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史二 第五篇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 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第二節 城市生活與大眾文化.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 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學習目標: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五四愛國運動 新文化運動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五四運動的影響. 大 事 紀.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1). 一、國內政治背景: 清末以來的內憂外患,知識分子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失去信心 二、國際背景: 時值歐戰結束,國際 民族主義思潮高漲 ,美國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中之保障弱小國家, 民族自決 等,吸引中國學術界 三、外交背景: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歷史二 第五篇

歷史二 第五篇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

–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第二節 城市生活與大眾文化

Page 2: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第一節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 學習目標:–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五四愛國運動– 新文化運動–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五四運動的影響

Page 3: 歷史二 第五篇

大 事 紀時 代

紀 元 西 元 紀 事

清朝 光緒三十年

1904 年 北洋女子公學成立於天津

中 華 民 國

民國元年 1912 年 南京臨時政府命令禁止纏足民國三年 1914 年 日本藉口對德宣戰,強占膠洲灣民國四年 1915年 《新青年》創刊,

袁世凱接受日本「二十一條」民國五年 1916 年 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民國六年 1917年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民國七年 1918 年 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民國八年 1919 年 五四運動起,中國拒絕在對德和約簽字民國十二年

1923 年 北京出現女警

Page 4: 歷史二 第五篇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1)一、國內政治背景: 清末以來的內憂外患,知識分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失去信心

二、國際背景: 時值歐戰結束,國際民族主義思潮高漲,美國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中之保障弱小國家,民族自決等,吸引中國學術界

三、外交背景: 中國依舊受到列強欺壓,俄英企圖染指蒙藏,日本對山東,國人禦侮聲日強,為民族主義高張埋下種子

反帝國主義

Page 5: 歷史二 第五篇

慶祝歐戰結束

1918年 11月,威爾遜(左)與法國總統龐加萊

Page 6: 歷史二 第五篇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2)四、經濟背景: 歐戰期間,列強無暇顧及,中國民族工業遂得喘息,城市的知識分子與新興工商業者,希望國家扮演保護者角色

五、社會背景: 清末廢科舉後,知識分子缺乏管道參政,流向各行業,社會因之蓬勃;工商業興起後,人口流向城市,增加社會變革動力

六、文化方面: 1. 知識分子批判傳統聲浪日高,認為傳統儒家與專制關係密切,與平等、自由之共和立憲精神不容,

2. 新知識分子受過國外現代學術訓練,辦刊物,宣西潮,影響年輕學子,為「五四運動」做思想準備

3. 北大自由學風,成為新思想搖籃

反軍閥主義

Page 7: 歷史二 第五篇

五九國恥1. 日本於歐戰不久,趁機向德國宣戰,並派兵占領山東。

2.袁氏正值推行帝制,日本意欲控制全中國,乃以支持帝制作為交換「二十一條」條件

3. 二十一條無疑將中國納為日本保護國。

4. 袁世凱除第五號保留日後協商外,於五月九日覆文認可,史 稱:「五九國恥」。

簽訂「二十一條」的中日代表

Page 8: 歷史二 第五篇

日本在山東勢力的擴張1.袁世凱卒後,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藉口修鐵路向日本大量貸款是為「西原借款」

2.民國 7年( 1918 ),日本向段提出山東駐軍及延長膠濟鐵路租期要求,段覆文竟表「欣然同意」

3.日本此舉將占領山東合法化

段祺瑞主導下的北洋政府通過對德參戰決議,圖為北洋政府對德絕交原檔。

Page 9: 歷史二 第五篇

巴黎和會與中國政情1.巴黎和會期間,因威爾遜揭櫫的「十四點原則」影響,國際瀰漫正義、公理、民族自決聲浪2.中國提出取消外國在華特權盼能爭回喪失的利權外,至少能取回因德國戰敗的山東權益3. 列強早有暗盤交易,且顧忌日本在太平洋勢力,竟將山東權益悍然轉交日本4. 顧維鈞據理力爭,但日方表示當初段祺瑞在「西原借款」時,對日本繼承山東權益已表「欣然同意」,故列強無可置喙

Page 10: 歷史二 第五篇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民國八年,五月四日:1.和會消息傳到國內引起北京地區大學生在天安門集 合抗議2. 高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簽字」等口號,並要求嚴懲親日官員3. 北京政府逮捕學生,引發全國的愛國運動,工人、商人繼之響應,各地罷工罷市,史稱「五四運動」4.在龐大壓力下,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撤銷外交官員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遂使山東問題成為懸案

北洋政府外交官

Page 11: 歷史二 第五篇

「五四」花生省魔術?

Page 12: 歷史二 第五篇

中國代表拒簽凡爾塞合約的報導

當時可以透過哪些媒體即時接收外來訊息?

報紙、雜誌

廣播

Page 13: 歷史二 第五篇

大學生遊行走向天安門途中

五四運動爆發,北京的大學生遊行走向天安門途中

Page 14: 歷史二 第五篇

山東問題的發展

民國 4 年 日本進軍山東,對中國提出 21條要求,袁世凱對山東問題予以允諾。

民國 8 年 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山東主權交與日本,引發五四運動

民國 6年 段祺瑞「西原大借款」時表示「欣然同意」日本繼承山東之權利

民國 10年

華盛頓會議後協議由中國贖回

1896 年 瓜分風潮下: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Page 15: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背景:清末到民國初年,各種改革均面臨挫敗,若干知識分子認為這是因中國傳統文化不良所導致,欲振衰起敝,必須作全盤革新方有可能

代表刊物:《新青年》雜誌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蔡元培、李大釗、周樹人(魯迅) 陳獨秀

Page 16: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運動緣起:1.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發刊言中批評當時中國社會黑暗,期勉青年人建立獨立人格與思想自由,象徵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2.蔡元培時任北大校長,開創自由學風,聘請陳獨秀任教,其餘撰稿人陸續加入蔚為新勢力

Page 17: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的四大特徵•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 批判傳統文化• 文學革命• 導入新思潮

Page 18: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 (一 )一、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1.口號:擁護「德先生」、「賽先生」 「德先生」→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 )先生:反對獨裁專制、推翻舊倫理、道德

「賽先生」→賽因斯( Science )先生學習西方科學研究方法,破除迷信

2.方向:欲成民主共和,必用民主代專制,科學掃迷信,反對愚昧盲從,建立科學化研究精神,只有二者才能救治傳統的政治、道德、學術、思想一切黑暗

Page 19: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四傑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之四:左起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

Page 20: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 (二 )二、批判傳統文化:1.對象:以儒家為代表的舊傳統2.主張:陳獨秀猛烈批判儒家「三綱五常」為中心的舊倫理道德,因為前者被視為中國專制主義的基礎

胡適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激進口號,主張對傳統均要以懷疑的科學態度重新審視

魯迅《狂人日記》將中國千年傳統禮叫比喻為「吃人」的歷史

3.影響:自此,「吃人的禮教」、「打倒孔家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口號

青年時期的魯迅,1912年。

Page 21: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 (三 )三、文學革命:1.主張:胡適於《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議文學改革與白話文運動(提倡白話文始自清末)

陳獨秀繼之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平民文學主張,並認為文學革命帶有精神改造、思想解放意涵

胡適提出文學「八不主意」,陳獨秀反對雕琢艱澀的文言文表達新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刊物《新青年》雜誌

Page 22: 歷史二 第五篇

文學革命的影響

2. 影響:白話文替代文言文成為趨勢魯迅創作系列作品,如:《阿 Q正傳》,為白話文學作品典範 1920年,胡適《嘗試集》為文學革命以來首部白話詩集

Page 23: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文化運動的特徵 ( 四 )四、導入新思潮:1.緣起:清末以來便以報刊宣揚革命與立憲理念,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各種思潮紛紛透過期刊、報紙引進中國

2. 代表刊物與西方思潮引進:《新青年》之「易卜生專號」、「馬克思專號」

《新教育》之「杜威專號」 西方著名思想家訪問中國: (美)杜威(英)羅素

結果:民初出現思想自由氣氛

Page 24: 歷史二 第五篇

新思潮的影響3. 影響:(1)間接促成中國共產黨成立西方思潮不論良窳兼收,社會主義思潮最激進之馬克思主義同時引入,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先後信仰,直接促成中共成立(2)國民黨改組

政黨政治

Page 25: 歷史二 第五篇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一、原因:婦女從屬於男性,缺乏獨立地位,受

到「三從四德」禮教約束,婚姻不能自主,男女權利義務不等

二、反動:胡適、陳獨秀大力提倡婦女解放,爭取女權

三、口號:「廢纏足,興女學」四、後續發展:陳獨秀主張婦女可讀書、參政、獨立生活,夫死可再嫁

Page 26: 歷史二 第五篇

課文補充• 三從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

子」。「三從」從服喪制演化成人際間主宰服從的關係,與漢朝倡導的「三綱」呼應,將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延伸至「從父」、「從夫」的觀念

• 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的源流:初見於《周禮.天官.內宰》」

Page 27: 歷史二 第五篇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一、源流:清末即已開始,梁啟超於上海發起「不纏足會」→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從腳開始

二、西方教會陸續在華創辦女校, 1904「北洋女子公學」成立於天津→最早公立女校,五四之後更加蓬勃

三、女子衣著出現改變,裙裝逐漸流行

Page 28: 歷史二 第五篇

民初的「摩登狗兒」女明星蝴蝶

女共產黨員丁玲

Page 29: 歷史二 第五篇

婚姻觀念的改變一、女性對婚姻有較高自主權,惟選舉、財產繼承權進步有限

二、學者呼籲改變傳統貞操觀,鼓吹自由戀愛

三、沈兼士:「獨身、結婚、離婚、夫死再嫁,或不嫁,都可以絕對自由。」

Page 30: 歷史二 第五篇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 婦女解放的成就:一、婦女受現代教育,走入職場,經濟獨立二、積極參與政治、社會活動三、辦報刊、演講從事社會改革• 婦女的社會參與:一、國民革命軍北伐出現女兵二、五四以後學校出現女教師三、公私立機關出現女職員,例:海關、女警

Page 31: 歷史二 第五篇

宋慶齡與孫中山 宋美玲與蔣介石

Page 32: 歷史二 第五篇

「五四」的影響1.激起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2.政黨介入學生及勞工運動3.國民黨改組與中國共產黨成立4.加速反軍閥、反帝國主義運動進程5.白話文學紮根,帶動新聞事業發展6.舊家庭制度沒落,女權運動興起7.傳統儒家遭受嚴厲批判,西方思想備受推崇

Page 33: 歷史二 第五篇

「五四」的影響 (圖解 )

婦女

勞工

青年學生

西學→新學

文言文

( 儒家 )傳統權威

中學→舊學

Page 34: 歷史二 第五篇

課後活動• 試舉出五個新文化運動到

五四運動時期的主要人物事蹟,並說出其後政治取向的差異,差異發生的原因?

Page 35: 歷史二 第五篇

好站連結• 歷史文化學習網 / 思想與文教 / 新文化運動

的高潮-與五四運動的合流 http://culture.edu.tw/history/menu_photomenu.php?menuid=248&s_level=

• 新華網 / 五四運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4/27/content_1441831.htm

• 五四想從前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main.html

• 近代中國人對女性小腳美的否定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conference/beauty/china.pdf

Page 36: 歷史二 第五篇

12-1 圖源出處• 威爾遜(左)與法國總統龐加萊慶祝歐戰結束:

http://www.ourzg.com/bbs/htm_data/53/0601/24593.html

• 簽訂「二十一條」的中日代表: http://www.qingdaochina.org/jdhg/ws/3.htm

• 段祺瑞主導下的北洋政府通過對德參戰決議,圖為北洋政府對德絕交原檔:http://www.qingdaochina.org/jdhg/ws/LISHI/61.JPG

• 中國代表拒簽凡爾塞合約: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dbase/gallery/picture20.html

• 五四運動爆發,北京的大學生遊行走向天安門途中:http://www.qingdaochina.org/jdhg/ws/4.htm

• 陳獨秀: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3•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之四:左起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3• 青年時期的魯迅, 1912 年: 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424

•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刊物《新青年》雜誌: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3

• 婦女的解放與反傳統:http://www.cte.fju.edu.tw/garfield/material/c_hist/footbinding/footbinging.htm

Page 37: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二章 新文化與新思潮第二節 城市生活與大眾文化• 學習目標:

–城市的現代化–城市的市民生活–鄉村的景況– 現代化對農村的影響

Page 38: 歷史二 第五篇

大事紀時 代 紀 元 西 元 紀 事

咸豐八年 1858 年 香港出現第一份中國人自辦報紙《中外新報》

光緒元年 1875 年 上海鋪設電話線光緒八年 1882 年 上海架設電燈光緒二十二年

1896 年 上海放映西洋電影

光緒二十九年

1903 年 上海引進汽車

光緒三十年 1904 年 北洋女子公學於天津成立 民 國

民國五年 1916 年 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Page 39: 歷史二 第五篇

城市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從與西方接觸

的地方開始,如通商口岸:

上海、武漢、天津等• 特徵:一、華洋商人林立二、景觀、建築、基礎建設、物質文化、感官娛樂有別於傳統城市

1930 年代蘇州河畔的上海;新大樓與傳統舢舨。

Page 40: 歷史二 第五篇

城市的現代化三、現代設施的出現:煤氣、電燈、自來水、電話、

電話、銀行四、中國現代化城市樣版:

上海

汽車初到上海的景況

Page 41: 歷史二 第五篇

城市的現代化新式教育也從上海開展:一、自清末西洋傳教士陸續在上

海興辦西式學堂二、強調學生主動、注重強健體

魄,為傳統教育注入活力• 交通方面:西式交通工具,促

進各地交流,視野擴大• 習慣用鐘錶計時,增強時間觀

念• 新舊交雜,改良京劇、鴛鴦蝴蝶派小說、不斷嘗試

• 新式警察制度在城市運作

上海的交通警察

Page 42: 歷史二 第五篇

城市的市民文化近代市民群體的誕生:緣起:通商城市中,大眾休閒娛樂場所建立,商業化的社會交往,生活消費習慣的改變造就初中國最早的市民群體

1930年代號稱遠東最豪華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

Page 43: 歷史二 第五篇

城市的市民文化特徵:一、西式休閒生活娛樂:電影院、舞廳、百貨公司

二、接受西式生活習慣:進口香皂、毛巾、抽水馬桶

三、西式裝扮:太陽眼鏡、洋裝、洋裙、洋傘、女性穿緊身改良旗袍、男性穿西裝

四、西洋飲食習慣:西餐廳成為上流人士社交應酬與代表時尚場所

Page 44: 歷史二 第五篇

城市的市民文化• 傳統娛樂仍然流行:京劇泰斗梅蘭芳全國家喻戶曉。

梅蘭芳梅蘭芳

Page 45: 歷史二 第五篇

19世紀中期後,出現以一般民眾為訴求的近代報刊:過程:一、最早的中文報紙為在華洋人創辦→反映市

民輿論二、咸豐八年( 1858)首份由中國人自辦報紙在香港發行→「中外新報」

三、甲午戰後,國人自辦報紙漸多,藉由閱報吸收新知,評議時政,成為城市知識分子生活一環

近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出現

Page 46: 歷史二 第五篇

近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 影響:形成一股強勁民眾思想啟蒙運動,如:立憲、革命、婦女解放,均藉由報紙宣傳

Page 47: 歷史二 第五篇

香港《中外新報》

Page 48: 歷史二 第五篇

• 報刊類型的轉變:一、報刊大量發行,使讀者的階層下降

二、迎合普羅大眾走向的畫報出現:《點石齋畫報》、《良友畫報》,以圖片為主要賣點

三、連文盲都能透過照片或畫片「看新聞」,這類報刊無形促進人民對「國家一體感」與危機意識

《良友畫報》內容圖片多健康正面。

Page 49: 歷史二 第五篇

鄉村的景況• 特徵: 窮困狀況相較清末無甚改變 農民生產仍是歲入的主要來源• 農村危機的來源: 土地分配不均:佃農占全國農民 50%以上,南方比北方更為嚴重

耕地面積不足:耕地面積不即可餬口的十畝,造成農村勞動力轉向副業或外流

賦稅繁重:軍閥控制區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內戰直接造成徵兵與重稅,日軍同樣對農村掠奪,農村經濟持續惡化

Page 50: 歷史二 第五篇

鄉村窮困的影響• 失業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礦山、鐵路、企業、碼頭、工廠

• 不少農民淪為士兵或盜匪,使農村成為社會動盪的不定時炸彈

Page 51: 歷史二 第五篇

現代化對農村的影響• 特徵: 1920~30 年代,農村依舊貧困,但現代化生活仍滲透入農村

• 實例:鐘錶、毛巾、肥皂、火柴、煤油燈的使用等等

Page 52: 歷史二 第五篇

農村統治結構的轉變• 清末民初:一、傳統:縣令、宗族士紳領袖二、更替:科舉的廢除,使新知識分子與宗族關

係疏遠,血緣關係式微• 國民政府時期的變動:特徵:藉由新式交通媒介:電話、電報、公路,

中央命令可直接下達至地方,中央外派官員漸取代縣官與仕紳,並建立警察組織

Page 53: 歷史二 第五篇

農村統治結構轉變的弊病

弊病:中央權力擴大,農民處境更加堪憐,因中央建設等諸多開支,均向農民開徵新稅

Page 54: 歷史二 第五篇

國民政府農村改革的困難• 國府處境內外交逼,無力採取大刀闊斧改革

• 國府官員、將領本身即與土地利益相聯結,故阻力重重

• 抗戰期間,國府益加倚重地主• 中國共產黨退回鄉村確實行種種土改試驗,不論減租或全盤沒收土地,受到農民支持

Page 55: 歷史二 第五篇

中共在「解放區」展開土地改革運動

Page 56: 歷史二 第五篇

民初的政局

中國國民黨城市居民地主資產階級

中國共產黨農村佃農

城市工人

階級對抗錢多 人多

Page 57: 歷史二 第五篇

知識分子對農村的關懷• 特色:投身農村重建改造一、晏陽初,在河北定縣推動平民教育運動

二、山東鄒平縣自治建設運動三、河南鎮瓶、內鄉自治、自衛運動,展現知識分子愛鄉愛國精神,由口號而致實際建設行動

晏陽初

Page 58: 歷史二 第五篇

平民教育課本

Page 59: 歷史二 第五篇

如果生在民初,你是哪一種人?

Page 60: 歷史二 第五篇

如果生在民初,你是哪一種人?

Page 61: 歷史二 第五篇

課後活動• 試著想想農村經濟的失敗,對照

於口岸城市的進步,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

• 這是取自《點石齋畫報》的圖,圖中可見:

1)幾隻豬正悠哉地吃糧食。2)幾隻豬在一角被綁起四肢。3) 一隻豬在同伴面前被拖入屠場。4)正被宰殺分屍的豬。試著將圖中的豬全想像成人類,再讀一遍上述文字,你認為畫報所要呈現的主題為何?

Page 62: 歷史二 第五篇

好站連結• 第十六章 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http://www.sanmin.com.tw/DMForTeacher/%BE%FA%A5v/92%BE%FA%A5v%A4U%B2%C4%A4Q%A4%BB%B3%B9.htm

• 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012001.htm

• 上海 http://www.chiculture.net/0214/html/a01/0214a01.html#

Page 63: 歷史二 第五篇

12-2 圖源出處• 1930 年代蘇州河畔的上海;新大樓與傳統舢舨:

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214

• 上海的交通警察: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425/12269150_7.html1930

• 年代號稱遠東最豪華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214

• 梅蘭芳(左圖) : http://www.hkedcity.net/library/book/content.phtml?isbn=9622383319&page=2• 梅蘭芳(右圖) : http://www.chinapages.com/culture/jj_mlf.jpg• 香港《中外新報》: http://www.lidicity.com/laobao/xgzwxb1889.jpg• 《良友畫報》: 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214• 中共在「解放區」展開土地改革運動: http://www.netcity.net.cn/prc50th/photo/32.jpg

• 晏陽初: 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ociologist/yanyangchu/t20050921_7072.htm

• 平民教育: http://course.ccjhs.tp.edu.tw/t128/note.htm • 《點石齋畫報》: http://www.geocities.com/changchao.geo/psibook010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