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广告联系电话 65363547 65367287 办公室 65369330 发行部 65369319 传真:(8610) 65003109 零售3元/份 国内定价全年420元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66

    1212 美术大观美术大观 责编:赖 睿 邮箱:[email protected]责编:赖 睿 邮箱:[email protected]年4月16日 星期四

    方寸间绘就美好心愿

    最初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于空中。宋代画家苏汉臣笔下的《百子嬉春图》中就有婴孩手牵一只素色方形风筝,柔和的色彩、简约的造型衬托出“玩具”的本质,惹人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日臻成熟,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应有尽有。能工巧匠们在满足“放飞”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风筝造型的美观和谐与画面的吉祥寓意,极大地增强了风筝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沙燕”是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风筝样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妮妮”,就是根据沙燕风筝所设计的。北京哈氏家族制作的“大沙燕”自清末便誉满京城。哈氏沙燕的造型颇具拟人化效果,肥燕雄壮,象征男性;瘦燕纤细,象征女性;雏燕酷似丰腴稚拙的儿童;比翼燕则代表恩爱的夫妻。每一式沙燕上都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鱼等吉祥图案,赋予风筝美好的寓意。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的《云鹤》将翩翩飞舞的仙鹤绘于祥云之上,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他的另一件作品 《五世同堂》,则画有五只火红的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寓示家庭和谐兴旺。沙燕风筝腰部通常装饰有回纹、蕉叶纹、云纹、万字纹、团寿纹等多层吉祥纹样,并以“退晕”的技法进行绘制,增加其放飞后的立体感。

    除沙燕外,哈氏家族还擅制各色硬翅、软翅、拍子风筝,如 《和合二仙》《福在眼前》《龙凤呈祥》《钟馗》《双喜字》 等,设色艳丽,装饰意味极强。1915

    年,哈氏风筝第二代传承者哈长英凭借 《蝴蝶》《蜻蜓》《仙鹤》《花凤》 4件风筝,摘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风筝哈”的名声更加响亮。

    哈亦琦不仅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风筝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利用5年时间整理、复制传统哈氏风筝数百种,并以图谱的形式记录下来。2015 年,哈亦琦将 200 份珍贵的风筝图谱,连同其父哈魁明在上世纪 50 年代制作的 《五鱼燕》《彩蝶》 等多件原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承载着美好心愿的风筝样式永存后世。

    结构中尽显高超技艺

    一只风筝若想飞得高、放得远,关键在于结构的设计。艺人们需要掌握各类风筝的结构比例、平弧变化以及材质的性能,在满足复杂造型的同时,要尽量减轻风筝重量,使其易于腾空飞行。

    中国美术馆所藏风筝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是郝德立所做的 《龙头蜈蚣》。此风筝由一只立体的龙头和30 余节象征身躯的“蜈蚣桄”构成,总长达 10 余米。蜈蚣桄为圆片状,中间横贯一根细竹条。竹条长度为圆片的四五倍,两端还扎有鸡毛以保持平衡。每只蜈蚣桄的质量既要保持左右均衡一致,还要依次递减,放飞时才能呈现“塌腰翘尾”的姿态,扎制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而北京的孟原所做的一组微型仿生风筝,虽不足手掌大小,但比例结构一丝不苟,用极细的丝线牵动,同样能够腾飞。制作这样一只绝巧的风筝,不仅要求作者拥有娴熟的技艺,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丝毫的差池,都会导致重头再来。

    冷世祥的作品 《伎乐飞天》,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绘制于传统瘦沙燕的造型上,使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契合。仔细端详这件风筝,你会发现,其左右结构并不对称。如此大胆的创新,体现出作者非凡的艺术智慧。

    装置上蕴含无限巧思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人高骈的这首诗 《风筝

    (一作题风筝寄意)》,描述了装有琴弦的纸鸢在夜风吹拂下,响起了犹如古筝的悦耳之声,“风筝”之名由此得来。

    为了增强风筝在放飞过程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各地的手工艺人们不断探索创新,为风筝设计安装各种声响装置。天津风筝以造型简洁明快、色彩艳丽、装置精巧独特而闻名。著名艺人唐锦琨所制的《锣鼓燕》不仅可以拆卸折叠,还在骨架上安装带有风轮的锣鼓架。当风筝放飞于空中时,风轮旋转带动拨片拨动鼓槌,击响锣鼓。悦耳之声自天而降,精妙之极。

    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最独特的魅力在于通体安装笛哨。“板鹞”也叫“板筝”,为平面结构,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多角形等。笛哨自上而下,由小渐大排布于板鹞正面迎风处,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小型笛哨多用鸡蛋壳、野栗壳、蚕茧、白果核等制作,音色脆亮,绑缚于板鹞的上部和中部;最大的哨子被称为“嗡声”,用葫芦制成,形如木桶,音色低沉浑厚,用线网悬于板鹞下部。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

    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十八罗汉》板鹞,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承毅于2007年制作并捐赠。它高1.5米,装有大小各异的笛哨102只,鹞面上绘有体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可以想见,这样一件精美而颇有“分量”的风筝,在一飞冲天之时所带来的宏伟气势。

    过去,人们常将放风筝作为一项驱病除疾的民俗活动。清人富察敦崇所著 《燕京岁时记》 中称:“放风筝,最能清目。”眼下,我们不妨趁着春风,寻一处空地,仰头牵起一只精美的风筝,在时跑时行、一张一弛间舒活筋骨,放飞心情。(作者为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展讯

    ◎风物

    风筝,云中龙风中燕周 佳

    万壑春溪 (中国画) 刘友凡作万壑春溪 (中国画) 刘友凡作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的动人景象,早在千余年前就出现于中国大江南北。

    眼下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

    风筝,是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也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关于风筝的起源,有人认为始于春秋,也有人认为肇于秦汉,而可查证的信史则出自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军事相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宋代以后,风筝逐渐演变成

    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开始成为一项稳定而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来,风筝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就曾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自上世纪 60 年代建馆之初,中国美术馆就致力于民间美术的收藏、研究与展示工作,收藏有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四川郫县等地的风筝精品近 600 件,绝大多数出自著名风筝艺人之手。这些作品工艺精湛,彩绘华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文化内涵和浪漫超脱的艺术气质。

    龙头蜈蚣 (风筝) 郝德立作

    五世同堂 (风筝) 哈亦琦作

    蝴 蝶 (风筝) 孟 原作

    (本文图片均为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现存于世的晚清老照片,呈现的大多是外国摄影师眼里的中国。彼时,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是何种图景?

    2月以来,在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摄影巨擘:赖阿芳 (1839—1890)》特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借由“19世纪中国最优秀摄影师”的视角,50幅弥足珍贵的原版照片穿过岁月,讲述那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19世纪下半叶,发明不久的摄影技术通过西方的外交官、商人、传教士进入中国,成为记录历史的一种全新方式。随后,得风气之先的香港、广东等地陆续涌现出中国本土摄影师,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赖阿芳。

    赖阿芳生于 1839 年,原籍广东,少年时迁居香港,20岁进入外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学习摄影,而立之年在香港挂牌阿芳照相馆,开始了职业生涯。

    赖阿芳的艺术理念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对后世中国摄影师的文化心理和美学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得到业界认可,英国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称其“成就不亚于同时期的西方同行。”

    “尽管赖阿芳在业界成就卓著,但在国际舞台上却鲜为人知。他的作品很少被研究,也很少被展出。”美国知名摄影收藏机构洛文希尔的策展人斯泰西·兰姆布

    罗说,“此次在康奈尔大学推出赖阿芳个展,是我们为这位中国早期摄影师举办的世界首展。”

    中国摄影史上,早期照片的拍摄者多为外国人,以赖阿芳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摄影师规模并不大。作为国际上持有中国历史照片最多、纸板照片品相最好的私人藏馆之一,洛文希尔 30 余年来从藏家、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各种渠道收集了 2.1 万张中国早期照片。其中,赖阿芳的作品有500余张。此次特展的50张原版照片,即从这些收藏中精选而出,拍摄时间多在 1870 年至1890年间。

    谈及策展思路,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摄影策展人凯特·阿德莱曼·弗兰克尔介绍说,该展览以商贸经济、风物景观、人物肖像、市井生活、城市建筑为主题,由近及远地展开时间轴,带观众一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图景。

    循着赖阿芳的镜头,我们看到 19 世纪末中国的科技进步及现代化进程。

    商贸主题展中,亚洲第一条缆索铁路——香港山顶缆车的摄影作品引人注目。照片中,两山相拥的缆车轨道像座天梯,一辆缆车向峰顶驶去。自 1888 年投入使用后,香港山顶缆车便取代轿辇,成为太平山顶居民新的交通工具,太平山顶也因之成为全港的绝佳观景点。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条缆车历经风雨保存至今;这张照片也穿越时空,发出历史的回响。

    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代表作,还有这张 《晚清中国水路航道》。照片的构图颇具艺术性,作为背景的峰峦与作为主体的六艘帆船的排布以及它们在水中

    的倒影巧妙相融,两映成趣。照片的主角也很有故事性,赖阿芳拍摄的这六艘中式木制帆船,可溯源至汉代。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更是设计出不计其数、精妙绝伦的船只。中式帆船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领先别国。这些珍藏至今的视觉记录,为学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图像信息。

    除了在照相馆忙碌,3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赖阿芳还游走大江南北,拍摄了多地的自然风光。他的美学风格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在广东鼎湖山龙潭飞瀑照中,他将剔白的湍流、黝黑的石影、端然无波的潭水并置,以强烈的对比效果,展示瞬间的永恒,体现了瀑布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洞天福地的寓意。

    150多年前,当赖阿芳背着笨重的照相设备,通过繁复的程序拍下一张照片时,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简单记录,更充满了对艺术的探索与表达。相比那个时代的其他摄影师,赖阿芳更喜欢使用全景格式。比如他的三联张全景照 《香港的夏日时分》,雾气迷蒙的海港,繁星点点的商船,连绵横亘的九龙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画手卷,将景象的雄阔和城市的繁华,超凡脱俗地呈现在眼前。

    “赖阿芳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还是对人文历史的观察,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极具学术交流价值。”斯泰西·兰姆布罗表示,作为中国摄影先驱,赖阿芳拍摄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史记。这也是我们今天展出他的作品、回望文化历程的意义。

    “19世纪中国最优秀摄影师”赖阿芳特展在美国纽约举行

    展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图景本报记者 李晓宏

    晚清中国水路航道 赖阿芳摄

    伎乐飞天 (风筝) 冷世祥作

    画笔描摹春日景象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