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1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7-1 資資資資資資 7-5 資資資資資資資資 7-2 資資資資資資資資資 7-6 資資資資資資 7-3 資資資資資資 7-4 資資資資資資資資

Ch07 資訊管理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123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07 資訊管理

1

第七章 資訊管理概說

7-1 資訊管理簡介 7-5 常見資訊系統簡介

7-2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7-6 企業再造工程

7-3 資訊系統規劃

7-4 資訊系統開發模式

Page 2: Ch07 資訊管理

2

• 早期電腦單純在計算上的應用,到今日廣泛進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與企業組織內部,不但改變了生活型態與工作方式,甚至於幫助高層管理者進行決策與創造競爭優勢。

• 「資訊管理」(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科學,就是以管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流通訊息的管道與資訊科技,期望達到企業組織中的人員與資訊設備達成一個最佳整合。

Page 3: Ch07 資訊管理

3

7-1 資訊管理簡介

• 管理學與資訊技術結合的角度來看,「資訊管理」的構成要素包括下列四種:

Page 4: Ch07 資訊管理

4

• 人員:包括企業內部的資料提供者、資料處理者、資料使用者、決策者及使用「資訊科技產品」的相關專業人員。

• 機器:即是「資訊科技產品」,包括了電腦硬體、軟體及電話、傳真機、網路等通訊設備。

• 資訊:當組織成員作決策時,所有經過處理的資料。

• 組織:是指人類為達成某些共同目標,經由權責分配所結合的完整結構,例如一般的企業組織與公民營機關。

Page 5: Ch07 資訊管理

5

資訊管理的對象

• 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博士曾說:「做正確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正確來的重要」。

• 現代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具備系統規劃、思考及執行能力,能夠有效地收集資訊及有效地運用組織資源與相關資訊系統,最終達企業與組織的目標。

Page 6: Ch07 資訊管理

6

• 所謂「資訊」,就是經過「處理」( Process ),而且具備某種意義或目的的資料,而這個處理程序就稱為「資料處理」( Data Processing ),包括對於資料進行記錄、排序、合併、整合、計算與統計等動作。

Page 7: Ch07 資訊管理

7

• 管理學大師 Simon 曾經將「資訊」定義為:「資訊是人類做決策時,能夠導至決策者改變期待( Expect )或評估( Estimate )的刺激。」

• 「資訊」本身還具備了兩種特性,分別是「時效性」與「不確定性」。

• 「時效性」是指在進行決策時,如果資訊無法事先提供,那麼這些資訊就成為一堆垃圾。而「不確定性」則是在決策時,因為人的認知有限,資訊本身會存在許多未知或不確定的因素,而增加決策的難度。

Page 8: Ch07 資訊管理

8

資訊管理的功能

• 企業的資訊資源包括了「內部檔案式資訊資源」、「內部文件式資源」、「外部檔案式資訊資源」、「外部文件式資訊資源」四種。

• 狹義的角度來看,「資訊資源」( IRM )是指企業組織內相關的資訊資產,但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看, IRM 則必須包括以下兩項內容:– 資訊科技產品– 支援與使用資訊科技產品的作業人員

Page 9: Ch07 資訊管理

9

資訊管理的目的

• 資訊管理科學的目的是在引進資訊科技來處理資訊的過程中,不但促使原組織能適應資訊科技,並同步蛻變新組織中的一套知識與文化。 – 資訊技術管理:包含資訊相關設備的管理與維護,人

機整合與溝通等等。– 成本績效管理:嘗試利用先進的資訊設備,並找出低

成本、高效率的方法來改善企業體質與增加獲利。– 人員行為管理:透過資訊技術來改善人員與組織的溝

通意願及方式,並尋求適當的激勵與監督方法。

Page 10: Ch07 資訊管理

10

Page 11: Ch07 資訊管理

11

7-2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 資訊管理的實作領域來看,「資訊系統」 (Information System,IS) 無疑是企業組織中整合資訊科技與管理學常識的具體成果;而從商業角度看,一個資訊系統是一個用於解決環境所提出的挑戰,基於資訊技術為架構的組織管理方案。

• 「資訊系統」的定義可以這樣描述:「將組織中,記錄、保存各種活動的資料。然後加以整理、分析、計算、產生有意義、價值的資訊,做為未來制定決策與行動參考的系統, 就稱為資訊系統。」

Page 12: Ch07 資訊管理

12

資訊系統組成元素

• 完整的資訊系統,必須包含以下五大組成要素,分述如下:

Page 13: Ch07 資訊管理

13

7-3 資訊系統規劃

• 美國人波曼 (Brow man) 等教授提出了所謂三階段資訊系統規劃模型,如下所述:

Page 14: Ch07 資訊管理

14

策略性規劃

• 資訊系統規劃最困難之處就是如何從組織的整體策略中導引出正確的規劃。

• 這個階段所要執行的內容有:– 1. 定義出資訊系統的目標及收集各種資料– 2.按照既定目標排定任務流程– 3. 通盤考量所有可能影響因素

Page 15: Ch07 資訊管理

15

組織資訊需求分析

• 這個階段的主要成果是將資訊系統的所有流程及需求安排妥當。

• 主要的執行內容包括:– 1. 了解組統對資訊系統的整體需求。– 2.訂定資訊系統的開發流程。

• 另外本階段可以使用兩項重要的輔助工具: – 企業系統規劃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 BSP) – 關鍵成功因素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 CSF)

Page 16: Ch07 資訊管理

16

資源分配

• 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就是擬定資源分配計劃及排程。一般企業的資源有限,不可能一次完成所有的資訊系統,所以我們可以模組化 (module) ,將其分成許多子系統,再決定那一個子系統應該事先規劃。

Page 17: Ch07 資訊管理

17

7-4 資訊系統開發模式

• 資訊系統的需求經常會隨著主客觀環境的改變,如何快速因應系統的變化需求,與資訊系統的開發模式有著莫大的關連。

• 兩種常用的資訊系統開發模式 :– 生命週期模式 – 軟體雛型模型

Page 18: Ch07 資訊管理

18

生命週期模式

• 軟體工業開始引用流行於硬體工業界的「生命週期模式」 (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 SDLC) 做為軟體工程的開發模式,並很快的成為資訊系統發展模式的主流。

• SDLC 模式就是先行假設所開發的資訊系統像一般生物系統有其生命週期 。

• SDLC 的優點是對每一個階段的分工及責任歸屬,區分的相當清楚,缺點就是如果在每一個階段的需求分析不盡完善,往往讓以前的開發工作困難重重,另外因為是以循序性方式進行階段轉移,往往導至系統在沒開發完成前,看不到任何成果。

Page 19: Ch07 資訊管理

19

SDLC 模式示意圖

Page 20: Ch07 資訊管理

20

軟體雛型模型

• 軟體雛型模型 (Software prototyping) 就是建立一個資訊系統的初步模型,它需要是可操作的,且具有完成系統的部份關鍵功能,另外再配合高階開發工具與技術,如非程序語言、資料庫管理系統、使用者自建系統、資料字典、交談式系統等。

• 雛型法的優點是可以幫助使用者在很短時間內可以操作的系統,不過正因為雛型系統經常是使用高階輔助工具設計出來的,無可避免的缺乏結構化考量而無法通過品質保証檢驗。

Page 21: Ch07 資訊管理

21

雛型模型模式示意圖

Page 22: Ch07 資訊管理

22

5-4 常見資訊系統簡介

• 伴隨著資訊技術發展的蓬勃迅速,電腦在辦公室內所能協助處理的範圍也日漸擴大,這也揭開了「企業電子化」( e-Business )的序幕。

• 「企業電子化」的定義可以描述如下:「適當運用資訊工具;包括企業決策模式工具、經濟分析工具、通訊網路工具、活動模擬工具、電腦輔助軟體工具等,來協助企業改善營運體質與達成總體目標。」

Page 23: Ch07 資訊管理

23

電子資料處理系統

• 「企業電子化」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內部的「電子資料處理系統」(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 EDPS )。

• 「電子資料處理系統」( EDPS ),主要用來支援企業或組織內部的基層管理與作業部門,例如員工薪資處理、帳單製發、應付應收帳款、人事管理等等,並且讓原本屬於人工處理的作業邁向自動化或電腦化,進而提高作業效率與降低作業成本 。

Page 24: Ch07 資訊管理

24

EDPS 的特色

Page 25: Ch07 資訊管理

25

• 快速處理:處理速度極快,通常是以微秒或毫秒計。

• 大量儲存:能夠儲存大量資料,永久保存。• 高精密度:自動驗証並改正錯誤,準確度幾達百

分之百。• 高保密性:具有經常檢查診斷與預先告警的功能,

資料還可進行加密動作,故在系統使用期間,非常隱密可靠。

• 最佳資訊品質:能夠綜合多項有關資訊,分析比較後作出最佳建議 ,提供使用者抉擇。

Page 26: Ch07 資訊管理

26

管理資訊系統

• 「管理資訊系統」(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可能各位很容易與「資訊管理」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就兩者的本質而言,「資訊管理」著重在「管理」,而 MIS著重在「系統」。

• MIS 是一種「觀念導向」( Concept-Driven )的整合性系統,不像 EDPS 所著重的是作業效率的增加, MIS 的功用則是加強改進組織的決策品質與管理方法的運用效果。

Page 27: Ch07 資訊管理

27

MIS 的決策模式

Page 28: Ch07 資訊管理

28

• 最佳決策模式:問題中的各種變數關係都已確定,此時利用 MIS 處理資料時,可得最大功效與最佳決策模式。

• 模擬分析模式:問題中變數僅有部份可知,這時可依照決策者的需求,做一適當的模擬分析。

• 通用分析模式:問題中的變數完全不可知,此時僅能運用統計或數學分析來預測未來的可能趨勢,來得到一種通用模式。

Page 29: Ch07 資訊管理

29

• MIS必須架構在一般 EDPS (如生產、行銷、財務、人事系統等)之上,並將處理所得結果,經由垂直與水平的整合程序,提供給管理者作為營運上的判斷依據。

Page 30: Ch07 資訊管理

30

決策支援系統

• 「決策支援系統」(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的主要特色是利用「電腦化交談系統」( Interactive Computer-based system )協助企業決策者使用「資料與模式」( Data and Models )來解決企業內的「非結構化問題」。

Page 31: Ch07 資訊管理

31

DSS 架構與運作示意圖

Page 32: Ch07 資訊管理

32

專家系統

• 「專家系統」( Expert System, ES )是一種將專家(如醫生、會計師、工程師、證券分析師)的經驗與知識建構於電腦上,以類似專家解決問題的方式透過電腦推論某一特定問題的建議或解答。

Page 33: Ch07 資訊管理

33

專家系統的組成架構

• 知識庫( Knowledge Base ) • 推理引擎( Inference Engine ) • 使用者交談介面( User Interface ) • 知識獲取介面(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terfac

e ) • 工作暫存區( Working Area )

Page 34: Ch07 資訊管理

34

專家系統的結構及執行示意圖

Page 35: Ch07 資訊管理

35

ES 的優點

• 1. 將各種專家知識移轉到專家系統的知識庫中,可以延伸專業領域的擴展。

• 2. 再專家缺席或預算不夠時, ES 不但物美價簾,還可以取代專家的地位。

• 3. ES 是數位化的資訊系統,可以重複製作與大量生產。

Page 36: Ch07 資訊管理

36

策略資訊系統

• 「策略」( Strategy )可以視為是企業、市場與產業界三方面的交集點。

• 謂「策略資訊系統」(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SIS )的功能就是支援企業目標管理及競爭策略的資訊系統,或者可以看成是結合產品、市場,甚至於結合部分風險與獨特有效功能的市場競爭利器。

Page 37: Ch07 資訊管理

37

• 規劃良好的 SIS ,必須依循以下三步驟來建立: – 擬訂總體策略

• 企業首先必須從多元化層面來考量,決定將要實行資訊化的總體策略目標。目標的正確與清楚是未來實行 SIS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 目標尋找策略• 差異化策略導向 • 成本策略導向 • 創新策略導向

– 應用資訊技術• 選擇包括「資訊處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資訊儲存」( Information Storage )與「資訊移轉」( Information Transition )等相關資訊應用技術。

Page 38: Ch07 資訊管理

38

主管資訊系統

• 「主管資訊系統」(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

m, EIS )的主要功用是輔助企葉領導階層規劃及管理組織運作,並且掌握內部資訊(包括銷售、利潤、客戶、財務、生產力、顧客滿意度等)、外部資訊(包括股匯市變動、景氣狀況、市調狀況等)及提供多維分析 (multi-Dimension) 、整合性資料來輔助高階主管進行決策。

Page 39: Ch07 資訊管理

39

客戶關係管理

• 「客戶關係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在今日的網路熱潮下,尤其企業競爭力與經營模式必須受到來自全球競爭對手的挑戰,幾乎已經成為企業面對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管理課題。

Page 40: Ch07 資訊管理

40

企業資源規劃

• 「企業資源規劃」(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

ng, ERP )目的是利用先進的最佳化理論與演算法運算,來提供企業組織最佳化的資源分配模式。

• 當 ERP 系統導入企業的過程中,往往會造成財務(軟、硬體設備)與制度的重大衝擊,因此必須審慎評估是以「全面性導入」或「漸近式導入」方式來實施 。

Page 41: Ch07 資訊管理

41

企業再造工程

• 「企業再造工程」( Business Reengineering )是目前「資訊管理」科學中相當流行的課題,所闡釋的精神是如何運用最新的資訊工具,包括企業決策模式工具、經濟分析工具、通訊網路工具、電腦輔助軟體工程、活動模擬工具等,來達成企業崇高的嶄新目標。

Page 42: Ch07 資訊管理

42

專案管理

• 所謂「專案」( Project ),簡單的說,就是指為達成某項特定任務的工作過程。

• 「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就是將暫時性的資源(如設備及人員)結合來解決某一個特定問題,並對於這些資源進行規劃、組織與控制的相關活動。

• 「專案管理」是由「專案經理人」( Project Manager )與「專案小組」( Project Commitee )組成 。

Page 43: Ch07 資訊管理

43

專案管理與一般管理的不同

• 1.必須有明確而特定的目標,而且滿足五項控制點,包含預算、人力、時間、資訊與知能(與專案系統相關的知識與技術)。

• 2.必須在特定時期內完成,並且有完整的「專案計劃」( Project Plans ),內容包括邊際狀況( boundary condition )、專案標的、成本效益分析、時程排定、上級支援項目、小組組織架構。

• 3.預算必須固定,不可隨意增加。• 4. 由指派的專案小組來完成 。

Page 44: Ch07 資訊管理

44

電腦輔助軟體工程

• 電腦科技的蓬勃發展,軟體重要性急速提高的同時, 軟體技術、教育訓練及軟體相關制度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產生了如產值低、生產成本過高與品質低落等軟體危機。

• 「電腦輔助軟體工程」﹝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CASE﹞,是從 1980年代中期把軟體工程成功地轉向資訊系統開發的一種協助解決軟體危機的工具與技術。

Page 45: Ch07 資訊管理

45

• CASE 的優點如下: – 使用軟體工程方法論發展軟體 ( 如雛型方法、資料流程圖 (DFD) 與資料字典等 ) ,可加速系統開發與提高生產力。

– 增加軟體物件 ( 如分類策略、知識工程、程式碼或資料庫 ) 的再利用性 (reusability) 。

– 系統設計人員可利用 CASE 所提供的軟體訊息庫 ( 如規劃、需求、分析、程式碼、執行碼、資料庫、測試、相關模組等 ) ,而毋需花費精神在程式碼的編寫,可將重心花在系統的分析與設計。

– 由於詳細記錄軟體的相關文件,可簡化程式維護工作,並經由自動檢驗過程,更容易確保軟體品質。

Page 46: Ch07 資訊管理

46

• 「企業再造工程」對於企業組織的影響層次,可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 作業程序階段

• 詳細的評估與規劃,嘗試利用資訊科技將企業內部的結構性與非結構性業務通盤改變,最後並以績效及產能為最終目標。

– 管理模式階段• 作業程序階段」的改善成果,「企業再造工程」執行團隊還必須配合同步在員工薪資福利、管理模式與技巧、組織架構與制度等方面隨之變動,另外在進行時,仍需考慮組織架構及技術層面的影響,並時時評核新的程序和技術為組織所帶來人事、結構及工作內涵的變化,否則上一階段所做的努力,可能會前功盡棄。

Page 47: Ch07 資訊管理

47

– 理念決策階段 • 完成前兩個階段的目標與任務之後,這時「企業再造

工程」執行團隊的理念及目標都因為資訊科技與團隊管理精神而做了徹頭徹尾的改變,也只有本階段的真正達成,才能為「企業再造工程」畫下一個完美句點,並將全新的理念與標準化作業普及到企業每個角落。

Page 48: Ch07 資訊管理

48

企業再造工程的三階段工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