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 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工程發展與社會變遷. 水是農業的基本,農業是人類定居、產生文化的開始。人類知道使用水,用水來「灌溉」作物,或自高處築「塘」蓄水,以「渠道」輸水至低處。. 用「溝」將 過剩的積水 排走,用 「井」補充 缺雨時期的 灌溉水等技術。無論在東、西文明歷史的發展上,都是生產必需的水利工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工程發展與社會變遷

Page 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水是農業的基本,農業是人類定居、產生文化的開始。人類知道使用水,用水來「灌溉」作物,或自高處築「塘」蓄水,以「渠道」輸水至低處。

Page 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用「溝」將 過剩的積水 排走,用 「井」補充 缺雨時期的 灌溉水等技術。無論在東、西文明歷史的發展上,都是生產必需的水利工法。

Page 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工法也在進步。例如由傳統的淹水灌溉,改進為溝灌、滴灌、噴灌與地下管路灌溉。

Page 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傳統的水塘,也加深成「埤池」或是擴大成「水庫」。

Page 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傳統的渠道,也由較小的「水陂」改成大條的輸水「幹線」,而且連結攔水堰、分水汴、分水門、水槽、虹吸管,到輸水的圳路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水網脈。

Page 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傳統的排水溝也配合「暗管」、「暗渠」、「排水門」、「攔潮閘」與「堤防」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

Page 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傳統的水井,也挖得更深,鑿得更大,改用金屬井管,或以馬達增加抽水揚程與抽水量。

Page 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台灣原住民的水資源使用

不同於其他的地區,台灣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就有取水的技術,進而影響其農業發展與人文的變遷。

Page 1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漢人入台灣之前,原住民已有灌溉取水的方法,可惜,這些原住民早期的取水工程大都跡不可考,淹毀於颱風,或是被併入後來漢人開發的工程中。

Page 1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原住民的早期取水工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題,否則原住民的文化表現都被漢人或外來觀光客扭曲為只有歌唱、跳舞與飲酒。

Page 1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目前仍然有跡可尋的原住民取水工程,仍有若干,例如在台東縣知本溪卑南族所築的「射馬干圳」

射馬干圳親水公園 沉砂池全景

Page 1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花蓮阿美族取地下湧泉所建的「三仙河圳」,太魯閣族在立霧溪所築的引水道,苗栗賽夏族在中港河邊所築的「番子口圳」等,可見原住民懂得取水灌溉的重要

Page 1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在山區的原住民,如泰雅族與排灣族較少使用圳道引水,但也知道在山泉水邊,直接取水灌溉芋頭、玉米、小米、麵包樹等農作 ,而非完全 由狩獵、 摘取野菜 的方式獲 取食物

Page 1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荷蘭人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荷蘭人在 1624年來台灣,是台灣農業發展上的一個轉折。荷蘭是一個注重農業的國家,而且生產的技術優良。荷蘭的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迄今仍是世界第三大的農業輸出國。

Page 1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當時,荷蘭人前來的人並不多,只有六百名居民與兩千兩百名士兵,而且大都位在台南安平附近,但是對台灣的日後影響重大。

Page 1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首先,荷蘭人引進水稻與栽種技術。一六四一年在佳里、麻豆等地教新港社平埔族人種植,這是台灣最早的「在來米」。

Page 1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荷蘭人用羅馬拼音記錄新港人的語言,為「台灣羅馬字拼音」的來源。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北上攻佔基隆,並且繪製了台灣第一張的地圖。

Page 1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台灣約有十七萬名漢人,荷蘭至少與十萬名漢人有土地承租的關係,當時荷蘭是君主制度,荷蘭人在台灣開拓的土地稱為「王田」,漢人以十戶為一單位,稱為「結」,向荷蘭人承租。荷蘭人提供水稻種子與農具。

Page 2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六四七年,荷蘭人自印度引進水牛 120頭,供給承租農民耕種。荷蘭人的量地尺寸為「甲」,1甲的土地面積為 9,700平方公尺,至今台灣的土地仍然沿用此制。

Page 2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除了水稻之外,荷蘭人也引進諸多植物到台灣,如為了增產水果,在官田試種芒果,後又引進釋迦、蕃茄。

Page 2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為了吸引蝴蝶, 1645年引進蜜源植物「馬櫻丹」。

為了產糖,引進 甘蔗與製糖技術 ,並以麻豆為當 時蔗糖的輸出港

Page 2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為了糧食,又引進蔬菜,如豌豆(至今仍稱為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甘藷等;

Page 2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引進木本植物如木棉、銀合歡等;引進旱作作物如麥子、檳榔 ;與引進草本如含羞草等。

Page 2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許多人知道荷蘭人首先進駐台灣,但是很少人知道是荷蘭人為台灣建立農業的基礎。這些植物的栽種都需要供水。

Page 2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荷蘭人也在台灣建造引水圳路,如在台南仁德的「參苦陂」、關廟鄉的「荷蘭陂」、官田鄉的「三腳陂」。建大型的蓄水池,如在烏山頭的「三角埤」,與為與嘉義平埔族和好所建的「紅毛埤」(後來稱為蘭潭)。

紅毛埤

Page 2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並在台南、彰化等地築了八口水井(漢人稱此為紅毛井)。

可見荷蘭人開發的區域已達彰化,荷蘭人在彰化住過的地方,至今稱為「社頭」(表示尊其為村社的領袖)。

Page 2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此外荷蘭人也教住在海邊的平埔族,在每年十二月至二月期間出海捕「烏魚」,製造「烏魚仔」。

Page 2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也鼓勵近海漁民墾地養殖「虱目魚」。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到一六六二年前),台灣的農耕面積已達 11,833甲,其中 45% 為蔗田, 55% 為水稻田。

Page 3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相傳台北淡水的「水梘頭」有一荷蘭人前來開墾的農地,我曾經前往勘察,已不見田地的特徵,但仍有一水流豐沛的泉水自地湧出,與一條年代古老的砌石渠道將水輸送到附近農地。我問附近的耆老,何時開始引用此泉水,他們說:「相傳鄭成功來台灣前,就在用了。」

Page 3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明朝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一六六二年鄭成功登陸安平,荷蘭退出台灣。隨著鄭成功前來的有十萬個以上的士兵與部份的家眷。為了安頓這些人,鄭成功實施「屯田制度」,派軍隊到台灣西岸各處墾地、拓荒。

Page 3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鄭成功登陸後不久就病逝,兒子鄭經繼位,他在位十九年,這是台灣農業水利發展的另一轉折-農地開發逐漸分佈西部平原。

這期間最有名的有在一六六一年,開發嘉義八掌溪的賴剛直,同年何積善開發八掌溪河口的鹽水港,這帶來嘉義的開發。

Page 3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六六二年,亦有鄭經的部下開發左營與後勁,一六六三年鄭成功的將領,外號「鐵人」的林鳳,開發曾文溪,其所在地後來稱為「林鳳營」,這是高雄拓荒的開始。

Page 3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六六六年,劉國軒前往彰化(當時稱為半線)開發鹿港,並以此作為彰化平原農作出產的輸出港,這使得鹿港成為早期台灣西部的重要港口。他住的地方後來稱為「國姓鄉」。

Page 3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六六八年,鄭成功另一個部將林圮開發濁水溪的南岸「斗六」,這是雲林開發的起源,後來他又率人進入「竹山」開發濁水溪的上游,所以竹山早期稱為「林圮埔」,這是南投縣開發的起源,這些開發都與水有關。

Page 3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林圮公墓

Page 3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1680年,施長齡在「二水」建「八堡圳」,引濁水溪的水進入彰化南部的平原,他開發「田中」、「溪洲」、「永靖」、「大村」、「花壇」(又稱金墩)、「秀水」等地,使彰化成為盛產水稻的地區,這是彰化開發的起源。

Page 3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六八一年,鄭成功的將領王世傑進入新竹(以前稱為竹塹),他在一六九一年自頭前溪引水灌溉新竹平原一百三十甲土地,故又稱為「百里圳」(後又改名為隆恩圳),這是新竹開發的起源

Page 3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同年,鄭長與王錫琪北上「唭里岸」,建「七星墩圳」引水灌溉,這是北投、關渡地區開發的起源。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以養活更多的人。

Page 4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六八一年,鄭經病逝,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位,一六八三年投降滿清,台灣進入清朝的版圖。鄭氏家族在台灣統治二十三年,農地增加的以旱田為多,這期間自大陸引進的農作品種有花生、烏米、蘆薈等。

Page 4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清朝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滿清據台初期,在台灣約留下一萬個士兵,分鎮各處。一六八四年清朝官府下令福建、廣東地區的居民不得移居台灣,但是仍然不斷地有先民前來。

Page 4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如一六八五年,楊志申前來彰化,自大肚溪南岸引水,經「快官」、「柴坑仔」、「彰化」、「員林」 等地後出海, 這是開發彰化 北部的「東西 一、二圳」

Page 4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迄今東西一圳淤積廢棄,東西二圳至今仍存。由於東西二圳穿越彰化市區,所經過圳路上方的道路就稱為「過溝仔」。

Page 4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六八六年,客家人也進入台灣,開墾高屏溪畔的農田,這是屏東的源起。

Page 4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七○九年,陳賴章至艋舺(今稱為萬華)開發,艋舺是平埔族語小船的意思。艋舺位於淡水河畔,南可入大漢溪,東可進新店溪,是台北平原的農產輸出港。

Page 4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後來與南部的安平港、中部的鹿港為當時台灣最熱鬧的三個港口,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一七一六年大肚溪南岸的先民勇渡大肚溪,至大甲溪的「石岡」以葫蘆墩圳引水進入豐 原(當時稱為葫蘆 墩),灌溉台中平 原,這是台中的開 發源起。

Page 4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七一九年,吳金興進入苗栗,引中港溪水,鑿山穿道,進入頭份,開始開發苗栗山區。一七二○年至一七四○年間,是台灣動盪的時期,土地的開拓與水利的開發少很多,中部的原住民經常出草。

Page 4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由於台灣的中、南部常起動亂,北部就逐漸有更多人前往開發,如一七四○年郭錫瑠進入「新店」,進新店溪引水灌溉台北平原,這圳路後來稱為「瑠公圳」,是台北市開發的源起。

瑠公圳引水石硿

Page 4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七五○年,林成 祖在「板橋」開發 「大安圳」,以灌 溉一千三百公頃的 水田,這是當時的大工程。建造圳道,有了供水就有更多人前往租地種植,這也是板橋、永和、中和等地的起源。一七五一年,李祖鼎到淡水引湧自大屯山麓的泉水灌溉,開始了北台灣淡水、三芝、石門、金山等地的開發。

Page 5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七六三年,薛奇龍到「楊梅」,引山泉水灌溉,經「霄裡大圳」灌溉楊梅附近的丘陵地,帶動了桃園與中壢的開發。一七六六年,張必榮到「新莊」築「永安圳」灌溉附近農田,這是新莊的開發。

Page 5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1770 至 1800年,是台灣另一個動亂時期,台灣西部各處有漳州人與泉州人的互鬥,死傷慘重。 1786年又有林爽文之亂,先民開發的腳步,逐漸伸往台灣東北角。 1796年,吳沙率眾進入礁溪, 1805年劉光疵建「大陂水圳」灌溉宜蘭平原。 1822年宜蘭有林永春之亂,但是無阻先民前進的腳步, 1828年吳全進入花蓮開墾。

Page 5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戰爭一停,西部也就持續開發。一八二九年陳進成開發「大溪」,一八三八年曹謹自高屏溪九曲塘引水進入「鳳山」,這條圳路稱為「曹公圳」。

曹公圳舊圳頭 曹公圳取水口

Page 5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當台灣東、西部平原逐漸開發,後來的移民就逐漸往山地前進,例如一八三一年,在苗栗「內埔」的「金廣福墾隘」,向原住民地區墾地。後來,清廷擔心過多的內地開墾,造成原住民的戰爭,在一八四六年下令禁止內地拓荒。

Page 5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1860年代,清廷的勢力急速衰敗,一八六九年在台兵力只剩 7,700名士兵,但是日本對台灣卻垂涎已久。 1874年日軍登陸牡丹,同年退兵。 1894年,中國「甲午之戰」兵敗, 1895年 4月 17日將台灣割讓日本。

Page 5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日據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日本在台灣的首件水利工程開發,是在一九○一年興建台東的「卑南大圳」,促進了東台灣的發展,並且使得關山、池上地區成為著名稻米的生產區

Page 5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九○七年,日本首度採用「鋼筋水泥」改建渠道引水工程,這是台灣水利建造上的一個轉折,鋼筋水泥能夠負荷較大的水流沖刷,而且較為穩固。一九一一年,在花蓮的木瓜溪邊開拓「吉野圳」。

吉野圳取入口

Page 5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九一六年,在桃園大漢溪建一攔水堰,建「桃園大圳」將水供應桃園全地。

Page 5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1920年在八田與一的 規劃下,建築了著名 的烏山頭水庫與嘉南 大圳,使台南、嘉義 烏山頭水庫 、雲林三地的缺水旱作 田,都能獲得供水, 種植水稻,使得這片 平原成為台灣物產豐 富的「嘉南平原」, 這也是台灣歷史上開 嘉南大圳 發最大的水利工程。

Page 5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九二一年,日本人將台灣的「公共埤池」管理組成「水利組合」(一九四六年改為農田水利會)。一九三一年,日本人又在宜蘭建「金同春圳」為虹吸管水路,灌溉壯圍、員山地區的農地。

金同春圳

Page 6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除了水利建設之外,日本人引進台灣不少的動植物,如珊瑚、油桐、龍柏、布袋蓮( 1901年引進)、吉野櫻( 1903年引進)

Page 6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柳杉( 1909年引進)猩猩草( 1910年引進)甜柿、昭和草、軟枝黃蟬美國水蛙( 1917年引進)非洲大蝸牛( 1932年引進)

Page 6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並在陽明山區的竹子湖栽種台灣著名的「蓬萊米」,更確立了台灣的水稻文化。

Page 6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與九日,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十五日,日本投降,台灣重歸國民政府。

Page 6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了解台灣的歷史,水資源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如今,若繼續維護台灣的發展,則不僅是在保護台灣,更是台灣歷史的傳承。

Page 6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地球-水最多的一顆星球

水是這個星球上最平凡的物質,地面有溪水、海水;地面下有地下水,地面上有雲、雨水。地球的南北極都被冰所覆蓋。

Page 6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例如動物、植物、微生物都含大量的水。人的生活裡也大量的使用水,如洗浴、飲用、清潔、種花、養魚等都需要用到水,甚至有些科學家認為愈文明的地方,人類使用的水就愈多。

Page 6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打開世界的文明史,也會發現人類文化的起源,都是與水有關。古老的城市都是依水而立,幾個古老的文明,如兩河流域的蘇美文化,尼羅河邊的埃及文化,

Page 6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黃河邊的中國文化,與恆河邊的印度文化。大河幾乎是這些古文化的搖籃地。

Page 6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這些大河不僅提供人的飲用所需,也包括作物種植所需,畜牧養育所需,連排泄物也由大河攜帶而去

甚至不同地方的運 輸與旅行也藉著大 河。所以最早的人 類,多居住在多河圍繞的肥沃土地之上,應是很合理的推斷。

Page 7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在中國的文字裡,「滋潤」是個優美的詞彙,代表土地使得生命,滋生眾多,滿被祝福,而其前提是要水多,用水無缺,因此滋與潤的部首是「水」。就是現在的用語裡,滋潤仍表示水果的汁多,或是人的皮膚光滑,都仍然含著水多的意思。

Page 7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古人一定對水存著一份感恩,因此在造字如「清澈」、「清涼」、「活潑」都用水邊,並沒有因著水多且平凡而忽視其價值。甚至詠景作詩時,也常提到水

Page 7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如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鵲樓」一詩: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多少年來,依然膾炙人口,即使市井小民,也可以朗朗上口。

Page 7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東西比水的價錢高,但是水依然是滋生所有生命最重要的物質。人類可以沒有金子、銀子而繼續活下去,沒有石油、煤礦而繼續有新的能源,甚至沒有土壤而繼續以水耕法種植植物,但是人類不能沒有水。

Page 7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地球上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水?

非常奇特的是,在人類所知道的眾多星球之中,地球是擁有最多水的星球。人類直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瞭解為何在芸芸眾星球中,祗有地球擁有這麼多的水

Page 7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地球上 71%的表面都被水所淹蓋,而且平均的水深是 3000 公尺深。地球存在這麼多的水,可能包括幾個重要的機制:

Page 7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1. 要在地面水的上面分出空氣來

近代的天文學家認為,水份因著密度的不同,分為地面上的水,與天空上的水,這對地球日後會有生命的產生,有著絕對重要的影響

Page 7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因為空中的水 (或稱為空氣) 能夠將大量的 紫外線隔絕, 不照到地面上。

如果沒有空氣,大量的紫外線會將水分子,裂解成為氫氣與氧氣,地面上的水就會消失了。

Page 7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2. 地面上要有高有低如果地球的表面都是平的,也蓄積不了多少水,地球必須有高有低,使高的地方成為乾地,低的地方成為海水的蓄積之處。

Page 7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為此,地球過去一定有過巨大的變動,而產生高、低表面的不均。也幸而有這樣的變動,地球的乾地才能露出水面,地面上才能有陸地上的動植物生存。

Page 80: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3. 地面上要有一次的大洪水發生

從地面高山的化石証據顯示,過去地球有過大洪水,甚至淹了許多的高山,而把水生物留在山頂上,成為化石遺跡。這個大洪水的水不祗是來自地面上的海水,與空氣中的雨水,因為這些水加起來也不至淹到高山頂上。

Page 81: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大洪水時有相當大量的水來自地面以下,可能是來自一個巨大的地震,將地球地面以下許多的岩石都磨擦溶解了,以致於岩石中大量的氫氣與氧氣被釋放出來,有一部份成了水蒸氣,隨著裂開的地面,湧流而出,也成為大洪水的一部份。大洪水過後,這些水又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而留在地面上的水,在長年對地面岩石的風化過程中,逐漸的鹽化,成為海水。

Page 82: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4.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恰到好處

地球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1.495979×108 公里,這是一個微妙的距離,使得太陽照到地球的熱輻射,不會多到使地球表面的水份全部蒸發掉,或是少到使得水份全部結成冰。

Page 83: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5. 地球自轉的速度適宜地球自轉的速度是每秒 29.79 公里,如果自轉速度加快,如同離心機的果效,很多的水份會被轉離地球。

Page 84: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反之,如果地球的轉速慢一點,一天將不是二十四小時,而是三十小時,或是更久,這樣地球的晚上將更冷,白天將更熱,不適合生物的生存,所以地球的自轉產生「有晚上,有早晨」,而且轉速恰當,使得晚上與早晨的長度適宜。

Page 85: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6. 地球由混沌冷卻成固體合宜

星球的形成是一種逐漸冷卻的程序,有的星體冷卻的很慢,如太陽至今仍然熾熱,有的星球冷卻的速度較快,如地球的近鄰火星,比地球上的岩石更古老。

Page 86: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沒有人能猜得透,地球在混沌氣團時,逐漸冷卻的過程中,所釋放的主要的氣體,為何是穩定的氮氣與氧氣,以及微量的二氧化碳,構成現今主要的大氣層成份。

Page 87: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其他的星球,如金星大氣層 95% 的成份是二氧化碳,木星的大氣層 78% 為氫氣,土星的大氣層 88% 也為氫氣,其餘的氣體成份為氦氣。沒有生物能在這種大氣成份下生存,更糟的是沒有水。

Page 88: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地球在冷卻的過程中,產生這麼多的水?可能是人類永遠解不開的謎。科學家由星光的色譜分析,來判斷各星球的主要成份,發現有的星球主要是劇毒的氰氣,硫酸氣,甲烷氣…就是不含水,或是極低成份的水。水如此的豐富,是地球的一個能夠滋生各樣生物的主要特色。

Page 89: 由農田水利工程論台灣的發展

當人已經習慣於使用大量的水時,應該心存感恩,我們是生活在浩瀚宇宙中最獨特的一個星球上。