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专题复习

Preview:

DESCRIPTION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专题复习.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历届高考试题分析 考点:相关概念的辨识 向性运动实验 实验设计和分析 应用 2 、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知识载体的掌握程度 强化考查设计与完成实验的能力 突出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选题与变式训练. ( 1 )选题 要点:知识、能力、题型、表达形式、难度 原则:针对性 ( 重点、难点、考点、薄弱点 ) 难度:不同阶段难度不同,最终要达到高考要求 做法:举例-变式-归纳 目的:一道题的解法-相关多种题的解法-一类 题的解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专题复习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历届高考试题分析 考点:相关概念的辨识 向性运动实验 实验设计和分析 应用 2 、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知识载体的掌握程度强化考查设计与完成实验的能力 突出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选题与变式训练( 1 )选题 要点:知识、能力、题型、表达形式、难度原则:针对性 ( 重点、难点、考点、薄弱点 ) 难度:不同阶段难度不同,最终要达到高考要求做法:举例-变式-归纳目的:一道题的解法-相关多种题的解法-一类

题的解法

解题的规律 : 提取题目信息

搜寻教材相关知识

找出结合点,通过多种思维方式寻找答案

作答

检验

3 、例题分析

( 1 )植物向性运动实验 变式:处理方法――加琼脂小块、不同部

位遮光、不同部位插入云母片、旋转、太空失重

(91 年 ). 下图表示用云母片 ( 具不透水性 ) 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 . 从不同方向照光 , 培养一段时间后 , 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D

( 98 上海) . 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 , 暗箱一侧开一小窗 , 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 , 保持每 15 分钟均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注意分清是内部旋转还是整个旋转)

B

( 2 )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图

要点:两重性和敏感性 变式:解释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茎的负

向地性、除草剂等生产应用

(96 上海) . 右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

(1) 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 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

(2)A 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

(3)B 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 99 上海).右图中曲线Ⅲ表示茎伸长与植物生长素

浓度的关系。如果将同样浓度范围的植物生长施用于侧芽,则能代表它生长状况的曲线是

A.Ⅰ          B.Ⅱ          C. Ⅳ         D. Ⅴ

A

( 3 )实验探究 变式:植物向性运动实验设计、实验设计

的原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例: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是光敏感部位”的结论, 有以下两组实验:第一组 甲:胚芽鞘单侧光照射 乙:胚芽鞘尖端罩 不透光帽子,单侧光照射第二组 丙:胚芽鞘单侧光照射 丁:胚芽鞘去掉 尖端,单侧光照射 请分析哪一组实验设计最合理?为什么?

( 00 广东).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人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A.左右相等B.左多右少C.左少右多D.左右均无

B

变式:请用上述材料设计一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比较左右琼脂小块内生长素含量的多少,并对实验结果作预测和分析。

(02广东)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 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 c、d、e和 f 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

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 a和 b说明什么?

(2)图 c 和 d说明什么?

(3)图 e和 f 说明什么?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 1 )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 )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 )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4 )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1 、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主要作用、人的相关病症和动物实验

变式:不同激素,不足、过量、调节、应用

例:人体一次注射过量的胰岛素会出现大量出汗和休克的现象,请分析原因。

动物实验

2 、反射和反射弧( 1 )反射弧 完整性

例: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 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②⑤

( 2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A

3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考点:膜电位的变化 兴奋的传导方向 突触的结构

(01津晋).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C

( 02天津).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

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A

(02上海)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代表传出神经 B ②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C M代表效应器 D S代表感受器(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 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 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C 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 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A

C

( 4)假设 M 是一块肌肉,现切断 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 ;刺激Ⅲ处,肌肉 。

( 5 )在离肌肉 5毫米的Ⅰ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 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 50 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 5.0 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毫米 /毫秒。

收缩无反应

30

( 03 江苏)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B

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断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 、细胞体  B 、轴突  C 、突触间隙  D、树突

C

三、内环境与稳态 1 内环境成分与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内环境稳态pH稳态:通过缓冲物质进行 剧烈运动    体 外 ↓ ↑肾 ↑ ↑乳酸+NaHCO2→乳酸钠+H2CO3→H2O+CO2

温度稳态 渗透压稳态

2 、调节的特点

重点:反馈调节、来源、去路、调节器官、  相关激素

( 1 )水、和无机盐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体内物质

来源 去路 调节过程

水 ① 饮水 ②食物中的水③代谢产生的水

① 肾脏排尿②皮肤排③肺呼气④大肠排便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钠盐 食物 ①肾脏排尿 ②皮肤排汗③大肠排便

肾上腺→醛固酮→肾小管、集合管→保钠排钾

钾盐 食物 ①肾脏排尿 ②大肠排便

血糖 ①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分解 ③非糖物质转化

①氧化分解 ②合成糖元 ③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高血糖→胰岛 B细胞→胰岛素下丘脑→胰岛 B细胞→胰岛素低血糖→胰岛 A细胞→胰高血糖素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     胰岛 A细胞→胰高血糖素

血糖降低

血糖升

( 03江苏).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A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  C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逍度减少

C

(89).下图是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途径

(1) ① ② ③ ④请将图中的 、 、 、 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 ①胃肠道中的水分通过 方式进入内环境。

b. ②内环境中的水分通过 的形成进入消化道。

c. ③肾小管液中的水分通过 作用进入内环境。

d. ④内环境中的水分通过皮肤的 排出体外。

(2)简答水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a.

b.

注意: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

(90).图五是正常人的糖代谢途径及

其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代表肠、胰_______酶

和___________ 酶以及唾液淀粉酶

(2)人在饥饿的情况下,胰岛素的

分泌量______________

(3)图中(b)过程的产物是_______

(4)图中(d)代表_____________

(5)一次大量吃糖以后,图中 C

表示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1)淀粉;肠胰麦芽糖 (2)减少 (3)乳酸和少量 ATP

(4)脂肪 (5)随尿排出体外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的主要特点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反馈调节,维持水、无机盐、血糖等的平衡和体温的恒定。这种反馈调节的主要特点是反馈信号能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也就是说调节的结果是和原来的偏离状态相反,使其回复正常水平。

正常水平

感受器 效应器

正常水平

偏离 回复

( 2 )体温的调节 环境 感受器 调节中枢 调节过程

寒冷 皮肤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增加产热 :骨骼肌战栗 、    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 :皮肤血管收缩      立毛肌收缩

炎热 皮肤温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增加散热 :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分泌增多

问题:人在 37 ℃ 环境下觉得炎热?

例: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而恒定的体温则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甲图

乙图

( 1 ——)图甲比较了两种牛的外形 A型和 B型。其中 ________________型牛能更好地适应和耐受高温。A

( 2)这两种牛在热带的一个实验站中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牛在阳光和遮荫条件下运动。图乙表示在不同条件下对牛体温和呼吸速率的影响。①从体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两种牛在实验中通过 _____________的调节,机体的 ________________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②曲线 3表示 ________________型牛的呼吸速率变化曲线,在阳光下呼吸速率明显增高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牛放在寒冷环境中,牛体内的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将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4 )请你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出牛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大致关系。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量和散热量

B

增加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肾上腺素

甲状腺素

球面积 S=4πR2    球体积 V=4/3πR3   S/V= 3/R 体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半径大小成反比 阿伦规律( Allen’s rule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

部位(如四肢、外耳、尾巴等),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有变短的趋向。 贝格曼规律( Bergman’s rule ):恒温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体形趋向于大,在温暖气体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

例: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表二:某种哺乳动物的身体量度(单位: mm )

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广西的桂林,则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 1 )丙地区为 。( 2 )对该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为 。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体长 395 460 540耳长 125 108 90尾长 1115 90 180

( 1 )吉林长白山 ( 2 )温度

4 、免疫有关概念的辨识 ( 1 )通过比较进行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 B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 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 B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 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使之裂解死亡

记忆细胞 B细胞或 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抗原过敏原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

抗体分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体液免疫 血清、组织液、外分沁物 第一次接触就发生 形成沉淀或

细胞集团过敏反应 吸附在细胞表面 第二次接触才发生 吸附抗体的

细胞释放组织胺

( 2 )通过图解进行

免疫应答

( 03 综合).下列都属于免疫系统效应 T细胞所产生的淋巴因子的是  A 干扰素、胸腺素 B 组织胺、白细胞介素C 组织胺、胸腺素 D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D

下列属于体液免疫的抗原和过敏原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都具有异物性和大分子性的特点 B 、过敏原一般都属于抗原 C 、抗原都属于过敏原 D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 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C

( 01津晋).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癌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癌细胞融合的是

A.经过免疫的 B淋巴细胞 B.不经过免疫的 T淋巴细胞C.经过免疫的 T淋巴细胞 D.不经过免疫的 B淋巴细胞

A

( 03江苏).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 B淋巴细胞融合,可使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其依据是

A 、 B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B 、 B淋巴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才能产生抗体

  C 、骨随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  D 、骨髓瘤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AC

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1 )吞噬细胞( 2 ) T细胞( 3) B细胞 ( 4)记忆细胞( 5 )效应 B细胞( 6 )效应 T细胞

( 2 )( 3)( 4)( 6 )

切除小鼠的胸腺后,小鼠的免疫状况将会是  。

再用大剂量的 X 射线照射切除胸腺有小鼠,杀死小鼠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小鼠的免疫状况将会是  。

只保留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

失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

浅谈生物试题的变式与创新

一、变式变题型:选择↔简答变信息:素材、数据、条件、图、表变角度:考原因、考过程、考结果

二、命制新题

知识点 素材 结合点(问题切入点)

改编素材(信息转换)

设置问题 答案

注意:科学性 难度(表述方式(图表)、干扰设置) 表述要避免产生歧意 与生产、生活、科研、学科发展等相联系

做法:从问题(考点)入手,找相关素材(如大学教材) 从相关素材(资料、热点),找切入点设置问题 

难点:问题切入点 题目的表述 例如绘图

制图方法

硬件:扫描仪软件:改图、拼图- Photoshop

(移花接木、锦上添花)   曲线图- Word 、 Excel

矢量图: Coreldraw 、 Flash

例:有关 SARS 素材的命题问题切入点:1 、病毒的结构、遗传物质等2 、免疫 抗原、抗体 疑似病人隔离 15天(初次应答时间较长) 注射病愈者血清抢救患者 诊断:量体温、照肺、验血(白细胞) 确诊( 1 )分子检测方法 (PCR检测 )   ( 2 ) 细胞学方法 (细胞培养分泌物、电镜检测 )   ( 3 )免疫检测 防治:疫苗(病毒灭活疫苗、 DNA疫苗)    抗体(马血清、单克隆抗体)3 、卫生

免疫检测1 、凝集反应:如血型检测2 、沉淀反应:如妊娠检测3 、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反应 免疫荧光法:如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加入抗原,在荧光观察下观察抗原抗体复合物有无荧光。如非典检测。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