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壹 - NTNUhps-ar.hphe.ntnu.edu.tw/.../20140808084444463000.docx · Web view基本人口變項年齡性別體位過輕正常過重肥胖生活型態身體活動睡眠久坐飲食信心(自我效能)知識做法策略8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嘉義縣102學年度委託研究計劃

計劃名稱:

嘉義縣國小學童健康體位自主管理行動方案之探討

計劃主持人:陳敏麗副教授

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

103年07月

目 錄

壹、綜合資料3

貳、行動研究策略與成效摘要表4

參、研究背景5

肆、文獻探討與研究概念架構8

伍、研究目的21

陸、研究方法21

柒、研究進度27

捌、人力配置28

玖、預算編列29

拾、結果與分析30

拾壹、結論與建議74

拾貳、應用方面之價值77

拾參、參考文獻77

附錄一83

2

壹、綜合資料

計劃名稱

中文:嘉義縣國小學童健康體位自主管理行動方案之探討

英文: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elf- Management of Body Mass Index in Chyayi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申請機構

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

申請機構

統一編號

0

2

6

1

2

8

0

9

申請系所

(單位)

護理系

計劃性質

□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 □技術研究

計劃類別

■新增計劃 □連續計劃

本計為 ■ 半年計劃 □一年計劃 □多年計劃

執行期限

本年度計畫:自 103 年 2月 1 日至 103 年 7 月 31 日止

全 程 計 劃: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年 度

研究人力

申請

金額

主管機關核定金額

請填寫下列已執行年度之核定費、本年度之申請數、以後各年度之預估數

人事費

業務費

管理費

102 年度

90,000

0

85,714

4,286

年度

年度

合計

90,000

0

85,714

4,286

計劃主持人

陳敏麗

職稱

主任

電話

05-3628800

Ext.2211

傳真

05-3628866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聯絡地址

613嘉義縣朴子市嘉朴路西段2號

計劃聯絡人

陳敏麗

副教授

電話

05-3628800

Ext.2211

傳真

05-3628866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聯絡地址

613嘉義縣朴子市嘉朴路西段2號

貳、行動研究策略與成效摘要表

行動研究策略與成效摘要表

研究對象

全縣各校六年級

人數

2955人(男:1383 女:1346 )

執行策略摘要

1. 睡滿8小時、天天五蔬果、四電少於二(用活動60分鐘,取代久坐) 、天天運動30分、喝足白開水各校自我管理介入計畫共12週

2. 導師陪伴學生吃營養午餐,觀察並鼓勵學生吃蔬菜達一拳半

3. 導師於班會勸導及聯繫家長不吃含糖飲料,每日喝足白開水1500c.c

4. 導師於班會勸導及聯繫家長請學生每日看電視與玩電動時間減少

量性分析成效重點摘要 (寫出所測之變項與相關數據,重點為主。若有推論統計,則請寫出推論統計t值、卡方值、備註使用之統計方法…等,若無則無須填)

研究工具:

前後測時距: 三個月

變項名稱

前測值

M(SD)

或 %

後測值

M(SD) 或 %

t值

或X2

P值

結果簡述

備註

過輕BMI值

15.54

14.03

-5.02

<.000

過輕組後測分數顯著比前測低

配對t檢定

正常BMI值

18.06

18.18

-9.88

<.000

後測分數顯著比前測高

配對t檢定

過重BMI值

26.07

28.57

-8.89

<.000

後測分數顯著比前測高

配對t檢定

肥胖BMI值

27.16

27.36

-1.56

<.14

後測分數顯著比前測高

配對t檢定

每日吃早餐

85.2%

87.1%

後測提升1.96%

睡足八小時

86.5%

89.5%

後測提升3%

中餐吃一拳半蔬菜

51.6%

60.5%

後測提升8.9%

每日中等活動

39.1%

49.6%

後測提升10.5%

放學後玩電動者高於1小時

46%

47.8%

後測次數顯著比前測次數低

每日喝足白開水1500C.C

64.3%

74.2%

後測人數顯著比前測次數高

參、研究背景

健康照護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進步的重要指標。健康的人民是國家競爭力的一部份,也是國家永續發展很重要的推動力,衛生政策應該努力滿足民眾的健康需求。台灣有良好的健康體位支持系統,但由於身體活動不足;有不安的體型意識;飲食攝取不當;及不利的環境因素,國小學生體位適中者持續下跌至五成五,雖然過重、肥胖上升比率得到控制,唯女生過瘦者達28%(劉等,2008)。

健康是每一個人都想要追求的,它除了受到一些個人無法控制的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外,與飲食行為是習習相關的,近年來外食的機會、速食、飲料等精緻食品的增加,使得國人的營養狀況有著大幅度的改變,然而身體營養的獲得與飲食認知習習相關,而飲食和身體活動量又與體位狀態和身體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行政院衛生署,2002)。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是外觀上的展現,肥胖的結果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社會心理發展,更會在成年時造成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相關慢性病(Sarwer & Dilks, 2011;Yin, Wu, Liu, & Yu, 2005),帶來的社會成本非常高;澳洲研究調查因肥胖造成醫療花費,由2005年的21億增加至2008年的58.2億,並且與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癌症都有相關性(Skouteris, McCabe, Swinburn, & Hill, 2010)。兒童為國家未來發展之棟樑,其健康亦維繫著國家之盛衰,肥胖導致成年期罹患慢性病、癌症或甚至死亡,社會醫療成本費用的支出負擔。這樣嚴重的問題可能來源自於兒童時期不健康飲食習慣,兒童時期的飲食與運動認知和習慣對其日後成人時期的飲食與運動情形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若兒童個體的身心不健康,對未來成長會產生影響,甚至導致身體與心理的不健康發展(黃、王,2001)。

『健康促進學校』已是世界的趨勢,不僅歐洲、中國大陸、香港、澳洲目前都正積極推動,亦是衛生署及教育部這幾年來共同推動的重要政策。1986年在渥太華舉行的以健康促進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後,健康促進的活動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開,不僅成為新的趨勢,也成為新的公共衛生風潮。國內學者鄭麗君(2006)指出:渥太華憲章中提出的「健康的生活環境」(Settings for health)新觀點,強調建立實務工作的聯絡網與計畫來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如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促進場所、健康促進城市等。也就是1991年Sundsvall宣言,再進一步提出來的「為健康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的理念。教育部自民國2004年開始推動並試辦「健康促進學校計劃」(黃,2009),期待透過健康服務、健康環境及健康教學三方面,加上家長、社區及政策的配合,讓健康促進行為真正落實於個人生活中,藉以創造健康永續的生活環境,進而打造幸福的未來。健康促進行為強調的不是只有單純的採取正面的健康行動或避免危害的健康行為,還包括對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鄭,2007)。當一個人的健康知識越正確、概念越正向,就越會選擇從事正向的健康促進行為(紀,2009),而青少年時期健康習慣的養成與發展,遠比稍後其成年期的行為改變,更有利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建立。因此,健康促進行為的培養若能從小開始,將健康促進的知識、技能與行為融入孩童的生活中,將能穩健他們在成年期的健康習慣與健康促進行為(江、劉、何、洪、呂,2009;Ellen, 2004)。

全球的肥胖人口自1980年以來增加了一倍以上,WHO並於1996年正式將肥胖列為是一種慢性疾病,肥胖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2005年也估算出全球約有16億成人被歸屬為體重過重人口(WHO, 2011; Rappaport, Daskalakis, & Anarel, 2011)。肥胖不僅在成人中行成嚴重的問題,也同樣發生於兒童族群,根據統計,在美國2-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17%體重過重的問題(Sesselberg, Klein, O'Connor, & Johnson., 2010; De Onis, Blössner, & Borghi, 2010)。衛生署於2011年首度發佈「台灣成人與兒童肥胖地圖」,在成人部分以台東縣的比率最高,而嘉義縣則是胖小孩比率獨佔全國獒頭(行政院衛生署,2011)。學童肥胖比率達29.72%,平均每10位學童就有3位是肥胖者(行政院衛生署,2007),顯見兒童的肥胖情形已是嘉義縣兒童健康極為重要之議題。兒童時期的肥胖,之後繼續肥胖的比例很高,八成的青春期肥胖會發展為成人肥胖,更是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隱憂(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 Hovland et al., 2010)。

由於青少年是個人認知與身心社會發展快速的時期,同時也是行為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容易受家庭與學校環境、同儕等因素的影響,不論正向或負向行為均可能在此階段養成(黃、姜、黃、胡,2007)。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的分析指出,許多成年期嚴重疾病的根源,可能來自於青少年時期的不健康生活型態,進而可能導致其罹患慢性病、癌症或過早死亡,相對也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因此,若在此學習的關鍵時期,瞭解其健康促進行為及影響其執行的相關因素,有助於導正其負向的健康行為,強化正向的健康習慣。學者也認為相對於兒童期或成人期而言,青少年階段是更適合導正健康行為及進行健康促進活動的重要階段,亦是協助建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良好時機 (English, Kapphahn, Perkins, & Wibbelsman, 1998)。

台灣的調查報告發現,近年來慢性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部分的青少年甚至處於帶病生活的狀態(熊等,2008)。慢性病通常與肥胖有關(世界衛生組織,2003),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含肥胖)盛行率在「國際肥胖任務小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force(IOTF)」統計的28 個國家中,與美國並列第7 位,且遠高於歐洲各主要國家,亦較中國大陸高出幾近一倍之多(IOTF, 2009;趙,2008),故台灣青少年肥胖問題是相當嚴重且不容忽視的問題(楊,2009;趙,2008)。因此,若能儘早發現青少年的健康問題,並協助其解決,可以儘早預防疾病的發生,讓青少年享有正常的身心社會及靈性等層面的發展,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支出與浪費,更為其成年期奠定較佳的健康與成就基礎。

綜合上述,既然生活型態、肥胖已被認為是影響青少年健康與罹病的最重要原因,而台南縣的國中生有較高的肥胖問題,評估青少年早期的生活型態包括飲食習慣、運動或身體活動量、睡眠、與生活作息等,及是否有因不良健康行為或生活型態所衍生出的肥胖與健康問題,是實施有效健康促進行為的首要任務(詹,2006)。此外,若能透過學生的健康檢查結果包括身體質量指數與血液生化指標,評估其整體的健康狀態,並分析這些指標與健康狀態、健康促進行為之間的關係,可進一步評值健康促進行為的實施成效,提供設計有效的健康促進行為介入性措施及策略時的參考。

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BMI 逐年增高的趨勢相當明顯,而BMI 的增高也明確指出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盛行率的逐年上揚。根據資料顯示,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及肥胖盛行問題已較多數歐洲及亞太地區的國家嚴重。由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肥胖者成年後繼續肥胖的可能性極高,而成人肥胖則為多項重大慢性病的主因之一,基於國民健康素質及國家整體醫療支出控制之考慮,兒童及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變化與肥胖盛行趨勢的監測及掌控實殊值關注。依據我國「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4.1%,其中男性比率為50.8%、女性比率為36.9%。2011年教育部推動健康體位輔導與推廣計畫中依五大核心能力:天天五蔬果(中午營養午餐蔬菜吃光光)、喝足夠的白開水、天天運動30分鐘、每天要睡滿八小時、四電少於二(教育部,2012),以上五大核心能力其中四項就是飲食與身體活動量。而健康基礎奠基於就學時期,下一代主人翁的健康我們必須負責,若能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以促進達到健康體位,就能讓未來主人翁免於肥胖和疾病威脅(吳,2005,劉等,2007)。故本研究目的為持續推動健康體位輔導五大核心能力及加強自主管理能力,並追蹤成效。

肆、文獻探討與研究概念架構

一、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對健康促進學校的定義與做法提供了許多資訊(http://www.who.int),網站內提到健康促進是使人們增強自我控制,改善自己健康的過程(Health promotion is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and to improve their health)。健康促進是以疾病或特殊健康問題為導向,而且健康促進是一種「著手」的行為(approach behavior),健康促進目的是在尋求擴展正向的健康潛能。(黃松林、許秀月,2008)。 晏涵文(2002)認為「健康促進」是結合多種因素於一體的整合性介入設計,它涵蓋健康教育與組織、政治、經濟、法律和環境等,不僅增加人們對健康的控制,發揮其健康潛能,並可達到提昇健康品質的目的。

O‘Donnell (1986) 認為健康促進是幫助人們改變他們的生活

方式,朝向最理想健康的科學與藝術。Pender (1987)則認為健康促進是讓人們達到較高層次的健康與幸福,所推行的許多作為,有助於提昇健康和實現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健康潛能的所做的活動。他還指出健康促進應是尋求推展健康潛能,不是針對疾病與特殊健康問題的預防,而健康促進行為便是不斷的改善個人的生活型態的一種方式。

黃(1993)認為健康狀態對於學習及生活品質有著重大影響,而學校在學生及教職員工的健康促進方面便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健康促進乃是「一種協助人們改變行為,維護和增進健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的典範」(黃、張,2000)。黃(2003)認為健康促進基本上是在人們開始還是很健康時,就已經設法尋求社區的發展和個人策略的運用,用來協助人們採取有助於維護和增進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方(2004)則指出健康促進的範圍很廣,包括體育和運動推廣、健康體育與服務,即性病與暴利預防等項目增進自己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Green(1979)則認為健康促進應涵蓋衛生教育,並且整體上也涵蓋政治、組織、法律、經濟與環境眾多因素。

綜合以上可知,健康促進和衛生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健康促進是結合衛生教育與現有組織以及所有為了達到良好健康狀況而發展於環境上、教學上與社區資源等多項因素於一體的方案,以增加人們對健康的預防並發展其健康潛能,進而改善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

二、健康促進學校(Health promoting school)的意涵

世界衛生組織(http://www.who.int)認為「健康促進學校是個能持續增強本身能力,成為一個對生活、學習與工作有幫助的場所。」(A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is one that constantly strengthens its capacity as a healthy setting for living,learning and working)。健康促進學校應包含對自己和別人的關心;經由政策、服務、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可幫助健康的達成;而理解、信念、態度、價值與支持也應包含在內。

劉、郭、李、邱、張、張、邱、葉(2004)認為健康促進學校是種多項且互相影響的體系,因為參與的學校教職員工、社區家長與居民,本身也生活在孩子的健康環境當中,對孩子健康環境與健康素養,每個人的都扮演潛移默化的角色,所以,健康促進學校將「健康」與「教育」兩大範圍結合在一起,在學校衛生的意義上,它同時強調課程與整體環境的配合,讓人們從日常生活建立了健康的行為與習慣;在教育環境的意義上,則是打造了一個俱有健康的優質環境,使全校師生共享學習樂趣,進而提升學習效果與效率;在社區整合的意義上,則顧及了社會環境可能對健康的影響,將社區納入改變範圍,促進學生、教職員與社區居民的健康,強調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資源共享互惠,共同參與、共同策劃進而參與健康計畫;健康是權利也是義務,實施健康教育與活動及健康服務,將健康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達到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化的目標。

郭(2005)指出是健康促進學校把教育與衛生行政兩大系統結合起來並結合現有系統、組織與資源的一種新思維,且經由學生、老師、家長與社區成員的共同參與,建構『由下而上』的健康推展模式,營造一個自動學習的情境,並成為一個能擁有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健康大環境。

陳 (2001)也認為健康促進學校所強調的概念即為一整體性學校衛生計劃,也就是突破過去學校衛生僅以學生為主體,而重新將與學生健康相關的人事物納入健康促進學校的六大範疇的架構之中。

澳洲政府(2001)在2000-2003所公佈的健康促進架構提到,健康促進的目標是緊密不可分的,內容則包含幾個層面,包括課程、教學內容、學習;學校組織、精神特質和環境以及合作關係和服務,各個層面彼此都有交集重疊之處,可見,健康促進學校的推動是各方面需要互相配合與協助的,只注意單一層面是無法達到所要的目標與成效的。Mikhailovich、Morrison與Mann(2008)則認為健康促進的內容可包含課程、教學與學習;學校組織和精神環境;夥伴關係和健康服務三大項。推動後將使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結果,學生和職員將有更好的健康和福利,教師能更有效教學和學生將能有效率學習;學校成為更友善的校園等。更認為健康促進的推動與發展對學校和社區來說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且外在支持、擬訂良好的政策、充份的資源與專業人士的相互配合是需要的。由此可知,健康促進學校的推動是包括各層面,是互相支援才能完成此項工作的。

三、兒童肥胖之盛行率

肥胖是指身體內的脂肪組織占體重的比例過高,肥胖對不同年齡層而言有不同的判定標準。採用不同過重或肥胖的定義指標,則過重或肥胖盛行率就也會有所不同,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肥胖判定與成年不同,需考慮年齡及性別,目前以BMI(Body Mass Index,簡稱BMI)評定肥胖指標最廣為使用。WHO(2011)對身體質量指數(BMI)定義:為一個人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目前國內於2002年公佈的「兒童肥胖定義」標準是行政院衛生署邀請國內營養與肥胖專家、學者依本國國情所共同研擬,依2-18歲各年齡層訂出過重及肥胖BMI切點,此定義是以BMI為判斷標準,其中過重是指其個人的BMI大於同年齡、同性別的八十五百分位數值以上者,而肥胖則指大於同年齡、同性別的九十五百分位數值以上者 (行政院衛生署,2002,黃、張,2009;Sesselberg, Klein, O'Connor, & Johnson, 2010)。

國小學童年齡6-12歲,而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年齡平均為11歲至12歲之間,所以應屬於兒童期。兒童個體的身心發展對未來青少年發展到成年的階段有重大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若兒童及青少年發展任務未臻完善,會導致身體與心理的不健康(黃、王,2001)。

2010年國際肥胖任務小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force;IOTF )估計目前大約有1.0億成年人是超重(BMI 25-29.9 kg/m2),475萬人肥胖(BMI> 28 kg/m2),全球估計高達200萬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40-50萬學童被列為肥胖。在歐洲27個國家中,約有60%的成年人和超過20%的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這相當於大約 260萬成年人和超過12萬兒童超重或肥胖,台灣兒童體重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與美國並列第7位,比中國大陸高出幾近一倍之多,且遠高於歐洲各國家。

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比率達44.1%,其中男性比率為50.8%,女性比率為36.9%,依教育部2008年調查學童身高體重資料,兒童每4個就有一個為體重過重或肥胖,教育部2009年調查學童身高體重資料結果,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5.0%,男生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8.8%,女生為20.9%,2010年嘉義縣國小學生過重肥胖比率為28.67%,比率高於全國(嘉義縣衛生局,2011)。

由此可見台灣兒童肥胖問題已日趨嚴重且不容忽視的問題,盛行率更成倍數的成長,實在是我們國家需嚴正加以重視及預防的問題。

四、兒童肥胖成因及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

兒童肥胖形成的影響原因被認為是遺傳與環境,遺傳基因雖是肥胖的決定因子,但未來是否會發展到過重或肥胖,受到許多影響因素的影響,像是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及後天環境、家庭經濟(徐、林,2010),但其最主要原因仍為飲食行為和身體活動量的影響最大(Kiess et al., 2001, Murphy & Polivka., 2007)。此外,家庭因素也是佔很重要的影響,父母的飲食習也會影響學童對食物的喜愛和飲食習慣的建立,若父母較常選擇不健康高熱量、脂肪食物,兒童自然而然也會受到影響(鄒、鄒,2008; Wardle, 2007),父母更是在兒童肥胖形成扮演重要角色,都市化後很多雙薪家庭都是外食,早餐因父母沒有時間準備,通常給錢讓學生自己購買,下午下課後接著要上安親班或補習班..等(劉、林、林,2009,陳、黃,2005),在三餐方面,國小學童約9成每天吃午及晚餐,在早餐只有8成,4-6年級有4分之1是自己準備早餐的,如此家長很難控制學生選擇不健康食物種類及攝取過多的油、糖類,而五穀根莖及蔬果類卻不足衛生署建議的攝取量,在不良飲食習慣以吃宵夜及吃速食居多,還有學生喜歡喝含糖飲料,尤其仿間熱門搖搖杯「珍珠奶茶」其含的不只高糖還有高脂肪(反式脂肪)(曾等,2008;陳、李、孫、賴、沈,2009;Yang, Liu, Hang, Chiang, & Lin,2009),綜合以上不良飲食習慣是導致超重或肥胖的風險因素及原因。

鄒及鄒在2008年利用國健局次級資料分析,進行探討父母對於子女肥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解父母肥胖狀況、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子女性別及健康行為…等,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肥胖對子女肥胖有顯著正向的相關性;在性別發現父母肥胖對同性別子女的相關性較大;男生肥胖率較女生高,常吃肉類及速食者肥胖比率較高,吃較多蔬果的女生肥胖率較低;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子女肥胖的比率較低;若父母肥胖和教育程度較低,則其子女發生肥胖的比率可能升高,故應及早預防改善可能造成小孩肥胖的機會。

Yang 等人2009年調查台灣國中小學飲食環境和營養教育情況,發現學生在飲食和營養問題有飲食攝取不均衡、選擇健康食物態度和行為表現不良。身體活動量不足則與現今環境網際網路及電視收訊…等發達有關,學生娛樂活動轉為靜態活動,課業壓力及補習班文化…等使得學生久坐時間變長,課後或假日學生沉迷於使用網路,長時間看電視、長時間打電玩及熬夜為居多,過去會將肥胖歸究於個人愛吃行為,後來發現種種不利的環境因素更是導致過重和肥胖的主要因素(劉等,2007;曾等,2008;Budd & Volpe, 2006)。

兒童肥胖已被證實與心臟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心理問題,如低自尊和憂鬱症…等問題相關(Yin, Wu, Liu, & Yu, 2005;Sesselberg et al., 2010) ,早期嚴重肥胖兒童會出現β-細胞衰竭和胰島素抵抗出現,導致葡萄糖代謝改變(Yeste &Carrascosa, 2011),國人十大死因中,也有7項與肥胖有關,包括惡性腫瘤(例如: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慢性腎臟病等 (行政院衛生署,2011;Yin et al.,2005)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年研究資料顯示,肥胖者(BMI≧27)罹癌危險性相較正常體重者(BMI介於18.5和23)高,其中以女性子宮內膜癌2.8倍最高,其次為男性大腸癌1.6倍、腎臟癌1.5倍、女性乳癌與女性大腸癌為1.2倍,顯示肥胖為癌症危險因子,不得不重視肥胖帶來的威脅。

兒童的肥胖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醣類代謝異常(如血糖升高)、肝功能異常(GOT、GPT上升)、皮膚病(肥胖紋及對磨診)、骨骼異常(如股骨頭脫位或彎曲影響活動)、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氣管炎、肺炎),還會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可能造成慢性發炎狀況和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形。此外,肥胖兒童給人刻版印象會跟好吃、懶惰、反應遲頓..等劃上等號,同學間也可能發生排斥與肥胖的兒童做朋友,尤其到了青春期以後,如因體型而成為同儕嘲笑或排斥的對象,更在意別人對自己身材指指點點,而造成身體形象發展的障礙,容易出現心理與社會之障礙,缺乏自信,易有退縮、內向、孤獨的個性,較難與人建立朋友關係,其人格適應及學業成績亦較差(黃、李、黃,2009,黃、徐,2010;Marcos, Cabrera, & Otavio, 2007; Goldfield et al, 2010)。

陳、李、孫、賴及沈在2009年從臺中市取樣587個學生,年齡在12和15歲之間,使用隨機和群集抽樣方法,調查結果發現有25%超重和肥胖,男生27.3%高於女生23.5%(p<0.05)。男、女生有代謝症候群的約為7%和2.5%。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性別、肥胖的比率和代謝症候群也都較高。學生生活行為模式與肥胖息息相關,身體活動量不足、缺有強度的運動(一週<3hrs,p <0.05),使用網際網路時間長(> 2hrs/day,p< 0.05)和喝過多含糖飲料(一週>5杯,p< 0.05)。肥胖的女生發現較少運動時間和喝過多含糖飲料,而肥胖男生則在上網花較多時間、睡眠時間較短( < 6hrs/day,p< 0.05)。

由以上得知,肥胖雖與遺傳和後天環境有關,但學童飲食行為如:攝取過多含糖飲料,缺乏適度的運動更是影響肥胖的的主要原因,兒童肥胖與成年後心血管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死亡率有關,不僅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亦會影響兒童心理和社會的適應和發展,肥胖的孩子容易受到同儕伴的譏諷和嘲笑,人際關係可能出現問題或有排擠的不良現象,肥胖導致身體心像改變,容易讓學童對自我缺乏自信或有負向想法及較差的自我認同。

綜合諸多文獻發現,BMI有較多研究支持青少年時期的體重過重與肥胖與成年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關,且多數的研究均使用BMI數值為肥胖定義,因此本論文將以BMI測量國中生的健康體位,以期能與其他研究有較客觀的比較。

教育部(2008)在學生身體健康促進實施計畫中提到,國內學生的體位有幾項問題分析如下:

1. 「學生飲食行為不佳,各年齡層學生鈣質攝取不足,影響正常體位之生長」。

2. 目前各級學校均有定期健康檢查,但缺乏對健康體位相關行為的了解,且對非適中體位之學生進行輔導、教育、轉介與追蹤等措施,則有待進一步發展與加強。

3. 社會錯誤體型意識與媒體廣告傳遞了不正確訊息。

4. 學生身體活動時間減少與學校活動空間及機會變少。

5. 學校教師指導學生飲食知識及行政人員知能可再加強。

6. 家長除了是學生食物之提供者,也是學生行為塑造者及楷模,但高脂肪速食食品或甜點與低營養的零食和飲料給孩子,將影響孩子健康,因此家長在健康體位教育觀念有待增進。

許多家長常因無法早起準備早餐或貪圖便利,讓學童至早餐店或便利商店購買早餐,學童一方面缺乏正確的營養觀念及飲食習慣,再加上外食方便與次數增加,以至造成飲食不均衡,體位不正常,肥胖症狀跟著顯現出來,另外目前市面上的不健康食品愈來愈多,有些熱量甚至很高,學童時常接觸到此類食物,對身體健康也將有所影響,所以向學童及家長灌輸正確的健康飲食知識,將可減少學童過早超重的機會。

所以,要降低肥胖及慢性疾病之罹患率,從飲食改善或是節制學童飲食是當前考慮的方向。教育部(2007)的快活計畫中指出學生體位及體能狀況:2004年資料顯示,體位過輕者佔12.7%、體位過重者佔12.70%、體位肥胖者佔11.50%。擁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學生比例,隨著學籍年齡增加而逐年下降,到了大專院校階段僅剩下兩成左右。

Dea和Maloney認為推動飲食的做法學校可注意到三方面,1.課程內容應該教什麼。2.學校的環境是否提供了一個健康理想身材的觀念給學生。3.校方對飲食這議題了解多少並且和從何處去尋求協助。做法也從先前教材讓學生感到懼怕與嚴重後果轉變為健康的觀念和飲食觀念方面。這樣的推動使得學校對食物的內容更注意了選擇性和多樣性,所有的學生、教職員、家長和社區成員對健康促進學校有更深的認識,並繼續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活動。

目前國內許多學校做法如下:

1. 對學生每學年實施體能檢測,並依照檢測結果,擬出符合學生的體適能計畫,實施提升學生體適能措施。

2. 鼓勵教職員、學生共同參與各類運動競賽並體驗運動樂趣、養成運動習慣。

3. 建立學生個人健康檔案,定期追蹤瞭解並做成統計表。

4. 保健室設計體態記錄表,讓學生得以瞭解自我生理成長變化,執行運動333計畫,建立健康管理制度,培養學生管理自我健康的能力與健康體位的控制,並對學生做詳盡的體適能檢測並予分析,配合體育課程、多樣化的運動社團讓學生選擇,發展不同運動技能。

5. 將「健康體位」概念融入日常生活與教學當中,依照學生的生長發展設計多元化的課程,各項體育、體適能、教師休閒、健康飲食、禮儀指導等在教學中結合課程,培養師生健康的態度與習慣,另外每學年結合社區舉辦運動會、路跑活動、健走、桌球競賽等各種競賽與活動,增進師生體能與運動觀念的養成。

6. 設置飲食園地,張貼午餐訊息與健康飲食相關訊息,調查學生吃早餐情形,強調早餐的重要性,鼓勵在家吃早餐並建立學生良好飲食觀念、習慣與食物金字塔的概念。

7. 推廣班級融入式教學,比如將布偶戲融入健康體位宣導教學。種植有機蔬菜讓學生體驗農作辛勞及認識蔬菜,防止病蟲害的發生,並將收成作為學校營養午餐的配菜,落實健康飲食概念。

8. 推動健康午餐計畫與營養教育,融入有機廚房概念、食品添加物介紹課程研習、有機食品養殖生產履歷等活動,提供營養均衡之健康飲食。

9. 實施天天五蔬果宣導,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結合健康飲食問卷調查分析、專題講座、營養諮詢、自行設計菜單,強化全校營養教育宣導。

10. 找出學生飲食盲點實施學生體重控制計畫,成立體重控制班加強運動,對於減重成功的學生給予獎勵,精心規劃午餐食譜,確保師生吃得健康。

11. 校護定期量學生身高體重及BMI值並指導正確的體重控制方法並對教師及社區家長進行體適能檢測。

12. 加強均衡飲食、進餐禮儀等概念,鼓勵生活實踐營養教育及生活禮儀教育。

13. 透過闖關遊戲、路跑、聯絡簿健康小叮嚀、體驗營、教學活動、故事展演等活動進行午餐教育活動。

14. 走入社區宣導,提昇社區居民對健康體位及健康飲食的重視。

15. 以衛生所的宣導為主,並與衛生所舉辦宣導講座,且以行動劇與園遊會的方式,加強拒菸、拒檳觀念。

五、運動、體適能和健康疾病之關係

美國為積極鼓勵民眾運動,強調政府重視運動或身體活動在健康的貢獻, 在 1996 年正式公佈官方報告「身體活動與健康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1996)」」內容提及身體活動對下列健康與疾病的效果;1.死亡率:高身體活動量與降低死亡率有關;2.心血管疾病;規律身體活動或良好的心肺功能,可減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3.癌症:規律身體活動與減低結腸癌 (Colon Cancer) 危險因素有關;4.糖尿病:規律身體活動能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5.骨骼關節炎:規律身體活動習慣是維持正常肌力,關節結構與功能所必須;6.骨質疏鬆症:支撐體重的身體活動是維持骨骼成長維持骨質功能所必須的運動方式;7.跌倒:肌力訓練或其他運動訓練,可使老年人維持獨立的生活方式, 減低跌倒的危險因子;8.肥胖:缺乏身體活動導致能量消耗過低,是引起高肥胖率的原因;9.心理健康:身體活動可減低沮喪、焦慮、和改善心情;10.生活品質:對於健康狀況較不好的人,身體活動似乎可以提升心理的康寧 (Well-Being) 與生理功能,而改善健康的生活品質 (方,1990) 。

具體而言,良好的體適能發展將獲致健康上的潛在效益,像是減低癌症發生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避免高血壓與低膽固醇含量等這些慢性疾病在青少年的年齡層中雖是不常見的,但是這些疾病的危險因子在兒童的年齡層中已經開始浮現。

Brodney(1999) 的研究指出,身體活動量較高或體適能較好的肥胖者 比身體活動量較低或體能較差的肥胖者有較低的疾病罹志率或死亡率,每年龐大的健保醫療經費支出,又如何談及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呢 ? 所以,如何透過宣導活動或體育教育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課題,何況身體活動、體適能與健康疾病三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彼此互相影響,要提升體適能,需要從事規律適度的身體活動或運動,而良好的體適能則可促進健康疾病的預防 ( 方,1993)。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全世界正面臨肥胖症之風行,而肥胖症正是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以及不同種類癌症之主要危險因子。在已開發國家之盛行率是14-20%。增加得最快的肥胖症,尤其是兒童肥胖,是發生在一些如台灣之開發中國家。目前全世界有兩千多萬低於五歲之兒童過重。根據衛生署第二次全國營養調查,目前國人10~15歲的中小學生,有15%的人體重超過20%。教育部統計結果指出,都會區的中小學生,平均每四名就有一人肥胖。

兒童肥胖症之原因主要在於生活型態之改變。所謂已開發西方社會生活型態(如都市化、西方化飲食、久坐不動、擁有汽車等),在接受這種生活型態之國家如墨西哥、智利,兒童肥胖症增加得最快,約有四分之一兒童過重或肥胖。通常兒童其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即為過重,超過20%即為肥胖。小孩的標準體重=(身高-90)x(0.6~0.7)。誠如其他慢性健康問題,肥胖症也是很複雜,包含了基因、環境及習慣互相作用而來。基因的因素約可解釋30-50%肥胖之遺傳性。父母中有一位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機率為40~50%;父母皆為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機率為70~80%。

欲知兒童是否肥胖最好的測量方法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值。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 。 如果BMI值超過85百分位就是過重,如果BMI值超過95百分位就是肥胖。

肥胖的結果不但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兒童也容易傷及自尊心、憂鬱、性早熟以及呼吸中止現象。

兒童肥胖的治療不能操之過急,要知道人的體重要減少一公斤需消耗7700卡(calorie),而食物中每公克脂肪有9卡,每公克蛋白質及澱粉含4卡。少吃高熱量食物與多運動是很重要之減肥方法。多吃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一邊用餐同時一邊看電視也很容易多攝取了高脂肪食物。運動消耗上普通走路約消耗3.1calorie/kg/day。 每天運動時間,最好能達一小時左右,效果較好。

行為改變上應注意的是有些父母會以稱讚或獎勵方式來鼓勵孩子吃東西,孩子容易為了取悅父母或交換條件而過食。家長應適度灌輸孩子減肥觀念,並教導其飲食均衡等正確飲食習慣,使孩子能自動自發在飲食上控制體重。兒童肥胖的治療也不適合服用減肥藥,以免影響到發育與發展。用藥之危險性往往超過了其好處。

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BMI 逐年增高的趨勢相當明顯,而BMI 的增高也明確指出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盛行率的逐年上揚。根據資料顯示,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及肥胖盛行問題已較多數歐洲及亞太地區的國家嚴重。由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肥胖者成年後繼續肥胖的可能性極高,而成人肥胖則為多項重大慢性病的主因之一,基於國民健康素質及國家整體醫療支出控制之考慮,兒童及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變化與肥胖盛行趨勢的監測及掌控實殊值關注。

六、健康體位與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WHO於1996 年開始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期能為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促進做出具體貢獻,在台灣2004年開始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劃(黃,2009),台灣雖國家有健康體位支持系統,但因智育導向升學壓力的影響,導致學童久坐時間過長,身體活動量少,再加上飲食攝取不當,而校園週遭不健康飲食販賣環境,學童處於誘惑環境下…等等因素,學童肥胖已是台灣嚴重問題(劉等,2007)。

因此教育部擬定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白皮書,從過去的以預防過重與肥胖為主軸,開始擴展為全國中小學生健康體位的計畫,從教育正確體型意識、推動健康的飲食習慣及提升身體活動量等三大方面,希望改變學童的生活型態,並期望逐年降低學生過重及肥胖的比率,減少肥胖所產生的相關代謝性及慢性疾病,積極地建構營造健康體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童身心健康。在教育部指導及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劉影梅 博士主導提出推動:Aid students to fit 計劃以及健康體位金三角觀念(AID),並訂定可監測的行為指標加以推動(劉等,2007,教育部,2012),針對AID各英文字母代表中文及其意義整理如下:

(ㄧ)活躍的身體活動(Active):強調333再升級、210增加活力,新的333政策在國小學童部份,期望每週要有三次,且每次時間要有30分鐘,運動時心跳數率每分鐘能達130次,並持續養成每週有210分鐘的身體活動量的習慣。靜態活動時間,指看電視、打電動、上網、用電腦時間,每天少於兩小時(劉等,2007)。

資料來源:https://pace.cybers.tw/introduce_target.htm#active

資料來源:https://pace.cybers.tw/introduce_target.htm#active

(二)健康體型意識(Image):

1. 建立自信、正確認知接受合乎自己的減康體型

2. 增加對自己體型的滿意度

3. 學習尊重他人的體型

(三)健康飲食習慣(Diet):

1. 減脂聰明吃、天天均衡五蔬果

4. 學習養成良好的均衡飲食習慣。

5. 享受及學習選擇多樣化食物的樂趣。

6. 多攝取全榖類,每餐攝取1至1碗半五穀根莖類。

7. 天天五蔬果,三份蔬菜兩份水果,最好有一份為深綠色蔬菜。

8. 每天攝取1到2杯奶製品,過重及肥胖學童應採低脂奶製品。

9. 每天攝取2至4份魚、肉、蛋及豆類。

10. 少吃油、炸、煎及烘烤等高油脂食物,少喝加糖飲料、多喝水。

11. 每天吃早餐,減少外食及點心和甜食(劉等,2007)。

資料來源:https://pace.cybers.tw/introduce_target.htm#active

WHO非常重視身體活動不足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在1997年發展出國際身體活動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期望能有標準比較全世界的身體活動量及其對健康體位的影響。

Liou等學者在2003年開始將國際身體活動量表的翻譯跟回譯成中文量表,介紹活動測量有強度(Intension)、頻率(Frequency)、時間(Time)、種類(Type)..等四個向度,更與人種或地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依文化特殊背景,把原始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加以擴充,取得更適用本土性的量表,完成有良好信效度的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中文版,最終台灣驕傲引進國際認同身體活動測量系統,也讓台灣國人身體活動量的資料能與國際資料作為比較的基準。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0.994,內容效度指標(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0.992 ;在中英文版本的一致性,其內在等級相關(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CC)分析,在語言吻合度:0.715的分數;而意思相似度的係數為0.868,代表量表中英文版本有良好的一致性,經過驗證結果國際身體活動量表有良好的穩定度,再以Spearman’s rho檢定相關,再測信度「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自填短版」(0.67),量表間的同時效度為0.63。對身體活動認知也有很好區辨效度。若在提供足夠時間做答,國中以下程度的研究個案的效標效度沒有降低,故消除了國際身體活動量表會不適用於教育程度較低研究對象的可能(劉、陳、蔣,2003)。

由以上得知,增加身體活動量可以促進健康維持健康體位,改善過重及肥胖問題,進而降低慢性合併症的發生、減少醫療成本的支出,是國家應積極計劃推行健康促進的優良政策,所以政府需要良好且能與國際接軌的監測系統及具有信效度的測量身體活動量工具,才能具體有基準的了解欲調查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的狀況。

伍、研究目的

本縣國小學童於2011年即推動教育部推動之健康體位輔導五大核心能力:天天五蔬果(中午營養午餐蔬菜吃光光)、喝足夠的白開水、天天運動30分鐘、每天要睡滿八小時、四電少於二(教育部,2012),故本研究目的為持續推動健康體位輔導五大核心能力及加強自主管理能力,並追蹤成效。期望能經由縱貫性資料分析,以協助嘉義縣國小學各級學校於健促學校之推動,使全縣學生更健康。

陸、研究方法

此章節之重點即在於說明本研究所使用資料庫來源、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採用之統計分析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類實驗研究法(Quasi-Experimental design),以嘉義縣國小五年級為研究對象,以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普查方式調查全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並以劉影梅教授所擬之「健康體位自主管理行動方案」,調查全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執行健康體位個案管理後學生生活及飲食狀況與健康體位之關係。 本行動研究介入措施共有五大項睡滿8小時、天天五蔬果、四電少於二(用活動60分鐘,取代久坐) 、天天運動30分、喝足白開水;若肥胖的學生天天運動60分,為改善策略。

本研究之設計如圖一。

【研究架構】

(基本人口變項年齡性別體位過輕正常過重肥胖生活型態身體活動睡眠久坐飲食信心(自我效能)知識做法策略8 睡滿8小時5 天天5蔬果2 4電少於2(用活動60分鐘,取代久坐)1 天天運動30分(活力210)0 喝足白開水(拒絕垃圾食物))

圖1 : 研究架構圖

表2 衛生教育介入研究設計

月數

組別

(前測)

………

十二

實驗組

O1+X1+X2+X3 O2

註:

O1— a.社會人口學變項資料

b「健康體位行動方案」問卷

O2—a.「健康體位行動方案」問卷

b. 我的健康日記

X1—睡滿8小時、天天五蔬果、四電少於二(用活動60分鐘,取代久坐) 、天天運動30分、喝足白開水

X2—衛教我的健康日記手冊內容之說明

X3—教導執行提升自我管理之措施

本研究所指之衛生教育介入措施如下:

(一)提供肥胖學童參與者我的健康日記手冊,以供其自行參讀,實驗組個案並略予說明手冊內容。

(二)執行實驗組提昇健康體位個案管理(為期12週):如與實驗組個案共同設定其飲食運動行為小目標、教導飲食運動自我記錄、提供個案正向的鼓勵與支持,以及電話追蹤等措施。

二、名詞界定

(一)肥胖定義:

是指身體內的脂肪組織占體重的比例過高,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判定標準。WHO (2011)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定義:為一個人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根據WHO的標準,得出之數在18.5到24.9之間屬正常,25以上為超重,30以上列為肥胖。當今許多專家學者發現BMI是目前最好簡單迅速評定肥胖的指標,也同意以BMI來當做兒童及青春期的肥胖標準,同時教育部也是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當作國小學童身體組的評量指標(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會訊編輯部,2002,黃、張,2009;徐、林,2010;Sesselberg et al., 2010)。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

是指年齡11-12歲國民小學的學生,而本研究是以102學年度第2學期,六年級的國小學童。

(三)健康體位定義:

國小五年級年齡多為11歲,本研究所稱健康體位以行政院衛生署2002年公佈做「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如下表1)為標準,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基準。故11歲男生BMI正常值為(BMI介於15.8-21)、過輕(BMI≦15.8)、過重(BMI≧21.0)、肥胖(BMI≧23.5);女生正常值為(BMI介於15.8-20.9)、過輕(BMI≦15.8)、過重(BMI≧20.9)、肥胖(BMI≧23.1),以此作為測量學童過重、肥胖或過輕基準。

表1、年齡11歲(BMI標準)

年齡

正常範圍

(BMI介於)

過輕

(BMI≦)

過重

(BMI≧)

肥胖

(BMI≧)

正常範圍

(BMI介於)

過輕

(BMI≦)

過重

(BMI≧)

肥胖

(BMI≧)

11

15.8-21.0

15.8

21.0

23.5

15.8-20.9

15.8

20.9

23.1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2012)

表2、年齡12歲(BMI標準)

年齡

正常範圍

(BMI介於)

過輕

(BMI≦)

過重

(BMI≧)

肥胖

(BMI≧)

正常範圍

(BMI介於)

過輕

(BMI≦)

過重

(BMI≧)

肥胖

(BMI≧)

12

16.4-21.5

16.4

21.5

24.2

16.4-21.6

16.4

21.6

23.9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2012)

(四)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Bandura(1977)由社會認知理論延伸提出他認為個人知覺自我效能並非衡量自身能力,而是相信在某種情況下自己可展現出能力的信念。1997年 Bandura將知覺的自我效能分成兩個概念,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和預期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造成個人行為改變最強的決定因素就是自我效能,因為他引發個人從事某項行為的開始、過程努力程度及在困境中的堅持程度。也就是說具有自我效能的人,判斷自己能力執行需要因應行為,且自己比較會主動參與ㄧ些活動,並能達到環境下的需求所設定的目標(邱、柯,2000;McAlister, Perry, & Parcel, 2008)。因此了解學童自我效能程度是很重要的,故在此次研究中以劉(2003)所發展之健康體位行動方案問卷第八部份「信心」構面有2題(31-32題),作為自我效能之題項。

(五)自主管理(Self-Management)

自主管理是指一個組織的管理方式,主要通過員工的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發現問題,自我分析問題,自我解決問題,以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進而自我提高,自我創新,自我超越,推動組織不斷發展與前進。實現組織共同願景目標。

自主管理是將決策權盡最大可能向組織下層移動讓最下層單擁有充分的自主權,並做到責任權利的有機統一。自主管理為每一位員工都提供一個參與管理的渠道,它強調自率,主要運用員工內在的約束性來提高責任感,使他們從內心發出“我要乾”、“我要乾好”的願望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

三、衛生教育介入工具的擬定:

研究評估工具有身體測量,收案前後會量測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並施以「健康體位行動方案問卷」調查。

健康體位行動方案問卷本工具為劉(2003)所發展,用來評估學童平常身體活動、飲食與生活的習慣,此問卷主要分為八個部分,包括第ㄧ部份「基本資料」構面有5題(1-5題)、第二部份「身體活動」構面有7題(6-12題)、第三部份「睡眠」構面有6題(13-18題)、第四部份「久坐」構面有6題(19-24題)、第五部份「飲食」構面有6題(25-30題)、第六部份「信心」構面有5題(31-35題)、第七部份「知識」構面有2題(36-37題)、第八部份「體型及看法」構面有6題(38-43題)、第九部份「作法」構面有2題 (44-45題)。

四、資料處理

本研究將所收集之資料,以SPSS/Windows 18.0進行建檔與分析,主要依本研究的目的與各變項的性質,採描述性與相關性統計為主,檢定本研究之假設與研究架構中各變項間的關係及其差異,進行次數分佈、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配對t-檢定(Paired-t test)、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test)、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以及複迴歸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等統計法(如表2)。

表一 資料分析的目的與統計方法

目 的

統 計 分 析 方 法

1.社會人口學變項前測差異之描述與分析。

2.兩組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資料之同質性檢定。

3.衛生教育介入介入前,個案之飲食與運動認知、自我效能及飲食行為等分佈情形。

4.比較兩組認知、自信、飲食與運動行為前後測得分數。

5.比較兩組經不同衛生教育介入介入對認知、自信、飲食與運動行為成效之差異。

6.分析影響衛生教育介入成效之因素。

( 1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衛生教育介入介入之影響。

( 2 )認知、自信,及飲食與運動行為之相關性。

( 3 )飲食行為前後測改變量之相關性。

以次數分佈、百分比、排序、最高分,以及最低分來描述。

以卡方檢定及獨立t-檢定考驗兩組同質性。

以平均值、百分比、標準差、次數分佈、排序、最大及最小值描述,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及卡方檢定考驗兩組同質性。

以配對t-檢定加以考驗各組之前、後測的差異。

以獨立樣本t-檢定評估其差異。

以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分析加以檢測。

另外對於預測疾病發展因子的探究方面,將採用資料採礦(data mining)技術,並建立迴歸分析預測模式(regression model)等,相關說明請見附錄一及附錄二。

柒、研究進度

本研究第一階段為文獻資料蒐集及整理,持續收集完整的相關資訊,並整理問卷內容和評估可能遭遇的問題,以瞭解此議題的相關訊息。第二階段為資料整理,第三階段為資料分析,第四階段為撰寫成果報告,時間總計六個月,從民國102年1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進度規劃如下:

月次

工作項目

102

1

102

2

102

3

102

4

102

5

102

6

102

7

確認各學校實驗流程與說明會

***

發、收家長與個人同意書

***

實施前測

***

實施後測

***

資料整理

***

實驗處理

***

***

***

***

資料整理書寫報告

***

**

***

捌、人力配置

由計劃主持人負責統籌、協調,研究人員負責統計及協助研究進行,由受過訓練的訪談員收集問卷內容,其個人職責如下:

類 別

姓 名

職稱

具體工作性質、項目及範圍

主持人

陳敏麗

副教授

研究計劃的整體構思、規劃、督導、協調、組織、整合研究步驟的環結,並撰寫報告

共同主持人

程啟鐘

校長

協助研究計劃的整體構思協調、組織、整合研究步驟的環結

共同主持人

黃俊豪

校長

協助研究計劃的整體構思協調、組織、整合研究步驟的環結,協助資料收集

共同主持人

李春輝

校長

協助研究計劃的整體構思協調、組織、整合研究步驟的環結,協助資料收集

共同主持人

蔡水河

校長

協助研究計劃的整體構思協調、組織、整合研究步驟的環結,協助資料收集

共同主持人

周利娜

副教授

協助研究計劃的整體構思協調、組織、整合研究步驟的環結,協助資料收集

共同主持人

劉秀珍

講師

協助本研究計劃的資料分析、判讀與協助結果的撰寫

協同研究員

陳品慈

護理師

協助本研究計劃的資料收集、分析、判讀與協助結果的撰寫

玖、預算編列

本研究的經費共計90,000元,用途在於研究設計諮詢、資料撰寫編稿整理、資料分析審查、撰寫研究成果報告、雜支及行政管理費等,分述如下:

項 目

金 額

說 明

出席費

8,000

研究諮詢、專家授課用

撰稿費

18,000

每千字580-,預定30000-32000字

編稿費

9,000

每千字260-,預定30000-32000字

設計完稿費

18,914

以輸出海報計,預定八張。

審查費

1000

每件1000計

講義資料費

17,000

成果報告影印、参考資料印刷

便當費

12,000

誤餐費,以120人次計(4人*30日)

茶水費

1,800

計劃中間討論

雜支

4,286

不超過總經費5%(行政管理費)

合計 90,000 元

本研究經費依實際狀況得於各項目相互匀支

拾、結果與分析

ㄧ、研究對象之BMI分析

本次問卷採網路填答,参與前後測之研究對象共124所學校,計有2955位學生填寫研究問卷,符合本研究收案條件之有效研究對象為2729人,有效樣本率為92.4%。本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男生佔50.7%(1383人),女生佔49.3%(1346人),男生比率高於女生。而101學年度参與前後測之研究對象亦為124所學校,計有2605位學生填寫研究問卷,研究對象同為國小六年級學生,男生佔51.1%(1203人),女生佔48.9%(1153人)。本次研究將以101與102兩學年比較為主。

本次研究對象的居住地依嘉義縣教育處依學校位址畫分成行政區3區,分為平地區、沿海區、山區,經資料統計平地區有1084人、佔39.7%為最多,其次為山區830人、佔30.4%,沿海地區815人、佔29.9%, (表1)

表1、各行政區學校數一覽表

行政區

鄉鎮

學校數

人數

比率﹪

山區

830

30.4

阿里山鄉

9

大埔鄉

1

番路鄉

5

梅山鄉

10

竹崎鄉

11

中埔鄉

10

海區

815

29.9

東石鄉

8

布袋鎮

9

義竹鄉

5

朴子市

7

鹿草鄉

6

六腳鄉

6

平地

1084

39.7

水上鄉

8

太保市

4

新港鄉

6

溪口鄉

4

民雄鄉

9

大林鎮

6

合計

124

2729

100

表2、102學年BMI分析ㄧ覽表(N=2729)

項目

前BMI

標準差

後BMI

標準差

Pair-T tesst

過輕

15.54

1.90

14.03

1.27

.000

正常

18.06

2.43

18.18

2.24

.000

過重

22.08

1.69

22.39

2.39

.000

肥胖

26.07

2.30

28.57

3.92

.002

整體學生身體組成(BMI)若以過輕、正常、過重與肥胖比較其實驗前後變化,發現過輕與過重皆有統計上差異(參閱表2) 。過輕的學童經介入措施BMI值有增加,過輕組平均BMI下降,正常組、過重組、肥胖組, BMI值皆有上升。

表3、101與102學年BMI值分析

學年

過輕

正常

過重

肥胖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101

401(17%)

1249(53%)

320(14%)

382(16.2%)

102

203(7%)

1671(61%)

377(14%)

382(17.5%)

若以101與102學年整體參與測試的人數後測BMI值分析,102學年於過輕組比率下降、正常、肥胖組比率上升、過重組一樣。

表4、102學年男女BMI正常與異常分析值分析(前測)(N=2729)

性別

過輕

正常

過重

肥胖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137 (9.9%)

756(54.7%)

232(16.8%)

258(18.7%)

151(11.2%)

886(65.8%)

139(10.3%)

170(12.6%)

表5、102學年男女BMI正常與異常分析值分析(後測)(N=2729)

性別

過輕

正常

過重

肥胖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114(8.2%)

773(55.9%)

218(15.8%)

278(20.1%)

89(6.6%)

898(66.7%)

159(11.8%)

200(14.9%)

表6、101學年男女BMI正常與異常分析值分析(前測)(N=2356)

性別

過輕

正常

過重

肥胖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241 (10.2%)

583(24.7%)

185(7.9%)

194(8.2%)

242(10.3%)

632(26.8%)

129(5.5%)

150(6.4%)

表7、101學年男女BMI正常與異常分析值分析(後測)(N=2356)

性別

過輕

正常

過重

肥胖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227 (18.9%)

580(48.2%)

183(15.2%)

210(17.4%)

175(15.2%)

669(58.0%)

137(11.9%)

172(14.9%)

表8、102學年主要照顧者一覽表(N=2729)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父母

2287

83.8

祖父母

338

12.4

其他

104

3.8

表9、102學年主要照顧者與BMI值一覽表(N=2729)

主要照顧者

BMI分組

過輕

正常

過重

肥胖

父母

232

1402

296

357

10.1%

61.3%

12.9%

15.6%

祖父母

42

180

60

56

12.4%

53.3%

17.8%

16.6%

其他

14

60

15

15

13.5%

57.7%

14.4%

14.4%

以性別部分來看,本研究結果發現後測男生體位過重者佔男生組之15.8%、體位肥胖者佔20.1%,女生體位過重者佔11.8%、體位肥胖者佔14.9%,由此可以看出男生體位過重及肥胖比率共35.9%,高於女生26.7%。。男生過重及肥胖比率較女生高,此與葉、陳與郭(2009)、許、曾(2005)及Pan等學者(2008)的研究結果發現相同。

二、BMI值小結:

1. 102學年BMI正常%優於101學年8% 。

2. 101-102學年女生BMI值正常%優於男生。

3. 祖父母為主要照顧者,學童肥胖與過重比率較高。

二、研究對象之健康體位行動方案分析

第一部分:身體活動

一、身體運動分析

費力的身體運動指的是跑步、打球(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

持續來回不停的游泳(不含慢游、玩水、泡水)、來回快速溜冰、跳繩、上山爬坡、上樓梯、有氧舞蹈/街舞、快速騎腳踏車、柔道、跆拳道與攀岩等。以國小六年級小朋友則以跑步、打球(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跳繩為多,尤其本現今年度有推動跳繩比賽,介入前後都以每天都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的學童最多,而ㄧ般約運動11分鐘至30分鐘佔最多數,請参閱表12至表21-1。

表10、101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356)

BMI

分組

費力活動(前測)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6%

1.0%

2.4%

3.0%

2.0%

3.9%

1.7%

6.0%

正常

1.4%

1.9%

5.8%

7.8%

6.1%

8.7%

3.3%

16.7%

過重

.2%

.8%

1.0%

2.6%

1.5%

2.1%

1.0%

4.0%

肥胖

.4%

.7%

1.9%

2.6%

1.5%

2.8%

.9%

3.8%

總和

2.6%

4.4%

11.0%

16.0%

11.1%

17.6%

6.8%

30.5%

表10-1、102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729)

BMI

分組

費力活動(前測)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4%

.5%

1.0%

1.8%

.8%

1.6%

.8%

3.6%

正常

1.6%

2.3%

5.4%

8.2%

7.6%

10.6%

4.0%

20.5%

過重

.4%

.6%

1.1%

1.9%

1.7%

2.0%

.4%

5.4%

肥胖

.6%

1.3%

1.6%

2.2%

1.9%

2.6%

1.0%

29.0%

總和

3.0%

4.7%

9.2%

14.0%

12.1%

16.8%

6.2%

34.0%

表11、101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356)

BMI

分組

費力活動(後測)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3%

.8%

2.0%

1.9%

1.7%

2.6%

.7%

7.0%

正常

.7%

2.2%

4.5%

6.1%

5.3%

10.9%

4.2%

19.0%

過重

.3%

.5%

1.1%

2.2%

1.7%

2.0%

1.1%

4.7%

肥胖

.4%

.7%

1.7%

2.6%

2.1%

3.1%

.8%

4.8%

總和

1.8%

4.2%

9.3%

12.8%

10.8%

18.7%

6.9%

35.5%

表11-1、102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729)

BMI

分組

費力活動(後測)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1%

.3%

.5%

.7%

.5%

1.4%

.4%

3.5%

正常

.8%

1.7%

3.8%

6.7%

5.2%

10.0%

4.8%

28.3%

過重

.3%

.4%

1.0%

1.2%

1.1%

2.3%

1.1%

6.4%

肥胖

.3%

.6%

1.4%

1.8%

1.7%

2.7%

1.8%

7.3%

總和

1.5%

3.0%

6.8%

10.4%

8.6%

16.3%

8.1%

45.5%

圖2 每日連續做3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

表12、101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356)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1.9%

2.9%

3.6%

3.1%

1.0%

1.0%

1.4%

.6%

.6%

4.4%

正常

4.0%

6.0%

8.4%

8.9%

2.4%

2.6%

4.3%

1.0%

1.8%

12.3%

過重

.9%

1.9%

2.6%

1.7%

.5%

.7%

1.1%

.2%

.5%

3.4%

肥胖

1.5%

2.0%

2.1%

2.0%

.9%

.5%

1.1%

.4%

.3%

3.8%

總和

8.3%

12.7%

16.6%

15.8%

4.7%

4.8%

8.0%

2.3%

3.1%

23.8%

表12-1、102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729)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1.0%

1.5%

1.7%

1.2%

.4%

.5%

1.0%

.3%

.5%

2.5%

正常

4.1%

7.7%

10.2%

8.8%

3.4%

3.7%

5.4%

1.7%

3.0%

12.1%

過重

1.1%

1.5%

1.8%

2.1%

.8%

.8%

1.1%

.6%

.8%

3.0%

肥胖

1.3%

2.1%

2.6%

2.3%

.7%

.8%

1.3%

.3%

.6%

3.7%

總和

7.4%

12.8%

16.3%

14.5%

5.3%

5.9%

8.8%

2.9%

4.9%

21.2%

表13、101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356)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1.1%

2.6%

2.3%

3.2%

1.1%

.9%

1.4%

.6%

.9%

3.0%

正常

3.5%

6.5%

9.1%

9.5%

3.4%

3.0%

4.7%

1.4%

2.6%

9.3%

過重

.8%

1.1%

2.6%

2.3%

.8%

.9%

1.4%

.3%

1.1%

2.5%

肥胖

1.1%

2.2%

2.7%

3.0%

.7%

.6%

1.3%

.4%

.7%

3.7%

總和

6.4%

12.5%

16.7%

18.0%

5.9%

5.4%

8.8%

2.7%

5.2%

18.4%

表13-1、102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729)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5%

.7%

1.2%

1.4%

.5%

.6%

.8%

.3%

.5%

1.0%

正常

3.4%

6.6%

11.6%

10.0%

4.6%

5.2%

6.0%

2.7%

4.4%

6.8%

過重

.5%

1.6%

2.6%

2.3%

.9%

1.0%

1.2%

.6%

1.1%

2.0%

肥胖

.7%

2.1%

3.2%

2.9%

1.4%

1.2%

1.5%

.4%

1.1%

3.0%

總和

5.2%

11.1%

18.5%

16.6%

7.4%

8.0%

9.6%

4.0%

7.0%

12.8%

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指的是打球(如棒球、壘球、羽球、排球、桌球、網球雙打)、下山健走 、用一般速度游泳 、用一般速度騎腳踏車、下樓梯、 舞蹈(如健身操、迪斯可、嘻哈舞、芭蕾舞、土風舞、民族舞蹈)、 搬移教室桌椅、用手擦地、清洗窗戶。無論介入措施前後,過去七天中,學童表示每天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活動佔最多數,但介入後,每周有五天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活動佔第二位,表示學童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活動每周有增加,平均一天會花21-30分鐘時間在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上,其他活動狀況請參閱表17-21。

表14、101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356)

分組BMI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7%

1.4%

3.0%

3.3%

2.3%

3.5%

1.4%

4.9%

正常

1.9%

3.3%

6.7%

8.2%

5.6%

8.9%

3.5%

13.4%

過重

.3%

.9%

1.9%

2.1%

1.4%

2.5%

.8%

3.5%

肥胖

.5%

1.1%

2.1%

2.8%

1.0%

2.8%

.9%

3.4%

總和

3.4%

6.6%

13.8%

16.3%

10.3%

17.8%

6.7%

25.1%

表14-1、102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729)

分組BMI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5%

.9%

1.5%

1.7%

1.1%

1.5%

.5%

2.7%

正常

1.8%

4.1%

8.3%

9.1%

7.1%

9.6%

3.6%

16.6%

過重

.3%

1.0%

1.7%

1.9%

1.9%

2.2%

.6%

4.1%

肥胖

.8%

1.8%

2.3%

2.6%

1.8%

2.2%

.7%

3.4%

總和

3.4%

7.8%

13.8%

15.4%

11.9%

15.5%

5.3%

26.8%

表15、101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356)

分組BMI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4%

.8%

2.3%

2.4%

2.1%

2.9%

.7%

5.4%

正常

1.1%

3.1%

4.3%

8.0%

6.4%

11.0%

4.1%

15.2%

過重

.4%

.6%

1.7%

1.6%

1.9%

2.5%

.9%

4.1%

肥胖

.6%

.9%

2.3%

2.9%

1.8%

3.1%

.8%

3.7%

總和

2.5%

5.4%

10.6%

14.9%

12.2%

19.5%

6.6%

28.4%

表15-1、102學年過去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729)

分組BMI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過輕

.2%

.4%

.7%

.8%

.7%

1.2%

.5%

3.0%

正常

1.1%

2.6%

5.2%

7.4%

6.3%

9.8%

4.8%

24.0%

過重

.2%

.4%

1.2%

1.8%

1.3%

2.2%

1.0%

5.7%

肥胖

.3%

.8%

1.9%

2.3%

1.6%

2.9%

1.3%

6.3%

總和

1.8%

4.2%

9.1%

12.3%

9.9%

16.0%

7.6%

39.1%

圖3. 每日連續做3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

由圖3顯示,無論101或102學年下學期七天中等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的百分比都有提升,102學年比101學年提升8.8%。

表16、101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356)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2.2%

3.3%

3.4%

3.1%

.7%

1.0%

1.4%

.3%

.6%

4.4%

正常

5.4%

7.4%

8.3%

8.3%

2.6%

2.4%

3.4%

.8%

1.7%

11.4%

過重

1.0%

2.2%

2.1%

2.0%

.5%

.8%

.9%

.2%

.5%

3.2%

肥胖

1.7%

2.4%

2.2%

1.9%

.9%

.6%

1.0%

.3%

.3%

3.4%

總和

10.3%

15.4%

16.0%

15.2%

4.7%

4.8%

6.7%

1.5%

3.1%

22.4%

表16-1、102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前測)(N=2729)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1.2%

1.8%

1.6%

1.4%

.6%

.4%

.7%

.3%

.4%

2.1%

正常

5.5%

9.2%

10.6%

8.9%

3.7%

3.7%

3.7%

1.1%

2.6%

11.2%

過重

1.3%

1.5%

2.3%

1.8%

1.1%

.5%

1.0%

.4%

1.0%

2.6%

肥胖

1.8%

2.2%

2.7%

2.3%

1.1%

.8%

.8%

.3%

.3%

3.3%

總和

9.7%

14.8%

17.2%

14.4%

6.5%

5.5%

6.3%

2.1%

4.3%

19.3%

表17、101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356)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1.5%

2.8%

3.0%

2.7%

1.0%

1.1%

1.0%

.3%

1.0%

2.8%

正常

4.8%

8.4%

10.2%

8.7%

2.7%

2.8%

3.4%

1.4%

2.4%

8.3%

過重

.9%

1.3%

2.8%

2.6%

.9%

1.1%

.8%

.4%

.7%

3.2%

肥胖

1.3%

2.5%

3.3%

2.6%

.8%

.9%

1.1%

.3%

.4%

3.1%

總和

8.5%

14.9%

19.3%

16.5%

5.3%

5.7%

6.3%

2.3%

4.5%

16.5%

表17-1、102學年每日連續做1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後測)(N=2729)

分組BMI

10分鐘

11-20分鐘

21-30分鐘

31-40分鐘

41-50分鐘

51-60分鐘

1小時多-2小時

2小時多-3小時

3小時以上

不知道/不確定

過輕

.7%

.8%

1.2%

1.3%

.5%

.5%

.8%

.3%

.4%

1.0%

正常

4.6%

6.4%

12.2%

10.2%

5.2%

4.7%

5.4%

2.1%

3.7%

6.7%

過重

1.1%

1.9%

2.5%

1.8%

1.0%

1.1%

1.2%

.5%

1.0%

1.8%

肥胖

1.4%

2.6%

2.7%

3.0%

1.3%

1.1%

1.4%

.4%

.8%

2.7%

總和

7.7%

11.8%

18.6%

16.3%

7.9%

7.4%

8.7%

3.3%

6.0%

12.2%

二、身體活動小結

1. 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費力活動後測成長10.3%

2. 七天中連續做10分鐘中等費力活動後測成長10.5%

3. 每日連續做30分鐘以上費力或中等費力的身體運動102學年優於101學年

第二部份:睡眠

表18、101學年上學時睡足8小時(前測) (N=2356)

分組BMI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2.2%

4.2%

9.1%

3.3%

1.1%

.5%

正常

4.8%

11.6%

24.2%

7.2%

3.1%

.7%

過重

1.2%

1.9%

7.0%

2.0%

1.0%

.3%

肥胖

1.0%

2.6%

7.7%

2.0%

1.0%

.3%

總和

9.2%

20.3%

47.9%

14.6%

6.2%

1.8%

表18-1、102學年上學時睡足8小時(前測) (N=2729)

分組BMI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1.4%

2.9%

5.2%

.8%

.3%

.0%

正常

6.2%

13.5%

33.1%

5.0%

2.0%

.5%

過重

1.4%

3.4%

6.4%

1.5%

.8%

.1%

肥胖

1.5%

3.4%

8.3%

1.8%

.4%

.3%

總和

10.4%

23.2%

52.9%

9.1%

3.4%

.9%

表19、101學年上學時睡足8小時(後測) (N=2356)

BMI分組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1.8%

4.1%

7.4%

2.4%

.9%

.5%

正常

3.9%

11.9%

25.0%

8.2%

3.3%

.6%

過重

.6%

3.1%

6.6%

2.1%

.7%

.5%

肥胖

.8%

3.5%

8.5%

2.3%

.7%

.4%

總和

7.1%

22.7%

47.6%

15.0%

5.6%

2.0%

表19-1、102學年上學時睡足8小時(後測) (N=2729)

BMI分組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1.0%

1.8%

3.9%

.7%

.1%

.0%

正常

4.9%

14.6%

35.9%

4.0%

1.4%

.4%

過重

1.2%

2.9%

7.9%

1.2%

.3%

.2%

肥胖

1.5%

4.0%

9.9%

1.4%

.5%

.2%

總和

8.7%

23.2%

57.6%

7.4%

2.3%

.8%

表20、101學年不用上學時睡足8小時(前測) (N=2356)

分組BMI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6.7%

5.4%

4.6%

2.0%

.9%

.8%

正常

16.2%

15.0%

11.9%

5.0%

2.0%

1.5%

過重

3.8%

3.1%

3.9%

1.6%

.6%

.2%

肥胖

3.9%

3.9%

3.6%

1.6%

.9%

.7%

總和

30.6%

27.5%

24.0%

10.2%

4.5%

3.3%

表20-1、102學年不用上學時睡足8小時(前測) (N=2729)

分組BMI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3.8%

3.0%

2.7%

.8%

.2%

.1%

正常

20.0%

18.2%

13.4%

5.5%

2.0%

1.0%

過重

4.7%

3.4%

3.7%

.8%

.4%

.6%

肥胖

4.9%

4.8%

3.6%

1.1%

.6%

.7%

總和

33.5%

29.4%

23.4%

8.2%

3.2%

2.4%

表21、101學年不用上學時睡足8小時(後測) (N=2356)

BMI分組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5.2%

4.9%

4.1%

1.8%

.5%

.6%

正常

15.4%

17.1%

11.9%

4.6%

2.8%

1.3%

過重

4.0%

4.1%

3.7%

1.0%

.7%

.1%

肥胖

3.7%

5.4%

4.2%

1.3%

1.0%

.6%

總和

28.3%

31.5%

23.9%

8.7%

5.0%

2.5%

表21-1、102學年不用上學時睡足8小時(後測) (N=2729)

BMI分組

10小時

9小時

8小時

7小時

6小時

5小時以下

過輕

2.7%

2.4%

1.6%

.5%

.2%

.0%

正常

19.0%

18.8%

16.9%

4.2%

1.9%

.4%

過重

4.5%

4.4%

3.1%

1.0%

.5%

.4%

肥胖

5.0%

5.6%

4.1%

1.7%

.5%

.6%

總和

31.2%

31.2%

25.7%

7.4%

3.1%

1.4%

圖4 上學時睡足8小時101與102學年比較

圖5 不用上學時睡足8小時101與102學年比較

要上學的日子,通常都晚上10點鐘以前睡覺,要上學的日子或不用上學的日子,學童睡足8小時101學年與102學年比較,無論前測與後測102學年學童睡足8小時都超過80%。

第三部份:久坐

在問卷第三部分久坐方面,體位狀態與研究對象之久坐相關因素卡方檢定詳如,調查研究對象放學後看電視的卡方檢定,顯示體位狀態與放學後看電視變項呈現統計上的顯著相關(χ2=62.5、p<. 001),由調整後殘差值(AR)可以發現,體位過重及肥胖與看電視時間超過2個小時以上明顯高於都沒有看電視組別。

調查研究對象放學後玩電動、上網及打電腦的卡方檢定,顯示體位狀態放學後玩電動、上網及打電腦呈現統計上的差異(χ2=21.062.5、p<. 05),由調整後殘差值(AR)可以發現,放學後都沒有玩電動、上網及打電腦體位過輕明顯高於有玩者,體位過重及肥胖與放學後玩電動、上網及打電腦電視時間超過3個小時以上明顯高於都沒有或控制在1小時以內的組別。

調查研究對象放學後用電話的卡方檢定,顯示體位狀態與放學後用電話變項未呈現統計上的顯著相關(χ2=7.2、p= .84)。

調查研究對象假日看電視的卡方檢定,顯示體位狀態與假日看電視變項呈現統計上的顯著相關(χ2=69.2、p<. 001),由調整後殘差值(AR)可以發現,假日都沒有或小於1小時內看電視體位正常明顯高於2-3個小時及3個小時以上的組別,體位肥胖與假日看電視3小時以上明顯高於1-2個小時、1小時內和沒有看電視等3組。

調查研究對象假日用電話的卡方檢定,顯示體位狀態與假日用電話變項未呈現統計上的顯著相關(χ2=17.4、p= .13)。

放學後,坐著花在看電視

表22、過去七天,要上學的日子中,放學後,坐著花在看電視(前測)

BMI分組

4小時以上

3-4小時內

2-3小時內

1-2小時

1小時內

都沒有

過輕

41

38

92

146

135

31

正常

125

99

224

385

337

45

過重

36

31

56

84

86

21

肥胖

55

34

70

90

78

17

總和

257

202

442

705

636

114

表22-1、102學年過去七天,要上學的日子中,放學後,坐著花在看電視(前測) (N=2729)

BMI分組

4小時以上

3-4小時內

2-3小時內

1-2小時

1小時內

都沒有

過輕

.4%

.5%

1.6%

3.7%

3.7%

.7%

正常

3.8%

2.9%

7.0%

24.8%

18.1%

3.6%

過重

1.4%

1.0%

1.8%

5.3%

3.3%

.8%

肥胖

1.6%

1.2%

2.5%

6.2%

3.7%

.5%

總和

7.3%

5.5%

12.8%

40.0%

28.8%

5.6%

表23、過去七天,要上學的日子中,放學後,坐著花在看電視(後測)

BMI分組

4小時以上

3-4小時內

2-3小時內

1-2小時內

1小時內

都沒有

過輕

33

29

64

146

107

22

正常

118

98

241

394

325

73

過重

31

26

72

105

73

13

肥胖

43

32

77

112

111

12

總和

225

185

454

757

611

120

表23-1、102學年過去七天,要上學的日子中,放學後,坐著花在看電視(後測) (N=2729)

BMI分組

4小時以上

3-4小時內

2-3小時內

1-2小時內

1小時內

都沒有

過輕

.2%

.1%

.6%

2.5%

3.6%

.5%

正常

2.7%

2.3%

6.2%

24.1%

22.5%

3.3%

過重

1.0%

.6%

1.4%

5.6%

4.4%

.7%

肥胖

1.0%

.9%

2.2%

7.9%

4.9%

.7%

總和

4.9%

4.0%

10.4%

40.2%

35.3%

5.2%

放假的日子中花在看電視時間

表24、放假的日子中花在看電視時間(前測) (N=2356)

BMI分組

4小時以上

3-4小時內

2-3小時內

1-2小時

1小時內

都沒有

過輕

63

51

111

137

96

25

正常

200

135

277

306

248

49

過重

56

48

54

73

67

16

肥胖

81

42

73

76

55

17

總和

400

276

515

592

466

107

表24-1、102學年放假的日子中花在看電視時間(前測) (N=2729)

BMI分組

4小時以上

3-4小時內

2-3小時內

1-2小時

1小時內

都沒有

過輕

1.4%

.9%

1.8%

3.0%

2.8%

.6%

正常

8.1%

5.5%

12.4%

18.3%

13.2%

2.7%

過重

2.6%

1.0%

3.1%

3.7%

2.6%

.5%

肥胖

2.7%

1.9%

3.5%

4.4%

2.7%

.4%

總和

14.8%

9.3%

20.8%

29.5%

21.3%

4.3%

表25、放假的日子中花在看電視時間(後測) (N=2356)

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