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管理 (I) 楊景傅 博士 (Albert J.F. Yang, Ph.D.)...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組織管理 (I)

楊景傅 博士 楊景傅 博士 (Albert J.F. Yang, Ph.D.)(Albert J.F. Yang, Ph.D.)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

通管理系通管理系 Tel:07-6011000, ext.4222Tel:07-6011000, ext.4222

E-mail:E-mail: jfyang@ccms.nkfust.edu.tw1

• 組織是人們用來協調行動的工具,以便獲得他們想要的或是他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

• 也就是說人們利用組織達成他們的目標。• 認為安全是有價值的人便創立組織叫警政單位、軍隊、或是銀行;認為娛樂是有價值的人創立如 Walt Disney 。

•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一詞便是用來描述人們認知到有機會可以去滿足某種需求,並且籌集與使用資源去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

什麼是組織?

組織的基本概念

• 什麼是組織–組織 (organization) – 組織結構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 組織設計 (organization design)

• 組織的重要性– 組織的重要性– 綜效 (synergy)

組織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有組織?

組織的基本概念

• 組織的價值創造–什麼是價值

•價值 (value) 價值 (value)= 利益 (benefit) -成本

(cost)

– 顧客價值 (customer value)– 股東價值 (shareholder value)

組織的基本概念

–組織如何創造價值•組織是一連串「價值創造活動」的組合

組織如何創造價值

什麼是組織理論

• 組織理論–理論 (theory)

•描述性理論 (descriptive theory) •規範性理論 (prescriptive theory)

– 組織理論的內涵•組織理論 (organization theory)

組織理論的演進

效率重於一切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如何組織 行政原則(administrative

principles)

管僚式組織(bureaucratic organiations)

人群觀點霍桑研究

(Hawthorne Studies)

不要忘了環境因素權變

(contingency)

代表相互依存,組織想要變得更有效率,組織結構與外在的環境條件須搭配得恰到好處。「方法或策略必須視情況而定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可遵循 」

什麼是組織理論

• 組織理論的演進– Max Weber 的官僚體制– 古典學派

• Frederick W. Taylor• Henry Fayol

– Fayol 的十四點管理原則

Fayol的十四點管理原則

什麼是組織理論

– 人群關係學派•Elton Mayo•Chester Barnard•Douglas McGregor

– 權變學派– 現代的觀點

什麼是組織理論

• 組織理論與組織行為的不同–研究對象的差異–主要的理論基礎

• 為什麼要學習組織理論

組織理論與組織行為領域的研究對象

企業組織的系統觀

• 開放式系統– 開放式系統 (open system) 與封閉式系統

(closed system)– 企業組織的系統觀

• 組織的子系統– 組織的子系統– 系統的整合

企業組織的系統觀

組織的子系統

組織的利害關係團體

•組織所以能存在是因為他們的產出有價值,而且被許多利害關係團體所接受。

•利害關係團體( stakeholders)是指其利害會受到組織、組織的所作所為、與組織績效影響的人或團體。

企業組織的利害關係人

債權人債權人

股東股東

員工員工 顧客顧客 供應商供應商

利益團體利益團體

社區社區政府政府

Stakeholders and the Enterprise

組織效能︰滿足利害關係團體的目標與利益

• 組織同時被不同的利害關係團體用來創造價值,達成他們的目標。

• 組織目標間的競爭– 組織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利害關係團體,但是由誰來決定該追求什麼目標?那些目標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利害關係團體會有不同的看法。

• 組織利益的分配– 在眾多利害關係團體間利益該如何分配?組織必須最低限度滿足利害關係團體的期望,但是當組織所能分配的利益超過最低限度時,這些多出來的利益該如何分配?依情境會有不同。

組織的績效

• 組織的目標系統–正式目的 (official goals)–組織使命 (organizational mission)–組織願景 (organizational vision)–組織目標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

•策略性目標 (strategic goals)•作業性目標 (operative goals)

• 目標系統的重要性

目標系統的重要性

組織的績效

•組織績效控制–效能 (effectiveness) 與效率 (efficiency)

– IPO 績效控制模式– 不同價值觀下的組織績效

•價值觀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組織績效的競爭性價值觀 (competing value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組織績效控制的 IPO模式

管理者該如何衡量組織效能?

權變性的效能測量方法

投入資源投入資源 產品與服務產出產品與

服務產出

組織

內部活動與過程

組織

內部活動與過程

外界環境

資源基礎方法 內部歷程方法 目標方法

營運目標是要被考慮的目標,它比 正式目標更能有效量測組織效能。

目標方法

指標

目標方法用於產出目標易於量測的,通常 以利潤、成長、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報酬率 評估績效。

適用性

資源基礎方法

能獲取資源以維持組織系統,是符合 效能標準的。指標

資源基礎方法在難以獲得組織效能 的其它指標時,是蠻適用的。適用性

內部歷程方法

內部歷程效能的指標之一是組織的經濟效率,歷程模式的最大支持者是人群關係方法論,並強調人力資源與效能的關連。七項效能指標

․堅強的公司文化與正面的工作氣氛。․團隊精神、團體忠誠及團隊工作。․工作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信心、信任及溝通。․決策靠近資訊來源,而不管資訊來源在組織圖上的位置。․正確的水平與垂直溝通,共享事實與感覺。․對注重績效、成長、部屬發展,及創造有效工作團體的 管理,予以獎勵。․組織、部門間互動,將衝突轉為組織利益。

․堅強的公司文化與正面的工作氣氛。․團隊精神、團體忠誠及團隊工作。․工作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信心、信任及溝通。․決策靠近資訊來源,而不管資訊來源在組織圖上的位置。․正確的水平與垂直溝通,共享事實與感覺。․對注重績效、成長、部屬發展,及創造有效工作團體的 管理,予以獎勵。․組織、部門間互動,將衝突轉為組織利益。

指標

內部歷程方法

內部歷程方法是重要的,因為它是以有效的資源利用及和諧的內部功能為效能的量測方法。

適用性

整合性的效能量測模式

• 代表組織中競爭價值的效能標準。

反應外部焦點與彈性結構的組合,管理者主要目標是成長與資源取得。

開放系統模式 (open systems model)開放系統模式 (open systems model)

代表控制結構與外部焦點的管理價值,主要目標是生產力、效率及利潤,組織希望以控制的方法達到產出的目標。

理性目標模式 (rational goal model)理性目標模式 (rational goal model)

整合性的效能量測模式

反應內部焦點與控制結構的組合,主要目標是穩定的組織及維持有條不紊的平衡。

內部歷程模式 (internal process model)內部歷程模式 (internal process model)

融合了內部焦點與彈性結構的價值,管理者注重人力資源發展,賦予員工自主與發展的機會

人際關係模式 (human relations model)人際關係模式 (human relations model)

組織績效的競爭性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