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对小组工作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理论: 需要理论 小组动力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镜中自我理论 交流分析理论. 需要理论. 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起源: 对象:. 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 物质性需要. 精神性需要.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Page 2: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对小组工作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理论: 需要理论 小组动力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镜中自我理论 交流分析理论

Page 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需要理论• 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

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 起源:

• 对象: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物质性需要

精神性需要

Page 4: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 A.H.Maslow )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 W.Schutz )的人际需要理论。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1908-1970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43年,在《动机与人格》中系统阐述需要层次论。 1954 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补充了两个的需要层次,即在尊重的需要之后,增加了 " 求知的需要 " 和 " 求美的需要 " 。

Page 5: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你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哪些得到了满足?

Page 6: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马斯洛得出结论: " 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 。

Page 7: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1 、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

• 2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要,其强度越弱。

• 3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Page 8: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请两名同学讲讲你生活中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电影、书、感受、见闻等等都可)

• 时间:准备 8 分钟;讲解 3 分钟

Page 9: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Page 10: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需要理论2.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958 年)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

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舒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

相关。

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Page 1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三,基本人际取向。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p31

第四,关于“相容”。 舒茨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人际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于瓦解。 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阶段。

Page 12: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需要理论3. 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研究人的需要是研究人的行为的最原始和基本的出发点。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第二,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第三,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Page 1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小组动力学小组动力学1. 小组动力学的内容

勒温( 1890—1947 ),德国,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Page 14: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由于犹太人一向重视子女的教育,勒温小学毕业便被送往德国。他在波森读了高中,在柏林修大学课程。《人论》的作者卡西尔是他的哲学老师,著名心理学家斯顿夫指导过他学习心理学。 1914 年, 24岁的勒温从斯顿夫手中获取了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Page 15: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团体动力学是如何产生的? 库尔特 ·勒温在 1939 年发表的“社会空

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 。

团体动力学产生于 40 年代的美国 。 30 年代前后,由于世界大战和与西方工业发展结伴而行的经济萧条,使得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移民问题、黑人问题、青少年犯罪和儿童教育等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团体曾一度被看作是调节工厂和集体冲突的关键,家庭和一些目的性社团则被认为是战争动乱之后复兴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Page 16: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场域理论的诞生:勒温参加了一战。战场却远非人们的想象,那血与火的气氛,那惨不忍睹的事实,都会深深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许多事物的性质在战场上都全然改观了,一切价值在战争中都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有感于此,勒温于 1917 年写就了一篇论文──《战场景象》,勒温的心理学由此诞生了。

Page 17: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在战场上,人性和良心要重新定义,人的个性和个人的善恶都不起作用了,每个人都随着他所属的集团而被定性:

• 是敌方的,便是坏的;是己方的,便是好的。个人的性格和品行都被这简单的好与坏所取代。这种体验和对这种体验的思考,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和他的团体动力学。

Page 18: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他描述了一个人从后方安全处所来到前方生死关头时,环境及其意义的改变在这里产生了“生活空间”这一概念,为他以后的拓扑心理学学说打下了基础;他阐述了情景或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人的心理事件和行为意义的观点,这就是他的场论的雏形。

Page 19: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什么是团体?• 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于是勒温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构成团体的成员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因而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应先使其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还要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勒温在 1943 年做的关于“食物习惯”的研究,完全证实了这种观点。

Page 20: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动力性研究是团体动力学的最基本的特征。研究所观察的对象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团体中各种力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团体行为的潜在动力、变化、对变化的抵制、社会压力、影响、压制、权力、内聚力、吸引、排斥、平衡和不稳定性等,都是团体动力学中动力性研究的基本术语。

Page 2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小组动力学研究内容: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与个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等。勒温始终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把小组的每个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Page 22: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勒温始终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把小组的每个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小组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小组工作有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内容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的研究、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等。 p33

Page 2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Page 24: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2. 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第二,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第三,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Page 25: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社会学习理论1. 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

Page 26: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班杜拉 ( 1925~)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调观察学习。

Page 27: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班杜拉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学界树立了很高的声望。197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心理学》,是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总结性的著作。

Page 28: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理论基础:社会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习得性,及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 社会学习理论的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学习与模仿( 2)替代强化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

的,这种强化被称作替代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 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 4)交互决定论 人不是环境被动的产物,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对环

境中的刺激可以进行有选择的反应并且把所选择的刺激进行组织并转化。

Page 29: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主要理论观点与成就:主要理论观点与成就:• (( 11 )建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环境和行)建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环境和行

为三元互动作用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个体不必靠为三元互动作用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个体不必靠直接经验,不应过于强调外在强化作用的控制,直接经验,不应过于强调外在强化作用的控制,只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认知功能、自我效能、社会只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认知功能、自我效能、社会互动作用,通过有意识的自主观察学习(或模仿互动作用,通过有意识的自主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即可建立新行为或改变旧行为。学习),即可建立新行为或改变旧行为。

• (( 22 )建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或人本行为主义。)建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或人本行为主义。使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框使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既强调行为的操作因素,亦重视行为获得过架,既强调行为的操作因素,亦重视行为获得过程中人的因素、内部活动和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程中人的因素、内部活动和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转变,出现行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转变,出现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目标渐趋一致的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目标渐趋一致的倾向。倾向。

Page 30: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社会学习理论2. 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第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

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第二,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第三,班杜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

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Page 3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镜中自我理论1. 镜中自我理论的内容代表人物:库利( Cooley )

( 1864- 1929 )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先驱。他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娜堡市,因患癌症逝世。

Page 32: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他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父亲是著名的法官,也是密执安大学法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与其父性情完全不同,天生羞怯,不爱交际。起先学习工程学,毕业后转而学习经济学。 1894 年获得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密执安大学度过其学术生涯。 1907 年获得教授职位, 1918 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该学会是他在 1905 年帮助建立的。

Page 3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与自我发展相关的三个主要观点:( 1)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库利反对将人与社会对立或割裂开来。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 2)镜中自我 主要观点包括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Page 34: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镜中我:• 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 “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三个阶段:感觉阶段、定义阶段和自我反应阶段。• 1 、我以为别人看到我什么。这并不一定就是别人真的看到我这些什么,而是我以为他看到的。

• 2 、我以为别人看到我的这些什么后会有什么想法。这也并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为他有的想法。

• 3 、我对我以为的别人的想法有什么想法。 •

Page 35: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3)首属小组(初级群体) 库利首次正式提出首属小组的概念 首属小组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而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分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有明显的阶层。例如家庭、朋友、私党等属于初级团体,而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则为次级团体。

Page 36: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镜中自我理论2. 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

第一,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第二,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第三,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及的观点。

Page 37: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交流分析理论1. 交流分析理论内容• 交流分析理论是有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 Berne ) 1959年创

立的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交流分析理论就是用于检查“我对于你做了什么,你反过来对我做了什么”一类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了解在我们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

• 交流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 1)关于自我状态( 2)沟通形态( 3)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

Page 38: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关于自我状态• 人格结构中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 成人状态 儿童状

“父母状态”是“教导的”、“权威的”。

“成人状态”的特征是“理性的”、“逻辑的”。

“儿童状态”的特征是“情绪的”、“冲动的”、“自发的”,常常是凭感觉。

类似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

Page 39: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沟通形态• 三种交流的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

交叉型也叫交错性交流,是指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交流方式。

• 真正的信息往往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另外的社交客套得交流中。

Page 40: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人生的基本态度• 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 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放弃自我,顺从他人。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 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

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Page 4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 “ 我好-你不好”型。• 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 “ 我好-你也好”型。•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 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如果一个人总是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由于现实生活的重重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形成这种健康的态度。但是,一个充分解放了个人的成人意识的人,接受这种“我好-你也好”态度的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Page 42: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交流分析理论2.2. 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第二,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的与他人沟通。

第三,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第四,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重开始新的生活。

Page 4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一、小组动力1. 小组动力研究的背景•小组动力一词是 20 世纪 30 年代勒温在美国提出的。

勒温选择“ dynamic”(动力)来描述小组中的各种力量、变化和影响的过程,可以形象地传递出小组中充满了的各种内在互动、变化、交错的感觉。

Page 44: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2. 小组动力的含义• 小组是利用小组所产生的动力来达成工作目标的,小组过

程中那些复杂和互动式的形态的动力变化是小组工作发生作用的基础。

• 潘正德总结的小组动力的四方面含义:( 1)小组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包括察觉

到的或未被察觉到的所有心理和行为的内容。( 2)小组动力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 3)小组动力是用来说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用来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转化、演变和相互影响。

( 4)小组动力也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的专业技术。

Page 45: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二、小组动力因素分析• 小组动力的因素应该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容: 1.静态方面( 1)机构方面的影响 首先,机构对小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机构对小组过程的影响。( 2)小组的特性( 3)小组带领者的因素( 4)小组成员的特性2.动态方面• 小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任务,以及小组的评估。

Page 46: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三、小组的动力模型1.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模型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模式3.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4.陈若璋、李瑞玲的多向度小组动力结构模型5.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模型

Page 47: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流程图输入因素:1. 个人方面人格特质、态度、信息2. 小组结构:目标、规模、资源

过程因素:1. 小组程序2.沟通模式3.凝聚力4. 工作与参与

输出结果:1. 成员满意度2.问题解决3.新生活技巧的形成小组凝聚力提高

返回

Page 48: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模型

.

成员特质工作任务环境条件

输入 输入 输入

人际整合领导沟通

解决问题

成员成长小组发展凝聚力

问题解决了

回馈

返回

Page 49: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成员特性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小组的预期、个人能力、专长、生理、

性别、经验教育等

成员的改变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自我了解、知识技能获得、情绪调节、价值态度的改变、心理防卫的疏解

小组情境工作方面:物理环境、小组性质

人际方面:成员的熟悉程度、凝聚力等

小组的发展凝聚力的变化、冲突和困境的解决、

生产能力的提高、达成小组目标

运作过程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的人格特质、能力

.

返回

Page 50: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陈若璋、李瑞玲的多向度小组动力结构模型

.前置因素小组前预备向度

甄选组员方式及标准小组方式开始前的教

育准备工作小组成员的组合

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社经地位、

动机、期望、人格特质、行为、症状

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社经地位、

人格特质、小组训练背景、专业行为

领导者向度成员向度

小组性质小组理论模型、流派小组结构和活动设计小组特征(大小、次

数等)

小组处理向度

中介因素小组过程向度 小组阶段发展

向度角色地位语言、非语言

行为自我展露回馈

规范凝聚力气氛形态

主题的改变行为的改变互动关系改变

后效因素小组结果

行为改变在哪改变测量和评估改变的时间

返回

Page 5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模型

.

小组特性

成员特性

领导者

机构

评估与反思

小组的进展

机构的发展

成员的改变

小组运作过程因素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者的人格特质、能力、领导的角色功能、方式、技巧

输入因素︵小组结构︶

输出因素︵小组结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