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速递 编辑/李清 美编/郭金龙 制作/何叶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关注 11 “这段时间菜已收得差不多 了,我正忙着到一家家建档立卡贫 困户家里,动员他们参与到合作社 里来,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和返利分 红实现脱贫。”李冈洺介绍,合作社 通过为每户贫困户户均配股 100 元,吸引贫困户入股参与合作社, 目前大城村 49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已全部成为专业合作社社员。下一 步,合作社将采取点对点、面对面 培训以及按低于市场价格赊销农 资的方式,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 的扶持。 昌宁县属滇西边境山区 56 个片区县和全国 592 个国家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该县通过 建立“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贫困 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 户进入产业链,增强增收的持续 性、稳定性。 在发展规模农业过程中,昌 宁县始终将其与促进贫困地区、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通 过发展规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民增收。其 中,万亩柑橘示范园区涉及 2 乡镇 4 个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 247 853 人;万亩茶叶示范园 区涉及 1 个乡镇 2 个村,覆盖建档 立卡贫困户 292 824 人;万亩中 药材示范园区涉及 9 个乡镇 16 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 85 297 人。 围绕规模农业发展助力脱贫 攻坚,昌宁县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根据产业发展、群众意愿等实际, 采取租赁、龙头企业经营、合作社 经营、入股 4 种土地流转模式,促进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升了产 业规模和土地效益。目前,全县已 13279 亩耕地、 1100 亩草地、 2118.6 亩林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农 业庄园和家庭农场。 针对农业产业发展投入高、周 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昌宁县创新 投融资机制,争取各类产业发展基 金,支持规模农业发展,打破规模 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积极探索 51+49”股权融资模式,组建或改 组云南国麒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 司、昌宁县稳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和云南省绿健农副产品开发有限 责任公司等 3 个国有控股公司,按 照“股权+债权”融资方式,承接市 级产业基金 5400 万元。积极争取债 权融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 5 户农 产品加工企业成功申报市级产业 基金 10200 万元。 农业规模化是今年的昌宁县 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昌宁县 提出,针对昌宁农业“大而不优、大 而不强”的实际,将坚持“农业发 展,规模为要”的理念,以规模化带 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地化、生态 化、品牌化、效益化,加快推进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由农业 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以农业规模 化发展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 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 振兴目标迈进。 1 15 日上午 9 时,龙陵县正 道商贸有限公司的员工像往常一样 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一件件快 递被扫描、入库,通过分拣后发往县 城的各个乡镇。 “我们每天平均接、送包裹快递 1000 多件,全县所有通过农村淘宝 购买、寄出的快递都在这里中转。” 公司负责人杨金忠介绍道,春节前 这段时间快递更多,目前每天超过 1500 件。 据龙陵县电子商务办公室介 绍, 2017 年“双十一”当天,龙陵县 农村淘宝下单数为 12000,“下行” 数量居云南第一,“上行”数量在全 国一百个贫困县中排名前 15。“下 行”指的是网货下乡,而“上行”就是 农特产品进城,一个地方电商发展 得好不好,就看这两个双向指标。 为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龙 陵县于 2017 10 月投资 750 万元, 建设占地面积 1079 平方米、三层钢 结构的现代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 心,涵盖物流中心、展厅、接待大厅、 电商培训室和大型停车场,预计今 2 月投入使用。 2016 9 月,龙陵县与阿里巴 巴签订了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合作协 议,推进全县农村地区网络代购等 电子商务服务网络的延伸、扩展,提 高当地电子商务服务水平,推进“农 村淘宝”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通 过公开招募的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首 批“村小二”正式进入 55 个“村淘” 服务点。 木城乡是龙陵县最远的一个乡 镇,从县城开车到木城需要近 4 小时。 2016 8 月,鱼塘垭口村村民 岳丽香开起了农村淘宝店,平时除 了帮大家做网络代购以外,村民们 收发快递、代销农产品等都会去找 她帮忙。 网络的发展,让这个边境线上 的小乡镇连通了大世界。靠着乡里 专门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村民们 不仅能通过农村淘宝买到不同地方 的商品,还能把当地的特色药材和 山货卖到外面去,打通了销路,增加 了收入。 龙陵县是紫皮石斛之乡,还有 黄山羊、胡蜂、褚橙、核桃、茶叶等特 色农产品。近几年来,当地不少企业 也搭上了电商“快车”,做大了生意。 在龙陵县林源石斛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李志华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 自己的“微店”。 “打开微信关注公众号或者扫 码,就能进入公司的品牌商城,我特 意在商城最显眼的位置开设了一个 助力扶贫专区,为龙山镇的十户贫 困户代售石斛产品。贫困户的姓名、 住址、产品等图片信息一目了然。” 李志华介绍,自从设立了专区后,十 户贫困户家的石斛产品销量一直在 上升。 “越多的人购买他们的石斛产 品,他们就能越快摆脱贫困,这也是 一种扶贫。” 2003 年,李志华与妻子成立了 龙陵县林源石斛开发有限公司,经 14 年的经营与探索,公司已成 为龙陵县石斛产业的领头羊之一, 并与 2000 多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合 同,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 发展。李志华说,公司从 2010 年开 始“试水”电商,现在京东、苏宁等 30 多个平台上都有销售。去年仅 “双十一”当天,销售额就突破了 100 万元, 2017 年实现销售收入 2800 多万元。 像林源石斛公司一样,龙陵县 的众多企业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及 线下渠道进行对接,使当地农特产 品行销全国。全县农产品公共品牌 建设和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建设的不 断推进,更是为龙陵电商的腾飞插 上了翅膀。 2017 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 10 亿元。目前已建设 1 个县级电 子商务公共物流配送中心, 10 个乡 镇服务站,培育 1 户以上市级电子 商务示范企业、 1 个电子商务示范 乡镇、 2 个电子商务示范村(社区)。 通过政校、政企合作培训电子商务 人员 4000 人次以上。 本报通讯员 邓新强/文 杨熙荣/图 “今天我们很开心,县民政 局的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来了礼 物,今年春节我们有新衣服、新 鞋子了。”日前,穿着刚领到的 羽绒服和爱心鞋袜,昌宁县更 戛乡西桂村完小四年级学生熊 绍慧高兴地说。 近日,昌宁县所有乡村特 困家庭的孩子和西桂村完小 67 个特困家庭的学生一样,心 里暖暖的,因为他们先后领到 了由昌宁县“暖冬行动”各挂钩 单位和社会捐赠的崭新的羽绒 服、冬鞋及棉袜等物品。 针对山区贫困家庭儿童 缺 乏 过 冬 御 寒 的 衣 服、鞋 袜、 棉被、毛毯等物资的实际,昌 宁县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妇 联、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发 出倡议,号召全社会为全县贫 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 残疾人家庭儿童、单亲儿童等 捐资购买过冬御寒物品,让困 难人群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 温暖过冬。 倡议发出后,全县各级各 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 与。县乡各单位各部门也纷 纷号召干部职工捐赠,一批 批爱心物品正逐步送到挂钩 点贫困家庭手中。昌宁县红 十字会捐赠账户接收资金将 由相关部门规范管理,根据 贫困学生需求统一采购后发 放到他们手中。民政部门自 去年 11 月开始,持续开展“寒 冬送温暖”活动,共计投入 11 万 元 采 购 棉 被、羽 绒 服、毛 衣、大米、冬鞋等御寒物资, 救助各类贫困人群 267 人次, 确保了他们能够安全、温暖 度过寒冬。 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吴再忠 本报讯(通讯员 杨健 记 者 贾云巍) 近年来,保山市红 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 的理念,积极推动造血干细胞 捐献工作,目前,已有 7894 志愿者进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 献者资料库。 王祖平是隆阳区板桥镇 罗寨村委会的一名大学生村 官,在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资料库入库宣传动员会上,当 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 救重症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有 效手段之后,能让病人重获生 命和健康,他马上报名加入中 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 胞捐献志愿者。 2014 7 月和 11 月,他在昆明成功进行了两 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挽救了一 名教师的生命,成为了全省第 103 例,保山市第 89 例造血 干细胞捐献者。 回忆起当时捐献的初衷, 王祖平平静地说:“对我而言, 只是从身体里抽取了几百毫升 的造血干细胞,但对患者而言, 就是一个生的希望,一个家庭 幸福的希望。” 2006 年,保山市红十字会 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采 样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推动造 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在采集人 数、再动员同意率、成功捐献人 数等方面都取得了有效进展, 2017 年底,保山市已有 7894 名志愿者进入中国造血干细胞 捐献者资料库,成功实施捐献 10 人,挽救了患者生命,为社 会做出了特殊贡献。 针对社会各界对于捐献 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了解不足, 产生误会、担忧、疑虑的状况, 保山市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 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 总队云南省大队保山分队,分 队由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组成, 负责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 及宣传以及志愿者动员、登 记、捐献者服务等工作,提高 公众对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 重要性的认识, 保山分队队长赵云华表 示,下一步保山分队将尽其所 能做好宣传、服务等工作,让更 多的人参与到爱心捐献公益事 业中来。 昌宁:农业规模化提振乡村经济 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吴再忠 寒冬腊月,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刚刚采收销售完冬早蔬 菜的傣族群众没有来得及休息,又在互帮互助种西瓜。 “这几年有了专业合作社带动,蔬菜好卖、西瓜也好卖,我们的日子也好过了起 来。”下甸村新城二组傣族村民金贵成说,“我家的承包地加流转土地 15 亩,每年种蔬 菜、西瓜收入都在 10 多万元左右,今年孩子刚花了 15 万元买了新车。”在金贵成家的 田里,30多名村民正在帮着他种西瓜。 金贵成所感受的,是昌宁县实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战略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昌宁县按照“优化产业布局、实行规模经营、提升发展内涵”的思路,坚 持用规模化的标准定位农业、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市场 化的方法经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2017 年, 柑橘、茶叶、中药材3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湾甸柠檬等5个千亩规模农业展示区, 漭水有机稻等25个百亩农业示范园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完成土地流转4.7万亩,新 培育龙头企业 7 户、累计达 151 户;新增农民合作社 50 个、累计达 565 个;完成农业 增加值 35.8 亿元,增长 6.5%。 建基地 “万千百工程”引领规模发展 晨雾尚未散尽,位于湾甸乡上 甸村大窝子地的昌宁县兴元农业 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柠檬庄园里,公 司技术经理张维汉带着工人们走 进柠檬地给正在成长的柠檬树补 水,查看柠檬开花情况。 “我们庄园 2017 年投产,产品 供不应求。现在柠檬才开花,就有 许多外地客商来考察,庄园与部分 客商达成了合作协议,预计 2018 产量可达到 450 吨左右,实现销售 收入 500 余万元。”张维汉说。 2015 9 月引进的兴元农业 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柠檬庄园产 业项目,以土地集中流转经营实施 农业规模化发展,项目概算总投资 2 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全部建设 完成后,种植规模达到 10000 亩,可 带动 3000 户群众受益。张维汉介 绍:“周边的群众看到了公司的效 益,许多人都来打听想要加盟种 植。现在公司正在对种植管理技术 进行总结探索,等技术成熟后将会 开始以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群 众共同发展。” 近年来,昌宁县坚持“农业发 展规模为要”的理念,着力实施“万 千百工程”引领,产业规模发展。 万,就是建设万亩柑橘、万亩 中药材、万亩茶叶 3 个万亩规模农 业示范区。其中万亩柑橘示范区已 流转土地 11450.91 亩,累计种植 8082 亩;万亩中药材示范区已流转 林地 10884 亩,项目已完成中药材 种植面积 10133 亩,其中核心基地 3500 亩;万亩茶叶示范区已流转茶 14356 亩,组建基地管理部和昌 宁雨林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农 科技培训 5000 人次。 千,就是建设 5 个千亩规模农 业展示区。除兴元柠檬庄园外,湾 甸兴茂现代畜牧庄园基地已流转 林地 2 万余亩,种植澳洲坚果 2000 亩,养殖野猪 350 头、狍子 60 头、山 250 只、高峰黄牛 100 余头,建设 野猪、狍子肉制品深加工生产线各 1 条;东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建 成了 1000 亩沃柑基地;景润江现代 农业庄园种植基地已流转土地 700 多亩,种植柑橘、金枣、葡萄、香梨 等特色水果 620 亩;柯街橄榄河果 蔬合作社工厂化育苗基地已建成 标准化果蔬育苗基地 35 亩,年可培 育优质蔬菜种苗 580 万株,满足合 作社基地 3600 亩蔬菜种植用苗。 百,即建设 25 个百亩规模农业 示范园。农业示范园采取以乡镇为 主体的方式进行建设,漭水有机稻 25 个百亩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已 初步发挥了较好示范带动作用。 育主体 “抱团式发展”解产销衔接难 随着冬早蔬菜逐渐销售结束, 位于湾甸乡大城村的昌宁县恩果 果蔬专业合作社冷库渐渐冷清了 下来, 30 余名工人正在分拣包装准 备销往外地的蔬菜。合作社理事长 李冈洺说:“现在菜已基本销售结 束,每天只有一两车菜发出去,最 高峰时最多一天发 7 车。” “一挑菜,最多能拿到湾甸街去 卖;一拖拉机菜,最多也只能运到附 近的昌宁县城、施甸县城去卖;而通 过大卡车运输,我们可以把菜卖到 各大城市去。”李冈洺笑着说, “今年 这个菜季,我们合作社已组织销售 蔬菜 4500 吨,平均销售价每吨 5000 元,每吨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 1000 元。这主要得益于整个湾甸的蔬菜 成了规模,在市场上打出了名气,形 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湾甸和枯柯 河沿岸的卡斯、柯街已成为“云菜” 主要蔬菜生产地区之一,是南菜北 运的重要基地。其中湾甸乡种植的 青辣椒、无筋豆、黄瓜、茄子、苦瓜 等从去年 11 月开始上市,一直持续 到春节前。 即将过去的这个菜季,湾甸乡 的菜农大获丰收,全乡蔬菜种植面 32730 亩,产量 558900 吨, 22 专业合作社在高峰时每天向外地 销售各类蔬菜 50 车以上。 和恩果果蔬专业合作社一样, 专业合作社正成为昌宁农业规模 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昌宁县始终把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 重要抓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构建起 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加 工销售体系,初步形成多行业、多 领域、多层次发展格局,有效促进 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产业化龙头 企业 151 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151 户,经过认定的市级以上农业庄园 12 家,家庭农场 29 家,种植、养殖 大户发展 1282 户。通过规模农业, 群众在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也降 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 活机制 “补齐短板”助力脱贫攻坚 保山 造血干细胞捐献 工作成效显著 昌宁 “暖冬行动” 暖意融融 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培训电子商务人员4000人次以上龙陵山货搭上电商“快车” 集中培训“村小二” 柑橘园内采摘忙 柑橘园内采摘忙 通讯员 通讯员 吴再忠 吴再忠 戴字吉 戴字吉 柠檬庄园里工人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柠檬庄园里工人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通讯员 通讯员 吴再忠摄 吴再忠摄 蔬菜种植成规模 蔬菜种植成规模 通讯员 通讯员 吴再忠 吴再忠 戴字吉摄 戴字吉摄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昌宁:农业规模化提振乡村经 …yndaily.yunnan.cn/images/2018-02/02/11/2018020211_pdf.pdf新闻速递 编辑/李清 美编/郭金龙 制作/何叶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新闻速递

编辑/李清 美编/郭金龙 制作/何叶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关注 11

“这段时间菜已收得差不多了,我正忙着到一家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动员他们参与到合作社里来,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和返利分红实现脱贫。”李冈洺介绍,合作社通过为每户贫困户户均配股 100元,吸引贫困户入股参与合作社,目前大城村 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成为专业合作社社员。下一步,合作社将采取点对点、面对面培训以及按低于市场价格赊销农资的方式,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

昌宁县属滇西边境山区 56

个片区县和全国 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该县通过建立“龙头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进入产业链,增强增收的持续性、稳定性。

在发展规模农业过程中,昌宁县始终将其与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通过发展规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民增收。其中,万亩柑橘示范园区涉及 2 个乡镇 4 个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 247户 853人;万亩茶叶示范园

区涉及 1个乡镇 2个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 292户 824人;万亩中药材示范园区涉及 9个乡镇 16个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 85 户297人。

围绕规模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昌宁县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根据产业发展、群众意愿等实际,采取租赁、龙头企业经营、合作社经营、入股4种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升了产业规模和土地效益。目前,全县已有 13279 亩耕地、1100 亩草地、2118.6亩林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农

业庄园和家庭农场。针对农业产业发展投入高、周

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昌宁县创新投融资机制,争取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发展,打破规模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积极探索

“51+49”股权融资模式,组建或改组云南国麒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稳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省绿健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 3个国有控股公司,按照“股权+债权”融资方式,承接市级产业基金5400万元。积极争取债权融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5户农

产品加工企业成功申报市级产业基金10200万元。

农业规模化是今年的昌宁县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昌宁县提出,针对昌宁农业“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实际,将坚持“农业发展,规模为要”的理念,以规模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地化、生态化、品牌化、效益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以农业规模化发展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迈进。

1月 15日上午 9时,龙陵县正道商贸有限公司的员工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一件件快递被扫描、入库,通过分拣后发往县城的各个乡镇。

“我们每天平均接、送包裹快递1000多件,全县所有通过农村淘宝购买、寄出的快递都在这里中转。”公司负责人杨金忠介绍道,春节前这段时间快递更多,目前每天超过了1500件。

据龙陵县电子商务办公室介绍,2017年“双十一”当天,龙陵县农村淘宝下单数为 12000,“下行”数量居云南第一,“上行”数量在全国一百个贫困县中排名前 15。“下行”指的是网货下乡,而“上行”就是农特产品进城,一个地方电商发展得好不好,就看这两个双向指标。

为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龙陵县于2017年10月投资75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79平方米、三层钢结构的现代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涵盖物流中心、展厅、接待大厅、电商培训室和大型停车场,预计今年2月投入使用。

2016年 9月,龙陵县与阿里巴

巴签订了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合作协议,推进全县农村地区网络代购等电子商务服务网络的延伸、扩展,提高当地电子商务服务水平,推进“农村淘宝”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通过公开招募的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首批“村小二”正式进入 55个“村淘”服务点。

木城乡是龙陵县最远的一个乡镇,从县城开车到木城需要近 4个小时。

2016年 8月,鱼塘垭口村村民岳丽香开起了农村淘宝店,平时除了帮大家做网络代购以外,村民们收发快递、代销农产品等都会去找她帮忙。

网络的发展,让这个边境线上的小乡镇连通了大世界。靠着乡里专门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村民们不仅能通过农村淘宝买到不同地方的商品,还能把当地的特色药材和山货卖到外面去,打通了销路,增加了收入。

龙陵县是紫皮石斛之乡,还有黄山羊、胡蜂、褚橙、核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近几年来,当地不少企业也搭上了电商“快车”,做大了生意。

在龙陵县林源石斛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华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自己的“微店”。

“打开微信关注公众号或者扫码,就能进入公司的品牌商城,我特意在商城最显眼的位置开设了一个助力扶贫专区,为龙山镇的十户贫困户代售石斛产品。贫困户的姓名、住址、产品等图片信息一目了然。”李志华介绍,自从设立了专区后,十户贫困户家的石斛产品销量一直在上升。“越多的人购买他们的石斛产品,他们就能越快摆脱贫困,这也是一种扶贫。”

2003年,李志华与妻子成立了龙陵县林源石斛开发有限公司,经过 14年的经营与探索,公司已成为龙陵县石斛产业的领头羊之一,并与 2000多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李志华说,公司从 2010年开始“试水”电商,现在京东、苏宁等30多个平台上都有销售。去年仅

“双十一”当天,销售额就突破了100 万元,2017 年实现销售收入2800多万元。

像林源石斛公司一样,龙陵县

的众多企业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及线下渠道进行对接,使当地农特产品行销全国。全县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和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建设的不断推进,更是为龙陵电商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2017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10亿元。目前已建设 1个县级电

子商务公共物流配送中心,10个乡镇服务站,培育 1户以上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个电子商务示范乡镇、2个电子商务示范村(社区)。通过政校、政企合作培训电子商务人员4000人次以上。

本报通讯员 邓新强/文杨熙荣/图

“今天我们很开心,县民政局的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来了礼物,今年春节我们有新衣服、新鞋子了。”日前,穿着刚领到的羽绒服和爱心鞋袜,昌宁县更戛乡西桂村完小四年级学生熊绍慧高兴地说。

近日,昌宁县所有乡村特困家庭的孩子和西桂村完小67个特困家庭的学生一样,心里暖暖的,因为他们先后领到了由昌宁县“暖冬行动”各挂钩单位和社会捐赠的崭新的羽绒服、冬鞋及棉袜等物品。

针对山区贫困家庭儿童缺乏过冬御寒的衣服、鞋袜、棉被、毛毯等物资的实际,昌宁县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发出倡议,号召全社会为全县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残疾人家庭儿童、单亲儿童等捐资购买过冬御寒物品,让困难人群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温暖过冬。

倡议发出后,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县乡各单位各部门也纷纷号召干部职工捐赠,一批批爱心物品正逐步送到挂钩点贫困家庭手中。昌宁县红十字会捐赠账户接收资金将由相关部门规范管理,根据贫困学生需求统一采购后发放到他们手中。民政部门自去年 11月开始,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共计投入 11万元采购棉被、羽绒服、毛衣、大米、冬鞋等御寒物资,救助各类贫困人群 267人次,确保了他们能够安全、温暖度过寒冬。

本报记者 贾云巍通讯员 吴再忠

本报讯(通讯员 杨健 记者 贾云巍)近年来,保山市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积极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目前,已有 7894名志愿者进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王祖平是隆阳区板桥镇罗寨村委会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在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宣传动员会上,当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重症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之后,能让病人重获生命和健康,他马上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4年 7月和11月,他在昆明成功进行了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挽救了一名教师的生命,成为了全省第103例,保山市第 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回忆起当时捐献的初衷,王祖平平静地说:“对我而言,只是从身体里抽取了几百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但对患者而言,就是一个生的希望,一个家庭幸福的希望。”

2006年,保山市红十字会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采样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在采集人数、再动员同意率、成功捐献人数等方面都取得了有效进展,到2017年底,保山市已有7894名志愿者进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功实施捐献10人,挽救了患者生命,为社会做出了特殊贡献。

针对社会各界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了解不足,产生误会、担忧、疑虑的状况,保山市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总队云南省大队保山分队,分队由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组成,负责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及宣传以及志愿者动员、登记、捐献者服务等工作,提高公众对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重要性的认识,

保山分队队长赵云华表示,下一步保山分队将尽其所能做好宣传、服务等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捐献公益事业中来。

昌宁:农业规模化提振乡村经济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吴再忠

寒冬腊月,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刚刚采收销售完冬早蔬菜的傣族群众没有来得及休息,又在互帮互助种西瓜。

“这几年有了专业合作社带动,蔬菜好卖、西瓜也好卖,我们的日子也好过了起来。”下甸村新城二组傣族村民金贵成说,“我家的承包地加流转土地15亩,每年种蔬菜、西瓜收入都在10多万元左右,今年孩子刚花了15万元买了新车。”在金贵成家的田里,30多名村民正在帮着他种西瓜。

金贵成所感受的,是昌宁县实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战略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昌宁县按照“优化产业布局、实行规模经营、提升发展内涵”的思路,坚持用规模化的标准定位农业、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市场化的方法经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2017年,柑橘、茶叶、中药材3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湾甸柠檬等5个千亩规模农业展示区,漭水有机稻等25个百亩农业示范园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完成土地流转4.7万亩,新培育龙头企业7户、累计达151户;新增农民合作社50个、累计达565个;完成农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6.5%。

建基地 “万千百工程”引领规模发展

晨雾尚未散尽,位于湾甸乡上甸村大窝子地的昌宁县兴元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柠檬庄园里,公司技术经理张维汉带着工人们走进柠檬地给正在成长的柠檬树补水,查看柠檬开花情况。

“我们庄园 2017年投产,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柠檬才开花,就有许多外地客商来考察,庄园与部分客商达成了合作协议,预计2018年产量可达到 450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张维汉说。

2015年 9月引进的兴元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柠檬庄园产业项目,以土地集中流转经营实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项目概算总投资2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全部建设完成后,种植规模达到10000亩,可带动 3000户群众受益。张维汉介绍:“周边的群众看到了公司的效益,许多人都来打听想要加盟种植。现在公司正在对种植管理技术进行总结探索,等技术成熟后将会开始以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群

众共同发展。”近年来,昌宁县坚持“农业发

展规模为要”的理念,着力实施“万千百工程”引领,产业规模发展。

万,就是建设万亩柑橘、万亩中药材、万亩茶叶 3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其中万亩柑橘示范区已流转土地 11450.91 亩,累计种植8082亩;万亩中药材示范区已流转林地 10884亩,项目已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 10133亩,其中核心基地3500亩;万亩茶叶示范区已流转茶

园 14356亩,组建基地管理部和昌宁雨林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农科技培训5000人次。

千,就是建设 5个千亩规模农业展示区。除兴元柠檬庄园外,湾甸兴茂现代畜牧庄园基地已流转林地 2万余亩,种植澳洲坚果 2000亩,养殖野猪350头、狍子60头、山羊250只、高峰黄牛100余头,建设野猪、狍子肉制品深加工生产线各1条;东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了1000亩沃柑基地;景润江现代

农业庄园种植基地已流转土地700多亩,种植柑橘、金枣、葡萄、香梨等特色水果 620亩;柯街橄榄河果蔬合作社工厂化育苗基地已建成标准化果蔬育苗基地35亩,年可培育优质蔬菜种苗 580万株,满足合作社基地3600亩蔬菜种植用苗。

百,即建设25个百亩规模农业示范园。农业示范园采取以乡镇为主体的方式进行建设,漭水有机稻等25个百亩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已初步发挥了较好示范带动作用。

育主体 “抱团式发展”解产销衔接难

随着冬早蔬菜逐渐销售结束,位于湾甸乡大城村的昌宁县恩果果蔬专业合作社冷库渐渐冷清了下来,30余名工人正在分拣包装准备销往外地的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李冈洺说:“现在菜已基本销售结束,每天只有一两车菜发出去,最高峰时最多一天发7车。”

“一挑菜,最多能拿到湾甸街去卖;一拖拉机菜,最多也只能运到附

近的昌宁县城、施甸县城去卖;而通过大卡车运输,我们可以把菜卖到各大城市去。”李冈洺笑着说,“今年这个菜季,我们合作社已组织销售蔬菜4500吨,平均销售价每吨5000元,每吨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1000元。这主要得益于整个湾甸的蔬菜成了规模,在市场上打出了名气,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湾甸和枯柯

河沿岸的卡斯、柯街已成为“云菜”主要蔬菜生产地区之一,是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其中湾甸乡种植的青辣椒、无筋豆、黄瓜、茄子、苦瓜等从去年11月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春节前。

即将过去的这个菜季,湾甸乡的菜农大获丰收,全乡蔬菜种植面积 32730亩,产量 558900吨,22个专业合作社在高峰时每天向外地

销售各类蔬菜50车以上。和恩果果蔬专业合作社一样,

专业合作社正成为昌宁农业规模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昌宁县始终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加

工销售体系,初步形成多行业、多领域、多层次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产业化龙头企业 15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151户,经过认定的市级以上农业庄园12家,家庭农场 29家,种植、养殖大户发展 1282户。通过规模农业,群众在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也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

活机制 “补齐短板”助力脱贫攻坚

保山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成效显著

昌宁“暖冬行动”暖意融融

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培训电子商务人员4000人次以上——

龙陵山货搭上电商“快车”

集中培训“村小二”

柑橘园内采摘忙柑橘园内采摘忙通讯员通讯员吴再忠吴再忠戴字吉戴字吉摄摄

柠檬庄园里工人正在进行田间管理柠檬庄园里工人正在进行田间管理通讯员通讯员吴再忠摄吴再忠摄

蔬菜种植成规模蔬菜种植成规模 通讯员通讯员吴再忠吴再忠戴字吉摄戴字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