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湾区 2020 5 17 A6 《铜钵盂》里的 潮汕江湖ep.ycwb.com/epaper/ycwb/resfile/2020-05-17/A06/ycwb20200517A0… · 天崩地裂的百年兴衰之迹,“ 痛定思 痛,痛何如哉”的黍离之悲,恪守诚

2020 年 5月 17日 /星期日E-mail:[email protected]��/ 副刊编辑部主编

责编 吴小攀 /�美编 夏学群 /�校对 温瀚A6文文艺艺评评论论湾湾区区

《箜篌引》与拍索埕

“侨批”之谜

2015 年 1 月 13 日,刚过完 80 岁生日, 即随京沪粤百余作家赴汕头潮阳,参加郭小东长篇小说 《铜钵盂》 系列第一部首发和研讨。 一路欢声笑语, 倒也不觉劳累。 五年后今天, 其他四部《仁记巷》《光德里》《桃花渡》《十里红妆》 已出齐。岁月不居。 深感流逝之速,惕然而惧。

《铜钵盂》五部,大笔挥洒自元代以降, 历经千年历史之经, 以十七万封侨批幸存于世, 上至精英下达草民芸芸众生的生存与生活为纬,累积层叠,洎于近世,这段波澜壮阔的侨批历史和铜钵盂内接粤沪、 外联南洋契约精神铸造的乡村史, 尽管为现代人陌生或遗忘, 但它融入血液根深源远的硬核遗响犹存, 不被洪流裹挟,不论战争、 革命, 抑或和平年代, 虽搅得周身寒彻, 仍然屹立于世, 圣火长传。 郭小东用一种诗情画意、 提按藏露把潮汕这片江湖写得荡气回肠。

□黄树森

粤味□郭守运

岭南文艺的当代“史记”

《铜钵盂》里的潮汕江湖侨批,又称“番批”、“银信”,闽

南话把银信叫批, 海外寄到海内民间机构的汇款和家书, 一种远程信托。 从元朝到 1975 年,批局收归邮局银行管辖,被联合国收入《世界记忆名录》。

古今谈“信”, 皆以“本”“源”“基”论之。“诚者,百善之本;伪者,百祸之基”(宋·刘炎 《迩言》)。“信者, 天下之大本”(《宋史·赵师民传》)。“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诚下》)。 信是市场经济的阿基米德支点, 是做人的定海神针。 侨批,乃中国信史,中国信物。《铜钵盂》中,郭郑氏弄丢了批袋、 批封,“一口气上不来, 晕了过去”;没有“兑讫”“讫付”,批封就永远没有终点; 批封, 即使被歹人搜去,只要说出来往人的姓名,即可顺利取款;百岁老祖母每月 1000 银元的“俸银 50 年汇寄不变。 ”马伯最后一个批封, 从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 年寄出, 直到他弥留之际,交到郭同志手中,已近 90 年。 批封故

事,读来血迹斑斑,跌宕惊奇,是家族“光宗耀祖”的“吉言”,又是古镇的“伟大梦想”。 潮人的诚信,由海潮而来,海潮最大的特点,潮涨潮落,就是守信。 潮水漂来的十七万封侨批,现存于世,验证千年。 无以为信,什么价值都是虚幻、荒诞的。

《铜钵盂》系列,以侨批史、家族史的密码破译, 众多水客、批脚、瞽师、盲妹、舵工、诗丐的命运梳理以及对潮汕建筑史、家具史、金石史、风俗史、经济史的文献考察的互证、补证,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10 月 15 日家族日记;1926 年上海刊行的《郭节母廖太夫人清芬录》;1876 年郭仁卿周季礼在广州万木草堂结识康、梁、谭嗣同, 并在惠如楼捐出侨批十万银元等等。 力求还原潮汕历史真实并探索历史真相, 以激发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部系列的隐形框架, 是以生命的三边支撑结构, 即家族遗传,文化遗业和平生际遇构筑。 也

可表述为三个维度,家族家园,风云风俗,传记传奇———

千转百折,回眸家族秘籍器物、丹书庭训、际遇磨难,反刍家族的柔情哀艳,撕裂分合。

华实相扶,展示潮汕狂燎烈焰、天崩地裂的百年兴衰之迹,“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黍离之悲,恪守诚信、 仁行义举的惨烈苦行和灵魂书写。

蚀骨融髓, 还原半个世纪的反思探索,在象征、心理、神话多个层面,彼此调用,左右互搏,就工具理性蛊惑价值理性、 法理逻辑让渡政策逻辑、利益恶行亵渎信义规约,祝诅赞弹,证之于史。

在《桃花渡》中,郭小东对这种生命际遇中的曲折深邃, 青春成长时的涉险路危, 古镇变故后的笙沉歌寂,痛心疾首,长歌当哭:“只有一种伤痛是无法弥合的,即便是时间,也不可能让它痊愈,它与生命同在,或者比生命更长久地潜行于人心之中,终成一种疾患,无药可救。 ”

这应验陈寅恪所说的:“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 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 ”中国知识分子在大动荡时代,幸存者事之曲直,理之真伪,情之虚实, 对文化失落后的文化守护,文化沉落后的文化抗争,耐人寻味的生命律动和启蒙思考,它的隐喻化, 象征化,和微言大义 , 使《铜钵盂》 系列,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传统中的索隐,颇值得借鉴和传承。

《改革开 放 与 广

东 文 艺 40年》 由广东省

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编、广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广东省委宣

传部的主题出版物之一, 该书由各个专业的

名家和大师们参与撰写,最后由陈剑晖、 徐南铁、郭

小东统筹成书, 这是新时期广东文艺发展史的一部最真

实、最科学的“史记”。就时间而言,“40 年”既是一

个实指的时间, 涵盖了 1979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迎来了春

满人间的一个具体阶段; 又是一个虚指的时间,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

的“四十不惑”,有着自己独特的品位、理性、价值判断和艺术风骨。岭南文化作为华

夏文明的重要分支,在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载体,无论是岭南画派、岭南书法、广府音乐、粤派诗歌等文艺作品,还是粤剧、广绣、龙狮、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述说着大写的“文化岭南、开放广东”的故事。“南国有美,艺道无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衍生和分支,以广东文化艺术为主体的岭南文化,已经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凝聚、成型、传播了自己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当今中国地域文化的翘楚。

就空间而言,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区,内承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千百形态的熏陶,外接港澳台等半殖民地文化和西方文艺浸染,在中西交融、古今融合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 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并列而争辉。 从明清时期延续至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并延伸到改革开放时期,广东一直都屹立于对外商品输出、文化交流的桥头,历经欧风美雨、世事变迁。 在这种特殊地域形态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广东文学艺术的创作, 既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素材,也给予了最大的艺术宽容。

以地域文化的视野和角度,对广东文艺进行历史与逻辑的整体观察、 综合分析,是这部皇皇巨著的最大特色与价值所在。 具体到广东文艺的体裁来说,广东文学、广东影视、广东音乐、广东美术和书法、广东戏剧这

五个类别,精准地概括了中国在文艺领域最有影响和最有成就的艺术形式。

就文学而言,无论是端庄宏大的《白门柳》等严肃文学,还是“打工文学”、“网络文学”等新鲜尝试,无论是粤派新诗还是广东散文,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精彩的足迹。

就广东影视而言, 以珠江电影厂为代表的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为代表的国产动漫,都成为新时代广东影视的符号和标志,值得大书特书。

就广东音乐而言,流行歌曲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的贡献,是划时代的,陈小奇、李海鹰等音乐家创作了一大批流行全国的音乐;当然,广东音乐中的客家山歌、咸水歌等,也非常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就美术书法而言,特别是近年来在岭南画派的基础上,广东美术家们不断在探索“新山水画”的各种可能,其艺术创新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以“岭南篆刻”为主题,广东已经连续主办了三届“岭南印学国际研讨会”及“中国印社社长高峰论坛”,出版了一系列作品集和文艺理论批评论文集, 这对于弘扬广东篆刻和岭南书法艺术,促进书法篆刻的“粤派批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广东的美术家、书法家、篆刻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们,无论是老一辈的先生还是新一代的中坚, 都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不断探索前行,他们的成就已经借着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走向全国。

就广东戏剧而言,粤剧的魅力,不仅在粤港澳地区,在北美和欧洲,也是极受欢迎的。 四十年来的粤剧发展,不仅滋养了众多民族曲艺爱好者,也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文化共识提供了精神养分。

当然,广东文艺并不仅仅限于这五种体裁,其他种类的工艺美术、民间绝学还有很多,也同样取得了灿烂光辉的成就。 可惜限于篇幅,只能期待有一部《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 40 年》的“续编”或“补编”来继续传扬更多的广东文艺的杰出贡献了。

就研究方法而言,《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 40 年》立足于问题,升华为体系,完美地统一了“问题”和“主义”两个维度,引领了文学思想史写作的新风尚、新路径。 自从 20 世纪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以来,历时性的、教材式的研究多种多样,但是这些理论著作大多流于介绍性的泛泛而言,介绍篇幅过多,学理针砭过少,学理性严重匮乏。《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 40 年》的出版问世,对于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学科而言,无疑是非常有时代针对性和学科建设性的一件事情。

E-mail:[email protected]�2020 年 5月 17日 /�星期日 /�副刊编辑部主编

责编 吴小攀 /�美编 夏学群 /�校对 温瀚 A6文周刊人 ·七杯茶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黄维樑

香港学者、

作家

读了几篇论文后

被 陈 嘉 映 教授的说理思想所

吸引 ,从而准备读 《说理 》这本书。 与普通从技术层面谈说理不一样,作为哲学家,陈嘉映是从哲学这个比较抽象的高维层面来谈的。 谈的不是一事一议那种普通道理和常识观念,而是道理之道理,也即“根本道理”。 他说,哲学大抵就是穷理, 道理是在言说中成形, 哲学家不停留在日常道理上, 他们追问理后之理, 思想的最高任务是通乎根本的道理, 要培养直面一切道理都不确切之境的勇气。 他认为,知识就是经过辩护的真看法、真信念,真知是

带有论证的看法。论证要求达到公共可通达性,双方必须共享大量经验, 论证才可能有效。 真理是我们的本性、自然和天性,真理赢得我们所有的人,而不是一些人战胜另一些人。我们最好不要把真理视作简单的名词,而把它视作成就动词。

这可能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用哲学教授张一兵的话来说,所有真正杰出的思想家的观念,都是以特定的精神内居于生命对世界的意会体知之中。他们的言说和文本无不是生命对象化的结果。我们听他们的演讲和阅读他们的文本,只有像他们一样,以特定的方式内居于世界和生命的交融中,才可能真正意会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这个角度看,

读哲学家陈嘉映的 《说理》是有门槛的,是一次阅读挑战。只有静下心来耐心去读,甚至有“读半个小时没看懂回过头去再读”的心理准备,才能慢慢进入那种思想的境界,在顿悟和启思中享受思辨的张力。

对于一些难啃、需要坐冷板凳硬读的书,我一般都是等有比较充分的时间、 孤独、安静时去读,免得自己的浮躁糟蹋了别人的思想。我们常抱怨别人的书写得晦涩难懂,很少反思自己的耐心其实没有超过 20 分钟。 别人思考了一辈子的问题,哪可能让你一张图就读懂、五分钟就明白、量子波动就秒懂?

友人万奇教授在微信大“秀”美丽的丁香花,近来坊间则销售中译的《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 我想起艾氏有名的

诗。 春天四月,花香鸟语万物欣欣,艾的《荒原》却一开始就反传统地说“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死土上长出丁香……”;《荒原》叙述断裂、意象支离、用典至深至僻, 从荷马到莎士比亚到丁尼森,从来没有这个写法,此诗“反叛”至极。

我读此诗,读艾的诗论,读别人所写艾的传记, 知道他不主张 “诗中有我”, 他认为我们读诗不用连诗人的生平一起读, 又知道他婚姻生活不美满。“诗中无我”? 我认为艾诗隐藏着“我”,至少藏着“我”的痛苦。多年前读夏志清二万字的《罗素与艾略特夫妇》(夏自称为“趣味性学术文章”),我恍然:艾为什么痛苦,《荒原》为什么“残酷”,还有“虚幻”、“死亡”等,有了极可信的答案。

读书时期, 艾略特上过罗素的课,27 岁与费雯结婚,同年开始二人与罗素时有过从。夏志清在耶鲁拿的是英语文学博士学位,教过英文,后来“半途出家”教研中国文学。 夏志清以其英美文学的扎实功底,花了不少心血研究罗素和艾略特夫妇, 才撰成该文。 他像侦探一样把种种文献加以 “链接”,努力“拼图”,查出来的案子是:罗素是个“始乱终弃”的色狼,一生情人情妇众多;他与艾的新婚妻子有染,且持续经年累月,后来她精神失常。 艾的不美满、不快乐在此,而其诗“穷”而后工。

艾精于语言修炼 。 “长出丁香 ”的“长出 ”原文是 breeding;此字换了个字母可变为 bleeding,意思就变为“流血丁香”了。 我们或可援引解构主义的理论,故意“误读”此字,读出诗人的花和心在流血。

好子女养育标准【别处生活】

我读大学时,王肇民任素描老师,动员我们去图书馆看画册。他的要求是:读画。比如,

一次读一本画册;进一步,一次读一幅画。最后,他说,最好一周读一幅画。

我注意到王先生在图书馆,的确是在读画。他把画册放在架子上,翻开要读的一幅,然后纹丝不动读

上个把小时。 我还注意到,王先生每次只读塞尚的画。 有意思的是, 王先生并不喜欢别人讨论他的画和塞尚的关系。 有一次,有同学问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塞尚也有画不好的时候,我张张是好画。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的油画楷模是广东的陈衍宁,他画面中的那种潇洒,以及装饰性的块面笔触,迷倒了不知多少学画者的眼光。 在那样的趣味左右下,突然看到老画家胡一川有生之年少有的三张油画创作,五十年代初的《开镣》、六十年代初的《前夜》,以及七十年代初的《挖地道》,第一反应就是,怎么画得这样笨拙加武断,硬是给弄成一块块的,像画积木? 后来,有了油画的初步经验之后, 才知道这笨拙和武断正是一种难得的个人风格,比起陈的流畅潇洒更有深度。及至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有所了解后,才发现,胡老武断的方块,原来溯源于塞尚!

渐渐地就对塞尚产生了兴趣。 同样渐渐地,发现“也有画得不好的时候”的塞尚,所谓画得不好的画,正好显示了他的持续探索,一种不停顿的思考,一种超越画面的强烈直觉,因此是画得更好。 然后,随着认识的深入,明白了塞尚的方块和立体主义的关系,明白了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成为“现代艺术之父”的道理。

心中有了塞尚的标准,陈式流畅、潇洒的油画风格就成了明日黄花,知道其中讨好的媚俗与机巧,更明白王肇民、胡一川难得的眼光。他们在那个年代能保持一种艺术的敏锐,真不容易。

塞尚的几何影响,看来非同一般。

尤今

新加坡作家

【【昙昙花花的的话话】】 加减人生挚友阿琳

人缘极好 ,亲朋 戚 友 谈 起她, 都交口称赞。

有人向她请教处世秘诀,她淡淡笑道:

“我 用 的 是 最 简 单 的 数 学 原理———加法和减法。 ”

她不是面面俱圆、 和张三李四初晤便成莫逆之交的那类人,她有个过滤网,加加减减地把鱼目过滤掉,留在网里的,自然便是珍珠了。 一旦以“加法”让对方进入了友谊之库后 ,她便开始使用减法了———把对方的缺点一一减去, 只在脑海里留下可贵的优点。

阿琳指出,与人相处,如果只看缺点,久而久之,那缺点便会由一只蜜蜂变成一窝蜜蜂 ,一群群地飞来蜇你, 弄得你浑身不安;但是,如果凡事都能想到对方的优点,那么,一滴蜂蜜都会变成一桶蜜糖, 把你的生活弄得金灿灿、甜滋滋的。

她举了两个例子。甲言辞犀利, 对别人不当

的言行都直言不讳, 许多人受不了而退避三舍, 可阿琳却觉得人生难得一诤友,应当珍惜。

她说:“说真话是需要道德勇气的, 听者有则 改 之 , 无 则 加 勉嘛! ”她把甲当成一面清澈的镜子,借此看清自己的不足,一直心存感激。

乙是抠门族,大家背地里当笑资,可阿琳喜欢她性格温婉,总说:“节俭是美德啊! ”过了许久,大家才知道,保持独身的乙,一直在默默地供亲戚的孩子上大学,供完一个又一个。 矿石里常常包裹着金子,阿琳往往便是那个看到闪烁金光的人。

至于亲戚嘛,阿琳只用“加法”。

她说,朋友可以选择,亲戚没得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亲戚就好像是分裂的细胞,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既然无可选择,在和亲戚相处时,她用的仅仅是加法。 她不看他们的缺点,只一味往优点加分。 阿琳的结论是:再难相处的人,也不会把你送上的微笑当作是挑衅的匕首;最为重要的是,当你一心想着对方的好时, 你的微笑里,便有了触动人心的真诚。

凭着简单的数学原理,阿琳赢得了美满人生。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同 事做 了 一 张音 乐 曲 单送给我 ,包

括 : 《Vltava》《第 3 号 勃 兰

登 堡 协 奏 曲 》 ……它们曾出现在作家须一瓜的最新长篇 《致新年快乐 》(《收获》2020 春卷)。

二十年前 ,在 “芦塘镇 ”这个警力配备尚未跟上城镇化迅猛进程的城郊结合带 ,新年快乐外贸工艺厂那个酷爱古典音乐的年轻继承人成吉汉 ,和一组来路各异 、大多有着内心伤痕的人 , 奇妙地组 合 成 了 一 支 反 扒 志 愿 团队 , 他提供反扒志愿团队的住所 、工资 、装备 、巡逻车辆 、健身场所 , 甚至受伤之后的医药费 、营养费 ,他们一步步成为地方上一支可靠的正义力量……而音乐 , 就是这个暂时远离红尘的世界的如影随形伴奏 : “一行挂彩的 、疲惫的小队伍一进厂大门 ,忽地 , 新年快乐四至的白色栅栏内 ,大小灯齐放光明 ,维纳斯喷泉狂飙 。 阿依达的超长小号在夜空穿云裂雾 , 连接

天国。 光辉而磅礴的音色,让小小厂区 ,神迹般壮丽辉煌 ,是的 ,整个厂区 ,高分贝地响起 了 威 尔 第 的 《 凯 旋 进 行曲》。 ”

一首一首古典乐曲听下来 , 奔腾的河流 、 茂密的森林 、 蓬勃的乡村 、 宁静的月夜 、险要的峡谷 、古老的城堡……当这张音乐曲单慢慢演奏到了终局的时候 , 在须一瓜戏谑与反转的笔下 , 那些人隐藏于内心的 “警察梦 ”终究因为越界而失控 , 撞击到现实坚硬的地面。

须一瓜在创作谈里说,每个人都有无人目击的梦里人生 。 只要给我们一个梦想托子 ,我们就有契合的意愿 ,在上面放上一个心仪的宝 石 ,把 自 命 的 人 生 意 义 彰 显 放大 。 《致新年快乐 》就是一个梦想的托子 , 托住了二十年前一个天真的美丽的宝 石 ,而那段时空里的人们 , 也如流星一样 , 无人纪念地划过多年前的天空。

须一瓜说 , 这一次 , “我像恋爱一样关注 , 像恋爱一样书写 , 书写那些把人生当恋爱一样过的人们。 ”

【不知不觉】 把人生当恋爱一样过【横眉热对】 塞尚的几何影响

艾略特的丁香花【含英咀华】【拒绝流行】 难啃的书

【如是我闻】一杯为品

其实,在现实中,什么是好的子女养育的 标 准 并 不 十 分 清楚。 父母和子女的互动质量高低, 是一个双向的事情———小孩影响父母的程度可能同父母影响小孩的程

度一样深。例如, 研究社会行为

的人会把青少年的某些行为叫做“问题行为”,有这些行为的孩子,比起合作的孩子来, 会引发父母更多的高度控制反应。相比之下,性格温和的孩子与好斗的孩子相比, 不太容易引起父母的强迫性反应。 自尊心低下的父母往往会发出更多的信息, 削弱他们的孩子的自尊心, 而孩子的自尊心降低, 又会使父母对自身的感觉更糟糕。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 父母和孩子相互塑

造着彼此的感受和行为。大人大声呵斥小孩的时候,

小孩也会大叫,并对大人说:是你先冲我嚷嚷的。大人冲小孩嚷嚷,往往是有道理的, 不过方式还是有问题。 要想不培养一个嚷嚷的小孩, 大人就不能老是冲小孩嚷嚷。 大人权力大,责任也大,所以行为的改变,要先从大人做起。

然而,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遵循“道德黄金律”:它是生而为人必须遵守和奉行的原则,这条原则犹如黄金宝石一般贵重,所以称之为“黄金律”。世界上有几大思想传统,每个思想传统都发展出类似的“道德黄金律”。比如印度古代史诗《摩珂婆罗多》说:“绝不应该把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对待施加于他人。 ”中国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

上 个 世 纪 80 年 代 后期,我在广济寺阅藏 ,当时日本里千家 (うらせんけ)茶道团来中国访问 , 我有幸

参加过几次。 只记得整个仪式非常繁琐,最终大家能够得以品尝的仅仅是一小杯茶而已。 这些对于当时习惯于用大瓷缸子喝茉莉花茶的我来讲,太复杂。

那个时候我好像也不太理解《红楼梦》中妙玉刻薄的说辞:“一杯为品, 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饮茶当然不是用来解渴的,如果想解渴就去喝大杯矿泉水好了。

一直到新世纪以后,茶道突然在中国也流行起来。 慢慢地,我也了解到一些与喝茶相关的文化。 特别是在特别繁忙的时候,我觉得一些形式确实可以缓解压力,慢慢让人放松下来。

1786 年,袁枚到武夷山,有关饮茶他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唇齿之间留下余香,这是饮茶的乐趣,这是“驴饮”者绝对体验不到的。

在有关诗的评论中,袁枚同样认为 :“我饮仙露,何必千钟。 ”好诗与好茶一样,奇妙处并不在于量。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明代祝允明的草书《手卷曹植诗四首》中之《箜篌引》,刊于明嘉靖四年(1525 年),为狂草圣品,有颠张醉素之势, 学黄庭坚功力之深。 书帖写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箜篌引》一诗:“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在《铜钵盂》系列小说中,此帖反复循环,寻访追踪,出没弃归,贯通诸多人物,连接诸多故事。 周季礼以巨额家当换此旷世极品;马创英见此帖,始惊次醉终狂;在“烟桥会”中,周季礼与马灿汉的舌枪唇战, 如何应对背信弃义、生死叩问时,周季礼从容口诵,正是此帖;曾祖父郭信臣,藏在明式面条柜暗格中的手书,在漂泊了 65 年之后, 为重孙所获。手书赫然写着:“祝允明手卷曹植诗《箜篌引》附之自识: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谁也”。

祝允明的狂, 是才子看破红

尘的狂,曹植的诗,是哈姆雷特式的生死叩问,《箜篌引》 在, 文化在,何可忧? 文化是人类发展中登峰造极的一极。 文化的征服,是最后的征服。箜篌,即竖琴,在欧洲是写入教科书的, 两汉时传入中国,唐朝融入汉乐文化, 经丝绸之路,传出西域到达中东和欧洲。 箜篌与箜篌引,有怎样的关联、隐喻?

拍索埕,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小说描述, 从大南山出发, 经溪东,折向中鞍头,落在拍索埕,曲线形成一个大问号。 拍索埕是这个问号的圆点。

拍索埕,是生产布帆、绳索、渔网的工场, 与中鞍头之间有制造三桅船的小船坞。 因为近海,每一次潮涨潮落, 便可留下鱼货一片, 也是偷渡海外驶向大海的小码头。 拍索埕,是赭红色的土地,兼做刑场。 穿着囚衣的、长袍马褂的、军装的、拖着辫子的、光着头儿的,水客、批脚、舵公、瞽师、盲妹、革命者、文化人,在此行刑。 受

难蒙冤的、饱受酷刑的、含悲饮忿的,在此聚集。

拍索埕消失了, 不存在了, 但拍索埕的味还在,声音仍在,影像仍在。 听到雨声,顿感有母亲一般的恐惧; 拍索埕留下人血的腥味;潮汕“长老没长高”。 味觉、嗅觉、视觉的记忆, 始于感官本能而终于感官记忆,胜于大脑。 郭小东还原了潮汕的文化遗存、文化“原型”。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