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透过“第三只眼”看世界 - chinateacher.com.cn · 忙,眉头微锁,若有所思。我走近询 问:“有什么困难吗?”不等他开口,同 组学生说:“老师,我们这组的叶子太

主编:褚清源 电话:010-82296784 编辑:刘亚文 电话:010-82296736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课改研究课改研究2019年6月5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7版周刊

让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受

益者,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课堂这一

主渠道转化、渗透到学生“端口”。一

个与之配套的课堂教学框架是支撑

并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从课程发展轨迹看,它向外拓展

学习形态,单科教学已远远满足不了

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它向内汇聚学

习力量,强调学习的真正发生和学习

效能。若课堂教学不随之作出适应性

变革,课程将成为一张理想的图谱。

欲走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两

张皮”的怪圈,我们要打造三种课堂。

一是单学科课堂。这类课堂我

们很熟悉,但这类课堂无法有效聚敛

学习的力量。教师可以从备课入手,

改变备课内容,让“学情分析”“学习

目标设定”“任务情境驱动”“学习活

动设计”成为备课的“主角”,导向以

学为主的课堂。

在某种程度上,抓好备课也就抓

住了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抓住

情境、脉络、互动、联结等教学方式要

点,变革单学科教学——不再是漠视

学情的单边行动,而是重视学生的学

习起点和个体差异;不再是干巴巴地

讲解知识点,而是重视情境的创设和

基于经验交互的教学;不再是单篇课

文的“独自求欢”,而是有了“1+X”的

多学科连接;不再是把作业全部留到

课后,而是与随堂作业有机融合……

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不断获取学

习增量,教师要做到备课之“型”与上

课之“行”的和谐统一。

二是跨学科课堂。两节课连排甚

至半天一个主题的长课,常见于新课程

表中。这是优化整合课时开辟的学习

新天地,如果我们仅仅拉长学科教学长

度并不能达成预期。相对于单学科课

堂,我们要积极寻找更大框架下的整合

设计,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围绕一个核

心取向合作教学,借助各学科资源优

势,让不同学科教师走进同一课堂,彼

此关联。“异曲同工”是“跨”的关键,不

同学科教师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

其学科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实践方式与

学生需求越贴切,学生越乐于接受,课

堂合成的力量就越大。

在打造以上两类课堂时,我们一定

要避免:走马灯式的上台串课——没有

一个单位时间的学科渗透,频频更换教

师出台,迷乱的是学生;名不副实的学

科介入——教师无法将学科特有的学

习方法融入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那么

学科教师轮番上台就没有意义。

三是超学科课堂。不再以学科

为唯一凭借,真实问题解决成为学习

的需要,教师可以开展基于项目化的

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脉络的

枝蔓向外生长,联结点更丰富、可能

性更大;更重视“实境”中学习,参与

式、沉浸式、体验式的特点凸显。

超学科课堂牵涉的因素复杂,过程

常常不可预见。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需要教师有规划意识,而将“问题”化为

“规划”是构建超学科课堂的第一步,也

是最重要的一步。比如,发现学生书包

过重,这是问题,要解决不能仅靠说教

和硬性规定。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走

心”的项目化学习,既提供给学生“问题

提出—背景分析—调查研究—项目行

动—寻求援助—过程检验—成果报告”

的学习框架,又帮助学生细化“怎么

做”。比如,连续给书包称重,将测量数

据转换成更直观的图表,明确负重与健

康的关系;举行“让书包减负”大讨论;

到书包制造厂参观生产流程,给工厂提

出“健康书包”的建议,写倡议书……这

样的超学科学习才是“走心”的,才能提

升学生的学习力。

课程立体化要求课堂不能平面

化,只有课堂与课程同频共振,课程

建设才能发挥其在学校教育“最后一

公里”的育人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

学校副校长)

课程观察·潘照团⑨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课程图纸 光影的世界,是无数美好瞬间集合的世界。学生在这里可以感受美,也可以创造美,透过“第三只眼”

发现一个更美好、更真实的世界。

透过“第三只眼”看世界□杨雨晴

课程故事

“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

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

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

天体运行都是活书……”陶行知先生

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启发我

们利用身边各类资源开展教育教学。

生活即教育,学生走出校园、走进

生活才能习得更多能力。

在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二,我校三

年级学生都会到校外研学基地“五号

车间”学习。这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学

习时间,在这里,他们沐浴艺术的柔

光,眼观花草虫鱼,手触板、泥、刀、钻,

脑思结构比例,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

作品。

学习版画时要求学生观察实物,

在白纸上作画,利用复写纸印到泡沫

刻板上,再利用刻刀等工具将画刻出

来,最后上色、压印。由于工序烦琐,

孩子们听完老师介绍便迫不及待开始

了。做事重视效率的肖同学不慌不

忙,眉头微锁,若有所思。我走近询

问:“有什么困难吗?”不等他开口,同

组学生说:“老师,我们这组的叶子太

难画了,叶脉又细又多。”我问肖同学:

“你有什么想法?”他说:“这片叶子呈

椭圆形,椭圆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有复

写纸,可以只画出它的一半,这样就能

减少画的时间了。”听罢,其他学生恍

然大悟。

我 微 笑 着 说 :“ 肖 同 学 善 于 观

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作画中,真

了不起!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做使

画更美呢?”

邻组学生画的是一个白色瓷花

瓶,他们“偷师学艺”,高兴地说:“老

师,花瓶也是轴对称的,同样可以采用

肖同学的方法。花瓶的装饰部分可以

画一些有规律的图案。”

孩子们绞尽脑汁,画盆栽的小组

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分析盆栽的形

态特点:主干分出众多枝丫,这不正是

最近刚刚学习的思维导图的模样吗?

还有人认为像细胞的分裂,一个变两

个、两个变四个……孩子们透过盆栽

看到了更多已经学习过、熟悉的知识。

学习木艺时,孩子们化身“小木

匠”,设计图纸、涂色、钻孔、打磨、装

饰,完成每一道工序时都聚精会神,一

块块小木头、一片片刨花、一段段废旧

麻绳,在孩子灵巧的小手中变成了机

器人、小板凳、小灯笼……

每一次学习结束,孩子们当天的

日记内容都是关于那个美好的下午。

有学生写道:“老师夸我画的盆栽枝繁

叶茂,画面饱满,没想到印刷出来真的

美丽极了。希望我的画能在展览中被

拍卖,拍卖的钱捐献给残疾儿童。”

在“五号车间”,孩子们成了民间

艺术小达人,他们专注于每一次的学

艺时光,课下还不忘继续钻研。

班级分享日,余同学给大家带来

了在“五号车间”学到的新技能,他说

自从学习了木艺,他便爱上了这门手

艺,平日里收集了各种废旧物品。在

他的巧手下,那些废旧的木头、纸皮、

塑料、螺丝钉等都变成了有趣的战车、

小房子、面具……

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中,喜爱编

织的阮同学给社区的刘奶奶送去了亲

手织的围巾,木工小达人陈同学送给

张爷爷一张小木凳。爷爷奶奶们收到

孩子送的小礼物高兴得合不拢嘴,连

连称赞。

有的孩子将自己的作品赠人,有

的孩子则将作品拿去出售。周末义卖

活动中,除了以往义卖看过的旧书,学

生义卖的“商品”还有自制杯垫、陶艺

口杯、木制小勺。

每一次走进“五号车间”,孩子们

都主动思考,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灵

活应用;每一次走出“五号车间”,孩子

们会探索更多未知,并凭借自己的力

量帮助身边人。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力

图构建的健康生活学习模式吗?知识

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融于

生活、服务于生活。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育才

行知小学)

学习在“五号车间”□钟 丹

课程背景

不少现代人审美匮乏,学校教

育也存在重智育轻美育。基于学校

“培养有根的特区现代小公民”总目

标,围绕“传统与创新相融、科技与

人文共进”的办学理念,广东省深圳

市前海港湾小学在五六年级开设

“光影梦工厂”影像课程,让学生在

生活和学习中寻找可以与“摄影”相

连接的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综合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

美、捕捉美、创造美。而艺术课也成

为学校实践素质教育和开展校园文

化建设的有机载体(右图为课程大

纲图谱)。

课程目标

1. 初步掌握摄影构图、光影、

后期与实践运用的技巧。熟练使

用数码相机等摄影设备进行创作,

并利用后期制作软件对图像进行

处理。

2. 初步掌握摄影欣赏的基本方

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摄影的

价值。

3. 利用“第三只眼”观察自然与

生活,体验摄影活动的乐趣,寻找实

际生活与摄影的连接点;开展摄影职

业体验和设计与制作活动,强化创新

意识,提升创造力。

4. 树立耐心、仔细的学习态度,

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坚毅的品格,提

升观察、想象、创造、审美等能力。

5.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总

目标下,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着力培

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和核心

素养。

课程内容

本课程有 5 个模块,每个模块 4

课时,共20课时。课程实施采用“六

环节”模型:小知识—小探究—小欣

赏—小练习—小创作—小经验。

模块一:认识摄影

1.1摄影的历史

1.2认识相机

模块二:摄影与构图

2.1五种基本构图

2.2黄金分割与构图

模块三:摄影与光影

3.1光的分类和特点

3.2善用光线与色彩

模块四:摄影与实践

4.1拍出美美的旅行照片

4.2用照片讲故事

模块五:摄影与后期

5.1人像美化

5.2后期制作的基本步骤

课程实施

本课程是基于美术学科的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活动形态”课

程,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与多学科

有机整合,突出“在实践中学习”。教

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开发适合的

教学空间,作为课程内容的辅助与延

展。例如,到照相机博物馆、花卉小

镇实地学习。

授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联

动,在将摄影与美术学科知识深度

融 合 的 同 时 ,进 一 步 打 破 学 科 壁

垒,探索摄影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连

接,以信息技术为底色、以微团队

为单位、以创客式学习为基础,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

能力。

授课教师指导班级“微团队”开

展小组探究实践活动,除组织学习活

动外,还开展家长辅导员专题培训,

发挥好家长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做好

课后延伸与拓展,促使学生将知识用

于生活。

课程实施中,教师做好教学用摄

影设备的配备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设

备管理、使用、借出等相关指引和制

度,保证设备的规范使用。

课程开发团队与授课教师共同

收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资料,为

课程的阶段性总结与反思提供参考,

也为下一步课程优化打下基础。

课程评价

•评价内容

知识:掌握摄影基本技巧和欣赏

方法,熟练使用摄影设备进行创作,

熟练运用后期制作软件处理图像。

技能: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审美

品位、合作意识、实践精神。

情感:享受摄影的乐趣,热爱大

自然,崇尚真善美。

价值观:仁爱之心、人文精神、坚

毅品格、职业梦想。

•评价形式

形成性评价:学生的课前学习情

况,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参与表现,

学生在微团队中的表现,学生参与实

践活动的表现,学生摄影思维的表

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表现等。

终结性评价:学生影像作品的呈

现效果与创造性,学生在合作、信息

技术、审美、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学生的仁爱之心、坚毅力、人文精神

的养成情况。

自主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和实

践,对个人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

观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

他人评价:结合学生学习表现、

自主评价、学习成果等对学生进行综

合评价。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前海

港湾小学)

晒晒学习成果 流浪地球电影《流浪地球》火爆公映,引发人们对宇宙的无限遐想。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学生发

挥想象力,对美丽星空进行艺术化表现,描绘心中“美丽的地球与太空”。创意绘画点燃了学

生对美的认知,也拓宽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图为学生在创作或展示自己的作品。

王彬彬/图 邓春林/文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