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的婆婆劉陳伯端.人生寫著台東鹿野龍田村(甘蔗.鳳梨.茶作)的歷史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我的婆婆我的婆婆我的婆婆我的婆婆----劉陳伯端劉陳伯端劉陳伯端劉陳伯端,人生,人生,人生,人生寫寫寫寫「「「「台東縣鹿野鄉台東縣鹿野鄉台東縣鹿野鄉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歷史龍田村」歷史龍田村」歷史龍田村」歷史

~她見證龍田村「甘蔗、鳳梨、茶葉」專業區的起落

▼劉陳伯端女士 ▼她在龍田村的家 ▼龍田村是「福鹿茶」茶作區

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這次回台東三天(2014.10.18-2014.10.20),主要是參加我先生二嫂女兒

的新居落成餐會,即,需要回到老家-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

由於新居的女主人(如倩),是我婆婆帶大的(如倩),是我婆婆帶大的(如倩),是我婆婆帶大的(如倩),是我婆婆帶大的,讓我想起曾寫過的這篇文章

-「台東阿信~劉陳伯端的故事」。

當時會寫這篇,主要是當時已退休的陳武雄博士(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有一回到阿里山區,認識一位外國神父。

當時熱衷教原住民小朋友寫新詩的他,有次見面跟我說:「妳寫一篇台灣妳寫一篇台灣妳寫一篇台灣妳寫一篇台灣

老農的故事,投稿人籟月刊(天主教),好不好?老農的故事,投稿人籟月刊(天主教),好不好?老農的故事,投稿人籟月刊(天主教),好不好?老農的故事,投稿人籟月刊(天主教),好不好?…………」。

於是我寫下這篇。

本文,可能寫太長了,「人籟月刊」好像沒刊登。

不過,我還是喜歡這篇,既然我的部落格,已闢有「讓我們出來曬曬太陽」已闢有「讓我們出來曬曬太陽」已闢有「讓我們出來曬曬太陽」已闢有「讓我們出來曬曬太陽」

(專寫國內旅遊和活動..等),就翻出此文,鋪上網,與大家分享。

我婆婆已在三年多前過世三年多前過世三年多前過世三年多前過世,享年,享年,享年,享年 88888888 歲歲歲歲。

她的晚年,都由我都由我都由我都由我的的的的大伯、大嫂、二嫂照顧大伯、大嫂、二嫂照顧大伯、大嫂、二嫂照顧大伯、大嫂、二嫂照顧,他們三人也都是值的尊敬的

-台灣老農。

溫秀嬌 寫於台南市 2014.10.29

▼本文最佳女主角-劉陳伯端女士(82 歲時.攝於 2006 年)

備註:

以下,是 2005 年 2 月寫妥,並投稿「天主教人籟月刊」的全文。

由於我電腦的存檔照片中,有關我婆婆的照片,多屬帶她去郊遊,或家庭

聚會時所攝,因此,有關「台灣老農辛苦的一面」,無法展現。

至於,其他親友的照片,亦不夠多。

因此,照片不足處,要用風景、花卉..等,敬請見諒!

2005 年 1 月 10 日太陽起床不久。

82828282 歲的劉陳伯端,暈倒了歲的劉陳伯端,暈倒了歲的劉陳伯端,暈倒了歲的劉陳伯端,暈倒了。。。。

救護車把她送到離家 25 公里的馬偕醫院。

「阿嬤,您是不是叫劉陳伯瑞(ㄖㄨㄟˋ)?阿嬤,您是不是叫劉陳伯瑞(ㄖㄨㄟˋ)?阿嬤,您是不是叫劉陳伯瑞(ㄖㄨㄟˋ)?阿嬤,您是不是叫劉陳伯瑞(ㄖㄨㄟˋ)?…」,安置到病房後一位年輕

醫師如此問。

「她叫劉陳伯端(ㄉㄨㄢ)啦她叫劉陳伯端(ㄉㄨㄢ)啦她叫劉陳伯端(ㄉㄨㄢ)啦她叫劉陳伯端(ㄉㄨㄢ)啦…」,圍來病床邊烏鴉鴉的阿嬤子孫們,馬上

回應。

ㄛ、ㄛ…。

醫師有點尷尬,確也讚美這是好名字。

劉陳伯端的名字好,命運好嗎名字好,命運好嗎名字好,命運好嗎名字好,命運好嗎?

是台灣俗諺的「油麻菜仔命」嗎油麻菜仔命」嗎油麻菜仔命」嗎油麻菜仔命」嗎?

我們且來分享她的「台東阿信」人生。

劉家「人氣阿嬤」的她,出生嘉義市。

搬到俗稱「後山」的台東 75 年。

其中其中其中其中 55555555 年年年年,,,,住在住在住在住在----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

在日本統治時代,龍田村龍田村龍田村龍田村是是是是「移民村」(「移民村」(「移民村」(「移民村」(1915191519151915 年起)年起)年起)年起),規劃中,是有近千名

的日本農民,要到此地種甘蔗。

台灣光復後,龍田村是國民政府規劃的-鳳梨專業區(鳳梨專業區(鳳梨專業區(鳳梨專業區(1955195519551955 年起)年起)年起)年起)。

15 年後,是茶作專業區(茶作專業區(茶作專業區(茶作專業區(1970197019701970 年起)年起)年起)年起)。

故,一生以務農為家庭副業的劉陳伯端,見證了龍田村的甘蔗、鳳梨、茶葉見證了龍田村的甘蔗、鳳梨、茶葉見證了龍田村的甘蔗、鳳梨、茶葉見證了龍田村的甘蔗、鳳梨、茶葉

專業區專業區專業區專業區之之之之起落起落起落起落。

▼在日本統治時代,龍田村是-移民村(2014.10.19.攝於龍田村)

1924 1924 1924 1924 年出生的她年出生的她年出生的她年出生的她。

童年時,和哥哥弟弟妹妹,拉著媽媽衣袖,翻山越嶺的來到台東。

到台東是為了依靠父親。

「可是我老爸可是我老爸可是我老爸可是我老爸…………,在,在,在,在台東有再娶,是阿美族阿嬸啦台東有再娶,是阿美族阿嬸啦台東有再娶,是阿美族阿嬸啦台東有再娶,是阿美族阿嬸啦…」,這番場景約在 1931

年,那時她 8 歲。

來到台東,她爸爸把她媽媽安置在東海岸阿美族小部落安置在東海岸阿美族小部落安置在東海岸阿美族小部落安置在東海岸阿美族小部落(現東河鄉隆昌村),

當然小蘿蔔頭的孩子們,就跟著媽媽。

在阿美族小部落,頂著小茅屋…,望著海….,吹著風…,肚子餓時,一家肚子餓時,一家肚子餓時,一家肚子餓時,一家

大小大小大小大小吃什麼好呢?吃什麼好呢?吃什麼好呢?吃什麼好呢?

「我和哥哥,只好去學做生意我和哥哥,只好去學做生意我和哥哥,只好去學做生意我和哥哥,只好去學做生意…」。

她說,當時媽媽給她和哥哥找來四個竹籃子。

四個竹籃子,用兩支扁擔挑著,籃內籃內籃內籃內放著火柴、針線、小魚乾放著火柴、針線、小魚乾放著火柴、針線、小魚乾放著火柴、針線、小魚乾、、、、雜貨雜貨雜貨雜貨…………等等等等,

然後由 10 歲哥哥和 8 歲的她,一前一後的挑進阿美族部落。

▼東海岸的風光

兩人歲數加起來才 18 歲的哥妹倆,就用這些家用雜貨等,換著一小袋一小換著一小袋一小換著一小袋一小換著一小袋一小

袋蕃薯、玉米、稻穀袋蕃薯、玉米、稻穀袋蕃薯、玉米、稻穀袋蕃薯、玉米、稻穀…………等等等等,賺取蠅頭小利。

為了做生意,她的阿美族話越說越溜。

連日本話…,嘛也通。

這時的她,內心角落躲著一個小小心願,那就是…希望個子快快長高希望個子快快長高希望個子快快長高希望個子快快長高。。。。

因為媽媽給她準備的竹籃子,長長籃耳幾乎和她同高,以致挑起籃子,不是挑起籃子,不是挑起籃子,不是挑起籃子,不是

前面撞地,就是後面碰地前面撞地,就是後面碰地前面撞地,就是後面碰地前面撞地,就是後面碰地。。。。

常在一個不小心,就弄得-人仰籃翻人仰籃翻人仰籃翻人仰籃翻。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

艱困,但,不失單純。

有一天,阿美族阿嬸生孩子。

她媽媽煮了一鍋麻油雞,喚著「阿端哪,妳阿端哪,妳阿端哪,妳阿端哪,妳提去給阿美族阿嬸吃提去給阿美族阿嬸吃提去給阿美族阿嬸吃提去給阿美族阿嬸吃…」。

媽媽的叮嚀,讓她一輩難忘。

媽媽如此說:

「伊的人哪(阿美族),生小孩是沒在坐月子的,不不不不過妳阿爸娶了她,還過妳阿爸娶了她,還過妳阿爸娶了她,還過妳阿爸娶了她,還是是是是

要給她補一補啦要給她補一補啦要給她補一補啦要給她補一補啦…………」。

▼阿美族阿嬸生孩子,她媽媽煮了一鍋麻油雞(本照片攝於畜試所展覽室)

這般的…,寬宏大量寬宏大量寬宏大量寬宏大量。

深深影響劉陳伯端一生深深影響劉陳伯端一生深深影響劉陳伯端一生深深影響劉陳伯端一生的的的的為人處世為人處世為人處世為人處世。

這次提麻油雞,是她第一次近距離看阿美族阿嬸。

她發現…,阿美族阿嬸和媽媽一樣,都有吃檳榔。

差不多在此時。

在在在在媽媽媽媽媽媽媽媽首肯下,她吃了生平第一口檳榔首肯下,她吃了生平第一口檳榔首肯下,她吃了生平第一口檳榔首肯下,她吃了生平第一口檳榔,這口檳榔,開啟了她往後 70 幾年

的吃檳榔歲月。

吃了檳榔,就不吃水果。

一個夜黑風高日子,生命之神奪走了她一個夜黑風高日子,生命之神奪走了她一個夜黑風高日子,生命之神奪走了她一個夜黑風高日子,生命之神奪走了她爸爸爸爸爸爸爸爸。。。。

從此兩家老小衣食頓無依靠。

年輕秀麗的寡母,帶著子女住在「無電、無自來水」的鄉下。

由於有被「色狼」干擾的可能,於是在某機緣,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帶著兒女帶著兒女帶著兒女帶著兒女們們們們搬到台東鎮搬到台東鎮搬到台東鎮搬到台東鎮

(現台東市),等於-從鄉下搬到都市。

▼吃檳榔的歲月,長達 70 幾年

搬到「台東鎮」都市。

14141414 歲的她,被歲的她,被歲的她,被歲的她,被媽媽媽媽媽媽媽媽送去日本家庭當送去日本家庭當送去日本家庭當送去日本家庭當----小女傭小女傭小女傭小女傭。

她哥哥,去電力公司當工友電力公司當工友電力公司當工友電力公司當工友。

小她一歲的妹妹妹妹妹妹妹妹,則被送去「答人家人情」(到介紹哥哥工作的家庭當免費當免費當免費當免費

童工童工童工童工)。

父親去世時還是遺腹子的小弟,這時尚在搖籃裡小弟,這時尚在搖籃裡小弟,這時尚在搖籃裡小弟,這時尚在搖籃裡。

懵懵懂懂的大弟懵懵懂懂的大弟懵懵懂懂的大弟懵懵懂懂的大弟,常把小弟當玩偶。

日子,一樣艱困。

不久,家裡多了三個小家裡多了三個小家裡多了三個小家裡多了三個小蘿蔔頭蘿蔔頭蘿蔔頭蘿蔔頭。。。。

這是阿美族阿嬸所生的孩子,因為父親過世後不久,阿美族阿嬸離家了阿美族阿嬸離家了阿美族阿嬸離家了阿美族阿嬸離家了。

有傳統思想且慈愛的媽媽,從 20 幾公里外的部落,把三位小兄弟接到家中,

並鄭重宣佈:

「這三個弟弟也是你們的弟弟,我們吃什麼,他們就吃什麼這三個弟弟也是你們的弟弟,我們吃什麼,他們就吃什麼這三個弟弟也是你們的弟弟,我們吃什麼,他們就吃什麼這三個弟弟也是你們的弟弟,我們吃什麼,他們就吃什麼…」。

以致她和哥哥每個月賺的錢,得悉數交給賺的錢,得悉數交給賺的錢,得悉數交給賺的錢,得悉數交給媽媽媽媽媽媽媽媽,連日本老闆娘給的零用錢,

也要存起來,待農曆過年時,拿給媽媽買年貨。

▼14 歲的她,被送去日本家庭當-小女傭(日子艱困還是要過,圖為向日葵)

1941194119411941 年,年,年,年,17171717 歲歲歲歲的她,出嫁了。的她,出嫁了。的她,出嫁了。的她,出嫁了。

老公劉全章先生,是哥哥同事,在電力公司上班。

公婆和娘家都住在電力公司宿舍。

是典型的「隔壁」鄰居,因為兩戶只隔著一道牆是典型的「隔壁」鄰居,因為兩戶只隔著一道牆是典型的「隔壁」鄰居,因為兩戶只隔著一道牆是典型的「隔壁」鄰居,因為兩戶只隔著一道牆。

但,結婚當天,是新郎新娘第一次見面。

見面時,新郎第一句話是:「怎麼這麼矮?「怎麼這麼矮?「怎麼這麼矮?「怎麼這麼矮?…………」。

這句話,傷了新娘的心。

不過事實是如此,兩人身高約有兩人身高約有兩人身高約有兩人身高約有 30303030 公分差距公分差距公分差距公分差距,以致爾後兩人走在一起時,

新郎輕鬆走兩步,新娘就要小跑三步新郎輕鬆走兩步,新娘就要小跑三步新郎輕鬆走兩步,新娘就要小跑三步新郎輕鬆走兩步,新娘就要小跑三步。

何以隔一道牆,結婚時才第一次見面呢?

「那那那那…………,還不是我去日本人家庭煮飯時,都是天未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還不是我去日本人家庭煮飯時,都是天未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還不是我去日本人家庭煮飯時,都是天未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還不是我去日本人家庭煮飯時,都是天未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

他要去那裡看我?他要去那裡看我?他要去那裡看我?他要去那裡看我?」,原來她是被公婆看中意,給娶進門的。

▼17 歲(1941 年)的陳伯端出嫁時,和老公劉全章(左 2),是第一次見面

本照片攝於 2002 年,陳伯端已經 78 歲(右一)

她的公婆,來自雲林縣斗六鎮。她的公婆,來自雲林縣斗六鎮。她的公婆,來自雲林縣斗六鎮。她的公婆,來自雲林縣斗六鎮。

只生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送人領養,只養大兩個兒子,劉全章是大兒子只養大兩個兒子,劉全章是大兒子只養大兩個兒子,劉全章是大兒子只養大兩個兒子,劉全章是大兒子。

出嫁後的陳伯端,冠夫姓,名字前面多了「劉」字。

隔年的她,開始生小孩,一直生到隔年的她,開始生小孩,一直生到隔年的她,開始生小孩,一直生到隔年的她,開始生小孩,一直生到 1955195519551955 年年年年。。。。

13 年中,生了 8 個小孩。

其中一個女兒,養到週歲就過世了,故,養到成人的,是 4 男 3 女,所生的

8888 個小孩,有個小孩,有個小孩,有個小孩,有 3333 個是在台灣光復前(個是在台灣光復前(個是在台灣光復前(個是在台灣光復前(1945194519451945 年)生的年)生的年)生的年)生的。

中日八年抗戰(1937~1945 年),她從 13 歲到 21 歲。

所遭遇到的心酸事,說也說不完。

其中一想起就掉淚的。

那是有一次,聽說盟軍飛機要來轟炸台東鎮聽說盟軍飛機要來轟炸台東鎮聽說盟軍飛機要來轟炸台東鎮聽說盟軍飛機要來轟炸台東鎮,公務在身的老公,叫她單獨帶

孩子去投靠鄉下遠親。

為母則強的她,二話不說。

揹起嬰兒揹起嬰兒揹起嬰兒揹起嬰兒(後來在週歲過世的二女兒),左手提大包袱,右手牽,左手提大包袱,右手牽,左手提大包袱,右手牽,左手提大包袱,右手牽 2222 歲大女兒歲大女兒歲大女兒歲大女兒,

倉促的…,跟著別家以牛車為主的隊伍。

從台東鎮往初鹿村的方向,「跑警報」(從海邊往中央山脈躲)「跑警報」(從海邊往中央山脈躲)「跑警報」(從海邊往中央山脈躲)「跑警報」(從海邊往中央山脈躲)。

▼「跑警報」時,從海邊往中央山脈躲(圖為躲警報的路線-卑南綠色隧道.2014 年攝)

在十幾公里在十幾公里在十幾公里在十幾公里「跑警報」「跑警報」「跑警報」「跑警報」路程中路程中路程中路程中。。。。

聽到 2 歲大女兒喊腳痠了,尚能忍受。

但,聽到-口渴了…,肚子餓了…。

這時這時這時這時,,,,沒東西給女兒吃沒東西給女兒吃沒東西給女兒吃沒東西給女兒吃,,,,這…,讓 20 歲的她,禁不住的,在在在在大太陽大太陽大太陽大太陽下下下下大大大大哭哭哭哭

起來起來起來起來,「整顆心都要掉下來」她說。

婚後 3 年。

她和老公,常為了薪水支用方法,吵起架來常為了薪水支用方法,吵起架來常為了薪水支用方法,吵起架來常為了薪水支用方法,吵起架來。。。。

因為那時的公務員雖有食米配給,但薪水少,且不按月發給但薪水少,且不按月發給但薪水少,且不按月發給但薪水少,且不按月發給。

故,領到薪水,她就如久旱逢甘霖般,忙去市場採買豆腐乳、醬瓜、小魚乾忙去市場採買豆腐乳、醬瓜、小魚乾忙去市場採買豆腐乳、醬瓜、小魚乾忙去市場採買豆腐乳、醬瓜、小魚乾…,

希望備菜色給公婆和兒女吃。

惜錢如金的老公,對這樣的「月光族」很不以為然。

為解決每月都會發生的紛爭。

當老公說有機會,可從電力公司調職到警察電訊所可從電力公司調職到警察電訊所可從電力公司調職到警察電訊所可從電力公司調職到警察電訊所(負責關山區段線路)時,

夫婦倆稍事思考,就把家搬到就把家搬到就把家搬到就把家搬到 25252525 公里外的鹿野鄉龍田村公里外的鹿野鄉龍田村公里外的鹿野鄉龍田村公里外的鹿野鄉龍田村。。。。

畢竟,在鄉下可耕田在鄉下可耕田在鄉下可耕田在鄉下可耕田養牛、養豬養牛、養豬養牛、養豬養牛、養豬、、、、雞雞雞雞、、、、鴨鴨鴨鴨、、、、鵝,鵝,鵝,鵝,比住在城市「看薪水吃飯」

並靠婆媳做粿零賣,來得有空間。

▼婚後 3 年,她和老公常為了薪水支用方法,吵起架

就這樣…。

1948 年起,24242424 歲的歲的歲的歲的劉陳伯端劉陳伯端劉陳伯端劉陳伯端,,,,在龍田村扮起了農村婦女角色在龍田村扮起了農村婦女角色在龍田村扮起了農村婦女角色在龍田村扮起了農村婦女角色。

她的生活舞台-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位在一個河階平台上。

這個河階,畔著鹿野溪畔著鹿野溪畔著鹿野溪畔著鹿野溪。

河階頂頭,是紅葉棒球隊發源地紅葉棒球隊發源地紅葉棒球隊發源地紅葉棒球隊發源地。

河階尾端,是都蘭山都蘭山都蘭山都蘭山(卑南族聖山)、卑南溪卑南溪卑南溪卑南溪(台東縣最大河流)。

可以說,龍田村是在兩條丁字溪交會的河階上。

開門所見的都蘭山,是海岸山脈起點,屋後,是高聳峻拔的中央山脈,風景

秀麗是必然,土地平坦開闊更是農耕樂園。

由於日本統治時代,有「工業日本,農業台灣工業日本,農業台灣工業日本,農業台灣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

故,官方選定鹿野鄉當「官營移民」地點時,在台東製糖株式會社規劃下,

1915 年起,路續有日本農民移民到此。

當時的政策,是「移民村」不准漢人移入是「移民村」不准漢人移入是「移民村」不准漢人移入是「移民村」不准漢人移入。

以致,1917 年創立的鹿野公學校(現龍田國小),只有日本兒童就讀龍田國小),只有日本兒童就讀龍田國小),只有日本兒童就讀龍田國小),只有日本兒童就讀。。。。

1948 年,劉陳伯端一家七口(包括公婆和三個孩子)搬到龍田村時,已是

日本移民政策失敗日本移民政策失敗日本移民政策失敗日本移民政策失敗(資金不足,瘧疾橫行)之後的事。

也是…,台灣光復之後的事台灣光復之後的事台灣光復之後的事台灣光復之後的事。

▼日本統治時代,官方選定龍田村當「官營移民」地點,目前還有日本房子

搬到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

劉陳伯端,因為老公是公務員,就有分配到半棟日本房子當宿舍就有分配到半棟日本房子當宿舍就有分配到半棟日本房子當宿舍就有分配到半棟日本房子當宿舍。

所謂-半棟日本房子。

就是要和衛生所主任-陳國文醫師家人,分住在一棟房子兩邊陳國文醫師家人,分住在一棟房子兩邊陳國文醫師家人,分住在一棟房子兩邊陳國文醫師家人,分住在一棟房子兩邊。

「我每天晚上,要在房子中間木板上,鋪一張大草蓆,讓一家大小睡在上面,

隔天早晨,就把草蓆收起來,好讓孩子有遊戲地方…」,劉陳伯端說,那時兩家那時兩家那時兩家那時兩家

小孩加起來,是可以開一家幼稚園的小孩加起來,是可以開一家幼稚園的小孩加起來,是可以開一家幼稚園的小孩加起來,是可以開一家幼稚園的。

當家有了安頓,學齡孩子就送去龍田小學唸書。

可以說,她的 7 個孩子,都是這所學校畢業的。

為人方正的老公,當學校家長會委員多年老公,當學校家長會委員多年老公,當學校家長會委員多年老公,當學校家長會委員多年。

▼當時分配到的宿舍,模樣類似這間房子,但,那間宿舍是木造,已在某年颱風

被吹翻,後來拆除

搬到龍田村鄉下後,她把家裡存的一點錢,交給老公存的一點錢,交給老公存的一點錢,交給老公存的一點錢,交給老公。

由老公選購一小塊農地選購一小塊農地選購一小塊農地選購一小塊農地。

接著,就是學拿鋤頭種田了。

種田?…種什麼好呢?…

從未下田的她,想了想,就種地瓜吧!

因為有有有有了了了了地瓜和地瓜葉,可以用來養豬、養雞、養鴨啊!地瓜和地瓜葉,可以用來養豬、養雞、養鴨啊!地瓜和地瓜葉,可以用來養豬、養雞、養鴨啊!地瓜和地瓜葉,可以用來養豬、養雞、養鴨啊!

一切環境是如此陌生。

唯,「生產報國」任務不能荒廢。

1949 年起的 6 年,她又生了 4 個孩子(3 男 1 女)。

即,1955 年,她她她她 31313131 歲時,已是歲時,已是歲時,已是歲時,已是 7777 個孩子的媽個孩子的媽個孩子的媽個孩子的媽。

加上公婆。

個子矮小動作慢吞的她,每天要張羅每天要張羅每天要張羅每天要張羅 11111111 人口吃人口吃人口吃人口吃喝喝喝喝,所洗衣褲,串在竹竿上,

如萬國旗。

▼當年儲放地瓜葉的水泥桶,目前還在

31 歲的她,豈只餵飽這 11 個人口而已。

豬欄的豬隻,越養越多,連同母豬小豬等,豬口數十隻豬口數十隻豬口數十隻豬口數十隻,也是嗷嗷待哺。

雞鴨鵝雞鴨鵝雞鴨鵝雞鴨鵝,,,,更是一窩窩更是一窩窩更是一窩窩更是一窩窩…。

耕田用,先買進一頭水牛,後來又買進一頭黃牛先買進一頭水牛,後來又買進一頭黃牛先買進一頭水牛,後來又買進一頭黃牛先買進一頭水牛,後來又買進一頭黃牛,這,讓她整天忙裡忙外,

恨不得有兩雙手兩雙腳。

豬隻賣了錢,積蓄到一個程度,就再買農地。

買的農地,除了建住家,也學鄰居,練習栽培甘蔗。

栽培製糖甘蔗栽培製糖甘蔗栽培製糖甘蔗栽培製糖甘蔗,,,,需要粗壯男工,正好鄰村有人想當長工需要粗壯男工,正好鄰村有人想當長工需要粗壯男工,正好鄰村有人想當長工需要粗壯男工,正好鄰村有人想當長工,從此,劉陳伯端的

餐桌,又多出一個碗和一雙筷子。

為顧三餐,她還要種絲瓜…等蔬菜。

▼為顧三餐,她還要種絲瓜…等蔬菜

兒女漸長兒女漸長兒女漸長兒女漸長。

就訓練兒女當當當當----小農夫、小管家小農夫、小管家小農夫、小管家小農夫、小管家。

至於年幼的 3 個孩子(1 歲-5 歲之間),就讓他們走路,到離家 1 公里多的

天主堂幼稚園,讀書遊戲天主堂幼稚園,讀書遊戲天主堂幼稚園,讀書遊戲天主堂幼稚園,讀書遊戲。

她常提起的一件事。

是 5555 歲的三兒子(排行老五)吵著要去幼稚園時歲的三兒子(排行老五)吵著要去幼稚園時歲的三兒子(排行老五)吵著要去幼稚園時歲的三兒子(排行老五)吵著要去幼稚園時,她本來不肯。

後來,是這個兒子,答應要把剛學走路的么女,揹著去,才給答應,那時纏

在在在在 5555 歲兒子腰前的布包,除天主堂送的筆記本歲兒子腰前的布包,除天主堂送的筆記本歲兒子腰前的布包,除天主堂送的筆記本歲兒子腰前的布包,除天主堂送的筆記本和和和和鉛筆,就是尿布鉛筆,就是尿布鉛筆,就是尿布鉛筆,就是尿布。

有關養牛。

劉陳伯端最記得的是,那個「出門人牽牛,回家牛牽人」的首次養牛經驗。

她以她以她以她以為為為為「「「「牽牛」牽牛」牽牛」牽牛」,,,,就是人走在前面就是人走在前面就是人走在前面就是人走在前面。

結果這樣的動作,嚇壞了路過鄰居,嚇壞了路過鄰居,嚇壞了路過鄰居,嚇壞了路過鄰居,紛紛警告這有多麼危險,要她走在牛身

旁或牛後面。

至於「回家,牛牽人」,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她出門養牛時,得揹個嬰兒,牽個小孩。

當太陽出來後,水牛怕熱。

牛要回家,她就跟牛回家牛要回家,她就跟牛回家牛要回家,她就跟牛回家牛要回家,她就跟牛回家。。。。

所以,她出門不久,就被牛牽著回家。

只是,才進到家門,老公就劈頭么喝:「妳是牽牛去放尿的嗎?怎麼才去一妳是牽牛去放尿的嗎?怎麼才去一妳是牽牛去放尿的嗎?怎麼才去一妳是牽牛去放尿的嗎?怎麼才去一

下子就回來了?下子就回來了?下子就回來了?下子就回來了?…………」」」」。

委曲的她回答:

「牛要找涼快地方,孩子腳也燙(沒鞋子穿),嬰兒哇哇哭,他們都要回家,牛要找涼快地方,孩子腳也燙(沒鞋子穿),嬰兒哇哇哭,他們都要回家,牛要找涼快地方,孩子腳也燙(沒鞋子穿),嬰兒哇哇哭,他們都要回家,牛要找涼快地方,孩子腳也燙(沒鞋子穿),嬰兒哇哇哭,他們都要回家,

我有什麼辦法?我有什麼辦法?我有什麼辦法?我有什麼辦法?…」。

這樣的回答,老公怎會滿意?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孩子也一天天長大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孩子也一天天長大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孩子也一天天長大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孩子也一天天長大。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孩子也一天天長大(圖為台灣百合花)

1955 年,最後一個孩子出生。

這一年,已遷台 6 年的國民政府,選定鹿野鄉及鄰近為鳳梨專業區。

這時,曾和她在阿美族部落做生意養家的大哥大哥大哥大哥,生起重病,隔年過世了。已

有妻兒的大哥,過世時,只有過世時,只有過世時,只有過世時,只有 34343434 歲歲歲歲。

這件事,讓劉陳伯端非常震驚、悲傷和不解非常震驚、悲傷和不解非常震驚、悲傷和不解非常震驚、悲傷和不解…………。不解命運之神,何以要如此

對待她苦命的娘家。

傷心歸傷心,日子還是要過。

龍田村,被規劃為鳳梨專業區,是國民政府 1953953953953 年推出「農年推出「農年推出「農年推出「農業培養工業,業培養工業,業培養工業,業培養工業,

工業發展農業工業發展農業工業發展農業工業發展農業」口號後,再配合三七五減租政策,所衍生的產物。

當時,政府把鳳梨公司開放給民營政府把鳳梨公司開放給民營政府把鳳梨公司開放給民營政府把鳳梨公司開放給民營。。。。

以「台鳳」為品牌的台灣鳳梨公司,就選在台東糖廠旁建了鳳梨加工廠台灣鳳梨公司,就選在台東糖廠旁建了鳳梨加工廠台灣鳳梨公司,就選在台東糖廠旁建了鳳梨加工廠台灣鳳梨公司,就選在台東糖廠旁建了鳳梨加工廠。

▼龍田村,被規劃為鳳梨專業區

這家鳳梨加工廠,號稱遠東地區規模最大。

其冷凍鳳梨、蜜餞鳳梨、脫水鳳梨、浸漬鳳梨冷凍鳳梨、蜜餞鳳梨、脫水鳳梨、浸漬鳳梨冷凍鳳梨、蜜餞鳳梨、脫水鳳梨、浸漬鳳梨冷凍鳳梨、蜜餞鳳梨、脫水鳳梨、浸漬鳳梨…等,主打外銷,設備一流,

加工人力不缺,只有貨源取得最重要。

花東縱谷旱地農田,就被視為栽培鳳梨黃金地帶。

龍田村,離鳳梨加工廠不過龍田村,離鳳梨加工廠不過龍田村,離鳳梨加工廠不過龍田村,離鳳梨加工廠不過 20202020 幾公里。幾公里。幾公里。幾公里。

當然是黃金栽培地帶的首選。

▼1953 年起,龍田村,是鳳梨栽培專業區的首選

當時,在種甘蔗已有 40 幾年的龍田村,想推廣鳳梨栽培,說簡單,是簡單,

說不簡單,還是不簡單。

至少農民的腦筋,要能轉彎。

約在 1960 年,劉陳伯端的老公經一番評估,要她和兒女試著接受。

就這樣,她常要晚餐後去參加她常要晚餐後去參加她常要晚餐後去參加她常要晚餐後去參加----鳳梨栽培鳳梨栽培鳳梨栽培鳳梨栽培講習會講習會講習會講習會,去聽聽農業專家們的一些

技術指導。

下田時,為免鳳梨植株刺痛,常是一條長褲常是一條長褲常是一條長褲常是一條長褲,,,,疊一條長褲疊一條長褲疊一條長褲疊一條長褲。

炎炎夏日,既要除草施肥,還要紮鳳梨尾要除草施肥,還要紮鳳梨尾要除草施肥,還要紮鳳梨尾要除草施肥,還要紮鳳梨尾。

自家鳳梨園盛產時,年出貨量年出貨量年出貨量年出貨量,,,,在在在在 50~6050~6050~6050~60 輛牛車之間輛牛車之間輛牛車之間輛牛車之間。。。。

產量在村子裡數一數二。

一切…,都是如此之辛苦。

而辛苦,就是等收成。

收成時的鳳梨,堆滿牛車收成時的鳳梨,堆滿牛車收成時的鳳梨,堆滿牛車收成時的鳳梨,堆滿牛車。。。。

載滿鳳梨的牛車,牽去-鳳梨檢貨站,排隊,也常披星戴月。

▼1960 年起,劉陳伯端開始學種鳳梨

「哎…,種鳳梨很辛苦很辛苦,和種甘蔗沒兩樣…」。

尤其鳳梨收成時,碰到山石崩落(花東公路.鹿鳴橋旁的那座山),即,唯一

的交通公路中斷了,若再加上鐵路運輸接不上。

那麼…,到手的錢,也會飛走。

所幸,1964196419641964 年,年,年,年,40404040 歲的她當起了外婆歲的她當起了外婆歲的她當起了外婆歲的她當起了外婆。

當外婆,就有理由留在家中帶孫子。

因為:

教書的女婿去當兵,親家母幫忙魚貨生意,女兒要做裁縫。

她她她她在家帶孫子,順便要「顧電話」在家帶孫子,順便要「顧電話」在家帶孫子,順便要「顧電話」在家帶孫子,順便要「顧電話」,因為老公在警察電訊所的工作,平時可

待在家中,但關山到鹿野區段警用電話線路壞了,接到通知得趕去維修。

所以,她在家煮飯洗衣帶孫之餘,耳朵要拉得長長。

過去,這份閒差事是公婆權利,公婆老了,就換她這份閒差事是公婆權利,公婆老了,就換她這份閒差事是公婆權利,公婆老了,就換她這份閒差事是公婆權利,公婆老了,就換她。

▼當外婆,就有理由留在家中帶孫子(本照片她所抱嬰兒已是曾孫.2003 年攝)

她回憶。

當電話響起,她要去鳳梨園或甘蔗園找老公時。

得趕緊拿出揹巾,揹起孫子。

不論天氣多熱,都得急急走。快到田區時,要扯起喉嚨大喊:「有電話喔有電話喔有電話喔有電話喔…………、、、、

有電話喔有電話喔有電話喔有電話喔…」。

爾後,孫子長大一點,孫子會走路時,就牽著孫子跑。

「我那孫子呀,看到牛車上排成堆的鳳梨,就爬上去,把鳳梨一個個丟下來,「我那孫子呀,看到牛車上排成堆的鳳梨,就爬上去,把鳳梨一個個丟下來,「我那孫子呀,看到牛車上排成堆的鳳梨,就爬上去,把鳳梨一個個丟下來,「我那孫子呀,看到牛車上排成堆的鳳梨,就爬上去,把鳳梨一個個丟下來,

口中唸著這個不要,這口中唸著這個不要,這口中唸著這個不要,這口中唸著這個不要,這個個個個小小,這個不要小小,這個不要小小,這個不要小小,這個不要…………」,儼然是鳳梨公司檢貨員。

1970 年。

劉陳伯端 46 歲,這時,二女兒已出嫁。

所娶的長媳,也生了男娃。

這一年((((1970197019701970 年)年)年)年),農業復興委員會在鹿野鄉的龍田村和永安村(高台),

設立----茶業專業區茶業專業區茶業專業區茶業專業區。

此時,離政府在 1955 年設-鳳梨專業區,正好過了 15 年。

▼1970 年,龍田村成為-茶業專業區

可以說,這時的劉家。

有部份人力,要從熟悉的鳳梨栽培,移轉到茶作栽培。

而她,樂得農田轉換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

畢竟三代同堂了,食指更加浩繁。

1970197019701970 年起,一直到年起,一直到年起,一直到年起,一直到 1995199519951995 年年年年的的的的 25252525 年年年年。

體力尚佳的劉陳伯端,或多或少,要要要要參與茶作勞動參與茶作勞動參與茶作勞動參與茶作勞動。。。。

她眼看著村子裡的茶作,從紅茶、台茶九號、青心烏龍從紅茶、台茶九號、青心烏龍從紅茶、台茶九號、青心烏龍從紅茶、台茶九號、青心烏龍............的純茶葉生產,的純茶葉生產,的純茶葉生產,的純茶葉生產,

發展到觀光茶園發展到觀光茶園發展到觀光茶園發展到觀光茶園。。。。

更看著龍田村和永安村(高台),利用河階兩個台地的 150 公尺落差,發展

飛行傘,有些有些有些有些飛飛飛飛行傘就降落在她家後院行傘就降落在她家後院行傘就降落在她家後院行傘就降落在她家後院的的的的茶園茶園茶園茶園。

對於 1982 年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李登輝,為茶區茶葉取名「福鹿茶」者李登輝,為茶區茶葉取名「福鹿茶」者李登輝,為茶區茶葉取名「福鹿茶」者李登輝,為茶區茶葉取名「福鹿茶」者,

能唸出數十首民間俗諺的她,由衷欣賞,總覺得-博士就是博士博士就是博士博士就是博士博士就是博士。

▼龍田村和永安村(高台),發展飛行傘

▼龍田村和永安村(高台),發展飛行傘

▼龍田村和永安村(高台),發展熱氣球

1981 年,陸續娶了二媳、三媳、四媳的劉陳伯端,57575757 歲了。歲了。歲了。歲了。

這一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茶業改良場,在她家後院正後方 100 多公尺處,

蓋起房子,設了-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

茶業分場要設這裡,她是知道的。

因為分給三兒子和四兒子的農地,就在徵收土地範圍內。

「要不要讓政府徵收農田呢?要不要讓政府徵收農田呢?要不要讓政府徵收農田呢?要不要讓政府徵收農田呢?…」,家庭會議開了一次又一次。

後來決定把土地賣了。

畢竟三兒子在教書,四兒子在台中經營工廠,都沒時間經營,當然,做這樣

的決定,與二兒子車禍過世有關。

▼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設在她家後面

▼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的茶園

說到她的第第第第二二二二個個個個兒子兒子兒子兒子,在,在,在,在 1980198019801980 年的車禍身亡,劉陳伯端最是傷心年的車禍身亡,劉陳伯端最是傷心年的車禍身亡,劉陳伯端最是傷心年的車禍身亡,劉陳伯端最是傷心。

那年她 56 歲。

二媳不過 27 歲,還有遺腹子。

二兒子一走,等於給她留下等於給她留下等於給她留下等於給她留下 3333 個半孫子個半孫子個半孫子個半孫子。

最大的才 5 歲,這…,讓她一夜白了頭。

為了專心幫二媳,劉陳伯端和已從公務退休 10 年的老公商量。

那就是,老公去大老公去大老公去大老公去大兒子家兒子家兒子家兒子家吃三餐吃三餐吃三餐吃三餐。

她嘛…,就扛起二媳家所有家務事,包括:煮三餐、張羅薪柴、畜養雞鴨、

管理菜園、管教孫子…等。

好讓二媳專心去種茶、採茶、種鳳梨等,賺錢養家。

她和二媳,情同母女,在地方上傳為佳話她和二媳,情同母女,在地方上傳為佳話她和二媳,情同母女,在地方上傳為佳話她和二媳,情同母女,在地方上傳為佳話。。。。

不多年,兩人被選為-模範婆媳模範婆媳模範婆媳模範婆媳。

爾後,又各自當選-模範模範模範模範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劉陳伯端的四位媳婦

二媳(左一)和她,曾被鹿野鄉被選為-模範婆媳,又各自當選-模範媽媽

一起住在同棟房子左右邊的二媳和大媳,在劉陳伯端親身示範下,廚房乾淨

俐落不在話下。

過年過節。

婆媳總會合作蒸出一籠籠甜粿、發粿、蘿蔔糕、肉粽婆媳總會合作蒸出一籠籠甜粿、發粿、蘿蔔糕、肉粽婆媳總會合作蒸出一籠籠甜粿、發粿、蘿蔔糕、肉粽婆媳總會合作蒸出一籠籠甜粿、發粿、蘿蔔糕、肉粽…………等等等等。

然後,到離家不遠的-崑慈堂(日本時代神社),祭拜神明菩薩,並到田區小

廟祭拜土地公。

至於在家祭拜祖先,那是一定要啦!

祭拜用的雞鴨鵝,是自家養的,菜也是自家種的。

有意思的是,每逢端午節,二媳不會忘記烹煮茄子、豇豆、扁蒲給她吃每逢端午節,二媳不會忘記烹煮茄子、豇豆、扁蒲給她吃每逢端午節,二媳不會忘記烹煮茄子、豇豆、扁蒲給她吃每逢端午節,二媳不會忘記烹煮茄子、豇豆、扁蒲給她吃。

何以如此?

婆媳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反而是業餘寫農業報導的三媳,告訴採訪所知,

那就是嘉南平原的老習俗。

即,認為在端午節,

吃茄子,會ㄑ一ㄡ、ㄉ一ㄡˇ(台語,抖擻之意),

吃豇豆,會長壽(豆夾長長)、

吃扁蒲,會ㄅㄨˊ(台語,發達之意)。

原來,端午節吃這三樣菜,端午節吃這三樣菜,端午節吃這三樣菜,端午節吃這三樣菜,是劉陳伯端的鄉愁啊!是劉陳伯端的鄉愁啊!是劉陳伯端的鄉愁啊!是劉陳伯端的鄉愁啊!

▼端午節吃茄子、豇豆、扁蒲 ,是劉陳伯端的鄉愁啊(攝於 2003 年,79 歲時)

「帶孫子,哎…,只是好名啦…,不一定是多麼的好命..」,劉陳伯端有時

這麼說。

她很難忘 1976197619761976 年起的年起的年起的年起的 4444 年年年年。。。。

因為大媳和二媳路續生孩子,以致她和老公,需需需需同時照顧同時照顧同時照顧同時照顧 4444 個孫子個孫子個孫子個孫子。

這 4 個孫子,從初生嬰兒,到 4 歲幼兒。

因此,整棟整棟整棟整棟屋子,整天不是這裡哭,就是那裡鬧屋子,整天不是這裡哭,就是那裡鬧屋子,整天不是這裡哭,就是那裡鬧屋子,整天不是這裡哭,就是那裡鬧,親友笑她是幼稚園園長,

她除了苦笑…,還是苦笑…。

她帶孫子和帶兒女,理念是一樣的。

大原則是-順子令卡贏敬公祖順子令卡贏敬公祖順子令卡贏敬公祖順子令卡贏敬公祖(順孩子的意思,比敬拜祖先牌位還重要)。

但,碰到不守規矩的,竹鞭就毫不留情落下,若是二兒子的小孩若是二兒子的小孩若是二兒子的小孩若是二兒子的小孩不聽話不聽話不聽話不聽話,,,,她她她她

就叫他就叫他就叫他就叫他們跪在二兒子遺像前們跪在二兒子遺像前們跪在二兒子遺像前們跪在二兒子遺像前。

跪的人哭,她也哭跪的人哭,她也哭跪的人哭,她也哭跪的人哭,她也哭。

▼她帶孫子和帶兒女,理念是一樣的,大原則是-順子令卡贏敬公祖

(本照片她 82 歲,攝於 2006 年)

「其實孫子會長大,一切還好,你阿爸(你阿公)腳斷了,照顧起來才是不你阿爸(你阿公)腳斷了,照顧起來才是不你阿爸(你阿公)腳斷了,照顧起來才是不你阿爸(你阿公)腳斷了,照顧起來才是不

容易容易容易容易…………」,這是 1996 年後,劉陳伯端偶而跟兒孫說的話。

因為老公車禍,斷了一條小腿後,原本沉默的人,變得更沉默。

老夫老妻,整天(或整週、整月老夫老妻,整天(或整週、整月老夫老妻,整天(或整週、整月老夫老妻,整天(或整週、整月…………)不說話,是正常)不說話,是正常)不說話,是正常)不說話,是正常。

既時,年初二回娘家(只剩大弟在世,住高雄鳳山,離龍田村約 200 公里),

娘家人想留她隔夜,她都心焦的想回家。

她的理由是:「做做做做人要守信用,既然當年有發願要照顧全章,話說出來人要守信用,既然當年有發願要照顧全章,話說出來人要守信用,既然當年有發願要照顧全章,話說出來人要守信用,既然當年有發願要照顧全章,話說出來了了了了,,,,

就要做到」就要做到」就要做到」就要做到」。

2004200420042004 年年年年 6666 月月月月 6666 日,與她結褵日,與她結褵日,與她結褵日,與她結褵 63636363 年的老公過世了年的老公過世了年的老公過世了年的老公過世了。。。。

老公過世,當然傷心…。

卻…,也卸下一步也離不開老伴的日子。

回想夫婦超過一甲子的相處歲月,值得回憶的事很多,目前被兒孫傳為趣談

的是「青瞑牛事件」「青瞑牛事件」「青瞑牛事件」「青瞑牛事件」。

據說只要夫婦吵了架,她輸了,就搬出這件事,她輸了,就搬出這件事,她輸了,就搬出這件事,她輸了,就搬出這件事,通常贏方的老公,聽到這個,

就不再理她,也不敢反駁。

▼只要夫婦吵架,劉陳伯端輸了(下圖左),就搬出「青瞑牛事件」往事

話說,50000 幾年前某一天幾年前某一天幾年前某一天幾年前某一天。。。。

花生種子借鄰居栽種,收成後可取回數袋花生當酬勞的劉家。

老公要去收租。

於是約了晚餐後的劉陳伯端約了晚餐後的劉陳伯端約了晚餐後的劉陳伯端約了晚餐後的劉陳伯端,,,,一起去一起去一起去一起去,,,,月黑風高,她只好揹起嬰兒跟著去。

要做什麼的呢?…。

到了現場,才知要當會計到了現場,才知要當會計到了現場,才知要當會計到了現場,才知要當會計。。。。

也就是老公用畚箕把花生裝進麻袋時,她要在旁邊記數字。

沒念過書的她,只懂得寫 1、2、3、4、5、6、7、8、9、10。但是…,晤…,

但是…,10101010 以後要怎樣寫呢?以後要怎樣寫呢?以後要怎樣寫呢?以後要怎樣寫呢?…。

她不會寫。

於是聽到 11、12、13…,21、22、23…時,稍加思索,就寫成 101、102、

103…,201、202,。

101101101101,,,,是是是是 10+110+110+110+1 的意思的意思的意思的意思。

102102102102,,,,是是是是 10+210+210+210+2 的意思的意思的意思的意思,,,,以此類推。

▼10 以後要怎樣寫呢?…,劉陳伯端不會寫

結果…,

忙完看不懂帳目的老公,當眾么喝:「娶到妳這隻青瞑牛,這麼簡單的算術娶到妳這隻青瞑牛,這麼簡單的算術娶到妳這隻青瞑牛,這麼簡單的算術娶到妳這隻青瞑牛,這麼簡單的算術

都不會都不會都不會都不會…………」。

青瞑牛(眼盲的牛),意思是-文盲不識字

她傷心之極..。

往後,就串出了一個結構堅強的故事版本就串出了一個結構堅強的故事版本就串出了一個結構堅強的故事版本就串出了一個結構堅強的故事版本。

這個版本是這樣:

「你才是青瞑牛你才是青瞑牛你才是青瞑牛你才是青瞑牛,明知我沒讀書,還娶我,我不是拿著包袱跟你半夜跑過來我不是拿著包袱跟你半夜跑過來我不是拿著包袱跟你半夜跑過來我不是拿著包袱跟你半夜跑過來

的,我可是你家用紅頂轎,正正當當,給娶過來的喔…。

你的條件這麼樣好,當年為什麼不去娶當年為什麼不去娶當年為什麼不去娶當年為什麼不去娶************(一位阿美族女孩的日本名字),

她不是很愛你嗎?…你媽媽說,她常跑到你家。

說她家電燈壞了,你為什麼不去修?…。

她這麼愛你,又當民意代表,家裡有錢,有讀書,人漂亮,為什麼不去娶她?

所以…,如果我是青瞑牛,你比我還青瞑(瞎眼)…」。

▼傷心的劉陳伯端,有一個結構堅強的「青瞑牛」故事版本(圖為家前九重葛)

對於這輩子未進過學堂,不識字,一直是劉陳伯端內心的痛。

現在,兒孫們不缺在公家機關服務,或,在國立大學念碩士、博士…。

她給子孫的叮嚀是:

「有書讀時,要好好讀書有書讀時,要好好讀書有書讀時,要好好讀書有書讀時,要好好讀書,不識字的人很可憐ㄋㄟ…,家庭中的男人哪…,

不能欺負女人,女人女人女人女人,,,,是別人家心肝寶貝女兒ㄛ是別人家心肝寶貝女兒ㄛ是別人家心肝寶貝女兒ㄛ是別人家心肝寶貝女兒ㄛ…」。

至於孫女們交男朋友。

她給的她給的她給的她給的戀愛守則是戀愛守則是戀愛守則是戀愛守則是::::「要留一點相罵本錢,不要自己送上門要留一點相罵本錢,不要自己送上門要留一點相罵本錢,不要自己送上門要留一點相罵本錢,不要自己送上門」。

回想在龍田村的 55 年歲月,她覺得-生活就好像演戲一般生活就好像演戲一般生活就好像演戲一般生活就好像演戲一般。。。。

只是,這部戲從前是黑白的,現在是彩色的。

到底黑白片好看呢?…

還是,彩色片好看?…

據知,年輕時看平安戲十分入戲的她,還是懷念「黑白片」日子還是懷念「黑白片」日子還是懷念「黑白片」日子還是懷念「黑白片」日子。。。。

▼年輕時,看平安戲十分入戲的劉陳伯端,懷念「黑白片」日子

比方說,村子裡農作物收成時的「伴工」伴工」伴工」伴工」。

那種大家相互幫忙情景,越想越溫暖越想越溫暖越想越溫暖越想越溫暖。。。。

雖然那時輪到自家農作物收成時,既要發落倉儲,或交貨,還得在上午十點

及下午三點,挑飯菜到農田給大家吃,但挑飯菜到農田給大家吃,但挑飯菜到農田給大家吃,但挑飯菜到農田給大家吃,但,,,,忙忙忙忙歸忙,內心十分踏實歸忙,內心十分踏實歸忙,內心十分踏實歸忙,內心十分踏實。

現在嘛…,這番情景已難見。

該是有了機械採收,或有了「包青」制度「包青」制度「包青」制度「包青」制度(農作物未成熟就賣給中間商)吧?

總之,沒了「伴工」,就只有讓老闆發工錢了。

當然囉,收成後村子裡就不再時興演平安戲,沒演平安戲,就沒強而有力理沒演平安戲,就沒強而有力理沒演平安戲,就沒強而有力理沒演平安戲,就沒強而有力理

由邀娘家親友來做客由邀娘家親友來做客由邀娘家親友來做客由邀娘家親友來做客。

「過去做農的人,只要認真打拼,是可以養活一家人的,現在已不行了…」,

劉陳伯端說,現在做農的人很可憐。

歉收時,煩惱在心底。

豐收嘛…,又不一定賺錢。

▼鄉村農作物收成時的的「伴工」,大家相互幫忙情景,越想越溫暖(圖為玩偶)

怪不得,農村留不住年輕人。

有些年輕人搬去都市,把生的孩子帶回老家。

「現在走出門,路上看到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小孩現在走出門,路上看到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小孩現在走出門,路上看到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小孩現在走出門,路上看到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小孩…」她說。

所謂的小小孩是未學齡的孩子,學齡的孩子反而少見,這就是龍田國小過去龍田國小過去龍田國小過去龍田國小過去

曾有曾有曾有曾有 500500500500 多位學生多位學生多位學生多位學生,現在…,只剩百餘位的原因了。

目前大媳帶的 2 歲曾孫女,是她晚年的貼心玩偶。

兩人相差 80 歲。

尚有一排稀落黑牙齒的劉陳伯端開心的說,她的國語,她的國語,她的國語,她的國語,,,,越說越標準越說越標準越說越標準越說越標準,得感謝

數十年來,30 幾位孫子女、曾孫子女的指導。

至於「大家學英文」這碼事大家學英文」這碼事大家學英文」這碼事大家學英文」這碼事。

跟旅行團出國旅遊時,學到 Yes、No 兩個單字,她說老人家出國旅遊,只懂

這兩個字就夠用了。

生活中的改變,她認為做生日時,不吃豬腳麵線,改吃蛋糕,是拜大家有事

沒事,都在看電視連續劇的關係。

至於,「去鹿野」(鹿野鄉治所在,離龍田村 2 公里),買豬肉買菜時,能有

半價客運可搭,是政府照顧結果半價客運可搭,是政府照顧結果半價客運可搭,是政府照顧結果半價客運可搭,是政府照顧結果。

至於「吃到七老八十」,還有老農年金可領還有老農年金可領還有老農年金可領還有老農年金可領。

那就得感謝-台灣常辦選舉台灣常辦選舉台灣常辦選舉台灣常辦選舉。

▼有老農年金可領,要感謝-台灣常辦選舉

2005 年 1 月 15 日,劉陳伯端從馬偕醫院台東分院出院了。

這是,她她她她生平第一次住醫院生平第一次住醫院生平第一次住醫院生平第一次住醫院。。。。

才住五天就度日如年。

在鬼門關前走一回,對自己的人生有何看法?…。

她說:「哎…,做人,青菜啦(隨意)做人,青菜啦(隨意)做人,青菜啦(隨意)做人,青菜啦(隨意),可以過就好,裝憨的人不一定真憨,

憨人有憨福,天公會去疼憨人…」。

想到娘家娘家娘家娘家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大哥、大弟、小弟都過世、大哥、大弟、小弟都過世、大哥、大弟、小弟都過世、大哥、大弟、小弟都過世。

甚至老公、二兒子、二女婿,一一離開人世老公、二兒子、二女婿,一一離開人世老公、二兒子、二女婿,一一離開人世老公、二兒子、二女婿,一一離開人世。

82 歲的她,內心的孤單寫在臉上。

病床上,她再度想起-14141414 歲幫傭的那個日本家庭歲幫傭的那個日本家庭歲幫傭的那個日本家庭歲幫傭的那個日本家庭。。。。

和這家人相處了 3 年,他們搬回日本時,曾想把她帶著走。

她不敢跟的理由是:「我不識字,不會寫信,去那麼遠,要怎樣和媽媽聯絡?我不識字,不會寫信,去那麼遠,要怎樣和媽媽聯絡?我不識字,不會寫信,去那麼遠,要怎樣和媽媽聯絡?我不識字,不會寫信,去那麼遠,要怎樣和媽媽聯絡?

哎…,如果跟著這家人去日本,我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劉陳伯端(中)說:「做人,青菜啦(隨意)..天公會去疼憨人..」

想起過去,思緒一幕幕…。

喜歡農村恬靜生活的她說,做人還有價值的話,就是公婆一直疼愛,老公對

家庭有責任感,兒孫個個孝順。

然後嘛…。

住在龍田村 55 年,不曾和村民大小吵過架。

「這樣的人生,我自己想想,嘛是有ㄍㄚˋ意(中意)的啦這樣的人生,我自己想想,嘛是有ㄍㄚˋ意(中意)的啦這樣的人生,我自己想想,嘛是有ㄍㄚˋ意(中意)的啦這樣的人生,我自己想想,嘛是有ㄍㄚˋ意(中意)的啦…」,擁有 45

位兒孫的她,如此註解著自己的-阿信人生。

▼劉陳伯端對自己的人生,嘛是有ㄍㄚˋ意(78 歲.2002 年)

▼從六十石山,遠眺花東縱谷(2006 年)

▼回首來時路,劉陳伯端(背對鏡頭),有許多回憶

(2006 年.到六十石山看風景.照片中另兩人,是三兒子及孫女)

▼劉陳伯端的長子-劉景池先生,是她這一生,始終居住在一起,並細心和耐心,

照顧她晚年的人

▼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屋後的茶園

▼劉陳伯端(左一)和鄰居老友們

▼劉陳伯端(面對鏡頭.右 4),舉杯謝謝兒孫輩,為她和夫婿(她右手邊),做生日

▼面對鏡頭者,為女兒和女婿(每次聚餐要辦 4-5 桌.攝於 2002 年)

▼劉陳伯端參與二媳的兒子鴻南(右)訂婚,感到特別安慰,這個孫子她從 3

歲帶到大 (這時她 83 歲.攝於 2007 年)

▼鴻南訂婚

▼劉陳伯端(右一),和二媳(右二)情同母女

▼這兩位孫子(下圖),各在 1-3 歲時,父親就過世,由她和二媳聯手帶大

▼劉陳伯端帶大的孫女們

▼劉陳伯端的長媳

她過世後,龍田家的女主人,換長媳扮演(攝於 2014 年 10 月)

▼劉陳伯端的三個女兒和第三個兒子(2014 年 10 月攝於杉林溪)

▼劉陳伯端萬歲!您…,真是了不起的阿嬤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