有效性十分受制於個人自身經驗、態度與承諾,且僅能

使女性增能,並無法挑戰既有的性別秩序(Phipps, 2008)。既有的性別秩序根深蒂固於家庭教

養與學校教育的生命記憶中,而臺灣早期莘莘學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還有大學聯考,聯考

熱門科系排行深繫學子生涯發展。大專聯招始於 1954 年直到 2002 年廢除,轉型為多元入學

制度。近 50年的聯考歷經舊制與新制,舊制先填志願後分發,分四組考試:甲組多為理工科

系、乙組多為文科科系、丙組多為醫學與農業科系、丁組多為法商科系。1984 年改為新制,

先考試後填志願,分四類組考試:一類組為文法商科系、二類組為理工科系、三類組為醫學

科系、四類組為農學科系。二者皆由聯招分數決定錄取學校,由於考生依歷年各科系最低錄

取分數作為校系志願依據,此強化了大學排名,當志願選填取決於成績高低,使得考生忽視

大學的辦學績效與自己的性向興趣(秦夢群,2004)。

學校課程中有些學科顯然被標籤為陽剛或陰柔。例如,數學被強烈地建構為陽剛性的,

是基礎理性、心靈而非肉體、非情感的、抽象的和去個人化的,自從啟蒙運動後,這些屬性

都被建構為陽剛性(Paechter, 2007)。Walkerdine(1988, p. 190)認為「數學是個理性的迷夢

(reason’s dream),是個幻想天地的投資—幻想擁有全知全能的權力來支配那個可計算的世

界」。Chapman(2001)主張學習數學牽涉到學習其語言使用的陽剛形式:精確、簡潔、根據

事實、權威的。因此,做數學是關於說一套特定的陽剛形式,內容幾乎沒有隱喻性,著重使

用語言來聲稱真理。學生經常在受教育過程中被迫決定立場與選擇學科,據此建構自己的陽

剛性與陰柔性。強陽剛性學科對女性特別有問題,她們必須承認並接受自身的陽剛性可能不

被同儕接受,冒著被邊緣化的風險。學科的刻板印象和學科內容的陽剛/陰柔性使得男孩與

女孩並無開放選擇的可能性,也因而嚴重限制其未來的可能性,例如,在職業選擇上年輕女

性由於符應陰柔特質不得不選擇低薪職業,未來晉升與技能發展機會渺茫;反之,年輕男性

卻得以符應陽剛特質而選擇有認證自我開業潛力的高薪職業(Paechter, 2007)。本研究關懷如

上所述的學校教育是否對女性學習科技不利?或是對哪類型的女性有利?透過科技女性回顧

一生的學校教育歷程,歸納科技女性成功的本土論述。

在家庭方面,許多研究均提出父母對於男孩的教育期望顯著高於女孩,且有男主外、女

主內的性別角色觀(黃菁瑩,1999;Lawson, Jones, & Moores, 2000)。關於科技學習的家庭因

素研究非常少,顯見科技與家庭的關聯是被忽略的一環。事實上,家庭對於科技學習的影響

仍占有主導位置;吳怡瑄與葉玉珠(2003)的研究發現,父母社經地位對兒童的科技創造力

有正向影響。楊淑萍與林煥祥(2010)調查發現,擁有完整經濟資源或文化資源家庭的學生

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評量中的科

學素養、數學素養及對學習科學的興趣、參與程度、快樂指數、評鑑價值等均顯著優於其他

Page 5: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41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同儕。葉玉珠(2005)的研究顯示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係與家庭環境氣氛對於孩童的科技

創造力有影響。陳昭儀(1999)對傑出理化科學家之創造力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科學創造力

的因素有家庭因素、求學歷程、時代背景、人格特質、創意動機、思考風格、解決問題特性、

思考及工作習慣等。國外學者針對科技女性進行研究,發現除了本身對自然環境有極大的好

奇心之外,通常早在童年初期就已有與男性典範正面互動的良好經驗,例如父親、祖父、科

技教育者引導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果沒有人發現並提攜其特殊天賦,其生涯可能不會走

進科技領域(McCarthy, 2009; McCarthy & Berger, 2008)。本研究關懷在科技學習的心路歷程

中,父母社經地位、家庭楷模、社會的性別規範等攸關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上對

於女性投入科技產生何種作用?

在個人特質方面,以陽剛性(masculinities)的研究針對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的詮釋尤為

豐富。以高中數理資優女生為例,多展現男女特質皆高的雙性特質,性別角色態度也傾向認

同非傳統女性角色(于曉平、林幸台,2010)。以在男性優勢社會中處境孤立的科技女性為例,

成功科技女性則需特別有韌性承擔社會歧視,並證明自己的智慧能力足以領導男性,如此一

來,我們需要反問:科技女性的代價是否犧牲了女性特質?而何為女性特質(femininity)?

何為男性氣質?陽剛性與科技的關係為何(林唯芳,2008)?Kimmel 與 Davis(2011)研究

大學中的男人天地(guyland),發現所謂的男性符碼(guy code),男性必須嚴格遵守成為男人

的規則與訊息且不得打破,通常傳統的陽剛角色界定需恐懼陰柔性、勿流露情感、勿表現藝

術音樂品味、切勿注意穿著。O’Neil 與 Crapser(2011)指出該假定意味著,若不順從陽剛意

識形態(masculinity ideology),將會受人議論導致性別角色自我貶抑。陽剛意識形態堅信男人

最重要的是要固守標準文化定義下的男性行為,內涵包括:一、避免專屬女人的情緒性;二、

男人必須具備成功、地位、控制和權力;三、避免柔弱、容易受傷、親密等非陽剛性;四、

性活動是判斷陽剛性標準的標記。實徵研究顯示,陽剛性規範也包括地位、強硬、反對/避

免女性氣質、恐懼/厭惡/蔑視同性戀、自恃、侵略性、迷戀成就地位、壓抑情感、求勝、

控制情緒、冒險、暴力、權力高於女性、主導、花花公子、工作至上(O’Neil & Crapser, 2011)。

女性氣質的行為表現通常被貶抑,而陽剛性被視為英勇化且授予更多社會權力。被動、柔順、

情緒性、撫育、照顧等特質被認為是典型的女性氣質,比起武斷、獨立、理性和力量等陽剛

性,較無權力與地位(Berila, 2011)。

西方高等教育結構通常透過強調線性、理性思考和學科劃分來維持「霸權陽剛性」

(hegemonic masculinity),其規範包括持續主宰、理性特權、獨立、權威、強硬和父權關係

(Berila, 2011)。Connell(1995)定義霸權陽剛性為性別化實踐的型態,人們對父權合法化的

接受就是一種霸權陽剛,其保障男性的主宰地位、決定了女性的從屬地位。陽剛性是維持父權

體制完好無缺的黏著劑,是「一個實踐的形式……允許男人持續統治女人」(Wagner, 2011, p.

213)。男人通常理解到那種公認的陽剛性表現,且反覆確認出以下四種形式:一、情緒性的

Page 6: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42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自我設限(restrictive emotionality);二、成功、權力與競爭;三、壓抑男人間的情感;四、工

作與家庭關係間的衝突。這些都是抱持著站在女性氣質的對立面,要能確保更多成就、金錢、

冒險與成功、不能成為男同志,並保持公正客觀(Wagner, 2011)。Wells(1980)修改 Bem

(1974)發展貝姆性別角色調查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依男性化、女性化的程度

區分四種性別角色類型:陽剛性(masculinity)、陰柔性(femininity)、雙性化(androgynous)、

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雙性化特質是指一個人視情況可以同時是男性化或女性化、工具性

或情感性、果斷或柔順。Bem(1976)及多數後來研究性別特質的學者(何英奇,1981)皆認

為雙性化特質是最健康的心理性別表徵,社會適應較佳、有較高的自我實現、較受歡迎、較

有彈性、有較好的婚姻適應,此種人格就事論事並能視情況需要採取或剛或柔的因應行為,

因此有較佳的社會適應。然而,Wells(1980)則進一步指出,男性以雙性化者適應較佳,女

性以陽剛性者適應較好。

儘管上述文獻一致指出個體的陽剛特質在科技學習上的優勢,但事實上,個人的也是家

庭的、學校的、社會的。這些看似個人的陽剛性其實同時是父權社會的產物。研究發現,男

學生在科學生涯意向、科學自我效能、科學結果期待及科學興趣顯著高於女學生,這顯示性

別背後隱含的社會文化因素會造成性別在科學生涯選擇上的差異(簡晉龍、任宗浩,2011)。

黃幸美(1995)指出,科技性別化在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數理

科學上的成就與興趣態度雖有男優於女的現象,然而,社會結構潛存的性別刻板及女性科技

專業發展的負向經驗,也抑制了女性追求數理科學的成就動機。受到社會結構因素影響,家

庭與學校教育對男生數理科學成就的鼓勵與教育投入程度多於女生。因此,透過上述分析社

會、學校與家庭因素如何作用於個人身上,形成個人在科技上的性別主體認同與詮釋,是本

研究關注的焦點。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徑

本研究旨在蒐集女性經驗,探討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為深入瞭解科技女性生命中一連

串的複雜經驗與感受,研究者必須透過與受訪者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以及研究主題之共同

關懷,才能產生共鳴而取得個人化且私密的體驗與感受。因此,研究採深度訪談,係以科技

性別的生命經驗為主的敘說探究。敘說是呈現及瞭解經驗的最佳方式,由於在任何探究中,

個人是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理論或架構作用於其上之物,敘說探究可以強調在與他人或環

境的關聯中重新建構個人的經驗(Clandinin & Connelly, 2000/2003)。那麼在訴說個人經驗的

同時,也會反映出既定的社會規範及寓居社會制度下複雜的權力關係與意識形態。要釐清科

技女性成功論述中複雜意識形態的來龍去脈,則應將受訪者置於原有社會脈絡下去檢視。因

Page 7: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43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此,本研究在敘說探究下,佐以批判取向從日常生活微觀描述中,嵌入歷史脈絡的事實,分

析背後的性別權力或宰制關係,使意識形態與日常生活經驗之間的關聯得以浮現。透過批判

檢視,把探究的重點從經驗敘說中,轉移到經驗背後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與社會關係如何

編織這些經驗,才得以瞭解整個社會如何運作,進而建構出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從事大學科技專業的女性。本研究定義「科技」為適應環境或反應環境的認

知行動系統,是滿足文化需求的一種工具。沈清松(1998)指出科技係科學與技術的統稱,

科學屬認知系統是有系統地獲致知識的方法,而技術屬行動系統是運作程序與技術知識。具

體而言,科技領域包括資訊網路、生醫電子與資訊、生化科技、資訊管理、電機、動物醫學、

資訊工程、機械、通訊等科系。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但採取社會學視角,探究範圍包含從個

人、家庭、學校到社會的廣大脈絡,若能進而發展大型量化研究會更有貢獻,因此,本研究

算是大型量化研究前的質性前導研究。為蒐集多樣豐富的資料,選取變異性大之研究對象,

在個人背景方面考量婚姻年齡與留學經驗之變異性。女性生涯發展是否受限於年齡婚姻,其

出國攻讀博士旅居異地的經驗是否較有機會擺脫原有社會文化束縛,這些因素對科技女性的

性別特質之交互作用令人玩味。本研究為了平衡取樣,同時考慮北中南地區、各類職等(教

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年輕到中老、已婚未婚、出國留學與否,這些因素的同時考量旨在

平衡報導避免偏頗,試圖描繪一個較能兼顧各類科技女性所面臨的處境,但本研究並非量化

研究,無法進一步討論這些背景因素的差異影響力。

總計選取 12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專任教師,包含 6位教授、2位副教授、4位助理教授。

分別來自臺大(3位)、成大(7位)、中正(2位)3所大學;任教科系涵蓋機械工程系(2位)、

資源工程系(1 位)、生物科技系(1 位)、電機工程系(2 位)、生物訊息傳遞系(1 位)、建

築系(1 位)、物理系(2 位)、生化科技系(1 位)、資訊工程系(1 位)。由於訪談問題部分

涉及個人隱私,基於研究倫理及尊重保護受訪者,研究對象依年齡順序編號。年齡層分布為

50-59歲 4人(編號 A-D)、40-49歲 4人(編號 E-H)、30-39歲 4人(編號 I-L);3人未婚、9

人已婚;3 位無留學經驗、1 位留英、1 位留法、7 位留美;自幼成長於軍公教家庭者 7 人,

餘為衣食無虞之農工商;排行老大 6人、老二 4人、老五 2人。

三、研究方法與資料處理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邀請個案回顧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四層面的生命經驗,敘說其

進入科技領域前後的心路歷程。研究者請個案先行參閱訪談大綱,給予充分時間回顧科技性

別歷程,每位研究對象訪談 1~3次,每次時間 1.5~3小時。研究期程從 2009年 12月至 2010

年 8 月,每次訪談後記錄研究札記,訪談在不太偏離主題下盡量讓個案暢所欲言,對話依情

境而調整。訪談題綱分為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大脈絡。首先回顧個人特質與科技學習

Page 8: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44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的心路歷程,如描述個性、從小學科能力的興趣與性向、從小喜歡的玩具與遊戲類型等。接

著請受訪者從家庭方面分析選擇科技領域的原因,父母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提供子女教育

資源有無差異、家族有無(女)科技人才楷模等。再請受訪者從學校教育回顧選擇科技領域

的原因,學校是否有女科技人才之教師楷模、課程教材是否鼓勵女性走向科技、男孩是否掌

控較多電腦科技及物理(活動)空間、同儕團體對選擇科技的影響(如女同學是否較少談論

科技、科技學習過程是否感受男同學陽剛文化之威脅)等?最後請受訪者分享社會對科技女

性的性別觀感與刻板印象,有無(女)科技人才之社會楷模、是否感覺科技職場為男性專有、

科技專業比人文專業社會地位高、是否經歷社會職場的性別歧視?說說科技女性自己的故事。

在資料處理方面,使用三角校正以確保資料的信實度,包括資料來源與研究人員的多樣

性。資料來源包括深度訪談或自傳,訪談後研究者均邀請個案進一步自我書寫,以免限於訪

談時間而有未盡之處,有 2 位受訪者進一步提供自我書寫,其餘受訪者表示無須補充。資料

分析透過 3 位質性研究人員進行,皆為女性、非科技領域者,以局外人身分可跳脫局內人對

科技性別的既定詮釋。分工方式主要是共享訪談札記及資料詮釋之檢證,減少分析過程中所

產生的偏差,希望對研究問題提供完整圖像,瞭解研究主題的結構和形成過程,透過相互檢

證以增加研究嚴謹性。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科技女性的生命故事呈現所蒐集的田野資料,並以個人特質、家庭、學校與社

會四層面為主軸進行脈絡性分析,探討科技女性進入科技領域的心路歷程。

一、科技女性的個人氣質

走進十層樓高的工學院大樓,經過各研究室,裡面擺滿各式各樣的儀器設備,從空間安

排與少布置的冷色調中感受到陽剛忙碌的衝勁氛圍。進到實驗室先看到大堆儀器,尋遍角落

才看見幾個女研究生在操作儀器,詢問後得知教授在裡面的小辦公室。機械系 C 教授穿著橫

條襯衫搭配牛仔褲,說話滔滔不絕,言談中論及政治、金錢與地位,有自信、口才流暢不易

插話或中斷,其性別氣質直接傳達出陽剛性。綜合本研究 12位大學女科技教授的個人特質,

多半展演陽剛特質,喜歡動手操作、探索問題、喜愛閱讀。

(一)喜歡陽剛特質

12位研究對象中有 11位直接描述自身個性男性化或趨中性。例如,電機系 D教授說自己

像男孩子積極奮力,電機系 G教授、資源工程系 K助理教授、生物科技系 L助理教授也都描

述自身的男性化個性,不喜女性打扮文化:

Page 9: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45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我應該是比較男性化的,因為我的思考模式比較像男性,就比較直接,然後就是我

覺得很多女孩子都扭扭捏捏的。我覺得父母教育方式吧,我們家三個小孩就都很中

性,都不愛打扮啊,當然也不會太男性化,但是可能思考模式很中性。小時候可能

更男性化一點,就是會跟男生打架之類的。我們就小時候跟堂哥玩,都打很暴力的

那種,就真的打下去,就打得很嚴重,或是比賽看誰跳到海裡面去,或丟到海裡面

去。(資源工程系,K助理教授,37歲,20100125訪談)

有些則描述自己在人際方面不拘小節,不擅長溫柔婉約,直來直往,例如生物科技系 L

助理教授說:

我沒有辦法溫柔,我比較大喇喇的。我對於一些東西會很堅持,可是在人際上的話,

我跟一般女生有點不一樣,大家對於一般女生都是那種可能會很在意小地方,或是

一句話沒說好可能就會生氣或什麼的,可是這些我都不在意。(生物科技系,L 助理

教授,32歲,20100127訪談)

電機系 G教授也說:

我的個性比較像男生,我比較男性化,比較直接,所以這部分可能比較偏理……如

果科技是代表男生的話,哈哈,就是比較那樣子一點,那反而抒情的部分,我是滿

不行的。(電機系,G教授,43歲,20100818訪談)

總之,這些女性有的展演陽剛性、自然直接爽快的個性,有的喜歡中性打扮風格,有的

思想理性,不拘小節,不喜溫柔扭捏造做之風,也就是所謂的男性特質。然而,受訪者會將

「不愛打扮、個性直接、偏理性、不抒情、不拘小節」與「男性特質」劃上等號,實則反映

了普羅大眾的性別刻板印象,這種性別氣質的二分也是值得進一步解構的。

(二)喜歡動手操作遊戲

有 10位科技女性回顧童年都非常熱衷於動手操作的遊戲類型。例如,生化科技系 A教授

回顧小學時老師教滅火器原理,她就偷偷拿零用錢去買小蘇打等材料並躲起來做實驗,從動

手操作體驗自然科學的興趣:

我記得在小學,學校有教滅火器,老師說滅火器是小蘇打加什麼就會產生二氧化碳,

這樣就可以滅火,我自己就拿零用錢偷偷跑去儀器行買小蘇打,跑去試試看這樣,

我覺得我小時候就對自然學科有興趣。然後就真的拿一些紙在那邊燒出火來,照著

做把碳酸氫鈉加什麼東西,然後再給它潑到火堆……。還有譬如說老師在教什麼電

Page 10: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46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流電石那些,我真的就會去買電石啊,電燈泡啊,然後上課的時候拿出來玩,小學

時就會做這種事。(生化科技系,A教授,57歲,20100701訪談)

資源工程系 K助理教授從小就喜歡機械零件:

我的興趣應該是理工方面的東西,因為我比較喜歡機械零件等等,所以多多少少喜

歡比較有分析方面的思考,就是這個東西拆開,怎麼合回來那樣子。小時候就會……

我很喜歡螺絲,我只要看到螺絲,我就會想拆掉那樣,我就很喜歡拆,然後再把它

組起來。(資源工程系,K助理教授,37歲,20100125訪談)

綜合 12位科技女性的童年遊戲類型,包括操作、拆解、樂高積木、挖土堆、抓蟬、抓泥

鰍、挖菜蟲、跳格子、跳繩、自製燈籠、自製三稜鏡(萬花筒)、扮家家酒、玩樂器、打鬥遊

戲、裝扮遊戲(小飛俠)、騎腳踏車、做實驗、自製彈弓、玩彈珠等,僅發現 1位女性也玩娃

娃但更有興趣的還是益智遊戲,也就是所謂的男性遊戲。

(三)喜歡閱讀

12位科技女性從小都熱愛閱讀,都有課外閱讀的習慣。例如,生化科技系 A教授從小就

以居里夫人作為心中的典範:

我很小就讀到居里夫人,發現女生也可以當科學家,她小時候是很辛苦的,她去法

國讀書時也辛苦,隨便吃,家裡很窮……可是她很喜歡看書。她是我心中一個很重

要的典範。雖然她日子過得苦,在過苦日子當中,她卻可以很 enjoy做研究與學習。

(生化科技系,A教授,57歲,20100701訪談)

另外,較年長的物理系 B 教授透露她的年代限於經濟狀況,閱讀書籍來源只有學校圖書

館,或同學間相互傳閱。當時書籍多為雜誌或小說,而非科學科技類,她們都有著熱愛閱讀

的共通性。

(四)喜歡探索問題,不喜歡記憶背誦

12位科技女性都主動提及特別偏愛探索性的問題。電機系 D教授就讀國小時,晚上睡不

著覺會把數學題拿出來思考。此外,幾乎所有女科技教授都一致指出自幼便不喜歡記憶背誦、

不喜歡抒情文章、記憶力不好故較不愛文學類。

總之,科技女性傾向陽剛特質、喜歡閱讀、探索、操作與挑戰,對科技性別化的解釋為

個人能力與氣質差異。科技女性自幼喜歡動手操作類的傳統男性遊戲,基於男性化玩具如交

通工具或槍砲可能有助發展空間感創造力(洪榮昭、康鳳梅、林展立,2003;Lawson et al.,

Page 11: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47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2000),這些女性可能因而較早發展對機械或自然科學的能力和興趣。在氣質上傾向陽剛的男

子氣概,如此則呈現主宰性格,而較少展演從屬性別的陰柔氣質(Vaerting, 1923),這些科技

女性帶著陽剛特質進入科技領域,相對於陰柔女性會比較順利,而她們也在充斥著陽剛性的

科技領域中,複製且強化了自身的男性氣質。

二、科技女性的家庭資源

「女生需要念那麼多書嗎?」女孩讀書受限於傳統家庭的束縛,不僅是父母、祖父母,

連左鄰右舍都對女性進入科技或博士等專業領域有所微詞。抱持這樣的問題進入這 12位女科

技教授的原生家庭故事中,發現多數女科技教授的家境優渥,即使雙親教育程度不高者對女

兒持續進修也抱持完全支持的性別平權觀念。

(一)原生家庭教育資源充足

家境優渥是那個時代下女性能夠無後顧之憂繼續升學進入專業的主因。12 位科技女性原

生家庭教育資源皆充足,父母教育程度高也較重視教育,這類典型就像電機系 G 教授,父親

大學畢業擔任國中校長,母親高中畢業,皆相當重視子女教育,從小都供孩子學鋼琴,給予

三兄妹的教育資源並無差異。三兄妹學歷皆為博碩士,從事醫教商界,頗有成就。她特別提

到,爸爸並未傳達女孩以家庭為重,反倒強調女人也該有獨立工作,對她的期望是當醫生擁

有自主性,不用看人臉色。

另外一種典型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但因從商或自開工廠經濟資源豐厚,這類典型如機

械系 C 教授,父親從商是臺灣電錶之父,家境相當優渥,五兄妹的生活不虞匱乏,父母雖對

她沒有高教育期望,但由於所獲得的家庭教育資源提供充足,生涯發展中沒有經濟限制,父

母都是盡其所能提供補習或才藝學習等資源。

唯一家境普通的電機系 D 教授,父親務農兼零售商,母親沒受過教育但毫不輕忽子女教

育,雖然因為種果樹家住山上,但媽媽將四個兄弟姊妹送到北投市區小學就讀,因而也相當

程度地開展了她的受教育資源。

整體而言,12位科技女性有 7位成長於軍公教家庭、2位父親是工廠老闆、2位父親從商、

1位父親務農。其原生家庭皆為中高社經地位,唯一務農者家境也不虞匱乏。有趣的是,結合

家庭社經地位與孩童的性別氣質之關聯,可發現兩者間的微妙關係。本研究受訪對象家境充

裕,這些女性的個人氣質也多偏男性特質。而黃增新(2004)針對青少年研究顯示,高社經

地位家長的男女學生其男性化特質高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中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則雙性化類

型居多,低社經地位以未分化居多,家境與青少年性別特質的發展有顯著相關。而本研究科

技女性的性別氣質多為男性化特質或偏向陽剛陰柔兼具的雙性化特質與之相互呼應。

Page 12: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48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二)性別平權家庭,老大獲益;重男輕女家庭,老么獲益

在那個女性家庭地位較低的年代,女性最終能持續鑽研科技專業,是否在家中擁有較高

位置?研究者調查她們的家庭出生序與位置性,6 位排行老大、2 位獨生女、2 位老二、2 位

排行第五。多數並無重男輕女現象,屬於相對性別平權的家庭,並無抑制女性發展,女生排

行老大並享有較多家庭資源。這類典型就像生物訊息傳遞系 H 助理教授,其父母並不重男輕

女,排行老大的她因此享受家中相當多的資源,她弟弟甚至抱怨家中重女輕男。

然而,另一類典型是重男輕女家庭,雙親對兒子期望較高,要求女兒較多家務分擔,對

女兒採放任態度,但這反而使其得以自由發展,充分在科學與科技領域中試探。例如 2 位排

行第五的資深教授皆認為自幼受忽略反倒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突破傳統女性走文組路線。

物理系 E教授認為父母的無暇管教造就了今日的她,而過度關注弟弟的結果反而發展受限:

我是老五,前面有四個姊姊一個弟弟。我很慶幸我是老五,都沒有人管我。我覺得

我獲益很大,因為我自己的個性是非常沒有辦法受到束縛的,那很幸運的就是我整

個成長過程裡面,父母親生到我時已經非常忙了,因為五個小孩,他們已經很忙沒

有時間照顧我,但是弟弟出生後,父母親會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物理系,E教授,

48歲,20100628訪談)

機械系 C教授在家排行老五,有 1個哥哥、3個姊姊。她從小就覺得父母親重男輕女,父

母眼中永遠只有她哥哥,而她們姊妹都是被忽視的一群。不過,她認為也因為父母親忽視女

性才讓她能自由的發展。至於么女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中,為何父母的放任教養態度反而有

助於其選擇科技行業?因為傳統父母對么女的「性別」管束較少,她們較少從事家務或女性

勞動也較少知覺女性刻板形象,這種教養過程使得她們的性別成長經驗較為自由廣闊,從而

獲得解放,拓展非傳統女性的發展空間,而未侷限於傳統女性行業。因此,女生出生序因家

庭重男輕女情況而獲得不同的教育資源,成長於性別平等家庭者,老大因位置高而獲益;成

長於重男輕女家庭者,老么因自由而獲益。可以說,給女性自由發揮是逃離性別化窠臼的助

力之一。

(三)家族楷模及重要他人的典範影響

12 位科技女性中有 8 位擁有家族學習典範,雖然男女典範都有提及,但絕大多數為男性

典範,如爸爸、哥哥、叔叔、伯伯。生物科技系 A 教授有個工程師父親,幼時父親處理家事

常隨機教導科學原理,令她印象深刻;電機系 I副教授也頗受男性家族典範影響:

如果有楷模的話,算是我自己的親叔叔,他是醫生,大概是我們家族最有成就的,

我從小以他當楷模,我很崇拜叔叔,曾有一度想當醫生,在某程度上他間接影響我

Page 13: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49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選理組。我爸爸也有影響,他對工科很在行,我家所有大大小小的東西都是他弄,

他很厲害,什麼水電啊等等他都會,我也就自然而然會了,人家常說女孩水電都不

會,但對我來說,常去 B&Q買零件自己換水電,真的是習以為常了。(電機系,I副

教授,38歲,20100204訪談)

唯一廣受家族中女性典範激勵的是生物科技系 L 助理教授,她特別在自我書寫的生命回

顧傳記中強調家族女性的堅強與韌性對她產生的影響,是一種女性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與智

慧:

重新檢視自己在每一個過程,發現了許多已被收藏的回憶,竟是影響我在科學路上

的關鍵;更因在我的人生過程楷模個個皆為女性,讓我在心中輕輕的發出一陣驚呼。

原來,剛強中帶著纖細、堅毅融入了柔和的力量一直引導著我。因為父母皆繁忙於

科學界,小時候的我是在外婆及一群阿姨的照料下長大,擁有著最充足的愛以及最

自由的發展。我的阿姨在這時交給了我最棒的禮物,就是信任與勇氣。我的阿姨眼

睛已近全盲,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模糊的光與影,但她不希望因此而無法帶我出去探

索這世界,阿姨牽著我的小手跟我說:「我有智慧,而你有眼,我跟你說我們要怎麼

去,你用你的眼睛帶我們去」。從三、四歲開始,我信任她所教我的智慧,她也信任

小小年紀的我牽著她走在大街小巷與穿過每一個閘口,我們兩個用著別人無法想像

的勇氣穿梭在臺灣每一個角落。(生物科技系,L助理教授,32歲,20110301自傳)

生物科技系 L 助理教授的家族中充滿了女性楷模,除了同樣從事科技領域的雙親外,她

的外婆和幾位從小陪伴她成長的阿姨都是她的學習典範,她們身上強烈的陽剛女性深深影響

著她,她說:

外婆和媽媽對我很有影響,我覺得我家的女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女性還是

要有一番事業。其實我大姨跟我二姨她們是家管,可是她們也很鼓勵我要有自己的

事業,要突破。(生物科技系,L助理教授,32歲,20100127訪談)

整體而言,本研究科技女性皆無原生家庭的限制或革命,絕大多數原生家庭教育資源充

足且支持性強,儘管成長於父權家庭中,女孩仍能找到自由發展的一片空間,特別得利於家

族中的男性典範或陽剛女性典範。首先,其原生家庭多屬中上階級,無經濟困難,父母提供

足夠的財務資本;其次,其出生序多排行老大,享受較多家庭資本,而排行老五者反而因父

母的低關注減少刻板化要求而能自由發展;另外,其家族楷模提供良好社會資本,或因家庭

科技典範進而投身科技領域。走進科技領域雖說是自己的選擇,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科技

Page 14: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50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女性家庭楷模多為男性或陽剛女性,可說是沐浴在「陽剛典範」下成長。

三、科技女性的學校教育

「男生數理好、女生數理差」一直是女生的恐懼。這些女性能成為科技專業,是否都就

讀第一志願的學校?是否學業成就都名列前茅?而那個年代國中男女分班,高中男女分校,

這對女生念科技是否有影響?帶著這些問題,研究者將時光倒回,聆聽她們的學校教育歷程,

發現就讀資優班、好學校、擁有好教師及良好師生關係,都具有推波助瀾之效,其中進入科

技的關鍵應該是高中選組。

(一)男女分流制度有利女性發展

12位女教授高中皆就讀於名校或資優班,6位北一女、2位南女、1位嘉女、2位私立高

中的資優班,以及 1 位蘭陽高中的前段班。不是就讀第一志願,就是數理資優班。其中有 10

位就讀女校,只有 2 位高中是男女同班。女校經驗對女性的能力發展較無阻礙,例如生物科

技系 L助理教授高中就讀女校,班上同學感情融洽,校風自由對女性無刻板化要求:

高中我很慶幸我進到崇光女中,那邊真的改變了我的一生,全部都是女生,班上只

有 27、28人,是理組班,我們班感情非常好,在那我碰到了物理老師以及我人生中

的好朋友。崇光女中雖然是女中,又是天主教,可是它並不是很保守的學校,對於

女生,並不會說你是女生就一定要怎樣。(生物科技系,L助理教授,32歲,20100127

訪談)

男女分班分校對女生學習有利,在於同性別環境較無機會再製傳統性別角色期待,由於

缺乏男性在場,相對減少父權體制性別差異的放大效果,使得女校學生可省去社會束縛不侷

限自身的潛能發展。儘管無論如何分校分班,多數女生仍選擇人文社會學科,這無疑是社會

體制性別分化的後遺症,但受訪的科技女性多來自女校,該發現有重大意義,在於男女合校

更容易將女性推向女性化職業的選擇,而男女分流則有助於女性逃離性別化窠臼。

(二)數理資優班與高中文理分流制度,成為女性踏入科技的關鍵

本研究中,科技女性表示高中選組是最徘徊也是最認真思考自己興趣的關鍵時刻,高中

的文理分流制度迫使高中生決定要選擇進入人文社會或自然科技領域。12 位科技女性都在高

中分組時選擇理組(第二類組或第三類組),選擇理組的原因多半是不喜歡文組記憶背誦,有

些考量本身的學科興趣,有些則是師長鼓勵或同儕意見。

特別是就讀數理資優班的學生,3位受訪者表示高中因成績優異被選入數理資優班,而一

進資優班就決定了日後理組的命運。就像電機系 I 副教授所言:「我在高中考進去讀北一女中

數理資優班,一路好像就是得走這條路了」。而一旦進入這備受肯定的數理資優班,除非實在

Page 15: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51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念不下去,不然不太可能換跑道,這也決定日後科技一途。機械系 J副教授也說:

我們女中它有實驗班……就是資優班,我高一下因為成績比較好就被選進去讀,因

為實驗班都提早教學……其實你進去了就不會再出來了,除非你真的覺得完全沒有

興趣,因為進度都已經超前了。(機械系,J副教授,37歲,20100121訪談)

顯見數理資優班與高二文理分流是女性踏入科技領域的關鍵。高中選組是個關鍵時刻,

個人興趣、同儕影響、教師教學及家長的觀念與關心都很重要。教師在此更是扮演關鍵角色,

一個深獲學生愛戴的理化老師、一個鼓勵女性選理組加強心理建設的老師,都有助女學生進

入科技。數理資優班的分流制度促進女性進入科技,說明了高中分組對生涯發展的關鍵影響,

一旦高中進入數理資優班,幾乎就決定理組命運,文理分流制度促使成績好的女生留在男性

化為主的科技領域中發展,她們會選擇理組固然是興趣使然,但正因臺灣的高中分組幾乎等

於生涯發展,使這些理組女生沒有轉換跑道的可能,直接走入科技領域。

(三)教師楷模及師生關係激勵女性選擇理組與科技發展

本研究對象在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階段,相當程度受到女性教師楷模的啟發,這

對進入科技領域有關鍵影響。生物科技系 L 助理教授覺得一路上啟發她的人都是女教師,這

些女教師都成為她學習歷程中的重要典範:

我覺得一路上都有碰到啟發我的人,從小到大都一直很喜歡生物,高中很喜歡物理,

一度想去考物理系,那也是老師帶領出來的,我們物理老師也是一個女生,清大畢

業,從她身上我就覺得,哇,原來女生也可以讀那麼困難的科目,那時我的物理就

非常好,可是後來換了男老師就激不起我的興趣,就一蹶不振……。我記得兩位大

學恩師,兩個都是女生,寄生蟲學老師發現我非常適合做實驗,她覺得我觀察力很

好,我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醫學系以外寄生蟲學考一百分的女生,那時她一直鼓勵我,

另外哈佛畢業的龍老師很特別,她有個課程叫環境星座學,她非常專業,也成了我

的典範,到碩博士班,我又碰到另一位女老師,她從碩士班一路帶到博士班變成我

的 mentor,我覺得一路上對我影響很重要的老師都是女生。(生物科技系,L助理教

授,32歲,20100127訪談)

電機系 I副教授也提到大學影響她很深的女教授:

大學有個女教授教電子學,我很崇拜她,那時候喔,女教授耶,我真的很崇拜她,

後來我準備出國到美國去念書,我請她寫推薦信,她說她指導教授剛好要來臺灣,

看我有沒有興趣跟他見個面,後來這位教授就變成我的指導教授,所以我出國拿學

Page 16: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52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位這件事情,要很感謝我大學那個女老師。我在美國念書的指導教授,他其實是個

女性主義支持者,他想要幫助女孩走向高等教育,所以願意把機會留給女生。我非

常欣賞他,他對我的人生有很深遠的影響。(電機系,I副教授,38歲,20100204訪

談)

此外,有好幾位受訪者提到,中學師資攸關選組,而不喜歡國文老師的居多,因為不喜

歡國文老師而逃避文組,也因為喜歡理化老師而選擇理組。機械系 J 副教授國中的理化女教

師,不僅年輕美麗,與班級相處融洽,因此很喜歡上她的理化課,因為喜歡物理老師,間接

也提高她對物理科學的興趣,甚至影響她大學選物理系。機械系 J 副教授和資源工程系 K 助

理教授都回憶起中學國文女老師極為情緒化,與學生關係差,不喜歡上國文課的資源工程系 K

助理教授與同學們甚至為了逃避國文老師而選擇理組。可見師生互動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科興

趣,教師楷模是學生選擇科系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科技女性進入科技的學校資源包含:男女分流對女性學習具優勢;文理分流

促進女性選擇科技;科技教師楷模與良好師生關係是選組關鍵。顯見學校教育對女性科技學

習的影響,過去研究也指出學校教育通常對女學生在科技學習上有排除現象,惟單一性別的

學習環境中,學生無須面對兩性在科技使用能力刻板印象之壓力,來自女校的女學生對電腦

抱持較正面的態度(岳修平、劉伊霖、胡秋帆,2004)。本研究的科技女性多數就讀女校,可

擺脫男女比較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壓力,單一性別的教育環境有助於邁向科技領域。換言之,

脫離父權體制的女校環境,得以展現無性別宰制的壓力,有利於女性科技學習。再加上女性

教師典範,都促使這些科技女性願意選擇科技生涯。

四、科技女性的社會脈絡

社會上的性別分工由來已久,這些女教授當時為何獨排眾議鑽研科技專業?為何大學畢

業後會繼續進修科技專業?最後為何在大學任教?究竟臺灣社會文化脈絡對女性從事科技的

影響為何?走一趟科技女性的高等教育與就業生涯,發現陽剛主導的社會文化剛好有助於這

些陽剛女性進入科技。

(一)得利於大學聯考依社會評價填志願,分數決定科系

「為什麼選讀理工科系?」這 12位科技女性高中都選理組,大學志願皆選擇理工科系,

博士專長與大學就讀科系一致,進而分析大學聯考填選志願之依據,有多位填選志願完全按

分數落點,部分酌予考量個人興趣,故選擇科技的關鍵除了個人興趣之外,最大的作用應該

就是大學聯考志願落點。研究對象多數認為選擇科技科系的主因是大學聯考分數使然。很多

受訪者填志願都如物理系 B 教授,參考歷年各科系最低錄取分數,分數落點決定了她就讀物

理系:

Page 17: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53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其實我大學填志願時,當然那時候不會填,也沒有人指導,搞不清楚什麼,同學就

說反正就按照前一年的成績來排嘛,那就是按照成績的高低,就看你的分數落到哪

裡,其實我也是傻傻的,父親已經不在了,媽媽也不懂這個東西,所以其實是沒有

任何諮詢管道的,就是隨便填,我成績高一定是在物理組。(物理系,B教授,57歲,

20100226訪談)

換言之,填志願並非完全依照心中志願,而會循繹社會價值的科系排名,所以大學聯考

分數決定落點科系。本研究 12位女性都屬於大學聯招時代,A~E教授是舊制大學聯招、F~

L 教授是新制大學聯招,無論先填志願後分發的舊制或先考試後填志願的新制,都如秦夢群

(2004)所言,當時大學聯考的志願選填全倚賴分數與大學排比。本研究的科技女性亦然,

選讀科系可說是得利於社會對於理工科系的評價較高,需滿足此志願的分數也較高,因此聯

考分數高的女生也就順水推舟進了科技領域。楊巧玲(2008)指出,看似教育機會均等、個

人自由選擇的理念與政策,可能隱諱傳遞社會結構不平等權力關係而不易被辨識。本研究的

科技女性多為大學聯考制度下的產物,考試分數填寫志願決定就讀科系,而大學科系排序實

為社會價值期待的後果。

(二)科技同儕成為女性進入科技的社會資本

12位科技女性中有 6位配偶都是求學階段同系所的同學或學長。物理系 B教授、機械系

C 教授、電機系 D 教授的配偶都是大學或碩士班同學,當時同儕間普遍有出國深造的風氣。

例如,電機系 D教授和先生是同學,由於先生出國念書,電機系 D教授跟著出國,原本並不

打算繼續進修,但在先生及同儕影響下也繼續修讀博士:

我先生其實是我碩士同班同學,那時候普遍同學間的風氣,就是會出國再進修。我

們班也有不少人出國,其實我剛跟著先生出國念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想要念。剛去

美國半年其實我只是純當家庭主婦,可是我很有興趣,也是會把教科書拿來 K一 K,

看我先生在念什麼,我會問他這門課是在念什麼東西。我那時候是想說,也有考慮

要念,有打算要念,後來因為我是電機背景,所以我就還是念電機。(電機系,D教

授,52歲,20100128訪談)

物理系 B教授與先生以前是同學,後來又任教於同一大學系所,彼此的朋友圈都很熟:

我跟我先生一起,所以說我比較不會,我從來不會覺得說不習慣耶……那我們周圍

的我們的朋友大多是學科學的,我先生的朋友,我們的朋友,我們常常是夫妻一起

出現,那他的同學都是男生,那我們到了國外也都是男的居多,那我就跟我先生一

Page 18: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54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起,我覺得大家都聊得很愉快,從來也沒有人說:你是女生,你不要加入我們,我

覺得沒有耶。(物理系,B教授,57歲,20100226訪談)

本研究半數以上女性在求學期間跟隨男朋友或先生繼續進修科技專業,同儕間進修風氣

是她們持續待在科技領域的動力。因此,擁有志同道合的科技同儕是女性科技發展的社會資

本。

(三)得利於大學聘人以校友優先

「為什麼當時會到大學任教?」研究對象中有 6 位國外學成後均回大學母校任職,其中

以資深教授為多,這與早期部分大學喜歡聘用母校高材生的風氣有關。例如,生化科技系 A

教授在大學、碩士與博士班都在臺大就讀,後來也留在臺大任教。建築系 F 助理教授回到母

校倍感親切與受照顧:

我回來母校教書坦白說,大部分的同事都是以前的學長或老師……都是認識的,他

們要照顧我呢,難道要說不要照顧嗎?我是不用一個人在這邊……。(建築系,F 助

理教授,45歲,20100205訪談)

電機系 D教授進一步提到,雖然身處科研領域,但回到母校由於彼此熟識,較沒有性別敏感:

我在回來(母校)之後,因為這些很多老師(同事)我都認識,所以就對我特別好,

我總覺得我給人家幫助太大了,我受人家的幫助太多了,這裡的同事都是我們當時

的學長或是助教,所以我跟他們出去,我不會覺得我是女生,我也不會覺得他們是

男生,哈哈。(電機系,D教授,52歲,20100128訪談)

半數以上的科技女性於國外完成學業後都回到母校任職,與當時的師長和學長們彼此熟

識,形成一個緊密的人脈系統,其求學與就業皆從母校人脈中獲得保障。

綜上所述,科技女性在社會層面得利於大學聯考分數決定科系,亦由於大學傳統的聘人

習慣,也享有母校與同儕的社會資源,女性生涯發展與其擁有的社會資源有密切相關。有 6

位科技女性的配偶都是求學階段同系所的同學或學長,當初藉由同儕提攜繼續深造,跟隨男

朋友或先生的腳步因而繼續在科技領域發展,是否科技女性需依賴男性人脈作為社會資本向

上升遷?值得進一步討論。

伍、綜合討論

綜合 12位科技女性的性別論述,這些成功者之性別氣質偏陽剛性,僅有 2位年紀最輕者

Page 19: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55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稍微顯露女性特質。回顧其童年皆喜歡探索操作、對自然工程有興趣、受家族陽剛典範啟發,

這些皆可循繹性別特質的社會建構性,呼應 Paechter(2007)指出幼童觀察真實家庭生活中什

麼人做什麼事,在此脈絡中歸納出男女特性,這些觀念成為建構自我的基礎,並轉移運用到

日後更廣闊的世界,特別是進入托育和教育場所,也在同儕社群中建立這些陽剛性與陰柔性。

本研究科技女性的陽剛特質看似個人特性,但從本研究進一步在家庭、學校與社會脈絡的社

會學結構面考察之後,不難發現一位科技女性必須在結構與能動之間適應調整方能成為一位

成功者,這些科技女性在陽剛典範的家庭孕育出陽剛特質,進入了歡迎陽剛性的科研領域(學

校教育與社會職場),她們也在其中逐漸複製且強化了自身的陽剛氣質。

本研究的科技女性童年成長於傳統社會,而在傳統社會中能成為傑出女性,多數是成長

於中產階級家庭,在父母還算開通或放任自由的家庭中成長,較有機會做自己,她們都不是

傳統深居家庭或身陷家庭的女性,卻也不完全在性別平權家庭中成長,儘管如此,卻都成功

打入科技領域。究竟,女性科技發展是否僅受惠於性別平權社會?抑或也得利於父權體制社

會?這在本研究中有辯證的發展。由於本研究的科技女性多展現男性特質,在家族中受父伯

輩科技楷模啟發或陽剛女性典範的激勵、也獲益於兄弟益智遊戲玩伴的引導,在學校中受科

技教師楷模的鼓舞,最後在大學聯考中倚賴社會對理工科技的高評價,其聯考分數高,隨著

成績落點進入科技學系。這種「科技是男性的」、「男理工、女人文」、「男優女劣」等父權思

想,倒使本研究這些陽剛女性(masculine women)得以進入「較優」的理工領域,因此,科

技女性的成功論述符應了父權體制下的科技陽剛性,如此一來,不具陽剛特質的女性不易進

入科研領域,而這正是目前科研領域需要檢討的潛在課題。父權思想僅讓陽剛女性進駐科技

領域,卻阻隔了更多數的女性,若去除父權思想,所有不具陽剛性的男性或女性都可依其本

性志趣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未來科學教育者需要著墨之處。

然而,性別平權思維同樣在女性進入科技之際有一臂之力。這些科技女性在原生家庭獲

得充足的教育資源,以性別平權家庭的女性獲益最大;她們多數受惠於學校各階段的女科技

教師楷模,絕大多數中學就讀女校,女性主義認為男女分流制度對女性學習極為有利,2女校

獨特的性別自由得以脫離性別僵化學科的束縛。她們雖然在科技領域中屬於性別少數,但是

都強化自身所屬領域為優勢學科,這也符合林立婷(2008)發現性別少數學生會強化自身所

選擇類組的成績或學科知識價值,並以此為選組考量,例如,數理資優班的女學生強調數理

優於人文之學科知識價值差異,從社會價值觀中肯定自己的選擇,亦是影響選組之重要因素。

男女分校是基進女性主義的觀點,唯有排除壓迫源(男性),女性才得以重獲自主性(Davies,

1997),這些女權思維亦有助於女性進入科技。

不過,女性結束學校教育進入科技職場之後,似乎依憑自我的層面減少了,倚賴他人的

2 分流(tracking)根據個體發展不同潛力並接受不同教育,在課程教學內容與教法都有不同,透過篩選將個

體依其能力興趣性向接受適性教育,使個人各展其才各有所用(Adams, 1988)。

Page 20: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56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層面增多了。儘管在中學就讀女校女班得以解除男性文化威脅,但進入科技職場後等於進入

了男人天地。仔細分析發現,本研究過半的科技女性在專業進階發展都伴隨男朋友或先生的

腳步(也就是男性),其就業多仰賴母校師長與學長(也都是男性),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或

爭取研究計畫案也常得倚靠男性同儕的提攜(還是男性),在科技專業的社會層面已不見女性

助力的蹤跡,反而需倚靠男性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源,這看似女性在科技領域不得不倚賴男性

人脈,其實這是華人社會的人脈現象,許多科技男性恐怕倚賴更多人脈取得更多資源,然而,

由於科技領域充滿男性,科技男性對於同為男性的相互合作顯得自然,相較之下,科技女性

需經營男性人脈關係網顯得更為辛苦,這是職場生涯發展的性別差異。缺乏男性夥伴作為研

究助力的科技女性,是否面臨相對吃力侷限的未來?科技領域的男性化程度遠超乎人們的想

像。Phipps(2008)詳細說明科學工程營造科技業(SECT)中的陽剛文化是如何從男性的結

構主宰衍生並根深蒂固。陽剛主導形式已被聯想為:理性、競爭、獨立、身體的力量和科技

的技能,這其實是由 SECT人員所定義的核心理想,因為長久以來男人已經在父權體制脈絡下

形塑了 SECT。這吸引男性進入 SECT,同時驅逐許多女性。此過程是循環的:SECT 和陽剛

性的連結同時是男性結構宰制的結果和原因。男性的結構宰制繁衍了 SECT 環境的文化陽剛

性,SECT與陽剛性的符號連結又鞏固了男性的結構宰制,無形中阻礙了女性參與。由於此陽

剛文化深深嵌入組織結構中,致使女性重新塑造自己,融入並同化於陽剛文化中。此陽剛文

化在科研領域宛如盤根錯節的結構,科技女性的生涯發展很難衝撞此陽剛結構,目前科研領

域仍因為男性多數之故可能過度放大科技男性的貢獻,而因為女性少數之故可能忽略科技女

性的貢獻,這種父權體制的限制導致忽略了女性的自主性與發展空間,並非科技女性習於倚

賴男性的主觀選擇,如果科研領域不正視科技性別化的問題,恐怕會繼續無意識地以父權心

態阻饒了科技女性的生涯發展。

陸、結論與省思

本研究以 12位任教於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透過回顧其性別與科技的生

命經驗敘說,進入處在高等教育科技女性的生命世界,藉由檢視其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

與父母教養方式、學校課程及社會結構文化脈絡,瞭解女性在科技學習的心路歷程,同時探

討成功論述與性別氣質之複雜關係。綜合分析發現,科技女性如魚得水的成功論述整合了陽

剛個人、平權家庭、女校教育與融入主流社會等四個優勢因素,其最基本的成功論述是以濃

厚的科技興趣作為生涯發展的基礎,進而能一路抵抗眾多父權體制下的性別不平等條件。科

技女性在個人特質偏陽剛特質、喜歡閱讀、探索、操作、對自然工程有濃厚興趣;在家庭方

面享有平權,獲得充足教育資源並受家族科技楷模與陽剛典範的啟發;學校教育彰顯女權思

維有助於女性投入科技,例如,受女科技教師楷模的影響並獲益於男女分校與高中文理分流

Page 21: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57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制度;在社會方面得利於大學聯考依主流社會評價填志願,高分決定了理工科系,融入男性

主導的主流社會以便享有母校與同儕的社會資本。科技女性成功運用個人、家庭與學校的支

持力量,突破了社會期望科技仍為男性專有之限制。

本研究總結陽剛女性在科技領域中可獲得優勢發展,這顯示性別特質的流動有助於女性

拓展非傳統學科的潛能。陽剛特質對科技女性成功論述的確發揮相當程度的作用,此回應了

Wells(1980)認為陽剛女性發展較佳之論述。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科技女性在成功的歷

程中犧牲了女性特質,而是在科技領域中需要發揮較多的陽剛特質,這也代表了科技女性較

傾向展演中性特質。事實上,性別可以不要那麼鞏固與僵化,儘管性別早在人們展演它之前

就存在了,但根據 Judith Butler理論,沒有人先天就是男人或女人,人們是透過展演一系列的

行為從而創造了男女兩性的意義(Butler, 1990)。性別是一種持續進行重複行為的展演,因此,

性別化過程是允許被打斷或重新定義的,這樣的理論開啟了我們對於陽剛性和陰柔性也有多

樣存在或者無須遵守女陰柔、男陽剛二元對立的事實(Berila, 2011)。而科技女性這種獨特的

陽剛氣質成長於性別平權家庭或不受束縛的傳統家庭,也成長於單一性別無父權壓迫的女

校,並獲得女性楷模的灌溉與社會對陽剛性的推崇。然而,如魚得水的科技女性進入職場後

卻再度陷入科技男性的束縛,由於缺乏女性科技同儕,身處男性化結構的科技領域中必須與

男性交涉以利掌握人脈資源,相對而言,科技女性生涯發展顯得更為艱辛,科技領域的性別

困境值得進一步深究。

本研究提供女性邁向科技領域的成功論述,為期使女性能夠意識覺知社會文化中的性別

符碼與規範,發展出切合環境脈絡的教學實踐脈絡,增加女性主體性進而實現性別平等教育,

茲從女性主義觀點針對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提出省思。第一,在個人方面,期許未來一

個性別多樣性的世界,各種可能的陽剛性與陰柔性都能被任何地區與社群成員接納。誠如

Paechter(2007)指出,我們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在建構自身的陽剛性和陰柔性,若要孩子抵

抗認同的侷限並自由發展未來,我們必須自我檢視,透過細微在地的改變抵抗單一僵化的性

別秩序。第二,在家庭方面,父母和照顧者宜減少性別刻板化教養,如提供廣闊多樣的遊戲

素材、玩具、衣服和活動,避免對「什麼才是男孩」或「什麼才是女孩」貼標籤,主動鼓勵

反刻板印象遊戲,盡量在書本圖片和每日對話中呈現成人和兒童從事反刻板印象活動的多樣

化例子,自己本身扮演反刻板印象的行為模範(Paechter, 2007)。第三,在學校方面,教學宜

採女性主義觀點,從學生經驗出發,承認情感與智能的學習一樣重要,提升女性對既有能力

的信心,發展女性在階級、性、族群和特教方面的差異意識(Phipps, 2008)。第四,在社會方

面,期許訓練女性非傳統技能使女性增能改變生活,反抗過去鼓勵女子無才、無德、無能的

父權體制,同時解構科技領域的陽剛文化。既然科技男性化的過程是被社會建構的,那麼就

可能被社會解構,過去我們形塑了性別與 SECT的僵化關係,現在我們可以在職業招募、任用

與升遷方面進行結構、文化與符號的特別處置與改造。

Page 22: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58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誌謝

本研究經由科技部科學教育發展處(計畫編號:NSC98-2629-S-194-001-MY2)的經費支

持,始得以完成資料蒐集與論文撰寫工作;同時,也要感謝參與本研究的 12位大學科技女教

授無私提供個人心路歷程資料,特此致謝。

Page 23: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59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大紀元訊(2006,10 月 14 日)。電視頻道明播臺灣傑出女性科學家。大紀元電子日報。取自

http://news.epochtimes.com.tw/6/10/14/38771.htm

【EpochTimes. (2006, October 14). Taiwan’s outstanding women scientists on tomorrow’s TV channel. The Epoch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news. epochtimes.com.tw/6/10/14/38771.htm】

于曉平、林幸台(2010)。角色楷模課程對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

發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27-61。doi:10.3966/2073753X2010035501002

【Yu, H.-P., & Lin, H.-T. (2010). The effects of a mentoring curriculum on gender role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a high school class for gifted girls in math an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55(1), 27-61. doi:10.3966/2073753X2010035501002】

王文欽(1998)。近代中國傑出科技人才的成長環境與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新北市。

【Wang, W.-C. (1998). Research on grow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process of Chinese elite technological

professional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New Taipei City, Taiwan.】

王雅玄(2012)。主宰性別主宰科技?科技性別化現象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3),241-265。

【Wang, Y.-H. (2012). The dominant sex dominates technolog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dered-technology

phenomenon.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3), 241-265.】

史倩玲(2008,10月 23日)。刻板性別意識 扼殺女科學家。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

com/?action-viewnews-itemid-9793

【Shih, C.-L. (2008, October 23). Stereotyped gender ideology strangled women scientists. Lihpao Daily.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793】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doi:10.6251/

BEP.19810601.15

【Ho, Y.-C.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sex role to self-concept in college students.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4, 221-230. doi:10.6251/BEP.19810601.15】

吳怡瑄、葉玉珠(2003)。主題統整教學、年級、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

師大學報:教育類,48(2),239-260。doi:10.3966/2073753X2003104802006

【Wu, Y.-S., & Yeh, Y.-C.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tic integrated instruction, grade level, parenta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upil’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48(2), 239-260. doi:10.3966/2073753X2003104802006】

吳淑敏(2009)。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75-103。

doi:10.6172/BSE200903.3401004

【Wu, S.-M. (2009).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eminent female scientists in Taiwan.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34(1), 75-103. doi:10.6172/BSE200903.3401004】

沈清松(1998)。解除世界魔咒。臺北市:臺灣商務。

Page 24: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60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Shen, Q.-S. (1998).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Taipei, Taiwan: The Commercial Press.】

岳修平、劉伊霖、胡秋帆(2004)。數位學習中的性別差異。婦研縱橫,71,35-43。doi:10.6256/

FWGS.2004.71.35

【Yueh, H.-P., Liu, Y.-L., & Hu, C.-F.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e-learning. Forum in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71, 35-43. doi:10.6256/FWGS.2004.71.35】

林立婷(2008)。高中資優班性別少數學生學習經驗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Lin, L.-T. (2008).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gender minority students in talented class of high

school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林唯芳(2008,5 月)。女性科技人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5。取自

http://www2.tku.edu.tw/~tfst/005FST/forum/social%20consceince.pdf

【Su, W.-F. (2008, May). The social duties and obligations of women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Taiwanese Female

Scientists & Technologists, 5. Retrieved from http://www2.tku.edu.tw/~tfst/005FST/forum/social%20consceince.

pdf】

洪榮昭、康鳳梅、林展立(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分析-以機器人競賽為例。師

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39-254。doi:10.6300/JNTNU.2003.48(2).05

【Hong, J.-C., Kang, F.-M., & Lin, C.-L. (2003). An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in Taiwan’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cience Education, 48(2), 239-254. doi:10.6300/JNTNU.2003.

48(2).05】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Chin, Joseph M. (2004). Better or worse: Examin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llege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Educational Policy Forum, 7(2), 59-84.】

陳昭儀(1999)。傑出理化科學家之創造力特性及開發科學創造力模式之研究。科技部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03-05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Chen, C.-Y. (1999). Research on crea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outstanding scientists for constructing the creativity

development model: An exploration in the physics-chemistry area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report (NSC87-2511-S-003-059). Taipei, Taiwa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黃幸美(1995)。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6,95-135。doi:10.6255/

JWGS.1995.6.95

【Huang, H.-M. (1995). Gender difference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6, 95-135. doi:10.6255/JWGS.1995.6.95】

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Huang, C.-Y. (1999).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of boys and girls in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aitung, Taiwan.】

黃增新(2004)。新竹縣國中學生家庭結構及家長社經地位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Hwang, T.-S. (2004).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arental STS and family structures on

gender roles in Hsinchu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Page 25: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61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楊巧玲(2008)。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市:高

等教育。

【Yang, C.-L. (2008). The gender regime in school: A gender analysis of students’ life and teachers’ work culture.

Taipei,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楊淑萍、林煥祥(2010)。由家庭經濟資源及文化資源探討我國學生在 PISA 科學、數學素養

的表現。科學教育學刊,18(6),547-562。

【Yang, S.-P., & Lin, H.-S. (2010). Analyses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iteracy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assets and cultural assets.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6), 547-562.】

葉玉珠(2005)。影響國小學童科技創意發展的因素之量表發展。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0

(2),29-54。doi:10.6300/JNTNU.2005.50(2).02

【Yeh, Y.-C.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inventories for determin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upil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cience Education, 50(2), 29-54. doi:10.6300/JNTNU.

2005.50(2).02】

劉盈秀(2007)。解讀汽車廣告中的性別與科技(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Liu, Y.-H. (2007). Decipher gender and technology in car advertisemen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Kaosung, Taiwan.】

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2007)。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

別向度與台灣社會(pp. 201-224)。臺北市:巨流。

【Tsai, L.-L., Wang, H.-Y., & Wu, C.-L. (2007). Gender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L. Hwang & M.-H. You

(Eds.), Gender dimensions in Taiwanese society (pp. 201-224). Taipei, Taiwan: Chuliu.】

簡晉龍、任宗浩(2011)。邁向科學之路?臺灣中學生性別對科學生涯選擇意向之影響。科學

教育學刊,19(5),461-481。

【Chien, C.-L., & Jen, T.-H. (2011).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gender on science-related

career choice intentions in Taiwan-The case in PISA 2006.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5),

461-481.】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

余曉雯,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 2000年)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3).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L.

Tsai & H.-W. Yu, Trans.). Taipei, Taiwan: Psychologica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0)】

二、外文文獻

Adams, D. K. (1988). Extending the educational planning discourse: Conceptual and paradigmatic

exploration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2(4), 400-415. doi:10.1086/446793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 doi:10.1037/h0036215

Bem, S. L. (1976). Yes: Probing the promise of androgyny. In M. R. Walsh (Ed.),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Ongoing debates (pp. 209-245).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rila, B. (2011). Queer masculi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J. A. Laker & T. Davis (Eds.),

Page 26: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62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Masculi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pp. 97-110). New

York, NY: Routledge.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NY:

Routledge.

Chapman, A. (2001). Maths talk is boy’s talk: Constructing masculinity in school mathematics. In W.

Martino & B. Meyenn (Eds.), What about the boys? Issues of masculinity in schools (pp.

199-210).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vies, B. (1997). Gender theories in education. In L. J. Saha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62-67). Oxford, UK: Pergamon.

Kimmel, M. S., & Davis, T. (2011). Mapping guyland in college. In J. A. Laker & T. Davis (Eds.),

Masculi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pp. 3-15). New

York, NY: Routledge.

Lawson, T., Jones, M., & Moores, R. (2000). Advanced sociology through diagram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R. (2009). Beyond smash and crash: Gender-friendly Tech Ed. Technology Teacher, 69(2),

16-21.

McCarthy, R. R., & Berger, J. (2008). Moving beyond cultural barriers: Successful strategies of

female technology education teachers.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19(2), 65-79.

O’Neil, J. M., & Crapser, B. (2011). Using the psychology of men and gender role conflict theory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service delivery for college men: A call to action. In J. A. Laker & T.

Davis (Eds.), Masculi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pp.

16-49). New York, NY: Routledge.

Paechter, C. (2007). Being boys, being girls: Learning masculinities and femininities. Berkshire,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Phipps, A. (2008). Women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hree decades of UK initiatives.

London, UK: Trentham Books.

Vaerting, M. (1923). The dominant sex: 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ex differentiation (E. Paul & C.

Paul,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etext.virginia.edu/toc/modeng/public/VaeDomi.html

Wagner, R. (2011). Embracing liberatory practice: Promoting men’s development as a feminist act.

In J. A. Laker & T. Davis (Eds.), Masculi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pp. 210-223). New York, NY: Routledge.

Walkerdine, V. (1988). The mastery of reason. London, UK: Routledge & Kegan Paul.

Page 27: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王雅玄 163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Wang, Y.-H. (2012). Still gender boundary? Exploring woman university technology students’ doing

gender and doing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Education, e-Business, e-Management

and e-Learning, 2(1), 34-39.

Wells, K. (1980). Gender-role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9(1), 59-73. doi:10.1007/BF02088380

Page 28: 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茲以12 位國立綜合大學科技女教授為研究對象,探索高 等教育中性別與科技的複雜關係,藉由回顧科技女性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

164 王雅玄科技女性的成功論述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2014, 59(4), 137-164

doi:10.6209/JORIES.2014.59(4).05

The Discourse of Success by Women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Ya-Hsuan W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Advanced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with High-Tech Innovations,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how women scientist and technologists shape their gender subjectivity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gendered technology. Individual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12 women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from 3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aiwan. Situating them back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s of individuality, family, schooling and socie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ir gender role

construction and how they articulated the formation of gendered technology. In conclusion, women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simultaneously co-constructed and deconstructed gendered technology

and this construction subtly corresponded to changing schooling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 The

discourse of success by women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was exemplified by gender boundary

crossings and self empowerment instigated by personal interest, masculinity, family support, women

role models in single-sex schools, and social support from universities. This research corresponded

to Wells’ (1980) theory that masculine women have developed favorably in modern society.

However, gender mobility of elite women has been enabled by patriarchal men, allowing women to

survive in social structures with a strict gender boundary.

Keywords: the discourse of success, women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 gendered technology,

masculine woman

Corresponding Author: Ya-Hsuan Wa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Manuscript received: Oct. 16, 2013; Revised: Jun. 3, 2014; Accepted: Oct. 3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