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二篇 實務篇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二篇 實務篇. 第五章 社會變革的班級經營困境與因應做法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七章 新時代有效能的教師行為之探究 第八章 新時代有效親師合作的內涵與具體說法 第九章 新時代親師溝通的新模式 -- 網 路家庭聯絡簿 第十章 教師作為學校心理學家之班級行為輔導.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前 言.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五章 社會變革的班級經營困境與因應做法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七章 新時代有效能的教師行為之探究

第八章 新時代有效親師合作的內涵與具體說法

第九章 新時代親師溝通的新模式 --網路家庭聯絡簿

第十章 教師作為學校心理學家之班級行為輔導

Page 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Page 3: 第二篇 實務篇

前 言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班級經營的主要目的是建構及維持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與系統,以促進師生良性互動,提昇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班級經營的工作涵蓋了班級的行政、班級的環境 (含社會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 )、班級的秩序與常規、班級的課程與教學,以及教學之外的其他班級活動。在班級經營方面,其主要目標有三: (1) 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安心學習,進而增進其學習效果; (2)發展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使學生能夠自我約束行為,避免不良行為之產生; (3) 增進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積極參與班級群體生活,謀求群性與個性能夠和諧發展。

在班級經營的關注方面,學生常規管理是個重要的因素,常規管理得宜,則學生不當行為出現的機率大大減低,教學效能則大為提昇。

Page 4: 第二篇 實務篇

前 言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班級經營依其功能而言,主要區分為以下三種:一為行政經營,內涵主要是密切配合學校行政單位,順利推展學校各項行政工作,妥善運用校內外可用資源,經濟有效的處理班級經營事務;二為教學經營,主要在於安排與佈置適宜的教學情境,規劃與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預期的教學目標,使教學有效率、並有良好效果,進而提昇教學績效與效能;三為常規管理經營,主要在引導與掌控學生班級行為、矯正不良行為問題,增強學生積極正向的行為,使學生表現理想與符合規範的行為,成為品行端正的國民 (黃德祥,民 85) 。在以上三項班級經營運作中,常規管理為行為經營與教學經營的核心基礎,如果教師常規管理不佳,則教學與行政之班級經營的功能的則無法有效的發揮。

Page 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不當行為 (misbehavior) 係指在某一特定時刻,學生行為表現有礙學習活動之進行。學生之不當行為會打斷班級活動之流暢性,但並非每種違規行為均為不當行為,應考量行為活動時之情境脈絡,此外行為並非完全由內在或外在因素單獨引起,而是個體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結果。

有一點必須值得認清的是並非每種違反規定的表現均為不當行為,教師於課堂中所要介入的是一上課就有明顯不專注的學習活動,如果在課堂結束前幾分鐘學生的不專心表現應是可容忍的行為。

依照相關學者的論點,班級常規管理或學生適宜的行為表現的評定效標有以下八項: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表現的評定效標有以下八項:

1.良好自制行為:凡事能自我訓練、自我克制、自我約束,對人會尊重、對事會盡力、對物會珍惜,不放縱滋事等; 2. 獨立自主表現:能獨立自主、控制自己、掌控環境,接納自己與受他人接納等; 3.正向自我概念:對自己有積極正向的知覺、看法與感受,並肯定自己等;4.適當班級行為:表現合班規、校規之適宜、理想的行為等; 5.預防常規問題:預防學生產生不當的行為或偏差表現等; 6.合作群體學習:學生間能相互合作、群策群力,不排斥他人,共同學習與成長等; 7.積極努力學習:學習活動能全裨貫注、用心向學,提高學習成就等;8.參與班級活動:每位學生均能積極參與班級各項活動,盡心盡力,以發展良好的群性行為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學生不當行為應被視為是「情境脈絡中的活動」 (action in context)(mehan , Hertweck , Commbs & Flynn ,1982) ,學生不當行為原因的探究,應從「生態模式」 (ecological model) 的觀點加以分析,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並非只是學生個人人格特質所致,而是與學生所處的整個學習情境有密切關係。教師須於不同情境中對學生活動的可能結果作可靠的判別。一致性結果,並非要求每位教師於不同時段展現相同的教學活動,而是對學生之不當行為作一種可靠而一致的判斷。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教育是長期的教育工程,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原因存在,以下就是可能的原因 (李治彬,民 86) 。

1.生理的因素:如長期的過敏氣喘、內分泌不均衡等生理疾病,使得當事者容易有不安煩躁的情緒; 2. 感覺統合失調:易造成好動、坐立難安的情緒。老師如果不了解,就會給孩子貼上「上課欠專心」的標籤。學生好打架、孤僻不合群、學習困難等情緒負向的行為,也是感覺統合失調所導致的現象; 3. 馬斯洛需求未被滿足:被愛、被了解接納、被注意重視,價值感與安全感的需求未被滿足,容易造成孩子的負面行為,即使責罵、處罰他,也只能暫時壓抑,無法根本解決。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教育是長期的教育工程,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原因存在,以下就是可能的原因 (李治彬,民 86) 。

4. 空間不足:空間不足易造成學生之間的磨擦,增加師生衝突等。由於目前教育環境是大班大校,班級數及學生數過多,但學校空間並未擴增,促使學生活動空間嚴重不足,影舀學生的情緒反應; 5.運動量不夠:學生運動量不足使得學童無法抒發情緒,感覺統合無法有效進步協調。這與學習空間過度狹窄及升學導向之考試領導教學有關; 6. 長期不當的溝通方式:父母、教師與學童間不當溝通方式,如在長期被威脅、逼迫或命令的口吻下等,造成學童被動的個性,有些造成叛逆的心態。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0: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教育是長期的教育工程,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原因存在,以下就是可能的原因 (李治彬,民 86) 。

7. 觀念偏差:學童觀念錯了,需要的是導正,讓他們了解為什麼及因果關係。教育上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培養教師思考問題,帶領學童有效解決問題、教師的工作是輔導學生,而非壓抑學生的情緒; 8.大人的不良示範社會上充滿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為,動見觀瞻的意見領袖,如民代更常以暴力相向,媒體更充滿暴力資訊等。

學者 Evans 、 Evans 及 Schmid(1989)綜合相關資料,發現學生不當行為發生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理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及心理社會因素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學生不當行為發生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一、生理環境因素:生理環境因素係指影響行為之生物物理變因,如疾病、營養上的因素、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性格、先夭遺傳缺陷、身體殘疾、藥物和毒品。此因素主要分為三種: 1.與健康因素相關的行為問題:如過敏、睡眠不足、疾病、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學童完成作業及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表現; 2.生理缺陷:如視障、聽障、小兒麻痺、先天嚴重生理殘疾、藥物及毒物所導致之坐立不安、粗心大意及心情不定等行為; 3. 神經系統方面失調:大腦功能受損導致心智障礙、記憶力無法集中 (如易分心、無法專注 )、過動 (喜愛說話、坐立不安 )、易衝動。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學生不當行為發生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續 ) 二、物理環境因素 1.家庭和社會因素:如父母管教和訓誡方式不當、家庭作息不正常、父母離婚、朋友或親戚身亡、電視影響(電視暴力情境導致學童較多之攻擊性行為 ) ; 2.學校因素:包含課程內容與安排方式、教師、行政人員及職員的教學及工作效能、學校作息排定及教室設備; 3.班級安排:物理環境規劃佈置,如溫度、噪音、光線及學生人數擁擠情形; 4.教學因素:包括學習氣氛、課程與教材的適切性、教學傳遞的有效性、教師不適當行為,如過度使用負面之極權主義方式,對學生行為表現情境反應過度、大量使用處罰、責備學生、缺乏明清晰之教學目標。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3: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學生不當行為發生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續 ) 三、心理杜會環境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主要包含個人價值觀、動機、偏好及個體身旁重要他人之影醬,大致可分為下列三部分: 1.情緒和學習上缺陷:情緒和學習上缺陷,阻礙學生推理及以適切態度與人互動能力,其原因可能是發展遲緩、欠缺溝通能力、心智遲鈍及學習障礙等; 2.個體內因素:個體內因素如興趣、價值觀、動機。個人因素決定學生喜好與參與之活動。再如期望因素,期望可預測未來事情結果、決定如何評價行為。期望影響師生及學生、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4: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學生不當行為發生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續 ) 三、心理杜會環境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主要包含個人價值觀、動機、偏好及個體身旁重要他人之影醬,大致可分為下列三部分: (續 ) 3. 父母、教師、同擠間人際互動之程度及溝通之內容 學生從重要他人獲得之讚揚對其行為的影響最大。據此觀點,教師應鼓勵學生間彼此稱讚與增強,而方法可於群體之合作活動中實施,或於討論中讓學生分享他人好的理念與看法。此外,學生常常想於行事活動中獲取教師注意與讚美,教師行為常影響學生行為表現,如果是位過度嚴厲、較少給予讚賞,導致沈悶教室氣氛之教師,常無法引起學生動機或培養學生適當行為。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國內王清龍 ( 民 81)研究歸納出國內青少年違規行為之六大原因如下: 1.不小心:導致遲到、服裝不整、未帶課本學用品、擾亂上課及學校秩序。如果生活常規上不給予適當的叮嚀督導,違規的人數就會迅速增多。 2.不滿足:青少年好奇、貪玩、尋求刺激等,有很大的需求且很難滿足,學校生活無法滿足其需求時即感覺無聊而情緒不穩,不服糾正而導致違規。 3. 未成熟:青少年許多偏差違規行為往往是單純的太幼稚引起的,例如:被人叫唆打架、恐嚇、放話乃至偷竊等,犯罪仍然不自知。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國內王清龍 ( 民 81)研究歸納出國內青少年違規行為之六大原因如下: (續 ) 4.不在乎:這類違規青少年大多屬於嚴重者,因為他們什麼都不在乎,既沒有求學意願也沒有道德規範,而有其獨特性,這類學生也很容易辨認,因為他們經常出現惡形惡狀,對學校或班級沒有歸屬感,他們可能沒有目標也可能目標不同,所以言行特異容易辨認。 5.溝通不良:報告不清楚、會錯意、表錯情、感情上有隔閡或誤解而積怨等都可能造成盲動或衝突而違規。 6.客觀條件未配合:現實環境出現許多困難,如空間不足、設備不足、時間不夠等,造成你爭我搶,忙中有錯、輔導不周而違規。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學生不當行為處理或班級常規管理雖有不同模式,如Kounin 的眼觀四面型、 Skinner 的行為塑造型、 Ginott 的和諧溝通型、 Glasser 的交互責任型、 Dreikurs 的目標導向型、 Jones的肢體語言型、 Canter 的果斷紀律型 (金樹人,民 80) ,但卻有一些共同之處,就是教師也應避免不當行為產生,這也是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 (Burden , 1995 ; Weber & Roff ; 1983) :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如下:

1. 粗暴、羞辱的責罵學生:粗暴的責罵是一種負面的口頭回饋,研究證實此方式是一種既無效能、也無效率而又須付出高成本的策略。老師有時會有此舉動乃是被學生不當行為激怒、反應失控所致。

2.恐嚇:教師訓誡學生,如果學生未遵守教師之意會遭到嚴厲處罰。多數實際工作者及研究者堅信,使用恐嚇方式所得之負面功效大於其正面效益。教師可智告學生,但以恐嚇威脅態度已失教育本質,此時教師可能已情緒失控,恐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1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如下:(續 )

3.撈叨不休:持續且不必之喋喋不休的責罵,只會使學生更加心煩、抗拒和忿怒,在學生看來卻是一種撈叨不停的煩人行為。

4.強迫學生道歉:強迫學生道歉,也是一種強制學生說謊的行為,因為學生並非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此舉對問題解決一點助益也沒有。

5.諷刺的批評:諷刺的批評即教師使用嘲弄、辱罵、嘲笑方式對待學生,很容易傷害學生自尊、使學生抗拒不悅,同時也降低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尊敬地位。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0: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如下:(續 )

6.群體處罰:因為個體不當行為而處罰整個班級或團體,其功效甚微,會使其他學生不服,容易引起負面效應,嚴重的後果,團體會群起反抗老師。

7.安排做額外的學業:安排額外學業讓學生來做,對學生而言會產生一種非常不悅之感,增加的作業,學生寫作也不會認真完成,影響學生日後對該科目的與趣。

8.扣分:以學生之學業成就作為處罰其不當行為的方式,會使學生對「學業成就功能」產生質疑,使學生對學業成就之成績與不當行為間產生混淆不清之感。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如下:(續 )

9. 罰抄寫:學生如有不當行為,教師會罰其抄寫字典、百科全書及或其他書籍 ;或讓學生抄寫一特定的述句 ( 如「我不會再犯錯了」 ) ,此方法會引起學生之敵意,使學生誤認寫作是件不愉快之事。罰學生抄寫是一種不明智之舉。

10.體罰:體罰就是對學生身體所施加的一種痛苦。研究發現,體罰之弊遠大於利。在美國多地區不是禁止體罰的實施,就是對體罰有某種程度的限制。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如下:(續 )

11. 罰身體勞動或活動:此即使用體力勞動作為處罰。此方式實施時,教師可能對學生身心狀況不熟悉,因而容易導致學生受傷,此外學生安全是另一值得商榷的,而教師以身體勞動作為處罰,可能會使學生體力勞動之事失去興趣,而失掉教育本質。

12.中止學習:中止學習會使學生喪失上課權利,導致課業落後,中止學生學習本身並無正面效益,遠離教室可能更符合學生所願。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3: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參、常規管理的合理做法 教室經營或常規管理有效做法,必須講求科學與藝術外,有些基本原則必須把握,學者McCannhy 及 Cambron-McCable(1992) 二者所提之意見,可作為教師及學校參考:

1.學校當局對於任何常規紀律維持之規定,必須有其明確之合理性及需求性,並且有益於學校管理及全體師生之福祉; 2. 所有規定內容要簡潔具體,並讓父母及學生知道; 3.違規犯過之處罰要考量違規行為之種類及個人身心特性 (如年齡、心智發展及先前行為表現 ) ; 4.不能因學生之不當行為而處罰其餘別的同學。

(接續下頁 )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4: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參、常規管理的合理做法 (接續上頁 )

5.不論處罰之輕重程度為何,均要讓學生承擔得起,輕微處罰如口頭告誡即可,嚴厲處罰要經過正式程序才可 (如通知父母、交互詢問其他相關目擊者 ) ; 6.學生不當行為只有在違犯學校基本規範,影響到學校安寧才能處罰; 7.如果有正當合法的保障,且並非是教師個人專斷的行使,則暫時中止學生學習與逐除學生是另一可行的策略; 8.學生轉班必須有一套合適公平的處理程序; 9.如果州立法和學校政策不禁止,則合理的體罰可作為一種常規維持手段; 10.非學生學業因素(如曠課 ),而對其學業加以扣分外,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學業之扣分應有一合法而正面的教育目的存在; 11.搜查學生資料,應有一定的緣由與目的,如學生有明顯的攜帶違禁品之可能行為時,搜查才是合理而正當的; 12.學生有吸毒之可能嫌疑時,可藉用化學藥物或其他方式查驗。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教師之班級常規管理方式,有低教學控制、中教學控制及高教學控制三種模式,其哲學理念與教師角色的內涵均有所差異 (Burden , 1995)

一、低教學控制模式:低教學控制模式的哲學理念、教師角色與常規管理模式為:

1.哲學理念基礎:學生有基本責任可掌控自己的行為,而學生自己也有做決定的能力,孩童被認為有內在先天潛能,有能力自我決定,促進自我成長。而教師於教學、管理及常規紀律維持時,對學童看法、感覺、理念及喜好均應予以考量。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一、低教學控制模式:低教學控制模式的哲學理念、教師角色與常規管理模式為: (續 )

2.教師角色:教師有責任建構環境,以促發學生掌控自己行為,如規則訂定時,教師要引發討論情境,以激起學生認識適當行為的界定範圍,以便訂定合適的規則。當不當行為發生時,教師也要幫忙學生釐清問題所在,並導引學生作適當決定以解泱問題。

3.常規管理的模式:低教學控制之常規管理模式如 Bemme 及 Harris 的溝通分析模式、 Ginott 的一致性溝通模式及不同型式的團體管理模式。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二、中教學控制模式:中教學控制模式的哲學理念、教師角色與常規管理模式為:

1.哲學理念基礎:學生發展是內在先天與外在力量的結合,學生對行為的控制是師生共同的責任。此理念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哲學觀,此部分與低教學控制的哲學觀相符映,不同的是中教學控制模式也強調團體脈絡的重要性,學習是在群體情境中產生的。

2.教師角色:教師於教學、管理及常規訓練的過程中,也要考量學生的看法、感覺、理念與喜好,學生的行為與學業表現是教師同時所要關注的焦點。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二、中教學控制模式:中教學控制模式的哲學理念、教師角色與常規管理模式為: (續 )

此外,在中教學控制模式中,規則及實施程序常由師生共同擬定,教師可藉由提出少數要學生遵守的規則後,再由學生討論其他規則,而老師也有權否決學生們所決定的規則,有責任貫徹規則之實施,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決定與行動的結果 ;與低教學控制模式相較,中教學控制模式的教師有較多的控制權。

3.常規管理的模式:中教學控制之常規管理模式如 Dreikurs 的必然性結果模式、 Albert 的合作性常規訓練、 Glasser 的控制理論及 Kounin 的行動管理模式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2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三、高教學控制模式:高教學控制模式的哲學理念、教師角色與常規管理模式為:

1.哲學理念基礎:學生的生長與發展是外在環境制約的結果,孩童是環境塑造而成的,學生並沒有先天內在的潛能。

2.教師角色:教師及成人要為學生選擇可欲的行為,增強好的行為,並採取必要步驟,以消弭學生不當行為,學生的看法、感覺及喜好較少受到注意。由於老師的教學經驗較為豐富,因而他們有責任選擇最好的學習素材,以促進學生發展及掌控自己行為。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30: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三、高教學控制模式:高教學控制模式的哲學理念、教師角色與常規管理模式為: (續 )

高教學控制的教師相信學生本身無法監控與掌控自己行為,他們必須約束學生的行為。在沒有學生的參與下,教師自行決定規則與實施步驟,增強學生好的行為,並採取必要手段以阻止學生不當行為。和先前二個模式相比,高教學控制更強調個體行為的管理。

3.常規管理的模式:高教學控制之常規管理模式如 Jones(1987) 的肢體語言模式、 Skinner等人的行為改變術、Canter(192) 的果斷紀律模式、 Engelmann(1969) 及 Dobson(l92) 的行為主義者的體罰模式。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Page 3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低教學控制模式中,主要就一致性溝通模式 (congruent communication) 及交互分析模式 (transactional analysts)內涵二種加以介紹。

壹、交互分析模式 交互分析模式主要的提倡者為 Berne 及 Harris 二人,其模式的中心概念為自我狀態,自我狀態是人們根據其生活經驗發展而成,而以意識或潛意識方式儲存在個人腦中。自我狀態的展現有三 :父母自我狀態、孩童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在常規管理中,老師要以成人自我狀態教育學生,給予學生機會,使學生也能展現其成人自我狀態,如此,學生才會成為一位有理性之人,了解自己與他人,進而以積極建設性態度表現孩子及父母的自我狀態行為。

Page 3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壹、交互分析模式 交互分析的基本前提是要讓所有學生感到適切、溫暖,所要強調的是使學生對自己所應扮演角色之自我狀態有深切的了解。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在於師生適切而雙向的溝通,每個人應以對方相同的自我狀態與對方互動 (如成人 -- 成人 ) ,如果雙方自我狀態不同 ( 成人 --孩童 ) ,則二者溝通會封閉,溝通的有效性將會受阻,此種無效溝通將促使師生間衝突增加。因而在常規管理中或教學互動中,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思索問題,此外,也要使用適當技巧,教導學生與人適切而合宜的口語互動能力。

Page 33: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貳、一致性溝通模式 一致性溝通模式由 Ginott(1972)所倡導,在常規訓練中要強調的是 與兒童有效溝通,成年人要避免抹煞兒童個性,對其所處情境及行動表 現要特別重視。教師要藉由良好的溝通與適宜讚美的使用,以營造安全、富人性化及積極進取的班級,此外,教師要避免侮辱、威脅口語,代之的是以肯定、接受的態度來接納學生,以激發學生需求與意願。

下面是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Page 34: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貳、一致性溝通模式 下面是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1. 傳遞適切訊息:重視訊息傳遞的情境,教師應了解、接受學生感受,避免使用責備、命令、訓誡、控訴、輕蔑及威嚇語氣,以免傷了學生自尊,教師語言使用應關注於當時情境與具體的事實。

2.適當表達憤怒:憤怒是一種內心真摯感受的呈現,老師也應合理及適切的表達其憤怒,有效方式如:「當…老師會生氣」,「當…老師會不高興」,讓學生知道那些行為會引起老師的煩擾與不悅。老師切勿使用輕蔑之語。

Page 3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貳、一致性溝通模式 下面是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續 )

3.邀請合作:提供機會讓學生表現,以培養其獨立自主,並對其能力表示肯定,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班級事務,包括座位安排、參與特別活動等。教師不應使用由上而下之直接命令方式,應讓學生對特殊活動有參與表白機會,藉邀請合作,也可減少學生對老師的依賴。

4. 接納、承認學生感受:老師有時要勉勵學生,遇到問題時不必過份擔憂。老師應隨時傾聽學生意見、接納學生、了解其內心真實感受,此外,要提供機會,讓學生表達內心感受,並讓學生知道感受的普遍性,不必過度擔心。

Page 3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貳、一致性溝通模式 下面是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續 )

5.避免標記學生:標記是一種無效能表現的方式,不當描述如「你是位不負責任、不可靠的學生」,「你在班級、學校、家庭中皆是位不受歡迎的人」,學生如常聽到這些話語,會信以為真,久而久之,發展成一種負面的自我意像 (self-image) 。

6.使用導引作為改變學生的手段:碰到問題時,老師應提供問題情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供學生選擇,以作為學生下一步行動的導引,如學生把東西灑落滿地,教師不應批評學生,而應提供清掃整埋方式,供學生判斷挑選。

Page 3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貳、一致性溝通模式 下面是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續 )

7.避免傷害性問題:一位富啟發的老師應避免問會引起學生忿怒、抗拒的問題或不當評論。不要使用「為什麼」的傷害詞,如「為什麼你無法變好?」、「為什麼您總是忘記我告訴你的每件事?」,相反的,老師提出問題後,應邀請學生一起討論解決之道。

8. 接納學生意見:學生所問之問題或所提意見可能與班級正討論的主題無關,但教師也應給予尊重與讚賞,因為從某方面而言,這對學生可能非常重要。

Page 3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二節 低教學控制模式

貳、一致性溝通模式 下面是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續 ) 9.不要使用諷刺話語:在常規管理中,老師諷刺學生是最不明智之舉,因為顯然的,學生不會心服口服,自覺受到傷害、自尊受損。

10.避免匆忙給予協助:當教師提出問題時,應明確重述一次,讓學生對問題能具體陳述與了解,然後再問學生「你自己有什麼意見?」,讓學生有思考時間,才能激發學生潛能。

11.簡潔快速處理小問題、不要拖泥帶水:如教師碰到學生小問題發生,如遺失報告、折斷鉛筆、忘記帶作業等,教師要即刻處置,以快速而有效方式處理,不需冗長而長篇大論的說理。

Page 3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中教學控制模式中主要就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及 Kounin 模式內涵加以介紹。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一、必然性結果模式 (logical consequences)

必然性結果模式主要的倡導者為 R. Dreikurs 。 Dreikurs 主張教師所安排的事物須直接且必然的與學生行為有關,強調要讓學生經驗其不當行為的必然結果,如學生亂丟紙張,則學生必須撿拾這些紙張;學生未經舉手就講話,教師應忽略其行為,而改叫其他舉手同學;學生在桌上亂塗鴉,就必須自行清洗乾淨。對於不當行為的處理步驟有三:

Page 40: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一、必然性結果模式 (logical consequences)

對於不當行為的處理步驟有三:

l.確認不當行為目的:檢視學生不當行為的意涵,考量教師自己感受與反應等,作為衡量學生不當行為的真正目的。學生不當行為的目的不外是引起教師注意、獲得特權、作為報復或展現其他不適切行為。

Page 4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一、必然性結果模式 (logical consequences)

對於不當行為的處理步驟有三: (續 )

2.選擇教師的反應:教師一旦確認學生的不當行為後,教師要立即掌控自己反應,以免增強學生的不當行為。如學生不當行為的目的是要引起教師注意,則教師就不能對其作出立即反應,儘可能忽視此行為,之後再與學生討論,以謀出改變此行為的可能方案。

Page 4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一、必然性結果模式 (logical consequences)

對於不當行為的處理步驟有三: (續 )

3.鼓勵學生:激勵學生方式包括言語和行動兩種,教師應認同學生工作表現,增加學生信心。鼓勵學生是要正向導引學生,肯定學生的能力表現。但鼓勵與讚美不同,Dreikurs認為讚美是學生達成某些任務後一種被認同的經驗行為,讚美使人喜悅,典型描述詞如「我很高興你在方案規劃中,獲得班上最高的成續」,而鼓勵話語則是「要做好方案規劃,其創造力是不同於組織能力的」。

Page 43: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一、必然性結果模式 (logical consequences)

Dreikurs認為必然性結果模式使用,本質上是一種民主方式,由師生一起決定規則和活動的必然結果,師生須共同負起責任,以建立積極正向的班級氣氛,進而促發學生有更多的成長機會。教室之常規管理並不是處罰,它只是教導學生對自己行為有適當的約束力,學生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懂得尊敬自己與他人,且有義務影響其他同學表現適當行為,熟悉規定與負起行為結果。

Page 44: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二、合作性常規管理 (cooperative discipline)

Albert(l989)根據 A.Adler 及 R.Dreikurs 的哲學及心理觀點,發展一種班級經營及常規管理的有效方法一合作性常規管理,此方法主要奠基在三個行為概念上面: (1) 學生選擇他們行為; (2) 學生行為的最後目的就是實現隸屬的需求 (need of belong) ; (3) 學生不當行為就是要達成四個立即目標:注意 (attention) 、權力 (power) 、報復 (revenge) 及避免失敗 (avoidance of failure) 。

Page 4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二、合作性常規管理 (cooperative discipline)

合作性常規管理實施方式有五個步驟: (1) 指出及描述行為; (2)確認學生不當行為的目的; (3)挑選介入處理技巧; (4)選擇激勵方式以培養學生自尊; (5)邀約學生父母作為學生不當行為處理的搭擋。合作性常規管理就是運用適當的處理策略,達到積極控制,並藉由激勵方式以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Page 4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三、明確性常規管理 (Positive discipline)

Nelson(1987)擴展 Dreikurs 的理念,進一步提倡明確性常規管理。 Nelson認為仁慈 (kindness)尊敬 (respect) 、毅力 (firmness) 及鼓勵 (encouragement) 是父母及教師在常規管理中所須具備的特質。明確性常規管理有以下幾點內涵:

1. 使用自然和必然結果作為手段。

2. 了解學生不當行為的四個需求 ( 注意力、權力、報復、被認定的不適切行為 ) 。

3. 當教師描述出學生的不當行為時,也要表現仁慈及堅定之心。

Page 4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三、明確性常規管理 (Positive discipline)

明確性常規管理有以下幾點內涵: (續 )

4. 成人、孩子間須相互尊重。

5.舉行親師會談。

6. 教師以鼓勵作為激發學生自我評價的手段,並關注學童活動。

此外, Nelson也認為要減少常規管理的問題,應幫助學生同時具備社會的、學業的及生活的技巧,以讓學生自覺是有能力且有影留的人,可隨時控制自己的行動與生活。

Page 4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 J.Kounin(1970) 以課程及進度管理 (movement management) 作為預防及描述學生不當行為的主軸, Kounin認為要使學生回歸正常行為的二個技巧是「掌握先機」 (wnhitness) 與「同時處理」 (overlapping) 。 Kounin 之常規管理模式有以下幾個主要內涵:

一、掌握先機:「 withitness」一詞是 Kounin 自行杜撰出來的名詞,指不當行為發生時,教師對目標學生及時作反應處理的技巧。一位有先見之明的教師,會洞悉教室中即將發生的事情,指出正顯現的不當行為,而以適當及立即態度處理。對情境良好監控及立即處理是教師掌握先機的二個主要關鍵。

Page 4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 Kounin 之常規管理模式有以下幾個主要內涵:

二、同時處理:同時處理指教師可同時處理二件以上的事件。一位具同時處理技巧的教師,也較可能掌握先機,而如果學生知道教師有此能力,也較不敢有不當行為,較有可能回歸正常學習活動。

三、進度管理:進度管理指教師能有效控制課程間的動力、步調與轉換處理。

Page 50: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 在進度管理策略中,教師常犯的二個錯誤:

1.急動:指教師教學活動流暢性過於快速,造成的原因主要受到不必要活動、噪音、不當行為及進度耽誤等因素的影響,因而使教學活動的轉換無法平穩、順暢。所以教師需於另一工作開始前儘速完成已進行的工作,在工作轉換時要注意其流暢而無跳躍感。

2.滯留:指教學活動連接過於緩慢、浪費太多無謂時間。

滯留主要導因於下列二個因素:

Page 5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 滯留主要導因於下列二個因素:

1.過度滯留:教師在學生已經了解的話題上一再重複述說,對學生作過多冗長的導引和解釋、也對學生的不當行為喋喋不休、嘮叨不停,以致浪費許多時間。

2.支離破碎:指教師花太多時間於旁枝細節上,或將一個原可簡單而完整呈現的活動,分割成一些不必要的小步驟,以致干擾教學活動的進行、進而影響學生的注意力。

Page 5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四、團體焦點 (group focus)

指全體學生能同時專注於相同事物上,團體焦點考量的因素有三: (1)高度參與的團體型式; (2)責任感;(3) 注意力。

1.團體型式 (group format)

學生對群體的活動能做最大的參與。在教學活動中,作答、解決問題、整理教材及完成工作,均可以以最大參與型式行為出現。

Page 53: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四、團體焦點 (group focus)

指全體學生能同時專注於相同事物上,團體焦點考量的因素有三: (1)高度參與的團體型式; (2)責任感;(3) 注意力。

2.責任感 (accountability)

讓學生知道老師會觀察和評定其學習表現時,通常對學生負起學習之責有所助益,其使用技巧如讓學生先寫下答案,再隨機叫學生回答。

Page 54: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四、團體焦點 (group focus)

指全體學生能同時專注於相同事物上,團體焦點考量的因素有三: (1)高度參與的團體型式; (2)責任感;(3) 注意力。

3. 注意力 (attention)

讓學生於所有時間皆關注於學習活動,使用技巧如提出問題讓學思考解決方法、隨機點名學生作答、改變反應型式等。

Page 5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五、厭煩 (satiation)

如果學生對學習活動已感滿足,則興趣會較低,而使學生變得較無聊、顯現與正進行之工作活動無關的行為。避免學生厭煩的三大要素是:

1. 使學生有進步 (progress)

學生對重要目標的追求上,最迫切需求的是「進步」,而進步會更讓教師重視與提供其正向回饋。

Page 5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五、厭煩 (satiation)

如果學生對學習活動已感滿足,則興趣會較低,而使學生變得較無聊、顯現與正進行之工作活動無關的行為。避免學生厭煩的三大要素是:

2. 變化 (variety)

有變化性的課堂活動,有助於維持學生注意力、減少學生厭煩。因而教學型態、教材內容困難度、教材呈現方式、群體位置編排及教材的使用均要富有變化。

Page 5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五、厭煩 (satiation)

如果學生對學習活動已感滿足,則興趣會較低,而使學生變得較無聊、顯現與正進行之工作活動無關的行為。避免學生厭煩的三大要素是:

3.富挑戰性的活動 (challenged)

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更有可能吸引學生注意,避免無聊情形發生。

Page 5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三節 中教學控制模式

貳、 Kounin 模式

六、漣漪效應 (ripple effect)

學生不當行為發生時,教師對當事者所採取的處理方式,會直間接影響周遭的學生,當學生親眼目睹教師對不當行為的處罰時,會習惕自己不再重蹈覆轍。

Page 5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高教學控制模式中主要就 Jones肢體語言模式 Canter的果斷常規管理模式、行為主義者的處罰模式三種加以介紹。

壹、 Jones肢體語言模式 Jones(1987) 在其著作《積極的班級常規管理》中,強調教師在幫助學生維持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有積極正向的影響,他建議教師要: (1) 適當地營造班級氣氛; (2) 以適當教學策略及預定安排的情境來掌握學生動態; (3) 建立合作學習模式; (4) 要培養多套的處理技巧以管理學生的不當行為。

Page 60: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壹、 Jones肢體語言模式一、適當地營造班級氣氛

Jones認為教師在建構班級組織時,應考量相關規定、作息方式、座位安排、師生關係等因素。教師要教導學生知悉規定、實施步驟、作息方式及教師本身所設定的標準與期望。此外,班級教具設備的妥慎安排可提昇教師的機動性及增加與學生親近的機會,在座位安排上, Jones主張將好學生打散於品行不良的學生之中。

Page 6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壹、 Jones肢體語言模式二、使用適當教學策略及預定安排的情境來掌握學生動態

1.首先教師讚美學生正確做了什麼; 2.告訴學生下一步正確的做法,並鼓勵他們盡力完成; 3. 讓學生採取必要的行動,使他們也有空幫助其他學生。

當學生表現與工作活動無關的行為時,可採取的策略就是以身體語言讓學生知道其不當行為已在教師掌控中,策略如:熟知與監控所有學生行為、當需要處理學生問題時,暫停教學活動、改變上課位置、眼神接觸、叫出學生姓名、走到學生桌旁,將手放置在學生桌上,並給予簡短而直接的口頭提示。

Page 6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壹、 Jones肢體語言模式三、建立合作學習型態

合作學習型態就是團體焦點。 Jones認為內在的激勵才能促使學生獲得特定信念與展現合作行為,此種內在的體制 Jones把它稱之為「喜好活動的時間」 (PAT) , PAT就是指不同的活動或殊榮,如學生出現不當行為時,教師可用碼錶或計時器記錄學生違規時間,以扣除學生所獲得之獎勵時間;另一方面,如學生迅速將教室打掃乾淨,按時回到座位或表現老師許可的行為,學生們可獲得特殊的獎勵。

Page 63: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壹、 Jones肢體語言模式四、要培養多套的處理技巧以管理學生的不當行為

多套處理方式包括不同程度的處罰:

1.輕微處罰:包含口頭警告、記下學生姓名、地址及電話號碼,然後寫信通知學生父母。

2.中度處罰:如暫停學生上課權、剝奪學生某些權利、召開父母親會議等。

3. 嚴厲處罰:如休學、將學生交由父母管、由父母陪同學生到校,請警察介入處理,開除學藉等。

Page 64: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貳、 Canter 的果斷常規管理模式 L.Canter(1992) 出版常規管理一書,名之為 《果斷常規管理》。 Canter 主張教師要教育學生選擇負責的行為,並躬自篤行、以增強學生自尊心及提高學業表現。教師有權與責任:

1.建立規則與明確定義學生行為中教師可接受及不能接受的行為。

2. 讓學生知道教師所訂定的規定及指示。

3.如有需要,應尋求父母及行政人員的協助,以掌控學生行為。

Page 6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貳、 Canter 的果斷常規管理模式 在學生常規管理中,教師應使用果斷明確的反應以清晰而有力的方式,說明其對學生的期望,並以行動驗證表示,要言行如一。常規管理內涵是: (1) 學生必須隨時遵守規定; (2) 積極肯定學生會遵守規定; (3) 當學生違反規定時,必須負起其行為的後果。

積極性肯定包括讚美、以寫有積極激勵的紙條通知父母或學生,或賦予學生特殊活動與權限。學生不當行為發生時,教師要作有系統的處理:

Page 6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貳、 Canter 的果斷常規管理模式教師要作有系統的處理:

1.學生第一次違反規定,警告學生即可。

2.第二次再犯時,剝奪學生某些權利,如慢幾分鐘下課。

3.第三次違反時,再剝奪學生更多權利。

4.第四次違反時,教師應通知父母協助處理。

5.第五次違反時,送至校長室。

Page 6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貳、 Canter 的果斷常規管理模式 如果學生不當行為嚴重,則某些步驟可省略,可將學生直接送至校長室處理。而教導學生對其行為負責時,應包括: (1) 教學生特別規定; (2) 使用正向積極態度,激發學生表現適宜行為; (3) 學生要對其行為表現負責。

Canter 強調一位成功教師要歸納綜合學業表現及行為管理的技術,變成一總體常規管理策略,所發揮的功效最大。

Page 6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參、行為主義者的處罰模式 多數教育學者堅信行為改變技術是處理學生不當行為最有效的方式,但在行為改變中,少數學者也支持體罰的使用,如 Engelman(1969) 、 Dobson(l992) 。在美國至少超過二十個州禁止於學校中使用體罰。

一、 Engelmann 的處罰模式

Engelmann(1969)認為從體罰功效及學業成就因素考量,體罰最好於小學階段中使用。 Engelmann 關心文化不利學生學習情形,他認為文化不利學生在家中無法獲得像中等階級家庭孩子足夠的學習時間,因而上學後,其學業顯然落後。

Page 6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參、行為主義者的處罰模式一、 Engelmann 的處罰模式

Engelmann認為以其他常規管理方式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時,所花費的時間甚多,因而他支持快速常規管理方式,必要時亦可使用體罰。對學生施加身體上處罰是申止嚴重不當行為發生之最有效方法,但 Engelmann也認為體罰對學業成就效率的提昇上,就需要有更多計畫而限制的使用,這與教育分析哲學家 R. S.Peters 的觀點相同。

晚近 Engelmann 的觀點主張教師所建構班級,要營造積極學習環境,對於體罰使用與否則較少提及,他關注的焦點是藉由語言及物質增強,強化學生的好行為。

Page 70: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參、行為主義者的處罰模式二、 Dobson 的處罰模式

在《常規管理新挑戰》 (The New Dare to Discipline)書中, Dobson(1992) 主張孩童生長的最佳情境是一個有真摯的愛、合理與一致性的常規管理。對孩童的成長不聞不問是不利之舉,教師要教導孩童自我管理及負責任行為,因為學生在學習如何接受生活挑戰時,也需要他人協助。教師也需要讓孩童明白只有他們服從父母及老師的指導,才能受到保護和照顧,父母及教師有責任讓學生知道何謂適當行為,因而父母及教師對適當行為要有明確的界定,如果欠缺明確規範、默許學生任何行為,則學生在缺乏大人領導指引下,學生會變成不敬、反抗與混亂。

Page 71: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四節 高教學控制模式

參、行為主義者的處罰模式二、 Dobson 的處罰模式

此外, Dobson也認為體罰在低年級使用的功效最大,如果對年齡稍長或青少年就不應使用體罰,而改以其他非身體懲戒方式。 Dobson堅信,對初高中學生施以體罰,是最無效的。

Engelmann 及 Dobson 均相信,體罰對學生施加之痛苦,可讓學生記取教訓,表現適當行為,他們也均同意,體罰對較低年齡學童而言是有效而可實施的方式,但對於其他處罰方式也不能忽略,如直接告誡、增強、隔離等亦是有效的處罰方式。

Page 72: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五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依據哲學理念的不同,所衍生的常規管理模式也不相同,從低教學控制至高教學控制模式的常規管理方式各有其特點與適用時機,而在教師角色扮演及處罰的實施上也各不相同。為因應新時代的教師角色與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影響,教師對於常規管理模式基本看法與因應該是:

一、認清常規管理的內涵 ,以達到教育目的

常規管理的運用,旨在減少學生不當行為,增長學生的好行為,其終極目的,在於使學生表現符合班級規範的適宜行為,專注於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五育獲得充外發展,教師運用目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內化的行為,使學生自動、發自內心的遵守的班級規範,藉由群體影響,使學生行為真正的變好。

Page 73: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五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二、了解常規管理的限制 、以發揮管理效益

行政領導學中重視的是權變理論的運用,沒有一套領導理論可適用於所有的教育情境,常規管理模式亦然,每種常規管理模式均有其哲學 理念基礎、適用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模式實施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在常規管理模式的認知上,教師也要知曉每種模式各有其限制,與適用情境、適用對象,採用行政領導學中權變理論觀點,彈性使用,以發揮其最大效益。

Page 74: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五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三、熟悉常規管理的模式、以因應時代所需

正如上面所述,有效的常規管理模式有多種,教師必須對其內涵、使用時機及使用對象有深切了解,才能掌握其精髓,加以靈活運用,這不但有助教師班級之管理、增進教學效能,對於教師自我成長亦有正面助益。

四、掌握學習個體的特性、以挑選合適策略

不同的常規管理模式,有其使用時機與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行為、不同的情境,其使用的常規管理策略便不相同,因而教師對每一學生的個性、喜好與行為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對症下藥,挑選合適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Page 75: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五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五、配合行為情境的脈絡、以運用不同模式

教師如對學生有深切了解,當遭遇常規管理問題或學生發生不當行為時,便可根據行為的情境脈絡及配合學生個性、運用適合的管理模式,便能有效消硝學生的不當行為、利於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如能掌握學生學習情境脈絡,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不當行為之因,而採取最適合的常規管理模式。

Page 76: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五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六、彈性常規管理的運用、以促發學生潛能

常規管理的目的,並不只是在減少學生的不當行為,而更應積極的強化學生的適當行為表現,學生的行為表現適當,才會專心學習、專注於課堂及其他學習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及潛能發展均有正面助益。因而對常規管理模式的策略使用,教師應因時、因地、因境而異,彈性而靈活的使用,才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Page 77: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五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七、統合管理模式的特點、以展現教師專業

常規管理模式雖各有其特點與適合時機,但亦有共同性,教師如能妥慎運用,發揮統合歸納能力,參酌各常規管理模式的特性,以建立起自己班級常規管理的特有模式,柑信對於教師的班級經營及教學活動均會有更大助益。常規管理模式的統合歸納應用能力,就是教師的一種專業實踐,也是教師專業知能的一種展現。

Page 78: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五節 教師對常規管理的認識與因應策略

八、因應不當行為的原因、以採取合適模式

學生不當行為發生,可能是生理環境因素、可能是物理環境因素、也可能是心理社會環境因素 ;當學生發生不當行為時,教師首應診斷學生不當行為的原生,次參酌當事人的人格特質,根據所處的生態情境,再採取合適的常規管理模式。

Page 79: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結 論

班級常規管理的運用是一種科學方法,一種藝術策略,也是一種科際整合的理念應用,教師如有效而合理的使用,柑信有助於教學效能的提昇與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達到教育品質提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