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 东北风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编辑 鲁钟思 东北大地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7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多年文明发展 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持久的精神追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 国家之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乡土文化是 农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梦想 腾飞的沃土,也是作家追求的远方。 乡土是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农耕 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是 典型的大陆农业经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凿井而饮、扶犁而耕”的劳作方式, “质朴生活、朴素情感、勤俭兴业、耕读传 家”的生活方式,孕育了浓厚的乡土意识。 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祖祖辈辈,多定居,少迁 移。人们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以稳定的 生活,和缓的心情,强化了血缘关系、地域情 感,相沿成习、相染成风,民族、民俗文化使 乡土观念深深扎根。世代相传的乡土文化, 不断融合升华为民族集体意识,亲近自然、 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团结包容、天人和谐。 乡土生活、乡土观念、乡土意识是艺术的深 厚土壤,乡土文化孕育了怀乡之作,成为文 化史上珍贵的遗产。 乡土是国情,是中国问题的焦点。乡土 文化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 学等诸多方 面,具有重要价值。1927 年,毛泽东用 32 天在 湖南湘潭等五县开展调查,撰写了《湖南农民 运动考察报告》。他从乡土原点出发,指出农 民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农民运动“好得很”,强 调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 万,农村包围城市,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思 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47 年,费孝通发表了《乡土中国》。他 以中国社会的事实,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乡土 社会特征、社会结构、文化传递、权力运作、道 德伦理。他通过文字讨论乡土社会文化的规 律。在他眼里,乡土文化不仅是乡村文化,也 是整个古代中国文化,乡土文化既要传承,也 要变革。 “乡土文学”是鲁迅和沈雁冰最早提出的 概念,乡土文学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 个创作派系。鲁迅小说《孔乙己》《风波》《故 乡》《阿 Q 正传》等都是早期的代表作。乡土文 学具有较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俗民风意 味,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乡土文化事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也是中国基本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文艺工作者 以满腔热忱,以真诚的情感表现农民,上世纪 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深 入农村、表现农民的艺术大潮。比 如 1943 年,作家赵树理发表了小说《小二黑结 婚》《李有才板话》,1954 年,他发表的《三里 湾》是反映农业合作化最早的一部长篇小 说。1948年,小说家周立波完成38万字长篇 小说《暴风骤雨》,以饱满的激情表现了土地 改革运动。1958 年和 1960 年,他分别完成了 反映湖南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的正篇和续篇,作品充满生活气息,风格上更 加含蓄、隽永、细腻。 乡土文化古朴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 魅力是取之不尽的资源。1980年,中央美院 和全国青年美展展出青年油画家陈丹青的 《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他们的作 品表现了乡野质朴的美,古朴粗犷的人物, 大朴不雕的原始生活,让人耳目一新,让我 们看到在环境恶劣的西藏、在艰苦的农村, 朴实无华的人们,仍然保持着人的温情和人 的尊严。无独有偶,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高 晓声、张贤亮、贾平凹等人的小说。作家们 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直面乡间苦难,讴歌了 生命的顽强。许多作品直接表现对人性的 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和人文 关怀。乡土情感转化为关注人生、关注社 会、关注未来。1993 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出版,这是代表一个时代文学高度 的杰作。《白鹿原》50 万字的文学作品不仅获 得 了 茅 盾 文 学 奖 ,而 且 风 靡 20 多 年 。 2006 年,北京人艺首次将《白鹿原》搬上话剧舞 台,2016 年,陕 西 人 艺 又 以 本 土 演 员 再 演 此 剧。陈忠实逝世,人们怀念他朴实无华、忠 厚纯正的人格魅力,怀念他扎根土地、厚重 的文学精神,他不仅是文学大师,也是具有 文学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作家。 乡土文化的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 课题。回归乡土,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反映 变革中的乡土文化是作家的责任。随着信 息化、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步步 深入,农村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关注 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村文化,激发了许多 作家的创作热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梁鸿出版了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 在梁庄》,并获得“2010 年度人民文学奖”。 2013 年,梁鸿又出版了《出梁庄记》。作者在 两本书中,先后记述了留守农民和进城务工 农民的生存状态,从农村与城市的不同视 角,揭示了当代中国特色农民的追求和梦 想,表现了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对 家乡的眷恋、对农民的情感、对中国农民奔 小康的关怀。 任林举是国有企业的干部、著名作家, 著有《玉米大地》《粮道》《贡米》,并荣获第 六届鲁迅文学奖。任林举 出身农民家庭,在农村成长,后来进了工厂, 生活在城市。但他不忘农村、不忘农民,回 归乡土,挖掘乡土文化。他的写作题材是 玉米、粮食、贡米,主题是乡村、农民、人性, 表现的是粮道、人道、乃至天道。从他的作 品中,我们看到乡土文化并不土,乡土文化 事关民族传统、国家未来、农民的梦想,今 日乡土文化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如今生活 在城市的人,或者出生在城里的纯城市人, 上溯三代、四代也都是乡里人。我们不忘 祖宗、不忘乡土文化,在心中留住一份思 念、流淌一股清泉,激发怀乡的梦想,激励 自觉奔小康。 乡土文化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生活 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乡土文化是信念, 是未来,也是希望。不忘初心,回归乡土,面 向未来,不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 自强,我们的心就踏实,我们的笔就小大由 之。习近平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 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 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 跟。”记住乡土就是记住生命的方向,书写乡 土就是书写生命的力量,扎根乡土,放飞梦想 就大有希望。 乡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 乡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 □赵家治 一直以来,林区人都习惯用桦树皮作 为点火材料,而鄂伦春人除此之外还用桦 皮制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每年农历五六月时,亭亭玉立的白桦 树便长出了缤纷的绿叶,这时的树干饱 含充足的水分,桦树皮很容易剥取。鄂 伦春人剥桦树皮的技术娴熟,剥下来的 树皮完整且不会伤害到树干,这样便不 会影响树木的继续生长。将桦树皮去掉 硬皮削得平平整整,用火烤或经过蒸煮, 桦树皮就会变得较为柔韧,可以裁剪出需 要的形状,再用兽筋或马尾鬃缝成需要的 生活用品。 过去,桦树皮首先用于春夏时节围在 他们的房子撮罗子四周,还用于建贮 存衣物、肉干、粮食及野菜、野果等的“奥 伦”(即搭在高处的仓房),以及临时在野 外搭建的小棚子,都以桦树皮为主要原 料。用未经过加工的桦树皮做屋顶和门, 遮风又挡雨。 用桦树皮做的桦皮船一直是鄂伦春 人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史书上曾记载, 桦皮船“以桦皮为之,较‘威乎’(独木舟) 尤轻捷,载受两三人,陆行载于马上,遇 水用之以渡”。桦皮船船体呈柳叶形,一 般以整张桦皮和松木为原料,全船不用 一根铁钉,因为铁钉易锈蚀,制作时用几 十根长短不同的樟松木条做好船的骨 架,然后把剥下来的整张桦树皮用马鬃 绳或兽筋缝接起来,包裹在骨架上用木 钉钉上,有缝隙及用木钉钉过的地方均用松树油堵塞,用烙铁 烙均。 在长期的山林生活中,桦皮制品被运用到鄂伦春人生产生活 的各个方面,有些桦皮制品还成了传递情谊、婚丧嫁娶等过程中必 不可少的物品。这些凝结着鄂伦春人感情的桦皮制品体现的就不 仅仅是它的实用性,而更体现和表明了鄂伦春人的审美观点和装 饰艺术。 如今,桦皮船漂进了博物馆,许多桦皮制的生活用品都被现 代一些东西取代。但仍有一些鄂伦春人用桦皮制成一些用品。 特别是利用白桦树的苔藓和自然疤结创作桦树皮画,形象生动 地再现了鄂伦春族古朴的生活风貌。桦皮画是利用桦树皮的天 然色泽纹理,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抽象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把美 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诉说一代一代鄂伦春族人 繁衍生息的故事,将鄂伦春族桦皮文化展示给了全国乃至世 界。鄂伦春人用桦皮制作各种盆、碗、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 用特制的骨器压刻美丽的图案和花纹。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 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鄂伦春人在上面画的多是花草、 动物、云及神像等。 东北的菜,多是俩俩搭配,一起下锅,大火狂炖,在滚汤中消弭界限,最后达 到零距离。 先说说猪肉炖粉条。东北人过年杀猪,有亲友来访,便和粉条一起下锅。粉 条也是用东北特产土豆淀粉轧制而成的,大火咕嘟一阵后,香气四溢,盛一碗米 饭,把猪肉炖粉条连汤带水扒拉到碗里。大伙围在一起,吃吧!生活是如此热烈 而美好! 还有小鸡炖蘑菇。所谓小鸡,其实是乡下的“笨鸡”。由于“笨鸡”吃五谷杂 粮和虫子长成,其味也醇,其余香也浓,尤其是在饲料鸡大行其道的今天,“笨鸡” 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厚道之感。蘑菇则是长白山上的榛蘑,越炖越香。二人转 中有个著名的小调《小拜年》,说的是小夫妻一起回家拜年,“丈母娘一见面,拍手 笑哈哈。新姑爷到咱家,给他做点啥?小鸡炖蘑菇,宰个大芦花……”瞧,这是多 高的待遇! 接下来的是萝卜炖牛肉和排骨炖豆角。前者炖出来,萝卜红白分明,汤是清 的。后者则红黑一片,油豆角可以不用保持原貌。为什么不是萝卜炖排骨或者 是牛肉炖豆角?谁也说不清,自古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鲶鱼炖茄子。将打自松花江的鲶鱼收拾整理干净后,放入沸水中略烫,捞出 放入凉水中浸凉取出,用筷子刮去表面黏液。大个儿的鲶鱼可改切成六七厘米 的小段,小个儿的整条即可。茄子去蒂洗净去皮,撕成条状进锅。茄子最大的特 点是吸味,吃到嘴里柔软易化,但是已经充分吸收了鲶鱼的味道和营养。 这些炖菜的做法大同小异,先以大豆油下锅,八分热后加葱、姜、红辣椒等煸 炒出香味,如果加主料如小鸡、猪肉等,炒至发白,加老汤烧开后加菜,炖烂为 止。牛肉、羊肉不爱烂,可加入山楂。东北炖菜大多重其味而不重其形。看上去 乱作一团,大大咧咧,其实一荤一素,一强悍一阴柔,刚柔并济,阴阳互补,集天地 精华于一体,香味暗藏其中,很有内涵。 关东炖菜 □徐成文 从四平火车站下车,出站步入新拓宽的站前街抬头眼望,老 远便能看到街西端庄肃穆的烈士纪念塔。原来街西的烈士塔现 已立街中心。随着城市发展,纪念塔西面有了新修建的英雄大街 和贯通南北的大马路。街路两侧均建起了高楼大厦。纪念塔偏 西北侧还建有英雄广场与之辉映,烈士塔显得更加光华耀眼…… 四平烈士纪念塔建立工程于1953年6月竣工,塔高23.25 米,塔基为两级圆台,环绕塔室立有20根圆柱、支撑着塔室顶 盖。塔顶端矗立一颗红五星。四平烈士塔与有的地方纪念塔即 一正面题词不同的是:四平烈士纪念塔塔身为四棱锥状,四面均 有题词,使人多有感触!每年清明各界群众都要参加组织的集 会在烈士塔前举行公祭仪式,还有自发的工人、农民、军人、学生 等接连不断地拥向烈士塔广场敬花、祭拜哀思。平时也常有人 到烈士塔前仰慕敬拜。由于烈士塔静穆街中心,南来北往和上 下班许多人要路过烈士塔广场,骑自行车、步行的以及急着赶路 的人都情不自禁停下脚步仰望塔的题词和塔顶的红五星。 早年,四平没有几处文化活动场地。四平市区以火车道分 铁西(也称道里)、铁东(称道外),烈士塔屹立道西的面积不大, 区域空间不怎么宽阔,城区西南不多远便临辽宁地界了。烈士塔小广场更是人们常聚 集地方。人们在烈士塔广场散步、思念;有的谈四战四平战争史、有的品赏纪念塔题词 和谈论国家大事,情意浓浓。 “文革”期间,烈士塔的题词随之铲掉,四面全平。烈士塔一时成了“无名烈士塔”; 但无名塔仍代表千千万万无名英烈忠魂。而题词几乎全镌刻在人们心中,有的还当经 典句索引。如塔的一面之陶铸的双行竖向行书体题词:“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 亦香”,带有诗韵且具浓厚生活气息的题词,就让人们久久难忘。 四平烈士塔原题词被铲除掉后,接着在塔身正面换上仿毛泽东手迹的“人民英 雄永垂不朽”,便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同一题词。笔者想这下四平烈士纪念 塔自然是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连锁”,都是纪念牺牲的人民英雄!总 而言之,四平烈士纪念塔已被列为吉林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这座巍峨不朽的丰碑,昭示着历史的凝重、激励 着后人的爱国之心。 榆树县境内有辽金遗址117处,其中古城址有11 座,最大的是大坡古城。大坡古城位于大坡镇驻地东 南两公里处,别名“营城子”。 大约1000年前,辽、金时代的人在这里生存。大坡 古城建筑在北高南低的缓坡上,南、北墙垣较平直,东、 西墙垣因就地势所筑,略显弧曲,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护城河与西南的松花江支流白家泡子相连。 据当地群众讲,很早以前城门均有瓮城,但现在已 看不出瓮门的痕迹。 古城中部偏南曾出土大块的雕文砖,方砖上的忍 冬花纹与中原几乎相同。在北城墙上,曾出土一个石 球,直径13厘米,应是抗击敌人进攻的一种武器。当地 群众说是“滚木礌石”。 在古城外,周围遍布建筑遗址。其中较为主要的 遗址为冶炼址,在城的东北隅30米处,当地群众取土时 发现,其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遗址内散布木炭、红烧 土、大量的铁渣。此遗址无疑是一处当时的冶炼作坊。 在古城东北角,与古城相距12.5华里处有一座高出 地表100米左右的土丘,在土丘的顶端有一处面积约为 350平方米的遗址,遗址内散有布纹瓦和青砖残块。站 在遗址上可以总览古城内外。当地群众称这个遗址为 “仓顶子”,传说是当时城中储粮之地。从建筑遗址所处 的地理位置上分析,该遗址应是古城外一处军事设施。 大坡古城遗址面积较大,城垣外遗迹丰富,并且有 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这在松花江以东的广大 地区是极少见的。 大坡古城属辽金时代的建筑。古城是当时的州治 所在地。有人认为,从大坡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来 看,是辽代的军事重镇宁江州。 古城墙损毁严重。笔者采访时,当地2人做向导, 在一片玉米地西侧找到了现存的古城西墙,是一条土 堎子,高约一米,宽约 2 米左右,土堎子上面长着繁茂的 蒿草和榆树,城墙两边是耕地。护城河已很难辨认,当 地人说:“护城河已被泥土填满,现在只能在一段很窄 的低洼处找到护城河。” 大坡古城址现已列入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坡古城址 大坡古城址 吕桂芹 吕桂芹 鄂伦春人的桦皮船

乡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 - jlrbszb.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1706/01/2c5c9041-0b98-4bf0-a746... · “乡土文学”是鲁迅和沈雁冰最早提出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4东北风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编辑 鲁钟思

东北大地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7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多年文明发展

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持久的精神追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

国家之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乡土文化是

农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梦想

腾飞的沃土,也是作家追求的远方。

乡土是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农耕

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是

典型的大陆农业经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凿井而饮、扶犁而耕”的劳作方式,

“质朴生活、朴素情感、勤俭兴业、耕读传

家”的生活方式,孕育了浓厚的乡土意识。

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祖祖辈辈,多定居,少迁

移。人们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以稳定的

生活,和缓的心情,强化了血缘关系、地域情

感,相沿成习、相染成风,民族、民俗文化使

乡土观念深深扎根。世代相传的乡土文化,

不断融合升华为民族集体意识,亲近自然、

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团结包容、天人和谐。

乡土生活、乡土观念、乡土意识是艺术的深

厚土壤,乡土文化孕育了怀乡之作,成为文

化史上珍贵的遗产。

乡土是国情,是中国问题的焦点。乡土

文化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

学等诸多方

面,具有重要价值。1927年,毛泽东用32天在

湖南湘潭等五县开展调查,撰写了《湖南农民

运动考察报告》。他从乡土原点出发,指出农

民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农民运动“好得很”,强

调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

万,农村包围城市,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思

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47年,费孝通发表了《乡土中国》。他

以中国社会的事实,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乡土

社会特征、社会结构、文化传递、权力运作、道

德伦理。他通过文字讨论乡土社会文化的规

律。在他眼里,乡土文化不仅是乡村文化,也

是整个古代中国文化,乡土文化既要传承,也

要变革。

“乡土文学”是鲁迅和沈雁冰最早提出的

概念,乡土文学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

个创作派系。鲁迅小说《孔乙己》《风波》《故

乡》《阿Q正传》等都是早期的代表作。乡土文

学具有较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俗民风意

味,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乡土文化事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也是中国基本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文艺工作者

以满腔热忱,以真诚的情感表现农民,上世纪

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深

入农村、表现农民的艺术大潮。比

如1943年,作家赵树理发表了小说《小二黑结

婚》《李有才板话》,1954年,他发表的《三里

湾》是反映农业合作化最早的一部长篇小

说。1948年,小说家周立波完成38万字长篇

小说《暴风骤雨》,以饱满的激情表现了土地

改革运动。1958年和1960年,他分别完成了

反映湖南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的正篇和续篇,作品充满生活气息,风格上更

加含蓄、隽永、细腻。

乡土文化古朴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

魅力是取之不尽的资源。1980年,中央美院

和全国青年美展展出青年油画家陈丹青的

《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他们的作

品表现了乡野质朴的美,古朴粗犷的人物,

大朴不雕的原始生活,让人耳目一新,让我

们看到在环境恶劣的西藏、在艰苦的农村,

朴实无华的人们,仍然保持着人的温情和人

的尊严。无独有偶,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高

晓声、张贤亮、贾平凹等人的小说。作家们

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直面乡间苦难,讴歌了

生命的顽强。许多作品直接表现对人性的

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和人文

关怀。乡土情感转化为关注人生、关注社

会、关注未来。1993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出版,这是代表一个时代文学高度

的杰作。《白鹿原》50万字的文学作品不仅获

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风靡 20多年。2006

年,北京人艺首次将《白鹿原》搬上话剧舞

台,2016年,陕西人艺又以本土演员再演此

剧。陈忠实逝世,人们怀念他朴实无华、忠

厚纯正的人格魅力,怀念他扎根土地、厚重

的文学精神,他不仅是文学大师,也是具有

文学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作家。

乡土文化的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

课题。回归乡土,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反映

变革中的乡土文化是作家的责任。随着信

息化、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步步

深入,农村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关注

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村文化,激发了许多

作家的创作热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梁鸿出版了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

在梁庄》,并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

2013年,梁鸿又出版了《出梁庄记》。作者在

两本书中,先后记述了留守农民和进城务工

农民的生存状态,从农村与城市的不同视

角,揭示了当代中国特色农民的追求和梦

想,表现了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对

家乡的眷恋、对农民的情感、对中国农民奔

小康的关怀。

任林举是国有企业的干部、著名作家,

著有《玉米大地》《粮道》《贡米》,并荣获第

六届鲁迅文学奖。任林举

出身农民家庭,在农村成长,后来进了工厂,

生活在城市。但他不忘农村、不忘农民,回

归乡土,挖掘乡土文化。他的写作题材是

玉米、粮食、贡米,主题是乡村、农民、人性,

表现的是粮道、人道、乃至天道。从他的作

品中,我们看到乡土文化并不土,乡土文化

事关民族传统、国家未来、农民的梦想,今

日乡土文化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如今生活

在城市的人,或者出生在城里的纯城市人,

上溯三代、四代也都是乡里人。我们不忘

祖宗、不忘乡土文化,在心中留住一份思

念、流淌一股清泉,激发怀乡的梦想,激励

自觉奔小康。

乡土文化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生活

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乡土文化是信念,

是未来,也是希望。不忘初心,回归乡土,面

向未来,不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

自强,我们的心就踏实,我们的笔就小大由

之。习近平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

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

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

跟。”记住乡土就是记住生命的方向,书写乡

土就是书写生命的力量,扎根乡土,放飞梦想

就大有希望。

乡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乡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赵家治

一直以来,林区人都习惯用桦树皮作

为点火材料,而鄂伦春人除此之外还用桦

皮制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每年农历五六月时,亭亭玉立的白桦

树便长出了缤纷的绿叶,这时的树干饱

含充足的水分,桦树皮很容易剥取。鄂

伦春人剥桦树皮的技术娴熟,剥下来的

树皮完整且不会伤害到树干,这样便不

会影响树木的继续生长。将桦树皮去掉

硬皮削得平平整整,用火烤或经过蒸煮,

桦树皮就会变得较为柔韧,可以裁剪出需

要的形状,再用兽筋或马尾鬃缝成需要的

生活用品。

过去,桦树皮首先用于春夏时节围在

他们的房子——撮罗子四周,还用于建贮

存衣物、肉干、粮食及野菜、野果等的“奥

伦”(即搭在高处的仓房),以及临时在野

外搭建的小棚子,都以桦树皮为主要原

料。用未经过加工的桦树皮做屋顶和门,

遮风又挡雨。

用桦树皮做的桦皮船一直是鄂伦春

人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史书上曾记载,

桦皮船“以桦皮为之,较‘威乎’(独木舟)

尤轻捷,载受两三人,陆行载于马上,遇

水用之以渡”。桦皮船船体呈柳叶形,一

般以整张桦皮和松木为原料,全船不用

一根铁钉,因为铁钉易锈蚀,制作时用几

十根长短不同的樟松木条做好船的骨

架,然后把剥下来的整张桦树皮用马鬃

绳或兽筋缝接起来,包裹在骨架上用木

钉钉上,有缝隙及用木钉钉过的地方均用松树油堵塞,用烙铁

烙均。

在长期的山林生活中,桦皮制品被运用到鄂伦春人生产生活

的各个方面,有些桦皮制品还成了传递情谊、婚丧嫁娶等过程中必

不可少的物品。这些凝结着鄂伦春人感情的桦皮制品体现的就不

仅仅是它的实用性,而更体现和表明了鄂伦春人的审美观点和装

饰艺术。

如今,桦皮船漂进了博物馆,许多桦皮制的生活用品都被现

代一些东西取代。但仍有一些鄂伦春人用桦皮制成一些用品。

特别是利用白桦树的苔藓和自然疤结创作桦树皮画,形象生动

地再现了鄂伦春族古朴的生活风貌。桦皮画是利用桦树皮的天

然色泽纹理,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抽象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把美

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诉说一代一代鄂伦春族人

繁衍生息的故事,将鄂伦春族桦皮文化展示给了全国乃至世

界。鄂伦春人用桦皮制作各种盆、碗、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

用特制的骨器压刻美丽的图案和花纹。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

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鄂伦春人在上面画的多是花草、

动物、云及神像等。

鄂伦春人的桦皮制品

王贵宏

东北的菜,多是俩俩搭配,一起下锅,大火狂炖,在滚汤中消弭界限,最后达

到零距离。

先说说猪肉炖粉条。东北人过年杀猪,有亲友来访,便和粉条一起下锅。粉

条也是用东北特产土豆淀粉轧制而成的,大火咕嘟一阵后,香气四溢,盛一碗米

饭,把猪肉炖粉条连汤带水扒拉到碗里。大伙围在一起,吃吧!生活是如此热烈

而美好!

还有小鸡炖蘑菇。所谓小鸡,其实是乡下的“笨鸡”。由于“笨鸡”吃五谷杂

粮和虫子长成,其味也醇,其余香也浓,尤其是在饲料鸡大行其道的今天,“笨鸡”

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厚道之感。蘑菇则是长白山上的榛蘑,越炖越香。二人转

中有个著名的小调《小拜年》,说的是小夫妻一起回家拜年,“丈母娘一见面,拍手

笑哈哈。新姑爷到咱家,给他做点啥?小鸡炖蘑菇,宰个大芦花……”瞧,这是多

高的待遇!

接下来的是萝卜炖牛肉和排骨炖豆角。前者炖出来,萝卜红白分明,汤是清

的。后者则红黑一片,油豆角可以不用保持原貌。为什么不是萝卜炖排骨或者

是牛肉炖豆角?谁也说不清,自古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鲶鱼炖茄子。将打自松花江的鲶鱼收拾整理干净后,放入沸水中略烫,捞出

放入凉水中浸凉取出,用筷子刮去表面黏液。大个儿的鲶鱼可改切成六七厘米

的小段,小个儿的整条即可。茄子去蒂洗净去皮,撕成条状进锅。茄子最大的特

点是吸味,吃到嘴里柔软易化,但是已经充分吸收了鲶鱼的味道和营养。

这些炖菜的做法大同小异,先以大豆油下锅,八分热后加葱、姜、红辣椒等煸

炒出香味,如果加主料如小鸡、猪肉等,炒至发白,加老汤烧开后加菜,炖烂为

止。牛肉、羊肉不爱烂,可加入山楂。东北炖菜大多重其味而不重其形。看上去

乱作一团,大大咧咧,其实一荤一素,一强悍一阴柔,刚柔并济,阴阳互补,集天地

精华于一体,香味暗藏其中,很有内涵。

关东炖菜□徐成文

从四平火车站下车,出站步入新拓宽的站前街抬头眼望,老

远便能看到街西端庄肃穆的烈士纪念塔。原来街西的烈士塔现

已立街中心。随着城市发展,纪念塔西面有了新修建的英雄大街

和贯通南北的大马路。街路两侧均建起了高楼大厦。纪念塔偏

西北侧还建有英雄广场与之辉映,烈士塔显得更加光华耀眼……

四平烈士纪念塔建立工程于1953年6月竣工,塔高23.25

米,塔基为两级圆台,环绕塔室立有20根圆柱、支撑着塔室顶

盖。塔顶端矗立一颗红五星。四平烈士塔与有的地方纪念塔即

一正面题词不同的是:四平烈士纪念塔塔身为四棱锥状,四面均

有题词,使人多有感触!每年清明各界群众都要参加组织的集

会在烈士塔前举行公祭仪式,还有自发的工人、农民、军人、学生

等接连不断地拥向烈士塔广场敬花、祭拜哀思。平时也常有人

到烈士塔前仰慕敬拜。由于烈士塔静穆街中心,南来北往和上

下班许多人要路过烈士塔广场,骑自行车、步行的以及急着赶路

的人都情不自禁停下脚步仰望塔的题词和塔顶的红五星。

早年,四平没有几处文化活动场地。四平市区以火车道分

铁西(也称道里)、铁东(称道外),烈士塔屹立道西的面积不大,

区域空间不怎么宽阔,城区西南不多远便临辽宁地界了。烈士塔小广场更是人们常聚

集地方。人们在烈士塔广场散步、思念;有的谈四战四平战争史、有的品赏纪念塔题词

和谈论国家大事,情意浓浓。

“文革”期间,烈士塔的题词随之铲掉,四面全平。烈士塔一时成了“无名烈士塔”;

但无名塔仍代表千千万万无名英烈忠魂。而题词几乎全镌刻在人们心中,有的还当经

典句索引。如塔的一面之陶铸的双行竖向行书体题词:“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

亦香”,带有诗韵且具浓厚生活气息的题词,就让人们久久难忘。

四平烈士塔原题词被铲除掉后,接着在塔身正面换上仿毛泽东手迹的“人民英

雄永垂不朽”,便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同一题词。笔者想这下四平烈士纪念

塔自然是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连锁”,都是纪念牺牲的人民英雄!总

而言之,四平烈士纪念塔已被列为吉林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这座巍峨不朽的丰碑,昭示着历史的凝重、激励

着后人的爱国之心。

四平烈士塔

雷云春

榆树县境内有辽金遗址117处,其中古城址有11

座,最大的是大坡古城。大坡古城位于大坡镇驻地东

南两公里处,别名“营城子”。

大约1000年前,辽、金时代的人在这里生存。大坡

古城建筑在北高南低的缓坡上,南、北墙垣较平直,东、

西墙垣因就地势所筑,略显弧曲,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护城河与西南的松花江支流——白家泡子相连。

据当地群众讲,很早以前城门均有瓮城,但现在已

看不出瓮门的痕迹。

古城中部偏南曾出土大块的雕文砖,方砖上的忍

冬花纹与中原几乎相同。在北城墙上,曾出土一个石

球,直径13厘米,应是抗击敌人进攻的一种武器。当地

群众说是“滚木礌石”。

在古城外,周围遍布建筑遗址。其中较为主要的

遗址为冶炼址,在城的东北隅30米处,当地群众取土时

发现,其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遗址内散布木炭、红烧

土、大量的铁渣。此遗址无疑是一处当时的冶炼作坊。

在古城东北角,与古城相距12.5华里处有一座高出

地表100米左右的土丘,在土丘的顶端有一处面积约为

350平方米的遗址,遗址内散有布纹瓦和青砖残块。站

在遗址上可以总览古城内外。当地群众称这个遗址为

“仓顶子”,传说是当时城中储粮之地。从建筑遗址所处

的地理位置上分析,该遗址应是古城外一处军事设施。

大坡古城遗址面积较大,城垣外遗迹丰富,并且有

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这在松花江以东的广大

地区是极少见的。

大坡古城属辽金时代的建筑。古城是当时的州治

所在地。有人认为,从大坡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来

看,是辽代的军事重镇宁江州。

古城墙损毁严重。笔者采访时,当地2人做向导,

在一片玉米地西侧找到了现存的古城西墙,是一条土

堎子,高约一米,宽约2米左右,土堎子上面长着繁茂的

蒿草和榆树,城墙两边是耕地。护城河已很难辨认,当

地人说:“护城河已被泥土填满,现在只能在一段很窄

的低洼处找到护城河。”

大坡古城址现已列入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 坡 古 城 址大 坡 古 城 址□□吕桂芹吕桂芹

民民民民间间间间一一一一绝绝绝绝 行行行行者者者者笔笔笔笔录录录录

文文文文物物物物看看看看点点点点

黑黑黑黑土土土土掘掘掘掘金金金金

鄂伦春人的桦皮船

吾吾吾吾土土土土吾吾吾吾民民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