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129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95 9 )12916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張瓊穗、翁婉慈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探討國小教師個 人背景變項以及其教學設計知能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相關因素之差異情形。本 研究採取立意取樣,向台北縣市共 34 所學校施以信、效度之問卷,最後回收情 形為資訊組長有效問卷共 29 份、教師有效問卷為 233 份,並以描述性統計、t 定、相關檢定及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1)目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極高,但學校行 政資源與支援卻相對不足; (2)教師之教學設計知能與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關 係密切;(3)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或通過資訊護照的檢定,不一定能提升教 師的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4)教師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 確實影響其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依據調查結果本研究亦建議目前 教育當局應該要注重加強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且提升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與資訊護照的檢定等級內涵,以及增加學校對於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支援與資源的投入,以便日後能具體落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核心理 念。 關鍵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國小教師 張瓊穗: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翁婉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網路教學組研究生 投稿收件日:95 03 31 日;修正日:95 06 27 日;接受日:95 07 05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張瓊穗、翁婉慈∗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29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95 年 9 月)129~16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張瓊穗、翁婉慈∗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探討國小教師個

    人背景變項以及其教學設計知能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相關因素之差異情形。本

    研究採取立意取樣,向台北縣市共 34 所學校施以信、效度之問卷,最後回收情形為資訊組長有效問卷共 29 份、教師有效問卷為 233 份,並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相關檢定及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1)目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極高,但學校行政資源與支援卻相對不足;(2)教師之教學設計知能與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關係密切;(3)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或通過資訊護照的檢定,不一定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4)教師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確實影響其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依據調查結果本研究亦建議目前

    教育當局應該要注重加強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且提升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與資訊護照的檢定等級內涵,以及增加學校對於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支援與資源的投入,以便日後能具體落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核心理

    念。

    關鍵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國小教師

    ∗ 張瓊穗: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翁婉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網路教學組研究生

    投稿收件日:95 年 03 月 31 日;修正日:95 年 06 月 27 日;接受日:95 年 07 月 05 日

  • 13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95 年 9 月)129~16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張瓊穗、翁婉慈∗

    壹、 前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和資訊科技的普及,當今的教學與學習形態已產生了

    變化。各國為符合世界潮流紛紛展開教育革新,諸如美、英、澳對教師的資訊科

    技素養教學知能進行培訓方面的探究,以促進教學品質與學習效能。我國於九年

    一貫課程改革中,特將資訊教育獨立為六大議題之首,強調以資訊科技作為融入

    各科教學領域的輔助媒介,旨在透過資訊科技讓教學方式更為多元,以培養學生

    具備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及終身學

    習態度為目的(教育部,2000)。 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執行層面而言,身處教學現場的第一線教師即是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成敗的關鍵人物。以往教師在教學活動扮演單向知識的傳授者,而如

    今教師角色已轉為學習促進者,而在教學轉化過程中,該角色不僅需要基礎的資

    訊科技操作技能及素養,更需進階的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歷程的教學設計及規劃

    能力,才能活化符合學習目標之教學活動,進而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但從過去

    推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經驗中,發現教師欠缺將資訊科技整合於教學活動內容

    設計的知能與經驗(Backhouse, 2003;黃雅萍、吳芷婷,2005)。所以,本研究致力於調查目前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以及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概念及實

    施現況,希冀了解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其設計知能的自我評鑑差異情形與

    相關議題,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期許能具體落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核

    心理念。

    ∗ 張瓊穗: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翁婉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網路教學組研究生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31

    貳、 研究目的 (一)探究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之內涵。 (二)瞭解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 (三)瞭解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提供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支援現況。 (四)探討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之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資訊融入教學

    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教師之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與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之差異比

    較。

    參、 文獻探討

    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改變了教學與學習的形態。教育部為加速資訊科技融入

    各學科教學,以及貫徹未來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培養學生具備「運用科技與

    資訊」基本能力,已經著手規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業務,並且加強於在

    職教師的資訊應用培訓以及資訊教育的推廣活動,此些都再再顯示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已是國家教育發展趨勢,也是刻不容緩的業務。 資訊融入教學即是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活動中(郭吉模,2004)。從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中的字面意義來看,其實「資訊」一詞泛指經過整理、有系統的資料

    總稱,「融入」一詞則指如何在教學上的運用(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便成為教學者藉由資訊科技的便利性,將電腦多媒體及網際網路

    等科技視為資訊統整與溝通的主要媒介,使資訊科技作為教室日常教學中的一部

    分,並且延伸至任何時間任合地點來尋求問題的解答(王全世,2000)。因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代表的意涵是指教師能夠適當的應用資訊科技促使原有的教

    學活動能夠有效率的進行、增進學習的成效,並且將學習延伸至課堂外的資訊。 除了上述基本意涵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仍有注意兩個要核心概念:首

    先,需注重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乃因資訊提供需注重呈現知識、提供練習、引導

    學習者等重要策略而非僅限於訊息的呈現,否則無法達到教學效果,所以在運用

  • 13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同時,要提供學生有不同的機會去回想對於所學內容的理解

    性,透過軟體、動畫及模擬工具的呈現,表現出對於所學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

    可在教學活動中經歷主動的認知過程,如創造、問題解決、推理、抉擇、評價等

    (Merrill, 1996;Kearsley & Shnedierman, 1999;Backhouse, 2003),才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主題探索與研究」和「獨立思考與問題

    解決」能力的核心。另外,資訊融入教學所強調的是促使教學成效更佳,因此需

    要實際運用於各領域的教學主題中,而非單純的資訊科技技能,此也代表資訊科

    技僅為輔助教師教學傳遞的媒介之一,最終目的仍將重點著重於學習,才是實際

    達到資訊融入教學的真正意涵。

    二、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困難

    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提昇國家競爭力與科技實力,培養

    每個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也因此各國莫不展開教育改革。教育部於中

    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計畫,以實現「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

    知識伴終生」為願景,並期望達到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學習情境,所以教

    育部(2001)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也特別規劃「培訓與支援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於其教學活動,鼓勵將資訊融入各科教學能力納入師資養成教育及教師遴

    聘標準」。而在此一策略實際施行至今,也有許多專家們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進行許多研究,並指明其施行現況與所遭遇的障礙與困難。 借鏡國外施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案例,Backhouse(2003)認為過去許多學

    校將金錢投資在電腦及網路的建置,卻少以教導如何使用資訊科技以增進教學的

    成效,如何創造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價值,導致教師徒有資訊科技技能卻未能

    確實運用於教學;而我國學者專家亦提出目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行現況,有

    關教育單位所辦理之教師培育課程,內容仍多以現有套裝軟體和硬體的運用為

    主,對於資訊科技和教學內容或方法相整合的內容、如何融合資訊科技於各領域

    則較少觸及(黃雅萍、吳芷婷,2005)。因此教師大多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視為運用簡報、網頁教學內容的呈現或利用現有平台做為溝通、存取資料的媒

    介(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 研究者歸納多位學者的研究,發現目前教師施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主要的

    困難點在於:1.學校經費、人力以及資訊科技設備有限,導致欠缺適當的教學資源以及行政支援(施吉安,2001;林秋先,2004);2.教學資源龐大難以統整,造成教師尋找教學資源和整合教材的負擔(賴怡卉,2003;林秋先,2004);3.教師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33

    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不足,導致其降低了改善教學方式的願意(李文益,

    2003;賴怡卉,2003;葉宏達;2003;郭吉模,2004)。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時,容易產生為融入而融入的迷思,因此上述三個原因中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

    能不足的問題又被多數專家學者強調應將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列為關

    鍵的核心。由此可見,科技本身並不能帶來改變,改變的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培

    養教師擁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知能才是目前最需迫切探討之內容。

    三、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內涵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的概念 過去傳統學習環境的教學策略以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則為負責記

    錄、記憶資訊的被動接受者,以學習者學習事物的觀點而言,這樣的模式在目前

    逐漸複雜化、科技不斷翻新的社會中已不敷運用。隨著資訊社會情境變遷迅速,

    現代的教與學已產生根本性的改變,開始將新科技視為教育改革的催化劑,並從

    原先著重於教師對科技工具的認識,轉變到對科技如何影響教與學過程的關注,

    因此當代教育專家期盼藉由對教師資訊科技能力的要求,將科技能力視為教師在

    其專業發展上的必要條件,進一步期待科技能於實際的教學場域中發揮輔助教

    學、學習的功效,此也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訴求(Davis, 2000; Russel, Finger, & Russel, 2000; Strickland, Salzman, & Harris, 2000)。

    現今,教學被視為是一種技能的實踐,此教學技能需含括教學工作中諸如班

    級管理、教學設計、應用科技等許多面向的組成成分,而這些技能被認為可經由

    訓練加以提升(Baumgartner, 1999; Davis, 2000)。特別對於執行教學工作的教師們而言,他們在教育系統中扮演主導的中樞角色,需運用科技創造出的各項特性

    與優勢,逐漸被認定具有影響教育現場、提升教學的潛力,因此作為第一線教學

    實踐的教師是否具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場域中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成為推動教育

    革新關切的重點。以教學實踐者的角度而言,儘管教師普遍同意資訊科技的融入

    與運用對於學生學習以及本身的專業成長是重要的,但許多實證研究結果也顯示

    出,教師雖然多具備科技運用技能,並能融入資訊、溝通等新科技於課堂實踐中,

    然而此些僅屬於低層次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而對於真正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相

    關的學習、教學理論以及學科的內容知識,適當結合科技、教學法、內容知識三

    者的高層次融入卻是教學現場極少發生的現象(Russel, Finger, & Russel, 2000;Williams, Coles, Richardson, Wilson, & Tuson, 2000)。因此,教師雖以資訊科技能力作為教育革新和專業成長的核心,但仍需提升其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層次並

  • 13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增強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能,以提升其教學成效。 (二)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之內涵分析 近年歐美國家將教育改革研究列為重要討論議題,其中亦針對教師資訊科技

    知能進行相關研究,諸如美國、英國、澳洲皆有針對在職教師、初任教師、實習

    教師、師培學生等對象進行教師科技能力、培訓課程等方面的探究(Kemp, 2000)。此些計畫的目的乃為促使學生能成為資訊科技的使用者;資訊的搜尋、分析、評鑑者;問題排解與決策者;有效生產工具的使用者;溝通、合作、發表、

    生產者;有教養、負責的公民,而教師在上述教育目標的要求下,其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知能便成為教師準備度的重要指標之一(Kelly & McAnear, 2002)。尤其在目前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中,更加反映出教育政策在資訊科技上的革新,

    必須回歸到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的能力,而此能力也被認為是可以經由在職的訓練

    與職前的課程加以提升的。由此可知,為因應社會與科技的需求及演進,科技能

    力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培育重點,然而在期望學生能具備適應新時代能力的同

    時,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應為科技融入教學的必要條件。 歐美諸國中最受國際推崇的標竿是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所進行國家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計畫來推動科技的適當運用,促進科技於教學、學習上支援與提升的實用價值,其特別擬定出教師的教育科技能力指標

    的面向及內涵,分別從資訊問題排除與個人訓練發展、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以及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等參個面向要求教師的專業能力必須與此標準作為發展

    標的(Kelly & McAnear, 2002; Peck, Augustine, & Popp, 2003)。 以歐美的研究而言,其教師目前多停留於基礎的資訊科技的運用,難以將資

    訊科技技能整合運用於教學中,因此相關研究者強調教師必須學習如何組織教室

    活動、如何運用資訊科技的方法,以使科技成為教學中融入的一部份,這才是未

    來教師在專業發展及訓練上的主要需求之一(Guhlin, Ornelas, & Diem, 2002)。而我國教師在教育現場中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與歐美亦相類似,特別是在資訊科技整

    合於教學中的實際作法方面,如何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概念或是方法以及如何

    將科技適當運用於教學實踐中仍多有限制與不足(何榮桂、籃玉如,2000;邱瓊慧,2002)。

    綜觀國內外,即便科技的優勢與特性被普遍認為可運用來提升教學成效,但

    就實際運用面而言,如何融合教學法、教學策略,產出一適切的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然而從 ISTE 之教師教育科技能力指標卻發現,教師若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35

    要將教育與科技相結合,不僅須具備基礎操作技能更加重視課程教學的規劃與設

    計(如:環境規劃、教學策略運用、學習評量與評鑑)、自我專業成長以及與社

    會連結的相關議題等,更加驗證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能,必須提升教師

    在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層次,並且將含括資訊科技技能、課程教學的規劃與

    設計、專業能力成長以及將教學與社會議題連結等培訓面向。因此,本研究即根

    據 ISTE 所規劃之教師的教育科技能力面向進行規劃本研究問卷的內涵:將包含了解教師在資訊科技技能、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能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社會

    議題連結能力(詳見表 1),並依據上述內涵將問卷面向分為三個面向: 1. 面向一、資訊問題排除與個人訓練發展 根據 ISTE 對教師教育科技能力內涵之規劃,資訊科技能力為教師執行資訊

    科技融入初始階段所需發展的能力,再加上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更是後續促使其

    專業成長和落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鍵。因此本研究於「資訊問題排除與個人

    訓練發展」面向即從教師個人具備資訊問題排除能力的程度來檢視其在資訊能力

    上的展現,並且為兼顧教師自我專業成長與其身處的環境能否提供充足的支援與

    資源,本研究中亦從教師所接受的專業訓練內容、參與資訊科技專業發展程度以

    及其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等進行了解。另外,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其所處

    的環境密切相關,然此些資訊科技設備及資源的提供乃學校相關行政人員最為知

    曉,因此本研究中也從「資訊組長」的角色更進一步探究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資源

    與支援是否能有效促進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需的專業成長。 2. 面向二、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 教學設計為教師規劃課程的基本能力,需以系統化的方式關注於學習者、學

    習任務、學習環境、教學策略、教學發展、教學實踐、學習評鑑、教學評鑑等教

    學整體,尚要從學習中發現一連串的問題、找出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的辦法並

    實施、評鑑方法施以關注,最後期望能創造出最富成效的教學(Smith & Ragan, 2005)。基於上述理念所衍生出的教學設計模式為數眾多,諸如其中幾個具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模式:Gerlach 和 Ely 模式、ASSURE 模式、Dick and Reiser 模式、Dick and Carey 模式、Kemp 模式等,無論其模式是否採取線性程序,但大致皆可歸納出分析、設計、發展、實施以及評鑑的五個階段(Gustafson, 1991;Andrews & Goodson, 1980)。於分析階段包含了:目標確立、學習者分析、環境與資源的確認;於設計階段含有:教學策略發展及教學活動發展;於發展階段須包含:評

    鑑項目的規劃與編寫,甚至是教材的發展等;於實施階段需要著重於教學管理與

    實施;最後於評鑑階段主要強調:教學的修正、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自我教學評

  • 13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鑑等重要成分。因此,本研究遂依據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模式,編列教師在五個階

    段的教學設計知能基本內涵題項。 3. 面向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旨在了解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以

    及其教學與社會議題連結情形。本研究便將基本的資訊科技技能、教學設計能力

    以及 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能力內涵作一統整,規劃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面向的題項內涵,並將教師能否運用資訊科技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議題,落實教

    學於生活情境中歸入於此題項內涵,希冀能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所有面向更深

    入了解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

    表 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面向及其內涵

    面向 內涵

    科技操作與概念 著重於基本科技知識、技能、概念的展現,並能在科技知識與技能上持續成長。

    生產效率與專業

    實踐 運用科技提昇教師生產效率與專業實踐。.教師利用科技進行持續的專業成長與終身學習,不斷反思個人專業實踐上表現,並進一步思

    考如何使用科技支援學生學習、如何以科技提昇工作上的生產效

    率,並使用科技暢通與同儕、家長、社區的互動管道。

    教學環境的規劃

    與設計 將科技融入教學環境,如運用科技支援教學策略,提供具發展性且

    適當的學習機會,以滿足學習者的不同需求;運用當前研究結果來

    規劃、設計教學環境;掌握科技資源,並評估其適切性;在學習活

    動之情境中,為科技資源的管理作規劃;在科技運用的環境中,規

    劃管理學生學習活動的策略。

    教學、學習與課程 強調教師在課程執行上應包括應用科技的方法與策略,並追求學習者學習的最佳成效。具體指標如促進科技運用的經驗,以滿足內容

    標準與學生科技標準;為滿足學生需求的差異,以科技支援學習者

    為中心的教學策略;運用科技發展學生高層次技能及創造力;在科

    技運用的環境中,妥善管理學習活動。

    評量與評鑑 以科技支援多元化的有效評量與評鑑策略。教師應能以科技輔助多元評量的技術,以評估學習者學習狀況,並利用科技資源蒐集、分

    析、詮釋、傳遞資訊,作為改善教學實務與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依

    據。

    社會、倫理、法

    律、人類議題 運用科技並非毫無限制,教師必須對於相關的社會、倫理、法律、

    人類議題有所了解。故教師應能示範與教導與科技運用相關的倫

    理、法律議題;利用科技資源消弭不同背景、特性、能力學生間的

    差距;確認、使用多樣化的科技資源;提倡安全、健康的科技資源

    運用;強調使用科技資源的公平性。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37

    肆、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知能及學校的資訊科技融入支援現況。因此研究採以立意取樣,分別針對有意願

    接受調查的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每校約 6 ~ 10 位)以及資訊組長(每校1 位)進行問卷發放。本研究總共針對台北縣(市)教師發放 34 所學校,回收30 所學校,有效問卷為 233 份;而台北縣(市)資訊組長,共發出 34 所學校,回收 29 所學校,有效問卷為 29 份。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探討得出問卷面向及內涵,

    並發展出研究工具「國民小學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教師版)」、「國民小

    學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資訊組長版)」。教師版本問卷旨在了解教師對於

    資訊融入教學知能的概念以及融入現況,而資訊組長版本問卷旨在了解資訊單位

    所提供的支援與服務。於問卷定稿前,於 2005 年 12 月 ~ 2006 年 1 月經過 2 次前置調查(pilot run)為問卷進行內容效度檢核,此兩次調查乃分別邀請不同學校之教師 20 位與資訊組長 10 位,共同來確認與修正問卷內涵、題項措辭及呈現方式,以達成本調查問卷之表面效度,並得出最後定稿的調查問卷。茲將從文獻

    探討和表面內容效度檢核後的研究設計架構圖示如圖 1:

    圖 1 問卷調查研究設計架構

    背景變項

    1.性別 2.教學年資 3.教學領域 4.任教學校的規模 5.參與資訊融入教學研習經驗6.資訊護照等級 7.資訊融入教學意願

    現況調查面向

    資訊組長 問卷內涵(輔助了解學校單位給予教師的支援服務) 1.學校資訊科技支援規劃與建設、2.學校資訊單位之管理及支援服務

    教師問卷內涵

    1.資訊問題排除能力與個人訓練發展

    2.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

    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 138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問卷係參考國內外相關資訊融入教學知能文獻所編製而成。

    「國民小學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教師版)」、「國民小學資訊融入教學現

    況調查問卷(資訊組長版)」經由國民小學資深的教師及資訊組長進行 2 次前置調查(pilot run)而確認問卷表面效度,題目如研究設計架構所示(圖 1),教師版的問卷題項共分為四大面向,共計 70 題;而資訊組長版的問卷題項共分為兩大面向,共計 6 題。

    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上,針對教師版的問卷之「面向一、資訊問題排除能力與

    個人訓練發展(6 題)」,以選項的方式呈現,屬於敘述性的填答,依循各題題意編列程度由淺至深的選項,每題有 4 個程度不同的選項;而於「面向二、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敘述性填答 1 題、量化填答 15 題)」及「面向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48 題)」則以 Likert 式五點量表呈現,屬於量化的填答,由填答者依個人的實際教學實際情形,在「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

    不同意」五項中進行圈選,作為對題目所述情形之看法,其記分方式依同意程度

    由低至高,分別給於 1、2、3、4、5 分。資訊組長版的問卷則分為「面向一、學校資訊科技支援規劃與基礎建設(4 題)」以敘述性、非量化的選項方式呈現以及「面向二、教學校資訊單位之管理及支援服務(2 題)」亦以敘述性、非量化的選項方式呈現,依循各題題意編列程度由淺至深的 4 個不同程度的回答選項(詳見附錄)

    四、 研究步驟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內容效度檢核得出調查問卷的題項,並針對研究對象

    進行施測,最後運用統計分析撰寫研究結果,研究步驟如下圖 2。

    圖 2 研究步驟

    調查問卷

    效度檢核

    修定與定

    現況調查

    聯繫對象

    發放/回收

    結果分析

    資料統計

    資料分析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39

    伍、 資料處理及分析

    一、 教師問卷信、效度

    本研究主要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教

    師版)」,經統計分析該問卷屬於可分析的量化題項,本研究之信、效度考驗結果

    敘述如下: 教師版問卷量化的部分共有二個面向:針對面向二和三兩者屬於量化的題型

    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到本問卷面向二、「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15 題)的信度標準化後 Cronbach α 係數為 0.927;以及面向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48 題)的信度標準化後 Cronbach α 係數為 0.911。

    問卷效度方面,經檢定結果教師版本之面向二、三之問卷題項 KMO 值為 0.94,因此本研究亦進行主成份分析,所有題項之因素負荷量皆為 0.5 以上,而分析結果在面向二、「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15 題)的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57.47;面向三、「資訊融入教學知能」(48 題)的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64.31。由此可見,本研究教師版調查問卷在量化部份之有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度。

    二、 基本資料統計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知能現況,並輔以從資訊組長

    的角度了解學校所提供教師進行資訊融入教學專業發展的支援程度。因此即從教

    師和資訊組長進行調查,本研究針對教師部分一共調查 34 所學校,有 4 所未回收,有效樣本為 233 名國小教師;在資訊組長部分一共調查 34 所學校,有 5 所未回收,有效樣本為 29 名國小資訊組長,以下表 2 和表 3 將分別呈現兩份問卷的敘述性資料:

  • 14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表 2 教師問卷基本資料整理

    台北市小學 台北縣小學 學校區域

    41.6 % 58.4 %

    男教師 女教師 性別

    38.6 % 61.4 %

    5 年以下 6 ~ 15 年 16 ~ 25 年 26 年以上 教學年資

    31.3 % 43.3 % 21.0 % 4.3 %

    極願意 願意 普通 不願意 資訊融入教學意願 24.5 % 57.1 % 18.0 % 0.4 %

    12 班以下 12~24 班 25~48 班 49 班以上 任教學校規模

    3.9 % 9.9 % 26.3 % 59.9 %

    初級 進階 高級 資訊護照等級

    60.5 % 31.0 % 8.6 %

    語文科 社會科 健康與體育

    藝術與

    人文科數學科

    自然與

    生活科

    技領域

    綜合活

    動 資訊科 主要教學領域

    66.5 % 41.6 % 47.2 % 33.3 % 55.8% 18.0 % 50.6 % 14.2 %

    參加一天以上資訊融入教學研習經驗 70 %

    表 3 資訊組長問卷基本資料整理

    台北市小學 台北縣小學 學校區域

    41.4 % 58.6 %

    男教師 女教師 性別

    3.3 % 96.7 %

    5 年以下 6 ~ 15 年 16 ~ 25 年 26 年以上 教學年資

    17.2 % 62.1 % 17.2 % 3.4 %

    12 班以下 12~24 班 25~48 班 49 班以上 任教學校規模

    3.4 % 10.3 % 27.6 % 58.6 %

    參加一天以上資訊融入教學研習經驗 82.8 %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41

    三、 現況調查分析

    本研究以台北縣(市)教師和資訊組長作為主要的探究對象,分別就問卷題

    項內容調查部分,依序對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知能以及資訊融入教學支援現況進

    行分析與探討: (一)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知能現況 在教師版本問卷中,本研究主要以三個面向進行分析,分別將資訊呈現如下: 1. 面向一、資訊問題排除能力與個人訓練 / 發展 面向一目的在於了解教師個人對於自己的資訊問題排除的能力以及個人在

    資訊融入科技專業的訓練發展。根據表 4 的數據得知在自我發展方面,教師時常運用參與研習來獲得資訊科技技能(51.1%),並且在資訊技能和資訊問題排除上都有一定的程度(13.8%知曉解決問題程序、35.5%能自行解決科技技術問題),而學校方面亦多提供不定期(30.5%)或少部分時間和預算(35.5%)進行資訊技能的培訓。然而調查中也發現眾多學校訓練與研習內涵以基本的軟、硬體科技技

    能教導偏多(50.0%)。延伸學校所提供的訓練,也正對應著大部分的教師雖知曉如何將科技運用於教學計畫卻偶爾用於教學(56.2%),而實際能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達成學習目標者則相對較少(4.9%)的情形。同樣地,數據也顯現出僅有少部分(22.9%)教師能將資訊科技整合至課程,而能達到和能與人合作、分享者將更缺乏(2.7%)。以上資訊顯示出,教師在基本的科技能力上已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未來有關單位可朝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達成學生學習目標的訓練而

    努力,並提供更多的支援與資源。

  • 14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表 4 資訊問題排除能力與個人訓練發展百分比

    選項 1 選項 2 選項 3 選項 4

    出現技術問題

    時,知道與合

    適的技術人員

    聯絡

    能 清 楚 表 達 技

    術問題,並依循

    校 園 支 援 系 統

    的程序解決

    能解決基本的技

    術問題,只有複雜

    或困難的問題產

    生才詢問技術人

    大 多 數 技 術 問

    題,可以在教室裡

    解決,並經常提供

    同事相關技術支

    1.教師常遇一般或複雜的技術問題

    處理

    29.5 % 13.8 % 35.3 % 21.4 % 接受過科技素

    養、資訊系統

    及基本軟體應

    用訓練

    接 受 過 將 科 技

    整 合 於 學 習 活

    動的訓練

    接受過使用適當

    教學資源,來豐富

    和擴展學生學習

    經驗的訓練

    接受過專業學習

    社群、分享科技技

    能及資源的訓練 2.參與科技專業訓練經驗的內容

    50.0 % 6.8 % 38.2 % 5.0 % 定期參與科技

    訓練的工作坊

    /研習

    能 指 導 及 示 範

    如 何 整 合 科 技

    應用於課程中

    通常與其他精通

    科技技術的人合

    被視為整合科技

    於教學的專家,時

    常分享教學和訓

    練的經驗

    3.科技融入教學上的參與程度

    63.4 % 22.9 % 12.3 % 1.3 % 參與大型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

    研習會以獲得

    科技技能

    除 了 參 與 研 習

    獲 得 最 新 科 技

    技能,亦能讓技

    術 應 用 變 得 更

    適合自己所用

    除了參加研習或

    工作坊外,還能進

    行自我學習

    除 了 參 加 工 作

    坊、自我學習外能

    建立專業性知識

    社群與同事分享

    4.參與科技專業發展的過程(自我

    發展)

    51.1 % 29.2 % 16.9 % 2.7 % 知道如何應用

    科技於教學的

    過程

    知 道 適 合 教 學

    的科技,並偶爾

    在 教 學 計 劃 及

    教 學 實 施 中 融

    入科技應用

    能良好利用適合

    自己教學領域的

    科技技術

    能將適合融入教

    學的科技技術適

    當的融入教學達

    成學習指標

    5.應用科技於教與學過程的互動方

    31.9 % 56.2 % 7.1 % 4.9 % 提供科技人員

    訓練,但無安

    排適當時間或

    預算

    提 供 科 技 人 員

    訓練,但僅開放

    一 點 時 間 或 預

    提供科技人員發

    展訓練,每年中至

    少有 8 小時時數及預算

    提供科技人員發

    展訓練;並提供多

    元的機會、隨時的

    指導

    6.學校提供的科技技術專業訓練

    30.5 % 35.5 % 21.5 % 13.0 %

    N = 233

    現 況

    百 分 比選 項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43

    2. 面向二、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 「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面向乃是了解教師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最常使用的教

    學策略或方法,並且透過量化的方式了解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規劃方面的知能。 根據本研究調查結果,教師最常運用於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或方法(讓教師

    進行複選 2 項)依次的百分比為:講述教學法(46.4%)、討論教學法(33.9%)、專題式教學法(33.6%)、問題解決教學法(28.3%)、合作學習教學法(28.3%)、探究教學法(12.0%)、腦力激盪法(12.9%)、精熟學習教學法(10.3%)。此外,本研究運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觀點了解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規劃

    知能,分別由教學設計之分析、設計、發展、實施和評鑑階段進行了解,每個階

    段各由三小題組成,並運用五等量表方式提供選項(1:極不同意 ~ 5:極同意),經統計分析後,在教學設計之「分析階段」平均為 3.91、「設計階段」平均為 3.94、「發展階段」平均為 3.92、「實施階段」平均為 4.01 以及「評鑑階段」平均為 3.88。

    3. 面向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面向主要在於了解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對於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概念、技能和態度,將教師使用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作

    一描述,本研究問卷透過五等量表的形式,供教師選擇題項內涵的同意程度(1:極不同意 ~ 5:極同意),並將平均值列為 2.5 ~ 3.5(未含)者標為普通程度、3.5 ~ 4.5(未含)者為好、4.5 以上表示優等程度,當同意程度較高則表示其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能程度亦越高。「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面向共計 48 題,經由統計分析得到各題項的平均值全落在 2.14 ~ 3.89。整體而言,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平均值均未超過 4,表示距離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落實尚有待努力。特別挑出平均值低於 2.5 的題項來看(表 5),發現教師在屬於較高層次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面需要更多的專業發展支援,甚至是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合作

    方式與他人彼此交流來增進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專業。

    表 5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平均值低於 2.5 的題項

    題項 平均

    21.如何適當運用科技於教學歷程中來協助引發學生不同的學習經驗是我目前迫切的專業發展需求。 2.39

    44.我在運用可得之科技資源管理教室方面有困難,因此我會歡迎同事或良師益友的協助。 2.43

    45.我需要接觸更多的資源或訓練,以便開始將科技資源視為我教學環節中的一部分。 2.25

  • 14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二)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提供的資訊融入教學支援現況 以下分別就資訊組長問卷的兩大面向進行探討目前學校的科技支援與管理

    服務: 1. 面向一、學校資訊科技支援規劃與基礎建設 在 29 所學校資訊組長所填答的有效資料中,有 24 所學校(83%)目前學

    校提供協助教師運用科技於教學的規劃,而其中有 14 所學校(58%)的支援規劃為電腦多媒體資訊科技的教學,諸如軟體、硬體的運用和 Intel E 教師培訓皆屬之;另外有 4 所學校(17%)乃以教學主題為主,針對各科資訊融入教學提供研習活動或工作坊;有 2 所學校(8%)分別提供數位典藏教學資源的運用和行動輔具學習運用作為支援。

    在調查研究資料中亦顯示(表 6),目前台北縣(市)國民小學的電腦比率大多在 20 比 1 的比率(44.8%),學校的電腦大多可以上網並且連線速度佳(96.6%),而且學校大部分(41.4%)可提供教師擁有專用電腦以支援其進行專業發展。

    表 6 學校資訊科技支援規劃與基礎建設百分比

    選項 1 選項 2 選項 3 選項 4

    40 學生/1 台 30 學生/1 台 20 學生/1 台 10 學生/1 台 多媒體電腦與全校學生的比率 3.4 % 24.1 % 44.8 % 27.6 %

    撥接速度 50%電腦可直接 連 線 上 網

    (速度不快)

    75% 電 腦 可 直接連線上網(速度夠快)

    100%電腦可直接連線上網(速度夠快)

    上網的電腦網路連

    線狀況及速度 0 % 0 % 3.4 % 96.6 %

    提 供 一 般 非

    電 腦 科 技 使

    供一台教師專

    用電腦,可彼

    此交流一般科

    技使用

    供一台教師專

    用電腦,可分

    享一般科技及

    專業科技技術

    供一台教師專用

    電腦,教室配有

    一般及專業科技

    及新興配備

    學校多媒體科技使

    用狀況

    20.7 % 6.9 % 31.0 % 41.4 %

    2. 面向二、教學校資訊單位之管理及支援服務 從研究數據中(表 7)得知,目前有一半(51.7%)的台北縣(市)國民小

    學資訊單位所提供支援教師進行教學的程度多僅為提供教學資源,並且漸漸有學

    校能與教師共同發展與分享資源(20.7%)甚至由學校教職員共支援之(17.2%)。在學校電腦科技資訊設備有一半(53.6 %)的學校每 3-4 年將執行升級,亦有將近一半(42.9%)的學校為 5 年以上更新一次資料,每 1-2 年更新資料者則僅有

    現 況

    百 分比

    選 項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45

    3.6%。

    表 7 教學校資訊單位之管理及支援服務百分比

    選項 1 選項 2 選項 3 選項 4

    提供有限教

    學資源 提 供 教 學

    支 援 及 資

    提供教學支援及

    資源,並共同發

    展及分享資源

    與其他教育者合作創造及

    分享新教學資源,並由學

    校的教職人員支援之

    學校資訊單位支

    援教師教學的程

    度 10.3 % 51.7 % 20.7 % 17.2 %

    未被升級 5 年以上 每 3~4 年 每 1~2 年 學校科技設備升級相隔之年數 0 % 42.9 % 53.6 % 3.6 %

    四、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分析

    本研究針對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之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資訊融入教學

    的自我評價差異情進行與教學設計知能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的相關議題分

    析。進行分析前,本研究亦先確認問卷兩個面向(「教學設計知能」和「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知能」)的相關性,再行其與相關背景變項的關係,茲將分析如下述: (一)教師教學規劃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之相關分析 本研究試圖檢核教師目前的教學規劃概念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是否相

    關,即從其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進行探究,因此在問卷中安排教學設計與規劃知

    能作為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進行相對性的比較,經統計分析得知,教師教學

    設計與規劃知能和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呈現中低度正相關(相關值為 .307,p < .05),這也代表教師的教學設計知能程度越高,則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的程度亦越高。

    (二)參與資訊融入教學研習者與其教學規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

    能之分析 近年隨著九年一貫的教育革新,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議題之首,因此,相關

    教育單位莫不強調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也為教師們籌畫許多資訊融入教學

    的研習或稱工作坊。研究者亦在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中,針對參與教學研習的教

    師進行探究,以了解其目前在教學設計與規劃(平均為 3.96)和資訊科技融入(平均為 3.39)知能程度。透過研究統計發現,在參與資訊融入教學研習和教學設計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之間未達 .05 以上的顯著水準(表 8),表示參與資訊融入教學研習並未對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產生影響。

    現 況 百 分 比

    選 項

  • 14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表 8 參與資訊融入教學研習議題之獨立樣本檢定

    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檢定 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

    F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雙尾) 假設變異數相等 1.704 230 .090 教學設計知能的

    平均數 不假設變異數相等5.361 .021

    1.457 94.837 .148 假設變異數相等 .705 230 .482 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知能的平均數 不假設變異數相等

    .776 .379.690 122.453 .491

    p< .05

    (三)擁有資訊護照等級者與其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知能之分析 「資訊護照」是教師電腦相關知識與技能檢定的認證,目前共分為三個不同

    等級的電腦資訊科技技能:初級、進階和高級。本研究依據研究樣本所填答的資

    訊護照等級作為背景資料變項,並與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

    能進行分析,經統計後發現,在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方面,資訊護照等級為高階

    者(平均數為 4.02)其平均數略高於初級(平均數為 3.91)和進階(平均數為 3.92);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方面,亦是資訊護照等級為高階者(平均數為 3.50)其平均數略高於初級(平均數為 3.38)和進階(平均數為 3.38)。此外,進一步進行變異數分析(表 9),結果發現資訊護照等級與教學設計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沒有顯著差異,此亦表示資訊護照等級並未對教師的教學設計知能

    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產生影響。

    表 9 資訊護照等級議題的變異數分析 平方和 自由度 F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83 2 .518 .597 組內 36.328 206

    教學設計知能的

    平均數 總和 36.511 208 組間 .269 2 1.137 .323 組內 24.374 206

    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知能的平均數 總和 24.643 208

    p< .05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47

    (四)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與其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知能之分析 教師個人意願一直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主要的關鍵,有意願的教師通常採

    取較為主動的態度,能運用學校所提供的資源和所學的技能適當的將之轉換並融

    入教學活動。在本研究中有高達 8 成的老師填寫其願意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因此本研究便將教師個人意願進行分析,從平均數(表 10)來看,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的教師的教學設計知能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平均數較填答普通

    和不願意之教師為高。透過變異數分析檢驗(表 11),結果顯示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與教學設計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亦有顯著差異,這表

    示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確實會影響其在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和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知能的程度。進一步針對融入意願程度進行多重比較(表 12)可知,選擇「極願意」者在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的程度明顯較

    選擇「願意」及「普通」者為高,由此可知師個人的意願確實將影響其個人的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表 10 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平均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極願意 56 4.088 .365 願意 133 3.908 .356 普通 42 3.800 .561 不願意 1 3.800 - 極不願意 0 - -

    教學設計知能的

    平均數

    總和 232 3.932 .4115 極願意 56 3.546 .309 願意 133 3.362 .302 普通 42 3.250 .382 不願意 1 2.750 - 極不願意 0 - -

    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知能的平均數

    總和 232 3.384 .335

  • 148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表 11 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變異數分析

    平方和 自由度 F檢定 顯著性

    組間 2.198 3 4.525 .004 組內 36.922 228

    教學設計知能

    的平均數 總和 39.120 231 組間 2.697 3 8.809 .000 組內 23.265 228

    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知能的平

    均數 總和 25.962 231

    p< .05

    表 12 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多重比較分析

    依變數 (I)對於資訊融入

    教學的意願 (J)對於資訊融入

    教學的意願 平均差異(I-J) 顯著性

    極願意 願意 .1804* .005 普通 .2886* .001

    願意 極願意 -1804* .005 普通 -.1082 .130

    普通 極願意 .2886* .001

    教學設計知能

    的平均數

    願意 -.1082 .130 極願意 願意 .1841* .000

    普通 .2965* .000 願意 極願意 -.1841* .000

    普通 .1123 .048 普通 極願意 -.2965* .000

    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知能的平

    均數

    願意 -.1123* .048

    p< .05

    (五)教師常運用的教學策略與其教學設計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知能之分析 本研究將常用的教學策略(或方法)列為:專題式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

    合作學習教學法、探究教學法、討論教學法、腦力激盪法、精熟學習教學法以及

    講述教學法等 8 種,並分別針對此 8 種教學策略進行其和教學設計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是否有顯著影響的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僅發現選擇「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程度,較選其他教學法的教師是有顯著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49

    差異(表 13),然而在教學設計知能方面,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教師及其他教學策略之教師並沒有顯著差異。

    表 13 合作學習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之獨立樣本檢定

    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檢定 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

    F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雙尾) 假設變異數相等 .305 230 .761 教學設計知能的

    平均數 不假設變異數相等 1.927 .661

    .254 87.167 .800 假設變異數相等 2.069 230 .040 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知能的平均數 不假設變異數相等 .807 .370

    1.977 109.103 .051

    p< .05

    五、 結果整理及發現

    本研究經由上述統計分析後,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於了解目前台北縣市國

    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資訊科技支援現況、探究教師不同背景對資訊融

    入教學的影響以及探討其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與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之差

    異,因此茲將研究所發現的結果臚列於下: (一)目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極高,但學校行政資源與支援

    卻相對不足 本研究發現有八成以上的教師願意投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且大多數也定期

    參與相關的研習訓練,但是在調查中卻顯示教師認為目前所學的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訓練多停留在資訊科技技能的訓練,對於如何引導和結合教學主題的融入運

    用卻較少;再加上,從資訊組長的調查中也更進一步得知,目前台北縣(市)的

    國小有六成以上僅提供部分的時間和預算(每年少於 8 小時的訓練),其中又佔了一半的學校沒有安排適當的時間或預算,如此正反應相關教育單位所提供的訓

    練內涵應往如何融入教學的方向努力,並且應再擴充對教師的行政支援與資源,

    以提升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能,而非僅提供培訓資訊科技技能為主。 (二)教師之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關係密切 根據本研究結果數據顯示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呈

    現中低度正相關,足以表示當教學設計知能程度越高,則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

    度亦越高。由此可證,若要增進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則對其教學設計

  • 15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知能程度也應相對提升。

    (三)(三)(三)(三)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或通過資訊護照的檢定,不一定能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或通過資訊護照的檢定,不一定能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或通過資訊護照的檢定,不一定能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或通過資訊護照的檢定,不一定能

    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在本研究的調查中,教師經常會藉由定期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的研習

    來增進自己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專業知能,然而針對教師的個人訓練發展上的

    資料顯示,目前大多數(56.8%)的研習內容規劃都以培訓教師科技素養、資訊

    系統操作技能及基本軟體應用訓練為主,對於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活動應用面向

    及擴展學生的學習經驗上則較欠缺。所以,本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資訊融入教學研

    習的教師,其教學設計知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不一定較為參加者為高。

    此外,夲研究發現通過資訊護照檢定等級越高的教師,其教學設計知能和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的平均值較資訊護照檢定等級低的教師高,但是進一步分析

    後,並未產生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認為增強教師的資訊科技技能並非提升其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的唯一之道,未來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培訓與認證內容還

    要從其他面向著手,才能真正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業知能。

    (四)(四)(四)(四)教師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教師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教師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教師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確實影響其教學設計與資願,確實影響其教學設計與資願,確實影響其教學設計與資願,確實影響其教學設計與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主動自發學習的人其在學習的行動力以及自我成長較

    強、較快,而從文獻得知,教師的個人意願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首先要突破的關

    鍵點,若能促使教師有意願的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則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上將更能提升品質與加速推廣。現今,藉由本研究資料結果再次驗證了教師參與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將與其教學設計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有正面的影

    響。

    陸、陸、陸、陸、 研究結論與建議研究結論與建議研究結論與建議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究歸納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問卷內涵,並分別從三個面

    向(面向一、資訊問題排除能力與個人訓練發展、面向二、教學設計與規劃知能

    及面向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了解教師整體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能,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有以下的結論及建議: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51

    一、 加強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從本研究的結果可發現,教師在教學設計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平均

    值普遍低落(平均值大多低於 4),顯現出教師於教學設計知能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歸納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

    能則可從教師的基本資訊科技技能、課程教學設計與規劃、個人專業發展以及社

    會議題連結的程度進行培訓並提升其能力,因此研究者建議教育當局能除了目前

    所積極推廣的資訊科技技能培訓之外,考量從上述所歸納之面向增進教師的教學

    設計知能和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整體性專業知能程度。

    二、 提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與資訊護照的檢定等級內涵

    根據本研究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教育單位所開辦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

    內容多停留於基礎的資訊科技技能教導,較少引導教師如何將資訊科技整合至課

    程教學,或是運用資訊科技引導學生與社會議題相連結來提升學習成效,更由本

    研究數據印證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對於教師教學設計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程度影響並無任何差異,因此,研究者亦建議往高層次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內

    涵開辦相關研習課程,以茲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同理,在資訊護照的檢定上教

    師所需通過檢定的內涵仍鎖定於電腦的基礎技能,但此些技能將不敷教師轉化資

    訊科技技能於教學的需求,是故在資訊護照的檢定方面應可往更深入的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議題進行延伸發展。

    三、 增進學校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支援與資源的投入

    教師們大多願意投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且多能定期的參與相關研習與進

    修,反觀相關教育單位所提供的預算、時數與人員資源比率較為偏低,而整合性

    教學資源也是目前所缺乏的重點,如此現象,將與教師的意願形成反比,成為教

    師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業發展的限制。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學單位應可從各領

    域主題漸漸成立相關的教育資源分享機制,以增加對教師的訓練資源。

    誌 謝 本研究乃是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4-2520-S032-001)的部份成果,在

  • 15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此感謝國科會研究經費的補助。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在此亦感謝研究助理潘承

    冠同學、楊雅婷同學協助文獻搜集及問卷發放等事宜。

    參考文獻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

    77,22-28。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

    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 李文益(200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我見。師說,174,10-11。 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契機。師說,180,4-6。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施吉安(2001)。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

    59,63-73。 教育部(2000)。國教專業社群網:九年一貫重大議題。2006 年 03 月 20 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教 育 部 ( 2001 )。 中 小 學 資 訊 教 育 總 藍 圖 。 2003 年 3 月 20 日 , 取 自 :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itpo/itprojects/itmasterplan.htm

    郭吉模(2004)。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8,86-95。 黃雅萍、吳芷婷(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4,123-141。 葉宏達(2003)。資訊教育政策在東部地區落實與挑戰。教育研究,108,22-31。 賴怡卉(2003)。資訊等於知識嗎?:談資訊融入教學的省思。師說,174,8-9。 Andrews, D., & Goodson, L. (198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e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3 (4), 2-16. Backhouse, B. (2003).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Beyond the

    early adopters. TechTrends, 47 (3), 5-8. Baumgartner, P. (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6 (1), 3-9. Davis, N. (2000). International contras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eacher educati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chang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9 (2), 139-147.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53

    Guhlin, M., Ornelas, L., & Diem, R. (2002). Methods that work: Educator competencies for technology in public schoo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Gustafson, K. L. (1991). Survey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2nd ed.). Syracuse, NY: Information Resource Publications.

    Kearsley, G., & Shnedierman, B. (1999). Engagement theor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March 22, 2006, from http://home.sprynet.com/~gkearsley/engage.htm

    Kelly, M., & McAnear, A. (2002).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Preparing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 Retrieved March 22, 2006, from http://www.newhorizons.org/strategies/technology/tech_review_kellyp.htm

    Kemp, L. (2000). Research in teac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competenc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An evaluation to guide implementation of beginning teacher technology competenc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2797).

    Merrill, M. D.(1996)。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Retrieved March 22, 2006, from http://research.umbc.edu/~hodell/602rp5.htm

    Peck, K., Augustine, C., & Popp, D. (2003). The aect project: Model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in teacher preparation. TechTrends, 47 (2), 21-23.

    Russel, G., Finger, G., & Russel, N. (20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of Australian teachers: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9 (2), 149-166.

    Smith, P., & Ragan T. (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Hoboken, NY: John Wiley & Sons. Strickland, J., Salzman, S., & Harris, L. (2000). Meeting the accountability mandate: linking

    teacher technology competency to student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Chicago, IL.

    Williams, D., Coles, L., Richardson, A., Wilson, K., & Tuson, J. (2000).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 analysis of teachers' needs based on a surve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in Scottish school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9 (2), 167-182.

  • 15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附 錄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調查問卷

    親愛的老師,您好:

    感謝您協助本研究問卷的調查與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為九年一貫課程的重點

    之一,為深入瞭解目前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本研究參考美國德

    州發展之資訊融入教學調查問卷,期望透過問題的反應與教師的自我評估,獲知

    有關目前學校管理支援、訓練發展,以及科技融入教學等重要資訊,並作為日後

    研究探討之用。 本問卷採不記名方式,且一切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之用,請您放心就您的看法

    填答。您寶貴的意見對本研究相當重要,懇請耐心作答,以免發生遺漏,感謝您

    的意見與合作。 敬祝

    教安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 張瓊穗 博士

    第一部份:基本資料(請於[]內填寫號碼)

    [ ]1.性別:(1)男(2)女 [ ]2.年齡:(1)30 歲以下(2)31~45 歲(3)46 歲以上 [ ]3.教學年資:(1)0~5 年(2)6~15 年(3)16~25 年(4)26年以上 [ ]4.教育背景:(1)師專畢業(2)一般大學畢業(含教育學程及師資班)

    (3)師範學院畢業(4)研究所(含四十學分班、碩博士)畢業(5)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補充說明)

    [ ]5.教學領域(可複選):(1)語文(2)社會(3)健康與體育(4)藝術與人文(5)數學 (6)自然與生活科技(7)綜合活動(8)資訊

    [ ]6.擔任職務:(1)級任教師(2)科任教師(3)兼行政教師(4)其他 (請補充說明)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55

    [ ]7.目前任教年級(可複選):(1)一年級(2)二年級(3)三年級(4)四年級(5)五年級(6)六年級

    [ ]8.學校所在地區:(1)台北市(2)台北縣 [ ]9.任教學校的規模:(1)12班以下(2)13~24 班(3)25~48 班(4)49

    班以上 [ ]10.是否曾參加一天以上的資訊融入相關教學研習?(1)是 (2)否

    若選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簡略說明:研習內容)

    [ ]11.您的資訊護照等級:(1)初級(2)進階(3)高級 [ ]12.您個人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意願:(1)極願意(2)願意(3)普通(4)

    不願意(5)極不願意

    第二部份:現況調查(請選擇符合目前學校及您個人教學現狀的選項)

    (一)管理及支援服務 [ ]1.請描述您最常遇到的一般(例如,重新啟動、檢查網路、檢查電源)或

    複雜(例如,網路連線、外部支援)的技術問題。 (1)當技術問題出現時,我知道與合適的技術人員聯絡。 (2)我能清楚的表達技術問題,並且依循校園支援系統的程序解決。 (3)我能解決基本的技術問題,只有複雜或困難的問題產生才詢問合適

    的技術人員。 (4)大多數技術問題,我通常可以在教室裡解決,並經常提供同事相關

    的技術支援;對於不斷發生的技術問題,我也會適時的向合適的技

    術人員報告。

    (二)教育工作者訓練及發展 [ ]1.請描述參與科技專業訓練經驗的內容。

    (1)我已經接受過科技素養、資訊系統及基本軟體應用的訓練。 (2)我已經接受過將科技整合於學習活動的訓練。 (3)我已經接受過使用適當的教學資源,來豐富和擴展學生學習經驗的

    訓練。 (4)我已經接受過專業學習社群、分享科技技能及資源的訓練。

    [ ]2.請描述你在科技融入教學上的程度?

  • 15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1)我只是定期參與科技訓練的工作坊/研習。 (2)我能指導及示範如何整合科技應用於課程中。 (3)我通常與其他精通科技技術的人合作。 (4)我被視為整合科技於教學的專家,時常分享教學和訓練的經驗。

    [ ]3.請描述關於參與科技專業發展的過程? (1)我參與大型教職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研習會以獲得科技技能。 (2)我參與大型教職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研習會,除了獲得最新科技

    技能,也能讓技術的應用變得更容易,適合自己所用。 (3)我很積極地參與專業方面的發展,除了參加工作坊外,我還能進行

    自我學習。 (4)我會創造一些探索性的社群、建立專門性的知識,也會透過科技的

    方式傳遞,使學習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 [ ]4.請描述學校提供您的科技技術專業訓練為何?(如,網頁設計與製

    作、多媒體或軟體教學等) (1)有提供科技人員訓練,但沒有安排適當的時間或預算協助發展教職

    員的科技技術訓練。 (2)有提供科技人員訓練,但僅開放一點時間或預算協助發展教職員的

    科技技術訓練。 (3)有提供科技人員發展訓練及介紹,且一年中至少有八小時的時數及

    預算提供,以協助發展教職員的科技技術訓練。 (4)有提供科技人員的發展訓練;並提供多元的機會、隨時的指導,用

    以協助發展教職員的科技技術訓練。

    (三)a:教學與學習(現職教師) [ ]1.請描述在應用科技於教與學的過程中,您的互動方式為何?

    (1)我知道如何應用科技於教學的過程中。 (2)我知道適合應用於我教學內容領域的科技為何,而且我偶爾在教學

    計劃及教學實施中融入科技應用。 (3)我對於有哪些科技技術適合自己的教學領域很了解,並且能利用的

    非常好以達到學習指標。 (4)我對於適合融入教學的技術很了解,並且能將之適當的融入教學達

    成學習指標。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57

    2.請描述在資訊融入教學的過程中,您最常使用的教學策略、方法為何?(複選2 項) □專題式教學法 □問題解決教學法 □合作學習教學法 □探究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 □講述教學法 □精熟學習教學法 □腦力激盪法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請您依教學準備的真實情況,來勾選以下題項:

    1極不同意

    2不同意

    3普通

    4同意

    5極同意

    3-1 我能分析學習者的特質,作為進行課程活動設計之參考。 □ □ □ □ □ 3-2 我能分析教學內容,來擬定教學目標。 □ □ □ □ □ 3-3 我能分析不同教學媒體之特色,作為呈現教學內容或教材

    之參考。 □ □ □ □ □

    3-4 我能依教學目標,來進行選擇適當教學策略。 □ □ □ □ □ 3-5 我能依照所選定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 □ □ □ □ 3-6 我能依照教學策略之內涵,來設計學習單引導學生進行學

    習。 □ □ □ □ □

    3-7 我能依照教學目標,來編寫學習評量指標。 □ □ □ □ □ 3-8 我能依照教學目標,搜尋並整理相關資源,作為上課補充

    教材。 □ □ □ □ □

    3-9 我能依照教學目標,來進行編寫活動教案或測驗試卷。 □ □ □ □ □ 3-10 我能依照學生學習狀況,隨時對我的教學活動進行檢討

    及修正。 □ □ □ □ □

    3-11 我能依照所設計的教案內容,確實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 □ □ □ □

    3-12 我能依照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內涵,給予學生適當的回饋與協助。 □ □ □ □ □

    3-13 課程活動結束時,我都能依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量。 □ □ □ □ □

    3-14 課程活動結束時,我能對自己的教學成效進行自我評量,以促進自我專業教學能力之成長。 □ □ □ □ □

    3-15 我能依照學習評量指標,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學習評量。 □ □ □ □ □

    同意

    程度

  • 158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b:教學與學習 ◎ 請閱讀以下的題目陳述並依照其程度,勾選符合您教學狀況的程度。

    1極不同意

    2不同意

    3普通

    4同意

    5極同意

    1. 在教學時間中,我能運用班級科技資源解決大多數的技術問題,而不需要請求技術上的支援。

    □ □ □ □ □

    2. 我班級的學生能根據我在課堂中所指定的主題,以網路或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出他們的學習成果(例如,資料蒐集)。

    □ □ □ □ □

    3. 找出適當的軟體程式、網站,或CD作為課程補充,以及補充特定的內容標準是我此時資訊融入教學優先考慮的重點。

    □ □ □ □ □

    4. 我會和學生一起設定個人或團體的學業目標,以提供機會讓學生引導自我學習並將目標調整至相對應的學習目標。

    □ □ □ □ □

    5. 學生的問題與先前經驗會影響我所教授的內容,以及我為學生設計的學習活動。

    □ □ □ □ □

    6. 我的學生會確認重要議題或問題,並進一步運用學校之外的科技資源或人際資源(例如,與專家、社區團體的合作)

    來解決。

    □ □ □ □ □

    7. 我的學生會運用網路採取(1)與他人合作、(2)發表、(3)溝通、(4)解決問題等動作,以求能達到回答其感興趣之議題或課業問題等目的。

    □ □ □ □ □

    8. 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時,我經常考慮教室的科技資源,來確認課程活動計畫及調整上課內容是否符合我班級學生的程度。

    □ □ □ □ □

    9. 我能用問題引導的教學方式協助學生運用科技資源提升高層次思考的能力。

    □ □ □ □ □

    10. 我時常引導學生參與那些需要分析資訊、創造性思考、預測、運用班級科技資源來整理出結論的學習活動。

    □ □ □ □ □

    11. 我的學生經常運用科技資源,針對調查議題/問題找出解決方式 。

    □ □ □ □ □

    12. 當我設計應用科技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活動時,我經常考慮(1)學生的興趣、經驗,以及解決相關問題的欲望;(2)學校之外人際資源的可得性。

    □ □ □ □ □

    13. 我會找出適合學生運用科技資源來解決生活議題的教學內容並加以實行,但我通常不會自行編寫這樣的課程。

    □ □ □ □ □

    14. 我的學生能參加與其他學生、政府單位、業界專家交流的線上合作計畫(不含e-mail的交流),並共同解決一些自行選擇的問題或議題(如網際博覽會計劃)。

    □ □ □ □ □

    同意

    程度

    題目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59

    1極不同意

    2不同意

    3普通

    4同意

    5極同意

    15. 我設計教學與評量的出發點在於促使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於他們真實生活的世界中。

    □ □ □ □ □

    16. 我現在的教學計畫即便不使用科技也能很有效率,因此,我現在沒有運用任何科技資源並改變教學方式的打算。

    □ □ □ □ □

    17. 我能定期執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並利用教室科技資源促使學生參與學習。

    □ □ □ □ □

    18. 我能定期使用科技資源學習,以提升個人教學上的專業成長。

    □ □ □ □ □

    19. 我會使用教室科技資源紀錄出缺席狀況及成績、呈現教學內容給學生或透過電子郵件與家長溝通。

    □ □ □ □ □

    20. 培養學生運用資訊探索技巧解決個人生活問題的使用能力,是我選擇課堂上教學素材類型的考量。

    □ □ □ □ □

    21. 如何適當運用科技於教學歷程中來協助引發學生不同的學習經驗是我目前迫切的專業發展需求。

    □ □ □ □ □

    22. 我是基礎應用軟體的能手,如文書處理套裝軟體、網路瀏覽器和多媒體呈現工具。

    □ □ □ □ □

    23. 完善的科技基礎建設能提供我的學生更具創造性思考能力,以及解決真實的問題機會。

    □ □ □ □ □

    24. 我能自在地訓練他人使用基礎的應用軟體,如瀏覽/搜尋網路資源,以及使用符合我的班級層次或內容之特定的科技

    工具。

    □ □ □ □ □

    25. 我善於融合學生學習經驗並運用科技資源編排具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 □ □ □ □

    26. 我能依據學習目標設計網路形式的專題活動,作為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的方式。

    □ □ □ □ □

    27. 學校所提供之教師專業進修不但無法滿足我專業發展上的需求,甚至無法讓我利用科技資源增進學生的良好學習經

    驗。

    □ □ □ □ □

    28. 在我個人的專業成長中包括了解教學設計與科技的革新,以便讓我有充分的知識去利用學校的科技資源。

    □ □ □ □ □

    29. 我目前的專業發展需求是獲知學生如何運用我們的教室科技資源,來達成符合內容標準之特定的學習結果。

    □ □ □ □ □

    30. 我時常運用多元評量的方法鼓勵學生以非傳統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專題報告、歷程檔案)

    □ □ □ □ □

    同意

    程度

    題目

  • 16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1極不同意

    2不同意

    3普通

    4同意

    5極同意

    31. 能將學生所學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是我運用科技資源的基本考量之一。

    □ □ □ □ □

    32. 雖然我可能會使用科技做為教學準備的工具,但我對於使用科技資源作為教學的運用會感到一部分的不自在。

    □ □ □ □ □

    33. 在我的班級教學時間,我並沒用到電腦及相關科技資源,且目前我尚不 考慮使用它們。

    □ □ □ □ □

    34. 由於時間限制或經驗不足,我會考慮使用同事所介紹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教學主題、教學活動、教材或科技資源等

    來進行教學。

    □ □ □ □ □

    35. 雖然我現在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單元設計方式,然而充分地運用科技資源來設計這些單元,對我而言仍是困

    難的。

    □ □ □ □ □

    36. 我已經在我的班級中運用當前可取得之科技設備並使其發揮最大教學成效。

    □ □ □ □ □

    37. 我在使用科技資源進行教學時,經常會根據學習科技領域的新知(新的教學策略、學習理論等),作為我教學的改

    進依據。

    □ □ □ □ □

    38. 我每日使用我們的科技資源進入網路、發送信件並設計教學活動。

    □ □ □ □ □

    39. 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多媒體或幻燈片(如:powerpoint),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

    □ □ □ □ □

    40. 我的學生可立即獲得各種科技支援,促使他們有機會能查詢與生活相關的議題。

    □ □ □ □ □

    41. 由於學校課程進度或預算上的限制,導致我運用科技資源於教學相當不便。

    □ □ □ □ □

    42. 持續發生的技術問題導致我或我的學生無法在教學時間中運用教室科技資源。

    □ □ □ □ □

    43. 我迫切的需要外在支援來協助我運用科技設計學習評量(如網路評量表、excel成績表等),而此評量將包含學生如何應用所學表現於生活中。

    □ □ □ □ □

    44. 我在運用可得之的科技資源來管理教室方面有困難,因此我會歡迎同事或良師益友的協助。

    □ □ □ □ □

    45. 我需要接觸更多的資源或訓練,以便開始將科技資源視為我教學環節中的一部分。

    □ □ □ □ □

    同意

    程度

    題目

  •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 161

    1極不同意

    2不同意

    3普通

    4同意

    5極同意

    46. 以我現今的課程需要和班級規模為考量,對我的學生而言,學習有關使用教室以外的電腦以及相關科技資源(例

    如,電腦教室、資源中心)是更為簡單且可行的。

    □ □ □ □ □

    ~再次感謝您的協助,本問卷到此結束~

    同意

    程度

    題目

  • 162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19, No.2 (Sep. 2006)129~162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vestigating the Compet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In-Service Teachers:

    For Example of Taipei County

    Chiung-Sui Chang & Want-Tzu Weng∗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current statu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and the in-service teachers’ competency regar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are 233 elementary school in-service teachers from 34 school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aipei. The study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tatistic methods which included t-test, ANOVA analysis, post hoc comparison,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1)There was a strong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compet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and the competenc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ables regarding in-service teachers’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regarding information integrated into their instruction.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in-servic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competency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4)Other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structional competence,

    elementary school in-service teachers ∗ Chiung-Sui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amkang

    University Wan-Tzu Weng: Graduate Student, Network Instruction Divisio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olorImageDict > /JPEG2000ColorACSImageDict > /JPEG2000ColorImageDict > /AntiAliasGrayImages false /Crop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MinResolution 300 /Gray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GrayImageResolution 300 /GrayImageDepth -1 /GrayImageMinDownsampleDepth 2 /Gray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Filter /DCTEncode /AutoFilter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AutoFilterStrategy /JPEG /GrayACSImageDict > /GrayImageDict > /JPEG2000GrayACSImageDict > /JPEG2000GrayImageDict > /AntiAliasMonoImages false /Crop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Min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MonoImage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Depth -1 /Mono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Filter /CCITTFaxEncode /MonoImageDict > /AllowPSXObjects false /CheckCompliance [ /None ] /PDFX1aCheck false /PDFX3Check false /PDFXCompliantPDFOnly false /PDFXNoTrimBoxError true /PDFXTrimBoxToMedia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SetBleedBoxToMediaBox true /PDFXBleedBoxToTrim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 () /PDFXOutputConditionIdentifier () /PDFXOutputCondition () /PDFXRegistryName () /PDFXTrapped /False

    /Description > /Namespace [ (Adobe) (Common) (1.0) ] /OtherNamespaces [ > /FormElements false /GenerateStructure true /IncludeBookmarks false /IncludeHyperlinks false /IncludeInteractive false /IncludeLayers false /IncludeProfiles true /MultimediaHandling /UseObjectSettings /Namespace [ (Adobe) (CreativeSuite) (2.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Selector /NA /PreserveEditing true /UntaggedCMYKHandling /LeaveUntagged /UntaggedRGBHandling /LeaveUntagged /UseDocumentBleed false >> ]>> setdistillerparams> setpage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