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8161127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 6 6 1 1 4 4 LICHENG 2 250100 88161125 88161127 http://lc.licheng.gov.cn lcxwzx@126 .com lchuabuzhu@126 .com 4 村存鸿宾别鸿曾在鸿查不西鸿广200 从此1985 到党事时100 ( ) 石狮”。1986 长程15 尸首收尸史事稿从此西文物失时史书》、《》、《61 1991 4 2 无闻事实访 《“给该么密是省访详细17 —— 访详细怀机会便访叔是战争家级。《又有史事》、《》、《》、《六六》、 逝世—— 命名访40 续写20 使得到全仁19377改革19562802002604020160》、《》、《》、 》、《》、《怀》、《会会学学会会会会广使全仁/由于并不是什使书分发美妙· 便”。便扇上扇上”。 ( ) 仿绘画得到曾在扇上少扇绘画》、《。” ( ) 扇上赞曰扇上参差入人广1977 花卉 ( 消夏) 扇扇历历世书1973 3 院在扇扇12 31 20.3 55 扇上得的文物使使面没墨难绿困来。”为文物我态恬扇上手书难能素素竿摇曳竹枝寥寥勃勃到的寿花卉画。《串串绿着紫设色扇上》、《》、 飕飕扇上怀扇上》。 /为我身上为我寒和似水 荏苒 通往茫茫/河河轻轻 凉凉自坐渐渐有拥亲亲切慢慢……景就…… …… 耀是石姐姐常常姐姐姐姐姐姐轻轻使慢慢姐姐线姐姐小心小心一夜便…… 绿葱葱郁郁姥姥那年姥姥姥姥姥姥……姥姥都对……”问我么名 问我………… 灼灼”。绿下向层层个刚砥砺千秋氤氲! 且千/直至 个个想洗座座绿 暗暗/线· /

LICHENG 电话 4lc.licheng.gov.cn/lc/PDF/20190614/04.pdf · 官李慎修也有了较细了解,感到《历城名人》一辑在手,就能了解 到历城自春秋至当代两千多年间的200多位名人。文史资料太重要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LICHENG 电话 4lc.licheng.gov.cn/lc/PDF/20190614/04.pdf · 官李慎修也有了较细了解,感到《历城名人》一辑在手,就能了解 到历城自春秋至当代两千多年间的200多位名人。文史资料太重要

电话:88161127 E-mail:lcxwzx@126 .com

华 不 注2019年66月1144日 星期五五 L I C H E N G

地址:济南市洪楼南路2号 邮政编码:250100 电话:88161125 88161127 数字版网址:http://lc.licheng.gov.cn 邮箱:lcxwzx@126 .com 副刊邮箱:lchuabuzhu@126 .com ( 内部资料)

责任编辑:季永霞

4

↑丰收( 摄影) 王淮桂

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深感创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尤其是社会知识和文史知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告诉我,仲宫镇邱家村存有毛鸿宾别墅,毛鸿宾曾在这里组织民团进行团练,建议我采写一篇介绍文章。但因我对毛鸿宾的身份一知半解,查不到确切资料,这篇文章没有写成;还有一次在西营镇佛峪村搜集到李慎修的传说,经我整理后,作品在《新聊斋》发表了,但一直不甚了解李慎修的身世,深感遗憾。后来《历城文史资料》第九辑《历城名人》出版,这时我才知道了毛鸿宾是历城人,清末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晚年曾回家乡组织团练,还曾率民团助官府抗击捻军对省城的进犯。对清官李慎修也有了较细了解,感到《历城名人》一辑在手,就能了解到历城自春秋至当代两千多年间的200多位名人。文史资料太重要了!从此努力搜集、学习文史知识,并练习写作文史作品。

1985年春天,我到党家镇搜集民间故事时,文化站长陪同我考察了殷士儋墓。见该墓非常完好,有墓园100亩(已成果园),有牌坊、部分围墙,有石狮、石马、石羊、石碑,其中严嵩撰书的石碑搭在水渠上做了小桥。我都记下拍下来了。不久,看到报上有一篇介绍殷士儋的文章,说“殷士儋墓荡然无存”。我立刻写了《殷天官和殷阁老墓》,在《齐鲁晚报》发表,这是我写文史的开端。1986年从民间发现“殷氏族谱”后,我又增添新内容写成《济南名士殷士儋》发表在《济南日报》副刊。

有一次我在党家镇刘家林村,搜集到一桩历史大冤案:民国十六年,从泰安边院流窜过来一股土匪,藏在刘家林二王山清风洞里,他们敲诈勒索“抬肉蛋”,几天就杀害了好几个人。被地主告发后,历城县长程洪甲派军队来清风洞剿匪时,这股土匪已闻风而逃。县长没抓到土匪就抓“勾结土匪”的人,共冤杀了15个人,全是回民,尸首挂在大路旁不准收尸,有的被狗吃了。我认为这是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写成稿件《清风洞大冤案》在《济南文史》发表。从此这件流传在民间的历史大冤案有了文字依据。

为了学习文史,积累资料,我每逢出差或旅游,总要千方百计购买图书或资料。有一次单位集体到西安进行文物学习考察,我不失时机地记录、拍摄和购买图书资料。有的虽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其研究成果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尤其对武则天的研究,史书上从未记载的她的乳名都被考证出来了。回来后我根据这些资料,写了《武则天的乳名和仪容》、《乾陵无字碑之谜》、《乾陵61尊无头石像之谜》等十多篇有新意有说服力的文史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

1991年4月2日,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济南“神童”江希张》的署名文章,通篇全是贬意,说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和他的生平一样,早已淹没无闻。还说北伐成功以后,张宗昌等人逃往东北,江希张也去了东北。所谓“神童”,昙花一现,不知所终。这与事实大相径庭,我觉得有必要加以澄清,让读者知道一个真实的江希张。我根据江希张的自传文章和《历城文史资料》对他的采访介绍,写了《“神童”江希张及其下落》寄给该报,这家报纸却不肯登,我改寄到《山东青年》杂志发表。

在《历城文史资料》第四辑中,有一篇《李祖年及其反洋教斗争》,我看了以后才知道,我们历城县官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义和团运动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我想专写他参加和支持济南义和团运动的事迹。原作者刘晓焕是省社科院研究人员,我跟他通了电话,又到他家拜访,当面谈得很详细。我回来后,他又寄来补充材料。我写成《历城知县李祖年与济南义和团运动》,二人联名在《联合日报》发表。我写本文还有个用意,就是提高历城在济南的历史地位。

在《历城文史资料》第二辑中,我看到一篇何占元口述的《皇亭打擂的风波》,说的是17岁的小徒工何占元,在擂台比武中,把不可一世的武林霸王——— 韩复渠的保镖兼手枪旅总教官乔万鹏一举打下台去,以及以后的遭遇和经历。我看了感到该篇富有故事性、传奇性,是搞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时何占元先生已经病故。我到党家庄采访了他的夫人张国瑶和两个儿子。他的大儿子何俊五也会

武术,对父亲的一生介绍得很详细,增加了新内容,突出了传奇色彩和爱国情怀,连他祖父的故事都讲了许多。我又借去苏州开笔会的机会,顺便到南京蓝旗街采访了何占元的表弟于龙华。何占元的表叔是南京金陵大学武术教授,何占元逃避抓捕跑到南京后,曾与表弟一起在南京练武,在全国运动会上拿冠军,而后考上国术馆教授班,毕业后成为中央军校教官,而后投入到惨烈的抗日战争。资料充实后,我写成传奇故事《擂台风波》,在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发表。后来又缩写成纪实散文《武术家何占元的传奇人生》,发表在《春秋》杂志。《擂台风波》还被济南伊斯兰协会选编在《济南回族武术》一书中。

对于一些有故事情节又有深刻含义的历史事件,我也用自己的理解、构思和语言写出来。例如配合反腐倡廉,我写了《清官李毓昌之死》、《腰斩主考官》等,都是皇上亲自过问的反腐案件,报刊很乐意编用。还有,我亲自经历过的大事件,我都如实记录下来,如《大炼钢铁的日子》、《票证年代》、《走过一九六六》、《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等,将这些资料供后人参考研究,也是义不容辞的。

我的家乡——— 历城区南高而村,是鲁中军区命名的“抗日模范村”,我除了少年时有一部分亲见亲闻亲历外,长大后还采访过许多老民兵老干部,积累了丰富资料。从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起,我陆续写了该村抗战事迹的纪实作品20余篇,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还被多家出版社编选出版,使革命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全仁,男,1937年7月生于历城区南高而村。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做过铁路勘测设计工作,在国家困难时期响应号召回乡支农,当过生产队长、公社文化站长。改革开放后长期从事社会文化及文博工作。自1956年2月起发表作品,先后在全国80余家报刊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200余万字,有260余篇作品被各地出版社编入40余种选本,20余次在全国及省、市获奖。发表摄影书画作品160余幅。出版个人专著《阴阳桥》、《回民武侠常四把》、《岁月风铃》、《桃花峪恋情》、《神州夜谭》、《泰山情怀》、《卧龙镇》等九部,主编文集多部。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历史学会会员、历城区作协顾问、书香历城阅读推广大使等。

学文史 写文史◇李全仁/区博物馆

折扇,也叫聚头扇,或称撒扇。由于形制的特异,形成了这类书画幅式的特殊,它既不属于方形或长方形,也不属于圆形或椭圆形,而是上宽下窄形成半圆的环状形。这在艺术创作上特别是构图上有一定的困难,但对古代卓越的书画家来说,却并不是什么难事。相反,正可以促使书画家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运用巧妙的构图,而创作出更加美妙的作品来。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索价“百钱”。今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之处。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不但爱在扇上题字,还喜欢在扇上作画。当时有个叫桓温的,请他画扇,误落了一滴墨,他将就着那一滴墨,画了个“乌駮牸牛”。

“至于纸扇挥洒翰墨,则始于成化(明宪宗年号)间”(清初高士奇《天禄识余》)。当时折扇已从日本传入华夏,朝廷大量仿造,遍赐群臣,并下令“侍诏书字端楷”,“画苑绘画工致”,每年五月一日进呈,以分赐嫔妃宫娥。

唐代的扇面书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个时期,不少画家都曾在扇上作画,并出现了不少扇面绘画名家,如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王维、边鸾、僧楚安等。以僧楚安为例,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下云:“楚安,蜀州什邡人也,俗姓句氏。攻画人物、楼台。有《明皇幸华清宫避暑图》、《吴王宴姑苏台图》,此二图皆画于墙壁,图簇团扇之上。其墙壁图簇团扇,大小虽殊,功夫并无减者。奇巧如此,当时公侯相重,皆称妙手。”有关扇画的名作也较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周昉《挥扇仕女图》(又名《纨扇仕女图》)等。唐代罗隐

《扇上画牡丹》诗赞曰: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下怕落莓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嫦娥月里栽。

南宋时期,折扇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市场上广为

流行了,并成为艺术家描画的对象。如佚名《蕉荫击球图》中,观球女子的桌上就放着一把折叠扇。1977年,江苏常州武进县村前乡南宋五号墓出土了一件戗金漆奁,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瓣式奁”,戗金漆奁的盖面上有一幅戗画《柳荫拂暑图》(或称《园林仕女消夏图》),图中就有一仕女手执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的形象,其折扇扇骨历历可数。

宋代华夏所产的折扇,从目前唯一传世的南宋人作折叠扇面《柳桥归骑图》来看,其形制和日本所藏扇面相同,扇面上下比例差距较小,扇骨较少,限于四至六骨之间,不类明代十六骨。扇面除少数用绫绢外,多数用纸裱糊。

明代中叶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正德末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待诏,世宗时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致仕归。工诗文书画,画为明代四大家之一,生徒众多,影响颇大,有“吴门派”之称。在他的为数众多的传世书画作品中,书画扇面占有相当部分,有的堪称精品,很有价值。1973年3月,南京博物院在吴县洞庭山考古,在清理一明代官僚墓时,发现了一柄书画折扇,就是文徵明留下的一件精品。此扇扇骨用乌木所做,12股,长31厘米,泥金扇面,高20 . 3厘米,宽55厘米,一面画的是雨景山水,一面写的是一首《夏日睡起》诗,画、诗、书法在这把折扇上合为一体,是研究文徵明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在雨景山水的扇面画上,近景为山坡烟村,用的是墨笔混点结合晕染的技法,树丛中是用淡墨勾出的小屋,使自然山水与人的环境融合一体,而又妙在不见人影;远景则为云雨中起伏的山峦峰嶂,与近景浑然一体,使人神思悠远。画面没有落款,右下角钤有“文徵明印”白文图章和“徵仲父”朱文图章。在泥金扇面上作画,因其光滑不吸水,用墨难度很大,文徵明却画得浓淡、虚实相宜,混点晕染与细笔勾描结合得精细有致,烟云变幻、雾雨空濛又隐传人声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面的行草《夏日睡起》诗为:“绿荫如水夏堂凉,翠簟含风午梦长。老去自干闲有得,困来每与客相忘。晴窗试

笔端溪滑,石鼎烹云顾渚香。一鸟不鸣心境寂,此身真不愧羲皇。”署款“徵明”,也钤有“文徵明印”白文和“徵仲父”朱文两印。观此诗,知为文徵明老年所作,闲适自得,自比羲皇,物我两忘,人我两忘,然而又毕竟未忘的心态恬然托出。诗的行草书法,是文徵明各种书体中个人风格最明显的一种。尤其是在折扇上手书,自然受扇面尺寸、样式的限制,但文徵明的这一书法作品却看不出这种限制,挥洒自如,行气自然,难能可贵,堪称扇面书法艺术的杰作。

《岸石丛篁》,是明代晚期著名女画家薜素素的作品。她用复杂的浓淡墨和轻灵秀挺的笔触,描绘了石傍小竹的自然景色。因为是丛竹,枝叶繁多,但笔墨简练,前后层次分明,浓淡疏密得势,一竿从中间斜出,增添了迎风摇曳之态,数笔新篁,正从湖石后破土而出,更加显出丛竹的生意盎然。

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的《疏篁》,又是描写竹枝的一幅绝妙的扇面画。他以拙朴的笔调,寥寥几笔,恰如其分地画出了新篁的秀劲滋嫩,显得生机勃勃。虽然只画了三分之一不到的幅面,但却不嫌其少,竹叶的不同状态,正反转折,都真实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画在泥金扇面上,墨彩与金光相辉映,更显出画面的宁静多致。

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不仅是杰出的山水画家,尤以“常州派”花卉画著名。《香林紫雪》,是一幅写紫藤花的杰作。一串串缨络似的紫藤花,娇嫩欲滴,绿叶纷披,却能密而不乱,长藤斜挂在画面的突出部位,体现着紫藤不寻常的气势。构图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运笔秀灵,设色淡雅,全用“没骨法”画成,充分显示了古代画家高度的艺术水平,堪称一绝。

自古以来,文人喜欢在扇上写《北风诗》、《冰雪词》、《苦寒行》之类凉飕飕的文字,据说暑天展读,能收到“望梅解渴”的效果。也有人习惯在扇上书名人名言自勉,或摘诗词佳句抒发情怀。此外,还有不少是即兴之作。陆放翁酩酊时,曾作《饮张功父园戏题扇上》。

古代折扇画上的风韵◇李学朴/花园小区

在春天父亲就是泉水滋润我那干涸的心田在夏天父亲就是一棵大树让我来纳凉和休闲在秋天父亲就是中秋的明月为我驱逐心中的晦暗在冬天父亲就是我身上的棉衣为我御寒和保暖

母爱似水父爱如山儿行千里山水来相伴岁月推移光阴荏苒寸草难报春晖的恩典敬爱父母吧大江大河中父母才是那通往幸福的船茫茫大海里父母就是那避风的港湾

这就是爱◇楚光俊/区黄河河务局

因昨日一场细雨,今年的端午节气温宜人,轻轻拉开窗帘,凉凉的风迎面而来。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蓝天,心情静谧安然,思绪遐想联翩。

窗外叫卖粽子的声音由近而远,渐渐消失于耳边。又一阵欢声笑语响起,可是谁家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此时,屋子里一定飘满了粽子的香甜,还有拥着母亲亲切问候的温暖。想起两年前的端午节,母亲和我一起坐在窗前,慢慢地说话,我剥开一个粽子递给母亲,母亲又把粽子举到我眼前,说:你先吃一口……那场景就像是在昨天……

想起母亲,就想起了童年,想起了老家,也想起了老家的端午花……

记忆中,端午节开的最耀眼的花是石榴花吧。记得邻居姐姐家的石榴花最好看了,我常常跑去她家,去看石榴花开,也看石榴花落。有时会捡起地上凋落的石榴花,缠着正在织布的姐姐给我染指甲。姐姐笑着说,石榴花染不好的,指甲桃花才可以呢。于是,姐姐牵着我的小手,走到石榴树旁的一片指甲桃花下,采下大红色、薄如蝉翼的指甲桃花瓣,放进一只小瓷碗里,用竹筷子轻轻捣碎,使其渐成泥状,然后慢慢敷在我的手指甲上。姐姐又随手揪下几枚向日葵的叶子,把我的手指包裹,并用丝线缠紧。姐姐告诉我要小心,我点头应允,走路吃饭睡觉都小心谨慎。一夜南风起,麦子发了黄。第二天,便跟着父母去了麦田,一望无际的麦田上,有燕子在飞翔,有蝴蝶在翩跹,更有父母的汗水在流淌,染没染红指甲,已无暇顾及……

端午时,我家的百菜园里,菜畦里的菜蔬青翠碧绿,但井台旁、院墙下的花儿也葱葱郁郁。光滑的石井台边生长着萱草花,园子里的院墙旁盛开着蜀葵花。

萱草,古称母亲花。她开出的是橘黄色的花朵,如同太阳的颜色,明亮温暖。萱草花刚开的时候,我跟着姥姥到井台边,采摘萱草花,放进竹浅子里,晾晒后变成了金针菜储备起来。那年冬天,姥姥病重,母亲炖鸡,放入金针菜一起熬汤,满屋飘香。我端了一碗给坐在病床上的姥姥,可姥姥已吃不下几口,母亲在一旁急得泪水直流……等母亲到了姥姥的年纪,也生病在床,我也炖了鸡给母亲吃,每次母亲都对我说,“你先尝一口……”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因病情发展,时犯糊涂。一次,母亲突然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了她我的名字,母亲大声地对我说:你咋和俺的孩子重名呢?我告诉母亲说:妈,我就是您的孩子啊!母亲睁大眼睛看着我,问我:真的?我回答:真的!说完,母亲笑了,我也笑了……而我现在却哭了……

蜀葵花是端午时最常见的花,庭院里、墙角下、小路旁、水井边,到处都有它的倩影。小时候,不管跑去谁家玩耍,总会看到三五株蜀葵花在灼灼地盛开着。因蜀葵花开时,正是麦子成熟季节,所以又叫“大麦熟”。麦子熟了的时候,也到了端午时节,所以,蜀葵花也叫端午花。

蜀葵高大花美,直立生长,可达丈许,茎秆挺拔,不蔓不枝,秆碧叶绿,花开鲜妍,花如花盘,朵朵相连,由下向上,次第开放,深红浅红,层层叠叠,不卑不亢,总是朝着阳光绽放。

闻着端午花的芳香,又想起了那个“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屈原,想起了那个刚正不阿、不卑不亢的屈原,那个为了美政理想、美质修能而砥砺求索的屈原。

他的追求、他的思想、他的绝望、还有他那光照千秋、感人肺腑的爱国情肠,氤氲激荡而凝结成了一种精神的高尚,在端午时节,开出了一朵馥郁芳香之花,那就是《楚辞》!

这朵美丽的端午花,在一个民族精神的领地上盛开着,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心中盛开着,而且千古传扬,万古流芳,绵延不断,常开不败!

端午花◇芙蓉/唐王镇

始终 醉心于那一方水域风 吹皱光阴四季却吹不去一船的游历

贫瘠 单薄 消瘦标签曾贴紧故乡的门楣日子流过来 涌过去直至 把一个个梦想洗亮把一座座青山摆绿

我暗暗加大划桨的力度

你的渡口,我的船

◇倪希莲/港沟街道

“我们的节日在历城”征文

五五 彩彩 端端 午午

佳树成阴,空野生云。叹余晖、又历三春。难堪行旅,倍感思亲。念手中线,灯中影,梦中村。

天涯渐老,归程日近,任功名、皆付泥尘。慈颜欢悦,萍见莲根。问几多情,几番雨,几重恩。

行香子·念慈恩

◇张同军/区城乡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