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闻 要闻 2 2 2020 10 9 日 星期五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 歌 ……”上 世 纪 60 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 歌》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佤族群众过上新生 活的喜悦,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自然条件差、基础 设施落后,很多佤族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 中。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 佤族村就曾是这样:这个有着 500 多年历史 的古寨,直到 2014 年,全寨 72 304 人中,还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6 71 人,贫困发生率 23.4% ,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 4600 元。可喜的是,脱贫攻坚以来,这里有了显 著的变化: 2017 年,整村脱贫出列; 2019 年, 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 11448 元,是 2014 年的 2.5 倍。 2020 1 1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来到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 干部群众,勉励大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 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 更加幸福。按照当地风俗,总书记还敲响三 声佤族木鼓,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为了赞美今天的好日子,当地人创作了 一首《三声鼓响》来讴歌新生活、祝福新时 代:“一声鼓响春常在,风调雨顺新时代…… 二声鼓响百花开,国泰民安新时代……三声 鼓响都是爱,四海升平新时代……” 佤族古寨绽放新颜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这几 年,为了让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成为名副其实 的幸福寨子,当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大 力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使村容村 貌焕然一新。 房子结实敞亮。 以前的司莫拉,“看寨 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 吹”。住房是村民们的老大难问题。如今, 通过扶贫安居、危房改造等项目,寨子里危 房没有了,不少人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 五架”瓦房,人住得舒坦,家中的粮食、物品 也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 道路一通百顺。司莫拉地处半山腰,以 前村里村外都是土路,群众平时出门办事, 要走好几里才能坐上公交车。遇到阴雨天, 往往“一脚陷好深”,想出村难上加难。如 今,通乡路、村组路、串户路基本硬化,路灯 也安起了,村口每天有 5 趟公交车直达乡里、 市里。道路畅通后,村民外出打工、购销物 资便利多了,村里也开始客来客往,人气兴 旺了许多。 公共设施齐全。 以前的司莫拉,学校、 卫生所设施简陋,自来水水质比较差,还不 时断流,村民能歌善舞,但连个像样的场地 都没有。如今,村小学教学楼、运动场、教学 设备样样达标,卫生所里诊断、治疗、取药都 有独立空间,水源地扩建了、水管更新了,大 礼堂、文化广场也修好了,村民足不出村就 能享受到相当不错的公共服务。 寨子成了景区。 以前的寨子,杂物乱 堆,垃圾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顺坡流 淌,加之旱厕露天、家禽散养,一到夏天臭味 刺鼻,苍蝇、蚊子到处飞。如今的寨子,家家 都是“最美庭院”,房前屋后满是绿植,厕所 干净卫生,污水统一收集,还建起了佤族民 俗文化陈列馆、梯田景观区。 2017 年,司莫 拉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9 年获批 国家 3A 级景区,成了一个留得住传统、记得 住乡愁的地方。 说起司莫拉佤族村的新生活,村民们都 觉得方便了、顺心了、人活络起来了。最让 大伙自豪的是,寨子里上大学的孩子多了, 2008 年考取第一个开始,到去年已经有 16 个。不少村民说,孩子们有文化,将来就 能给寨子带来更大的变化。 实干谱写幸福新歌 政策帮扶是起点,自己实干才有长久的 幸福。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坚持志智双扶, 努力提升劳务经济和特色产业的成色,村民 的干劲越来越足,发展的路子越拓越宽。 鼓起实干劲头。过去寨子贫穷落后,主 要原因是大家思想观念保守。有些人觉得, 把家里的几亩耕地、林地弄好,日子能过就 行了。还有人觉得,农村人只能种点庄稼、 干点体力活,对学习新技术、开拓新门路没 有信心。为了引导村民走出封闭、摆脱贫 困,由党员、致富带头人和新乡贤组成的宣 讲队,经常开“火塘会”、办讲座,同群众一起 话未来、谋发展。村里组织村民到外地参 观,设立“爱心脱贫超市”,一点一滴激发大 家的干劲。走访中,我们看到一位大嫂在路 边卖桑葚,戴着头巾,神情略显忸怩。同行 的乡干部介绍说,传统佤族妇女不爱抛头露 面,以前出门做买卖是难以想象的事,如今 也有了商品意识,都在琢磨怎么把日子过得 更好。 做足务工文章。 腾冲的旅游市场开发 早,就业机会多,务工经济一直是寨子里的 “支柱产业”。 2014 年,全村有 90 多名劳力 外出打工,但由于没有手艺,多数人只能干 挑沙灰、搬砖头等苦力活。还有不少四五十 岁的壮劳力,常年守在寨子里,基本就是“半 就业”状态。这几年,在上级帮助下,村里对 适龄劳动力开展了多轮培训,确保人人都能 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村委会还经常同 周边的机场、茶园、景区联系,千方百计为村 民特别是贫困户寻找就业岗位。2019 年,村 里外出务工超过 130 人,实现工资性收入 308 万元,是 2014 年的 1.6 倍。贫困户赵兴 凯、杨洁夫妇在腾冲机场务工,两人月收入 加起来将近 6000 元,一家 4 口顺利脱贫。尝 到甜头的赵兴凯主动找村干部帮忙申请创 业贷款,他说自己打算开个冷饮小吃店,来 村里看风景的人多了,生意肯定差不了。 壮大特色种养。 司莫拉村民以种养为 生,但长期以来都是个人单干,缺技术、规模 小、效益差,遇到年景不好,养家糊口都成问 题。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村里连续开展种养 提质增效活动。在生猪饲养上,选用优良品 种,推广新的技术,让村民学会了科学配料、 分圈饲养,养猪效益明显提升。在种植上, 实行产业资金补贴,鼓励村民调整优化结 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几年下来,茶、核 桃、油茶、万寿菊等栽种面积达到 1550 亩,占 到全寨耕地面积的 70% 。尽管核桃、油茶等 尚未到丰产期,但农业调结构的效果已经初 步显现, 2019 年,村里家庭经营性收入 65 元,比 2014 年增加 40%党群一心振兴乡村 在座谈走访时,村民们聊着聊着,就会 很自然地沉浸到总书记到村里时的场景 中。品味那份特殊的记忆,回首走过的脱贫 历程,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党的扶贫政策 比太阳还要温暖”,“党群一心是脱贫的最大 秘诀”。 人心齐,泰山移。几年前,同很多贫困 村一样,司莫拉的党组织也有软弱涣散的问 题,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群众 “各自为战”。村两委认为,搬走压在佤族群 众身上的贫困大山,首先要干群一条心,关 键是党员、干部要带好头。于是,有段时间, 村党组织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就是清理生 活垃圾,开始时群众站在边上看,慢慢就有 人跟着干,现在几乎没人再乱扔垃圾了。为 了帮群众寻找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的村 干部自己先掏钱试种,即使赔了上万元也没 有怨言。村里还创立“三员三长制”,推选群 众当矛盾纠纷调解员、安全生产监管员、乡 风文明宣传员和路长、巷长、院长,村里大大 小小的事情,都是干群一起商量着办。村党 总支书记赵家清说:“以前做工作,常因群众 不理解而难过,现在干群、党群是一股绳,大 家都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寨子发展好。” 摆脱贫困的佤族群众,用最朴实的方式 表达着自己的感恩。村里广场上的两个亭 子,分别被称为“感恩亭”“思源亭”,寓意“吃 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村民们 满怀深情地说,是总书记带领大家走上了康 庄大道。 佤族有一句谚语:生命靠水,兴旺靠木 鼓。如今的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清泉汩汩流 淌,鼓声绵绵不绝,村民对未来也有了更多 的憧憬:发挥绿水青山优势,用好佤族民俗 文化,发展农旅结合,融入腾冲旅游圈…… 司莫拉人相信,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跟着共 产党走,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新时代的幸福 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嘹亮。 现在的腾冲市三家村村貌。摄于 2020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脱贫前的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 拉佤族村道路。摄于 2009 年。 新华社发 现在的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 佤族村道路。摄于 2020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村民在收获油菜籽。摄于 2020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村民经营的小卖部。摄于 2020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调查 特约调研组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贫困村调研行 本报北京 10 8 日电 (记 者 志强、赵展慧、郑海鸥、葛孟超)今年中 秋节恰逢国庆长假,“超长黄金周”假 期点燃了消费者的出行、旅游和购物 热情,市场回暖显著。 10 1 日至 8 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系统日 均发送旅客 6211.5 万人次。其中,道 路运输预计 8 天发送旅客 3.79 亿人 次,日均客运量达 4737 万人次。综合 各地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线上旅行 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 旅部数据中心)测算,八天长假期间, 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 6.37 亿人次,按 可比口径同比恢复 79.0% ;实现国内 旅游收入 4665.6 亿元,按可比口径同 比恢复 69.9%10 1 日至 8 日,全国公路网交 通流量处于持续高位状态,总体平稳 有序。其中, 1 日假期出程高峰明显, 2 日流量有所回落, 3 日至 5 日流量保持平稳, 6 日至 7 日流量略 有下降,预计 8 日仍处于高位状态。假期前 7 天,民航局共计保 102448 班,国内航司国内飞行 95902 班,同比 2019 年分别下 10.5%,上升 12.7%10 7 日全国实际飞行 14947 班次,其中 国内航空公司执飞国内航班 14035 班,同比 2019 年分别下降 11.1%,上升 11.2%。假期前 7 天,银联网络交易金额达 2.16 万亿 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3%旅游、出行、购物、餐饮等是假期消费的主要领域,分行业 看,与航空、铁路、公路和加油等出行相关的消费方面,湖南、新 疆和陕西的消费金额同比增速位居全国前三;与宾馆住宿、旅行 社和景区售票等旅游相关的消费方面,西藏、青海和内蒙古同比 增长最快,增速普遍在一成以上;江苏、山西和甘肃则是国庆期 间购物等相关消费金额同比增速最快的地区,同比增长均超过 13% ;西部游带热了餐饮消费,西藏、新疆和青海餐饮行业消费 金额同比增长最快,普遍在两成以上。 西部游、长途游受到追捧。银联方面表示,西藏、新疆和宁 夏是国庆假期前 7 天消费金额同比增长最快的地区。 消费需求释放,“双节”到来对消费市场呈现叠加利好。中 秋节前夕,月饼等传统节日美食迎来销售旺季,网联平台部分糕 饼类商户数据显示,月饼等节日食品的日均交易笔数和交易金 额同比去年中秋节前夕涨幅分别为 12%28%餐饮业支付交易数据增长显著。网联平台数据显示,一些 餐饮商户支付交易规模自 3 月底呈现上涨趋势,“十一”期间再 创新高,日均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同比涨幅分别为 37%53%国道 317 线穿村而过,“西藏解放第一村”的牌匾静静竖立 在村口。如今,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老村换新颜,村民的日子越 来越好。 走进岗托村,几户人家正修新房。村民贡松格来指着其中 一栋还未完工的二层小楼介绍,“窗户大,房间大,采光好,设计 也很科学,以后住起来肯定很舒适。” 63 岁的贡松格来,摸了几十年方向盘,见证了这些年的发展。 “小时候就喜欢坐在村口,等着有汽车经过,那时候车很少, 经常几天都等不来一辆。”一旁的村民江勇次仁插话:“民主改革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江达县就三台车,一台解放牌大卡车,一台 北京牌吉普车,还有一辆公路养护段的工程车。现在大家都富 裕了,很多人家都有车。” 1971 年, 14 岁的贡松格来前往拉萨学开车。 1976 年,贡松 格来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凑了 4000 元买了一辆二手的 解放牌货车。由此,他成为岗托村第一个买车跑运输的人。 从昌都、林芝拉矿石和木材到成都,从成都拉大米、面粉、砖 茶等生活用品到昌都、拉萨,一个来回 4000 多公里。跑运输 41 年,贡松格来已记不清在国道 317 线上跑了多少趟。“以前都是 土路,凹凸不平,对轮胎磨损很大,而且路况不好,经常堵车。有 一次遇到塌方,我在路上堵了一个多月。” 贡松格来口中的土路,原是用铁锤、钢钎、铁锹、镐头开出的 一条天路。 1952 11 20 日,川藏公路通车到昌都; 1954 年, 川藏公路(当时称“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均实现通车到拉萨。 如今,西藏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 10 万公里,较 2012 年底增加 3.9 万公里。 土路变柏油路,一座座桥梁架起,一条条隧道相继贯通…… 贡松格来的车也从二手解放牌换成了载重 5 吨的小卡车,后来 又换成一辆崭新的东风重卡。“以前从岗托村到成都需七八天, 到拉萨要半个月,现在都只需两三天。” 勤劳能致富,贡松格来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从一年不到 2 元逐步增长到一年 20 多万元。岗托村也兴起了一股“运输热”, 前前后后有 10 多名村民拜贡松格来为师。 “岗托现在可是不折不扣的汽车村,农牧业、外出务工和运 输业成了大家增收致富的三驾马车。”江勇次仁说。 在西藏,随着基础设施逐步提升,像岗托村这样的“汽车村” 越来越多,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 2012 年至 2019 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5697 元增 加到 12951 元,年均增长 1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 18362 元增加到 37410 元,年均增长 10.7%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年均增长 12.4% 致富途径多 生活甜又美 本报记者 长假期间,全 国共接待国内游 客 6.37 亿人次,按 可比口径同比恢 复 79.0% 假期前7天, 银联网络交易金 额达2.16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 6.3%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10/09/02/rmrb...2002/10/09  ·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江达县就三台车,一台解放牌大卡车,一台 北京牌吉普车,还有一辆公路养护段的工程车。现在大家都富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10/09/02/rmrb...2002/10/09  ·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江达县就三台车,一台解放牌大卡车,一台 北京牌吉普车,还有一辆公路养护段的工程车。现在大家都富

要闻要闻 22 2020年 10月 9日 星期五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

歌……”上世纪 60 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

歌》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佤族群众过上新生

活的喜悦,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自然条件差、基础

设施落后,很多佤族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

中。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

佤族村就曾是这样:这个有着 500 多年历史

的古寨,直到 2014 年,全寨 72 户 304 人中,还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6 户 71 人,贫困发生率

23.4% ,村 民 年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仅 4600 多

元。可喜的是,脱贫攻坚以来,这里有了显

著的变化:2017 年,整村脱贫出列;2019 年,

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 11448 元,是 2014 年的 2.5 倍。

2020年 1月 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来到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

干部群众,勉励大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

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

更加幸福。按照当地风俗,总书记还敲响三

声佤族木鼓,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为了赞美今天的好日子,当地人创作了

一首《三声鼓响》来讴歌新生活、祝福新时

代:“一声鼓响春常在,风调雨顺新时代……

二声鼓响百花开,国泰民安新时代……三声

鼓响都是爱,四海升平新时代……”

佤族古寨绽放新颜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这几

年,为了让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成为名副其实

的幸福寨子,当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大

力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使村容村

貌焕然一新。

房子结实敞亮。以前的司莫拉,“看寨

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

吹”。住房是村民们的老大难问题。如今,

通过扶贫安居、危房改造等项目,寨子里危

房没有了,不少人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

五架”瓦房,人住得舒坦,家中的粮食、物品

也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

道路一通百顺。司莫拉地处半山腰,以

前村里村外都是土路,群众平时出门办事,

要走好几里才能坐上公交车。遇到阴雨天,

往往“一脚陷好深”,想出村难上加难。如

今,通乡路、村组路、串户路基本硬化,路灯

也安起了,村口每天有 5 趟公交车直达乡里、

市里。道路畅通后,村民外出打工、购销物

资便利多了,村里也开始客来客往,人气兴

旺了许多。

公共设施齐全。以前的司莫拉,学校、

卫生所设施简陋,自来水水质比较差,还不

时断流,村民能歌善舞,但连个像样的场地

都没有。如今,村小学教学楼、运动场、教学

设备样样达标,卫生所里诊断、治疗、取药都

有独立空间,水源地扩建了、水管更新了,大

礼堂、文化广场也修好了,村民足不出村就

能享受到相当不错的公共服务。

寨子成了景区。以 前 的 寨 子 ,杂 物 乱

堆,垃圾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顺坡流

淌,加之旱厕露天、家禽散养,一到夏天臭味

刺鼻,苍蝇、蚊子到处飞。如今的寨子,家家

都是“最美庭院”,房前屋后满是绿植,厕所

干净卫生,污水统一收集,还建起了佤族民

俗文化陈列馆、梯田景观区。2017 年,司莫

拉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 年获批

国家 3A 级景区,成了一个留得住传统、记得

住乡愁的地方。

说起司莫拉佤族村的新生活,村民们都

觉得方便了、顺心了、人活络起来了。最让

大伙自豪的是,寨子里上大学的孩子多了,

从 2008 年考取第一个开始,到去年已经有

16 个。不少村民说,孩子们有文化,将来就

能给寨子带来更大的变化。

实干谱写幸福新歌

政策帮扶是起点,自己实干才有长久的

幸福。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坚持志智双扶,

努力提升劳务经济和特色产业的成色,村民

的干劲越来越足,发展的路子越拓越宽。

鼓起实干劲头。过去寨子贫穷落后,主

要原因是大家思想观念保守。有些人觉得,

把家里的几亩耕地、林地弄好,日子能过就

行了。还有人觉得,农村人只能种点庄稼、

干点体力活,对学习新技术、开拓新门路没

有信心。为了引导村民走出封闭、摆脱贫

困,由党员、致富带头人和新乡贤组成的宣

讲队,经常开“火塘会”、办讲座,同群众一起

话未来、谋发展。村里组织村民到外地参

观,设立“爱心脱贫超市”,一点一滴激发大

家的干劲。走访中,我们看到一位大嫂在路

边卖桑葚,戴着头巾,神情略显忸怩。同行

的乡干部介绍说,传统佤族妇女不爱抛头露

面,以前出门做买卖是难以想象的事,如今

也有了商品意识,都在琢磨怎么把日子过得

更好。

做足务工文章。腾冲的旅游市场开发

早,就业机会多,务工经济一直是寨子里的

“支柱产业”。2014 年,全村有 90 多名劳力

外出打工,但由于没有手艺,多数人只能干

挑沙灰、搬砖头等苦力活。还有不少四五十

岁的壮劳力,常年守在寨子里,基本就是“半

就业”状态。这几年,在上级帮助下,村里对

适龄劳动力开展了多轮培训,确保人人都能

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村委会还经常同

周边的机场、茶园、景区联系,千方百计为村

民特别是贫困户寻找就业岗位。2019 年,村

里 外 出 务 工 超 过 130 人 ,实 现 工 资 性 收 入

308 万元,是 2014 年的 1.6 倍。贫困户赵兴

凯、杨洁夫妇在腾冲机场务工,两人月收入

加起来将近 6000 元,一家 4 口顺利脱贫。尝

到甜头的赵兴凯主动找村干部帮忙申请创

业贷款,他说自己打算开个冷饮小吃店,来

村里看风景的人多了,生意肯定差不了。

壮大特色种养。司莫拉村民以种养为

生,但长期以来都是个人单干,缺技术、规模

小、效益差,遇到年景不好,养家糊口都成问

题。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村里连续开展种养

提质增效活动。在生猪饲养上,选用优良品

种,推广新的技术,让村民学会了科学配料、

分圈饲养,养猪效益明显提升。在种植上,

实行产业资金补贴,鼓励村民调整优化结

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几年下来,茶、核

桃、油茶、万寿菊等栽种面积达到 1550 亩,占

到全寨耕地面积的 70%。尽管核桃、油茶等

尚未到丰产期,但农业调结构的效果已经初

步显现,2019 年,村里家庭经营性收入 65 万

元,比 2014 年增加 40%。

党群一心振兴乡村

在座谈走访时,村民们聊着聊着,就会

很 自 然 地 沉 浸 到 总 书 记 到 村 里 时 的 场 景

中。品味那份特殊的记忆,回首走过的脱贫

历程,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党的扶贫政策

比太阳还要温暖”,“党群一心是脱贫的最大

秘诀”。

人心齐,泰山移。几年前,同很多贫困

村一样,司莫拉的党组织也有软弱涣散的问

题,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群众

“各自为战”。村两委认为,搬走压在佤族群

众身上的贫困大山,首先要干群一条心,关

键是党员、干部要带好头。于是,有段时间,

村党组织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就是清理生

活垃圾,开始时群众站在边上看,慢慢就有

人跟着干,现在几乎没人再乱扔垃圾了。为

了帮群众寻找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的村

干部自己先掏钱试种,即使赔了上万元也没

有怨言。村里还创立“三员三长制”,推选群

众当矛盾纠纷调解员、安全生产监管员、乡

风文明宣传员和路长、巷长、院长,村里大大

小小的事情,都是干群一起商量着办。村党

总支书记赵家清说:“以前做工作,常因群众

不理解而难过,现在干群、党群是一股绳,大

家都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寨子发展好。”

摆脱贫困的佤族群众,用最朴实的方式

表达着自己的感恩。村里广场上的两个亭

子,分别被称为“感恩亭”“思源亭”,寓意“吃

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村民们

满怀深情地说,是总书记带领大家走上了康

庄大道。

佤族有一句谚语:生命靠水,兴旺靠木

鼓。如今的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清泉汩汩流

淌,鼓声绵绵不绝,村民对未来也有了更多

的憧憬:发挥绿水青山优势,用好佤族民俗

文化,发展农旅结合,融入腾冲旅游圈……

司莫拉人相信,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跟着共

产党走,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新时代的幸福

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嘹亮。

图①:现在的腾冲市三家村村貌。摄于

2020 年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图②:脱贫前的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

拉佤族村道路。摄于 2009 年。

新华社发

图③:现在的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

佤族村道路。摄于 2020 年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图④: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村民在收获油菜籽。摄于 2020 年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图⑤: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村民经营的小卖部。摄于 2020 年 5 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阿 佤 人 民 再 唱 新 歌—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调查

特约调研组

①①

②② ③③

④④

⑤⑤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 困 村 调 研 行

本报北京 10 月 8 日电 (记者刘

志强、赵展慧、郑海鸥、葛孟超)今年中

秋节恰逢国庆长假,“超长黄金周”假

期点燃了消费者的出行、旅游和购物

热情,市场回暖显著。 10 月 1 日至 8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系统日

均发送旅客 6211.5 万人次。其中,道

路 运 输 预 计 8 天 发 送 旅 客 3.79 亿 人

次,日均客运量达 4737 万人次。综合

各地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线上旅行

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

旅部数据中心)测算,八天长假期间,

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 6.37 亿人次,按

可比口径同比恢复 79.0%;实现国内

旅游收入 4665.6 亿元,按可比口径同

比恢复 69.9%。

10 月 1 日至 8 日,全国公路网交

通流量处于持续高位状态,总体平稳

有序。其中,1 日假期出程高峰明显,

2 日流量有所回落,3 日至 5 日流量保持平稳,6 日至 7 日流量略

有下降,预计 8 日仍处于高位状态。假期前 7 天,民航局共计保

障 102448 班,国内航司国内飞行 95902 班,同比 2019 年分别下

降 10.5%,上升 12.7%。10 月 7 日全国实际飞行 14947 班次,其中

国内航空公司执飞国内航班 14035 班,同比 2019 年分别下降

11.1%,上升 11.2%。假期前 7 天,银联网络交易金额达 2.16 万亿

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3%。

旅游、出行、购物、餐饮等是假期消费的主要领域,分行业

看,与航空、铁路、公路和加油等出行相关的消费方面,湖南、新

疆和陕西的消费金额同比增速位居全国前三;与宾馆住宿、旅行

社和景区售票等旅游相关的消费方面,西藏、青海和内蒙古同比

增长最快,增速普遍在一成以上;江苏、山西和甘肃则是国庆期

间购物等相关消费金额同比增速最快的地区,同比增长均超过

13%;西部游带热了餐饮消费,西藏、新疆和青海餐饮行业消费

金额同比增长最快,普遍在两成以上。

西部游、长途游受到追捧。银联方面表示,西藏、新疆和宁

夏是国庆假期前 7 天消费金额同比增长最快的地区。

消费需求释放,“双节”到来对消费市场呈现叠加利好。中

秋节前夕,月饼等传统节日美食迎来销售旺季,网联平台部分糕

饼类商户数据显示,月饼等节日食品的日均交易笔数和交易金

额同比去年中秋节前夕涨幅分别为 12%和 28%。

餐饮业支付交易数据增长显著。网联平台数据显示,一些

餐饮商户支付交易规模自 3 月底呈现上涨趋势,“十一”期间再

创新高,日均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同比涨幅分别为 37%和 53%。

国庆中秋假期

旅游热

消费旺

市场暖

国道 317 线穿村而过,“西藏解放第一村”的牌匾静静竖立

在村口。如今,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老村换新颜,村民的日子越

来越好。

走进岗托村,几户人家正修新房。村民贡松格来指着其中

一栋还未完工的二层小楼介绍,“窗户大,房间大,采光好,设计

也很科学,以后住起来肯定很舒适。”

63岁的贡松格来,摸了几十年方向盘,见证了这些年的发展。

“小时候就喜欢坐在村口,等着有汽车经过,那时候车很少,

经常几天都等不来一辆。”一旁的村民江勇次仁插话:“民主改革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江达县就三台车,一台解放牌大卡车,一台

北京牌吉普车,还有一辆公路养护段的工程车。现在大家都富

裕了,很多人家都有车。”

1971 年,14 岁的贡松格来前往拉萨学开车。1976 年,贡松

格来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凑了 4000 元买了一辆二手的

解放牌货车。由此,他成为岗托村第一个买车跑运输的人。

从昌都、林芝拉矿石和木材到成都,从成都拉大米、面粉、砖

茶等生活用品到昌都、拉萨,一个来回 4000 多公里。跑运输 41年,贡松格来已记不清在国道 317 线上跑了多少趟。“以前都是

土路,凹凸不平,对轮胎磨损很大,而且路况不好,经常堵车。有

一次遇到塌方,我在路上堵了一个多月。”

贡松格来口中的土路,原是用铁锤、钢钎、铁锹、镐头开出的

一条天路。1952 年 11 月 20 日,川藏公路通车到昌都;1954 年,

川藏公路(当时称“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均实现通车到拉萨。

如今,西藏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 10 万公里,较 2012 年底增加 3.9万公里。

土路变柏油路,一座座桥梁架起,一条条隧道相继贯通……

贡松格来的车也从二手解放牌换成了载重 5 吨的小卡车,后来

又换成一辆崭新的东风重卡。“以前从岗托村到成都需七八天,

到拉萨要半个月,现在都只需两三天。”

勤劳能致富,贡松格来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从一年不到 2 万

元逐步增长到一年 20 多万元。岗托村也兴起了一股“运输热”,

前前后后有 10 多名村民拜贡松格来为师。

“岗托现在可是不折不扣的汽车村,农牧业、外出务工和运

输业成了大家增收致富的三驾马车。”江勇次仁说。

在西藏,随着基础设施逐步提升,像岗托村这样的“汽车村”

越来越多,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

2012 年至 2019 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5697 元增

加到 12951 元,年均增长 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

18362 元增加到 37410 元,年均增长 10.7%。

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年均增长 12.4%—

致 富 途 径 多生 活 甜 又 美

本报记者 鲜 敢

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

假期前 7 天,银联网络交易金额达2.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