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一部分 感知觉实验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一部分 感知觉实验. 实验一 明度实验 实验二 亮点闪烁实验 实验三 听觉实验 实验四 两点阈实验 实验五 痛阈实验 实验六 深度知觉实验 实验七 时间知觉实验 实验八 大小常性实验. 实验一 明度实验. 理论背景. 明度( brightness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 明度感觉阈限的大小,与光刺激作用在视网膜的部位有关。另外,明度的感受性与光刺激作用的时间、面积以及个体的年龄、营养状况等有关。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第一部分 感知觉实验

实验一 明度实验 实验二 亮点闪烁实验 实验三 听觉实验 实验四 两点阈实验 实验五 痛阈实验 实验六 深度知觉实验 实验七 时间知觉实验 实验八 大小常性实验

实验一 明度实验实验一 明度实验

明度( brightness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

明度感觉阈限的大小,与光刺激作用在视网膜的部位有关。另外,明度的感受性与光刺激作用的时间、面积以及个体的年龄、营养状况等有关。

(续)

理论背景

最小变化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将刺激的物理量按大小,强弱排列成强度差别很小,且级差相等的系列。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为消除误差,可以采用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使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彼此对消。一般具体实验是以 4 次为一轮,即是将刺激按↓↑↑↓或↑↓↓↑排列。

理论背景

目的

1 .用明度实验仪测定明度差别阈限。 2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

名称: EP405    明度实验仪

仪 器

    

实验程序 1 、 接通电源,观察窗可见光照。

2 、标准剌激设置在 160刻度的位置上,变异剌激根据下面要求安排实验:

标准剌激在右 标准剌激在左 标准剌激在右

(1) (2) (3) (4) (5) (6) (7) (8)

↑ ↓ ↓ ↑ ↑ ↓ ↓ ↑

3 、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明度比较实验。要求你比较两观察窗口的明度,并记录。

实验结果及处理 1 .统计各系列的差别阈限(为标准刺激与变异刺激度数

之差的绝对值),并填入下表 .

标准刺激在右 标准刺激在左 标准刺激在右

(1)

(2)

(3)

(4)

(5)

(6)

(7)

(8)

差别阈限

实验结果及处理 2 .计算↓↑时,两个系列的平均差别阈限,并填入下表。

呈现方式

〔( 1 ) +(4)+(5)+(8)〕 /4

〔 (2)+(3)+(6)+(7) 〕 /4

差别阈限

(平均值)

实验结果及处理 3 .计算标准刺激在左和右时的差别阈限的平均值,并填入下

表。

标准刺激 在左〔 (1)+(2)+(7)+(8) 〕 /

4

在右〔 (3)+(4)+(5)+(6) 〕 /

4

差别阈限(平均值)

实验结果及处理 4 .计算顺序在前和顺序在后时的差别阈限的平均值,

并填入下表。

顺序 在前〔 (1)+(2)+(3)+(4) 〕 /4

在后〔 (5)+(6)+(7)+(8) 〕 /

4 差别阈限

(平均值)

思考题 1 .分析以上四表的结果,该如何解释可能存在的差异。

实验二 亮点闪烁实验实验二 亮点闪烁实验

理论背景 当外界有光刺激时,视网膜需要一定时间把光能量转换为神

经反应,在光消失时,视网膜的反应并不立即停止,在时间上有一迟滞,从而产生视觉后像。假如有多次闪光刺激,并且间隔时间足够短,此时人的眼睛则不能分辨单个的闪光,而将其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这种现象叫做闪光融合。刚好产生闪光融合时的闪光频率叫做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一个人能看到的闪光频率越高,其视觉分辨能力就越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cff)受被试者年龄、练习、注意程度以及闪光的波形、波长、所刺激的视网膜部位、眼的适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的

1 .通过亮点闪烁仪的测试,熟悉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测试方法。

2 .了解色调、附加刺激等因素对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cff)的影响。

仪 器

EP403亮点闪烁仪

实验程序( 1 )接通电源。选择红色刺激。( 2 )闪烁频率选择设置在最低端。( 3 )要求被试者将眼睛贴着观察眼罩,注视面前的红色亮点。如果一开始觉得亮点是闪动的,可以顺时针调节闪烁频率旋钮,一直调到刚刚看到它不闪时停止调节。如是一开始觉得亮点是不闪动的,就可以逆时针调节闪烁频率旋钮,一直调到刚刚看到闪动停止调节。

( 4 )在掌握了操作步骤后,按闪动频率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再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操作。每次操作结束,记录操作值。

( 5 )依次选择绿光、黄光重复以上的步骤。

实验结果及处理

1 .记录测得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值,填入下表。

↓ ↑ ↑ ↓

红光 绿光 黄光

思考题

分析色调对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影响的原因。

实验六 深度知觉实验实验六 深度知觉实验

深度知觉是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作为距离知觉的线索有多种多样,如单眼视觉线索和双眼视觉线索。

当人看一个立体物体时,两眼的视像便不完全落在对应部位,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物体立体知觉的重要依据。

本实验是根据黑尔姆霍兹的三针实验而设计的。其原理是:仪器上有两根固定的立柱为标准刺激,中间有一根同样大小可前后移动的立柱为比较刺激。被试者坐在距立柱 2 米远处,通过一个长方形窗孔观察这两根立柱,并可控制比较刺激柱,使三立柱处于同一距离。

理论背景

目的

1 .比较单双眼在辨别远近中的差异。 2 .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的阈值。

仪 器

EP503型深度知觉测试仪

实验程序 1 .单眼深度知觉阈限测定 ( 1 )被试者坐在离标准刺激立柱 2 米处,手握遥控器,双目与观察窗持平。

( 2 )被试者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三根垂直的黑色立柱。被试者的任务是用优势眼观察,操纵遥控器,调节变异刺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同样的远近。

( 3 )主试者将变异刺激按远、近、近、远的序列呈现给被试者,让其调节并记录其结果。共做四次。

2 .双眼深度知觉阈限测定 ( 1 )被试者坐在离标准刺激 2 米处,手握遥控器,双目与观察窗水平,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

( 2 )被试者的任务是用双眼观察,操纵遥控器,调节变异刺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同样的远近。

( 3 )主试者将变异刺激按远、近、近、远的序列呈现给被试者,让其调节并记录结果,共做四次。

实验结果及处理

1 .分别计算被试者单、双眼各四次的测量绝对误差的平均数。

远→近 近→远 近→远 远→近

单 眼

双 眼

思考题

1 .没有双眼视差的线索,单眼为什么能分辨远近?

实验八 大小常性实验实验八 大小常性实验

大小常性是指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距离的远近而改变。

在大小知觉中有一些影响因素: ( 1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

体,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是不相同的。( 2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

理论背景

在大小知觉中有一些影响因素: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

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是不相同的。这种情况下,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观察的距离也一样,它们在大小上的差别,是由于网膜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影比例造成的。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

目的

1 .证实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现象。

2 .检验距离线索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仪 器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

实验程序 1 .选择距离有 5 米以上的场地。 2 .将调节好与被试者眼等高的测定仪,一台放置在被试者

的右方约 25厘米处,图形面面对被试者,且右手能方便地调节三角形高度旋钮。另一台放置被试者正前方的设定距离上,图形面面对被试者。

3 .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匹配三角形大小的实验,正前方(远处的)的三角形为标准刺激、右边的三角形为变异刺激,你的任务是调整变异刺激,使它和正前方的三角形一样大小。请注意,只要求你比较时看起来一样就可以了,不要找其他的判断标准。

4 .测定距离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5 .测定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及处理 1 .在距离变化的情况下,变异刺激的观察值。

3 米 4 米 5 米

标准刺激 10厘米 10厘米 10厘米

变异刺激在高端

变异刺激在底端

平均值

距离刺激

2 .在标准刺激大小变化的情况下,变异刺激的观察值。

标准刺激(厘米)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变异刺激在高端

变异刺激在底端

平均值

思考题 1 .根据距离对大小常性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因距离的变化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2 .根据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因标准刺激的面积变化对大小常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