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34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吳再益 * 、林唐裕 ** 、侯仁義 *** 、柯亮群 **** 、黃永慧 ***** 摘 要 行政院於 1973 年公布我國能源政策,其後歷經兩次能源危機、國際政經事件引發 能源價格大幅波動,以及全球環保意識抬頭下全民所需負擔之溫室氣體減量責任,為達 兼顧經濟、環境及能源之之永續能源政策,我國均以修正政策或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方式 加以因應。 我國自產能源不足,能源供給量及價格極易受到國際情勢變化之影響,為達成促進 能源來源多元化、穩定能源供應、提升自產能源比重等目標,故能源安全實為當前最重 要的能源課題。另外,因能源價格不合理,導致能源效率低,又因國家地位特殊,使得 透過區域能源合作之管道也頗為困難。因此,本文運用歸納法參酌主要國家推動能源政 策之作法,提出我國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之相關建議,俾供政府研(修)訂能源政策 目標之參酌。 壹、緒論 一、研究緣起 能源乃經濟成長與發展之基本驅動力,但因能源開發與推廣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易 造成地球暖化問題,故能源、經濟及環境三者(簡稱 3E)間具密不可分之關聯性。 此外,能源更是影響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政府 均將能源政策視為政府重要政策,並依其本身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礦產、經濟發展歷程 之不同,以及國際情勢、能源供應狀況等背景,訂定適合國家發展之能源政策。 我國自產能源不足,99.4%能源仰賴進口供應,在此情況下,能源供應及能源價格 易受國際能源情勢變遷影響,如何穩定能源供應安全政策,必須兼顧能源面(如能源多 元化及能源穩定供給)、經濟面(經濟活動水準、能源安全與效率及能源價格)與環境 * 臺灣綜合研究院院長 ** 臺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 *** 臺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一所組長 **** 臺灣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 ***** 臺灣綜合研究院高級助理研究員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5 - 層面(如全球變遷與環境污染)等均衡發展與公平原則,由能源供應面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4 -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吳再益林唐裕侯仁義柯亮群黃永慧

摘 要

行政院於 1973 年公布我國能源政策其後歷經兩次能源危機國際政經事件引發

能源價格大幅波動以及全球環保意識抬頭下全民所需負擔之溫室氣體減量責任為達

兼顧經濟環境及能源之之永續能源政策我國均以修正政策或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方式

加以因應

我國自產能源不足能源供給量及價格極易受到國際情勢變化之影響為達成促進

能源來源多元化穩定能源供應提升自產能源比重等目標故能源安全實為當前最重

要的能源課題另外因能源價格不合理導致能源效率低又因國家地位特殊使得

透過區域能源合作之管道也頗為困難因此本文運用歸納法參酌主要國家推動能源政

策之作法提出我國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之相關建議俾供政府研(修)訂能源政策

目標之參酌

壹緒論

一研究緣起

能源乃經濟成長與發展之基本驅動力但因能源開發與推廣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易

造成地球暖化問題故能源經濟及環境三者(簡稱 3E)間具密不可分之關聯性

此外能源更是影響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政府

均將能源政策視為政府重要政策並依其本身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礦產經濟發展歷程

之不同以及國際情勢能源供應狀況等背景訂定適合國家發展之能源政策

我國自產能源不足994能源仰賴進口供應在此情況下能源供應及能源價格

易受國際能源情勢變遷影響如何穩定能源供應安全政策必須兼顧能源面(如能源多

元化及能源穩定供給)經濟面(經濟活動水準能源安全與效率及能源價格)與環境

臺灣綜合研究院院長 臺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 臺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一所組長 臺灣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 臺灣綜合研究院高級助理研究員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5 -

層面(如全球變遷與環境污染)等均衡發展與公平原則由能源供應面的「淨源」與能

源需求面的「節流」做起透過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

淨」能源以及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使用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

景以收最大成效

職是之故本文將針對政府多年積極推動的能源政策作一檢討並參酌歐亞美等主

要國家之能源政策目標與作法俾利研提我國能源政策研(修)訂之參考此乃本文之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

經回顧近 10 年來國內外有關能源政策研究之文獻發現大多以歸納法為主故本

文仍沿用歸納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亦即適時回顧國外能源政策頒修訂之時機與作

法確實掌握主要國家能源政策之發展路徑並針對現階段我國推動能源政策面臨之課

題研提具體可行之發展方向俾供各界參考茲將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彙整如

下(詳見表 1)

(一)國內文獻

1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本

文首先回顧先進國家調和政策之運用實例指出目前國際能源政策(如德國)

以競爭為主管制為輔的方向其次深入探索我國能源產業面臨之難題與經營危

機並建議行政院公平會應從國際競爭角度處理我國能源事業有關獨占結合

或聯合等行為而在價格約定上亦需考慮能源產業龐大投資難以反映競爭價格

之事實應給予適度之調整空間以充分展示調和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際能源產業變化巨大政府應善用調和政策在競爭與

管制間尋求一平衡點以協助我國能源事業國際競爭力之提升

2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

響」首先觀察 1990-2000 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概況和趨勢包括各類溫室氣

體產業別各產業除進行節能措施來降低溫室氣體外若欲擴大減量效應能

源供給結構須改變即發展再生能源其次探究國內目前推廣再生能源(太陽

能風能生質能水力地熱)成效最後則提出相關結論

3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作

者關注全球能源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各國積極研發及運用相關之能源科技

其次觀察我國能源問題比較我國與主要國家所使用之能源科技並檢討我國

因應 CO2減量之能源政策規劃比較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及 2006 年全國永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6 -

續發展會議因應國際公約要求下 CO2減量之能源政策及建議

4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本文討論臺灣

再生能源政策發展過程中使用之政策工具及成效主要討論之重點如下

(1) 臺灣再生能源政策發展過程

(2) 全球性之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及其經驗

(3) 以政策工具論之理論分析臺灣再生能源政策

(4) 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量化方式分析各界對政策

工具使用之觀點並提出建議與展望

本文綜合文獻研究主要國家再生能源發展經驗回顧層級分析法(AHP)

三者以問卷調查各領域之學者專家與相關從事人員評比當前政策並試圖找

出適當的政策工具使用方式與優先順序提出未來發展之建議與展望

5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作者針對近年能源政策「非核家園」給

予相關建議非核家園政策雖讓逐年核能發電占比下滑但為求電力供應穩定

燃煤發電比重卻逐年增加造成環境污染故在推動節約能源與再生能源政策

下實須重新考量能源配比

6 林唐裕侯仁義陳玟如(2008)「節能減碳策略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

作者強調能源在人類經濟活動中扮演相當關鍵的地位因此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

浪潮中永續能源發展已成為主要的課題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

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能源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

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

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經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評

估此一政策綱領之目標達成率結果獲悉提高能源效率目標2025 年能源密集

度較 2005 年下降 50以上應無法逹成減量目標未來仍有賴全民齊心努力來推

動落實

7 林唐裕蔡欣欣(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永續能源政策應以充分滿

足各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爲核心目前具實質溫室氣

體減量法規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及「能源稅條例(草案)」應盡速完成

立法方能確實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有鑒於此本文運用歸納法分析比較

我國能源政策與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措施釐清相關法規間之競合問題並研提能

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推動策略俾供各界參酌運用

8 梁啟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本文首先指出

1990~2006 年臺灣能源發展概況並與主要國家進行比較包括 CO2 排放量持續

成長能源消耗量相較全球平均值高能源生產力偏低其次分析臺灣問題包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7 -

括 CO2增幅擴大能源價格偏低等最後參酌國外能源政策提出因應對策建

議包括實施能源稅和碳稅調整產業政策推動全民節能減碳修訂其他法

9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作者以指數

分解分析回顧我國排碳及減碳因子之量化貢獻並以 Kaya 恆等式減量分析在不

同經濟成長率假設下我國減碳目標及減量方案之可行性因其他節能或開源方

案並無可行性在能源密集度可改善 50(年平均改善率 34)之下仍至少

須延役約 80核電廠方可達 2025 年減量目標若仿照改善最多之美國 25假

設則需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即使提高至 3仍需全部機組延役並新增 2

部機組

研究結果指出為滿足嚴峻的減量目標並兼顧能源安全與經濟效率核能

應還是我國無法避免的選擇建議仍須務實著手能源政策規劃除積極改善能源

密集度規劃發展再生能源及碳捕捉與封存(CCS)之外應確認核能所扮演之

角色及早解決核能爭議及問題

10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

析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本研究主要以檢視及借鏡全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發展

趨勢盱衡我國政經環境之變化研提適切之能源政策另參酌國內外社經環

境變化趨勢及主要國家能源環境基本法等相關法規研訂我國「永續能源基

本法(草案)」此外該研究透過建置性別主流化跨領域專家資料庫及研擬推

動性別主流化業務等方式將兩性平等議題融入永續能源發展之中特進行住

宅部門能源消費及節能意識性別差異分析除性別特質的不同外包括所處的

社會狀況資源分配情形亦會造成能源使用上之差異

(二)國外文獻

1 Steven Woehrel(2009)俄國對鄰國之能源政策 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本文指出俄國廠商企圖控制管線港口煉油廠儲卸

設備等重要能源設備自其他國家購買這些設備壯大其基礎設施控管下游之

基礎建設然卻切斷國內對外之能源供給讓諸多自俄國進口天然氣石油等資

源之國家如烏克蘭摩爾多瓦共和國成本和價格上揚能源供應不穩定之

衝擊俄國以此能源政策為其政治手段干預其他國家之事務故美國呼籲歐洲

國家降低對俄國之能源依存度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亦主張自亞洲中部建立通

至歐洲之管線外交(Pipeline Diplomacy)以確保能源供應之安全穩定然卻遭

遇挑戰和瓶頸這項計畫之成敗取決於能源供給廠商是否抱持圖利心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8 -

2 Sonja Davidovic(2009)「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之能源政策 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Term paper)本文首先回顧中國大陸市場概況包括

能源供需能源政策框架國營能源企業營運等其次釐清中國與全球能源市場

之連結自中亞俄國進口之能源概況最後指出中國在能資源豐富多樣性下

地緣政治所衍伸之能源政策包括西進策略策略性夥伴關係

3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2010)中國再生能源政策之更新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作者回顧近年中國大陸再生能源政策包括 2007 年可

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 年可再生能源法指出近期中國大陸主要之再

生能源發展和市場趨勢2009 年中國大陸已躍居成為第二大風力發電裝置容量

國家(美國第一)當地相關風電廠商亦在四年內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商全球十

大風電廠商中國製造商就有三家(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風電氣集團)太

陽能廠商亦如是國內最大前三家廠商為尚德電力保定英利集團有限公司晶

澳太陽能太陽能及太陽能熱水器持續蓬勃發展

政府近來規劃於 2020 年水力發電達 300GW風力發電達 150GW生質能

發電達 30 GW太陽能發電達 20 GW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達 500 GW此一目

標約為中國先前預期目標之 13最後指出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雖因政府陸

續實施諸多能源相關法案及規劃而刺激其蓬勃發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

括缺乏專業背景之技術人員研發機構不足測試驗證機構不足智慧電網及

儲電設施不足展望未來2010~2020 年中國再生能源產業受到全球經濟衝擊影

響小仍有前景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廖惠珠

(2002) 1990~2002 年 歸納法

1 針對我國能源產業政府應善用調和政策在競爭與管制間

尋求一平衡點以提升我國能源事業國際競爭力

2 對於油品煉製業政府應多思索國際跨國企業與其多角化經

營方向一方面利用競爭方式強化我國業者競爭力另一方

面提供協助以更寬鬆的標準允許業界整合增加國際競爭

實力

3 對於電力事業應注意其長期投資之必要性充分授權電力

事業經營者採用高於自由競爭市場之價格以銷售電力而

得以儲備長期投資基金或採取類似石油基金收費方式儲

備電業之長期投資經費以杜絕高度競爭帶來之缺電後遺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9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1)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李欣哲

黃詠筑

(2004)

1990~2000 年 歸納法

1 能源需求面推動產業節能及發展低耗能高產值工業將

可在維持經濟成長同時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費與 CO2 排放宣

導商業住宅及運輸部門之能源節約亦具相同功效

2 能源供給面大力推廣再生能源利用並鼓勵現有技術改良及

新技術之研發以提高再生能源之能源貢獻與 CO2 減量效益

3 在能源供給及需求面之措施雙管齊下方能有效控制 CO2 排

放之成長改善整體環境品質逐步達成永續能源體系

沈世宏

(2006) 2000~2005 年 歸納法

1 我國應大力投入天然氣地下貯氣之技術研發積極參與國際

合作掌握最新趨勢與技術

2 近程應擴大天然氣之使用與基礎建設作為過渡至氫經濟時

代之技術與市場橋樑

3 近中程(2015 年以前)以煤氣化與 CO2 捕捉技術燃燒改

善技術及 CO2 再利用技術為研發取向

4 持續進行國內外地質封存潛能調查與評估以取得後續封存

地點及潛能規劃之重要資訊

5 擴大使用天然氣及基礎建設進行氫氣輸送貯存及利用技

術研發與使用示範計畫

6 中長程(2020 年以前)將 CO2 捕捉技術所獲得之 CO2藉

由 CO2 地質封存方式封存產業所產生之 CO2以提高國內

產業競爭力

于振東

(2008) 2007~2008 年 問卷調查法

1 總目標不分部門下各部門最重視「環境與永續發展」指

標顯見雖然我國因外在環境以及許多重大國際條約的施

行而必須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真正重視的是必須對

自然環境採取永續發展的態度推動再生能源各項政策

2 分目標不分部門下「經濟誘因性政策工具」的權重值均最高

(分別為 0424 0487 0446)管制性政策工具居次非經濟

誘因性政策工具為最低顯見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管制性

政策工具雖為必要之手段但不宜過於偏重應由經濟誘因

性政策工具為主

李靜秋

(2008) 2004~2008 年 歸納法

1 積極推動低碳電力結構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非核家園政策

2 審慎評估課徵能源稅之必要性配套實施時機

3 修訂不合理之汽柴油售價公式落實油品自由化政策

4 重視縣市地域產業與工商發展之電力基礎建設

5 提供適當獎勵及輔導措施鼓勵業者投入清潔能源及提升能

源效率之技術研發及運用落實研發成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0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2)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侯仁義

陳玟如

(2008)

2015~2025 年 3E 多目標規劃

1 先進國家執行的節能減碳措施諸如發展替代能源提高能

源轉換效率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與運具耗能標準推

廣大眾運輸系統等作法俾供國人參酌運用

2 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檢視「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量

化目標達成情形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經濟成長率」目標因

減量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無法維持而略低於基準情境水準

(2015 年人均 GDP 為 3 萬美元)而節流措施中各部門所推

動之節能方案僅能使 2025 年能源密集度較 2005 年累計下

降 25未來仍需仰賴加強措施與全民齊心努力推動方能

達成累計下降幅度 50以上之目標(「提升能源效率」目

標)

3 建議必須建構完備法規制度由相關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

畫以滾動式管理方式定期檢討執行成果以實現全國二氧

化碳排放減量目標

林唐裕

蔡欣欣

(2009)

2005~2008 年 歸納法

1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政策主要以達成能源供應穩定提

升能源效率發展淨潔能源及溫室氣體減量爲目標相關政

策與法規間可能產生相互衝突或競合問題而永續能源政策

兼顧經濟環境(溫室氣體減量)之發展已融入溫室氣體

減量政策未來尚待能源四法協調整合方能規避衝突或爭

議情事發生

2 作者認爲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執行成本更可

提高政策績效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

例」爲現行法而「能源稅條例(草案)」及「溫室氣體減量

法(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何時通過實施尚無法掌握

因此建議優先加強落實「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相關管制措施以落實節能減碳之具體成效

梁啟源

(2009) 1990~2006 年 歸納法

1 能源稅政策

(1) 實施能源稅政策

(2) 評估能源稅條例草案

2 碳稅政策

(1) 實施碳稅政策

(2) 碳稅與碳權交易制並行

3 產業政策

(1) 發展低能源密集產業

(2) 能源產業自由化建立公平有效率之能源市場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5 -

層面(如全球變遷與環境污染)等均衡發展與公平原則由能源供應面的「淨源」與能

源需求面的「節流」做起透過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

淨」能源以及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使用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

景以收最大成效

職是之故本文將針對政府多年積極推動的能源政策作一檢討並參酌歐亞美等主

要國家之能源政策目標與作法俾利研提我國能源政策研(修)訂之參考此乃本文之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

經回顧近 10 年來國內外有關能源政策研究之文獻發現大多以歸納法為主故本

文仍沿用歸納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亦即適時回顧國外能源政策頒修訂之時機與作

法確實掌握主要國家能源政策之發展路徑並針對現階段我國推動能源政策面臨之課

題研提具體可行之發展方向俾供各界參考茲將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彙整如

下(詳見表 1)

(一)國內文獻

1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本

文首先回顧先進國家調和政策之運用實例指出目前國際能源政策(如德國)

以競爭為主管制為輔的方向其次深入探索我國能源產業面臨之難題與經營危

機並建議行政院公平會應從國際競爭角度處理我國能源事業有關獨占結合

或聯合等行為而在價格約定上亦需考慮能源產業龐大投資難以反映競爭價格

之事實應給予適度之調整空間以充分展示調和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際能源產業變化巨大政府應善用調和政策在競爭與

管制間尋求一平衡點以協助我國能源事業國際競爭力之提升

2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

響」首先觀察 1990-2000 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概況和趨勢包括各類溫室氣

體產業別各產業除進行節能措施來降低溫室氣體外若欲擴大減量效應能

源供給結構須改變即發展再生能源其次探究國內目前推廣再生能源(太陽

能風能生質能水力地熱)成效最後則提出相關結論

3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作

者關注全球能源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各國積極研發及運用相關之能源科技

其次觀察我國能源問題比較我國與主要國家所使用之能源科技並檢討我國

因應 CO2減量之能源政策規劃比較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及 2006 年全國永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6 -

續發展會議因應國際公約要求下 CO2減量之能源政策及建議

4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本文討論臺灣

再生能源政策發展過程中使用之政策工具及成效主要討論之重點如下

(1) 臺灣再生能源政策發展過程

(2) 全球性之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及其經驗

(3) 以政策工具論之理論分析臺灣再生能源政策

(4) 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量化方式分析各界對政策

工具使用之觀點並提出建議與展望

本文綜合文獻研究主要國家再生能源發展經驗回顧層級分析法(AHP)

三者以問卷調查各領域之學者專家與相關從事人員評比當前政策並試圖找

出適當的政策工具使用方式與優先順序提出未來發展之建議與展望

5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作者針對近年能源政策「非核家園」給

予相關建議非核家園政策雖讓逐年核能發電占比下滑但為求電力供應穩定

燃煤發電比重卻逐年增加造成環境污染故在推動節約能源與再生能源政策

下實須重新考量能源配比

6 林唐裕侯仁義陳玟如(2008)「節能減碳策略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

作者強調能源在人類經濟活動中扮演相當關鍵的地位因此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

浪潮中永續能源發展已成為主要的課題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

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能源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

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

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經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評

估此一政策綱領之目標達成率結果獲悉提高能源效率目標2025 年能源密集

度較 2005 年下降 50以上應無法逹成減量目標未來仍有賴全民齊心努力來推

動落實

7 林唐裕蔡欣欣(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永續能源政策應以充分滿

足各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爲核心目前具實質溫室氣

體減量法規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及「能源稅條例(草案)」應盡速完成

立法方能確實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有鑒於此本文運用歸納法分析比較

我國能源政策與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措施釐清相關法規間之競合問題並研提能

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推動策略俾供各界參酌運用

8 梁啟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本文首先指出

1990~2006 年臺灣能源發展概況並與主要國家進行比較包括 CO2 排放量持續

成長能源消耗量相較全球平均值高能源生產力偏低其次分析臺灣問題包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7 -

括 CO2增幅擴大能源價格偏低等最後參酌國外能源政策提出因應對策建

議包括實施能源稅和碳稅調整產業政策推動全民節能減碳修訂其他法

9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作者以指數

分解分析回顧我國排碳及減碳因子之量化貢獻並以 Kaya 恆等式減量分析在不

同經濟成長率假設下我國減碳目標及減量方案之可行性因其他節能或開源方

案並無可行性在能源密集度可改善 50(年平均改善率 34)之下仍至少

須延役約 80核電廠方可達 2025 年減量目標若仿照改善最多之美國 25假

設則需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即使提高至 3仍需全部機組延役並新增 2

部機組

研究結果指出為滿足嚴峻的減量目標並兼顧能源安全與經濟效率核能

應還是我國無法避免的選擇建議仍須務實著手能源政策規劃除積極改善能源

密集度規劃發展再生能源及碳捕捉與封存(CCS)之外應確認核能所扮演之

角色及早解決核能爭議及問題

10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

析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本研究主要以檢視及借鏡全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發展

趨勢盱衡我國政經環境之變化研提適切之能源政策另參酌國內外社經環

境變化趨勢及主要國家能源環境基本法等相關法規研訂我國「永續能源基

本法(草案)」此外該研究透過建置性別主流化跨領域專家資料庫及研擬推

動性別主流化業務等方式將兩性平等議題融入永續能源發展之中特進行住

宅部門能源消費及節能意識性別差異分析除性別特質的不同外包括所處的

社會狀況資源分配情形亦會造成能源使用上之差異

(二)國外文獻

1 Steven Woehrel(2009)俄國對鄰國之能源政策 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本文指出俄國廠商企圖控制管線港口煉油廠儲卸

設備等重要能源設備自其他國家購買這些設備壯大其基礎設施控管下游之

基礎建設然卻切斷國內對外之能源供給讓諸多自俄國進口天然氣石油等資

源之國家如烏克蘭摩爾多瓦共和國成本和價格上揚能源供應不穩定之

衝擊俄國以此能源政策為其政治手段干預其他國家之事務故美國呼籲歐洲

國家降低對俄國之能源依存度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亦主張自亞洲中部建立通

至歐洲之管線外交(Pipeline Diplomacy)以確保能源供應之安全穩定然卻遭

遇挑戰和瓶頸這項計畫之成敗取決於能源供給廠商是否抱持圖利心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8 -

2 Sonja Davidovic(2009)「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之能源政策 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Term paper)本文首先回顧中國大陸市場概況包括

能源供需能源政策框架國營能源企業營運等其次釐清中國與全球能源市場

之連結自中亞俄國進口之能源概況最後指出中國在能資源豐富多樣性下

地緣政治所衍伸之能源政策包括西進策略策略性夥伴關係

3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2010)中國再生能源政策之更新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作者回顧近年中國大陸再生能源政策包括 2007 年可

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 年可再生能源法指出近期中國大陸主要之再

生能源發展和市場趨勢2009 年中國大陸已躍居成為第二大風力發電裝置容量

國家(美國第一)當地相關風電廠商亦在四年內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商全球十

大風電廠商中國製造商就有三家(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風電氣集團)太

陽能廠商亦如是國內最大前三家廠商為尚德電力保定英利集團有限公司晶

澳太陽能太陽能及太陽能熱水器持續蓬勃發展

政府近來規劃於 2020 年水力發電達 300GW風力發電達 150GW生質能

發電達 30 GW太陽能發電達 20 GW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達 500 GW此一目

標約為中國先前預期目標之 13最後指出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雖因政府陸

續實施諸多能源相關法案及規劃而刺激其蓬勃發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

括缺乏專業背景之技術人員研發機構不足測試驗證機構不足智慧電網及

儲電設施不足展望未來2010~2020 年中國再生能源產業受到全球經濟衝擊影

響小仍有前景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廖惠珠

(2002) 1990~2002 年 歸納法

1 針對我國能源產業政府應善用調和政策在競爭與管制間

尋求一平衡點以提升我國能源事業國際競爭力

2 對於油品煉製業政府應多思索國際跨國企業與其多角化經

營方向一方面利用競爭方式強化我國業者競爭力另一方

面提供協助以更寬鬆的標準允許業界整合增加國際競爭

實力

3 對於電力事業應注意其長期投資之必要性充分授權電力

事業經營者採用高於自由競爭市場之價格以銷售電力而

得以儲備長期投資基金或採取類似石油基金收費方式儲

備電業之長期投資經費以杜絕高度競爭帶來之缺電後遺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9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1)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李欣哲

黃詠筑

(2004)

1990~2000 年 歸納法

1 能源需求面推動產業節能及發展低耗能高產值工業將

可在維持經濟成長同時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費與 CO2 排放宣

導商業住宅及運輸部門之能源節約亦具相同功效

2 能源供給面大力推廣再生能源利用並鼓勵現有技術改良及

新技術之研發以提高再生能源之能源貢獻與 CO2 減量效益

3 在能源供給及需求面之措施雙管齊下方能有效控制 CO2 排

放之成長改善整體環境品質逐步達成永續能源體系

沈世宏

(2006) 2000~2005 年 歸納法

1 我國應大力投入天然氣地下貯氣之技術研發積極參與國際

合作掌握最新趨勢與技術

2 近程應擴大天然氣之使用與基礎建設作為過渡至氫經濟時

代之技術與市場橋樑

3 近中程(2015 年以前)以煤氣化與 CO2 捕捉技術燃燒改

善技術及 CO2 再利用技術為研發取向

4 持續進行國內外地質封存潛能調查與評估以取得後續封存

地點及潛能規劃之重要資訊

5 擴大使用天然氣及基礎建設進行氫氣輸送貯存及利用技

術研發與使用示範計畫

6 中長程(2020 年以前)將 CO2 捕捉技術所獲得之 CO2藉

由 CO2 地質封存方式封存產業所產生之 CO2以提高國內

產業競爭力

于振東

(2008) 2007~2008 年 問卷調查法

1 總目標不分部門下各部門最重視「環境與永續發展」指

標顯見雖然我國因外在環境以及許多重大國際條約的施

行而必須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真正重視的是必須對

自然環境採取永續發展的態度推動再生能源各項政策

2 分目標不分部門下「經濟誘因性政策工具」的權重值均最高

(分別為 0424 0487 0446)管制性政策工具居次非經濟

誘因性政策工具為最低顯見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管制性

政策工具雖為必要之手段但不宜過於偏重應由經濟誘因

性政策工具為主

李靜秋

(2008) 2004~2008 年 歸納法

1 積極推動低碳電力結構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非核家園政策

2 審慎評估課徵能源稅之必要性配套實施時機

3 修訂不合理之汽柴油售價公式落實油品自由化政策

4 重視縣市地域產業與工商發展之電力基礎建設

5 提供適當獎勵及輔導措施鼓勵業者投入清潔能源及提升能

源效率之技術研發及運用落實研發成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0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2)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侯仁義

陳玟如

(2008)

2015~2025 年 3E 多目標規劃

1 先進國家執行的節能減碳措施諸如發展替代能源提高能

源轉換效率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與運具耗能標準推

廣大眾運輸系統等作法俾供國人參酌運用

2 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檢視「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量

化目標達成情形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經濟成長率」目標因

減量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無法維持而略低於基準情境水準

(2015 年人均 GDP 為 3 萬美元)而節流措施中各部門所推

動之節能方案僅能使 2025 年能源密集度較 2005 年累計下

降 25未來仍需仰賴加強措施與全民齊心努力推動方能

達成累計下降幅度 50以上之目標(「提升能源效率」目

標)

3 建議必須建構完備法規制度由相關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

畫以滾動式管理方式定期檢討執行成果以實現全國二氧

化碳排放減量目標

林唐裕

蔡欣欣

(2009)

2005~2008 年 歸納法

1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政策主要以達成能源供應穩定提

升能源效率發展淨潔能源及溫室氣體減量爲目標相關政

策與法規間可能產生相互衝突或競合問題而永續能源政策

兼顧經濟環境(溫室氣體減量)之發展已融入溫室氣體

減量政策未來尚待能源四法協調整合方能規避衝突或爭

議情事發生

2 作者認爲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執行成本更可

提高政策績效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

例」爲現行法而「能源稅條例(草案)」及「溫室氣體減量

法(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何時通過實施尚無法掌握

因此建議優先加強落實「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相關管制措施以落實節能減碳之具體成效

梁啟源

(2009) 1990~2006 年 歸納法

1 能源稅政策

(1) 實施能源稅政策

(2) 評估能源稅條例草案

2 碳稅政策

(1) 實施碳稅政策

(2) 碳稅與碳權交易制並行

3 產業政策

(1) 發展低能源密集產業

(2) 能源產業自由化建立公平有效率之能源市場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6 -

續發展會議因應國際公約要求下 CO2減量之能源政策及建議

4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本文討論臺灣

再生能源政策發展過程中使用之政策工具及成效主要討論之重點如下

(1) 臺灣再生能源政策發展過程

(2) 全球性之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及其經驗

(3) 以政策工具論之理論分析臺灣再生能源政策

(4) 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量化方式分析各界對政策

工具使用之觀點並提出建議與展望

本文綜合文獻研究主要國家再生能源發展經驗回顧層級分析法(AHP)

三者以問卷調查各領域之學者專家與相關從事人員評比當前政策並試圖找

出適當的政策工具使用方式與優先順序提出未來發展之建議與展望

5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作者針對近年能源政策「非核家園」給

予相關建議非核家園政策雖讓逐年核能發電占比下滑但為求電力供應穩定

燃煤發電比重卻逐年增加造成環境污染故在推動節約能源與再生能源政策

下實須重新考量能源配比

6 林唐裕侯仁義陳玟如(2008)「節能減碳策略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

作者強調能源在人類經濟活動中扮演相當關鍵的地位因此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

浪潮中永續能源發展已成為主要的課題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

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能源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

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

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經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評

估此一政策綱領之目標達成率結果獲悉提高能源效率目標2025 年能源密集

度較 2005 年下降 50以上應無法逹成減量目標未來仍有賴全民齊心努力來推

動落實

7 林唐裕蔡欣欣(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永續能源政策應以充分滿

足各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爲核心目前具實質溫室氣

體減量法規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及「能源稅條例(草案)」應盡速完成

立法方能確實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有鑒於此本文運用歸納法分析比較

我國能源政策與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措施釐清相關法規間之競合問題並研提能

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推動策略俾供各界參酌運用

8 梁啟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本文首先指出

1990~2006 年臺灣能源發展概況並與主要國家進行比較包括 CO2 排放量持續

成長能源消耗量相較全球平均值高能源生產力偏低其次分析臺灣問題包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7 -

括 CO2增幅擴大能源價格偏低等最後參酌國外能源政策提出因應對策建

議包括實施能源稅和碳稅調整產業政策推動全民節能減碳修訂其他法

9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作者以指數

分解分析回顧我國排碳及減碳因子之量化貢獻並以 Kaya 恆等式減量分析在不

同經濟成長率假設下我國減碳目標及減量方案之可行性因其他節能或開源方

案並無可行性在能源密集度可改善 50(年平均改善率 34)之下仍至少

須延役約 80核電廠方可達 2025 年減量目標若仿照改善最多之美國 25假

設則需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即使提高至 3仍需全部機組延役並新增 2

部機組

研究結果指出為滿足嚴峻的減量目標並兼顧能源安全與經濟效率核能

應還是我國無法避免的選擇建議仍須務實著手能源政策規劃除積極改善能源

密集度規劃發展再生能源及碳捕捉與封存(CCS)之外應確認核能所扮演之

角色及早解決核能爭議及問題

10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

析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本研究主要以檢視及借鏡全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發展

趨勢盱衡我國政經環境之變化研提適切之能源政策另參酌國內外社經環

境變化趨勢及主要國家能源環境基本法等相關法規研訂我國「永續能源基

本法(草案)」此外該研究透過建置性別主流化跨領域專家資料庫及研擬推

動性別主流化業務等方式將兩性平等議題融入永續能源發展之中特進行住

宅部門能源消費及節能意識性別差異分析除性別特質的不同外包括所處的

社會狀況資源分配情形亦會造成能源使用上之差異

(二)國外文獻

1 Steven Woehrel(2009)俄國對鄰國之能源政策 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本文指出俄國廠商企圖控制管線港口煉油廠儲卸

設備等重要能源設備自其他國家購買這些設備壯大其基礎設施控管下游之

基礎建設然卻切斷國內對外之能源供給讓諸多自俄國進口天然氣石油等資

源之國家如烏克蘭摩爾多瓦共和國成本和價格上揚能源供應不穩定之

衝擊俄國以此能源政策為其政治手段干預其他國家之事務故美國呼籲歐洲

國家降低對俄國之能源依存度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亦主張自亞洲中部建立通

至歐洲之管線外交(Pipeline Diplomacy)以確保能源供應之安全穩定然卻遭

遇挑戰和瓶頸這項計畫之成敗取決於能源供給廠商是否抱持圖利心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8 -

2 Sonja Davidovic(2009)「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之能源政策 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Term paper)本文首先回顧中國大陸市場概況包括

能源供需能源政策框架國營能源企業營運等其次釐清中國與全球能源市場

之連結自中亞俄國進口之能源概況最後指出中國在能資源豐富多樣性下

地緣政治所衍伸之能源政策包括西進策略策略性夥伴關係

3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2010)中國再生能源政策之更新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作者回顧近年中國大陸再生能源政策包括 2007 年可

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 年可再生能源法指出近期中國大陸主要之再

生能源發展和市場趨勢2009 年中國大陸已躍居成為第二大風力發電裝置容量

國家(美國第一)當地相關風電廠商亦在四年內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商全球十

大風電廠商中國製造商就有三家(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風電氣集團)太

陽能廠商亦如是國內最大前三家廠商為尚德電力保定英利集團有限公司晶

澳太陽能太陽能及太陽能熱水器持續蓬勃發展

政府近來規劃於 2020 年水力發電達 300GW風力發電達 150GW生質能

發電達 30 GW太陽能發電達 20 GW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達 500 GW此一目

標約為中國先前預期目標之 13最後指出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雖因政府陸

續實施諸多能源相關法案及規劃而刺激其蓬勃發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

括缺乏專業背景之技術人員研發機構不足測試驗證機構不足智慧電網及

儲電設施不足展望未來2010~2020 年中國再生能源產業受到全球經濟衝擊影

響小仍有前景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廖惠珠

(2002) 1990~2002 年 歸納法

1 針對我國能源產業政府應善用調和政策在競爭與管制間

尋求一平衡點以提升我國能源事業國際競爭力

2 對於油品煉製業政府應多思索國際跨國企業與其多角化經

營方向一方面利用競爭方式強化我國業者競爭力另一方

面提供協助以更寬鬆的標準允許業界整合增加國際競爭

實力

3 對於電力事業應注意其長期投資之必要性充分授權電力

事業經營者採用高於自由競爭市場之價格以銷售電力而

得以儲備長期投資基金或採取類似石油基金收費方式儲

備電業之長期投資經費以杜絕高度競爭帶來之缺電後遺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9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1)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李欣哲

黃詠筑

(2004)

1990~2000 年 歸納法

1 能源需求面推動產業節能及發展低耗能高產值工業將

可在維持經濟成長同時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費與 CO2 排放宣

導商業住宅及運輸部門之能源節約亦具相同功效

2 能源供給面大力推廣再生能源利用並鼓勵現有技術改良及

新技術之研發以提高再生能源之能源貢獻與 CO2 減量效益

3 在能源供給及需求面之措施雙管齊下方能有效控制 CO2 排

放之成長改善整體環境品質逐步達成永續能源體系

沈世宏

(2006) 2000~2005 年 歸納法

1 我國應大力投入天然氣地下貯氣之技術研發積極參與國際

合作掌握最新趨勢與技術

2 近程應擴大天然氣之使用與基礎建設作為過渡至氫經濟時

代之技術與市場橋樑

3 近中程(2015 年以前)以煤氣化與 CO2 捕捉技術燃燒改

善技術及 CO2 再利用技術為研發取向

4 持續進行國內外地質封存潛能調查與評估以取得後續封存

地點及潛能規劃之重要資訊

5 擴大使用天然氣及基礎建設進行氫氣輸送貯存及利用技

術研發與使用示範計畫

6 中長程(2020 年以前)將 CO2 捕捉技術所獲得之 CO2藉

由 CO2 地質封存方式封存產業所產生之 CO2以提高國內

產業競爭力

于振東

(2008) 2007~2008 年 問卷調查法

1 總目標不分部門下各部門最重視「環境與永續發展」指

標顯見雖然我國因外在環境以及許多重大國際條約的施

行而必須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真正重視的是必須對

自然環境採取永續發展的態度推動再生能源各項政策

2 分目標不分部門下「經濟誘因性政策工具」的權重值均最高

(分別為 0424 0487 0446)管制性政策工具居次非經濟

誘因性政策工具為最低顯見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管制性

政策工具雖為必要之手段但不宜過於偏重應由經濟誘因

性政策工具為主

李靜秋

(2008) 2004~2008 年 歸納法

1 積極推動低碳電力結構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非核家園政策

2 審慎評估課徵能源稅之必要性配套實施時機

3 修訂不合理之汽柴油售價公式落實油品自由化政策

4 重視縣市地域產業與工商發展之電力基礎建設

5 提供適當獎勵及輔導措施鼓勵業者投入清潔能源及提升能

源效率之技術研發及運用落實研發成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0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2)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侯仁義

陳玟如

(2008)

2015~2025 年 3E 多目標規劃

1 先進國家執行的節能減碳措施諸如發展替代能源提高能

源轉換效率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與運具耗能標準推

廣大眾運輸系統等作法俾供國人參酌運用

2 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檢視「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量

化目標達成情形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經濟成長率」目標因

減量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無法維持而略低於基準情境水準

(2015 年人均 GDP 為 3 萬美元)而節流措施中各部門所推

動之節能方案僅能使 2025 年能源密集度較 2005 年累計下

降 25未來仍需仰賴加強措施與全民齊心努力推動方能

達成累計下降幅度 50以上之目標(「提升能源效率」目

標)

3 建議必須建構完備法規制度由相關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

畫以滾動式管理方式定期檢討執行成果以實現全國二氧

化碳排放減量目標

林唐裕

蔡欣欣

(2009)

2005~2008 年 歸納法

1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政策主要以達成能源供應穩定提

升能源效率發展淨潔能源及溫室氣體減量爲目標相關政

策與法規間可能產生相互衝突或競合問題而永續能源政策

兼顧經濟環境(溫室氣體減量)之發展已融入溫室氣體

減量政策未來尚待能源四法協調整合方能規避衝突或爭

議情事發生

2 作者認爲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執行成本更可

提高政策績效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

例」爲現行法而「能源稅條例(草案)」及「溫室氣體減量

法(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何時通過實施尚無法掌握

因此建議優先加強落實「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相關管制措施以落實節能減碳之具體成效

梁啟源

(2009) 1990~2006 年 歸納法

1 能源稅政策

(1) 實施能源稅政策

(2) 評估能源稅條例草案

2 碳稅政策

(1) 實施碳稅政策

(2) 碳稅與碳權交易制並行

3 產業政策

(1) 發展低能源密集產業

(2) 能源產業自由化建立公平有效率之能源市場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7 -

括 CO2增幅擴大能源價格偏低等最後參酌國外能源政策提出因應對策建

議包括實施能源稅和碳稅調整產業政策推動全民節能減碳修訂其他法

9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作者以指數

分解分析回顧我國排碳及減碳因子之量化貢獻並以 Kaya 恆等式減量分析在不

同經濟成長率假設下我國減碳目標及減量方案之可行性因其他節能或開源方

案並無可行性在能源密集度可改善 50(年平均改善率 34)之下仍至少

須延役約 80核電廠方可達 2025 年減量目標若仿照改善最多之美國 25假

設則需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即使提高至 3仍需全部機組延役並新增 2

部機組

研究結果指出為滿足嚴峻的減量目標並兼顧能源安全與經濟效率核能

應還是我國無法避免的選擇建議仍須務實著手能源政策規劃除積極改善能源

密集度規劃發展再生能源及碳捕捉與封存(CCS)之外應確認核能所扮演之

角色及早解決核能爭議及問題

10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

析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本研究主要以檢視及借鏡全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發展

趨勢盱衡我國政經環境之變化研提適切之能源政策另參酌國內外社經環

境變化趨勢及主要國家能源環境基本法等相關法規研訂我國「永續能源基

本法(草案)」此外該研究透過建置性別主流化跨領域專家資料庫及研擬推

動性別主流化業務等方式將兩性平等議題融入永續能源發展之中特進行住

宅部門能源消費及節能意識性別差異分析除性別特質的不同外包括所處的

社會狀況資源分配情形亦會造成能源使用上之差異

(二)國外文獻

1 Steven Woehrel(2009)俄國對鄰國之能源政策 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本文指出俄國廠商企圖控制管線港口煉油廠儲卸

設備等重要能源設備自其他國家購買這些設備壯大其基礎設施控管下游之

基礎建設然卻切斷國內對外之能源供給讓諸多自俄國進口天然氣石油等資

源之國家如烏克蘭摩爾多瓦共和國成本和價格上揚能源供應不穩定之

衝擊俄國以此能源政策為其政治手段干預其他國家之事務故美國呼籲歐洲

國家降低對俄國之能源依存度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亦主張自亞洲中部建立通

至歐洲之管線外交(Pipeline Diplomacy)以確保能源供應之安全穩定然卻遭

遇挑戰和瓶頸這項計畫之成敗取決於能源供給廠商是否抱持圖利心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8 -

2 Sonja Davidovic(2009)「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之能源政策 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Term paper)本文首先回顧中國大陸市場概況包括

能源供需能源政策框架國營能源企業營運等其次釐清中國與全球能源市場

之連結自中亞俄國進口之能源概況最後指出中國在能資源豐富多樣性下

地緣政治所衍伸之能源政策包括西進策略策略性夥伴關係

3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2010)中國再生能源政策之更新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作者回顧近年中國大陸再生能源政策包括 2007 年可

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 年可再生能源法指出近期中國大陸主要之再

生能源發展和市場趨勢2009 年中國大陸已躍居成為第二大風力發電裝置容量

國家(美國第一)當地相關風電廠商亦在四年內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商全球十

大風電廠商中國製造商就有三家(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風電氣集團)太

陽能廠商亦如是國內最大前三家廠商為尚德電力保定英利集團有限公司晶

澳太陽能太陽能及太陽能熱水器持續蓬勃發展

政府近來規劃於 2020 年水力發電達 300GW風力發電達 150GW生質能

發電達 30 GW太陽能發電達 20 GW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達 500 GW此一目

標約為中國先前預期目標之 13最後指出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雖因政府陸

續實施諸多能源相關法案及規劃而刺激其蓬勃發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

括缺乏專業背景之技術人員研發機構不足測試驗證機構不足智慧電網及

儲電設施不足展望未來2010~2020 年中國再生能源產業受到全球經濟衝擊影

響小仍有前景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廖惠珠

(2002) 1990~2002 年 歸納法

1 針對我國能源產業政府應善用調和政策在競爭與管制間

尋求一平衡點以提升我國能源事業國際競爭力

2 對於油品煉製業政府應多思索國際跨國企業與其多角化經

營方向一方面利用競爭方式強化我國業者競爭力另一方

面提供協助以更寬鬆的標準允許業界整合增加國際競爭

實力

3 對於電力事業應注意其長期投資之必要性充分授權電力

事業經營者採用高於自由競爭市場之價格以銷售電力而

得以儲備長期投資基金或採取類似石油基金收費方式儲

備電業之長期投資經費以杜絕高度競爭帶來之缺電後遺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9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1)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李欣哲

黃詠筑

(2004)

1990~2000 年 歸納法

1 能源需求面推動產業節能及發展低耗能高產值工業將

可在維持經濟成長同時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費與 CO2 排放宣

導商業住宅及運輸部門之能源節約亦具相同功效

2 能源供給面大力推廣再生能源利用並鼓勵現有技術改良及

新技術之研發以提高再生能源之能源貢獻與 CO2 減量效益

3 在能源供給及需求面之措施雙管齊下方能有效控制 CO2 排

放之成長改善整體環境品質逐步達成永續能源體系

沈世宏

(2006) 2000~2005 年 歸納法

1 我國應大力投入天然氣地下貯氣之技術研發積極參與國際

合作掌握最新趨勢與技術

2 近程應擴大天然氣之使用與基礎建設作為過渡至氫經濟時

代之技術與市場橋樑

3 近中程(2015 年以前)以煤氣化與 CO2 捕捉技術燃燒改

善技術及 CO2 再利用技術為研發取向

4 持續進行國內外地質封存潛能調查與評估以取得後續封存

地點及潛能規劃之重要資訊

5 擴大使用天然氣及基礎建設進行氫氣輸送貯存及利用技

術研發與使用示範計畫

6 中長程(2020 年以前)將 CO2 捕捉技術所獲得之 CO2藉

由 CO2 地質封存方式封存產業所產生之 CO2以提高國內

產業競爭力

于振東

(2008) 2007~2008 年 問卷調查法

1 總目標不分部門下各部門最重視「環境與永續發展」指

標顯見雖然我國因外在環境以及許多重大國際條約的施

行而必須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真正重視的是必須對

自然環境採取永續發展的態度推動再生能源各項政策

2 分目標不分部門下「經濟誘因性政策工具」的權重值均最高

(分別為 0424 0487 0446)管制性政策工具居次非經濟

誘因性政策工具為最低顯見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管制性

政策工具雖為必要之手段但不宜過於偏重應由經濟誘因

性政策工具為主

李靜秋

(2008) 2004~2008 年 歸納法

1 積極推動低碳電力結構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非核家園政策

2 審慎評估課徵能源稅之必要性配套實施時機

3 修訂不合理之汽柴油售價公式落實油品自由化政策

4 重視縣市地域產業與工商發展之電力基礎建設

5 提供適當獎勵及輔導措施鼓勵業者投入清潔能源及提升能

源效率之技術研發及運用落實研發成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0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2)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侯仁義

陳玟如

(2008)

2015~2025 年 3E 多目標規劃

1 先進國家執行的節能減碳措施諸如發展替代能源提高能

源轉換效率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與運具耗能標準推

廣大眾運輸系統等作法俾供國人參酌運用

2 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檢視「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量

化目標達成情形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經濟成長率」目標因

減量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無法維持而略低於基準情境水準

(2015 年人均 GDP 為 3 萬美元)而節流措施中各部門所推

動之節能方案僅能使 2025 年能源密集度較 2005 年累計下

降 25未來仍需仰賴加強措施與全民齊心努力推動方能

達成累計下降幅度 50以上之目標(「提升能源效率」目

標)

3 建議必須建構完備法規制度由相關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

畫以滾動式管理方式定期檢討執行成果以實現全國二氧

化碳排放減量目標

林唐裕

蔡欣欣

(2009)

2005~2008 年 歸納法

1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政策主要以達成能源供應穩定提

升能源效率發展淨潔能源及溫室氣體減量爲目標相關政

策與法規間可能產生相互衝突或競合問題而永續能源政策

兼顧經濟環境(溫室氣體減量)之發展已融入溫室氣體

減量政策未來尚待能源四法協調整合方能規避衝突或爭

議情事發生

2 作者認爲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執行成本更可

提高政策績效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

例」爲現行法而「能源稅條例(草案)」及「溫室氣體減量

法(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何時通過實施尚無法掌握

因此建議優先加強落實「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相關管制措施以落實節能減碳之具體成效

梁啟源

(2009) 1990~2006 年 歸納法

1 能源稅政策

(1) 實施能源稅政策

(2) 評估能源稅條例草案

2 碳稅政策

(1) 實施碳稅政策

(2) 碳稅與碳權交易制並行

3 產業政策

(1) 發展低能源密集產業

(2) 能源產業自由化建立公平有效率之能源市場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38 -

2 Sonja Davidovic(2009)「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之能源政策 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Term paper)本文首先回顧中國大陸市場概況包括

能源供需能源政策框架國營能源企業營運等其次釐清中國與全球能源市場

之連結自中亞俄國進口之能源概況最後指出中國在能資源豐富多樣性下

地緣政治所衍伸之能源政策包括西進策略策略性夥伴關係

3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2010)中國再生能源政策之更新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作者回顧近年中國大陸再生能源政策包括 2007 年可

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 年可再生能源法指出近期中國大陸主要之再

生能源發展和市場趨勢2009 年中國大陸已躍居成為第二大風力發電裝置容量

國家(美國第一)當地相關風電廠商亦在四年內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商全球十

大風電廠商中國製造商就有三家(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風電氣集團)太

陽能廠商亦如是國內最大前三家廠商為尚德電力保定英利集團有限公司晶

澳太陽能太陽能及太陽能熱水器持續蓬勃發展

政府近來規劃於 2020 年水力發電達 300GW風力發電達 150GW生質能

發電達 30 GW太陽能發電達 20 GW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達 500 GW此一目

標約為中國先前預期目標之 13最後指出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雖因政府陸

續實施諸多能源相關法案及規劃而刺激其蓬勃發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

括缺乏專業背景之技術人員研發機構不足測試驗證機構不足智慧電網及

儲電設施不足展望未來2010~2020 年中國再生能源產業受到全球經濟衝擊影

響小仍有前景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廖惠珠

(2002) 1990~2002 年 歸納法

1 針對我國能源產業政府應善用調和政策在競爭與管制間

尋求一平衡點以提升我國能源事業國際競爭力

2 對於油品煉製業政府應多思索國際跨國企業與其多角化經

營方向一方面利用競爭方式強化我國業者競爭力另一方

面提供協助以更寬鬆的標準允許業界整合增加國際競爭

實力

3 對於電力事業應注意其長期投資之必要性充分授權電力

事業經營者採用高於自由競爭市場之價格以銷售電力而

得以儲備長期投資基金或採取類似石油基金收費方式儲

備電業之長期投資經費以杜絕高度競爭帶來之缺電後遺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9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1)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李欣哲

黃詠筑

(2004)

1990~2000 年 歸納法

1 能源需求面推動產業節能及發展低耗能高產值工業將

可在維持經濟成長同時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費與 CO2 排放宣

導商業住宅及運輸部門之能源節約亦具相同功效

2 能源供給面大力推廣再生能源利用並鼓勵現有技術改良及

新技術之研發以提高再生能源之能源貢獻與 CO2 減量效益

3 在能源供給及需求面之措施雙管齊下方能有效控制 CO2 排

放之成長改善整體環境品質逐步達成永續能源體系

沈世宏

(2006) 2000~2005 年 歸納法

1 我國應大力投入天然氣地下貯氣之技術研發積極參與國際

合作掌握最新趨勢與技術

2 近程應擴大天然氣之使用與基礎建設作為過渡至氫經濟時

代之技術與市場橋樑

3 近中程(2015 年以前)以煤氣化與 CO2 捕捉技術燃燒改

善技術及 CO2 再利用技術為研發取向

4 持續進行國內外地質封存潛能調查與評估以取得後續封存

地點及潛能規劃之重要資訊

5 擴大使用天然氣及基礎建設進行氫氣輸送貯存及利用技

術研發與使用示範計畫

6 中長程(2020 年以前)將 CO2 捕捉技術所獲得之 CO2藉

由 CO2 地質封存方式封存產業所產生之 CO2以提高國內

產業競爭力

于振東

(2008) 2007~2008 年 問卷調查法

1 總目標不分部門下各部門最重視「環境與永續發展」指

標顯見雖然我國因外在環境以及許多重大國際條約的施

行而必須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真正重視的是必須對

自然環境採取永續發展的態度推動再生能源各項政策

2 分目標不分部門下「經濟誘因性政策工具」的權重值均最高

(分別為 0424 0487 0446)管制性政策工具居次非經濟

誘因性政策工具為最低顯見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管制性

政策工具雖為必要之手段但不宜過於偏重應由經濟誘因

性政策工具為主

李靜秋

(2008) 2004~2008 年 歸納法

1 積極推動低碳電力結構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非核家園政策

2 審慎評估課徵能源稅之必要性配套實施時機

3 修訂不合理之汽柴油售價公式落實油品自由化政策

4 重視縣市地域產業與工商發展之電力基礎建設

5 提供適當獎勵及輔導措施鼓勵業者投入清潔能源及提升能

源效率之技術研發及運用落實研發成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0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2)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侯仁義

陳玟如

(2008)

2015~2025 年 3E 多目標規劃

1 先進國家執行的節能減碳措施諸如發展替代能源提高能

源轉換效率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與運具耗能標準推

廣大眾運輸系統等作法俾供國人參酌運用

2 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檢視「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量

化目標達成情形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經濟成長率」目標因

減量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無法維持而略低於基準情境水準

(2015 年人均 GDP 為 3 萬美元)而節流措施中各部門所推

動之節能方案僅能使 2025 年能源密集度較 2005 年累計下

降 25未來仍需仰賴加強措施與全民齊心努力推動方能

達成累計下降幅度 50以上之目標(「提升能源效率」目

標)

3 建議必須建構完備法規制度由相關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

畫以滾動式管理方式定期檢討執行成果以實現全國二氧

化碳排放減量目標

林唐裕

蔡欣欣

(2009)

2005~2008 年 歸納法

1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政策主要以達成能源供應穩定提

升能源效率發展淨潔能源及溫室氣體減量爲目標相關政

策與法規間可能產生相互衝突或競合問題而永續能源政策

兼顧經濟環境(溫室氣體減量)之發展已融入溫室氣體

減量政策未來尚待能源四法協調整合方能規避衝突或爭

議情事發生

2 作者認爲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執行成本更可

提高政策績效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

例」爲現行法而「能源稅條例(草案)」及「溫室氣體減量

法(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何時通過實施尚無法掌握

因此建議優先加強落實「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相關管制措施以落實節能減碳之具體成效

梁啟源

(2009) 1990~2006 年 歸納法

1 能源稅政策

(1) 實施能源稅政策

(2) 評估能源稅條例草案

2 碳稅政策

(1) 實施碳稅政策

(2) 碳稅與碳權交易制並行

3 產業政策

(1) 發展低能源密集產業

(2) 能源產業自由化建立公平有效率之能源市場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39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1)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李欣哲

黃詠筑

(2004)

1990~2000 年 歸納法

1 能源需求面推動產業節能及發展低耗能高產值工業將

可在維持經濟成長同時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費與 CO2 排放宣

導商業住宅及運輸部門之能源節約亦具相同功效

2 能源供給面大力推廣再生能源利用並鼓勵現有技術改良及

新技術之研發以提高再生能源之能源貢獻與 CO2 減量效益

3 在能源供給及需求面之措施雙管齊下方能有效控制 CO2 排

放之成長改善整體環境品質逐步達成永續能源體系

沈世宏

(2006) 2000~2005 年 歸納法

1 我國應大力投入天然氣地下貯氣之技術研發積極參與國際

合作掌握最新趨勢與技術

2 近程應擴大天然氣之使用與基礎建設作為過渡至氫經濟時

代之技術與市場橋樑

3 近中程(2015 年以前)以煤氣化與 CO2 捕捉技術燃燒改

善技術及 CO2 再利用技術為研發取向

4 持續進行國內外地質封存潛能調查與評估以取得後續封存

地點及潛能規劃之重要資訊

5 擴大使用天然氣及基礎建設進行氫氣輸送貯存及利用技

術研發與使用示範計畫

6 中長程(2020 年以前)將 CO2 捕捉技術所獲得之 CO2藉

由 CO2 地質封存方式封存產業所產生之 CO2以提高國內

產業競爭力

于振東

(2008) 2007~2008 年 問卷調查法

1 總目標不分部門下各部門最重視「環境與永續發展」指

標顯見雖然我國因外在環境以及許多重大國際條約的施

行而必須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真正重視的是必須對

自然環境採取永續發展的態度推動再生能源各項政策

2 分目標不分部門下「經濟誘因性政策工具」的權重值均最高

(分別為 0424 0487 0446)管制性政策工具居次非經濟

誘因性政策工具為最低顯見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管制性

政策工具雖為必要之手段但不宜過於偏重應由經濟誘因

性政策工具為主

李靜秋

(2008) 2004~2008 年 歸納法

1 積極推動低碳電力結構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非核家園政策

2 審慎評估課徵能源稅之必要性配套實施時機

3 修訂不合理之汽柴油售價公式落實油品自由化政策

4 重視縣市地域產業與工商發展之電力基礎建設

5 提供適當獎勵及輔導措施鼓勵業者投入清潔能源及提升能

源效率之技術研發及運用落實研發成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0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2)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侯仁義

陳玟如

(2008)

2015~2025 年 3E 多目標規劃

1 先進國家執行的節能減碳措施諸如發展替代能源提高能

源轉換效率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與運具耗能標準推

廣大眾運輸系統等作法俾供國人參酌運用

2 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檢視「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量

化目標達成情形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經濟成長率」目標因

減量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無法維持而略低於基準情境水準

(2015 年人均 GDP 為 3 萬美元)而節流措施中各部門所推

動之節能方案僅能使 2025 年能源密集度較 2005 年累計下

降 25未來仍需仰賴加強措施與全民齊心努力推動方能

達成累計下降幅度 50以上之目標(「提升能源效率」目

標)

3 建議必須建構完備法規制度由相關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

畫以滾動式管理方式定期檢討執行成果以實現全國二氧

化碳排放減量目標

林唐裕

蔡欣欣

(2009)

2005~2008 年 歸納法

1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政策主要以達成能源供應穩定提

升能源效率發展淨潔能源及溫室氣體減量爲目標相關政

策與法規間可能產生相互衝突或競合問題而永續能源政策

兼顧經濟環境(溫室氣體減量)之發展已融入溫室氣體

減量政策未來尚待能源四法協調整合方能規避衝突或爭

議情事發生

2 作者認爲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執行成本更可

提高政策績效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

例」爲現行法而「能源稅條例(草案)」及「溫室氣體減量

法(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何時通過實施尚無法掌握

因此建議優先加強落實「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相關管制措施以落實節能減碳之具體成效

梁啟源

(2009) 1990~2006 年 歸納法

1 能源稅政策

(1) 實施能源稅政策

(2) 評估能源稅條例草案

2 碳稅政策

(1) 實施碳稅政策

(2) 碳稅與碳權交易制並行

3 產業政策

(1) 發展低能源密集產業

(2) 能源產業自由化建立公平有效率之能源市場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0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2)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侯仁義

陳玟如

(2008)

2015~2025 年 3E 多目標規劃

1 先進國家執行的節能減碳措施諸如發展替代能源提高能

源轉換效率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與運具耗能標準推

廣大眾運輸系統等作法俾供國人參酌運用

2 本文運用 3E 多目標規劃模型檢視「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量

化目標達成情形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經濟成長率」目標因

減量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無法維持而略低於基準情境水準

(2015 年人均 GDP 為 3 萬美元)而節流措施中各部門所推

動之節能方案僅能使 2025 年能源密集度較 2005 年累計下

降 25未來仍需仰賴加強措施與全民齊心努力推動方能

達成累計下降幅度 50以上之目標(「提升能源效率」目

標)

3 建議必須建構完備法規制度由相關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

畫以滾動式管理方式定期檢討執行成果以實現全國二氧

化碳排放減量目標

林唐裕

蔡欣欣

(2009)

2005~2008 年 歸納法

1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整合政策主要以達成能源供應穩定提

升能源效率發展淨潔能源及溫室氣體減量爲目標相關政

策與法規間可能產生相互衝突或競合問題而永續能源政策

兼顧經濟環境(溫室氣體減量)之發展已融入溫室氣體

減量政策未來尚待能源四法協調整合方能規避衝突或爭

議情事發生

2 作者認爲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執行成本更可

提高政策績效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

例」爲現行法而「能源稅條例(草案)」及「溫室氣體減量

法(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何時通過實施尚無法掌握

因此建議優先加強落實「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相關管制措施以落實節能減碳之具體成效

梁啟源

(2009) 1990~2006 年 歸納法

1 能源稅政策

(1) 實施能源稅政策

(2) 評估能源稅條例草案

2 碳稅政策

(1) 實施碳稅政策

(2) 碳稅與碳權交易制並行

3 產業政策

(1) 發展低能源密集產業

(2) 能源產業自由化建立公平有效率之能源市場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1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3)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4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1) 政府帶頭發起夏季不穿西裝運動

(2) 落實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減碳及節能教育宣導

(3) 提高冷凍空調等電器及車輛能源效率

(4) 宣導產品節能標章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產品

(5) 納入節能減碳觀念於中小學校教材

5 其他法規修訂

(1) 加速訂定溫減法

(2) 仿效日本逐年提高電器用品馬達鍋爐效率標準

(3) 取消能源密集產業之投資獎勵

(4) 落實能源管理士證照制度

(5) 建立能源密集產業之合理導入節能製程技術審核制度及生

命週期評估制度

(6) 另訂簡易環評法規縮短流程

Sonja

Davidovic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中國面臨電力短缺和能源價格飛漲之困境與鄰近國家之能源

政策更形重要

1 除在能源使用上之進行需求管理亦自鄰近多國進口以達

能源分散

2 國營能源事業亦參股國際能源公司(走出去策略)共同合作

開發能源成功從國際市場上開發新能源

Steven

Woehrel

(2009)

2009 年 歸納法

為降低俄國能源政策對中東歐國家帶來之能源衝擊提出下列

建議

1 管線外交即從亞洲中部建立一通路至歐洲規避俄國切斷

對外能源供給之通路

2 分散能源供給之來源

葛復光

邱戊吉

(2010)

1971~2007 年 量化分析

1 從 Kaya 因素分解可看出我國經濟成長仍較已開發國家快

人均 GDP 一直是我國 CO2 排放成長之最主要因子單靠能

源密集度改善顯然不足以抵消人均 GDP 排碳貢獻故須在

碳排放係數改善上有積極作為根據因素分解顯示僅有核電

對碳排放係數改善有較顯著之貢獻

2 Kaya 減量分析建議在能源密集度年改善率 2 5情形下核

電應延役並新增至少 5 部核電機組為必要之規劃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2 -

表 1 國內外能源政策相關文獻分析比較(續 4)

研究者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重要結論

林唐裕

吳再益

侯仁義

柯亮群

(2010)

2010 年 歸納法

1 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在能源供給方面為維持能源供應安全

發展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則為提高能源效率為主軸

2 核能發電雖有諸多優點然核能安全卻是大眾關注之焦點

各國均有反對聲浪故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

策歧異性甚大

3 再生能源方面占比雖低但其未來性不容忽視故各國發

展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

4 以建立探勘能量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檢討安全存量建立

預警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來建構能源穩定

5 以發展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發展淨煤技術並建立示

範系統確定核能發展方向建構能源潔淨

6 以建立 Top runner 制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

7 以推動「環境基本法」修法規劃將再生能源利用制度納入

「再生能源推廣條例」建構法規配套

Eric

Martinot

Li

Junfeng

(2010)

2005-2010 年 歸納法

1 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除裝置容量持續擴增外

國內廠商亦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最大製造商蓬勃發展之原

因主要為政府推出之相關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所刺激包

括十一五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再生能源法促

進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2 中國大陸積極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政策與其產業之發展可給

其他國家作為推廣再生能源產業之啟示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貳我國能源供需及其政策現況

一能源供需情勢分析

能源供給方面我國初級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過去 20 年來能源供給

持續成長能源總供給量由 1990 年的 58521 千公秉油當量增至 2010 年的 145561 千公

秉油當量其中石油比重爲 4904煤炭占 3209核能發電占 828液化天然氣

占 1016再生能源占 043如圖 1 所示由於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

8113低碳能源僅占 1887因此面對國內外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以高碳能源結

構而言達成「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二氧化碳減量目標需再努力達成

1996~2010 年電力總裝置容量年平均成長率達 56而尖峰負載則年平均成長率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3 -

402010 年我國電力總裝置容量 48815 萬瓩其中化石能源(燃煤燃氣燃油)

占 777核能占 105再生能源占 119整體發電結構高度倚賴化石能源此一

結構將隨著政府核能發電政策以及台電公司燃煤機組更新擴建或新建(深澳林口

彰濱大林)之定案燃煤電廠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如圖 2 所示

圖 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圖 2 2010年我國電源結構配比 資料來源同圖 1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4 -

在能源消費方面過去 20 年來持續成長總消費量從 1990 年 50987 千公秉油當

量增至 2010 年的 120308 千公秉油當量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則為 439就能源別

而言電力消費比重逐年成長油品消費比重則逐年下降如圖 3 所示

以 2010 年爲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比高達 5381其次爲運輸(1292)服

務(1095)及住宅部門(1071)如圖 4 所示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必須調整

產業結構方能因應近年來我國能源效率雖然已有逐漸改善趨勢能源密集度自

2002 年 998 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到 2010 年 846 公升油當量千元然此一能源密集度

與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相比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必須仰賴全民齊心推動節能

措施與產業結構調整方能達成此一規劃目標

圖 3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能源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圖 4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形(部門別) 資料來源同圖 1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5 -

二能源政策發展沿革

臺灣地區能源政策於 1973 年經行政院核定公布其後歷經 1979 年及 1984 年兩次

能源危機之衝擊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與因應 1996 年能源產業

自由化及國際環保趨勢共修正 4 次後由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

施」建立一個自由秩序效率與潔淨的永續能源供需體系同時明確揭示 6 大政策

方針包括「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

「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環保意識抬頭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所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

減量壓力我國雖非締約國卻仍需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之責任因此面對國際能源

環境的劇烈變化天然資源貧乏能源又幾乎仰賴進口的我國更應積極規劃能夠因應

外在環境變化穩定國內能源供需之永續能源政策整體而言我國能源政策制定過程

可分爲下列三階段(如圖 5 所示)

(一)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 年以前可稱爲經濟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

其特點爲能源支援經濟成長以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發展能源事

業重視永續發展加強研究發展及推動教育宣導等六大政策方針爲主軸

(二)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階段1998~2004 年屬於偏向永續發展型能源政策

階段除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等六大政策方針之外增加兼顧環境

永續能源政策

(三)永續能源政策階段自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推展以來

已邁向永續能源政策階段尤其自 2008 年 6 月 5 日起積極推動兼顧 3E 之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穩定效率潔淨)更爲明確

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第 3095 次會議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頒布係基於

先進國家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之考量政府冀望未來藉由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將我

國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及 GDP 經濟成長脫鉤以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社會

永續能源政策核心應以充分滿足世代追求永續發展之能源供給型態及能源消費行

為因此主要推動策略應在「能源安全確保」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護」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其主要目標包含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

標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能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提高

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四項目標並以「高效率1」「高價值2」

1 高效率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 2 高價值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6 -

「低排放3」及「低依賴4」四項原則建構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

圖 5 我國能源政策演進過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永續能源政策之推動主要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能源需求面之「節流」做

起在能源供給方面除致力於推動能源結構改造積極發展無碳及再生能源之外在

此綱領中亦特別聲明將以「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同時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以提

升能源效率之提升並引進淨煤計數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降低發電系統的碳排

放以及使能源價格合理化規劃短期能源價格能夠反映內部成本中長期則以漸進方

式合理反映外部成本

有關能源需求面其推動策略係由各部門著手進行節能減碳之工作產業部門乃利

用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進行碳排放權核配鼓勵企

業清潔生產以及扶植綠色能源產業以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運輸部門則主要從建構便捷的

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升私人運具之新車耗能水準著手住商部門主要以推動綠建築及提

升照明等電器設備之能源效率等策略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部分以 2015 年累計節

3 低排放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 4 低依賴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7 -

約 7之目標來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減少用電用油並且進行碳管理推動全民節能減

碳運動及無碳消費習慣

由此可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頒布許多具體的目標為使各樣行動策略確實達

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除修正「能源管理法」以加強能源供給及需求之管制之外未來必

須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等法案之通過立法方能收更大成效

茲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臚列於表 2

總之我國雖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目前尚未負擔實質減量任務但是能源

政策規劃仍應以調合 3E(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建立能源部門因應溫

室氣體減量能力規劃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亦即行政院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必須

兼顧「經濟成長」「環境承載」及「能源安全」等 3E 理念未來有賴政府各部門與全

民積極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落實滾動式管理機制方能達

成此一發展目標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

目標 淨源 節流

(一)提高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

高能源效率 2以

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

降 20以上並藉

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

施 2025 年 下 降

50以上

(二)發展潔淨能源

全國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於 2016 年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

排放量

發電系統中低碳

能源占比由 40增

加至 2025 年的 55

以上

在「淨源」方面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

率提升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

源有效運用再生能

源 開 發 潛 力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

的 8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

用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將

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

選項

4 加速電廠的汰舊換

新訂定電廠整體效

率提升計畫並要求

新電廠達全球最佳可

行發電轉換效率水

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

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 2025 年下降 30以上

(2) 核配企業碳排放額度賦予減碳責任促使企業加強

推動節能減碳產銷系統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建立誘因措施及管

理機制鼓勵清潔生產應用

(4) 獎勵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創造

新的能源經濟

2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強化交

通管理功能

(3) 建立人本導向綠色運具為主之都市交通環境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於 2015 年提高 25

3 住商部門

(1) 強化都市整體規劃推動都市綠化造林建構低碳城市

(2)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全面推行新建建築物之外殼

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與管理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48 -

表 2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及淨源節流措施(續)

(三)確保能源供應

穩定

建立滿足未來 4

年經濟成長 6 及

2015 年每人年均所

得達 3 萬美元經濟發

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

應系統

5 透過國際共同研發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

碳捕捉與封存降低

發電系統的碳排放

6 促使能源價格合理

化短期能源價格反

映內部成本中長期

以漸進方式合理反映

外部成本

(3)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效率

產品

(4)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推廣各類傳統照明器具汰換為省

能 20~90之高效率產品

4 政府部門

(1)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並以

2015 年累計節約 7為目標

(2) 政策規劃應具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以

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進行碳管理

5 社會大眾

(1) 推動全民節能減碳運動宣導全民朝「一人一天減少

一公斤碳足跡」努力

(2) 從中央地方政府到鄉鎮村里自機關學校到企業及

民間團體發揮組織動員能量推動無碳消費習慣

建構低碳及循環型社會

資料來源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 年 6 月 10 日

在上述我國能源政策階段亦制定重要能源政策目標及供需面政策措施詳見表

3茲詳述如下

表 3 我國重要能源政策目標

類別 目標 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 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以上(發電量)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溫室氣體減量

1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年排

放量於 2025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2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 40增加至 2025 年的 55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能源效率

未來 8 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 年下降

50以上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一)供給面政策措施

現行能源政策主要依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之措施辦理除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之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49 -

外並整合「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由相關單位據以加強推動行政院為

強化現有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功能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

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故成立節能減碳推動會各部會依國家總目標訂定業管部門之分

年目標期程分工及執行與宣導溝通計畫藉由各部門分年目標的實踐累積達成我

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1 化石燃料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中油公司配合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洽商國外供應來源外在天然氣

相關設備上持續擴充 LNG 接收站及輸儲設備並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

高燃氣機組容量因數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封存

推動淨煤計畫引進先進淨煤技術在碳封存與捕捉方面則進行碳封

存與捕捉研究及示範計畫先進行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評估與前瞻煤炭應用

技術評估如煤炭直接氣化化學環路系統在發電和製氫之可行性及經濟效益

評估

2 核能發電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查

推動核四工程計畫進行之餘亦加強其安全審查計畫於 2012 年前完成

核四廠 12 號機龍門核電廠 12 號機燃料裝填及起動測試之安全審查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率

進行核能營運績效及功率提升包括針對核一二三廠中幅度功率提

升計畫在 2012 年前分別增加 24MW39MW30 MW 的出力另外

亦進行核二廠核三廠低壓汽機轉子更換工程2011 年前分別可增加出力

20MW10MW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嚴密管制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之安全並加強核廢料設施安

全檢查督促經濟部積極進行候選場址之遴選而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

處置方面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發展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以

及評估所需之本土化數據測量技術

(4) 增進核能安全

除加強從業人員核子事故應變能力外亦強化對民眾的緊急應變溝通宣

導而為落實核能安全監督建置資訊公開與透明化制度落實全民與地方

居民參與及共同監督其成效則由民間團體按照國際公認之標準進行評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0 -

(5) 既有核能電廠不延役

日本福島核災導致國內反核擁核論戰再啟國內各界對核能發展立場眾

說紛紜其中確保核能安全為各界共同之共識惟對核能未來發展定位仍

有歧見部分人士主張非核建議停建核四及替代能源取代核電廠亦有部

分人士主張核四應照常商轉詳見表 4

表 4 國內各界核能發展意見彙整

支 持 反 對

政黨

核能安全

檢視用電和發電結構

電業自由化擺脫核能依賴

學研

核安問題

停建核四

尖峰備載量已足夠

官方

對核能安全持正面態度

維持現行政策

考量發電成本

須考量減碳目標

碳交易成本

應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全面檢驗加強安全防護

核安資訊與中國交流 工商企業

非僅考量已投入資金享受低成本亦須考量風險

期望無害方式發電

鼓勵民間發展替代能源

用替代能源取代核 123 廠 台電

確保供電穩定

國土面積限制

重新檢視延役

工商企業 商轉已大筆投資之核四 社論

重視發電結構致力其他乾淨能源

電價到位促進節能

籌組【總體檢】委員會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2011 年 5 月馬總統於總統府召開的能源政策會議首度明確表示「不考慮

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等政策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在

9 月於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表示核一廠不會考慮延役最晚會如期在 2018 年除

役且若核四廠順利商轉並能確保經濟成長後的民生及產業需要核一廠也可

提前除役既有電廠不延役的政策方向可謂愈趨明確

3 新及再生能源

(1)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 年 7 月公布實施根據該法第六條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考量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對國內經濟及電力供應穩定

之影響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二十年內每二年訂定再生能源推廣目標及各

類別所占比率」因此其法規內容可謂擘劃未來 20 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1 -

裝置容量將占發電系統 15以上目標的重要根據希望藉由該法之立法能大

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

對再生能源設備設置者提供合理利潤的獎勵並要求經營電力網的電業

應併聯躉購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躉購電價部分則由經濟部邀集相關部

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能的躉購費率及計

算公式每年並進行檢討修正必要時將召開聽證會以達到資訊完全公

開透明

(2)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誘因

對於具發展潛力技術發展在初期階段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於一定期

間內將給予獎勵而屬於再生能源熱利用的部分除運用石油基金提供獎勵

補助外在農業端亦提供利用休耕地栽種能源作物以產製生質燃料者由農

業發展基金給予獎勵

(3) 放寬法令限制

解除「電業法」對於再生能源屬於自用發電的設置資格躉售餘電等限

制同時對於再生能源土地使用進口關稅減免及雜照取得等行政程序亦予

以簡化

(4)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除針對既有的機組推動台電水力發電機組更新復建外亦推動興建台

電水力發電計畫包括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工程及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等

(5) 推動風力發電

推動台電公司設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促成我國第 1 座離岸式風力發電

廠取得籌設許可(裝置容量 5 萬瓩以上)並推動「風能預測管理技術研發」

計畫以提高風場自動化風機出力預測資訊系統預測精確度

(6) 推廣太陽能

推動「十萬戶陽光屋頂推動方案」及「縣市經典太陽光電建築」計畫

並進行包括「先進矽基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計畫」「奈米晶體染料太陽電池應

用研究」「太陽光電示範系統之設置監測與其分析技術研發」等研究計

(7)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除持續推動生質能發電之外在海洋能的運用上推動設置海洋能發電

系統整體規劃並完成設置波浪發電示範系統之評估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的

應用上研發我國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及氫能技術規劃我國氫能與燃料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2 -

池產業發展策略並評估氫能與燃料電池示範驗證補助

(二)需求面政策措施

在需求面政策措施方面著重各部門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使用的提升茲將主要部

門推動措施分述如下

1 產業部門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

開發替代材料及技術以降低石化產品的使用並推動製造業朝向低碳

發展與結構調整使製造業降低排放密集度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調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訂定耗能標準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

率並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案進駐產業園區廠商應採能源使用效率最佳製程

之審查機制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力

給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技術輔導提供「購置節能設備融資保證」及辦

理中小企業節能減碳措施講習人員培訓及宣導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未來開放民營電廠籌設時將要求採行高效率超臨界燃煤機組或高效率

複循環燃氣機組且要求新建更新或擴建電廠案於環境影響評估審議時

需依當時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設計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產業

持續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附加價值而為鼓

勵民間將研發成果落實商品化政府將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技術研發納入科

專計畫政策項目包括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旗艦計畫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

業擴展 LED 照明光電產業內需市場等另外組織海外參展拓銷團協助

廠商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運用新鄭和計畫出口貸款轉融資與保險

拓銷海外新興市場

2 住商部門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獎勵「低碳節能綠建築」公部門特定區域及重大開發案建築須符合綠

建築規定依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推動公有新建建築物

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等相關措施另外亦完成建築技術規則

有關綠建材使用率之修正由 5修正為 30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3 -

除新建築之外同時推動既有建築物之省能低碳化包括建築能源效

率提升計畫綠建築更新診斷與改造計畫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改善設計

示範工作等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目標為於 2011 年提高 10~70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準並推廣高

效率產品為達成上述目標推動包括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節能標章制度

全面提升家電效率達國際水準創造智慧節能家庭等措施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推動 LED 路燈應用示範計畫全國交通號誌將陸續改為 LED 燈 2011

年推動 LED 一般照明示範計畫另外亦運用業界科專制訂 LED 產業標

準以促成 LED 照明產業蓬勃發展在先期政府補助後期產業成本降低

(預估 2015 年前 LED 路燈設置費用將可調降價到 7 千元以下)的雙向帶

動下預定將於 2012 年起禁止新建道路裝設水銀路燈並在 2018 年起達成

全台禁用水銀路燈目標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逐年完成全國 162 所大專校院330 所高級中等學校及 59 所國民中小學

各校之電力健檢手冊提供各校作為節能政策推動之依據分析全國各大專

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校可節省電費之潛能並估算其節能量化

之效益據此訂定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2015 年累

計節約 7之節能目標

(5) 建構低碳商圈

成立商業節能減碳輔導服務團執行商圈與連鎖商店及傳統市場之現場

調查輔導廣宣教育及策略研究提出短中長程節能減碳輔導策

略並進一步研究商圈連鎖商店傳統市場導入 ESCO 之模式

3 運輸部門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交通部將陸續完成高速鐵路後續工程臺北及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等建設並推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強化偏遠及離島地區的交通建

設藉由大眾運輸網的便捷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包括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智慧交控系統及電子收費系統

的建置另外推廣貨物運輸排程合理化暨經營管理系統整合來增加公路運

輸效率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4 -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推廣電動機車應用及規劃電動機車可抽換電池運作系統為加強車輛節

能創新技術研發推動「整車自主工業技術建立計畫」輔導業界發展自主車

型之可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

另外推動計程車全面瓦斯化並進行推廣天然氣(CNG 或 LNG)驅

動車輛評估規劃為進一步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推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獎勵推廣措施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2009 年公告提升汽機車能源效率標準 10並執行車輛耗能標準管理

作業並研議整合污染油耗資訊加強低污染低油耗車輛宣導俾利消費

者購買車輛時可參考使用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推動全國車用柴油全面添加 B1 生質柴油以減少石化能源之使用及

減少碳排放

茲將國內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相關策略彙整於表 5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

部門能源別 策略項目 目標 依據

1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化石燃料 2 引進淨煤技術及發展碳捕捉與

封存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對興建中之核四廠加強安全審

查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針對既有核電廠加強其營運效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加強核廢料處置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核能發電

4 增進核能安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

成立法 再生能源於 2025 年占發

電系統的 8以上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永續能

源政策綱領 2 實施再生能源電能收購機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以獎勵示範方式加強民眾設

置再生能源的誘因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4 放寬法令限制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5 推動設置水力發電設備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6 推動風力發電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7 推廣太陽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新及再生能源

8 推動生質能與其他再生能源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5 -

表 5 我國能源政策供需策略面比較(續)

1 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

低耗能方向調整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產業部門能源使用效率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輔導中小企業提高節能減碳能

力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加速電廠汰舊換新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產業部門

5 推廣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等綠

色能源產業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推動「低碳節能綠建築」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提升各類用電器具能源效率 2011 年提高 10~70

2015 年再進一步提高標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推動節能照明革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推動政府機關學校未來一年用

電用油負成長 未來政府機關及學校未來

一年用電用油負成長

2015 年累計節約 7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5 建構低碳商圈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住商部門

6 推動政府部門節能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紓緩汽

機車使用與成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2 建構「智慧型運輸系統」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3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4 提升私人運具新車效率水準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運輸部門

5 推動潔淨能源之使用 - 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參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分析比較

基本上一國自產能源占初級能源供給比重代表該國之能源資源稟賦實力故此

處擬針對美國歐盟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澳洲等主要國家進行能源

供需與政策演進之比較俾供我國推動永續能源政策之參酌

一能源供需現況

根據 BP 統計資料指出主要國家自產能源占比最高者為澳洲 8840其次為中國

大陸的 8640再次為美國的 7071倘若以自產能源占比達一半的標準觀之則有

中國澳洲美國及英國(5060)達此標準姑且不論這些國家核能發展政策方向

現階段核能占其自產能源的比重均不高故可謂「天然資源」豐富之國家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6 -

相對於前述天然資源豐富國家德國自產能源僅達 3432且有將近 10之自產

能源來自核能而位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我國自產能源更是偏低且其中有相當大

比重的自產能源是來自核能的貢獻天然能資源可謂非常匱乏

再從各國初級能源蘊藏量觀之美國澳洲及中國分居世界煤炭蘊藏量之前三名

澳洲與中國的煤炭占其自產能源比重更達 7726及 7372相對來說美國煤炭占其

自產能源 3093其他化石能源之自產比例也較平均天然能資源除豐富外亦較為多

元化詳見表 6

表 6 主要國家初級能源供給結構占比(2010)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初級能源總供給

(百萬噸油當量) 246197 29574 37643 52236 30898 36653 241260 12271

自產能源占比 7071 5060 3432 1820 1444 8840 8640 1044

進口能源占比 2929 4940 6568 8180 8556 1160 1360 8956

自產 2187 368 1193 000 031 6830 6370 000

進口 047 561 860 2222 2360 000 290 3033 煤炭

蘊藏量

(千萬噸) 237295 228 40699 350 126 114500 76400 0

自產 1426 2207 088 013 023 655 790 001

進口 2515 2773 3479 4374 4961 1035 1040 5082 石油

蘊藏量

(十億桶) 309 28 0 0 0 148 41 0

自產 2043 1738 258 061 013 1175 300 023

進口 353 1542 2130 1679 1234 124 030 841 天然氣

蘊藏量

(兆立方公尺) 77 03 01 0 0 28 29 0

核能 自產 888 547 973 1438 1253 000 080 883

自產 528 200 920 307 124 180 1110 137 水力及其他

進口 000 043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電力 進口 015 021 098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1其中中國臺灣因非屬 OECD 國家最新資料僅至 2009年其他國家皆為 2010 年資料

註1其他包括熱能地熱太陽光電生質及廢棄物能 2上表石油蘊藏量係已證實之傳統原油蘊藏量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7 -

將能源消費依部門別區分可以發現產業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住宅部門為多數國家

最主要能源消費部門也因此成為主要國家節能減碳措施規劃的主要標的詳見表 7

惟在實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時基於執行效果之考量多由輔導對象較少較容易推動

之工業部門開始再逐步擴展到住商部門及運輸部門

表 7 主要國家部門別能源需求結構(2009)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國內能源消費 146252 13213 22392 31358 14782 7771 143299 6280

工業部門 1770 1950 2140 2619 2703 3424 4745 3135

運輸部門 3950 3157 2408 2426 1981 3680 1122 1874

住宅部門 1792 3045 2936 1495 1261 1288 2434 908

商業部門 1412 1062 1309 2058 1300 834 399 592

農業部門 098 064 045 118 188 278 209 088

其他部門 088 110 163 008 064 000 281 253

非能源消費 889 613 1000 1276 2504 495 810 3148

資料來源IEA 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2011 IEA Energy Balances of NON-OECD Countries 2011

此外基於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之差異以及節能減碳工作推動歷程不同國家之

節能減碳策略亦有不同重點美國運輸部門消費量比重居首位達 3950遠超過其

他部門的用量因此美國政府針對此一部門進行短中長期規劃例如提升燃料

標準並設稅金優惠鼓勵使用替代燃料的交通工具研發氫燃料車輛等措施期望降低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同時亦能改善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相對地日本工業部門由於鋼鐵化學及電子業的帶動向來均占所有能源消費之

極大比例日本將其視為節約能源政策的重心藉由提昇能源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政

府亦極力配合擬定相關對策如規劃不同規模的耗能工廠推動自主行動計畫的追蹤

調查針對節能技術設備給予優惠措施促進節能技術開發等以鼓勵產業部門更用心

投入節能工作

至於提升能源效率政策目標方面主要國家多數皆針對不同部門(如車輛建

築用電器具)訂定效率目標而較少訂定整體效率目標僅歐盟訂定 2020 年節能

20之節能目標中國則訂定 2010 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0之效率目標詳見表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58 -

表 8 主要國家能源效率相關政策目標

國別 目 標

美國 1 提高建築能源效率使其能源使用於 2015 年減量 30

2 提高汽車耗油標準至 2020 年美國汽車最低油耗標準達到 35 英里加侖(約為 1488kmL)

歐盟 2020 年達成 20節能目標

德國 2012 年以前降低小客車單位 CO2 排放量至 120 公克公里

日本 達到車輛耗能標準 15 公里公升之目標

韓國 新規格汽車的燃油效率到 2020 年需每年改善 1

中國 至 2010 年能源密集度累計降低 20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根據 IEA 出版之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1)2009 年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

家為中國大陸達 683160 百萬噸 CO2且因其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占比最多亦使

其單位能源排放量達 303 噸 CO2公噸油當量詳見表 9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毋須承擔

二氧化碳的減排義務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

點中國已無法置身其外因此縱使總理溫家寶以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為由表示「中國的減排目標是對中國人民及全人類負責不附加任何條件亦不與

任何國家的減排掛勾」之說法來迴避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期待然而

從中國近幾年陸續通過「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案以及中國十二五計畫

中對於能源及氣候變遷因應上的政策規劃可看出中國雖將追求能夠滿足其經濟成長所

需之能源供應作為首要然而也順應全球這波因應全球暖化的洪流加強國內節能減碳

的工作

表 9 2009年主要國家 CO2排放現況

項目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排放量 (MtCO2)

519502 46580 75019 109286 51546 39488 683160 25011

單位能源排放量 (tCO2toe)

240 237 236 232 225 301 303 247

人均排放量 (tCO2每人)

1690 754 916 858 1057 1787 513 1089

單位 GDP 排放量 (kgCO22000 USD)

046 027 033 032 045 056 056 040

資料來源IEA(2011)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59 -

美國則是僅次於中國大陸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第二大國且人均排放量遠高於世界

其他主要國家達 1690 噸二氧化碳每人雖然美國目前以阻礙經濟為由仍尚未批准

「京都議定書」然而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後一方面努力維持美國能源供應的長期穩

定以持續保持國家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則正視美國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中所應盡到

的責任義務

2009 年我國之 CO2 排放量為 25011 百萬噸 CO2人均排放量偏高達 1089 噸二

氧化碳每人欲達到低碳家園的目標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三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經分析主要國家與我國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可以發現在能源主管機關位階方面

能礦資源蘊藏豐富及對溫室氣體減量較為重視國家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多為部會層

級前者如美國澳洲中國等後者則如英國德國等至於能礦資源較不豐富

國家如日本韓國及臺灣由於能源多來自進口能源主管機關多隸屬於經濟產業主管

部會之下

另外德國及中國皆有二個能源主管機關德國之能源主管機關係依業務性質進行

區分一個屬於能源產業面的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另一個則是屬於能源環境面的聯

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屬相當務實之設計而中國大陸之能源主管機關則係

依政策決策面與業務執行面進行區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

略而國家能源局則負責政策執行與能源業務管理詳見表 10

表 10 主要國家能源主管機關位階與職掌

項目 美國

(2010)英國

(2010)德國

(2010)日本

(2010)韓國

(2009)澳洲

(2009) 中國

(2009) 中華民國 (2009)

機關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層級部會

局處層級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部會層級

部會 局處層級

局處層級

能源管理 v v v v v v v v

溫室管理 x v v x v o x o

執業務職掌 能技研發 v x v x v v v

人力

編制

13973 人

約聘

93094 人

編制 948 人 約聘 148 人

1664 人 - -

編制 415 人 約聘 34 人

- 101 人

預算 27088 億美元

2295 億英鎊

6043 億歐元

14244 億日元

- 115

億澳元 -

6274 億新臺幣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註1「v」表示主管業務「o」表示相關業務「x」表示非主管業務 2國別下括符為預算金額年份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0 -

在執掌業務方面由於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密切相關溫室管理業務常納入能源主管

機關業務範疇內成為其主管業務或是相關業務其中英國德國韓國之能源主管機

關皆負責為溫室氣體政策之擬定而我國及澳洲之能源主管機關則是配合辦理能源部門

溫室氣體相關工作

四供給面策略

(一)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仍為多數國家主要能源供給來源占主要初級能源供應比例皆在 80以

上占我國初級能源供應比例更高達 9165因此維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

源供應穩定向為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

依據 IEA 及 EIA 對未來能源供需之預測2030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

給來源因此各主要國家皆致力穩定化石能源(以原油及天然氣為主)供給來源其

中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油氣探勘大國皆積極進行國內或海外合作探勘開

採新油源或氣源近年尤以中國在探勘購併之動作最為積極至於在油氣探勘上不具競

爭優勢之德國與南韓則積極與鄰近之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行能源經貿合作以確

保能源供應安全詳見表 8

雖然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蘊藏量最大的煤炭)可確保短期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然

而化石能源燃燒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勢必加快氣候變遷的速度鑑此各主要國家皆

致力發展淨煤技術加強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之研發建造示範電廠以加速該技術

之應用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表 11 主要國家化石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煤炭 發展淨煤技術

提高國內化石能源之生產 提高自主開發能源 增加天然氣使用 市場改革

油氣

加強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二)新及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占有比例雖低但以永續能源效益來看其未來性確實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1 -

因此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立場皆相當一致惟於發展重點及推動方法上有所差距尚未批

准京都議定書國家或非屬附件一國家如美國韓國等由於沒有實質減量的壓力

其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多以獎助再生能源研發為主要推動工具而已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英

國德國及日本則賦予再生能源較大減量任務其發展策略多包含再生能源使用義

務碳稅或生態稅等強制性措施詳見表 12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並非附件一

國家然其對再生能源之發展卻相當積極並以再生能源為解決偏遠地區缺電問題之重

要策略

表 12 主要國家新及再生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目標

設定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提高再生燃料的需求

推廣沼氣利用 推動

重點 推廣再生能源熱能利用

再生能源租稅優惠

執行再生能源發電義務制度

執行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

誘因

機制

收購電價優惠

產業 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化

技術 加強再生能源研發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三)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雖具供應穩定及不排放溫室氣體的優點但核能安全卻備受質疑在各國

皆有環保人士及民眾反對頗具爭議性也因此各國核能發電政策歧異性甚大特別是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已停止既有核能電廠延役計畫規劃於 2022 年以前全面除

役相對地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則僅強化核能安全仍規劃進行核能發電

技術開發並計畫新建核能電廠以減少化石燃料之需求除可提升自主能源比重之

外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詳見表 13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2 -

表 13 主要國家核能發電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新增核電廠

透過公眾意見諮詢決定

核能電廠之開發

發展

政策

核能電廠延役

確保核燃料取得 安全

加強核能安全

加強核能研發 技術

合作 參與國際合作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五需求面管理策略

茲將依序分析比較主要國家在工業住商及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面管理策略如下

所述

(一)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心可分為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加強

節能研發等四大主軸在能源管理方面主要以引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執行能源查核等

措施為主在提升能源效率部分則包括節能諮詢輔導課徵環境稅以加強節能誘因等

措施而在加強節能研發方面則包含節能電器及節能運具之研發最後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詳見表 14

表 14 主要國家產業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產業結構調整

徵收氣候變遷稅環境稅 誘因機制

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制 效率規範 耗能設備能源效率指標 技術服務 提供節能諮詢服務

推廣汽電共生與能資源整合 節能管理

引進現代能源管理系統 技術研發輔導

減碳技術 引進 CCS 技術

資料來源同表 12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3 -

(二)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在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皆占相當重要比例因此運輸部門能源管理

對溫室氣體排放能否減少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各國在運輸部門措施以提高運具能源效

率標準以及鼓勵運具使用再生燃料為主軸惟部份國家為提高運數部門節能及使用高

效能運具誘因亦採取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基準之稅費制度詳見表 15

表 15 主要國家運輸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中華民國 替代燃料運具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效率規範

推動運具能源標章制度 智慧運輸系統

改革汽車稅稅制 稅費制度

改革貨車過路費費率 停車怠速自動關閉引擎

使用管理 汽車星期制

資料來源同表 12

(三)住商部門

住商部門節能工作推動相對不易主因住宅設備更新緩慢以致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不易由於老舊建築投資固定成本甚大非有必要一般家庭不會輕易更換鑑此主

要國家除對新建建築訂定能源使用標準另外亦應協助既有建築之改建以提高節能效

果詳見表 16

表 16 主要國家住商部門能源政策重點措施

措施方案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韓國 澳洲 中國 中華民國 訂定建築節能規定 推動「零能源型建築物」

建築節能

現有建築整建 推動住商建築能源效率驗證 改善能源標章制度

效率規範

提高電器能效標準 強制規定 空調溫度規定

節能諮詢服務 技術服務 推動能源服務業 推廣自動化電表 針對高效能的設備或產品訂定相

關補貼優惠

節能設備

推廣

加強高能效商品及服務政府採購 推動住商部門參與排放交易 資料來源同表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4 -

最後歸納各國在節能減碳措施之規劃如下所述

1 能源部門

(1) 發展替代能源

A 獎勵替代能源之研發與推廣推動民間與政府合作之研究計畫

B 發展生質燃料推動再生運輸燃料義務制度訂定再生燃料占比

C 執行再生能源市場活絡計畫推動生態稅減免及再生能源計畫低利融資

D 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與熱能部門比重

E 進行價格補貼

(2) 提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石油精煉煉油觸媒及煉油廠營運技術以改善能

源使用效率

2 工業部門

(1) 實施能源管理依據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執行工廠能源管理提報能源使用

計畫並要求申報能源使用狀況

(2) 推廣節能設備

A 發展生質燃料鍋爐

B 推廣高性能鍋爐

C 推廣次世代焦高爐

(3) 節能技術研發

A 發展節能技術例如低待機電力技術

B 提供經濟誘因包含融資保證租稅優惠直接補助等

3 運輸部門

(1) 提高運具耗能標準

(2) 推廣大眾運輸

A 發展整合性交通計畫

B 公路系統規劃修建自行車道

C 貨車小客車時速管制

D 執行車輛數量管制

(3) 推廣省能運具

A 提供租稅優惠油電車採購所得稅抵減

B 氫能車示範計畫租用氫能車提供公務機關使用

(4) 獎勵省能運具研發

A 研發補助資助混合動力技術(汽油-電力與柴油-電力)及輕質材料技術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5 -

研究專案

B 導入暫停熄火装置

4 住商部門

(1) 推廣省能設備

A 補貼高效能設備採購

B 推廣節能標章

C獎勵販售節能設備

(2) 築能效管理

A 進行住商建築能效規範

B 建築能效認證

C 全面換裝數位電表

D 推動零碳建築

(3) 訂定電器能效標準

(4) 引進能源服務業

肆我國能源政策推動瓶頸探討

能源為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之基本動力其對人民生活及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

言可喻我國因自有能源蘊藏貧乏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供應就先天條件而言在

能源層面遭遇的問題頗為複雜此外為減緩氣候變遷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涉及能

源產業及環保等部門之政策課題IEA 認為能源政策至少必須能實現(1)穩定能源

供給(Energy Security)(2)促進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3)注重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 3 項目標方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面對全球能源新挑

當前國際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已大幅提升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成長預估到 2030

年仍需大幅仰賴化石能源供應致使兼顧能源與環境之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諸如近年來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集會時亦承諾透過能源科技之發展達成以「清潔

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能源前景為目標之ldquo替代政策rdquo政策研討議題主要包括

(1)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2)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3)發展

再生能源(4)重新考量核能發展(5)開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本文將分析當前政府追求能源永續發展亟待克服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6 -

(一)能源供應穩定問題

能源供應穩定與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息息相關由於能源安全為國家經濟安

全之重要環節能源安全課題包含傘覆(umbrella)之意涵(World Economic Forum

2006)亦即牽涉範圍廣泛包含基礎建設之安全性油價供應多元化投資體制

安全邊界恐怖主義及戰爭風險新油源開採收益安全性供應安全性等然因我國

自有能源貧乏994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又過度集中易受到供應地區外在政

治船期或天災等任何因素所影響故能源安全考量首重能源供應穩定與多樣化增進

能源安全的手段受限(以儲油為主)增進安全所必要的策略性政策(海外投資外人

投資避險等)仍待加強

另一方面未來化石能源將日益枯竭然國際間各種能源需求仍將快速成長各國

無不爭奪能源以穩定能源供應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應可能產生排擠效應需求的競

爭壓力不容輕忽根據 WEO(2011)預測結果指出化石能源到 2035 年仍是最主要的

能源故 IEA 預估 2035 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為 16961 百萬公噸油當量年平均成長

率達 13低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 32詳見表 17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中國印度等產煤國家皆規劃降低煤炭利用以減低二氧

化碳排放因此 IEA 估計從 2009 至 2035 年煤炭占初級能源消費比率將逐漸降低

2035 年降低至 24182009 年至 2035 年平均成長率為 08成長幅度低僅高於石

油新及再生能源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於 2007 年至 2010 年皆通

過與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法規未來成長幅度可望擴大估計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24

天然氣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少之化石能源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成為各國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之主要工具然受限於天然氣產能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壓抑估計年平均成

長率為 17石油方面受油價攀漲各國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標準以及美國計畫以

生質燃料取代原油以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影響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僅 06為所有能源

別中年平均成長率最低的一種能源至於核能方面因部分國家視其為因應溫室氣體減

量時可進一步發展之能源選項故儘管核廢料處理及核安問題仍為限制核能發展之重要

因素然估計核能年平均成長率仍可達 21

綜觀前述課題就世界經濟觀點而言我國勢必要突破以往思維來看待能源安全課

題方能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供應之穩定性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7 -

表 17 世界初級能源消費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年成長率(2009-35)

2008 年 2025 年 2030 2035

年別

項目 數量 數量 數量 數量 WEO

按能源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石油 3987 3286 4453 2879 4546 2805 4645 2739 06

天然氣 2539 2093 3442 2225 3698 2282 3928 2316 17

煤炭 3294 2715 4104 2653 4099 2529 4101 2418 08

核能 703 579 1036 670 1128 696 1212 715 21

再生能源 1609 1326 2434 1573 2735 1688 3076 1814 24

水力 280 231 418 270 450 278 475 280 21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 1230 1014 1622 1049 1761 1087 1911 1127 17

其他 99 082 394 255 524 323 690 407 78

按地區別(合計) 12132 100 15469 100 16206 100 16961 100 13

OECD 國家 5236 4316 5598 3619 5640 3480 5681 3349 03

北美洲 2620 2160 2803 1812 2835 1749 2864 1689 03

歐洲 1766 1456 1882 1217 1890 1166 1904 1123 03

亞太地區 850 701 913 590 914 564 912 538 03

非 OECD 國家 6567 5413 9472 6123 10141 6258 10826 6383 19

中南美洲 538 443 743 480 787 486 829 489 17

歐洲及前蘇聯 1051 866 1263 816 1314 811 1371 808 09

中東 589 485 856 553 936 578 1000 590 21

非洲 665 548 835 540 878 542 915 539 12

亞太地區 3724 3070 5775 3733 6226 3842 6711 3957 23

國際航運 329 271 399 258 425 262 454 268 12

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IEA 2011Annex A 註1 其他能源指地熱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 2 因四捨五入關係細項和與總項不盡相等 3 IEA 按能源別與按地區別初級能源消費差異主因按地區別能源消費中並 未計入國際海運消費

(二)能源效率提升問題

我國能源效率自 1990 年代起逐年提升然因 1990 年代末期能源價格偏低及產業結

構調整未如預期以致於 1999 年以後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截至 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68 -

後才陸續降低能源集密集度足見國內推動提升能源效率仍面臨諸多問題茲分述如

1 能源生產力有待提升

能源生產力係衡量使用每一單位能源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造成各國能源生產

力差異的原因除了各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型態等不同外亦與能源使

用效率高低有關我國能源生產力由民國 1986 年的 1019 元公升油當量提升

至 1997 年的 1113 元公升油當量近幾年來由於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擴

張使 2003 年能源生產力降至 1001 元公升油當量爾後因國人努力而提升能

源生產力至 2006 年的 1077 元公升油當量95 年後伴隨技術及設備提升

2010 年能源生產力已增至 1182 元公升油當量如圖 6 所示未來能否以每年

2能源生產力之改善幅度提升值得共同努力

相對於世界主要國家以最新資料而言2009 年我國能源生產力為 624 美

元公斤油當量仍低於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能源生產力較高的

國家但高於美國南韓加拿大等國家顯示我國在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仍有改善空間詳見表 18

圖 6 我國能源生產力及能源密集度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69 -

表 18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生產力 單位美元(2000 年 PPP 幣值)公斤油當量

國別 民國

中華民國 義大利 日本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韓國 加拿大

90 年 400 748 600 525 547 550 394 346 335

91 年 437 774 589 546 560 617 402 353 337

92 年 465 816 657 593 601 689 453 429 354

93 年 465 810 644 609 621 710 460 432 351

94 年 541 821 655 614 629 726 470 448 364

95 年 558 833 671 621 647 756 485 468 377

96 年 579 881 705 659 699 867 490 480 388

97 年 604 887 726 657 701 883 514 502 393

98 年 624 896 719 664 704 885 525 498 400

資料來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3~2011 IEA

2 產業結構調整不如預期

國內產業結構仍處於能源密集產業傳統產業因國際競爭力降低使整廠產

能不足產值下降造成能源生產力之降低以 2009 年為例能源密集產業之

能源消費占國內能源總消費量之 3629但 GDP 僅占 387顯見產業結構仍

應儘速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如圖 7 所示

3629 3704

2729

387

40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40

GDP比

例占國內能源消費比例

占實質GDP比例

圖 7 能源密集產業占國內能源消費與 GDP之比率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0)能源統計手冊 註能源密集產業包含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基本工業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0 -

3 能源價格偏低節能改善誘因不足

我國長期能源價格偏低與鄰近地區及部分 OECD 國家油價及電價比較

均較亞洲鄰近國家與 OECD 先進國家為低詳見表 19 及表 20由於能源價格偏

低造成投資節能設備回收年限較長使節能改善之經濟效益不顯著且影響產

業節能改善之投資意願及高效率產品之普及推廣

表 19 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品價格 單位新臺幣元公升

國別

油品 中華民國 日本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英國 法國

普通無鉛汽油 3090 5634 5221 - - - - - - -

高級無鉛汽油 3160 - 5774 - 4908 6234 6286 5510 6260 6168

柴油 2890 4855 4720 4318 3741 5608 5770 5213 6465 5427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httpwwwmoeaboegovtw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12htm 註本表所列我國油品價格為 2011 年 9 月價格

表 20 鄰近國家電力電燈用電每度平均售價 單位新臺幣元度

中華民國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香港 國別

年別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電力 電燈

2007 192 259 378 581 212 250 384 441 236 236 508 508

2008 212 267 420 640 223 261 521 569 230 230 517 517

2009 246 286 485 738 228 265 417 467 239 239 543 543

2010 245 291 551 792 289 319 495 547 251 251 488 488

2011(1-7 月) 241 276 497 742 279 313 546 590 242 242 449 449

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註1各年資料為該年 12 個月之平均售價 2電燈價格為住宅電燈用電與商業電燈用電之平均

4 投入節能之技術資金及人力不足

由於國內技術與能源設備大多仰賴進口因專利技術之因素無法對其製程技

術與設備作大幅變動主要從改變操作提升效率著手節能改善幅度有限另

外國內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資金不足於建廠階段大多以能滿足生產為考

量並未優先考慮採用價格較高的節約能源設備且在生產階段亦多注重在撙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1 -

成本對長期投資與人才培訓亦多未考量

(三)能源價格合理化問題

近年來由於石油需求高漲使得剩餘產能不斷下降提高石油供應不穩定性亦為

油價上漲主因之一高能源價格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可分為二部分首先高油價將提高

非傳統石油(包括油砂超重質原油頁岩油及煤製油)開採及煉製效益因而提昇石

油供給解決供給不足問題其次高油價將提升替代能源如生質柴油酒精汽油

等價格上之競爭力因而帶動再生能源供給增加

有鑒於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及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各主

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積極

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油源爭奪的目的在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

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

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尤大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量面

向實應更為多元化

人類文明過去兩個世紀的快速成長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充足的供

應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進入 21 世紀之後煤炭之可開採年限最長石油之可開採

年限最短其中石油僅夠使用 462 年天然氣亦僅可再開採 586 年煤炭雖可再開

採 118 年詳見表 21但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耗盡之後剩下的煤炭已不夠百年之需

若考慮金磚四國(BRICs)及其他開發中國家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化石能源可能

在 21 世紀就將耗盡進而引發能源爭奪問題

表 21 全球初級能源蘊藏量與可使用年限統計表

能源別 石 油 天然氣 煤 炭

總蘊藏量(2010 年底) 13832 億桶 1871 兆立方公尺 8609 億公噸

產量(2009 年) 82095 千桶日 -- 兆立方公尺 373 億公噸

可使用年數 462 年 586 年 118 年

資料來源BP Amoc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自 2003 年 12 月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脫離每桶 30 美元年均線以來國際油價持續

攀升2005 年 8 月 30 日西德州原油現貨收盤價格更漲至每桶 6991 美元其後原油價

格雖然逐步下降仍維持在每桶 60 元左右水準爾後因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及中東情勢

再度出現緊張情勢以致於 2008 年 6 月油價已飆漲至 134 美元桶之新高價

然而自 2008 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出現停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2 -

滯加上在美元持續走貶產油基礎設施成本不斷提升OPEC 不願提高產出部分產油

國動盪造成產量不穩以及投機基金不斷的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6

月均價為 13393 美元桶2008 年 7 月 3 日 WTI 紐約商品期貨價格一度收盤在 14529

美元桶高點然次貸風暴逐漸影響全球金融油品需求緊縮下油價急速下跌7 月中旬

起油價出現急速降溫連續 4 個月的下跌走勢來到 10 月 WTI 現貨月均價 7662 美元

桶2009 年起開始反彈6 月 WTI 均價 6968 美元桶10 月份杜拜漲至 7315 美元

桶全球經濟逐步復甦12 月份 WTI 漲至 7441 美元桶2010 年起 WTI 價格約在

70~90 美元間盤整同年 12 月突尼西亞示威並開啟中東示威潮導致原油產量減少

使油價持續上揚至 2011 年 4 月均價 10924 美元桶爾後因希臘債務危機及美國赤字問

題下跌至 6 月的 9621 美元桶如圖 8 所示

有鑒於前幾年國際原油剩餘產能不足開發成本低廉之巨大油源日益短缺之事實

各主要原油進口國無不積極搶油除了深入探勘北極海區域搶占可能開發據點外亦

積極爭取相關產油國家以確保油源在這場油源爭奪戰中歐盟國家之布局因地理位

置因素著重於俄羅斯及非洲地區美國以美洲地區及西非為主亞洲之主要能源進口

國中國日本印度則在世界各地都有交鋒紀錄其中中國由於進入市場較晚確

保油源的動作亦更加明顯

2000113440

2001121927

2004105324

2005096552

2006016546

2006077438

200711

9474

20080613393

2009023916

2011069621

20070154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

00

01

20

00

04

20

00

07

20

00

10

20

01

01

20

01

04

20

01

07

20

01

10

20

02

01

20

02

04

20

02

07

20

02

10

20

03

01

20

03

04

20

03

07

20

03

10

20

04

01

20

04

04

20

04

07

20

04

10

20

05

01

20

05

04

20

05

07

20

05

10

20

06

01

20

06

04

20

06

07

20

06

10

20

07

01

20

07

04

20

07

07

20

07

10

20

08

01

20

08

04

20

08

07

20

08

10

20

09

01

20

09

04

20

09

07

20

09

10

20

10

01

20

10

04

20

10

07

20

10

10

20

11

01

20

11

04

年月

美元桶

WTI Brent Dubai

亞洲金融危機復甦產油國家合作減產2000價格上漲

200410油價飄漲1美國中國需求急增2Ivan颶風侵襲墨西哥灣

200611-121OPEC二度減產效應2美國氣候一度寒冷

200702-041美國氣候寒冷2美國汽油庫存下降3伊朗英國緊張情勢

200705-071奈及利亞供應不穩定2OPEC拒絕增產3IEA預測需求量增加4美煉油廠故障頻

200806-121次貸風暴影響全球經濟

201012-2011031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示威2日本311東北大地鎮

圖 8 近年國際原油指標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石油策略研究及油價預測分析專案2011

以中國與日本爭取俄羅斯遠東原油輸送管線之爭為例為解決中東原油亞洲溢價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3 -

(Asian Premium)問題尋求其他穩定供油來源爭取俄羅斯原油遂成中國與日本重

要政策除著眼於俄羅斯現有豐富油氣蘊藏外估計蘊藏量達 200 億桶之東西伯利亞油

源亦是誘使中國與日本積極爭取石油輸送管線之要因為爭取輸油管線中國與日本

除表示提供高達 160 億美元經費巨額資金協助意願及額外數十億美元探勘東西伯利亞

之永久凍土區外甚至願意採行讓步措施以解決與俄羅斯爭論多年之國土疆界問題雖

然 2004 年 12 月傳來中國落敗風聲但 2005 年則出現契機顯示俄羅斯亦不排除另建

支線至中國之計畫而達多贏局面

油源爭奪係為穩定原油供應對全球能源總供給及總需求本無直接影響然而對

個別區域之能源供給則可能產生排擠效果對進口原油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影響幅度

尤大鑒此部分未參與國際油源競賽的國家則積極發展具該國經濟優勢之替代油

源具體事例包括巴西生質汽油(甘蔗酒精)與生質柴油之發展以及菲律賓積極利用

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油源爭奪進而產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之效果

我國自有能源貧乏994仰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變化經由國內市場機能的途

徑將對各產業造成程度不等之影響高能源價格趨勢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考慮面向

更為多元

(四)能源區域合作問題

國際能源區域合作日漸蓬勃而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

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此

外全球能源供需又因中國印度等經濟大幅成長能源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各國

對能源爭奪進入高峰從生產貿易競爭運輸管道的控制權價格競爭物流關鍵點

等均升高能源供應風險進而衝擊經濟民生

隨著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區域合作和次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也應運而生推動經貿安全能源各項議題的廣泛合

作其中能源供應的區域關聯性強各國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來源能源安全合作機制如

亞洲能源論壇APEC 能源安全倡議(APEC Energy Security Initiative)等備受矚目

綜觀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審慎國際能源合作日趨緊密目前中國日本及韓

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區域性能源合作關係也逐漸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

(此即 ASEAN+3)亦在 2004 年就共同的能源挑戰相互合作積極推動「亞洲能源夥

伴」(Asian Energy Partnership)涵蓋範圍包括(如圖 9 所示)

1 經由亞洲儲油計畫的加強來提高能源安全就亞洲地區的緊急因應措施尋求更進

一步的合作用以彌補 IEA 的不足

2 經由多元方式進行油與天然氣的市場改革包括建立油與天然氣現貨與期貨市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4 -

場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增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油與天然氣買賣契約的「目

的地條款」

3 經由各種政策對話與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強化國內區域間及全球性之

環境與能源效率的政策制訂與管制

4 經由相關主管機關的的合作透過資源開發及運輸(管線)來提高能源供給安

亞洲 ASEAN 能源合作行動計畫(2004~2009)焦點集中在能源部門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五年的合作領域包括推動 ASEAN Power Grid and the Trans-ASEAN Gas

Pipeline發展淨煤做為能源倡導能源效率與保育措施發展再生能源並締造一個

「區域能源政策與規劃」以亞洲地區而言主要能源供應國為中東印尼馬來西亞

及俄羅斯等國家而中國與印度為新興能源使用大國因此未來如何加強亞洲能源供

應之區域關聯性透過區域合作以穩定能源供應實屬重要如圖 10 所示

圖 9 區域性能源合作的伙伴關係 歐亞地區天然氣管線布局 資料來源METI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5 -

圖 10 亞洲地區能源供需情勢變化圖

相形之下我國地位特殊形勢孤立區域性能源合作困難目前僅能參與

APEC亟需拓展國際合作管道地緣政治的發展對我國益發不利如何突破困境恐

非能源環境或經濟的問題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冰更是關鍵所在

(五)增強能源科技研發問題

根據 IEA(2011)對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分析至 2035 年初級能源消費年均成

長率為 13化石燃料仍將是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費項目約占初級能源 7473左右

石油年均成長率為 06消費占比雖然減少但其所占配比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到發

電需求增加影響天然氣消費將快速成長年均成長率為 17 煤炭配比逐年下降

年均成長率為 08為主要的發電燃料再生能源年均成長率則為 24詳見表 22

表 22 全球能源消費預測(至 2035年) 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

實際值 預測值 能源別

2009 2025 2030 2035 年平均成長率

2009~2035

3987 4453 4546 4645 石 油

3286 2879 2805 2739 06

2539 3442 3698 3928 天然氣

2093 2225 2282 2316 17

3294 4104 4099 4101 煤 炭

2715 2653 2529 2418 08

703 1036 1128 1212 核 能

579 670 696 715 21

1609 2434 2735 3076 再生能源

1326 1573 1688 1814 24

合計 12132 15469 16206 16961 13 資料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20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6 -

觀察上述全球能源消費預測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預估將持續揚升在能

源蘊藏量有限情況下意味全球能源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自有資源不足能源高度依

賴進口為促進能源取得方式多元化提升自有比率能源科技研發為必要發展方向

其中又以再生能源能源新利用及節約能源技術為推動重點然而現階段此等替代能

源的運用仍受限於技術發展單位成本高供應穩定度較化石燃料低等因素之影響

未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之地位尚待商榷因此積極發展目前已商業化之太陽能生

質能風能LED 照明及冷凍空調等能源科技以及對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海洋

能天然氣水合物及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之研發均為亟待積極推動之發

展策略

伍未來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能源部門兼具能源供應安全與溫室氣體減

量之重責大任面對當前國際間嚴峻之能源情勢及接踵而至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與節能

減碳措施推動為達成有限資源使用效率化開發對環境友善之潔淨能源以及確保供

應穩定的能源安全性期能邁入低碳社會因此本文研提均衡三 E 發展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助達成低碳社會之願景我國永續能源發展方向冀望

全面推動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自主能源比重提升能源供給效率技術研發引進以達成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目標並藉由推動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查證與自

願性減量及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等措施建構能源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力完成能源

產業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的建立以創造跨世代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願景期能

建立低碳經濟模式及永續發展社會茲將發展策略分述如后

(一)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主能源比重

經前文分析結果獲悉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往往立基於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天

賦經濟狀況以及產業結構特性等能源情勢而有所不同因此「能源政策」與「能

源情勢」可說是相互影響互相連動在能源局近期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韓國為自產

能源比重較低的國家其能源政策大多偏重於能源安全與多元化尤其在後京都時代

低碳能源更是重要兩國均大力推動核能發電至於自產能源超過 30的德國與美國

則以能源科技與國際能源合作為主

進一步由各國的總初級能源配比和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看各國能源配比中石油

與煤炭比重仍相當高日韓高達 50以上而煤的比重近年來已被天然氣取代其最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氣田的發現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量其低碳排放至於最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7 -

具爭議性的核能方面除德國之外其他如美日韓等三國皆有以發展核能因應京都

議定書之趨勢值得我國重視(日本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核災事件後刻正檢討核

能發電政策)

水力和其他如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的比重則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另一方

面則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使其商業化進程較慢此外各國有一致趨勢是

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均有趨緩現象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大多集中在運輸部門和以住商為

主的其他部門因此各國紛紛注意運輸與住商部門之能源節約議題期盼節約能源方

向可由工業部門移轉至運輸住商部門

倘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國提高自主能源之策略則因自產能源多寡而有所不同以自

產能源較高國家為例如美國注重石油之進口穩定強化科技研發而歐盟則以建立泛

歐能源共同體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供應策略為主至於自產能源比重較低的國

家如韓國日本政府大多強調能源安全問題將其列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詳見表

23

表 23 各國提高自主能源策略比較

國家 進口依存度 主要策略

美國 307 1 提升自產能源比例

2 推動核能發電

德國 372

1 建立平等機會之功能市場

(1) 自由化市場結構所採用的法律條文

(2) 歐洲市場的統一架構

(3) 經由聯盟協議書方式來執行自由化措施(第三者進入)

2 透過國際合作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日本 826

1 降低石油依存度

2 推展包含燃料循環之核能發電

3 加強油氣定供應之確保

4 加強亞洲能源合作

韓國 863

1 多元化能源核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提高

2 節能政策整合管理並提升能源效率

3 擴大再生與潔淨能源使用

4 國際間能源合作關係建立

中華民國 994

1 分散能源進口來源建立能源安全存量

2 透過區域合作穩定供應來源加強跨國能源合作機制

3 提高自主能源及潔淨能源比例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整理2011 年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78 -

由此可知建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體系實屬當務之急我國能源規劃應將能源安全

與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量齊觀其推動策略如下所述

1 提升能源安全議題位階強化能源戰略布局

2 促進能源多元化發展自主性高之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應安全度

3 積極參與多邊能源國際合作強化國內外能源探勘開發合作擴大參與國際能源

資源開發技術及設備開發與生產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

4 確保穩定煤油安全存量機制建立天然氣供應端與需求端預警連繫機制提高

能源自主運輸能量以健全能源卸儲運管理機制

5 因應國際重大能源供需失衡與價格衝擊 研議設置國家能源安全基金之必要

性以建構能源安全體系

依據 IEA 對未來能源供需預測2035 年以前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供給來源

依據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對未來能源配比之規劃方向雖強調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

之利用然化石能源亦仍占初級能源供給相當大比重因此維持化石能源之穩定供應

實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之關鍵

日本韓國與臺灣皆為能資源相對稀少國家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日韓兩國皆

訂有自主能源比例目標亦皆積極參與海外能礦資源探勘開發並透過外交援助手段

以穩固能資源供應本文建議可參考日韓二國在能源安全方面策略參採下列措施

1 建立探勘能量

提供學術界與石油公司技術合作之機會培育業界需要之探採人才改善國

營企業投資計畫之決策流程建立更有彈性之決策體制協助中油探勘及併購計

畫以解決短期所面臨挑戰

2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和種類

分散能源供應來源方面拓展西非(奈及利亞利比亞)中南美洲(委內

瑞拉巴西)中亞(裏海周邊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之油源拓展汶

萊卡達澳洲阿曼庫頁島等地區之氣源提高能源契約供貨方式之比例

降低現貨市場的供給風險建立向鄰近各國或其他貨主調貨之融通機制解決短

期能源供給缺口分散能源供應種類方面加強低碳(如液化天然氣)無碳

(如核能再生能源)能源替代使用

3 檢討安全存量

首先應配合供需量檢討政府石油安全存量並研議規劃專責機構興建國家儲

油基地執行政府儲油之可行性其次研議規範天然氣安全存量之可行性最

後檢討煤炭安全存量規範天數及查核機制

4 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79 -

建立石油天然氣煤炭供應安全預警機制及早針對能源供給異常及能源

價格大幅波動狀況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如擬定靈活安排船運及燃煤調配計畫

嚴密管控各燃煤電廠存量辦理緊急現貨採購適度增加燃油電廠燃料油存量

等以降低供給異常之衝擊

(二)改善能源結構

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放量比例約 62因電力需求增加及燃煤發電

比重高排放量持續增加此發電結構下我國 2010 年之電力排放係數為 0612 公斤

CO2e度仍高於美法日韓等國倘我國持續維持高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與電源

結構將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因此低碳能源結構發展應從生命週期考量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兼顧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提高自主能源比重並帶動相關低碳能源產業發

展等效益其推動策略如下

1 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8(裝置容量 15)以上

2 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兼顧天然氣供應安全與燃料成本等因素規劃天然氣可行

最大用量於 2025 年占發電系統的 25以上

3 促進能源多元化兼顧低碳與自主推動「核能發電合理使用評估方案」增進

能源供應安全

表 24 我國歷年電力排放係數與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比較 單位公斤 CO2e度 單位公斤 CO2e度

日本 0415 2005 0632

韓國 0498 2006 0638

美國 0508 2007 0637

法國 0090 2008 0636

澳洲 0853 2009 0621

資料來源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

2010 0612

(三)強化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由於大型火力電廠係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如何進行減量為眾所矚目

的焦點惟目前尚未有針對大型火力電廠減排 CO2 最佳可行技術(BAT)但相關技術

正在積極發展中國際間無不積極提升電廠效能以間接減量依據經驗顯示每增加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0 -

1效率約可減少 2的 CO2排放其策略包括

1 發展淨煤技術善用煤炭蘊藏儘早展開境內 CCS 的相關研究與實地驗證持續

觀察國際間 IGCC 發展及引進之可行性並建立示範電廠未來技術成熟時則期

盼能興建低碳排放之燃煤電廠

2 加速火力電廠的汰舊換新訂定電廠整體效率提升計畫並要求新火力電廠達全

球最佳可行發電轉換效率水準如歐盟整合污染及防制控制指令(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及大型火力發電廠最佳可行技術参考文件

(Reference Document on Beat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Large Combustion Plants)

即為可參考的國際標準

3 依電力系統負載特性環境保護與內外部成本考量維持適切的基中尖載機

組比重並依未來負載需求適時調整俾利於維持長期電力穩定供電系統

4 電力負載預測應配合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電源開發方案規劃時應考量能源

使用效率提升研究擴大時間電價差距推動需量反應措施設置智慧型電網及

電表(AMI)的節能成效據以建立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

5 持續改善輸配電設備與系統減少不必要之電力損失間接減少發電燃料之使用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

各國為因應全球能源日益短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威脅提出多項節約能源與 CO2減

量策略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被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無悔策略IEA(2010)能源科

技展望也指出能源效率提升為減少 CO2排放之關鍵其採行措施主要為建構合理有效的

政策工具對 CO2 減量貢獻高達 53可有效提升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兼顧能源環

保經濟的永續發展倘以歷史觀點來看各國的能源效率提升政策通常都受到國際能

源價格之驅動而臺灣的能源價格顯著低於鄰近的貿易對手國為使能源合理及有效之

使用應確實反映能源使用所造成的內外部成本其推動策略如下

1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碳排放密集度訂定節能減碳目標每年提高能源

效率 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 2015 年較 2005 年下降 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

破及配套措施於 2025 年較 2005 年降 50以上促成綠色產業發展與清潔生

產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之生產型態

2 配合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趨勢及國內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應優先建立低碳能源生產

消費經濟模式及調整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結構

3 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合理反映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強化資訊公開有效運用能源

價格合理化之指標性效果以期達成節能減碳之規劃目標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1 -

(五)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

我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確保產業永續發展應

擴張節能技術研發能量近年來綠色新政為全球施政新潮流在各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及綠能產業之際臺灣必須建立低耗能與低碳化之產業結構快速嵌入全球分工布局

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創造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邁向低碳經濟有鑒於此政府已努力

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篩選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二大主力產業以及風力發

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個潛力產業全力發展綠

色能源產業除可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之外更可以為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版圖大洗

牌作進一步的布局其推動策略如下

1 執行產業低碳化相關措施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建構我國高質低排放

的新產業鏈布局創造綠色就業與消費

2 落實「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技術突圍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

進及內需擴大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五大策略建立關鍵技術群組提升

臺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地位至國際水準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搶占

全球市場引領臺灣邁向綠色能源產業大國為進一步達成中長期節能目標有

賴前瞻節能技術開發未來宜增加研究經費優先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照明及奈米節能(如奈米流體碳奈米管照明)等前瞻節能技術開

發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積極發展能源科技架構圖 3 增加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之研發能量

我國與主要國家相較對能源研究發展投入之經費已達千分之 11鄰國日

本投入千分之 058 及韓國投入千分之 074 來得高故我國在能源研究發展經費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2 -

的投入並不遜色詳見表 25然而能源研究發展成果似乎未能與投入經費成

等比展現因此政府應提升能源科技研發質量加強前瞻能源技術領域關鍵應

用研發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導入市場

表 25 主要國家政府能源研發經費占 GDP比例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國家 千分比

加拿大 062 德國 023 葡萄牙 002

美國 033 希臘 003 西班牙 007

日本 058 匈牙利 147 瑞典 037

韓國 074 愛爾蘭 029 瑞士 027

丹麥 042 義大利 02 澳洲 035

芬蘭 106 荷蘭 032 英國 032

法國 045 挪威 032 中華民國 11 註為 2009 年資料其餘於 2010 年資料 1資料來源IEA(2012)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The World Bank(201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3國科會(2011)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六)加強能源教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

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缺乏值此全球高唱『節能減碳』金融海嘯經濟蕭條之

際臺灣應把握機會積極強化『節能減碳』教育將節能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應用融

入日常生活引領全國民眾邁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建立全民共同推動臺灣邁向「低碳家

園」的永續發展願景將臺灣塑造成節能低碳的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其推動策略如

1 紮根節能減碳環境教育推動全民教育宣導及永續綠校園

2 普及能源環境教育及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以強化國人節能減碳素養有效促進節

能產業升級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3 推動全民參與發展「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其內涵將包括低碳能源的使

用節能設施的舖設低碳節能綠建築的營造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塑造從而建造

再生能源生活圈引領國民樂活生活典範

節約能源有賴全民參與落實應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運動由政府機關率先示範推動

「政府機關辦公室節約能源措施」進而建立政府民間團體教育體系及全民的夥伴

關係整合各項資源與人力加強對各界人士的教育宣導與訓練鼓勵地方政府舉辦節

能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活動輔導學校與社區成為能源教育與學習社羣誘導民眾自發

性節約能源透過全民參與機制以建構永續節能社會成就能源的永續發展有關政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3 -

府業界學校及社會大眾等各界積極參與節約能源措施如圖 12 所示

圖 12 推動全民參與節能措施規劃

陸結論與建議

永續發展是人類追求之目標當前全球正朝低碳社會發展之際正面臨糧食安全

水資源管理人類健康與安全生物多樣性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其中以能源安全問題最

為重要究其緣由能源乃是全球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基本驅動力為因應能源安全與溫

室氣體減量之挑戰世界各國必須針對提升能源效率分散能源供應及開發與推廣新興

與轉換技術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

當前各國為避免氣候變化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上面臨環環相扣的挑戰且均能體

認因應氣候變遷必須採取堅決與一致的緊急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增加能源安

全之共識因此無論是 G8 領袖高峰會議APEC 領袖會議及每年舉辦的聯合國締約

國大會(COP)均將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減量列為重要討論議題進而訂出減量目標

與作法諸如鼓勵投資新技術及發展再生能源促進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

動核能發電等永續能源政策

國內能源政策仍以追求永續發展為規劃目標兼顧「能源供給安全」「環境保護」

及「產業競爭力」以創造能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贏期盼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

使用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與確保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我國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4 -

邁入低碳經濟社會之永續能源發展政策主要以「效率」「潔淨」及「穩定」為政策原

則經由「加強節約能源」「強化價格機能」「推動自由市場」「發展再生能源」「發

展綠色能源產業」與「促進能源多元化」等策略並輔以「積極發展科技」「完整法制

建構」及「廣泛全民參與」等發展基礎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以當前推動情形來看

整體能源效率已有顯著改善惟仍有進步空間(朝向每年能源密集度下降 2目標推

動)

最後本文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朝向「穩定能源供應強化能源合作提高低碳自

主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結構」「強化供電安全與高效率電力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加速低碳產業布局及強化競爭力」以及「加強能源教

育建立全民永續發展共識」等六大方向邁進較易逐步達成低碳經濟社會及永續發展

國家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 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運銘(2003)「能源策略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簡報資料台北民航局國際會議廳

3 行政院財政部(2006)「能源稅條例(草案)」

4 行政院經建會(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

5 行政院經濟部(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6 行政院經濟部(2009)「能源管理法」

7 行政院環保署(2009)「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8 吳再益林唐裕李福慶(2003)《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9 李欣哲黃詠筑(2004)「再生能源政策及國內產業發展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看守臺灣季刊》6(2)

10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4)《永續發展與能源使用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成本研究》台北經

濟部能源會

11 李堅明吳再益王俊凱(2005)《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規劃與機制建立》台北經濟

部能源局

12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策略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

13 李堅明吳再益林唐裕(2003)《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減潛力評估與永續能源策略之研究》

經濟部能源會委託計畫

14 李靜秋(2008)「對能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 97 年 7 月號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5 -

15 沈世宏(2006)「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能源政策考量」《九十五年財團法人中技社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6 林唐裕吳再益李安妮侯仁義柯亮群等(2010)《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能源會議

後續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17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柯亮群等(2009)《我國永續能源政策規劃及能源會議後續推動》台北

經濟部能源局

18 林唐裕吳再益侯仁義等(2007)《因應國際情勢之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及推動》台北經濟部能源

19 林唐裕侯仁義陳玫如(2008)「節能減碳與我國永續能源政策探討」《2008 年環境資源經濟管

理系統分析研討會》

20 林唐裕柯亮群王俊凱(2010)「國際低碳能源潮流下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研析」《汽電共生報

導》6512-26

21 林唐裕蔡欣欣(2009)「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

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2 張四立(1995)《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3 張四立(2000)《臺灣電力市場自由化之研究-自由化下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設計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張四立(2005)《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永續發展之最適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25 梁啟源(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臺灣能源政策芻議」《第一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

26 梁啓源(2009)《因應地球暖化之臺灣能源政策規劃建議》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7 經濟部能源局(1998)「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87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28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29 經濟部能源局(2005)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4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0 經濟部能源局(2006)《95~99 年石油供需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1 經濟部能源局(2006)《天然氣供需計畫(草案)》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32 經濟部能源局(2009)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大會資料《98 年全國能源會議》台北

33 葛復光邱戊吉(2010)「從 Kaya 恆等式反思我國能源政策規劃」《九十九年能源經濟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34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

二外文部分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2003) ldquo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86 -

APEC Economiesrdquo Tokyo

2 BP(2006) ldquo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Quantifying energyrdquo [httpesvc000085wic012userver-

webcomsyddownloadsbp2006reviewpdf]

3 BP (2007)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London

4 Christiansen A C (2002) ldquo Ne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A Case Study

of Norwegian Politicsrdquo Energy Policy 30 235-243

5 Clerici A amp K Yokobori(2006) 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04 by the World Energy CouncilWEC

6 Davidovic S(2009)rdquoChinarsquos energy policy 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rdquoTerm paper

[httpwwwatlantic-communityorgappwebrootfilesarticlepdfChina5Cs20Energy20Policypdf]

7 Eric MartinotJ Li (2010)ldquoRenewable Energy Policy Update For Chinardquo Renewable Energy World Magazine

[httpwwwrenewableenergyworldcomreanewsarticle201007renewable-energy-policy-update-for-china]

8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European

Commission

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What is at

stake - Background documen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10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European Commission

11 G8 Summit Declaration(2007) rdquo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World Economic Growthrdquo 7 June

12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5)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Figures ndas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ermany

13 Helm D(2002) ldquo Energy Policy Security of Supply Sustainability and Competitionrdquo Energy Policy 30 173-

184

14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the Republic of Kore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5 IEA amp OECD(2002) Energy Policies of IEA Countries USA 2002 Review IEAamp OECD

16 IEA (2010)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8 IEA

17 IEA(2002)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OECD Paris

18 IEA(2011)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EA

19 IEA(2011) World Engery Outlook IEA

20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2001) Long-term Energy Outlook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Korea Korea

21 Martinot E(2005)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

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

- 87 -

22 MOCIE (2004) Energy Policies of Korea Korea

23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2001)rdquo National Energy Policyrdquo USA

[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

24 Patel M R(2006) Wind and Solar Power System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USA

25 Rosalie G(2002) ldquo Toward Earth Summit 2002rdquoWeb site wwwearthsummit2002org

26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TSO

27 United Nations(1988-2002)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USA

28 UNFCCC(2006) 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plgroup=kyotohttpmaindbunfcccintpubliccountry

plgroup=kyoto

29 Woehrel S (2009)rdquoRussian Energy Policy Toward Neighboring Countriesrdquo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30 WSSD (2002) Extract from the future draft report of the Main Committee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31 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國家能源新策略中間報告日本經濟產業省

32 藤野純一 (2005) 脱温暖化 2050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2050 年低炭素社会シナリオに関する国際シンポ

ジウム-脱温暖化シナリオ構築とその政策効果について(Open Symposium ldquoLow-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oward 2050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licy Measuresrdquo) held at Shinagawa

Prince Hotel Tokyo Japan 24 March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