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区区区区区 —区 区区— 区区区 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Upload
    maree

  • View
    10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 经济发展 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Page 2: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

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

• 两者关系: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 ,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 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

• 第一,无工作的增长 (jobless growth)• 第二,无声的增长〔 voiceless growth 〕• 第三,无情的增长 (ruthless growth)• 第四,无根的增长 (rootless growth)• 第五,无未来的增长〔 futureless Growth 〕

Page 3: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2、经济发展观的演变• ①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②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发展包含增长加结构变化• ③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发展强调分配不公、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改善• ④20 世纪 80 年代:可持续发展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 ⑤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Page 4: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本理论

• 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应的两种不同模式。• ① 均衡发展理论(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

经济发展中,产业间、区域间及区域内各地区基本保持同步和同一水平。在发展经济学中,均衡发展理论最早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主要有大推动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 大推动理论是均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 P.N.Rosenstein-rodan )于 1943 年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 大推动理论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建立在三个“不可分性”上。一是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二是需求的不可分性。三是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

Page 5: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第二,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第三,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第四,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拉格那 ·纳克斯( R.Nrukse )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

– 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 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突破低收入所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 平衡增长理论综合了前两种理论的有关论点,既强调扩大投资规模对于克服供给方面“不可分性”和需求方面“互补性”的作用,也强调取得工业、农业、消费品与资本品等各经济部门间平衡增长的重要性;它既主张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的比例全面发展,以实现平衡增长,也主张在达到平衡增长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各个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来安排不同的投资率和增长比例,通过个别部门的优先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梗阻问题,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按适当的比例平衡增长。

Page 6: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② 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非均衡发展理论与均衡发展理论相对立,其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艾伯特 ·赫尔希曼( A.O.Hirsch man )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 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短缺的发展” “过剩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 (F.perroux) 于 20 世纪 50 年代

中期提出来的。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相反,它将首先出现在某些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如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资源富集地等,这些就是经济空间的中心,佩鲁将它称作为增长极。增长极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 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Page 7: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2、梯度推移理论

• 梯度推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 ·弗农 (Ruttan Vernon) 等人创立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 高梯度地区—发达地区 • 低梯度地区—落后地区

– 第二,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

– 第三,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

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

Page 8: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詹姆斯 · 斯图亚特( James Steuart )区域经济演化的三个阶段,即单部门的原始农业阶段、城市化阶段和制造业为主的分工阶段。亚当 · 斯密( Adam smith )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狩猎社会、畜牧社会和农业社会。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经济发展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 ①胡佛—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 ·胡佛( Hoover )和约瑟夫 ·费雪( Fisher )认为:任何区域的

发展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这种标准阶段次序为:– 第一,自给自足经济阶段– 第二,乡村工业兴起阶段–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阶段– 第四,工业化阶段– 第五,服务业阶段

• ②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 · 罗斯托( whitman Rostow ),依据工业发展水平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 第二,起飞准备阶段– 第三,起飞阶段– 第四,成熟阶段– 第五,高额消费阶段–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Page 9: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4、区域分工理论•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学者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区域分工和经济活动区

域分布,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① 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②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③ 要素禀赋理论(简称 H—O 模型)

Page 10: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①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 不平衡性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发展的静态不平衡,这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经济发展的动态不平衡,这是指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察,它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上的量的差异,这包括上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经济发展上的质的差异,这包括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经济效益、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高低。

• 所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这一规律具体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不发达区域长期并存。二是经济发达区域和经济不发达区域各自内部都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小区域。三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同一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速度,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

Page 11: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② 度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即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区域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度量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指标有许多,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它通常用来观察家庭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 洛伦茨曲线( Lorenz Curve ):从原点 O到对角点 D 的曲线•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A/A+B•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单一统计指标: GDP/GNP• 多项统计指标:联合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UNRISD ) 1970 年 16项指标• .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 ):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 HDI )即:寿命、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准

Page 12: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服从研究目的• 第二,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从现实需要出发• 第三,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有代表性、综合性• 第四,注意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 第五,指标体系中应突出投入绩效指标

Page 13: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 第一,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三,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四,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五,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 此外,还有省区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 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第一,历史基础。– 第二,区位条件– 第三,制度因素– 第四,政策倾斜效应– 第五,人力资源差异

Page 14: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③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 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对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

济的矛盾•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四,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Page 15: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④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西方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冈纳 ·缪尔达尔( G.Myrdal )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因为在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 Spred effeet )和“回流效应”( back wash effect )。回流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因此,“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差异。”

• 艾伯特 ·赫尔希曼认为:“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因为,只有不平衡增长,激励创新,才能使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动力。

• 威廉逊( J.G.Williamson )根据 24 个国家截面和时间序列资料,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倒“ U”型理论。他认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而表现出逐步扩大→趋于稳定→日益缩小的变化状态,呈倒“ U”字形状。

Page 16: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

–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第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 第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针对中国落后地区的现实:一是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二是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三是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消除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四,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Page 17: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3、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①落后地区的界定• 关于“发展中国家”概念:

– 刘易斯:发展中国家是人均产出低于 1980 年美元价值 2000美元的国家– 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是指那些 1998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820美元左右的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是指 1998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2950美元左右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收入水平低下,而且收入差距较大;生活水平低下,贫困人口较多;管理能力差,生产率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就业不足,失业率较高;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初级产品(主要为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大且品种单一;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差异大;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 总之,贫困和落后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和根本特点。

• 与“发展中国家”这一范畴相通用的名词:“欠发达国家”(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第三世界”( third world )、“落后国家”( backward countries )、“不发达国家”( underdeveloped counties )等。

Page 18: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落后地区”一词是“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等名词被借用到一国范围内使用的概念。于是也就有了“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等相通用的名词。

• 关于“落后地区”的概念:• 侯景新在 1999 年出版的《落后地区开发通论》开篇中指出:“受各种不同

因素的影响,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而有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这样,后者我们常称之为落后地区。”

• 武友德在 2000 年出版的《不发达地域经济成长论》一书中对“不发达地域”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所谓不发达地域( underdeveloped regions )是指那些低度开发的落后地区或边缘区,其内部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经济发展尚未突破‘起飞’转折点。从经济的内部条件到内部循环看,低水平陷井依旧存在,从外部环境和外部循环看,中心—边缘的不平等关系也起着作用。”

• 陆立军在 2002 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

Page 19: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我们认为,从发达程度来看,区域经济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以此为基础,若将全中国范围来划分,那么东部地区即为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即为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则为落后地区。

• 由此可见,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 第一,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第二,落后地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第三,落后地区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言– 第四,落后地区与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并不完全等同

Page 20: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②落后地区的发展基础与条件• 所谓后发优势,就是指落后地区(或后发地区)因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一般来说,落后地区所拥有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力量– 第二,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知识和经验– 第三,有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供利用– 第四,可以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加快资本积累– 第五,有利于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 第六,有利于提早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 产业结构转换过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

Page 21: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所谓后发劣势,是指落后地区(或后发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利环境和条件。这些不利环境和条件,也可以说是落后地区的发展障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第一,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水平低下• 第二,经济关系上的依附性

• 落后地区的依附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落后地区多数粮食不能自给,要从发达地区调进粮食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第二、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轻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基础生产资料和

生活资源的自给程度很低,要依赖于区外输入;– 第三、落后地区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初级资源型产品,而输入的是工业制成品,不平等

的区际贸易使得落后地区存在价格上的“双重流失”;– 第四、、落后地区投资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投资来源相对单一,对中央政府

和上级政府的投资依赖度极大;– 第五、落后地区的财政收不抵支,赤字较大,长期依赖国家和上级政府的补贴;– 第六、落后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经济发展自主性以及技术创新势头减弱,从而成为依附性地区。

• 第三,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第四,市场发育程度低,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第五,人们思想保守,价值体系紊乱,文化差异很大• 此外,受收入和利润驱动的影响,落后地区的人才和资金的大量外流,也严重

地制约和影响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Page 22: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后发劣势。后发优势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它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强劲的动力,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经济建设获取必不可少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定提供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和代价,从而最终有效地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但后发劣势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产生消级的影响。由于落后地区在人口、制度、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劣势,它会使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有所降低,会使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受到阻碍,甚至产生摇摆与波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还有可能削弱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推动力。

Page 23: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 李清泉—

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思考题

•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2.经济发展观是如何演变?• 3.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你是如何评价的?• 4.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采取非均衡发展理论还是均衡发展理论来指导?• 5.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何阶段?• 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差距的?• 7.落后地区有何特征?应如何赶超发达地区?• 8.落后地区有哪些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