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子子子子 : 子子 ? 子子 ? 子子 ? “ 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 Upload
    sheng

  • View
    22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 “逝者如斯夫”章的诠释历程与中国思想的“基调” . 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论语 子罕 》 ). §1 今人之伤逝. 傅佩荣:“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逝者,指时光,也指时光中的事件,而人的生命当然也在里面。既然如此,怎能不珍惜时光!” 杨伯峻: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罢了 , 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义。 李泽厚: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岁月就像它啊!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 逝者如斯夫”章的诠释历程与中国思想的“基调”

Page 2: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

Page 3: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1 今人之伤逝 傅佩荣:“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逝者,指时光,也指时光中的事件,而人的生命当然也在里面。既然如此,怎能不珍惜时光!” 杨伯峻: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罢了 , 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义。 李泽厚: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岁月就像它啊!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

Page 4: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2 伤逝溯源 §2 .1 经学家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 127 年 -200 年)在释逝者如斯夫章时,即指出“逝,往也,言凡往者,如川之流也。” 何晏 (193?-249) 《论语注疏》中引苞氏(苞咸前 6-65 )语即完全重复郑玄的解释。 皇侃( 488-545 )《论语义疏》 :“ 逝,往去之辞也。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往去,亦复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者也。斯,此也。夫,语助也。日月不居,有如流水,故云“不舍昼夜”也。”并引江熙(约 325-

395 )云 :“ 言人非南山,立德立功,俛仰时迈,临流兴怀,能不慨然。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也。”又引孙绰( 314-371 )云 :“ 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时已晏矣,而道犹不兴,所以忧叹也。” 邢昺( 932-1010 )《论语注疏》:此章记孔子感叹时事既往 , 不可追复也。逝 , 往也。夫子因在川水之上 , 见川水之流迅速 , 且不可追复 , 故感之而兴叹。

Page 5: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2.2 文人 刘公干(刘桢,建安七子之一,? -217 )《赠五官中郎将》:素叶随风起,广路扬埃尘,逝者如流水,哀此遂离分。 阮籍( 210-263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孔圣临长川 , 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 , 来者吾不留。 陆士衡(陆机 261-303 )《吊魏武帝文》:悟临川之有悲,固梁木其必颠。杜甫《哭长孙侍御》: 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 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 ,飘忽不相待。

Page 6: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 回到《论语》 §3 .1 《论语》中的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 暮春者,春服既成,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Page 7: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2 上下文 【前一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 ,丧事不敢不勉 ,不为酒困 , 何有于我哉 ? ( 16 章)【后四章】 子曰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8 章) 子曰 :譬如为山 , 未成一篑 , 止 , 吾止也 !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进 , 吾往也 ! ( 19 章)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 , 其回也与!( 20 章) 子谓颜渊 , 曰 : 惜乎 , 吾见其进也 , 未见其止也 !( 21 章)

Page 8: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3 孔子的同代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几于道。(八章) 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六十六章

Page 9: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4 孟子与荀子 孟子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 告子曰 :性猶湍水也 ,決諸東方則東流 ,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 ,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爲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 告子》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尽心》)

Page 10: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观水必观其澜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Page 11: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荀子 宥坐》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 子贡问于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 ,是何 ?” 孔子曰 :“ 夫水 , 大徧与诸生而无为也 ,似德 ; 其流也埤( pi ,低下)下裾(通倨)拘 , 必循其理 ,似义 ; 其洸洸(水涌光)乎不淈( gu ,枯竭)尽 ,似道 ; 若有决行之 , 其应佚若声响 ,其赴百仞之谷不惧 ,似勇 ;主量必平 ,似法 ;盈不求概(槩者,平量者也,) ,似正 ;淖( nao ,柔和)约微达 , 似察 ; 以出以入 , 以就鲜絜 ,似善化 ; 其万折也必东 ,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Page 12: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5 汉代儒典 §3.5 .1 董仲舒 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旣似力者;盈科后行,旣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旣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旣似知者;鄣防山而能清净,旣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旣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旣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旣似武者;咸得之生,失之而死,旣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

Page 13: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5.2 杨雄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或问“鸿渐”。曰:“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渐犹水乎!”“请问木渐”。曰:“止于下而渐于上者,其木也哉!亦犹水而已矣。”

Page 14: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5.3 《大戴礼记》 子貢曰:君子見大川必觀,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徳焉。徧與之而無私,似徳;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微曲为倨,甚曲为句】,皆循其理,似義;其赴百仞之谿不疑,似勇;淺者流行,深淵不測,似智;弱約危通,似察;受惡不讓,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見大川必觀焉。

Page 15: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5.4 《孔子家语》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爲也,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同“溪”)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槪,此似正;綽約微逹,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Page 16: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6 其他典籍 §3.6 .1 《庄子》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庄子 德充符》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 天道》 子貢曰:敢問其方。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庄子 大宗师》

Page 17: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6.2 《管子》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產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復,故其民贪麤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浸润),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水浊)最而稽(留止),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諂諛而葆(隐藏)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戇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閒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於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管子 水地》

Page 18: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3.6.3 《说苑》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徳焉:遍予而無私,似徳;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㓗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槩,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夫智者何以樂水也?曰泉源潰潰,不釋晝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遺小間,其似持平者;動而之下,其似有禮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鮮潔而出,其似善化者;衆人取平,品類以正,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似有徳者;淑淑淵淵,深不可測,其似聖者;通潤天地之間,國家以成,是知之所以樂水也。《说苑 杂言》

Page 19: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书目

德目

荀子

德 义 道 勇法正 察善化志

礼记

徳 义 勇 正 察善化

意智仁贞厉家语

德 义 道 勇法正 察善化志

说苑

德 义 勇 正 察善化志智仁 包

蒙度

繁露

德 勇 持平察善化知 知

命武力

韩诗

德 勇 智 知命

Page 20: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4 观水:道体与体道 §4.1 二程兄弟 程颢( 1032-1085 )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

Page 21: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程颐( 1033-1107 )则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

Page 22: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4.2 朱熹、陈淳师徒朱熹

圣人于此,有感于逝者如斯之义,其所以发明天德之健,圣心之纯,亦无复斯藴矣。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Page 23: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陈淳《北溪大全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尝因是推之,道体无一息之停,其在天地则见于日往月来,寒往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终万古未尝间断;其在人则本然虚灵知觉之体,常生生不已,而日用万事亦无一非天理流行,而无少息。故举是道之全而言之,合天地万物人心万事,纯是一无息之体;分而言之,则于穆不已者,天之所以与道为体也;生生不已者,心之所以具道之体也;纯亦不已者,圣人之心,所以与天道一体也;自强不息者,君子所以学圣人,存心事天而体天道也。

Page 24: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明儒王阳明问“ :‘ 逝者如斯’ ,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先生曰“ : 然 ,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 ,方才活泼泼地 ,方才与他川水一般 , 若须臾间断 ,便与天地不相似 , 此是学问极至处 ,圣人也只如此。(王阳明:《传习录》第

253条)

Page 25: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顾炎武与李道平 系辞上 第八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范围天地举其大,曲成万物举其细,通乎昼夜举其流行。《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言其道之流行不息也。通乎道之流行,则阴阳消息,往复平陂,一以贯之矣,故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日往月来,月往日来,一日之昼夜也。寒往暑来,暑往寒来,一岁之昼夜也。小往大来,大往小来,一世之昼夜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则“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而有以尽乎《易》之用矣。顾炎武:《日知录》

Page 26: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小结:三个调子:向后、向前、前后相续 “ 伤逝”的基调是落寞与惆怅,其取向是“向后的”、“一去不复返的”(往后)。 “ 比德”的基调是勤力与进取,其取向是“向前的”、“前上的”(往前)。 “ 见道”的基调是深邃的、活泼的,其取向则全然是“前后相续的”、“生生不息的”。(前后相续)

Page 27: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5 三种基调 §5.1 何谓基调 基调,即根基性的情调,借自海德格尔之 (Grundstimmung)一词。 根源性的情调、情绪乃是此在( Dasein )的“源始存在方式”,海氏以“现身情态”( Befindlichkeit )一词表示。

Wie befinden Sie sich?/“How do you find yourself?”/ state-of-mind ) / where-you’re-at-ness

现身在世的存在指向的是一种“由情绪先行标画出来的、同世内存在者发生牵连的状态”,这是一种“基调”,具体存在者的出场完全是在这种基调下。由此“基调”,在存在者状态上,我们才是有情绪的,有情调的,是被定调的。

Page 28: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5.2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调 比德、见道、伤逝,实际上折射出中国思想的三种“基调”,这三种基调已经在先引导着我们对“流水”声音的回应、响应。 水从不曾首先作为现成的直观之物、表象物而在场,水与观水之人都是由在先的情调、情绪、氛围以一种与此情绪、情调、氛围相配合的方式出现的、现身的,因此首先追问的或许不应是水显现为什么、人如何感受水,而是水何以如此显现、人何以如此感受之生存论、存在论的基调。

Page 29: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不同基调的引导、勾引 ,触景生情之“触”、“景”、“情”之方式与内涵自表现出不同面向 不舍昼夜之流水从不曾首先作为现成的直观之物、表象物而在场 ,“ 水”与 “观水者”都是在先行的基调、情绪、氛围的“定调”下、“笼罩”下 ,以一种与此情绪、 情调、氛围相配合的方式出现的、在场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情从此如春水 ,傍着栏干日夜生。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因此 ,首先追问的或许不应是水显现为什么、人 如何感受水 , 而是水何以如此显现、人何以如此感受之生存论、存在论的基调是什么。

Page 30: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观( see )与观作( see as )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孔子之观 “观于高岸” “观于海上” “观高崖” “观巨海” “观于吕梁”

Page 31: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5.3.1 比德的基调 德与勇是一个“常项”,即所有描述水之德性的典籍之中均认为观水可以“徧与诸生而无为”这一“德性”与“赴百仞之谷不惧”这一勇德。 水性与人类德性是一致的,支配万物的原则与支配人的原则是一致的。 比德、天人同构、天 - 地 - 人存在的大链条(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人被视为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小宇宙( micro cosmos ),它与作为大宇宙( macro cosmos )的自然界之间,具有声气互动的关系。

在比德的旋律下折射的是先儒浑然中处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取物取身,天人交感的源始感受。

Page 32: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君子: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

Page 33: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5.3.2 伤逝的基调 “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一个基本音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从建安到晋宋,这种生死存亡的哀伤“弥漫”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是一种无根的惆怅,只有在这种无根的生存情绪之中,观者才现身为时间的过客,流水才染上凉意与愁绪。)

Page 34: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熊子十力云 : 人生根蒂即道也。固有之而不自觉,故曰无根蒂耳。此为不见道者 , 致其永慨。 “朝闻夕死”之叹何曾有此无根之惆怅 !只有在一种无根、焦虑、无 奈的基调的先行“定调”下 ,“ 流水”才染上“愁绪”与“凉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 而观者——更准确地说 是读者——才现身为时间之“过客”。

Page 35: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5.3.3 见道的基调罗大经《活处观理》

古人观理,每于活处看。故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夫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又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明道不除窗前草,欲观其意思与自家一般。又养小鱼,欲观其自得意,皆是于活处看。

Page 36: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通感、活泼之为基本情绪、情调。观水被一种“活趣”所引导,“观天地生物气象”者,置身于生机盎然的宇宙之中,与天地万物旁通统贯,合体同流。这是一种人我感通、物我合感的根基情绪。只有在这种情绪下,观物者才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万紫千红总是春,观人者才有见满街都是圣人等感受,观水者才会发出问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感触,而不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Page 37: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6 有情调之人与被定调之水 象征思维不独是儿童所专有,不独是诗人或癫狂心灵所专有,它本即与人类生存同在的,它先于语言与论辩理性( discursive reason )而出现。象征揭示了实在的某些面向——一些最深层的面向——一些傲然无视于任何其他知识途径的面向。世界是透过象征来“说话的”,它通过 象征来“开显”自身,因此在根本上讲,象征开显的是更本源、更深层的实在。

Page 38: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 1 )象征能够开显在当下经验之中并不显明的实在的样态或世界的状况。(它开显出更加深层的生命。) ( 2 )由于指向某种实在的东西或世界图式,因而对于初民来说,象征总是宗教性的。古代的宗教象征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本体论,一种前体系化的本体论( a

pre-systematic ontology ),这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世界观与人类生存体验的表达。 ( 3 )宗教象征的本质特征是其多价性( multivalence ),它能够同时表达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的统一体在当下体验的层面上并不是显明的。

Page 39: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 4 )象征能够开显一个视角,在这个视角下不同的实在得以整合进一个系统。 ( 5 )宗教象征的最重要的功能或是它能够表达在其他方式下无法表达的吊诡的处境或某些终极实在的类型。 ( 6 )宗教象征具有生存论的价值,它总是指向与人相关的生存处境或实在。因此宗教象征总是拥有一种“神圣的氛围”( numinous aura ),它不仅开显出生存向度或实在的类型,而且也同时为人类生存带来意义。

Page 40: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 一个宗教的象征将人类的处境移植于宇宙论的术语,反之亦然;更准确地说,它开显出人类生存与宇宙( cosmos )结构之间的同一性。人在宇宙之中并不觉得自己是‘孤零零的’,他向一个世界敞开着,由于象征的作用,世界变得‘亲切’。另一方面,象征的宇宙论意蕴让他能够逃离主观的处境,而确认他个人体验的客观性。因此,领会象征的人,不仅向客观世界‘敞开自身’,而且同时从他个人的处境出发,成功抵达对全体的把握。”

Page 41: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从跨文化的视野看:哲学之水与信仰之水

泰利斯 ( Thales) :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 Heraclitus ,约前

530 年——前 470 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从人类宗教信仰之中有关水的象征( M.

Eliade )

Page 42: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印度吠陀:水,万物之源,一切存在之源。 《巴比伦史诗》:当天空还没有名字,大地也无以名之的时候,原初的阿卜苏(元水),赋予了生命。作为宇宙之母的水(水神是生育之母) 生命之水洗礼之水与再生

Page 43: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7 结论 逝者无疑是一流动之物,然而,河水并不曾作为单纯的流动之物呈现它自己,流动的河水是在一种根基情绪、基调之中演奏着它自己的乐章。 在观物察己、人物交感、天人声气互动的之人生情调的定调下,河水以其前行不已、勇往直前的“前行”姿态展示它自己,观水者则亦在此基调下与河水之德性同感共鸣,于是,逝者如斯夫,乃是生命的强者发出的昂扬之声; 在焦虑、畏惧、漂泊无根的情调定调下,河水作为“移动物”而与“时间意识”绾结在一起,“时间就是移动物”( Time is a moving

object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逝者如斯,流动的河水成为一去不复返时间之流,诱发着被定调之此在发出人生有限的惆怅与幽怨之声; 在一种活泼、闲适、深邃而宁静的基本情绪的定调下,河水以其前后相续的浩浩荡荡的创化之流呈现它自己,它召唤着此在以同样的心态与之“合拍”,心灵之道、天之道与水之道共同构成了的宇宙大生命生生不息的洪流乐章。

Page 44: 子在川上 : 比德 ? 伤逝 ? 见道 ?

去魅化之后的水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Xuzi said, More than

once Confucius expressed his admiration for water, saying, Water! Oh,water!对于水的意象的生疏,他们对于孔子赞美水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确实,很少有西方教师在翻译课上能够朗读这段文字,带着孔子啊水!啊水!的惊叹而不疑惑不解甚至茫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