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南華大學nhdh.nhu.edu.tw/pdf/dunhung/25/25-14.pdf · 東晉時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遊歷於敦煌的僧人 杜斗成 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 敦煌自兩晉以來,即高僧輩出,史稱「敦煌菩薩」的竺法護即是其中之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04 年 7 月 頁 205-210

    東晉時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遊歷於敦煌的僧人

    杜斗成 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

    敦 煌 自 兩 晉 以 來,即 高 僧 輩 出,史 稱「 敦 煌 菩 薩 」的 竺 法 護 即 是 其 中 之

    一。其 弟 子 竺 法 乘,又 在 敦 煌 建 寺 延 學,影 響 很 大。關 於 這 些 前 人 多 已 論 及 。

    這 裏 要 提 到 的 還 有 幾 位 早 期 的 敦 煌 高 僧 和 遊 歷 於 敦 煌 的 外 地 高 僧 及 其 有 關

    事 迹 , 以 說 明 敦 煌 地 區 在 中 國 早 期 佛 教 史 中 的 地 位 。

    前 已 提 及,早 在 西 晉 時,敦 煌 即 有 高 僧 竺 法 護。其 弟 子 竺 法 乘,又 在 敦

    煌 建 寺 延 學 , 傳 播 佛 教 。 稍 後 , 敦 煌 高 僧 輩 出 , 僧 傳 屢 見 。

    據 《 高 僧 傳 》 卷 四 〈 于 道 邃 傳 〉 載 :

    于道邃,敦煌人,少而失蔭,叔親養之。邃孝敬竭誠,若奉其母。至年十

    六出家,事蘭公爲弟子。學業高明,內外該覽,善方藥,美書札,洞諳殊

    俗,尤巧談論。護公常稱邃高簡雅素,有古人之風,若不無妨,爲大法樑

    棟矣。後與蘭公俱過江,謝慶緒大相推重。性好山澤,在東多遊歷名山。

    爲人不屑毀譽,未嘗以塵迹經抱。後隨蘭適西域,於交趾遇疾而終,春秋

    三十有一矣。郗超圖寫其形,支遁著銘,贊曰:「英英上人,識通理清。

    郎質玉瑩,德音蘭馨。」孫綽以邃比阮咸,或曰:「咸有累騎之饑,邃有

    清冷之譽,何得爲匹?」孫綽曰:「雖迹有窪隆,高風一也。」《喻道論》

    云:「近洛中有竺法行,談者以方樂令;江南有于道邃,識者以對勝流。

    皆當時共所見聞,非同志之私譽也。」

    這 裏 我 們 先 看 〈 于 道 邃 傳 〉 中 涉 及 的 幾 位 人 物 。

    「 蘭 公 」, 爲 于 道 邃 之 師 。《 高 僧 傳 》 中 蘭 公 很 多 , 有 竺 法 蘭 、 竺 叔 蘭 、

    于 法 蘭 等,但 這 裏 說 的 蘭 公 應 爲 後 者。《 高 僧 傳 》卷 四〈 于 法 蘭 傳 〉謂 其:「 遠

    適 西 域 , 欲 求 異 聞 , 至 交 州 遇 疾 , 終 於 象 林 。 」 同 卷 〈 于 道 邃 傳 〉 又 謂 邃 :

    「 後 隨 蘭 適 西 域 」, 故 此 「 蘭 公 」 爲 于 法 蘭 甚 明 。 據 《 高 僧 傳 》 卷 四 載 , 于

    法 蘭 爲 高 陰 人 氏 , 十 五 出 家 , 便 以 精 勤 爲 業 , 研 諷 經 典 ,「 道 振 三 河 , 各 流

    205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四 遠。」後 至 江 東 剡 縣( 今 浙 江 剡 縣 )居 石 城 山。孫 綽〈 道 賢 論 〉以 其 比「 竹

    林 七 賢 」 之 阮 嗣 宗 。 由 此 可 知 , 于 道 邃 出 家 即 遇 名 師 。

    「 護 公 」, 即 竺 法 護 無 疑 。 竺 法 護 世 居 敦 煌 , 其 對 敦 煌 人 于 道 邃 更 應 熟

    悉 。 竺 法 護 「 常 稱 邃 高 簡 雅 素 , 有 古 人 之 風 , 若 不 無 妨 , 爲 大 法 樑 棟 矣 ! 」

    可 見 他 對 這 位 同 鄉 的 評 價 是 很 高 的 。

    謝 慶 緒,名 敷,會 稽( 今 浙 江 紹 興 )人,東 晉 世 族 名 流,事 詳 見《 晉 書 》

    卷 94〈 隱 逸 傳 〉。

    郗 超 , 字 景 興 , 東 晉 太 尉 郗 鑒 長 子 。 史 言 其「 善 談 論 , 義 理 精 微 。 」事

    天 師 道 , 又 奉 佛 好 施 等 。 事 詳 見 《 晉 書 》 卷 67〈 郗 超 傳 〉。

    支 遁 , 東 晉 高 僧 , 字 道 林 , 世 稱「 支 公 」或「 林 公 」。 事 詳 見《 高 僧 傳 》

    卷 一 。

    孫 綽 , 東 晉 官 僚 貴 族 , 史 言 其 以 「 文 才 垂 稱 , 於 時 文 士 , 綽 爲 其 冠 。 」

    《 晉 書 》 卷 56 有 傳 。 著 《 道 賢 論 》 以 「 竹 林 七 賢 」 喻 時 七 高 僧 。

    從 上 述 人 物 對 于 道 邃 的 推 崇 來 看,其 在 當 時 的 影 響 確 實 是 很 大 的。南 方

    士 族 文 人,尚 玄 談 空,以 清 高 爲 務,于 道 邃 既 善 方 藥,又 美 書 札,尤 巧 談 論 ,

    高 簡 雅 素 , 性 樂 山 澤 , 正 於 此 世 風 合 拍 。 透 過 此 點 , 也 可 看 出 這 位 「 高 僧 」

    的 一 些 特 點,其 能 在 盛 行 清 談 的 南 方 士 族 文 人 中 享 有 盛 譽,其 原 因 大 概 也 在

    於 此 。

    《 高 僧 傳 》 卷 九 〈 單 道 開 傳 〉 又 載 :

    單道開,姓孟,敦煌人。少懷棲隱,誦經四十餘萬言。絕穀餌柏實,柏實

    難得,復服松脂。後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數日一服。或時多少啖薑椒,

    如此七年。後不畏寒暑,冬溫夏涼,晝夜不臥。與同學十人共契服食,十

    年之外,或死或退,唯開全志。阜陵太守遣馬迎開,開辭。能步行,三百

    里路,一日早到。山樹神或現異形試之,初無懼色。以石虎建武十二年從

    西平來,一日行七百里,至南安度一童子爲沙彌,年十四,稟受教法,行

    能及開。時太史奏(石)虎云:「有仙人星見,當有高士入境。」虎普敕

    州郡,有異人令啓聞。其年冬十一月,秦州刺史上表奏開,初止鄴城西法

    綝祠中,後徙臨漳昭德寺,於房內造重閣,高八九尺許。於上編菅爲禪室,

    如十斛蘿大,常坐其中。虎資給甚厚,開皆以惠施。時樂仙者多來咨問,

    開都不答。乃爲說偈云:「我矜一切苦,出家爲利世。利世須學明,學明

    能斷惡。山遠糧粒難,作斯斷食計。非是求仙侶,幸勿相傳說。」

    206

  • 《 高 僧 傳 》 還 說 單 道 開 能 治 眼 病 ,「 觀 國 興 衰 」 等 , 連 當 時 事 石 虎 的 神

    僧 佛 圖 澄 也 對 其 極 爲 賞 識。石 虎 太 元 元 年,開 與 弟 子 又 南 渡 許 昌,晉 升 平 三

    年 , 又 達 建 業 。 不 久 又 入 南 海 , 在 羅 浮 山 「 獨 處 茅 茨 , 蕭 然 物 外 」。 後 以 百

    餘 之 齡 , 卒 於 羅 浮 山 , 屍 置 石 穴 。 據 說 晉 興 寧 元 年 , 陳 郡 袁 宏 爲 南 海 太 守 ,

    與 弟 穎 叔 及 沙 門 支 法 防 共 登 羅 浮 山,至 石 室 口,還 見 單 道 開 形 骸 及 香 火 瓦 器

    猶 存 。 袁 宏 看 後 , 爲 其 作 贊 等 等 。

    從 上 可 見,單 道 開 又 是 另 外 一 種 類 型 的 敦 煌 高 僧。他 東 出 南 下 的 時 間 及

    路 線 在 其 傳 記 中 記 載 得 較 爲 清 楚。「 石 虎 建 武 十 二 年 從 西 平 來 」,是 說 他 在 東

    晉 穆 帝 承 和 二 年 ( 346 年 ) 時 從 今 青 海 西 寧 一 帶 東 出 。「 至 南 安 」, 是 說 其 東

    出 時 到 過 古 代 的 南 安 郡,即 今 甘 肅 隴 西 縣 境。後 至 石 趙 都 鄴 城,又 徙 臨 漳 昭

    德 寺 。 石 虎 太 寧 元 年 ( 349 年 ) 又 與 弟 子 南 下 至 許 昌 。 東 晉 升 平 三 年 ( 359

    年 ) 到 建 業 。 不 久 再 南 下 入 南 海 之 羅 浮 山 , 即 今 廣 東 羅 浮 山 。

    單 道 開 爲 敦 煌 人,經 西 平 開 始 南 下,所 經 路 線 正 是 魏 晉 以 來 一 時 興 盛 的

    「 青 海 道 」。

    從 《 高 僧 傳 》 所 記 內 容 來 看 , 單 道 開 重 苦 行 習 禪 , 兼 有 神 異 功 能 之 類 ,

    其 所 修 習,與 前 文 中 提 到 的 深 通 佛 典,善 於 論 辯 的 于 道 邃 是 不 同 的。其 之 所

    習,不 合 南 朝 風 尚,因 此,其 傳 中 未 有 南 朝 士 人 與 他 交 遊 的 記 載。但 慧 皎《 高

    僧 傳 》 列 單 道 開 爲 「 神 異 篇 」, 記 其 事 又 極 爲 具 體 詳 細 , 可 見 其 在 當 時 的 南

    朝 也 是 有 相 當 影 響 的 。

    《 高 僧 傳 》 卷 十 一 〈 竺 曇 猷 傳 〉 又 載 :

    竺曇猷,或云法猷,敦煌人。少苦行,習禪定。後遊江左止剡之石城山,

    乞食坐禪……後移至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禪……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法

    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輒推室以相奉。」猷曰:「貧道尋山,願得

    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爲不爾,但部屬未洽法化,卒難制語。

    遠人來往,或相侵觸,人神道異,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

    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餘年。寒石

    山是家舅所治,當往彼住。」尋還山陰廟,臨別執手贈猷香三奩。於是鳴

    鞞吹角,凌雲而去。赤城山,山有孤岩獨立,秀出干雲。猷摶石作梯,升

    岩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禪學造者,十有餘人。王羲之聞而故往,

    仰峰高挹,致敬而返。赤城岩與天臺瀑布、靈溪四明並相連屬,而天臺懸

    崖峻峙,峰嶺切天。古老相傳云:「上有佳精舍,得到者居之。」雖有石

    207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橋跨澗,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以來,無得至者。猷行至橋所,

    聞空中聲曰:「知君誠篤,今未得渡,卻後十年,自當來也。」……猷乃

    退還,猷道經一石室,過中憩息,俄而雲霧晦合,室中盡鳴,猷神色無擾。

    明旦,見人著單衣幘來曰:「此乃僕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動,

    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請以相還。」神曰:「僕家宅已移,請

    留令住。」猷留少時,猷每恨不得渡石橋,後潔齋累日,復欲更往,見橫

    石洞開。渡橋少許,睹精舍神僧,累如前所說……猷以(晉)太元之末,

    卒於山室,屍猶平坐,而舉體綠色。晉義熙末,隱士神世標入山登岩,故

    見猷屍不朽。……

    《 高 僧 傳 》中 有 關 敦 煌 高 僧 竺 曇 猷 的 這 段 記 載 ,頗 具「 神 話 」色 彩 ,但

    如 透 過 現 象,就 可 發 現 很 多 有 趣 的 問 題。例 如:竺 曇 猷 在 赤 城 山( 在 今 浙 江

    台 州 市 )時 和 山 神 及「 著 單 衣 幘 」人 的 兩 段 對 話 , 實 際 上 反 映 了「 遠 來 」的

    佛 教 高 僧 始 入 此 山 時,與 中 國 傳 統 的 道 教 爭 地 盤 的 問 題。原「 山 神 」自 稱 自

    己 是 夏 帝 之 子,居 赤 城 山 二 千 餘 年,可 見 赤 城 山 原 爲 道 教 所 佔 名 山,後 此 山

    神「 尋 還 山 陰 廟 」。山 陰 即 會 稽( 今 浙 江 紹 興 ),此 地 今 仍 有 大 禹 陵、大 禹 廟 ,

    自 古 相 傳 大 禹( 夏 帝 )曾 會 諸 侯 於 此 地。關 於 竺 曇 猷 至 天 臺 瀑 布,過 跨 澗 石

    橋 之 事,看 來 也 並 非「 神 話 」,此「 石 橋 」今 稱「 石 梁 飛 瀑 」,爲 天 臺 山 一 景 。

    石 橋 跨 澗 , 橋 下 飛 瀑 , 至 今 猶 存 。 竺 曇 猷 在 赤 城 山 時 , 以 坐 禪 爲 業 , 禪 學 造

    者 十 有 餘 人,連 王 羲 之 這 樣 的 名 士 都 聞 而 故 往,致 敬 而 返。可 見 這 位 河 西 高

    僧 在 當 時 的 影 響 也 是 很 大 的 。

    此 西 晉 以 來,敦 煌 已 成 爲 僧 侶 嚮 往 之 地,佛 教 文 化 一 時 興 盛,故 高 僧 輩

    出 。 同 時 , 也 有 外 地 高 僧 慕 名 往 敦 煌 者 。

    下 面 首 先 要 提 到 的 是 遊 歷 於 敦 煌 的 樂 僔 、 法 良 二 僧 。

    關 於 樂 僔、法 良 二 位 僧 人 的 名 字,見 於 敦 煌 所 藏〈 李 懷 讓 修 莫 高 窟 佛 龕

    碑 〉等 。 據 陳 萬 里《 西 行 日 記 》所 載 , 1925 年 其 赴 敦 煌 時 , 在「 146 窟( 今

    編 號 332 窟 )內 得 見 李 君 碑。碑 於 民 國 十 年 時 爲 居 留 俄 人 所 斷,已 折 爲 二。」

    現 此 石 僅 存 殘 石 一 方 , 存 敦 煌 研 究 院 。 此 碑 錄 文 最 早 見 於 徐 松 《 西 域 水 道

    記 》。 其 後 羅 振 玉《 西 陲 石 刻 錄 》、 張 維《 隴 右 金 石 錄 》等 亦 錄 其 文 , 但 均 有

    疏 漏。北 京 大 學 圖 書 館、敦 煌 縣 文 化 館 及 敦 煌 研 究 院 均 存 有 字 數 不 等 的 該 碑

    拓 片 。 王 重 民 先 生 根 據 P.2251 號 卷 子 , 參 照 徐 、 羅 錄 文 , 加 以 校 訂 , 補 缺 ,

    208

  • 已 得 該 碑 原 文 之 大 概。敦 煌 研 究 院 李 永 寧 先 生 又 重 新 校 定,並 加 標 點 釋 文 於

    後,現 爲 此 碑 最 完 整 的 錄 文。1據 李 承 寧 先 生 考 證,此 碑 原 立 於 李 懷 讓 所 修 之

    332 窟 。 據 碑 載 此 窟 完 成 於 武 則 天 聖 曆 元 年 ( 西 元 698 年 ) 五 月 十 四 日 , 故

    此 碑 的 所 立 時 間 不 會 距 其 窟 完 成 時 間 相 去 太 遠。此 碑 所 記 內 容 甚 多,這 裏 需

    要 提 出 的 就 是 上 文 已 經 提 到 是 樂 僔、法 良 二 位 僧 人。因 爲 這 兩 位 僧 人,與 河

    西 著 名 石 窟 ——莫 高 窟 的 開 創 有 著 密 切 的 關 係。其 碑 陽 第 13 行 開 始 載 有「 莫

    高 窟 者,厥 初 秦 建 元 二 年,有 沙 門 樂 僔,戒 行 清 虛,執 心 恬 淨,嘗 杖 錫 林 野 ,

    行 止 此 山 , 忽 見 金 光 , 狀 有 千 佛 , 遂 架 □ □ , 造 窟 一 龕 。 次 有 法 良 禪 師 , 從

    東 屆 此 , 又 於 僔 師 龕 側 , 更 即 營 建 。 伽 蘭 之 起 , 濫 觴 於 二 僧 。 」 與 此 同 時 ,

    敦 煌 卷 子 P.3720 及 莫 高 窟 156 前 北 壁 墨 書 《 莫 高 窟 記 》, 也 有 類 似 的 記 載 ,

    唯 其 記 年 或 云「 前 秦 建 元 之 世 」,或 云「 前 秦 建 元 中 」。但 前 秦 建 元 年 間 建 窟

    的 記 載 都 較 一 致。實 際 情 況 是,前 秦 建 元 之 世,敦 煌 爲 前 涼 張 天 錫 所 轄,並

    非 前 秦 領 地,但 以 上 材 料 均 用 了 前 秦 年 號,這 樣 就 引 起 了 人 們 對 樂 僔 於 建 元

    之 世 在 莫 高 窟 建 窟 的 懷 疑 。 對 此 李 永 寧 先 生 有 兩 點 解 釋 : 一 爲 西 元 366 年 ,

    敦 煌 雖 未 入 前 秦 疆 土 , 但 由 於 樂 僔 和 尚 是 「 西 遊 至 此 」, 則 可 能 來 自 前 秦 ,

    故 其 建 窟 仍 用 前 秦 紀 年,數 百 年 後 的《 莫 高 窟 記 》等 仍 沿 襲 樂 僔 當 時 所 用 的

    年 號 。 二 爲 封 建 文 人 , 均 以 據 中 原 者 爲 正 統 , 而 前 涼 張 氏 , 偏 踞 西 北 一 隅 ,

    在 封 建 文 人 眼 中,自 然 與 前 秦 不 可 同 日 而 語,故 採 用 正 統 王 朝 年 號 記 事 亦 有

    可 能 。 李 先 生 的 解 釋 可 通 。

    前 秦 之 世,長 安 佛 教 大 盛,高 僧 雲 集,譯 講 並 出。地 處 河 西 的 前 涼 張 氏

    在 朝 不 慮 夕 的 情 況 下,更 加 乞 憐 於 佛 教,這 從 張 天 錫 時 所 譯 佛 經 等 情 況 均 可

    得 知。2秦、涼 雖 爲 敵 國,但 共 崇 佛 教,經 由「 絲 綢 之 路 」的 中 西 僧 侶 仍 然 很

    多 。 故 〈 李 懷 讓 修 莫 高 窟 佛 龕 碑 〉 記 樂 僔 「 西 遊 至 此 」 及 法 良 「 從 東 屆 此 」

    是 完 全 有 可 能 的。此 碑 記 樂 僔、法 良 事 雖 極 簡 略,但 卻 明 確 的 指 出 了 其 二 人

    是 從 東 方 來 莫 高 窟 的 僧 人。由 此 看 來,河 西 早 期 佛 教,在 受 西 域 強 烈 影 響 的

    同 時 , 亦 受 到 了 內 地 的 影 響 。

    總 之,無 論 從 敦 煌 高 僧 的 南 巡,還 是 外 地 僧 人 的 西 來,皆 可 說 明 兩 晉 時

    期 的 敦 煌,已 成 僧 人 雲 集 嚮 往 之 地。故 莫 高 窟 在 十 六 國 時 期 開 鑿 並 非 偶 然 之

    事。特 別 是 敦 煌 僧 人 南 巡 遠 至 浙 江 天 臺、廣 東 羅 浮 等 名 山,更 值 得 進 一 步 研

    1詳見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石文錄及其有關問題(一)〉載《敦煌研究》(敦煌)總第 1 期。

    2據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七〈首楞嚴後記〉載:前涼時期即翻譯過《首楞嚴》、《須賴》、

    《上金光》、《如幻三昧》等經。

    209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究 。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