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05 8 月第 8 3 • Vol. 8, No. 3, Aug 2005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 蘇純繒 惠龍 http://www.cmr.ba.ouhk.edu.hk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2005 年 8 月第 8 卷 3 期 • Vol. 8, No. 3, Aug 2005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

蘇純繒 惠龍

http://www.cmr.ba.ouhk.edu.hk

Page 2: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

蘇純繒 惠龍

摘要 本研究利用文獻計量學㆗的 S 曲線(S-curve)作為理論基礎,針對供應

鏈管理 1990 年至 2003 年,所發表的期刊篇數,與發表㆟數,進行發展

過程與未來趨勢之探討。結果顯示,相關供應鏈管理文章的發展是由

1990 年開始撰寫並加以發行出刊,其後期刊文獻發表持續成長至 1999 年

之反曲點時,供應鏈相關期刊的發表將在持續成長約 6 年即 2005 年便達

到成熟期,之後每年將固定約有 445 篇有關供應鏈之相關期刊論文被發

表刊登出來;以發表㆟數之 S 曲線來看,反曲點為 1999 年,而文章發表

㆟數在反曲點後將持續成長約 4.6 年,亦即約 2003 至 2004 年,以及飽和

點時間為 2003 至 2004 年,其飽和點之期刊發表㆟數約為每年 865.8 ㆟。

而台灣的「供應鏈管理」相關主題發展強連結者有㆓:電子商務及企業

資源規劃,㆗度連結者有長鞭效應、物流、全球運籌管理、快速回應、

資訊分享、價值鏈、競爭優勢等。在連結的結構關聯性㆖,供應鏈管理

與電子商務及企業資源規劃形成互動㆔角緊密關聯關係。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資料探勘、文獻計量學、S curve

前言 於現今的產業競爭環境㆗,產業型態的改變、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導致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企業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在加㆖顧客需求變化快

速,產品汰舊換新的機率急劇高昇,因此相關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隨著企業間的競爭以及全球

化而快速㆞成長。整合,為供應鏈之核心概念,其範圍包括原物料的生

產、加工製造、倉儲、配送、最終消費者間之商流,與物流、金流及資

訊流等串連工作,所運用的領域範疇相當㆞廣泛,其㆗不乏為 ERP、MRPI/II 等相關技術的延伸,近年來有為數不少有關供應鏈領域之新技

蘇純繒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惠 龍 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

Page 3: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2

術 、 概 念 及 實 務 應 用 的 文 章 或 是 論 文 發 表 ; 又 文 獻 計 量 學

(Bibliometrics)是以特定型之資訊為研究對象,加以量化文獻㆗之某㆒

特徵所進行相關研究的技術,以文獻計量學的角度來看,論文的成長並

非是永無止境㆞,是具有飽和極限的特性,藉由研究所得知數據可以了

解某㆒學科或是領域之發展過程與趨勢,是㆒種較具信度與效度的研究

方法。此外,文獻隱含著大量的變數,不易加以量化,而成為不規律之

渾沌(Chaos)系統,故只有當文獻成長模式的描述能更正確㆞使用統計測

試去決定這些模式與真實數據之配適(Fitting)程度,文獻成長研究才能

對知識成長提供正確之描述與預測(蔡明月,2003)。因此,本研究首

先利用網路探勘技術,針對 1990 年至 2003 年國外所發表的期刊有關供

應鏈管理的篇數,透過資料庫檢索、統計方法及相關統計軟體工具進行

文獻成長之配適(Fitting)探討,後利用文獻計量學㆗的 S 曲線(S-curve)作為理論基礎,除了原有之期刊篇數的研究,更加入期刊發表㆟

數的探討,俾利進行發展過程與未來趨勢之探討。此外並針對台灣供應

鏈管理論文㆗各關鍵字所形成的關聯研究主題進行解析,試圖釐出台灣

「供應鏈管理」研究的相關主題及優先重要排序。如㆖說明,本研究擬

出㆘列㆕點研究目的:

㆒、透過國際期刊資料庫檢索找出 1990 年至 2003 年有關供應鏈管理所

發表的期刊篇數,先進行文獻配式的探討,並就各年發表有關的

ERP、MRP I 及 MRP II 期刊論文篇數,進行發展過程與趨勢之討

論。

㆓、利用各年所發表的供應鏈管理為主的期刊篇數以及發表㆟數,以整

體供應鏈管理的觀點,進行其發展過程與趨勢之探討。

㆔、就「供應鏈管理」研究主題而言,探討與其相關的研究主題有哪

些。

㆕、利用知識管理活動,研究供應鏈管理為主體的關鍵字所成的主題間

的關聯情形瞭解,並試就特定研究主題與其相關研究主題,找出彼

此間的關聯結構。

㆖述研究所涉各年期刊論文篇數來源,國外主要是從 EBSCOhost 以及

IEL 兩大國外知名資料庫計數所得,台灣則為國家圖書館之㆗華博碩士論

文資料庫。

Page 4: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3

供應鏈與文獻計量學探討 本節將概略介紹有關供應鏈以及供應鏈管理與 ERP、MRP I/II 之關係;

再說明相關文獻計量學的概念與本研究之理論基礎-S 曲線。

供應鏈以及供應鏈管理與 ERP、MRP I/II 的概述

根據 Christopher(1992)對供應鏈所作的解釋,所謂供應鏈是㆒個由許

多組織經㆖㆘游連結所組成的網路,這些組織參與著許多不同的流程與

活動,而這些流程與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利用產品或服務的型態,以

提升供應鏈的價值。表 1 整理出針對國外學者所解釋的相關定義,透過

表 1 之整理,可了解供應鏈之相關定義,以㆘則說明供應鏈與 ERP、MRP I/II 之關係。

表 1 相關供應鏈之定義

項次 學者(年代) 定義

1 Somendra, Rajesh & Madan

(2003)

供應鏈即是整合企業所以企業與消費者間之通

路,使供應商、顧客及專業物流廠商共享必要

的資訊或計畫,以達成通路更有效的通路與競

爭力。

2 Lambert & Cooper(2000) 供應鏈活動㆗,是㆒種能提供顧客具附加價值

之產品、服務及資訊的企業營運流程之整合。

3 Mohammed, Martyn & Peter

(2002)

供應鏈管理,就是將從供應商到顧客間之物

流、資訊及資金流動的環節,透過流程的銜

接,以創造出㆒環環相扣的網路。

4 Dong & Christopher

(1999)

供應鏈是利用有效的連串方法,以整合供應

商、製造商、倉庫和商店間之資訊,以生產出

正確的數量,並準確㆞配送到正確的㆞點,其

目的為提升顧客滿意度以及使得整體系統成本

最小化。

5 Stefan Minner(2003)

供應鏈即是整合規劃與控制的應用,目的為使

供應商到顧客間的資訊流通能達到密切的結

合,進而使企業與顧客兩者產生最大化的附加

價值。

資料來源:本研究所整理

Page 5: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4

企業資源規劃(ERP),是處理企業內部流程自動化的應用集合,其組

成系統包括財務系統、㆟力資源系統、資料分析、供應鏈管理、製造與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 ERP 的經

營是以企業內部資源最佳化之觀點,整合整體企業內部的業務管理,以

達成經營效率化的技術與概念。相較於 ERP 針對整合企業內部資訊的功

能,供應鏈,主要是在整合企業外部供需資訊及規劃生產決策,提供快

速供貨系統,並可快速回應市場需求(欒斌,2002)。然而供應鏈不只

是由㆒條供應鏈所組成,而是由多條供應鏈所建構出的供應鏈管理系

統,即為延伸性供應鏈管理(Exte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SCM)

(Manugistic, 2003),基本㆖ ESCM 是以 ERP 為核心,配合相關供應鏈

技術、供應商管理系統、生產製造資訊、MRP I/II 系統,使企業間的內

外資訊得以完整的收集及應用,並讓每㆒條供應鏈得以正常的運作。所

以,由㆖述的說明,我們可以曉得,SCM 與 ERP 及 MRP I/II ㆔者間是具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故本研究目的之㆒,便是利用這層關係,以進行其

發展過程與趨勢之探討。

文獻計量學的概念與 S 曲線概述

㆒個新興學術領域的發展往往會是依據相關舊有的領域持續發展,亦或

是加入其他有力的力量,將原本舊有的學科領域引導至另㆒新興學術範

疇,這便是文獻計量學㆗經常研究的方向(Tsay, Jou and Ma, 2000)。文

獻計量學㆗之文獻成長模式的研究最廣為㆒般學者所青睞,因此,最常

見的文獻成長模式有線性成長(Linear growth)、指數成長(Exponential growth)以及邏輯斯第成長(Logistic growth)(蔡明月,2002)。其㆗

所謂線性成長,是指每年為限,所增加之數量相同,其圖形在座標圖㆖

呈現㆒直線,表示每年增加的數量相同;其㆓,指數成長,所代表的是

㆒個數在某㆒持續的時間內,經常以本數的百分比增加,所表現出的現

象為指數增加,亦即不管成長母體之大小,每年皆呈現某㆒常數級數的

增加;最後為邏輯斯第成長,其意義為,萬物的成長是指某指數發展到

某㆒限度時就必須放慢或停止的概念,轉移至文獻成長㆖的議題,而所

繪出的曲線,則稱之為邏輯斯第成長曲線,如圖 1 所示,用以解釋和估

計文獻成長速度以及所需的時間,也是本研究所利用的理論基礎-S 曲線

模型。

Page 6: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5

由邏輯斯第成長所衍生的 S 曲線模型(Foster, 1986)可用來建立技術生

命週期,因此 S 曲線可用來表明在此文獻成長之發展努力的結果,如圖 2所示(Nieto et al, 1998)。S 曲線的不同面相和在生命週期的階段特性有㆒

致性和相似性,模式的目標是也是㆒致:皆在証明技術策略的合理性。

如圖 3,在某㆒定時點,特別技術就會建立,同樣,也可以預估未來文獻

之發展與限制。許多過往經驗顯示 S 曲線揭示技術績效的演進流程,及

在產業部門的有系統循環。Foster 認為新技術進步並不㆒定依時間的時程

進展,而反倒是與投入(如研發金額、研發㆟數、研發時數等)有關。

但當曲線模型用於特定技術演進的績效模式時,其真實展示技術增量創

新的速度,故以曲線模型進行文獻成長與文章發表㆟數分析,是具有不

錯的效度與信度。

圖 1 邏輯斯第成長曲線

文獻的效能極限 所獲績效

投入的努力

圖 2 S curve model

衰退

成熟

圖 3 技術成熟與 S curve model

技術績效

成長

初生

單位時間投入

供應鏈文獻成長預測分析 對於供應鏈文獻成長預測分析,本研究分為㆔部分進行,首先先透過統

計軟體 SPSS 之曲線估計方法進行文獻數據配適(Fitting)的研究。在曲

Page 7: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6

線估計迴歸統計分析方面,透過 SPSS「曲線估計」之程序,根據蔡明月

(2003)提及㆒般文獻成長模式為線性模式、指數模式及邏輯斯第模式

㆔種。因此,在文獻數據配適方法㆖,將選取此㆔種模式進行曲線之估

計。之後,再針對繪製 S 曲線所應用的軟體 Loglet Lab 作㆒簡單的介

紹,並針對 ERP、MRP I 及 MRP II 之各年所發表的期刊論文篇數,利用

S 曲線以進行其發展過程與趨勢之探討;最後,繪製供應鏈所屬的 S 曲

線,以進行其發展過程與趨勢之探討,並探討 SCM、ERP、MRP I 及

MRP II ㆕者間之互相關係。

在文獻數據配適(Fitting)之曲線估計方面,如㆘表 2 所示,其為 1990至 2003 年於 EBSCOhost 以及 IEL 兩大國外知名資料庫檢索而得之有關供

應鏈之期刊發表篇數的數據。

表 2 SCM 之各年發表篇數摘要表

年代 EBSCOhost IEL 加總 年代 EBSCOhost IEL 加總

2003 336 128 464 1996 36 18 54

2002 190 159 349 1995 23 11 34

2001 210 95 305 1994 21 4 25

2000 238 94 332 1993 7 4 11

1999 195 59 254 1992 5 2 7

1998 65 23 88 1991 2 1 3

1997 39 18 57 1990 0 1 1

加總 1367 617 1984

表 3 為應用統計軟體之西文電子資料期刊文獻成長之曲線估計配適

(Fitting)之摘要結果,從相關係數平方來看,指數與邏輯斯第兩種方法

之數值均為 0.84168,且在 F 值方面,具有顯著性,而且模式解釋力高於

線性及㆓次式,顯示此文獻成長情形較符合指數與邏輯斯第法。然而,

根據文獻資料可知,文獻成長情形不符合指數成長(蔡明月,2003)。

因此,應以邏輯斯第模式最為符合文獻成長情形,再者由㆖述文獻探討

的說明可知,S 曲線是用來表示邏輯斯第文獻成長之最佳模型,故本研究

以 S 曲線推估文獻成長與預測之趨勢是為恰當。

Page 8: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7

表 3 文獻成長之曲線估計配適(Fitting)之摘要表

Method(方法) 相關係數平方(Rsq) 自由度(d.f.) F 線性模式(LIN) 0.78928 12 44.94882

指數模式(EXP) 0.84168 12 63.79642

邏輯斯第模式(LGS) 0.84168 12 63.79642

在了解文獻數據配適(Fitting)度之曲線估計後,本研究利用 Jason Yung, Perrin S. Meyer 與 Jesse Ausubel 所開發出來的 Loglet Lab 為工具,來進行

S 曲線的預測;Loglet Lab 是以 Logistic Curve 繪製出 S 曲線,所應用的方

程式如方程式 1 所示:

y= )1 βα −(−+ tek

(1)

利用 Loglet Lab 進行配適預測推估,有㆔項參數可由系統自動估算、亦

可由操作者自行判斷給定:

(1) Saturation(飽和點):使用某㆒技術所產生的最大效用值。

(2) Growth time(成長時間):使用某㆒技術所產生最大效用值的 10%效用 值,到產生最大效用值的 90%效用值的整個

花費時間。

(3) Midpoint(反曲點):為 S曲線的反曲點,即㆓次微分由正轉負的 0值點。

表 4 ERP, MRP I, MRP II 之各年發表篇數摘要表

ERP MRP I MRP II

年代 EBSCOhost IEL 加

總 EBSCOhost IEL 加

總 EBSCOhost IEL 加

2003 111 41 152 35 5 40 1 4 5

2002 74 58 132 26 11 37 1 34 35

2001 50 35 85 21 9 30 2 45 47

2000 53 28 81 55 8 63 8 20 28

1999 28 23 51 32 8 40 4 23 27

1998 19 13 32 51 9 60 5 31 36

1997 15 7 22 49 6 55 1 19 20

Page 9: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8

1996 6 8 14 57 5 62 1 8 9

1995 9 5 14 65 6 71 3 13 16

1994 8 10 18 35 4 39 4 6 10

1993 4 3 7 40 7 47 4 1 5

1992 1 7 8 28 5 33 1 5 6

1991 3 2 5 23 7 30 2 3 5

1990 0 4 4 30 9 39 1 1 2

加總 381 244 625 547 99 646 38 213 251

㆖述簡介繪製 S 曲線軟體後,本研究嘗試以發表篇數與時間兩者之互

動,如表 4 所示,分別探討 ERP、MRP I 與 MRP II 所屬的 S 曲線之文獻

發展情形,以推估這㆔者間之發展情形,當愈多篇數被學術期刊所發

表,代表此㆒議題或學科越被重視,當某㆒主題的重要性被預期比現在

更重要或有更大發揮、發展空間時,則會有更多的研究學者投入是項主

題或學科的研究。

利用 Loglet Lab 進行配適預測推估,有㆔項參數 Saturation(飽和點)、Growth time(成長時間)、Midpoint(反曲點)可由系統自動估算、亦可由操

作者自行判斷給定,但於本研究裡,我們決定這㆔項參數均由系統自動

估算至收斂之方式,詳細結果如圖 4、圖 5 以及圖 6 所示。

圖 4 繪製出 ERP 之 S 曲線圖,亦即 ERP 之邏輯斯第曲線圖,圖㆗資料所

示,其反曲點為 2003 年,由系統估算出成長時間為 11.4 年,以及接近

90%之飽和點時間為 2011 至 2012 年,其飽和點之期刊發表篇數約為每年

334 篇左右,因此我們由文獻計量學與邏輯斯第曲線觀念來看,其所代表

之意思為,有關 ERP 文獻於 1990 年開始有了相關的發表,爾後持續成長

至 2003 年之反曲點時,由系統所推估出,於 2003 年後,相關 ERP 期刊

論文的發表將在持續成長約 11 或 12 年便達到成熟期,而成熟期之後每

年將固定約有 334 篇有關 ERP 之相關期刊論文被發表刊登出來;相同

㆞,圖 5 以及圖 6 分別代表 MRP I 與 MRP II 所屬的 S 曲線,圖㆗我們可

以發現系統所推出其㆓者的反曲點分別為 1990 年與 1995 年,而成長時

間分別為 5.3 年及 6.1 年,而接近 90%之飽和點時間與其飽和點之期刊發

表篇數分別約為 1996 年與 42 篇以及 2001 年與 29 篇,因此,由兩者 S曲線的呈現,可說明 MRP I 與 MRP II 學科的發展皆早已呈現出成熟的狀

態,以及每年期刊篇數的發表也呈現㆒穩定發展。

Page 10: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9

圖 4 ERP 之 S 曲線 圖 5 MRP I 之 S 曲線

圖 6 MRP II 之 S 曲線 圖 7 SCM 之 S 曲線

圖 8 SCM 之 S 曲線-發表㆟數

0

100

200

300

400

5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圖 9 SCM 發表㆟數-發表篇數

Page 11: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0

㆖述透過 S 曲線可了解 ERP、MRP I 與 MRP II 這㆔者間文獻成長的特

性。本研究又以整體供應鏈的觀點,採用 1990 年至 2003 年間之各年所

發表的期刊篇數以及各年間所發表的㆟數,如表 2 與表 5 所示,以繪製

所屬之 S 曲線並加以闡述特性。

表 5 SCM 之各年發表㆟數摘要表

年代 EBSCOhost IEL 加總 年代 EBSCOhost IEL 加總

2003 645 240 885 1996 46 18 64

2002 383 388 771 1995 32 27 59

2001 381 268 649 1994 13 6 19

2000 418 254 672 1993 10 6 16

1999 212 129 341 1992 5 11 16

1998 104 53 157 1991 3 2 5

1997 57 34 91 1990 0 2 2

加總 2309 1438 3747

於繪製供應鏈所屬之 S 曲線之時,有關 Saturation(飽和點)、Growth time(成長時間)、Midpoint(反曲點)㆔個參數的估算,仍是由系統自行估

算至收斂而得,詳細結果如圖 7 所示。由圖㆗所示,其反曲點為 1999年,而由系統所估算至收斂的成長時間為 6.1 年,以及接近 90%之飽和點

時間約為 2005 年,其飽和點之期刊發表篇數約為每年 445 篇左右,配合

文獻計量學的觀點來說明這些數據,其所代表的意思即,相關供應鏈文

章的發展是由 1990 年開始撰寫並加以發行出刊,爾後,期刊文獻發表持

續成長至 1999 年之反曲點時,由系統所推估出,相關 SCM 期刊論文的

發表將在持續成長約 6 年即 2005 年便達到成熟期,而成熟期之後每年將

固定約有 445 篇有關供應鏈之相關期刊論文被發表刊登出來。而由圖 8各年代與期刊發表㆟數之 S 曲線來看,反曲點為 1999 年,由系統推估至

收斂知文章發表㆟數在反區點後將持續成長約 4.6 年,亦即約 2003 至

2004 年,以及接近 90%之飽和點時間為 2003 至 2004 年,其飽和點之期

刊發表㆟數約為每年 865.8 ㆟。由供應鏈之各年代對發表篇數及發表㆟數

之邏輯斯第曲線的展現,我們發現,這兩者所呈現出的反曲點均為 1999

Page 12: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1

年,而飽和時間點也非常相近。至於圖 9 表示歷年發表㆟數與發表篇數

之關係,約莫可看出㆓者基本㆖是線性關係。

此外本研究發現㆒有趣的現象,當發表篇數或發表㆟數所屬的供應鏈之

S 曲線達到成熟期時(約 2005 年),恰巧與 ERP 之文獻成長特性所呈現

出的反曲點(2003 年),在時間點㆖相當㆞接近,再者,由㆖述「供應

鏈與文獻計量學探討」之章節部分得知,供應鏈(SCM)與企業資源規

劃(ERP)兩者是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在此便提出㆒大膽

性的假設,其為,供應鏈相關領域的研究於 2005 年時便呈現穩定的發

展,隨之接替亦或是取代供應鏈領域發展的學科,便是企業資源規劃的

發展。然而,這項假設的驗證,將可作為本研究或可提供其他相關學者

以進行後續研究方向。

台灣「供應鏈管理」相關主題發展 在了解供應鏈管理整個主要發展情形後,本節對於台灣的供應鏈相關主

題發展現況作進㆒步分析瞭解;由於㆗華博碩士論文資料庫蒐錄台灣每

㆒年博碩士畢業生論文資料,蒐錄的年代及資料完整性皆具代表性,是

以將國家圖書館之㆗華博碩士論文資料做為台灣供應鏈管理發展的文獻

資料主要蒐集對象並進行檢索。

檢索以論文題目㆗含有「供應鏈管理」或作者自定的關鍵字有「供應鏈

管理」為檢索目標文章,對此檢索所得文章方足堪被認定為「供應鏈管

理」為主題範疇論文,檢索結果共查檢得到 591 篇博碩士論文資料

(2004/8/7 查檢),其㆗ 587 篇論文有作者自定的關鍵字欄位資料,又每㆒

篇論文包括的關鍵字數不㆒,統計如表 6,其㆗論文內含關鍵字數每篇主

要約有 3~5 個關鍵字,另 587 篇論文資料的關鍵字總數包含重複出現者

則共有 2427 個關鍵字。

表 6 論文關鍵字數量與發表篇數

關鍵字數 0 1 2 3 4 5 6 7 8 總計

發表篇數 4 4 36 153 200 114 50 17 13 591

Page 13: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2

由於論文㆗的關鍵字是作者主觀認知提出,作者認為對該篇論文重要且

足以代表的詞彙才會出現在關鍵字欄位㆗,對此本節針對題目及關鍵字

進行關鍵字「供應鏈管理」檢索,查檢結果應可確屬「供應鏈管理」範

疇論文;又關鍵字基本㆖可視為㆒有意義的主題,且同㆒篇㆗同時出現

的關鍵字彼此因皆局部甚至全部代表該篇論文的重要主題,是以同㆒篇

論文㆗同時出現的關鍵字彼此間存在著某種連結相關性。又若在多篇論

文㆗兩兩關鍵字同時出現次數甚高,此時可將此㆓關鍵字依同時出現次

數區分為強連結、㆗度連結、弱連結;如圖 10 所示本研究將兩兩關鍵字

於 25 篇以㆖論文同時出現者視為強連結、10 至 24 篇論文同時出現者視

為㆗度連結、6 至 9 篇論文同時出現者視為弱連結,5 篇以㆘則忽略之。

圖 10 為供應鏈管理的主題研究關聯圖,關聯強度的排序情形參表 7,由

表 7 知與供應鏈管理形成強連結者有㆓,電子商務(35)排序第㆒與供應鏈

管理連結最強、企業資源規劃(29)則可呼應前節所談的其與供應鏈管理的

的相對重要性;此外與供應鏈管理的主題研究關聯強度屬㆗度連結者包

括長鞭效應(21)、物流(19)、全球運籌管理(18)、快速回應(14)、資訊分享

(12)、價值鏈(11)、競爭優勢(10)等,至於弱連結則包括資訊科技、模

擬、系統動態學、策略聯盟、存貨管理、績效評估、基因演算法、夥伴

關係、企業流程再造、電子商務、平衡計分卡、營建業、第㆔者專業物

流、企業電子化、存貨、虛擬企業等。

Page 14: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3

圖 10 供應鏈管理主題研究關聯圖

然㆖述其㆗有兩項較特殊之處與企業資源規劃有關,㆒為電子商務與企

業資源規劃的連結,此點對照於強連結的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連

結、及企業資源規劃與供應鏈管理的連結,使電子商務與企業資源規劃

及供應鏈管理㆔者形成互動㆔角關聯關係(如圖 10 所示);㆓為企業資源

規劃與類神經網路的連結,由此可看出在企業資源規劃㆗使用了許多類

神經網路的方法進行研究。

表 7 供應鏈管理的主題研究關聯強度排序

連結次數 關鍵字 1 關鍵字 2 連結次數 關鍵字 1 關鍵字 2 連結次數 關鍵字 1 關鍵字 2

35 供應鏈管理 電子商務 9 供應鏈管理 資訊科技 6 供應鏈管理 電子商務 強

結 29 供應鏈管理 企業資源規劃 9 供應鏈管理 模擬 6 供應鏈管理 平衡計分卡

21 供應鏈管理 長鞭效應 9 供應鏈管理 系統動態學 6 企業資源規劃 類神經網路

19 供應鏈管理 物流 8 供應鏈管理 策略聯盟 6 供應鏈管理 營 建 業

18 供應鏈管理 全球運籌管理 8 供應鏈管理 存貨管理 6 供應鏈管理 第㆔者專業物流

14 供應鏈管理 快速回應 8 供應鏈管理 績效評估 6 供應鏈管理 企業電子化

12 供應鏈管理 資訊分享 8 供應鏈管理 基因演算法 6 供應鏈管理 存貨

11 供應鏈管理 價值鏈 7 供應鏈管理 夥伴關係 6 供應鏈管理 虛擬企業

10 供應鏈管理 競爭優勢

7 供應鏈管理 企業流程再造

6 電子商務 企業資源規劃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為探討從 1990 至 2003 年供應鏈之文獻發展情形,並利用文

獻計量學㆗的 S 曲線理論基礎,針對文章發表篇數探究其發展過程與趨

勢之探討。文獻發展分析,將有助於學科發展之認識以及未來學術趨勢

發展的了解,唯透過大量資料的分析,才能對學科的進程與發展,作出

最具效度與信度的分析。

利用邏輯斯第成長模型所繪製出的 MRP I 以及 MRP II 之 S 曲線來看,這

兩者均已過了文獻成長期,相對㆞也已進入成熟期相當長的㆒段時間

Page 15: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4

了;然而從 ERP 所屬的 S 曲線的展現,可清楚容易㆞看初期學科的發

展,正值文獻之成長初期,於未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所以由前述

文章我們了解 ERP 與 MRP I/II 的密切關係後,故我們在此可說,MRP I/II 學科的發展早已導向於 ERP 的學術領域㆗的㆒環了。由供應鏈所屬表

現出的 S 曲線來看,約莫 1 至 2 年後供應鏈這門學科的發展便達到顛峰

之成熟期,然而由 ERP 與 SCM 所展現的 S 曲線來看,ERP 文獻成長的

反曲點,恰巧與 SCM 之成熟期所在之時間點的展現,相當接近,因此就

著現有的資料所繪製出的 S 曲線,我們可推估,當供應鏈相關學科的發

展達到成熟期後,企業資源規劃便是繼供應鏈管理後為㆟所青睞之學

問。

對於台灣「供應鏈管理」相關主題發展,與供應鏈管理形成強連結者有

㆓,電子商務及企業資源規劃;㆗度連結者有長鞭效應、物流、全球運

籌管理、快速回應、資訊分享、價值鏈、競爭優勢等,弱連結則包括資

訊科技、模擬、系統動態學、策略聯盟、存貨管理、績效評估、基因演

算法、夥伴關係、企業流程再造、電子商務、平衡計分卡、營建業、第

㆔者專業物流、企業電子化、存貨、虛擬企業等。其㆗企業資源規劃㆗

使用了許多類神經網路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在連結的結構關聯性㆖,電

子商務與企業資源規劃及與供應鏈管理形成互動㆔角關聯關係,其㆗電

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為強連結、企業資源規劃與供應鏈管理亦為強連

結,㆔者未來發展緊密程度可見㆒般。

本研究雖以文獻計量學㆗的 S 曲線作為理論基礎,且文獻來源資料庫係

透過立意選樣的方式,以 EBSCOhost 及 IEL 資料庫文獻,提出對於主題

知識發展與預測的方法,並未能納入多種期刊資料庫(如 Sciencedirect(即SDOS) 及 Proquest 等),此為研究主要限制。建議相關研究者可採本研究

所提方法與程序,對特定主題知識進行發展與預測研究,或透過加入新

的期刊資料庫進行分析,並將結果再與本研究相較予以交叉比對,期能

建立更加周延的方法,並強化方法論的強固性(robustness)。

Page 16: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5

參考文獻 蔡明月(2003),《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台北:華泰書局,第 80-90頁。

欒斌(2002),《商業自動化》,華視教學處,第 239-250 頁。

Christopher, M. (1992).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London: Pitman.

Dong, L., & Christopher, O. (1999). Integrated decision modeling of supply chain efficien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 147-157.

Foster, RN. (1986). Assessing technological threats. Research Management July-August, 17-20.

Lambert, DM, & Cooper, MC. (2000).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l Marketing Management, 65-83.

Nieto, M., Lopêz, F., & Cruz, F. (1998).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echnology using the S curve model: the case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technologies. Technovation, 439-457.

Manugistics, (2003).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over 20 years. Retrieved January, from http://www. Manugistics.com.

Mohammed, S., Martyn, J., & Peter, J.(2000).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towards the adapt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relationship in constr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173-183.

Stefan, M. (2003). Multiple-supplier inventory model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65-279.

Stefanie, SM. (2000). Quick study EPT. Computerworld (September), 63-64.

Somendra, P., Rajesh, S., & Madan, B. (2003). Making sense of the e-supply chain landscape: 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1-221.

Page 17: 主題知識發展與預測—以供應鏈管理為例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33C05.pdf · 物流系統以及辦公室應用(Stefanie, 2000)。因此我們可是說ERP

㆗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㆔期 16

Tasy, MY, Jou, SJ, & Ma, SS. (2000). A bibliomertrics study of semiconductor literature: 1978-1997. Scientometrics, 49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