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Family Letter 「你們既然接受基督耶穌為主,就該在祂內行動生活,在祂 內生根修建,堅定於你們所學得的信德,滿懷感恩之情。」 (哥2:6-7) S e e d i n g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家Family書Letter

「你們既然接受基督耶穌為主,就該在祂內行動生活,在祂內生根修建,堅定於你們所學得的信德,滿懷感恩之情。」(哥2:6-7)

Seed ing

播 種

Page 2: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Family is like branches on a tree, we all grow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yet our roots remain as one.

Page 3: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目錄:

活動花絮家書社評篇-跟隨良心與維護法治- Judy Wong-核電─我們的最終依歸?- Etrian Tse

隨筆-播種-Agatha Ng

-記新加坡交流-Charleen Tang

-Germination- Dixon Wong-《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 與 教理講授-Dominic Mok-聖周禮儀經文點滴-Eric Lai -感恩- 陳原信

-從一名天主教徒眼中看舍堂-無名小卒

鳴謝

Page 4: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活動花絮

Page 5: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1. 一月每月靈修 (24th January)

2014年的第一個spiritual monthly,我們的主題是「天主,祢在哪裏?」,在歌聲與祈禱中,感受天主的臨在,反思自己在忙碌的大學生活中,該如何與主相聚。

2. 開Sem飯(24th January)

開SEM飯!兩枱人,熱熱鬧鬧有講有笑,好歡樂:>

Page 6: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3. 二月首瞻六彌撒 (7th February)

農曆新年,當然要吃開年飯!大家一起寫揮春,搓湯圓,SOCBEAR熱愛新年氣氛!

4. 二月每月靈修 – Rosary DIY workshop

玫瑰經是我們常唸的經文,藉2月的每月靈修,我們一同反思頌唸玫瑰經的意義,更一起製作念珠呢!

Page 7: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5. 三月首瞻禮六彌撒 (7th March)

3月FFM在一片歡樂笑聲中結束!

6. 苦路善工日期: 3月21日我們藉活動中默想基督在苦路上的苦難。

7. 四月首瞻禮六彌撒 (4th April)

4月的FFM由Medic Cell 同學準備,教「你」五分鐘也很有趣:> 好多朋友出席呢!

Page 8: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家書社評篇

Page 9: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家書社評篇》 Kenneth Wong

社評篇是在家書中新加入的專欄,主要是希望Katso的成員能有地方,空間把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跟其它Katso的成員分享,而且這份樂意分享個人感受的精神與家書的宗旨十分相近,因此,我相信家書會是一個適當的地方加入社評篇。

今期家書社評篇的兩篇文章《核電──我們的最終依歸》及《跟隨良心與維護法治》都巧合地以台灣的情況作為主題。今期的兩篇文章提及到的能源及法治問題其實在香港社會都一直存在,就讓我們借鑑台灣的情況,反思現今香港面對的問題。

Page 10: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跟隨良心與維護法治 Judy Wong

台灣的太陽花學運進行了大半個月,學生與政府的立場對峙未見緩和,3月底台灣警方在行政院清場,驅散請願人士,引來各地關注。警察以暴力驅趕示威者,以至在場的醫護人員的消息和片段不斷傳出,警民矛盾再次激起討論。

無論在台灣,或是香港,警察在維護法治時與市民出現對立的情況愈來愈普遍。這次台灣的清場,警方因過份使用暴力而被強烈譴責。支持警方人士指,在行政院留守的學生先違法,警方受命驅趕他們是職責所在。加上示威學生並不合作,以武力驅散他們是必須的。然而,警務人員接收到指示後,就必須執行嗎? 他們不是機器,是人。人有自由意志和思想去判斷指令和決定是否執行,以及如何執行。不管學生是為了甚麼原因留守在行政院,但他們手無寸鐵,也沒有還擊,只是放軟身體手拉手成了人鍊,難以逐一帶走。在過去,警方多會逐一把示威者抬走,過程中會或出現可接受的拉扯和肢體推撞。但在這次學運上,從現場片段上看到的是部分警察追打示威者。這明顯是過分使用暴力,不能被接受。

亦有說,警察是一份職業,也是為兩餐溫飽。如何對待學生是上級的指令,他們沒有責任。真的嗎?在現今社會,不管甚麼職業,為公義,為良知而違抗上級,很難。特別是政府官員、紀律部隊、傳媒工作者,為了生活,許多時候人們都選擇「執行命令」,並說服自己那是逼不得以的,責不在己。但至少,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是應該以良知決定在怎樣的程度下執行命令。如上文所說,此次清場,把人抬走就好,為何要打?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此次學生留守行政院,目的是爭取程序公義,反對服貿黑箱作業。即使留守行為違法,但他們的原意是正確的。警察聽命於政府,打壓追求公義的市民,令人難以接受。 在政府逐漸忽略市民的訴求,甚至不少人愈來愈擔心政府終有一天會出賣市民時,警察作為人民公僕, 在人民與政府之間應如何自處, 是他

Page 11: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他們應該好好考慮的。但是,「公民按照良心,並沒有責任服從政權所制定,那些違反道德律、違反基本人權或福音教訓的命令。」(天主教教理,2241)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生命的福音》通諭亦指出「不義的法律使那些有道德而又正直的人於良心上很為難:當他們被要求跟道德上邪惡的行動合作時,他們必須拒絕。」這是一條很艱難的路,但這個掙扎著追求公義的過程,是無可避免的。共勉之。

Page 12: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核電──我們的最終依歸? Etrian Tse台灣在過去的三月九號發起了反核大遊行。台北的人們高舉「終結核電」、「我是人我反核」的口號,向國民黨堅持的核電發展說不。香港政府計劃於2020年,把對核電的依賴由2009年的23%大幅提升至50%。別的國家,包括德國、瑞士、比利時和意大利,都有了反核的主張,以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當中德國乃工業大國,十分依賴能源,仍然視國民的安危為首要考慮,決意廢核。看看我們的香港。除了部分組織外,還有多少市民能勇敢站出來反核?市民敢於站出來反對特首梁振英,也敢於站出來為同性戀平權。但是,對於與我們有切身影響的核電,又有多少人願意為此發聲?香港使用核電,必須依舊大陸位於大亞灣的核電廠。在地球殘喘的這一刻,誰能保證意外不會發生?核事故的發生不是首次聽聞之事──早有切爾諾貝爾和福島的前車讓我們借鑑,我們又何必犯着同樣的錯誤?大陸的西部有着豐富的天然資源,憑着一日千里的技術,發展西部的能源相信不會是一個天大的難題。天主創造這個世界,讓人成為這個世界的管家。然而,我們非但沒有好好的打理地球,更讓地球慢慢的腐朽。要是我們的禱告能讓人們醒悟,那麼,有誰能願意走過來,與我們一起圍坐在地上合十禱告?

Page 13: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隨筆

Page 14: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播種 Agatha Ng播種這詞,給人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的感覺:遠,因為今天的我們也許一輩子都未曾目睹過農夫翻土播種收割;近,因為我們每人都曾在別人心田裡播種灌溉。

還在唸中六的時候,我校的聖母軍不時會在午飯時間舉行小型祈禱聚會。一次,我與兩個中三同學一起去祈禱,唸的是玫瑰經。我們三個人就在地理室門外,圍了個小圓圈,柔柔地低聲祈禱。當時附近也有其他同學的,所以我覺得這小小的行動已是很勇敢的了!不知為何,在祈禱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同學消失了一會兒。不久,她回來了,還帶著一位新的同學------我依稀記得那位新同學當時帶點茫然的樣子。我們四個人就這兒低著頭,同心祈禱。祈禱過後,我問她,得知她一家都不是教友。

幾天以後,我收到她的信。她告訴我,那天,她本打算只來看個究竟,豈料一站就站至祈禱結束。她感到內心很平靜,很感動,甚至有點想哭。她還叫我別小看這封信,因為是她花了堂中文課來寫的(雖然我個人認為應該要專心點XP) 我怎樣回覆她,已不太記得了。但我記得她之後參加我們的活動和服務,一起尋找天父。儘管她很忙碌,又是泳隊,但也抽空出席,令我心裡既欣慰,又感動。

雖然這看來並不是一件大事,但已讓我看到天主能在人心裡起著微妙的變化。祂藉著我們,轉化人的心靈——可以是透過友情,透過愛情,透過兄弟手足之情。這成果,也許看得見,也許看不見。但我們從來都無須棄餒,因為天主是全能至善的。我們也不必邀功,因為我們是祂的工具,祂才是幕後功臣——正如祂是指揮家,我們是祂手上的指揮棒。

Page 15: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記新加坡交流 by Charleen Tang in Singapore : >不同國籍,不同背景的人,因著天主的名而聚在一起,感覺真的很奇妙。 因為想要認識更多新加坡的朋友,同時喜歡KATSO這個愛的團體,也明白都要信仰成長不能單靠自己,特意去尋找新加坡國立大學的KATSO (他們的KATSO叫CSS – Catholic Students’ Society),參與其中。 第一次參加的活動是一個weekly mass. 起初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參與,擔心著會不會很突禿,會不會沒有人理睬。在彌撒開始之前,所有人都表現得非常嚴肅,使我格外緊張。加上不太明白神父的口音(其實都現在也搞不懂),結果,整臺彌撒都沒有很專心。彌撒過後氣氛熱鬧起來,我才鬆一口氣。自我介紹後,眾人似乎都對我這個上過莊外來生很感興趣,尤其是幾個主修地理的學生。我們很快就交換了聯絡方法,他們也就成了我的好夥伴,上課、吃飯、溫習也少不了他們的蹤影。很感激遇上這麼熱心的他們。當我碰上甚麼難題時,他們也很樂於幫助,使我更快適應這裏的生活。因要事回港的日子,他們主動詢問有沒有需要幫忙,幫忙打印和整理筆記,還跟我分享他們以往的習作,完全沒有吝嗇。

要數最特別的經歷,一定是認識到CSS的Chairperson. 他是個三年級學生,主修地理,還去年到過香港中文大學交流。當我跟他說我曾經和其他大學的KATSO合辦活動時,他說有聽說過中大有舉辦聯校行山活動。細問之下,他所述的正是「中港城同聲頌主郊遊樂」。這微妙的關係,真的令我又驚又喜。 這個團體十分和諧共融,每一個人都是彼此的同行者。

他們在社會科學學院的飯堂有一個據點,感覺就像我們的嫂房一樣,同學也喜歡閒時在那兒歇歇腳。不同年級、不同主修的同學都彼此認識。哈哈又剛巧在Facebook看見Chairperson這貼切的一句status: ‘I have come to realise that news spreads extremely fast in CSS lol’ 在這裏見識了他們對自己的信仰的執著,也見識到他們對這個信仰團體的投入和熱忱。 很多時候他們都會互相提點,又主動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活動, 使我感覺與天主很親近。一個每週都會在

Page 16: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Lecture Hall舉行的小型彌撒,竟然會有數十人出席。除了靈修以外,他們會作一些頗學術的宗教研究,還會研究不同宗教。例如在Catholic Awareness Week(形式近似傳信節),他們舉辦了有關八場有關天主教的講座 -- 「信仰與祈禱方式」、「天主教信仰的人文學」、「天主教在現代社會的角色」等等,其質素之高使我不禁自嘲自己的膚淺。

Visiting the Singapore City Gallery for a Geography course.

Having Chicken Rice Afterwards.

Page 17: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Mass with Archbishop and celebration of the feast of St. Thomas Aquinas

With Archbishop!

Page 18: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Germin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word. Germination is something you can do every day, anywhere, anytime. You have to identify times where it is appropriate to spread God’s word and ACTION!!Being a catholic is not about just about being CEOs – at-tending churches at Christmas, Easter and Official days.

Germination is not about doing much, but actually lit-tle by little. One day, the seed that you sow will actually germinate.

Germination Dixon Wong

Page 19: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感恩》 陳原信

在香港大學待了快兩個學期。望着每日來來去去的人群,與每星期不斷更替的課堂-----我不禁問自己,究竟我與天主的距離,有多遠呢?

考上了大學,離開了一共十二年天主教學校的生活。沒有了規定的祈禱時間,我們都快把天主經忘了,快把如果劃十字聖號忘了,也快把我們感恩的心忘了。

小時候,考了個好成績,我總是會雙手合十,感謝天主在我這個明明是「不可能」的人身上成就了「可能」。上了大學,總覺得一切是必然----能夠在校園內吃午餐,是必然的;能夠在學校的圖書館裡翻着豐富的資源,是必然的;能夠在智華館裡使用那新型電腦,是必然的……

然而,這一切真的是必然的嗎?沒有天主的照料,我又真的能大快朵頤嗎?沒有天主的照料,我又可以這樣的享用優秀的資源嗎?

課室裡再也沒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校園裡再也沒有提示我們要抱着感恩之心的聖家像。在這個如花似的校園裡,我們更要堅守自己作為天主兒女的身份,別忘了每天與天主對話,聆聽我們的內心,與天主的旨意。

Page 20: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

與教理講授 Dominic Mok

適逢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下稱梵二)的《禮儀》憲章(下稱SC)頒布五十週年[1],本文欲以教理講授的幅度去反思禮儀憲章的落實情況。因此,本文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禮儀》憲章的精神及對禮儀改革的建議,而第二部分則以教理講授的幅度反思禮儀憲章的落實情況。

《禮儀》憲章的精神

《禮儀》憲章在論述梵二舉行的目的(SC1)及禮儀靈修(SC2)後,便立即道出這憲章的目的:「神聖公會議為促進並改革禮儀(SC3)」。因此,《禮儀》憲章中的第一章的名稱便是「整頓及發揚禮儀的總則」,主要討論禮儀精神及禮儀本地化。

從眾主教的反思中,教會反省到在禮儀中,基督不只臨在於聖體聖事及司鐸的公務司祭職中,同時也臨在於聖經及團體當中(SC 7)。這為禮儀改革而言,實在提供了莫大益處:我們不再只注重於公務司祭職,但同時也應實行教友的普通司祭職;同時,我們也不應只著重於聖祭禮儀,也應重視聖道禮儀。

第二個精神更是《禮儀》憲章的中心思想:「有意識地、主動地及實惠地參與禮儀」(SC 11),基本上大部分禮儀革新都是指向這思想。為使教友「有意識地、主動地及實惠地參與禮儀」,「信友必須以純正的心靈準備(SC11)」。

Page 21: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所以,在考慮怎樣落實這中心思想時,《禮儀》憲章提供了一些建議:1. 「牧靈者應以勤奮耐心關照信友的禮儀訓練(SC19)」;2. 「為促進主動參與,應該推行群眾的歡呼、回答、詠頌、對經:歌唱,以及身體的動作、姿態。在適當的時間,也要保持嚴肅的靜默(SC29)」;3. 「禮節應表現高貴的簡樸、簡短明瞭、避免不必要的重複、要適合信友的理解能力,一般而論,應不需要許多解釋(SC34)」;4. 「在舉行禮儀時,應提倡更豐富、更有變換性,和更適當的聖經誦讀(SC35)」;5. 「可是在彌撒內或在行聖事時,或在禮儀的其他部分,使用本地語言,多次為民眾很有益處,可准予廣泛的使用(SC36)」;6.「只要不涉及信仰及全體公益,連在禮儀內,教會也無意強加嚴格一致的格式;反之,教會培養發展各民族的精神優長與天賦;在各民族的風俗中,只要不是和迷信錯誤無法分解者,教會都惠予衡量,並且盡可能保存其完整無損,甚至如果符合真正禮儀精神的條件,教會有時也採納在禮儀中(SC37)」。

另外,我也希望提出另外兩點《禮儀》憲章的反省及建議。第一,由梵二開始,教會不斷重提兼領聖體聖血的重要性。雖然《禮儀》憲章只有提出兼領聖體聖血的可行性,並沒有提出兼領聖體聖血的意義,但從及後教廷聖禮部公佈的《彌撒經書總論》及《救贖聖事訓令》中,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兼領聖體聖血的重要性:「兼領聖體聖血,能更明確表達領受共融的聖事之意義。因為,依此方式,「感恩祭宴」的標記才能更完美地顯示出來,而吾主以其聖血訂立「新而永久之盟約」的旨意,也更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感恩祭宴與在天父國內之末世聖筵間的關係,也更為明顯(GIRM12-13, 281,也可參考SC55,RS100)」。

第二,梵二恢復了俗稱「三階段、四時期」(三階段指考核禮、甄選禮及入門聖事,四時期指慕道前期、慕道期、淨化光照期及釋奧期)的成年慕道期:「分為若干階段的成年慕道期,應予恢復,按地方當權人的判斷而實行。 如此使這專為接受適當訓練而定的慕道時期,

Page 22: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藉著逐次舉行的聖禮,而得以聖化(SC64)」。 作為慕道班導師,實在為這革新感到欣慰。慕道期的恢復實在讓慕道者更好準備入門聖事,更重要的是在四旬期(淨化光照期)中整個教會特別透過考核禮及其他禮儀為侯洗者祈禱(參閱SC109)。因此,在禮儀及牧民的考慮,配合為慕道者而設的禮儀,成人必須在聖週六聯合基督的逾越奧跡及整個教會的代禱中領受入門聖事。

以上只為部份《禮儀》憲章的精神及建議,為的是讓大家初步了解《禮儀》憲章,更容易討論之後的內容。若要更透澈了解《禮儀》憲章的精神,請自行參閱《禮儀》憲章及其他反省文章。

教理講授──《禮儀》憲章精神落實的反思

基於以上的禮儀精神,作為慕道班導師,我在講授有關禮儀、聖體聖事及感恩祭的教理時,有以下的反思。

針對如何讓慕道者及新教友「有意識地、主動地及實惠地參與禮儀」,導師不應只以彌撒的動作及對答入手,卻應先以禮儀標記的意義入手。從觀察得之,部份教友對禮儀中標記的意義不太掌握得好。因此,慕道班導師可先由動作及對答入手,解釋動作及對答背後的意義。例如,為何在讀經時要坐下,但在讀福音時則要站立?為何聖祭禮的先後次序是奉獻禮品、感恩經、羔羊頌(擘餅)及領聖體?這一切一切都有背後的意義,若我們能了解到禮儀標記後的意義,則能讓新教友「有意識地、主動地及實惠地參與禮儀」。

另外,要培養慕道者一個意識:基督的臨在。梵二前的彌撒,俗稱特倫多(脫利騰)彌撒(Tridentine Mass)或現稱羅馬禮特殊形式(Ex-traordinary Form of the Roman Rite),有時候對聖祭禮儀十分遍重,但可能忽略了聖道禮儀的價值。舊時的聖道禮儀以拉丁文讀經,大部分教友不能聽懂,不能在禮儀中的讀經取得聖言的滋養。

現時,即使在特倫多彌撒也以本地語言讀經(可參考SP 6),單年讀經也改以三年(甲乙丙年)讀經。由此可見,教會對教友的聖經培育大大

Page 23: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提高。聖道禮儀及聖祭禮儀彼此的關係密不可分(GIRM 28),信友亦從聖言中得到滋養。

梵二也提到人的元素:基督臨在於團體當中(SC 7)。在羔羊頌前,信友會彼此互祝平安,為的是要表達出基督臨在於充滿共融的團體中,也表達出聖體聖事的恩寵:「聖體聖事是基督徒合一的標記(CCC 1398)」。藉著在感恩祭中與人共融的表達,這能更圓滿在禮儀中表達出聖體聖事的恩寵:與天主的關係同時表現於與人的關係,就像聖若望的反省一樣:「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一 4:20)

《禮儀》憲章也提到兼領聖體聖血的重要性,由此當神父也分送聖血時,信友也應兼領聖血。先補充一點,為天主教徒而言,基督的確臨在於祝聖了的「餅」「酒」形內。因此,單領聖體,已經是領了「整個基督」(DS1198-1200)。不過,為基督建立聖體聖事的原意而言,聖體是祂為了我們犧牲的身體,而聖血則是祂訂立「新而永久之盟約」的血(SC55, GIRM 281),所以若能兼領聖體聖血,則更能表達出聖體聖事的全部意義。因此,當新教友希望以口領聖體時,則要教導他們如何以口領聖體聖血:以口領聖體後,「分送聖血者將聖爵交給領受者。領受者雙手捧聖爵至口邊,由聖爵恭飲聖血少許,把聖爵交回分送聖血者,然後退下;分送聖血者以聖爵布拭淨聖爵外沿[2]。(GIRM286,也可參考RS100-107)」 最後是有關「三階段、四時期」的反思。整段時期的禮儀為慕道者是十分有意義的,包括收錄禮、甄選禮、考核禮及考核傅油禮、授信經禮及授天主經禮、以及最重要的入門聖事。這些禮儀都是為更好準備入門聖事而設的,應以最大的能力讓慕道者或候洗者了解及反省到這些禮儀背後的意義[3]。特別在淨化光照期(領洗前的四旬期),要把主日讀經與禮儀好好聯繫起來,好好在這預備的時期準備領洗。另外,也要提醒教友四旬期的這意義:為候洗者祈禱及重溫聖洗聖事,因此在四旬期每個彌撒中的信友禱文中宜加入「請為候洗者祈禱」的意向。

Page 24: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結語

以上是我作為慕道班導師對《禮儀》憲章的反思,希望各位從事教理講授使命的導師及陪談員能以《禮儀》憲章的精神培育慕道者,使他們能渡一個豐富的禮儀生活,讓禮儀成為他們信仰生活的「泉源及高峰」(SC 10,LG11)。

註腳:1. 《禮儀》憲章於1963年12月4日由教宗保祿六世及與會主教公佈2. 在香港教區,教友可自由選擇跪下或站立,口領或手領聖體,最重要的是虔誠地領受主的聖體聖血,以獲得神益。(領聖體的方式,香港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事處通告)3. 請參考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導言14(收錄禮)、22-23(甄選禮)、21,24(淨化光照期)、25(考核禮、授信經禮及授天主經禮)。

參考資料:1. 梵二《禮儀》憲章 (SC)2. 梵二《教會》教義憲章(LG)3. 羅馬彌撒經書總論 (GIRM) 宗座聖事及聖禮部 www.catho-lic-dlc.org.hk/missal2003v.doc4. 救贖聖事訓令 (RS) 宗座聖事及聖禮部 http://www.catho-lic-dlc.org.hk/redemptionis2004.pdf‎5. 《活於感恩祭的教會》通諭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http://www.catholic.org.tw/shilin/documents/jp-ii_20030417_ecclesi-adeeucharistia_zh.pdf6. 《歷任教宗》宗座牧函(SP)及附於牧函的信件 教宗本篤十六世 www.catholic-dlc.org.hk/B16080218.pdf7. 天主教教理 (CCC)

Page 25: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續)8. 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導言 宗座聖事及聖禮部 www.catho-lic-dlc.org.hk/baptism_02.doc9. 天主教訓導文獻 (DS)10. 特倫多羅馬彌撒與梵二羅馬彌撒結構比較 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 http://catholic-dlc.org.hk/tren4.jpg11. 西方教會信友「兼領聖體聖血」的沿革 羅國輝神父著http://catholic-dlc.org.hk/SC50-20140110-list4.doc12. 虔誠恭領主的聖體寶血 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 http://catho-lic-dlc.org.hk/SC50-20140110-list5.doc13.《憶念梵二——黎明在望》 恩保德神父著14. 聖體聖事:隱秘的偉大聖愛 達修‧施納德主教 http://triden-tine.catholic.org.hk/pdf/%E8%81%96%E9%AB%94%E8%88%87%E6%9B%B4%E6%96%B0%E6%95%99%E6%9C%83_rev20140116.pdf15. 梵蒂岡大公會議簡史 陳文裕著16. 《聖域門檻》感恩(聖體)聖事 馬若瑟教授原著 劉國清澤17. 《禮儀導論──普及神學教材系列(31)》馮愛貞、潘國忠及丘建峰編寫 公教真理學會出版18. 別這樣舉行彌撒 Dennis C. Smolarski, S.J.著 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19. 彌撒聖祭圖解(羅馬禮特殊形式) 張心銳修士編著20. 信與傳 天主教香港教區教理中心編輯 公教真理學會出版21. 領聖體的方式 香港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事處通告 (2014年1月29日) http://catholic.org.hk/v2/b5/20140129_c.pdf22. 天主教禮儀發展史 吳新豪神父編譯 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出版23. 《逾越——四旬期、聖周禮儀:沿革及意義》羅國輝神父著

Page 26: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聖周禮儀經文點滴 大專牧工-Eric Lai

相信大家收到家書之際,我們的教會禮儀年曆已進入了一年一度的聖周 。今次家書的主題「播種」,令筆者想起聖經一句話:「一粒麥子, 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 它還只是一粒; 然而它若死了, 就結出許多果實來。」(若12:24)。另一個翻譯更有韻味:「麥子不死空自留,麥子一死百倍收。 」筆者默想這句話時,想像耶穌基督這「麥粒」落地(榮進聖城)、死亡(十字架上捨生)、結果(死而復活)和收成(救恩臨於天下),深深體會祂犧牲自己,成全救恩臨於人類的大愛,致使天人重歸於好。死亡造就新生。

天主教徒每年參與聖周禮儀,特別是逾越節三日慶典,不單是慶祝基督受難和復活,亦是慶祝我們和新領受入門聖事的弟兄姊妹分享了天主的救恩,藉洗禮擺脫罪惡,重獲新生。本文討論聖周禮儀中部分禮節的沿革,並嘗試選取禮儀當中某些經文作信仰反省。本文所引用的經文,均取自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的新版《聖周禮儀》。

二・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

我們常常說聖周的開始是「聖枝主日,但其正式名稱實為「基督苦難主日」。在梵二禮儀改革之前,天主教羅馬禮儀以兩個主日來紀念、

Page 27: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慶祝耶穌基督的苦難,分別為苦難主日(現時四旬期第五主日)和聖枝主日。

這兩星期連同逾越節三日慶典統稱「苦難期」。而梵二的禮儀改革,取消了苦難期,以「基督苦難主日」作為聖周禮儀的開始。這個改變提醒信友,該日慶祝的中心是基督苦難的奧蹟,而非僅是聖儀的「聖枝」,以免喧賓奪主。故此,本主日的集禱經和頌謝詞實在值得再三默想:

「全能永生的天主,你為要人類取法謙遜的榜樣,令我們的救主取了肉軀,並承受了十字架的苦刑;求你使我們服膺基督堅忍的教訓,好能堪當分享他的復活。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集禱經)

「‎‎基督清白無辜,卻甘願為不虔敬的人受苦;他接受定罪,為拯救罪人。他的死亡,洗脫我們的過犯;他的復活,促使我們成義得救‎‎」(頌謝詞)

以上兩段經文一方面強調毫無罪過的基督藉降生成人,為人受苦受死;另一方面亦點明了基督的苦難並非終結,因為祂苦難的果實,就是使我們得救的復活。當我們參與基督苦難主日時,不妨在祈禱中多想像耶穌為人的罪過而道成肉身的奧秘(參閱斐2);也可多默想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回應耶穌為捨生的大愛,以及如何做到同基督一樣,堅忍地回應生活和社會種種挑戰和壓迫。

Page 28: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三・逾越節三日慶典:主的晚餐

在教父時代,希玻主教聖奧斯定(St. Augustine of Hippo)指出逾越節三日慶典包括受難(聖周五)、埋葬(聖周六)和復活(復活主日)。而梵二禮儀改革後的彌撒經書,則訂定了逾越節三日慶典包括聖周四晚「主的晚餐」感恩祭、聖周五的「救主受難紀念」和在聖周六晚開始慶祝的復活節主日,此中包括夜間的守夜禮和復活主日。

教會在聖周四晚舉行「主的晚餐」彌撒,不單紀念主基督建立聖體聖事,同時亦紀念祂建立聖秩聖事。

事實上,地方教區主教往往在同日早上舉行「祝聖聖油感恩祭」,與主教合作的司鐸團須重宣司鐸許諾,在場的教友亦同時為司鐸們祈禱。因此,我們可多默想教會──天主子民共融的特質,尤其是身負公務司祭職的聖職人員和在領洗時身負普通司祭職的聖職人員一同在感恩祭中祈禱、獻祭的意義。

而主的晚餐彌撒的集禱經,更提醒了我們感恩祭的雙重意義:

「天主,我們今晚參與這至聖的晚餐。這是你唯一聖子,在捨身至死的前夕,所託付給教會,作為萬古常新的祭獻,也是他愛的盛宴。懇切求你,賜我們從這如此偉大的奧蹟中,汲取圓滿的愛德和生命。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集禱經)

從上可見,感恩祭既是「萬古常新的祭獻」,也是他「愛的盛宴」。前者明顯指出這個祭獻不是追憶,而是主當下真實的臨在;後者強調感恩祭深具團聚分享的幅度,尤其是預嘗天國愛宴的行動。因此,祭台誠為餐桌,祭品自是神糧。早前教會內常常爭論彌撒究竟孰祭獻

Page 29: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或孰餐宴,但其實本日禮儀的集禱經已說明感恩祭的雙重意義。

本日彌撒領主後經之後,會舉行明供聖體,邀請信友陪伴聖體中的耶穌,重演當年山園祈禱的事蹟。故此,如能在彌撒後預留一段時間朝拜聖體,體會一下耶穌在被兵士逮捕前的心情,尤其是祂向天父祈禱:「父啊!你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 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22:42)基督取了人性,亦經驗到人性的矛盾,祂一方面清楚知道要承行父的旨意,另一方面亦擁有人性的恐懼和軟弱,希望逃避痛苦。我們可以想像到耶穌的心情,也可以堅固自己的內心:當我們處於困苦憂慮之中,亦能保持信德,因為耶穌熟知我們的軟弱。

四・逾越節三日慶典:救主受難紀念聖周五是全年唯一不准舉行彌撒的一天,因為普世教會均默想、紀念救主基督受難。本日禮儀包括讀經、公禱禮(信友禱文)、朝拜十字架和領聖體(在梵二前,連領聖體也禁止)。而本日其中一式集禱經為我們提供了兩點默想:

「天主,你藉著你的聖子、我們主基督的苦難,解除了因原祖的罪,而遺給後世子孫,所繼承的死亡。求你使我們,得與基督同化;正如我們基於本性的定律,而曾帶著那屬於塵土的肖像,願我們賴你恩寵的聖化,也能帶上屬於天上的肖像。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集禱經)

第一,集禱經提醒了我們天主子民的身分。正正因為我們是原祖父母的子孫,我們才背負著帶來死亡的原罪。然而,亦因為原祖為天主所造,我們是天主的子民,天主才願意派遣子,藉祂的寶血洗滌人的罪過。所以,天主沒有放棄懷罪的人類,我們更不應放棄天主。

Page 30: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第二,基督的恩寵恢復我們屬於天上的肖像。在創世記中,天主以祂的肖像造了人,人本身已帶著天主的肖像。但人在本性之中的迷失與墮落,使人塵俗的肖像掩蓋了神聖的人性尊嚴,人類也浮沈於世俗中。基督的救贖,其實是恢復我們本來的面貌,便是和天主相似的面貌,使人回歸天父。教會的社會訓導強調人改變不義社會與世界的動機,便是要使人重獲人性的尊嚴,在人身上復見天主的肖像。

五・逾越節三日慶典:至聖之夜逾越節守夜禮

在聖周六,教會邀請信友默想耶穌下降陰府,並期待祂的復活。教會一篇古老的講道詞,想像耶穌在陰間帶領亞當和古聖祖離開陰府,進入復活的境界。(見聖周六誦讀日課誦讀二)這默想提醒我們,耶穌曾經驗人的死亡,祂也深知我們心靈黑暗,猶如死味的時刻。但在黑暗中,我們仍然懷有希望,因為祂必要復活。

聖周六的晚上,教會開始逾越節守夜禮,禮儀包括燭光禮、聖道禮、施行入門聖事和聖祭禮。按傳統,逾越節守夜禮由入夜開始,直至翌日──復活主日的黎明。故此,教會安排多篇讀經和祈禱,供信友徹夜參與禮儀。但時至今日,基於牧民理由,徹夜舉行守夜禮者少之又少。

當晚最能觸動筆者的經文是燭光禮中的「逾越節導」(Exsultet)。經文中提到亞當的原罪雖然使人類民族遠離天主,但同時,人類竟能因這原罪獲得天主的愛,天主將這份愛藉聖子的死亡與復活賜予我們,使我們與天父和好如初:

Page 31: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亞當的罪過確有必要:賴基督的死亡,一筆勾消。天主救人的計劃,真是深奧。幸運的罪過啊!你竟然為人賺得了如此偉大的救主!這真是神聖的一夜:它為我們驅逐邪惡,滌除罪過,使墮落者痛心悔改,給憂苦者帶來了喜樂。這真是幸福的一夜:天上與人間又走上合一之路,天主與人類再和好如初。」

(逾越節報導節錄)

因這份貫通寰宇的愛情,我們能和普世將要領洗的弟兄姊妹慶祝人類藉洗禮而重生,這重生的效果,是消除天人分裂,促成天人合一。我們也可藉此細想,我的生活是與人合一,與主和好,抑或製造分裂,遠離天主?讓我們藉基督的愛情,使自己成為合一的工具,只有首先和基督合一,我們才有動力脫離死蔭之谷,作世界的光。

五・結語

禮儀是教會共同的祈禱,是團體慶祝基督奧蹟的行動,它與每個信友的信仰生活,以及教會信仰的傳承密不可分。故教會常常強調,「祈禱律即信仰律」(lex ordandi, lex credendi) 。我在祈禱中所講的,應表達到我信什麼;同樣,我所相信的,亦應能在祈禱當中反映出來。

「麥子不死空自留,麥子一死百倍收。 」聖周禮儀經文的義理,的確幫助我們更深入體會救主基督──這麥粒落地(榮進聖城)、死亡(十字架上捨生)、結果(死而復活)、收成(救恩臨於天下)的奧蹟。本文並非為聖周禮儀經文作釋義,而是鼓勵讀者,除了以天主聖言為我們在禮儀中祈禱的中心,亦可以用禮儀中不同的經文成祈禱和默想,這更能有效地幫助我們了解當日禮儀的精神;我們亦可嘗試在禮儀慶典之外,以禮儀經文作為日常的祈禱和神修資源。

Page 32: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在今日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能隨時透過互聯網和手機應用程式(例如「我靈讚頌主」和「天主教禮儀小百科」)獲取教會每日禮儀的資源。 我們不妨由聖周禮儀開始,活用教會禮儀的祈禱,既能充實信仰,亦可以日益圓滿自己與天主的關係。

(作者為大專聯會牧民工作者)

延伸閱讀:

羅國輝著,《踰越──四旬期・聖週禮儀沿革及意義》。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一九八八年)

Page 33: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從一名天主教徒眼中看舍堂 無名小卒 有人說,大學是信仰的墳墓,有不少原是教徒的中學生一進入大學的階段, 便慢慢被大學的文化洗刷成了另一個人。完全忘卻了本身自己的宗教信仰。 其中因素頗多,若要一一談論,恐怕並非只靠三兩篇幅便能盡訴。

筆者在大學中曾居於舍堂中,舍堂中的文化及生活變化萬千,初時對此確實難以適應。但當自己慢慢適應,確實有一些得著,當中包括舍堂文化對於天主教徒的衝擊,以及在面對這些衝擊下應如何自處。

首先,在舍堂中會有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通常也令身為天主教徒的我們感到難以接受,最明顯的是關於性愛觀念及愛情觀的看法。例如「即食愛情論」以及對性愛的開放態度,而真實在舍堂中發生的也屢見不鮮。而這些行為, 與天主教所強調的貞潔也可謂南轅北轍,更遑論「真愛」了。難道我們眼見他們「落老蘭溝女」、「鎖門啪啪啪」的行為視若無睹? 而最難以接受的是,他們會同樣把你的行為與他們的價值觀掛勾,形成一種非自願的朋輩心理。這正正是對教徒內心最大的衝擊。因他們無法去阻止此等事情的發生,更被迫在此等「污煙瘴氣」的觀念下生活。

另外,舍堂中本身活動繁多,也使我們很容易地忘記與天主溝通,一有空餘時間便忙於功課及與樓友/堂友娛樂聯誼,當中的忙碌與歡樂很容易會使人感到迷失,而當舍堂某些活動在主日舉行時,更可能使自己不能參與彌撒,與天主關係更為疏遠。

而且,有時連我們自己也不能辨別自己跟隨他們的文化是否合符基督徒的身份,例如,在平常的溝通中經常加入粗言穢語及帶有侮辱性話語,喝酒,以及一些捉弄其他人的行為。到底跟隨他們作這些事是無傷大雅,還是罪大惡極? 也是作為基督徒常思考的問題。而更常發生的是,他們會對教徒所屬的宗教有著不同的疑問,他們會用科學,

Page 34: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功利主義等角度去分析及自我解讀宗教書藉及教理。同樣對我們的信仰有不同程度的衝擊和重新審視自己的宗教信仰。此處特別對於信仰根基較薄弱的教徒影響甚大。

綜觀以上幾點,也不難理解為何不少大專基督徒在此等文化中失去自我, 離棄天主,抑或是不能接受這種過於現實的文化而放棄住宿舍堂的機會。 但就筆者看來,這正是天主給我們的新嘗試,新考驗。而且,在舍堂中的確能夠令自己快速成長,有著別於常人的體驗。舍堂和信仰未必有著正面的衝突。本人的教理知識並不豐富,但也有少許領悟。其實,只要我們以正面的態度去分析,可能有另一番體驗。

現在的舍堂就是未來自己所面對的社會,我們難以要求其他人去改變,只能改變自己面對問題的方式,遇上一些不合符基督徒價值觀的事, 我們可作提醒, 盡力做自己應做的,並時常為他們祈禱,可能已經是最好的方式了。而面對繁多的事務,我們亦應妥善安排,將應該安排的時間安排和天主溝通,出席主日彌撒, 面對其他人的質疑,我們應冷靜回答,多看教理書藉,多求證,能消除誤解,更能令更多堂友/樓友更認識天主教信仰。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多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確,會否影響他人。

總括而言,舍堂本身是並非自明的,每個人也會對它有不同的解讀,只要多利用自己的獨立思考方式,便能判斷是非,舍堂教育中一向鼓勵每人應找到自己的角色和特點,只要找到自己身為天主教徒在舍堂中的角色,便能好好發揮自己。

Page 35: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鳴謝

GodAgatha NgCharleen TangDixon WongDominic MokEric LaiEtrian TseJudy WongKenneth WongThe Anonymous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若15:16)

Page 36: Family Letter April 1st issue 2014

家 書 - 播 種 S e e d i n g編輯: Jerome Liu Bernard Tse Kenneth Wong Cherry Lam出版日期: 12/04/2014出版: 香港大學學生會天主教同學會

Catholic Society, HKUSUSession 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