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顺逆之时”小议 作者:九思 (明)徐学谟《归有园塵谈》云: “当得意时, 须寻一条退路, 然后不死于安乐; 当失意时, 须寻一条出路, 然后可生于忧患。” 今悟: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云: “人生得意须尽欢。”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云: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当顺境时, 须知顺中防逆, 方可消顺中之危; 当逆境时, 须知逆后有望, 方可启逆中之机。 12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阅读生活 编辑/肖榕 美编/左小榕 责校/杨波 《朵云封事》 “中央博物院”第一代后人娓娓道来“中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真实还原“中央博物院”三十二载颠 沛流离的命运,重现“书生救国”伟大蓝图从理想到陨灭的雪泥鸿爪。作者结合近70年亲历亲闻,通过 不断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档案与图片、整理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和书信、向父执辈们请益及走 访两岸同辈兄长,将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之后到1965年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间所经历 的暂驻李庄、渡海东迁、蛰藏北沟与合符双溪等各个阶段,做了较为完整的还原与讲述,是了解当代中 国文博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加)李在中 北京出版社 2018 年 9 月出版 作者:钱志龙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年 9 月出版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 今日电视 北京城区天气 晴间多云 北转南风2~3级,7℃~-5℃ 晴,白天南部地区有轻度霾 北风2级转3~4级,7℃~-4℃ 明日天气 今日天气 一切都从“研究”出发,可以想见那时“中央博 物院”研究空气的浓郁 记得是胜利消息初传,济老在院中的庆祝会上致 辞,他首先强调这次抗日胜利是明太祖以来的第一件 大事,继之便特别强调原子能的新时代观。老博士的 意思是大家只注意到了原子弹杀伤力的怕人,却很少 认识到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我们人类被迫要面对 现实,好好思量一番,一旦用这种巨大的力量来共同致 力人类和平,那天堂就可以在这个星球突兀实现,杀伤 力的巨大逼得我们不得不取这条道路,所以原子能新 时代的来临,直接地促成了世界大同的早日实现。 我们都是在这一天第一次见到济老的激动,那时 我便想到“中博”的工艺馆中不久就会有原子弹的模 型和工作原理图解公诸大众了。可知他们这一辈的 学者都是眼高于顶智勇兼备文理双修的, “中博”是一 个社教机构,他们是要通过这个机构把科学方法传达 给大众,由此而使中国既富且强面目一新。 而且“中央博物院”是一个中枢机构,她不仅独善 其身,而且有壮志要兼善天下,依照设立宗旨来讲,她 有扶助各省市公私博物馆的义务,许多有系统的展 览,许多可以复制的标本,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动态和 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她都有责任要向他国转致转 达。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社教核心,由这里把现代之光 放射到各省市的博物馆去,好早日达到他们科学救国 的伟大抱负,这就是傅、李二位先生当日心中的蓝图。 在上面说到了有系统的展览,这使我想到了连一 张白报纸都是珍品宝贝的战时, “中博”却曾举行了两 个学术味道十分浓厚的展览,一个是史前的以摩梯耶 氏所采石为主石器,一个是中国的三代吉金铜器。铜 器是由郭宝钧先生主持,他以实地发掘的真知灼见,为 中国铜器系统作了最好的陈列。石器是史前考古上的 大题目,济老亲自动手来写一本深入浅出的小册子,意 思是既可作展览时的说明书用,同时又是最新的考古 入门读本。—在这儿自然而然地我们就可以揭示出 “中央博物院”的第二个特点“浓厚的研究精神”了! 济老是哈佛的人类学博士,主持安阳发掘经验丰 富,写这么一本《石器浅说》真是有何难哉?然而治学研 究的人是虚怀若谷的,济老永不相信“权力即知识”,初 稿誊清,便分送到各研究人员的桌上,这一回竟然下了 “命令”,要每个读者见仁见智地尽量签注意见,更欢迎 指正删改!真是一个可爱的书生集团,见到了文章,大 家果然直言不讳,满纸上都是自己的见解,记得当日是 夏作铭先生写的最多,也最得到了济老的赏识。结果 呢,博采众议之后,济老再挥大手笔重写一遍,立刻就成 了传诵一时的名作,如今我还珍藏着一本呢!这虽是当 日的一件小事,然而若拿来“如今”相比,那就十分可爱 可贵,济老致学的认真和当日那一群书呆子的研究精神 都可以于此得到实证。 那时这种研究的精神,贯彻“中博”上下,另一个最 好的实证,就是我带来的那位么些朋友和才的事了。那 时他的名义是书记,身份是雇员,真的是最起码的小职 员了。谁知道有一天,他忽然拿了一份石印的大文章要 我看,上面满是鸟兽虫鱼的象形文字,看到他排的规格, 我立刻明白:他是要革命,革他们么些文字的命。他说 这是他来汉人地头所研究出来的成果,要寄回给丽江那 些老“东巴”(巫师)看,先请我过目一下,看可要得? 原来我教了他注音符号和万国音标之后,他就知 道了声母和韵母拼切的方法,因而他想到了要用他们 的象形文字来造字母,这样由形到音,么些文就可大 跨一步进入现代化的阶段中了。他的这项理想甚高, 而且还来了一个口头补充,他说: “我曾翻过野人山, 曾在伊落瓦底江挖过金,到过密芝那,见过不少世面, 干过各种行业,也闯过祸(么些人以闯祸为能干),也 发过财,到头来还是觉得研究最好,能知道许多别人 不懂的东西。” 这两个故事合起来看就更有趣:在上面是以院长 之尊不耻下问,最下面的一名书记,也要改革自己本 族的文字,一切都从“研究”出发,可以想见那时“中央 博物院”研究空气的浓郁! (连载七) 可能多少担负着一点“不能有辱国格”的使命, 有时候我也会勇敢接招 第二,课堂讨论。读书是第一步,思考是第二步, 分享是第三步。你要了解同领域的其他学者是怎样 的观点,继而用你的批判性思维得出你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无论如何,老师希望你有自 己的想法,并由你亲口说出。 有一个笑话,我讲了很多年,还是觉得很经典。联 合国有一年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就其他国 家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办法,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问:什么是“粮食”? 欧洲的小朋友问:什么是“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请”? 美国的小朋友问:什么是“其他国家”? 中东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解决办法”? 中国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孩子常常会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逐步丧 失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常常用“听话”来要求和 赞美孩子,好像听长辈、听师长的,就能少走很多弯 路,不犯错,不误入歧途。中国人的从众心态本来就 非常普遍,大人们很容易形成统一的意见和想法。而 在中国的课堂中,往往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嗷 嗷待哺地记,哪里有学生说话的机会? 美国大学研究生的课一般人不会太多,多则十几 个,少的时候你打个喷嚏全班师生会齐齐转过头来对 你说“(God)blessyou”。通常不习惯成为焦点的中 国学生会觉得不自在,反正我时常忍着喷嚏不敢打。 研究生的课堂基本没有 Lecture—讲座课,全 是Seminar —讨论课。老师不再负责传授知识,学 生们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使用合理的逻 辑在课堂里跟同学们展开讨论,甚至辩论。老师有时 会总结一下或强调一些基本常识,也有可能不了了 之。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是开放式的,并没有 我们所熟悉的四选一的、标准的、唯一的答案。 整整大半个学期,我都是个专注的倾听者,就像 公园里那些自己不下但喜欢看别人下棋的并没那么 老的老头子。教授们通常也不会太刁难,他望向我, 我低下头,他就放过我。 “伸手不打‘没’脸人” —这 个道理大家都懂的。 但通常我又是班里唯一一个中国学生,实在太扎 眼,很容易引起教授的注意。也有教授会说“Let’s hear what our Chinese friend has to say。我们 来听听来自中国的朋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我 当时因为紧张,也没有全听懂,只听到后半句hasto say,然后就像口吃患者一样连连摆手说“Nonon- onono, I don’ t have to say。 别别别别别,我不是 必须要说的”,结果成了一个大家笑了很久的笑话。 可能多少担负着一点“不能有辱国格”的使命,有 时候我也会勇敢接招,但我感觉发言的目的主要是向教 授证明我没有偷懒,一个从来没有机会思考的人,要培 养出批判性思维,哪里是一蹴而 就的事。有时候实在来不及读 完,或者读完了也没读懂。那种 时刻被老师点名就不自觉地脸 红起来,想撒谎都不行。有一次我就大胆说了实话: “我 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你猜教授怎么说? “其实我也不 知道作者想说什么。”这件事给我的冲击很大,鼓舞也很 大,也让我明白教科书并不代表真理。所谓批判性思 考,说到底其实就是让你有勇气说出自己真实想法。 比产生自己的观点更难的恐怕是如何找准时机 插嘴。因为讨论课上通常不需要举手发言,插嘴时机 其实就那么半秒钟,甚至更短。你要趁别人将说未说 的节骨眼开口,说早了打断别人不礼貌,说晚了又很 有可能被别人抢走。这种体会很像小时候去坐已经 启动了的旋转木马,急得满头大汗。 最可气的是被截和,你的想法竟被别人一字不差地 说了出来,就像冰河世纪里那只被抢走榛子的倒霉的尖 嘴松鼠,你只能暗自朝他翻个白眼,口头观点可没有版权 保护。而比截和还要悲催的就是当你终于摆好嘴型准备 一鸣惊人的时候,大家已经翻篇了。你在心里默默打磨 了很久的聪明句子就这么被永远地埋没了。 (连载四) CCTV-1 20:05特约剧场 CCTV-3 19:30国家宝藏(第二季) CCTV-5 18:352018年国际泳联世界游泳锦标赛 CCTV-6 20:24故事片:Hi,高考君 22:31译制片:人证(日本) CCTV-8 19:30黄金强档剧场:奔腾岁月(11、12) 22:29经典剧场: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2、13) BTV-1 19:33剧场:大江大河(12、13) BTV-2 20:30那些年,我们正年轻(13~15) BTV-4 22:40电影:火龙对决 上海东方卫视 21:00下一站传奇 天津卫视 19:30剧场:归去来(27、28) 重庆卫视 19:33那些年,我们正年轻(27、28) 吉林卫视 19:33剧场:回家的路有多远(3、4) 23:15和平饭店(22-27)

12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epaper.ynet.com/images/2018-12/16/A12/bjqnb20181216A12.pdf · 好的实证,就是我带来的那位么些朋友和才的事了。那 时他的名义是书记,身份是雇员,真的是最起码的小职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2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epaper.ynet.com/images/2018-12/16/A12/bjqnb20181216A12.pdf · 好的实证,就是我带来的那位么些朋友和才的事了。那 时他的名义是书记,身份是雇员,真的是最起码的小职

“顺逆之时”小议作者:九思

(明)徐学谟《归有园塵谈》云:“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生于忧患。”今悟:(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云:“人生得意须尽欢。”(南宋)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顺境时,须知顺中防逆,方可消顺中之危;当逆境时,须知逆后有望,方可启逆中之机。

12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阅读生活编辑/肖榕美编/左小榕责校/杨波

九 思 随 笔

《朵云封事》

“”

“中央博物院”第一代后人娓娓道来“中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真实还原“中央博物院”三十二载颠

沛流离的命运,重现“书生救国”伟大蓝图从理想到陨灭的雪泥鸿爪。作者结合近70年亲历亲闻,通过

不断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档案与图片、整理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和书信、向父执辈们请益及走

访两岸同辈兄长,将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之后到1965年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间所经历

的暂驻李庄、渡海东迁、蛰藏北沟与合符双溪等各个阶段,做了较为完整的还原与讲述,是了解当代中

国文博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加)李在中◎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作者:钱志龙◎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9月出版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

今日电视

北京城区天气

晴间多云北转南风2~3级,7℃~-5℃

晴,白天南部地区有轻度霾北风2级转3~4级,7℃~-4℃

明日天气

今日天气

一切都从“研究”出发,可以想见那时“中央博物院”研究空气的浓郁

记得是胜利消息初传,济老在院中的庆祝会上致辞,他首先强调这次抗日胜利是明太祖以来的第一件大事,继之便特别强调原子能的新时代观。老博士的意思是大家只注意到了原子弹杀伤力的怕人,却很少认识到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我们人类被迫要面对现实,好好思量一番,一旦用这种巨大的力量来共同致力人类和平,那天堂就可以在这个星球突兀实现,杀伤力的巨大逼得我们不得不取这条道路,所以原子能新时代的来临,直接地促成了世界大同的早日实现。

我们都是在这一天第一次见到济老的激动,那时我便想到“中博”的工艺馆中不久就会有原子弹的模型和工作原理图解公诸大众了。可知他们这一辈的学者都是眼高于顶智勇兼备文理双修的,“中博”是一个社教机构,他们是要通过这个机构把科学方法传达给大众,由此而使中国既富且强面目一新。

而且“中央博物院”是一个中枢机构,她不仅独善其身,而且有壮志要兼善天下,依照设立宗旨来讲,她有扶助各省市公私博物馆的义务,许多有系统的展览,许多可以复制的标本,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动态和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她都有责任要向他国转致转达。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社教核心,由这里把现代之光

放射到各省市的博物馆去,好早日达到他们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这就是傅、李二位先生当日心中的蓝图。

在上面说到了有系统的展览,这使我想到了连一张白报纸都是珍品宝贝的战时,“中博”却曾举行了两个学术味道十分浓厚的展览,一个是史前的以摩梯耶氏所采石为主石器,一个是中国的三代吉金铜器。铜器是由郭宝钧先生主持,他以实地发掘的真知灼见,为中国铜器系统作了最好的陈列。石器是史前考古上的大题目,济老亲自动手来写一本深入浅出的小册子,意思是既可作展览时的说明书用,同时又是最新的考古入门读本。——在这儿自然而然地我们就可以揭示出

“中央博物院”的第二个特点“浓厚的研究精神”了!济老是哈佛的人类学博士,主持安阳发掘经验丰

富,写这么一本《石器浅说》真是有何难哉?然而治学研究的人是虚怀若谷的,济老永不相信“权力即知识”,初稿誊清,便分送到各研究人员的桌上,这一回竟然下了

“命令”,要每个读者见仁见智地尽量签注意见,更欢迎指正删改!真是一个可爱的书生集团,见到了文章,大家果然直言不讳,满纸上都是自己的见解,记得当日是夏作铭先生写的最多,也最得到了济老的赏识。结果呢,博采众议之后,济老再挥大手笔重写一遍,立刻就成了传诵一时的名作,如今我还珍藏着一本呢!这虽是当日的一件小事,然而若拿来“如今”相比,那就十分可爱

可贵,济老致学的认真和当日那一群书呆子的研究精神都可以于此得到实证。

那时这种研究的精神,贯彻“中博”上下,另一个最好的实证,就是我带来的那位么些朋友和才的事了。那时他的名义是书记,身份是雇员,真的是最起码的小职员了。谁知道有一天,他忽然拿了一份石印的大文章要我看,上面满是鸟兽虫鱼的象形文字,看到他排的规格,我立刻明白:他是要革命,革他们么些文字的命。他说这是他来汉人地头所研究出来的成果,要寄回给丽江那些老“东巴”(巫师)看,先请我过目一下,看可要得?

原来我教了他注音符号和万国音标之后,他就知道了声母和韵母拼切的方法,因而他想到了要用他们的象形文字来造字母,这样由形到音,么些文就可大跨一步进入现代化的阶段中了。他的这项理想甚高,而且还来了一个口头补充,他说:“我曾翻过野人山,曾在伊落瓦底江挖过金,到过密芝那,见过不少世面,干过各种行业,也闯过祸(么些人以闯祸为能干),也发过财,到头来还是觉得研究最好,能知道许多别人不懂的东西。”

这两个故事合起来看就更有趣:在上面是以院长之尊不耻下问,最下面的一名书记,也要改革自己本族的文字,一切都从“研究”出发,可以想见那时“中央博物院”研究空气的浓郁! (连载七)

可能多少担负着一点“不能有辱国格”的使命,有时候我也会勇敢接招

第二,课堂讨论。读书是第一步,思考是第二步,分享是第三步。你要了解同领域的其他学者是怎样的观点,继而用你的批判性思维得出你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无论如何,老师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并由你亲口说出。

有一个笑话,我讲了很多年,还是觉得很经典。联合国有一年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就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办法,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问:什么是“粮食”?欧洲的小朋友问:什么是“短缺”?拉美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请”?美国的小朋友问:什么是“其他国家”?中东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解决办法”?中国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中国的孩子常常会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逐步丧

失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常常用“听话”来要求和赞美孩子,好像听长辈、听师长的,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不犯错,不误入歧途。中国人的从众心态本来就非常普遍,大人们很容易形成统一的意见和想法。而在中国的课堂中,往往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嗷嗷待哺地记,哪里有学生说话的机会?

美国大学研究生的课一般人不会太多,多则十几个,少的时候你打个喷嚏全班师生会齐齐转过头来对

你说“(God)bless you”。通常不习惯成为焦点的中国学生会觉得不自在,反正我时常忍着喷嚏不敢打。

研究生的课堂基本没有Lecture——讲座课,全是Seminar——讨论课。老师不再负责传授知识,学生们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使用合理的逻辑在课堂里跟同学们展开讨论,甚至辩论。老师有时会总结一下或强调一些基本常识,也有可能不了了之。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是开放式的,并没有我们所熟悉的四选一的、标准的、唯一的答案。

整整大半个学期,我都是个专注的倾听者,就像公园里那些自己不下但喜欢看别人下棋的并没那么老的老头子。教授们通常也不会太刁难,他望向我,我低下头,他就放过我。“伸手不打‘没’脸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

但通常我又是班里唯一一个中国学生,实在太扎眼,很容易引起教授的注意。也有教授会说“Let’shear what our Chinese friend has to say。我们来听听来自中国的朋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我当时因为紧张,也没有全听懂,只听到后半句has tosay,然后就像口吃患者一样连连摆手说“Nonon-onono,I don’t have to say。 别别别别别,我不是必须要说的”,结果成了一个大家笑了很久的笑话。

可能多少担负着一点“不能有辱国格”的使命,有时候我也会勇敢接招,但我感觉发言的目的主要是向教授证明我没有偷懒,一个从来没有机会思考的人,要培

养出批判性思维,哪里是一蹴而就的事。有时候实在来不及读完,或者读完了也没读懂。那种时刻被老师点名就不自觉地脸红起来,想撒谎都不行。有一次我就大胆说了实话:“我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你猜教授怎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这件事给我的冲击很大,鼓舞也很大,也让我明白教科书并不代表真理。所谓批判性思考,说到底其实就是让你有勇气说出自己真实想法。

比产生自己的观点更难的恐怕是如何找准时机插嘴。因为讨论课上通常不需要举手发言,插嘴时机其实就那么半秒钟,甚至更短。你要趁别人将说未说的节骨眼开口,说早了打断别人不礼貌,说晚了又很有可能被别人抢走。这种体会很像小时候去坐已经启动了的旋转木马,急得满头大汗。

最可气的是被截和,你的想法竟被别人一字不差地说了出来,就像冰河世纪里那只被抢走榛子的倒霉的尖嘴松鼠,你只能暗自朝他翻个白眼,口头观点可没有版权保护。而比截和还要悲催的就是当你终于摆好嘴型准备一鸣惊人的时候,大家已经翻篇了。你在心里默默打磨了很久的聪明句子就这么被永远地埋没了。 (连载四)

CCTV-1 20:05 特约剧场

CCTV-3 19:30 国家宝藏(第二季)

CCTV-5 18:35 2018年国际泳联世界游泳锦标赛

CCTV-6 20:24 故事片:Hi,高考君

22:31 译制片:人证(日本)

CCTV-8 19:30 黄金强档剧场:奔腾岁月(11、12)

22:29 经典剧场: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2、13)

BTV-1 19:33 剧场:大江大河(12、13)

BTV-2 20:30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13~15)

BTV-4 22:40 电影:火龙对决

上海东方卫视 21:00 下一站传奇

天津卫视 19:30 剧场:归去来(27、28)

重庆卫视 19:33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27、28)

吉林卫视 19:33 剧场:回家的路有多远(3、4)

23:15 和平饭店(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