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我与农村改革40年 - epaper.cqrb.cn · 是不用。刘瘸子一句话就让小麦哑 了:“如果全是用机器生产,还有农民 的感觉吗?” 小麦明白了父亲不进城的原因,

【后记】

07责编 吴秀萍美编 郑 典

2018年 12月 26日 星期三农村版 CHONGQING DAILY副刊

我与农村改革我与农村改革4040年年

百味人生

肖乾旭 图

说小小

秋老虎不咬人,但热得人发晕。下午三点,天空烈日悬,地上焰火

飘。“送清凉”活动开始了,小莫跟在领导们身后,在水泥浇筑的楼板上行走,在钢筋林立的楼层中穿梭。小莫是单位的笔杆子,戴一副墨镜,顾不上擦汗,举着相机咔嚓咔嚓:领导们把风油精、毛巾和肥皂等物品送到工人的手上,亲切问候,热情握手。

小莫要写简报写新闻,必须图文并茂,他觉得还要采访一下,便把相机对准项目部的一位负责人,问工地上是如何应付秋老虎的,工人们在烈日下劳作有何感想?

负责人嘴笨,摸摸黝黑的脸,脑壳短路,不晓得怎么回答,只说秋老虎不咬人,但啃皮肤。他笑几声,指向一位身高壮实的汉子,要小莫去采访秋老虎,秋老虎说话一套一套的。

秋老虎是个人?小莫哑然失笑。秋老虎正在装模板,头戴红色安

全帽,身穿一件紫色衣裳,一条黑色长裤,左边裤脚卷着,小腿上缠着绷带。小莫立即将镜头对准浑身汗湿的秋老虎,咔嚓,咔嚓。

秋老虎见小莫在照相,立即将安全帽压低,取过砖头上的水盅,咕咚咕咚,喉咙一阵起伏,忽然一声:“我姓邱,叫邱兆梅,长得不漂亮,嗓门大,有母老虎的架势。今年晒秋老虎哇,大家就喊我秋老虎。”

小莫大惊:“你是女同志?这么热,你还在工地上干活儿?”

秋老虎粗壮的双臂一甩:“我老公死了,有两个女儿读书,我不挣钱谁挣钱?”

工地上的女人不少,和和泥沙拎拎泥桶打打下手,但装模板这活儿女

人却很少干。小莫身子一抖:“这四十多度的高温啊,大姐,你是好样的!”

秋老虎一笑:“不光我是好样的,大家都是好样的。”

小莫问这些天公司采用哪些措施保障工人们的安全,工人们对高温天作业有些什么要求。

秋老虎清清嗓子,侃侃而谈:一是上午下班时间提前,下午上班时间推迟,避开高温时间作业;二是露天作业要有遮挡,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曝晒;三是公司改善大家的吃住条件,不让大家受苦受难;四是……五是……秋老虎一连说了八点要求。

小莫目瞪口呆,这秋老虎绝对是个典型,他要求秋老虎戴上安全帽、微笑,秋老虎照办。小莫递过水盅,要秋老虎做出渴极了的样子喝水,秋老虎怔了一下,还是端起水盅,一饮而尽。小莫还要秋老虎卷起右腿的裤脚,让腿上的伤疤也露出来。

秋老虎死死盯着小莫:“你答应我一个要求后,我才听你的指挥。我也要给你照张相。”秋老虎从一个包里取出手机来,“你得把墨镜取下,然后把衬衣脱了,把裤子脱掉,内裤脱不脱你决定。”

小莫大惊失色:“我怎么能脱下衣服裤子呢?大姐!”

秋老虎一瞪眼:“你为啥要我露出伤疤呢?还要我微笑?你这是折腾人啊,兄弟!”秋老虎一甩头,汗水迸溅,“我只是一个靠气力吃饭的女人家。”

小莫感觉浑身燃烧,像要融化一般。

40年来,农村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而且基本上都是围绕土地制度的改革来进行的。

2016年8月,我与报社的张国勇一道到梁平区采访,区农委农经站站长介绍,他们正在进行有偿有条件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索,这一线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事情的缘起始于2014年底。梁平金带镇的首小江,在投资适度规模农业中,看中了蟠龙镇义和村一块面积为15亩的地。为能长久经营,他先是把自己的户口迁到这个村,然后又与村里商量,想获得这块地的承包经营权。

虽然有了当地的户口,但按《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首小江无法获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他反复与村民小组和在这15亩地上有承包经营权的21户村民商量,由他以有偿的方式把这21户村民手中的承包经营权转让过来。

经过商谈最后确定,21户村民将这15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自愿退回

给村民组,首小江以每亩3.45万元的价格从村民组获得土地的长久承包经营权,3万元作为退地农民的补偿金,剩下的4500元则平均分配给村民小组的成员。

“这起农民自发退地事件,虽然给当时的梁平县出了一道难题,但也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尝试,有一定启示作用。”梁平区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张强说,从2016年初开始,县里选择了礼让镇川西村、屏锦镇万年村,进行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试点。

在改革试点中,梁平探索出“三方联动,供需平衡”的方式:即由村民组、村民和用地业主三方协调联动,让发包方有退出通道,退出方有退出意愿,承接方有用地需求,达到供需平衡的退地目的,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能利用”的目标。到当年8月为止,全县已有99户农民将总共223.68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

梁平在全国率先进行的这一改革,是农村改革中的重大探索。因

而,我们写了一篇稿子进行了报道,梁平的这一改革探索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等的肯定,这篇新闻稿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其实,农村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作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的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又对农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体的部署。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改革试点,我市的荣昌区清升镇漫水桥村、璧山区七塘镇的将军村等都进行了试点,并取得成功。

对农村改革的探索,作为跑田坎的记者,我给予了特别关注,只要发现线索,就会及时进行采访和报道。

40年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也不会止步,并会不断探索、深化下去。这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40年,40篇。作为亲身经历、甚至直接参与了农

村改革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40 年的时刻,写下这组短文,也算是自己对农村改革情怀的一种释然。

40年的农村改革,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任何改革一样,在改革探索过程中,有坎坷,有失误,也有阵痛。但是,最终是成功,是喜悦,推动的是历史的发展。

改革不会止步,在 40 年改革的基础上,农村改革也要再出发,而且是更大的攻坚克难。作为一位经历了 40 年农村改革全过程的老新闻工作者,坚信这再出发的改革,会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让农村与城市一道,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小麦要把父母接到城里享福,可是刘老瘸就是打死不干,刘大妈气得直跺脚:“你个死老头儿,咋就脑筋不转弯?种一斤粮食值多少钱?我们去帮女儿照门市,她就少请个帮工,节约多少钱?”女儿小麦到城里打工,后来嫁给了城里人,夫妻俩开了一爿百货小商场,很缺人手。

刘老瘸舍不得的是地里的小麦。我们黑火凼出产的小麦,季节晚,糯,面筋道,尤其是做担担面,用生花椒、土韭菜、油辣子打佐料,有红有绿,香极了。六十六的刘老瘸,还能一顿吃三碗。刘大妈生孩子那年,瘦得没有奶水,家里连米也没有,想给孩子喂米汤也不行,只好用小麦面搅成很清的糊糊,才让女儿活下来。给她取名小麦,就是要她记住,小麦是她的活命之本。刘老瘸家的承包地是三口人的,共三亩多,他全都种上了小麦。进了城,谁来照管这些庄稼呢?

小麦抽穗了。小麦扬花了。小麦灌浆了。小麦在刘老瘸眼里就像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现在的黑水凼,种小麦的太少了,要不种药材,比如杜仲、沙参、党参、附子什么的,收入比种小麦高出好几倍;要不就等它荒着,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城里就是捡垃圾也比种小麦强。刘老瘸坚持种小麦,在大家看来就有点傻。

小麦放心不下倔犟的父亲。她回黑水凼,见父亲正在用连盖打小麦,就是脱粒,这是力气活,特别累。几千斤的小麦,一个人要打多久呵?小麦心疼父亲,于是打电话叫丈夫买个小麦脱粒机来。

父亲看着手摇小麦脱粒机,像是看稀奇似的,东瞅瞅,西瞧瞧,摸了摸,就是不用。刘瘸子一句话就让小麦哑了:“如果全是用机器生产,还有农民的感觉吗?”

小麦明白了父亲不进城的原因,他不愿失去农民的感觉,泥土的芳

香,庄稼的味道,那是只有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农民才能明白的。

小麦从此不再催父亲进城了,而是多抽时间回来,有空还和父亲一起下地。刘老瘸家的一片麦地,成了黑水凼的风景,让过路的人都流出钦佩的眼光。

种小麦的刘老瘸,活得健康,有滋有味。

秋老虎文/李吟

农村改革永不止步文/罗成友

小麦

文/

马卫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