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簡簡簡簡簡簡 , 簡 簡簡簡簡簡簡簡簡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東羅馬帝國的殘喘.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東羅馬帝國的殘喘

Page 2: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Page 3: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東方帝國的沒落  自五六八年起,倫巴人即開始侵入義大利。雖說他們沒有把義大利全部佔領,卻也佔領了北部以及中部大半 .六二四年,羅馬屯兵於西班牙的最後幾處駐防軍為西哥特人所驅逐。自六一三至六二九年之間,波斯人佔領了敘利亞,巴勒斯丁和埃及,而且全小亞細亞直到博斯普魯海峽(Bosphorus)全遭他們蹂躪。在歐洲方面,則有阿乏爾(Avars)人,斯拉夫種的柯羅亞底 (Croats)人和塞爾卜(Serbs)人征服了多瑙河流域一帶地方及巴爾幹大部分,把這些地方的基督教大部分消滅了,而且在六二三年與六二六年兩次進犯,侵至康士坦丁堡。當時帝國之所以未即傾覆,要完全歸功於皇帝紇拉克留( Heraclius六一零-六四二)之軍事天才,波斯軍全部為他戰敗,東部淪陷各省也全部被收復了。但在他去世之前,一種新興勢力起來了,那就是回教。回教教主雖於六三二年死於麥加 (Medina),但他在世時早已計劃好了的征服各地的策略,在後來為回教主歐墨爾 (Omar)及歐思茫 (Othman)相繼實行出來了。

Page 4: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大馬色於六三五年,耶路撒冷及安提阿於六三八年,亞力山太於六四一年,相繼淪陷於回教人之手。到了六五一年,波斯國運遂告『壽終正寢』。大約在七一一年時,回教勢力有如高潮洶湧,渡直布羅陀海峽 (Gibraltar)而入西班牙,把西哥特王國消滅了,並且摧枯拉朽地長驅直入法國。不過到了此處,有法蘭克人在馬特勒查 (Charles Martel)統帥下,於七三二年大戰回軍於都爾(Tours)與坡阿帖之間,而阻其前進。在東方,回軍於六七二至六七八年間,及七一七至七一入年間,幾番圖攻康士坦丁堡,均未得逞。至於敘利亞,埃及以及北非則長久淪於回教人之手。

Page 5: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Page 6: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Page 7: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在這情形下,為挽回危局,在那些受威脅最甚的地域,自然要設法把全國教會信仰統一起來,在康士坦丁堡主教長士求 (Sergius)領導下,經數年往返磋商交涉,纔由皇帝紇拉克留發動一種聯合全國神學思想的政策,其宣言之基本思想為:基督一切事工都是本乎『一個屬神而又屬人的精力』。六三三年,在埃及的亞力山太『正統派』主教長古列 (Cyrus),根據這個思想,擬就一種聯合各派的信條,在調和基督一性派的意見上,顯然很有成效。但反對這種聯合運動的勢力不久就起來了。

Page 8: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有一個巴勒斯坦的修道士名所夫羅紐(Sophronius)者起來領導這種反對勢力,此人以後作了耶路撒冷的主教長。士求聞之大為震驚,設法禁止人討論這類問題。他將一己意見寫信向教宗和挪留 (Honorius六二五-六三八 )說明。但教宗不贊成『精力』 (Energy)的說法,認為不合聖經,寧願說基督祇有一個意志。於是在六三八年,紇拉克留發表了一篇續論 (Ekthesis)此論原為士求所編;論中禁止人討論基督究有一個精力或兩個精力,但確定基督祇有一個意志。

Page 9: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東西方神學爭辯  六四一年,教宗約翰四世(六四零-六四二)下諭,斥責基督祇有一個意志的教理-「基督一志說」(Monothelite)的異端。紇拉克留死於是年,繼其位者為康士坦斯二世( ConstansII六四二-六六八)。他於六四八年下了一道諭旨,稱為型詔 (Typos),禁止人討論基督一志或多志問題。當時作教宗的是馬丁一世 (六四九-六五五 ),此人野心頗大,他見有機可乘,不但可以發揚西方教會對這問題的神學見解,因為西方教會素常主張基督的每一性都是完全無缺的;而且還可以藉此伸張教宗權威於東方。他於是在六四九年召開一大會議於羅馬,宣佈基督有兩志-人志與神志-不但斥責士求以及康士坦丁堡的其他主教長,而且也將 [續論 ] 及[型詔 ]兩文根本推翻。

Page 10: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這自然等於推翻了東羅馬皇帝。六五三年,康士坦斯派人前去逮捕教宗馬丁,解到康士坦丁堡備受嚴刑。但馬丁堅持一己信念,勇毅不屈。後被放逐於克立米亞 (Crimea)而死。以後許多年,羅馬與康士坦丁堡間情勢緊張。繼康士坦斯二世為帝的為康士坦丁四世(六六八-六八五)。這時,那些發動神學糾紛的基督一性派地域,均為回教人所佔領。設法與義大利建立關係便十分要緊,於是東羅馬皇帝與教宗亞迦妥 (Agatho六七八-六八一 )磋商和議,亞迦妥寫了一封長信,把這問題說明,好像利歐一世發行他的大卷一樣。在六八零與六八一年中,皇帝召開了一次大會議於康士坦丁堡,此即所謂第六次大公會議。

Page 11: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這次會議宣佈基督有『兩個自然的意志,或說意欲......並不互相矛盾......但他的人意毫不違拗的,毫不厭惡的,隨從貼服祂的神意,祂的無所不能的意志』。這次會議也決議斥責士求及其他繼之而為康士坦丁堡主教長者,又斥責亞力山太主教長古列及教宗和挪留。在神學問題上,那分裂的東方教會為羅馬所制勝,這要算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在尼西亞,第二次在迦克墩,這一次在康士坦丁堡,都是羅馬的勝利。

• 基督既然有完全的人性,祂也必需有人意,我們可說這是必然的事。

Page 12: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基督一志說爭辯的意義涉及靈性的問題。意志或「精力」是被認為屬性,肯定基督的人志表示救主的人性有其自由。與此相對的是基督一性論或基督一志說,它著重基督存在的統一性。這問題更牽涉到基督徒生活。上帝的作為是藉著人的意志而行呢,抑或勝過人的意志?在康士坦丁堡釐定的教義是迦克墩信經邏輯的完成。關乎基督論的爭辯,單就教理方面而言,到了這一次所得的定義,要算告一段落了

Page 13: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雖說第六次大會議是西方教會的勝利,然而它還有補充的一幕,又可說是西方的失敗。原來第六次大公會議也如同那『三章』大會(五五三)一樣,沒有制定懲戒規條。到了六九二年,猶斯提念二世(六八五-六九五,七零四-七一一)下令召開一次會議於康士坦丁堡,補充這類事工。這次會議稱為第二次特如蘭 (Trullan)大會議,由於圓屋頂會議廳而得名,從前那次六八零與六八一年之間所開會議也在此處舉行;這次議會又稱五六會議, (Concilium Quini-Sextum),因為是完全了第五第六兩次的大公會議。

Page 14: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到會代表全是東方教會中人,就羅馬而言,這次會議自係無效,然而東方教會認為之前六八零與六八一年間所開的大會議之未完成。這次會議復興了許多古代法典;但在它所制定的條例中,有幾條是直接與西方教會的慣例抵觸的。根據迦克墩會議所同意的,這次會議承認『康士坦丁堡主教區應與古羅馬主教區享受同等特權』。這次議會也准許了執事和長老娶妻,且斥責羅馬禁止此種婚姻。直到今日希臘教會依然准許教牧成家立室。這次會議也禁止教會仿傚羅馬的風俗,於大齋期內每逢禮拜六日禁食。又不准用西方教會所慣用的羔羊圖像為基督的象徵,改用人的圖像,以強調道成肉身的真實性。雖說所制定的這些條例其自身無關的宏旨,但在感覺與習慣上,卻很足以加深東西教會之裂痕。

Page 15: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基督教在東方的散佈】• 正當基督教在西方正處於「黑暗時代」的時候,在東方的教會卻是正值輝煌時期。原來自主後330年康士坦丁遷都後,在羅馬的天主教廷一面與世俗政權鬥爭,同時又與康士坦丁堡的主教展開長期的鬥爭,東西方教會互相對抗。而在東方大主教與世俗的統治者之間,並沒有如羅馬教皇與帝王間出現的相爭情況。從起初,東方教會就與治理康士坦丁堡的領導人保持一段密切的合作關係。

Page 16: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當阿拉伯回教興起之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成為基督教世界的前哨,負起保護東歐對抗回教勢力入侵的艱巨工作。雖然康士坦丁堡成功抵禦兩次大規模的進攻 (主後 647~648 、 717~718 年 ),但東方帝國除常受陷落威脅的康士坦丁堡,以及巴爾幹半島與小亞細亞的一部分外,終究無力保護其餘的地區,而使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相繼落入回教徒手中。不論回教徒在甚麼地方施行統治,基督教都強受壓制,變成癱瘓。

Page 17: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 雖然如此,東方教會在小亞細亞、亞美尼亞與巴爾幹半島一帶,仍極蓬勃。他們所採用的語文是希臘文,由此形成希臘東正教。希臘東正教最大的成就是向俄國宣教。第十世紀末葉俄皇佛拉地米(Vladimir , 980~1014 年 )可說是俄國基督教的成立者。佛氏為了令子民有一種共同的宗教信仰,邀請了回教、猶太教、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會的代表,到基輔 (Kiev)論證他們自己信仰的價值。回教與猶太教都不能給予他甚麼深刻的印象,但他卻不能在東方及西方基督教之間作出抉擇。他於是派遣使者,分別到羅馬和康士坦丁堡觀察他們的宗教情況。到達康士坦丁堡的使者,被聖蘇非亞 (St. Sophia)教堂壯觀的崇拜禮儀吸引,以致他大力推薦東正教。主後 988年,佛拉地米與東羅馬帝國國皇奧托 (Otto II)的姐妹結婚,接受了浸禮。他的十二個兒子也跟隨他的例子,很多俄國人民亦集體接受基督教為他們的宗教。於是在主後 989年,俄國正式成為基督教的皇國。

Page 18: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Page 19: 簡易教會歷史 ,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