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教會歷史 第二課 2013128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教會歷史 第二課

2013年12月8日

Page 2: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復習

• 耶穌十架受難、從死裡復活、聖靈大能的工作是基督教的根基。

• 福音的廣傳。 • 基督徒遭迫害。 • 異端 – 伊便尼派、幻影論派。 • 用諾斯底主義的思維解釋福音。

Page 3: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基督教聖經的形成

• 沒有聖經的基督教信仰會是甚麼樣子? • 壓制基督教就要燒毀聖經。最後一次基督徒大迫害就將燒毀聖經包括在內。

• 聖經是基督教福音傳播及其教誨、崇拜和道德的根基。不僅僅是信徒面對殉道時的鼓舞力量,也是受到異端威脅時教會的至高標準。

Page 4: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基督教聖經的形成

• Bible 單數,雖然有許多書卷,實際上是一本書。

• 聖經分兩部分「舊約」與「新約」。 • 「約」:神與人之間的特殊關係,是神的恩典創立並維繫的。

• 舊約中神發出應許,在新約中神成就應許。 • 正典 (Canon) 「量尺」;用於聖經指有權威性或神的默示。

Page 5: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舊約的認定

• 耶穌接受舊約作為神賜與人的話語。 • 『經上的話是不能廢去的。』(約10:35) • 『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24:44)

Page 6: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次經》的問題 • 天主教與希臘正教接受《次經》為正典,大多數更正教不接受。

• 《次經》有12 或15書卷(依分類不同)。 • 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具有與我們相同的舊約正典,分為律法、先知書和著作三部分,正是耶穌在路24:44所提的:律法、先知和詩篇(著作的第一卷)。

• 耶穌只引用巴勒斯坦正典。 • 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包括《次經》在內。亞歷山大正典。

Page 7: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形成新約正典的要素

1. 神的話是具有自我證明(self-evidencing) 的品質。獨一性,對人的生命發揮不斷的改造力量。

2. 在基督徒崇拜中使用。(不能保證,例:羅馬主教Clement在96年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八年後在崇拜中仍誦讀。)

3. 要與使徒有密切聯繫;這或許是收入正典的基本要素。使徒寫的,或作者與使徒有直接聯繫。

Page 8: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 初期教會信徒認為使徒有特殊的地位,因他們是與主有獨特的關係。

• 『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太10:40)

• 「主耶穌差遣使徒將福音傳給我們;耶穌基督是神差來的。因此,基督來自神,而使徒來自基督。……教會建立在使徒之上,以為根基。」(1 Clement 42)

• 任何福音書或書信如果具有很強的使徒權威,就很有可能被納入新約正典。

Page 9: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馬吉安(Marcion)的聖經 • 約公元140年,富有船主。

• 主教的兒子,諾斯底派教師Cerdo的門生。

• Cerdo相信舊約的神與新約耶穌的父神不是同一位。舊約的神是不可知的,但基督教的神已啟示出來。舊約的神極公義,而新約的神是有恩典與慈愛。

• 馬吉安認為舊約的神充滿憤怒,是邪惡的作者。只關心猶太人,要摧毀其他人。而基督教的神是滿有憐憫、慈愛的神,在他的兒子耶穌基督中將自己表明出來。

Page 10: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馬吉安(Marcion)的聖經

• 拒絕(1)整本舊約。(2)討好猶太讀者的書卷:例如馬太福音、馬可福音、使徒行傳、希伯來書。(3)有損其觀點的:教牧書信。

• 馬吉安聖經:殘缺不全的路加福音(刪除耶穌誕生故事)及保羅十封書信。

• 144年被逐出教會。

• 馬吉安教會建立,傳遍義大利、阿拉伯半島、亞美尼亞和埃及。直到四世紀大馬士革還存在馬吉安村莊。

Page 11: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 馬吉安帶給正統教會兩個問題:(1) 他根據保羅建立的新約聖經;(2) 他拒絕舊約。

• 特土良說:保羅已經成為異端的使徒。 • 教會的難題:教會怎能將保羅書信當作神的話語,而不接受馬吉安的教導?

• 保羅對教會的意義重大,不能因馬吉安的極端論點而拋棄保羅。

• 教會恢復教牧書信及其他使徒的書信,以《使徒行傳》為橋樑把所有書信與福音書聯接起來。

Page 12: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沒有舊約,新約還有意義嗎?

• 保留舊約,教會提出兩重點:

1. 我們信仰的神是創造的神也是救贖的神。創造世界的同一位神也揀選以色列人,藉著耶穌實現神給以色列的旨意。

2. 了解歷史對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意義。在歷史中,即在特定的空間和特定的時間,神參與了人的事物。

Page 13: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 馬吉安推動教會去思考如何形成聖經。

• 另一位孟他努(Montanus)強迫教會思考新約啟示的終止。

•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

• 耶穌應許保惠師聖靈會來指導他們。那麼,教會宣布所有聖靈默示的經卷都已經寫成,不能再加一筆一畫,這是怎麼發生的?

Page 14: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孟他努

• 背景:第二世紀後半葉教會開始改變,對主的熱情退去。教會中不再聽到聖靈的預言。越來越多人加入教會,但與世界的區別漸漸消失。教會世俗化,開始與異教的思想、文化和哲學調和。十字架的道路不再崎嶇難走。

• 156-172年之間孟他努出現了,來自在小亞細亞曠野的呼聲。他要求信徒要有高標準的紀律,要與世界有分別。

Page 15: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 孟他努與兩位女先知Prisca和Maximilla四處走動,以聖靈的名義說預言,說基督很快再來。

• 與舊約先知不同,他們是以忘我的狀態說預言。好像聖靈在他們裡面說話時,他們的個性被懸掛起來。

• 造成的問題:教會無序。 • 若不聽從就是褻瀆聖靈,罪不得赦免。許多教會分裂。

• 聖靈新時代取代過去的時代,以耶穌為中心的基督時代也以終結。孟他努以聖靈之名否定耶穌基督是神決定性的終極啟示。

Page 16: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面對孟他努得挑戰

• 教會必須讓以後所有基督徒的崇拜、教誨、和生活的都以基督和使徒見證為中心。

• 最佳途徑就是將使徒的作品分別出來,成為獨一無二的權威。

• 並不是說教會不再相信聖靈的權能。差別在於:在最初的歲月,聖靈讓人寫下信仰的神聖經卷;在以後的日子,聖靈讓人去理解、解釋和應用神默示的話語。

Page 17: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新約經卷書目

• 190年《穆拉多利正典》目錄:四福音、 《使徒行傳》、羅的十三封書信、《雅各書》、約翰一、二書、《猶大書》、《啟示錄》、《彼得的啟示錄》、《所羅門的智慧書》

• 現在新約目錄出現在367年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主教寫的一封復活節書信裡。

• 393年北非的希波會議和397年迦太基會議發表同樣的目錄。

Page 18: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新約正典的形成

• 在一種意義上,基督徒創造了正典。但在另一種意義上,他們只是承認那些有權威性在教會被普遍感受到的作品。

• 從新約形成的過程來看,早期教會的基本目標是完全順服使徒們的教導。

Page 19: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主教制的形成

• 第一世紀教會的領袖是使徒。 • 保羅在宣教旅程中建立的教會需要有人牧養信徒。地方上的領袖由兩組人形成:一組是長老,也被稱為主教(監督)或牧師。另一組稱為執事。

• 長老的職責因地而異,但一般來說,長老教導新信徒,帶領公開崇拜和維持教會紀律。執事輔佐長老各項活動。

• 使徒時代已有聖靈授權的巡迴領袖與牧養教會的常駐領袖。

Page 20: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赦罪的問題

•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2:38)

• 第一代基督徒相信,通過聖靈獲得新生是基督徒不可少的標記。水洗就是記號。

• 基督徒在領受聖靈、接受洗禮之後犯下重罪該怎麼辦?在受洗之後還有不可寬恕的罪嗎?

• 當教會將赦罪的權能賦予主教的時候,大公教會就成形了。

Page 21: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主教制的形成 • 伊格那修(Ignatius,二世紀初安提阿主教,

110-115年在羅馬殉道)力主每個教會單單由一位主教主持、還有長老團與執事團。以防教會分裂,並保證純正的信仰。

• 單一主教的模式慢慢被各教會採用。 • 在小亞細亞和非洲,許多小教會有自己的主教。大城市的主教通過任命長老的方式監管周圍地區的會眾。

• 與諾斯底派的衝突,主教的權力逐漸加強。 • 主教的傳承一直追溯到使徒。保證使徒教義不會被破壞。

Page 22: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主教角色的變化意味著甚麼?

三個看法: 1. 蓄意偏離神所設立的制度,改變應當受到遣責和更正。「回歸聖經」運動。但使徒教會哪些做法可以成為永遠遵循的模式?

2. 教會及其領袖在神所設立的模式缺乏的情形下自由發揮。所發展的管理模式可能適用於當時代,後代可以改變這種管理模式。希望教會順應時代變化。

3. 聖靈駐留在教會中,指導教會的決定。這是神的工作,對教會有永久的有效性。

Page 23: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 第三世紀,許多基督徒感到主教制的出場,意味著聖靈的離去。

• 最初的 一二世紀,基督徒不在職位中,而是在信徒的生命中尋找聖靈權能的確據。根據道德力量來看待聖靈。

• 保羅提到聖靈所結的果子,屬靈的重生和道德生活不僅僅是基督教的一方面,也是它在世界上的果子與目標。

• 在早期教父與護教士的作品中,倫理的要求占首位。

• 大批罪人被教會驅逐出去。 • 反對基督徒者也見證基督徒可做道德的楷模。 • 但到220年基督教會及其主教和教士不再如以前那樣恪守道德。

Page 24: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何謂不可寬恕的罪? • 最初兩世紀,大多基督徒相信洗禮可以消除過去所犯的一切罪。洗禮後嚴重的罪需要特別處理。特別是三種罪:犯姦淫、謀殺和否定信仰 (背教)。

• 犯罪者從教會驅逐出去,並且禁止領受聖餐。領聖餐是神恩典的特別渠道,禁止就讓一個人的救恩陷入危境之中。

• 羅馬主教Callistus (217-222年)首次接納曾犯有姦淫但悔改的信徒。他認為教會如挪亞方舟,有潔淨和不潔淨的動物。主已將綑綁與釋放人罪的權柄交給彼得,而羅馬教會是彼得的繼承人。這標誌著羅馬主教第一次稱擁有這種特殊的權柄。

Page 25: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 可以接納通姦者,那背教者呢? • 250年教會面對最猛烈的羅馬皇帝德修的逼迫。下令所有羅馬公民向羅馬的神祇獻祭,照命令行的授予證書。凡不行的都面臨死亡。為了活命,許多基督徒屈服了。有些拿了證書但沒有獻祭。無數基督徒被投入監獄或被處死;其中有羅馬、安提阿和耶路撒冷的主教。被殺的稱為「殉教士」。忍受過的,稱為「認信者」;獻祭者稱為「失節者」。

• 251年德修戰死。重新入教問題凸顯出來。有些教會背教者高達四分之三。

• 迦太基主教居普良說:「教會之外無拯救。」

Page 26: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聖徒的誕生

• 殉道即血的洗禮是一位基督徒所能獲得的最大榮耀。殉教士的名字被小心保留,每年在墓地舉行慶典紀念他們進入永生的「生日」。「聖徒」出現了。

• 在迦太基,有人認為認信著不尋常的勇氣是來自神的特殊權能。這樣他們有權能宣布免除人的罪。他們可以「用他們的美德遮蓋叛教者的過犯。」

• 居普良傾向根據罪的嚴重程度解決重新入教問題。教會創造出補贖等級體系。

Page 27: Church history 2 教會歷史

聖徒的團體或罪人的學校

• 羅馬長老Novatianus認為教會沒有權能赦免三大宗罪,教會只能在末日審判時代求請神憐憫。-- 教會是聖徒的團體

• 羅馬長老Cornelius堅決反對,他認為主教可以赦免重罪。-- 教會是為罪人設立的學校

• 教會分裂。 Cornelius被選立為羅馬主教 • 洗禮後,補贖聖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