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36 編輯|葉秀真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督導 The Key to Provoke Your Inner Self 心靈轉彎處 Turning Point 開啟內在 不管懷抱理想與否,護理同仁從踏入職場那一刻起,就 開始在工作中不斷於外在醫療環境及自我價值之間來來回 回地尋找平衡點。學姊學長是學妹學弟尋找解答的主要對 象,時常要在工作或生活上解除疑惑,但是,多久才算資 深?再資深,還是會有問題,資深者要從何處找答案?舉 例來說,在護理傳承的議題中,經常提出的問題之一是與 年資有關的,像是聽到學妹學弟問── 「學姊,為甚麼妳臨床可以待那麼久?」 「為什麼你能一直保持笑容,看起來都很快樂?」 「為什麼你遇到那麼大的衝擊,還能夠撐過來?」…… 而學姊學長的回答可能是── 「我就想辦法抒壓,去按摩,去唱歌,去找朋友聊天吃飯、 訴苦水,甚至也去上課。」 「但是有時似乎也無法改善工 作上的壓力……」 或是 「以前有聽人分享,職業婦女在家庭與工作間自處,就要 像換磁碟那樣,上班用一個磁碟,回到家再換另一個磁碟, 兩者不會有交集;因此工作時能專心,不會想到家庭;在 家時也不要記得工作的事。」「但是,這種方法似乎不符 潮流,因為時代變了,護理角色更多元,好像要更大容量 的記憶體才能運作……」 更坦白的如:「很多事情,我也還沒有答案……」 鑰匙

The Key to Provoke Your Inner Self -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app.tzuchi.com.tw/file/DivIntro/nursing/content/201110...36 編輯|葉秀真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督導 The Key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36

■ 編輯|葉秀真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督導

The Key to ProvokeYour Inner Self

心靈轉彎處 Turning Point

開啟內在 的

不管懷抱理想與否,護理同仁從踏入職場那一刻起,就

開始在工作中不斷於外在醫療環境及自我價值之間來來回

回地尋找平衡點。學姊學長是學妹學弟尋找解答的主要對

象,時常要在工作或生活上解除疑惑,但是,多久才算資

深?再資深,還是會有問題,資深者要從何處找答案?舉

例來說,在護理傳承的議題中,經常提出的問題之一是與

年資有關的,像是聽到學妹學弟問──

「學姊,為甚麼妳臨床可以待那麼久?」

「為什麼你能一直保持笑容,看起來都很快樂?」

「為什麼你遇到那麼大的衝擊,還能夠撐過來?」……

而學姊學長的回答可能是──

「我就想辦法抒壓,去按摩,去唱歌,去找朋友聊天吃飯、

訴苦水,甚至也去上課。」 「但是有時似乎也無法改善工

作上的壓力……」

或是

「以前有聽人分享,職業婦女在家庭與工作間自處,就要

像換磁碟那樣,上班用一個磁碟,回到家再換另一個磁碟,

兩者不會有交集;因此工作時能專心,不會想到家庭;在

家時也不要記得工作的事。」「但是,這種方法似乎不符

潮流,因為時代變了,護理角色更多元,好像要更大容量

的記憶體才能運作……」

更坦白的如:「很多事情,我也還沒有答案……」

鑰匙

37TZU CHI NURSING JOURNAL

Volume 10 . Number 5 . October 2011第十卷

第五期

的確,有些疑問,經過時間的淬煉,

越資深時,答案就浮現;但也有很多

疑問,即使回答了學弟妹,也必須坦

白,自己也還在尋找答案。綜合這樣

的結果,讓我去想:「到底如何做,

才能保有護理的初心?以及維持自我

及工作的平衡點?」期望能提供給同

仁一把開啟自己內在的鑰匙,但要正

確表達讓大家明瞭,卻是很不容易。

剛好近日一堂教育訓練課程中,特

別邀請曾在慈濟醫院服務的博士候選

人石世明心理師為同仁主講,發現他

的說明可以提供大家找到答案的線索

與方法。石世明教大家一套深度溝通

技巧,讓同仁學習開發自我的潛力。

例如,他在課程中提到:「醫療人

員的驕傲使病人具有安全感,但是也

需要『人性我』的謙卑,自己的生命

經驗與病人的生命經驗產生共振。」

又說「護理人員的成長等於病人照顧

品質,透過在工作中的成長,才能延

伸護理職涯的深度及廣度」。要能越

來越資深,先要在工作中有成長;工

作中的成長,有時是透過繼續教育訓

練連結臨床經驗,有些則透過資深同

仁的引導發現護理價值;當然也可以

去參加心靈成長講座或工作坊。

石世明並在課程中舉出一位護理同

仁找到開啟內在鑰匙的一則故事,也

於此分享出來,希望讓同仁得以借鏡。

這是石心理師過去在心蓮病房舉辦傾

聽陪伴小組座談會的案例:腫瘤科研

究護士高雅英為了幫助病人繼續接受

治療而多次與病人發生爭執,多年後

重新聽到病人坎坷卻豐富的生命故事

時的震撼,而寫下自己懺悔的心情,

並藉由座談會當眾念給病人聽。病人

給予的回饋,成為開啟護士深層內在

慈悲的一把鑰匙。

於此,也請資深護理師薰丹分享,

她經由心理師的提點發現自己在護病

互動中的個人感受,並因此調整自己

的工作。而隔離單位的素雯護理長也

分享她的學習,最難開的鎖是心鎖。

期望透過他人的故事,您也可以找到

自己心中的那一把鑰匙,讓內在的力

量永遠不熄。

若能找到開啟自己內在的鑰匙,則生活或工作都將能量不滅。攝影 /李玉如

38

心靈轉彎處 Turning Point

英妹的懺悔

有一句話說「施比受更有福」,我很

愧疚的要說:「我自己

是一個富有又奢侈的人。」我的富有

,來自於接觸、認識到很

多的癌症病人;我的奢侈,卻是因為

我對這些病友視而不見和

淡漠。老天給了我這麼多的福氣,不

過,我似乎不自覺的選擇

捨棄。每次到心蓮病房參加傾聽小組

,和病友、一起參與關懷

的志工們做心靈上的分享。在工作之

餘,到這裡來沉澱自己的

心情,掏空心中擾人的思緒及偏見,

重新在每個故事、分享中

找回感動。在這裡分享生命經驗的病

友,他們不需要冠冕堂皇

的詞句,現實生活的遭遇就足以觸動

每個人心中的最深處。陪

伴的人不需要天馬行空的幻想,就能

與他們一起和生命舞動。

我要很慚愧的說,認識病人金浩這麼

久,我從來都不知道原

來他在十三歲就上船當童工,不知道

他曾遠洋過,當時生活的

苦,不亞於今日得癌的病痛。作為一

個護理人員,我只是粗淺

的了解到:他是一位淋巴瘤病人、是

第幾期的患者、行過多少

次化療,殊不知他的背後,是這麼多

的辛酸累積過來。很不幸

地身為一位醫療人員,我常以為我很

忙,忙到只能和個案匆匆

來,匆匆去的談病情。因為這樣代表

個案只需要我這麼做,個

案只需要專業上的服務。我又很「自

以為是」的替個案做「我

的」決定,所以我得到的只是醫療上

的回饋,但在病人的生命

裡,我又佔了什麼角色呢?

於是,當金浩在心蓮病房分享過去的

生命經驗時,我很懊悔

為什麼第一個聽到他的故事的人不是

我!當我從背影看見他頭

上稀疏的蒼蒼白髮時,我才恍然,我

已錯過了最珍貴的時光。

來到心蓮的傾聽小組,就像每個星期

洗滌自己的心靈一次。病

人的生命分享不只教導我不畏死,更

教導活的尊嚴、活的意義。

現在,我正開始學習褪去矜持與驕傲

,用謙卑及微笑,面對尊

重生命的人。

註:此篇文章出自心蓮病房心理靈性教材,由石世明提供,曾登載於《安寧照顧

會訊》58 期 。

39TZU CHI NURSING JOURNAL

Volume 10 . Number 5 . October 2011第十卷

第五期

在心蓮病房工作較其他單位有更多

的靈性成長的機會,唯有護理人員獲

得心靈的自由,才能有能量協助病人

經歷疾病歷程。

因為當時我有參加傾聽陪伴小組的

討論會,是親耳見到、聽到資深護理

師英妹在公開場合對病人懺悔過往的

護病互動經驗。其實,對於我,這也

是一種省思,讓我去練習思考,當病

人展現他的靈性層面時,護理人員對

病人是只展現「醫療我」還是保有「人

性我」?

「醫療我」的反射性出現

個人工作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位

病人的疼痛一直無法控制,團隊評估

認為病人是整體性的疼痛,係指癌症

病人的疼痛除了身體性外,且有社會

性、精神性及心靈性疼痛等四層面。

當時我是照顧她的主護,我找她到旁

邊的商店喝咖啡,想讓她可以跳脫一

下病人的氛圍,緩解她藥物無法處理

的疼痛。事後將這樣的活動提出與病

房心理師談起時,心理師問起當下感

受如何?我回答他:「病人喝了幾口

咖啡,胃口如何……」等答案。

「人性我」讓護理不斷電

經過省思,才發現自己當時真是一

個「標準」的護理人員,以為在幫忙

病人;真相是,在喝咖啡的當下,我

還是在用專業技術這個「醫療我」評

估病人受苦的心在陪伴病人,而「人

性我」在工作的時候被我拋到腦後。

只純粹使用「醫療我」護理病人,我

想病人應該只感受到醫療層面的照

顧,護理人員照顧病人一板一眼,會

讓病人感受不到護理的溫暖,護理人

也無法從病人身上學習到人生的課

題,日子久了,對於護理工作容易缺

了解護理同仁有「醫療我」與「人性我」的兩種存在,薰丹自

己的專業會習慣隱藏人性我,也透過一次次與病人和家屬的互

動而逐漸讓自己釋出情感。攝影 /李玉如

釋放心靈自由

■ 文︳ 胡薰丹 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資深護理師

Relieve Our Mind Free

40

心靈轉彎處 Turning Point

產生存在的共振

■ 文︳ 張素雯 花蓮慈濟醫院二十東病房護理長

The Resonance of Being There with the Patient

自 2002 年轉調到骨髓移植病房,

因為工作上需要在職教育,便參與相

關專科的照護課程,如腫瘤學會所舉

辦的基礎、進階腫瘤護理課程、癌症

照護等課程,也參加過安寧種子訓練,

舉凡相關的照護課程不管是技術層

面、心理層面,我都盡量把握機會去

上課,逐漸的轉成為個人對腫瘤病人

照顧專科方面的興趣。因為我覺得這

些知識可以隨時隨地應用在照護個案

身上或作為教導新進人員的教材。

到底在害怕什麼?

但是即使我上了這麼多相關的課

程,當病人面對死亡時,我仍然沒有

勇氣坦蕩蕩的跟病人討論。一旦病人

真的跟護理人員提起說:「護士,我

快死了,怎麼辦?」我將會無言以對。

理性的我會陪在病人旁邊,再利用時

機跟家屬或團隊討論病人所提出的問

題,彷彿將責任推給家屬、專科護理

師或安寧共照護理師,自己躲到忙碌

的工作上就可以不用直接面對。然而

每當獨處,內在的自己卻永遠無法釋

懷,我到底在害怕什麼?我又該如何

做才能真正誠實的面對我的個案以及

提供他們照護之外的需要?

發現脆弱的「人性我」

我曾經照顧過一位罹患神經母細胞

瘤且發育遲緩的個案,案母照顧個案

無微不至,把個案當成是一般正常小

乏感動,當然不會有工作的動力。

當發現自己的能量在流失後,經由

不斷地與病房心理師討論,重新找回

我們的真性,護理過程中原本就存在

著我們的本心,「醫療我」與「人性

我」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看見病人受

苦,我們會有慈悲心,面對病人死亡,

我們會流淚與難過,這都是可以接受

的;但是要知道病人除了受苦與死亡,

同時也會留下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

這就需要我們用「心眼」去覺察與發

現,透過照顧病人的省思,才能讓自

己不斷的充電,保有源源不絕的護理

能量。

41TZU CHI NURSING JOURNAL

Volume 10 . Number 5 . October 2011第十卷

第五期

孩在照顧,讓我想到自己的母親與重

度身障的弟弟,所以在照顧此個案時

幾乎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家人在照顧,

心情的喜怒哀樂都是跟著他們走,感

覺就像陪伴自己家人。可是在自己經

過了喪親之痛後,才發現那種刻骨的

心痛是別人無法分擔的,護理人員面

臨病人往生整個過程是絕對無法真正

體會家屬心中的感受與想法,畢竟我

們仍然不是親人。

透過石心理師的課程,我了解到護

理人員原來有「人性我」與「醫療我」

的分別。經過一陣反省後,我發現,

面對專業照顧時,我的「醫療我」真

的很驕傲,但是我的「人性我」卻很

脆弱,往往不知如何去幫助病人,因

為我知道我不是他 (病人與家屬 ),我

也沒有參與他 (病人與家屬 )的一切一

切,僅由病人目前的一小部分,我無

法了解他;而現在,我學會保有一些

「人性我」來思考病人及家屬的問題,

雖然我無法替代他們決定,就算我認

為他們的決定可能有偏失,我也不會

當下強迫,面對自己無法認同的個案

或讓我觸景生情的個案,我會聽他訴

苦、給予安慰,且學會提出與醫療團

隊溝通。

以前常在想,我要如何在心理層面

上幫助我所照顧的病人,現在思考的

是,我要如何將自己和個案產生存在

的共振。傾聽、陪伴加上持續學習深

度溝通技巧,讓自己的「人性我」出

現,應該是不二法門吧!

張素雯護理長坦承自己過去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病人的心靈或情感需求,現在則懂得傾聽與陪伴,

與病人的存在產生心靈的共振。圖為病房護理師為慈濟技術學院護生示範給藥。攝影 /李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