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第 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兰州市第十四中学 范文军. 本章的课标要求.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章内容在人文地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和 “ 城乡规划 ” 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总体教学目标.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兰州市第十四中学兰州市第十四中学

范文军范文军

Page 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本章的课标要求本章的课标要求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

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口或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要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

合理容量的区别。合理容量的区别。

Page 3: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本章内容在人文地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内容在人文地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Page 4: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

块其它章节和 “城乡规划”等选修模块的块其它章节和 “城乡规划”等选修模块的

学习打下基础。学习打下基础。

Page 5: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本章总体教学目标本章总体教学目标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

Page 6: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变化

数量变化:人口增长

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迁移过程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的合理容量

Page 7: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重点: (( 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2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33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难点:难点: (( 11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 2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33 )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Page 8: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

Page 9: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

图 1.2 10 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Page 10: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图 1.3 100 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Page 11: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 200000×2%= 4000 人200000× ( 1+2% ) 10=243799

4145 人243799×1.7%=

2 、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Page 1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Page 13: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Page 14: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Page 15: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原始型

传统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现代型

高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特点

Page 16: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大山回加拿大探

亲,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大山在中国定居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Page 17: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

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 一般指一年以上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一般指省级)

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Page 18: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Page 19: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Page 20: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迁移特点 流向流向

古代古代

当当代代

新中国成新中国成立到立到 2020世纪世纪 808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2020 世纪世纪 8800 年代中年代中期以来期以来

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流动

大批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①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改革开放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

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Page 21: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 2 万人口的小镇, 1980 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 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 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 124.9万,外来人口 577万,占总人口的 82.1%。

请思考 : 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

Page 2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其他因素

Page 23: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深圳市文化教育的发展

阿富汗难民

Page 24: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交通通信家庭婚姻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Page 25: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给我留一口

我们的地球最多我们的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能养活多少人?

Page 26: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读图思考】1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 、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土地资源

淡水资源

森林资源

能源

矿产资源

……

Page 27: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Page 28: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人口的合理容量

Page 29: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活动 :根据材料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 1.23 亿公顷,播种面积 1.93 亿公顷,粮食总产量 8.3 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 500千克、 550千克和 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 16.6 亿、 15.1亿、 13.8亿。最多能养活 16 亿人。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容量为 8亿~ 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 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 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 7 亿之内。 材料一是指 容量;材料二是指     容量。环境人口 人口合理

Page 30: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