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2 原原原原原 1-2.1 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 1-2.2 原原原原原 原原原 原原原

1-2 原子與分子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1-2 原子與分子. 原子說. 分子說. 1 -2 .1 化學上的重要定律與原子說 1-2.2 分子的概念. 德莫克列特士. 物質均由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所組成. 此粒子命名為 原子. 原子說. 道耳頓. 分子說. 亞佛加厥. 1-2 原子與分子. 學習目標:. 了解 質量守恆定律 、 定比定律 、 倍比定律 及 原子說 的內容。 了解 氣體化合體積定律 、 亞佛加厥定律 及 分子 的概念。. 1-2.1 化學上的重要定律與原子說. 拉瓦節. 倍比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 道耳頓. 定比定律. 原子說. 普魯斯特.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2   原子與分子

1-2 原子與分子

1-2.1 化學上的重要定律與原子說1-2.2 分子的概念

原子說

分子說

Page 2: 1-2   原子與分子

德莫克列特士

物質均由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所組成

此粒子命名為原子

原子說道耳頓

分子說亞佛加厥

Page 3: 1-2   原子與分子

學習目標:

1.了解質量守恆定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及原子說的內容。

2.了解氣體化合體積定律、亞佛加厥定律及分子的概念。

1-2 原子與分子

Page 4: 1-2   原子與分子

1-2.1 化學上的重要定律與原子說

原子說

質量守恆定律

定比定律

拉瓦節

普魯斯特

道耳頓

倍比定律

Page 5: 1-2   原子與分子

拉 瓦 節 質量守恆定律

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恆等於反應後各物質之總質量

質量守恆定律 (1771) -拉瓦節

探討燃燒的本質

Page 6: 1-2   原子與分子

定比定律 (1799) -普魯斯特化合物中所含各元素的質量都有一定的比值的概念

(1) 燃燒氫 0.25g 得 H2O 2.25g

(2) 以定量之氫還原 1.592g 之氧化銅得銅 1.272g 及 H2O 0.36g

依此證明定比定律

Page 7: 1-2   原子與分子

兩個不同來源的 H2O ,其 H 與 O 的比值皆為 1 :8 ,證明定比定律

(1) 2.25g 之 H2O 中, H 之質量為0.25g , O 之質量為 2.00g ,故 H2O 中 H : O = 0.25 : 2.00 = 1 : 8

(2)O 之質量= 1.592 - 1.272 = 0.32(g)

H 之質量= 0.36 - 0.32 = 0.04(g)

故 H2O 中 H : O = 0.04 : 0.32 = 1 :

8

Page 8: 1-2   原子與分子

倍比定律 (1803) -道耳頓元素重

化合物碳重 氧重

CO 3 4

CO2 3 8

Page 9: 1-2   原子與分子

倍比定律 (1803) -道耳頓

2 1 CO2

1 1CO

氧重比 碳重比 元素重

化合物

Page 10: 1-2   原子與分子

道耳頓-原子說 (1803)1.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所組成,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基本粒子。

2.相同元素的原子均具有相同的質量與性質,不同元素的原子之質量和性質則不同。

3.不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4.化學反應是原子重新排列,在化學反應中原子的種類與數目並未改變。

Page 11: 1-2   原子與分子

原子說 質量守恆定律

4.化學反應是原子重新排列,在化學反應中原子的種類與數目並未改變。

2.相同元素的原子均具有相同的質量與性質,不同元素的原子之質量和性質則不同。

+

⇒ 反應前後質量守恆

Page 12: 1-2   原子與分子

原子說 定比定律

★一種化合物中各原子的數量比固定。

2.相同元素的原子均具有相同的質量與性質,不同元素的原子之質量和性質則不同。

+

⇒ 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有一定比值

Page 13: 1-2   原子與分子

原子說 倍比定律★兩種化合物具有相同組成原子 ( 假設為 A 、 B) ,若固定 A 原子質量 ( 亦即原子數相等 ) ,則 B

原子之數量比即等於其質量比,且為簡單整數比。圖解: 2.相同元素的原子均

具有相同的質量與性質,不同元素的原子之質量和性質則不同。

Page 14: 1-2   原子與分子

範例 1-2

在汽車的內燃機引擎中,氮與氧能形成數種氮氧化合物,其中二氧化氮 (NO2) 為一種具刺激性臭味的紅棕色有毒氣體,可引發光化學煙霧,是造成空氣汙染的成分之一。已知每 0.655 克氮可與 1.50 克氧反應生成二氧化氮;另一種無色的氮氧化物, 4.12 克中含有 1.50 克氧。由此等數據說明倍比定律,並求該無色氮氧化物之化學式。

Page 15: 1-2   原子與分子

解答:1. 氧質量固定 (1.50 克 ) ,氮原子質量比為 0.655 : (4.12 - 1.50) = 1 : 4

為簡單整數比。

2. 因另一氮氧化物中氮元素質量為 NO2 之 4 倍,故知該化合物中,與每兩個氧原子結合之氮原子數目為 4 , N 、 O 比例為 4 : 2 ,化學式為 N2O 。

Page 16: 1-2   原子與分子

練習題 1-2下列各組物質,何者可說明倍比定律? ( 多選 )

(A) 二氧化硫 (SO2) 與三氧化硫 (SO3)

(B) 氧氣 (O2) 與臭氧 (O3)

(C) 氯 -35(35Cl) 與氯 -37(37Cl)

(D) 十氧化四磷 (P4O10) 與六氧化四磷 (P4O6)

(E) 水 (H2O) 與過氧化氫 (H2O2)

Page 17: 1-2   原子與分子

閱讀焦點:觀測物質表面的原子

Page 18: 1-2   原子與分子

1-2.2 分子的概念

原子說

倍比定律質量守恆定律

定比定律

氣體化合體積定律 分子說

Page 19: 1-2   原子與分子

氣體化合體積定律 (1808)-給呂薩克

在同溫、同壓下,反應物系中,氣體反應物與產物之體積間恆為簡單的整數比。

體積比⇒氫:氯:氯化氫= 1 : 1 :2

氫氣 氯氣

氯化氫

原子說

Page 20: 1-2   原子與分子

亞佛加厥假說 (1811)

在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體積比⇒氫:氯:氯化氫= 1 : 1 :2

氫氣 氯氣

氯化氫

)()(2

)(2 HCl2 Cl H

氯化氫分子氯分子氫分子

分子說

亞 佛 加 厥 定 律

Page 21: 1-2   原子與分子

範例 1-3

一氧化氮 (NO) 是不穩定的氣體,容易發生反應。同溫、同壓下,已知 30 毫升的 NO 完全反應後,會產生 10 毫升的 NO2

及 10 毫升的甲氣體,求甲氣體的化學式為何?

Page 22: 1-2   原子與分子

N2O

1.設甲氣體化學式為 NxOy

2.根據亞佛加厥定律,同溫、同壓下氣體的體積比等於其分子數比。

3.分子數比 NO : NO2 : NxOy = 3 : 1 : 1

4.即 3NO → NO2 + NxOy

5.因反應前後原子個數相等,故 x = 2 , y =

1

6.所以甲的化學式為

解答:

Page 23: 1-2   原子與分子

練習題 1-3同溫、同壓下, 10 毫升甲烷 (CH4) 中含有 x 個原子,則多少毫升的氮氣亦含有 x 個原子? (A) 5 (B) 10 (C) 25 (D) 50解答: 同溫、同壓下,體積比=分子數比

2

x

5

xV 10 ::

V=25

Page 24: 1-2   原子與分子

學習成果評量1. 由 X 和 Y 製成三種固體:第一種:含 X 4.31g , Y 7.60g

第二種:含 X 35.9% , Y 64.1%

第三種: X 0.718g 和 Y 反應生成 2.00g 的固體 依此證明定比定律

第一種固體 X : Y = 4.31 : 7.60 = 1 :1.76

第二種固體 X : Y = 35.9 : 64.1 = 1 :1.79

第三種固體 X : Y = 0.718 : 1.282 = 1 :1.79

三個不同來源的固體中,其 X 與 Y 的比值近似,證明定比定律

Page 25: 1-2   原子與分子

2. 含有碳、氫 兩元素的兩種化合物, 26 克化合物 I 中含有氫元素 2 克, 15 克化合物 II 中含有氫元素 3 克,若化合物 I 為 C2H2 ,試問化合物 II 之化學式為何者? (A) C2H4 (B) C2H6 (C) C3H8 (D) C4H103. 含有甲、乙 兩元素的兩種化合物, 20 克化合物 I 中含有甲元素 5 克, 30 克化合物 II 中含有乙元素 10 克,若化合物 I 為甲乙 2 ,試問化合物 II 之化學式為何者? (A) 甲乙  (B) 甲 2 乙  (C) 甲乙 3 (D) 甲 2 乙 5

Page 26: 1-2   原子與分子

4. 已知兩化合物僅含氮和氟,23.67g 之化合物Ⅰ中含 19.00g 之 F 。26.00g 之化合物Ⅱ中含 19.00g 之 F ,則:(1) 兩化合物中各若干克的氮與 19.00g 的 F 化合?

(2) 化合物Ⅱ與Ⅰ所含氮量比為?(3) 若化合物Ⅰ為 NF3 ,則化合物Ⅱ之化學式為 N2F2 或 N2F4 ?(1) Ⅰ: 4.67 克, Ⅱ: 7.00 克

(2) Ⅰ:Ⅱ= 4.67 : 7.00 = 2 : 3

(3) N2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