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以葡萄产业为支点, 促进农旅融合。图为市民在葡萄园游玩。 本报记者 王伟健甘肃陇南市徽县耿寺村打造花海等乡村旅游景 点。图为游客在赏景。 冉创昌摄(人 民 视 觉) 乡村游热起来 新农村 新农村 18 18 2020 7 31 日 星期五 ■秋粮探行 · 追踪高质量 R 高标准农田抗风险,地力 提升 12 个等级 “旱能浇、涝能排,再 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突突突……”拖拉机在稻田里来回行驶,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田间一片忙碌。低 洼地段的农田里,村民正用水泵排水;被冲掉庄 稼的农田里,村民忙着进行补种。 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左手托着秧盘, 右手熟练地拨弄着秧苗,一束束秧苗划着弧 线从手中飞出,稳稳当当地“站”在田里,“早 5 点就起来补插晚稻了,要把洪灾损失补 回来!” 这些天,江西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农田逐步 退水,达到耕种要求,农业部门紧急调拨种子, 组织农民灾后恢复生产,抢抓晴好天气栽插晚 稻,截至 7 23 日全省已栽插 1393.5 万亩。 今年 6 月以来,降雨频繁,李炳如承包的 160 多亩稻田,受灾面积达到 105 亩。“多亏有 了高标准农田,排水及时,否则就要绝收了。” 说起刚退去的洪水,李炳如心有余悸。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李炳如说,经过 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里沟渠四通八达,排 水能力大大增强。“这次洪涝来得快,走得也 快,不到一天水全排干了。如今旱能浇、涝能 排,大田有了抗风险能力,咱再也不用靠天吃 饭了!” “大水无大灾,靠的就是基础设施。”新市村 党支部书记李园如说,这次全村有 1000 亩农田 受灾,但高产改造后的农田,排水及时。县里启 用农田维护专项资金,被冲损的田埂、田块快速 修复,政府还免费提供秧苗、化肥,目前受灾农 田已基本补种完毕,秧苗长势不错。望着身后 逐渐泛青的晚稻禾苗,李炳如坚定地说:“接下 来,一定要加把劲,争取秋粮有个好收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高粮食产能,又 能提升抗灾能力,这次洪涝灾害,不少南方地 区的高标准农田经受住了考验。”农业农村部 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陈章全介绍,高标准农 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能提升 12 个等级,粮 食产能提高 10% 20% ,亩均粮食产量提高约 100 公斤。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粮食产能稳 定性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稳住了高标准农田,就能稳住国家粮食 产能的大头。”陈章全说,高标准农田能实现旱 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国家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底全国 可建成 8 亿亩高标准农田,到 2022 年将建成 10 亿亩,可以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在 1 万亿斤以上, 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 80%。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夯实 粮食安全根基 “给土地‘减肥’提质, 好地才有好收成” 走进山东莱西市姜山镇怡禾家庭农场, 满地是碎碎的小麦秸秆,双脚像踩在地毯上, 新播的玉米使劲往上蹿,随手抓起一把土,黑 色疏松。“这土都能养花了,前不久播玉米时, 蚯蚓随处可见,真肥啊!”农场主王志涛给出 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今年夏收,小麦平均亩 530 多公斤,其中 10 亩高产示范田更是创 下市里的单产纪录806.2 公斤! 王志涛介绍,他的家庭农场养了 380 头奶 牛,种了 1500 亩地,年产小麦 120 多万斤、玉米 130 多万斤。“租地种粮,真是误打误撞!”王志 涛说, 300 多头奶牛饲料量惊人,全株玉米需要 将近 1000 亩,跟一家一户村民购买,经常凑不 齐,为解决饲料难题,他决定流转土地种玉米。 没想到,刚上手就遇到了难题。“不少流转 的土地土壤板结、土质差,好不容易种上了玉 米,又赶上了秋涝,排水不畅,水积到小腿深。” 王志涛说。 好地才有好收成。王志涛向农业部门求 助,莱西市农机局技术人员帮他制定了土壤改 良方案:农机深松整地 25 厘米以上,打破犁底 层,疏松土壤,蓄水保墒,还有利于农作物根系 下扎,把牛粪做成有机肥,每年拉 1000 多吨用 来肥田。 几年下来,王志涛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给 土地“减肥”提质,每亩少施化肥 20 多公斤,有 机质达到 3% 以上;土壤由板结状变成团粒结 构,作物出苗更整齐了;粮食产量翻着花儿往 上增,小麦亩产从 2010 年的 150200 公 斤,提 高到现在的 530 多公斤。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陈章全说,人 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的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 荷利用,必须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 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藏粮于地, 提升地力,才能保障任何时候都产得出、供得 上。”陈章全说,全国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 动, 2015 年至今,累计投入约 300 亿元,实施面积 超过 3 亿亩次,全国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绿色 田野种出放心粮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 算生态账、长久账” 吉林省榆树市桂家村增益农机合作社的 田里,玉米明显比周围的高出一大截。有啥 秘诀? 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秸秆全量还田 免耕播种,黑土地正在恢复元气!”合作社将秸 秆、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风吹雨淋,慢慢腐 烂入土,成为有机质,而且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抑制扬沙。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 沃土壤。但由于长期垦殖,我国一些地区的黑 土地出现退化。数据显示,榆树市耕地开垦之 初有机质含量在 3% 6% 之间,黑土层厚度在 50100 厘米左右,前几年,有机质含量仅为 2.5%,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 30 厘米。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一定要保 护好!”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郎晓峰介绍, 秸秆全覆盖 5 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 20%;另 外,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已坚持 16 个年头,面积 已达 300 多万亩,有效减轻了面源污染,保护了 黑土地的地力。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长久账!” 马占有说,靠着秸秆还田,每公顷土地化肥减 100 公斤,合作社每年节省几十万元;测土配 方施肥,每公顷少用化肥 100 公斤,却能增产 200 公斤,每年可节支增收 16.5 万元。 “解决黑土变瘦、变薄、变硬问题,财政 持续投入真金白银。”陈章全说,实施东北黑 土地保护利用项目, 2015 2019 年中央财政 投入 31 亿元专项资金,实施秸秆综合利用、 化肥减量增效等投入近 60 亿元,“黑土地退 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治理加快,耕地正重回 健康和绿色。” 一片片田野“变绿”,种出更多放心粮。“鸭 儿肥,新米香,稻花香里有丰年。”在榆树市保 寿镇民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的稻田里, 成群的鸭子正在找虫子吃。“鸭子找到害虫吃, 鸭稻共生,两全其美。”徐禹庆说,在种植多年 鸭田稻的基础上,今年合作社新尝试种了 100 亩的蟹田稻。 “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让粮食丰收 更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所长魏后凯说,要想提供更多高品质农产品, 让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健康”,必须加强水 土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土地持续 “减肥”“节药”,补充“营养”。 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投身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徐禹庆的稻 田鸭再过三个月就能上市, 40 块钱一只还要排 队订购。不用农药、化肥,种出的有机大米口感 非常好,注册“鸭寨村”商标后,一斤卖十几元, 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 4 多元。徐禹庆计划继续把大米品牌做响,让农 田变花园,让生产基地变景区,吸引更多外出打 工的年轻人回乡,重新打量这片土地。 2022 年全国将建成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 1 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护好“饭碗田”稳住“粮袋子” 本报记者 李家鼎 “信根叔,您慢点走!”看到孙信根老人来投放垃 圾,许赛飞热情地接过垃圾袋,确认分类无误后投进 桶中。 许赛飞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潘家耷村 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早晨 6 点、傍晚 5 点,她和 区里 200 多名督导员一样,准时“上岗”。一年多来, 村民都很“认”她的较真劲儿。孙信根说:“小许不厌 其烦地提醒和督促,就连我都能记好、分好,更别说 村里其他人了。” “村里的 4 名督导员绝不是摆设。”潘家耷村党支部 书记傅洪光说,他们不仅在村民投放垃圾集中的时间段 “守桶”辅导、检查,还经常上门做好宣传引导,给大家免 费发放定制的垃圾分类袋,工作细之又细。 在海曙农村,下这样的“绣花”功夫提升居民垃圾分 类水平已成常态,“绿色积分”“旧物改造工作室”“红黑 榜”等因地制宜的“金点子”,更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参与 积极性。 不光是垃圾分类处理,从 2018 年开始,海曙区 把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先后出 台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的整治 时间表和全域路线图,到今年年底,将实现所有建 制村全覆盖。乡村居住环境改善,全区新建、改建 农村公厕 1057 座,建设污水管网超 850 公里,去年生 活垃圾总量减少 6.35%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 美丽乡村俏起来 续大治 “多亏了帮扶干部,这些年生活变化真 是大。住进了敞亮的新房子,看病不再发愁 医药费,我还当上了村里的治安巡逻员,一 个月有 2000 多元的工资。”河北固安县桑叶 口村村民金国生感慨。 金国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 年,县交通运输局干部梁继结对帮扶他家, 了解到老金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吃药, 他女儿上大学,正是花钱的时候。经过走访 谈心,梁继开出了脱贫“药方”:政策帮扶他 家改造危房,签订家庭医生,优先安排公益 岗,为他的女儿上大学申请资助。通过一系 列精准帮扶, 2019 年金国生家实现脱贫 摘帽。 贫困户谁来帮、如何帮?固安县让帮 扶干部和贫困群众“手牵手”,基层党建与 脱贫攻坚无缝对接,实现县领导包联,三级 书记遍访,帮扶责任人管理。为了让责任 人“有名”更“有实”,全县对 1857 名村“两 委”干部进行常态化“体检”,完善考评激励 机制,以绩效考核促担当作为。县里成立 8 个督查工作组,不定期进村入户,开展督 查走访,确保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 脱监管。 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无 一名学生失学辍学,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 愿的 152 名劳动力全部就业,住房安全问题已 全部解决, 518 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河北固安县 干部真帮扶 脱贫更靠谱 马啸天 ■话说新农村 R 完善农业社会 化服务体系,服务 好种田“老把式”, 培育好务农新农 民,为农业发展提 供更加坚实的人力 基础和保障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消 息:在吉林松原一个村庄, 村里近 1000 公顷的土地, 原本每家每户各自操持 着,农忙时需要 1000 多人 忙活。可现在,从种到收, 只要 8 个人就全“包圆” 了。地还是那片地,种地 人少了,效益却增加了,每 公顷玉米增产超过 3500 斤,再加上节约的成本,一 公顷地能多收入三四千 元。最让人惊叹的是这 8 个种地人,年龄都已不小。 8 个人种 1000 公顷 地,还种得这么好,秘诀在 哪?仔细推敲,主要原因 有三个:一是科技支撑,测 土配方、秸秆还田、水肥一 体化,专家来村里教的现 代农业技术全都被应用在 了地里;二是规模优势,原 来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种植 模式,通过村里成立合作 社,土地逐渐集中连片,规 模效应渐渐凸显;还有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配套服务 跟得上,无论是春种、夏 管、秋收,农业基础设施完 备,各类农机服务给力, 8 位“老把式”把这地种得越 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大量适龄劳动力离开乡 村,留守乡村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出于对农业 生产后继乏人的担心,人们越来越关注“谁来种 地”这个问题。的确,无论是经营土地,还是农村 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缺少劳动力, 地种不好,保障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发展现代农 业也将成为无根之木。所以,破解“谁来种地”问 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实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队伍,调动起他们的务农积极性。 吉林松原这个村庄的故事,给了我们解决“谁 来种地”问题的一个思路。当适龄劳动力愿意出去 务工,而留守老人又有着很高的种地热情时,可以通 过完善相应的农业生产辅助支持系统、建立必要的 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把地种好。种时有公司送苗、收 时有合作社归仓、整个过程随时有技术人员指导,既 能帮种地的农民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他们种地的能 力和水平,也可以获得好的收成。 应该看到的是,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农村人口减少是必然 趋势。充实农业生产者队伍,更要从扩增量入手。 下力气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 的职业,吸引那些有志于农业生产的人返乡、下乡, 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务农积极性,要把各项惠农、强 农、兴农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提升务农效 益,让他们增收有盼头。与此同时,也要增加农业投 入,创造良好的务农条件和环境,来稳定他们的预 期,为他们大显身手增动力、提信心。 服务好种田“老把式”,培育好务农新农民, 我们就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基础 和保障,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结出累累 硕果。 “内涝不小,却没啥损失,多亏种地条件好了, 不用‘看天吃饭’。”走进湖南澧县官垸镇常发村种 植大户关红军的葡萄基地,一串串饱满的阳光玫 瑰葡萄沁出香味,就等着采摘上市了。关红军指 着不远处的机埠欣慰地说,“24 小时不间断抢排 渍水,让咱家的地没遭灾。” “排水、灌溉都离不开机埠,过去没人管、没钱 修,机埠成了摆设,遇到大雨天,只能干着急。”关 红军说,如今村里清淤沟渠 2.2 万米, 10 多处机埠 运行正常,实现旱能灌溉,涝则抢排。 农田水利设施之变,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建 设。 2017 年初,毕家军担任常发村党总支书记, 瞄准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查找“病因”解难题。 “村集体底子薄,缺乏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欠账 多。”毕家军说,村里启动村集体资产资源专项整治 行动,唤醒沉睡的资产,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活力。 村集体的家底厚实了,村民们致富劲头更足 了。“以前道路不畅,运输成本高,粮食运不出,卖 不上好价钱。这两年,公路修到田间地头,产品不 愁‘嫁’了,发展产业的信心足了。”种粮大户彭爱 明说,他流转土地 4000 亩,建了 1 个烘干厂和 3 高标准仓库,去年纯收入 230 万元。全村硬化水 泥公路 6.1 公里,新建机耕道 1.4 万米,带动阳光玫 瑰、黄桃等高效种植业蓬勃发展。 “党组织凝聚力强了,村民心气顺了。 2018 年以来,有近 20 名青年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常发村村委会,毕家军指着全县先进党组 织的奖牌高兴地说。 湖南澧县常发村 有个好支部 全村能致富 万传文 冯晓明

到2022 年全国将建成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 1 万亿斤以上 …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7/31/18/rmrb... · 了高标准农田,排水及时,否则就要绝收了。”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到2022 年全国将建成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 1 万亿斤以上 …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7/31/18/rmrb... · 了高标准农田,排水及时,否则就要绝收了。”

图①: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以葡萄产业为支点,

促进农旅融合。图为市民在葡萄园游玩。

本报记者 王伟健摄

图②:甘肃陇南市徽县耿寺村打造花海等乡村旅游景

点。图为游客在赏景。

冉创昌摄(人民视觉)

乡村游热起来

新农村新农村 1818 2020年 7月 31日 星期五

■秋粮探行·追踪高质量R

高标准农田抗风险,地力

提升 1—2个等级

“旱能浇、涝能排,再

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突突突……”拖拉机在稻田里来回行驶,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田间一片忙碌。低

洼地段的农田里,村民正用水泵排水;被冲掉庄

稼的农田里,村民忙着进行补种。

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左手托着秧盘,

右手熟练地拨弄着秧苗,一束束秧苗划着弧

线从手中飞出,稳稳当当地“站”在田里,“早

上 5 点 就 起 来 补 插 晚 稻 了 ,要 把 洪 灾 损 失 补

回来!”

这些天,江西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农田逐步

退水,达到耕种要求,农业部门紧急调拨种子,

组织农民灾后恢复生产,抢抓晴好天气栽插晚

稻,截至 7 月 23 日全省已栽插 1393.5 万亩。

今年 6 月以来,降雨频繁,李炳如承包的

160 多亩稻田,受灾面积达到 105 亩。“多亏有

了高标准农田,排水及时,否则就要绝收了。”

说起刚退去的洪水,李炳如心有余悸。

高 标准农田“高”在哪?李炳如说,经过

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里沟渠四通八达,排

水能力大大增强。“这次洪涝来得快,走得也

快,不到一天水全排干了。如今旱能浇、涝能

排,大田有了抗风险能力,咱再也不用靠天吃

饭了!”

“大水无大灾,靠的就是基础设施。”新市村

党支部书记李园如说,这次全村有 1000 亩农田

受灾,但高产改造后的农田,排水及时。县里启

用农田维护专项资金,被冲损的田埂、田块快速

修复,政府还免费提供秧苗、化肥,目前受灾农

田已基本补种完毕,秧苗长势不错。望着身后

逐渐泛青的晚稻禾苗,李炳如坚定地说:“接下

来,一定要加把劲,争取秋粮有个好收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高粮食产能,又

能提升抗灾能力,这次洪涝灾害,不少南方地

区的高标准农田经受住了考验。”农业农村部

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陈章全介绍,高标准农

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能提升 1—2 个等级,粮

食产能提高 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约

100 公斤。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粮食产能稳

定性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稳住了高标准农田,就能稳住国家粮食

产能的大头。”陈章全说,高标准农田能实现旱

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国家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底全国

可建成 8 亿亩高标准农田,到 2022 年将建成 10亿亩,可以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在 1 万亿斤以上,

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 80%。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夯实

粮食安全根基

“给土地‘减肥’提质,

好地才有好收成”

走进山东莱西市姜山镇怡禾家庭农场,

满地是碎碎的小麦秸秆,双脚像踩在地毯上,

新播的玉米使劲往上蹿,随手抓起一把土,黑

色疏松。“这土都能养花了,前不久播玉米时,

蚯蚓随处可见,真肥啊!”农场主王志涛给出

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今年夏收,小麦平均亩

产 530 多公斤,其中 10 亩高产示范田更是创

下市里的单产纪录——806.2 公斤!

王志涛介绍,他的家庭农场养了 380 头奶

牛,种了 1500 亩地,年产小麦 120 多万斤、玉米

130 多万斤。“租地种粮,真是误打误撞!”王志

涛说,300 多头奶牛饲料量惊人,全株玉米需要

将近 1000 亩,跟一家一户村民购买,经常凑不

齐,为解决饲料难题,他决定流转土地种玉米。

没想到,刚上手就遇到了难题。“不少流转

的土地土壤板结、土质差,好不容易种上了玉

米,又赶上了秋涝,排水不畅,水积到小腿深。”

王志涛说。

好地才有好收成。王志涛向农业部门求

助,莱西市农机局技术人员帮他制定了土壤改

良方案:农机深松整地 25 厘米以上,打破犁底

层,疏松土壤,蓄水保墒,还有利于农作物根系

下扎,把牛粪做成有机肥,每年拉 1000 多吨用

来肥田。

几年下来,王志涛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给

土地“减肥”提质,每亩少施化肥 20 多公斤,有

机质达到 3%以上;土壤由板结状变成团粒结

构,作物出苗更整齐了;粮食产量翻着花儿往

上增,小麦亩产从 2010 年的 150—200 公斤,提

高到现在的 530 多公斤。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陈章全说,人

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的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

荷利用,必须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

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藏粮于地,

提升地力,才能保障任何时候都产得出、供得

上。”陈章全说,全国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

动,2015年至今,累计投入约 300亿元,实施面积

超过 3亿亩次,全国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绿色

田野种出放心粮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

算生态账、长久账”

吉林省榆树市桂家村增益农机合作社的

田里,玉米明显比周围的高出一大截。有啥

秘诀?

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秸秆全量还田

免耕播种,黑土地正在恢复元气!”合作社将秸

秆、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风吹雨淋,慢慢腐

烂入土,成为有机质,而且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抑制扬沙。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

沃土壤。但由于长期垦殖,我国一些地区的黑

土地出现退化。数据显示,榆树市耕地开垦之

初有机质含量在 3%—6%之间,黑土层厚度在

50—100 厘米左右,前几年,有机质含量仅为

2.5%,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 30 厘米。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一定要保

护好!”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郎晓峰介绍,

秸秆全覆盖 5 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 20%;另

外,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已坚持 16 个年头,面积

已达 300 多万亩,有效减轻了面源污染,保护了

黑土地的地力。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长久账!”

马占有说,靠着秸秆还田,每公顷土地化肥减

量 100 公斤,合作社每年节省几十万元;测土配

方施肥,每公顷少用化肥 100 公斤,却能增产

200 公斤,每年可节支增收 16.5 万元。

“ 解 决 黑 土 变 瘦 、变 薄 、变 硬 问 题 ,财 政

持续投入真金白银。”陈章全说,实施东北黑

土地保护利用项目,2015—2019 年中央财政

投 入 31 亿 元 专 项 资 金 ,实 施 秸 秆 综 合 利 用 、

化 肥 减 量 增 效 等 投 入 近 60 亿 元 ,“ 黑 土 地 退

化 、土 壤 污 染 等 问 题 治 理 加 快 ,耕 地 正 重 回

健康和绿色。”

一片片田野“变绿”,种出更多放心粮。“鸭

儿肥,新米香,稻花香里有丰年。”在榆树市保

寿镇民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的稻田里,

成群的鸭子正在找虫子吃。“鸭子找到害虫吃,

鸭稻共生,两全其美。”徐禹庆说,在种植多年

鸭田稻的基础上,今年合作社新尝试种了 100亩的蟹田稻。

“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让粮食丰收

更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所长魏后凯说,要想提供更多高品质农产品,

让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健康”,必须加强水

土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土地持续

“减肥”“节药”,补充“营养”。

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投身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徐禹庆的稻

田鸭再过三个月就能上市,40 块钱一只还要排

队订购。不用农药、化肥,种出的有机大米口感

非常好,注册“鸭寨村”商标后,一斤卖十几元,

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 4 万

多元。徐禹庆计划继续把大米品牌做响,让农

田变花园,让生产基地变景区,吸引更多外出打

工的年轻人回乡,重新打量这片土地。

到 2022年全国将建成 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 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护好“饭碗田”稳住“粮袋子”本报记者 常 钦 李家鼎 王 沛

“信根叔,您慢点走!”看到孙信根老人来投放垃

圾,许赛飞热情地接过垃圾袋,确认分类无误后投进

桶中。

许赛飞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潘家耷村

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早晨 6 点、傍晚 5 点,她和

区里 200 多名督导员一样,准时“上岗”。一年多来,

村民都很“认”她的较真劲儿。孙信根说:“小许不厌

其烦地提醒和督促,就连我都能记好、分好,更别说

村里其他人了。”

“村里的 4 名督导员绝不是摆设。”潘家耷村党支部

书记傅洪光说,他们不仅在村民投放垃圾集中的时间段

“守桶”辅导、检查,还经常上门做好宣传引导,给大家免

费发放定制的垃圾分类袋,工作细之又细。

在海曙农村,下这样的“绣花”功夫提升居民垃圾分

类水平已成常态,“绿色积分”“旧物改造工作室”“红黑

榜”等因地制宜的“金点子”,更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参与

积极性。

不 光 是 垃 圾 分 类 处 理 ,从 2018 年 开 始 ,海 曙 区

把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先后出

台 厕 所 革 命 、生 活 污 水 治 理 、垃 圾 分 类 处 理 的 整 治

时 间 表 和 全 域 路 线 图 ,到 今 年 年 底 ,将 实 现 所 有 建

制 村 全 覆 盖 。 乡 村 居 住 环 境 改 善 ,全 区 新 建 、改 建

农村公厕 1057 座,建设污水管网超 850 公里,去年生

活垃圾总量减少 6.35%。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

美丽乡村俏起来续大治 孙 勇

“多亏了帮扶干部,这些年生活变化真

是大。住进了敞亮的新房子,看病不再发愁

医药费,我还当上了村里的治安巡逻员,一

个月有 2000 多元的工资。”河北固安县桑叶

口村村民金国生感慨。

金国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县交通运输局干部梁继结对帮扶他家,

了解到老金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吃药,

他女儿上大学,正是花钱的时候。经过走访

谈心,梁继开出了脱贫“药方”:政策帮扶他

家改造危房,签订家庭医生,优先安排公益

岗,为他的女儿上大学申请资助。通过一系

列 精 准 帮 扶 ,2019 年 金 国 生 家 实 现 脱 贫

摘帽。

贫困户谁来帮、如何帮?固安县让帮

扶干部和贫困群众“手牵手”,基层党建与

脱贫攻坚无缝对接,实现县领导包联,三级

书记遍访,帮扶责任人管理。为了让责任

人“有名”更“有实”,全县对 1857 名村“两

委”干部进行常态化“体检”,完善考评激励

机制,以绩效考核促担当作为。县里成立

8 个督查工作组,不定期进村入户,开展督

查走访,确保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

脱监管。

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无

一名学生失学辍学,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

愿的 152名劳动力全部就业,住房安全问题已

全部解决,518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河北固安县

干部真帮扶 脱贫更靠谱王 新 马啸天

■话说新农村R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好种田“老把式”,培育好务农新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消

息:在吉林松原一个村庄,

村里近 1000 公顷的土地,

原 本 每 家 每 户 各 自 操 持

着,农忙时需要 1000 多人

忙活。可现在,从种到收,

只 要 8 个 人 就 全“ 包 圆 ”

了。地还是那片地,种地

人少了,效益却增加了,每

公 顷 玉 米 增 产 超 过 3500斤,再加上节约的成本,一

公 顷 地 能 多 收 入 三 四 千

元。最让人惊叹的是这 8个种地人,年龄都已不小。

8 个 人 种 1000 公 顷

地,还种得这么好,秘诀在

哪?仔细推敲,主要原因

有三个:一是科技支撑,测

土配方、秸秆还田、水肥一

体化,专家来村里教的现

代农业技术全都被应用在

了地里;二是规模优势,原

来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种植

模式,通过村里成立合作

社,土地逐渐集中连片,规

模效应渐渐凸显;还有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配套服务

跟 得 上 ,无 论 是 春 种 、夏

管、秋收,农业基础设施完

备,各类农机服务给力,8位“老把式”把这地种得越

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大量适龄劳动力离开乡

村,留守乡村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出于对农业

生产后继乏人的担心,人们越来越关注“谁来种

地”这个问题。的确,无论是经营土地,还是农村

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缺少劳动力,

地种不好,保障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发展现代农

业也将成为无根之木。所以,破解“谁来种地”问

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实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队伍,调动起他们的务农积极性。

吉林松原这个村庄的故事,给了我们解决“谁

来种地”问题的一个思路。当适龄劳动力愿意出去

务工,而留守老人又有着很高的种地热情时,可以通

过完善相应的农业生产辅助支持系统、建立必要的

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把地种好。种时有公司送苗、收

时有合作社归仓、整个过程随时有技术人员指导,既

能帮种地的农民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他们种地的能

力和水平,也可以获得好的收成。

应该看到的是,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农村人口减少是必然

趋势。充实农业生产者队伍,更要从扩增量入手。

下力气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

的职业,吸引那些有志于农业生产的人返乡、下乡,

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务农积极性,要把各项惠农、强

农、兴农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提升务农效

益,让他们增收有盼头。与此同时,也要增加农业投

入,创造良好的务农条件和环境,来稳定他们的预

期,为他们大显身手增动力、提信心。

服务好种田“老把式”,培育好务农新农民,

我们就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基础

和保障,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结出累累

硕果。

八个人咋种好千顷地

①①

②②

“内涝不小,却没啥损失,多亏种地条件好了,

不用‘看天吃饭’。”走进湖南澧县官垸镇常发村种

植大户关红军的葡萄基地,一串串饱满的阳光玫

瑰葡萄沁出香味,就等着采摘上市了。关红军指

着不远处的机埠欣慰地说,“24 小时不间断抢排

渍水,让咱家的地没遭灾。”

“排水、灌溉都离不开机埠,过去没人管、没钱

修,机埠成了摆设,遇到大雨天,只能干着急。”关

红军说,如今村里清淤沟渠 2.2 万米,10 多处机埠

运行正常,实现旱能灌溉,涝则抢排。

农 田 水 利 设 施 之 变 ,离 不 开 基 层 党 组 织 建

设。2017 年初,毕家军担任常发村党总支书记,

瞄准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查找“病因”解难题。

“村集体底子薄,缺乏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欠账

多。”毕家军说,村里启动村集体资产资源专项整治

行动,唤醒沉睡的资产,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活力。

村集体的家底厚实了,村民们致富劲头更足

了。“以前道路不畅,运输成本高,粮食运不出,卖

不上好价钱。这两年,公路修到田间地头,产品不

愁‘嫁’了,发展产业的信心足了。”种粮大户彭爱

明说,他流转土地 4000 亩,建了 1 个烘干厂和 3 个

高标准仓库,去年纯收入 230 万元。全村硬化水

泥公路 6.1 公里,新建机耕道 1.4 万米,带动阳光玫

瑰、黄桃等高效种植业蓬勃发展。

“党组织凝聚力强了,村民心气顺了。 2018年以来,有近 20 名青年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常发村村委会,毕家军指着全县先进党组

织的奖牌高兴地说。

湖南澧县常发村

有个好支部 全村能致富何 勇 万传文 冯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