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01 yufa 04 介詞和連詞 - ccl.pku.edu.cnccl.pku.edu.cn/doubtfire/Course/Classical...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古 代 漢 語 講 義

古漢語語法概說

(四)介詞和連詞

詹 衛 東

一 介詞 1 基本性質與類別

2 常用介詞舉例

二 連詞 1 基本性質與類別

2 常用連詞舉例

三 介詞和連詞的關系

提綱

一 介詞

《說文》“以,用也。”《經傳釋詞》“《廣雅》曰:以,與也。”甲骨文字形 金文字形 象人。

一般認為,介詞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

1.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論語·子路》)

2.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九章·涉江》)

3.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十年》)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戰國策·齊策一》)

“介詞”的名稱

“介詞”這一名稱, 早見於《馬氏文通》的“介字”。

包括:之、於、以、與、為、由、用、微、自。

陳承澤(1922)《國文法草創》和黎錦熙(1924)《新著

國語文法》對介詞的研究有進一步發展。

1940年代,呂叔湘先生主張取消介詞而用“關係詞”(包

括介詞和連詞);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在漢語裏,

介詞和連詞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我曾經給它們一個總

名,叫做‘聯接詞’”。

介詞與介詞結構

加之 以 師旅 (論語)

以 子之矛 陷子之楯 (韓非子)

以 羽 為巢,而編之 以 髪 (荀子)

vp + 介+np介+np + vp

寡君使群臣 爲 魯衛 請 (左傳)介+np + vp為

鄭武公 娶 于 申 (左傳)vp + 介+np于(於)

示例語法結構介詞

np:時間、處所、人名、代詞、普通名詞、指稱性成分等

介詞的語義功能分類

將、把引入處置的對象7

以、於引入訓告的內容6

於、為、乎、因、坐、用、賴引入動作行為的原因、目的5

以、因、用、依、由、緣、循、逐引入動作行為的工具、方式、條件、依據4

從、向、由、至、自、於、即、盡、傍、抵、投、循、在、朝、到、臨

引入動作行為的方位處所3

為、與、于、乎、及、緣、因、除、代、對、共、會、逐、在、由、被、依、循、向、和、後、假、隨

引入動作行為相關的對象2

自、由、當、方、乎、及、即、洎、於、與、爰、粵、至、遲、迨、逮、作、終、在、先、竟、訖

引入動作行為起始、經過或結束的時間1

何樂士 等《古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介詞結構句法位置的古今差異

1. 上古漢語介詞結構有動詞前和動詞後兩個位置。主要特征

是:“介詞+處所/對象”形成的介詞結構在動詞後;“介詞+工具”形成的介詞結構在動詞前後均可。

2. 東漢佛經文獻中,“介詞+處所”形成的介詞結構大量移到動

詞之前。“介詞+對象/工具”形成的介詞結構也逐漸更多地定

位在動詞前位置。這一過程直至唐代定型。

張赪《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① 我時亦共 在其中 學。(東漢·道行般若經)

② 待我今入 向佛 說是事。(東漢·中本起經)

③ 佛 反 以楊枝 嗽口。(東漢·內藏百寶經)

介詞結構中的成分省略

1.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左傳·鞌之戰)

2. 烦大巫嫗爲入報河伯。”(史記·西門豹治邺)

3. 臏生阿、鄄之間。(史記·孫臏)

4. 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5.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記·西門豹治邺)

6. 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介詞舉例

1. 標記工具、憑借物(用、按照、根據)

2. 標記原因(因為、由于)

3. 標記處置對象(把、拿)

4. 標記時間、處所(在、從)

語義表達功能介詞1. 標記時間、處所(在、到)、來源(從)、范圍(在……方面)

2. 標記客體對象(向、跟、為)

3. 標記相關者(對于)

4. 標記比較對象(比)

5. 標記施動者(被)

1. 標記受益對象(給、替、為了)

2. 標記一般對象(跟、向)

3. 標記原因或目的(由于、為了)

4. 標記施動者(被)

“于”和“於”《說文》於:象古文‘烏’省

于:於也。象气之舒亏從丂從一一者其气平之也

17813701《左傳》

13290《韓非子》

49734《孟子》

1767《論語》

50329《詩經》

1260《尚書》

於于

甲骨文中有“于”,無“於”。

1.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2. 遂寘姜氏于城潁 。(《左傳·隱公元年》)

3. 青取之于藍。(《荀子·勸學》)

4.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5.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韓非子·五蠹》)

6.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論語·顏淵》)

7. 余將告於蒞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

8. (南蒯 )遂奔齊,侍飲酒於景公。(左傳·昭公十四年)

9. 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于(於)”

“于(於)”10. 莫若遣心腹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資治通鑒·赤壁

之戰》)

11. 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12. 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13.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4.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15. 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

16.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史記·鴻門宴)

“于”和“於”的區別

1.維葉萋萋,黃鳥于飛。(詩經·周南·葛覃)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3.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

4.時周之命,於繹思。(詩經·周頌·賚)朱熹集傳“於,歎詞。”

“于”可用作動詞詞頭。“於”不行。

“於”(音wū)可用作嘆詞,“于”不行。

關于“於”的一則笑話

有訓蒙者,首教《大學》,至“於戲!前王不忘”

句,竟如字讀之。主人曰:“誤矣,宜讀作‘嗚呼’。”

師從之。至冬間,讀《論語》注“儺雖古禮,而近於

戲”,乃讀作“嗚呼”。主人曰:“又誤矣,此乃“于

戲”也。”師大怒,訴其友曰:“這東家甚難理會,只

“於戲”二字,從年頭直與我拗到年尾。

明·馮夢龍《廣笑府》

“于(於)”和“乎”的區別

1.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2.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

行。 (論語·公冶長)

3. 墨子之于道也,猶瞽之于白黑也,猶聾之于清濁也。(荀

子·樂論)

4.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5.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6.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7.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1.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李斯《諫逐客書》)

2. 項梁乃以兵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3. “虞之與虢,脣之與齒,脣亡則齒寒。”虞公不聽,遂許

晉。宮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記·晉世家》)

4. 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5.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論語·為政)

7. 餘船以次俱進。(《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8.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呂氏春秋·慎大覽》)

1.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

2.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3. 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記·滑稽列傳》)

4.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5.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王安石《遊褒禪

山記》)

“是以”、“以是”以是、是以、有以、無以

1.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史記·項羽本紀》)

2.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3.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史記·項羽本紀》)

4.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梁惠王上》)

1.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論語·子罕》)

2.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3.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 (《戰國策·齊策》)

4.余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5.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李白《夢遊天姥吟

留別》)

《說文》:“為,母猴也”

《經傳釋詞》:“為猶‘以’也;為猶‘用’也。”

“為”有“做”、“製造”、“作為”、“當作”、“認為”等引義,此外還可以用作判斷詞“是”。

1. 公輸盤為我為雲梯之械。(《墨子·公輸》)

2.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

3.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4.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報任安書》)

5.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6.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同上)

7. 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同上)

8.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貨

殖列傳》)

9.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韓非子·五蠹》

10.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語法功能:

二 連 詞

數量:

表達功能:標記所連接對象之間的邏輯關系,包括:并列、選擇、伴隨、轉折、讓步、假設、目的、因果等。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85個;秦禮君《古代關連詞語手冊》收集200多。

用于小句內部(連接詞組)

用于小句之間(連接小句)

1. 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史

記·刺客列傳)

2. 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

不能從。(呂氏春秋·應同)

3. 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左傳·隱公十一年)

不應將副詞當作連詞

從表達功能上講,副詞有時也能起到關聯的作用,但是從語法功能上看,副詞的位置限于狀語,而連詞則不是處于狀語位置。

連詞的類別

若假設

故、為、以、由因果

為以目的

雖、縱讓步

然、但、而、則而、以轉折

以、而伴隨

若、如選擇

與、及、暨、以、而、且…并列

連接小句連接詞和詞組

1.2.3.4.5.6.7.8.

《馬氏文通》的連字分類

雖、縱所以推開上文而展拓他意也推拓連字

然所以反上文而轉申一義也轉捩連字

而、則所以承接上文承接連字

夫、今連字用以劈頭提起者提起連字

1.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莊子·天道)

2. 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墨子·天志中)

3. 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史記·盧綰列傳)

4. 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墨子·七患)

注意相近連詞的用法差異

x 連詞 y• x,y分別是什么性質

• “x + 連詞 + y”整體充當什么功能

連詞舉例

選擇np,vp若

并列、因果、目的vp,句子以

并列ap,vp且

語義表達功能前後成分連詞

假設、因果句子為

并列np與

句子

句子

句子

句子

vp,主-謂,句子

假設、選擇其

轉折然

讓步雖

承接、轉折、讓步、假設/條件(選擇)則

并列、伴隨、轉折、假設而

1.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孟子·滕文公上》)

2. 河水清且直猗。(《詩經·魏風·伐檀》)

3. (李陵軍)且引且戰,連鬥八日。(史記·李將軍列傳)

4. 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漢書·晁錯

傳)

5.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西元年》)

6.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

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論語·季氏)

7. 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邪? (《史記·李將軍列傳》)

8. 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 (《史記·酈

生列傳》)

遞進

選擇

并列

1. 晉文公為踐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復舊職,若從踐

土,若從宋,亦唯命。”(左傳·昭公十三年)

2. 大夫沒矣,則稱謚若字。(禮記·玉藻)

3. 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左傳·昭公十七

年)

4. 軍法,父子俱從軍,有死事,得與喪歸。灌夫不肯隨喪

歸,奮曰:“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仇。” (史

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5. 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

(漢書·高祖本紀)

1.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民。(論語·學而)

2.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

3.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宋濂《送東陽馬

生序》)

5.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王安石《遊褒禪山

記》)

“而”能連接的成分范圍廣泛

“而”連接小句內部成分

1.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

2.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陳涉世家》)

3.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4.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荀子·勸學》)

6.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7.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史記·管晏列傳》)

8.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伴隨

強調謂語

1.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韓非子·五蠹》)

2. 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3. 樹成蔭而眾鳥息焉。(《荀子·勸學》)

4. 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墨子·公輸》)

5. 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6.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戰國策·楚策一》)

7.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8.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呂氏春秋·察今》)

“而”連接小句

并列

伴隨

目的

轉折

1.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2.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稗類鈔·馮婉貞》)

3.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

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

語·八佾》)

4.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

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述而》)

5.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馳然而臥。(《柳宗元·捕蛇者說》)

“而”相當於假設連詞“如、若”

昔闻一试卷,文多“而”字,房考批云:“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陈问樵見之,作謔語曰:“‘而’字如钉钯,然用之当,则为犁地,土松而秧插矣;用之不当,则为击人,迎头一钯,未有不致死者。”此论妙。 (清·王之春《椒生隨筆》)

關于“而”的故事兩則

韓魏公在相,曾乞《晝錦堂記》于歐公。云“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韓公得之愛賞。後數日,歐複遣介別以本至,云前有未是,可換此本。韓再三玩之,無異前者,但于仕宦、富貴下,各添一“而”字,文義尤暢。先子云:“前輩為文,不易如此。”

(宋·范公偁《過庭錄》)

1. 主嚴以明,將知以武。(《戰國策·楚策一》)

2.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

禪山記》)

3.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4. 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史記·刺客列傳》)

5.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6.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并列

伴隨

略有表“目的”的意味

1.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史記·陳涉世家》)

2. 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

3.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蘇洵《六國論》)

4.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5.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史記· 魏

公子列傳)

6.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遊褒禪山記》

7.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史記·陳涉世家》)

目的

原因

相當於“向”

而 vs. 以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假設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_ 方位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呂氏春秋)-+轉折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 (左傳)+-原因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左傳) → √ 而

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史記) → × 而vp-vp [伴隨]

[先后]vp-vp [伴隨]目的

人而無儀,不死何爲(詩經)-+主 _ 謂

木欣欣以向榮 (陶淵明)

樂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禮記)vp/ap - vp-

vp/ap- vp,t - vp

伴隨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禮記)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論語)

ap-

ap,vp/np,S

并列

示例以而

《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作名詞用是“法則”、“準則”的意思。作動詞用是“效法”的意思。

1. 願依彭咸之遺則。(屈原《離騷》)

2. 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史記·周本

紀》)

清·劉淇說“則”是“承上趨下,辭之急者也”。呂叔湘先生說:“‘而’字是圓的、軟的,‘則’字是方的、硬的。”

1.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左傳·隱公

元年》)

2.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

(《荀子·天論》)

3.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4.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韓愈《師說》)

5. 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6. 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沈括《活板》)

7.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

十三年》)

8.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微子》)

1.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2.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韓愈《師說》)

3. 公子則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負羈以從。(《左傳·定公八年》)

4. 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史記·項羽本紀》)

5.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6. 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國語·吳語》)

7. 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莊子·秋水》)

8. 齊國之諸公子,其可輔者,非公子糾,則小白也。(《韓非子·說林下》)

則 vs. 而

虎求百獸而食之(戰國策)-+目的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呂氏春秋)

欲速則不達(論語)弱強轉折

溪深而魚肥(歐陽修) - 溪深 則 魚肥

木受繩 則 直(荀子) - 木受繩 而 直右以左為條件右順接左事理

關聯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馳然而臥 (柳宗元)

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史記)

++(少)假設

連小句

人而無儀,不死何爲(詩經)

公子則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負羈以從(左傳)

+(少)+主 _ 謂(假設)

秦王與群臣相視 而 嘻(史記)

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 (史記)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

左 先于 右

右 先于 左

左 先于 右

-時間

先後

示例則而

“則”的副詞用法

1. 此則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孫醜》)2. 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則亡,不如都周。(《漢書·婁敬

傳》)3.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1.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見王,必掩口。(《韓非子·內儲說

下》)

2. 秦為知之,必不救也。(《戰國策·秦策四》)

3. 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

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4. 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史記·留侯世家》)

《說文》“雖,似蜥蜴而大。”後被借作連詞使用。“雖”作連詞,主要表示讓步關係。

1.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3.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4.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赤壁之戰》)

5.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孟子·滕文公

上》

6.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公

輸》)

1.緩曰:“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2.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史記·高祖本紀》3.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五

蠹》)4. 管仲相齊,曰:“臣貴矣,然而臣貧。”(《韓非·外儲說左

下》)5. 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

兵為?(《荀子·議兵》)6.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

記》)

1.季武子無適子,公彌長,而愛悼子,欲立之。訪於申豐曰:

“彌與紇,吾皆愛之,欲擇才焉而立之。”申豐趨退,歸,

盡室將行,他日又訪焉,對曰:“其然,將具敝車而行。”

乃止。(《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2.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

不美也,所漸者然也。(荀子·勸學)

3. 徐無鬼見武侯,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厭蔥韭,

以賓寡人,久矣夫!今老矣。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其寡人亦

有社稷之福邪?”(莊子·徐無鬼)

4.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韓愈《答李翊書》)

三 連詞和介詞的關系

1.生莊公及公叔段 (左傳)

2.虜魏太子申以歸 (史記)

3.狐偃惠以有謀 (國語)

4.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國語)

5.若我出師,必懼而歸(左傳)

X 與 Y 并列;

X 與 Y 伴隨、

轉折、讓步、假設、因果、目的

X 跟 Y 屬相同

語法范疇X 連 Y連X Y連 XY

1.善釣者出魚乎十仞之下(呂氏春秋)

2.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3.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 (呂氏春秋)

Y 是 X的對象、

方式、時間、處所、目的、原因

X 跟 Y 屬不同

語法范疇。比如X是動,Y是名

X 介 Y介X Y

示例語義性質語法性質

連詞和介詞的分辨

1. 及 莊公卽位,爲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2. 屈完 及 諸侯盟。(左傳·齊桓公伐楚)3. 孫臏 以 此 名顯天下。 (史記·孫臏)4. 孫臏 嘗 與 龐涓俱學兵法。 (史記·孫臏)5. 君 安 與 項伯 有故? (史記·鴻門宴)6. 衛鞅復見孝公,公 與 語,不自知厀之前 于 席也。《史

記·商君列傳》7. 凡有爵者,與七十者,與未齓者,皆不爲奴。 (《漢

書·刑法志》)

連詞和介詞在句法結構中的相互影響

三月,越子伐吳,……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

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p127

練習

1.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論語·微子)

2.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3. 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聽命?先君之敝器請以謝罪。”(左傳·昭公七年)

4.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5.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莊子·外物)

練習6. 今諸生學於太學……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

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必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7.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彊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韓愈·祭十二郎文)

1.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且送之。

2. 君子博學以日叁省乎己,而知明則行無過矣。

3.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雖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然其能改也。

4. 晉師侵曹伐衛,與楚師戰之城濮,楚師敗績。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