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南南南南南南 南南南南南 南南南南南南南南南南 496H0029 南南南 南南 100 5 1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南台科技大學

生物科技系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專題生:496H0029 劉珈夆

指導教授:張春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

Page 2: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第一章 緒論

牛樟芝為台灣特有藥用菇菌,僅生長於亦為台灣特有種的牛樟樹上。由於研究

發現,其可能具有醫療功效,但野生牛樟芝產量稀少、民間需求有增無減導致價

格居高不下。目前分類學家亦對學名之使用有著不同之見解:

一、Ganoderma comphoratum Zang & Su

Zang 與 Su (1990)發表於「雲南植物研究」,文中描述靈芝屬的一個新種,命名

為 Ganoderma comphoratum。文中描述該靈芝新菌種之孢子為雙層壁,且其表面

具有突起。

二、Antrodia cinnamomea Chang & Chou

Chang 與 Chou(1995)於英國真菌學研究期刊「Mycological Research」發表,

將牛樟芝發表為薄孔菌屬 Antrodia 之一新種,命名為 Antrodia cinnamomea,並

將標準菌株存放於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BCRC

35396)。文中詳細描述牛樟芝子實體及培養的無性世代形態特徵及其他培養特性

並註記該菌之寄主為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i)。

三、Antrodia camphorata (Zang & Su) Wu, Ryvarden & Chang

Wu 等(1997)認為前述兩者是相同菌,但因 Zang 與 Su (1990)先發表,具有命

名先取權,不過亦認同 Chang 與 Chou (1995)之意見,認為牛樟芝應屬於薄孔菌

屬 Antrodia。於是 Wu 等(1997) 於「中研院植物學彙刊」發表,認為應採用

Antrodia 為屬名及保留 Ganoderma comphoratum 之種名,並更正原先拼字錯誤

而發表新組合名 Antrodia camphorata。

四、Antrodia cinnamomea Chang & Chou,2004 再論

Chang 與 Chou 在「中研院植物學彙刊」提出應回復使用 Antrodia cinnamomea

2

Page 3: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為牛樟芝之學名。其理由為 Wu 等(1997)檢視 Zang 與 Su (1990)發表之

Ganoderma comphoratum 模式標本 HKAS 22294 時,指出該標本由兩種不同之

真菌組成,一為靈芝(Ganoderma sp.)、一為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而

根據「國際植物命名規約」(McNeill et al., 2006),當學名所使用之模式標本包

含超過一個物種時,該學名所指涉之對象必須是該標本中最能夠與原始描述相

對應之部份。由於 Zang 與 Su 發表新種 Ganoderma comphoratum 時,所指涉者

是該描述標本中之靈芝部份,而非牛樟芝部份。因此認為 Chang 與 Chou 於

1995 年之發表應為牛樟芝第一次有效(effective)及正當(valid )之發表。

五、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 (Zang & Su) Wu, Yu, Dai & Su

Wu 等人(2004)於「中華民國真菌學會刊」發文指出,由牛樟芝 LSU rDNA 序列分

析結果顯示,牛樟芝與 Antrodia 親緣性並不接近。認為牛樟芝不應屬於薄孔菌屬

Antrodia,因而提出多孔菌新屬:台芝屬(Taiwanofungus),作為牛樟芝之屬名。

新屬並指定 1990 發表的 Ganoderma comphoratum 為其模式種。

參酌前述各項命名資料後,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認為 Chang 與 Chou(2004)

之意見較符合「國際植物命名規約」之命名原則,因此目前選定 Antrodia

cinnamomea Chang & Chou 作為牛樟芝之學名(BCRC 網站資料)。本文亦以

此撰述。

此外以 70 % 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丁醇及水對牛樟木材抽出成分,其抽出

成分對牛樟芝之生長影響結果發現,牛樟芝之所以具有極佳的耐腐朽能力,主

要是因為牛樟木材中含有抑制腐朽菌生長的抽出成分,然而,牛樟抽出成分卻

有促進樟芝生長的效果,此外,樟芝亦能分泌抗生物質,抑制其他腐朽菌的生

長,故除了樟芝以外,他種腐朽菌皆無法生長於牛樟上。

牛樟經樟芝腐朽後,抽出成分含量明顯增加,而全酚類抽出物含量減少,且

木材的 pH值降低。增加的抽出成分主要是在乙酸乙酯可溶部抽出物中,且推測

3

Page 4: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乙酸乙酯可溶部內某些酚類化合物受降解而轉變成為酸性物質。

比較正己烷、乙酸乙酯、丁醇及水四種可溶部抽出成分對樟芝生長的影響,由

菌絲生長速度之結果得知,牛樟抽出成分中含有若干促進樟芝生長的有效成分,

其中,與樟芝生長最密切的抽出成分存在於正己烷可溶部中,其次是乙酸乙酯

可溶部,而這些成分互相混和後對於樟芝之生長促進具有加成的效果。

此外,又牛樟精油成分中之 α-Terpineol、Geraniol、Citronellol、ι-

Linalool、Eugenol 與 d-Camphor,對於樟芝菌絲有促進生長的效果。 (吳,

2002)

牛樟精油成分的濃度對牛樟芝的生長十分重要,同樣具有促進效果的成分,

有些僅需低濃度就有促進的效果產生,濃度過高反而有負面的效果,如

Geraniol、Citronellol、ι- Linalool 與 Eugenol;有些需高濃度才有促進效果,

如 Safrole;ρ- Cymene 對牛樟芝生長有抑制作用;遍存於樟屬的 d–

Camphor 對樟芝亦有促進的效果;牛樟含量較高的 4-Terpinenol 對牛樟芝的

生長無助益,太高反而有害。(林,2005)本文即以各種精油之不同濃度為題材,

探討其對牛樟芝生長之影響。

4

Page 5: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牛樟芝的介紹

為台灣國寶級菇類,其菇體初生時成鮮豔血紅或橙紅色,更得享「台灣紅寶

石」之稱。此菇屬於多孔菌科,正式學名為樟薄孔菌 Antrodia cinnamomea T.

T. Chang & W. N. Chou。(張,2005)分布於台灣山區海拔 450-1200公尺間

之牛樟樹樹幹腐朽之心材內壁、或枯死倒伏之牛樟木材陰暗潮濕之表面。(陳,

2004)樟芝子實體散發出微微清香含有高量精油,為一年生,菌蓋半圓形,直

徑 10 ~ 20 × 3 ~ 8厘米,厚 2 ~ 2.5厘米。子時體之子實層表面鮮豔如鮭魚

色,老熟後顏色漸淡成為淡桔色或黃色,具不明顯的縱皺,有光澤、邊緣平而頓

菌肉兩層,上層木材色、下層象牙色,厚 1 ~ 1.5厘米,菌管長 0.3 ~ 0.5厘

米,孔口乳白色,管口近圓形,每毫米 4 ~ 6枚。皮殼構造成不規則柵欄狀組

織,頂端細胞成圓形或球果型,菌絲系統三體型,生殖菌絲透明而微黃,壁薄,

胞徑 2.6 ~ 5.5微米,骨架菌絲淡褐色,厚壁,胞徑 5.2 ~ 10.4微米,纏繞

菌絲褐色,分枝,壁厚,胞徑 1.5 ~ 2.5微米。擔孢子卵圓形,雙層壁,外壁

透明、內壁金褐色,具分離或連結的棘刺狀突起。(李,2003)

2-2 樟芝成分

樟芝在台灣通常用來預防及治療各種疾病,包括酒精中毒、毒品中毒、皮膚癌

及各種癌症。僅生長在台灣特有牛樟樹上(Cinnamomum kanehirai Hay)。由

分離與分析研究得知,除了多醣體(Polysaccharides)之外,樟芝有許多的生

5

Page 6: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理活性成分化合物,包括萜類 (terpenoids)、苯類(benzenoids)、木脂素

(lignans)、苯的衍生物(benzoquinone derivatives)、琥珀和馬來酸衍生物

(succinic and maleic derivatives)。(凌,2010)

1. 多醣(Polysaccharides)

在微生物體中多醣依存在方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 內多醣 (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此種型態多醣為提供微

生物生長所需要的能量及碳源。

(2) 結構多醣 ( Structual polysaccharides ):此類多醣架構菌體基本型態

如細胞壁。

(3) 胞外多醣 (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為最常利用之多醣,為

附著於細胞外部的黏性物質,但其亦可儲存細胞壁間隙。

菇類多醣主要功用:

(1) 細胞間的訊息傳遞,尤其是用於免疫細胞間的傳遞活性。

(2) 活化體內巨噬細胞進行吞食作用,亦會引發補體的活化反應。

(3) 增強參與效應細胞活化的間白血球素 interleukin(IL-1、IL-2)及干擾素

(IFN-γ)等的產生。

(4) 以增強寄主免疫機能而抑制癌細胞增殖或將其排除。

β-D-葡聚糖與淋巴球表層或特定血清蛋白質結合,活化巨噬細胞、T 細胞、

自然殺手細胞(NK)等效應細胞,並促進抗體的產生。在生體實驗上已證實菇類

多醣可利用腹膜內注射或口服,來治療小白鼠身上的 Sracoma 180腫瘤。菇

類的多醣抗腫瘤機制並不是採用直接殺傷癌細胞或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方法對

自體腫瘤和移植性腫瘤產生療效,而是透過調節身體的免疫力而發揮作用。β

-D-葡聚糖可刺激巨噬細胞與 T 細胞增強免疫功能,活化的巨噬細胞會引發補

體的活化反應,這些活化的補體與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後會使吞噬細胞

6

Page 7: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能力提升,因而可視菇類多醣為一種良好的免疫增強劑。

2. 萜類(terpenoids)

萜類化合物是由碳氫化合物或脂質代謝而產生以異戊二烯為單體,分子組成

通式 (C5H8)n 隨著分子中碳環數目增加,氫原子式的比例相應減少。萜類主要

分類法是根據分子中包含異戊二烯單體數目分類,將含有兩個異戊二烯單體

為單萜 (monoterpene) ;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體稱為倍半萜

(sesquiterpene) ;含有四個異戊二烯單體稱為雙萜 (dieterpene);含有五

個異戊二烯單體稱為二倍半萜 (sesterpene);含有六個異戊二烯單體稱為三

貼 (triterpene)等。

萜類化合物一般均難溶於水,亦溶於親脂性的有機溶劑,低分子量和含官能

基少的萜類,常溫下多呈液體或低熔點的固體,具有揮發性,能隨水蒸氣蒸

餾,

如單萜和部分倍半萜,但隨分子量及官能基增加,化合物的揮發性降低,熔、

沸點提高,部分多官能基的倍半貼、二萜、三萜等,多為具有高沸點的液體或

結晶固體。

菇類三萜的基本架構:

由真菌產生的 triterpene 和 steroid 之研究,陸續發現了許多不同體幹的

三萜類,經歸納整理,大致區分如下幾種類型:

(1) C27,含有 cholestane 膽固醇之衍生物。

(2) C28,C-24 位置有甲基取代的 Ergostane 之固醇骨幹。

(3) C30,Lanostane 骨幹之衍生物。

(4) C31,C-24 位置有甲基或甲烯基取代的 Lanostane 骨幹衍生物。

7

Page 8: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5) 雜類之三萜,包括少數五環三萜,以及各種在 C-4、C-14 有去甲基化之

Lanostane 或 C-24-methyl Lanostane 之類固醇。

(6) Fusidane 和 Prostane 不同骨幹之三萜類。

(7) Viridin 和其衍生物。

(8) C-24 位置有乙烯基或乙烷基取代之 Cholestane 衍生物。

(李,2003)

許多研究證實三萜類有非常高的醫藥應用價值,例如大家最熟悉的人參皂苷

就是三萜類的衍生物。最受人注目的是,三萜類被認為有抗癌功效,主要是因為

它們可以抑制腫瘤生長,而對於一般正常細胞較無毒性。牛樟芝富含的三萜類被

認為是其最重要的有效成分,目前已知牛樟芝三萜類可以抑制哺乳動物血癌(白

血病)細胞生長,而由人類的癌細胞培養實驗證實,牛樟芝三萜類可以抑制大腸

癌、乳癌、肝癌和肺癌細胞。另外牛樟芝三萜類可以藉由有效抑制細胞內活性氧

(ROS)生成,而達到降低體內自由基含量與抗發炎的功效,目前已知因為因為

體內自由基傷害而造成的疾病有動脈粥狀血管硬化、糖尿病、高血壓、癌症以及

老化等。

3. 苯類(benzenoids)

牛樟芝有數個苯類化合物被鑑定出來,其中以安卓凱因 A(Antrocamphin A)

最受到重視。中興大學王升陽教授研究團隊以脂多醣誘發小鼠體內急性發炎,在

餵食「安卓凱因 A」後,原本因發炎而大量表現的一氧化氮自由基和前列腺素濃

度降低了,證實「安卓凱因 A」的濃度越高,對於「抗發炎」的效果也越強。安卓

凱因 A被認為是牛樟芝「抗發炎」活性效用的指標成分,而且僅在牛樟芝子實體

內才有。

Antrocamphin A 為牛樟芝組成分中之活性化合物,具有抑制經 fMLP誘導

而產生超氧陰離子(superoxide anion)之抗發炎活性。(黃,2009)

8

Page 9: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樟芝子實體乙醇抽出物中分離出具抗發炎活性成分 antrocamphin A,續利

用 LPS誘導小鼠巨噬細胞產生發炎的模式,解析 antrocamphin A 之抗發炎機

制,結果證實 antrocamphin A確可有效抑制一氧化氮自由基和前列腺素的生

成,透過蛋白質表現分析得知,antrocamphin A 之抗發炎活性是經由抑制一

氧化氮生成酵素和第二型環氧酵素的 mRNA 表現,進而抑制了一氧化氮生成酵

素、第二型環氧酵素和核轉錄因子-κB 等酵素之表現。(王,2008)

4. 木脂素(lignans)

木脂素是一類油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產物,通常指其二聚物,少數為

三聚物和四聚物。兩分子苯丙素以側鏈中 β (8-8’) 碳原子相連而成,如圖 2-1

許多木脂素並非以 β 碳原子相連。

木脂素的組成單體主要有四種,γ 碳為氧化型分類為木脂素 (lignan ),γ碳

為未氧化型分類為新木脂素( neolignan )如圖 2-2。

圖 2-1 木脂素基本骨架 圖 2-2 組成木脂素單體

木脂素多呈游離型,脂溶性,能溶於苯、氯仿、乙酸乙酯、乙醚、乙醇等。少數結

合苷,水溶性增大,易於水解。此外,多為無色結晶,新木脂素難結晶。

木脂素主要生物活性有抗癌、致瀉、強壯、殺蟲、毒魚及肌肉鬆弛等作用

2-3 牛樟樹

9

Page 10: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e)為常綠闊葉喬木,葉互生,革質,卵形

或長橢圓形,長 9 ~ 15 cm,寬 3 ~ 5 cm,先端尾狀突尖,基部銳形或楔形,

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不整齊脈三出。幹皮灰褐色或暗灰褐色,縱向深裂,溝

略交叉,深可達 2.0 cm,外皮斷面呈褐色至紅褐色、新生周皮乳白色,刀削後

立刻變為淡黃褐色;內皮初為淡紅色,刀削後逐漸變為淡黃褐色。(劉,1970)

牛樟的果實成僧帽狀,種子之胚軸與果柄成一直線,與相似之冇

(Cinnamomum micranthum)有異,冇樟果實呈長橢圓狀,種子胚軸常歪生。

牛樟幹油以 d-terpinenol-(4)(松油醇)為主,也有少量之 safrole(黃樟素),根

則以 safrole 為主,葉油以 terpinenol-(4)為主;而冇樟幹油則以 safrole 與

pentadecyl aldehyde(十五燒醛)為主,根油亦以 safrole 為主,亦有些

terpinenol-(4),葉則以 decylaldehyde 為主,此造成牛樟幹油有樟腦油之氣

味,冇樟幹油有一股沙士汽水的黃樟素味。(林,1993)

2-4 培養特性

牛樟芝的種源培養一般是用 PDA或MEA平板,林務局張氏認為,其最適合

的生長溫度介於 25 ~ 30℃之間,溫度低於 10℃則抑制其生長。菌絲在 12℃

以下及 36℃以上均無法生長, D、L – Asparatic acid 為最利於牛樟芝菌絲生

長的胺基酸, L – Lysine 則不利於牛樟芝菌絲的生長,有可能是指酸性胺基酸

較鹼性胺基酸能提供合適的環境予牛樟芝生長。真菌腐朽過程中會生成及分泌酸

性物質,當中包括簡單的有機酸 ( Organic acid ) 及酚酸 ( Phenolic acid )。

又薄孔菌 Antrodia vaillantii 腐朽挪威雲杉 12週後,Ph值由 5.1 降至 3.5,

且褐腐菌腐朽過程的初期有類似酸水解 ( Acidic hydrolysis ) 的特性。腐朽牛

樟抽出成分明顯有酸味,比較健全材後,發現 pH值由原來的 4.4 降低到 3.6

。牛樟芝液態搖瓶, 14 天後,培養液 pH值會由 4.5 下降至 3.0 ,因此推論酸

10

Page 11: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在牛樟芝的生理上應扮演不可忽略的角色。

在培養基方面,以單體來說半乳醣 ( Galactose ) 及甘露醣 ( Mannose ) 為

最佳碳源,磷酸氫二銨 ( Ammonium phosphate dibasic ) 及硝酸鈉

( Sodium nitrate ) 為最佳氮源。如單以碳源、氮源及離子比率來探討時,在回

應曲線法求得最佳液態培養環境為: glucose 3%, sucrose 2%, peptone

1.3%, yeast extract 1.5%, salt ( K2HPO4、KH2PO4、MgSO47H2O 相同

濃度混合) 0.03%。

添加物質改善菌絲生長方面,將樟腦結晶溶入液態培養基中,添加 0.1% 及

0.3% 樟腦結晶者均比未添加者生長趨勢凸顯。10 g 樟木屑 / 100 ml DW 之

抽出液,以 0.02% 加入時,菌絲生長最好。進一步的成分分析時,健全牛樟

(相對於腐朽牛樟)萃取液中正己烷萃取液效果最明顯,添加 100 ppm 時能使

生長指數提高到 139.2 % , 1000 ppm 時更高達 162.5 %;乙酸乙酯萃取

物次之;水與丁醇萃取物沒有明顯效果。正己烷萃取物經分離後發現促進性物質

主要位在極性較低的部份。牛樟精油成分的濃度對牛樟芝的生長十分重要,同樣

具有促進效果的成分,有些僅需低濃度就有促進的效果產生,濃度過高反而有

負面效果,如Geraniol、Citronellol、ι – Linalool 與 Eugenol;有些需高濃度

才有促進效果,如 Safrole;ρ- Cymene 對牛樟芝生長有抑制作用;遍存於樟

屬的 d – Camphor 對樟芝亦有促進的效果;牛樟含量較高的 4 – Terpinenol

對牛樟芝的生長無助益,太高反有害。腐朽牛樟的萃取液,亦會造成牛樟芝菌絲

直徑的加速生長,但速率不如健全木。

培養牛樟芝菌絲時,農試所廖氏 1988 年提到菌絲培養時,黑暗時比光照下生

長良好。同樣的試驗吳氏 2002 年發現光照不造成菌絲生長上菌落直徑大小的不

同,唯光照者,菌絲顏色較淡,黑暗者偏橙。牛樟芝子實體多發現於幽暗的樹洞

中,可能暗指牛樟芝的生長不喜光照。菌絲生長所需水分方面,將培養基的洋菜

由 1.6 % 降到 1.2 % 時,可使菌絲生長速度加快及增加外擴現象,因而推測

11

Page 12: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牛樟芝菌絲體生長時所需水分較一般真菌多。以木屑培養基培養牛樟芝時,在含

水量為 58 % 時最利於菌絲生長。(林,2005)

2-5 平面培養基配置與培養

(1) 取 PDA 以 39 g/L 之比例配置,溶於二次水中,已磁石攪拌加熱溶解後,

分裝於血清瓶中,以 121℃,20 分鐘高壓滅菌。

(2) 將無菌操作台啟動,以 70 % 酒精消毒桌面,並將滅菌培養皿置於操作台

上,噴以 70 % 酒精消毒。

(3) 每個培養皿中倒入 30 ml 培養基溶液,待培養基冷卻凝固,備用。

(4) 以接種棒挖取約 1.5 mm × 1.5 mm 木屑上的樟芝菌絲體,接種於 PDA

養基上,並封上封口膜 ( parafilm )。

(5) 將培養皿倒放於 28℃ 恆溫培養箱中 19 天,再轉接入液態培養基中避光

培養。(張,2005)

第三章 實驗材料

3-1 實驗藥品

實驗藥品如 Table 3-1

Table 3-1 實驗藥品

藥品名稱 藥品名稱

Potato Dextrose Broth Terpinen-4-ol

Glucose Eucalyptol

Agar p-Cymene

12

Page 13: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Glycerol,Anhydrous Alcohol

β-citronellol

Eugenol

Geraniol

Linalool

α-Terpineol

(+)-Camphor

3-2 實驗儀器與設備

實驗儀器與設備如 Table 3-2

Table 3-2 實驗儀器與設備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

電子秤 接種環

錐形瓶 打洞器

量筒 恆溫培養箱

磁石 鋁箔紙

電磁攪拌器 洞管架

13

Page 14: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鋁箔紙 Tip、tip盒

滅菌釜 pipet

DISH 血清瓶

無菌操作台

第四章 實驗方法

4-1平面培養

以 PDB 2.4 %、Agar 1.5 % 溶於 RO 水中,盛裝於錐形瓶內,以磁石配合電磁

攪拌器攪拌均勻,取出磁石,再用鋁箔紙覆蓋,於滅菌釜中滅菌 15 分鐘(溫度

121℃、壓力 1.5 kg/cm2 );以 75%酒精擦拭無菌操作台,取無菌培養皿及滅好的

PDA 培養基噴以 75% 酒精放入無菌操作台內,將錐形瓶內 PDA 倒入培養皿中

約 25 ml,等待凝固及水氣蒸發後備以用來接菌培養。

接菌培養時,將第三代以後之樟芝種盤,用燒過冷卻後之打洞器將以生長之

樟芝外圈打出數個 spot,將燒過冷卻後之接種環取出一個 spot置入 PDA 培養

14

Page 15: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基中,封上 parafilm 放入 26℃ 培養箱恆溫培養。

4-2活化繼代

從-80℃冰箱取出保存的樟芝凍管,待回溫後噴以 75 % 酒精於無菌操作台內

使用燒過冷卻後之接種環取出凍管內樟芝 spot活化於 PDA 培養基,培養於

26℃恆溫箱,每 21天後從培養箱取出噴以 75% 酒精於無菌操作台內用燒過冷

卻後之打洞器打成數個 spot,用燒過冷卻後之接種環取出一個 spot置於另一個

PDA 培養基,封上 parafilm 培養於 26℃ 培養箱,以隔天為第一天計算,每

21天為一代,第三代後用來當種盤使用。

4-3紀錄

樟芝菌種接於含精油成分之培養基後,每三、四天於培養基背面用奇異筆描繪

菌絲生長圈,菌絲長約八分滿時量其所繪之生長圈直徑,計算重複組之平均值

並繪製成圖表。

4-4 保存

配製濃度 10%甘油 100 ml盛裝於血清瓶內、1c.c tip 一盒與 eppendorf數個以

高壓滅菌釜(15 分鐘、121℃、1.5 kg/cm2)滅過菌後等待冷卻,將甘油 、

tip、eppendorf噴以 75% 酒精於無菌操作台中,用燒過冷卻後的鑷子小心夾

取 eppendorf置放於冷凍小管架上,每一個 eppendorf 放入三個第三代或第四

代樟芝的 spot 並以 pipet loading 1c.c 的甘油,完成後在室溫環境下等待 1小

時並且確認每個 spot都有浸泡於甘油中,1小時後置於 4℃冰箱內 1小時,1小

時後移至-20℃冰箱 30 分鐘,30 分鐘後迅速移至-80℃冰箱內,ㄧ個禮拜後取出

15

Page 16: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活化檢查是否汙染即完成保存。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配製各精油濃度之 PDA 培養基,培養牛樟芝觀察其生長情形,並加以記錄。

本實驗所使用之精油及其濃度如表 5-1。

表 5-1、各精油及其濃度

β-citronellol (0.1%、0.2%、0.3%、0.4%)

Eugenol (0.005%、0.025%、0.05%、0.1%)

16

Page 17: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Geraniol (0.05%、0.1%、0.15%、0.2%、0.25%、0.3

%)

Linalool (0.02%、0.04%、0.05%)

α-Terpineol (0.05%、0.1%、0.15%)

(+)-Camphor (0.1%、0.5%、0.7%)

Terpinen-4-ol (0.05%、0.1%、0.2%)

Eucalyptol (0.05%、0.1%、0.2%)

p-Cymene (0.05%、0.1%、0.2%)

以有加 β-citronellol精油之 PDA盤培養樟芝,其生長情況較沒加精油之 PDA

盤好,其中,β-citronellol 精油濃度 0.4 % 對樟芝之生長情況為四種濃度中之最

低,推測,濃度高於 0.4 % 原本促進生長效果則會變為抑制。如圖 5-1。

17

Page 18: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圖 5-1、β-citronellol(0.1%、0.2%、0.3%、0.4%)對樟芝的影響

Eugenol 精油濃度高於 0.05% 對樟芝生長會有抑制的現象,甚至導致樟芝不生

長,而濃度 0.005 % 到 0.025 % 對樟芝生長較佳。

18

Page 19: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圖 5-2、Eugenol(0.005%、0.025%、0.05%、0.1%)對樟芝的影響

Geraniol 精油有促進樟芝生長之效果,其效果隨濃度提高而增加,最佳狀態為

濃度 0.3 % 時,而濃度低於 0.05 % 時,其效果比不加精油之 PDA盤差。

19

Page 20: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圖 5-3、Geraniol(0.05%、0.1%、0.15%、0.2%、0.25%、0.3%)對樟芝的影響

Linalool 精油有促進樟芝生長之效果,其經由濃度僅需 0.04 % 即有最佳效果。

20

Page 21: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圖 5-4、Linalool(0.02%、0.04%、0.05%)對樟芝的影響

α-Terpineol 在本實驗中對樟芝生長亦有促進的效果,其最佳狀況濃度約

0.15 %。

21

Page 22: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圖 5-5、α-Terpineol(0.05%、0.1%、0.15%)對樟芝的影響

(+)-Camphor 精油對樟芝有促進生長之效果,但濃度需達 0.7 % 才有顯著效果。

22

Page 23: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圖 5-6、(+)-Camphor(0.1%、0.5%、0.7%)對樟芝的影響

Terpinen-4-ol 精油對樟芝生長亦有促進的效果。

23

Page 24: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圖 5-7、Terpinen-4-ol(0.05%、0.1%、0.2%)對樟芝的影響

24

Page 25: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少量的 Eucalyptol 精油對樟芝生長有促進效果,但濃度過高反而會有抑制

現象出現。

圖 5-8、Eucalyptol(0.05%、0.1%、0.2%)對樟芝的影響

25

Page 26: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p-Cymene 精油對樟芝生長有抑制作用。

圖 5-9、p-Cymene(0.05%、0.1%、0.2%)對樟芝的影響

26

Page 27: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結論

實驗結果顯示,精油對樟芝生長確實有顯著影響,其中具有促進樟芝生長效

果的精油有 β-citronellol 、 Geraniol 、 Linalool 、α-Terpineol 、 (+)-Camphor

、Terpinen-4-ol 、 Eucalyptol ;但 β-citronellol 、Eucalyptol 精油濃度若過高,則會

有抑制現象發生;然而會導致樟芝生長有抑制現象者為 Eugenol 及 p-Cymene 精

油。

27

Page 28: 精油對樟芝的生長影響

參考文獻

吳昇原,牛樟抽出物對樟芝生長影響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林志遠,牛樟芝子實體行成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張東柱‧周文能著,”野菇入門”,台灣館,2005。

陳啟桢著,”菇菇的世界”,南台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系,2004。

李宛蓁,”樟芝菌絲體培養與生理活性成分生成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化學工

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凌士廷,Studies on cultivation and compounds analysis of Antrodia camphorata,朝

陽科技大學生化科技研究所碩士班,2010。

黃基桓,樟芝成分 Antrocamphin A 之全合成及其衍生物之化學與生物活性探

討,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王雅欣,樟芝抗發炎活性成分及其研究,中興大學農藝學系所碩士,2008。

劉業經,”台灣重要樹木彩色圖誌”國立中興大學、台灣省林務局合作研究報告,

1970。

林讚標,”牛樟與冇樟”,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1993。

林志遠,”牛樟芝子實體形成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張怡潔,”樟屬植物之牛樟芝菌絲體生長促進因子”,台北醫學大學生醫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