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組組 組組組組 組組組組 組組組 :、、 組 組 組 組 組 組 組 組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 Upload
    up6cjp6

  • View
    310

  • Download
    5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組員:林詩儀、王佩欣、譚宇舒

布 農 族 的 文 化 背 景

Page 2: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的社群簡介 布農族目前之人口,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資料,

總計為 50646 人。在人口數上,次於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四大族,分佈面積則居各族群的第二位。

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社群

Page 3: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六大社群分佈地點Taki banuaz( 巒社群 ) 花蓮縣卓溪鄉境內的各村,以及南投縣信義鄉的人和、地利、

雙龍、望美、新鄉、豐丘、明德等村。

Taki bakha( 卡社群 ) 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村、地利村和雙龍村,而以潭南村為主。

Isbukun (郡社群) 為布農族六個部族中人數最多、移動與分佈最廣的一支,分佈

在台東縣的海端鄉、延平鄉、高雄縣桃源鄉、那瑪夏鄉各村,以及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羅娜村、明德村及花蓮縣卓溪鄉的古風村、卓清村、太平村地區。

Page 4: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六大社群分佈地點Taki vatan (丹社群) 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及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尤其是馬遠村,

完全屬於 Taki vatan 的村落。

Tapukul (蘭社群) 此社的聚落在布農族生活領域的最南端,與南邊的鄒族接壤,

早與鄒族往來頻繁,但是目前所存之文獻紀錄甚少、族人對該部族的描述亦不多,或僅能由鄒族人對「 Takubuyanu 人」的描述略知一二。

Taki tudu( 卓社群 ) 南投縣信義鄉的望美村,及仁愛鄉的中正、法治、萬豐等村。

Page 5: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的社會文化父系社會 • 布農族是父系氏族社會,大體分成聯族 (Phratries) 、氏

族 (Clans) 與亞氏族 (Subclans) 三級單位。

刺墨缺齒• 早期布農族人有身體刺墨及缺齒的風俗,是成年過程中的

一種符號。女子從十餘歲月經初來之次日開始刺墨,以為結婚為準備.男子有的胸部或下膊黥刺,被當是一種護身符。

Page 6: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的社會文化大家族制• 布農族大家族的型態可多達四十至六十人共住一屋,甚

至包括無血緣關係的族人。• 布農族大多皆以氏族部落為中心,部落則是以地域社會

為基礎的原始政治組織,亦即部落為最基本的政府單位,布農族之家族 Tastu-lumaq 為氏族組織之基層單位。

長老制 • 散居的布農族沒有頭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老聯合

主持部落事務。部落社會中處理公共事務,維持習慣法及應付內外之臨時事件。

Page 7: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服飾特色男子服飾• 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

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

• 此外,郡社群布農族男子也有人於上衣內穿著紅色衣服,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穿著紅色衣服,只有獵取過人頭、山豬、山鹿的英雄才可以穿,穿紅衣是表示英勇的意思。

Page 8: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服飾特色女子服飾• 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

• 布農族女子服飾,古代以苧麻為原料織布,女子衣服為長衣窄袖長裙,並繡有滾邊刺繡,下著圍裙膝褲,以被下腿,顏色以藍黑為主。

Page 9: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飲食文化• 布農族的主食為小米、玉米、蕃薯、芋頭等,小米通常煮成飯,玉米則磨成粉狀,製成餅或粽。布農族平常只吃澱粉類食物或豆類、野菜,有慶典時才會食用肉類。

• 布農族人也煮南瓜當主食吃,他們把南瓜的種子收集起來曬乾後,烤來剝皮殼吃裡面的仁。

• 樹豆則是最重要的副食,布農族人一年到頭都煮樹豆當湯佐食。

Page 10: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傳統祭典生命禮俗 與生命有關之祭典,如結婚、小孩慶生、成長禮、葬禮等。

 歲時祭儀 與農耕、打獵有關之祭典,如播種祭、射耳祭、小米進倉祭等。

臨時祭儀 因臨時需要而舉行的祭典,如出草祭、狩獵祭等。

Page 11: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各種祭儀傳統祭典一覽表

開墾祭 10 月~ 11月

尋找新耕地、開始農耕的祭典。

小米播種祭 11 月~ 12月

告知祖靈即將播種之事,並祝禱小米豐收。

甘藷祭 11 月~ 12月

告知祖靈種植地瓜等副食品。

進倉祭 11 月 將小米存入米倉,祝禱祖靈保護不腐壞。

除草祭 3 月 開始除草,祈求穀物成長茂盛的祭典儀式。

驅疫祭 4 月 驅逐惡鬼、疾病、祈求族人平安。

打耳祭 4 月~ 5 月 布農族最隆重、盛大的祭典,具有教育意義。

收穫祭 6 月~ 7 月 開始收割農作物的祭典儀式。

嬰兒祭 7 月~ 8 月 讓嬰兒佩掛項鍊,並祭禱嬰兒平安長大。

成年祭 15~ 16 歲青年拔除二顆門牙之後,男的勇猛,女的會織布。

狩獵祭 農閒季節獵取動物以充實食物,並取動物及作衣、帽。

Page 12: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的傳統祭儀與禁忌狩獵禁忌• 出獵前須進行鳥占,藉由觀察 GAGA鳥的飛行軌跡,判斷是否適合出獵。

小米收穫時的禁忌• 小米開始收穫的時候,不能吃甜的東西 (如 :甘蔗 ) 。直到進倉

期吃了「不渾 bubun 」(年糕)之後,才可以解禁。。

小米收成前的儀式• 要收成小米前,要先拔

一株小米,此時有一禁忌便是「要連根拔起小米,不可弄斷,若折斷便不會豐收」。

Page 13: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布農族遷徙歷史 主後 1941 年 5 月日本人以「內本鹿事件」為由、強行將殘留於內本鹿的布農族人移往現今延平鄉各部落,而在主後 1938~ 1942 年間將內本鹿社布農族人移住都蘭山西側山腳(現今鸞山村)。

當時這一批布農族人來到鸞山,看到本來由卑南族人所種植之甘蔗長的都非常茂盛、又長又高,布農族人不禁說出「 Ma-sazasa 」來形容當地作物長的非常茂盛、土壤非常肥沃!這就是當地布農族人傳統地名的由來。

Page 14: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郡社群 - 鸞山部落 鸞山村的布農族是屬 Isbubukun(郡社群),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相較於中央山脈系的布農族而言,鸞山部落算是台東海岸山脈裡非常特別的一個布農族聚落。

鸞山部落,布農族人稱為「 Sazasa」,意指光禿貧瘠的山嶺,位於卑南溪與鹿野溪交會口東岸,海岸山脈的都蘭山之西邊,鸞山村分成上野、中野、下野三個部落。

這樣的處置方式多少可將移入者分散,以避免團結一起。此地區原為卑南族人生活、耕種的土地。

Page 16: 布農族的文化背景

~ 謝 謝 觀 賞 ~

子彈帶

背簍

鑽子

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