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疫疫疫疫 疫疫 疫疫疫疫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 Upload
    kerem

  • View
    117

  • Download
    3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 15 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免费救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扩大免费救治病种。为此,中央财政增加支出 28 亿元。.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的演变. 2007. 1978. 2002. 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 乙肝疫苗 麻腮风疫苗 乙脑疫苗 A 群流脑疫苗 A+C 群流脑疫苗 甲肝疫苗 出血热疫苗* 炭疽疫苗* 钩体疫苗*. 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 乙肝疫苗.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疫苗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

Page 2: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 15 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免费救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扩大免费救治病种。为此,中央财政增加支出 28 亿元。

Page 3: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的演变19781978 20022002 20072007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

56 14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出血热疫苗 *炭疽疫苗 *钩体疫苗 *

Page 4: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脊髓灰质炎

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粪—口途径传播,人是唯一宿主 我国已于 2000 年实现无脊灰目标,进入到消灭该

病的后期阶段 2011 年 7 月新疆和田等地相继发生输入性野病毒

引起的病例,共 21 例新疆出现输入性脊灰疫情 打破我国十一年无病例局面 !

Page 5: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脊髓灰质炎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潜伏期为 3 ~ 35 天,一般为 7 ~ 14 天 患者自潜伏期至发病后 3-4 周都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是已知唯

一宿主 易感人群

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 4 月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

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Page 6: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新疆强化免疫活动情况轮次 目标人群 时间

9 月(第一轮)

和田寄宿学校应急接种 8.29-8.31

tOPV全自治区儿童 9.8-9.12

和田成人( 15 ~ 39 岁) 9.13-9.17

南疆其他四地州成人( 15 ~ 39 岁) 9.22-9.26

10 月(第二轮) 全自治区儿童 10.8-10.12 tOPV

11 月(第三轮) 南疆 40 岁以下人群,乌鲁木齐 15 岁

以下人群,其他地州 5 岁以下儿童 11.15-11.22 mOPV

12 年 3 月(第四轮) 南疆 40 岁以下人群,北疆和乌鲁木齐

15 岁以下人群 3.17-3.25 mOPV

Page 7: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形势研判

新疆 2011 年输入性脊灰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已完全阻断病毒的传播

– 新疆 2011 年 9 ~ 11 月和 2012 年 3 、 4 月开展了五轮 OPV 强化免疫

– 2011 年 12 月在南疆和乌鲁木齐市开展了 OPV 查漏补种工作– 在我国 AFP 监测系统保持高敏感性(新疆 15 岁以下儿童 AFP

病例报告发病率 >2/10 万)的条件下,至今未发现新的 WPV 病例

风险犹存:– 历史上我国曾多次发生脊灰输入,但仅本次引起局部流

行;一定程度上提示常规免疫工作出现滑坡,存在免疫空白;加之多个脊灰本土流行国家与我国相邻,存在再次发生 WPV 的输入甚至局限传播的可能性

Page 8: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脊髓灰质炎

脊灰疫苗 脊灰疫苗有减毒活疫苗( OPV )和灭活疫苗

( IPV ) 2 种 含脊灰成分疫苗,如脊灰、百白破及 HIB 联合

疫苗

Page 9: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脊髓灰质炎

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腹泻 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 OPV 热稳定性差,需冷藏保存,低温储运 37℃ 放置 1 天后其效价明显下降,到 5 天后

降为零

Page 10: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潜伏期一般为 7 ~ 14 天,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 21

天 只有 1 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人是唯一宿主,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消除麻疹可行 我国所在的西太区提出 2012 年消除麻疹目标

Page 11: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麻疹

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发病前 1 ~ 2 天至出疹后 5 天内均有传染性 传染性在前躯期,尤其是出现口腔粘膜斑时最强

传播途径 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外环境的相对湿度对麻疹病毒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易感者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 20世纪 70 年代后出生的母亲,疫苗免疫力不持久,婴儿获得母传抗体水平较低,消失较快,故< 8 月龄婴儿发病上升

Page 12: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麻疹

免疫预防 -3 剂次接种 麻疹疫苗,初种年龄为 8 月龄,接种 1 剂次麻

风疫苗 18 ~ 24 月龄进行复种 1 剂次麻腮风疫苗 6岁时加强 1 剂次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接种量由原来的 0.2ml改为现在的 0.5

ml

Page 13: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麻疹

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 达到并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

提高 3 剂次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 提高麻疹疫苗免疫及时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

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好补种工作 做好特殊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把好流动儿童流出和流入关口,切实做好查漏补种工作

加强新入学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接种工作,防止麻疹暴发流行

Page 14: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风疹

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唯一宿主 潜伏期 12-19 天 发病前 1 ~ 2 天至出疹后 5 天内均有传染性

Page 15: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风疹

传染源:风疹病人,出疹前后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但在学校

等人群较集中场所容易暴发

Page 16: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风疹

孕妇尤其是在妊娠前 3 个月感染可导致自发流产,死产和胎儿感染,新生儿致畸率超过 90% ,包括白内障、耳聋、心脏病和智力低下,即为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Page 17: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风疹

免疫预防 接种含风疹成分的疫苗包括风疹疫苗、

麻风疫苗或麻腮风三联疫苗

Page 18: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 除侵犯腮腺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患者腮腺肿大前 7日至肿大后 9日有传染性

Page 19: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无免疫力人群 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为主 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大多预后良好

Page 20: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腮腺炎

免疫预防 使用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流行性腮腺

炎减毒活疫苗、麻腮疫苗及麻腮风三联疫苗,接种程序 1.5-2岁接种麻腮疫苗

Page 21: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麻疹 - 风疹 - 流行性腮腺炎

都是学龄儿童常见传染病 都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控制措施 控制传染源:麻疹、风疹隔离时间均为出疹后 5 天,

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肿大完全消退 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换气,污染物品晾晒、清洗、

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麻风腮疫苗或含某种成分的单苗

Page 22: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水痘 - 带状疱疹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同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疾病

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

水痘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

Page 23: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水痘 - 带状疱疹

水痘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水痘传染性很强,易感儿童接触后

90% 发病,通过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孕妇分娩前 6 天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

Page 24: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水痘 - 带状疱疹

潜伏期平均 14 天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一般水痘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四个阶段,同一部位常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Page 25: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水痘 - 带状疱疹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 7 天,带状疱疹患者不必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直接接触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保护率达不到 100% ,但接种后即使

发生水痘症状明显较典型病例轻

Page 26: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确定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还有部分未确定

Page 27: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甲肝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由粪 - 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 2 周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高峰后一周,少数可延长至病后 30 天

Page 28: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2007 年全省各市甲肝发病率

烟台威海

Page 29: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甲肝

免疫预防 分为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目前只有我国使用减

毒活疫苗 ,我市自今年 5 月 1日起将其列入免疫规划疫苗,对适龄儿童免费接种

免疫程序: 甲肝灭活疫苗: 18 月龄, 24 ~ 30 月龄两针;两针间隔≥ 6 个

月, 0.5ml/ 剂次 甲肝减毒活疫苗: 18 月龄接种 1针次

Page 30: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乙肝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主要经血传播,儿童和青壮年易受侵犯 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我国 HBV 感染情况

是 HBV 感染高流行区,约 60%累计近 7 亿人感染过乙肝

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为 9.75% ,全国 1.2 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 1/3 以上

全国每年报告新发乙肝病人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 1/4 ,约有慢性乙肝病人 2000万

Page 31: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乙肝

抗原抗体系统 表面抗原( 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

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表面抗体(抗 -HBs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清除病毒,保护人体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e 抗原( HBeAg ):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查出 e 抗原,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e 抗体(抗 -HBe ):由 e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够和 e 抗原结合,但并非保护性抗体;抗 -HBe(+ ) 标志病毒复制降低并且传染减少

核心抗原( HBcAg ):乙肝病毒的核蛋白,不能在血清中检出 核心抗体(抗 -HBc ):是病毒感染的标志,无保护作用;抗 -HBcIgM阳性,常表示是近期感染,即乙型肝炎病毒仍在复制;当抗 -HBcIgM阴性而抗 -HBcIgG阳性时,则表示既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病毒已不复制或不存在

HBV DNA:是 HBV 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指标

Page 32: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乙肝

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经血和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 主要方式是围生期传播,约占 90%

宫内传播 产程传播 产后 HBV 传播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对 HBV 普遍易感

Page 33: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乙肝

发病年龄 使用疫苗前,乙肝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 2005 年乙肝年龄别发病率以 20 ~ 25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 15 ~

19岁和 40 ~ 44岁年龄组, 15岁以下乙肝病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 5.56%

人群 HBsAg 携带率变化 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接种后,成人 HBsAg 携带率变化不明显,

儿童 HBsAg 携带率与 HBV 流行率明显下降 人群抗 -HBs阳性率升高,儿童上升幅度大 城乡分布

2002 年血清学调查显示,≥ 3岁人群城市 HBsAg 和 HBV阳性率明显低于农村,二者较 1992 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Page 34: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乙肝

免疫预防 疫苗

目前使用的均为基因疫苗,有酵母、 CHO 细胞和汉逊酵母 3 种重组乙肝疫苗

免疫程序 “0 、 1 、 6” 免疫程序:即新生儿出生后 24小时接种第 1针,第 2针

在第 1针接种后 1 个月( 1 ~ 2 月龄)接种;第 3针在第 1针接种后 6个月( 5 ~ 8 月龄)接种

免疫效果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 95%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免后人群 HBsAg 携带率、 HBV 感染率及新发乙肝病例下降

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 接种乙肝疫苗成功者免疫持久性较好,存在免疫记忆(包括细胞免疫反应),一般不需进行加强免疫

Page 35: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乙肝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接种剂量:接种剂量不足,影响免疫效果受种者年龄:同类疫苗使用相同剂量和免疫程序,儿童免疫反应优于青壮年,青壮年优于老年人

疫苗接种部位:疫苗接种上臂三角肌的免疫应答率明显高于臀部接种

人群 HBsAg 携带率和 HBV 感染: HBsAg 携带者或 HBsAg阴性的 HBV 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

Page 36: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 - 乙肝

母乳喂养儿的接种问题对于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

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接受 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目前已公认哺乳不会传播 HBV

孕妇的接种问题孕妇可以接种乙肝疫苗, HBV不会传递给胎儿

Page 37: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急性患者隔离至病毒消失切断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应搞好环境卫生

和个人卫生,加强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乙丙丁型肝炎应注意避免通过血液和被病人污染过的器械传染

保护易感人群,做好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

Page 38: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百日咳 - 白喉 - 破伤风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多发于儿童,病程较长可持续 2-3 个月,故名百日咳

每年全球大约发生 3-4千万病例,其中约 35万例死亡,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未免疫的儿童

目前我国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近年来有不少成人病例报道

Page 39: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百日咳 - 白喉 - 破伤风

百日咳 传染源:百日咳病人,因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而是他们成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主要是 5岁以下儿童

Page 40: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百日咳 - 白喉 - 破伤风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鼻咽喉处形成灰白色夹膜、呼吸障碍和外毒素引起中毒症状,曾对人类尤其是对儿童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我国许多省份已多年没有病例报道 邻国俄罗斯 1993 年发生近 6千例,提示如果

接种率达不到仍有暴发的危险性

Page 41: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百日咳 - 白喉 - 破伤风

白喉 传染源:病人及携带者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白喉普遍易感,但儿童易感性最高

Page 42: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百日咳 - 白喉 - 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主要见于新生儿破伤风

Page 43: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百日咳 - 白喉 - 破伤风

防控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提高

免疫力。接种程序为 3 、 4 、 5 月龄各接种 1剂次, 1.5-2 岁加强免疫 1 剂, 6 岁接种 1 剂次白破二联疫苗

Page 44: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由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 A 群为主, B 、C 、 Y 、 W135 群仅有散发病例报告,但近年来 B 、 C 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是 C 群在某些省份已成为发病的优势菌群

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在 11 月至次年 5月

Page 45: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潜伏期为 2 ~ 10 天,一般 3 ~ 4 天,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时间至少为 7 天 传染源

人是 Nm 的宿主,只在人间传播,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 。因病原菌在体外的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对 2岁以下婴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易感人群 新生儿出生时有来自母体的杀菌抗体,故很少发病 随着年龄增长,母传抗体消失, 3 月龄以上的婴儿即有发病者,

6 月龄~ 2岁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

Page 46: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疫苗:流脑疫苗有单价 (A或 C 群 ) 、 2 价 (A+C 群 )或 4 价(A+C+Y+W-135 群 ) 。

免疫程序与使用要求 A 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 1 剂疫苗,保护性抗体仅能维持

3 个月左右,接种 2 剂疫苗才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免疫力可维持 3 ~ 4 年。免疫程序是:起始接种时间为出生后6 ~ 18 月龄,接种 2 剂,间隔不少于 3 个月。并分别于 3岁和 6岁时接种第 3 剂和第 4 剂,第 3 剂与第 2 剂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 年,第 4 剂与第 3 剂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 年。

A+C 群流脑多糖疫苗: C 群多糖疫苗对 2岁以下儿童没有可靠的免疫原性,如果给幼儿接种可导致在以后几年对C 群抗原的耐受性。因此,接种对象为 2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

Page 47: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由媒介昆虫传播 人畜共患 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季节为 7 月 --9 月 潜伏期为 4 ~ 21 天,一般为 10 ~ 14 天

Page 48: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受乙脑病毒感染的人和动物通过蚊子(我国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血中病毒数量较少,绝大部分呈隐性感染,仅有少数感染者有显性感染症状(≤ 0.1% ),因此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猪(主要是仔猪)。猪数量多,感染后病毒血症维持时间长,血液中病毒滴度可高达 103.5MLD50 ,足以造成三带喙库蚊感染,且感染时间比人早 2-4 周,是主要的扩散宿主

蚊虫既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蚊虫种类繁多,库蚊、伊蚊、按蚊均能携带乙脑病毒在其体内繁殖而

成为传播媒介,但以库蚊及伊蚊为主。我国以三带喙库蚊传播为主,它的分布与我国乙脑疫区范围基本一致,三带喙库蚊密度增高时,乙脑出现流行;采取灭蚊措施,控制三带喙库蚊繁殖后,乙脑发病率下降。该蚊带毒率较其他蚊种为高(占 90% ),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低而排毒量高。三带喙库蚊兼吸人血和猪血,是我国主要的传播媒介

Page 49: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 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或其他昆虫叮咬

人体时传入病毒是构成本病的自然感染途径,

蚊虫是传播本病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有报道认为,蠓和螨也可能是乙脑的传

播媒介

Page 50: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

易感人群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主要是少年儿童,

流行区 10岁以下儿童最为易感。随着近年对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接种率

的提高,发病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开始向大年龄推移。

绝大部分呈隐性或亚临床感染,仅有少数出现典型乙脑症状。

是隐性感染还是显性感染,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少见

Page 51: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

免疫预防 疫苗:乙脑灭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 免疫程序

乙脑灭活疫苗:推荐的免疫程序为:儿童出生后 8 月龄基础免疫 2针,间隔 7 ~ 10 天, 18 ~ 24 月龄和6 周岁时各加强 1针。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 1 剂即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推荐的程序为:儿童 8 月龄接种 1针; 18 ~ 24 月龄和 6 周岁时各加强 1针。

Page 52: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请您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东营区卫生局 联系人:耿德国 电话: 8251686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人:刘明涛 电话: 13589976536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直接通过教育管理中心反应

Page 53: 疫苗相关传染病 预防控制

谢谢! 感谢各位老师对免疫规划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