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雪球专刊 262 期——雪球达人秀 Ⅳ:9 位 私募达人的真实故事 第 262 期 2021/03/01 出品人:方三文 策划:冯冬杰 李维可 封面设计:卢宛莹 浙版数媒

雪球专刊262期——雪球达人秀 Ⅳ:9位 私募达人的真实故事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雪球专刊 262 期——雪球达人秀 Ⅳ:9位

私募达人的真实故事

第 262 期

2021/03/01

出品人:方三文

策划:冯冬杰 李维可

封面设计:卢宛莹

浙版数媒

目录关于《雪球专刊》

内容概要

章节介绍

1. 大禾投资:认真,是我们的态度

2. 希瓦三冠王肖康:趋势交易,我不做复杂题

3. 入市 16 年,我的生活目标大部分都实现了

4. 丹羿朱亮:做投资 15 年,我选择与伟大的公司一同成长

5. 刘明月:投资如善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6. 进入创业第七年,一起见证这位 90 后投资老将的成长之路

7. 十余年历经两轮牛熊市场洗礼,我的本能和看见

8. 吉普赛 007:十年投资路,只有 2018 年亏了钱

9. 一旦辨别到时代的英雄,我能做的就是 ALL IN

关于《雪球专刊》

《雪球专刊》是国内领先的投资交流交易平台“雪球”上的用户讨论集锦。本专刊

全部内容均由雪球社区每日产生的大量高质量财经类UGC产生,按照不同专题进行组织、

编辑和校对。专门为渴望财务自由,想拓展财经知识却无法长时间使用雪球的朋友,提

供最好的阅读体验。

关于雪球:

雪球公司成立于 2010 年,是国内领先的投资交流交易平台。雪球致力于为中国投

资者提供跨市场(沪深、港、美),跨品种(股票、基金、债券等)的免费实时行情资

讯,专业优质的互动交流和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务。雪球集团肩负「连接投资的一切」的

使命,旗下拥有雪球股票、雪盈证券、蛋卷基金等三款移动应用和雪球网站。

知识产权:

此电子周刊中内容版权由对应的用户和雪球共同所有。第三方若出于非商业目的,

此电子专刊的内容转载,应当在作品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和来源于雪球。

若需要对作品用于商业目的,第三方需要获得原作者和雪球的单独授权,并按照原

作者规定的方式使用该内容。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本刊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和我们联系。

内容概要

雪球达人秀的宗旨是讲述真实的球友投资故事。我们把更多不同类型的球友背后的

投资故事,用平实朴素的预言呈现给大家。

在雪球社区中有很多私募基金经理,他们深耕资本市场数十载,投资生涯贯穿牛熊,

见证中国二级市场变迁,也参与到中国股市的发展与成长之中。

本期雪球专刊推出《雪球达人秀Ⅳ》,带你认识9位雪球私募达人。

章节介绍

1、大禾投资:认真,是我们的态度

“认真” 、“求胜”是我做投资的态度。我认为,投资就是买标的公司的生意,我们需

要考虑包括公司的长期的市场需求、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等等,我眼中的好公司应该

是 ROE高,资产负债率低,优势很清晰的公司,而且优势在很长时间内,别人无法超

越。集中持仓是深度研究后的结果,不是追求。重点关注消费品、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

行业。 $大禾投资-掘金 6 号(P000749)$

2、希瓦三冠王肖康:趋势交易,我不做复杂题

深度研究这条路是聚焦核心变量,深度研究,探讨成因,穿透未来;而趋势交易则

侧重追溯历史、立足当下,确认我们所处的周期位置,揭示赔率。以站在常识和赔率的

角度去探讨每一笔交易的风险收益比,虽然同样展望未来,但不做确定性预判,而是做

好未来的多种可能性预案,根据市场呈现出来的结果去下注。 $希瓦小康 1 号

(P000813)$ $希瓦小康 2 号(P000821)$

3、入市 16 年,我的生活目标大部分都实现了

股市是一个公平的市场,这里你不需要低头求人,也不需要向别人效忠。如果投资

获得财务自由,则找机会改变目前全职工作的状态;如果不做全职工作,就找个私企挂

靠做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做烦了,就再去做一段时间全职工作。 $至同自由之路 1号(P000258)$

4、丹羿朱亮:做投资 15 年,我选择与伟大的公司一同成长

我做投资不是看短线炒股票,更多是从产业、从公司出发,需要做很多的研究,要

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要研究竞争格局,研究公司。DCF 模型给出一个长期视角让我们

去发现企业真正持续增长的本质在哪里;另一个小视角是公司的管理层,成功的企业家,

往往具有专注、格局、愿意分享的品质。$丹羿-锐进 1 号(P000803)$

5、刘明月:投资如善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投资的终极目标是获取持续的绝对收益,这也是投资的本源。我把公司看作我的创

业果实,就像“善水源”这个名字的立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想要做好投

资,必须要勤奋,需要不断搜集数据,需要严密的逻辑分析,注重平衡,把握好度的艺

术,尽量提高预测成功的概率。作为基金经理,我认为最为要紧的是要注重格局与方向,

做好风险控制。 $善水源价值成长 4号(P000797)$

6、进入创业第七年,一起见证这位 90 后投资老将的成长之路

守如磐石,攻如耀阳。即使是长期以来非常优秀的公司,也要不断地跟踪它整个基

本面的变化,做好事前的风控,对市场敬畏。投资体系注重价值与成长,安全边际是核

心。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前瞻性,坚守初心。24 岁的我选择了创业,时间终会犒劳优

秀的管理人。 $磐耀三期(P000795)$

7、十余年历经两轮牛熊市场洗礼,我的本能和看见

我历经两轮牛熊转换,我对行业的研究能力、公司价值的分析能力和组合的管理能

力都在不断地熔合、锤炼,我的投资能力和体系达到逐步完善。通过公司内在价值的判

别,形成锚,然后去对比价格,寻找机会——这就是我基本的方法。 $于翼点赞 6 号 E成长精选(P000738)$ $东方点赞 3 号 C(P000683)$

8、吉普赛 007:十年投资路,只有 2018 年亏了钱

我从小都是非常要强的人,2010 年误打误撞入市,没想到研究股票成为我最大的

乐,7 年间我的股市收入超过历年工资总和,我开启了职业投资生涯。我的投资原则:

找到我能理解的成长型公司。我一般从四个角度判断一个公司是否符合我的投资原则:

行业、竞争力、管理层、时机。

9、一旦辨别到时代的英雄,我能做的就是 ALL IN

每个时代都有超级繁荣的赛道,当你抓住一个超级繁荣赛道上最重要的风口时,集

中全力的一击才能获取非凡的成就。极品投资,落实到投资上,其实就 6 个字:追随时

代王者。需要三种能力:首先,要对时代有洞察;第二,对人和团队的认知;第三,还

要知行合一。$神农春晓(P000743)$

1. 大禾投资:认真,是我们的态度?作者:@大禾投资

发表时间:2021-02-08

“我从小玩游戏最讨厌的是我和你很认真地玩了一个下午,你说,‘玩玩的嘛,无

所谓’,我比较喜欢认真、赢的感觉”,大禾投资的创始人胡鲁滨在本次的采访中和秀

哥分享到。 相比很多老牌百亿私募,2016 年成立的 @大禾投资 在很多人眼里可能还

是一位行业新星,但凭借创始人兼基金经理胡鲁滨极致深度投研、敢于集中持股、追求

突出超额收益的投资风格,这家私募新星迅速在业内崛起,赢得了众多投资人士的认可。

胡鲁滨平日里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投研工作,很少接受访谈,秀哥这次也是在大禾的年

度投资者交流会之际有了和他交流的机会,发现 “认真” 、“求胜” 不仅是他玩游戏

的风格,更是他做投资的态度。

胡鲁滨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招商证券研发中心、

易方达基金,积累了 13 年的投研经验,2016 年胡鲁滨公转私创立了大禾投资。 无论

是在公募还是私募,认真都是他做投资的态度,主要的精力都用于商业模式和个股的研

究。在很多人看来,他是把投研做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投研,是一份充满细节、需要

消耗大量时间的工作,这个过程有时是枯燥的,但对于胡鲁滨而言,投资最能满足他求

知的本质欲望,这种对求知的渴望,以及他异于常人的毅力和勤奋,支撑他 10 余年来

坚持深度研究,发掘有价值、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企业。 “ 有时候研究累了,我就到

楼下绕着公司大楼骑共享单车,放松放松 ”,胡鲁滨笑谈到。

他投资“求胜”,不同于很多其他公转私基金经理,胡鲁滨相信深度投研和集中持

股的价值,不轻易做选择,不懂不投,长期坚守能力圈内的几个行业。在深刻理解商业

模式和合理估值的前提下,一旦发现突出的投资机会,胡鲁滨便会重锤出击,争取更高

的收益。

行业内,有人说他是最贴合价值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有人说他的投资风格和段永

平很像,也有人说他管理的大禾投资和早期的 BRK 颇有几分相似,但对于专心做投研

的胡鲁滨来说外界的评价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做投资。

认真、勤奋、数十年如一日的专心做投研、不被市场热度干扰是胡鲁滨的求胜秘诀。

今天就随秀哥一起了解下胡鲁滨是如何低调、深度、专注地做投资的吧!

1. 不同的角色,同样的初心 —— “好的投资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问:您是如何和投资结缘的?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 2004 年从西安交大本科毕业,简历投了腾讯。当时腾讯

给的年薪大概 10 万,觉得非常有号召力,当时我们系里的学生会主席就是去了腾讯工

作。但第一轮就没进,后来我去北大读了研究生。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去做

一些宏观类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去政府部门贡献自己的一些小力量,但后面没有考上

公务员,2007 年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了招商证券的研发中心。工作两年后,觉得年轻

人不能教人家怎么做投资,应该让人家教我们怎么做投资,因为卖方就是教人家做投资

的,所以觉得要从卖方来买方。当时易方达是在整个市场、在我们行业里面做深度研究

很有影响力的一个机构,所以当时选择去易方达做研究上的积累,一直就在积累做投资

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或者说素材。

问: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求学求职过程有什么感想吗?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当时计划做公务员是希望通过宏观研究类的工作能为社会

做些什么,同时也可以做很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其实,后来的工作和宏观研究也是

有一定关系的,因为我在招商证券是做宏观分析师,在易方达逐步地从宏观研究开始慢

慢积累行业和公司研究的知识。

问:投资上,有没有特别愉悦的时刻,多年来坚持投研的动力是什么?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好像没觉得投资是件特别快乐的事,还没有巴菲特说跳着

舞步去上班的那种感觉。但我觉得投资里面有几点是我喜欢的。第一点是求知欲。我们

不停在研究新的东西,现在我脑子里还装着一些问题。我比较喜欢一个人待着,一个人

待着总会想点问题,这些问题能帮我打发很多时间,所以投资能满足我的求知欲。第二

点,我自己潜意识里面喜欢 “赢” 的感觉。我从小玩游戏特别讨厌的是,比如我们俩

下象棋,下了一个下午,你说,“玩玩的嘛,无所谓”,我最讨厌这样的了。包括平时

的娱乐活动,我是喜欢比较认真,因为你感觉这个事情不重要,为什么要玩呢,要玩我

们就认真,我还是比较喜欢胜利的感觉。第三点,能够帮助一些人我很开心。因为好的

投资对投资者,对社会都有好的影响、好的贡献。

问:对社会的贡献,在您看来具体指什么?

@大禾投资 胡鲁滨:一方面帮人们保全并增值了资产。另一方面,对社会资源配

置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把资金配置给那些创造社会价值、正直的企业家。我认为这都

是为社会做贡献。

2. 大禾投资是怎么做投资的

问:请介绍一下大禾是怎么做投资的?

@大禾投资 胡鲁滨:其实要把投资的事情说清楚非常难,我选一些简单的东西来

和大家聊一聊。

我认为,投资就是买标的公司的生意。很多人认为,投资收益是通过股价上涨来实

现,但是其实最终还是靠公司的盈利来实现。只有公司真正赚到了钱,它的股价才能真

正得到支撑,所以我们在买公司的时候,要把这个公司的情况想得很清楚。

这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点就是定价,包

括产品的定价和资产的定价,资产的定价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投资当作是买生意,要怎样去考虑呢?对此,我们有一个很长的投资清

单。清单里包括公司的长期的市场需求、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等等,因为只有优势公

司才能在行业内长期生存,并且获得比较好的超额收益。我们也会关注这个行业产品的

核心竞争力,关注这家公司治理结构,关注其管理团队的品质、品德和能力,以及他们

有没有可能会给我们制造额外的惊喜,这个惊喜是指他们有没有可能做出一些新的具有

很高盈利能力的项目。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很多内容。比如它会不会受到技术冲击的影响,需求会不会长

期稳定,它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会被替代等等。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之后,会给

这家公司一个合理的价格。如果按照这个公司最后算出来的价格,未来的自由现金流贴

现大概是 100 亿价值的话,那么我们希望能以 70 亿,或者更低的价格去获得。

以上就是我们投资的核心。

我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收集数据、整理资料,不停地思考,

预计那些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的利润,接着把它估算出来,给出一个很清晰的估值,然后

我们再把这个估值与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比较。

问:大禾是如何挑选标的?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们看公司会更加重视股东的利润,而且这个利润必须是现

金流,不是财务上的账面上的利润。其实现在有大量的公司,它们的利润都拿不到。为

什么呢,因为它都变成了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了。比如有一只电子器件类牛股,这家公

司这么多年挣的利润都投成了固定资产,所以这种公司的股东从成立到现在都是没有自

由现金的,全是市场上融资的钱或者是滚存的利润转变成的固定资产。我们不是很喜欢

这种公司,因为电子产品公司的技术折旧、设备更新是非常快的。我们喜欢的公司是能

够挣到钱的,而且是真金白银的现金流,是不太需要追加投资的。这个钱如果股东又愿

意跟小股东分享,这是我们能获利的核心点。除此以外,我们认为所有其他的获利本质

上都是投机,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投资。这是我们整个投资的出发点。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有非常大量且细致的工作要做。我们为了透彻理解一个公司

的商业模式会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对同行业上市的公司、没上市的公司,它们的经销商、

加盟商、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进行 360 度的研究。当我们把所有工作都做到位的时

候,真正好的投资机会就呼之欲出了,不太会有很纠结的情况,这也是我们会重仓某些

标的的原因。

问:卖出一只股票的逻辑是什么?

@大禾投资 胡鲁滨:所有的买入逻辑都是卖出的逻辑,所有的好的定义都代表了

坏的定义。我买入它,我就舍弃了其他的资产,所以买入的逻辑和卖出逻辑是一样的,

取决于你对所持有资产的研究和预期收益率的判断。你认为 a 比 b 的预期收益率高,那

么就将 b 卖出买入 a,所以本质上我们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估值,不停的估值。通过研

究改变对某些公司估值的判断,估值出来以后再跟当下市场价格比,就能算出一个预期

收益率。我们每天的研究工作都在改变我们对很多公司的价值判断,另外市场的价格每

天也在变,这两个方面会改变预期收益率。

问:你眼中的好公司,应该是怎么样的?

@大禾投资 胡鲁滨: ROE 高,资产负债率低,优势很清晰的公司,而且优势在很

长时间内,别人无法超越。再加上优秀的管理团队,理解生意本质,不停做正确的事情,

把优势扩大。

问:能否举一个例子,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公司?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拿炸油条的店铺举一个例子。中国人早饭都爱吃油条,但

真正能把油条炸好的店铺很少。假设有两家油条铺,第一家一上来就快速开店,通过广

告吸引客户。第二家兢兢业业研究怎么把油条炸好,放多少面粉多少水。一开始,第一

家店的收入会很好看。但是时间一长,第二家店把产品做好了,会开始排队,再慢慢扩

张。长期来看,第二家店和第一家店形成了巨大差异。最终第二家扎扎实实炸油条的店

铺,可能积累出了炸油条的技术,而且形成了口碑。这个壁垒是第一家店铺十年都赶不

上的。

如果这个店铺变成了一个上市公司,你愿意去投吗?这种公司产品好、愿意做长期

的事情、形成口碑,而且管理层可能也很敬业。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公司找出来。好的公

司,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一定有好公司的特质。

我喜欢那种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公司,顺便再稍微创造一些股东价值。

问:从你的标准出发,能选到的好公司很少,你的股票池是不是关注的公司很少?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们关注很多公司,包括一些没上市的,还有一些在海外上

市的。有些公司我不能投,但还要去研究,通过研究适当拓展能力圈。博学和深思是相

辅相成的。深思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博学。金字塔的塔尖,你需要巨大的塔基才稳固。

你要是没进过城,你不知道什么叫繁华。夜郎自大,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你没见

过贝索斯,你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优秀的零售企业。我们花大量时间研究最优秀的公司。

我会把几千家公司一家家看,有时候产品同质化的公司,看一家就能把另外几家都搞明

白。这里面没有其他的捷径。

问:(除了好的生意模式、好的价格,你也很看重公司的管理层),那么你是如何判

断一家公司的管理层是否优秀?

@大禾投资 胡鲁滨: 要判断管理层是否优秀,有一个办法是,首先要知道这个行

业的重点是什么,也就是要知道这个公司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是对的。对于大部分产品

类的公司来说,把产品做好就是最关键的事情,因为其实所有的公司都是在生产某种产

品或服务,而公司的管理层要非常理解公司产品的核心在哪里。

对私募基金来说,产品的核心就是研究能力。对很多制造业来说,产品的核心就是

提升技术水平以及控制成本的能力。对于消费品来说,大家对它的品质的关注超过对价

格的关注,因为消费品很多是要吃到肚子里的。当我们理解了商业模式之后,大家要关

注公司管理层在践行核心商业模式方面做得怎么样。

另外,我们还要看公司的成绩单,这里包括它的市占率、利润率、渠道合作方的满

意程度等等。我们还要关心管理层的诚信度,看看企业是否多缴税、多分红,尤其是那

些不需要资本开支的企业,我们希望它能够多分红,因为这也是提高社会效率的一种方

式。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多缴税、多分红,那么这家企业已经是一家好企业了。

问:大禾投资和其他基金公司的核心差异?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做事情的方式会更纯粹一

点,我们的目标非常纯粹,就是心无旁骛地为客户的资产做好保值增值,把投资研究工

作做好,把客户服务工作做好。其他与这一目标不相关的事情我们很少花精力去做。

问:过去几年收益率不错,你认为你比别人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模模糊糊说一些,一是我们可能更加

纯粹,更加简单,把投资理解为赚钱,不去迎合客户。迎合客户,在投资中会损失很多。二

是长期以客户利益为导向。就像做医生,不能问病人怎么抉择,应该让医生决策。

3. 集中持仓是深度研究后的结果,不是追求

问:(大禾投资非常注重深度投研) 其实很多公司一眼看去就是好公司,为什么还要

深入地研究?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认为你讲的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我们真正投的那些公司,

几乎一眼看过去,它是有很大的投资机会。确实是这样,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

但是反过来说,为什么有人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到很大的机会,而其他人没看到呢?这也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觉得它特别好,其他人没觉得它特别好?

很多人说现在很多公司估值很贵,那是他们看到的。可是为什么在我看来一些公司

的估值好便宜?为什么有这个差异?我认为这个差异来自于研究的深度,深度研究让我

觉得其中一小部分公司的估值是很便宜的。

问:大禾投资如何看待持股集中度的问题?在集中持有时,我们如何保持信心?

@大禾投资 胡鲁滨:其实持股的集中并不是我们的追求,因为集中持股有潜在的

风险,一旦发生极端的情况,会出现较大亏损。但我们为什么依然选择集中持股呢?这

其实是因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集中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发现的机会确定性非常高,用炸药包都炸不垮。比如可口可乐

这家公司,即便给我们很多钱去打败它,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乐用非常便宜的价格

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所以即使它有一些诸如制造肥胖、不健康等方面的负面新闻,大家

依然会继续喝。像可乐、芬达、雪碧等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产品,都是非常便宜且年轻

化的产品,它们有一种文化的象征意义,比如热情、活力、年轻等等。这就是确定性非

常高的公司。

第二种情况是,假如我们找到 A 和 B 这两个机会,A 的预期收益率比 B 高很多,

而它们的确定性一样,那么我们会选择 A。

当然,这和我们对确定性的理解高度相关,如果我们选择投资一家公司,那么它一

定是确定性很高,预期收益率也不错。

如何保证集中持有的信心呢?首先是尽力去做研究,如果我们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

就是集中,那么这就是我们做的最理性的决策。这个结论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在能力范

围内是最理性的。

我们的逻辑出发点是出于常识,它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判断就会很不确定。比如中

国所使用的最廉价的能源是煤炭,煤炭在未来三五年内仍是中国主导的能源,这个结论

谁也没有办法改变,那么我们可以估算出中国的煤炭需求。我们也可以去估算每家公司

的成本,然后判断每家公司的盈利情况,这就容易得出非常确定和简单的结论。

我们选择集中度是基于理性的考虑,我们也没必要过分担心,因为这其实不是一个

信心的问题,而是一个理性的问题。我们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一个非常简单

和确定的感受,这家公司可以持续地赚许多钱,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太多信心问题了。

问:持仓比较集中,如果看错了怎么办?

@大禾投资 胡鲁滨:这个问题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如果看错了。我想这里面有两

层意思,一个是基本面看错了怎么办,一个是股价跌了怎么办。如果是基本面看错了,

那么我们就判断这个错误的影响会不会很大,如果很大,我们会选择卖掉它。如果只是

股价跌了,我认为这个因素不会影响我们的操作。

4. 坚持在能力圈范围内投资

问:您重点关注的行业有哪些?如何理解深度研究?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们重点关注的行业有消费品、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

我们判断自己对某个公司或行业思考深度的标准是,看看是不是人家知道的我们都

知道,人家不知道的我们也知道。最根本的办法还是站在生意人的角度,思考到底产品

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最懂消费者。我们从生意本身去理解它,天天去思考,直至贴近

现实的状况。只有把那些本质的东西都弄懂,我们才可以成为某些行业或公司的潜在股

东。当然我们还需要它的价格便宜。

问:为什么青睐这消费业和传统制造业?

@大禾投资 胡鲁滨:这两个行业有共性。行业格局较好、公司产品需求稳定,产

业集中度让优秀公司的竞争优势会更突出,而且这些公司估值也不是很高。

问:你在 2019 年初步研究了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公司相比,互联网公司成长更快,

不确定性更高。看这些公司与传统公司有哪些区别呢?

@大禾投资 胡鲁滨:互联网公司确实具有一些独特的用户马太效应,还有比如先

发优势明显、赢家通吃以及巨大的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各自所

处的行业不同、特点不同,确实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分析角度。但是从最根本上说,我们

还是要去关注具体公司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以及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我们

经常说的 DCF 的思维方式。

5. 从业 10 余年,认真做投资依然最能满足我的本质欲望

问:你现在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激情来去管理基金?未来你会不会在若干年以后,

你可能觉得钱赚得足够了,会不会休息了?

@大禾投资 胡鲁滨:做投资公司满足了我两个本质的欲望。第一是本能欲望,我

求知欲比较旺盛,脑子里一直有一个问题放在那,我会难受,投资挺能满足我的求知欲。

第二个欲望不是那么本能,是投资让我觉得很有趣。我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让

我去沙滩边躺一个下午,我不太喜欢。我到了旅游景点,会觉得这个风景一眼就看穿了,

第二眼的效用是递减的,一个小时以后我已经想回去了。我喜欢投资,喜欢做点实事的

感觉。

问:我想了解到你每天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那么工作之余你更多的娱乐生活是怎

么安排的?比如说如果你喜欢看书,也可以给我们推荐几本你最近在研究或者阅读的书

籍。

@大禾投资 胡鲁滨:这个问题有很高的含金量,我们研究一个上市公司的时候,

我们也很关注这一块。我们发现那些高尔夫球打得特别好的人,管公司都会有一点问题,

确实是这样的。但有个例外,就是微信的张小龙,他高尔夫打得特别好,业务也管得特

别好,我只能理解为他是像范蠡一样能干的人。

我的娱乐活动现在基本上都被投资工作挤占了,剩下唯一的娱乐就是见朋友,这是

我现在的兴趣爱好了,可能也是我最重要的兴趣爱好。其他的兴趣爱好我已经放弃了,

所以我大多数的状况就像同事看到的一样,手上拿两份报告,要么在公司看,要么拿在

手上回家看,这是我百分之八九十的状态。其实挺简单的,绝对没有你们丰富多彩。

问:如何面对出资人 “赚钱就高兴不赚钱就不高兴” 的压力呢?

@大禾投资 胡鲁滨: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实话实说,作为投资人我会感受到出资

人传导的压力。但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情绪波动的困扰,它不应成为我们做正确

事情的阻碍。好的投资需要理性地去分析判断很多事情后再做出合理的决策,判断和应

对出资人的情绪也是管理公司的分内之事。想好如何应对,就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

题。

问:能否推荐一本关于投资的好书?

@大禾投资 胡鲁滨:我推荐《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建议在看完这些信之前不要

看其他的书,因为这是我认为最经典的投资著作。

问:如果给初入股市的投资者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大禾投资 胡鲁滨:一是投资需要谨慎,投资之前需要思考清楚,尽量不要亏钱。

如果购买产品的话要做到货比三家,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二是投资需要平常心,

不要用应急的钱进行投资。

2. 希瓦三冠王肖康:趋势交易,我不做复杂题

作者:@叶壹知秋

发表时间:2021-01-18

在与小康 @叶壹知秋 的交流中,他多次强调自己是典型的趋势交易派。他认为在

国内巴菲特式思维框架占主导,而国外的投资策略则比较多元化,比起巴菲特他更崇尚

索罗斯、德鲁肯米勒这些人。他认为索罗斯等人对周期和波动有非常深刻的认知,无论

深处多么动荡的市场,他们总能在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肖康用德罗肯米勒的一句话来

总结他的趋势交易策略“如果趋势有 9 步,我不会在第 0 步进入,也不会晚于第 2 步

加大力度投入,更不会再第 3、4 步再追加趋势,因为趋势什么时候结束谁也不知道”。

当他谈及更具体的策略时,他反复强调不做复杂题。他喜欢在行业底部去押注那些

可能具有方向性变化的公司,而往往这些变化凭借常识便可知道大概,因此他认为策略

非常简单且容易复制。近几年,A 股市场上不断出现阶段性行业板块,比如 18 年的猪

肉,19 年中的电子、19 年底的新能源、20 年年底的军工。这些板块中投资者如果抓

住其中一个行业,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而在肖康的投资体系里,一个也没有错过。他

跟我们说,他能抓住这些板块不是靠的超越市场的深度研究,而是他的策略本身。

肖康喜欢经过长期下跌过的行业,他认为行业龙头下跌的原因不是说他的竞争力下

降了,而是因为行业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或者说他的行业增速存在周期性的变化,从而

导致他可能股票层面出现较大下跌。从股价层面说,一些行业一旦经过长期下跌,他的

股价风险便会被大幅释放,这个时候则应该更乐观一些,对风险(不确定性)更容忍一

些,但是站在群体的角度则很容易陷入由于长期下跌产生的过度总结偏见中,甚至这种

偏见会成为主流市场认知。

而肖康此时会特关注及思考“如果这种长期下跌的行业想去反转,潜在催化剂是什

么”。他说他去研究这类行业,并不是想去预测他什么时候去反转,而是提前做好沙盘

推演,做好各种预案,他更多的是从应对的角度出发,并不是基于深度研究的左侧越跌

越买。他会在这类行业风险充分释放过后小仓位买入跟踪,然后等待出现基本面的拐点

和市场趋势的拐点后大仓位买入。

出于喜爱,我进入了投资行业

我叫肖康,南京师范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毕业后进入江苏金融租赁担任投

资经理助理。工作半年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自主权更高些的投资类的工作,于是就进

入深圳恒德投资,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入私募基金行业。在恒德担任研究员 3 年,后于

2017.9 进入希瓦资产,担任轻工研究员。由于内部业绩还不错,后被提拔为投资经理

并于 2020 年 4 月份发行了公开产品希瓦小康 1 号。

进入股市原因其实很简单,出于对投资的喜爱和兴趣。我读研究生其间就做过许多

份与投资相关的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进入创投行业工

作。我从江苏金融租赁辞职后机缘巧合之下进入南京一家创投,2 个月的工作让我感觉

到创投对社交要求非常高,繁杂的事也很多,而我性格中虽喜欢思考但并不擅长与人交

际,所以我觉得这工作可能不太适合我。而那时候我正好刚开始学习炒股,发现证券投

资行业很符合我性格中喜欢思考的部分,规避高频社交的部分,所以我就走上了这条路。

后来成功应聘恒德投资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非常不容易。

2018 年的挫折,让我走上了趋势交易之路

炒股初期的时候我是完全科班思路,记得 2014 下半年第一次上雪球,非常喜欢丹

神,我第一桶金也是从两投上赚的。后面买卖的一些股票也都是诸如银行、保险、白酒、

家电类的票,一些基础研究框架也是那时候建立的。2015 年牛市是对我价投理念的第

一次大冲击,我记得当时创业板的赚钱效应非常强,去追了创业板,一周内翻倍特别开

心。牛市顶峰的时候,我甚至去追了次新股,结果可想而知。面对这么大的个人得失,

我消沉了大半年。股票市场对人性的挑战非常大,可以说一年股市大波动中,人的喜怒

哀乐可能抵得上现实生活的十年。幸好我是 2014 年低位买的股票,后面也只是把赚的

钱亏掉很多,但是也是一笔很大的钱短时间蒸发掉了。所以当时的痛苦真的是闷头过来

的,不曾思考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2017 年 9 月来到希瓦,我给公司推荐了几只家

居股,那几只股票是我花费大量心思做过深度研究的,可惜的是在 2018 年跌得惨不忍

睹。可以说 2018 年是我个人理念的分水岭,也是我第一次直面痛苦,去反思到底出了

什么问题。

2018 年我反思了很多,首先我需要说的是,这是我的个人经历,是我个人禀赋下

做的选择。不代表哪种投资方法更好,没有更好的只有更适合自己的。我有个跟我一样

经历痛苦的前同事,他与我选择了 2 条不同的道路,但他现在是一位业绩非常出色的基

金经理。接下里就回正题,说下的我的转变过程。

我个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争议很大,甚至你

去请教各种专家都不一定能有定论,但是这可能是核心问题。现在整个行业投研体系往

往要求研究员要对这些争议问题给出答复,因为这才是“超额收益”的来源,因为逻辑

很简单,简单问题大家都会做,那怎么赚取超额利润呢?我曾经也是这种思维的拥簇者,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复杂问题,最后硬着头皮给了老板解答,实际心里也没有谱或是盲

目自信。在 2018 年经历了当头棒喝后,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看到某位前辈一句话“当

我们陷入需要借助超群智力才能进行的时候,很可能我们的思考方向和角度已发生错误,

我们碰到困难首先想的不应是如何克服,而该养成是否能绕过去的想法”。这句话开启

了我的趋势交易之路。

深度研究这条路是聚焦核心变量,深度研究,探讨成因,穿透未来;而趋势交易则

侧重追溯历史、立足当下,确认我们所处的周期位置,揭示赔率。以站在常识和赔率的

角度去探讨每一笔交易的风险收益比,虽然同样展望未来,但不做确定性预判,而是做

好未来的多种可能性预案,根据市场呈现出来的结果去下注。

市场理解,是二级市场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趋势交易策略与价值投资有非常显著的不同,我认为策略本身不存在优劣,重要的

是要适合自己,并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

与大众认知非常不同的是,趋势交易是比较保守的策略,它的价值观底层是:这个

世界是非常不确定的,穿透未来是非常难的,所以才去通过层层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

趋势交易的标的选择首先是风险经过充分释放的,商业逻辑简单更倚重常识的,其次是

不逆市场而行,绝不大仓位左侧买入。最后是有一道最终防线”严格的止损策略“。所

以很多人提到索罗斯可能想到的就是他操作大开大合,实际上从风控角度并非如此。

而价值投资尤其是成长股投资则对人有比较高的要求,他要求人要有较强的商业穿

透力,同时要求人能够克服贪婪、恐惧等人性弱点,虽然通过能力圈、分散、安全边际

等核心能力建设能提高一些防御水平,但是实际上操作层面,充当价值发现者是极少数

人的游戏,人面对压力时也难言克服人性。

简单说,逆市场、逆人性是高难度模式,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的基金排名模式,对人

的挑战异常大。所以你会经常听到一些基金总结自己一些经验教训的时候提到“研究的

还是不够深入,对于安全边际的理解不够,没有遵循能力圈,没有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

实际上这些都不容易。这导致很多投资者追求更深度的研究,实际上就如我们上面提到

的,个人能力有瓶颈且可能未来就是不可测的,所以在这上面花费大精力可能适得其反。

更需要强调的是,不是专家就可以抵抗人性的,我们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库存周期/产

能周期可都是行业内的顶级专家搞出来的,人面对人性挑战的时候,多数人是束手就擒

的。

我举个简答的例子,某梯媒公司,2018.4 月份投资者会议的时候问投资者“你们

喜欢 30%收入+10%的利润呢,还是 10%收入+30%的利润”,投资者当时肯定是喜欢

前者嘛。结果大家也知道结果,这家公司 1 个季度扩张了前面 5-10 年的网点数。而在

这公司股价底部的时候,他宣布暂时不回购了,同时在某季度投资者会议上说“新经济

广告腰斩,现在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回来,因为不清楚目前国内的创投是暂时不投了还是

新经济创业浪潮尾声了”。我毫不怀疑大佬的智慧,因为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测的,

但是他在行业顶部的时候也贪婪,在行业底部的时候也恐惧,所以贪婪恐惧不会因为你

是专家就会消失,因为这是人性。

所以,我经常跟朋友聊到一个观点,究竟我们做二级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

思索许久后的答案是“市场理解”。因为论未来几年的业绩,你能比董事长了解得更多,

但是董事长炒股不一定比你厉害。为什么呢?因为股票市场讲的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股票市场的投资像三维世界,而实业经营是二维世界,所以市场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说比

商业穿透力更重要。这里我再举个例子,我 2017 年去调研某物业公司的时候,公司总

经理对投资者说因为当前物业项目太火爆,许多非独立第三方物业公司花大钱去抢项目,

而本公司觉得他们项目太贵根本赚不到钱,所以本季度放缓拿项目进度。投资者听了觉

得老板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把股价砸了。

为什么?因为股票从来都是有限信息博弈。当你业绩高速增长的时候,投资者对你

的预期是又好又快,不然凭啥那么高的估值呢?现在你跟投资者说,为了保证盈利水平,

我们不能好快兼得了?或许之前公司从没对投资者说过我们能既好又快,但是你业绩好

的时候是很难阻止投资者的乐观想象的。有些老板可能觉得股价大涨的时候是自己经营

的好,而股价大跌的时候却又一脸懵。这样的案例我看过好多,所以股票市场的复杂性

就在于他是三维世界,停留在二维世界而忽视三维世界存在的,可能导致“我看对了,

怎么还跌了;我看错了,但是也不应该跌那么多吧,难道公司破产了?”,而有较好的

市场理解能力则容易产生“我看错了,我却赚钱了;我看对了,我赚大钱了”的效果。

趋势交易在于寻找市场上赔率和概率错配的机会

每次的板块底部启动的特征非常像。我往往会特别关注跌了几年的大板块,当这些

板块出现潜在大变化的时候去紧密跟踪,因为这样的板块一旦反转往往就是戴维斯双击

的机会。我会关注这些板块这些年跌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反转的催化剂是什么?目前市

场多空观点分别是什么?其实绝大多数板块的底部启动的原因并不神秘,甚至很多投资

都清楚,只是因为多空交织,大家困于估值、不确定性、情绪等不敢去买入。这个问题

我在“我对趋势一些看法一”中详细讨论过,大家可以去看看。当然不是每一次出手都

是正确的,但还是要不断试错,当面对风险收益比好的机会的时候,交易体系的威力就

会显现。

很多投资者可能认为趋势可能非常雷同于追涨杀跌,讲趋势是追涨杀跌,在一定程

度上讲是正确的。但是什么时候去追涨,什么时候去杀跌,这个时机其实才是真正的核

心。为什么去追涨?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高赔率的股票,高赔率往往伴随低概率,去追

涨是因为低概率在信息面的驱动下可能从一个低概率变成了一个中甚至高概率,而此时

由于长期下跌导致的偏见的存在,赔率可能下降的并不多,就就会形成一个概率和赔率

的错配。

而很多人去追涨杀跌背后是没有逻辑的,他的行为非常僵化,尤其是牛市买突破经

常套在山顶。一般说来,熊市里的突破质量比较高,因为熊市里大家情绪比较低迷,此

时市场的需求是“脚踏实地”,因此此时的技术图形质量比较高些。但是在牛市里市场

更喜欢“仰望星空”,所以这个时候的图形突破不一定代表他的基本面发生了实质性变

化,而可能只是因为“他的想象力变成现实的概率更大了”。就像你在酒吧喝酒,在灯

红酒绿下,你觉得周围都是美女,而实际上很多都是心理作用,所以说技术指标本身它

在熊市和牛市它的适用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他。

趋势交易还有一个优势是控制回撤。原因很简单,趋势交易策略强调“先求不败后

求胜”。具体来说,趋势交易策略要求买入的标的是风险充分释放过的,其次是左侧不

重仓,最后还有止损措施。此外,趋势交易策略以择时为核心。A 股市场有很强的情绪

溢散效应,所以每次阶段性的市场顶部特征很类似,基本是高位主线滞涨、该涨不涨,

板块向非主流板块轮转,再加大震荡,这些基本就是见顶的标志,逃掉阶段性市场的顶

部也会有效控制回撤。需要强调的是,我的策略是不以控制回撤为目的,在我的交易体

系中,有些回撤是很难控制的(比如偶然的事件冲击,不影响趋势的方向),有些回撤

则是容易回撤的(个股止损,阶段性市场见顶),我要做的便是不断执行交易策略,剩

下的交给市场。

我从不去抵御人性,我的策略核心是顺应人性

我从不去抵御人性,我的策略核心是顺应人性。我举个很俗气的例子,对于绝对多

数人而言我们老百姓有句话说“不拿女人考验男人,不要拿金钱考验女人”,我相信肯

定有人可以经受考验,但是对大多数女人而言,难道不是“工资悉数上交”比相信他更

可靠吗?

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亏钱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少,而是因为他们过度自信。

而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智商都差不多,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往往不是谁比谁聪明,

而是时刻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从而少作蠢事。回想一下,你是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的高

材生,你老婆无理取闹跟你吵架,你忍耐了好多次后终于上头发飙了,跟你老婆吵了一

架,事后你特别后悔,因为还要花更长时间哄好。所以,你情绪变差的时候,你会智商

变低干蠢事,但实际上你并不蠢,这些都是人性的体现,我深刻理解这些人的行为,人

容易被情绪牵引,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它、顺应他。

所以对于趋势交易者而言,应避免将自己推向人性艰难决策的境地。因为多数人无

法持续作出好的抉择,即使他是个对人性非常有洞察力的人。所以,我很强调体系的力

量,只有做一个“机械”的交易者,做一个有纪律的交易者,积极面对“小贪婪,小恐

惧”,才能不去面对“大贪婪,大恐惧”。当然趋势交易是一套体系,顺应人性只是其

中的一部分,最重要还是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易体系。

我交易体系的核心是理解市场的结构和强弱。首先是市场的结构,任何整体都有很

多部分构成,但不是每一部分都是同样重要的,就像我们人体结构一样,心脏和躯干对

人体的影响力肯定不是一层次的。所以观察市场,就必须找出它的心肝肺,只有结构清

晰才能对市场的强弱有所理解。我自己有编制指数的习惯,编制指数的目的实际就是在

看似杂乱无章的波动中找出脉络,做到一叶知秋。

市场强弱方面,我把市场分为两种,强势市场和弱势市场。强势市场的特征很明显,

主线清晰,趋势连续性强,只要不是挑战主线逻辑的利空一般也无法改变趋势的运行方

向;而弱势市场主线不清晰,趋势连续性弱,如果市场顶部走下跌趋势甚至看似不大的

利空就能加速趋势下跌。我经常拿人与市场类比,一个强势市场就像一个健壮的年轻人,

他只要不是遇到特别严重的病症多数都能扛过来;而弱势市场就像一个孱弱的老人,可

能一场感冒、一次摔跤就能要了他的命。所以,大幅上涨过的弱势市场最终倒下是必须

的,而以什么为催化剂是偶然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趋势的方向是确定的,但趋势的

运转过程是不确定的。

所以,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预测这个催化剂,而是要深刻洞悉市场此刻的状态。

而很多投资者把每次下跌的原因归于催化剂,指望于千钧一发其间卖掉股票躲避下跌,

而这时候心理决策压力倍增(毕竟已经跌了一段),这也是我所说大贪婪大恐惧时刻。

对市场结构和强弱理解深刻,自然能在小贪婪和小恐惧的时候,遵从自己的内心,决策

的压力也随之小很多,这是持续作出好的决策的保证,强者无妙招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并不是说这套系统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完美的策略是不存在的。这套体系追求

的是在低市场情绪、低景气度的时候介入,这个介入的时机往往就决定了你亏不了什么

钱。但是标的大幅上涨过你可能觉得不在安全,这就会限制你赚大钱,因为标的一旦进

入高位,如果叠加市场整体转弱,你总会有防守的冲动。因为高位已经是高市场预期区

间,同时存在 price-in 的可能性,所以事后看卖飞大牛股是经常发生的事。不过我觉得

有得必有失,如果你追求高位大牛股,那么高位踩坑也可能随之而来,甚至可能是被双

杀的大坑,这可能导致整体期望值为负。

所以我认为策略的核心不能只看他帮你抓了多少大牛股,同时也要看错抓大牛股的

同时亏了多少钱,如果只是事后总结说亏钱的只是看错了,那么策略的意义何在呢?如

果交易体系不具备反脆弱性,指望不断买到高位牛票,那么这个策略一定不是好的策略。

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总会犯错,如果你的选股非常依赖于你的商业眼光,那么一次

高位重仓失误,你的长期收益率就可能下降一个台阶。实际上,投资是比防守的游戏,

不管什么样的策略,我觉得只要在市场中活得久的投资者,都需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

我为什么总能在底部抓到”牛股“

行业龙头下跌的原因不是说他的竞争力下降了,而是因为行业存在周期性的变化,

或者说他的行业增速存在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导致他可能股票层面出现较大下跌。从股

价层面说,一些行业一旦经过长期下跌,他的股价风险便会被大幅释放,这个时候则应

该更乐观一些,对风险(不确定性)更容忍一些,但是站在群体的角度则很容易陷入由

于长期下跌产生的过度总结偏见中,甚至这种偏见会成为主流市场认知。而此时我会特

关注及思考“如果这种长期下跌的行业想去反转,潜在催化剂是什么”。我去研究这类

行业,并不是想去预测他什么时候去反转,而是提前做好沙盘推演,做好各种预案,我

更多的是从应对的角度出发,并不是基于深度研究的左侧越跌越买。我会在这类行业风

险充分释放过后小仓位买入跟踪,然后等待出现基本面的拐点和市场趋势的拐点后大仓

位买入。

以几个具体的板块谈一谈:

猪肉股是我管理公司账户赚钱最多的一个板块,大家都知道猪肉股是典型的周期股,

猪周期 2016.6 月份见顶后一路下跌,一般认为猪周期是 2-3 年的,但是具体是多少时

间是存在偶然的,所以当猪肉板块从高点经常两年多长期下跌后,投资者对猪肉股的悲

观共识已经形成:猪肉股处在周期下跌阶段,猪肉股盈利能力很差,甚至很多公司存在

倒闭风险。当然也有部分“猪周期可能快反转的声音”,不过由于当时处于大盘主跌浪

阶段,大家对于猪肉股也没什么兴趣。

对我而言,猪周期到达周期下跌的后段这是确定的,随着猪价长期下跌,中小散户

的产能在逐步出清,但是什么时候走出反转行业这是不确定的,而恰逢 2018 年下半年

非洲猪瘟席卷中国,本就处于产能去化后期的猪周期直接被一次加速,大量散户的产能

由于猪价暴跌及疫情屠杀而消失,猪周期由此产生了一波大行情。猪肉股上涨的逻辑很

简单的,但是为什么绝大对数投资者抓不住,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是底部被市场情绪

所牵引,不敢触摸机会;二是不理解市场的预期形成机制,当时的疫情禁运后若如今天

般有猪肉期货,可能股价直接被期货带起来了,就没那么多“猪价没涨,股价先抢跑需

要等回调”的投资者了。

电子板块大家也了解,2017 年底见顶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手机销量见顶和创新

瓶颈的问题,一直到 2018.7 月份台积电 Q2 财报中提到智能手机芯片收入及指引大幅

超市场预期,从而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的预期,可以说是智能手机行业销量一直下滑的

预期有了一次方向性的变化,尽管当时的手机终端销量仍然维持负增长,但其上游芯片

备货预期已预示行业要反转。我记得当时我给很多朋友大力推荐电子行业,多数人第一

反应都是这个行业太烂了,你给他解释说 5G 手机会改变市场预期的,他们会接着问 5G

销量能有想的那么好的增长吗?由此可见,经常长期下跌后的板块主流偏见有多深,大

家都不愿意看这个行业了,有所关注的也觉得 5G 手机太贵不过如此,估值还不够便宜

等等,我觉得核心在于股价长期下跌后反应的市场预期是很悲观的,反转的力度有多大

只关系到你赚多赚少的问题,这其实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是笔很好的交易,股价低位不

要太在乎反转的力度有多大,即使看错了也亏不了多少钱。

新能源行业情况也类似,2017.9 月份见顶一直跌到 2019.11 月,新能源下跌的原

因人所共知,主要是第一波靠补贴拉动需求,后面在非常高的市场预期下补贴退坡,没

有出现爆款车型等原因导致新能源板块被双杀。经常两年的下跌,市场风险释放了很多,

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符合重要观察的对象。大约 2019.11 月欧洲提高了新能源汽车补贴

标准及大众提出 2025 战略等,预示着海外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一个边际改善,我们站

在当时那个时点,根本不会想到特斯拉国内的发展如此迅速,不会想到蔚来、理想、小

鹏汽车能有今天这种盛况,更想不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股票能干到动态 100pe,甚至用

2025 年的利润去估值。当时重仓买入新能源票只是因为他有一个边际改善,至于改善

的力度有多大,我觉得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他底部的风险收益比很不错是最核心的,

这也是我去重仓买入的信仰所在。

时至今天,绝大多数投资者可能觉得新能源的未来如此确定,看空的人最多觉得透

支了估值,但是回到投资的核心,他的风险收益比怎么样呢?行业底部的不确定性是投

资者的朋友,高位的不确定性则是敌人,股价涨多了是最大的利空,仅仅是情绪的回落

可能就让估值收缩 20%,而一旦遇到基本面边际恶化呢。那就是双杀。

军工行业也是如此,军工未来 5 年与过去 10 年相比,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他真的要

出业绩了,这是个巨大的方向性的变化,同时他处于逻辑的起点,故事的开端,风险收

益比非常好。前几天遇到一个朋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问我为什么你觉得

40-50pe 的军工你觉得是机会,而 30-40pe 的光伏你觉得是风险?许多投资者喜欢从

估值的角度讨论市场 price-in 的程度,而我考虑的始终是多空演绎进展到哪里了,而估

值不过是个结果。光伏是周期股,光伏的演绎是从 2020.4 月份开始的,时至今日涨幅

两三倍的票比比皆是,而光伏最重要的属性是他的周期性,当然很多投资者摆出各种数

据来证明产能扩张没大家想的那么快,退一步讲即使周期真回落,产品价格下跌能进一

步提高装机量增长水平,这是典型的高位观点,这是典型的 hard 模式。而军工的估值

是景气度刚启动时候的估值,未来 5 年很多复合增长 30%甚至 50%以上公司,我想也

许再过一年,大家脑补出来的军工故事一定很精彩。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能抓住这些板块不是靠的深度研究,我们一方面是主动去

跟踪一些跌了很久的行业,一方面是一套量化系统去捕捉板块及个股异动,我们喜欢去

抓那些有方向性变化的公司,在行业底部聪明的承担风险。我们也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

每次都能抓住,我们也经常犯错,经常止损,但对我们而言,风险收益比是保证长期复

利的核心。

基金经理压力很大,希瓦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基金经理是个压力很大的岗位,因为我们无法避免被拿来作比较,甚至是周周比。

不过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实,我们应该接受,这种基金业的游戏规可能说让趋势交易者

更受益。因为始终是顺应市场,所以我的心理压力要比价投基金经理小很多,买卖股票

也会更加从容。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我觉得区别不是很大,这是策略决定的,趋势交易

策略适应性比较强。

与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员像是军师,基金经理则是元帅。研究员更关注深度,基

金经理更关注角度。好的研究员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基金经理的应变能力是对

研究员一个很好的补充。好的研究员不一定是个好的基金经理,但好的基金经理必须要

有一定的研究功底。

我的生活比较单调,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投资,剩下的大多时间都在陪伴家人,偶尔

打打游戏、看看小说。投资是比较耗费心神的事,所以游戏里砍砍怪,看看热血小说,

我觉得能比较好的放松。

当然生活能如此“单调”,非常受益于大金链子打造的这个平台。大金链子作为希

瓦平台的发动机,一点点的将“希瓦”浇灌长大,我们乘平台东风,走的比外面的许多

基金经理轻松太多。此外,希瓦这个平台有非常多优秀的同事,我们的研究团队,我们

的后台支持,虽然他们不露面,但是他们却是我们这些基金经理最有力的支撑。

3. 入市 16 年,我的生活目标大部分都实现了

作者:@ DAVID 自由之路

发表时间:2021-01-26

2000 年,一本名叫《富爸爸穷爸爸》的书在国内刮起了飓风,文中“不要做金钱

的奴隶,要让金钱为我们工作”的理念给尚未普及理财概念的国人以巨大的震动。一位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理工科青年翻开此书后如获至宝:原来人生除了工作和生活之外还有

第三种选择,那就是财务自由!

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由此被重新激发,他开始研究什么是投资,怎样做投资,并走上

了一条属于他的低风险投资之路。一转眼,曾今的青年早已过上当年憧憬的自由生活。

“低风险也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吗?”秀哥不禁问道。“可以的”, @DAVID 自由之

路 说。

“你不可能每天过不一样的生活,除非你去流浪”

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同学曾经问过我, “你希望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的回答是,“希望每天过不一样的生活”。

“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去流浪”,她说。

我出生于 1977 年,成长在一个变革的年代,从小学、中学再到高中,感觉生活在

不断变化。那个时候我的想法是,我现在是没钱,等我赚了钱以后,那可不是每天都可

以过不一样的生活。

等我念完大学、念完研究生、参加了工作,才发现生活依然不自由。上学的时候,

我们把时间交给了老师,好歹换来学识的增长,而等工作后,虽然赚了钱,但也出卖了

时间,工作变成朝九晚五周而复始,别说每天过不一样的生活,如果在一个单位工作一

辈子,那简直是几十年都在过一样的生活。

“生活真的没有办法自由吗?”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富爸爸穷爸爸》,这是 00 年代的畅销书,虽然内

容很浅,但是我看的第一本投资类书籍,透过它我知道原来还能有另一种生活,叫做财

务自由,可以不依赖工作,依靠投资就能够满足生活所需。于是财务自由成为我生活的

一个目标,因为我知道,只有当生活不需要为收入而奔波,才能更好地体会自由职业那

种飞鸟翱翔在蓝天的感觉。如果到达财务自由,我小时候的梦想就能够实现。

我的“傲慢”,让我的职业生涯有了大的裂痕

作为生于 70 后的一代人,我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在我上大学前,中国的物质还非常短缺,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和同学说,“我希望以

后能自己赚钱买一辆山地车”。当时别说汽车,即使是电视机,也要花掉一个家庭几年

的积蓄。那个时候的生活非常平静,城市面貌和生活水平也一直没什么变化,但是中国

财富的大裂变正在孕育中,那个时候一些故事开始流传,有人进入外企工作,月薪有好

几千元,在大部分人月薪不到五百元的那个年代,这样的收入给人很大诱惑。记得 1999

年,华为来我们学校(西安交大)开招聘会,开出的年薪已经可以达到八万元人民币,

不过我参加华为的面试,很不幸被淘汰了。

本科结束后,我选择了去上海交大读研究生,毕业后我去了上海移动工作。当时本

来有机会去华为,但是我不甘心,很多大学同学本科毕业就去了,现在去总觉得会慢半

拍,另一方面上学的时候我也在创业公司做过兼职,了解到做乙方的艰难,心里想着去

移动这种大甲方要舒适很多。进入上海移动以后,起步的收入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到手

的年薪超过 10 万,甚至高于华为,但是里面的前景却让人压抑:移动的升职加薪按岗

位划分,升一岗一个月能多拿一千多元,但是升岗名额卡的很严,我如果我一直在这里

工作下去,似乎能看到自己的未来,那就是努力工作,让领导满意,争取岗位晋升,一

年能多赚个一两万元的工资。天哪,我的人生之路被一眼看穿了,难道我的将来就被定

格成这样吗?

在上海移动我还面临另一个问题。我和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婆)两地分居,我

在上海,她在北京,长期异地非常痛苦。在上海移动工作 2 年以后,我找到了一个机会

借调到北京的中国移动集团的研究院工作,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机会终于来了,2006 年集团内最热的数据部开启内部招聘,我看了一下岗位,有

一个正好是我目前所做的工作,而且地点就在北京。于是我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面试的

是各部门的领导,然后等待通知。我本以为这是一个板上钉钉的机会,但结果招聘结果

出来,其他人都成功了,只有我是唯一的失败者。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后来数据部

的部长讲过,在内部招聘的这几个月内,其他人把我办公室的门都踏破了,而你一次都

没来过,你真的想来这里?所以,我失败的原因,就是“傲慢”。

股市是一个公平的市场,这里你不需要低头求人,也不需要向别人效忠

1997 年我开通了 A 股账户,开户还花了 90 元。当时我刚 20 岁,投入股票的资金

大概有 2000 元,进进出出似乎赚了几百元,觉得没什么意思,账户就被闲置了。

2004 年我从上海移动借调到北京,趁着这个机会跟女友完成了结婚,并在北京买

了婚房。那一年我也再次步入股市,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最初我在股市投入了 3 万元,

买了华联超市、北京城乡、邯郸钢铁等,有些小亏损,后来股市一路下跌,我不敢加仓,

心里也比较焦虑。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刷基金论坛,看到一个很吸引人的投资品种,

叫做“封闭式基金”,这种基金在成立后就不接受新的申购和赎回,只有等到新一轮的

开放新投资人才可以操作。封闭期间流动性的缺失给基金带来了净值折扣,2004 年这

个折扣大概有 20-30%,经过测算,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于是买入不少封

闭式基金。

不曾料到,熊市接踵而至,封闭式基金价格不断下跌,折价也不断扩大,最大的时

候折价突破 50%,我们亏钱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和老婆再三分析和讨论后,觉得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把过去 3 年的住房公积金都取出来,加上每月剩余的工资,

全部买入封闭式基金。

在封闭式基金跌跌涨涨没有起色一段时间后,2006 年到来,牛市开启,封闭式基

金的折价从高点 50%不断回落收敛。11 月和 12 月是激动人心的两个月,封闭式基金

像一头刚睡醒的雄狮,连续几天,天天封在了涨停板,两周后,折价率回调到了 25%,

我的盈利一下子超过了 50 万。

这一年,我也刚好经历了上海移动内部调岗的失败。2006 年 12 月 31 日,我给公

司提交了辞职报告。虽然我不知道路往哪里走,但是我已经信心十足,无论未来如何,

我还有股市,这一个公平的市场,我不需要低头求人,也不需要向别人效忠,只需要通

过我的判断和交易,就能为自己争取到领地和空间。

50 万离财富自由还很远,我继续踏上工作之路

虽然 2006 年我的收益率还不错,但距离财务自由还很远,50 万还没有高端职场

人士一年的奖金多,于是我又踏上了求职之路。

在面了几家大公司后,我最终选择了一家做通讯的小民企,他们给我的年薪是 12

万,与我在上海移动的收入一样。说来也是可笑,我在移动工作 5 年,最终收入 0 增长,

ROE 永远是最重要的,赢在起跑线不代表能赢在终点。

2007 年市场很快突破 3000 点,身边的“股神”也多了起来,我的心中的担忧也

越来越多,封闭式基金继续涨,我买的华菱管线也很快就翻倍了,我开始减仓再减仓。

最后看到 B 股还有大约 40%-50%的折价,于是买入了一些 B 股。慢慢地,我的股票

仓位降低到了 30%以下,剩余资金参与无风险的新股 IPO。2007 年的大牛市,恐高的

我在收益率上跑输了市场不少人,但收入还是有了大幅的增长,到年底我们在股市累计

赚到了 100 万,算是有了第一桶金。

在第二家公司的工作一晃 5 年半过去了,跟移动相比,这里没有复杂的人事关系,

工作起来会简单许多,但是产品研发迟迟没有得到突破,老板长期画饼却始终不愿意在

产品研发上做足够的投入,让我和几个老员工最终决定离开。

这时不断有猎头找我,但都不合适,主要以疯狂出差的职位居多,这不是我想要的,

毕竟我已经有了选择的自由。机缘巧合之下,一家公司的研发总监联系到我,“你是不

是在通过猎头找工作?”。圈子太小了,我以前和他合作过,他是无线网络的高手,而

我擅长核心网,我们互相都很欣赏对方的技术能力,这家公司现在想要开发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分析平台,跟我的需求完全一致,依托它我又有机会实现产业界 NO.1 产品的梦

想了!跟他们谈完后,给我开出的年薪是 30 万,经过 5 年的时间,我的收入终于实现

翻倍,更重要的是,我的工资收入终于超过我老婆了。

新公司在业界的口碑不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远超于我的第二家公司。研发总监在

我们入职后给每人送了一本韦尔奇的《赢》,他也完全按照 GE 的 2/8 法则来管理团队。

我负责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研发进展很快,一来这个产品我在上家公司基本已构思完毕,

二来公司的激励机制让团员非常有干劲,难关一个又一个被突破。到 2012 年底时,我

们的产品性能和功能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研发团队最努力的一位同学,每周工作 60

小时,入职 2 年实现了收入翻三倍。

到 2013 年,我们产品 1.0 终于发布,公司给的年终奖和项目奖都超过我的预期,

这让我心中非常暖和,虽然说和股市上赚的不是一个数量级,但这代表一种价值认可。

不过由于投资的成功,此时我的心态已经发生改变,既然牛市和熊市我都能获得 N

倍于年薪的利润,那么靠投资养活自己的和家人已经不是问题,未来我是继续在职场努

力,还是寻找新的生活模式呢? 大老板提出让我组建市场部,但公司规模已大,也不

大可能给我多少比例期权,起码和我持有的中行转债相比,期权价值上不是一个数量级,

另外单就薪水来讲,职场上 50 万年薪也基本到顶了。由于使用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

我也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投资和职场真的很难兼顾,是到了该放弃的时候了,如果

我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那还不如把职位交给其他人,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我找时

间和研发总监沟通离职的事情,经过坦诚的讨论,我们达成一个意向,等产品 2.0 开发

结束后,我将以顾问的角色帮助公司的产品开发,每周来公司工作半天,平时邮件支持,

月薪 5000 元。

彻底告别工作 12 年的通讯业,全心拥抱投资

从 2010 年到 2013 年,我的投资收益比较普通,四年总计赚了 30%。初期持有银

行股和保险股,大盘下跌造成 2011 年大约 15%的亏损,这也是投资生涯中最大一次年

度亏损,后来转做分级 A 和可转债,虽然把 2011 年的亏损全部弥补回来并赚了不少,

但是这四年复合收益率不到 10%,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一次较大的年度亏损中断了复利

都高速增长。所以这时候我决心专做低风险投资,尽量控制回撤。

2014 年开启兼职生活后,市场开始转暖,大的赚钱机会又来了。2014 年 11 月到

2015 年 8 月,各种分级基金套利的机会层出不穷,先是 2014 年 11 月和 12 月的分级

基金溢价套利,当时场内申购分级母基金,两天后拆掉就是 10%的收益,这样的机会

差不多有 4 轮到 5 轮,即使前两轮观望没参与,那么只要后面参与进去,差不多就是

30%的收益率。

疯狂的溢价套利结束后,分级基金的规模膨胀了几十倍,然后变成漫长的折价套利

机会,每三天一个周期,折价可能 1%左右,这样的机会从 2014 年 12 月底一直持续到

2015 年 7 月底,期中 2015 年 7 月曾经出现好几轮 4%的折价。2015 年股灾期间还出

现了分级 A 的低折套利就会,三天时间 15%-20%左右的套利空间。

我在这个阶段不断做分级基金轮动套利,从 2014 到 2015 的两年,我赚到了 3 倍

的收益,非常满意。这一次跟 2007 年不同的是,我完全放弃了对指数的预测,专心赚

取相对收益。2007 年我因为指数恐高,基本上放弃了所有权益类多头的仓位,将投资

品种收敛到新股申购这样几乎无风险的品种里,错过了大肉。而 2014-2015 年这次,

我相信指数和个股的不确定性,把投资的重点放在确定的相对收益上,反而获得了指数

上涨和折价双重收益。

兼职工作虽然比全职轻松不少,但还是会耗费我不少精力,这样的兼职状态大概过

了不到一年,2014 年 9 月底我辞掉了公司的工作。就这样,我彻底离开了工作 12 年

的通信行业,全心投入到了金融行业。

彻底自由后的生活还是很美好的,2015 年,趁着老婆辞职的空档期,我们开启了

长达 83 天的国内自驾游。我曾对老婆说过,我心中一直有个中国的大路线,以后一定

要一起走完,没想到 14 年过去了,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只是背包走过北疆和

川西南,还有呼伦贝尔。今年我们终于可以走的久一点、远一点,我们规划后清单越来

越长,从 30 天到 60 天,从 60 天到 83 天。更让人开心的是,这样一段任性的旅程还

有儿子陪着我们,一路给我们带来数不尽的快乐。

做投资第一次面临压力

在离开公司后,我一直在思考接下来的人生规划。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

都在做产品经理,做一款优秀的产品去满足客户,会让人很有成就感,我非常喜欢这个

岗位。在我离职后,有私募公司看到我长期在网上连载的内容,想要邀我做合伙人,但

我的理想是自由生活,这些邀请被我谢绝了。有没有一种职业是可以兼顾自由和投资

呢?跟朋友、家人聊了不少后,自己做基金经理的念头在我心里萌芽了。

在我确定想法后,很多人找过我,谈怎么把规模做大,怎么大平台多发产品,我发

现我不仅没有兴趣、甚至还有些恐惧,我并不适合做老板,在内心深处,我是一个产品

经理,只想把产品做好。我不需要贪求多和全,也不需要虚张声势,也不需要销售,只

为多年后,有人说这是一款好产品。

转眼到了 2016 年,我的产品成立了。这个角色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做个人投资

者的时候没觉得投资很难,但 2017 年年底,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压力。当时行情极度分

化,指数涨而个股不涨,做产品初期类似赛马,别人没看到你的长期业绩,难免用短期

业绩评价你,初期阶段性的落后就会让人对你怀疑,当时有些人说我的投资策略已经过

时,未来会一暴十寒,对于这种非议没什么好辩解的,只能靠未来的业绩来回击。

2018 年 7 月我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压力,当时持仓 6%的一个债券大跌,投资人担

心我踩雷开始议论纷纷,这个投资最后是安全兑付了。其实拉长时间看,这笔钱当时就

是全部亏光对长期业绩影响也不大,但是别人看的不是长期净值,而是你踩雷了!

记得 2007 年的时候,我因为仓位比较低,收益率跑输了大盘。当时我把收益率放

到网上,很多人觉得很失败,但是在 2008 年结束后再回来看,跑赢指数很多,短期的

业绩不一定能代表长期的走势。但没有办法,如果是个人投资者,短期业绩不好或者踩

雷可以不告诉别人,所以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压力,而做基金经理就要把这一切袒露出来,

任人评说。

在我的投资人里,有亲戚,朋友,同学,以前的同事,还有一些虽然未曾谋面,但

是特别信任我,这么多年从未对我的投资施加任何压力的投资人,不辜负他们其实更重

要,幸亏我做到了。

我对投资的思考: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

投资这么多年,我发现自己经常预测错误,感觉要牛市了,结果继续下跌;感觉熊

市还没结束,结果牛市来临,感觉大盘股好低估,结果小盘股天天疯涨,感觉市盈率已

经跌破 5 倍,结果一个业绩亏损,不知道市盈率是多少了,感觉这个行业躺着能赚钱,

结果一个政策下来,赶紧站起来吧。

股市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加,股票价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博弈,

我总是问自己,凭什么我就比交易对手要聪明呢?后来我发现放弃预测,按一些方式机

械性的操作,反而能赚到钱。

比如说我想参与网下打新,必须选出一些 A 股做为门票,我青睐 A 股和 H 股都有

的股票中,H/A折价较小的 A 股。按照同股同权的考虑,如果 H 股和 A 股价格差不多,

那么说明国内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分歧较小,那么相比其他股票而言,这

类股票的市场定价可能更加准确。

在十几年的投资生涯中,如果总结还算成功的经验,我觉得有三个点是我一直坚守

的:

1、寻找长期做多中国的锚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大时代,对中国和中国资产都充满信心,所以

我的投资一直都是做多中国,看好中国,相信中国必然成为伟大的国家。市场上的投资

品种很多,有股票、房产、债券、大宗商品、外汇、比特币、收藏品,如果选错了锚,

就是走错了路,越努力亏的越多。

各类资产配置方式我都思考过,大宗商品、外汇、比特币、收藏品,都是不能收息

的资产,只能靠割韭菜赚钱,长期看是零和,不值得投资。股票、房产、债券三个品种,

当前房产的租售比在 1.2%左右,相当于 80 倍市盈率,而沪深 300 的市盈率为 15 倍,

主仓配置应该选择股市。

中国的固收市场收益率也高于欧美日等国家,所以我长期采用股债平衡策略,当股

市低估或者正常估值时,以股市仓位为主,当股市出现高估时,以股债平衡为主,当股

市出现泡沫时,则主仓位转移到债性资产。

2、折价轮动

对于股债平衡的持仓,我首先排除有风险的品种,在剩下的品种中选择了上升概率

高的电梯,然后利用折价做轮动,只要电梯不坠毁,我们能获得超越电梯的上升速度。

3、相信均值回归

任何指数不可能一直独秀,总有均值回归的一天,不论是一个股票,一个行业,还

是一只基金,他的收益率总会存在均值回归,否则年年高收益,全世界的财富都容纳不

下。

均值回归的不仅仅是绝对收益率,也包括相对收益率。投资收益都会有大小年,但

是均值回归是无法预防的,你不知道哪一天回归,如果害怕均值回归而保守,那结果就

是不仅无法预防均值回归,而是硬生生把长期投资收益率拉下来了,并不可取,因为均

值回归并不一定出现在高收益后的隔年,而是未来你无法预测的某一年或者某几年。对

我而言,我会看淡外在的基准值,重点关注自己的内在目标和逻辑是否成立,如果符合

我的标准,即使收益率不理想我也不会修正策略,反之,即使收益率很好也要反思。

我是 2004 年正式入市的,到现在已经 16 年多,这一路走来,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

投资都还比较顺利。我没有去流浪,但也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还记得 2012 年我在雪

球发的第一篇长文,在里面我写下了生活的三个目标:

1、如果投资获得财务自由,则找机会改变目前全职工作的状态。

2、如果不做全职工作,就找个私企挂靠做自由职业者,好处是有时间做理财,有

人给交社保,工作能力不会生疏,同时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自由职业者做烦了,就再去做一段时间全职工作换换心情,这样周而复始。

8 年后回头看,这些愿望大部分都实现了。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

4. 丹羿朱亮:做投资 15 年,我选择与伟大的公司一

同成长

作者:@丹羿投资

发表时间:2021-01-21

巴菲特曾分享过,“我是投资家因为我是企业家,我是企业家因为我是投资家”,

做过实业的人,懂得企业经营的不易,投资时更愿意与优秀的公司长久地走下去;做过

投资的人,看过各行各业的经营状况,在管理企业时会用更多元的视角去做制度革新、

提升效率,实业和投资的双重经历也会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淡定。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兼具实业背景的投资人,2001 年从计算机专业毕业时,他

从未想过今后绝大部分的人生轨迹会与投资相伴,他做了 5 年数据库底层语言开发,无

奈过于超前的国产软件替代方案,最终并未迎来属于它的荣耀。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踏

入金融业,从研究员开始一直到做到基金经理,一做就是 15 年。5 年前,为了彻底的

贯彻自己投资理念,他离开公募,在上海创立了一家投资公司。对他而言,实业从来都

不简单,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开公司,企业的经营状况绝对不止是财报后面冷冰冰的数字,

只有去了解企业的成长过程、在关键时刻如何克服困难、管理者是否具有足够好的品质,

才能更懂它。伟大的企业不是生而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凸显其伟大。他是一位对研

究公司有执着的人,今天就和秀哥一起走进 @丹羿投资 朱亮的投资故事吧!

在“科技强国”的号召下,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我出身于山东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工薪族,家里有亲戚 80 年代就做生意,

我爸有时候会去帮帮忙,我有时候也会去,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了最初的商业意识。

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1994 年,我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当时有很多的专业可

以选择。高中的时候我触过学校的电脑,屏幕很小,黑白的、有绿色的字,算是我对计

算机最初的印象。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谈“科技救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直觉觉得这个行业以后会有大发展,就义无反顾的选择计算机。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下

来,我对这个专业很有兴趣。但是西安交大位于中西部,高科技方面的信息相对闭塞,

考虑到未来发展,我认为还是应该去东部的城市。我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全心准备研究

生的考试,最后考到了上海交通大学。

转眼来到 2000 年下半年,上交的研究生是 2 年半,我也快毕业了。那个时候我们

专业找工作,比较热门的是 IBM、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国际知名大企业。有一天,我的

导师问我们,“我有个同学在美国开公司,正好招人,你愿不愿意去美国工作?”我和

另一个同学觉得这是个挺好的机会,就开始准备 H1B 的工作签证。

2000 年正值纳斯达克泡沫的高潮,那个时候在硅谷,走在路上就会有人问你,会

不会写代码,你说会,就会有公司要你,如果你说你不会,只会做网站,也可能会被拉

去公司。但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疯狂的时代很快要就要走入尾声。

2001 年 3 月,我和另一个同学的签证结果出来了:被拒。我们再次申请,又被拒,

第三次申请,依然被拒。签证处没有给我们明确的拒签理由,但纳斯达克的泡沫已经破

灭了。签证处的人可能怀疑我们的动机,这个创业公司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去这样一

家公司,真的是为了工作吗?

就这样,我们的美国工作之旅在还没有成行就结束了。

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间,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留给应届生的职位都早已被锁定了,

我该去什么样的公司呢?那时正好有几个美国海归回国创业,成立一家叫倍多科技的公

司。团队里面有几个是阿里巴巴过来的,当时能 2 毛钱拿到阿里的期权,但他们都没有

拿,而是选择了创业。

做技术,我想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东西

倍多科技是做 XML 数据库开发,类似现在的 Oracle 数据库、达梦数据库、华为数

据库,我们把底层做好,再由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当时做这个产品,是想要在最新的互

联网数据库方面实现自主替代。

对于一个做技术的人,底层语言的挑战是最高的,做技术的人都想做一些有挑战的

东西。但在 20 年前做自主替代还是很艰辛的。

那个时候 2C 的中国互联网正在迈出第一步,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摸索

出了流量变现的方法,位于深圳的腾讯开始了对社交网络的最初探索,而西湖边上的阿

里,经过多次试错后,似乎也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发力方向。

可以说,那个时候做应用,特别是 2C 互联网应用的企业都看到了一个大时代的曙

光。相对而言,白手起家自主开发数据库——这种底层基础技术的开发,在那个国内企

业热衷基于国外底层技术,做二次开发各种应用赚快钱的时代是过于超前了。如果再晚

十几年,市场就完全不一样。我们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但业务并没有爆发式的增长,

经过几年后企业高层有点灰心,想要转应用开发。应用开发的技术含量不高,很依赖商

务关系,我们这个技术型公司的转型并不顺利。

我在公司做过不少业务线,比较早发现这个问题,后期也慢慢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

出路。当时我的一个同学,他一毕业就进入了证券行业,2006 年出差到上海,给我介

绍了证券分析师的工作,我一听觉得挺好的。我不喜欢天天坐在电脑前做码农,更喜欢

和人打交道。证券分析师可以经常和各种人交流观点,但又不像纯销售那样天天做“三

陪”,可充分利用我软件行业的技术知识,能兼顾技术与市场,这正是我理想中的工作。

就这样,我结束了 5 年程序员的生涯,转到了国金证券做计算机行业分析师。

那一年,牛市也刚刚起来。

从卖方到买方,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我做出了行业前 10%的业绩

在做卖方研究员以前,我对投资没有太多概念,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起。刚进国金,

我发现和我同一年毕业学经济的同事,已经是首席或资深分析师了,基本领先我 5 年。

不过没有关系,我相信,有实力的人可以很快弥补这个时间差。

我学了多年的计算机,在软件公司也做了 5 年实业,要理解软件行业是比较容易的,

比如云计算、中间件这类技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但对我来说却是轻车

熟路。计算机公司想要忽悠我是不容易的。

在国金证券待了 2 年,华宝兴业基金的研究总监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去买方。同

样是做研究,卖方重点是把服务做好,推荐股票是次要的,我的兴趣不在兜售服务上,

买方则是直接为投资经理提供股票,观点要明确,更注重实战,真枪实弹上战场才是我

想要的。我没有太多犹豫,选择了跳槽到华宝兴业。

没想到,在华宝兴业一待就是 7 年。2008 年 6 月底我到华宝后,负责整个计算机

行业。第一年我推荐的股票让基金赚了不少,很快就被提升为基金经理助理。跟研究员

相比,这个职位让我熟悉了更多的行业,进行了更深入的行业比较。只做一个行业的研

究时,看问题的视角会比较狭窄。你可能认为你看的某个公司是该行业里最好的了,但

是如果多看几个行业,拿它跟其他行业的公司比,可能就不行了。3 年的基金经理助理

的时间,让我覆盖了更多不同类型的行业和公司,也让我明白了行业之间的传导和轮动

机理。这些都为我做基金经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 年中,我开始管理基金,直到 2015 年离开公募。期间业绩都还不错,三年

下来基本排在行业前 10%,也拿到了三年持续回报股票型明星基金和三年期开放式股

票型金牛基金奖项。

努力的回报或许会迟到,但却没有缺席。我的投资之路虽然有些曲折,但是我还是

做到了我想做的,业绩不会说谎。

做一家自己的公司,把我的投资理念贯彻下去

出来自己做基金经理,是大部分投资做得好的人,或者对自己投资能力很有自信的

人都会迈出的一步。2015 年,我向华宝兴业提出了离职,我打算离开了。

在自己成立公司和加入一个成熟平台的选择中,我决定自己做一家公司。在一个成

熟的品牌里,不管公募还是私募,都需要融入到企业文化里面,需要和他原有的文化和

制度做妥协,我想最终可能很难把自己的理念贯彻下去。另外,我也想看看自己是否具

备白手起家做成一家公司的能力。

在公募,投资是有很多限制的。如果我看好一个股票,能购买的比例是有限制的。

假设普通库只能买仓位的 2%,核心库能够买 4-5%,(公募基金有“双十”限制,单

一股票持仓不能超过基金资产的 10%,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持有同一支股票不

能超过该股票市值的 10%),如果我想要买 8 个点,就需要开投决会。举个例子,对

于技术复杂点的科技类公司,投决会的同事可能恰巧不懂这个行业,他们的投资风格可

能也是周期类。跟这类同事解释复杂的技术、解释成长股投资理念,甚至让他们理解公

司是做什么的都不太容易,让他们投赞成票就更难了。所以开会有时候并没有办法达成

想要的结果,最终还是只能买原有规定的比例。

我把公司取名为“丹羿”,“丹”是红色的意思,我姓朱,也是红色的意思,a 股

股票涨也是红色,把三个结合起来,就是丹,“羿”就是后羿射日的羿,比喻一飞冲天,

但没想到刚出来,我们还没有飞上天,就先遇到了股灾。

2015 年 6 月中,我们发行了第一支产品,转眼市场就开始崩溃式的下跌,6 月沪

深下跌了 16.85%,7 月下跌了 11.99%,8 月下跌了 12.43%,我们的产品在最初两个

月也跟着大盘一路下探,引发了不小的回撤,这也成为我们产品随后 5 年最大的一次回

撤。不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抓住了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到年底基金只有微弱的浮

亏。

2017 年,我开始检视方法论的问题,对投资策略进行升级

2016 年的市场依然不好,年初发生了熔断,1 月沪深 300 下跌了 21.04%,全年

市场下跌了 11.29%,我们的表现虽然没有市场前 20%,业绩还算说得过去。

到了 2017 年上半年,我们的业绩明显跑输指数,大白马领涨,明显跑赢沪深 300,

而我们的净值跟创业板的走势一样,一路下跌。这是我入行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明显

跑输市场。原因是什么?我思考了很多,不断检视方法论的问题:我还在沿用之前公募

的模式,重赛道轻公司,以前那种四处出击的方法已经不能带来很好的收益了。同时我

以前的习惯是只看新兴行业,这也是不对的,传统的消费品公司,只要符合大市场小公

司的特点,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依然能实现持续增长,不管是茅台、恒瑞、伊利

还是平安,过去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涨。我当时发现,长期拿着好公司,做投资是

比较轻松的事情。

看 5 到 10 年,什么样的企业可以长期持续增长呢?核心因素只有两个。一是市场

潜在空间要足够大,水深才能养大鱼。二是企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护城河要深,最

好能做到“人无我有”或者“人有我优”。这种企业能够通过自己差异化的竞争能力,

即使在行业不增长的情况下,也能吃掉对手的份额实现挤压式增长。它和资本市场热衷

的各种主题概念的风口真的没关系。没有一个行业能连续三年持续在风口上。风过了怎

么办?我们都知道 13-15 年蹭互联网+概念的那些飞上天的猪,后来是怎么摔下来的。

17 年后,我们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之前的赛道转到企业上来,重点研究企业的护

城河在哪里,有没有差异化竞争的手段。经过策略和理念的升级,我们从 2018 年开始,

走得比较顺利,我们的公司终于向我们取名的寓意那样,有了飞跃的发展。这里我也想

借这个机会感谢下我们的老投资人,陪着我们一路走来,不离不弃。

我如何分析一家公司

分析一家公司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可以跟大家说几天几夜,这里就不展开了,

仅分享两个小的视角。

我刚入行的时候,研究所的老师对研究员要求很严格,都要求我们用 DCF 模型估

值,一预测就要预测 10 年。因为这是一个对参数非常敏感的模型。比如永续成长从 3%

变成 4%,估出来的股票价格就可能会翻一倍。那到底是该给 3%还是 4%呢?又或者为

什么不是 5%?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们也不懂,只是盲目写个数字,凑出个看起来不太

离谱的股票的目标价。

多年后,我终于明白用这个公式其实不用纠结于具体的数字,实际上 DCF 是一个

很好的估值分析框架,在估值的时候,逼着你要考虑一些长远的东西,例如这个公司长

期还存不存在?增速是多少?如果一个企业只依赖行业的高增长而高增长,是很难持续

增长的。在中国,很少有一个公司能够连续三年在风口上,2013 到 2015 年大火的移

动互联网概念股很多都被打回原形;2016 到 2017 年的锂电池在后面两年也很惨,银

隆也倒闭了。如果能够连续 10 年高增长,他一定是有很高的护城河和核心竞争力。在

行业不增长,行业风口过的时候,依然能够持续的增长。所以说,这个模型给了一个长

期视角,让我们去发现企业真正持续增长的本质在哪里。

另一个小视角是去看公司的管理层,我注意到,好的企业家是做好公司的非常重要

的因素。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有专注、格局、愿意分享的品质。

专注。一个上市公司只专注做一件事情,因为不管是人、资金还是时间都是有限的,

一些公司在主业发展的比较慢的时候就会想去别的行业去做一些投机。炒股的人,退出

成本很低,但是做实业的没有这么简单,跨到一个不熟悉的行业,花了很多钱建厂房找

人,不看好了不像买股票一样卖掉就可以了,沉没成本很高。2015 年很多上市公司做

跨界搞并购,到 2018 年就只能做商誉减值,那一年有 300 多家控股股东换人。我看过

太多盲目多元化的恶果,专注非常重要的,他是长期主义的体现,对自己做的事情,在

长达 10 年的时间里有信念,不为短期赚快钱的机会给吸引住,这是对企业家定力的衡

量。

格局。如果一个老板开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赚钱,那么和一个任正非这样的企业

家,大家愿意做哪家的股东?肯定是任正非。我们要寻找不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

家,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为多少人创造了多少价值,企业也是,所以一个企业家一定要

有相对大的格局,不能只看一亩三分田的事情。

分享。俗话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一个企业是一个组织,需要一个团队一起把

一件事情完成,只靠老板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企业能做多大,最终是依赖于人,

人才很重要,一定要愿意分享,让奋斗的同事分享到成功的果实。

那怎么去发现这种企业家呢?在调研一家公司前,我会去找这个企业家有没有公开

的演说,公开的言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他的价值观,第二是去现场调研,去交流,感受企

业家的气场和魅力,第三是跟踪。我们会去跟踪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比如新产品的

研发进度、销售网络的铺设进展。如果一个企业不断的兑现自己的承诺,时间长了大家

之间的信任感自然就建立了。

投资,不止是工作,也是爱好

采访的时候雪球的工作人员问我有什么兴趣爱好,我想了想,我好像真的没有什么

爱好,我大概有 20 年没有正儿八经看过电视了。我除了陪伴家人,其他大部分时间都

在工作上。你们可能觉得这样很无趣,但我却乐在其中。

我做投资不是看短线炒股票,更多是从产业、从公司出发,需要做很多的研究,要

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要研究竞争格局,研究公司。研究不仅是对着电脑,还要和人交

流。这本质是跟在学校做课题是一样的。我是理工科的技术男,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

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我总会想办法把他做出来。我是那种有研究性格的人,可能算是

做投资的一种天分吧。

做投资的都有些职业病——爱研究。例如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身边的现象、新闻,

都会去想这方面有没有投资机会。想要去了解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是怎么赚钱的,竞

争格局是什么。喜欢做研究的人,吃饭的时候、工作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会想着研

究。研究其实无处不在,就像我们买房买车,也都会去看看地段、车型一样,甚至周末

想出去吃饭,也会去研究下周边哪个餐馆有特色。

除了研究股票,我平时还会看一些书,看得比较多的是企业类传记的书,比如讲星

巴克的《将心注入》,讲耐克创始人的《鞋狗》,从这些书里可以看到,一家伟大的企

业是如何长大的,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管理层在企业战略、经营战术上是如何抉择从

而克服困难的,这些内容是无法从财报和研报中冷冰冰的数字里感受到的。

回头去看企业过去做了什么,也会加深我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有些企业天生就是

好行业,天生具有很高的门槛,但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普通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都是历

经几轮厮杀,在一步步的战略决策中领先对手,铸就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企业之所以能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人”,在于比竞争对手更

优秀的管理层和业务团队,方法易学、团队难求,也正是管理层对于商业模式的深度思

考和前瞻布局,带领公司在不起眼的行业里一步步走出自己护城河,一步步领先与对手,

走向成功的彼岸。

这也是研究的乐趣之一,从财务数据到商业模式,从商业模式到管理层,不断抽丝

剥茧挖掘挖掘出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我一直致力于去寻找最优质的资产,这些最本质

的东西不断引导我去找到它们,然后把它们作为自己投资生涯的非卖品,因为在未来,

它们都会是最稀缺的资源。

5. 刘明月:投资如善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作者:@善水源资产

发表时间:2021-01-21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刘明月当初只是为了好就业而选择读了理工大学的工科专

业;毕业以后顺利进入美的、广州冷机的他本可以一路到底成为出色的机械工程师,却

因为同事的一句话毅然转向金融领域;投资路上历经几轮牛熊市场沉浮, @善水源资

产 刘明月回溯往事可能会发现,也许自己走上投资这条路,是冥冥之中就安排好的。

我的第一次“投资”选择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因为我在家里

排行最小,从小比较受父母偏爱,小时候特别调皮,小学时语文常常不及格,但对数字

和数学比较敏感,数学总是 100 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不

喜欢就不学。母亲对我一直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法,面对我极度偏科的学业,没有强求

矫正我,直到初中二年级的某一天,没有任何征兆,我突然就开始沉迷学习了,到了初

三各种奖项加持,成了村子里口口相传的“别人家的小孩儿”。母亲给我的教育让我受

益良多,我从小做事情的态度就很积极乐观,性格也开朗。

在我之前,家里没有任何亲朋好友从事金融行业,小地方的生活很单纯,我对上大

学都还没有什么概念,更谈不上做投资。高三我以高分考进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

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我在高中时代数理化成绩比较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学就理所当然要在理工科

中选,后来可能觉得工学好择业,就选了工学。本科学校当时在国内理工领域地位能排

到前列,从这里走出了不少科技界的大佬人物。母校对学生的培养非常全面,学科多,

学生的学业很重,但现在看来是打了一个很好的底子。

大学四年我的思维、眼界都打开很多。学习之余我也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喜欢体

育锻炼,比如篮球运动,对我的性格塑造带来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能更好地融入

集体,与人相处,与团队其他成员做好配合。 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广州,先后进入广

州冷机、美的集团研究所工作,因为学的是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专业,就从事了智能与

低温技术的研发,那时的工作就是拆解冰箱压缩机和空调系统,换零部件、改变参数、

做实验,每天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穿梭,渐渐的就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于是我决定

通过考研来改变现状,当时也没想过要考金融,还是在准备原来的专业方向。有个同部

门的研究生前辈告诉我说,“你如果还是考压缩机方向,那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刚好此时有个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学霸同学在备考中山大学的金融

专业,我想学霸选的专业应该不错,仔细斟酌后我决定破釜沉舟,就把广州冷机给我的

一点原始股卖掉作为未来的学费,最终也如愿考上了金融专业研究生。

广发十年,造就我对“周期”的研判

2003 年是我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经历了工作、读研,在找工作的时候我吸取了

本科毕业找工作的经验,把工作的范围铺广了些,基金、证券、银行和学校,广撒网,

哪里需要去哪里。当时金融系毕业生最好的选择就是去公募基金,通过我的求职战术,

最终获得了一个去广发基金实习的机会,那时广发基金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我是第一

批实习研究员,被分配看周期品。虽然公司是刚刚成立,但一切考核体系都是参照广州

成立最早的易方达基金,各方面选拔其实都很严格。

在实习期将满的考核期,我花了七八天的时间专心撰写研究报告,答辩的时候面对

着公司所有的基金经理和管理层领导,阐述我的报告。这是一份对钨行业的深度分析报

告,推荐的个股是厦门钨业。要知道,广发基金的领导就曾是厦门钨业的保荐人,我要

是分析的不到位,就立马会被拆穿。战战兢兢中,我完成了我的阐述,主管投研的朱平

总评价,“这个报告已经达到中等研究员的水平。”就这样,我作为首批研究员进入了

广发基金研究部。回想起来也很感慨,我在学校的时候从未炒过股,连账户都没开,K

线图也没看过,就是一张白纸,系统训练完全是从广发基金开始的。

进入广发基金后,我从有色金属开始研究,挖掘的第一个牛股是宝钛股份。当时通

过行情系统看到负责的有色金属行业涨幅不错,就去看基本面,然后去上市公司调研,

刚关注时只有 5 块钱,报告写完就 7 块了,基金经理在 10 块钱的时候大举买入,2007

年最高时涨到 88,涨了 10 倍。那时是大宗商品投资的黄金时代,铜、铝、锡等出现了

一批大牛股,也是在那一段时间,让我对周期股的理解刻骨铭心,同时见证了周期股的

魅力和杀伤力。刚开始随着金属价格上涨,上市公司基本面超预期,股价波动上升,其

上涨之快让一切成长股都显得逊色,但随着价格回落,上市公司股价也一泻千里,又让

持有它的人痛不欲生。

大宗商品是强周期股,我同时还研究机械行业,我给它定义为技术周期股。它有很

多细分的子行业,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矿山机械等,每个机械都是一个子行业,每个

子行业景气度不同,投资逻辑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这类技术周期股,技术壁垒一旦突

破,供求关系发生逆转,行情就结束。当时挖掘了一批机械牛股,比如中国船舶、三一

重工、天地科技。

后来我接手了研究部的管理工作,既要研究宏观策略,还需要对各行业做一个对比,

于是增加了医药、食品饮料、传媒等行业,研究的广度扩大了。跟踪宏观策略一年多对

我的帮助很大,我对估值对比、行业配置、组合管理也有了概念。在做研究员的时候,

我几乎每年都能获得比较高的内部评分,排名也保持领先。2009 年开始做投资,像每

个初出茅庐的基金经理一样,起初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进行了一段高强度的学习,经常熬

夜看报告,将各行业代表公司的报告都深入研究了一遍,对公司的估值和行业的景气度

增加了一些认识。

在投资中,我不断复盘总结分析,对价值、成长、周期、强周期、技术周期做了区

分,对空间、壁垒、治理结构、团队等选公司的标准有了一些辨识,价值投资体系慢慢

形成,偏好成长的投资风格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通过选股来赚业绩成长的钱。这种

风格也得到投资者认可,我管理的第一只代表性基金广发聚瑞(2012 年获评三年期金

牛奖)发行时规模就达到 70 亿元。到后面管理的 3 只基金规模总计超过 100 亿元,这

样我获得了管理大资金的能力。在管理广发聚瑞期间,投资了一批表现较好的公司,有

海康威视、大华股份、金螳螂、东方园林、白酒等等,在当时都有过比较强势的表现。

回顾来看,我的投资体系是不断进化的,从强周期的大宗商品入手,到周期性较弱

的机械,再到策略涉及全行业,最后聚焦成长,能同时拥有这些经历的投资经理目前在

行业里可能比较少。尤其是大宗商品,要研究好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兼顾政策、价格、

汇率、利率等因素,既有基本面属性又有金融属性。

股灾历练,市场让我更重视“仓位”

出于职业规划的考虑,我在 2014 年 10 月向广发基金提出了辞职。离开后加入中

欧基金,管理的第一只基金是中欧明睿新起点,这只基金于 2015 年 1 月 29 号成立(由

于基金行业相关规定,使得我从广发基金到中欧基金后需要一段时间的静默期)。到当

年 6 月份,基金净值从 1 元涨到 2.142 元,净值上涨 114.2%,超越上证指数 63.7%。

由于净值表现优异,基金规模冲到了 150 亿。2015 年 5 月份静默期结束,此时恰

逢市场高点,1 个月后遭遇股灾,基金净值跟着回撤。我当时看好并重仓了互联网+金

融,系统性风险叠加金融向下周期,在 6 月至 9 月期间基金净值回撤超 50%,表现不

理想。后来总结了两点教训,一是公募基金最低仓位限制且业绩考核标准为相对收益原

则,无法通过降低仓位来规避净值随市场快速下跌而大幅回撤的风险;二是看好的互联

网+金融行业受到超预期的监管收紧政策的影响,板块下跌幅度超过大盘整体。

不过,在 9 月份市场见底后,重新精选了行业和个股,基金净值快速提升,到年底

净值上涨了 53.2%,再次超越大盘。2015 年全年来看,仍然取得了累计收益 30.4%,

同期上证指数上涨 8.5%,获得超额收益 21.9%,在经历建仓期、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

下仍取得了较好的超额收益。

从 2015 年的投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在泥沙俱下的行情中,“仓位控制”显得多么

重要,对仓位的控制精了,就能够有效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

2016 年以后,因为遇到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倾注在基金的管理

上,直到 12 月还是不能集中精力关注组合,出于负责任的态度,就卸任了基金经理。

虽然投资不尽如人意,但我对自己的投资能力从来没有怀疑过,也没有动摇过自己对投

资的信心。我的公募基金管理生涯经历了广发期间 5 年熊市管理基金净值翻倍,也经历

过 2015 年股灾业绩回落,回首两次熊市是截然不同的,在广发基金的 5 年熊市里,其

实仍然有结构性机会,通过自己精选个股,每年仍能获得少量收益,比如 5 年获得 1 倍

的超额收益;但是 2015 年是泥沙俱下的行情,如果仓位没有调整,业绩很难做好。我

个人认为,在结构性行情和牛市中不用太关注仓位,但是如面对 2015 年和 2018 年的

系统性风险,降低仓位,这是很有必要的。

私募创业是成就“价值”的方式

离开中欧到创立 @善水源资产 的中间这段时间,我除了调养生息,也体会到远离

市场是什么感觉了。不像以前,总是忙碌的调研和工作,好像没有关注市场就没法生活。

对人生也做了一些沉淀,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做研究、如何做投资。学习一家公司从亏损

到转折到成长再到蓝筹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公司会有不同的投资逻辑,在学习过这些不

同公司的投资模式后,我认为还是有业绩的公司更好把握。

我也思考了如何在绝对收益的前提下赚取相对收益,又重新看了一遍投资相关的经

典书籍,比如巴菲特、费雪、彼得林奇、黑石的成长史等等,也读了人文、历史方面的

书籍,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基金经理的价值就是为社会的融资和定价做出一些

贡献。我们投的不是筹码,而是一家公司,买入公司不要时刻想着卖,要想到它的价值。

从公募转做私募其实是因为我有一个创业的情结。广发基金是业内一流的公募平台,

我从广发基金到中欧基金,就是被中欧基金事业部制的创新做法吸引,想去尝试这种半

创业的状态,专注于做投研,但进去以后发现还是有一定的弊端。在中欧的短暂经历使

我更有勇气也更有信心出来做一个公司,也想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提出一个新的挑战。

公募时我曾在给投资者的一封信里提到“要为普通大众去理财”,在休息的那一年,

这个想法有了升华,作为基金经理不仅要为普通大众理财,更要为一切合法收入者理财,

不分收入高低,这是金融从业者的责任。

转做私募基金后,我的心态更稳定,不会顾虑排名或者跟别人比较。投资策略方面,

我在公募的时候给人印象是进攻性强,“矛”的特点突出,到了私募就更加注重安全边

际,要加上防守的功能,补充上“盾”的特点。公募和私募最大的不同是仓位制度的不

同,阳光私募最低仓位可以是“0”,这是私募最好的工具。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在公

募时,仓位是选修课,在私募,仓位就变成了必修课。

另外,从制度上来看,公募追求相对收益,私募是做绝对收益,要求更高,对自己

的能力是一个更高的锤炼,挑战更大。投资的终极目标是获取持续的绝对收益,这也是

投资的本源。说回 @善水源资产 ,我把公司看作我的创业果实,就像“善水源”这个

名字的立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管规模大还是小,都希望我们能做

到业绩持续优秀、能为投资者带来稳定持续复利回报,能成为国内领先的私募基金管理

公司。

投资是要不断坚持学习,每天看研报是学习,同时也少不了多读书。除了投资的书,

历史、人文类的书我业余也都会看一些,广泛地摄取知识也有助于开放自己的认知。

除了投研工作,我业余喜欢篮球和网球。篮球运动除了能锻炼身体还讲究团队作战,讲

究组织和战术,这与投资的配置和组合很相似。正所谓所有最好的运动员在一起不一定

能打好一场篮球,在团队中,个人特点要服从于集体配合。同时篮球也让我广交朋友、

性格更开朗。

网球运动员李娜是我的偶像,她有一本自传《独自上场》,读完这本书就感觉基金

经理跟网球运动员一样,虽然背后有强大的组织,但组织是组织,到了战场上都是自己

一个人面对,随机应变,独自上场,没有勇气是不行的。在技术上只有越全面才能越接

近成功,进攻和防守之间要做好平衡,速度、力量、动作等所有方面也都要照顾到,有

艺术成分在里面。比赛是常态,但心态上要保持平衡,每一次都要发挥自己最佳的动作。

做投资一样,是一种艺术,不能剑走偏锋,空间、估值、壁垒,一切只有刚刚好才能挖

掘到牛股。再谈谈我作为一个投资人,自认为的优势和劣势:我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

和韧性比较强,这是我做基金经理的优势。从专业基础上看,我学生时期数理化学的好,

逻辑能力比较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上大学时唯一拿 100 分的课。理工科锻

炼了我的严谨,金融补充了我对社会学科的理解。我敢于坚持但不偏激,能够不断学习,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做基金经理以来,我偏向价值成长投资风格且都是纯股票

策略,在短线交易操作上水平不算高,对债券、期货、期权投资的经验不那么足。所以

我构建投资组合时,如果非常看好的公司估值和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或变化的情况下,

一般持仓周期可能在 3-5 年以上,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复利。

想要做好投资,必须要勤奋,需要不断搜集数据,需要严密的逻辑分析,注重平衡,

把握好度的艺术,尽量提高预测成功的概率。作为基金经理,我认为最为要紧的是要注

重格局与方向,做好风险控制。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两个我过去投资经历中最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

我对安防行业的投资比较成功,比如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他们都属于有技术壁垒的公

司,2010 年我预判安防行业空间会非常大,从治安管理到医疗教育等,行业扩展需求

很大。地域空间上,有从省级城市到三四级城市普及的趋势。再看行业竞争格局,行业

第三与海康和大华的差距相当大,它们的过往业绩、团队、治理结构都不错,未来业绩

持续增长的概率也很大。就是估值水平当时偏高,PE 25 倍,相对于煤炭银行都高了 10

多倍。但我个人判断这个估值水平并不高,因为他们成长持续的时间够长,给个 25 倍

—35 倍是可以的。后来证明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它们的业绩一步一步兑现,2010 年年

报到 2013 年报,PE 区间 35-65 倍,中枢 50 倍,估值一直比较稳定。

2015 年对互联网+金融的投资,我对当时政策超预期收紧没有做出仓位上彻底的

调整,造成 2015 年股灾时出现大回撤。当时重仓了东方财富、同花顺、恒生电子、金

证股份,他们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前二,对他们的空间非常期待,如果没有宏观调控,

这个方向是很好的,转型爆发性很强。但最后恒生电子和金证股份因为牌照受限不让做

互联网金融,业绩没有兑现,东财和同花顺也因为行业的周期性受到了影响。

从那次经历起,我认识到,预测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面对市场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犯了错要及时认错,及时修正,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预测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政策、基本面要勤于跟踪,这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错误

不要那么大。

6. 进入创业第七年,一起见证这位 90 后投资老将的

成长之路

作者:@磐耀资产辜若飞

发表时间:2021-01-21

他受家人影响从小开始接触投资。18 岁大一开始第一次实盘操作,22 岁大学毕业

后作为行业研究员正式踏入投资领域,23 岁开始作为基金经理积累私募基金管理的经

验,24 岁选择创业,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如今他管理规模超过 50 亿长期业绩领跑

市场。他就是 90 年磐耀资产创始人辜若飞 @磐耀资产辜若飞 。

在开始做投资的那几年,他尝试了绝大部分投资方法论,与之对应的是经历了各种

教学费的过程。但幸运的是,这些交学费的过程并没有让他放弃对投资的坚持,反而让

心态坚毅的他更快地从中成长,经历各种风险后他认识到投资中风控严格执行的重要性。

在投资早期阶段尝试了不同的投资方法论后,他逐渐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

在和辜若飞的交流中,他语气平和,表达谦虚、诚恳,但在他有条不紊的分享中可

以感受到他对投资的热爱。从他对每一段投资经历的透彻剖析中,能看出他对投资、对

市场的深刻洞察。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在投资上长期的严于律己、缜密的思考才能让他从

几年的投资实战经验中迅速进化,把从小埋藏在心里那颗对投资的兴趣种子不断地发展

成为一家规模超 50 亿的私募公司。

早期的投资经历让我充分地感受到市场风险

我接触股票其实还挺早的,因为家里做投资的人比较多,比如父母和家里的很多亲

戚,算是从小就耳濡目染。

记得小时候就经常被带到证券公司营业部,那时候证券公司还是用大屏幕滚动股票

价格的。虽然当时我也看不明白,但印象中家里的很多东西都是通过股票投资赚来的。家

里的书柜中投资类的书占比也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会偶尔翻一下,潜移默化在中心里埋

下了一颗做投资的种子。

我属于比较有主见的人,上大学后就在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出于兴趣学了金融。

当时所有的金融类课程,我只对证券投资这一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对于不太感兴趣

的科目我就没那么上心,所以大学的绝大部分精力都专注在证券投资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2008 年,也就是我上大一的时候,我开始实盘操作。我买股票

的第一天,买的第一个股票当天就涨停了印象很深刻。记得当天刚开好户,准备第二天

试一下。开户的当天晚上看到一个政策性的新闻,那个时候还比较流行炒地图,就是政

策走到哪儿,受益的股票第二天就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一知半解之下买了一只当时受益

政策催化的股票,买入涨停后心情还是比较开心的。殊不知,接下来等待我的是长达几

年的磨砺。

早期作为一个新韭菜自己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成型,我经历了市场各种各样的风格切

换,尝试了绝大部分的投资方法论。

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我是延续非常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体系去实践,投资有时候方

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时在我看来,消费和医药都是长期非常好的行业,所以我选择

专注在这两个赛道的标的。但那几年很多持仓标的都遇到了风险事件。比如我曾经持有

的一个医药股中恒集团,当时可以算是行业的核心白马,高成长低估值好赛道,当时它

的股价从 2008 年开始涨,一路都是大牛股,差不多涨到了 2011 年。这期间我一度不

断加注,但后来遇见了短期的黑天鹅事件,股价很快就腰斩了。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比较难忘的经历。虽然亏了不少,但这个经历告诉我即使是长

期以来非常优秀的公司,也要不断地去跟踪它整个基本面的一个变化。风险往往是突如

其来的,要做好风险的应对而不是一味的长期持有,并且要做好事前的风控,做好行业

以及个股的分散化配置。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是重庆啤酒。那个时候这只股票也是一路牛股的走势,

但同样的也是在 2011 年的时候遇到了黑天鹅事件,短期下跌得很多。虽然重庆啤酒并

不是我的重仓股,但这个事件让我对风险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并更加认同了 “重大

事件分析法” 的体系,即高涨幅高估值高预期的股票,这个时候出现重大事件,可能

不论是利好还是利空,时间节点临近都是卖出的时间节点;相反的,长期好赛道里一些

低涨幅低估值低预期的股票,这个时候出现重大事件,可能会迎来一次买入的机会。比

如 2013 年茅台被限制三公消费以及塑化剂风波跌到历史低估值区域,利空不断一片悲

观声中迎来重要买入机会。

做投资早期阶段,我也曾尝试了很多投资工具。 我是第一批开股指期货的人,也

尝试过商品期货,各种各样的投资工具,我全都参与尝试过,所以有时我会说自己也算

是经历过花式亏钱的人。 在这些早期的投资经历中,我所感知到的市场其实都是风险

在不断释放的市场,经常让有我亏到心如死灰的时候。但现在回头看,早期阶段的经历

对我个人的投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书本中看到的风险,它永远是停留在书本中的,

而切身地体验市场风险释放时所带来的感受是直观的、冲击是强烈的,让我在投资早期

便形成了一种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并在投资中做到一直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而这两点

也成为了我一直以来做投资的重要基石,行稳方能致远。

投资体系的形成 --- 价值与成长并重,安全边际是核心

随着投资经历的不断积累,我自己的投资体系逐渐形成,核心就是寻找好股好价,

捕捉未来变量,我做投资是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以及估值提升的钱,而不是去做市场的

博弈,始终保持敬畏心、好奇心、责任心。

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市场环境已经风格变化后,我慢慢发现这种始终秉持着寻找安

全边际的理论体系是具备自适应性的。其实风格就变成了不给自己贴风格的标签,没有

成长的价值不是价值,没有价值的成长不可持久,保持适应性的风格就是我的风格。

在成长与价值并重的选股思路之下,影响投资业绩表现的只有行业选择以及具体标

的选择上的胜率问题。我通常会选择 3 个以上的行业进行组合配置。择股做好之后还有

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择时,择时很难,我做择时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出多么高的超额收益,

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平滑曲线控制风险,经历了无数次大级别风险释放后,直观

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个行业活得久最重要,大级别风险释放来临的时候,如果不做仓位

控制,那么净值的回撤是完全不可控的,从私募基金运行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应该以绝对

收益为核心兼顾长期相对收益,所以回撤的控制是重要环节。

在立足基本面研究和关注标的安全边际之外,行业选择上比较偏好满足低估值、有

增长、低关注、低配置、有催化这五点的行业和公司。

首先,低估值,有增长,这符合我买股票是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钱以及估值修复

的钱这个出发点,长期来看价格终将回归价值,这两部分收益长期看是可以通过深度的

基本面研究去获得。

低关注、低配置的考虑是因为其实在我的理论体系里面偏逆向投资的部分。如果市

场关注过度、机构配置过重的话,后续超额收益大概率是降低的,就像比如说人多的地

方怎么可以能有便宜货一样,所以对市场高估值、高关注、高配置的标的我会更加谨慎

一点。相反,我喜欢在长期好赛道里面去选择一些短期悲观预期非常极致,同时大家关

注度较低、配置比较低的标的去研究他们的基本面拐点,如果基本面迎来否极泰来的拐

点,那么随着基本面逻辑的逐渐验证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增量资金进来,可能会从低关注

低配置变成高关注高配置,这个变化是可以充分打开股价向上空间的。

有催化这个偏好也比较重要,因为逆向投资很重要一个问题就是可能需要消耗很多

的时间成本去等待价值发现的过程,那么如果这期间有较多的行业以及具体的催化,可

以大大缩短价值发现的过程。

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前瞻性,坚守初心

我始终坚持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和前瞻性,投资需要有一点信仰,方法论一旦根深蒂

固到你的骨子里,是很难发生变化的,因为它和你的投资信仰是紧密相关的,包括你的

投资偏好、价值观等。我比较喜欢逆向投资,而逆向投资思维在追寻安全边际的时候一

定和市场绝大部分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因为当真正非常具备安全边际的时候,可能都

是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极度悲观才会把黄金当石子卖。经过这些年投资历程中多轮的

洗礼后,我也逐渐习惯了跳脱于市场情绪之外,保持思考的独立性,用相对比较客观冷

静的眼光看待市场。

羊群才会结伴,猛兽总是独行。我享受这种孤独的狩猎感,最开心的其实也是自己

的投资判断慢慢得到市场验证的过程。

24 岁我选择了创业,时间终会犒劳优秀的管理人

2014 年末,我 24 岁选择了创业,成立了私募公司磐耀资产,做投资久了越来越

发现这个世界大器晚成是很少见的,优秀的人往往很年轻就有不小的成就。

我是因为对投资接触得比较早,到 2014 年,自己参与 A 股市场的投资已经有六年

了。同时对私募行业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私募这个

行业未来成就的高低和净值曲线息息相关,能够尽早把自己的策略完全执行下去逐渐积

累过往业绩就比较重要了,所以我创立了磐耀。

各行各业的创业都不容易,创业本身也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路径。从整个客观数据看,

私募和别的行业创业差不多,生存率并不太高。虽然私募行业的创业也很艰辛,但在我

看来,二级市场投资是特别公开公正的一个市场。如果公开过往业绩足够长,能证明你

具备相应的投资能力,时间终会犒劳管理能力比较优秀的管理人。基金经理最核心的竞

争力在于理念是否正确、研究是否深入、心态是否平稳,剩下的就是做时间的朋友用客

观的长期业绩去证明自己。在公司成立的过去完整六个年度中,我们经历了 15 年下半

年股灾、18 年这种市场比较难做的年份,但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选股要有安全边际、

选时控制回撤幅度以及严谨的风控体系,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穿越了所有股灾式的下跌。

今年是我创业的第七个年头。我的创业愿景很简单,就是力求中长期收益处于市场

头部,就像磐耀名字的由来守如磐石,攻如耀阳。

7. 十余年历经两轮牛熊市场洗礼,我的本能和看见

作者:@于冀资产

发表时间:2020-09-08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

拥有理科生背景的 @于翼资产 张熙,可能在已经踏入大学校门时都不

会认为自己会和金融行业有如此密切的关联。“两个人,一本书,改变

了我的择业轨迹,后面的事情,就交给自己勤奋的本能了。”

不想敲代码跨专业考研到经济学,就业时遭遇金融危机

我于 2001 年读本科,专业是信息工程移动通信方向。在做毕业设计的

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与工程师职业背道而驰。通信工

程师主要的工作是写代码、做基站的软硬件测试。很多同学毕业后会去

中兴、华为工作,我看到过太多师兄师姐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后的生活状

态,那可谓是“日渐头秃”。所以当时我对想换专业考研的种子就埋下

了。

转专业不是一时脑热瞬间就决定的事。现在想起来当时影响我的可能有

两个重要的人和一本重要的书:

我的室友兼同学(到现在一直是好友),总是在读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

因此我也跟着看。慢慢的,对经济和金融的兴趣与日俱增。

另一个同学也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钻研,转换到经济学专业。

这两位好朋友,帮我拓宽了眼界,使我看到更大更丰富的世界。第一位

朋友留校做了老师,第二位出国后又回来创业。我们至今也保持着联系,

经常就市场进行讨论。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翻到一本书叫做《人类行为的

经济学分析》,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无意中看到的这

本书却让我有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感受,我发现通过经济学模型可以去

解释和预测社会和经济中的很多事情,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看待这个

世界的角度和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复旦后的研究生阶段跟我本科时理工院校的氛围差别很大。当时我周围

很多同学,包括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们、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都很早就

到社会上去实习,特别是早早就接触到各类金融机构,我在研二下半学

期开始也逐步开始通过实习接触和了解金融行业。

2006 年有一波大牛市,周围都是学经济和金融的同学,所以很多人都早

早地进入到股市中开始投资,在耳濡目染中,我对市场的兴趣和认识也

日渐增长。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却给我们这届当头一棒,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看得

很清楚。但到了 2009 年面临毕业的时候,影响就十分明显了,金融危

机给国内的就业市场造成了非常大困难。

比我们高一届的那些师兄师姐们找工作都很轻松,大多去了比较大的基

金公司或证券公司,很容易就拿到 offer。可到了我们这届,证券和基金

公司的招聘名额就很少了,能拿到 offer 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

师兄师姐很多都进入到金融行业里,但我们这届的同学们绝大部分都去

考了公务员,进入国企或者银行。我们同一届同学中进入到这个行业的

也就四五个人吧。

职业生涯中的两个贵人

我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遇到多位引路人,我也非常感恩一路有他们的教

导和提携。

第一位引路人,是我研究生阶段的导师,现在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军教授。在他的指引下,我首先在经济学领域里恶补了很多知识,

后又尝试着在学术上做一些研究工作。在研究生阶段,张老师教会我很

多——如何做学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从经济学的角

度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着眼于中国,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思维方

式也逐步从理工科转向经济学的方式。

第二位引路人是黄燕铭老师。当时他是申万研究所的副所长。我找工作

时看到申万在招聘宏观分析师,就提交了申请,面试中与黄燕铭老师结

识。当时应聘的职位没有通过,但黄老师把我介绍到了另一家券商研究

所。其实当时我还不知道黄老师把我推荐到了哪里,只是因为我对研究

这个行业十分感兴趣,所以也没有问太多就去了。入职后才知道黄老师

帮我推荐的是计算机行业里非常资深的分析师——龚浩老师,那个时候

他已经拿了很多届的新财富第一,非常资深。后来黄燕铭老师去了国泰

君安做研究所所长,我在后面几年间也去参加了他的培训,与他进行了

多次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的思路和体系受了他很多影响。黄老师是国

内券商卖方研究框架和体系的构建者,这套体系至今仍然是市场机构投

资者使用的主流方法。

印象深刻第一支股票

2012 年左右我开始高度关注港股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之后,

我在港股开了户,准备小试牛刀。

当时买的第一只港股叫文化中国。之所以买这只股票,是因为在北京做

调研时,机缘巧合之下见到了文化中国的董事会主席,我们聊了很久,

对公司业务和规划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之后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

和行业小伙伴集体调研了文化中国。这次对公司了解更加深入,特别是

对公司主席在影视圈的资源整合能力印象深刻。我判断这是一个很好的

投资机会,所以就在港股市场买了这只股票。买入的价格大约是 0.41

元。拿了很久一段时间,股价跌到 0.31,随后听说这个公司内部发生变

故,对股价产生了负面影响。初入港股市场还是秉承严格的止损纪律的,

于是我在 0.33 元左右的时候就卖掉了所有的持仓。而跟我一起买的小伙

伴因为机缘巧合没有卖,大概过了几个月,阿里借壳了,现在叫做阿里

影业。于是股票当天涨到 3.2 元。

这段经历真是令我终身难忘。因为当时我在华安基金看传媒行业,在整

个传媒板块我们研究和布局了很多公司,这部分收益非常丰厚,我自认

为对传媒类的公司还是有很强的定价能力,结果在港股市场上自己出手

的时候一塌糊涂。

职业路径瓶颈使我决心去做投资

2011 年之后我开始做买方,在华安负责科技版块,那段时间传媒版块的

机会非常多,我们抓住了新媒体崛起的板块机会,在这个领域重点布局,

获益颇丰。我自己也感觉在寻找投资机会这方面做的还不错,有些东西

想总结下来,做成可以沉淀和分享的干货。当时我本来的想法是一直做

研究,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成为资深的行业专家,同时也可以培养一些新

人,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可是后来发现国内这种职业路径很少,很多

机构并没有设置类似的职位和发展规划,在我看来还是有些失望的。于

是考虑再三之后,觉得还是走出这一步,从研究转到投资。就这样,我

14 年从公募基金离职,进入到绝对收益投资领域。

我的职业生涯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从卖方到买方到私募基金公司合伙

人。

第一阶段是研究生毕业之后加入到华泰联合证券做卖方分析师,主要覆

盖计算机行业,工作的内容是做行业和公司研究,同时服务客户,做推

介,写报告等。现在回头来看,做卖方分析师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

行业研究,就是怎么去看行业、怎么去分析一个公司,有哪些关键要点

是要在短时间掌握的。

第二个阶段是在华安基金做覆盖科技行业的买方分析师。那三年有余时

间里是我成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华安基金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基金公

司,它所匹配到的卖方研究资源非常丰富,相当于我在一个买方大平台

去跟各路高手持续学习。除了在卖方就学会的行业分析之外,又对公司

如何定价、公司的股价与价值之间的差异和波动关系,怎么进行预期管

理等等这些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第三个阶段,从 2014 年年中至今,跟朋友一起合伙成立了私募基金公

司,管理自己的产品。这个阶段就是在做投资的工作了。我们的基金公

司刚刚起步时规模比较小,所以基本上是投研一体,大部分的研究线索

也是需要靠基金经理自己去搜寻。在这个阶段,我又完整地经历了一个

资产管理公司从小到大的完整发展过程,完善和打磨了自身的投资能力,

包括对行业的研究分析、对个股的选择把握,最后落实到构建成的一个

可以满足投资人预期收益的组合中去。

两轮完整牛熊市场的洗礼之后我的投资体系日益完善

2009 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历经两轮牛熊转换。第一次是 2009 年时,当

时在国家的 4 万亿 5 万亿刺激下的牛市,之后来到了 2012 年的熊市;

第二轮是 2014、2015 年的成长股大牛市,之后牛市-股灾-熔断,进入到

2018 年全面熊市。

回过头来看,我的三段大经历,从卖方分析到买方分析到私募基金管理,

其中也有在向各路牛人讨教,我对行业的研究能力、公司价值的分析能

力和组合的管理能力都在不断地熔合、锤炼。两轮牛熊之后,我的投资

能力和体系达到逐步完善。2017 年 9 月设立的我们一只基金,也基本将

我这段时间的思路和体系较为完整的体现出来。

(1)私募基金产品以绝对收益为导向,所以在分析投资机会的时候,

需要以公司内在价值为锚,以此作为判别的基础。如果目标公司的价格

和这个锚的差距较大,我就会寻找个中原因。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差

距?这些因素会不会变化?如果变化,多久变化?变化后给我带来的回

报空间有多么大?

(2)怎么去设定这个锚?怎么去设定和量化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呢?

尤其是对于成长类的股票,在我看来,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内在

价值,决定了它的估值。估值才是公司的真正价格。

所以把两点放在一起,通过内在价值的判别,形成锚,然后去对比价格,

寻找机会,这就是我基本的方法。

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有比较大的变化空间,特别是一些互联网相关资产

比较轻的公司,一方面它自身的模式在不断的变化和演进中,另一方面

市场对于这些公司模式的认知及其估值也是在不变演进的。所以这个过

程中,一旦自身的业务模式或大家对它模式的认知发生变化,估值的波

动就会非常大。

举两个例子,A 股目前的影视行业龙头,它大概是 2010 年前后上市,

上市以来它的主业变更多好多次,最初是制作电视节目,后来变为广告,

变为所谓地面台的电视联供网,又到后来做电影发行,再到后面的参投

制作动画等,它的业务模式变更过好多次。这中间市场对于该公司估值

的认知也是起起伏伏,最高给到过百倍的 PE,最低给过 20 倍的 PE,

虽然不一定每次定价都准确,但基本反映了市场对于不同模式的估值态

度。

另一个例子,2014 年的时候,大家对转型类的公司非常认可。那时轻工

行业出了很多牛股。大家感兴趣的原因就是本来这种轻工业公司的估值

很低,一旦去转型开始做风口浪尖上的东西,它的估值就会存在了提升

的空间。从原来的十几倍提升到三五十倍,收购过来也有一些业绩的对

赌和利润,所以就存在了双击的可能性。当年大家对这种转型类公司十

分热衷,夸张的时候甚至说只要打算转型股票就能涨。

12 年投资生涯中,这三个思考令我时刻警醒

1.扩张格局,看到未来。

我是在 2015 年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有首先具备大的格局,才

有可能获取足够大的收益空间。这件事是我的一个朋友教给我的。当然

他个人是有些极端,将绝大部分身家都用于买一只股票,就是同花顺。

同花顺是 2010年上市,大概在 2012 年左右我们开始进行交流的,如果当时去翻同花

顺的报表,这个公司大概就两三千万的净利润率,当时的市值也就 20 亿出头,最低的

时候跌到了十几亿的位置上。大概就是在这个位置时,我这位朋友把自己的全部钱都买

在了这家公司。我问他 为什么要做这么危险的事?这个公司当时看起来也没有出彩的

地方,然后他给我讲述了他对于这个公司的看法。

这件事点醒了我关于看一个公司的格局和空间的区别。彼时我还站在一

个两年该公司能做多少利润?给一个什么样的估值算出一个回报空间等。

但他不是,他看得更远,比如五年十年后整个行业,整个公司发展到什

么状态?结合对这个公司的老板和关键员工的判断,最后做下了这个决

定。同花顺从那个时候不到 20 亿的位置到现在七八百亿的位置,最多

时接近 1000 亿。

后来我也买过同花顺,也获取了不菲收益,但跟他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我意识到在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的时候,眼光和格局太重要,这个会对

你最终的收益率水平的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2. 抓住泡沫,看到情绪的风口。

整个传媒版块从 2012 年年底开始逐渐获得市场关注,整个 2013 年都涨

的很好。但整个行业的估值从 14 年就脱离了合理区间,来到一个泡沫

化的高位。当时我在第一线,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正反馈效应,也就是

索罗斯说的反身性。一个公司的股价会成为自身上涨的一个动力,上涨

的足够多,到关注的人足够多,那相关的利好和逻辑,可能就出来了。

后面 15 年整个成长股泡沫,更是让我见识到流动性叠加情绪,能够让

估值脱离地心引力。所以在后来的投资生涯中,我总是对人性抱有深深

的敬畏,市场情绪非常亢奋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多想想风险,多想想反

方逻辑,多准备几套预案,如果泡沫破裂就坚决执行纪律,这些经验在

日后有效的帮助我们控制回撤,降低了组合波动率。

3.慎用杠杆,不给市场杀死我的机会。

2015 年和 2016 年几次股灾,我身边有不少人,包括同学、朋友等,因

为加杠杆的缘故,输了非常多的钱。很多人不仅把那个牛市赚的钱全吐

了回去,而且还倒贴了很多钱;包括几个自己很亲近的朋友也是这样,

因为加杠杆的缘故,股灾时把身家都赔了进去,未来几年都要持续地还

债,去承受这样巨大的压力。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还蛮大的。所以我在

后面的投资过程中,对于杠杆的使用是非常非常非常谨慎的。在我的组

合中,不到非常确定的机会或非常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不会加杠杆的。

哪怕是比较低的融资融券我都非常谨慎,不给市场一下杀死我的机会。

不能忘记的亏钱初体验,背负极度悲观态度耐心研究终取胜

金山我们上个月刚刚卖掉。持有它的时间很长,这个公司很能体现我们

投资风格和想法。

我们关注金山软件的时间很早,因为他是一个老牌的港股科技公司,有

比较优质的资产。真正买入是在 2018 年 8 月,当时它的中报刚出来,

一方面金山云的亏损较大,另一方面游戏业务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出现

大幅度的下跌。而在此之前,我们对金山软件的内在价值进行过简单的

评估,认为它的合理价值应该在 200 亿港币左右。但当时市场比较极端,

中报出来之后公司市值很快跌到了 200 亿以下。在 13 左右的时候,我

们逐步买入公司股票,建立了我们多头的头寸。

令人意外的是,金山的股价后来还在持续下跌。我们一路从 13 块买到 9

块多,已经买成了整个组合里的第一大重仓。巨大的压力随之而来。

我们也有从非常保守的角度去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公司的价值。最惨的

时候它跌到 150 亿,自身账面上的现金大概有 120 亿;西山居业务在正

常时大概有 10 亿净利润;金山云是一个吃掉利润的大户;除了金山云,

其他的包括 WPS、猎豹这些发展势头都非常良好,手头还有迅雷等公

司的股权,所以我们认为跌到当时的位置是一个非常安全的位置。

所以我们就持续拿着。当时金山软件在我们的组合中占比 10%以上,作

为我们第一大重仓股,当时的浮亏也很大。但我反复琢磨,坚持地认为

它的资产被低估了,而股价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到正常的状态,这其中

的修复空间十分巨大的。这也是我们当时一直持有的原因。那段时间的

煎熬和压力非常大,是我这几年以来感觉压力最大的一次亏损。后来随

着金山公司将自己的办公业务分拆至科创板,金山云剥离,西山居恢复

正常盈利状态,市场开始重新认知到公司价值,股价也从最低的不到 10

元涨到后来的 20,30,一直到最近的 40 元。这笔投资也获取了丰厚的

回报。

未来我们重点布局的四个方向

科技、医药、新能源和消费。

这也是目前机构投资者一致认可的方向。市场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

虽然最近有声音说对一些低估值和顺周期的公司的平衡配置会多起来。

但我觉得从一个比较中长期的一个维度来看,这几个领域的成长型和持

续性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顺周期行业相比。

A 股的科技板块分为四个子行业,软件、电子、通信、传媒,细分行业

里面的投资机会是层出不穷的。

在我看来,但凡这种比较大的行业性投资机会的背后,都会有若干个主

要的驱动力。这些驱动力的来源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新的

商业模式、新的外界刺激,或者说国家政策等。但它的背后一定是有一

个大的主线。如果能够顺这个大主线去从中观到微观,一步步地往下去

推演,只要主线抓得正确,大概率是能找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以传媒为例,2013 年 2014 年有传媒行业的大牛市。它背后的主要驱动

力,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广大用户的娱乐习惯,从

线下从 PC 向移动端逐步转移。所带来的巨大行业变化,这其中以手机

游戏为典型代表,那个时候,只要你的公司转型能够和手游搭上边,立

刻就会有非常可观的涨幅。

2014 年-2015 年时,计算机行业也是这样。当时一些 toB 为主的计算机

的公司,开始利用自己的客户关系和技术优势切入到下游客户的应用,

从一个 toB 的一个模式逐步转向 to 小 B 和 to C。商业模式的转变带来

公司估值的重新认识,进而带来股价的快速上涨。

还有一个没那么久远的例子:2019 年开始,整个半导体版块涨幅十分惊

人。这个版块的上涨主要是以估值提升为特点。它背后的主要逻辑就是

在中美摩擦日益升温的背景下,中美脱钩的走向越来越明晰。未来中美

可能会各自建立一套科技体系,以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是目前来看中美

差距最大的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设立了大基金,持续在这个领域里

砸重金投入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 A 股的芯片公

司,在未来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技术能力比较突出,同时能够绑定

下游比较大的客户,比如华为,比如中兴,甚至小米、OV 这些手机厂,

也都会面临着估值和业绩双升的局面。因此整个半导体版块的股价表现

就非常好。

这就是我说的每个版块性行情的背后都有一个比较大的行业主线逻辑。

我们接下来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时间的维度,把我们看好的科技领

域列数一下。

第一种是从十年及以上维度来探讨它背后的驱动力,在我看来,这个维

度的科技行业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进而可能会衍生

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领域里,目前最清晰和最明确的方向就

是云计算。

中国的云计算大概落后美国五到八年的时间,如果把从 2010 年作为美

国云计算快速发展的起点,那么目前中国也已经逐步进入到云计算快速

发展的阶段。如果你去看美国市场,这几年纳斯达克的主要涨幅集中在

头部的几个科技股。这几个科技股里,除了苹果和 Facebook 之外,像

微软、Google,包括亚马逊还有 SAAS 的一系列公司都是云计算公司,

还有其他一众的 SAAS 厂商,涨幅都十分惊人。本质上也是云计算给它

们带来了估值体系的变化和股价的提升,这个是最确定的一个方向。

我们觉得在中美脱钩的大环境下,中国也会诞生类似的云计算公司,包

括做 IaaS 的公司,比如阿里云腾讯云。比如面向企业服务的 SaaS 公司,

很典型有做 ERP 的用友和金蝶,它们来自于云计算的收入增速都非常

快。这些是我们看好的十年以上维度最确定的科技方向。

第二类,从五年的维度来看,驱动力其实就是移动技术的更新换代,就

是我们讲的 5G,投资者其实从 2018 年市场就开始讲了。我们认为整个

5G 的投资会延续之前从基站到终端到应用,从硬到软的这个顺序逐步

的展开。到最后可能也会出现新的行业巨头,像 3G 时代的腾讯、4G 时

代的字节跳动这些公司。

第三类,再短一点,从三年的维度来看,比如全球范围的半导体经济周

期,比如中国特有信创产业,它的景气周期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

都会有持续较高的景气度,这个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其他

还有面板行业、LED 行业也是周期很明显的行业。还有跟下游的制造业

投资景气度比较相关的行业,比如激光行业、光伏设备等,都是有一定

的周期存在的。这些行业如果它下游的行业景气度高,格局也很明确,

我们是愿意在这里再去寻找一些 2-3 年维度能够持续性比较好的公司进

行分析和投资。

最后一类就是那些没有固定的周期的公司。比如游戏行业,可能在 2018

年遭受到外部因素的一些打压,但是在 2019 年恢复增长,到现在又步入

一个比较正常的发展节奏。比如 2019 年蓬勃发展的直播带货,经历了

初期非常高的增长到现在在疫情的影响下恢复到一个正常增长的常态;

类似的行业我们都在尝试去寻找它行业边际发生的变化,争取在那个点

上去把握住投资机会。

如果我去总结一下我在整个科技领域/成长股的领域里寻找投资机会的

方法,那就是首先要掌握整个行业和版块的分析框架和范式,在这个基

础上要更勤奋更用功更努力地去捕捉存在边际变化的点;抓住这些点,

然后去往下分析,看看这些边际变化会不会对行业内对公司造成正面或

负面的影响;再在这个基础上去分析这个变化后的内在价值和现在的股

价有什么关系,是否存在投资机会。

说起我的产品,在控制回撤基础上,去赚取稳定的复合回报。

我的一只基金,其母基金成立于 2017 年 9 月。那个时候我已经历过两

轮牛熊,的整个投资框架和体系已经比较初步建立。这个产品还是能够

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我对投资/对组合的运行和对回撤的控制能力。可能

初期还不是很完善,但到了中后期,特别体现在 2019 年之后。

对绝对收益类产品,我主要有两个想法。

第一,我的目标是从市场中寻找持续稳定的α机会,让它成为我组合回

报的主要来源;第二个就是对于某些十分熟悉的行业如果存在β的话,

我也会尝试捕捉这种机会。但是这些机会都是辅助性的,最主要的还是

α。

因为我是做成长股出身的,也经历过中间的大起大伏,完整的两轮牛熊

转换,所以我对回撤和对持股体验的要求体会越来越深。所以我在做组

合的过程中,也尽全力去控制回撤。可以说我们整个团队对于回撤控制

这件事情,是非常在意的。并且通过这两年运行的情况来看,自我感觉

还是做得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在 2018 年极端熊市的背景下,我们的组

合全年还是获得了一些正收益,具体的数字就不在此赘述了。在完成目

标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些我们不满意的地方,有可以做更好的地方,但是

我觉得这是在成长和完善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些事情。

关于投资策略的复制,我认为是可行的。这个复制不仅仅指的是管理多

个组合时在不同组合之间复制,它还意味着方法和思路的复制,意思是

我用类似的方法去得到不错的斩获。机构投资者惯用这个方法,其中也

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体现在个体差异上,而不是体现在你的方法论和

构建组合的一个主导思想---这上面我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关于投资人如何去选择基金经理这件事,难。

对于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经理的信息是相对比较少的。仅仅通过一些

访谈之类的去了解基金经理还远远不够的。因为基金经理真正的投资水

平怎么样,对信托责任的理解是否深刻,是不是会全力以赴地管理这个

组合、公平对待所有的投资者,这中间的细微差别有很多。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要对这个基金经理有足够的了解。你可以

去和他互相认识、经常交谈,知道他的思路和状态,知道他对于不同对

市场的应对能力,知道他自身的投资风格。这样是最稳妥的,但是这样

要求也很高。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做到这样。

如果不能做到上面说的那些,那就用情景观察法,主要观察两条线。

一条是他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的净值表现,比如在大熊市的时候他组合

收益率是怎样的?比如在大牛市时他的进攻性怎么样?熔断时他的回

撤怎么样?新冠肺炎时他的周净值表现怎么样?

另一条线是观察投资经理在不同市场风格下的表现:他对不同市场风格

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他不擅长不理解的市场风格,还能

否获取收益?这个代表了他主管的努力程度和快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

白马股表现好的时候,他是怎样行动的;在成长股军工股表现好的时候,

他净值表现是怎样的。这些都是观察的线。

我认为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应该具备能够应付绝大多数市场的变化,能

够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知道怎样去应对,能够保住和获取自己想获取的

那部分收益,然后规避掉不必要的风险。最主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全部精

力投入到组合构建的工作中来,为投资人获取绝对收益。

我的性格决定了我投资的态度和方向

如果说要简单概括我的性格,我认为是这四个关键词,当然它们也对我

的投资也在产生着正向的影响。

理性--投资和做管理组合的最基本要求;

包容--心态开放,拥抱市场,多看不同的东西;

勤奋--目前国内对基金经理的要求是年龄和精力都很高:年龄不到,经

验不足;超过一定的年龄,精力又不太够用了,原来熟悉的打法可能不

再适用。所以做这行要勤奋才能制胜。

认错--这一点仁者见仁。对我来说,知道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看错

的时候,要及时认错。一直认死理一直死扛的话只有两种后果,要么就

是大赢,要么就是完蛋。所以我认为愿赌服输及时止损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机构投资者的职业看上去光鲜靓丽,但实则艰辛无比,从行业分析的角

度来看,投资这个行业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行业:进入门槛低,信息不

对称严重,有效供给不足,收费模式也不尽合理。所以我们能做的,是

在做好投资的同时,尽量多跟投资者沟通,尽量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

同时设计更合理、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我

们不仅想为投资者赚取绝对收益,也想针对资产管理行业做出自己的贡

献。

8. 吉普赛 007:十年投资路,只有 2018 年亏了钱

作者:@吉普赛 007

发表时间:2021-01-28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一位机械工程设计师,他因 2010 年买房时被要求开立股票账户

而开启了投资之旅,从最初用 6000 元试水到最后把家里所有的可用资金都投资到股市

中,投资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对他而言,投资最

大魅力在于,如果在市场中赚到钱,自然就会产生乐趣,然后就会喜欢上它,进而不断

的投入时间去研究它,赚到更多的钱,周而复始,欲罢不能。他就是 @吉普赛 007 ,

今天就和秀哥一起走进他十年的投资人生吧!

我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也曾是一名机械工程的设计师

我叫范建平,在雪球的 ID 是“吉普赛 007”,这个 ID 来源于大学的时候我在图书

馆看到一篇名叫《吉普赛的家》的文章。吉普赛是一个流浪的民族,他怎么会有家呢?

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就经常用它作网名。在注册雪球的时候“吉普赛”为了加以区别,

就在后面就加了一个 007。

我来自武汉市的郊区,我们那个镇很偏僻,离麻城不远。我从小都是非常要强的人,

记得小学的时候非常流行“打撇撇”,就是将纸折成一个方形的纸片,用自己的纸片拍

打对方纸片,翻面后就算赢的一种游戏。每天课间我都会找人玩,有一次,被一个对手

赢了几把。第二天我又找到他,要赢回来,不过那个同学怎么说也不和我比了,一气之

下,我就把所有的撇撇全都撕了。自那以后,我就开始不断研究里面的手法、技巧和力

度,最后在小学里还真没人打撇撇比得过我的。

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进入初中后,农村出身的我,面对一些新的生活环境,在人群中

显得生硬和格格不入。以前小学上课不怎么听讲,就能轻松前三的我,到了中学对英语

和语文,特别是英语有畏难情绪,只能勉强在班级排到中游。面对新的世界,我自惭形

秽。还算幸运的是,在理科方面我还可以。

我的大学生活全部都是在武汉度过的。本科毕业那个时候也挺迷茫的,一般公司开

的工资少得可怜。三月份的时候,我们同班的几个同学为了参加青岛某公司的面试,坐

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前往。那个时候正好赶上外出务工人员返回青岛,整个车上人

挤人,连找一个站的位置都没有。那个时间点很晚了,我们都已经和其他单位有协议,

需要和上家单位先毁约,再和青岛这家公司签协议。该公司同意接受,不过给我们一周

内的时间办理。回来后,一个同学 2 天内就办理好了违约协议,打电话对接青岛那家公

司,不过他们说人已招满了,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不久后研究生录取的成绩出来了,

我报考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的研究生,总分、专业课与数学都够投档线,不过英语差

2 分,调剂到了本校读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我就想着找一份有“钱”途的工作。三一重工的几面都过了,不过卡

在最后的笔试。后面拿到了杭州和上海各一家设计院的 offer,最后我还是选择留在上

海。

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给一家中国台湾的公司做钢厂设计,工程地点在越南,整

个设计和管理体系跟中国大陆都不一样,磨合起来很困难。我们每周都有例会,每次开

完会后都要改很多很多的内容,设计最难的就是一直在改,一版工程设计改十来稿都很

正常。但如果施工图已经到了很细节的部分再修改,工作量是十分巨大。工程设计别人

说一句很容易,但是要细化到图纸表达中,一个专业的变化也会引起另一个专业的变化,

都要重新来做,而且这时修改非常容易出错。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一直在加班,每周六、周日都在加班。这个项目就单说工程量都

做了十几稿,他这种工程量不是像以前设计当中直接估一个重量或者价格就可以,他们

要求精确到比如螺栓大小、数量、长度等这样,后面还要画施工图图纸。很多都不能套

用标准图,越南钢厂内部有自己习惯采用的标准。

一版又一版没完没了地修改,感觉这些图纸永远没有尽头。一天,我实在是熬不住,

打电话给我们的主任,说不想干了。刚说完,不争气的眼泪就流出来了。聊完后,心情

好受一点,但是工作还得继续。这个项目熬过去之后,我越来越相信,任何时候都要做

一个坚强的人。

2010 年误打误撞入市,没想到研究股票成为我最大的乐趣

因为看过郎咸平的一系列关于房产要崩溃的书籍和录像,错过了 2009 年大好购房

的时机。在 2010 年我还是决定在上海购房,在办理贷款时,按照要求在申万开通了股

票账号。上学的时候我喜欢看一些财商类的书,当时风靡全球的《穷爸爸、富爸爸》,

是罗伯特·清崎写的,那一系列我看了很多很多,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还和这位著名的大作

家合著过一本书。后来还看过像《小狗钱钱》这种浅显易懂的入门级的读物。

入市之后,我马上想起《穷爸爸、富爸爸》中提到的股票相关的东西,他会反复看

《战胜华尔街》,于是我很快买了它的姊妹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每天中午在办

公室休息前我都会拿出来看,里面有对各种股票类型的划分和分析方法,包括一些很有

意思的讨论,比如心理调节等等,非常有用,记得在里面看到 tenbagger(几年内能涨

10 倍的股票代名词)这个词时,我的那个兴奋啊!

有一句话说过:“如果你不能一分钟理解价值投资,你将一辈子都无法理解。”从

一入市开始,我就理解了什么是价值投资,所以一辈子都不会去学习技术分析。好几次,

好朋友都要我去看看诸如欧奈尔,还有《股票魔法书》这种类型的书籍,但是我从来没

有翻开过一页。

2010 年入市的时候,我只投了 6000 块钱,当时本来的积蓄就不多,又刚买完房

子。我买的第一只股票是工商银行,它的业绩稳定增长,估值又低,后来我又买入了和

自己工作相关的行业,比如中材国际和三一重工。中材国际的历史增长很快,然后水泥

版块出现大面积涨停潮,中材作为水泥版块的总承包商,我觉得不错就买入了,随后一

个月就股票翻倍了。我记得很清楚,同时买入的三一重工涨了 35%,当时后悔为什么

没有全仓买入中材国际。

早期我投入股市的资金不多,但因为在股市里一直赚钱,我们就持续往里面投入,

我们家从那时起除了日常消费要留的钱,其他的都会全部投入到股市当中,到了 2014

年、2015 年,股市里的钱累积得越来越多之后,我每年从股市里赚的钱开始比工资多

了。

股市表现不错,让我收获了不少的乐趣,对股市的兴趣越来越高,下班了就回去看

看投资相关的书,逛股票论坛,那时一个研报资源很全的平台,我每天都下载相关研报

来看。看到研报的数据分析、盈利预测就很兴奋的一边研究一边投资。

2015 年,上海的房地产政策有一些宽松的迹象,我也一直考虑买房的问题,在 4

到 5 月,我陆续卖掉了股票,给买房准备资金。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房子的事情终于搞定,2015 年下半年我又重新回到股市,这

一年主要涨的是小股票,只要跟互联网+概念沾一点边的都是好几倍的涨幅,记得做旅

游的腾邦国际,当时市值到了 300 亿,一年多涨了一二十倍。很多人当时因为配资赔

了不少钱,在股灾前赚了一两倍,但配资的时候资金增加了好几倍,跌了 20-30%,就

亏损了。

股市收入超过历年工资总和,我开始有了做职业投资的想法

2015 年我注册了雪球,趁着空余的时间,我重点研究了锂电池行业。2016 年是新

能源的大年,牛股满天飞,天赐、多氟多、赣锋锂业、天齐锂业都走出了大行情,”有

锂走遍天下”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的,记得有一天我赚了 10 万块,是那个时候赚

得最多的一天。

2016 年在新能源,尤其是在锂电上做得还不错,有一个上海的工作室邀请我加入,

工作成员写一些内容,他们每个月会有一些报酬。写东西可以让我进一步整理思路,对

投资也有帮助,而且重要的是那里有一起奋斗的小伙伴,当时我就爽快地答应了。在那

家工作室做了一年左右后,做得还不错,工作室的负责人说他们有一个新的工作室让我

去做负责人。写东西挣钱,可能会存在合规性问题,这不是我的志向所在,所以最后我

选择了放弃。

2017-2018 年是地产的大年,2017 年不少雪球的用户都在讨论地产,参考了不少

球友的文章,我细致分析了行业和公司后,选择了重仓融创,虽然有其他板块拖后腿,

整体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国庆的时候正好在云南旅游,因为融创涨了好多,心情特

别特别舒畅。融创这一年的股价涨了 4 倍多,我在这一年赚到的钱也几乎比工作以来赚

的钱都要多。

2010 年到 2017 年这 7 年,我每一年的投资都是赚钱的,2017 年的收入大幅增长,

让我开始感觉设计院的工作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工作室的经历,我明白自己有做投资

的志向在,就开始考虑自己出来做一个投资公司,专注在投资上面。

过去 7 年我们几乎把所有的闲钱都放在股市中,也鞭策我去研究各种各样的行业,

我对投资的理解是从各种论坛、研报、投资书籍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然后在实战中

反复验证、修正、提升。我最早看跟工作相关的水泥、工程机械,接下来是白酒、新能

源、还有地产,医药我也一直在研究。

很多人对我的印象是研究医药的,我最早是从中药注射剂开始看这个行业的,大规

模研究医药始于某证券公司一个研究员的组合,在 2012 年、2013 年就开始出一个卖

方的月度组合,这个组合业绩很牛,我把每个月、每年的业绩拉出来,没有人能跑得过

这个组合。有了这个组合的标杆,我就想去看其他行业能不能出一个这样的组合,能长

期有这么一个收益,最后发现挺难的,医疗这个行业比其他行业要稳定,基本上 30%

的牛股都是来自于医药这个行业,所以医药我研究得比较多一些。

通过这么多年的积淀和时间考验我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反复思考

后,在 2018 年,决定辞掉了央企设计院的工作,自己成立一家私募投资公司。

由于不是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业内的很多规则并不熟悉,第一年出来摸索走了

不少弯路。我当时也想找朋友一起做,问了很多喜欢做投资的朋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志向,最后投资的牌照也没有拿到。2018 年地产回调、医药又遇上集采,整个市场

都跌得稀里哗啦的,基本上很难赚钱,我的账户也亏损了,这是我投资第一年出现亏损,

非常难受。

经过努力,2019 年还是发行了我的第一支私募基金产品 $敏行阿杏一号基金

(P000815)$ ,开启了我的职业投资生涯。

我的投资原则:找到我能理解的成长型公司

市场上每年的热点都不一样,人很难每年都抓住风口,但是如果掌握了大的投资原

则,从长期看是容易取得不错的成绩的。我把股票分成三类,第一种是快速成长型,一

种是周期成长型,还有一种是周期型,我最喜欢的还是能够不断长大的公司,它们的产

品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给人们带来幸福。成长型的公司盈利很容易不断创历史新高,财

务的表现未来一定会反应在股价上。彼得林奇不是说过:“投资真的很简单:你只需要找

到一些你掌握很多信息并且能理解的公司,然后和这些公司捆绑在一起就行了,就是这

样。

我一般会从四个角度去判断一个公司是不是符合我的投资原则:

第一个是好的行业,医药、快消品是我关注比较多的,这种行业业务形态比较新而

且有比较高的进入门槛。

第二个就是好的竞争力。对消费品的公司来说,我寻找的是有定价权的品牌垄断公

司。对于医药或者是其他的科技公司,我关注的是有不断创新的龙头公司,不断地为社

会、人民创造利益和价值。

第三个就是好的管理层。好的管理层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就是:诚信、有能力的老板

型管理层。诚信我认为是对所有公司和管理层最基本的一个要求。第二有能力的话,老

板必须能带领公司或者整个的员工为社会创造效益。第三是老板型的管理层,这个很重

要,当公司的利益还有老板的利益如果是一致的时候,对我们投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

第四个是好的时机,我希望选择成长期或者发展期的公司,在投资时机上,我偏爱

这三种机会。一是王子落难时。王子落难这句话里面其实有两个词,一个是王子,另外

一个是落难。王子的话,落难之后他以后还是有机会再站起来的,但是如果他是一只青

蛙的话,可能永远就是一只青蛙,他永远没有起来的机会,所以要仔细甄别黑天鹅发生

的时候他究竟是王子还是青蛙。另外一个落难,一个人如果只是感冒了或者是发烧了,

我们不能说这个人他未来就没有前途了。公司也是一样,他短时间遇到一些困难。这个

时候要去甄别,它遇到困难是行业性的问题,还是公司发展的问题。如果整个行业出现

了一个需求的萎缩,或者行业的前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那就不是落难了。二就是熊

市。熊市其实是投资的一个朋友,大家很不喜欢熊市,但是实际在投资的过程当中的话,

熊市可以选到一些估值不高或者是估值偏低的优秀公司,这个时候我们要大胆地进行买

入,买入后要大胆地持有。三就是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回调时。比如说某个公司或行业没

有出现明显的利空,但是公司的股价出现了一个 20%、30%甚至更多的回调的时候,

这个时候可以选择进行买入,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我做投资这些年的变与不变:看得更长远了,但只买自己看得懂的公司

我早期分析一些公司,主要看重财务面,比如营业收入、利润增长的情况,看未来

1~2 年的增长,但现在更看重公司的经营的稳健性,看未来还能不能经营得这么好,企

业能不能持续运营,比以前看得更长远一些,这跟市场的氛围变化有关系。

在 2015 年以前,有人有个统计,你只要买入这个市场中市值最低的一家公司,每

年年底换成最低的另一家公司,这样操作 9 次,10 年时间可以获得 700 多倍回报,如

果选择 5 家公司这么操作,回报也差不多,大概 500 多倍。以前公司的上市资质是具

有价值的,小市值公司上涨可能跟基本面无关,而是反映壳的价值。从 2015 年到现在,

科创板上市、融资渠道放开,现在公司要上市比以前容易很多。目前 A 股有 4000 多只

股票,5 年的时间整个市场增长了 3 倍多的公司。公司的上市资格不再值钱,以前上市

公司跌到 9、10 亿的市值了,就会往上涨,累积下来就有几百倍的收益,越往注册制

临近,壳的价值就越不重要。 在整个行业的变迁中,大公司本身获得的资源就更多的

一些,跟很多基金公司一样,强者恒强,有更多的资源,业绩增长更顺利一些。

中国的一些公司,原来觉得 1000 亿的市值就很大,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看起来

虽然很大,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强者恒强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大趋势,所以我不会像

2015 年以前那样看重小公司,而是把重点放在能够快速成长的青年公司。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新的变化。但市场也有一些不变的

法则,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有 2 个,第一是不熟的东西是不能做的,做一个事情首先要知

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不买不了解的公司。有的人在股市虽然喊着价值投资,但是不学习

不进步,连年报和招股书都不愿意去翻,也不愿意去搜集资料,这样的方法是很难走得

长久的。第二就是选择一些好公司,一直陪伴它走下去。我喜欢那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

值的公司,买入这个公司我会觉得很自豪,持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舒服,我会很想和它

一起分享价值。一个公司的经营,比想象的难得多,没有一个企业家想主动把公司的前

途葬送,但是行业属性有差别,能力大小有差别,结果会自然不同,我要做的就是去理

解行业、理解公司,去选择能够不断创造价值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成长的企业。

最后用一句话与球友共勉:保持理性,相信常识,不断学习,与智者为伍。

9. 一旦辨别到时代的英雄,我能做的就是 ALL IN

作者:@神农陈宇

发表时间:2020-12-01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自从 20 年前在北大攻读 MBA 时成立了创投社团,陈宇就与投资结下了缘。毕业

后陈宇就职于实业的八年时间中,不仅助力公司股票翻 15+倍,还通过日复一日的大量

书籍阅读、公司研究及孤注一掷的勇气,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再之后,他抓住橄榄枝

从此走上了专业的私募投资之路。多年的实体企业管理经验和私募投资经历中,陈宇孜

孜不倦。虽有过错失和醒悟,但从不缺乏的一路以来的坚定和自信。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球友: @神农陈宇 ,从实业高管到私募基金经理,从 5

年 8 座金牛到宵衣旰食打磨探索,他又准备好继续辉煌了。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我是陈宇“陈营长”,70 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队大院,父母都是军人。我从

小就喜欢看战争类书籍,喜欢看金庸小说;再大一点喜欢看名人传记,梦想将来成为一

名军人,一个英雄。可能每个男孩小时候都有个英雄梦,我就属于这一类。

我从小学开始当班长,初中、高中一直是,然后大学当学生会副主席、秘书长等。

我当的很过瘾,对管理也很感兴趣,所以虽然本科学的是工科,但是最后还是报考了北

大 MBA,以逻辑管理考试单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 MBA。

出于对管理的强烈兴趣,我一直想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但在北大,我觉得我的人生被改变了。

北大光华毕业后,我以为我会进入风投,没想到却去了招商地产

1998 年考入北大的时候,正值互联网的爆发期,那时搜狐刚融到钱,新浪也是,

第一波互联网泡沫正来势汹汹。

那时候,最火的两个行业,一个是互联网,一个就是投互联网的风投。

在北大光华求学时,对风险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光华管理学院的厉以宁老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对风险投资也十分支持,所以在校时我主导成立了后来发展成为

北大十大社团之一的“创业投资研究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后来,光华成立了创业投

资研究中心,我是中心助理;再然后北大招商创业投资基金公司成立了,后来它发展成

为中科招商,我是创始员工兼董事长助理。

从北大毕业时,我以为我会成为一个风险投资人,但是阴差阳错,当时北大退出来

了,我作为参与方也只能退。后来一个很巧合的机缘,我去了招商地产担任董事会秘书,

负责资本运作方面的工作。现在想想这也算曲线救国,我可以从侧面深入到资本市场投

资这个行业中。

招商地产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去招商地产是在 2001 年,

那时候房地产刚好从底部往上走,之后开启了持续 20 年的热潮。

也就是说我在校求学的时候正值互联网热,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赶上了房地产热,北

大和招商地产,创投互联网和房地产,它们都对我日后的极品投资理念产生了启发,那

就是:每个时代都有超级繁荣的赛道,在这些赛道上的龙头公司工作,会使你收获远超

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这是我一个很深刻的感触。

助力招商地产股价从 6 块涨到 102,连续拿下三届金牌董秘

我在工作中有自己的方法论,核心其实与极品投资是暗合的。当我进入陌生行业里,

首先我会深入地学习这个行业里最领先的人和企业,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然后再回到现

实环境中有选择的进行突破。类似于我会先学习做系统,然后从中进行突破从而形成自

己的核心算法。

在招商地产工作时,中国的股市还处在蒙昧状态,2005 年的股改使得市场出现了

重大的改革契机,我抓住这个契机,在市场上最早建立投资者关系体系,连续拿下三届

金牌董秘。

我起初踏入事董事会秘书行业时,因为当时还没有股改,所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

系并不像现在顺畅和紧密,但我通过学习强烈地感受到,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关系和市

值管理都需要一个非常专业的体系,当时国内还没有人构建,那么我来尝试构建这个体

系。

所以当时我们学习了国外最先进的 IR 系统的案例,在学了这些先进的投资理念以

及投资者关系理念后,做了几件事:首先建立了包括整个主流卖方机构和买方机构的投

资者关系系统和数据库,建立定时的沟通系统;其次就是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定时进行

反向路演和信息推送。此外,我们建立了与券商的合作关系,并且是全市场第一家上市

公司到券商年度策略报告会上做路演的上市公司。我们还早于万科,成为全市场第一家

成立了投资者关系年会的企业。每年的年会是一个重要的反馈和传递信息的场合。

所以那时我也对投资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入职的时候招商地产的市值 60 亿,到

我离任时,招商地产的市值已经有 1000 多亿了,股价从 6 块钱涨到 102,然后 60%、

70%的流通股都被机构所持有,这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系统化的结果,我也先后获金牌董

秘第三名、第一名。

抓住股改红利,赌上全部身家 All In 五粮液,获利百倍

我在招商地产 7 年的董秘生涯中,抓住股改契机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借助 05 年到

07 年——我人生当中经历的第一个牛市,挖到了我的第一桶金。

因为工作需要,所以那时我定期要去深交所汇报工作。深交所当时的所在地是在深

圳图书城的上面,所以每次我汇报完工作下来,都会从图书城买整整一大书包、几十本

的书带回家看,这些书基本都是与投资相关的。那时年轻,阅读速度快,所以我很快就

把深圳图书城里所有能买到的投资相关的书都看了一遍。

不夸张地讲,我应该看了几百本书,有几个人那么高,如饥似渴,什么书都看。从

巴菲特《致股东的一封信》到《与庄共舞》、《猎庄》、《猎狐》,从民间草根到技术

分析,所有都看了个遍,我对投资的认知也慢慢地在懵懂中积沙成塔。

2005 年,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来了。

当时面临股改,我预测股市要大涨,一方面是因为我对投资已经有了一些皮毛的理

解;更重要的是,身为董秘,我时常在第一线和所有的投资人接触,对上市公司未来的

发展非常笃定,所以当看到企业的盈利将有望高速增长,同时股价却持续低迷,这时候

又迎来了股改,我觉得市场没有道理不起来。

所以当时我撰写了一个报告叫《牛市王者归来》,2005 年底招商证券策略报告会

上,作为当时唯一一家参加券商年会的上市公司,我给基金经理做了这份报告。

在做完这个报告之后,我筹集了我所能筹集的每一分钱,包括借款、把房子做了抵

押、作为高管的信用贷款、动用的借款,全部都投入到股市当中。

当时也是运气比较好,在 2005 年 4 月份股改之后,股市确实进入到一个暴走模式,

所以我 all in 的时点刚好是牛市的大起点。

因此我大获其利。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全仓买入了五粮液认购权证。

当时在那波牛市刚起来的时候,我认为房地产公司被严重低估了,所以当时 all in

了亿城股份,后来它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几乎翻倍了。之后我发现五粮液的股改方案不同

寻常,它学习了万科的权证方案,同时送给投资人认购和认沽两种权证,而且权证的持

有期长达 2 年,这使权证本身就具有超高的未来收益的可能。

同时,通过对五粮液报表的研究,我发现它当时还是中国白酒的第一龙头,虽然上

涨的速度态势正在被茅台赶超,但是它的地位仍然是稳固的,而且在即将到来的经济发

展大浪潮中,白酒肯定是受益的。

此外,我还判断他们在利润上做了一些保守的处理,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认购权证可

能是一个被高度低估的特别好的投资品种,于是我把所有钱都借好、所有的股票卖掉,

做好准备就等它上市。

那天来了。开盘后权证一路下跌,我在最底部的时候 all in 五粮液认购权证,我认

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后来它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涨了 10 倍。

所以这也进一步的奠定了我做极品投资理念的第二个关键点:当你抓住一个超级繁

荣赛道上最重要的风口时,集中全力的一击才能获取非凡的成就。

整个牛市下来,算上透支的杠杆,我的获利大概数百倍之上,从而积累了我的第一

桶金。

橄榄枝伸来,我必须抓住它

到了 2007 年,楼市到达一个阶段性的顶部,我也觉得时机成熟了,该去实现我的

投资梦。想了,我的梦想并不是当董秘,而是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因为我在招商

地产从事投资者关系的工作,刚好当时招商地产的流通股股东之一--重阳投资的裘国根

先生向我伸出了橄榄枝,邀请我去重阳担任董事副总经理,负责投研工作。机会来了,

自此开始了我的私募生涯。后来因为要回家陪父母,我离开重阳投资,回到北京,成立

了神农投资,成为更加专注的私募基金经理。

出身军人家庭,粟裕战法启蒙我的高胜率

我有一个偶像叫粟裕,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粟裕战争回忆录》,他的战术战争理念,

我觉得和投资非常契合。

首先他的胜率最高,他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一家包揽了歼灭敌军的 70%的数量,他

战功卓著,是全中国最能打仗的一个人。

其次,他是运动战大师。他会选择最合适的时候、向最合适的敌人,集中兵力发起

歼灭性的打击。 我看了那么多次《粟裕战争回忆录》,发现他每次打仗不可能同一时

间去打 10 个城市,而是一次只能围绕 1 个作战重心运转;而且每次要么就不打,要打

就彻底端掉。

所以我的投资理念,其实是源于我军的军事思想,源于粟裕的战术理念。我军的军

事思想概括起来其实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我军作战传统上一

向是集中一切优势兵力歼灭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极品投资也是这样,重点铆

定极品的机会,然后用全部精力去研究,用重点的仓位去集中投资,这样才能获取最大

的收益。

我觉得股市最大的一个挑战,不是它有多难,而是它的诱惑特别多,要找到 4000

个里面可能有财宝的盒子,如果是把每个盒子上的密码锁打开,可能需要花 5 年的时间。

一开始聪明的人总想把每个盒子都打开,把盒子里的财宝都拿走,可事实上是不可

能的。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真正的好机会和属于你的机会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只

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集中精力去解开那些能够打开的盒子拿走财宝就可以了。

实际上我投资获利最高的时期是在做董秘的时候,而不是在做基金经理的时候。因

为做董秘时,我肯定没时间去解开每一个盒子,我是被迫也是直觉性地去选择了所能关

注的一两个赛道,当时就是房地产和白酒,在一个牛市里只干了这两个赛道。

相反,当成为一个基金经理带着 20 个研究员时,好像可以同一时间去研究透彻覆

盖 20 个赛道,200 家公司,看起来好像能力边界被扩展了,但实际上收益水平反而会

下降。这是因为它根本不符合常识,真正的能挣钱的好机会,就那么几个,只需要把这

几个好机会拿到手里全力以赴就够了。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极品投资理念的形成过程,从开始时的“直觉而为”、“以职业

而为”,到第二个阶段“怀疑和探索”:心想这样是不是最佳的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

方法?再到第三个阶段最终发现:确实只有极品投资是我们这个团队获取最高胜算的核

心方法,那么接下来就是把核心投资体系重复再重复就行了。

形成这个高胜率的核心投资系统,我在专注从事投资的过程中花了 10 年;如果再

加上做董秘的期间,我至少花了 20 年时间来形成。过去 10 年我们经历了 4 次 20%左

右的系统性的下跌,分别是 11 年、15 年、16 年、18 年,当然也迎来了随之而来的修

复, 最终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好的投资成绩。

所以如何辨识一个较长时间里的最重要的机会,并且全力以赴把精力金钱用在这个

机会的兑现上,这才是极品投资的核心。这也是我从当董秘赚到第一桶金、到后来整个

投资过程中陆续给投资人赚到钱的核心。

一旦辨别到时代的英雄,我能做的就是 ALL IN

极品投资,落实到投资上,其实就 6 个字:追随时代王者。普遍的人性是短视的,

而长期的商业洞察是罕见的,今天大家看到茅台是好的,但就算站在今天,也并不是所

有人看未来 10 年都认为茅台会有高收益。而回到 10 年前,说茅台有高收益的人更少。

当遇到困难或者一些事件影响的时候,投资人主要关心短期的,不关心长期的,所

以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时代王者。

我认为这需要三种能力:

首先,要对时代有洞察,要能够看明白 10 年的事儿,其实极品投资人的第一个能

力是让能够展望和洞察 10 年的长期的趋势。

第二,对人和团队的认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对于投资的配比的权重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首先洞察长期的时代趋势,找到风口,找到趋势;然后就是找到谁是王者。我是学

管理的,也在上市公司工作过,现在自己管理一家公司,我深知人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属于市场里把人的重要性放到投资里很大比重的一个投资机构。我认为在一个

超级繁荣的赛道上,一个时代的大风口上,人和人的差异会导致企业和企业的盈利结果

千差万别,可能高达百倍以上的差距。

第三,还要知行合一。哪怕有人知道这个时代的王者是谁,不下狠手也没用。我们

用“追随”两个字来表达集中用兵的思想,“追”和“随”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小我和无

我的境地。一旦辨别这个时代风口和英雄, all in 他就行了。像马化腾、任正非这种人,

肯定比我牛逼 1 万倍,真正找到万倍于你的人的时候,你所做的事情只能是追随。

这是我们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已经接近无我了。

曾经有一个投资茅台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亏钱带来的痛苦感会两倍于获利的幸福感;但如果是一个

本该获取的极品投资机会却没有把握,痛苦要两倍于亏同样的钱。

因为我之前不喝酒,一直以来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白酒的销售总量会随着年龄的

老龄化下降。其实我的整体判断是对的,2015 年之后白酒的销量从 1300 万吨下滑到

700 万吨,将来可能还要继续下滑到 300 万吨,最后可能只有 200 万吨。

我判断对了,但是我做错了。因为茅台是极品,茅台所做的酱香酒不受老龄化影响,

这是匪夷所思的事,这也是我喝茅台前根本体会不到的。

现在我知道了,虽还不算太晚,但是已经错过了很好的一次机会。这种痛苦是对我

来讲是非常剧烈的,所以我不允许这种痛苦反复发生。

所以我的信条就是,在今后不再放过极品投资的机会。

曾经 8 座金牛,是时候重回舞台了

2014-2018 年,我们曾连续 5 年获得 8 座金牛。

但丁曾经说过,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

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两年有所沉寂,其实我们在“磨剑”。我们对原有的投研体系进

行了对外的一种探索,这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所以我们的业绩相比此前的年份波动性

加大了,也就错失了一些获奖的机会。自 2019 年年中之后,我们可以说凤凰涅槃,并

且确定了极品投资的理念,完成了我们的核心投资系统的再造和升华。

十年磨一剑,可以说现在我们的剑磨好了,准备回归到金牛列队了。

风险提示:上述文章所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买入风险自负。

更多优质内容可以登录雪球免费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