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國小教師對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及 相關行為之研究 指導教授:劉惠元 博士 研究生:張瑞誠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國小教師對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及 相關行為之研究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5994/1/097... · 小教師對空氣污染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態度方面平均得分為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國小教師對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及

    相關行為之研究

    指導教授:劉惠元 博士

    研究生:張瑞誠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探討全國國小教師對空氣污染之知識、態

    度及相關行為,研究目的主要為: 1.瞭解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的知

    識、態度及相關行為的現況; 2.探討國小教師的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

    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影響; 3.分析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的知識、態

    度及行為的相關情形。

    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將全國國小分成北、中、南、東四

    區,從全國 2583 所公私立國民小學選取 100 所,發放 1200 份問卷,

    回收之有效問卷問卷為 620 份。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

    析,茲將研究結果重點歸納如下:

    一、 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知識整體平均答對率為 76.64%,表示國

    小教師對空氣污染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態度方面平均得分為

    4.19,教師的態度多屬於積極、正向,表現出願意配合的態度;

    空氣污染相關行為方面平均得分為 3.39,整體看來,教師對於空

    氣污染的相關行為屬於良好。

    二、 在背景變項上:不管是在知識、態度和相關行為方面,主修「數

    理」者優於「非數理」者;「參加過環境教育相關研習」者優於

    「未參加過環境教育相關研習」者。

    三、 相關性分析為:空氣污染知識程度愈高,其空氣污染態度愈積極

    正向;空氣污染態度愈積極正向,其空氣污染的相關行為也愈良

    好;空氣污染知識與空氣污染的相關行為沒有相關性。

    四、 在多元迴歸分析方面:以最高學歷為研究所以上之教師對空氣污

    染知識最具影響力;參加過環境教育相關研習之教師對空氣污染

    態度最具影響力;空氣污染態度總分對空氣污染相關行為最具影

    i

  • 響力。

    本研究最後提出建議,作為有關空氣污染教育及後續研究改進之

    參考。

    關鍵詞:國小教師、空氣污染、知識、態度、行為

    ii

  • 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in Taiwan.

    The research purposes include: (1) To underst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urrent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in

    Taiwan. (2) To probe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influenc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3)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This research applied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divide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into four areas—North, Middle,

    South and East. After selecting 100 elementary schools out of 2,583 ones

    in Taiwan for this study, 12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sent to those

    100 schools, and 620 retrieved copies were effective. This research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regression

    to process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of air pollution was fair

    (76.64% correct answering rate averagely). Regarding the attitude

    toward air polluti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s scored was 4.19,

    which showed that they’re active, positive and cooperative to air

    pollution problem. At las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scored a fair point was 3.39.

    2. Regarding variables of teachers’ backgrou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ajor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ha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ose who don’t on scoring knowledge, attitude

    iii

  • and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Teachers who ever attended seminars

    or workshop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lso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who never attended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3. Correlation analysis: Teachers who got higher score on knowledge of

    air pollution had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of air pollution

    problem. Those who had more positive attitude of air pollution

    showed better behavior. However,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of air pollution and the behavior.

    4. According to multiple-regression, teachers who got master degrees

    or higher were most influential on knowledge of air pollution.

    Teachers who had ever attended environmental seminars or

    workshops were most influential on attitude of air pollution. The

    total score of attitude of air pollution was most influential on

    behavior of air pollu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tudy, researcher provided some

    commendations in air pollution education and future study.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 Air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 Attitude 、 Behavior

    iv

  •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 錄 ................................................... V

    圖目錄 ................................................. VII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三節 研究項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8

    第一節 空氣污染的種類及來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二節 空氣污染的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三節 空氣污染的防範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第四節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理論基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第五節 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第六節 空氣污染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v

  •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2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第二節 空氣污染知識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關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第三節 空氣污染態度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關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第四節 空氣污染相關行為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關係 . . . . . . . . . . . . . . . . . . 87

    第五節 空氣污染知識、態度與相關行為之相關性及多元迴歸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2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第二節 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

    參考文獻 ............................................... 107

    附錄

    附錄一 空氣污染問卷細目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7

    附錄二 台灣本島劃分之區域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8

    附錄三 致專家學者與國小教師邀請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附錄四 專家審查名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0

    附錄五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意見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附錄六 「國小教師對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及相關行為之研究」

    預試問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附錄七 「國小教師對空氣污染之知識、態度及相關行為之研究」

    正式問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vi

  • 圖目錄

    圖 1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圖 2 環境素養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圖 3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圖 4 研究架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圖 5 研究流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vii

  • 表目錄

    表 1 環境知識內涵一覽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表 2 環境態度概念構面一覽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表 3 環境行為構面一覽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表 4 環境知識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表 5 環境態度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表 6 環境行為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表 7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相關性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表 8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相關性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表 9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相關性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表 10 問卷初稿抽樣一覽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表 11 台灣地區國小學校數及樣本分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表 12 台灣地區國小教師人數統計暨正式施測抽樣分配表 . . . . . . . . . . . . . 50

    表 13 空氣污染知識問卷預試刪題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表 14 空氣污染態度量表預試刪題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表 15 空氣污染行為量表預試刪題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表 16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表 17 空氣污染知識得分分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表 18 空氣污染知識問卷測驗內容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表 19 空氣污染知識問卷答對率摘要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表 20 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知識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表 21 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知識得分之差異性檢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表 22 是否兼任行政工作之學歷分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表 23 不同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知識之差異比較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表 24 空氣污染態度得分分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表 25 空氣污染態度五點量表摘要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viii

  • 表 26 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態度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表 27 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態度得分之差異性檢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表 28 不同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態度之差異比較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表 29 空氣污染相關行為得分分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

    表 30 空氣污染相關行為五點量表摘要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表 31 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相關行為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表 32 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相關行為得分之差異性檢定 . . . . . . . . . . . . . . . . 93

    表 33 不同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相關行為之差異比較表 . . . . . . . . . . . . . . . . 96

    表 34 空氣污染知識、態度與相關行為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表 . . . . . 98

    表 35 空氣污染知識、態度、相關行為與背景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ix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人口大幅成長,工廠到處林

    立,汽機車成長數量驚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問題,包含了空氣

    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其中以空氣污染

    影響範圍最大,因為空氣污染物質會隨處飄散,造成人體呼吸道的損

    傷。

    根據環保署新聞稿指出,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中區環境督察大隊

    辦理中部地區自苗栗縣以南嘉義縣以北,包括金門縣等 9 縣市環保陳

    情之案件, 94 年度共受理 2908 件並分案辦理;依污染類別分析其中

    以空氣污染案件 1,238 件最多,噪音污染 629 件次之,兩者合計超過

    60%(環保署, 2006)。

    依據環保署統計,空氣污染陳情案件從 91 年約 3.3 萬件逐年增加

    到 94 年約 3.8 萬件(環保署空保處, 2006),可見民眾非常關心空氣

    污染問題。

    依據環境資訊中心網站 2007年 12月 6日的報導(陳品潔, 2007),

    指出根據美國Clear The Air委員會2004年6月號的報告指出,燃煤火力

    發電廠釋放的污染物PM2.5(粒徑小於 2.5μm; 2.5× 10-6m的懸浮粒子 ),

    導致周圍居民平均壽命減少 14歲,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和有心肺功能

    障礙者,更容易受到傷害。美國將近 400萬人受燃煤火力發電廠危害,

    高達 318萬人無法正常工作上班,導致身亡數量更有 2萬 3000人。

    中部地區自從台中火力發電廠 1991年開始運轉後,中部沿海鄉鎮

    之肺及肝相關的癌症死亡率,比開發前明顯增加。六輕所致的臭氧,

    台中電廠、通霄電廠所排放的臭氧及二次微粒污染,都與晴天能見度

    惡化習習相關,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莊秉潔說:「中部PM2.5之污染

    1

  • 每 2天就有一天超過美國國家標準(陳品潔, 2007)。」

    比較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關於空氣品質標準的資料後發現,我國所

    訂之空氣品質標準明顯低於歐洲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可見我國對空氣

    品質的要求還要再做進一步的努力。

    Lee et al.( 2000)分析七個南韓主要都市,在個別分析中發現,

    當控制氣象條件後,二氧化硫每上升 50ppb,死亡率會上升 1-12%,而

    總懸浮微粒在兩天移動平均濃度為 100μ g/m3 時,總死亡率會上升

    0.5-4%。在多污染模式中,發現當加入另外兩污染物(臭氧與總懸浮

    微粒)時,二氧化硫之估計並不受影響,並且與死亡率呈顯著相關。

    當總懸浮微粒與臭氧同時分析時,對於死亡率有顯著相關,但與二氧

    化硫並無此現象。

    王瑜珮( 1998)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探討台灣中部地區各種死因的空間分布差異,並估計在中部地區

    每個鄉鎮區懸浮微粒及臭氧之濃度及其空間分布,以瞭解各種死因與

    懸浮微粒及臭氧之相關性,以高斯隨機效應模式分析懸浮微粒與臭氧

    或兩者同時存在於模型中時對各種死因之死亡率的影響,得知懸浮微

    粒與臭氧對於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相關性最強。

    郭耀昌( 2004)指出過去許多研究,習慣以大氣中臭氧(O3)、氮

    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作為「個別」探討氣

    喘急性發作的重要相關因素。但後來發現,其實幾乎所有空氣中懸浮

    粒子都和氣喘急性發作之間有正相關性存在。過去,歷年空氣污染指

    標(Pollutant Standards Index,簡稱PSI)值大於 100之指標污染物皆以

    PM10 及O3 為主,近幾年來PM10改善趨勢明顯,而O3污染情形則尚

    未有所改善。近年來,台灣致力於改善空氣污染的努力雖有了初步的

    成效,但氣喘病的盛行率卻依然逐年上升。

    空氣污染不只讓門診病患增加、氣喘病的盛行率逐年上升,還會

    2

  • 造成死亡率上升,尤其是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及臭氧兩種污染物對人體

    的危害更大,而台灣近年來較嚴重的空氣污染物質剛好就是這兩類物

    質,如何防範成了當今重要的課題。

    1952年 12月英國倫敦煙霧事件中,患心臟病死者為平時的 3倍,

    在發生事件的一週內,因支氣管炎死亡 704人,為事件前一週的 9.3倍;

    冠心病死亡 281人,為前週的 2.4倍;心臟衰竭死亡 244人,為前週的 2.8

    倍(唐永鑾、張錫聲, 1992)。可見空氣污染確實對人們的健康產生

    重大的威脅。

    空氣污染對學校的教學也有重大的影響,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生

    活的中小學生,常因呼吸道免疫機能差而患傷風感冒,而且久久不

    癒,結果導致缺勤率普遍增高,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與智能的發展(王

    紹漢, 1990;陳怡如, 1998)。

    最近幾年中秋節烤肉幾乎已成為一種民俗活動,但根據環保署調

    查指出,中秋節烤肉當天的空氣污染指標PSI>100的情形明顯高於平

    時,可見大規模烤肉活動確實對空氣品質造成衝擊。歐盟已證實,木

    炭烤肉因不完全燃燒均會產生致癌物多環芳香烴(PAHs)。

    除了中秋烤肉之外,像中元節等宗教節慶不免燃燒金紙,這類民

    俗活動均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二手煙也可能讓人致癌,一般民眾

    可能覺得沒有什麼,但因一己之私而危害別人身體健康就是不對的行

    為,我們應該透過教育的力量,教導學生防範空氣污染,這包含了改

    變不良的民俗習慣和生活方式。

    教育界傳統的想法,就是認為灌輸學生有關環境的知識,就可以

    改變學生的行為。由於知識的增加,可導致形成適當的態度,進而產

    生行動以改變環境的品質(楊冠政, 1998)。Myers, Boyes, and

    Stanisstreet( 2004)在空氣污染的知識與態度的研究中,發現知識會

    影響態度,且是正相關。McEvoy( 1972)指出收入、教育程度和對環

    3

  • 境的關心,是願意多付出金錢來控制空氣污染的重要因子。可見空氣

    污染的知識會影響其態度進而產生控制空氣污染的相關行為。

    環境問題源自於人類思想行為的偏差,因此除非人人對環境有正

    確的認識,方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而教育的目的即在改變人之思想

    行為,因此,解決環境危機之道端賴發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8)。

    若要根本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必須從人的行為改變開始,而行

    為的改變則需透過教育手段,而國小教育是國民整體教育的基礎,且

    環境教育又被列為「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重要議題。因此如何將空氣

    污染防制概念融入各科課程並將空氣污染概念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學

    童是相當重要的(洪榮陽, 2001)。

    從洪榮陽( 2001)的研究得知: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對於空氣污

    染已知的概念分別有 20、36 個,未知的概念分別有 17、13 個。根據

    晤談結果發現:中、高年級學童之空氣污染相關迷思概念分別為 17、

    20個。可見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對於空氣污染這項議題,還有許多不

    明瞭的地方。

    學童獲得空氣污染知識主要源自學校師長、電視、課本(洪榮陽,

    2001),所以學校師長在教導學生防範空氣污染的工作上佔有重要的

    地位;而Hofer( 2001)認為在教室的學習情境中,教師的知識信念會

    影響課堂目標與教師實踐,進而影響學生的知識信念與學習結果。教

    師對環境教育有正確的認識,方能培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學生;教師

    關切環境議題,對環境具備足夠的敏感度,且熟悉教材教法的內容與

    運用,才能結合學生原有的經驗,以激發其主動建構有關環境問題在

    認知、情意與技能等各領域的學習歷程(李明和, 2002)。而教師的

    認知、信仰與行為無不影響到教室的運作與學生的學習(莊淑琴,

    1998)。因此充實老師對於空氣污染的正確知識、態度及行為就顯得

    非常重要;因為當老師有正確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時,才能教導學生

    4

  • 防範空氣污染的正確方法。

    國內目前並沒有針對國小教師在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行為方面

    進行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想探討目前國小教師在這方面的實際狀

    況,以做為教育主管當局提升國小教師在空氣污染教學的參考,使教

    師能將空氣污染的正確知識灌輸在學生身上,進而改變其態度行為,

    以避免空氣污染的危害。

    5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擬定如下的研究目的:

    一、 瞭解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的現況。

    二、 探討國小教師的背景變項對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影響。

    三、 分析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的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研究目的之所述,本研究擬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 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的知識、空氣污染的態度和行為之現況為

    何?

    二、 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是否因性別、年齡、

    教育程度、主修科目、任教年資、任教科目、工作性質、居住地

    區、生活經驗及是否為環保團體成員等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 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知識」與「空氣污染態度」及「空氣污

    染相關行為」之相關情形為何?

    四、 影響教師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行為的背景變項,其影響程度為

    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97 學年度台灣地區公私立國民小學(不包括澎湖

    縣、金門縣及連江縣等離島地區)教師為研究對象。

    (二) 研究內容:

    6

  • 本研究主要針對國小教師空氣污染的知識、空氣污染的態度

    及相關行為進行調查。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自編的 Likert 五點量表為測量工具,所得之結果為教師

    對於空氣污染態度與相關行為的主觀感覺與看法,因此,本研究

    無法完全控制與避免受試者可能具有之防衛情形或過度高估心理

    效應。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

    一、 空氣污染知識

    是指關於空氣污染的知識,包含空氣污染在生態學、環境科學、

    環境議題、環境行動策略這四個方面的知識。

    二、 空氣污染態度

    是指教師對於空氣污染在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環境

    教育,這四個方面的態度。

    三、空氣污染相關行為

    是指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問題,運用公民行動、

    教育行動、經濟行動、法律行動、親身力行行動以及說服行動等負責

    任的環境行為。

    7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內容主要針對國小教師對於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

    蒐集相關文獻加以回顧及探討;共分七節來說明:第一節空氣污染的

    種類及來源;第二節空氣污染的影響;第三節空氣污染的防範方法;

    第四節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理論基礎;第五節環境知識、態度及

    行為之相關研究;第六節空氣污染相關研究。

    第一節 空氣污染的種類及來源

    一、空氣污染的種類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空氣污染的定義:由人為的因素將污染物

    釋放至空氣中,而污染物質隨著量的增加、濃度的加深、以及持續時

    間的過久,使人類、動物、植物等生命、財產受到傷害,或因而使人

    類不能享受到正常的生活,即稱為空氣污染(空氣污染防制法,2006;

    洪崇峰,1999)。而空氣污染有哪些種類及來源,依據空氣污染防制

    法及相關規定之定義,空氣污染物可分為六大項目,分述如下:

    (一) 氣狀污染物:

    包括硫氧化物(SOX)、一氧化碳、氮氧化物(NOX)、碳氫化

    合物 (CXHY)、氯氣、氯化氫、氟化物、氯化烴(含氯碳化

    合物)等。

    (二) 粒狀污染物:

    包含懸浮微粒、金屬燻煙、黑煙、酸霧、落塵等。

    (三) 衍生性污染物:

    指污染物在空氣中再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污染物,包括

    光化學霧、光化學性高氧化物,如臭氧、過氧硝酸乙醯酯

    8

  • (PAN)等。

    (四) 毒性污染物:

    氟化物、氯氣、氨氣等。

    (五) 惡臭物質:

    包括氨氣、硫化氫、硫化甲基 [(CH3) 2S]、硫醇類 (RSH)、

    甲基胺類 [如(CH3)--NH2]等。

    (六)其他。

    二、戶外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可分自然污染源及人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如

    火山爆發、森林火災、閃電、動植物屍體厭氧分解等;人為污染源如

    工廠燃燒排放、汽機車廢氣排放、居家生活燃燒排放等,人為空氣污

    染源依其規模大小及活動狀況,可分為點源、線源及面源三類,點源

    係指由固定點排放某一固定量以上污染物之污染源;線源即許多小污

    染源沿一定路線排放,例如許多小工廠沿著某一河岸設立者;至於面

    源則指範圍廣而不特定之污染源,例如某地區家戶日常生活使用燃料

    所產生之空氣污染物即屬之(於幼華等, 2001)。

    而環保署將之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兩類,此兩類空氣污

    染物的主要來源如下(環保署, 1998):

    (一) 懸浮微粒:來自營建土木施工、車行揚塵、物料堆積及工業

    製程逸散。

    (二) 硫氧化物:來自燃燒污染源及工業製程。

    (三) 氮氧化物:來自公路運輸、發電及工業製程燃燒,且溫度越

    高時越易產生。

    (四) 碳氫化合物:來自公路運輸、石化、煉油工業及有機溶劑使

    用。

    (五) 一氧化碳:來自機動車輛、火力電廠及工業鍋爐之燃料燃

    燒。

    9

  • (六) 鉛:由使用有鉛汽油的車輛,以及煉鉛、鉛蓄電池製造工廠

    所排放。

    三、室內空氣污染

    朱天樂等( 2002)提出,室內空氣污染包括化學性污染、生物性

    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是指化學物質,如甲醛、苯系物、氨

    氣、氡氣和懸浮微粒等引起的污染。生物性污染是指因生物污染因

    子,包括細菌、真菌(包括真菌孢子)、花粉、病毒和生物體等引起

    的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因物理因素,如電磁輻射、噪音、振動以及

    不合適的溫度、濕度、風速和照明等引起的污染。室內空氣污染主要

    是人為污染,以化學性和生物性為主。污染物來源分為六個方面,分

    別是:

    (一) 室內裝修和建築材料。

    (二) 室內用品(家用化學品、室內家具和現代辦公用品)。

    (三) 人類活動(烹調、取暖和吸煙)。

    (四) 人體自身新陳代謝活動。

    (五) 生物性污染源。

    (六) 室外大氣污染物。

    三、 小結

    由以上文獻資料可知,空氣污染可分為戶外的空氣污染及室內空

    氣污染,污染的來源則可分為自然的及人為的兩種。由於平常我們所

    遭受到的空氣污染大多是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教師教導學生認識

    空氣污染的成因及來源是防範空氣污染最基本的工作,故此部分空氣

    污染知識可用於發展本研究問卷之參考。

    10

  • 第二節 空氣污染的影響

    空氣污染對人類的影響甚鉅,對動、植物危害也不容小覷,本節

    將從人體健康與動物、植物、材料及生活環境等方面,來說明空氣污

    染的影響:

    一、 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空氣污染物與人體接觸的部位有皮膚、眼睛及呼吸系統,但以呼

    吸系統接觸面積最大,受害亦最為嚴重(於幼華等, 2001),空氣污

    染對人體之影響,包括下列各種形式:

    (一)呼吸性疾病:

    1. 急性呼吸器官疾病:當空氣污染物濃度在短時間內急劇增

    加,將引起居民急性中毒,或使原來患有呼吸道慢性疾病和

    心臟病的居民,病情惡化或死亡(胡漢升, 1992),急性非

    特異性上氣道感染常與社區空氣污染相伴發生,尤以患有心

    臟、呼吸器官等障礙者受害最大(於幼華等, 2001)。

    2. 潛伏性疾病及慢性病:空氣污染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氣喘等的發生、嚴重度及惡化有密切關係(於幼華等,2001),

    也可能引起呼吸器官病症,如:肺炎(王紹漢, 1990;洪鳴

    丰, 1994)。

    (二)其他疾病:

    1. 粒狀污染物之影響:粒徑 10μm以上之微粒只有極少部份能

    進入呼吸道,絕大部份在鼻咽部便被截留,但是粒徑 2μm以

    下之微粒,可穿透到達呼吸道深部,粒徑小於 1μm之微粒特

    別容易到達肺泡,造成傷害。懸浮微粒依其化學組成之不

    同,對呼吸道之影響亦異;例如硫酸鹽微粒可導致支氣管收

    縮增大呼吸阻力;石綿、二氧化矽分別可引起石綿肺、矽肺

    症;鎘可能與肺癌之增加有關(於幼華等, 2001)。

    11

  • 2. 氣狀污染物之影響:一氧化氮可與血紅素快速結合成亞硝基

    血紅素,可能對神經中樞造成影響。一氧化碳和血紅素的親

    和力是氧和血紅素親和力的 200倍,故一氧化碳很容易由血

    紅素分子中取代氧,當一氧化碳濃度達 100ppm時,會有頭

    痛、暈眩、疲乏、眼前幌動之症狀,隨濃度增加而影響加劇,

    造成胸口壓迫呼吸困難、冷懍、肌肉癱瘓、虛脫,最後無意

    識而死亡。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s)更值得特別注意,這一

    類的化合物在空氣中含量雖然很低,但是已有很多研究證實

    某些PAHs有極強的突變性或致癌性(於幼華等, 2001)。

    二、 空氣污染對動物的影響

    空氣污染對動物的危害(劉東山、黃政賢,1992),分別述說如

    下。

    (一)直接影響:在煙霧期間,動物吸入污染物質,會引起呼吸道

    感染,發生中毒,甚至死亡。

    (二)間接影響:當空氣污染物下降到水中與土壤時,經生物濃縮

    作用,透過食物或飲水,引起動物中毒。

    三、 空氣污染對植物的影響

    植物受空氣污染之傷害以葉子最為嚴重,因為葉子接觸面積最大

    (於幼華等, 2001),其引起的植物病症為壞疸病(Necrosis)及萎

    黃病(Chlorosis)等(陳淨修, 1988),其危害植物的主要形式則有

    葉子枯萎、白化病及生長的改變等三種(劉東山、黃政賢, 1992)。

    植物受到污染性氣體侵害後其病徵之表現解釋其反應之快慢、可

    見與不可見、直接與間接而分成下列各類(孫岩章, 2001):

    (一) 急性病徵:一般較高濃度的氣體會造成此類病徵。例如二氧

    12

  • 化硫常造成脈間漂白或脈間褐化等;氟化物常造成葉尖枯萎

    或葉緣焦枯;臭氧則造成細點斑或漂白斑;氯氣亦常造成細

    點漂白斑及落葉、落果等。

    (二) 慢性病徵:指在受到氣體侵害後,緩慢出現或造成長期影響

    的病徵。例如臭氧可以造成老葉黃化、早落、氟化氫亦可造

    成葉片的萎黃等。

    (三) 不可見危害:指在受到氣體侵害後,植株只出現生長不良、

    矮化等現象,卻未見特殊症狀者。

    (四) 間接危害:指經過前述急性或慢性危害後,進一步造成其他

    之影響者。例如經危害之植物會減少開花、減少結果,某些

    則會使病蟲害加重。

    四、 空氣污染對材料的影響

    空氣污染對材料的影響,分別述說如下(劉東山、黃政賢,1992;

    徐振盛、唐大維, 1995;於幼華等, 2001):

    (一) 酸雨會造成建築物的污損,造成建築物清洗頻率的增加,易

    導致材料脫落。

    (二) 加速金屬材料之腐蝕。

    (三) 臭氧易造成橡膠龜裂。

    (四) 硫酸煙霧使纖維製長襪易裂。

    (五) 當有水分存在時,硫化氫和顏料或油漆中PbO2 作用變成

    PbS,使顏色由棕色變為黑色。

    五、空氣污染對生活環境的影響

    空氣污染對生活環境的影響,有以下幾項(徐振盛、唐大維,

    1995;曾四恭、吳先琪、李慧梅, 1997;於幼華等, 2001):

    13

  • (一) 降低能見度:粒狀污染物會造成能見度的降低,不僅影響交

    通視線,也造成個人心理的不快,影響工作或生活情緒。

    (二) 臭味之危害:惡臭物質會使人感覺不適,干擾居家生活,我

    國現行空氣污染防制法將其定義為空氣污染物的一種。惡臭

    物質包括氨、硫化氫、硫化甲基、硫醇類、甲基胺類,其主

    要發生源包括畜產農業、肥料製造業、化工廠等。

    (三) 產生酸雨: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氣層硫氧化物

    及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的增加,當降雨時,這些空氣污染物

    會提高雨水的酸度,對建築、雕像及汽車造成損害,對人體則

    會引起禿頭,對湖泊會造成水生動植物的傷害。

    (四) 臭氧層的破壞:由於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等化學物質,造

    成平流層中之臭氧濃度降低,使得臭氧層無法正常發揮吸收高

    能量輻射線之功能。

    六、 小結

    由此看來,空氣污染的影響可說相當地大,不僅對人體健康造成

    危害,對我們賴以維生的動物及植物也產生很大的傷害,還會破壞我

    們的建築,影響平日的生活起居。依據Marcinkowski與Rehring( 1995)

    提出的環境素養架構,對於人體和動植物的影響可將它當做本研究問

    卷生態學知識的參考資料;而對於生活環境的影響則可將它當成本研

    究問卷環境議題知識的參考資料。

    14

  • 第三節 空氣污染的防範方法

    一、空氣污染控制策略

    大氣環境雖然具有涵容能力,但有一定限度,如將污染物不斷排

    放至大氣中,長期會帶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因此,空氣污染控制應從生態、技術及經濟兼顧之觀點,由「污染減

    量」及「適當處理」兩方面同時進行,以有效控制污染。空氣污染之

    控制策略大致可分成四類(於幼華等, 2001):

    (一) 空氣品質管理策略

    空氣品質管理策略之執行,乃先制定一套空氣品質標準,作

    為此策略之目標,再經由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地點及排放時間等

    之管理來達成目標。

    (二) 排放標準策略

    此種策略之原則在於儘可能降低排放到大氣中之污染量,諸

    如訂定排放標準,規範所有排放管道之污染物排放值,不得逾越

    此限值;規定燃料標準,由燃料種類、成分之限制以減少空氣污

    染物產生量,例如使用低硫分燃料、無鉛汽油等;規定煙囟高度

    以保證排放到大氣中之污染物能經大氣充分的稀釋而降低著地濃

    度;規定設備標準,規範污染源須具備有效的污染防制設備,以

    防止或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於大氣中,例如設洗煙、集塵設備等。

    (三) 排放稅策略

    此係「經濟誘因」之策略,使污染者將污染控制列入考量,

    以期達成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之目標。以工廠為例,如不作污染控

    制則其成本可以降低,對工廠而言此乃外在經濟,但社會大眾卻

    須共同來負擔此種成本而形成外在不經濟,因此對污染者必須加

    以適當課稅,如其污染物排放量減少,則稅金可以降低,對工廠

    造成一種刺激及鼓勵之作用。

    15

  • (四) 成本效益策略

    以成本效益觀點,評估暴露在各種不同污染物、不同濃度條

    件下所造成之損害程度,並與減少污染物排放之成本和效益相互

    比較,以決定污染控制之程度。

    而空氣污染的預防與控制可以從三個方向著手,分別述說如下

    (於幼華等, 2001;林明瑞等, 2001):

    (一) 減少污染源的發生

    首先進行污染源調查,以減少從發生源所產生的污染。所謂

    「預防重於治療」,從起源使污染減少或加以控制,無疑是防制

    的最佳方法。在做法上,除了加強管制不必要的污染物排放,亦

    可採用限制煤和燃油中的含硫量,管制露天燃燒等方式;最重要

    的,是要以「節約能源」的觀點來思考我們消費能源的方式,因

    為絕大部分能源是由燃燒石油或煤等化石燃料轉換而來的,而這

    些燃燒過程就是空氣污染的最大元兇。

    (二) 運用空氣污染防制技術

    其次,對所排出的污染物運用工程技術進行污染防制。針對

    已排放的空氣污染物,在防制技術方法上,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1.排氣通風、 2.塵粒收集、 3.廢氣處理、 4.移動性污染源之控制,

    而對於移動性污染源包含了使用無鉛汽油和使用替代燃料等(液

    化石油氣LGP、天然氣LNG等),或使用太陽能、電能之汽機車,

    都是有效解決交通空氣污染問題的技術。

    (三) 空氣污染管制

    最後,政府對於一定會產生,且於短時間之內無法消除的空

    氣污染源,可以採用法令及行政策略來加以管制。例如:民國 86 年

    9 月政府實施「菸害防治法」以有效限制癮君子在密閉公共場所

    的吸菸行為,維護了大多數民眾免於受「二手菸」的侵擾及危害。

    16

  • 而政府加強改善大眾運輸系統,及鼓勵民眾多多搭乘公共運輸工

    具,台北市捷運系統通行之後,平面交通擁擠程度大大改善,連

    帶台北市空氣品質亦大幅提升。民眾正確的使用、定期維護自己

    的愛車,及環保單位加強取締烏賊車,上述兩種做法,則是改善

    都市空氣污染狀況最有效的方法。政府環保單位亦可針對幾個主

    要固定污染源加強列管,若大氣空氣品質PSI過高,緊急通報,提

    醒民眾注意。

    盧博堅等( 2003)則認為空氣污染管制上採用的策略大致上可分

    為以下三部分:

    (一)排放標準:

    所謂排放標準指排放廢氣所容許混存各種空氣污染物之最

    高濃度、總量或單位原(物)料、燃料、產品之排放量。目前環

    保署已針對不同的行業訂定排放標準,如果排放無法符合標準,

    政府就可加以處罰,要求其改善。

    (二)空氣品質標準:

    政府應評估各種污染物的影響,對室外空氣中空氣污染物濃

    度訂定限值,稱為空氣品質標準,如果大氣中污染物濃度符合空

    氣品質的規定,就不致於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因此在符合空氣

    品質的地區,要想辦法繼續維持良好空氣品質,避免空氣品質惡

    化;在不符合標準的地區,則要想辦法改善。

    (三)經濟誘因:

    各國採行之經濟誘因制度,包括自願方法、補貼、收費制度、

    排放權交易以及防污保證金制度。

    二、綠色植物之應用

    依據陳英謙與潘素美( 1998)在「行道樹淨化空氣污染能力之研

    17

  • 究」報告中指出,普遍栽種行道樹可作為淨化都市空氣的方法之一。

    經實驗校正後,比較七種不同行道樹的淨化能力發現白千層對二氧化

    氮的淨化能力最高,印度橡膠樹可減少臭氧 31.6%為最高。

    林晏州與陳玉清( 2004)研究提出公園綠地與行道樹有無,對於

    淨化落塵與總懸浮微粒(TSP)的成效最為顯著,即公園綠地面積越

    多、或設置有行道樹時,則落塵與總懸浮微粒(TSP)濃度會越低。

    由以上研究顯示設立公園栽種植物或利用行道樹可作為淨化空氣

    的有效方法,且其對於空氣中粒狀污染物質的滯塵作用,遠超過其他

    氣體污染物的吸收,並能促進空氣對流,對於都市而言,具有淨化沈

    澱之功能,可謂都市之肺(Lyle, 1985 ; Beckett, Smith & Taylor,

    1988)。研究發現不同之植物確實有不同之淨污能力,其差異可達三

    倍以上(陳彥志、孫岩章, 1999;陳彥志, 1995;呂宜玲, 1997;謝

    翁維, 1998;曹慧嫺, 2001),因此在進行綠化時有必要選擇淨污能

    力較強之品種,以求有效淨化污染。

    三、國內的做法

    我國於 88 年 1 月 20 日修訂「空氣污染防制法」,引進積極的環

    境管理制度─總量管制。總量管制制度,係以地區污染總量管制,取

    代以單一污染源的管制。內容包涵:中央得依地形、氣象條件,將空

    氣污染物可能互相流通的直轄市、縣(市)指定為總量管制區。環保

    署業將全國分為: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南部、宜蘭、花東七

    個總量管制區,高雄市則於 89 年 7 月 1 日起實施,依空污法施行細

    則第六條規定總量管制區空氣品質標準的判定方法,品質管制項目則

    包括懸浮微粒、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王進明,2000)。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發現,立法限制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可有效降

    低污染源對空氣品質的危害。目前環保署計畫將高屏空品區之示範實

    18

  • 施經驗,逐步自高屏、雲嘉南及北部地區推動至全國各地區,以有效

    改善各區域之空氣污染狀況,達成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之空氣品質改善

    目標。

    四、改善室內空氣污染的方法

    另外在改善室內空氣污染方面,可用以下方法(沈興興、劉陽生、

    陳睿、許楠、曾明, 2002): (一) 常開窗、通風換氣,這是最簡單直接提高空氣品質的方

    式,選用密封好的門窗,選擇合適的開窗換氣時間,防

    止室外大氣污染物進入室內。

    (二) 盡量減少在室內吸煙的機會,少吸煙或者不吸煙,煙塵

    氣溶膠是室內一個不容忽視的污染源,一些顆粒較小的

    氣溶膠隨呼吸進入呼吸道,會引起一系列呼吸道疾病。

    (三) 合理使用空調,控制室內的溫度、溼度,室內溼度太大,

    容易滋生細菌,經常清洗濾網,採用換氣率好的空調。

    (四) 選擇適當的裝修、裝飾材料及裝修方式,選擇釋放揮發

    性有機氣體(Volati 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較少的裝

    修材料、膠水、塗料、油漆等。裝修後,開窗換氣,待

    室內VOCs 降低至較低程度後再入住。

    (五) 某些室內觀葉植物對甲醛有較好的吸收效果,採用植物

    來淨化室內空氣,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減少甲醛污染,

    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

    (六) 採用高效、負作用小的空氣淨化器。

    (七) 室內環境的自然化,提倡採用綠色產品,在同等裝修水

    準情況下盡量簡潔化,可有效地減少室內污染源數量,

    而達到降低污染目的。

    19

  • 五、小結

    防範空氣污染的方法除了訂定法規加以管理外,利用經濟誘因和

    科學技術也是必要的手段。我國參考先進國家的法規制度,進而仿效

    他國的成功經驗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依據本研究的題目,可將防範空

    氣污染的方法做為本研究知識、態度及相關行為問卷的參考內容。

    第四節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理論基礎

    一、 環境知識的定義與內涵

    知識(Knowledge)一詞泛指個人對事物的瞭解與認識(邱媚珍,

    1998)。環境知識(Environmental Knowledge)則指個人對環境事物

    的瞭解與認識(宋建奇,2000)。Hausbeck, Milbrath與Enright(1992)

    認為環境知識是一種科際整合( interdisciplionary)的學科,是由自然、

    社會科學和人類學所引出的知識,有時候也涉及有關價值、權力分配

    等道德觀。

    各學者專家對環境知識有其各人的看法與見解,茲將國內外學者

    對於環境知識的內涵整理如表 1:

    表 1 環境知識內涵一覽表 研究者 環境知識內涵

    Allman

    ( 1972)

    一般概念、空氣污染、自然平衡、森林和木材保

    育、人力資源保育、噪音污染、土地資源維護、

    城市問題、理智運用礦產和礦物質、水資源保育

    和野生動物保育。

    Hines, Hungerford &

    Tomera,( 1986)

    環境議題的知識、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行動技

    能的知識。

    王鑫等

    ( 1987) 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

    Marcinkowski ( 1988)

    自然的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的知識、環境行動策

    略及技能的知識。

    黃政傑( 1988) 生態資源、環境保育、污染及防治的知識

    20

  • 環境知識內涵一覽表 (續表 1) 研究者 環境知識內涵

    Marcinkowski & Rehring( 1995)

    生態學的知識、環境科學的知識、有關環境議題

    的知識、環境行動策略知識。

    巫偉玲

    ( 1990) 人口問題、自然資源、廢棄物處理、噪音、空氣

    污染、水污染、衛生與安全。

    周昌弘( 1991) 地球、資源、人口、生態平衡、公害及環境倫理。陳是瑩與曾怡禎

    ( 1991) 生態學概念、環境污染、公害及自然保育。

    許世璋( 1998) 生態學知識、環境科學知識、環境議題知識。

    張子超

    ( 2000)

    生態學、環境問題、人類行為、環保法律規定、

    環境與健康、環保機會與行動、環境正義、國際

    伙伴關係、永續發展、自然資源。

    謝佩靜

    ( 2000) 生態平衡、自然資源、公害污染、環境倫理。

    顏如君

    ( 2003) 水資源、公害污染、噪音問題、空氣污染、能量

    資源、生態平衡。

    根據 1995 年美國環境素養評量小組(Marcinkowski &

    Rehring,1995)提出了一個環境素養架構,認為主要的認知變項可包

    含生態學的知識、環境科學的知識、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環境行動

    策略知識等。

    (一)生態學的知識:指對生物與環境互動的科學知識,如棲息

    地、濕地保育等。

    (二)環境科學的知識:指對整個環境的知識,如自然史與生態、

    社會史與人類生態、技術。

    (三)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指對不同環境問題的一般知識及辨

    別問題的知識,如能源危機肇因、含鉛汽油對空氣的污染

    等。

    (四)環境行動策略知識:個體獲得並意識到用不同策略解決環

    境問題之知識,例如如何進行資源回收、節約能源等。

    分析以上學者專家對環境知識所做的詮釋,本研究中空氣污染的

    21

  • 環境知識乃採用Marcinkowski and Rehring於 1995所提出的環境知識

    內涵,也就是生態學的知識、環境科學的知識、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

    環境行動策略知識,做為本研究發展空氣污染知識問卷的內涵及設計

    參考。

    二、 環境態度的定義與內涵

    所謂態度( attitudes)是一種行為傾向,而非指行為的本身,具

    有一致性與持久性且必有其對象。其組成成分為(一)認知性成分

    ( cognitive component),包括個人對人、事、物的了解;屬於思想

    或理智的部份。(二)情感性成分( affective component),包括個人

    對人、事、物的好惡;帶有情緒的傾向。(三)行為性成分( behavioral

    component),包括個人對人、事、物的實際反應或行動(林揚智,

    2003)。Weigel( 1983)認為態度代表對某行為對象所學習到的持久

    之感情及信仰;這些感情及信仰使得具有這個態度的人會以特定方式

    對該對象作出特定之行為。Mueller( 1986)認為態度是一個反應的個

    體對特定的心理性對象所持的好惡或是正反意見的評斷。張春興

    ( 1985)更指出係個體對人、事、物等,所持有的一種積極或消極的

    反應傾向,具有持久而又一致性的行為傾向。

    綜合以上所述,態度是個人的行為傾向,此一傾向主要來自於個

    人、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結果,造成個體對於週遭人、事、

    物等,所持有的強烈內隱評價與喜惡反應,並經情感的作用、認同及

    內化等歷程後,所形成的態度,且趨於持久與一致的特性,不易受到

    外界因素之影響(游光照, 2004)。

    態度具有評估的特性,這些特性與瞭解、評估以及預測個人行為

    有關,換言之,態度對行為正面或負面的評估,態度和信念有關,除

    此之外將特定的整體評估之判斷界定為態度,這個態度是根據對特定

    22

  • 對象的評估及信仰而得,不僅是單一的聚集情感,同時又結合了感受

    及認知(Ajzen & Fishbein,1980)。

    環境態度依此可以界定為,個人長久以來所形成的特性,會持續

    的關心環境議題,最終行動在環境保護上,因此環境態度包含環境價

    值觀與環境信念(Widegren, 1998)。

    林揚智( 2003)引述以下學者對環境態度的解釋:環境態度為人

    對環境中一般或特殊情況、事物之信仰組合,包括贊成與否、好惡和

    行動傾向(Heberlein,1981;郭金水,1998);戚永年、許慧苓( 2001)

    則認為環境態度( environmental attitude)係根據過去的學習經驗,或

    在自然環境中所經歷過的知覺體驗,針對環境中特定對象所產生的心

    理反應,包括一個好或不好的評估或評價之意識。因此環境態度可以

    定義為人類對環境中之特殊情況、整體環境或與環境有關的人、事及

    物之信仰組合。這些組合包括了人們對環境整體評估的感覺,如贊成

    或反對、喜好或厭惡等(李永展, 1991)。

    以下將研究對象為教師之有關環境態度概念研究整理如表 2:

    表 2 環境態度概念構面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環境態度概念構面

    高翠霞

    ( 1987) 中學教師 關切度

    陳是瑩與

    曾怡禎

    ( 1991) 國小教師 地球宇宙觀、台灣環境問題

    邱詩揚

    ( 1990) 國中教師 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環境教育

    施政宏

    ( 2002) 國民小學

    現職教師

    人格內外控、安全行為、對危險之警覺性、

    安全管理、對安全設施之態度

    鄧瑞祥

    ( 2006) 國小教師 環境價值觀、環境信念

    李英慈

    ( 2006) 國小教師 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環境責任感、環

    境信念

    研究者整理

    23

  • 本研究關於環境態度之概念較相近於邱詩揚( 1990)「台北市國

    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所以本研究在空氣污染的態度構面

    採用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環境教育四個項目做為本研究

    之空氣污染態度構面。

    三、 環境行為的意義與內涵

    心理學上所研究的個體行為,狹義的解釋,是指能被觀察到或是

    能用儀器測得到的個體活動而言;而廣義來說,則是除直接能觀察及

    測量的外顯活動外,尚包括了間接推知的內在心理歷程,而內在的心

    理歷程指的就是意識歷程及潛意識歷程(張春興、楊國樞, 1998)。

    而行為是一種概括性的術語,其內涵包括了個體所有的活動(張春

    興、林清山, 1989)。

    陳王琨( 1997)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外乎要變化學生之氣質,改變

    學生的行為,楊冠政( 1998)表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在改變人類的行

    為。環境教育也是一樣,最終目的在於改變人們的環境行為,而這點

    無論從斯德哥爾摩所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決議「人類將來對

    環境問題應採取的行動」,或是貝爾格勒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所做之

    「貝爾格勒憲章」,都是一致要求要以教育之力量培植未來人類有愛

    護關心環境的資質,並且具備維護環境的行動能力(李聰明,1987)。

    Jensen( 2002)認為環境行動可以分成個人與團體、間接與直接

    行動,來解決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傷害。環境教育在學校實施,其最終

    目的就是在實踐負責任的環境行為(Hines, 1985;Marcinkowski,

    1988)。

    就以上所言簡單來說,環境行為即是個人、個體或團體,對於某

    一環境問題之解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吳安倉,2007)。環境公民在

    具備了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和環境技能後,必須採取行動,參與各種

    24

  • 環境問題的解決。這種行動參與的層次雖在名稱上有「環境行動」

    (Environmental action)、「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負

    責任的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之不同,但

    卻都共同的強調民眾主動參與、付諸行動來解決或防範環境問題的重

    要性(楊冠政, 1998)。

    有關環境行動的分類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其中以

    Hungerford et al .( 1985)的分類方式較為多人所採用,其分類方式概略

    可分為:生態管理(Ecomanagement)、說服( persuasion)、消費者主義

    ( consumerism)、政治行動( political Action)以及法律行動( 1egal action)

    等五種行為類型(楊冠政, 1998)。

    而另一學者Smith-sebasto( 1992)則檢閱多篇環境行為的相關文獻

    後,對環境行為則做出了下列六種分類:公民行動、教育行動、經濟

    行動、法律行動、親身力行行動以及說服行動等,其內容如下。

    (一) 公民行動(civic action):

    任何透過政治途徑來保護環境的個人或團體行動,例如:投

    票、參與公聽會、陳情、請願、杯葛等行為。

    (二) 教育行動(educational action):

    對於環境議題相關知識或資訊的探求,例如:觀看與環保有關

    的電視節目、閱讀環保書籍或雜誌,或從事相關的學術研究。

    (三)經濟行動(financial action):

    透過贊助或抵制的方式來表達環保訴求的行動。例如:購買綠

    色產品、拒買不環保的產品、捐錢給環保團體、投資對環境負

    責任的公司等。

    (四)法律行動( legal action):

    個人或團體對環保所採行的任何立法司法的行動,例如:環境

    訴訟或對不利於環境的行為申請強制令。

    25

  • (五)親身力行行動(physical action):

    任何對保護周遭環境所做的努力,例如:撿垃圾、垃圾分類、

    加入社區的清潔計畫等。

    (六) 說服行動(persuasive action):

    這是一種非攸關財務的行動,例如:透過寫信、演講、人際說

    服的方式來影響他人,使他人對環境更為友善。

    比較Hungerford和 Smith-sebasto的分類方法可以發現,後者的分類已

    包含前者的所有項目,且多了一項教育行動,而本研究的對象為國小

    教師,教師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學,故採用Smith-sebasto的分類方法,將

    環境行為分為公民行動、教育行動、經濟行動、法律行動、親身力行

    行動以及說服行動等六類。

    學校實施環境教育是相當重要的,給予學生正確的環境知識,提

    升個人正向環境態度、團體的環境意識,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培養

    學生有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先前提及由於行動參與的層次不同,因而

    有「環境行動」、「公民參與」、「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之不同名詞

    出現,但是其所強調的均是民眾主動參與、付諸行動來解決或防範環

    境問題(楊冠政, 1998)。因而可視為具有相同意義的名詞。在此,

    不妨統稱為「環境行為」(吳安倉,2007);除了吳安倉之外,表 3 的

    研究者也將Hungerford與 Smith-sebasto對於環境行動的分類方式當成

    環境行為的構面,故本研對於環境行為構面亦採用Hungerford與

    Smith-sebasto的分類方式。

    表 3 環境行為構面一覽表 研究者 論文題目 環境行為構面

    陳思利

    (2002) 環境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

    中學生為例

    生態管理、消費者主

    義、說服

    陳志欣

    (2003) 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

    及行為之影響

    說服行動、消費主義、

    生態管理、法律行動。

    26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search_result.jsp?hot_query=%E9%99%B3%E5%BF%97%E6%AC%A3&field=AU

  • 環境行為構面一覽表 (續表3)研究者 論文題目 環境行為構面

    黃耀慧

    (2004) 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

    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生態管理」、「消費

    行動」、「說服行動」、

    「法律行動」及「政治

    行動」。

    楊世安

    (2004) 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

    之研究

    說服行動、消費主義、

    生態管理、法律行動、

    政治行動。

    吳信翰

    (2005) 水土保持義工參與動機與環境行為之研

    究─以舞鶴水土保持義工為例

    依照 Hungerford 等人與 Smith-sebasto 的分類模式,以生態管理、

    消費主義、說服、法律

    行動以及教育行動來作

    為環境行為的參考。

    賴銀海

    (2005) 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

    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

    生態管理、消費行動、

    說服行動、法律行動。

    楊昌翰

    (2006) 從校園整潔活動的實施探究彰化縣國小

    學生的環境行為

    「生態管理」、「消費

    行動」、「說服行動」、

    「法律行動」及「政治

    行動」。

    鄧瑞祥

    (2006) 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以南投縣為例

    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

    行為、說服、政治行動、

    法律行動。

    吳安倉

    (2007) 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環境

    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華南高

    商為例

    「生態管理」、「說服

    行動」、「教育行

    動」、「經濟/消費者行

    動」、「親身力行行動」

    及「法律行動」。

    研究者整理

    四、 環境行為模式

    許多研究環境行為的學者專家,發展出許多的行為模式,來說明

    各種變項與採取環境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希望能藉著模式的提

    出,能對複雜的環境行為有進一步的了解。

    教育界傳統的想法,就是認為灌輸學生有關環境的知識,就可以

    27

  • 改變學生的行為。由於知識的增加,可導致形成適當的態度,進而產

    生行動以改變環境的品質,並以圖 1表示(楊冠政, 1998)。

    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 環境知識

    圖 1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Hines( 1985)研究發現知識變項與環境行為之間為正相關,但問

    題的癥結是何種知識與行為有關。Hines認為環境問題與環境行動的知

    識,與各種環境行為有關。更重要的是影響環境行為的變項可以決定

    或影響環境行為,而不是模式中知識、態度與環境行為有直線的關係。

    林佩舒( 2002)提出,有學者指出影響環境行為的主要變項包括:

    1.環境敏感度;2.對環境行為策略的知識;3.運用環境行為策略的技

    能;4.性別;5.個人控制信念;6.團體控制信念;7.對污染的態度等

    (Sia, Hungerford & Tomera,1985)。

    另外,Hungerford et al.( 1985)也為預測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提

    出了環境素養模式(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如圖 2所示。在

    此模式中,環境行為的相關變項有八個,分別為:1.生態學概念;2.

    環境敏感度;3.控制觀;4.環境問題的知識;5.信念;6.價值觀;7.

    態度;8.環境行動策略,這八個變項間有交互作用。

    28

  • 圖 2 環境素養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楊冠政, 1998)

    這個模式被提出後,有學者針對此模式中的各變項進行研究,

    Marcinkowski( 1988)彙集各學者針對此模式中各變項的研究,將此

    模式中的「環境行動策略」修正為「公民行動」,而「公民行動」的

    產生與「行動動機」及「準備行動」兩變項有關。「行動動機」的形

    成有賴於「個人責任感」與「口頭承諾」;「準備行動」的形成則有

    賴於「行動策略知識」與「應用行動策略的技能」。

    Hines( 1985)分析美國自 1971年起關於環境行為的研究,整理出

    與環境行為相關的變項,並發展出如圖 3的環境行為模式。由此模式

    可以看出,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人的行動意向,這

    意向又由其他變項所操控。另外一個重要變項是情境因素,也就是當

    外在情境能與其他變項配合時,才能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29

  • 情況因素

    Situational factors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意圖行動

    Intention to act

    個性因素

    Personal factor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個人的責任感

    行動策略的知識

    Knoweledge of action strategies

    行動技能

    Action skills

    問題的知識

    Knoweledge of issues

    Locus of control 控制觀

    Attitude 態度

    圖 3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楊冠政, 1998)

    王懋雯與黃乾全( 1998)歸納環境行為相關變項的研究,整理出

    影響人類環境行為的重要變項大約可區分為五類,包括: 1.人口學變

    項;2.個人特質變項;3.情意變項;4.認知性變項;5.行動知覺變項。

    其中人口學變項包括年齡、社經地位、性別、居住地區及過去生活經

    驗;個人特質變項包括個人控握觀、責任感及心理性別角色;情意變

    項包括對環境的敏感度、環境信念、環境價值觀及政治理念;認知性

    變項包括一般環境知識、自然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知識及環境行動策

    30

  • 略知識;行動知覺變項是指個人對自己運用行動策略技能的知覺及環

    境行動效能的知覺。

    四、小結

    整理以上理論基礎,從Hungerford et al.( 1985)提出的環境素養

    模式和Hines( 1985)環境行為模式中均指出環境行為受到環境知識和

    環境態度的影響;而在Hungerford et al.( 1985)的環境素養模式中顯

    示環境知識和環境態度彼此之間有交互作用,這些理論基礎可做為本

    研究之研究架構的參考。

    第五節 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內外對於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頗多,而針對

    不同的研究對象、所得的研究結果亦有不同,解釋與看法也各有差

    異,綜合對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在環境知識方面

    表 4 環境知識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Arcury and Johnson( 1987)

    美國肯塔基

    州居民

    環境知識的高低與教育程度有顯著的

    正相關,且男性較高於女性。

    黃政傑

    ( 1988) 國小、高中及

    大學生

    主修理科的大學生較文、法、商科的學

    生,具有較多的環境知識。

    高翠霞

    ( 1987) 中等學校

    教師

    自然科教師的環境知識平均得分高於

    社會科教師。

    王懋雯

    ( 1991) 職前教師 環境知識偏低,為 58.46%;男生擁有較高的環境知識。

    Mansaray

    等( 1998)

    中學藝術、科

    學及社會科

    教師

    科學及社會科教師之環境知識高於藝

    術科目的教師。

    環境知識相關研究 (續表4)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31

  • 宋建奇

    ( 2000) 高雄市國小

    教師

    環境知識偏低,為 56%;21~30歲教師的環境知識顯著高於 41~50歲和 51歲以上的教師;曾參與過環境教育研習、環保

    團體或修習環境教育課程的教師,在環

    境知識有較優異的表現。。

    李明和

    ( 2002) 中部地區中

    學科學教師

    女教師的環境知識顯著優於男教師;曾

    參與過環境教育研習、環保團體或修習

    環境教育課程的教師,在環境知識有較

    優異的表現。

    林均鴻

    ( 2006) 彰化縣國小

    教師

    性別、學校座落、研習經驗在能源認知

    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鄧瑞祥

    ( 2006) 南投縣國小

    教師

    環境知識因性別、學歷、行政職務、是

    否為環保社團成員、曾否參加與環境有

    關之研習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男性

    教師環境知識得分高於女性教師;參加

    環保社團成員的教師,其環境知識高於

    未參加環保社團的教師;曾參加與環境

    有關研習的教師之環境知識得分,顯著

    高於未參加與環境有關之研習的教師。

    龔永晉

    ( 2009) 高中職教師

    「汽車環保知識」上,男生優於女生;

    而「理工農醫學院」得分最高,其次為

    「教育學院」,最低為「文法商管學

    院」;教師任教年資愈久,其得分愈高。

    從以上與環境知識相關的研究整理後發現,教師的環境知識有不

    足的現象。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主修科目、居住所在地、教學

    年資、任教科目、是否參加環境相關研習,都會影響其環境知識,故

    本研究採用以上個人基本資料為研究的背景變項。

    二、在環境態度方面

    表 5 環境態度相關研究

    32

  •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陳淑齡

    ( 1990) 國中教師 男、女教師間的環境態度存在顯著差

    異。

    邱詩揚

    ( 1990)

    台北市國民中學

    的生物、健教、地

    理及公民教師

    年齡較小、曾經參加環境教育研習或

    任教生物科及健教科的教師,其整體

    環境態度較為正向積極。

    陳是瑩與

    曾怡禎

    ( 1991)

    台灣地區國小教

    男、女教師間的環境態度存在顯著差

    異。

    黃乾全與

    黃松元

    ( 1991)

    台灣地區環保教

    男、女教師間的環境態度存在顯著差

    異;教師在參加過環境教育研習後,

    其環境態度顯著較為積極正向。

    靳知勤

    ( 1994) 職前與在職國中

    教師

    具豐富環境知識的職前與在職國中

    教師在環境態度量表上得分也較高。

    宋建奇

    ( 2000) 高雄市國小教師

    年長、資深、師專學歷的教師較為關

    切環境事件;女性、級任、未兼行政

    工作的教師,比男性、科任、兼行政

    工作教師在環境問題嚴重性的知覺

    上,認為環境問題較嚴重;環境教育

    研習需求和環境態度呈現顯著正相

    關。

    段淑華

    ( 2000) 台北縣國中教師

    女教師之環境倫理態度顯著高於男

    教師;任教社會學科顯著高於其他科

    別;年齡 40~49歲者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曾參與環保組織者顯著高於未

    參加者。

    李明和

    ( 2002) 中部地區中學科

    學教師

    居住地與環境態度無顯著差異;而環

    境態度與是否修習有關環境課程而

    有顯著差異,曾參加環境教育研習活

    動的科學教師對於環境的態度比未

    參加的科學教師更趨於正面積極。。

    李志敏

    ( 2003) 台中縣市國小教

    影響教師綠色消費態度的變項包括

    參加環保研習的次數、是否參加環保

    團體、性別、職務、年齡等。

    林均鴻

    ( 2006) 彰化縣國小教師 學校座落對於能源態度有顯著差異。

    環境態度相關研究 (續表 5)

    33

  •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鄧瑞祥

    ( 2006) 南投縣國小教師

    環境態度因性別、最高學歷、行政職

    務、曾否修習與環境有關之課程、曾

    否參加與環境有關之研習而有統計

    上的顯著差異,且女性教師環境態度

    得分高於男性教師;曾參加與環境有

    關研習的教師之環境態度得分,顯著

    高於未參加與環境有關之研習的教

    師。

    龔永晉

    ( 2009) 高中職教師

    以 30歲以下環境態度得分較低;而「理工農醫學院」得分最高,其次為

    「教育學院」,最低為「文法商管學

    院」;教師任教年資愈久,其得分愈

    高。

    從以上文獻分析得知,環境知識、性別、年齡、學歷、職務、任

    教科目、工作性質、修習相關課程、學校座落、參加環保團體、參加

    環境教育研習,都是可能影響環境態度的基本變項,故本研究參考以

    上文獻,將這些變項做為探討教師對於空氣污染態度的背景變項。

    三、在環境行為方面

    表 6 環境行為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陳是瑩與

    曾怡禎

    ( 1991)

    台灣地區國小

    教師 男女教師間環境行為得分無差異。

    許世璋

    ( 1998) 花蓮縣中學教師

    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是

    影響環境行為的主要變項;城市地區

    的教師比鄉村地區的教師出現更多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參與環保團體的

    教師行使較多的法律與政治行動來

    保護環境。

    環境行為相關研究 (續表 6)

    34

  •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蘇宏仁

    ( 1999) 國小在職及職前

    教師

    不管國小在職或職前教師之環境行

    為在自覺的認知、技能、或實際的行

    為表現上,均普遍不足;就自覺的知

    識及技能而言,依次為消費者主義、

    說服、生態管理、政治行動、法律行

    動;然若就環境行為的表現而言,則

    依次為消費者主義、生態管理、說

    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

    吳兆鵬與

    張子超

    ( 2001)

    偏遠地區高中

    學生

    過去是否曾參加過環保相關活動與

    是否為環保社團成員會影響學生採

    取環境行動。

    李明和

    ( 2002) 中部地區中學

    科學教師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環境表現出較

    友善的行為;除此之外,具有環境教

    育研習經驗之科學教師實際之環境

    行為高於未參加環境教育研習之科

    學教師,環保團體成員的環境行為意

    向顯著高於非環保團體成員。

    李志敏

    ( 2003) 台中縣市國小

    教師

    影響教師綠色消費行為的變項包括

    學校座落、教育背景、參加環保研習

    的次數、是否參加環保團體、職務、

    年齡等。

    鄧瑞祥

    ( 2006) 南投縣國小教師

    環境行為因任教年資、是否為環保社

    團成員、曾否修習與環境有關之課

    程、曾否參加與環境有關之研習而有

    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教師為環保社團

    成員者在環境行為表現上優於非環

    保社團成員的教師;曾參加與環境有

    關研習的教師之環境行為得分,顯著

    高於未參加與環境有關之研習的教

    師;而學歷及工作性質與環境行為無

    關。

    分析以上文獻得到年齡、教育背景、任教科目、學校座落、居住

    地、參加過環保相關活動、是否為環保社團成員均會影響個人的環境

    行為,因此將這些個人基本資料當做本研究的背景變項。

    四、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相關性研究

    35

  • (一)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相關性研究

    表 7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相關性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高翠霞

    ( 1987) 國中教師 環境敏感度與環境知識,兩變項間有顯著

    正相關存在。

    陳是瑩與

    曾怡禎

    ( 1991) 國小教師

    環境知識、對台灣環境問題的認知、環境

    意識、宇宙觀(Cosmic belief)及社會價值觀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

    Chin

    ( 1993)

    大台北地區

    中等學校

    師生

    職前與在職教師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

    有關。

    宋建奇

    ( 2000) 高雄市國小

    教師

    環境知識和環境態度之間並無顯著相關

    性。

    李明和

    ( 2002) 中部地區中

    學科學教師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呈顯著正相關。

    李英慈

    ( 2006) 彰化縣國小

    教師

    限塑政策相關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呈

    現正相關。

    林均鴻

    ( 2006) 彰化縣國小

    教師

    能源的認知與態度呈現正相關。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在教師部分,部分研究顯

    示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間具有正相關性,即環境知識程度愈

    高,其環境態度愈正向積極(高翠霞,1988;陳是瑩、曾怡禎,

    1991;李明和, 2002;李英慈, 2006;林均鴻, 2006);而少

    數研究出現無顯著相關(宋建奇,2000)。國小教師在空氣污

    染的知識與態度的關係究竟如何?因國內並無此方面之研

    究,實有探討之必要。

    (二)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相關性研究

    表 8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相關性研究

    36

  •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Hines 等

    ( 1986) 後設分析 環境行為與環境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

    陳是瑩與

    曾怡禎

    ( 1991)

    台灣區國小

    教師

    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的統計未達顯著相

    關。

    李明和

    (2002)

    中部地區中

    學科學教師

    國中科學教師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呈現

    顯著的正相關。高中、高職教師部分環境

    態度與環境行為未達顯著相關,且高職科

    學教師在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間反而

    呈現負相關,未達到顯著水準。

    李志敏

    ( 2003)

    台中縣市國

    小教師

    綠色消費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之間呈顯

    著相關。

    鄧瑞祥

    ( 2006)

    南投國小

    教師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間呈正相關,但未

    達顯著水準。

    從以上文獻發現,大部分研究其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呈現

    正相關的情形(Hines等,1986;李明和,2002;李志敏,2003;

    鄧瑞祥, 2006)亦即對環境抱持正向積極的態度,愈能表現負

    責任之環境行為。而少數研究呈現相關未達顯著水準或負相關

    (陳是瑩、曾怡禎,1991;李明和,2002)。所以環境態度是否

    一定會影響環境行為,並無一定數,故本研究欲探討國小教師

    在空氣污染方面之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的相關情形。

    (三)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相關性研究

    表 9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相關性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Hines (1986) 後設分析 環境問題和環境行動的知識,與各種環

    境行為有關,而且是正相關。

    Marcinkowski

    (1988)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有關。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相關性研究 (續表 9)

    37

  •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Hungerford

    Volk(1990)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有關。

    林佩舒

    ( 2002)

    國小高年級

    學童

    生態保育知識和生態保育行為無顯著相

    關。

    鄧瑞祥

    ( 2006)

    南投國小

    教師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之間呈負相關。

    綜上所論,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有些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Hines,1985;Marcinkowski,1988;Hungerford &Volk,1990)。

    環境知識的傳授是環境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雖然知識與行為

    間聯結的關係仍然受到許多質疑;但有些研究證實環境知識對

    環境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環境知識的傳授,仍是培養負

    責任環境行為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五、小結

    (一)透過對於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相關文獻分析,得知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主修科目、居住所在地、教學年資、

    任教科目、工作性質、是否參加環境相關研習、是否為環保團

    體成員,都是可能影響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背景

    因素,因此將這些基本因素當作此研究之背景變項。

    (二)經由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相關性分析得知,在對

    象為教師的大部分研究都認為環境知識和環境態度有正相關

    的關係存在;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也有正相關之關係存在;環

    境知識對環境行為亦是如此。至於國小教師在空氣污染的知

    識、態度與行為,其間的關係亦訂為本研究探討的目的之一。

    38

  • 第六節 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