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 北北北北北北北[email protected] 2013 北 11 北 mooc MOOC 北北北北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北京大学李晓明, [email protected] 年 11月

mooc ? MOOC?慕课?慕课?

Page 2: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 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天职• 如果有什么办法能明显改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 而且成本可接受• 我们就会采用这种办法

一所大学一所大学今天,利用在线教学技术就是很有希望的、且具有普适性的一个办法今天,利用在线教学技术就是很有希望的、且具有普适性的一个办法

离线+在线, offline+online, o+o,混合式学习

这也不一定做慕课呀!这也不一定做慕课呀!

为什么这么认为?

为什么这么认为?

教改教改

Page 3: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为什么这么认为?• 社会环境的变化–网络信息社会,课堂已经难以圈住学生–大量知识,尤其是事实性知识,不再需要教室就可以获得(而且很可能效率更高)

–师生定期相聚, 50 分钟一堂课的安排,本质上只是传统环境下教学管理的一种便利(优化)

• 技术进步的使能–基础设施,Web 2.0,云计算,流媒体–大数据带来更多憧憬;还有教育技术的进步为什么现在该这么想,几年前就不行?为什么现在该这么想,几年前就不行?

于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离线+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最简单地讲,多了一个优化教学过程的维度。认识到这一点,接下来自然就是综合成本与效果诸因素之间的优化实践。

于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离线+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最简单地讲,多了一个优化教学过程的维度。认识到这一点,接下来自然就是综合成本与效果诸因素之间的优化实践。

技术环境那时还不成熟,成本太高!

技术环境那时还不成熟,成本太高!

Page 4: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O+O,这也不一定做 mooc呀!看成是一个策略问题①号召做 O+O,待成熟且完整的 O,放出去成为 mooc②做 mooc , moocO,于是有了 O+O③做 mooc,同时也做 O+O , moocO

mooc的三重作用mooc的三重作用

① moocO② mooc辐射社会,大学意义之一③ 开 mooc的无形责任感,让人充满激情,从而 O能做得更好

Page 5: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3年 3 月

目标: 2013年秋首批上线; 5 年开出 100门目标: 2013年秋首批上线; 5 年开出 100门

Page 6: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北大实践2013.1-2014.7

• 平台:实现与edx 和 coursera 的合作

• 开课:开出了15 门课程

• 学生:超过 15 万人注册学习

1. 民俗学( 11周)- 0.3万人选课2. 电子线路( 12周)- 0.4万3.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 12)- 0.4万4. 世界文化地理( 12周)- 0.5万5. 生物信息学( 12)- 3.6万6. 计算概论( 12周)- 1.4万7. 大学化学( 10周)- 1.1万8. 艺术史( 14周)- 1.9万9. 数据结构与算法( 14周)- 1.2万10.人群与网络( 13周)- 0.9万11.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13)- 0.5万

12.中级有机化学( 10)- 0.3万13.刑法学总论( 12)- 0.5万14.程序设计实习( 14)- 1.6万15.高级面向对象技术( 12)- 0.4万

1. 民俗学( 11周)- 0.3万人选课2. 电子线路( 12周)- 0.4万3.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 12)- 0.4万4. 世界文化地理( 12周)- 0.5万5. 生物信息学( 12)- 3.6万6. 计算概论( 12周)- 1.4万7. 大学化学( 10周)- 1.1万8. 艺术史( 14周)- 1.9万9. 数据结构与算法( 14周)- 1.2万10.人群与网络( 13周)- 0.9万11.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13)- 0.5万

12.中级有机化学( 10)- 0.3万13.刑法学总论( 12)- 0.5万14.程序设计实习( 14)- 1.6万15.高级面向对象技术( 12)- 0.4万

Page 7: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北大 2013学年慕课结课情况课名 参加考试人数 获得证书人

数其中获得优秀证书人数

大学化学 1350 241 160

生物信息学 1240 1011 491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 80 57 38

数据结构与算法 73 55 36

计算概论 376 286 149

民俗学 16 15 -艺术史 1320 237 88

世界文化地理 57 41 -人群与网络 284 149 -计算机辅助翻译 153 94 -中级有机化学 13 12 9

刑法学总论 150 38

高级面向对象技术 67 57 23

程序设计实习 287 207 356000多人参加考试, 2500多人合格通过

Page 8: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北大发出的慕课证书

大学化学 生物信息学

Page 9: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北京大学 2014秋季学期慕课表1. 民俗学2. 中级汉语语法3. 国际刑法学4. 中国古代史5. 化学与社会6. 人群与网络7. 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8. 程序设计基础(吉林大学张长海)

9. 数据结构与算法10.魅力机器人11.身边的营养学12.更年期综合管理

13.中国古代文化14.汉语入门15.法律写作与检索16.二十世纪西方音乐17.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18.电磁学19.中级有机化学20.生物演化21.生物信息学方法22.生物医学中的统计学23.流行病学基础24.软件包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25.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26.操作系统与虚拟化安全27.计算概论28.计算机组成

edxcoursera

Page 10: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北大慕课( 2013.9-2014.12)

Page 11: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汉语入门( Chinese for Beginners)

2014年 9 月开出,现在学习人数已超过 18万

Page 12: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4年 1 月

-教务长,副校长高松

Page 13: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4年 3 月

Page 14: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4 年 3 月 21 日,北大首期MOOC ITT 培训班开学

如何使用平台如何使用平台 如何制作视频如何制作视频

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布置作业 如何组织讨论如何组织讨论

培训理念:今日 PPT,明日 MOOCITT

今年已经办了六期,参加教师超过了 100人今年已经办了六期,参加教师超过了 100人

Page 15: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4年 8 月

-教务部

Page 16: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4年 10月

2014 年 10 月 15 日教务长办公会通过

Page 17: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这些工作有什么回报?• 两年时间,开出了 35门慕课,形成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 50多万人学北大课程的局面

• 100多位教师得到了慕课技术培训,实际体验了慕课教学的范式,后续北大慕课的流水线已经建立起来

• 10 多位教师已经翻转课堂

也得到了一些“意外的副产品”也得到了一些“意外的副产品”

Page 18: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选

1. 习近平向联合国“教育第一”行动发视频贺词,让 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

2.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发关注3. 最新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发布, 4%目标如期实现4.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启动, 293个县通过评估认定5. 全国统一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生“一人一号”终身不变6. 大学章程首批 6 高校实施,中国高校迈入宪章时代7. 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研究生奖助体系全面建立8. 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慕课”引发在线教育热潮

9 月 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 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免费开放,首批 4 门课程开课后即受到国内外学生的追捧。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开课,也是在线课程在我国高校课堂的首次应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也纷纷加入“慕课”,“慕课”带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冲击波。

9. 《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信息化时代汉字有了新规范10.首次太空授课成功进行, 6000万师生同听一堂课

Page 19: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Page 20: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2014秋《高等教育年表》点评值得关注的慕课,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 “ Chinese for Beginners ”。

Page 21: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总结与体会:大学开慕课的逻辑

??

Page 22: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讲课视频录制环境

两种基本方式

Page 23: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DIY慕课视频录制设施的一种配置

• 手绘屏: DTK-2200 单价: 23000• 工作站: DELL T5600 单价: 14400• 无线话筒:舒尔领夹式话筒 PGX14/93 单价: 3480

• 话筒放大器:百灵达( behringer ) MIC800 单价: 699

• 摄像头: cisco precision HD,单价: 1500

Page 24: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设施成本设施成本

人力成本人力成本

机制成本机制成本

关于该不该,以及如何在本校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的认识

Page 25: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北京大学:为什么要做慕课• 提高北京大学的教学水平–相信利用MOOC相关技术能起到大范围提高校园教学水平的作用

• 辐射北大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责任与贡献–相信MOOC相关技术能让我们低成本地提供开放课程,同时也成为校园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 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MOOC的生命力,同时也感到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待解决,北大应该带头实践和研究

Page 26: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学校鼓励教师开慕课的现实理由

投入¥

投入¥

课程质量课程质量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

学校声誉学校声誉 ¥¥

“开慕课”- 包括利用慕课技术革新传统教学方式

深层次激发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在学校形成更加浓厚的教学学术的氛围

Page 27: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 将自己熟悉的课,规划成 8-12周的内容• 每周讲授的内容,安排成 6-8段 10分钟左右的视频(可以找摄像师录,也可以自己录)

• 为每周的学习内容,配合较大量习题– 主要是客观题(选择、填空、匹配等),也可有主观题

• 全球发布开课消息,并将上述准备的材料逐步上载到平台上– 这个可以由助教做,学校组织助教培训

• 一个月后开课,适当参与论坛互动• 课程结束时出一批考题(类似于习题)

总结与体会:开慕课

这么多人都做了,我一定也能做!这么多人都做了,我一定也能做!

要求:热情、时间投入、愿意学习要求:热情、时间投入、愿意学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传统课程 10 9 8 7 6 5

MOOC 30 10 3.3 1.1 0.36 0.36

开了一次的,绝大多数愿意开第二次。北大生物信息学课程已连开三学期开了一次的,绝大多数愿意开第二次。北大生物信息学课程已连开三学期

有一门慕课,将是教师的一种骄傲也给自己的校园教学带来新的乐趣有一门慕课,将是教师的一种骄傲也给自己的校园教学带来新的乐趣

Page 28: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 大学开慕课的一种逻辑(李晓明)

Q&A• 李晓明,MOOC:是橱窗,还是店堂?,《中国大学教学

》, 2014年第 5期, 15-18页。• 李晓明,从 PPT 到 MOOCITT,《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第 7期, 8-10页。

• 李晓明,关于慕课在中国的走向,《人民政协报》, 2014年 8 月 6 日

• 李晓明,是慕课,还是慕课?《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 10月, 17-19页

• 李晓明,慕课视频制作中的十个常用 PPT 动画小方法,@北京大学李晓明

• 李晓明,于青青,一种低门槛慕课视频制作方法,《中国大学教学》, 2014 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