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of of of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and and and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民国媒体娱乐评论的伦理实践 ——以阮玲玉之死的媒体评论为参考 学院名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生姓名 高欣婷 20095235 指导教师 龙伟 副教授 二〇一三年六月

高欣婷 doc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 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 ofofofof sciencesciencesciencescience andandandand 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民国媒体娱乐评论的伦理实践——以阮玲玉之死的媒体评论为参考

学 院 名 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 生 姓 名 高欣婷

学 号 20095235

指 导 教 师 龙伟 副教授

二〇一三年六月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

浅析民国媒体娱乐评论的伦理实践——以阮玲玉之死的媒体评论为参考

摘要:阮玲玉是民国上海最富名气的女明星之一,在中国电影界有着举足轻

重的地位,然阮氏值其事业辉煌之际,却选择自杀离世。这一件事情引起了当时

社会的轰动,各大媒体都发表文章哀悼阮玲玉,不少对其死因的分析评论文章也

出现在报刊上,这些文章形成了当时的社会舆论。本文结合民国的新闻伦理对这

些舆论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民国媒体的新闻伦理实践。

关键词:舆论;阮玲玉;民国;自杀;北洋画报;媒体;媒体伦理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

Analyzes The Situation EthicsConstruction Of Entertainment Reviews

Of Media In Republic Of China—— Case Study On Media Reviews Of Ruan Lingyu’s Death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Lingyu Ruan i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actress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e held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film industry at the time. However, Lingyu

Ruan ended her life at age 25 despite her brilliant career. This affair caused a stir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Major media published reports and mourned the death of

Lingyu Ruan, at the same time, also published were articles speculating as to her

reasons for ending her life, and these speculations became the reasons believed by the

public as to the motive for Ruan's suicide. In this paper, I perceive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m ethics of the republican media by analysing public opinion.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public opinion, Lingyu Ruan, media,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ictorial, idioctonia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I

目 录

引言…………………………………………………………………………………………1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1

二.研究现状………………………………………………………………………………2

三.研究方法………………………………………………………………………………2

正文主体……………………………………………………………………………………3

一.事件背景………………………………………………………………………………3

二.阮玲玉自杀的民国媒体评论………………………………………………………3

三.民国媒体伦理状况及要求…………………………………………………………7

结语…………………………………………………………………………………………9

注释…………………………………………………………………………………………10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

引言

一、 研究意义与价值

阮玲玉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给中国

电影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其中电影《故都春梦》中歌妓燕燕一角与《野草闲花》

的丽莲一角,阮玲玉将其演的细腻准确,这两部电影都打破了当时国产影片的卖

座记录。阮玲玉凭借自己出色的演技演活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妇女形象,深得当时

观众喜爱媒体追捧。

然而这位红极一时的民国女明星在 1935年 3月 8日凌晨两点在上海住宅服

用安眠药自杀,以此结束了她 25年短暂的人生。阮玲玉自杀的消息一发出,上

海 10万市民自发为她送葬,各大媒体也对次进行报道:《申报》在 1935年 3月

9日第 11版和 1935年 3月 11日第 20版以《阮玲玉事件》为题进行报道。1935

年 4 月 1 日《联华画报》第五卷第七期出版“阮玲玉纪念专号”,共刊载了 20

余篇文章一共四万多字。从媒体的重视程度来看,可见阮玲玉之死对当时的社会

产生了巨大的震撼,知识分子、社会人士纷纷在媒体对阮玲玉自杀一事进行评论,

媒体也进行追踪报道,使得阮玲玉的自杀在当时的民国上海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热

议话题。

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麦库姆斯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

事日程”的功能,《新闻学大辞典》将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归纳为:“大众传

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

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1]这说明媒体的议程设置往往主

导了受众的思考,因此对于媒体的报道评论文章研究,可以观察舆论的动向。在

当时,主流媒体《良友》画报、《北洋画报》等等媒介刊载的文章,针对阮玲玉

自杀的舆论主要针对其个人感情的讨论以及上升到社会妇女地位的探讨。通过研

究当时媒体对阮氏之死的评论对透视民国的新闻伦理有着意义深刻的作用。我们

现在对阮玲玉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对其的电影、表演水平的探讨,鲜有文章是

对阮玲玉之死的舆论进行研究。而本文则是通过对民国媒体之于阮玲玉之死的评

论研究,探索出当时民国媒体的伦理构建,参考当时民国媒体的伦理要求,探究

出媒体在实践上与要求的差距以及成果。通过整理出民国媒体伦理实践情况,可

以给现代媒体借鉴参考,推动现代媒体的自我完善。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

二、 研究现状

对于阮玲玉的研究,专门以其为中心的相关学术论文并不多:上海师范大学

郑晓丹的《阮玲玉与现代女性影响神话》2006年;上海大学胡婧的《历史与再

现——现代怀旧语境下的“阮玲玉现象”研究》。与阮玲玉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大

多数在从电影研究、民国女性形象、女性电影审美等角度探讨问题,在对阮玲玉

之死的舆论角度研究这方面,国内基本是空白。马磊磊的《社会意义言说下的阮

玲玉之死》文章中提到当时最初的各大媒体主要把阮玲玉自杀原因归咎于张达民

的诬告,认为当时的大众媒体将舆论的焦点扩大延伸至更宏大的命题,以此抨击

社会黑暗。这篇文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五四过后的局面,社会对封建主义、封

建男权的痛斥,还有妇女解放来讨论阮玲玉自杀,并没有涉及到新闻伦理层面,

媒体造就的自杀一事的舆论,已发表并且较为接近这个角度的文章是陈镐汶的

《阮玲玉之死与新闻媒介》,于 1988年 1月发表于《新闻记者》,但此文章仍然

未达到详尽细致的地步。

三、 研究方法

(一) 内容分析法

在传播学这个学科里面,这个方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定量、客观而系统的描

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对内容采用统一的取舍标准,避免了在研究中使用不同规

则而导致混淆不清的结果。它规定了分析必须基于清晰明确的规则来实施,确保

了所有人都能够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一致的结果。另外,这个方法在研究中运用

统计学进行计量,用数据说明传播内容特征,做精确的量化描述。

(二) 文献分析法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查找丰富的史实资料,然后进行阅读、整理、归

类、分析,通过获得一手的材料可以得出更为客观的论断,提高论文的可信度。

有效并且经济是文献分析法的优点,作者可以通过对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的

分析从而获取信息。本文的一手材料主要有《太白》、《妇女共鸣》、《北洋画报》,

里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媒体对阮玲玉自杀的评论,对后面的学术

分析有帮助。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3

正文主体

一、 事件背景

1935年 3 月 8日,民国著名影星阮玲玉服毒自杀,消息一出,引起当时社

会各界的广泛热议。阮玲玉的自杀并不是突然的,1934年,张达民(阮玲玉旧

情人)控告阮玲玉窃取自己财物,并把律师信寄给了唐季珊(阮玲玉当时的情人)。

这件事情在当时的上海闹得沸沸扬扬,阮玲玉成为渲染的对象,第一次开庭审案,

阮玲玉并没有出庭,终判唐季珊败诉。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张达民继续起诉阮和

唐“妨害家庭和通奸罪”,这一次阮玲玉在法庭人山人海的围观者面前无地自容。

3月 8日凌晨,唐季珊发现阮服用安眠药自杀,当日抢救无效,最终一代红星溘

然长逝。随后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评论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对象,作者通过分

析各期刊对阮玲玉之死的评论,透视出当时民国的伦理情况,根据当时民国伦理

要求,衡量当时的媒体实践与规范要求的差距。

二、 阮玲玉自杀的民国媒体评论

民国媒体对阮玲玉自杀一事,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原因:1.开庭审讯让阮名誉

扫地 2.当时社会带给妇女的精神枷锁(贞操)。综合几家媒体的舆论,当时社会

媒体对阮玲玉自杀的态度是同情的,对一个拥有如此大名气的影坛女星离世,报

界是惋惜且同情阮玲玉的遭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935年的民国,女性地

位仍然卑下,男权思想仍旧是社会主流,阮玲玉正正是一个遭受男性虐待,感情

玩弄的一个女性代表,她的自杀也就理所当然被人们解读成社会对女性的迫害,

当时的媒体也正通过塑造这种舆论,以斥责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思想,这是大

众媒体发挥监督社会的职能,社会文化人士借助媒体抓住时事,借题发挥,通过

报纸媒体把舆论的焦点延伸至封建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破除封建思想等更为宏

大的层面,以此来抨击社会阴暗面。

《申报》1935年 3月 10 日发表评论文章《阮玲玉事件》,文章也都明显流

露出作者对阮的惋惜、同情。“生在现时代不幸而是一个女子,从感觉到自身的

苦痛而眼见着许多矛盾中挣扎不出一个头绪,终于以自杀来不了了之的事件,深

深地觉得妇女们要在这个男性社会中杀出一条血路是何等的困难!”[2]申报作为

当时的最有广泛影响的大报,其评论态度也代表着当时社会主流媒体的意见,从

阮玲玉自杀解读出背后的时代弊端,这是新闻评论的要旨,评论需要引申出背后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

更广、更深的主题,这也是媒体从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养。

《申报》在阮自杀后的第二天,便报道称阮玲玉自杀原因是“最近被前夫张

达民所控告,刺激甚深,乃于昨晨三时许,突起厌世之心” [3];《中华日报》称

“阮玲玉昨服毒自杀殒命”;《大美晚报》曰:“联华公司影星阮玲玉自杀后,全

国震惊”、“举国悲悼阮玲玉”,这些报道透露着媒体哀叹惋惜之情。

《良友画报》1935年第 103期以“永别了,观众”为题悼念一代影后阮玲

玉,对其平生做了简要概述,重点提到张达民和唐季珊的纠纷对阮玲玉造成影响,

“近张氏复以要求阮退还其衣饰家具,及伪造文书侵占盗窃,略诱通奸等罪……

不意阮竟因讼事受刺激过深,复以月来各报所载该项讼案新闻中之措词,对其多

所攻讦,既于情案饱受痛苦”[4],《良友画报》这一段文字也表明了该画报的对

阮玲玉自杀的态度,认为阮玲玉自杀主要是因为张、唐的讼事带给阮自己的名誉

损毁。

《北洋画报》1935年 3月 19日第 1219期,“阮玲玉之自杀,人多疑其预为

计划,实则不然,阮于服毒前一二日,尚拟出庭对质,并会约其女友某为伴。前

与人谈及讼事,阮每曰:‘幸亏我能达观,此事若在别人,必然自杀了’。于此可

见其自杀之动机,盖发生于一时之想不开也。” [5]这里《北洋画报》的态度并不

如同《良友画报》的“名誉说”,对于阮玲玉自杀的原因,该画报认为是一时的

想不开,对阮之死的分析还是在比较浅薄的层面。时隔一年后,《北洋画报》第

1374期以一小篇幅追悼阮玲玉:“阮性聪慧,虚心求进,方冀日后有更伟大之成

就,而竟以纯厚之人,不容于浇漓之末世,仰药自杀,良可惜也!”[6]在这里很

明显,《北洋画报》对阮玲玉自杀抱有惋惜的态度,但从它的报道看来,并没有

对阮玲玉自杀做过多的评析分析,但鉴于《北洋画报》是一本以图片、照片为主

打的现代画报,故此新闻评析不是它的范畴。

1935年,某一期《太白》半月刊“漫谈”专栏汇集了若干个作者发表的对

阮玲玉之死的评论文章,通过对这几篇文章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对阮玲

玉自杀的舆论态度偏向。作者碧遥提到当时一部分人认为阮玲玉的自杀是张达民

造成的,张达民不仅每月向阮伸手要钱,更严重的是告阮与他人通奸。碧遥又提

到另一部分人认为刽子手是唐季珊,原因是其用金钱玩弄阮。以上两个原因是从

阮自身的感情生活来分析。作者提到又有一部分人认为是新闻记者,解释到是因

为记者把阮玲玉通奸的消息登载满报端,文章提到:“新闻记者对女性的播弄是

非儿戏人命,专以迎合丑恶的低级趣味为事。” [7]媒体在媒体上登载自我批评的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5

文章,这是就阮玲玉自杀事件的为数不多媒体登载的归咎媒体责任的文章。大多

数的时候,新闻媒介对于自身的错误讳莫如深,在众多媒体发表的对阮玲玉之死

的评论文章上,能够有媒体提到新闻记者是促使阮自杀的其中原因之一并不多,

但《太白》发表了这篇评论并不代表当时民国新闻界能够深刻认识到名人隐私的

重要性以及记者伦理道德的重要性。首先,《太白》是民国时期的文艺杂志,主

要发表杂文、速写、小品文和漫画,并不以新闻消息报道为主,作者提到的登载

阮通奸新闻的新闻记者并不囊括《太白》杂志的记者,这种媒介批评,属于是同

行批评,但也是充满了勇气。在文章的后面,作者碧遥写到:“即使她感觉搂在

唐季珊的怀里是空虚,是侮辱,怎知她便不能翻然跳出,而必欲踏上死的境界?

杀了她的的确是时代!”[8]这个才是作者最终的态度,也是《太白》的态度——

时代赋予女性的“贞操”外衣,舆论针对她的感情生活的攻击,时代赋予女性的

精神枷锁。“贞女烈妇正出风头,交过了两个男人的女性,便合该跪在‘万恶淫

为首’的铁链之下。”[9]——碧遥。碧遥认为阮玲玉自杀是时代造成的,尽管她

在文中同意了前面几个原因分析,但我们可以根据“杀了她的的确是时代!”这

句话来判断出来作者的真正态度,也就是指责社会给妇女带来的精神枷锁。

再看同一专栏的另外一作者慕晖以《人言可畏》为题的评论文章,“关于谁

害死了阮玲玉的言论,都带着一种怀疑。因为差不多的意见,都以为遗书中‘人

言可畏’的话是所确指的,而我却以为即使那话是所确指,也还泛指着整个社会

给予她的一切的难堪……我们不论翻开日报或静听路人闲谈,都可以在随时随地

找到妇女们在‘可畏’的‘人言’下受罪的事例。”[10]这里提到的人言也就是社

会的舆论,社会对阮玲玉的舆论压力归咎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道德伦理要求,当

时阮玲玉与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同居关系,尽管在风气开放的上海,也是被人议论

纷纷,因此有舆论认为阮玲玉自杀是抵挡不住社会的闲言蜚语,社会道德的谴责。

“阮玲玉没有得到社会人的地位,是她不得不自寻短见的一个重要元素。”[11]

——周颖。在该专栏的第三篇文章《谈阮玲玉底短见》里,作者周颖认为男女不

平等导致女性如阮玲玉这样的女人仍然没有取得社会人的地位,当时社会的男女

权差别还很大,女明星仍然只是富贵公子的玩物,大部分则安于卑下,而阮玲玉

感到苦闷矛盾因以自寻短见的情况则少有之。这则评论仍然是从社会地位出发,

1935年时隔五四运动 16年,虽然五四运动倡导进步科学,而男女地位仍然没有

很大的改变,封建道德伦理仍然是当时女性精神上一把大枷锁。“杀阮玲玉的不

是她自己,也不是张达民唐季珊某个人,是到现在还残存着的封建势力,是那盘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6

踞在我们每个人的脑经里的封建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观,五四运动没有完成肃清封

建文化的伟业,封建的毒瘤现在日渐旺盛之势。”[12]从这段话看出来,当时封建

的残留、破旧的思想仍然是知识分子所痛恨的,而阮玲玉之死到底是不是因为社

会的压力,封建文化的无形逼迫,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五

四运动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妇女思想解放上,五四运动的改变

还远不足以达到彻底解放的层面上,知识分子对于现状的苦闷,这种思想影响着

他们对当时热点新闻的判断,主导着他们的思想,阮玲玉作为社会女明星的代表,

其自杀轰动整个社会,自杀背后的解读与当时社会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结合了。

“她死在三八妇女节,一九三五年的妇女节,中国妇女走到哪里去了?她的

自杀是最好的答复……阮玲玉的自杀,不过是千万被压迫的女子中,随着这压力

的洪水,流到鬼域去的一个,这是答复了一九三五年中国整个妇女所走的路。”[13]

——白薇《阮玲玉自杀的社会意识》这篇文章也是同期《太白》的评论,表面上

是评论阮玲玉自杀原因,实质上仍然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妇女地位

低下的申诉。

《妇女月报》第一卷第三期论评版《阮玲玉自杀》一文中,作者郑锡瑜痛斥

了当时社会的男性地位主导一切,男性中心社会的压迫,“现在的社会事业那(哪)

一件不是男性为中心的,那(哪)一件不是男子握着权威的。历来为男子蹂躏牺

牲的女子不知多少。”[14]同版另一篇文章《自杀与中国妇女》更直白地痛斥中国

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现状:“社会对于妇女一般言行举止是时时加以严厉的批评,

而对于一般男子却那样的宽大……都可表现社会之对于妇女处处都不加以原谅,

当然那!女子谁不爱惜名誉,受了社会这般无礼的批评,因而就感到消极,以至

于厌世。”[15]该文明确地指出阮玲玉自杀的责任归咎社会,并且拿欧美女性受的

教育与中国女性对比,这又是一篇媒体借阮玲玉事件来批判社会对女性的压制。

1935年第四期的《妇女共鸣》,文章《刘景桂杀人于阮玲玉自杀》作者凤兮

提到阮玲玉的死因,大部分是因为人言可畏,人言的攻击点就是贞操问题。“阮

玲玉和两个男子同居过,必定引来社会的流言蜚语,而这流言蜚语也就是所谓的

‘人言可畏’,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不容易磨灭的苛责女子的封建力量,贞操,

神圣的婚姻制,我们得去迎头痛击它,阮玲玉、刘景桂,便死在这些的手里。”[16]

鞭笞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制,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成为了阮玲玉自杀的背后主流

解读。

1934年第 12期《正论旬刊》短评版文章《阮玲玉的死》:“其自杀的原因,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7

不外乎两点:一是由于张达民的以怨报德,一是由于外界对她的不谅解,才以一

死了之,且尤以人言可畏引为遗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黑暗的封建的中国社

会里,女子们所遭受到的待遇和批评的特殊了。”[17]

1935年《明星》刊登了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文章,题为《自杀以后》,作者

尘无。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讽刺了那些在阮生前抹黑阮,其死后却以大标题来哀

悼的报纸媒体,“阮玲玉死后,‘舆论’是一直‘哀悼’的了。甚至今天还用特号

字刊载‘阮玲玉通奸’的人,在阮玲玉自杀的消息传出以后,立刻用‘绝代艺人’

四个字送她头上。”[18]文章讽刺当时新闻媒体的“善变”,看风驶向,这篇文章是

暗地指责媒体的伦理道德,媒体批评媒体算是罕见的,可惜篇幅不大,而且较为

隐晦,但也算是当时媒体的自我批评例子。

三、 民国媒体伦理状况及要求

关于新闻伦理学的正式文本,在解放之前我国还没有一本资产阶级新闻伦理

学专著出版。新闻伦理道德问题,从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开

始被纳入新闻学研究的范畴。民初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主任徐宝璜在他的著作《新

闻学》提出“提倡道德”作为报纸的六大职务之一:“使新闻纸素得社会之信任,

则恶者因其劣行登载而受舆论之攻击,善者因其善行登载而受舆论之赞扬,虽不

必发生严如斧钺,或荣如华衮之力量,然足以惩恶励善,则毫无疑也。”[19]他还

提到“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坚持真实性原则、坚持客观公正、勤勉、守信、

廉洁,这些都成为记者应该遵守的纪律。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新闻伦理专著,我

们可以认为当时新闻记者的从业规范则是从民国新闻学教材中总结出来,其他的

伦理规范也是散见与报人言论中。1923年,著名记者邵飘萍出版了我国第一本

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其提到“应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第一

要素,而品性则是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以及各种新

闻记者应守之道德。”[20]在这段时期,报刊上还登载了一些论新闻职业道德和涉

及新闻职业道德的文章。如陈学昭的《记者的道德》(1930年《长沙市新闻记者

联合会年刊》)、俞颂华的《论报业道德》(1940年《新闻学季刊》)张季鸾的《新

闻记者根本的根本》(1931年《报人之路》)。

既然有了这些报人言论、教科书指导,民国记者的从业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指

导,再看回当时媒体对阮玲玉自杀事件的前后作为,可以说民国记者在实践新闻

伦理上面与要求有一定距离。阮玲玉遗书所说的“人言可畏”,被后人解读为当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8

时新闻媒体对其隐私的过度披露,其报道的人格伤害,当时阮玲玉的婚姻纠纷一

下子成为了传媒的关注点,新闻记者津津乐道传播阮的婚姻新闻。文章《阮玲玉

之死与新闻媒介》作者陈镐汶写道:“什么样‘可谓’的‘人言’呢?笼统地说,

是当时的社会舆论;具体地说,阮玲玉就是死于当时上海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不

负责任的起哄,捕风捉影地造谣生事,乃至受人收买而故意兴风作浪。”[21]很明

显,这种做法是与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从现代的新闻伦理来看,当时的

新闻记者没有尊重阮玲玉的隐私权,披露了其个人生活中不愿向他人公开或被知

的情况。邵飘萍强烈反对“趣味至上”,要求记者们追求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很

显然,阮玲玉的个人私生活虽然对公众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从新闻价值上看,

这些属于明星的花边新闻,报纸期刊热衷于刊登这些新闻,对其报社的形象塑造

有不利影响。

但从阮自杀后的媒体评论中看,民国媒体的又表现出高风亮节的姿态,文章

明显地流露出对阮玲玉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其波折又短暂的一生惋惜,而且,从

上文可以总结出,大部分的媒体借着阮玲玉自杀一事,指责当时民国社会妇女地

位卑下,社会旧思想禁锢人们,对女性残忍地压制。针砭时弊,批判黑暗不公一

面是媒体的职责。徐宝璜称“新闻纸既为社会之公共机关,故其记者亦为社会之

公人,责任匪轻,处之宜慎,遇事当求真,发言应本乎正,本独立之精神,作神

圣之事业,信仰取得权威自立,尊严立见。”[22]媒体要做到树立权威,有独立精

神,也就是要做到敢于批判社会黑暗,尽管民国媒体在阮玲玉生前对其做出了不

符职业道德的报道,有悖于新闻伦理道德,但是在阮自杀后的评论文章中看出,

民国媒体还是对社会敏感,有社会担当、有责任感。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形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为标志,自 1918年开始,该杂志改变了其“批评时政,非

其旨也”的编辑宗旨,刊登了大量的针砭时弊的文章,这种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

是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形成,这种偏向也就驱使了当时媒体统一指责社会旧风

气杀死阮玲玉。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得出当时民国媒体缺少自我批判的精神的结论,在所收

集的材料当中,只有《明星》杂志的《自杀以后》一文,意识到媒体在阮玲玉生

前所做的不符伦理道德的新闻,而在阮死后却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变为悼念阮,

虽然该文章篇幅不大,对媒体批评地比较隐晦,但不可否认这是难得一见的民国

媒体自我批判的文章。但其他文章则一致地把阮玲玉自杀原因归咎于社会的压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9

力,落后的思想文化,对于“人言可畏”一词的解读,则统统没有联想到媒体对

其隐私的揭露造成的伤害。

徐宝璜在北大新闻系讲义上有对社论做要求:“一,透辟之批评。所载之社

论,应确为对于时事所下之正当透辟之批评;社论须有透辟之批评,否则纵使所

论之事实为现时众所注意着,亦无甚价值,故编辑既不可畏首畏尾,以模棱两可

之言来敷衍,亦不可以胡诌几句不关痛痒之话来搪塞;二,抱正大之宗旨。“主

持笔政者,应有洁白之胸怀,爱国之热心,公平之性情,听良心之驱使,作诚恳

之文章,为众请命,或以示人以途,总以国利民福为归。所撰之社论,自为读者

所重视,政治因之改良,社会因之进步。”[23]

以徐宝璜这两点的伦理规范来评价媒体在阮之死后的评论作为,不管是从透

辟还是正大宗旨任何一点来看,民国媒体的确承担了社会的镜子职责,几乎所有

分析阮之死的文章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在当时的民国三十年

代,封建残余的糟粕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媒体撰文直接强烈批评了这种思想对

阮玲玉的迫害,语言态度也是十分地强硬坚决,编辑记者没有畏惧心态,把矛盾

直接明了地指向了封建残余,这是民国媒体的胆量,民国媒体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抱正大之宗旨”上符合了当时的伦理要求。在所有的文章里面,我们看不到

作者隐晦的表达,全部的思想都是赤裸裸地表达,诸如“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不

容易磨灭的苛责女子的封建力量,贞操,神圣的婚姻制,我们得去迎头痛击它,

阮玲玉、刘景桂,便死在这些的手里”[24]这些句子都是慷慨激昂的,毫无畏惧的,

直接地写出需要批判打击的对象,没有拐弯抹角,如此直白强烈的文笔在当代的

评论文章实在少见。因此,在“透辟之批评”上,民国媒体实践到了这一点。这

么多媒体的批评在当时无疑可以形成舆论之风,这股对旧思想对女性的压制批判

舆论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对女性地位的提高,解开女性思想上的枷锁有着加

速推动改革的作用。

结语

通过以上的第一手资料显示,在媒介批评上,民国媒体做到了针砭时弊,但

媒介自我批评上并没有达到普遍的意识,这么多家媒体有撰文分析阮玲玉之死,

只有一家纸媒提到媒体对阮之死有着不可逃脱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媒介自我批

评上,当时的媒体普遍还没有这种观念和媒体自我责任的追究,通过阮生前及庭

审的媒体报道,显示出民国报纸对伦理自律及相关的规范尚无自我约束。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0

而在媒体责任上,民国媒体达到了当时的伦理要求,做到“以国民福利为归”,

所撰写的评论能够跳开事情的表面而直接抨击社会弊端。民国媒体能够对现代媒

体的借鉴在于当时的媒体从业者敢说敢批,文章一针见血、铿锵有力,这是现代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学习的。但同时,民国媒体对自我批评的疏忽,是现代媒体需

要引以为戒,要反省自身的伦理道德缺失,是媒体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

注释[1] 甘惜分, 成一, 洪一龙:《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29 页

[2] 作者不详:《阮玲玉事件》,《申报》,1935 年 3 月 10 日,第 3 版

[3] 张耀杰:《阮玲玉的真假遗书》,《天津政协》, 2012 年,第 4 期

[4] 作者不详:《永别了,观众》,《良友画报》, 1935 年,第 103 期第 26 版

[5] 徽:《阮玲玉以身殉讼》,《北洋画报》, 1935 年 3 月 19 日,第 1219 期

[6] 金光:《追悼阮玲玉》,《北洋画报》, 1936 年,第 1374 期

[7] 碧瑶:《太白》,1935 年,期数不详,

[8] 碧瑶:《太白》, 1935 年,期数不详

[9] 碧瑶:《太白》, 1935 年,期数未知

[10] 慕晖:《人言可畏》,《太白》, 1935 年,期数未知

[11] 周颖:《谈阮玲玉底短见》,《太白》, 1935年,期数未知

[12] 周颖:《谈阮玲玉底短见》,《太白》, 1935 年,期数未知

[13] 白薇:玲玉自杀的社会意识》,《太白》, 1935 年,期数未知

[14] 郑锡瑜 :《阮玲玉自杀》,《妇女月报》, 1935 年,第一卷第 3 期论评版

[15] 江念劬:《自杀与中国妇女》,《妇女月报》,1935 年,第一卷第 3 期论评版

[16] 凤兮:《刘景桂杀人于阮玲玉自杀》,《妇女共鸣》, 1935 年,第 4 期

[17] 作者不详:《阮玲玉的死》,《正论旬刊》, 1934 年,第 12 期

[18] 尘无:《自杀以后》,《明星》, 1935 年,期数不详

[19] 徐宝璜:《老北大讲义新闻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年,第 32 页

[20]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年

[21] 陈镐汶:《阮玲玉之死与新闻媒介》,《新闻记者》, 1988 年,第 1 期

[22] 徐宝璜:《老北大讲义新闻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年,第 65 页

[23] 徐宝璜:《老北大讲义新闻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年,第 84 页

[24] 凤兮:《刘景桂杀人于阮玲玉自杀》,《妇女共鸣》, 1935 年,第 4 期

参考文献[1] 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 龙伟、 任羽中、王晓安等:《民国新闻教育史料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徐宝璜:《老北大讲义新闻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年

[4] 刘建明:《中国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1

致谢

比起大多数人缅怀大学生涯的结束,我更想把这一个毕业季当做是新生活的

开始。过去的四年沉淀下来的经历和收获,就是新生活的台阶,跨上人生的新的

一个高度。毕业论文谈不上是四年的沉淀,也谈不上是四年文化知识的精华浓缩,

但它却是一个总结,一个句号。

毕业论文的完成一定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龙伟博士,他对我的论文进行

了十分仔细认真的修改,每次因为论文的事情跟他通电话,他都十分耐心地帮我

分析到底应该如何完成这篇论文,两次论文稿的提交他都很快速的把修改意见反

馈。我感到很幸运选择了这位负责的指导老师,帮助我画上大学四年的句号。

当然还需要感谢的是新闻系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教授我专业知识,让我

可以得到个人文化的提高。

最后感谢我在大学认识的所有人,他们是陪伴着我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青

春,不管过程酸甜苦辣,其实到最后都是成为人生的经历。希望到最后,大家都

能够感叹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