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六十七期 2013.12 3 一、課程緣起 在大學教育中,「生命教育」課程乃為一新興之 教學主題,近幾年因校園自我傷害事件頻傳而逐漸受 到重視,其推動背景約可追溯自1997、1998年間幾起 重大的校園學生自殺與偏差行為事件,因而引發前省 政府教育廳長陳英豪推動「生命教育」,迄今已有將 近十六年的發展歷史。在十六年的發展中,生命教育 的主要推行力量從初期的民間團體轉變成以政府為主 ,使生命教育由部分天主教學校的倫理課程變成中小 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和高中階段必修學分,其發展面向 多著重於課程與教材規劃,以及教學效能的提升,但 對象較侷限於在中小學接受教育的學生,針對其他年 齡層之群眾進行生命教育規劃的情形則較為少見(桂 偉鈞,2012)。 若以大學教育的角度來看,黃俊傑(2012)認為 ,就教學的本質來說,大學通識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師 生生命互動與提升的偉大志業,因而提出「通識教育 」應與「生命教育」結合的主張,此外,黃俊傑( 2007)也從人性尊嚴的立場及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 新時代」的需求為出發點,認為內涵高中生命教育本 質的「通識教育」應與「專業教育」融合以訓練「專 才」,同時培養博雅通識與人格整全的「通才」,因 此,「生命教育」亦應與「專業教育」融合。有鑑於 生命教育需要與專業教育結合,筆者將生命教育與專 業師資培育融合,以「人生三問」為經,「為人與為 師」為緯,於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規劃並開設「生命教 育理論與教學」課程。本文即為此一實踐行動的紀錄 與反思,希望藉此機會,呈現筆者針對師培生規劃之 生命教育課程之特色,以及學生學習成果與課程實施 成效。 二、課程特色 (一) 雙領域的結合 「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這門課程所教授知識扣 合生命議題,和一般所認知的「專業」有些不同。這 個領域有自己的知識學問,包括:解答人生問題的哲 學、宗教、生死學,探討如何活著的道德思辨與倫理 學,以及思考如何活出生命意義的心理學和靈修 學。研究者嘗試將「生命教育的專業」與「一般學科 教育的專業」加以結合,也確實看見學生在此部分的 收穫與成長。 (二) 理論與實務並重 筆者亦相當重視理論與實務、反思與行動的結合 ,課程以「人生三問」作為主架構開展,試圖達成「 為人」與「為師」之雙目的,「為人」部份透過帶領 學生思考人生三問議題來反思自己的生命,課程中也 詢問同學:「當你抵達人生終點時回顧一生,你會想 抓住什麼?」,激發學生對生命意義做更深刻思考; 「為師」部份則是幫助同學在未來成為老師時能具備 理解中學年齡階段學生可能遇見的生命困頓議題之能 力。在教學方法上則強調「反思」的重要性,認為應 以「他→你→我」的順序進行同理反思,所謂「他」 指的是「電影欣賞中的人物」,「你」則是同學生活 中所看見的類似實例,最後才回到對自身的反思。 (三) 重視典範學習 另外在「典範學習」的部份則透過訪談長者與 邀請生命教育現場工作者進行演講來達成,最後的「 實做與行動」則幫助學生思考如何在未來教學上融合 學科,在校園中實踐生命教育,整體課程規劃培養學 生觀察、反思、體驗、回饋之能力。研究者也認為本 學期修課同學大部份都帶著一顆願意敞開及反思的心 來思考生命中重要且深刻之主題。 三、學生學習成果 (一)為人:在反思「人生三問」中成長 在整學期的課程設計中,不論是欣賞電影、參訪 機構、訪談他者,「反思」是一直不斷反覆進行著的 ,筆者發現透過如此不斷地反思,特別是對於「人生 三問」議題的回應,學生呈現出幾種不同的類型樣貌 ,形象鮮明而生動。 1. 生命終極價值的追尋與定位 (1) 類型一:對於信仰的絕對虔誠 在修習這門課的學生中,很特別的是有不少具有 宗教信仰的同學,而其在反思「人生三問」議題時,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王秀槐教授 「為人」與「為師」: 「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課程的規劃與實踐 為人」與「為師」: 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課程的規劃與實踐

「為人」與「為師」: 「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 ... - 國 …,就教學的本質來說,大學通識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師 生生命互動與提升的偉大志業,因而提出「通識教育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六十七期 2013.123

一、課程緣起在大學教育中,「生命教育」課程乃為一新興之

教學主題,近幾年因校園自我傷害事件頻傳而逐漸受

到重視,其推動背景約可追溯自1997、1998年間幾起

重大的校園學生自殺與偏差行為事件,因而引發前省

政府教育廳長陳英豪推動「生命教育」,迄今已有將

近十六年的發展歷史。在十六年的發展中,生命教育

的主要推行力量從初期的民間團體轉變成以政府為主

,使生命教育由部分天主教學校的倫理課程變成中小

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和高中階段必修學分,其發展面向

多著重於課程與教材規劃,以及教學效能的提升,但

對象較侷限於在中小學接受教育的學生,針對其他年

齡層之群眾進行生命教育規劃的情形則較為少見(桂

偉鈞,2012)。

若以大學教育的角度來看,黃俊傑(2012)認為

,就教學的本質來說,大學通識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師

生生命互動與提升的偉大志業,因而提出「通識教育

」應與「生命教育」結合的主張,此外,黃俊傑(

2007)也從人性尊嚴的立場及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

新時代」的需求為出發點,認為內涵高中生命教育本

質的「通識教育」應與「專業教育」融合以訓練「專

才」,同時培養博雅通識與人格整全的「通才」,因

此,「生命教育」亦應與「專業教育」融合。有鑑於

生命教育需要與專業教育結合,筆者將生命教育與專

業師資培育融合,以「人生三問」為經,「為人與為

師」為緯,於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規劃並開設「生命教

育理論與教學」課程。本文即為此一實踐行動的紀錄

與反思,希望藉此機會,呈現筆者針對師培生規劃之

生命教育課程之特色,以及學生學習成果與課程實施

成效。

二、課程特色(一) 雙領域的結合

「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這門課程所教授知識扣

合生命議題,和一般所認知的「專業」有些不同。這

個領域有自己的知識學問,包括:解答人生問題的哲

學、宗教、生死學,探討如何活著的道德思辨與倫理

學,以及思考如何活出生命意義的心理學和靈修

學。研究者嘗試將「生命教育的專業」與「一般學科

教育的專業」加以結合,也確實看見學生在此部分的

收穫與成長。

(二) 理論與實務並重

筆者亦相當重視理論與實務、反思與行動的結合

,課程以「人生三問」作為主架構開展,試圖達成「

為人」與「為師」之雙目的,「為人」部份透過帶領

學生思考人生三問議題來反思自己的生命,課程中也

詢問同學:「當你抵達人生終點時回顧一生,你會想

抓住什麼?」,激發學生對生命意義做更深刻思考;

「為師」部份則是幫助同學在未來成為老師時能具備

理解中學年齡階段學生可能遇見的生命困頓議題之能

力。在教學方法上則強調「反思」的重要性,認為應

以「他→你→我」的順序進行同理反思,所謂「他」

指的是「電影欣賞中的人物」,「你」則是同學生活

中所看見的類似實例,最後才回到對自身的反思。

(三) 重視典範學習

另外在「典範學習」的部份則透過訪談長者與

邀請生命教育現場工作者進行演講來達成,最後的「

實做與行動」則幫助學生思考如何在未來教學上融合

學科,在校園中實踐生命教育,整體課程規劃培養學

生觀察、反思、體驗、回饋之能力。研究者也認為本

學期修課同學大部份都帶著一顆願意敞開及反思的心

來思考生命中重要且深刻之主題。

三、學生學習成果(一)為人:在反思「人生三問」中成長

在整學期的課程設計中,不論是欣賞電影、參訪

機構、訪談他者,「反思」是一直不斷反覆進行著的

,筆者發現透過如此不斷地反思,特別是對於「人生

三問」議題的回應,學生呈現出幾種不同的類型樣貌

,形象鮮明而生動。

1. 生命終極價值的追尋與定位

(1) 類型一:對於信仰的絕對虔誠

在修習這門課的學生中,很特別的是有不少具有

宗教信仰的同學,而其在反思「人生三問」議題時,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王秀槐教授

「為人」與「為師」:「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課程的規劃與實踐「為人」與「為師」:「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課程的規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