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记】 07 责编 吴秀萍 美编 郑 2018 12 26 日 星期三 农村版 CHONGQING DAILY 副刊 我与农村改革 我与农村改革 40 40 百味 人生 肖乾旭 图 秋老虎不咬人,但热得人发晕。 下午三点,天空烈日悬,地上焰火 飘。“送清凉”活动开始了,小莫跟在领 导们身后,在水泥浇筑的楼板上行走, 在钢筋林立的楼层中穿梭。小莫是单 位的笔杆子,戴一副墨镜,顾不上擦 汗,举着相机咔嚓咔嚓:领导们把风油 精、毛巾和肥皂等物品送到工人的手 上,亲切问候,热情握手。 小莫要写简报写新闻,必须图文 并茂,他觉得还要采访一下,便把相机 对准项目部的一位负责人,问工地上 是如何应付秋老虎的,工人们在烈日 下劳作有何感想? 负责人嘴笨,摸摸黝黑的脸,脑壳 短路,不晓得怎么回答,只说秋老虎不 咬人,但啃皮肤。他笑几声,指向一位 身高壮实的汉子,要小莫去采访秋老 虎,秋老虎说话一套一套的。 秋老虎是个人?小莫哑然失笑。 秋老虎正在装模板,头戴红色安 全帽,身穿一件紫色衣裳,一条黑色长 裤,左边裤脚卷着,小腿上缠着绷带。 小莫立即将镜头对准浑身汗湿的秋老 虎,咔嚓,咔嚓。 秋老虎见小莫在照相,立即将安 全帽压低,取过砖头上的水盅,咕咚咕 咚,喉咙一阵起伏,忽然一声:“我姓 邱,叫邱兆梅,长得不漂亮,嗓门大,有 母老虎的架势。今年晒秋老虎哇,大 家就喊我秋老虎。” 小莫大惊:“你是女同志?这么 热,你还在工地上干活儿?” 秋老虎粗壮的双臂一甩: “我老公死 了,有两个女儿读书,我不挣钱谁挣钱?” 工地上的女人不少,和和泥沙拎 拎泥桶打打下手,但装模板这活儿女 人却很少干。小莫身子一抖:“这四十 多度的高温啊,大姐,你是好样的!” 秋老虎一笑:“不光我是好样的, 大家都是好样的。” 小莫问这些天公司采用哪些措施 保障工人们的安全,工人们对高温天 作业有些什么要求。 秋老虎清清嗓子,侃侃而谈:一是 上午下班时间提前,下午上班时间推 迟,避开高温时间作业;二是露天作业 要有遮挡,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曝晒; 三是公司改善大家的吃住条件,不让 大家受苦受难;四是……五是……秋 老虎一连说了八点要求。 小莫目瞪口呆,这秋老虎绝对是 个典型,他要求秋 老虎戴上安全 帽、微笑,秋老虎 照办。小莫递过 水盅,要秋老虎 做出渴极了的样 子喝水,秋老虎怔 了一下,还是端起 水盅,一饮而尽。 小莫还要秋老虎卷 起右腿的裤脚,让腿 上的伤疤也露出来。 秋老虎死死盯着 小莫:“你答应我一个 要求后,我才听你的指 挥。我也要给你照张 相。”秋老虎从一个包里 取出手机来,“你得把墨 镜取下,然后把衬衣脱了, 把裤子脱掉,内裤脱不脱 你决定。” 小莫大惊失色:“我怎 么能脱下衣服裤子呢?大 姐!” 秋老虎一瞪眼:“你为啥 要我露出伤疤呢?还要我微 笑?你这是折腾人啊,兄弟!” 秋老虎一甩头,汗水迸溅,“我只是一 个靠气力吃饭的女人家。” 小莫感觉浑身燃烧,像要融化一 般。 40年来,农村改革始终没有停 止,而且基本上都是围绕土地制度的 改革来进行的。 2016年8月,我与报社的张国勇 一道到梁平区采访,区农委农经站站 长介绍,他们正在进行有偿有条件退 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索,这一 线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事情的缘起始于 2014 年底。梁 平金带镇的首小江,在投资适度规模 农业中,看中了蟠龙镇义和村一块面积 为15亩的地。为能长久经营,他先是 把自己的户口迁到这个村,然后又与村 里商量,想获得这块地的承包经营权。 虽然有了当地的户口,但按《土 地承包法》的规定,首小江无法获得 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他反复与村民 小组和在这 15 亩地上有承包经营权 的21户村民商量,由他以有偿的方式 把这 21 户村民手中的承包经营权转 让过来。 经过商谈最后确定,21户村民将 这 15 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自愿退回 给村民组,首小江以每亩3.45万元的 价格从村民组获得土地的长久承包 经营权,3万元作为退地农民的补偿 金,剩下的4500元则平均分配给村 民小组的成员。 “这起农民自发退地事件,虽然给 当时的梁平县出了一道难题,但也是深 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尝试,有一定启示作 用。”梁平区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张强 说,从2016 年初开始,县里选择了礼让 镇川西村、屏锦镇万年村,进行有偿退 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试点。 在改革试点中,梁平探索出“三方 联动,供需平衡”的方式:即由村民组、 村民和用地业主三方协调联动,让发 包方有退出通道,退出方有退出意愿, 承接方有用地需求,达到供需平衡的 退地目的,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能利 用”的目标。到当年 8 月为止,全县已 有 99 户农民将总共 223.68 亩土地的 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 梁平在全国率先进行的这一改 革,是农村改革中的重大探索。因 而,我们写了一篇稿子进行了报道, 梁平的这一改革探索得到了国家农 业部等的肯定,这篇新闻稿也获得了 中国新闻奖。 其实,农村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 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作出了深 化农村改革的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 会所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又对 农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的农村改 革进行了总体的部署。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 有条件的地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 上,可以进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改 革试点,我市的荣昌区清升镇漫水桥 村、璧山区七塘镇的将军村等都进行 了试点,并取得成功。 对农村改革的探索,作为跑田坎 的记者,我给予了特别关注,只要发 现线索,就会及时进行采访和报道。 40年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 革也不会止步,并会不断探索、深化 下去。这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历 史的必然。 40 年, 40 篇。 作为亲身经历、甚至直接参与了农 村改革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 40年的时刻,写下这组短文,也算是自 己对农村改革情怀的一种释然。 40 年的农村改革,给农民、农村、农业 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任何改革一 样,在改革探索过程中,有坎坷,有失误, 也有阵痛。但是,最终是成功,是喜悦,推 动的是历史的发展。 改革不会止步,在40年改革的基础 上,农村改革也要再出发,而且是更大的 攻坚克难。作为一位经历了40年农村 改革全过程的老新闻工作者,坚信这再 出发的改革,会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让农村与城市一道,实现两个一百年的 目标。 小麦要把父母接到城里享福,可是刘老 瘸就是打死不干,刘大妈气得直跺脚:“你个 死老头儿,咋就脑筋不转弯?种一斤粮食值 多少钱?我们去帮女儿照门市,她就少请个 帮工,节约多少钱?”女儿小麦到城里打工, 后来嫁给了城里人,夫妻俩开了一爿百货小 商场,很缺人手。 刘老瘸舍不得的是地里的小麦。我们 黑火凼出产的小麦,季节晚,糯,面筋道,尤 其是做担担面,用生花椒、土韭菜、油辣子 打佐料,有红有绿,香极了。六十六的刘老 瘸,还能一顿吃三碗。刘大妈生孩子那年, 瘦得没有奶水,家里连米也没有,想给孩子 喂米汤也不行,只好用小麦面搅成很清的 糊糊,才让女儿活下来。给她取名小麦,就 是要她记住,小麦是她的活命之本。刘老 瘸家的承包地是三口人的,共三亩多,他全 都种上了小麦。进了城,谁来照管这些庄 稼呢? 小麦抽穗了。小麦扬花了。小麦灌浆 了。小麦在刘老瘸眼里就像一天天长大的 孩子。现在的黑水凼,种小麦的太少了,要 不种药材,比如杜仲、沙参、党参、附子什么 的,收入比种小麦高出好几倍;要不就等它 荒着,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城里就是捡垃 圾也比种小麦强。刘老瘸坚持种小麦,在大 家看来就有点傻。 小麦放心不下倔犟的父亲。她回黑水 凼,见父亲正在用连盖打小麦,就是脱粒, 这是力气活,特别累。几千斤的小麦,一个 人要打多久呵?小麦心疼父亲,于是打电 话叫丈夫买个小麦脱粒机来。 父亲看着手摇小麦脱粒机,像是看 稀奇似的,东瞅瞅,西瞧瞧,摸了摸,就 是不用。刘瘸子一句话就让小麦哑 了:“如果全是用机器生产,还有农民 的感觉吗?” 小麦明白了父亲不进城的原因, 他不愿失去农民的感觉,泥土的芳 香,庄稼的味道,那是只有在泥土里摸爬滚 打了一辈子的农民才能明白的。 小麦从此不再催父亲进城了,而是多抽 时间回来,有空还和父亲一起下地。刘老瘸 家的一片麦地,成了黑水凼的风景,让过路 的人都流出钦佩的眼光。 种小麦的刘老瘸,活得健康,有滋有味。 秋老虎 文/李吟 农村改革永不止步 文/罗成友 /

我与农村改革40年 - epaper.cqrb.cn · 是不用。刘瘸子一句话就让小麦哑 了:“如果全是用机器生产,还有农民 的感觉吗?” 小麦明白了父亲不进城的原因,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我与农村改革40年 - epaper.cqrb.cn · 是不用。刘瘸子一句话就让小麦哑 了:“如果全是用机器生产,还有农民 的感觉吗?” 小麦明白了父亲不进城的原因,

【后记】

07责编 吴秀萍美编 郑 典

2018年 12月 26日 星期三农村版 CHONGQING DAILY副刊

我与农村改革我与农村改革4040年年

百味人生

肖乾旭 图

说小小

秋老虎不咬人,但热得人发晕。下午三点,天空烈日悬,地上焰火

飘。“送清凉”活动开始了,小莫跟在领导们身后,在水泥浇筑的楼板上行走,在钢筋林立的楼层中穿梭。小莫是单位的笔杆子,戴一副墨镜,顾不上擦汗,举着相机咔嚓咔嚓:领导们把风油精、毛巾和肥皂等物品送到工人的手上,亲切问候,热情握手。

小莫要写简报写新闻,必须图文并茂,他觉得还要采访一下,便把相机对准项目部的一位负责人,问工地上是如何应付秋老虎的,工人们在烈日下劳作有何感想?

负责人嘴笨,摸摸黝黑的脸,脑壳短路,不晓得怎么回答,只说秋老虎不咬人,但啃皮肤。他笑几声,指向一位身高壮实的汉子,要小莫去采访秋老虎,秋老虎说话一套一套的。

秋老虎是个人?小莫哑然失笑。秋老虎正在装模板,头戴红色安

全帽,身穿一件紫色衣裳,一条黑色长裤,左边裤脚卷着,小腿上缠着绷带。小莫立即将镜头对准浑身汗湿的秋老虎,咔嚓,咔嚓。

秋老虎见小莫在照相,立即将安全帽压低,取过砖头上的水盅,咕咚咕咚,喉咙一阵起伏,忽然一声:“我姓邱,叫邱兆梅,长得不漂亮,嗓门大,有母老虎的架势。今年晒秋老虎哇,大家就喊我秋老虎。”

小莫大惊:“你是女同志?这么热,你还在工地上干活儿?”

秋老虎粗壮的双臂一甩:“我老公死了,有两个女儿读书,我不挣钱谁挣钱?”

工地上的女人不少,和和泥沙拎拎泥桶打打下手,但装模板这活儿女

人却很少干。小莫身子一抖:“这四十多度的高温啊,大姐,你是好样的!”

秋老虎一笑:“不光我是好样的,大家都是好样的。”

小莫问这些天公司采用哪些措施保障工人们的安全,工人们对高温天作业有些什么要求。

秋老虎清清嗓子,侃侃而谈:一是上午下班时间提前,下午上班时间推迟,避开高温时间作业;二是露天作业要有遮挡,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曝晒;三是公司改善大家的吃住条件,不让大家受苦受难;四是……五是……秋老虎一连说了八点要求。

小莫目瞪口呆,这秋老虎绝对是个典型,他要求秋老虎戴上安全帽、微笑,秋老虎照办。小莫递过水盅,要秋老虎做出渴极了的样子喝水,秋老虎怔了一下,还是端起水盅,一饮而尽。小莫还要秋老虎卷起右腿的裤脚,让腿上的伤疤也露出来。

秋老虎死死盯着小莫:“你答应我一个要求后,我才听你的指挥。我也要给你照张相。”秋老虎从一个包里取出手机来,“你得把墨镜取下,然后把衬衣脱了,把裤子脱掉,内裤脱不脱你决定。”

小莫大惊失色:“我怎么能脱下衣服裤子呢?大姐!”

秋老虎一瞪眼:“你为啥要我露出伤疤呢?还要我微笑?你这是折腾人啊,兄弟!”秋老虎一甩头,汗水迸溅,“我只是一个靠气力吃饭的女人家。”

小莫感觉浑身燃烧,像要融化一般。

40年来,农村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而且基本上都是围绕土地制度的改革来进行的。

2016年8月,我与报社的张国勇一道到梁平区采访,区农委农经站站长介绍,他们正在进行有偿有条件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索,这一线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事情的缘起始于2014年底。梁平金带镇的首小江,在投资适度规模农业中,看中了蟠龙镇义和村一块面积为15亩的地。为能长久经营,他先是把自己的户口迁到这个村,然后又与村里商量,想获得这块地的承包经营权。

虽然有了当地的户口,但按《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首小江无法获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他反复与村民小组和在这15亩地上有承包经营权的21户村民商量,由他以有偿的方式把这21户村民手中的承包经营权转让过来。

经过商谈最后确定,21户村民将这15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自愿退回

给村民组,首小江以每亩3.45万元的价格从村民组获得土地的长久承包经营权,3万元作为退地农民的补偿金,剩下的4500元则平均分配给村民小组的成员。

“这起农民自发退地事件,虽然给当时的梁平县出了一道难题,但也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尝试,有一定启示作用。”梁平区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张强说,从2016年初开始,县里选择了礼让镇川西村、屏锦镇万年村,进行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试点。

在改革试点中,梁平探索出“三方联动,供需平衡”的方式:即由村民组、村民和用地业主三方协调联动,让发包方有退出通道,退出方有退出意愿,承接方有用地需求,达到供需平衡的退地目的,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能利用”的目标。到当年8月为止,全县已有99户农民将总共223.68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

梁平在全国率先进行的这一改革,是农村改革中的重大探索。因

而,我们写了一篇稿子进行了报道,梁平的这一改革探索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等的肯定,这篇新闻稿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其实,农村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作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的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又对农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体的部署。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改革试点,我市的荣昌区清升镇漫水桥村、璧山区七塘镇的将军村等都进行了试点,并取得成功。

对农村改革的探索,作为跑田坎的记者,我给予了特别关注,只要发现线索,就会及时进行采访和报道。

40年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也不会止步,并会不断探索、深化下去。这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40年,40篇。作为亲身经历、甚至直接参与了农

村改革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40 年的时刻,写下这组短文,也算是自己对农村改革情怀的一种释然。

40年的农村改革,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任何改革一样,在改革探索过程中,有坎坷,有失误,也有阵痛。但是,最终是成功,是喜悦,推动的是历史的发展。

改革不会止步,在 40 年改革的基础上,农村改革也要再出发,而且是更大的攻坚克难。作为一位经历了 40 年农村改革全过程的老新闻工作者,坚信这再出发的改革,会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让农村与城市一道,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小麦要把父母接到城里享福,可是刘老瘸就是打死不干,刘大妈气得直跺脚:“你个死老头儿,咋就脑筋不转弯?种一斤粮食值多少钱?我们去帮女儿照门市,她就少请个帮工,节约多少钱?”女儿小麦到城里打工,后来嫁给了城里人,夫妻俩开了一爿百货小商场,很缺人手。

刘老瘸舍不得的是地里的小麦。我们黑火凼出产的小麦,季节晚,糯,面筋道,尤其是做担担面,用生花椒、土韭菜、油辣子打佐料,有红有绿,香极了。六十六的刘老瘸,还能一顿吃三碗。刘大妈生孩子那年,瘦得没有奶水,家里连米也没有,想给孩子喂米汤也不行,只好用小麦面搅成很清的糊糊,才让女儿活下来。给她取名小麦,就是要她记住,小麦是她的活命之本。刘老瘸家的承包地是三口人的,共三亩多,他全都种上了小麦。进了城,谁来照管这些庄稼呢?

小麦抽穗了。小麦扬花了。小麦灌浆了。小麦在刘老瘸眼里就像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现在的黑水凼,种小麦的太少了,要不种药材,比如杜仲、沙参、党参、附子什么的,收入比种小麦高出好几倍;要不就等它荒着,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城里就是捡垃圾也比种小麦强。刘老瘸坚持种小麦,在大家看来就有点傻。

小麦放心不下倔犟的父亲。她回黑水凼,见父亲正在用连盖打小麦,就是脱粒,这是力气活,特别累。几千斤的小麦,一个人要打多久呵?小麦心疼父亲,于是打电话叫丈夫买个小麦脱粒机来。

父亲看着手摇小麦脱粒机,像是看稀奇似的,东瞅瞅,西瞧瞧,摸了摸,就是不用。刘瘸子一句话就让小麦哑了:“如果全是用机器生产,还有农民的感觉吗?”

小麦明白了父亲不进城的原因,他不愿失去农民的感觉,泥土的芳

香,庄稼的味道,那是只有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农民才能明白的。

小麦从此不再催父亲进城了,而是多抽时间回来,有空还和父亲一起下地。刘老瘸家的一片麦地,成了黑水凼的风景,让过路的人都流出钦佩的眼光。

种小麦的刘老瘸,活得健康,有滋有味。

秋老虎文/李吟

农村改革永不止步文/罗成友

小麦

文/

马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